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学习目的

本章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学习本章要求弄懂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搞清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以及人工智能的意义。准确把握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深刻理解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以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自觉遵守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根本原则。

考核知识点

一、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P 45~46

二、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P 47

三、空间时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P 51~52

四、实践的涵义、结构与功能P 56、58、60

五、实践过程及其环节的意义P 62

六、意识的起源及其本质P 64、68

七、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P 77~78

八、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P 79~82

第3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学习目的

本章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学习这一章,要求掌握唯物辩

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深入理解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弄懂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内容和形式、本质和现象之间的辩证关系。

考核知识点

一、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P 87

二、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正确处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中全局与部分的关系的指导意义P 91~92

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P 85

四、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P 98

五、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P 99

六、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改革开放的指导意义P

101~102

七、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指导意义P 104~105

八、质量互变规律的内容及对于我们实现现代化的指导意义P

111~112

九、辩证的否定观对于我们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意

义P 115~116

十、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这一原理对坚定社会

主义信念的指导意义P 117~118

第4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本章阐述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学习这一章,要求掌握认识的本质,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理解的辩证过程、真理的属性和检验标准;深刻理解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及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考核知识点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旧哲学的认识论的根本区别P 133

二、认识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P 140~141

三、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决定作用P 142~145

四、能动的反映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P 147

五、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掌握这一原理的重要意义P

148~157

六、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P 158~159

七、真理、真理的客观性、价值性P 161、162、165

八、真理与谬误的关系P 163~164

九、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对坚持和发展马克

思主义的重要意义P 167~170

十、理论创新与社会实践的辩证关系P 159

十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P 172~173

十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P 175~176

第5章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学习这一章要着重理解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认清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是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紧密结合当代的环境问题,弄清应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问题,理解地理环境、人口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作用,深刻认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考核知识点

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P 181

二、唯心史观在思想史上长期占统治地位P 182~183

三、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其意义P 185

四、劳动在人类社会形成过程的决定性作用P 187

五、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P 188~189

六、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P 190~192

七、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维护生态平衡是可持续发

展的基础P 193

八、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

基本国策P 197、199

九、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及

其意义P 200~201

十、人类社会历史归根结底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P 193

第6章社会基本结构与文明进步

本章从静止角度和横向联系说明社会基本结构,从动态角度和纵向联系说明社会形态的划分和更替,并在此基础上说明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学习这一章要分别掌握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的意识结构等各自的基本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掌握社会整体的基本结构;要了解经济社会形态和技术社会形态的划分及二者的相互关系;深刻理解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

考核知识点

一、生产力以及现代生产力系统包括的要素P 204、205

二、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整个生产关系中的决定作用

P 210~211

三、上层建筑、以及社会的政治结构的内容P 217、218

四、国家的起源、实质、和职能。国体和政体的关系P 218

五、社会意识的构成P 222

六、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学习这一原理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P 227~230

七、文化的本质与功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P 236、238

八、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为什么要坚持三个文明协调发展P 240、243

第7章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动力

学习目的

本章把社会发展的各种动力看作一个有内在联系的系统。学习这一章要着重掌握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革命和改革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要在继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前提下,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要深刻理解科学的本质及其社会功能,尤其要深刻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本涵义。

考核知识点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运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

产力状况的规律说明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P

245、250

二、运用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说明我

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P 255~256

三、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说明坚持四

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的关系P 251、257

四、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P 260、263

五、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P 264

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用此原理说明中国共产党代表

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必要性P 268

七、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说明中国共产党要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必要性P 268

八、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主要内容,并说明

中国共产党人怎样才能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P

280

第8章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学习目的

学习这一章,要掌握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社会进步的曲折性和反复性,社会进步的标准;理解人的本质和人的社会性;弄清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涵义及二者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从历史发展总趋势上深刻理解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然性,弄懂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过程就是人类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过程。要树立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伟大理想,积极投身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考核知识点

一、人类社会的进步及其人类社会进步的原因和总趋势P

284、286、

二、社会进步既是必然的,又是曲折的P 284

三、正确理解人性和人的本质P 296

四、人的价值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P 300

世界的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

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总结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包括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 唯物论 1、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方法论]: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1)唯物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2)辩证法:联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量变—适度开发,矛盾—一分为二地看待人对自然的影响。(3)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科学发展观,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也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3、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4、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重点掌握】 [原理](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1)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5、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哲学上的二元论和多元论根本否认世界的统一性。它们认为,世界有着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本原。 哲学上的一元论则坚持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有着共同的本原。在一元论中,又存在着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 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第二,这一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这一定义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一般的变化。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从哲学上讲,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它有二种基本情形: 一是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二是指没有发生质变。 静止和运动的关系: ①、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②、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第一,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 第二,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第三,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性: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 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的时空观念不过是客观存在的时间和空间的反映。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具体性,它因物质具体形态和运动形式的不同而不同,其具体特性又是可变的和有条件的,人们对此的时空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原理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他是劳动中伴随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二.★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容】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具有不可抗拒性。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1)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三.★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或和改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意识的能动作用 【原理容】(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因此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自主选择性,主动创造性。(2)人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即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2.人的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即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五.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原理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 六.★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七.★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的基本要求: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要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找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规律。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思想。

试述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试述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原理: ①承认世界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 ②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 ③认为世界的统一是物质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是一中有多,多中有一 意义 理论意义 这一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整个理论大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原则都是以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为基础,为中心的 实践意义 ①既然世界统一于物质,那么在实践中就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的思想路线。 ②既然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中的统一性,那么在实践中就要把集中统一和灵活多样结合 起来,把纪律和个性结合起来,把秩序和自由结合起来,反对专制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反对僵化和无序。 ③既然物质是运动的,那么在实践中就要坚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与时俱 进,把发展和稳定统一起来。 ④既然物质运动是在时空中进行的,那么在实践中就要有强烈的时空观念,重视和珍视时 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作好工作。 ⑤既然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那么在实践中就要尊重、认识和利用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认真学习和运用科学知识 人生意义 ①冷慧与热慧双举。既然世界是物质的,那么就要以冷静、清醒、客观的态度对待世界和 人生,这种智慧叫冷慧;既然人的意识、精神具有相对独立性,那么应以热烈的情感,创造世界的精神投入实践和生实现理想,成全自我这叫热慧。唯物主义给人的是冷慧,物质世界不相信眼泪。唯心主义给人的是热慧,辩证唯物主义在唯物主义基础上把物质决定论和意识能动论统一了起来,其所给予人的启迪就是冷慧和热慧双举。 ②健德与顺德相资。既然世界是物质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那么人要顺应物质世界, 要在物质世界面前顺从而不违逆,谦虚而不狂妄,敬畏而不玩世,这叫顺德。既然物质是运动不息,健动不止的,人就要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建功立业,开物成务,这叫健德。既然物质和运动是统一的,那么人就应顺健相资。《周易》中乾卦的本质是“健”。 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的本质是“顺”。“坤,顺也”(《周易·说卦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③自由与节制并重。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运动不需要上帝之手推 动,这叫“自己运动”。“自己运动”就是自因自本,这一宇宙本质所启示与人的价值理念就是“自由”,人应以自由为至高价值。同时,物质运动又有时空秩序,有自己的空间位置和范围,有自己的时间顺序,不能随便越过时空秩序,这启发人要有所节制。 ④瞬间和永恒互渗。物质运动在时间上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时间是有限性和无限性 的统一,有限中包括着无限,无限体现在有限之中。因此,人应在自己的有限生命中追求无限,在瞬间中追求和体验永恒 ⑤奋斗与静穆兼得。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不舍静,静中含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概括来说可以分为三大块去解释:①世界的物质性;②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③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接下来就以这三部分来讨论。 一、世界的物质性。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对物质的正确理解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本质和规律的前提。一切唯物主义哲学都是从这一前提出发,把物质范畴作为自己理论的基石。从古到今,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经历了从朴素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认识过程。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科学为基础,把物质等同于科学发现的物质结构层次——原子,虽然使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建立在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但却不理解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既经不起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涵盖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直到思维。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哲学的基石。 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

的总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事物的普遍联系有一系列的特点: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再次联系具有多样性;最后联系具有条件性。事物的永恒发展,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相互作用之间的结果,是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事物的联系和发展是通过一系列基本环节得以实现的。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性质。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事物发展过程当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客观辩证法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规律。唯物辩证法是伟大的认识工具,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而且要以辩证唯物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练习题。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练习题。 判断题。 一、世界统一于存在。 错误。第一。这是一个折中主义的命题,他否认了世界统一于物质,实际上是唯心主义观点。 第二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关于世界有无共同的本原问题。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以外,没有别的东西。唯心主义者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 第三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存在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它作为思维的对立面,是物质的存在,单独的存在概念既可以是物质的存在,也可以是精神的存在。可见把存在作为世界统一的基础,混肴了唯物主义的对立,实际上宣扬的是精神的存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二尊重客观规律,就会妨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错误。第一,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在实践中遭到失败。 第二,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正确发挥主观的东西,必须你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必要条件。 第三,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反对否认客观规律的唯意志

论,又反对否认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械论和宿命论。 简答题什么叫运动?说明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物质世界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第一,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人们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质的各种各样的运动形式。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一切运动的主题和客观基础。设想离开物质的运动必然倒向唯心主义。 什么是意识的能动性,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性是人类所特有的,通过实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dr具有主动的创造性第三,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第一次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和控制作用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条件是第一,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第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这是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唯一途径。第三,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论述题。试着分析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世界的物质性

4.1世界的物质性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1)自然界的物质性(2)物质的含义(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理解:(1)世界的物质性(2)自然界是物质的,不是上帝和神创造的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难点: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我们知道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对于世界的本原问题,古代许多思想家都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论述。为什么说这些论述是有价值的呢?(这些论述都承认世界的本原是某种物质,也就是承认了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和诸神。)那么究竟什么是物质呢?我们先来看看物质的概念。 一.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通俗地说,不管我们怎么想,它都是客观地存在,不会因为我们的意识产生而产生,不会因为我们的意识消失而消失。说明: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这与唯心主义的物质观划清了界限。比如我们窗外的高山、树木,不管你看到不看到,它们都耸立在那里,是不会依赖于人的意识的。 物质“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它不是虚无飘渺的,它能为我们所感觉出来。说明:物质是可以被我们的意识所认识的这就区分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比如我们刚才说的高山、树木,我们能够感觉到它、能看到它。任何事物都具有被人认识的属性,世界上没有不能被人认识的事物,只有暂时没有被认识的事物。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属性 自然界中,除了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以外,还有很多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或现象,如磁场、超声波、紫外线等。判定物质的依据不在于它是否有形,只要它具有客观实在性就是物质,比如“场”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但通过实验,我们能证明它客观存在着,具有客观实在性。 易混点:客观实在”≠“客观存在” (1)“客观实在性”——是指不管人们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承认不承认,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的共同特性的抽象概括,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它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2)“客观存在”=物质现象+精神、意识现象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_试题及答案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A)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上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2.“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D)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3.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意识具有:(B)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4.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A)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5.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6.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B)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 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 7.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精)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哲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又以它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 原理说明 该原理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意识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或物质的属性和存在形式;世界上的一切发展、变化和过程都是物质运动的具体表现,其原因在物质世界自身。正如列宁所说:“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 什么是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从物质和意识、统一性和多样性(或共相和殊相)辩证关系的高度对世界本质的根本理解,它是指多样的世界万物是有统一性本质的,这个统一性本质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在时间和空间中有规律地永恒运动着的客观实在。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人们从哲学基本问题的高度,从一般和个别关系的角度对世界本质的认识,也就是说,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包含着两种基本关系,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一般和个别(或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 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包括三个基本观点,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无限多样的统一。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识及多样性

1.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从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关系对世界本质的理解。 世界上的具体事物是千差万别、多种多样的,各有其质的规定各有其存在价值和地位,这是世界的多样性(“多”);千差万别的事物又有其共性,这是世界的统一性(“一”)。辩证唯物主义承认世界具有统一性,有共同的本质,这是一元论。同时认为统一性不能脱离多样性,认为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性,统一性离不开多样性;多样性是具有统一性的多样性,受统一性规范,多样性离不开统一性。这就是说多中有一,一中有多;个别中有一般,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统一性使世界具有秩序,多样性使世界充满活力。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一般与个别的统一就是秩序与活力的统一。有秩序无活力事物是僵死的,有活力无秩序事物是混乱的。我们所追求的理想就是秩序和活力统一的社会。僵死的专制主义和无序的无政府主义是不合乎世界本质的,自由和秩序的统一是理想社会的应有状态,因为它和宇宙的本质(一与多统一)相契合的。法律和其他社会制度应以实现自由和秩序的统一即正义为根本价值目标。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角度对世界本质的根本理解。 多样性的万物具有统一性本质,那么这个统一性本质是什么呢,是物质,还是意识?这问题又回到了我们在第一章第一节讲“世界观”概念时遇到的问题了。在那里,我们从“黑马”等万物中抽出了万物的最大共性存在,也就是这里所说的统一性东西,那时我们就提出万物的最大共性是物质还是精神的问题,认为这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认为万物最大的共性,即统一性的本质是物质,而不是意识。哲学家为什么会对作为万物的最大共性,即“一”有相反的看法,如唯物主义认为“一”是物质,唯心主义认为“一”是精神。原因我们曾讲过一些。这里再指出这一分歧产生的原因:当把“一”看作万物中最低级的东西时,这“一”是物质,当把“一”看作万物中最高级的东西时,这“一”是精神;当把“一”看作抽象思维的内容时,这“一”是物质,当把“一”看作抽象思维水平的标志时,这“一”是精神。唯物主义从低级的(基础的)和内容的角度来理解“一”。所以认为“一”是物质的。这种理解无疑是有它的真理性的。 总之,世界万物是有统一性的,统一性的本质是同意识相对立的物质。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对世界本质的根本理解。 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 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问题,恩格斯说过这样的话:“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能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长期的持续的发展来证明的”(《马恩选集》第3券,第83页)恩格斯说明了证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也说明了证明的途径是哲学和科学。我们认为对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习题:4.1世界的物质性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 1.生态系统是自然形成的,人们如果仅凭主观愿望去建设一个不符合 当地自然条件的人为的生态系统,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是因为( ) A.人与自然界是难以和谐相处的 B.人在自然界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答案C 年4月22日是第47个世界地球日。中国主题确定为“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倡导绿色简约生活”。第47个世界地球日的主题表明( ) ①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②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③物质是不依赖于 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④人应该自觉地按照 自然界的客观属性改造世界 A.①② B.①④ D.①③ 答案B 解析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 ,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①④符合题意,B 项应选;②③不符合题意。 3.昔日的舟曲“万山皆翠、空气清新”,然而当灾害发生后,人们才忽然发现曾拥有“陇上江南”美誉的小城早已“判若两城”。对林木的乱砍滥伐已让这里植被萎缩。遥望被泥石流侵袭掩埋的舟曲,痛心之余人们感叹:愿世人哀之更要鉴之,常怀敬畏自然之心,以免后人复哀后人。要“常怀敬畏自然之心”的根本原因是( ) A.人类破坏自然界是要受惩罚的 B.自然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自然界是不可知的 答案B

:自然界是客观的,应尊重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常怀敬畏自然之心”,正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表现,B项正确指出了要“常怀敬畏自然之心”的根本原因。 4.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物质具有客观性②物质具有可知性③物质是客观物质形态的主观映象④物质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性;“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说明物质具有客观性,故①②④ 观点正确。③否定了物质的客观性,观点错误。答案选C项。 5.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由古猿发展而来的一个特殊的生物种群。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是因为( ) ①劳动创造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工②劳动使猿脑变成了 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③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④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是以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为基础的。这是因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 ①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首要条件②是形成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是人们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基础③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④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发展状况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故含③ ,答案为B项。 7.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登上月球、绕地球飞行、建成载人空间站。宇航员在茫茫太空中发现的无论是暗物质,还是反物质,说到底只有物质。这表明( ) ①神创论的观点是错误的②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③自然界是物质的④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试述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试述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①世界是统一的世界。世界的本质只有一个,而不是多个;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是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这种一元论哲学同主张物质和精神都是世界本原的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世界统一于物质。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都承认世界的统一性,都是一元论哲学。但唯心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精神,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根源于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存在的基本形式;规律是物质运动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客观存在的反映。总之,万物统一于物质。③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无限多样的统一。物质世界的具体形态无限丰富多样,但本质上是共同的,都统一于物质。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而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静止。时间和空间都是物质运动的形式。而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从根本上讲世界上除了物质,什么都没有。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和本原是物质。 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

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2)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①这一原理告诉人们,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可以从物质运动中获得解释和说明。坚持这种观点,就可以有力地批判和抵制一切唯心主义,树立起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②这一原理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一切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性去改造世界,而绝不能从主观想象和本本条文出发。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世界的本来面貌与发展的一般规律,掌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的实践观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及难点】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社会生活本质;事物联系发展及其规律性;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物质世界与实践的关系 【教学时数】课时 【授课方式】多媒体;课堂讲授;讨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1、世界观与哲学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既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同时,它又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提供一般的、普遍的方法,而且是关于这些方法的学问,即方法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作为世界观包括许多领域和许多方面的问题,但其中有一个贯穿各个领域和方面、决定整个哲学体系的性质并对解决各种哲学问题具有支配作用的问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基本问题。 (1)含义 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并吸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有关思想,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首先,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实际中的基本问题 哲学中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就是对实践中人与世界的关系,主体和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的抽象。 其次,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根据对世界是什么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此基础生我们还要了解世界怎样存在的问题。对此的不同回答划分出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二)物质客观实在性 “现实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它是唯物主义的基石。所以我们了解世界时也是从“物质”概念开始的。在弄清物质概念的基础上,我们论证现实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上的一切都离不开物质,一切都是物质以及物质的属性、关系等的统一体,没有任何脱离物质的东西。 1、物质范畴的立体审视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4.1《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4.1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物质的含义 理解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来认识世界、分析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帮助学生从世界本质总是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 【教学重点】 物质的含义世界的物质性 【教学难点】 物质的含义 【教学手段】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方法】 启发式、图示法、探究式教学为主,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旧知回顾】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分别是什么?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有哪些? 师:提问 生:答略 导入新课 一位著名的牧师做完祝福祈祷后,说:“诸位兄弟姐妹,你们对于上帝还有什么怀疑之处吗?”一名学生举手问道:“一切都是上帝安排好的,为什么我们教堂顶上要装避雷针呢?” 提问思考:假如你是那个牧师你怎么回答? 生:答略 讲授新课: 师:中国古代有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西方也有上帝创世的故事。是上帝或是其他的神灵造出了天地万物吗? 生:思考后回答问题。 师:地球演化史和生物的进化史已经告诉我们,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各种各样的神灵创世说都是站不住脚的。 设疑:人类出现后,创造了许多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例如转基因食品、高速公路、铁路、桥梁、码头……有人产生疑问,人能有意识地制造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东西,这是否意味着自然界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呢?请谈谈你的观点。 生:思考回答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重点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 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1.哲学是( c ) A.关于自然界和社会一般发展的科学 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D )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 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 统一于精神 3.“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的是( A ) A.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B. 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C. 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统一 D. 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哲学上两大对立的基本派别是( B )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一元论和二元论 5.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 A ) A.物质范畴 B. 实践范畴 C.运动范畴 D.意识范畴 6.哲学上的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指的是(B ) A.唯理论和经验论 B.唯物论和唯心论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D.世界观和方法论 7.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B ) 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B.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 C.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D.哲学是自然科学的概括 8.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是( A )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9.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其中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 C ) A.普遍性 B.特殊性 C.斗争性 D.客观性10.“居安思危”这名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 )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 C.内因和外因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 D.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11.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黑格尔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根本区别在于( C ) A.论前者承认可知论,后者否认可知论B.前者承认一元,后者承认二元论

江苏省如皋市薛窑中学人教版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 一、综合解说 【地位作用】 本单元开始真正涉及哲学基本问题,它对学好以下几个单元起了基础性作用。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懂得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人脑的机能、物质的反映、人的意识有能动作用。它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世界的过程,也就是追求真理的过程,这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地追求真理,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内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单元分为三课: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四课分为两个框题:世界的物质性;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第一框分为两个目题:第一目由“上帝创世说”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论证得出自然界的物质性;第二目从人的起源开始探究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第二框分为两个目题:第一目从《易传》里的一段话引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第二目通过元素的发现经历探究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我们应按客观规律办事。 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助于同学们了解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应按客观规律办事。 第五课分为两个框题:意识的本质;意识的作用。

第一框分为三个目题:第一目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个方面论证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第二目从意识的生理基础讲述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第三目是从意识反映的对象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第二框分为三个目题:第一目从人与动物的比较,重点讲述了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第二目通过“面对石头与电脑”的问题探究,讲述了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第三目实际上是讲了方法论的运用,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第六课分为两个框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第一框分为两个目题:第一目从实践含义入手,引出实践的三大特征;第二目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四个方面讲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二框分为三个目题:第一目重点讲了真理是客观的;第二目是讲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第三目从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认识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二、知识结构: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探索世界的本质 把握思维的奥妙 世界的物质性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自然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是有规律的 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作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一切从实际出发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原理说明 该原理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意识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或物质的属性和存在形式;世界上的一切发展、变化和过程都是物质运动的具体表现,其原因在物质世界自身。正如列宁所说:“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 统一性原理 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包括三个基本观点,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无限多样的统一。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从物质和意识、统一性和多样性(或共相和殊相)辩证关系的高度对世界本质的根本理解,它是指多样的世界万物是有统一性本质的,这个统一性本质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在时间和空间中有规律地永恒运动着的客观实在。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人们从哲学基本问题的高度,从一般和个别关系的角度对世界本质的认识,也就是说,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包含着两种基本关系,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一般和个别(或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

双重涵义编辑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概念是从《反杜林论》哲学篇里恩格斯的一个著名论断中概括出来的。恩格斯的论断汉译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在哲学史上,世界的统一性和世界的物质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统一性(Unity)是相对于多样性(Variety)而言的,物质性(Materiality)是相对于精神性(Spirituallity)而言的。 在辨证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世界的物质性和世界的统一性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世界的物质性 (Materiality of World)是指在物质和意识两大类现象的关系中,物质决定精神,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统一性(Unity of World)绝不仅仅是肯定“精神统一于物质”,而且进一步强调世界上无限多样的事物通过具体的相互联系而构成统一的整体。世界的物质性决定了世界的统一性,世界的统一性反映了世界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Material unity of World)”是综合反映世界的物质性、统一性义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唯物辨证法范畴,它具有双重涵义: ①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世界; ②物质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第一重涵义侧重于世界的物质性,是关于世界统一性

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认识

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认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京戏化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地又是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它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因此,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就座,是无产阶级政党中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主大革命人民科学地认识世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用辩证方法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