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

论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
论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

论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

发表时间:2019-10-24T16:24:02.680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19年第11期作者:张向群

[导读] 对电视纪律片的叙事结构进行分析。

潍坊电视台山东省潍坊市 261061

摘要:叙事结构是我们在拍摄电视纪录片的过程中,必须始终仔细考虑的问题。因为结构就如同一部纪录片的骨骼,是支撑全片的框架,所以叙事结构对于一部电视纪录片能否打动观众、深入人心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简要的对电视纪律片的叙事结构进行分析。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

1.电视纪录片与叙事结构

1.1 电视纪录片

电视纪录片是利用影视电子拍摄记录设备,对文化、政治与经济等题材,做完整、系统性的报道,是一种以专题为形式的报道节目。纪录片录制时,从新闻报道角度出发,真实客观的对社会生活进行记录。从客观上,反应真实的人物、事件、场景,其录制内容不含有虚假成分,而电视纪录片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真实性与纪实性。

1.2 叙事结构对于电视纪录片的意义

传统电视节目为迎合观众观看口味会刻意虚构一些情节,这些虚构情节在电视纪录片当中都是坚决不能出现的,电视纪录片以其真实性与纪实性,使之与传统电视节目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电视纪录片的内容题材较多,导致一些电视纪录片在素材选择时,往往无法顾及到观众的观看口味,导致节目收视率低。但通过合理安排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纪录片的趣味性,激发观众的观看兴趣。所以,合理选择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对电视纪录片的拍摄质量、观众观看兴趣的激发以及节目收视率有着重要作用。

2、电视纪录片拍摄技巧

2.1借助空镜头实现情感的表达

所谓的空镜头,通常即指渲染镜头,此种镜头乃指摄制人员将镜头移至景物或者环境之上,同时镜头中没有人物的出现,通过对环境与景物这些意象,实现对人物情感变化的呈现。尽管空镜头中没有人物现身,但却能够引发观众产生强烈地共鸣,通过对镜头中景物与环境的观看,感受到人物此刻的情感波动。可以说,这种空镜头处理方式尽管降低了纪录片的叙事效果,但同时向观众传递出更为直观的情感信息,因而能够彰显出极强的写意性。

2.2托特写景别实现对细腻感情的呈现

所谓的特写技法,乃是指摄制人员通过对近距离拍摄技法的应用,将图像中的人物或者是景观进行方法处理,进而彰显出极其强烈的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当表现人物时,特写可以把人们难以观察到的细微表情和心理活动清晰地传达给观众,从而达到刻画人物、烘托情绪、推进情节等目的。当表现物体时,特写实际上是用极其夸张的方式将物体强调了出来,给观众以深刻印象。

2.3技法和蒙太奇技法

(1)镜头与蒙太奇的内涵释义

蒙太奇与长镜头几乎是一对“冤家”,蒙太奇是影视创作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由许多画面并列或叠化而成的具有很大跳跃性的表现手法。因此长镜头手法和蒙太奇手法的运用是相反的两种效果。

(2)长镜头手法的应用技巧

长镜头的手法如果出现在一部纪录片中,那么在这里它肯定会给观众带来很深的感受,因为,长镜头持续的时间比较长,这样做的好处是观众会有足够的时间融入到其中,结果观众就会感到很真实。

(3)依托对细节描摹,实现对纪录片主题的有效深化

对于任何纪录片作品而言,通过对片中细节部分的描摹与合理处理,将使整部纪录片的纪实效果得到有效地提升,进而凸显出该片的主题。

3、用的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

3.1 递进式叙事结构

递进式叙事结构是根据被记录事物发展进程、情节推进以及大众对事物认知的逻辑顺序进行结构安排。这种叙事结构方式能够较好的突出整部电视纪录片的情节发展,同时还能循序渐进的将剧情人物、事件做一定情节的提示。

(1)时间为轴线

递进式叙事结构能够依据时间做为轴线,将被记录事件、人物的进程、活动与材料进行整合,这种叙事结构具有较强的叙事性以及严谨的生活逻辑性。此类电视纪录片,以某电视台拍摄的一部母子亲情的电视纪录片为例。这部纪录片描述的是:儿子为报达老母亲的养育恩情,用三轮车载着母亲在全国各处旅游,让老母亲开开眼界的事情,这部纪录片就是采用了递进式叙事结构,利用旅游所费时间为纪录片轴线,以老母亲与儿子在旅游过程中的活动为叙事顺序,在摄制组跟随录制的一年时间中,详细记录了这一家人的生活状态。这种拍摄方式不但完整记录了这件新鲜、感人肺腑的故事,更是体现了大众积极向上的人文内涵,对社会和谐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2)大众对事物认识的逻辑顺序为轴线

以大众对事物认知的逻辑顺序为轴线,此种叙事结构在科学类的电视纪录片当中运用较多,例如央视科教频道的《探索发现》、《走近科学》以及经常播出的二战纪录片等,这些均是采用这种逻辑认知顺序作为叙事机构,由表及内,从浅入深、前后相互彼此联系的对纪录片内容进行安排。

(3)利用时间与空间组成叙事轴线

这种利用时间与空间交叉组成的叙事结构通常用于记录任务较多,场景涉及广的纪录片拍摄。这种交叉组合的叙事结构能够将同一时

纪录片市场分析

中国电视纪录片市场化探析 □作者:方韶毅(曾在阳光卫视工作,现为温州瞭望杂志总编助理) 内容提要:本文着重探讨中国电视纪录片市场存在的问题和出路。由于电视纪录片本身的特征决定了它的受众不可能像一般新闻节目、电视剧那么广泛,所以它的市场化进程也显得步履艰难,在电视节目市场地位尴尬。但回顾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历程特别是近几年的发展,也颇有检讨之处。作者认为,电视纪录片要加快市场化进程首先须营造良好畅通的制播分离的市场环境,其次纪录片生产要走产业化道路,不管从选题还是营销上都要一种新的思路,而不是过去那种个人化色彩很浓的艺术创作。纪录片首先是一种媒介,其次或者再次才是艺术创作。所以,纪录片生产要符合传媒产业的特征。中国的电视正处在一个新的整合阶段,频道专业化是不可阻挡的趋势,这非常有利于电视纪录片的发展。中国电视纪录片应当有一个比美国“国家地理影片”、“探索发现频道”更广阔的市场。 主题词:纪录片市场化营销 目前,中国电视节目市场主要有电视剧、电视栏目、电视纪录片三种产品。本文探讨的是电视纪录片这种产品的市场现状和问题所在。对于电视纪录片的概念,中国电视界素来把“电视纪录片”和“电视专题片”混为一谈,存在很大争议。这当然不属于本文分析的范畴。但本文所指的电视纪录片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凡符合纪录片基本特性,即以非虚构、纪录手段制作的电视片都在本文探讨之列。扩大电视纪录片的概念外延,有利于这种电视产品的市场化。 一、处境尴尬的中国电视纪录片 一年一度的北京电视周、上海电视周是中国电视节目市场最大的交易平台,从中基本可以看出中国电视节目市场的现状和趋势。为了调查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市场状况,笔者参加了2002年度北京电视周和上海电视周——在北京电视周200多个展位中,纪录片参展单位仅15家左右,被淹没大量的电视剧中,冷冷清清;(1)上海电视周和北京

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叙述特点汇总

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叙述特点 ——以纪录片《台北故宫》为例 ● 刘红平胡明华 解说词是对人物、画面、展品或旅游景观进行讲解、说明、介绍的一种应用性文体。而本文研究的是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从 1958年至今,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经历了 5个阶段。上世纪 90年代后,业界对纪录片这种艺术形式展开了全新的思考和实践, 其中就包含了对其解说词的应用、作用和特点等方面进行的探索。下面笔者就纪录片《台北故宫》中的解说词来分析新时期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叙述特点。 非独立性 纪录片的解说词不具有独立性, 它与画面、文字和其他元素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从上世纪 50年代末我国第一部电视纪录片《英雄的信阳人民》(1958年, 另有一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九周年》到 80年代的《话说长江》(1983年 , 我国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都具有这样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脱离具体的电视画面, 解说词可以独立成篇, 画面是根据事先已经写好的、自成一体的解说词硬套进去的, 成了解说词的附属品。而影视实际上是偏向视觉的, 以动态画面为最主要的表现元素。但是, 那时中国纪录片由于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控制, 思想先行,忽视了纪实性和艺术性的本质特征以及电视媒体的物理优势等。 到上世纪 80年代末期,我国电视纪录片经历了转型,在很多方面都实现了突破。技术上, ENG 设备的采用使声画合一成了普遍的方式;观念上,纪录片的 纪实本质得到了回归,①对“真实”的理解不断深入。 ENG 设备是一种使拍摄的画面能拾取现场人物声音和自然音响的技术,它改变了从前纪录片主要靠解说词、组织拍摄和补拍的局面,更突出了画面的主体性,也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 同时也有助

纪录片的叙事与结构

纪录片的叙事与结构 纪录片是与故事片相对的一种电视节目体裁,如果说故事片相当于文学中的小说,那么纪录片就是报告文学。纪录片和报告文学的选题一样都来自于生活现实,它不需要虚构故事情节,也不需要对事件进行过度的渲染,好的纪录片甚至只是生活原生态的一种自然记录。那么,为什么面对同一事件,有的人讲得绘声绘色、兴致盎然,有的人却讲得平淡无奇、味同爵蜡?关键就在于结构方式与叙事技巧的不同。 在纪录片创作中,叙事的技巧和结构的方式不仅是对素材进行选择和处理的过程,更是创作者通过素材的挑选和组合,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的过程。也就是说,叙事结构是创作者赋予素材以意义和解释的手段和形式。一部纪录片艺术质量的高低和思想意义的深浅,不仅取决于纪录片拍摄到的内容,也取决于对于这些内容的剪辑与组合。剪辑组合得体,原本好的内容可以变得更加精彩,某些一般的内容也能发挥得较为出色。相反,剪辑组合不当,就有可能糟蹋原本非常好的素材,使原本十分精彩的内容失去应有的效果。所以,叙事和结构对于作品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要甚于素材本身。 由于生活积累、人生感受、艺术功力和艺术追求的不同,不同的创作者有不同的叙事技巧和结构方式。即使出自同一创作者的不同纪录片,其叙事风格也不会完全相同,正如一棵树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但是,另一方面正如建筑学上的分类一样,尽管房屋的结构千差万别、形态各异,我们依然可以依据一定的标准把他们粗略地分为几类,比如木制结构,石制结构、土木结构和钢筋混沥土结构。纪录片的叙事方式也一样可进行这样的分类,纪录片常见的叙事方式有:画面加解说式、访谈加解说式和客观记录式。 一、画面加解说式。这一叙事方式曾是我国纪录片的主导叙事方式,那时,由于受苏联“形象化政论”的影响,绝大多数纪录片采用了这种叙事方式。如《丝绸之路》、《话说长江》和《话说运河》。在实际创作中,一般是先有选题,主创人员根据选题写出文字稿本,领导审查通过后开始拍摄。后期编辑时,则是先根据文字稿配音,再根据配音编画面。这种叙事方式非常重视解说词的创作,非常重视解说的叙事说明作用,通过它来表现内容的发展。随着这一形式的发展,出现了通篇泛滥的解说加音乐,结果忽视了其他声音元素和图像对作品整体形象造型的功能,这使得画面或多或少地成为一种图解的工具,整个片子从文稿上来看更象一篇论文。另外,从创作观念上讲,这种叙事方式往往注重的是共性而不是个性,注重的是主题和结论而不是具体的事件和人物,创作者也往往把自己当作一个政府工作者代表政府、而不是把自己当作一个艺术工作者仅表述自己的一家之言,这样片子就承载了过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内涵,结果抽象大于具体,空泛压倒细节,逐渐偏离了电视的本性,丧失了可看性。 二、访谈加解说式。画面加解说的模式是一种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观众影视文化的提高,这种叙事方式的弊端正日益放大。为此,纪录片创作者不得不寻求一种新的叙事方式,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访谈加解说的叙事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批判研究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批判研究 上世纪90年代初,一部以长城内外普通人的追踪、采访、记录为线索的纪录片给中国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它不仅标志着“视觉语言”的到来,而且片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画面语言的彻底运用,给中国纪录片沿袭以久的“画面配解说”的创作形态划上了一个有力的句号。可以说,中国的老百姓,是从《望长城》开始真正认知并开始接纳纪录片的。时间转眼间过去了十几个年头,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生产、创作和研究,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有相当大的提高,05年一部《故宫》赢得了观众的赞誉,在艺术创作和市场开发上都做得比较成功,给时下有些萎靡的国产纪录片带来一线生机。然而,如此凤毛麟角的作品,并不能从根本上使纪录片生产走出低谷。 纪录片被誉为人类的“生存之镜”。在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上,纪录片动态影像和声色并茂的优势是文字、绘画和照相术等传统手段所难以比拟的,一部拥有真实画面语言的纪录片,对人心灵深处的震撼是超过同样分量的报告文学或其他纪实文学体裁的,“真实”是纪录片的标签,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的电视纪录片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曾经历过“黄金岁月”,在纪录片如火如荼的80年代,《话说长江》、《话说运河》等纪录片播放时的收视率都曾达到30%与同时播出的《四世同堂》、《红楼梦》等热门电视剧不相上下,而纪录片《望长城》则创造出震惊电视界的崭新视听语言,可以说,在80年代电视纪录片不仅是电视界的宠儿,也曾是观众的宠儿,那麽,对比当今电视界日趋边缘化的电视纪录片,问题当然不是出在观众身上。再来看05年这部“叫好又叫座”的的《故宫》,典型的大题材、大手笔、内容详尽、画面恢宏大气,制作方将纪录片技术和艺术的表现手法发挥到了极致,但中国只有一个故宫,我们不能期望每一部纪录片都能有这样的大手笔、大题材等着我们去诠释,电视纪录片要完成向普通人物个体的回归。明确了上述两方面内容,我们也许就看到了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未来发展之路,简而言之可归纳为:以人为本、内容为王、深入生活、真实再现。 以人為本,与其他电视节目相比,电视记录片题材来源于真实的人物和事件,它的主题始终是人,是人的本质力量和生存状态,人的生存方式和文化积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宇宙和世界的思维。电视纪录片题材或有不同但相通的都是通过大环境下个体人物的情节变迁反映主题,达到一种蕴含着人类具有通感的生存意识和生命感悟,生与死、爱与恨、善与恶、同情与反感、生存与抗争、美的追求等等。拿1991年热播的《望长城》来说,作为划时代意义的作品,《望长城》始终关注的是人文主题,将镜头对准普通的中国人,讲述长城上普通人的故事,给观众印象最深也是与长城有关的普通人。带着孩子逛土龙岗却不知道脚下就是长城的李秀云;民间歌手王向荣和他的母亲;统万城惟一的住户马老汉一家等等,关注的是长城脚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其后的优秀纪录片莫不如是地以个体人物的生活经历、情感波澜为线索折射大背景下的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因此,电视纪录片的中心线索是人,要以人为本。 内容为王,电视纪录片画面再唯美、特技再逼真、手法再独特,内容缺位也会导致观众缺席,所谓内容为王,首先纪录片题材应是百姓关注、贴近生活、关

叙事作文的写作方法

叙事作文的写作方法 导读:(一)首先要有明确的中心 中心是文章的灵魂,也是我们写作的目的。生活中的许多事,可能使我们受感染,受教育,给我们以启迪。所受的感染,所受的教育,所给我们的启迪就是文章的中心,有了中心,我们才有明确的写作目的,才有选择材料的标尺。例如:生活中的手足情的美好,使作者深受感染,作者就把它定为《金黄的大斗笠》的中心;生活中,一家三代人的和谐关系及中年人对生活的使命感,使作者深受教育,因此,把它定为《散步》一文的中心,我们在动笔之前,也应先想好,我要写的这篇习作,想表达什么感情?想说明什么道理?想写出我受到什么教育?想告诉读者我受到什么启迪。定出文章的中心,明确自己的写作意图。 (二)要紧紧围绕中心选择材料 虽然,同学们年龄不大,但经过的事可不算少,我们不能把经过的事都写在一篇习作之中。更不能想起什么事就写什么事,应紧紧围绕中心去选择所写的材料,看一看自己所掌握的材料中。哪些材料最能表达所定的文章的中心,不能表达中心的,再好的材料也不能用,这样,写出的作文,才能中心突出,例如《散步》一文中,作者经历过的家庭生活,何止此一件呢?然而作者经过反复比较,觉得唯有一家四口三代人散步的这件事,最能说明一家人和谐的关系和中年人对生活的使命感,因此,作者围绕中心,选出了这个材料。

(三)要通过反复比较、筛选出最好的材料 写作文,最关键的事情是选好作文的材料,没有好的材料,作文很难写好。我们同学动笔写作文之前,往往对所写的材料缺少一个比较和筛选的过程,因此,选出的材料不精。如何比较和筛选呢?首先我们要依据文章的中心,把能用的材料,尽量多地收集和回忆出来。做到尽量多地占有材料,在此基础上要从以下几点下功夫。 1.选出自己最动情的材料。作文要拨动读者的感情,而要做到这点,首先自己要先动情,因此,要选择那些最使自己高兴,难过,激动,愧疚的事来写,也就是选择曾使自己动情的材料来写,自己所选的材料都不动情,如何能打动读者呢? 2.要选出最新颖的材料。作文的灵魂是创新,因此,材料也应给读者以新鲜之感,要通过分析比较,筛选出最新鲜,最有新意的材料,特别是选择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材料,这才能使读者耳目一新,我们的课文,在这方面无疑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我们应加以学习和借鉴。 3.要选择不引人注目的.小事来写。不少同学写作文,总认为事越大越好,越惊天动地越好,当然,大事,惊天动地的事能吸引读者,然而生活中遇到这种事的几率简直太少了,大多是平凡的事,然而正是这些小事,却也能反映社会的风貌,我们应锻炼自己捕捉小事的能力,用小事说出大道理,做到小中见大,例如《金黄的大斗笠》和《散步》两篇文章,无不是选择生活中极其平凡的小事,但却说出了很深

浅谈中国纪录片叙事故事化的形式(一)

浅谈中国纪录片叙事故事化的形式(一) 论文关键词:纪录片故事化叙事艺术形式 论文摘要:纪录片应该是一种叙事艺术,纪录片中采用故事化叙述故事,但是纪录片的故事并不等同于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中的故事,它从本质上排斥虚构,更接近生活、历史的原生态,这是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的内在约束与限度。纪录片的故事化不能违背纪录片特有的真实性。无论是从受众接受方面,还是从纪录片的生存空间、国际接轨等角度来看,都可看出中国纪录片故事化的必然,本文将探讨中国纪录片故事化的形式表现的方面。 纪录片要求以现实素材来结构影片,以现在正在发生的事件为拍摄对象,整理现实生活,对杂乱的生活发表个人的诠释、个人观点,也就是必须创作者作出自己的艺术处理,从而达到创作者的艺术要求与审美要求,这正是叙事艺术的“叙事”“故事”“叙述”的要求。事件是叙事成立的前提,是叙事的讲述对象。一个事件或长或短,或平实或曲折,创作者把情节通过媒介载体讲述,呈现给受众,受众通过自己的知识水平、阅历、经验理解创作者的讲述,从而建构故事。叙事不是故事的一种静态呈现和反映的过程,而是故事的讲述者通过故事文本与故事接受者之间形成的一种动态交流过程。可见,叙事是一种信息的传递行为,这一行为是以事件、叙述者、接受者为主要要素的,文本是叙述的结果。在目前的文化语境中,由于纪录片创作者考虑观众的收视率这一因素,纪录片创作就不可避免的存在着故事化、戏剧化叙述的倾向,使一些原本故事性不是很强的题材,在纪录片的创作中也喜欢用故事来表现。 所以说,纪录片应该是一种叙事艺术。 纪录片中采用故事化叙述影片,但是纪录片的故事并不等同于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中的故事,它从本质上排斥虚构,更接近生活、历史的原生态,这是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的内在约束与限度,纪录片的故事化不能违背纪录片特有的真实性。 一、欲望对象 尹鸿定义欲望对象是“观众欲望投射的对象,是观众关怀、期待、注视的对象,是观众爱与恨、同情或仰慕的对象,是观众欣赏兴趣的直接因素”。 在欲望对象中,必须有观众的梦想、审美、价值在里面,或是观众的一种白日梦,即实现自己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梦想。后结构主义的电影理论在“重新阐释”精神分析学的主体与客体同化理论时提出了“镜像阶段论”,这一论述认为,婴儿在第六至第十八个月期间,开始察觉到自己与他人的区别,这时婴儿虽然自己不能行动,但通过镜子能确认自身,确认自己与自己的镜像同一,确认自己与镜中和人的区别。这就是主体对自我镜像的第一次认同,这种镜中幼儿的情境与电视观众的情境具有类似性,尽管荧幕形象不同于镜子对人像的反映,但由于纪实电影及其逼真地表现人的本貌,观众也愿意像婴儿向自己的景影像认同那样,向电影画面认同,并通过镜头录制的形象认识自我、关照自我、意识自我,使自己看自己、自己认识自己的愿望得到满足。如《龙脊》中的小学生潘能高对学习的渴望,山村困难的生活环境,乡村教师独特的教育方式,对很多所谓的城市人来说有不少相似,因为在中国,很多城市人的根都在乡村,都曾有过潘能高一样的渴望,都曾经经历过像潘能高一样的教育方式和生活情景,因此这些相似的境遇,使人们看到自己的过去,为自己在城市生活中迷失的自我找回奋斗之根。 对纪录片而言,欲望客体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某种抽象的东西。欲望对象以人物为多,如孟京福、潘能高等等,那这些人物具有什么特征才能更充分的体现纪录片的故事化呢? 第一,纪录片的人物必须具有人情味,必须具有一定的伦理特征。所谓人情味就是指人的行为(包括名人和普通人)引起的兴味,使观众产生感情认同的因素之一。人情味来源于观众对他人行为的天然的好奇心,这些行为中包括他们的问题、他们的反映和使他们感兴趣的东西。而人们的一定的伦理特征也是激发观众情感的因素之一,伦理特征较容易唤起观众的情感投入。但是需要讲究策略,即编导与人物之间在感情上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把自己对人物的审美与价值判断隐藏的深一点,一切都让人物自行呈现,这样观众会比较容易得就接受人物。此外,

谈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

谈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 李劲松 [内容提要]叙事结构是我们在拍摄电视纪录片的过程中,必须始终仔细考虑的问题。因为结构就如同一部纪录片的 骨骼,是支撑全片的框架,所以叙事结构对于一部电视纪录片能否打动观众、深入人心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样式电视纪录片是相对于电视剧而言的一种电视节目形式, 纪录片和电视剧有相同之处,都是在讲故事,所不同的只是它所讲述的是一个真实而非虚构的故事。因此,讲故事的手法和技巧对于电视纪录片来说也同样重要,这就涉及到叙事结构的问题。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就是根据一定的主题需要,将拍摄内容组合成一个具有意义的序列和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要符合目标观众的认知习惯和认知特点,从而激发其特定而具体的情感,使创作者与观众之间达到一种精神的共鸣。所以,叙事结构对于一部电视纪录片能否打动观众、深入人心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是对生活原生态的客观记录和自然描述“,纪录片结构形式有着很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因为它不像故事片那样受既定故事情节的限制,不同的作者更是有不同的风格”。①即使同一作者的不同纪录片也有时会表现出不同的叙事风格。 但通过对大量的电视纪录片作品的赏析和研究,我们也能够总结出它们在叙事结构上的共性,并且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样式: 一、阶梯递进式 阶梯递进式或称为逐层递进式,是指按照事物进展情况或人们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来安排层次,使整部作品有明显的发展脉络,循序渐进、层层递进地提示人物的命运、事件的趋势等。首先,它可以以时间为轴线,按人物活动和事件进程的线性顺序来整合材料,这是讲故事最常见和最基本的手法,具有较强的叙事性和较严格的生活逻辑。例如黑龙江电视台拍摄的《拉着老母走天涯》一片,讲述的是来自大兴安岭的75岁老人王一民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想让年迈的母亲开眼界,于是用自制的三轮车拉着98岁高龄的老母南下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故事。该片拍摄历时一年,以时间为轴线,人物活动进程为顺序,跟踪记了王一民和母亲在浙江、福建、广西三地的生活状态,既完整地交待了这个新奇、感人的故事,也体现了该片的人文内涵和社会学意义。其次,它也可以以人们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即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来安排材料的层次,这种手法在科教类纪录片中比较常见,例如央视十套的《走近科学》《、探索·发现》栏目中所播放的一些片子就常常运用这种手法。再次,它还可以以时间为纵轴,空间为横轴,纵横交叉式地安排片子的层次。这种手法用于表现多人物、多场景的纪录片比较适合,即用来展现同一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的活动状态和事件情节,所以拍摄者可以考虑多机分头拍摄。比如《我们的留学生活》一片,就同时反映了多个主人公的经历,就其中某一个人物而言是按时间顺序进行记录和讲述的,而整部片子则采用了纵横交叉式的结构,把同一段时间,不同人物、不同地点的事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二、中心线串联式 中心线串联式是指以一条或若干条贯穿全片的中心线,将几部分不同的材料串联起来,从事物的不同方面展示同一个主题。这一类型的电视纪录片有很多,比如我们熟知的一些大

对比手法在记叙文写作中的运用

对比手法在记叙文写作中的运用 【高考例文】 品味时尚 那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就像飞鸟划过整个头顶,就像牧童吹着那悠长的笛,就像整个山坡开满了鲜艳的花却又迅速枯萎。我知道忧伤与寂寞又一次占领了我的心房。 自从于偏僻的小村考到这个繁华的城市,我不止一次感到寂寞。本以为开了花就会结出硕大的果,本以为下过雨就会有彩虹,本以为走出小村前路就会平坦无阻。这么多的本以为蕴含着我对于未来生活的无限希冀,就像火红的铁块经现实的冷水一淬又变为了冷色。我在这个城市的学习并不很顺利。 同学们都很好,只是我总是感觉自己像个异类。时尚的他们光鲜动人,风风火火,而我?呵,还属于八九十年代未经造化的呢!我开始冷静地观察着,时尚原来如此: 这里的夏天,女人比男人穿得少。同学说,“真时尚!” 这里的青年,有些人的头发比家里老母鸡的颜色还要黄。同学说,“时尚,帅!” 这里的蔬菜,小瓜比村里的肉还贵,同学说,“绿色食品,时尚健康!” …… 呦,时尚原来如此,赶明儿回去让妈妈补丁别补了,这里有个洞才时尚呢!说这话,我心里有点酸,同学们有些话又现了出来,什么“菜鸟”、“虾米”之类的我不甚了解。 说“菜鸟”是时尚,那我告诉你,想当年我在村里上树掏鸟蛋、下河摸河蚌别提多“酷”了!可这些,都是冷暖自知,他们不屑,我只能自我消遣。每每听到他们谈论什么游戏球赛之类的,我都静静地跑开。他们的“时尚”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也许就不该忧伤,这些时尚又与学习何干呢?即使外表老土,心灵时尚就够了。 想到这里,我又释然起来。时尚不过如此,经过我细细品味,还是咱们原先农村好啊!“农村生态游”已成时尚,我估计我以后也就成时尚了。所以品味时尚,毋须忧伤嘛。 作为一个少年,我相信未来也许是最真的、最值得追求的“时尚”吧! 如此一番,品味时尚,颇有收获。 【点评】 这是一篇充满机智和才情的优秀文章。作者以“乡下人”的身份,用满含迷惑、忧伤、自信的眼光来审视、“品味”城市中光怪陆离的时尚,在城市和乡村、文明与落后的对比中,表达了自己对时尚的感觉和理解。文章语言优美纯净,排比的修辞手法运用得比较自如。 【典例分析】 1、《范进中举》:对比手法主要运用于描写胡屠户这个人物。作者写了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 2、《变色龙》:奥楚蔑络夫对赫留金的态度,对狗和狗的主人、对案子的处理意见。每一次变色,就形成一次对比,作者通过对比,让两种互相矛盾的语言交替出自同一人物之口,把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媚上压下的“变色龙”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 【方法指导】 写作手法的运用很大程度上对一篇作文的好坏有着重要的影响。写作手法有很多种,对比是其中比较常见,也比较常用到的一种。对比就是把两件事或者是一件事的某两个方面进行对比,从中发现一个事件和另外一个事件的区别,或者是突出一件事情的重要特征和重要性等等。让读者在比较中辨别好坏、分清是非。这种手法可以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对比手法在写作中运用得当,可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深度。因为很多事件通过对比可以更好的表现出本身的优点之处。同时对比运用可以更好的把文章的中心突出,让读者更好更快的掌握住文章的意蕴,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

电视纪录片的结构分析

电视纪录片的结构分析 结构思维;渐进结构思维 电视纪录片,是以美学和社会学意义的视听语言,真实地记录和表现人或者事物的历史或者社会现实存在状态的一种影视艺术形式。电视纪录片,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叙事,是叙述者通过某种叙述行为或者技巧,运用叙述话语向受众叙述故事或者事件的一种动态的双向交流过程。电视纪录片要有效实现信息的传播,离不开一定的叙事方法和技巧,而叙事结构则是电视纪录片形成和存在的前提条件。 叙事结构:电视纪录片的存在方式与意义体现 现代意义上的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不仅是电视纪录片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外在秩序的统一,同时也是创作者根据生活规律和主观体验感受,以各种手段有主次、有层次地安排纪录片内容,并使之成为严密的有机整体的行为过程。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可以分为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内部结构是体现文气的内部因素,如思路、线索、情感、气韵、逻辑等,它使作品上下连贯,过渡自然;外部结构则是表现电视纪录片外部形式的因素,如层次、照应、开头、结尾等,是对作品整体形式的把握,它使作品层次分明,结构完整。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是一种支配与被支配的相互依存关系。 叙事结构是电视纪录片形成和存在的一种方式。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的任务就是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要求,将材料、观点、体验等内在要素,有步骤、有主次地加以安排,形成聚合和支撑电视纪录片各个部件的框架。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是一种形式存在,但它的存在意义并不仅仅是装载内容,还是一种价值和意义的体现。电视纪录片的记录并非事无巨细地一一记载,而是创作者“选择”的结果。这种选择,是承载并体现了某种“意义”的,既是创作者思想观念的体现,同时也是其观照自我、观照人生、观照世界的体现。结构,作为对内容有主动表现力的形式呈现,关系到作品的整体形态,影响到作品整体的表现意义,因此,从此种意义上说,结构是衡量电视纪录片艺术质量的标志,是体现创作者思想能力和艺术能力的重要标志。 一般来说,电视纪录片内容的固有存在方式以及各种联系和秩序,直接制约着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以生活的流程来建构,这也使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具有浓厚的客观规定性;但是创作主体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映射客观事物,而是有所选择的主观能动行为。而创作主体的审美观、价值观等的差异性,直接导致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呈现出丰富性与复杂性。 平行与渐进:电视纪录片的两种结构思维 在电视纪录片中,结构是叙事的具体化和意义化,叙事要通过结构才能流畅地表达作者的审美感知。不过,任何结构都是人们思维的结果。结构思维是行文思维阶段将生成的时间性、空间性材料转化为一维的、线性的语言链和语言流的思维过程。结构思维的目的在于通过语言和材料的叙述创造一个拟自然的时空结构和逻辑结构,让人清晰明白,便于理解和把握。平行结构思维与渐进结构思维是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的两种基本思维方式。 1、平行结构思维。平行结构思维,是电视纪录片的各个结构单位保持一种平行、并列的空间关系的一种结构思维方式。平行结构思维往往呈现为版块状态或者块状状态,因此,又可

古诗文写作手法和叙事方式分享

又到了我们周末分享的时间啦… 根据学姐上周的调查,很多小可爱们对古诗文的写作手法摸不到头脑,有的甚至一问就蒙,综合以上现象,学姐这里查阅了资料,做了些写作手法的总结,大家可以一起学习一下哦~ 现在活动开始了哦~ 根据大家的学习和积累,小可爱们能不能说出一些写作手法呢?大家踊跃发言,看看谁知道的最多,学姐在这里准备好给你们一批彩虹屁了~ 大家说的都很好,学姐在这里给你做了一个总结 写作方法就是写作手法,又称表现手法,可分为如下几种: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了解了写作手法的分类,大家也想知道什么样的写作手法会出现在卷子中,那我们怎么区别这些写作手法呢? 古诗词常见的表现手法:比兴、比喻、夸张、比拟(拟人、拟物)对比、烘托、衬托、渲染、铺垫、用典、想象、联想、象征、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远近结合、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白描与工笔(细节描写)、以小见大、用典 看完这些常见的手法,那我们也想揭开它们的面纱~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他们具体都是什么~ 1、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直抒胸臆:直率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与它相对应的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即间接抒情) 2、工笔(细节描写):指对事物注重细部,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3、以小见大指写的是小题材反映的是大问题的一种写法。 4、比兴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所谓兴,就是在诗的开头“先言他物”,以引出后面的正文。如《孔雀东南飞》的开头就是运用了兴的手法,“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从孔雀因顾恋配偶徘徊不前的情形,引出仲卿和兰芝的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最后双双徇情的故事。 5、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 6、象征通过某一具体事物,由此联想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某种精神、品质或者思想感情(它有一个由具体——抽象的过程) 7、托物言志:通过描写具体事物,从中寄寓(传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抱负或志趣。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质、思想。 8、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 9、借古讽今: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讽刺评论现实 以上是写作方法的全部内容,光知道写作方法是很片面的,那大家如何更加深入的了解古诗词呢?肯定首先离不开古诗词的结构即叙事方式~接下来学姐给大家准备的扩展资料,这些在我们有次分享中也提到过,今天再带大家深入了解一下 扩展资料: 古诗的叙事方式 顺叙法 顺叙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事情,这就跟事情发生发展的实际情况相一致,所以易于把文章写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运用顺叙,要注意剪裁得当,重点突出。 倒叙法 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而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 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 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使文章的眉目不清。 插叙法 插叙是为了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有时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故事情节的追叙;有时是对出场人物的情节作注释、说明。使用插叙一定要服从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不节外生枝,不

纪录片的结构

从名词词性上理解,就是指纪录片的叙事方法和总体构成形式。作为动词词性来理解,纪录片的结构是指创作者借助蒙太奇思维和语言,以叙事模式和造型、音响等手段,按照一定的时空顺序将创作素材及所表达的内容进行有机的组织和布局。一部纪录片总离不开叙事和写人,如何把这些人、这些事组织起来,如何剪裁,如何布局,何处铺垫、何处高潮,从哪儿开头、在哪儿结尾等等,都是属于结构的范畴。 如果说纪录片的题材和主题解决的是“呈现什么”的问题的话,结构所解决的则是“如何呈现”的问题。有人认为结构就是把无序的零散素材变成有序的叙事作品。一部纪录片如果找到了一种合适的结构,也就寻找到了一种恰当的叙述方式,并且能够确立鲜明的节奏和风格。 结构的形态: 从创作观念上看,大体可分为封闭式结构和开放式结构两大类。在此基础上还可按照不同的取向分为各种具体的结构形态。 (一)从叙事方式上分,可以分为故事式和散文式 故事式按照生活中所存在的矛盾冲突来设置和安排纪录片的结构。分析案例《继母》。 散文式采用散文的结构方式将生活碎片自然地穿缀起来,凸现“形散神不散”的特征。分析案例《终极运动员》。 (二)从时空安排方式上分,可以分为空间式、时间式、时空交错式、双线平行式 空间式结构是以空间变化组织材料,也被称为横向式结构。分析案例《伟大的北极》。 时间式结构是以时间流程组织材料,也被称为纵向式结构。分析案例 时空交错式结构表现为以节目主持人的采访过程为纵线,以被采访对象的活动空间为横线,并将两者交织起来构成一种符合结构。分析案例《望长城》 双线平行式结构是一种纯文学的叙事结构形态,在两条线索展开的过程中,构成相互映衬或相互对比的叙事模式。分析案例《三节草》 (三)从人与事的关系设计上分,可以分为一人一事、一人多事、多人一事、多人多事四种类型结构。 一人一事是以一人一事为总的和主要的故事贯穿线,其他人物和事件都作为陪衬的一种结构。分析案例 一人多事是通过众多的事件或众多的生活情景片段来讲述一个人物的多方面情况。分析案例 多人一事是就同一事件通过不同的人物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事件所蕴含的意义。分析案例 多人多事是通过众多事件表现众多的人物。分析案例 三、决定结构的因素

中国纪录片发展历史(20200630113828)

中国电视纪录片从诞生的1958年开始至今的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根据风格、类型、功 能等彼此关联映照的多种环境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1、政治化纪录片时期(1958 —1977年) 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在观念上依附于政治,在形态上则依附于其他的电视节目。 由于受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电视纪录片几乎都染上了政治化色彩。政治化纪录片在语言上 显得空洞,在题材上出现雷同,在风格上则是单一,缺少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人性色彩和人文精神。而由于技术局限和观念作用所导致的声画剥离的影片形态,使得这一时期的纪录片 出现浓重的灌输味。因此,这一时期的电视纪录片虽然负载重要的职能、有着相当的地位,但实际上并没有起多大作用。 2、人文化纪录片时期(1978 —1992 年) 第二时期的纪录片没有了第一时期的政治味道。受社会思潮的影响,人的意识开始觉醒, 原来的英雄主题逐步被人的主题所取代。尽管出现在电视纪录片中的一个个人还不是独立的 个体,而更像是集体的人性化的符号,但是已经和前一个时期的虚幻的英雄全然不同。即使是对民族精神的象征的山河的观照,也赋予了人文的色彩。 由于承载着教化的功能,带有民族象征意义的山川河流以及长城运河等均成为这个时期纪录片的最佳对象和载体。对于民族以及历史等大题材的观照成为这个时期电视纪录片的一大特色。宏大主题的纪录片,需要一种群体性力量,需要群体共同的激情,需要集体创作的机制,这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一个特点。 这一时期纪录片开始凸显媒介传播意识,这主要是因为那个时期社会对电视纪录片的功 能性需要所致,是纪录片本体以外因素作用的结果。 3、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 —1998年) 第三时期出现了不同题材的纪录片,都把思考、关注的立足点放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上。纪录片的承载已经改变,意识形态的因素被人文的因素所取代。纪录片美学、哲学的意味加强,而它的社会性功能自然削弱。人的主题、百姓意识、平民化视角这些国际化的纪录 片表征,成了这个阶段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主导性观念。这一时期的电视纪录片在题材的选择 上有了国际化的意识,在主题的立意上站在了人类的高度。平时成为这一时期纪录片的主要 创作理念,它的主要特征是要还原事物的本来面貌。这不仅是纪录片在语言形态上回归本体, 更是作为纪录者对纪录对象的姿态的一种转变。 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个体意识也明显增强,表现在纪录片的选材和创作上出现个 人化的倾向。在创作对象个体化的同时,却也不自觉地淡化了他们与社会的关系。 4、社会化纪录片时期(1999 —迄今) 第四时期,市场”和社会责任”是两个核心词汇。市场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观众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全面回归社会、走向社会化,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一个基本特征。 人虽然仍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主题和关注中心,不过已经悄悄有所调整和变化。首先,是在人的选择上已经不再倾向于封闭环境中的、弱视的、偏远的人群,而是选择主流的、处于 现实中心的、社会化程度高的人群,新闻的因素越来越被某些纪录片所重视;

论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

论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 发表时间:2019-10-24T16:24:02.680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19年第11期作者:张向群 [导读] 对电视纪律片的叙事结构进行分析。 潍坊电视台山东省潍坊市 261061 摘要:叙事结构是我们在拍摄电视纪录片的过程中,必须始终仔细考虑的问题。因为结构就如同一部纪录片的骨骼,是支撑全片的框架,所以叙事结构对于一部电视纪录片能否打动观众、深入人心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简要的对电视纪律片的叙事结构进行分析。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 1.电视纪录片与叙事结构 1.1 电视纪录片 电视纪录片是利用影视电子拍摄记录设备,对文化、政治与经济等题材,做完整、系统性的报道,是一种以专题为形式的报道节目。纪录片录制时,从新闻报道角度出发,真实客观的对社会生活进行记录。从客观上,反应真实的人物、事件、场景,其录制内容不含有虚假成分,而电视纪录片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真实性与纪实性。 1.2 叙事结构对于电视纪录片的意义 传统电视节目为迎合观众观看口味会刻意虚构一些情节,这些虚构情节在电视纪录片当中都是坚决不能出现的,电视纪录片以其真实性与纪实性,使之与传统电视节目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电视纪录片的内容题材较多,导致一些电视纪录片在素材选择时,往往无法顾及到观众的观看口味,导致节目收视率低。但通过合理安排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纪录片的趣味性,激发观众的观看兴趣。所以,合理选择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对电视纪录片的拍摄质量、观众观看兴趣的激发以及节目收视率有着重要作用。 2、电视纪录片拍摄技巧 2.1借助空镜头实现情感的表达 所谓的空镜头,通常即指渲染镜头,此种镜头乃指摄制人员将镜头移至景物或者环境之上,同时镜头中没有人物的出现,通过对环境与景物这些意象,实现对人物情感变化的呈现。尽管空镜头中没有人物现身,但却能够引发观众产生强烈地共鸣,通过对镜头中景物与环境的观看,感受到人物此刻的情感波动。可以说,这种空镜头处理方式尽管降低了纪录片的叙事效果,但同时向观众传递出更为直观的情感信息,因而能够彰显出极强的写意性。 2.2托特写景别实现对细腻感情的呈现 所谓的特写技法,乃是指摄制人员通过对近距离拍摄技法的应用,将图像中的人物或者是景观进行方法处理,进而彰显出极其强烈的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当表现人物时,特写可以把人们难以观察到的细微表情和心理活动清晰地传达给观众,从而达到刻画人物、烘托情绪、推进情节等目的。当表现物体时,特写实际上是用极其夸张的方式将物体强调了出来,给观众以深刻印象。 2.3技法和蒙太奇技法 (1)镜头与蒙太奇的内涵释义 蒙太奇与长镜头几乎是一对“冤家”,蒙太奇是影视创作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由许多画面并列或叠化而成的具有很大跳跃性的表现手法。因此长镜头手法和蒙太奇手法的运用是相反的两种效果。 (2)长镜头手法的应用技巧 长镜头的手法如果出现在一部纪录片中,那么在这里它肯定会给观众带来很深的感受,因为,长镜头持续的时间比较长,这样做的好处是观众会有足够的时间融入到其中,结果观众就会感到很真实。 (3)依托对细节描摹,实现对纪录片主题的有效深化 对于任何纪录片作品而言,通过对片中细节部分的描摹与合理处理,将使整部纪录片的纪实效果得到有效地提升,进而凸显出该片的主题。 3、用的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 3.1 递进式叙事结构 递进式叙事结构是根据被记录事物发展进程、情节推进以及大众对事物认知的逻辑顺序进行结构安排。这种叙事结构方式能够较好的突出整部电视纪录片的情节发展,同时还能循序渐进的将剧情人物、事件做一定情节的提示。 (1)时间为轴线 递进式叙事结构能够依据时间做为轴线,将被记录事件、人物的进程、活动与材料进行整合,这种叙事结构具有较强的叙事性以及严谨的生活逻辑性。此类电视纪录片,以某电视台拍摄的一部母子亲情的电视纪录片为例。这部纪录片描述的是:儿子为报达老母亲的养育恩情,用三轮车载着母亲在全国各处旅游,让老母亲开开眼界的事情,这部纪录片就是采用了递进式叙事结构,利用旅游所费时间为纪录片轴线,以老母亲与儿子在旅游过程中的活动为叙事顺序,在摄制组跟随录制的一年时间中,详细记录了这一家人的生活状态。这种拍摄方式不但完整记录了这件新鲜、感人肺腑的故事,更是体现了大众积极向上的人文内涵,对社会和谐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2)大众对事物认识的逻辑顺序为轴线 以大众对事物认知的逻辑顺序为轴线,此种叙事结构在科学类的电视纪录片当中运用较多,例如央视科教频道的《探索发现》、《走近科学》以及经常播出的二战纪录片等,这些均是采用这种逻辑认知顺序作为叙事机构,由表及内,从浅入深、前后相互彼此联系的对纪录片内容进行安排。 (3)利用时间与空间组成叙事轴线 这种利用时间与空间交叉组成的叙事结构通常用于记录任务较多,场景涉及广的纪录片拍摄。这种交叉组合的叙事结构能够将同一时

英语记叙文写作方法总结

英语记叙文写作方法总结 英语的写作体裁有多种,不同体裁的写作是为了达到不同的目的。传统上英语把写作归为四类:记叙文、描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 一、什么是记叙文。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为主要职能,对社会生活中的人或事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种常见文章样式。它反映作者对某种生活的理解和评价,并以此来启示、教育和感染读者。 以记人为主的记叙文,人物作为主要记叙的对象。 它一般是通过对人物在事件中的行为、活动的叙述和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或个性特点。 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通常是以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典型事件为主要 叙述对象。虽然任何事情的发展都离不开人,但在叙事文中,应着重突出事件的社会意义,尽量详细地描绘事件经过,以达到用事件来教育或提醒人们的目的。先请看下面一段文章: (1)Alfred Nobe,l the Swedish inventor and in-dustrialist, was aman ofmany contrasts. He was the son of a bankrupt, but became a millionaire; a scientist with a love of literature, an industrialist who managed to remain an idealist. He made a fortune but lived a simple life, and although cheerful in company, he was often sad in private. A lover of man-kind, he never had a wife or family to love him; a patriotic son of his native land, he died alone on foreign soil. He

纪录片的结构方式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课时授课计划 课题电视纪录片的结构方式计划课时 2 教学 目的 学习纪录片常用的结构方式,同时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 介绍几种常用的电视纪录片的结构方式,同时用充足的理由说明什么题材适合于什么结构 教学 难点 结构方式的创新问题 课程范型(∨)问题中心型、()技术中心型、()训练中心型、()项目中心型、()体验中心型、()证书培训型、()___型、()___型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实验法、()案例法、(∨)讨论法、()___法、()___法、()___法 教具多媒体教具 教学内容及安排 第八讲电视纪录片的结构方式 电视节目的结构框架是任何种类电视节目的制作者在制作初期至制作终期都必须深思熟虑、反复斟酌的问题。 一、绘圆法 纪录片绘圆法的结构方式就是将数学中的"绘圆"运用于纪录片的创作之中,圆心与半径的确立是掌握绘圆法的关键。一部纪录片的"圆心",就是这部纪录片的主旨或者中心,即纪录片的创作者谋略在这中作品中所言之中核;"半径"则是片中被摄主体所要登场的主要活动区域和相关人物。绘圆法要求纪录片在开篇部分就提示出主要"论点",以及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场所,并在那个场所对以上内容做最低限度的说明。 我们在小学的数学课上就已经了解了绘圆的两个最基本的条件:(1)确立圆心;(2)确定半径。当我们掌握了圆心和半径之后,就可以按照我们的需要来绘制这个圆了。如果把这种数学上绘圆的方法运用到结构一部电视纪录片之中时,需要的也同样是对于"圆心"和"半径"的确认。 我们以具体事例进行分析。 美国纪录片《篮球梦》。 这部表现当代美国青年篮球梦想的电视纪录片摄制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反映了两个虽然年少但已被看好的美国年轻人是如何为了实现他们的梦寐以求进入NBA打球的目标而奋争的4年。同为14岁的美国黑人少年威廉·盖茨和阿瑟·爱吉怀有同样的梦想——到NBA打球,他们都出身贫寒,希望通过进入NBA改变他们自己和家人的命运。 《篮球梦》可以分为六个段落,分别表现了盖茨和爱吉两名黑人少年四年当中如何圆他们的NBA篮球梦的故事。直到最后他们也没有实现这个梦想。 在片子即将结束之际,爱吉说:"我年轻的时候,我小的时候,我只想到一件事——去NBA 打球。这种手法就是我们常说的“首尾呼应”。 这是一部以绘圆法来结构的纪录片,它的圆心便是两个美国黑人少年的梦想,而半径就是围绕着他们的梦想能否实现的家庭、学校、训练场以及赛场。在此,一切与少年们的篮球梦无紧密关联的内容全部被删减,诸如:威廉·盖茨的父亲的去向;母亲是否工作;家庭人员的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