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船歌教案

划船歌教案
划船歌教案

划船歌教案

教学内容:唱《划船歌》

听《沃尔塔瓦河》

教学目标:1、通过学唱《划船歌》,能运用音乐力度变化来表达对歌曲的理解,在演唱过程中能体验作品的人文内涵与艺术魅力。

2、通过欣赏《沃尔塔瓦河》,得到丰富的情感体验,爱国主义情怀与作品产生共鸣,音乐视野得到开拓,加深学生对祖国及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1、能运用力度变化,唱出歌曲的摇曳感,把握歌曲的意境。

2、在欣赏中,体会将无限深情融入到江河大海,形象地体验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课前三分钟放歌曲录音)

师:今天的音乐课,让我们坐上小船,荡起双桨,唱着优美动听的歌去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二、教唱《划船歌》

1、初听——感受歌曲情绪

(简介印尼的风土人情)

2、复听——理解歌曲内涵

师:听着这欢快的旋律,老师也情不自禁地想唱一唱,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小船要驶向哪里?船公们心里在惦念谁?

3、歌曲学唱

解决附点节奏

教师范唱无附点的感觉,让学生体会,哪里不一样?

学生唱一唱歌谱,然后再唱词。

?处理重点乐句

师:在这段旋律中,你能找出表现小船在湖面上起伏比较大的乐句吗?

?解决换气,了解弱起特点

教师与学生讨论后,标出换气记号,简介歌曲的弱起特点。

学生再唱一唱

④歌曲细腻处理,情感升华

师:小船由远处慢慢地向我们划来,越来越近。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歌声表现?——提示:唱两遍,第一遍用怎样的力度来表现?。。。。。。

学生按要求明显地做出声音力度的对比。

师:你听,发生什么事情了?

呼呼的北风向小船吹来,我们的声音应该怎样呢?

面对北风的来袭,船公们不畏艰险,奋力向前划行,这句我们以怎样的力度来唱?f

学生把这两句唱一唱

师:请你找出歌曲中重复的乐句。这句为什么要重复出现?

教师小结,学生唱一唱

学生完整地演唱《划船歌》

二、欣赏《沃尔塔瓦河》

师:每一条河流都有一支动听的歌,让我们随着印尼划船的歌声,再划向沃尔塔瓦河——去感受捷克的“母亲河”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1、分段欣赏

片段一:

师:你听,这段音乐向我们展现了怎样的沃尔塔瓦河?

片段二:

师:接下来,沃尔塔瓦河又呈现出怎样的景观?

哼唱沃尔塔瓦河的主题旋律

师:其实,作曲家在写这首乐曲时,是这样来描述沃尔塔瓦河的,让我们来朗读一遍

作曲家是怀着一颗怎样的心来谱写乐曲的?

(学生朗读,发言)

简介作曲家——斯美塔那

2、完整聆听

(当听到主题旋律的地方,大家可以跟着哼唱或举手示意)

2、聆听合唱《沃尔塔瓦河》

师:斯美塔那用丰富的音乐语汇讴歌了祖国的光荣历史,抒写了祖国美丽的河山。让我们跟随这优美的主题旋律,再次感受沃尔塔瓦河深情的荡漾,进一步去体验作曲家对这“母亲河”、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小结

音乐是无国界的,今天,我们感受了斯美塔那对祖国的那份挚爱,同学们,你们是否也像作曲家那样热爱自己的祖国呢?

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成为我们祖国的栋梁!

音乐是聆听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f17480888.html, 音乐是聆听的 作者:倪静巍 来源:《新课程·中学》2015年第03期 摘要:结合教学实践,就改革后的音乐课尤其是音乐欣赏课,如何才能更好地抓住学生 的耳朵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新课程;听觉;视频;感受 随着新课程的开展,音乐课的教学模式也一直在改变:从一开始的音乐课程转变到艺术课程,再到现在的音乐课程,我们的音乐教育经历了几重改革,当然我们的音乐教学工作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那么改革后的音乐课尤其是音乐欣赏课如何才能更好地抓住学生的耳朵呢?这个问题我一直在思考。 的确,新课程改革鼓励老师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活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给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给音乐教育事业带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尤其是视听艺术、声像艺术,为音乐教学扩大了容量和空间,丰富了教学手段,也提高了教学质量。但是自从提出了多媒体教学后,老师们似乎在上课过程中过分地注入了音乐以外的东西。欣赏一段音乐以后,也要用一段视频来吸引学生的眼球,以达到引起学生的兴趣的作用。音乐欣赏是以听觉为先导,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各种要素的积极反应。也就是说,让学生以音乐构成的各种要素为线索去听音乐。有的老师在制作课件过程中,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去追求表面的新颖、动感等效果,不注重实际,一心只想使自己的课“靓”一些,不管什么教学内容,不管有没有必要,都要做课件。我听过一节课,授课老师让学生欣赏舒伯特的《摇篮曲》时,将整个歌曲编成了一个故事,音乐与动画同时播放,多媒体课件宛如动画片一般精彩,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娱乐性,但是同时它也影响了学生专心聆听音乐,忽略心理学上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规律。《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必须遵循…以听为中心?的原则,把全部教学活动牢固地建立在听的基础上。”“有时欣赏音乐时需要用语言文字、图像画面等加以引导,但是这些辅助仅仅是一种媒介,而音乐欣赏最重要的、最根本的还是倾听。”而该课中,“视觉刺激”凌驾于“听觉刺激”之上,从而大大削弱了“听觉刺激”,它留给学生津津乐道的只是“动画”的内容,而不会是音乐的旋律,导致学生无法回答老师提出的音乐性问题,如,作品是几拍的?有没有相同的旋律走向等。 所以,引导学生一定要让学生“听之有物”,老师的提问一定要能让学生有方向地聆听音乐的内涵,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教学也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体现其合理性、实用性。只有找准多媒体使用的最佳时机,注重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才能真正地发挥其作用。

音乐欣赏中的聆听

音乐欣赏中的聆听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应着重培养、提高人的音乐感受力,而人的感受应该是自由的。因此,不该规范的地方不予以规范,无限放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由畅想,这正是学生的“心理自由”的需要。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力求通过对不同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终生渴望听赏美好音乐的情感,使他们的心灵终生与音乐息息相通。而想让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感悟音乐艺术的真谛,聆听便是打开音乐殿堂之门的一把钥匙。 一、用心聆听音乐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传入人的耳膜,刺激大脑中枢神经,能够使人体分泌多种有益的生化物质,从而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性情的作用。按理说,人只要有健全的听觉,就能够听音乐,但人仅有健全的听觉,却不一定能听懂音乐。马克思说:“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是没有意义。”古人云“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如果想通过聆听深刻感受、体验、理解音乐,就需要具备“音乐的耳朵”,这是要通过培养训练才能获得的。在欣赏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节奏、旋律、和声、速度、力度、调式、织体等各个基本要素具有敏锐的感知能力,通过不断的实践和体验,逐步感受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使转瞬即逝的音乐给他们留下鲜明而又深刻的印象。 二、放飞想象力 丰富的想象力是欣赏音乐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音乐是抽象的艺术,这一点是它与绘画、雕塑等艺术门类最大的区别,但并不是说音乐是不可感知的,它可以通过各种音乐要素使模糊的东西具体化和造型化。同一首作品,不同的人的感受必定是不同的,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里对同一首作品的感受也可能是不同的。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自由想象,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通过“音乐的耳朵”感受不同情境的音乐作品。 例如,学生在欣赏陈纲编曲的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时,应启发他们注意聆听乐曲中模仿鸟鸣的声音和力度的变化,引导他们自然地联想到这是描写早晨的音乐,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出不同的早晨的景象,再通过分析乐曲的旋律素材运用苗族音乐的特点,最终联想到这是苗岭的早晨。 三、反复聆听,充分发挥通感作用 通感是人类不同器官之间的相互联通。人类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种感官表面上互不干扰,实际上却相互感通,我们经常会在欣赏一幅花鸟画的时候,仿佛闻到了花香,听到了鸟叫,在听赏一首抒情曲时,仿佛看到了青山绿水的景象。这都是通感在起的作用。白居易的《画竹歌》中“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中“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也都说明了这一点。在欣赏教学中,还可以发挥其它各个器官,积极地参与到音乐之中,

聆听音乐论文

Bilingual Course 2016.11.20 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 is my favorite composer learned in class. In fact, I have heard some of his works such as Death and the Maiden,The Erlkoenig and Wohin before. Austrian composer Schubert was born in 1797 in a primary school principal’s home in Vienna. He started to learn piano and violin after growing up. He got the admission of the Imperial Chapel Choir when he was elevenyearold and then admitted to the seminary, making a good band violinist. He also served as conductor, which gives him the opportunity to contact the famous works from some famed composers in Vienna.In 1813 he created the “Symphony NO.1” for the band. Shortly afterwards he left the seminary because of the change of the sound. In order to reduce the burden of the family, Schubert came to his father’s school, turning to a teaching assistant. However, He didn’t forget his creation. In October 19, 1814 he composed the famous song using Goethe's poem“The spinning wheel of Gretchen”as the lyrics, which opened the gate of his inspiration of creation. Only in 1815, Schubert wrote 144 songs, and one day in October he even made eight songs. On top of that, he also created a symphony, two Mass and other works. In 1816, he resigned the teacher job, concentratedon composition. Because there was no constant income, life became even poorer.So in some of his works there can be some distressed and depressed moods. In spite of this, he still created a large number of outstanding works which praised the national liberation struggle with much enthusiasm. The long-term hard life made Schubert suffered a lot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In November 19, 1828, only 31-year-old Schubert died in Vienna.He was buried right near Beethoven’s tomb, whomwas adored quite a lot by Schubert in his lifetime even though they met with each other only for several times. His songs include lyric, narrative, fighting patriotic songs, and there were also some folk songs, in which "Erlkoenig", "trout", "Linden", "wohin", "Wild Rose (2), "Prometheus", "To Music", "Mignon Song", "Spinning the Gresian", "The Lament of the Shepherd", "The Prayer in Fighting" , "Song of the Sword", "Song of the Warrior" are known as influential ones. In addition,the following three songs "Beautiful Mill Girl", "Winter Tour" and "Swan Song” are also very famous. It’s known thatSchubert's symphony is more important in the fourth, fifth, eighth, ninth symphony, of which the eighth symphony is a romantic lyrical symphony, written only two movements and is known as the"Unfinished Symphony"; the Ninth Symphony magnificent, full of heroic, known as the"great symphony". His works covered a lot including the string quartet "Death and Maiden" in piano quintet "Trout", String Quintet in C major, Piano Fantasia, Music Moment, Tune improvisation, A major sonata and supporting music "Rosamund" and so on.Schubert’s thought was quite quick, so some people described his song was like flowing out. One day, in Vienna, Schubert and his friends went for a walk and then came to a bistro. Theysaw the table with a book of Shakespeare’s on it. So they picked up the book and started to read it. Suddenly he

音乐教学中对有效聆听方式的界定

音乐教学中对有效聆听方式的界定 音乐课的主要内容除了唱歌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音乐欣赏。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教材也是非常重视音乐的欣赏和聆听。那么对于音乐教师来说,要如何保证孩子们的每次聆听都是有效的呢? 首先,什么是聆听?聆听是集中精力认真地听,指虔诚而认真地听,带有尊敬的色彩。聆听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聆听是一切音乐活动的根本。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当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所以聆听是音乐教育主要的审美活动之一,并且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其次,我们要保证每次聆听都是有效聆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欣赏教学中,不要用过多的讲解代替学生的听觉;不要用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感觉;不要用“支解的碎片”代替完整的音乐。 在欣赏课时,有的老师迫不及待地想把整首乐曲解说一遍,所以在第一次播放音乐的时候,就开始不停地讲解,这种做法会让孩子们疑惑,他们不知道自己是应该听音乐还是应该听老师的解说?同时也会带来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孩子们得不到对音乐整体的感受,他们所听到的只是支离破碎的片段;其次,老师的不断讲解会扼杀孩子们的想象力,西方谚语说“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孩子听到同样一段音乐都有不一样的想象,不管他的理解是多么的天马行空,我们都要尊重。所以在上欣赏课时,第一遍聆听一定要完整,同时要让孩子们带着想象和思考来聆听音乐,比如有一次我带着孩子们学习《渔舟唱晚》,这样的古曲对于他们来说多少有些难懂,同时担心他们没有兴趣聆听,于是我就引导孩子们:“让我们回到古代,改变一下自己的身份,学习古代文人墨客温文尔雅的姿态,一起感受作曲者当时的心境。”我要求他们全部闭上眼睛,因为音乐只需要耳朵,这样孩子们立刻进入了状态。一曲听完,每个人都看到了不一样的景象,我相信这对他们来说一定是一次非常特别的音乐体验。 二、歌唱教学中的聆听,重视学唱前的聆听,学唱前的聆听是新歌教唱的必经环节,或教师范唱,或听音响。目的是使学生熟悉新歌旋律,并对之产生初步的情感体验。 聆听时应该要求学生养成初听歌曲的良好习惯,即要“静听”。聆听新歌的次数由教师掌控,可根据歌曲难易程度及学生的接受水平来决定。很多孩子,特别是低年级的小朋友初听时都很兴奋,手舞足蹈,忍不住要跟着音乐唱起来,这个时候,老师就要提醒他们认真聆听,暂时不可以张嘴唱歌,因为唱歌会影响到聆听的准确性,我认为想要唱好一首歌,首先就是要把歌曲听熟,只有耳熟,才能准确地演唱歌曲。值得注意的是,重复聆听歌曲时,教师切忌停留在“单纯重复”的阶段,应该逐步提高聆听要求,每次聆听的目的应非常明确,聆听难度依次提升,聆听要真正能为学唱服务,体现出“有效的聆听”。

学会聆听(音乐与人生)

学会聆听(音乐与人生) 课题:学会聆听(音乐与人生)课时:一课时年级:高中一年级教学内容:1.认识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及艺术作用。2.鉴赏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第一部分《草原放牧》、《第六(悲怆》交响曲》。教学目标:1.通过认识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形成喜爱音乐、学习音乐鉴赏方法及提高音乐审美能力。2.聆听《草原放牧》,初步 课题:学会聆听(音乐与人生) 课时:一课时 年级:高中一年级 教学内容:1. 认识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及艺术作用。 2. 鉴赏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第一部分《草原放牧》、《第六(悲怆》交响曲》。教学目标:1. 通过认识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形成喜爱音乐、学习音乐鉴赏方法及提高音 乐审美能力。 2. 聆听《草原放牧》,初步感受音乐感情:聆听《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通过与《草原 牧歌》的对比欣赏,感受音乐要素在这两部作品中所发挥的不同艺术作用。 3. 通过鉴赏,使学生认识到,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的能力。高质量的人生,应该用音乐美化自己人生的道理,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鉴赏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1. 通过鉴赏作品认识音乐要素的艺术作用。 2. 通过鉴赏作品,使学生初步掌握聆听音乐的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及探究音乐要素在不同的作品中体现出不同的特点。 教学用具:CD片、CD机、黑板等 教学方法:引导法、欣赏法、示范法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采用模拟谈话类电视节目现场的方式创设音乐课和谐、轻松的大环境,以及师生之间平等、

融洽的环境。) 师:各位同学好。今天是第一堂音乐课,也是《音乐与人生》谈话类节目的第一期,我是你们的音乐老师也是这个节目的主持人,雷森。我很高兴能够给你们上课。在这里我欢迎高一(X)班的全体同学来到音乐教室以及这个节目中来。我希望高一(X)班全体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到节目中来,也希望今后的音乐课能够和谐、不要高声喧哗,有问题请举手,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谢谢各位同学。 首先,我想问全体同学们: ①平常都听歌吗?②透过音乐,生活充满了什么? ③音乐与人生有什么关系? 生畅所欲言,师积极肯定。 二、导入 1. 互动 师:对音乐的感悟以及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素质。每个同学有很多的丰富的知识积累,如果每个同学都能够添加音乐鉴赏知识,学会聆听,我们就会成为听懂音乐的人成为追求高质量生活情趣的人,并且用音乐来美化自己的人生。也许我们不是作曲家、音乐家,但每个人可以听,可以看,可以鉴赏。 问:培养成一位能听动音乐的人需要哪些音乐素质? 鼓励学生回答并积极肯定和小结。 2. 学习音乐要素及内容 ⑴学生阅读教材P8第一、第二自然段 ⑵师生共同回忆所学知识: 音乐的“基本要素”有: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 常用的“形式要素”有: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力度、速度、调式、曲式和。。 ⑶根据教材运用教授法着重讲解节奏、力度和速度。 节奏:音乐运动的长短和强若,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 力度:音乐中音量的强弱程度。 速度:音乐进行中的快慢程度。

高一音乐与人生学会聆听教案

高一音乐与人生学会聆听教案 课题:学会聆听(音乐与人生) 课时:一课时 年级:高中一年级 教学内容:1. 认识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及艺术作用。 2. 鉴赏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第一部分《草原放牧》、《第六(悲怆》交响曲》。 教学目标:1. 通过认识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形成喜爱音乐、学习音乐鉴赏方法及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2. 聆听《草原放牧》,初步感受音乐感情:聆听《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通过与《草原牧歌》的对比欣赏,感受音乐要素在这两部作品中所发挥的不同艺术作用。 3. 通过鉴赏,使学生认识到,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的能力。高质量的人生,应该用音乐美化自己人生的道理,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鉴赏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1. 通过鉴赏作品认识音乐要素的艺术作用。 2. 通过鉴赏作品,使学生初步掌握聆听音乐的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及探究音乐要素在不同的作品中体现出不同的特点。 教学用具:CD片、CD机、黑板等 教学方法:引导法、欣赏法、示范法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采用模拟谈话类电视节目现场的方式创设音乐课和谐、轻松的大环境,以及师生之间平等、融洽的环境。) 师:各位同学好。今天是第一堂音乐课,也是《音乐与人生》谈话类节目的第一期,我是你们的音乐老师也是这个节目的主持人,雷森。我很高兴能够给你们上课。在这里我欢迎高一(X)班的全体同学来到音乐教室以及这个节目中来。我希望高一(X)班全体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到节目中来,也希望今后的音乐课能够和谐、不要高声喧哗,有问题请举手,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谢谢各位同学。 首先,我想问全体同学们: ①平常都听歌吗?②透过音乐,生活充满了什么? ③音乐与人生有什么关系? 生畅所欲言,师积极肯定。 二、导入 1. 互动 师:对音乐的感悟以及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素质。每个同学有很多的丰富的知识积累,如果每个同学都能够添加音乐鉴赏知识,学会聆听,我们就会成为听懂音乐的人成为追求高质量生活情趣的人,并且用音乐来美化自己的人生。也许我们不是作曲家、音乐家,但每个人可以听,可以看,可以鉴赏。 问:培养成一位能听动音乐的人需要哪些音乐素质? 鼓励学生回答并积极肯定和小结。 2. 学习音乐要素及内容 ⑴学生阅读教材P8第一、第二自然段 ⑵师生共同回忆所学知识:

音乐(心得)之聆听--打开音乐殿堂的金钥匙

音乐论文之聆听--打开音乐殿堂的金钥匙 聆听--打开音乐殿堂的金钥匙江苏省高邮中学华华音乐欣赏是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力求通过对不同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终生渴望听赏美好音乐的情感,使他们的心灵终生与音乐息息相通。而想让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感悟音乐艺术的真谛,聆听便是打开音乐殿堂之门的一把钥匙,一、学会聆听,培养音乐的耳朵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传入人的耳膜,刺激大脑中枢神经,能够使人体分泌多种有益的生化物质,从而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性情的作用。按理说,人只要有健全的听觉,就能够听音乐,但人仅有健全的听觉,却不一定能听懂音乐。马克思说:“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是没有意义。”古人云“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如果想通过聆听深刻感受、体验、理解音乐,就需要具备“音乐的耳朵”。“音乐的耳朵”是要通过培养训练才能获得的。在欣赏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节奏、旋律、和声、速度、力度、调式、织体等各个基本要素具有敏锐的感知能力,通过不断的实践和体验,逐步感受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使转瞬即逝的音乐给他们留下鲜明而又深刻的印象。例如在欣赏歌剧《白毛女》中《北风吹》这一唱段时,可先让学生完整地倾听音乐,形成初步印象,再仔细感受乐曲中旋律的走

向、节奏的安排、速度的把握和力度的控制,特别是乐曲第七小节中休止符的处理,更进一步地从音乐的角度分析乐曲,体会乐曲所表达的情绪,最后感受出喜悦、祈盼的情绪特点。二、聆听需要插上想象的翅膀丰富的想象力是欣赏音乐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音乐是抽象的艺术,这一点是它与绘画、雕塑等艺术门类最大的区别,但并不是说音乐是不可感知的,它可以通过各种音乐要素使模糊的东西具体化和造型化。同一首作品,不同的人的感受必定是不同的,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里对同一首作品的感受也可能是不同的。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自由想象,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通过“音乐的耳朵”感受不同情境的音乐作品。例如:学生在欣赏陈纲编曲的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时,应启发他们注意聆听乐曲中模仿鸟鸣的声音和力度的变化,引导他们自然地联想到这是描写早晨的音乐,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出不同的早晨的景象,再通过分析乐曲的旋律素材运用苗族音乐的特点,最终联想到这是苗岭的早晨。三、反复聆听,充分发挥通感作用通感是人类不同器官之间的相互联通。人类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种感官表面上互不干扰,实际上却相互感通,我们经常会在欣赏一幅花鸟画的时候,仿佛闻到了花香,听到了鸟叫,在听赏一首抒情曲时,仿佛看到了青山绿水的景象。这都是通感在起的作用。白居易的《画竹歌》中“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韩愈的《听

音乐课堂中的有效聆听

音乐课堂中的有效聆听 音乐是听觉得艺术,聆听是一切音乐活动的根本。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当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聆听便成了音乐教育主要的审美活动之一,还成了其中重要的教学方法。而事实上,部分课堂还经常出现滥用聆听、无效聆听等现象,他们违背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征,有悖于新课程倡导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 现象一:这是一节音乐欣赏课,教师告之学生曲名后,便播放音乐,要求学生边听边做动作。于是,学生异常活跃,以至于完全听不清音响,课堂上热闹非凡,很多孩子趁机痛痛快快地玩了一番……这样的聆听,谈何情感体验呢? 现象二:学唱二声部歌曲,教师要求学生随钢琴伴奏合作演唱。于是,学生都“投入”地放声歌唱,渐渐地教师的琴声听不见了,旋律唱得越来越不着调了……此时,教室若能稍稍强调演唱中的“相互聆听”,还会有这样的效果吗? 以上现象虽显极端,但确实存在。假如教师重视学生的聆听习惯和聆听能力的培养,结果会是大不相同。 什么是聆听?聆听是集中精力认真地听,指虔诚而认真地听,带有尊敬的色彩。 一、欣赏教学中的聆听,强调聆听的过程性,应遵循以下原则:不要用过多的讲解代替学生的听觉;不要用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感觉;不要用“支解的碎片”代替完整的音乐。二、歌唱教学中的聆听,重视学唱前的聆听,学唱前的聆听是新歌教唱的必经环节,或教师范唱,或听音响。目的是使学生熟悉新歌旋律,并对之产生初步的情感体验。聆听时应该要求学生养成初听歌曲的良好习惯,即要“静听”。聆听新歌的次数由教师掌控,可根据歌曲难易程度及学生的接受水平来决定。值得注意的是,重复聆听歌曲时,教师切忌停留在“单纯重复”的阶段,应该逐步提高聆听要求,每次聆听目的应非常明确,聆听难度依次提升,聆听要真正能为学唱服务,体现出“有效的聆听”。学唱过程中的聆听,根据学唱需要有选择地聆听,如音准、节奏有问题,可听老师唱或优秀同学唱;声部合作有问题,就应该引导学生相互聆听,学生要学会听教师的琴声,听对方声部演唱,听自己声部等,这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三、开展有效聆听,有利于学生整体素养的提高,在具体操作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应首先要拥有良好的聆听意识,重视引导学生聆听,才能使聆听变的有效。 2、聆听教学要体现梯度性,聆听要求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体现学生在聆听中的进步。 3、聆听教学应具有长期性,不是一朝一夕能练成的,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扎实地进行。 4、聆听应该讲究音响的质量,保证音响的播放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美好审美体验的产生。聆听伴随音乐始终,有效聆听也将伴随课堂教学始终。让学生学会聆听,运用有效聆听,感悟音乐的真谛,享受美好的人生。

-聆听心声:音乐审美心理分析答案

音乐为什么那么难“懂” 1 音乐音响的两个基本表现特征为没有视觉性和(C)。 A、没有表现性 B、没有概念性 C、没有语义性 D、没有形象性 2 乐曲解说对音乐审美带来的影响是(D)。 A、强化了人们的审美体验 B、推动了音乐审美的发展 C、形成了音乐审美的理论 D、带来了音乐审美的误区 3 只有音乐专业的人才能听得懂音乐的表现内容。(×) 音乐何需“懂” 1 音乐首先激活的是人的听觉感受和(D)。

A、视觉感受 B、想象能力 C、语言能力 D、情绪体验 2 《蝴蝶夫人哼鸣合唱》表现了(A)的情绪。 A、悲伤 B、热情 C、快乐 D、激昂 3 音乐何需懂,欣赏音乐只需要打开耳朵好好享受音乐之美。(√) 美术何需“懂” 1 看不懂现代派的美术作品,主要是因为(C)。 A、对现代派不熟悉 B、缺乏美术理论基础 C、理性思维受阻 D、缺少审美能力 2

人对画面结构的本能反应是期待画面(C)。 A、对称 B、层次丰富 C、平衡 D、色彩和谐 3 作品的伟大与否不在于表现的形式,而在于表现的内容。(×) 文学何需“懂” 1 “黄昏”与“傍晚”相比更具文学性的原因是(D)。 A、“黄昏”描述的时间段更精确 B、“黄昏”更押韵 C、“黄昏”更具理性色彩 D、“黄昏”更具感性色彩 2 下面文字属于文学表达的是(A)。 A、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B、我家后院有两棵枣树。 C、我到船舱外站了一会儿,看到了很多美景。 D、船靠岸了,我在船舱中听到了很多吵闹的声音。

3 要想体验到文学的艺术美,需要把文学里的历史、故事和知识理解透彻。(×) 如果生活缺乏“感性思维” 1 (C)是最感性的艺术。 A、文学 B、美术 C、音乐 D、舞蹈 2 下面思维方式不属于艺术审美的是(D)。 A、好不好听 B、好不好看 C、美不美 D、像不像 3 五粮液大楼、福禄寿大楼等都是缺乏感性思维与审美的建筑。(√)

聆听心声_ 音乐审美心理分析_ 网课答案

如果没找到答案,请关注gzh:搜搜题免费搜题!!! 1. 单选题好的合奏需要注意细节的连接,这就要求()。 每种乐器都紧密的符合音乐发展的逻辑 2. 单选题“黄昏”与“傍晚”相比更具文学性的原因是()。 “黄昏”更具感性色彩 3. 单选题乐谱中123的逆行导引应该是()。 671 4. 单选题看不懂现代派的美术作品,主要是因为()。 理性思维受阻 5. 单选题艺术家与常人的区别在于艺术家有非常发达的()。 感性智慧 6. 单选题音乐审美的普遍性标准中,属于初级要求的是()。 齐不齐 7. 单选题没有看过跳华尔兹就想不到音乐表现的舞会是什么样子,这说明了()。 伴随经验联想依赖于相关经验,具有局限性 8. 单选题音乐首先激活的是人的听觉感受和()。 情绪体验 9. 单选题听到两端不适宜区的音高会期待中间适宜区的音高,这是出于()。 向心平衡期待

10. 单选题喜欢先锋音乐的人群对通俗音乐的评价很可能是()。 幼稚 11. 单选题人对画面结构的本能反应是期待画面()。 平衡 12. 单选题下面能带给人厉害感觉的是()。 尖下巴 13. 单选题音乐家要有好的生存状态,需要具备()。 真功夫 14. 单选题下面哪种反应更接近本能?() 肢体律动反应 15. 单选题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交响曲》依靠()获得高潮。 阻碍求异心理的满足 16. 单选题人与动物的区别不仅在于理性,还在于人有动物无法企及的() 感性需要 17. 单选题对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前奏曲Op.32,No.5》的演绎版本中,()的更有新意。 霍洛维兹 18. 单选题顺应求异心理,会使人产生()。 能力释放感 19. 单选题《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通过()表现大海的广阔视野。

音乐欣赏的有效聆听

音乐欣赏的有效聆听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聆听音乐,培养学生敏锐的听觉、良好的习惯,提升他们聆听音乐的能力,是我们一线老师应特别关注的目标。那我们在指导学生聆听音乐作品的时候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 一、闭目静听 在音乐教学中一般都有音乐欣赏的课程,学生欣赏音乐的时候,会要求他们轻轻地闭上眼睛,在音乐的高低、强弱、节奏、调式、调性、伴奏乐器等因素感知的基础上,对作品的情感、情绪作出判断,进而通过想象和联想的心理活动,使声音的艺术形象由感觉的有限性通向想象的广阔性。这就要求学生在相对安静的气氛中,全身心地聆听音乐,全面的体验音乐。 如:《森林狂想曲》仿佛置身于万般寂静空旷的森林里,月光下、朦胧中,昆虫啾啾、小鸟鸣唱给人一种返回大自然的清新感觉,在优美、柔情的陶笛声中,感受自然之神带来的无穷魅力,使我们躁动的灵魂得到最温柔的抚慰!如果学生在一片吵闹声中欣赏这首乐曲,他们是无法体会自然界给予的清新之美!只有让学生安静下来,闭上眼睛,插上想象的翅膀,仔细聆听,学生才会被这美妙的音乐所感染,才会体会到大自然给予的清新感受!

二、对比地听 音乐对比欣赏法就是指通过聆听、思考、深入浅出地分析作品创作与演奏过程中的对比因素,使学生主动地感受音乐、鉴赏音乐。对比是音乐家创作、表演音乐的重要方法,无疑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从而轻松愉快地进行音乐学习,这样,学生就会更专注地听音乐,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例如:在欣赏《为了谁》和《再唱为了谁》这两首歌曲时我没有一下全盘托出让学生欣赏两首歌曲,而是先让学生整天感知歌曲《为了谁》,了解歌曲创作背景,要求学生共同演唱《为了谁》,特别是歌曲的高潮部分应随歌曲情感的变化演唱力度也有所变化,虽然反复演唱了几遍学生还是个个神采奕奕,精神抖擞,唱的声情并茂;当学生欣赏《再唱为了谁》时请学生为歌曲取个最适合的名字,从而了解歌曲创作背景,并从歌曲的背景、创作意图、速度、节奏、旋律、曲调等各方面进行对比,找出两歌曲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真正启发学生感受体验祖海演绎的《为了谁》和《再唱为了谁》两首歌曲为姐妹篇的含义! 再如:欣赏分析民歌的不同风格的形成因素,分别播放江苏民歌《茉莉花》和东北民歌《茉莉花》,要求学生比较两首歌曲的异同。学生齐声回答“歌词相同、旋律感觉不同”,老师又问:“为什么相同歌词的民歌,风格却截然不同呢?”这时学生的思维还真的被激活了,老师顺势补了一句“想想歌曲分别在哪些地方产生的呢?”,

小学低段音乐课堂聆听有效性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低段音乐课堂聆听有效性》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国内研究趋势 纵观我国目前音乐学科教学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十多年的新课程改革已经给音乐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音乐课堂从起初的“花哨”慢慢走向“朴实”、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从“教教材”转变为“如何关注和利用音乐本体”、各地也纷纷开展了“有效歌唱教学”等“有效性”课堂教学的研究,聆听有效性则是一切音乐实践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音乐课堂的“高效”成了我们的追求目标。 (二)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涉及听觉感知,如节奏感、音高感、旋律感、和声感等等都是审美能力的基础,音乐教学的基础也应该首先放在听觉能力的培养上,当然,教学中教师们都能关注“有效聆听”,但什么才是真正的“聆听”“有效聆听”呢?小学低段音乐聆听如何在实践中凸显有效性呢?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从这个意义上讲,音乐听觉的发展、听觉体验便是“聆听”能力的培养。只有聆听能力的培养,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健全人格、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所以,“聆听”是入耳又入心的生命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我们的音乐教育,既不是为培养作曲家,也不是为培养演奏家,主要是培养合格的听众。”日本小提琴家、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认为,聆听的习惯和技能的发展是所有音乐教育的一致目标。美国现代音乐家爱伦-科普兰在《怎样欣赏音乐》一书中说:“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聆听音乐更重要的,什么都代替不了聆听音乐”。于是,“聆听”成了重中之重。在欣赏音乐作品时,教师想着法子、变着花样让孩子们主动去聆听,去参与体验,我们的音乐课堂出现了勃勃生机,出现了一些“热热闹闹”。但若细心观察,在日益追求有效课堂的今天,聆听有时却是低效甚至无

倾听音乐、聆听音乐、静听音乐

倾听音乐、聆听音乐、静听音乐 音乐欣赏,是人的听觉器官接触音乐作品的音响运动形式而产生的一种能动的审美活动,也是一种通过音乐形象去体验和认识社会生活的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音乐欣赏教学,可以接触古今中外的各种题材、体裁、风格的作品,从而开阔音乐视野,懂得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培养高尚的音乐修养,提高审美能力。 音乐欣赏课是初中音乐课的重点内容之一,如何更好地上好音乐欣赏课,使学生更好地参与音乐欣赏,吸收音乐带来的不同感受,并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是我们音乐老师一直很关注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欣赏境界,这是值得我们每位音乐老师去探寻的。就我这十几年的教学,浅谈一下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创建和谐的初中音乐欣赏模式,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音乐欣赏模式是音乐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是音乐教学理论的转化形式。它用于设计课程、选择题材、提高教师活动的基本框架,主要目的是为音乐教学工作提供一个可操作性的程序。 (一)音乐欣赏课的一般程序 纵观我们的音乐欣赏课,无非就以下几个程序:组织教学〈导入〉——介绍作品(引入新课内容)——初步整体欣赏〈简听〉——分析结构〈以学生为主,教师补充〉——分段欣赏——进一步讲解作品内涵——深入性完整欣赏等。 (二)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欣赏境界,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应创设安静的欣赏环境。音乐欣赏特别强调“静”。好的音乐只有静听,才能品其感,解其意。设想,在非常吵闹的大街上给你播放再优美动听的乐曲恐怕也打动不了你吧。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中,个人内心平静了,才能获得最佳的听觉效果,所以作为音乐教师,在让学生欣赏音乐之前必须让学生安静下来静静的欣赏音乐。比如七年级第二单元的欣赏《百鸟朝凤》这首乐曲学生初听开头就窃窃私语了,都说太吵了,不好听。我立刻关掉音响,改变惯用的教学模式,由我先讲述这首乐曲的创作手法和它独特的韵味。当我讲到唢呐运用它高超的演技惟妙惟肖地模拟了多种鸟鸣后,学生们立刻回应要好好的听完。在安静的氛围中学生体会到了民族乐器——唢呐独特的魅力,也感受到乐曲表现出的百鸟争鸣,一派生机盎然的大自然景象。明显地显示了在不同环境下倾听音乐而产生的不同效果。 第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

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音乐聆听

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音乐聆听 WTT 摘要:音乐是听觉艺术,聆听是音乐活动乃至音乐教育的基础和首要任务,而音乐欣赏教学如何进行有效聆听音乐一直长期困扰着广大一线中小学音乐教师。本文从教学法层面研究中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有效音乐聆听问题,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向度探究有效音乐聆听的结构内涵和教学现状,借助教育学、心理学、音乐美学等多学科理论为音乐欣赏聆听音乐搭建有效通道。通过了解何为音乐聆听,分析音乐聆听的意义,创设有效聆听的方法,阐发有效聆听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音乐;聆听;中小学;音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J6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xx)06-0045-03 我们都知道,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感知是欣赏音乐的基本途径。柯达伊曾经指出“音乐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在于系统训练具有敏锐鉴别能力的听觉。”①曹理等也认为“从音乐教育的角度看,关键在于通过音乐教育,特别是通过音乐欣赏学习,培养学生会听音乐、体验音乐、理解音乐,最终成为具备‘音乐的耳朵’的人。”②音乐是陶冶情操,影响人内在气质的艺术学科。如今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小学音乐课堂更加注重如何培养

学生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及创造音乐的能力,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 一、何为音乐聆听? 首先,我们先来明确一下聆听的含义。我们说的听是当学生们听到声音后的一种本能的自然动作,而聆听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自然动作,而是学生在听到声音的过程中带有情感的主动动作。因此,聆听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聆听能丰富学生的感知能力,从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音乐,理解音乐,更好地表达音乐。 而笔者在观摩中小学音乐课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实习教师在让学生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区分“听”与“聆听”音乐。例如:教师在教歌曲之前告诉学生:“让我们来聆听一首歌,名字叫《西风的话》。”听完之后,教师问学生:“好听吗?”“好听!”学生回答。“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歌曲。”紧接着教师向学生介绍了歌曲的创作背景,然后让学生跟随钢琴伴奏学唱歌曲旋律,学习歌词等等。在这个案例中,学生在学习歌曲前听了音乐,但谈不上聆听音乐。 试问,这样的听,听之前没有有效的问题情境,听之中也没有有意识的引导体验,听之后更没有意义地讨论探究,整节课只听这么一次,能叫聆听吗?教师只是在让学生完成一个简单的自然动作,而并没有引导学生带有情感地聆听音乐,从而激发学生学会聆听的主动动作。若教师在让学生欣赏音乐之前,通过有意

聆听心声:音乐审美心理分析(答案)

聆听心声:音乐审美心理分析一、音乐为什么那么难“懂” 音乐为什么那么难“懂” 1.【单选题】音乐音响的两个基本表现特征为没有视觉性和()。 A、没有表现性 B、没有概念性 C、没有语义性 D、没有形象性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乐曲解说对音乐审美带来的影响是()。 A、强化了人们的审美体验 B、推动了音乐审美的发展 C、形成了音乐审美的理论 D、带来了音乐审美的误区 我的答案:D 3.【判断题】只有音乐专业的人才能听得懂音乐的表现内容。() 我的答案:× 音乐何需“懂” 1.【单选题】音乐首先激活的是人的听觉感受和()。 A、视觉感受 B、想象能力 C、语言能力 D、情绪体验 我的答案:D 2.【单选题】《蝴蝶夫人哼鸣合唱》表现了()的情绪。 A、悲伤 B、热情 C、快乐 D、激昂 我的答案:A 3.【判断题】音乐何需懂,欣赏音乐只需要打开耳朵好好享受音乐之美。()我的答案:√ 美术何需“懂”

1.【单选题】看不懂现代派的美术作品,主要是因为()。 A、对现代派不熟悉 B、缺乏美术理论基础 C、理性思维受阻 D、缺少审美能力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人对画面结构的本能反应是期待画面()。 A、对称 B、层次丰富 C、平衡 D、色彩和谐 我的答案:C 3.【判断题】作品的伟大与否不在于表现的形式,而在于表现的内容。() 我的答案:× 文学何需“懂” 1.【单选题】“黄昏”与“傍晚”相比更具文学性的原因是()。 A、“黄昏”描述的时间段更精确 B、“黄昏”更押韵 C、“黄昏”更具理性色彩 D、“黄昏”更具感性色彩 我的答案:D 2.【单选题】下面文字属于文学表达的是()。 A、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B、我家后院有两棵枣树。 C、我到船舱外站了一会儿,看到了很多美景。 D、船靠岸了,我在船舱中听到了很多吵闹的声音。 我的答案:A 3.【判断题】要想体验到文学的艺术美,需要把文学里的历史、故事和知识理解透彻。()我的答案:× 如果生活缺乏“感性思维” 1.【单选题】()是最感性的艺术。 A、文学 B、美术 C、音乐 D、舞蹈

音乐聆听的魅力

音乐聆听的魅力 摘要:音乐每时每刻都伴随着学生们,从聆听音乐中你能看到孩子们的喜怒哀乐,音乐元素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柴米油盐”,尤其是学生的生活里更需要音乐的装点,有了音乐就会有更多不同的感受,使他们的生活变得绚丽多彩。 关键字:敢听、会听、爱听、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创造音乐 在几年的音乐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小学音乐课本中逐步增多了欣赏课的内容,对于没有一点音乐基础的小学生来说,上好一节音乐欣赏课太不容易了。需要持续的探索与实践,我认为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同时也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先决条件。所以,我在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施愉快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让音乐的魅力深深的吸引着学生 因为应试教育,校与校,班与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竞争力特别强,所以小学生的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在一节读读,写写,算算的课后让学生美美的听上几首名曲,定会让学生从紧张的学习氛围中走出来。起初孩子们觉得欣赏曲太乏味,有的连歌词都没,听不懂所表达的意思。所以我首先采用多媒体教学,在课前让学生上网查找相关下节欣赏课的资料,上课时同学们互相交流后开始聆听音乐。这时孩子们会觉的一首欣赏曲就是一段动人的故事。其次,通过表演和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促使学生们很容易听出音乐所描述的情景,从而

使学生不再畏惧聆听难以理解的乐曲,让学生敢听、会听、爱听这些难以理解的乐曲。慢慢的学生喜欢聆听音乐,觉得音乐每时每刻都伴随着他们,从聆听音乐中你能看到孩子们的喜怒哀乐,音乐元素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柴米油盐”,尤其是学生的生活中更需要音乐的装点,有了音乐就会有更多不同的感受,使他们的生活变得绚丽多彩。 二、生活经验与音乐聆听相融合 欣赏教学我们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将生活经验与音乐作品的表现手段联系起来,促使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音乐欣赏,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音乐,不同的人听同一首音乐,就会产生不同的感受,那都是和他自身的生活经验、情绪等多重因素相关联。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会听音乐,爱听音乐。所以,我们在实行音乐欣赏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去实行丰富的联想,从而更容易感受音乐,更好的体会音乐。 如我在教学六年级下册《捧一束鲜花献给你》这首歌时,首先我让学生自由交谈,小学马上毕业了,说说小学生活中最难忘的是什么。这时同学们各抒己见,绝大部分的学生说他最难忘的是教了自己六年的老师。于是我就在多媒体播放北京某小学六年级毕业典礼会师生互相祝福的场面。有了这个直观而又感人的场面,然后试听《捧一束鲜花献给你》这首歌,在反复聆听中,不但从歌词中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那优美的曲调把学生一个个推到了感恩的顶峰,此时孩子们思绪万千。也许他们想这些年来常常惹老师生气,也许他们想过去老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