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吏员与明代行政运作

明代吏员与明代行政运作
明代吏员与明代行政运作

中南民族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明代吏员与明代行政运作

姓名:李然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专门史

指导教师:王延武;余和祥

20050524

摘要

吏员为明代政府各级官衙内承办日常具体事务的公务人员他们名目繁多

数量庞大与官员胥吏共同组成了明代行政管理体系

明代初期朱元璋吸取了元代教训重新将官吏分途对吏员制定了严格的

选用迁转任职等相关制度在明初几代皇帝励精图治重典治吏的情况下

吏员对明代政权的稳固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到明朝中后期

随着政府机构的日益臃肿科举制度的完善社会风尚的转变吏员在明代社会

中的消极作用暴露无遗

本文主要讨论吏员在明代行政运作的作用及影响文章共分四章第一章前

言对明代以前吏员制度沿革做了一番粗线条的勾勒并简单分析了明代行政体系

中官吏胥的职任及区别对明代吏员的研究现状做了一个简短的综述

第二章从吏员基本概况入手整理归纳了其名目选用制度迁转制度通

过这些制度的实际执行情况分析了明代吏员的社会流动从明初到明末吏员社

会流动的空间越来越小长期处于低贱的官僚体系底层几乎是一个完全封闭的

系统整个吏员阶层完全处于一种凝滞的状态吏员阶层的价值取向就会和官僚

系统主流价值取向相背离吏员阶层和官员阶层的整合也会出现问题这样整个

官僚系统内官员利益集团和吏员利益集团的关系必然不够融洽和均衡从而最终

导致明代官僚系统出现机能失调或功能障碍

第三章从吏员的教育程度收入水平职业声誉三方面深入分析了吏员的社

会地位然后从吏员的权利与义务行为模式两方面探讨了吏员在在官僚政治体

制中的社会角色并进而初步剖析其群体心态明代吏员社会地位的复杂性造成

了其社会角色的失调主要表现为吏员自身角色不清以及角色冲突角色冲突包

括吏员角色自身内部的冲突和吏员与官员角色承担者之间的冲突社会角色的失调妨碍和破坏了正常的行政运作程序吏员的群体心态总体表现为重利轻义在机构内而言以奴性为主在职责上言以循例为主在社会上言以阴狠为主

最后以此为基础从吏员与吏治吏员与行政效率吏员与官民关系三个方面分析明代吏员在行政运作中的作用以及影响通过以上分析归纳充分肯定了吏员在行政运作中的积极作用保证了国家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和一定的行政效率并对官员起到一定的制衡和监督作用有利于地方政局的稳定同时也揭露了吏员对行政运作的巨大危害但吏员弊端是明代极端专制集权主义政治体制的衍生物明代政府自身是无法解决的

关键词明代吏员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心态行政运作

Abstract

The official person was the government functionary of official government at all levels in the Ming Dynasty who undertook the daily concrete affairs. They were a multitude of names, and the quantity was huge. Official person and Officer and Official Xu made up the administration system of Ming Dynasty together .

In initial stage of Ming Dynasty, Zhu Yuan Zhang drew the lesson of Yuan Dynasty, divided the way of the government official again, make strict exertion , move transfer to official person to, relevant systems of holding a post etc.. In the beginning of Ming Dynasty , several emperors made determined efforts to make the country prosperous, made severe punishment to manage the official's situation. The official person played a positive role to the stability of regime , economic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Ming Dynasty. By the middle and later periods of Ming Dynasty, with the perfection of the overstaffed day by day ,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of the government organs, transition of the social morals, official person's negative consequence in the society of the Ming Dynasty is completely exposed The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official person’s function and influence of administrative operation in the Ming Dynasty. The article divides into four chapters altogether. Chapter one done the sketching the contours of some thick lines to official person's system evolution of before Ming Dynasty in preface , and has analysed briefly the duties of officer , official , Xu were let and distinguished in administrative system in the Ming Dynasty, have done a brief survey in current situation of study on official person in the Ming Dynasty.

Chapter two proceed with official person's basic overview , put in order and sum up its item , select the system for use , moving the system of rotating. Through the real implementation of these systems ,the article analyses society flowing of Ming Dynasty’s official person. From the beginning to end of Ming Dynasty, official person ‘s space of society flowing was more and more little. Official person was in humble bureaucrat system ground floor for a long time ,and was nearly a totally close system. The whole official person's stratum was totally in a kind of sluggish state.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official person's stratum will deviate from bureaucrat's system major value orientation , the merger of official person's stratum and officer's stratum will go wrong . The relations of the interest groups of officer's interest group and official person must not be harmonious and balanced enough in the so whole bureaucrat's system, thus cause bureaucrat's system to present the dysfunction or function obstacle in the Ming Dynasty finally.

Chapter three analyses the social status of the official person in depth from three respects ,such as education degree, income level and job reputation . Probe into official person in bureaucracy social role of the system from right , obligation and behavior mode two respect of official person, and then analyze its colony psychology tentatively. The complexity of official person's social status caused the imbalance of its social role in the Ming Dynasty, it is unclear that shown as one's own role of the official person mainly and role conflict, role conflict include official person role oneself inside conflict , official person and officer conflict , role of undertaker. The imbalance of the social role has hindered from and destroyed the normal administrative operation procedure . Colony of official person psychology overall to show as the light justice of the huge profit, in the organization but speech, rely mainly on the fact that servility is as the main fact , the speech on the on-the-job responsibility , in order to follow the example, the speech , rely mainly on overcast and ruthless in the society.

Based on this finally, the article analysed official person's role in administrative operation and influence of Ming Dynasty from three respects such as official person and the administration of local officials , official person and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fficial and people and officer .,. Sum up through the above analysis, the positive role in administrative operation of persons who have affirmed fully the official , have guaranteed continuity , stability and certain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 of the state policies, play checking and balancing and supervising function certain to officer , favorable to local stability of political situation. Enormous danger to administrative operation of the persons who revealed the official at the same time . But official person's drawback was a derivative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of the doctrine of autocratic centralization of state power extremely of Ming Dynasty, government of Ming Dynasty oneself could dot solve it forever.

Keyword: Ming Dynasty Official person Social status Social role Psychology Administrative operation

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

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

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____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第1章前言

1.1明以前吏员制度沿革

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机构是一个完备而庞杂的系统可分为君王官僚胥吏三

个子系统彼此协同互相制约对国家进行统治君王系统具有至高无上并被神化的绝对权力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1]官僚系统受制于君王而实

际上又制约着君王因为君王的圣旨王法纲纪诏令等要靠朝廷中的大

臣和遍布各地的官僚去执行胥吏是各级官府衙门的属员它由吏员和胥当差的衙役两部分组成胥吏系统比官僚系统更庞杂组织结构更加稳定而且长久在一地当差不需要象官员一样频繁调迁与地方势力有根深蒂固的联系同样既受制于官僚

系统又对其有制约作用

吏员作为封建社会官僚体系坚实的基石在封建社会政治机构的运转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吏员的社会地位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为了搞清明代吏员的情况必须对明以前的吏员制度沿革作一番简单的梳理关于吏员三代已有据周礼天官记载宰夫之下有大夫士再下便是府史胥徒其中宰案八职云五曰府掌官契以治藏

宰夫八职云六曰史掌官书以赞治云凡府史皆其官长所自辟除者明府史即庶人在官者不命于王也[2]这里的府史即后世之吏员秦汉之时吏员为斗食佐吏之类掾属虽与官之职有高下之别但地位却无明显的尊卑之分进入魏晋时期官人有品社会分流阀阅之族自不屑为贱吏但一些高级掾属仍有士族充任可见当时吏掾一层还没有被划入贱者流进入隋唐科举制立渐破世族门阀传统意义重大但另一方面的后果,是士人专以词章经典之学问闯入宦途无须更不屑注意法律薄书

之类这便造成了一种巨大的转变即丛魏晋时期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变

成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马端临说后世儒与吏判为二途实际上是官与

吏判为二途至宋代而科贡更盛吏胥全然贬之于役轮流按户等向百姓征派表明吏的地位继续下降不仅与官分途又与民合一矣辽金元的情况特殊小吏可任高官故人不以充吏为耻所谓以吏为出身之阶人求争之[3]又有一官二吏九

儒十丐之谣[4]明代朱元璋吸取元朝的教训重新将官与吏截然分开吏员制度重新回归到唐宋传统

明代吏员与明代行政运作

1.2明代行政体系中的官吏胥

明代行政管理人员由官吏胥三部分组成他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明朝人沈榜认为夫官倌也又管也一职皆立一官使之典管而以治人为重故又从倌

[5]从沈榜的观点看官是有职有行政决策权以治人为主任典管着一方或某事者

秋涧集卷四六吏解说领持大概者官也[6]明史专家吴晗认为官主行

政吏主事务[7],在统治机构中官在一部门或一地区负责全面或一个方面的工作处在不同层次的决策地位上具有程度不同的决策权

所谓吏沈榜也说今各吏即府史胥徒也各役执事亦庶人在官也[8]按照

沈榜的解释在政府的官衙内只是承办日常具体事务的人就是吏相当于西周时的府史胥徒因为吏员没有品位故称之为庶人在官者关于府史胥徒明朝人丘浚认

为府如今世掌库藏之吏史若今典掌文案者也胥若今之都吏所谓一胥则十徒

才智为什长者也徒若今隶卒之属[9]其中府掌管财税收入与保管史掌管文书收发

存档胥参与政事这三种人自然就是吏员而徒只是皂隶仅供鸣锣开道之用是不应列入吏员之列的秋涧集卷四六吏解认为办集一切者吏也[10]吏处

官府职薄书[11]蠲其课役而使之造文书给趋走而也[12]显然吏是封建官府

中的具体办事人员因此官和吏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负责行政决策后者只是奉命办事而也

所谓胥就是以徭役的形式征派来供官府驱使的基层公务人员负责传唤押解犯人看门传送文书和押解官府物品除此之外还要承担催征赋税维持治安把守关卡看守仓库等诸多杂事即明代的粮里耆老门皂丁壮之类胥与吏的区别在于吏是一种固定的职胥是轮换性质的差吏的所为是其职责胥的差事则是服役的内容差役俗称衙役,是官府中听差跑腿办杂事的人员,有捕快斗级皂隶

捕盗库子门子狱卒等名目

1.3 明代吏员研究现状

由于吏员在明代各级政府运作中的巨大作用研究者众多其中对吏员制度综合性研究的有缪全吉先生的专著明代胥吏该文论述了胥吏的组织与役务胥吏窃权之

原因胥吏的作用与影响赵世渝先生则有明代吏典制度简论明代府县吏典社会

危害初探两种不同的政治心态与明清胥吏的社会地位一系列论文勾勒出有关吏

员制度的基本轮廓剖析明代吏员的心态及对社会的危害并在此基础上著有吏与中国传统社会一书又对吏员制度做深入论述桑国东徐舜尧的明代吏员制浅析

也对吏员制度作了一些综合性评述就吏员某一方面研究的有颜广文的明代官制与吏制的区别及影响明朝政府机构中的官弱吏强现象剖析刘秀生的明清时期

官员队伍的层次结构与科举制度赵毅的明代吏员和吏治这些论文分别吏员制度

与官员制度进行了比较辨析并指出吏员对吏治的影响徐林的明吏心态初探及明吏为政心态与吏治腐败则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明代吏员心态他认为明代吏员卑贱的社会地位与其在文人官僚政治体制下的重要作用之间的矛盾造成其为政失衡心态这种矛盾造成吏员在为政中的畏官媚官贿官胁官排官以及害民心态这种心态在政府职能运作中往往外化为僭权越位惟利是图致使吏员从基层腐蚀着明王朝是造成明代吏治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和洪勇的明代吏员的选拔对吏员选拔制度作了较为细致的归纳纵观以上研究状况其中整体研究较完备有关吏员的各种制度归纳得也较清楚也充分揭露出吏员弊端危害但笔者认为还可以从其在官僚政治体制中的等级安排入手并由此而深入探讨其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影响方面以进一步说明吏员是官僚体制下的产物并非用骂轻贱字就可以概括的

参考文献

[1] (宋)朱熹注:诗经小雅北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7.3

[2] 林尹注周礼今注译卷1,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2

[3] 嘉靖尉氏县志卷2官政类吏额

[4]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30元季风雅相尚陔余丛考九儒十丐上海:商务印

书馆,1957

[5] [8] 沈榜苑署杂记卷3,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年11月

[6] [10] 王恽:秋涧集卷46四库全书第120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7] 吴晗朱元璋传上海三联出版社1949版174

[9] 丘浚大学衍义补卷98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版

[11] 吴师道吴礼部集卷十转引自许凡元代吏制研究绪言北京劳动人事出版社

1987年

[12]许谦白云集卷二代上书补儒吏北京中华书局丛书集成初编1985年新一版

明代吏员与明代行政运作

第2章明代吏员概况

2.1 明代吏员的名目

明代的吏员名目繁多有掾史令史书吏司吏典吏提控都吏人吏

胥吏通吏狱典撰典攒典闸吏驿吏等十余种[1]他们广泛分布于各级政府机

构负责钱粮征收册籍书写文案挪移信息传递库存出纳等具体业务工作上至

中央的五府六部各院寺下至府州县各级衙门乃至未入流的仓场闸坝及递运铺所

无不有赖于他们才能正常运转

在这些吏员中宗人府都督府顺天府的提控六部都察院的都吏各省总兵

衙门的掾吏各理刑衙门的胥吏以及其他在京在外衙门的令使或司吏属于主管吏

员他们的职责为主管衙门内务主要包括协助首领官检视起草文案统领该管事务

内的典吏书吏等中外各衙门的典吏承发书吏等属于案牍吏员其中最主要指

典吏他们也是名额最多设置最为普遍地位也最低的吏员除翰林院及各省总兵衙

门和府州县所属库仓外所有衙门均有设置户刑二部则达百人以上他们分房办

事负责办理公文案牍即抄写收发保管文案户部工部及所属各处库仓

税课司抽分局和各布政司府州县卫所所属库仓的攒典被称之为司财吏

员他们负责管理财物收支即协助首领官和大使副使保管收支钱粮及其他工料

实物刑部都察院大理寺按察司及各府州县的狱典被称之为司狱吏员他们负

责管理监狱案犯分管狱卒管理人犯其它吏员如驿吏闸吏坝吏及承差知印等

他们都负责本衙门的具体业务

明代吏员数目庞大至于具体数目历来众说不一其中两京衙门的吏员数目较好统

计总计四千六百零三名[2]

两京衙门吏员统计表

吏员种类数目

提控 21

都吏 88

掾史 89

令史 434

典吏 2381

而各级地方政府的吏员数目则较为复杂不仅事体繁简不同吏典数目多寡不一俱不开载[3]而且各个时期也不尽相同续世继闻卷五记明正德以来吏五万

五千余嘉靖时也大约为55000人[4]今人根据一些地方志统计万历朝两京及在外

府州县吏员数字为六万四千五百一十八人[5]而明末侯方域曾说吏胥日以伙每县殆不止千人矣今天下大县以千数县吏胥三百是千县则三十万也[6]当然他的说

法有些夸张但也说明了经制数额的不可靠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吏员数目一直呈上升趋势其绝对人数应不低于六万而且这还不包括待缺候补吏员而明代官员的数目根据明末朱国桢记载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正月中书省上天下府州县凡一

千二百三十九官五千四万八十八员是年平蜀十四年后平云南以渐增置内外官共二万四千六百八十三人 [7]所以吏员总数差不多为官员总数的两到三倍丘浚在大学衍补义中认为上至朝廷下至州县每一职一司官长不过数人而吏胥不胜其众[8]而沈榜则说得更为具体宛平一县职官仅五人而吏员却达三十八人之多[9]

在这里吏员竟有官员的七倍之多吏员队伍的膨胀是有其深刻的体制原因的明代中央集权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事权分割机构制衡制衡高于效率而在官僚体系中执掌政令政务之官多以八股进身对政事运作缺乏具体认识在制度运作和潜制度运作过程中必然要假手于吏员方能完成政事因此庞大的吏员队伍构成了明朝官僚政治体制的运行基础对明朝政治机构的运转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2.2 吏员选用制度和人员构成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于社会底层深知元代吏员之弊认为吏员为执政之基

明代吏员与明代行政运作 吏诈则蠹政政蠹则民病 [10]故格外重视吏员队伍的建设

在吏员的选用和人员

构成两方面制定了许多具体严格的制度

2.2.1.从农民中佥充 明朝政权建立之初鉴于元代官昏吏贪致使政治腐败民怨沸腾的教训严禁曾在元朝及本朝作过案牍吏员及市民隶卒为吏主要从农民中佥充明会典规定凡

佥充吏役例于农民身家无过年三十以下能书者选用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又

补充规定如一户有2丁或3丁已佥1丁充吏后又有1丁被佥那么后佥者可免充吏役而且若父兄叔伯为吏如服役未久或因犯赃充军为民者其弟男子侄也不许充

吏[11]明代建国初期各级政府缺乏大量人手而且明初政治较为清明法律较为严明吏员也没有多少油水可捞所以从农民中佥充吏员带有一定役的性质当然这里的农民应不是一般的贫苦农民而应是各地的富户因为其一富户子女才有受教育的

机会才能书其二富户去充役,家庭有产业这主要是防范贫穷者充吏后会借职权之便贪污受贿以发财致富同时又能保证他们安心执行公务又不影响农业生产关于这一点宣德元年的补充规定即是明证又明太祖实录卷一七九载洪武十九年

选取直隶应天诸府州县富民子弟赴京补吏凡一千四百六十七人按照这些制度选拔

出来的吏员政治上清白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文化水平和业务素质也有一定的保证这些规定体现了朱元璋以良民治良民的思想

而且明朝政权是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之上

的从农民中选拔吏员也扩大了明政权的统治基础

2.2.2罚充各级学生和官员 罚充各级学生明朝吏员的另一来源为各级学校的学生和因罪或有过的官员明朝政府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规模庞大的学校体系和一支数额惊人的学生队伍而能够通过科举考试为官者仅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要靠政府长期供养所以为了减轻政府负担和加强对各级学生的管理激励

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罚充学生为吏员的制

1生员充吏 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令廪膳生在校10年以上学无成效增广生20年以上不通义理者皆充吏两年后又扩大了生员充吏的范围

凡罢闲等项生员食粮年深以伪讼愚钝等事革退者假告父母残疾而家居者守制已满及因病告归已痊愈而不返校者均罚为吏正统以后生员犯有奸盗诈伪律及挟持官府殴骂师长教唆词讼占人财物田土俱赎罪为吏[12] 将有过犯不才生员罚充吏役本意在于杀一儆百激励后学正如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正月广东左参议董韬所言考黜生员充吏惩已往之荒嬉勉方来之

勤谨[13]但是中期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有的生员因无志读书故意犯罪以求脱免

如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六月丙辰条载时有生员无志读书者往往故意犯罪以求

脱免[14]甚者更有生员不以充吏为耻反以此为进身之阶一时后学也纷纷仿效

完全违背朝廷本意为杜绝此类弊病政府不得不于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废除了存在近80年的生员充吏例洪武二十四年成化五年对此明宪宗实录卷六三记载颇为详细生员考试不中者充吏臣陈炜惟生员吏典地位悬隔其不中

者充吏以辱之是诚激昂振励之良法但其中顽愚不立者反幸此以为进身之阶以致年幼质敏者亦被移习仿效成风恬不知耻乞敕该部礼部定议今后廪膳生员考退者不分年岁远近俱免充吏悉发为民上是之命仍追其食过廪米[15] 2贡生充吏洪武十六年公元1373年规定岁贡生员至京由翰林院考试中式者入国子监不中者罚为吏后稍有放宽不中者已食廪5年以上者充吏不及五年可在次年再考仍不中乃充吏[16]

3监生充吏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定省亲等项期限凡监生因省亲丁忧等原因返家视道路远近有超过期限三个月至一年者俱发充吏[17] 4举人充吏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重开科举后命举人会试落第后可还学读书再落第者充吏[18]弘治以后又规定参加乡试的生员儒士和参加会试的举人凡因舞弊而被搜检暴露者均充吏[19]

罚充官员为吏官员充吏大多因赃罪受罚 1.知府充吏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六月谪开封府刘进为吏初进受所属部粮官绮帛遇赦还职又犯不法巡按监察御史言进既犯赃罪赦后又犯不法不可以长州郡上曰御史言是其罢为吏用警

收敛守令之贪汙者[20]

2御史充吏国朝典汇卷五十三记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七月右都御史顾左考覆御史贪淫不律严等二十人谪吏辽东又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秋黜

监察御史王琏为吏初琏巡按辽东违命专擅召人,告讦多所诬枉,又多挟私纵驰驿马.事闻..上曰:挟势作威以枉为直岂可复任御史其谪边卫充吏 [21] 3给事中充吏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冬十月辛酉朔行在礼科给事中章云马俊受私嘱不举发交耻充吏终身[22]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六月礼科给事中

合以事应徒赎罪还职上命赎罪毕发充吏 [23]

4教官充吏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奏准考试考满教官初场考四书本经义各一篇二场论策各一道考不通经者系举人出身者教授改吏目学正等官改典吏[24]

罚充各级学生和官员充吏是对学生和官员的一种激励和惩罚手段其目的是加强对

明代吏员与明代行政运作

他们的管理所以它只是选拔吏员的一种补充方式整个明朝吏员队伍来自官员的只是很少一部分但是把充吏作为一种惩罚手段无疑降低了吏员在士人和官员心目中的地位

2.2.

3.求充

求充也称告纳即军民子弟向政府上纳钱物以求充吏明初吏员由政府选用严禁个人主动谋充但由于为吏者可优免且本身有俸禄故有不少人暗中营充此役早在洪武时期就已经有人嘱托充吏以后更是屡禁不止如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八月丁巳浙江布政司右参政俞士悦言民情六事在外各衙门吏典多系无籍之徒

用财谋充及着役之后营求差使于所属需索财物以偿谋充之费乞行巡按御史考察但有前项谋充者编发北京为民[25]

景泰年间因边境多事花费巨大政府为缓减财政危机遂行开纳事例官吏军民人等均可纳粟米草银等项建功其军民子弟纳银物充吏亦在其中开纳充吏例最初只实行于边卫或前线后来逐步扩展到内地开纳例全面实行以后原来的佥充制度遂名存实亡

其开纳充吏的程序民人先至巡按或布政司军人为都司处告纳审查之后发文到下级单位府县卫所备案纳银以后造册送巡按布政司都司处考试考称者按缺依次参补嘉靖太平县志卷四职官志上记曰令民纳银于布政司

以资公用而吏皆以藩府或巡按御史考选差拨云据明经世文编卷一三七许文

简公奏疏载考试内容为本朝之制民家子弟初在本处纳银充吏谓之农民巡

按考其刑名行移写字考称者照纳银司府州县令典等项挨次参充不中者降参着役即为吏所必需的刑名行移等

告纳充吏必须是土著有籍之人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题准顺天府所属州县卫所凡有告纳农民者务要严审是否土著其属军卫者亦要移文州县查勘取具里老官旗邻佑保结方准起送该府复查明白方准上纳冒籍者革[26] 其开纳充吏的条件最初以纳物为主后皆统一纳银而明初规定的佥充吏役的标准则被搁置到了一边如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令在外军民子弟愿充吏者纳米60石定拨原告衙门遇缺收参[27]只要纳米60石即可参充吏役这样选拔出来的吏员其素质很难得到保证

统治者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对求充事例作了一些调整弘治五年公元1492

年十月规定各处都布按三司及所属衙门如遇知印承差吏典名缺

预于三月以里扣数拣选民间子弟能书算者量使出银贮库以备赈济[28]这里提到

了民间子弟及能书算两个条件而于年龄并未涉及看来其时充吏已没有年龄的限制了

但到了嘉靖时情形又是一变政府对各种吏役明码标价非但无视充吏的三个基本标准甚至于考选也免了如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七月癸未诏开军民纳马事例在外卫所军余舍余有愿充承差知印吏役者布政司知印纳银一百两

马以四匹外贴银八两都司知印及布按二司承差银七十两马以三匹布按二司吏银六十两马以二匹外贴银十两都司及各府苑马寺行太仆寺盐运司吏典银四十两马以一匹外贴银十四两各司府首领并州县吏典银二十两卫所吏典十五两供于本省府纳免其考选候缺参补[29]

当然要补缺充吏并不容易景泰以后营求吏役者日众而官府中吏职却多为少数人所垄断他们以父传子以兄传弟形成世业致使营充吏役变得极为困难

即使百计营求到新吏也必须向老吏上交所谓顶头银或替头钱顶头银从最

初的银几十两发展到几百两或几千两[30]政府对此也尝加以整顿但积重难返所

司官口虽禁制心实听容甚者反为追索 [31]终明一代对于顶首一事即明

旨亦谆谆而卒未除也[32]

开纳充吏例表面上使政府获得一些钱物但它对整个政治经济和社会风气的危害却是不可估量的这些弊端明时人早已意识到按明昭代典则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冬十一月吏部尚书王恕奏查得先广平府知府王衡奏称纳银听参吏典不谙刑名

行移不通楷书笔法既以纳财为出身之阶必以贪财为营家之计奏要今后或遇灾伤荒歉先事预防临期赈恤凡百长策任其施为不许再拟纳财充吏,永杜贪利之门等因本部访得永乐宣德正统年间天下亦有灾伤各边亦有军马当时未有尝举行纳粮草纳银两为监生吏典等项事例粮草不闻不足军民不闻困弊近年以来各边腹里少有灾伤所在守士等官止图目前分寸之利不为国家长久之计辄便奏开生员吏典人等纳粮草哪银两等项事例彼此效尤遂为良策殊不思祖宗教养生员参充吏役良法美意各有攸在其吏役亦必于农民之中选识字能书者充之令其书办文案及其两考役满

赴部办事数年才拨京考满日考中才得冠带不中者发回为民未尝不问能否一概入选也近年因有前例是以在学无志生员及未入学富家子弟捏作生员各色不分贤否有无识字一概入监以图出身将来入仕不知为政之道岂不误事殃民一切小民能书与不能书不分市民与农民一概听缺充吏不惟官司不得伊书办文案且有违旧例及其三考役满又免考验一概照依资格出身所以多不称职比先年监生只由科贡吏典亦循年资别无杂进之人是以听选之人不多选法不至雍滞任用亦多得人自有此例杂进者多多以致正途监生吏典因雍滞不得出身多者不下十七八年少者不下十五六年才将选用年以向衰谁肯用心干事不谋归计甚至才听选年老例不入选只与衣冠闲住又况此等杂途所进中间多有负债破家顽钝无耻之辈今日既知以财进

明代吏员与明代行政运作

身他日岂肯以廉律己欲不贪财害民天下治安何由可得欲将纳银两纳粮草等项事例限本年四月以里通行停止今后遇有灾伤及边方粮草不足不许再行奏闻前项生员吏典人等纳粮等项事例贻患将来等因[33]这份奏折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求充吏员的弊

端其危害主要有以下个方面

1.开纳充吏只重钱物不重才能使得大量素质低劣的人员进入吏员队伍严重影响了正常的行政运作政府唯钱是举的做法也使得社会上奔竞之风拜金主义盛行

2告纳者为营求吏役所费甚巨一旦充吏大多肆意搜括以致吏弊丛生民

穷国害

3开纳充吏使得吏员数目急剧膨胀选法雍滞大量吏员积压于各级衙门长期

不得升转出职

但为什么一直得不到禁止呢根本原因还在一个利字一方面官征民为吏吏职有肥瘦之别民为避远苦之役自然要费钱粮来钻营另一方面政府以纳银两粮草收吏员已成为各级政府机关极其官员灰色收入的有效途径即上文中所说的所在守士等官止图目前分寸之利不为国家长久之计辄便奏开生员吏典人等纳粮草纳银两等项事例彼此效尤谈到利字还必须指出求充吏员者素质已开始下降这是

当然是不争的事实但这些求充吏员之人费钱财避远役谋得一个职位必定希望将本求利那么要求利就必须熟悉吏事如此方能保住职位获取上官信任才能进而牟利所以素质是下降了但那主要指进入之前危害是巨大的但远没有高官文人说的那么严重否则求充吏员大都不谙刑名行移不通楷书笔法既以纳财为出身之阶必以贪财为营家之计又今日既知以财进身他日岂肯以廉律己欲不贪财害民

那么明朝可能早就崩溃了

总之求充使得吏员的性质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役的性质逐渐淡化作为

一种谋生的职业特色日渐浓厚吏员的人员构成也变得复杂起来吏员素质开始下降开纳例的实行加速了政府的腐败和社会风气的恶化大量民人纳银获得吏员资格后遂获一丁优免加重了其他无力告纳农民的负担使穷者益穷富者益富激化了下层民众和政府的矛盾

综上所述对于明代吏员的选用制度和人员构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明初选吏以佥充手段为主罚充为辅人员构成以农民为主罚充是佥充的补充形式这一方式尽管规模有限推行的时间也不长主要集中于成化以前但它反映的问题却不容忽

视明代被罚充吏的有官员进士举人监生生员他们都属于士的范畴身为政府正式工作人员的吏竟然被作为士人过犯的一种惩罚形式充分反映了当时重儒贱吏的风气中后期则以求充为主求充的全面推行对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社会风气特

别是官场风气都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2.3明代吏员的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封闭式社会分层结构把人们终身乃至世代束缚于某一社会地位层次很容易依不同地位而形成利益集团这些集团与社会总目标的利益相关程度是不同的因而在提高社会整体功能方面所表现的积极性也各不相同换句话说这种社会不可能有社会全体成员普遍高涨的积极性人们由于无法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往往形成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性格易于接受知足长乐的观念从而造成整个社会系统缺乏内在活力至多维持一种以停滞为特征的不死不活的中性运行状态[34] 在本文中有关吏员的社会流动主要探讨官僚体

制范围内的流动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自古就是官吏分途汉唐时期尚有由小吏而高官者然而随着科举制度的兴盛至宋代官吏疆界更严元代当属另类明代吏员制度重归唐宋传统科举选官已至巅峰吏员的社会流动途径更趋狭小由吏转官更难但仍制定了一些奖励惩罚措施以保持对他们的激励和压力所以明代吏员的社会流动向上主要体现为衙间升转和积劳绩而转为低级僚佐官即出职向下主要体现为离役2.3.1衙门间的升转

明代吏员和官员一样也有定期考察制度规定三年一考察由所在衙门堂上官负责签署考语并将考语送吏部考功清吏司定其去留

1升转升转的原则吏员的升迁要循阶而上由供职于低级衙门到高级衙门

明初吏员以三年为一考满供职勤勉察无过失即予升转一为低品衙门转补高品衙门二为在外衙门转补在京衙门三是在京衙门转补在外衙门

升转的程序在京未入流衙门吏攒于九品衙门吏员内用九品衙门吏攒于八品衙门司吏七品衙门典吏内用八品衙门司吏七品衙门典吏于七品衙门书吏六品衙门典吏内用七品衙门书吏于五品衙门司吏内用六品衙门司吏于五品衙门司吏内用五品衙门典吏于五品司吏四品衙门典吏内用四品衙门典吏于四品衙门

司吏三品衙门典吏内用四品衙门司吏于三品衙门令史二品衙门典吏内用三品衙门典吏于三品衙门令史二品衙门典吏内用三品衙门令史于二品衙门令史一品衙门典吏内用二品衙门典吏于二品衙门令史一品衙门典吏内用二品衙门令史于一品衙门掾史二品衙门都吏内用二品衙门都吏于一品衙门提控内用一品衙门掾史于一品衙门提控内用[35]

在外大小衙门吏员一考满不许擅自升转给由赴京听从统一拨用 [36]后改为在

第一讲 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和民族1

第一讲 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和民族 [考纲要求] 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地理位置。国土构成。行政区划。 中国的民族: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民族分布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的地区分布。 [知识讲解] 一、中国的疆域 (1)位置 半球位置:东半球和北半球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2)疆域 北: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 跨纬度近50度 南: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 南北相距5500千米 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的相交处 跨经度60多度 西:新疆帕米尔高原 相差5个时区相距5000千米 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五带位置: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北回归线穿过台、粤、桂、云四省区 优 越 性:纬度位置和南北气候差异,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条件 (3)濒临的海洋 北→南: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太平洋 领海:海岸基线至12海里的海域,领土的一部分——约300万Km 2 内海:渤海和琼州海峡 大陆海岸线长18000千米,从鸭绿江口(中朝界河)到北仑河口(中越界河) 台湾岛、海地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岛等6000多个 海陆位置的优越性:东部深受季风影响,有利农业生产,沿海便于发展海洋事业同海外各国交往,西部陆上交通可同中亚、西亚和欧洲直接往来 (4)陆界和邻国 陆界:长2万千米 东:朝鲜 北:俄罗期、蒙古 西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 西:阿富汗、巴基斯坦 西南:印度、尼泊尔、不丹 东临四海—洋 海岸线与岛屿 陆上邻国 (14个) 领 土 四至点

南:缅甸、老挝、越南 东:韩国、日本 东南:菲律宾 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二、行政区划 (1)三级行政区 划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镇);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附1:我国邻国记忆 十五邻国陆上环 朝鲜俄国和蒙古 哈吉塔阿富汗 印度尼不缅老南 隔海六国要记全 印尼马文菲日韩 附2:我国省级行政中心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空格处请学生自己填写) 名称 简称 行政中心 大区 名称 简称 行政中心 大区 黑 东 北 区 湘 中 南 区 吉 鄂 辽 粤 晋 华 北 区 桂 内蒙古 琼 京 豫 津 川或蜀 西 南 区 冀 云或滇 沪 华 东 区 贵或黔 苏 藏 浙 渝 赣 陕或秦 西 北 区 鲁 甘或陇 皖 宁 闽 青 台 台北 新 港 香港 澳 澳门 附3:中国省级行政区歌诀 东北三省黑吉辽,最东最北纬度高;华北山西内蒙古,京津之外河北包; 华东六省上海市,三江鲁皖闽台岛;中南五省加一区,两湖两广南到; 西南三省一区市,川云贵藏添重庆;西北三省加二区,陕甘宁青新疆好。 三、我国的人口分布和民族 (1)2000年我国总人口: 12.95亿,平均人口密度:135人/ Km 2 (2)人口分布很不均衡 东部人口多,人口密度较大; 西部人口少,人口密度小。 隔海相望国家 (6个)

中国行政区划的演变_特点与教育

通,面积小,海水浅,其水文特征受周围大陆影响,如渤海、波罗的海。 领海,内海完全处于所有国的主权下,非经该国允许他国船舶不得进入。其上空是领空的一部分,受该国主权管辖。外国飞机和其他航空器非经许可不得在其领空飞行,外国飞机特别是军用飞机,侵入一国领空是对该国主权的侵犯。 美机肇事后,未经中方许可闯入中国领空并降落中方机场,是极其严重的对中国主权和领空的侵犯。 51专属经济区 是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具有特定法律制定的区域,其宽度自领海基线量起不超过200海里。在这种法律制度下,沿海国家享有对该海域的自然资源勘探、开发、养护的主权,并享有在海域进行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保护、人工岛屿与其他设施的建设和使用的管辖权。其他国家则享有在海域航行、飞越、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 至1996年全世界有80个国家宣布了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中国沿海也申请有专属经济区。美军用侦察机撞毁我军用飞机在中国沿海专属经济区上空。虽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有国家在一国的专属经济区享有飞越自由,但该公约同时规定,在行使此自由时,应顾及和尊重沿海国的权利。美军侦察机的侦察行为明显违反该规定,早已超越了“飞越自由”的范畴。因此,美军无论是闯入我领空的事实还是在我专属经济区上空的非法行为,都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侵犯,更不要说在此范围内撞毁我军用飞机的嚣张霸道行径了。] 中国行政区划的演变、特点 与教育 □张言顺(江苏省溧水县中学 211200) 一、中国行政区划的演变 (一)奴隶社会时期 夏朝时,国家表现为囊括诸侯与方国的一种国家联盟,诸侯与方国中是一些城邦及其附属的村落组成的小国,是拥有相当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 商朝时,商王直接统治区域称内服,即王畿所在地,诸侯统治区域叫外服。外服诸侯与商王是一种君臣关系,因此该地方行政是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其中势力强大的外服诸侯称“方伯”。 西周时实行分封制度,是一种天子向诸侯、诸侯向卿大夫“授民授疆土”以建立邦国的政治制度,并有宗法制、礼乐制等相配套。地方基层行政区划则实行乡遂制:在国都内及其近郊划分若干乡,乡下设五州一乡、五党一州、五族一党、四闾一族、五比一闾、五家一比;在边远农村地区实行遂制,遂下设五县一遂、五鄙一县、五赞阝一鄙、四里一赞阝、五邻一里、五家一邻。通过乡遂制,形成层层控制的网络系统。其影响直至春秋前期的地方行政体制———国鄙制,即在都城(国)实行乡制、在鄙野(鄙)按遂制组织。 以上奴隶社会时期,出现了中央管理地方的最初原则———分封制。封疆之内,由于各诸侯、邦国相对独立,政区间的层级关系并不明晰,各政区之间缺乏明确的分界线,因此是不完善的,为我国行政区划体制的初创时期。而西周时地方基层行政体制即乡遂制则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成为后世基层组织的蓝本。 (二)封建社会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转型期,诸侯争霸,各国相继形成本国的君主专制集权制,郡县制逐渐形成。县出现于秦、晋、楚等国,由君主直属;郡出现于春秋晚期的晋国,主要设在边地,地位比县要低。战国时期,各国交往频繁,边境之地“郡”的地位陡然上升,并在郡下设县,县下设乡、里,里下按什伍组编居民。 郡县制与中央集权制相适应,深刻影响了秦朝一统时期。秦郡共36个,西汉中期郡数目超过100个,于是汉武帝设立了监督郡守相的州刺史,并将全国分为13个部州。从东汉末年起,州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地方行政区划从而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州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中央集权要求、成为地方割据 ? 3 2 ?  中国地理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1No.7~8  网络信息★★ 石嘴山市确定“十五”环保目标 今后石嘴山市将以治理大气污染为着力点,提高污染治理整体水平,重点解决工业结构性污染等突出问题。在全市实施“蓝天”、 “清水”、 “绿色”三大环境保护工程,共98个子项目。力争用5年时间使城市环境质量和自然生态环境面貌有明显改善,用10年时间建成全国环保模范城市。

初中地理-中国的行政区划 最新

中国的行政区划 教学目标 1、运用材料,了解历史上的行政区划。 2、结合地图,通过活动和竞赛,让学生了解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 区划,记住全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和 位置。 3、了解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知识内容。 4、培养阅读并使用中国行政地图的能力和学生的地理记忆能力, 能在中国行政地图上填注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 行政中心。 教学重点: 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分布。 教学难点: 识记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省府所在地在地图上的位置。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3分钟)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的疆域,请问我国在世界上的位置是什么呢?我国的范围又有多大呢?(学生回答)

【导入新课】 ┄┄┄┄┄┄┄┄┄┄┄┄┄┄┄┄(1分钟)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确了我国的位置和范围,了解到我国是一个疆域十分辽阔的国家。为了便于国家对各地进行行政管理和领导,利于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我们要进行行政区的划分。这就是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中国的行政区划 【板书】第二节中国的行政区划 【讲解】 ┄┄┄┄┄┄┄┄┄┄┄┄┄┄┄┄(2分钟) 什么是行政区划呢?我们先来举个例子,比如说,我要在学校里找一位同学,你会告诉我他在某年级某班,甚至明确到第几小组第几个,之所以这样分是为了学校方便管理。一个国家也是如此,为了便于管理,也会将国土分为若干个地区,并设立若干个级别,这就是行政区。我们先来了解我国历史上的行政区划: 【板书】一、历史上的行政区划 ┄┄┄┄┄┄┄┄┄┄┄┄┄┄┄(5分钟) 【组织学生阅读】 让学生阅读(“省”与“县”的由来)这一段话,然后叫一位同学起来说说他的由来。 【老师提问】 我国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对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有何影响

周振鹤:《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元代行省幅员十分广阔,即使小省也有数十万平方公里之巨,而且行省长官握有军、民、财政大权,加之行政区划层级既多义复杂,为了防止分裂割据现象的发生,唯一的手段只有利用犬牙相入的原则。因此,元代的省完全一反过去汉州、唐道、宋路的划分方法,无视历来最重要的几条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使得任何一个行省都不能成为完整的形胜之区。 例如,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又越过南岭而有广西;江西行省也越过南岭而有广东;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 一体;中书省直辖地又称“腹里”,却跨太行山东西两侧,而兼有山西高原、华北平原和山东丘陵三种不同的地理区域;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遥邀直到福建山地。只有四川行省稍成四塞之国,但其北面屏除秦岭并不属该行省,难于养成长期割据的气候。 行省这样划分就使所有凭借山川之险的因素完全消解。因此元代行省幅员虽广,分权虽大,但是缺乏实行割据的地理基础,也就不易产生分裂局面。对比唐代的道和元代的省,我们就会发现,两个朝代的划界方法正好完全相反。唐道的分划是以横向为主,元省的分划却以纵向为重。 中国的主要山川都呈东西走向,而唐代的道是以山川形便来划分的,所以唐初的1O道,大都是横长竖短,河南道由山东半岛到豫西山地;江西道从东海之滨到贵州高原,横向长度都在1000公里以上,纵向却只400一500公里,岭南道、山南道、淮南道、陇右道也都是既扁且宽。只有河东道、河北道、剑南道是既狭且长,但这也是山川所限,河东道位于太行与黄河之间,河北道为渤海和太行所限。元代分省的意愿与唐代分道相反,既要便于军事上实行由北向南的控制,又要破除山川之险,省的形状也自然与道完全相反。陕西、湖广、江西、江浙四省南北长而东西短,正与江南、岭南二道的横向布置相径庭。而中书省又把山东、山西(唐河东道)与河北合在一起,却是变纵向为横向。 后人对元代划分行省的方法,大多予以贬斥。清人储大文说:“元代分省建置,惟务侈阔,尽废《禹贡》分州、唐宋分道之旧。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淮东、淮西、汉南、汉北州县错隶,而淮、汉之险失;汉中隶秦,归州隶楚,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 平心而论,储氏此说尚未完全触及要害,他还来提到最不合理的合岭南、岭北为一,合太行山东西为一两事。而且合江南、江北为一是明代的事,元初虽一度有过,但后来已纠正。合浙东、浙西为一,本非元代之过,唐代和北宋时浙东、

八年级地理中国的行政区划教案

中国的行政区划 【教学目标】 1、运用材料,了解历史上的行政区划。 2、结合地图,通过活动和竞赛,让学生了解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区划,记住全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和位置。 3、了解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知识内容。 4、培养阅读并使用中国行政地图的能力和学生的地理记忆能力,能在中国行政地图上填注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教学重点 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分布。 教学难点 识记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省府所在地在地图上的位置。 【教学准备】 1、课前学生了解自己户口所在地,有关香港、澳门、台湾的历史,做一幅中国政区拼图版并熟悉中国政区图的形状和方位。 2、多媒体(辅助教学)、投影仪、投影片、用吹塑纸制成的中国政区演示拼图等等。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的疆域,请问我国在世界上的位置是什么呢?我国的范围又有多大呢?(学生回答)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确了我国的位置和范围,了解到我国是一个疆域十分辽阔的国家。为了便于国家对各地进行行政管理和领导,利于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我们要进行行政区的划分。这就是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中国的行政区划 (板书)第二节 中国的行政区划 (讲解)什么是行政区划呢?我们先来举个例子,比如说,我要在学校里找一位同学,你会告诉我他在某年级某班,甚至明确到第几小组第几个,之所以这样分是为了学校方便管理。一个国家也是如此,为了便于管理,也会将国土分为若干个地区,并设立若干个级别,这就是行政区。我们先来了解我国历史上的行政区划: (板书) 一、现行行政区划 (板书) 1、三级行政区划:【启发引导】 请同学们看教科书第6页,填写自己的户口所在地。按照以下格式填写。(找几位学生将填写的结果念给全班同学听) (出示投影片】 写出自己的户口所在地 (总结归纳) 我国区域 分为 省(自治区、直辖市) 县(自治县、县级市) 镇(乡) 写出自己户口所在地: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 大纲 一、行政区划层级的变化 1、秦汉的两级制向魏晋南北朝的州、郡、县三级制转变 2、隋唐前期的州、县二级制向唐后期至宋辽金的道、州、县三级制转变 3、元代的多级制向明清的省、府、县三级制转变 二、行政区划幅员的变化 1、县级政区的幅员变化 2、统县政区的幅员变化 3、高层政区的幅员变化 三、行政区划边界的变迁 1、山川形便的原则 2、犬牙相制的原则 知识点汇总 T01:郡县制的起源 知识点说明:介绍了郡和县的历史起源及发展,指出郡县制并非老早就有,也非起于秦始皇统一中国。 T02:分封制和郡县制 知识点说明:介绍了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同形式和性质,应避免将两者混为一谈,两者虽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但郡县制并非直接继承分封制,两者之间有个延续的过程。 T03:基层政区、统县政区、高层政区 知识点说明:介绍了行政区划的不同层级政区的特点以及各自演变的规律。 T04:山川形便、犬牙相制 知识点说明:介绍了历史上行政区划边界划定的两个基本原则,以及中央政府在不同时期对于这两个原则的运用以及背后所体现的政治背景。 正文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 今天我们讲的这一讲是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一定的行政区划当中生活,但是不一定有人会注意到行政区划变迁的历史,因为这其实也是一个比较专门的学问。我们今天大概把中国两千五百年以来的行政区划变迁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刚刚统一中国就召开了一个重要的会议。这个会议有两项议程,一是议帝号,二是定制度。议帝号就是秦始皇把自己的称号定为皇帝,他认为自己功过三皇五帝,所以就把三皇五帝的称号合起来,叫做皇帝,他就称为秦始皇帝。这个帝号的议定就是表示皇权专制的出现,另外一个定制度,就是确定如何来划分全国的行政区划。最终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每个郡之下设若干县。这个制度虽然在秦统一之前就已经在局部地区实行,但是在统一的国家中却是第一次实行。因为统一的国家也是秦始皇第一次缔造的。 行政区划在全国的实行,表明了中央集权制的形成。所谓的中央集权制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一种分权形式。中央政府把全国的领土划分为不同层级的行政管理区域,在各个

高中地理-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习题

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 A.200万平方千米 B.300万平方千米 C.400万平方千米 D.500万平方千米 2、与我国陆地相邻,并且均为内陆国的有 ( ) A.俄罗斯、蒙古、巴基斯坦 B.哈萨克斯坦、印度、缅甸 C.蒙古、阿富汗、老挝 D.朝鲜、尼泊尔、老挝 3、我国领土最西端在 ( ) A.曾母暗沙 B.帕米尔高原(73°E附近) C.内蒙古高原 D.青藏高原 4、关于我国地理位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位于东半球,也位于北半球 B.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C.海陆兼备,陆上邻国15个,隔海相望国家6个 D.领土跨纬度近50度,寒带、温带、热带都有 5、我国的领海是指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 ( ) A.10海里 B.20海里 C.6海里 D.12海里 6、与我国隔海相望的一组国家是() A、印度、文莱、菲律宾 B.马来西亚、朝鲜、韩国 C.朝鲜、蒙古、塔吉克斯坦 D.印度尼西亚、日本、菲律宾 三、综合题 7、读右图,回答: (1)填出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理名称: 邻国:①②③④ 隔海相望的国家:⑤⑥ 海域:⑦⑧ 大洋:⑨⑩ (2)将A尼泊尔、B塔吉克斯坦、C越南、D渤海、E海南岛、 F山东半岛前的字母填注在图中。 8、从海陆疆域看,中国同英国有什么不同?同蒙古有什么不同?同美国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基础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各组中,属相邻的两个省级行政区的是() A.黑龙江省和辽宁省 B.云南省和广东省 C.甘肃省和重庆市 D.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陕西省 2、在我国23个省中,与三个自治区接壤的是() A.四川省 B.青海省 C.甘肃省 D.云南省 3、河南、安徽、河北三省的简称依次是() A.鲁、闽、豫 B.豫、皖、冀 C.鄂、赣、闽 D.陇、秦、豫

简述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简述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一、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萌芽时期 从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一一夏朝开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郡县制为止。 国家的产生,是形成行政区划的先决条件。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地位,有效地控制被统治阶级,需要实行分区分级管理,于是产生了形成各种各样行政区划的可能性。但是,并不是产生国家的同时也必然出现行政区划。行政区划,是指一个国家行政管理的区域组织系统,国家为了行政管理的方便,更有效地控制各个地域,通常在其所辖的领土范围内按照自然地理条件、政治经济状况、民族与人口的分布、历史文化传统和军事上的需要,将全国划分为不同级次的若干行政区,由中央派员组织管理,这种划分叫做行政区划。也就是说,直至郡县制的出现才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肇始。 二、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建立——郡县制时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正式确立郡县制为全国统一的行政区划,直至东汉未年,被州制时代所取代,相继沿革400余年。 县本是天子、诸侯直属土地中的邑,其首领称为“县人”。春秋前期,秦、晋、楚等大国在新兼并的邻国土地上设立一种特殊行政区,称之“县”。在古文中,县即古悬字,意为新设之县,远离诸侯国都,悬于诸侯统治中心之外。郡、县作为行政区划单位,均出现于春秋时期,县早而郡晚,县小而郡大,县近而郡远,县重而郡轻。所以,郡的地位实际低于县。因为此时置郡大多于边远荒辟之地,地旷人稀,经济发展落后于县。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天下,为加强中央集权和对地方有效地控制,从而废除分封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这在我国古代行政制度史上堪称划时代的变革。 秦分天下为36郡,标志着郡县制作为我国最早的一种行政制度已正式确立。三、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发展——州制时代 东汉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州由监察体制转变为行政区实体,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直至隋代,长达四百余年,州一直为我国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 在东晋与南朝还实行一种特殊的地方政区划制度,即侨州、郡、县制。该制度是为安置西晋永嘉之乱后的北方移民,笼络人心,维护统治。侨州、郡、县制度是东晋南朝地方行政中的一个特殊问题,它搞乱了地方正常的行政区划,不利于行政统一和国家的有效管理,也加速了州制的变革,直至隋朝建立后,侨州、郡、县才彻底废除。 四、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变革——道路制时代 唐朝初年,道仅是一种监察区划,至唐玄宗时,才发展为行政区划,成为凌驾于州县之上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从而使唐代地方行政体制由州、县两级制转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宋代沿袭唐制,仅将“道”改名为“路”,这表明我国唐宋时代的地方行政区划进入道路制时代,先后长达600年左右。 辽朝所采用的州县制基本上承袭唐代制度,州设刺史,县设县令,京城所在地称府。又在州之上以五京为中心,分成5道:即上京、东京、中京、西京、南京,亦称五京道。后又受宋代行政制度影响,表现在道一级所设行政机构就仿效宋代路一级行政机构,采取三权分立制度,所设总管府掌一道之军权,似宋路中

中国政治制度史:论述秦汉至明清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名称、内容及变迁情况

中国政治制度史:论述秦汉至明清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名称、内容及变迁情况。 行政区划,是指一个国家行政管理的区域组织系统。国家为了行政管理的方便,有效地控制各个地域,通常在其所辖的领土范围内按照自然地理的条件、政治经济的状况、民族和人口的分布、历史的传统以及军事的需要,把全国划分为不同级次的若干行政区,这种划分叫做行政区划。 即使在一个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行政区划的级次和名称也不是一定相同的,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沿革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 萌芽时期(先秦)、 郡县制时期(秦、汉)、 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 道(路)制时期(唐、宋)、 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萌芽时期:国家的产生,是形成行政区划的先决条件。 夏、商两代和西周,都还没有完善的地方行政制度,无论是“方国”,还是“诸侯国”,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国家,与夏、商、周王朝之间都只是松散的臣属关系。 春秋以后,县、郡的出现才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肇始。 所谓的九州、五服、九畿之说虽是后人杜撰的先秦行政区划,但也反映出战国及之后人们的地理视野不断扩大。 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或幽、并) 五服:“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 九畿: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藩九畿 县是我国最早出现的行政区划单位名称,始于春秋初期,最初设置在边地,带有国防作用。 郡县制时期:从秦始皇统一中国,正式确立郡县制为全国统一的行政区划,到魏晋时期实施州制行政区划制度,郡县制经历了秦、汉四百多年。 《汉书·地理志》云:“秦京师为内史,分天下作三十六郡。”内史,领京畿诸县,不在36郡内。 陇西、北地、上郡、汉中、蜀郡、巴郡、邯郸、巨鹿、太原、上党、雁门、代郡、云中、河东、东郡、砀郡、三川、颍川、南郡、黔中、南阳、长沙、楚郡、九江、泗水、薛郡、东海、会稽、齐郡、琅邪、广阳、渔阳、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以上为始皇二十六年所置36郡。 州制时期:西汉末年王莽专权,企图实现《尧典》中所谓“肇十有二州”的古制。 三国时曹操“挟天子以令天下”,改汉十三州为九州。不久,魏文帝曹丕又改为十二州。置有司隶、豫、兖、青、徐、雍、凉、冀、并、幽、荆(汉荆州北部)、扬(汉扬州北部)三国时共有州17(其中荆、扬各有二州),郡167,县1206。 西晋全国共有州21,统郡、国173,县1232。 隋设郡为190,县1255。

中国行政区划明细

全国共4个省级直辖市,23个省,5个省级民族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 华北地区:北京市(京)天津市(津)河北省(冀)山西省(晋)内蒙古自治区(蒙) 东北地区:辽宁省(辽)吉林省(吉)黑龙江省(黑) 华东地区:上海市(沪)江苏省(苏)浙江省(浙)安徽省(皖)福建省(闽)江西省(赣)山东省(鲁) 中南地区:河南省(豫)湖北省(鄂)湖南省(湘)广东省(粤)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海南省(琼) 西南地区:重庆市(渝)四川省(川)贵州省(黔)云南省(滇)西藏自治区(藏) 西北地区:陕西省(陕)甘肃省(甘)青海省(青)宁夏回族自治区(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 台湾省(台)香港特别行政区(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澳) 北京市(16市辖区,2县) 东城区西城区崇文区宣武区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海淀区门头沟区房山区通州区顺义区昌平区 大兴区怀柔区平谷区密云县延庆县 天津市(15市辖区,3县) 和平区河东区河西区南开区河北区红桥区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东丽区西青区津南区北辰区武清区 宝坻区宁河县静海县蓟县 河北省(11地级市;36市辖区,107县,6自治县,22县级市) 石家庄市(共6个市辖区,12县,5县级市) 长安区桥东区桥西区新华区井陉矿区裕华区井陉县 正定县栾城县行唐县灵寿县高邑县 深泽县赞皇县无极县平山县元氏县赵县辛集市 藁城市晋州市新乐市鹿泉市 唐山市(共6个市辖区,6个县,2个县级市)

路南区路北区古冶区开平区丰南区丰润区滦县滦南县乐亭县迁西县玉田县唐海县 遵化市迁安市 秦皇岛市(共3个市辖区,3个县,1个民族自治县) 海港区山海关区北戴河区青龙满族自治县昌黎县抚宁县卢龙县 邯郸市(4个市辖区,14个县,1个县级市) 邯山区丛台区复兴区峰峰矿区邯郸县临漳县成安县大名县涉县磁县肥乡县永年县 邱县鸡泽县广平县馆陶县魏县曲周县武安市邢台市(2个市辖区,15个县,2个县级市) 桥东区桥西区邢台县临城县内丘县柏乡县隆尧县任县南和县宁晋县巨鹿县新河县 广宗县平乡县威县清河县临西县南宫市沙河市 保定市(3个市辖区,18个县,4个县级市) 新市区北市区南市区满城县清苑县涞水县阜平县徐水县定兴县唐县高阳县容城县 涞源县望都县安新县易县曲阳县蠡县顺平县博野县雄县涿州市定州市安国市 高碑店市 张家口市(4个市辖区,12个县) 桥东区桥西区宣化区下花园区宣化县张北县康保县沽源县尚义县蔚县阳原县怀安县 万全县怀来县涿鹿县赤城县崇礼县 承德市(3个市辖区,5个县,3个民族自治县) 双桥区双滦区鹰手营子矿区承德县兴隆县平泉县滦平县隆化县丰宁满族自治县 宽城满族自治县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 沧州市(2个市辖区,9个县,1个民族自治县,4个县级市) 新华区运河区沧县青县东光县海兴县盐山县肃宁县南皮县吴桥县献县 孟村回族自治县泊头市任丘市黄骅市河间市 廊坊市(2个市辖区,5个县,1个民族自治县,2个市) 安次区广阳区固安县永清县香河县大城县文安县大厂回族自治县霸州市三河市 衡水市(1个市辖区,8个县,2个县级市) 桃城区枣强县武邑县武强县饶阳县安平县故城县景县阜城县冀州市深州市 山西省(11地级市;23市辖区,85县,11县级市)

明代中国行政区划

明代中国行政区划 北直隶(治顺天府) 顺天府 直隶县:大兴县、宛平县、良乡县、固安县、永清县、东安县、香河县 通州 县:三河县、武清县、漷县、宝坻县 霸州 县:文安县、大城县、保定县 涿州 县:房山县 昌平州 县:顺义县、怀柔县、密云县 蓟州 县:玉田县、丰润县、遵化县、平谷县 保定府 直隶县:清苑县、满城县、安肃县、定兴县、新城县、雄县、容城县、唐县、庆都县、博野县、蠡县、完县 祁州 县:深泽县、束鹿县 安州 县:高阳县、新安县 易州 县:涞水 河间府 直隶县:河间县、献县、阜城县、肃宁县、任丘县、交河县、青县、静海县、兴济县、宁津县 景州 县:吴桥县、东光县、故城县 沧州 县:南皮县、盐山县、庆云县 真定府 直隶县:真定县、井陉县、获鹿县、元氏县、灵寿县、藁城县、栾城县、无极县、平山县、阜平县、行唐县 定州 县:新乐县、曲阳县 冀州 县:南宫县、新河县、枣强县、武邑县 晋州 县:安平县、饶阳县、武强县 赵州 县:柏乡县、隆平县、高邑县、临城县、赞皇县、宁晋县 深州 县:衡水县 顺德府

直隶县:邢台县、沙河县、南和县、任县、内丘县、唐山县、平乡县、钜鹿县、广宗县广平府 直隶县:永年县、曲周县、肥乡县、鸡泽县、广平县、成安县、威县、邯郸县、清河县大名府 直隶县:元城县、大名县、魏县、南乐县、清丰县、内黄县、浚县、滑县 开州 县:长垣县、东明县 永平府 直隶县:卢龙县、迁安县、抚宁县、昌黎县 滦州:乐亭县 直隶州 延庆州 县:永宁县 保安州 南直隶(治应天府) 应天府 直隶县:上元县、江宁县、句容县、溧阳县、溧水县、高淳县、江浦县、六合县 凤阳府 直隶县:凤阳县、临淮县、怀远县、定远县、五河县、虹县 寿州 县:霍丘县、蒙城县 泗州 县:盱眙县、天长县 宿州 县:灵璧县 颍州 县:颍上县、太和县 亳州 淮安府 直隶县:山阳县、清河县、盐城县、安东县、桃源县、沭阳县 海州 县:赣榆县 邳州 县:宿迁县、睢宁县 扬州府 直隶县:江都县、仪真县、泰兴县 高邮州 县:宝应县、兴化县 泰州 县:如皋县 通州 县:海门县 苏州府

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知识结构图

《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知识结构图》解说稿 我为大家展示的是《中国的领土和行政区划知识结构图》,从大的方面分为八个板块。 一、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3、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 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二、中考链接 掌握我国的地理位置及优越性,分析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是近年来中考的热点,我国领土的四至及邻国是中考的重点内容,中国濒临的“四海一洋”是考察地图运用的热点内容。 了解各省区的轮廓形状和行政中心及简称。联系实际或材料考察省市或地区轮廓,周边邻省等地理事物将是近年来中考考察的重点。 三、知识联系 本章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开篇,是以七年级地理学习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知识为基础。 要认识和了解祖国,首先要明确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重意义。中国的疆域是中国地理环境所在的空间,疆域的地理位置是影响地理环境的重要因素;中国各省级行政区的位置则是掌握中国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基础。因此,要学好中国地理,必须首先了解中国的领土和行政区划。 四、教材编排 (一)辽阔的领土 本节内容编排表现在以下方面: 1、从宏观到微观。从全球范围看中国,到从大洲大洋看中国,再到从邻国看中国,又到从中国自身看中国,最后到从中国的陆地和海洋看中国。 2、从绝对到相对。从经纬度看中国到从具体事物看中国。 (二)省级行政区划 本节内容编排循序渐进: 首先介绍法律法规; 然后介绍省级行政区划具体名称、位置;

最后具体介绍简称和行政中心。 五、知识结构 (一)辽阔的领土 (二)、省级行政区划 六、教学要求 (一)辽阔的领土 1、学会云用东西两半球地图或地球仪说出我国的位置,分析我国地理位置得优越性。 2、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能在地图中指出中国陆疆和陆上邻国、 三级制 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 县(自治州、自治县、市) 乡(民族乡、镇) 省级行政区划名称、简称及行政中心 23个省 5个自治区 4个直辖市 2个特别行政区 行政区划 优越的地理位置 半球位置 大洲大洋位置 纬度位置及其优越性 海陆位置 及其优越性 广袤的领土 领土面积 领土的四至 海陆兼备 陆 陆疆长度 陆上邻国 海 濒临的海洋 领海和内海 主要的半岛 岛屿 海峡 隔海相望的国家 辽阔的领土

第一章中国疆域和行政区划

第一章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第一节中国的疆域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地球仪及其阅读地图,使学生说出我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分析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学会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我国的四至点,并在图上量算出我国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使学生能在中国疆域图上辨别及在中国疆域空白图上填注出我国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4.通过学习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疆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教学难点 学会阅读中国政区图,形成对我国疆域的空间想像力。 教学手段 《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磁带及录音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一套四张,同一底图),地球仪(学生每人一个,并附有彩色胶带),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世界政区挂图”。 教学方法 谈话法、学习指导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用以制造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了解祖国的学习欲望。

听着这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不禁使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地球上处于什么位置?这样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优越性?我国的国土究竟有多大?濒临哪些海洋?我国有哪些陆上邻国?有多少个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知识,深入地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 【板书】第一章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第一节中国的疆域 一、从世界看中国 【投影】“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 【提问】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界线是什么?从图上看出中国位于哪个半球? 【归纳】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东西半球的界线为西经 20度和东经 160度。因此通过观察地图可知,从东西半球来看,我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中国位于北半球。 【活动】指导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西经 20度和东经 160度,用黄色胶条贴在相应位置上;找出赤道,用红色胶条贴在相应位置上;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并用红色胶条剪成五角星,贴在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 【板书】1.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提问】观察地球仪,说出我国位于哪个大洲?与哪个大洋相临?与它们的相互位置如何? 【归纳】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板书】2.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提问】观察地球仪,将中国的面积与其它国家的面积相比较,你认为中国面积是大还是小? 【投影】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

中国各省行政区划知识讲解

中国各省行政区划 【北京市】 东城区西城区崇文区宣武区朝阳区丰台区 石景山区海淀区门头沟区房山区通州区顺义区 昌平区大兴区怀柔区平谷区密云县延庆县 【天津市】 和平区河东区河西区南开区河北区红桥区 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东丽区西青区津南区 北辰区武清区宝坻区宁河县静海县蓟县 【河北省】 石家庄市长安区桥东区桥西区新华区井陉矿区裕华区辛集市藁城市晋州市新乐市鹿泉市井陉县正定县栾城县 行唐县灵寿县高邑县深泽县赞皇县无极县平山县 元氏县赵县 唐山市路北区路南区古冶区开平区丰南区丰润区遵化市迁安市滦县滦南县乐亭县迁西县玉田县唐海县秦皇岛市海港区山海关区北戴河区昌黎县抚宁县卢龙县 青龙满族自治县 邯郸市丛台区邯山区复兴区峰峰矿区武安市邯郸县临漳县成安县大名县涉县磁县肥乡县永年县 邱县鸡泽县广平县馆陶县魏县曲周县邢台市桥东区桥西区南宫市沙河市邢台县临城县内丘县柏乡县隆尧县任县南和县宁晋县巨鹿县新河县 广宗县平乡县威县清河县临西县 保定市新市区北市区南市区涿州市定州市安国市高碑店市满城县清苑县涞水县阜平县徐水县定兴县唐县 高阳县容城县涞源县望都县安新县易县曲阳县

蠡县顺平县博野县雄县 张家口市桥西区桥东区宣化区下花园区宣化县张北县康保县沽源县尚义县蔚县阳原县怀安县万全县怀来县 涿鹿县赤城县崇礼县 承德市双桥区双滦区鹰手营子矿区承德县兴隆县平泉县滦平县隆化县丰宁满族自治县宽城满族自治县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 沧州市运河区新华区泊头市任丘市黄骅市河间市沧县青县东光县海兴县盐山县肃宁县南皮县吴桥县 献县孟村回族自治县 廊坊市安次区广阳区霸州市三河市固安县永清县香河县大城县文安县大厂回族自治县 衡水市桃城区冀州市深州市枣强县武邑县武强县饶阳县安平县故城县景县阜城县 【山西省】 太原市小店区迎泽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晋源区清徐县阳曲县娄烦县古交市 大同市城区矿区南郊区新荣区阳高县天镇县 广灵县灵丘县浑源县左云县大同县 阳泉市城区矿区郊区平定县盂县 长治市城区郊区长治县襄垣县屯留县平顺县黎城县壶关县长子县武乡县沁县沁源县潞城市 晋城市城区沁水县阳城县陵川县泽州县高平市 朔州市朔城区平鲁区山阴县应县右玉县怀仁县 晋中市榆次区榆社县左权县和顺县昔阳县寿阳县太谷县祁县平遥县灵石县介休市 运城市盐湖区临猗县万荣县闻喜县稷山县新绛县绛县垣曲县夏县平陆县芮城县永济市河津市 忻州市忻府区定襄县五台县代县繁峙县宁武县静乐县

中国行政区划的演变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演变概况 行政区划是国家对所辖领土进行分级管理的区域结构,是中央集权出现后的产物。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随着朝代的更迭,其最明显的变化特征莫过于行政区划的变化。从行政区划的定义可知,其变化过程是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同步的,因而地方的行政区划和中央政府便会产生分权和集权的矛盾,而这也是推动行政区划变动的主要动力。可以说,中国行政区划的变迁史也就是中央和地方权力的调整史。那么行政区划的划分又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呢?由于行政区划的作用是统治和管理土地和人民,因此其划分和管理的决定性因素是政治。在中国历史上政区的划分是以政治为首要因素,同时顾及到自然、经济等相关因素。在中央政权稳定的情况下,最理想的是三者的兼顾。 具体从政区地理的角度来看,行政区划基本上遵循四个要素,即中央到地方分几个层次进行管理;行政区面积范围;国家内部政区间的界线;行政中心的选择。 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意味着行政区划的变迁,而这种变迁也在很大程度上综合反映了我国人文地理面貌的变化。 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地方行政单位是县,至春秋早期其含义已与邑类似,并多见与各类文献中,而秦和楚更是最早势力含有行政区划意义的县的国家。 较之县稍晚出现的是郡,大约在春秋中晚期,初期郡的地位较低,地理位置也较偏远。此时郡与县的出现已经开始慢慢打破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 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废分封,行郡县,使郡县二级制得到正式的实行。初分天下36郡,后增加桂林、南海、象郡等至46郡。 至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是由于秦末农民起义中六国旧贵族的要求,也是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尽管后来汉高祖陆续废除异姓王而分封同姓诸侯,地方和中央集权的矛盾还是无法避免。这就出现了从景帝开始的削藩策略,至汉武帝时期推行推恩令等措施,使汉代王国灵帝大为缩小。至此汉又回归至郡县二级制。西汉初继承秦41郡,至汉平帝时中央政府所辖103郡,而东汉时达到105郡,但此时由于刺史制度的实行和演变,郡的行政级别已将为二级,州则升至以及行政区。 从东汉开始至魏晋南北朝,实行的是州郡县三级制。其发展经历了东汉的十三州到三国的十九州再到西晋时的二十一州。西晋后,由于侨置郡县的泛滥,行政区划开始变得异常混乱,州的数量也大大增加,从刘宋的二十一州到陈的六十四州(公元580年),而在公元581年,北方的州的数量已达到二百一十一。此时州郡县三级制已混乱到极致,行政区划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至隋唐五代,都府制代替了州郡县三级制,隋至唐初设总管府,唐武德七年改为都督府,又由于少数民族政权对唐边疆的压力,遂开始设置节度使,掌一州或数州之军政大权。而节度使的权力过度膨胀导致的结果便是安史之乱,唐代也由此由盛转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 篇一: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 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是基于氏族社会的传统而建立起 来的。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都保留着氏族社会的特点,如商朝的内外服制度、西周的分封制都以血缘关系为社会组织的纽带,这时虽已出现中央与地方的统属关系,但尚不成熟。 (一)郡县制 古代较完整的地方行政制度出现于春秋战国之际。春秋时期,秦、晋、楚等国在边地设县,在古文中,县是古悬字,因悬于诸侯的采邑之外而命名。其后各诸侯国普遍置县,且从边远之地发展到内地。设郡晚于设县,也是为了满足防卫之需要而在边地设立。最初郡县互不统属,后因经济开发,人口增长,中原各诸侯国北部边境的郡开始分县而治,中原腹地的县逐渐划小,数目增多,于是在县上置郡,形成郡县两级政区。至战国后期,各诸侯国除都城外已普遍置郡。秦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36郡,把郡县行政区划制度推行到

全国。确立了郡县制。 两汉承袭秦制,但刘邦认为秦朝速亡的重要原因是未分封子弟为王侯供卫中央,于是将当时全国60个郡的3/4分 封给诸侯王,中央直辖仅15个郡,结果重蹈战国时割据之势,引发七国之乱。平叛后,西汉朝廷将王国作用官吏的权 力收归朝廷,又以“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缩小其辖境。从此,诸侯王“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郡国并行制名 存实亡,实际已恢复秦的郡县制。 (二)州郡制 州起源于汉武帝时所建的刺史监察制度。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个州部,每州设剌史监察地方,不过这时的州刺史并无固定驻所,还没有形成一级行政规划。黄巾起义爆发后,朝廷为有效地镇压各地的农民起义,改刺史为州牧,命朝中九卿任州牧,执掌一州军、政大权,州逐渐成为郡、县以上的一级结构。于是,全国的行政区划由虚的三级制演变为实的三级制,由郡县制演变为州郡县制。由于州牧手握重兵,并以此为割据资本,使中央集权陷于瓦解,导致三国鼎立割据局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制度极度混乱,隋统一全国后,隋文帝“罢天下郡”,推行以州领县的两级行政制度, 至隋炀帝时又改州为郡,以郡统县,隋朝的整顿虽然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埋藏滥置州、郡的现象,但也没能挽救州郡制。

熟记中国地理行政区划和城市的技巧

熟记中国地理行政区划和城市的技巧 技巧1:熟记中国经纬度空间分布格局图 填写省级行政区名称,简称及行政中心。 技巧2:了解省区俗称:1、“祖国心脏”—北京市2、“华北门户”—天津市3、“燕赵沃野”—河北省4、“辽海重地”—辽宁省5、“齐鲁大地”—山东省6、“富饶水乡”—江苏省7、“东方明珠”—上海市8、“钱塘江畔”—浙江省9、“东南侨乡”—福建 省10“祖国宝岛”—台湾省11、“岭南热土”—广东省12、“繁华都会”—香港特别行政区13、“海上花园”—澳门特别行政区14、“锦绣壮乡”—广西壮族自治区15、“天涯海角”—海南省16、“雪原林海”—吉林省17、“北国粮仓”—黑龙江省18、“草原毡乡”—内蒙古自治区19、“天山南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雪域高原”—西藏自治区21、“彩云南国”—云南省22、“黄河之源”—青海省23、“丝路咽喉”—甘肃 省24、“塞上江南”—宁夏回族自治区25、“古朴秦川”—陕西省26、“乌金之乡”—山西省27、“中原之州”—河南省28、“天府之国”—四川省29、“西南山城”—重庆 市30、“壮美高原”—贵州省31、“芙蓉国度”—湖南省32、“物华天宝”—江西省33、“江淮之滨”—安徽省34、“千湖之省”—湖北省

技巧3:你知道的省级之最:面积最大的是新疆;海南省是中国海域面积最大、陆地面积最小的省。澳门是我国面积最小的省级行政区;跨经度最多的省区内蒙古;中国岛屿最多的省份是浙江;邻国最多的省区是新疆;临省区最多的省区是内蒙古;海岸线最长的省区是广东;跨热量带最多的省区是甘肃;跨自然区最多的省区是黑龙江;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是广西;我国地震最多的省区是台湾;管辖海域最广的省区是广东;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区是云南;海外华侨最多的省区福建;人口总量最多的省区河南省;人口密度最大的省区广东;甘蔗最多的省区广西;小麦最多的省区河南;大米最多的省区四川;花生最多的省区山东;煤炭最多的省区山西。 技巧4:省级行政区记忆歌诀:本来是周总理的诗,后来经人改了一下,包含了34个省、直辖市、特别行政区,便于记忆: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疆)二宁青陕甘,云贵西四北上天,内蒙台,海福吉安重港澳。两湖:湖南湖北。两广:广东广西。两河:河南河北。两上:山东山西。五江:江苏,江西,新疆(谐音),浙江,黑龙江。二宁:宁夏,辽宁。青陕甘:青海,陕西,甘肃。云贵西四北上天:云南,贵州,西藏,四川,北京,上海,天津。内蒙台:内蒙古,台湾。海福安重港澳:海南,福建,吉林,安徽,重庆,香港,澳门。 练习1:按一定的空间顺序排列:(技巧5) 从北到南位于沿海的省 区: 自东向西按逆时针沿边的省 区: 沿黄河干流自上游到下游的省 区: 沿长江干流自上游到下游的省 区: 沿珠江干流自上游到下游的省 区: 技巧5:城市俗称:银川—塞上江南温州—山水之乡、百工之乡、东瓯名镇苏州—水城重庆—山城、火炉、雾都武汉—九省通衢、江城拉萨—日光城广州—花城 南宁—绿城昆明—春城深圳—南国明珠常州—鱼米之乡厦门—海上花园、音乐之岛成都—天府之国福州—八闽首府广州—花城,羊城重庆—山城湘潭—莲城长沙—星城、潭城成都—蓉城、锦城昆明—春城、花城金华—婺城 莆田—荔城潮州—凤城济宁—任城徐州—彭城大同—平城嘉兴—禾城西昌—月城扬州—芜城温州—鹿城衢州—柯城蚌埠—珠城泉州—鲤城漳州—芗城许昌—烟城惠州—鹅城柳州—龙城泸州——酒城内江—甜城青岛—岛城烟台—港城曲阜—圣城东营—油城衡阳—雁城福州—榕城大连—滨城长春—车城十堰—车城厦门—鹭城鞍山—钢城呼市—青城哈尔滨—冰城齐齐哈尔—鹤城潍坊—风筝城石狮—服装城曲靖—麒麟城聊城—凤凰城绍兴—越,蠡城太原—并、龙城济南—泉城、历城南昌—洪城、英雄城包头—鹿城、草原钢城南京—宁、石头城、金陵青岛--帆船之都上海—申城宁波—甬城技巧6:熟记中国版图上的二十二世界之最 1、世界最长的城墙——中国万里长城。 2、世界最古老的东西贸易通道——丝绸之路。 3、世界围地最大的城墙——明代南京石头城。 4、世界最高的北回归线标志塔——广东从化北回归标志塔。 5、世界水稻种植最北的地区——黑龙江呼玛县。 6、世界最著名的涌潮——钱塘江潮。 7、世界最大陨石雨和陨石——降落在吉林省。 8、世界最旱的水闸式运河——广西灵渠。 9、世界最长的运河——京杭大运河。10、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11、世界海拔最高的河流——雅鲁藏布江。12、世界最高的大咸水湖——西藏的纳木错湖。13、世界高峰最多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14、世界最高的农业种植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