2019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专项训练

2019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专项训练
2019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专项训练

课外文言文阅读

成语故事

一、课外文言文阅读。(6分)

北人食菱

北人①生而不识菱②者,仕③于南方。席上啖④菱,并壳入

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选自江盈科《雪涛小说·知无涯》)【注释】①北人:北方人。②菱:菱角。③仕:当官。④啖(dàn):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每小题1分,共2分)(1)北人生而不识菱者识:

(2)北土亦有此物否亦: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3.本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 1 —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6分)

螳臂当车

齐庄公出猎,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问其御①曰:“此何

虫也?”对曰:“此所谓螳螂者也。其为虫也,知进而不知却,

不量力而轻敌。”庄公曰:“此为人而必为天下勇武矣!”回车而避之,而勇士归之。

(选自《淮南子·人间训》)【注释】①御:车夫。②回车:调转车头。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每小题1分,共2分)(1)问其御曰其:

(2)对曰对:

2.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

分)此为人而必为天下勇武矣!

3.文章中“勇士归之”的原因是什么?“螳臂当车”现在主要是讽刺什么样的人?(2分)

— 2 —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6分)

徙木立信

孝公既用卫鞅①,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已乃②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

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选自《史记·商君列传》)【注释】①孝公:秦孝公。卫鞅:人名,即商鞅。②已乃:旋即,不久。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每小题1分,共2分)(1)恐天下议己恐:

(2)以明不欺以:

2.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3.从这个故事中看,商鞅变法能够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初中阶段所学的文言文中还有哪一篇也表达了类似的道理?(2分)

— 3 —

四、课外文言文阅读。(6分)

恪尽职守

崇祯①末,流贼张献忠②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③以

凤庐道④奉檄守御。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

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⑤也。”.

【注释】①崇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②张献忠: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与李自成齐名。③史公:史可法,明末抗清英雄。④凤庐道:管理凤阳府、庐州府的官。⑤吾师:史可法的老师左光斗。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每小题1分,共2分)(1)辄数月不就寝辄:_______

(2)吾上恐负朝廷恐:_______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

3.史可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分)

— 4 —

五、课外文言文阅读。(6分)

人琴俱亡

王子猷①、子敬俱病笃,而子敬②先亡。子猷问左右:“何

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③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

.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选自《晋书·王徽之传》)【注释】①王子猷:王徽之。②子敬:王献之。③素:向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每小题1分,共2分)(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俱:__________

既:__________(2)弦既不调

2.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 分)

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人琴俱亡”的意思是什么。(2分)

— 5 —

人物品行

六、课外文言文阅读(6分)

谢公泛海

谢太傅①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开遽,便唱②使还。太傅神情③方王④,吟啸⑤不

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注释】①谢太傅:谢安。②唱:提议。③神情:精神兴致。④王:同“旺”。⑤吟啸:同“啸咏”。啸是吹口哨,咏是歌咏,即吹出曲调。啸咏是当时文士一种习俗,更是放荡不羁、傲世的人表现其名士风流的一种姿态。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每小题1分,共2分)(1)太傅神情方王方:

(2)诸人皆喧动不坐皆:

2.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

3.文中的谢太傅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 6 —

七、课外文言文阅读(6分)

(长孙)道生廉约,身为三司,而衣不华饰,食不兼味,一熊皮鄣泥①,数十年不易,时人比之晏婴。第宅卑陋,出镇

后,其子弟颇更修缮,起堂庑②。道生还,叹曰:“昔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强寇尚游魂漠北,吾岂可安坐华美也!”乃切责子弟,令毁宅。其恭慎如此。世祖世,所在著

绩,每建大议,多合时机。为将有权略,善待士众。

(选自《魏书·长孙道生传》)【注释】①障泥:马鞍。因垫在马鞍下,两边下垂,有遮挡泥土的作用,故名。②堂庑:堂下四周之屋。庑,正房对面和两侧的小屋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每小题1分,共2分)(1)第宅卑陋陋:_______

(2)乃切责子弟责:_______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今强寇尚游魂漠北,吾岂可安坐华美也!

3.你如何看待道生毁掉华宅这件事?请简述理由。(2分)

— 7 —

八、课外文言文阅读(6 分)

胡仲尧,洪州奉新人。累世聚居,至数百口。构学舍于华林山别墅,聚书万卷,大设厨廪①,以延四方游学之士。南

唐李煜时尝授寺丞。雍熙二年,诏旌其门闾。仲尧诣阙谢恩,赐白金器二百两。淳化中,州境旱歉,仲尧发廪减市直以振饥民,又以私财造南津桥。太宗嘉之,除本州助教,许每岁

以香稻时果贡于内东门。五年,遣弟仲容来贺寿宁节②。召见

仲容③,特授试校书郎④,赐袍笏犀带,又以御书赐之。

(选自《宋史·卷二百一十五》)【注释】①厨廪:厨,厨房。廪,粮仓。②寿宁节:庆祝帝王生日的节日。③仲容:胡仲尧的弟弟胡仲容。④试校书郎:官职名称。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每小题1分,共2分)(1)以延四方游学之士延:_______

(2)遣弟仲容来贺寿宁节遣:_______

2.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 分)

仲尧诣阙谢恩,赐白金器二百两。

— 8 —

3.根据选文内容,简要概括胡仲尧为百姓做了哪些事情?

(2分)

九、课外文言文阅读(6 分)

公①八岁入社学读书,刻苦自励,遇夜则燃枯竹以继晷。稍长,从后部主事黄岩章仲寅先生学举子业②。时予先公为温

州太守,患乐清东数乡滨海,俗犷戾,思有以变其习,乃选

良家俊秀补郡庠③弟子员。公在选中。先公问其业,甚习,为

易今名,因留府廨躬教之。政暇则召至后堂,亲为讲析义理,教之作文。繇是④学大进。南畿士子从学者甚众,经其指授者,往往擢科跻士⑤。

【注释】①公:指章恭毅。②举子业:指应试学子的学业。

③郡庠:府学,指官府创办的学校。④繇是:由是。⑤擢科跻士:指中科举登进士。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每小题1分,共2分)

(1)患乐清东数乡滨海

(2)先公问其业

患:_______

问:_______— 9 —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 分)

乃选良家俊秀补郡庠弟子员。

3.读选文,说说章恭毅是什么样的人。(2 分)

叙事说理

十、课外文言文阅读(6 分)

郑人逃暑

郑人有逃暑于孤林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①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

之濡于身。其阴逾②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

矣。

(选自《苻子》)【注释】①衽(rèn):睡席。②逾:同“愈”,更加。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每小题1分,共2分)(1)而患露之濡于身患:

(2)而其身逾湿其:

— 10 —

2.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

分)及至暮,反席于树下。

3.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什么方面?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2分)

十一、课外文言文阅读(6分)

武王拜俘虏

武王胜殷,得二虏而问焉,曰:“若国有妖①乎?”一虏对曰:“吾国有妖,昼见星而天雨血,此吾国之妖也。”一虏对曰:“此则妖也,虽然,非其大者也。吾国之妖甚大者,子

不听父,弟不听兄,君令不行,此妖之大者也。”武王避席②再拜之。此非贵虏也,贵其言也。故《易》曰:“诉诉履虎

尾,终吉。”

(选自吕不韦《吕氏春秋》)【注释】①妖:怪异、邪恶的事或人。②避席:离开坐席。

— 11 —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每小题1分,共2分)(1)虽然,非其大者也然:_______

(2)贵其言也言:_______

2.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昼见星而天雨血,此吾国之妖也。

3.结合选文,说说武王为什么“避席再拜之”。(2分)

十二、课外文言文阅读(6分)

敬姜论劳逸

公父文伯①退朝,朝其母,其母方绩②,文伯曰:“以歜③之家而主④犹绩,惧干季孙⑤之怒也。其以歜为不能事主乎?”其母叹曰:“鲁其亡乎?使僮子备官而未之闻耶?居⑥,吾语

女。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

王天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

(节选自《国语·鲁语下》)

— 12 —

【注释】①公父文伯:鲁大夫。季悼子的孙子,公父穆伯的儿子。②绩:纺麻。③歜(chù):文伯自称其名。④主:主母。⑤季孙:季康子。当时担任鲁国的正卿,是季悼子的曾孙。⑥居:坐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每小题1分,共2分)(1)鲁其亡乎亡:_______

(2)择瘠土而处之择:_______

2.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使僮子备官而未之闻耶?

3.从选文的故事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2分)

十三、课外文言文阅读(6分)

关尹①谓列子曰:“言美则响美,言恶则响恶,身长则影

.长,身短则影短。名也者,响也;身也者,影也。故曰:慎尔言,将有和之;慎尔行,将有随之。是故圣人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此其所以先知之理也。度②在身,稽③在人。人

— 13 —

爱我,我必爱之;人恶我,我必恶之。汤武爱天下,故王;桀纣恶天下,故亡,此所稽也。稽度皆明而不道也,譬之出

不由门,行不从径④也。以是求利,不亦难乎?”

(选自《列子·说符》)【注释】①关尹:春秋时人,字公文。②度:法度。③稽:考核评论。④行不从径:走路不走正道。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每小题1分,共2分)(1)身长则影长影:_______

(2)桀纣恶天下恶:_______

2.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此其所以先知之理也。

3.关尹认为桀纣失天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 14 —

关注民生

十四、课外文言文阅读(6分)

晋饥,公①问于箕郑②曰:“救饥何以?”对曰:“信。”公曰:“安信?”对曰:“信于君心,信于名,信于令,信于事。”公曰:“然则若何?”对曰:“信于君心,则美恶不逾。信于名,则上下不干。信于令,则时无废功。信于事,则民从事.有业。于是乎民知君心,贫而不惧,藏出如入,何匮之有?”

公使为箕③。及清原之蒐④,使佐新上军。

(选自左丘明《晋语·箕郑对文公问》)【注释】①公:晋文公。②箕郑:晋国大臣。③箕:箕地的大夫。④蒐:检阅军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每小题1分,共2分)(1)则时无废功则:_______

(2)于是乎民知君心知:_______

2.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信于事,则民从事有业。

— 15 —

3.从选文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3分)

十五、课外文言文阅读(6分)

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

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①,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②,子不救,卫③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

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

莫敢饰诈,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注释】①阿:古地名。②鄄(juàn):古地名。③卫:周王朝的姬姓诸侯国。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每小题1分,共2分)(1)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尝:_______

(2)强于天下于:_______

— 16 —

2.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 分)

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

3.齐威王根据实情做判断,处死了阿地大夫,从中可以看出齐威王是位怎样的君王。(2 分)

— 17 —

参考答案

一、1.(1)(1分)认识(2)(1分)副词,也

【课内链接】

2.(2分)前山后山,哪个地方没有!(每句1分)

3.(2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如果强不知以为知,只能出丑。

【参考译文】一个生来就没有见过菱角的北方人,在南方做官。(一次)宴席上

吃菱角,(他)连壳一块吃。有人告诉(他)说:“吃菱角必须剥去外壳。”那人为了遮掩自己的短处,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块吃,是想用来清热啊。”问话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山后山,哪个地方没有!”菱角长在水里,却说是土里产的,这是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二、(1)(1分)代词,他的(2)(1分)回答

【课内链接】

2.(2分)这虫子要是人,必定是天下勇士啊!(每句1分)

3.(2分)“勇士归之”是因为齐庄公回车避让螳螂,表现了他对勇士的尊重。(1

— 18 —

分)这个成语现在主要讽刺那些不自量力的人。(1 分)

【解析】解答第一问,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情节,齐庄公出猎时,遇到了螳螂举起脚,准备和他的马车车轮子搏斗。他认为这虫子要是人,必定是天下勇士。于是他让车子躲开了螳螂,以示敬重,勇士们听说这件事后,纷纷投靠。解答第二问,首先要明白“螳臂当车”在现在的意思,现在多用来比喻不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去做办不到的事情,必然导致失败。然后根据意思回答其讽刺意义。平时学习时,可注意加强这方面的积累。

【参考译文】齐庄公出门打猎,有一只螳螂举起脚,准备和他的马车车轮子搏斗。(庄公)问他的车夫说:“这是什么虫啊?”车夫说:“这是螳螂。作为虫来说,(它是那种)只知道进却不知道退,不估计一下力量对比就轻率和敌方对阵。”庄公说:“这虫子要是人,必定是天下勇士啊。”于是让车绕道避开了它,后来勇士都投奔了庄公。

三、1.(1)(1分)以……为怪(认为……奇怪)

(2)(1分)来

【课内链接】

2.(2分)招募百姓有能够搬到北门的就赏给十镒黄金。

3.(2分)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是取信于民。(1分)《曹刿论战》。(1分)

— 19 —

【解析】解答第一问,首先要整体掌握文章的主要情节,商鞅担心百姓不信任他,于是采用“徙木予金”的办法,赢得百姓的信任,从而让百姓相信他的变法。因此,变法成功的原因就是他能够取信于民。解答第二问,需要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联系所学课文,寻找关于“取信于民”的情节,初中阶段我们学习的《曹刿论战》中,鲁庄公之与齐师作战的前提就是“取信于民”。

【参考译文】秦孝公已经任命了卫鞅,卫鞅想要实施变法图强政策,唯恐天下人对自己产生非议。法令已经完备,但没有公布,(卫鞅)恐怕百姓不信任,旋即在国都市场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长的木杆,招募百姓有能够搬到北门的就赏给十镒黄金。百姓对此感到惊讶,没有人敢去搬木杆。(卫鞅)就又宣布命令说:“有能够搬过去的就赏给五十镒黄金。”有一个人搬木杆到北门,就赏给他五十镒黄金,来表明没有欺诈。最终颁布了(变法的)法令。

四、1.(1)(1分)就(2)(1分)担心

【课内链接】

2.(2分)选择十几个健壮的士兵,让两个人蹲着,自己靠着他们的背。(每句1分)

3.(2分)史可法是一个严于治军、忠于职守的人。

【参考译文】崇祯末年,“流贼”张献忠在蕲州、黄州、潜山、桐城一带出没,史公以凤庐道身份奉命守卫这一带地区。每当有了警报,(他)就几个月不睡觉,

— 20 —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