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圳市新安古城保护规划与城市设计

关于深圳市新安古城保护规划与城市设计
关于深圳市新安古城保护规划与城市设计

一、项目概况

新安古城(又名南头故城)是深圳市特区内文物保护单位最集中的地区,它在体现香港领土主权和文化渊源等重大问题上所具有无可取代的历史文化价值。新安古城的历史很大程度就是一部深圳城市的发展史,是深圳、香港发展的共同源头。

1997年至2002年中规院深圳分院进行了保护规划的编制与规划研究,该项目经深圳市规划与国土资源局批准生效,对新安古城的保护整治及周边地区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这项规划已进入全面的实施阶段。

城市设计导引图

二、技术路线

1.整体定位

在将文物保护同该地区建设整治相结合的基础上,强调深港发展的历史渊源,体现古城保护整治对深圳现代文化名城建设的重大意义。

2.规划目标

将新安古城建成为一个人民生活安居乐业,文物保护完好,人文景观丰富,基础设施与社会服务设施完备,绿化空间充足,与周边地区发展衔接良好,保有深圳乡土文明,体现自身历史地位的传统风貌社区。

3.主要技术特点

(1)在吸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常规做法的基础上,结合新安古城破坏严重的实际特点,对文物和有价值的建筑提出可行的保护措施,并把重点放在对古城历史环境的整治上面。

(2)应用现代城市设计的概念来分析新安古城的空间格局和特色,并且为新安古城未来的发展演进提供一个基本的发展规划框架。

(3)针对古城历史环境已经遭受严重破坏的现实情况,用现实可行的态度对待散布在古城内的文物古迹,规划首次提出“文物古迹整理区”的概念,对可考的但无法完全恢复旧貌的文物古迹采取局部保护措施。

(4)规划不停留在单纯用物质规划的方法来解决保护整治的问题,重视从公共政策的角度来分析新安古城的保护整治机制所面临的问题。

(5)古城历史环境的恢复是一个长期过程,规划研究保护整治分期实施方案,并且进行了必要的财务分析。

三、规划构思

1.规划原则:尊重历史,有效保护,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提升综合环境品质,把保护整治的社会与文化目标放在首位,商业改造目标放在第二位。

2.重点规划内容包括: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范围;古城及周边地区土地使用性质的调整和控制;道路交通系统的改造;建立注册保护建筑制度;古城保护整治的分区管制;重点地段城市设计。

3.保护规划对文物建筑划定了保护范围、建设控制范围。同时从社会发展的整体需要出发,改善基础设施、改进居住环境,推进当地居民对历史文化环境的认同和自觉保护意识;

4.扩展保护的对象和类型,筛选出一批晚清的民居建筑和富有历史性和乡土特色的构筑物。提出建立“注册保护建筑制度”,包括注册文物保护建筑(11处)、注册乡土民居建筑(52处)、注册构筑物(9处)三个大类。

5.规划尝试采取“分区管制”的方法,将古城分为风貌保护区、风貌协调区、开敞空间保留区、广场绿地和入口环境控制区等5个大的分区,提出有针对性的规划要求。

街道整治设计图

古城保护与整治规划图

保护对象分类图

古城保护设施建设项目可研计划书

第一章总论 1.1 项目名称和承办单位 1.1.1项目名称 项目名称:**设施建设项目 1.1.2项目承办单位与法人代表 项目承办单位:**文物保管所 项目法人代表: 1.1.3项目建设地点 建设地点: 1.1.4可研报告编制单位 编制单位: 证书号: 1.2 研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 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建议》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5、《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6、《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

7、《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 8、《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 9、《文物事业“十五”发展规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纲要》 10、《国家文物局“十一五”文物事业发展规划》 11《**性规划》 12、承办单位提供的基础数据和材料 13、承办单位的编制委托书 1.3 可行性报告研究范围 本可行性报告对**的文物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就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建设内容、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合理分析,为上级决策部门提供可靠依据。 1.4**概况 **是驰名中外的古代都城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今洛阳城东15公里,洛阳市与下辖之孟津县、偃师市相毗连处,地当伊洛平原中心。由宫城、内城、外郭城构成,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古代都城遗址。地上、地下遗址、遗物十分丰富,如城垣、城门、宫殿、衙署、苑囿、佛寺、灵台、太学、辟雍、明堂、墓园等遗址。 **以其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古文化内涵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城,1961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列入全国

城市道路绿化带设计说明

经济技术开发区道路景观绿化设计 城市道路不仅仅是连接两地的通道,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人们公共生活的舞台,是城市人文精神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延续变迁的载体和见证,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是构成区域文化的灵魂要素。 第一部分现状分析 一、工程概况 1.工程概况 2.气象概况 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但冬夏长春秋短降水和气温的年际和季节变化较大。 路线所经区域的气象概况 温度:年平均气温在15.4℃,冬季一月份平均气温0.4℃,;夏季炎热七月份平均气温26.4℃。年日照总时数为2026.80小时,相对湿度54%。 降雨:年平均降雨量580-608mm多集中在夏秋二季。 蒸发量:年蒸发量平均700-750mm. 日照:年日照2058.2小时辐射总量为114.0千卡/平方厘米。 风:主导风向夏季为西南风,冬季为东北风。 结冻:最大冻深为35cm。 3.区域内土壤条件 的土壤主要为泥质潮土和沙质壤土,PH值8.38。 4.区域内水资源 地下水位较高,埋藏深度一般为2—5米,水量丰富,水质清洁,是西安市重要的水源地。 二、区位分析 是陕西制造业整合的重要平台,是国家级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核心组成部分。将在3~5年内建成工业总产值超1000亿元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位于泾河以北,西铜高速公路以东,园区交通便利,未来发展潜力巨大,目前累计入区项目101个,总投资368.5亿元,已形成商用汽车、重型机械、新材料等为主导的产业格局;总投资150亿元的兵器工业科技产业基地项目建成达产后将新增产值300亿元,未来将重点培育发展军民结合型装备制造业和精细化工产业。 三、规划设计依据 1、相关的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某某古城风貌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结构性规划方案

XX古城风貌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结构性规划方案(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

一、规划范围 规划XX古城风貌区东起宝塔路,西至伯先路,南至宝盖路,北到中华路,规划用地面积为76.24公顷。 二、规划目标与原则 1、保持“古城风貌保护区”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风貌特征,保护传统民居和街道所保留的历史信息,保持传统街巷的空间尺度和界面特征。 2、在保护古城风貌特色的基础上,实现有序更新和开发,改善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提高居住生活品质。 3、以大西路商业街、伯先路近代建筑群、西津渡口为依托,发展高档商业、办公和旅游功能,带动整个西区的发展与繁荣。 4、将周边长江、运河、云台山和宝盖山的自然景观纳入“古城风貌保护区”,实现自然环境和城市建设的协调发展。

第一部分现状 一、土地使用现状 1、概况 XX古城风貌区规划范围内以居住用地为主,其中大西路两侧沿街以商业为主,此外还包括金融、办公、工业及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等。 2、用地布局 居住用地共59.16公顷,占总用地77.6%,其中传统居住区主要分布在大西路以南,宝盖路以北地区,以及中华路以北的街坊内,用地较为完整。其它居住地区大部分为近几年新建,或七、八十年代建造的居住区,主要分布在宝塔路北段沿街、大西路沿线以及大西路、迎江路和中华路之间地区。商业用地共4.62公顷,占总用地6.1%,主要分布在大西路两侧沿街地区,基本上以零售批发商店服务行业为主,中华路与宝塔路南段有规模较大的沿街集贸市场,人民街大西路东北处有一小商品市场。 工业用地主要分布在长江路南侧,大西路中段;部分小工厂散布在传统居住区内。 行政办公用地主要分布在大西路与山巷的交叉口以南,以及伯先路沿线。 文化娱乐设施主要分布在福音堂周围地区。学校、居委会、派出所等各项居住服务设施则零星分布在各街坊内,布局较为零乱。

城市广场规划设计原则

城市广场规划设计原则 城市广场规划设计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 一个聚居地是否适宜,主要是指公共空间和当时的城市肌理是否与其居民的行为习惯相符,即是否与市民在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中 活动和形式相符。个人对“适宜”的感觉就是“好用”,即是一种 用起来得心应手、充分而适意。城市广场的使用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古典的广场一般没有绿地,以硬地或建筑为主;现代广场则 出现大片的绿地,并通过巧妙的设施配置和交通,竖向组织,实现 广场的“可达性”和“可留性”,强化广场作为公众中心“场所” 精神。现代广场的规划设计以“人”为主体,体现“人性化”,其 使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 比如广场要有足够的铺装硬地供人活动,广场中需有坐凳、饮水器、公厕、电话亭、小售货亭等服务设施,广场的小品、绿化、物 体等均应以“人”为中心,时时体现为“人”服务的宗旨,处处符 合人体的尺度。 2.地方特色原则 城市广场的地方特色既包括自然特色,也包括其社会特色。 首先城市广场应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即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城市广场建设应继承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适应地方风情民俗 文化,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有利于开展地方特色的民间活动, 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识之感,增强广场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如济南泉城广场,代表的是齐鲁文化,体现的是“山、泉、湖、河”的泉城特色。广东新会市冈州广场营造的是侨乡建筑文化的传 统特色。西安的钟鼓楼广场,注重把握历史的文脉,整个广场以连 接钟楼、鼓楼,衬托钟鼓楼为基本使命,并把广场与钟楼、鼓楼有 机结合起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其次,城市广场还应突出其地方自然特色,即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等。城市广场应强化地理特征,尽量采用富有地方特 色的建筑艺术手法和建筑材料,体现地方山水园林特色,以适应当 地气候条件。如北方广场强调日照,南方广场则强调遮阳。一些专 家倡导南方建设“大树广场”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3.效益兼顾原则 城市广场的功能向综合性和多样性衍生,现代城市广场综合利用城市空间和综合解决环境问题的意义日益显现。因此,城市广场规 划设计不仅要有创新的理念和方法,而且还应体现出“生命至上、 生态为先”的经济建设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 首先,城市广场是城市中两种最具价值的开放空间(广场与公园)之一。城市广场是城市中重要的建筑、空间和枢纽,是市民社会生 活的中心,起着当地市民的“起居室”,外来旅游者“客厅”的作用。城市广场是城市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感染力,也最能反映 现代都市文明魅力的开放空间。城市对这种有高度开发价值的开放 空间应予优先的开发权。 其次,城市广场规划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建筑空间形态、立体环境设施、园林绿化布局等方方面面。我们在进行城市广场规 划设计中应时刻牢记并处处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 重的原则,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兼顾的原则,切不能有所偏废。厚此薄彼,往往顾此失彼。如某市火车站广场由 于规划不合理,结果造成交通拥挤、排水不畅,雨天泥水地,晴日 灰满天,环境污染严重,市民怨声载道,游客望而却步,极大的损 害了城市形象。 再次,城市广场规划设计要克服几个误区:一是认为以土地作为城市道路、广场建设的回报是一条捷径。二是广场越大越好。三是 让开发商牵着鼻子走。开发商看重的是建房、卖门面的利益;而政府 则应着重考虑增加绿地、建设广场和公园,改善旅游、购物、休闲 和人居环境。 突出主题原则

城市道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与技术_0

城市道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与技术 随着我国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城市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尤其是交通的发达。而且随着时间的增长,人们的设计理念也所有变化。在城市道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下面将简单介绍城市道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与技术。 标签:城市道路;道路设计;生态理念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的建设尤为迅速,大量的劳动力涌进城市,车辆的增多使得交通极不方便,因此,相关部门对于道路的设计问题极为重要。其中,对于道路的建设问题建筑人员提出了生态理念。城市道路的生态化设计,主要就是将环境等因素融入到建设中去,在道路开发以及建设中都考虑环境因素。 1 城市道路建设生态理念的简单介绍 1.1 城市道路生态设计的基本原则 当今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的建设,因此,在城市道路上的建设中融入生态理念是顺理成章的。而城市道路中的生态理念有以下几项基本原则。首先就是资源节约原则。随着我国的人口越来越多,对于资源的供给量的逐渐增大,因此,现在我们国家乃至全世界的能源问题都处于供不应求的阶段,这就需要人类自身要学会节约能源。在城市道路的建设问题上,原料的节省就是这种设计观念的基本要求。以前施工部门在建设时没有过多考虑这一方面,而随着生态理念的深入,就要知道节省原料的使用。以资源节约、材料使用作为最主要的生态原则。其次就是低污染环保化原则。由于现在的道路大多是由沥青等材料建成的,这种材料本身就对环境产生污染,还有就是道路生命周期内也会排放废气污染,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就应该遵循低污染环保化的原则。其实从根本来说,道路交通的建设主要就是更好地为人们服务的,因此,在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就要体现“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理念。在设计城市道路时,可以将人性化的设计融入到建设当中,从而让道路交通能够与人们以及时代的发展需求相符合,真正做到舒适、安全、经济、快捷与便利,有利于在城市建筑中将一个良好的环境营造出来。 1.2 城市道路设计的生态目标 随着人们对环境的任意改造,道路上的陆地开始极少,硬质的路面的面积疯狂的蔓延着,这不仅仅使得环境被破坏,还会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比如在夏季时,因为许多树木的减少,和道路的增加,对在大路附近居住的居民的生活有许多影响,地面会反射热而且随着树荫的减少,人们不能更好地避暑,本来树木可以吸收空气中散发的一些味道,但是没有了树木,空气中散发的味道就对人们以及动植物都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城市道路设计的生态目标就

以深圳市中心区22、23-1 街坊城市设计为案例

分类号TU学校代码10590 U D C密级学 号20010812 深圳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详细城市设计导则的操作可行性 及有效性研究 ——以深圳市中心区22、23-1街 坊城市设计为案例 房文君 学科门类工学 专业名称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学院(系、所)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指导教师黄大田

论文摘要 我国目前绝大多数城市均采用传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来对城市建设进行规范引导,对于这样的控制方式能否有效地促进高质量的城市环境的形成,仍存有多方疑虑。而在深圳市中心区22、23-1街坊的开发建设中则制定了详细城市设计导则并对其在相当程度上加以严格执行,这类探索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因此,本文将以该城市设计为案例,研究在22、23-1街坊城市设计导则操作落实的过程中,导则对于规范、控制、引导该片区城市环境建设的意义。通过对其研究,了解一个城市设计项目从设计构思到最终建成所经历的各个步骤,以及有关各个方面所持的态度,探讨详细城市设计导则的操作可行性与有效性,从而得到一定程度上城市设计导则的客观理论支持。 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由第一章《导论》和第二章《深圳市中心区22、23-1街坊城市设计的案例研究》组成。其中概述了国外城市设计的操作方法和我国对城市设计的认识,以及深圳市规划国土局委托美国SOM公司进行城市设计的背景和设计的过程。 第二部分是本研究的中心,由第三章《在城市设计导则引导下的建筑设计的衍进》、第四章《本次城市设计有关方面的评价》组成。其中纵向的比较了本次城市设计导则的操作程序及其结果;横向的比较了中标方案到建成项目的建筑设计,并采用采访和问卷的形式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有关各方面对本次城市设计的评价,分析研究了本次城市设计导则操作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第三部分是本文的结束篇,由第五章《城市设计导则的发展方向》构成。这部分内容指出了城市设计导则的发展方向要从进一步完善导则的编制和操作落实程序两个方面着手进行。 关键词:城市设计导则 操作落实 可行性 有效性

城市生态规划设计路径分析

城市生态规划设计路径分析 一、我国城市生态规划建设的现状 1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不强 大量的文化遗迹、遗产,是城市形成和长期的发展,历史形成的必然产物。但是,目前在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中,出现了令人心痛的严重破坏文物古迹、风景名胜,以及历史文化街区的短视行为。 2生态环境保护不力 一座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基础和条件,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基础设施的是否完善,不能完全反映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更主要的是要看城市的生态环境如何。另外,一个城市是否适宜于居住,城市规模的大小,建筑的高低是一方而,更重要的另一方面,要看该城市是否布局合理,生态环境是否健康,是否具有人性化的城市规划,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虽然我国也在大力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国家也制定出台了如环保法,水土保持法等响应的法律法规,编制了水土保持方案,并提出了对大型和重要的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的具体要求,但在具体的运作当中, 无论是领导,还是具体的建设部门,往往不够重视这些利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致使它们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而只是流于形式。 3一味追求速度而对质量不够重视 一些地方政府在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往往急功近利,为了早出政绩,

快速改变城市形象,大搞所谓的献礼工程、形象工程,不尊重客观规律,一味追求建设的高速度,盲目蛮干,致使大量损失了人力、物力和财力。 4规划的前瞻性不足 规划的前瞻性不足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国几乎每个大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交通拥堵的现象。究其原因,客观上与我国汽车业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有关,私家车的普及率不断提高。但是主观上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在城市规划中缺乏前瞻性。特别是近年来,尽管城市道路的数量不断增多,而且不断拓度,但是还是难以满足现实的车辆需求。这从根本上说是城市规划没有体现出前瞻性,在城市规划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给未来城市的发展留足空间。 5模仿现象严重,致使千市一面 在城市规划中普遍存在照搬照抄、拿来主义的倾向,导致不同城市之间日益趋同化,几乎很难看到风情各异、不同特色的城市景象,取之代而的再造城市的千篇一律。这样一个又一个的城市尽管很繁华也很美丽,但是却失去了个性,没有了传统文化的灵魂与活力,也就谈不上发展的竞争力了。 二、我国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途径 1坚持实施现代规划设计理论 一是坚持以可持续的发展思想为指导,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措施,尽可能使城市规划建设与生态环境发展相协调,在规划的各个层面上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二是牢固确立人性化的规划理念。站在人性的高度推进城市的规划,充分体现城市规划的人文关怀。三是追求和谐的

古城(古镇)旅游规划案例:以上津古城旅游总体规划为例

古城(古镇)旅游规划案例:以上津古城旅游总体规划为例 文|王晓华(北京晓月旅游咨询有限公司010-640132087) 一、项目资源背景 上津古城(又名柳州城),地处鄂西北边陲,与陕西的漫川镇接壤,南临汉江,北枕秦岭,素有“朝秦暮楚”之称,历为交通、政治、文化、商贸、军事之要地。古城南北跨306米,东西宽约261.15米,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 上津古城,东距十堰120公里,西北距西安250公里,是湖北西进的桥头堡、陕西东出的东大门。境内交通、通讯便利,省道郧漫路、上湖路、建设中的银武高速、西汉光缆及汉江最大的支流金钱河穿境而过。经济繁荣,政治发达,历史上曾2次置州,6次设郡,14次建县。独有的区位优势和政治文化背景,决定了上津千百年来一直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南北文化的交汇融合地,兵家必争的战略“制高点”,水陆运输的交通枢纽。 “上津”地名历史悠久,最早见于郦道元《水经注》中“丰乡水西南合关衬水而南入上津”,民间传为“圣上渡口”和“最上的渡口”之意。水路运输十分便利,南通楚,北通秦,是武汉至西安的交通要道,南方商队至此要弃舟登陆,北方马队到这儿要乘船东进,因此古时此处舟楫云集,商队如潮,十分繁荣。南北交汇的独特地理位置,长达1700余年的悠久历史,数十次频繁的政权更替和繁多而残酷的战争,为上津留下了大量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 上津历史文物极其众多,但受战乱和水患影响,保存下来的主要有四大类:一是庙宇类,有杨泗庙,元贞观、城隍庙等;二是馆舍类,有山陕馆(南会馆)、北会馆、天主教堂、武昌会馆、河南会馆等10余个会馆遗址;三是公益建筑类,主要是明清四合院(现存完好)。其中,尤以古城、南北会馆、古戏楼、明清古建筑群(明清古街和四合院)等最有价值。 二、存在的问题 1.古城内民居建筑的残破:古城虽有着千年的历史,但随岁月的推移,古城的空间结构遭到人为破坏严重。古城的城楼、雉堞、护城河等急待保护性恢复。城内沿街多处具有民居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民居由于保护不到位,已经残破。2.与古城建筑风格不协调的建筑随处可见:由于历史的原因,古城内与古城文化和历史信息极不协调的所谓现代建筑随处可见,如:卫生院、小学、中学等。3.旅游产业体系尚未形成:由于旅游开发的滞后,目前古城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品和管理体系,古城内、金钱河畔都未形成针对游客的旅游产品。另外,旅游六要素所涉及的服务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备。 三、创意思路过程

苏州古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江苏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苏州城建环保学院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规划背景 苏州是一座具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文物古迹众多,传统风貌、历史文脉尤存。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对《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批复中“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的要求,特别是通过近几年古城街坊改造的实践,迫切需要在宏观上有控制、在微观上有指导的规划,以促进古城的保护更新建设。为此,苏州市政府委托有关部门编制了苏州古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规划主要内容 一、在总体原则指导下,依据各个街坊的不同情况,采取了相应不同的规划重点和方法。 古城控规按照道路、河道等自然地物划分为54个街坊,并分街坊进行了规划编制。 古城控规突出了保护的基本原则,对总体规划中已划定为历史街区和传统风貌地区的街坊按历史街区和传统风貌地区要求编制规划,其它街坊中则依据具体情况,确定需要保护的历史地段。 古城控规贯彻了保护与有机更新相结合的原则,根据总体规划要求,完善古城的职能,发挥古城的活力。街坊中现有工业企业原则上根据“三个三分之一”和“退二进三”的方针进行调整,合理调整土地使用功能。 居住街坊遵循“重点保护、合理保留、普遍改善、局部改造”的方针,保持街坊原有的格局、空间形态。 二、注重保护、重新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搞好古城控规,细致深入的调查是工作的基础。对每栋建筑的调查、评判,按以下四方面进行: 建筑质量:分Ⅰ、Ⅱ、Ⅲ、Ⅳ四类; 建筑风貌:分Ⅰ、Ⅱ、Ⅲ、Ⅳ四类; 建筑年代:分古代、近代、50-70年代、70年代后四类; 建筑高度:分1-2层、3层、4-5层、6层以上四类。 在编制古城控规中,编制了“建筑保护与更新方式评析表”,以建筑风貌、质量、层数三个因子综合确定每栋建筑的保护、保留、改善、整饰和更新的类别。 三、建筑保护与更新方式的综合评定 建筑保护与更新方式综合评定是根据建筑的质量、风貌和层数等因子综合确定建筑的保护、保留、改善、更新和整饰的类别。

古城县美丽城镇建设五年行动方案

古城县美丽城镇建设五年行动方案 1 2020年4月19日

古城县“美丽城镇”建设五年行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古城统 筹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发展,进一步改进城乡人居环境,努力使“美丽城镇”体现本地特色、时代特征和梁州水平。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自起,计划用五年时间实施“美丽城镇”建设推进行动。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以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率先实现综合实力更强、城乡区域更协调、生态环境更优美、人民生活更幸福、治理体 系更完善的目标,经过设施完善、产业提升、旅游拓展、文化挖掘、 2 2020年4月19日

改造整治、生态保护等项目的综合实施,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国际化山水田园城市内涵丰富,生态功能健全,江南风情明显的美丽城镇,使之成为城乡居民创业就业的基地,国内外游客休闲旅游的胜地,展示新农村建设成就的窗口。 二、工作内容 以“试点推进、统筹完善”为原则,按照“边试点、边实践、边总结、边完善”的工作思路,推进“美丽城镇”建设。“美丽城镇”建设主要内容分为规定内容和特色内容。 (一)规定内容。主要包括三大方面:形象入口、景观路段和功能完善。 1、形象入口:主要是指城镇的主要入口改造提升。 2、景观路段:主要是指城镇内部重要路段的综合整治。包括街景 3 2020年4月19日

立面改造、各类架空管线下地、雨污水管网建设、道路改造、景观提升、公交设施完善等。 3、功能完善:主要是指老旧地块更新改造、公共设施提升优化和公园绿地建设提升。 (1)老旧地块更新改造:指城镇核心区块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城中村改造等。 (2)公共设施提升优化:主要指城镇内部交通设施的提升完善、市政环卫设施提升完善、文教卫体设施和商业便民服务设施提升完善。 (3)公园绿地建设提升:主要是指新建改造公园、景观绿地等。 (二)特色内容。特色内容主要包括产业优化、文化挖掘两方面。 4 2020年4月19日

城市广场规划设计原则

城市广场规划设计原则 城市广场是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具有多种功能的空间,是人们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也是公共建筑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广场规划设计除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的要求外,一般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 一个聚居地是否适宜,主要是指公共空间和当时的城市肌理是否与其居民的行为习惯相符,即是否与市民在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中活动和形式相符。个人对“适宜”的感觉就是“好用”,即是一种用起来得心应手、充分而适意。城市广场的使用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古典的广场一般没有绿地,以硬地或建筑为主;现代广场则出现大片的绿地,并通过巧妙的设施配置和交通,竖向组织,实现广场的“可达性”和“可留性”,强化广场作为公众中心“场所”精神。现代广场的规划设计以“人”为主体,体现“人性化”,其使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比如广场要有足够的铺装硬地供人活动,广场中需有坐凳、饮水器、公厕、电话亭、小售货亭等服务设施,广场的小品、绿化、物体等均应以“人”为中心,时时体现为“人”服务的宗旨,处处符合人体的尺度。 地方特色原则 城市广场的地方特色既包括自然特色,也包括其社会特色。 首先城市广场应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即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城市广场建设应承继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适应地方风情民俗文化,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有利于开展地方特色的民间活动,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识之感,增强广场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如济南泉城广场,代表的是齐鲁文化,体现的是“山、泉、湖、河”的泉城特色。广东新会市冈州广场营造的是侨乡建筑文化的

传统特色。西安的钟鼓楼广场,注重把握历史的文脉,整个广场以连接钟楼、鼓楼,衬托钟鼓楼为基本使命,并把广场与钟楼、鼓楼有机结合起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其次,城市广场还应突出其地方自然特色,即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等。城市广场应强化地理特征,尽量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艺术手法和建筑材料,体现地方山水园林特色,以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如北方广场强调日照,南方广场则强调遮阳。一些专家倡导南方建设“大树广场”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效益兼顾原则 城市广场的功能向综合性和多样性衍生,现代城市广场综合利用城市空间和综合解决环境问题的意义日益显现。因此,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不仅要有创新的理念和方法,而且还应体现出“生命至上、生态为先”的经济建设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 首先,城市广场是城市中两种最具价值的开放空间(即广场与公园)之一。城市广场是城市中重要的建筑、空间和枢纽,是市民社会生活的中心,起着当地市民的“起居室”,外来旅游者“客厅”的作用。城市广场是城市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感染力,也最能反映现代都市文明魅力的开放空间。城市对这种有高度开发价值的开放空间应予优先的开发权。 其次,城市广场规划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建筑空间形态、立体环境设施、园林绿化布局等方方面面。我们在进行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中应时刻牢记并处处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重的原则,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兼顾的原则,切不能有所偏废。厚此薄彼,往往顾此失彼。如某市火车站广场由于规划不合理,结果造成交通拥挤、排水不畅,雨天泥水地,

关于深圳市新安古城保护规划与城市设计

一、项目概况 新安古城(又名南头故城)是深圳市特区内文物保护单位最集中的地区,它在体现香港领土主权和文化渊源等重大问题上所具有无可取代的历史文化价值。新安古城的历史很大程度就是一部深圳城市的发展史,是深圳、香港发展的共同源头。 1997年至2002年中规院深圳分院进行了保护规划的编制与规划研究,该项目经深圳市规划与国土资源局批准生效,对新安古城的保护整治及周边地区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这项规划已进入全面的实施阶段。 城市设计导引图 二、技术路线 1.整体定位

在将文物保护同该地区建设整治相结合的基础上,强调深港发展的历史渊源,体现古城保护整治对深圳现代文化名城建设的重大意义。 2.规划目标 将新安古城建成为一个人民生活安居乐业,文物保护完好,人文景观丰富,基础设施与社会服务设施完备,绿化空间充足,与周边地区发展衔接良好,保有深圳乡土文明,体现自身历史地位的传统风貌社区。 3.主要技术特点 (1)在吸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常规做法的基础上,结合新安古城破坏严重的实际特点,对文物和有价值的建筑提出可行的保护措施,并把重点放在对古城历史环境的整治上面。 (2)应用现代城市设计的概念来分析新安古城的空间格局和特色,并且为新安古城未来的发展演进提供一个基本的发展规划框架。 (3)针对古城历史环境已经遭受严重破坏的现实情况,用现实可行的态度对待散布在古城内的文物古迹,规划首次提出“文物古迹整理区”的概念,对可考的但无法完全恢复旧貌的文物古迹采取局部保护措施。 (4)规划不停留在单纯用物质规划的方法来解决保护整治的问题,重视从公共政策的角度来分析新安古城的保护整治机制所面临的问题。 (5)古城历史环境的恢复是一个长期过程,规划研究保护整治分期实施方案,并且进行了必要的财务分析。 三、规划构思 1.规划原则:尊重历史,有效保护,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提升综合环境品质,把保护整治的社会与文化目标放在首位,商业改造目标放在第二位。 2.重点规划内容包括: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范围;古城及周边地区土地使用性质的调整和控制;道路交通系统的改造;建立注册保护建筑制度;古城保护整治的分区管制;重点地段城市设计。 3.保护规划对文物建筑划定了保护范围、建设控制范围。同时从社会发展的整体需要出发,改善基础设施、改进居住环境,推进当地居民对历史文化环境的认同和自觉保护意识; 4.扩展保护的对象和类型,筛选出一批晚清的民居建筑和富有历史性和乡土特色的构筑物。提出建立“注册保护建筑制度”,包括注册文物保护建筑(11处)、注册乡土民居建筑(52处)、注册构筑物(9处)三个大类。 5.规划尝试采取“分区管制”的方法,将古城分为风貌保护区、风貌协调区、开敞空间保留区、广场绿地和入口环境控制区等5个大的分区,提出有针对性的规划要求。

丽江古城保护规划

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丽江古城是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古城人口和建筑密度高、危旧建筑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足、居住环境恶化等使古城老化和衰退的问题日趋严重。因此,按着“继承、保护、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编制保护详细规划。 规划构思 保护和利用相结合,促进丽江古城的可持续发展;坚持整体保护的思想,重点保护和恢复古城传统环境和风貌;将古城建筑分类,提出原样保留、局部改造、加固、拆除、恢复重建等不同措施;既保护历史环境,又维持并发展其社会功能,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在保护路、水桥、民居等古城的主要构成重素及其历史环境的同时,调整古城内不合理的用地,改善居住环境、交通条件,完善基础设施,提高防灾抗灾能力,达到人、自然、城市的和谐统一,保证古城的可持续发展。 古城保护规划及保护措施 一、“面”的保护

1、绝对保护区:是反映古城风貌特色的主要部分,包括狮子山、四方街、木府及新华街、新义街、五一街、七一街、八一街、光义街等主要特色街巷,面积约56.775公顷。在绝对保护区内,要求全面保持传统风貌,主要空间尺度保持不变,在全面保持传统风貌的同时,逐步改善环境质量,完善基础设施。 2、严格控制区:即绝对保护区外围,西面、北面到新大街,南面到民航路,东面到古城环路,以及黑龙潭公园,面积约120.85公顷。在严格控制区内,要基础保持传统风貌,空间、尺度可稍有变化。在保持传统风貌的同时,要较大地改善环境质量,提高设施水平。在该范围内的那些与古城性质有冲突的单位就搬迁出去。 3、环境协调区:包括古城范围外约100米及象山、金虹山、玉河两岸各50-100米,面积约172.6公顷。环境协调区要大体保持传统风貌,尚未建房地段要以绿化为主,可充实少量新设施,按现代环境要坟进行建设。空间尺度力求亲切宜人,新增建筑的高度、体量、色彩及第五立面(屋顶)要和古城协调。 二、“线”的保护 1、街巷保护:保持原有道路的空间线型及尺度;结合不协调建筑的拆除,增设部分疏散通道、疏散广场;街巷均以商业步行街为主,必要时微型急救车、消防车能进入街区;原有街巷年久失修的应加予修整,路面仍以五花石铺砌。沿街建筑应

深圳市建筑设计规则

深圳市建筑设计规则 第1章总则 1.0.1为实现建设国际化、现代化城市的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提升建 筑品质,推进建筑设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根据《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我市 实际,制定本规则。 1.0.2本规则以国家和广东省、深圳市的有关标准及规范为基础依据,参照市场经济发达地区同类技术标准与规定,结 合深圳的城市发展目标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 1.0.3建筑设计应根据经市规划主管部门核准的规划设计条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及相关的各层次规划、城 市设计等)进行,并遵循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符合安全、卫生、环保等要求,做到节地、节能、节水、节 材。 1.0.4在深圳市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的建筑设计工作,适用本规则。 第2章名词解释 2.1建筑分类名词 2.1.1民用建筑 供人们居住和进行各种公共活动的建筑的总称。 2.1.2居住建筑 以提供日常生活居住场所及配套设施为主要目的,供人们居住使用的建筑。 2.1.3住宅建筑 配套设施较为齐全,布局完整,建筑按套型设计,独门独户并设有卧室、起居室、厨房、卫生间等空间供家 庭居住使用的建筑。 2.1.4宿舍建筑 为相应功能区配套建设,有集中管理且供单身人士使用的居住建筑。 2.1.5公共建筑 以为公众提供公共活动场所为主要目的,供人们进行各种公共活动的建筑。 2.1.6公共配套设施 与区域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各类非独立选址的小型或辅助型公共设施、交通设施和市政设施等。

2.1.7办公建筑 供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办理行政事务和从事各类业务活动的建筑。 2.1.8公寓式办公建筑 为商务人士提供中短期商务与住宿服务的办公建筑,也称为商务公寓。 2.1.9商业建筑 供人们进行商业活动的建筑。 2.1.10教育建筑 供人们开展教学活动所使用的建筑。 2.1.11城市综合体 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馆(酒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中的多项进行组合,总建筑规模在 10 万平方米以上,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的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建筑体。 2.1.12附设式停车库 与主体建筑相连、设置在地上或地下的停车设施。 2.1.13工业建筑 供人们从事各类工业生产活动的建筑。 2.1.14厂房 供人们进行各类工业化生产的建筑。 2.1.15新型产业建筑 区别于传统产业建筑,供人们从事各类新型产业的研发、设计及推广、应用等的建筑,也称为研发用房或新型产业用房。 2.1.16仓库 以货物储存为主的库房建筑。 2.1.17物流建筑 用于进行物品储存、运输、配送、物流加工、物流管理及展销等综合功能的建筑。

项目二城市广场规划设计

模块二各类园林绿地的设计 项目二城市广场规划设计

一、城市广场规划设计基础知识 (一)城市广场概念 城市广场是为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以建筑、道路、山水、地形等围合,由多种软、硬质景观构成,采用步行交通手段,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规模的结点(Nodes)型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它是城市空间环境中最具公共性、最富有艺术魅力、最能反映城市文化特征的开放空间,有着城市“起居室”和“客厅”的美誉。 (二)城市广场的特征和功能 1.特征: 具备公共性、开放性和永久性三个特征。 公共性——满足人们户外活动的需要。 开放性——开放式空间,多出入口。 永久性——建成后,是稳定的市民活动场所。 2.功能: (1)反映城市风貌、历史人文 (2)提供人们休息活动的场所 (3)人群集散 二、城市广场的分类及特征 (一)以广场的使用功能分类 1、集会性广场政治广场、市政广场、XX广场等; 集会性广场一般位于城市中心位置,尤其是市政广场,通常是市政府、城市行政区中心、老行政区中心和旧行政厅所在地。 集会性广场应具有良好的可达性和流通性,一般面积较大,供人活动空间较大。 集会性广场布局形式一般较为规则,甚至是中轴对称的,标志性建筑物常位于

轴线上,其他建筑及小品对称或对应布局,广场中一般不安排娱乐性、商业性很强的设施和建筑,以加强广场稳重严整的气氛。 2、纪念性广场纪念广场、陵园、陵墓广场等; 城市纪念广场题材非常广泛,涉及面很广,可以是纪念人物,也可以是纪念事件。通常广场中心或轴线以纪念雕塑(或雕像)、纪念碑(或柱)、纪念建筑或其他形式纪念物为标志,主体标志物应位于整个广场构图的中心位置。。 纪念广场的大小没有严格限制,只要能达到纪念效果即可。因为通常要容纳众人举行缅怀纪念活动,所以应考虑广场中具有相对完整的硬质铺装地,而且与主要纪念标志物(或纪念对象)保持良好的视线或轴线关系。 3、交通性广场站前广场、交通广场等; 交通广场主要目的是有效地组织城市交通,包括人流、车流等,是城市交通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连接交通的枢纽,起交通集散、联系过渡及停车的作用。通常分两类: (1)站前广场:是城市内外交通会合处,主要起交通转换作用,如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前广场 (2)交通广场(即环岛交通广场)。 交通广场是城市区域间的交通转换地,设计时广场的规模与转换交通量有关,包括机动车、非机动车、人流量等,广场要有足够的行车面积、停车面积和行人场地。广场的空间形态应尽量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体现城市风貌,使过往旅客使用舒适,印象深刻。 4、商业性广场集市、商贸广场、购物广场等; 商业功能可以说是城市广场最古老的功能。商业广场必须与其环境相融、功能相符、交通组织合理,同时商业广场应充分考虑人们购物休闲的需要。例如交往空间的创造、休息设施的安排和适当的绿化等。商业广场是为商业活动提供综合服务的功能场所。传统的商业广场一般位于城市商业街内或者是商业中心区。通常商业广场与

深圳市新安古城保护规划与城市设计

深圳市新安古城保护规划与城市设计 编制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编制起止时间:2000.7-2001.8 深圳市2002年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 中规院2001年优秀规划设计三等奖 项目负责人:张兵梅欣 主要参加人:杨潇朱荣远黄林刘永合陈琳 一、项目概况 新安古城(又名南头故城)是深圳市特区内文物保护单位最集中的地区,它在体现香港领土主权和文化渊源等重大问题上所具有无可取代的历史文化价值。新安古城的历史很大程度就是一部深圳城市的发展史,是深圳、香港发展的共同源头。 1997年至2002年中规院深圳分院进行了保护规划的编制与规划研究,该项目经深圳市规划与国土资源局批准生效,对新安古城的保护整治及周边地区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这项规划已进入全面的实施阶段。

城市设计导引图 二、技术路线 1.整体定位 在将文物保护同该地区建设整治相结合的基础上,强调深港发展的历史渊源,体现古城保护整治对深圳现代文化名城建设的重大意义。 2.规划目标 将新安古城建成为一个人民生活安居乐业,文物保护完好,人文景观丰富,基础设施与社会服务设施完备,绿化空间充足,与周边地区发展衔接良好,保有深圳乡土文明,体现自身历史地位的传统风貌社区。 3.主要技术特点

(1)在吸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常规做法的基础上,结合新安古城破坏严重的实际特点,对文物和有价值的建筑提出可行的保护措施,并把重点放在对古城历史环境的整治上面。 (2)应用现代城市设计的概念来分析新安古城的空间格局和特色,并且为新安古城未来的发展演进提供一个基本的发展规划框架。 (3)针对古城历史环境已经遭受严重破坏的现实情况,用现实可行的态度对待散布在古城内的文物古迹,规划首次提出“文物古迹整理区”的概念,对可考的但无法完全恢复旧貌的文物古迹采取局部保护措施。 (4)规划不停留在单纯用物质规划的方法来解决保护整治的问题,重视从公共政策的角度来分析新安古城的保护整治机制所面临的问题。 (5)古城历史环境的恢复是一个长期过程,规划研究保护整治分期实施方案,并且进行了必要的财务分析。 三、规划构思 1.规划原则:尊重历史,有效保护,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提升综合环境品质,把保护整治的社会与文化目标放在首位,商业改造目标放在第二位。 2.重点规划内容包括: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范围;古城及周边地区土地使用性质的调整和控制;道路交通系统的改造;建立注册保护建筑制度;古城保护整治的分区管制;重点地段城市设计。 3.保护规划对文物建筑划定了保护范围、建设控制范围。同时从社会发展的整体需要出发,改善基础设施、改进居住环境,推进当地居民对历史文化环境的认同和自觉保护意识;

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

《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 2004年3月25日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府[2004]53号发布自2004年4月1日起施行) 1 总则 1.0.1 为实现建设国际化城市的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实现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根据《深圳市城市规划条例》第三章第十二条以及其他相关法律和法规的规定,制定本标准与准则。 1.0.2 本标准与准则以国家和广东省的有关规范及标准为依据,参照市场经济发达地区同类技术标准与准则,并结合深圳市城市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 1.0.3 在深圳市行政区范围内从事城市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工作,应按本标准与准则执行。 1.0.4 深圳市城市规划的编制和管理除执行本标准与准则外,还应符合国家、省和市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及其他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1.0.5 本标准与准则解释权属深圳市人民政府。 第一部分城市用地 2 城市用地分类与标准 2.1 城市用地分类 2.1.1 城市用地分类适用于各阶段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用地统计工作。 2.1.2 城市用地分类以土地的使用功能为主导因素,兼顾其他相关因素。 2.1.3 城市用地分类采用大类、中类和小类三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11大类、53中类、80小类。 2.1.4 使用城市用地分类时,应根据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及工作深度的不同要求,采用本分类的全部或部分类别。 2.1.5 城市用地分类代号采用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混合型代号,大类采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中类和小类各增加1~2位阿拉伯数字表示。 2.1.6 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应符合表2.1的规定。 深圳市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表

城市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城市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一.济宁市北湖生态新城总体规划设计分析 1.规划定位为:济宁城市的主中心,全市的行政商务中心、科教文化基地、休闲 度假胜地、生态宜居新城。 2.城市总体定位为:一个以水为特色的城市中心区;城市空间定位为:一个城水交 融、生活生态和谐的城市生态新区。 3.主要职能:济宁主城的新城中心,以旅游度假为中心、行政服务及商务办公为 主线,居住生活为支撑的城市新区。 4.用地规模:北湖生态新城规划总用地约97平方公里,行政辖区用地面约57平 方公里,其中滨湖路以南的度假区用地约25平方公里,滨湖路以北的区域除去水域的建设用地约32平方公里。即除绿地面积9平方公里,其他建设用地23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6平方米。 5.规划的总体功能结构为:一轴一带系两区、四心绕一湾。 ?一轴:城市发展主轴:是沿北湖路由老城中心往北湖延伸的城市发展轴。是城 市核心发展轴,重点发展综合服务功能。 ?一带:是京杭古运河文化发展带。是济宁运河文化遗产和旅游产业的重要空间, 也是本片区的特色之一。 ?两区:北部的城市建设区与南部的北湖度假旅游区。 ?四心绕一湾:行政中心、商业中心、文体教育中心、旅游度假服务中心四个城 市中心围绕北湖湾布置,共同构筑济宁滨湖城市中心区。

6.片区发展策略 ?01片区:铁路北片区,规划范围日荷铁路以北,荷花路以西,梁济运河以东, 北到规划界限。规划用地面积1.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0.9万人。该区是产业转移区,近期逐步将规划区的工厂转移到该区,适当发展无污染工业,作为近期的经济支撑。 ?02片区:荷花片区,规划范围东起北湖中路,西至济安桥南路,南起高压走 廊, 北至日荷铁路。规划用地面积3.7平方公里,规划人口4.2万人。由于该片区邻近老城区,是近期重点建设的居住区,包括安置和部分房地产开发。 ?03片区:文体片区,范围由东起北湖中路,西至梁济运河,南起外环路, 北至 高压走廊。规划用地面积5.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5.1万人。该区以高教园区及文体中心为重点,建立济宁文化体育设施基地。 ?04片区:古运河西片区,规划范围东起京杭古运河,西至北湖中路,南至外 环路。规划用地面积2.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7万人。本片区以运河文化为中心,建设济宁运河之都的风貌。 ?05片区:古运河东片区。规划范围东起洸俯河,西至京杭古运河,南起礼贤 路,北到规划边界。规划用地面积5.5平方公里,规划人口8.0万。该区是近期居住重点建设区域,沿古运河建设运河文化区。 ?06片区:南环片区,规划范围东起洸俯河,西至京杭古运河,北起礼贤路, 南到望湖路。规划用地面积2.1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6万人。是发展居住为主的区域。 ?07片区:北湖湾东片区。规划范围北起外环路,南至北湖北堤;东临洸俯河, 西至经北湖路。规划用地面积4.3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3.1万人。商业金融业为核心,完善配套居住。传承运河文化精髓,将石佛村打造为“江北运河文化第一村”。 ?08片区:北湖湾西片规划范围北起外环路,南至北湖北堤;东起北湖路,西 至梁济运河。规划用地面积7.5平方公里,规划人口4.8万人。是本区的核心区,重点建设北湖湾,以行政为中心,文化为亮点,北湖旅游度假为支撑,高等教育为补充,打造为济宁城市的新中心。 ?09片区:北湖生态新城,北起北湖北堤,南到南四湖,东起洸俯河,西至梁 济运河。规划用地面积25平方公里,居住人口逐步迁出,重点发展以水为主题的旅游度假服务功能。建设为鲁西南知名的旅游休闲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