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

【拼音】zì xiāng máo dùn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大思想家韩非子曾讲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见人推销他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矛,没有穿不透的东西;一会又

向人推销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盾,没有什么东西能戳穿它。人群

中有人问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他只好落荒而逃。

【典故】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之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

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韩非子·难一》

【释义】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

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说话或文章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格格不入、杆格不入

【反义词】自圆其说、无懈可击、天衣无缝

【其它使用】

◎ 一个人的思想有时还能够是混乱的、模糊的、自相矛盾的,

而观点总要求是比较清晰、比较一贯的。

◎ 否则,不但无助于产生准确的理论和决策,相反会产生不协调,不统一,甚至自相矛盾的后果。

◎ 因为设想运动、变化,就要承认存有,又要承认非存有,这

是自相矛盾的。

◎ 当然,同样因为受当时科学水平所限,他的公理不但不完备,而且有些公理本身就自相矛盾。

◎ 假如,我们一方面承认共产主义有必然性,另一方面又认为

它有可能被偶然因素干扰,因而不能实现,那就是自相矛盾。

作者简介

韩非(约前280—前233),华夏族,河南西平县人(故土在西平县

出山棠溪北岸的韩堂村),出生于战国末期韩国,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

“喜刑名法术之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

弟子。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韩非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

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

公元前234年,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上书秦王,劝其

先伐赵而缓伐韩。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与姚贾一道进谗加以陷害,

韩非被迫服毒自杀。

韩非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持续发展进步的。他认为如果当

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所以他主

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他的历史观,为当时地

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的理论。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

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

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

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

党”“夺其辅”(《韩非子·主道》);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

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

子·显学》)。韩非还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

教”(《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

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

治才能巩固。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

依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很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

和发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