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数据开放国内研究综述_付熙雯

政府数据开放国内研究综述_付熙雯
政府数据开放国内研究综述_付熙雯

8

电子政务 E-GOVERNMENT 2013年第6期(总第126期)

政府数据开放国内研究综述

*

付熙雯 郑磊**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上海 200433

摘 要:关键词:对2006-2013年国内学术界在“政府数据开放”和相近主题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发现国内对于“政府数据开放”

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于阐述政府数据开放概念、强调开放政府数据的意义和必要性;有关中国政府数据开放实践的研究尚未展开,但对于“政府信息公开、政府信息资源再利用”等主题,已有了数年的研究积累。总结了当前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政府数据开放”相关概念尚未厘清,现有文献在研究方法上尚不规范,研究内容也不够深入,学科背景单一。最后指出,“政府数据开放”在实践和研究上从相近概念中独立并深入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学术界亟需基于中国实践开展跨学科、原创性、规范深入的理论和经验研究。

政府信息;信息资源;政府数据;数据开放;电子政务

随着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及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不断发展,政府已积累了大量与公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数据,并成为社会上最大的数据保有者。政府向公众开放其所拥有的数据,为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服务,提升国家竞争力,已成为政府在大数据时代面临的新挑战和学界面临的新课题。本文对中国学界关于“政府数据开放”和相近主题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总结分析了现有研究的进展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建议。

一、研究方法

本文从全国最大的中文论文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学术文献总库中选取《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及《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作为文献检索来源。

本研究在上述数据库中,采用“政府数据开放、开放政府、政府数据门户”作为关键词对“全文”进行搜索,同时也对“政府信息公开、政府信息资源再

利用(或增值利用)、公共部门信息资源再利用(或增值利用)”等相近概念进行了检索。所获得的文献时间跨度为2006年4月至2013年3月。经手工检索与筛选,最终共有52篇符合搜索条件的论文,构成本研究的文献来源。

二、研究现状

国内学术界目前对于“政府数据开放”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对这些研究进行了检索和综述,同时还对国内学界关于“开放政府、政府信息资源再利用

(或增值利用)、公共部门信息资源再利用(或增值利用)、政府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服务”等相近主题的研究进行了回顾。

(一)相关概念及梳理

学界对于政府信息公开已开展了大量研究。周健、赖茂生[1]认为,政府信息公开指行政机关通过公众便于接受的方式和途径公开其政务运作过程,公开有利于公众实现其权利的信息资源,允许用户通过查询、阅览、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2013-05-22

专题报告:政府数据开放研究

DOI:10.16582/https://www.360docs.net/doc/3f18706598.html,ki.dzzw.2013.06.008

9

电子政务 E-GOVERNMENT2013年第6期(总第126期)

付熙雯 郑磊·政府数据开放国内研究综述

复制、下载、摘录、收听、观看等形式,依法享用各级政府部门所掌握的信息。周晓英[2]提出,政府信息公开的内涵所要求公开的政府信息包括“政府存在状态的信息,政务运作过程的信息,政府运营和实施管理过程中采集、生成或转换而来的信息”,“前两项信息的公开有利于提高政府办事的透明度,强化社会监督机制,便于公民与政府打交道;后一项内容主要包括政府拥有的作为资源的信息,公开这部分信息有利于提高政府信息的再利用能力,充分发掘政府信息资源的价值,造福于民。”

在2010年以前的相关文献中,学者多采用“政府信息资源再利用”这一概念来描述政府信息资源的再度开发活动。例如,谭必勇[3]认为:“政府信息资源再利用是指政府以外的个人、法律实体以商业或非商业目的对政府部门拥有的信息资源进行的开发利用,信息在初产生时的使用(例如政府部门之间出于行政职责或公共任务而进行的信息交换、再开发等活动)除外。”2010年以后,学者开始采用“公共部门信息资源增值利用”这一概念,使得概念适用的外延扩大到整个公共部门。陈传夫、冉从敬[4]认为:“公共部门信息资源增值利用,是指公共部门信息资源在履行公共服务的基本功能外,通过授权或许可由公共部门以外的力量进行深度开发,产生增值效应,提供给社会使用。这种增值利用既可以是商业性开发,也可以是公益性开发。”

2011年以来,学者对“开放政府、开放数据、政府开放数据、政府数据门户”的研究显著增多。吴旻[5]对“开放数据”的概念作出描述,即“按照用户特定的需求和一定的互联网协议、规则、框架,对Web数据进行存储和组织,所利用的数据或来自不同的数据源,或是不同的数据类型,最终目标是实现信息在网络空间的开放、共享与重用,以寻求信息数据最大可能的无限获取与重用。”王喜文[6]认为,“开放政府”的特征是“通过积极地部署Web技术推行开放政府政策,积极地公开政府信息让市民参与政府各种决策过程,也就是将强化民主置为重点”。周志峰、黄如花[7]进一步指出,“政府开放数据对于用户来说不具有私有性、免费并可再次使用,具有数据公开合法性、数据格式多样性、数据机器可读性的特征”;而“政府数据门户”则是“政府专门的、一站式数据服务网站”,其“数据服务功能可展现开放政府战略的核心要素——透明、参与和合作”。

对以上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后可见,“政府信息公开、政府信息资源增值利用、政府数据开放”等概念之间既有相近之处,也存在明显差异。《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在总则中指出,政府信息公开的目的是“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因此,在公开政府信息的作用上,《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既强调了公开政府信息以监督政府工作的作用;也强调了公开信息对于社会的服务作用,即作为一种资源,政府数据的公开和利用可为社会带来巨大利益,创造公共价值。由此可见,“政府信息公开”的概念已为“政府信息资源增值利用”和“政府数据开放”提供了法律基础。

“政府信息资源再利用”和“公共部门信息资源增值利用”等概念虽强调了政府信息资源对社会的服务作用和增值效应,但仍要求社会对政府数据的使用需得到政府授权和许可。因此,政府信息资源对外界的开放仍是有条件的、有特定对象和有限度的。此外,在这些概念中,利用的对象是“信息”,而非“数据”。两者之间存在差异,“信息”可能已被人为加工或解读过,而“数据”则是一手的、原始的,更具真实性。

“政府数据开放”则强调使用信息技术,主动向所有公众免费地、无需授权地、无差别地开放政府数据,

10电子政务 E-GOVERNMENT2013年第6期(总第126期)

且数据是一手的、原始的、无专属所有权的、可被机器读取的,并具有多种格式以满足不同类型用户的需求。任何个人、企业和社会组织都可对这些数据进行开发利用,以实现增值与创新,提升整个国家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领域的竞争力。

因此,“政府信息公开”是“政府信息资源增值利用”和“政府数据开放”的前提和基础,“政府数据开放”则是“政府信息公开”和“政府信息资源增值利用”的发展和跃进,在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因而,三者之间既存在承接与递进关系,也具有量和质的差异。

(二)中国开放政府数据的意义和必要性

谭健[8]认为,开放数据是未来电子政务发展的必要条件,开放政府是未来政府胜任角色挑战的必然选择。曹凌[9]指出,开放数据已是世界改革创新的发展趋势,并呼吁决策者加快中国开放数据的步伐,确保政府数据开放透明,克服数据技术壁垒,促进国家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大数据价值在中国的实现。由于政府等公共部门的信息资源蕴涵巨大的社会与经济价值,其增值开发可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符合中国信息资源产业发展的需要[10];也有利于节约政府信息服务成本,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扩大政府信息服务范围,提高政府公众影响力,支持信息内容产业的发展,促进信息增值。[11](三)中国政府数据开放的概况

在政策方面,2004年以来,中央政府颁布施行了旨在推动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任务分工的通知》《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全国性的规范性文件,各地方政府也制订了若干相应的地方性政策和法规[12]。

在实施层面,不少学者指出中国已在气象、水文、交通等方面实现了政府信息资源的部分增值利用,而中国政府信息资源服务还停留在以推进政府信息资源公开与利用为目标的初级阶段,政府本身对政府信息资源再利用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13]。对政府网站的调查显示,中国政府信息公开尚未全面深入到数据集层面。目前,中国电子政务中尚未有专门的、一站式的数据服务网站,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政府的职能部门网站已经出现了专门的数据服务专栏,如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设立了政府信息资源开放数据服务专栏[7]。

(四)对中国政府数据开放实践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政府数据开放”的研究尚不深入,但对于“政府信息资源再利用”或“公共部门信息资源再利用”等相近领域的实践研究已积累了数年的基础。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法规、管理、数据和技术等层面。

⒈法规层面

几乎所有学者均提到了中国相关法律法规欠缺和滞后的问题。谭必勇认为,中国需要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3]。冉从敬[14]认为,公共部门信息公开是实现公共部门信息再利用的程序前提;此外,公共部门信息再利用的请求、响应和申诉制度也十分必要。原光、王艺[12]指出,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政府信息资源再利用提供了进一步的法律支撑;然而,中国尚未针对政府信息资源增值利用颁布具体的政策或法律规范。邵熠星、王薇[15]指出,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颁布施行,但是有关信息公开的申请、获取和救济措施还需要相配套的法律法规来保证。

冉从敬[14]、陈传夫等[16]建议,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制定中国的《信息资源增值利用法》,并对规范信息资源增值利用的程序、保障与监督、救济、法律责任提

付熙雯 郑磊·政府数据开放国内研究综述

11电子政务 E-GOVERNMENT2013年第6期(总第126期)

出了构想。陈传夫、肖志锋[17]梳理了信息资源增值利用的相关国际立法进展。刘莉[18]认为,健全的法律法规需涉及的方面应包括:政府信息的公开、知识产权保护、政府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的监督和问责制度、对技术推广等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信息产品和服务的定价机制、开发主体资格的认证与准入机制等。

⒉管理层面

⑴参与主体

谢笑[19]认为,推动信息资源增值利用的发展,应鼓励私营经济、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倡导公私部门的公平竞争。过言之[11]指出,由于政府信息资源与社会公众多样性的需求之间差距较大,有些信息内容需要进行专业分析与研究,大多数用户无法直接利用政府提供的原始政府信息资源,而信息内容服务企业的增值服务业务在某种程度上能缩小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差距。经过筛选、组织、再加工而生成的政府信息将会更接近用户需求,更便于决策者使用。

⑵影响因素分析

不少学者分析了政府数据开放面临的各类影响因素。丁光勋[20]和谭必勇[3]指出,政府工作透明度不高,加之长期以来出于安全保密或部门利益的需要,政府信息一直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的状态,造成政府信息资源的大量闲置与浪费。牛琳琳、黄洁清[21]对影响政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的促进与阻碍因素作了简要分析,其中阻碍因素包括政府的自利性及其扩张、政府保守信息秘密的巨大诱惑、自然环境限制、公共政策与体制要素;促进因素则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陈能华、王晓敏[13]提到了政府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阻力,包括政府的自利性及其扩张、官僚体制、保守文化等。

⑶体制机制与能力建设

面对各类阻碍因素,学者们在管理体制机制与能力建设上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魏吉华[22]认为,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需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他建议建立全国性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机构,包括在全国人大设立信息资源委员会,确定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专门机关,确立首席信息官(CIO)制度等。丁光勋[20]提出了加强公务员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培养的紧迫性。原光等[12]建议指定相应的机构负责受理投诉,接受复议申请人的请求。此外,对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建立增值利用绩效评估及监督制度,包括将政府信息的增值利用绩效评估列入电子政务效益评估的总体框架之中,实行财政收支两条线的方式进行预算决算监督等。陈传夫等[16]建议通过建立许可证制度来约束信息增值利用者的行为。陈能华、王晓敏[13]从保障机制、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三个方面对中国政府的信息资源增值利用提出了构想。

⒊数据层面

⑴数据产权归属

冉从敬[14]指出,中国公共部门信息再利用的产权归属制度要处理好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公共部门信息的公共属性和私人属性双重特征引起的产权归属问题;第二是国际化对于公共部门信息再利用的影响;第三是网络化对于公共部门信息再利用的产权归属产生的冲击;第四是在多元主体参与下,多方主体的产权确定问题。陈传夫、黄璇[10]、杨红艳[23]等均提到中国需要建立合理的政府信息资源定价机制。

⑵数据质量和整合

魏吉华[22]建议加快政府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和数据库建设,实现政府信息资源整合;做好政府信息资源标准化工作,建立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政府信息资源应用系统。丁光勋[20]分析了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在信息资源增值利用中的困境,包括信息资源有限、整合不足、缺乏使用标准等。谭必勇[3]提到,中国政府部门掌握着

付熙雯 郑磊·政府数据开放国内研究综述

12电子政务 E-GOVERNMENT2013年第6期(总第126期)

全体社会信息资源当中的80%(其中包括3000余个数据库),这些信息资源又分别属于不同的部门控制和利用,缺乏一个整体的信息资源归属、收集、管理、使用和费用预算的法律机制。王英[24]分析了信息质量对公共部门数据增值利用的影响,提出了制定公共部门信息质量法、建立相关信息质量管理组织和配套机制等建议。

⑶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陈传夫、黄璇[10]建议在增值开发中注重信息安全标准的应用,建立并严格执行关于网络安全的法律制度。杨槐[25]建议改良政府信息资源保密制度,不仅要加强对政府信息安全的保护,还要加强信息用户安全的保护;同时要完善相关信息产品和利用的知识产权、网络设施等方面的法律制度建设。

陈传夫、刘雅琦[26]分析了在增值利用中的个人信息保护风险,建议规范公共部门信息授权管理,设立公共部门信息监督管理机构,平衡私人信息利用中的利益关系,完善个人信息滥用中的救济措施。

⒋技术层面

陈能华等[27]建议整合技术手段来保障政府信息资源增值服务,包括加强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推广数字图书馆技术等。丁光勋[20]建议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协同工作技术、数据采集技术)来提升政府信息资源再利用的效能。吴玥、李占羽[28],袁远明等[29],以及钱国富[30]等学者对基于关联数据的政府数据开放技术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对政府数据利用关联数据标准进行发布的优势、途径和应用进行了梳理,指出采用关联数据标准来发布政府数据可以提高政府数据的透明度和利用率。

(五)国外经验的研究

还有许多学者对国外政府数据开放的政策、战略、模式与实践作了介绍,并探讨国外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⒈国外政府数据开放政策与战略

杨红艳[23]对美国政府信息资源增值利用的政策进行了归纳研究,分别从联邦和州政府两个层级作了梳理,并提出了政府信息资源增值利用政策应包含的价值取向。金琇[31]认为,奥巴马“透明开放政府”的实践体现了从“政府信息”到“全民信息”的转变,从“被动公开”向“主动公开”的转变,从“部分参与”向“全程全民参与”以及从“行政政府”向“社会政府”的转变。曹凌[9]分析了在大数据背景下,欧盟开放数据战略的路线图、战略目标与保障框架;认为欧盟开放数据战略是借助大数据为动力支持社会创新、发展智能经济,以摆脱金融危机、增长就业、实现社会治理的战略。

⒉国外政府数据开放模式

原光、王艺[12]总结了西方国家政府信息增值利用的两种主要模式: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开放的商业化模式,对政府信息资源的增值利用采取完全放开的政策,概括为强效的信息自由法保障、政府著作权无严格限制、信息收费仅限于复制成本、信息渠道透明通畅、对增值利用不加限制等,这种宽松的利用模式促进了美国公众对政府信息资源广泛而深入的利用与开发,使美国政府信息市场发展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另一种是以欧盟为代表的相对保守的渐进模式,这一模式“把政府信息卖给开发商”,对公共部门信息增值利用采取“成本回收”的原则,鼓励各政府机构作为主体参与商业性服务。这种模式的优势是便于政府机构对开发主体进行规范化的监督,也有利于政府机构获取经济利益以弥补公共信息收集和运营所支出的费用,其缺点是容易导致公共信息的部门垄断、信息交易价格歧视与不公平竞争,影响信息市场规模的扩大。

陈传夫、冉从敬[4]也指出,欧盟的政府信息增值开发模式允许政府部门和私营部门合作开发,也允许两部

付熙雯 郑磊·政府数据开放国内研究综述

13电子政务 E-GOVERNMENT2013年第6期(总第126期)

门间的竞争性开发;通过对增值开发收取费用来减少财政支出,注重开发费用和收益在政府部门和私营部门中的分配。美国的政府信息增值政策鼓励私营部门利用政府信息进行增值开发,对于能够不由政府开发的数据尽量让私营部门进行增值开发,政府通过税收的方式获得数据的经济回报;保证政府履行公共任务所需要的原始数据对公众完全开放。谭必勇[3]将美国政府信息资源再利用总结为信息文化与信息政策的双重引导模式,并梳理了美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颁布的相关政策和法规。

⒊国外政府开放数据门户网站建设

吴旻[5]介绍了美国数据门户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3f18706598.html,及英国https://www.360docs.net/doc/3f18706598.html,的建立与发展。侯人华、徐少同[32]从数据的特点、数据采集方式、数据管理策略、数据利用方式及优势五个方面对美国https://www.360docs.net/doc/3f18706598.html,进行案例分析,介绍了美国数据网站在信息公开过程中对数据信息资源进行管理与利用的方式、方法和水平。刘增明、贾一苇[33]介绍了美国政府“一站式数据下载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3f18706598.html,和“一站式云计算服务门户”https://www.360docs.net/doc/3f18706598.html,,指出美国政府信息化过程中强化政府责任,以用户为中心,关注用户体验的理念。周志峰、黄如花[7]选取了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加坡五国的政府开放数据门户作为样本,总结了政府开放数据的特点与功能,对其数据管理、检索和用户参与功能作了详细的分析。

⒋国外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杨槐[25]认为,与美国、欧盟相比,中国政府信息资源再利用的基础非常薄弱,缺乏相应的信息文化传统和积极的政策导向,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市场化运作经验不足,与欧美差距凸显信息增值利用的迫切性。吴旻[5]在介绍欧美开放政府数据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借鉴意义:首先,数据的完整性与一致性是开放数据成功应用的基础;其次,政府及企业中的门户网站平台建设至关重要;最后,“开放”的核心是更多的信息发现和信息利用,以缩小信息不对称距离。谢笑[19]分析了欧美在制度构建、授权透明、开发效率、定价机制、公私部门公平竞争、个人权利保护等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并提出对国内的政策建议。

三、讨论与分析

(一)研究主题逐步形成,相近研究积累一定基础综上所述,近年来,受到国外实践和研究领域的影响,国内学术界目前对于“政府数据开放”的研究已经起步,主要集中于阐述政府数据开放概念、强调开放政府数据的意义和必要性,介绍中国政府数据开放的概况和发达国家政府数据开放的政策、战略、模式和应用等。虽然针对中国政府数据开放实践的研究还未展开,但关于“政府信息公开、政府信息资源再利用(或增值利用)、公共部门信息资源再利用(或增值利用)”等相近主题已有了数年的研究基础,主要从法规、管理、数据和技术等四大层面展开,这些成果对今后中国的政府数据开放研究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二)研究主题仍未独立,相关概念尚未厘清

综述也表明,对于“政府数据开放”的研究虽已出现,但尚未完全从“政府信息公开、政府信息资源再利用(或增值利用)及公共部门信息资源再利用(或增值利用)”等相近概念中完全独立出来。通过文献综述和概念梳理可见,三者之间既存在承接与递进关系,也具有量和质的差异。

国内学界所使用的相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不一致。如“政府信息资源增值利用”与“公共部门信息资源增值利用”的涵义存在差异,关键在于“政府”与“公共部门”的概念界定。一般认为,整个社会部门可以被区分为三大部门:第一部门为政府组织,是纯粹的

付熙雯 郑磊·政府数据开放国内研究综述

14电子政务 E-GOVERNMENT2013年第6期(总第126期)

公共部门;第二部门为工商企业,是非公共部门;第三部门是介于政府组织与工商企业的一些部门,其情形非常复杂,一般统称为第三部门。而从第三部门的基本特征看,它与第一部门具有更多的共同点,可把第三部门看成是“准”公共部门。从广义上讲,公共部门应包括“纯粹的”公共部门和“准”公共部门两个部分[34]。因此,公共部门的外延较政府更为广泛,不仅包括政府部门,还包括公益性企业、公用事业以及非政府公共机构。而现有文献在提到这些概念时,并没有清晰辨别。

同样,现有文献对于“数据”和“信息”也常常混为一谈。一般而言,“数据”是第一手的原始记录,未经加工与解读,不具有明确意义;而“信息”是经过加工或解读之后赋予意义的数据。原始数据更具真实性,具有更广阔的利用价值,但在公开和利用中也更具难度。此外,即使在“开放政府、开放数据、政府数据门户和政府开放数据”这些概念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开放政府”更多表现为一种治理理念与政策,“开放数据”是一种可应用于多个领域的实践,“政府数据门户”则是政府具体实现数据开放的技术工具。这些概念都与“政府开放数据”有所不同,而现有文献并未完全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研究方法尚不规范,研究内容不够深入,学科背景单一

现有文献大多以描述型、观点型文章为主,主要为概念介绍、观点阐述和经验介绍,扎实的理论研究或经验研究不足。在研究内容上尚缺乏深度,对国内现状的研究大多内容空泛、视角单一、观点重复、相似度高,缺乏基于中国国情的原创性研究。对于境外实践的研究大多也只对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的经验作简要的介绍,缺乏深度研究和原因分析。这些问题一方面可能与中国政府在该领域的实践刚刚起步,因而缺乏实际案例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学界在研究方法上的欠缺。

在研究对象上,则均为宽泛宏观的概述,没有针对某一层级(中央、省级、市级或基层)、某一类政府部门、某一地区或某一种数据开展更为扎实微观的研究。“大题小做”的文章远多于“小题大做”的论文。考虑到中国的地区差异、部门差异和层级差异,宏观概述性的文章显然无法得出具体深入的结论。相反,这类研究可能将特定情况下的研究发现推演至所有情况,不仅在学术上易造成偏差,也会在实践中产生误导,在此类研究基础上提出的政策建议自然也缺乏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在学科背景上,目前涉足这一主题的学者主要来自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和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尚缺乏来自公共管理、法律、政治、工商管理等学科领域的研究。“政府数据开放”作为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主题,亟需引起相关学科的重视和参与,以提高该研究主题的综合性和深度。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中国本土实践的逐步展开,“政府数据开放”在实践和研究上从相近概念中独立并深入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学界亟需基于中国实践开展跨学科、原创性、规范深入的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

参考文献:

[1]周健, 赖茂生. 政府信息开放立法研究与公民知情权[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1(13).

[2]周晓英. 政府网站的政府信息公开:内涵、经验、问题和

对策[J]. 电子政务, 2008(5).

[3]谭必勇. 政府信息资源再利用问题初探[J]. 档案学研究,

2007(4).

[4]陈传夫, 冉从敬. 法律信息增值利用的制度需求与对策建

议[J]. 图书与情报, 2010(6).

[5]吴旻. 开放数据在英、美政府中的应用及启示[J]. 图书与

情报, 2012(1).

付熙雯 郑磊·政府数据开放国内研究综述

15电子政务 E-GOVERNMENT2013年第6期(总第126期)

[6]王喜文. 美国“开放政府计划”研究[EB/OL]. [2012-

08-03]. https://www.360docs.net/doc/3f18706598.html,/specials/zxgjzh/201206/12/ t20120612_23399833.shtml.

[7]周志峰, 黄如花. 国外政府开放数据门户服务功能探析[J].

情报杂志, 2013(3).

[8]谭健. 开放数据及其应用现状[J]. 图书与情报, 2011(4).

[9]曹凌. 大数据创新: 欧盟开放数据战略研究[J]. 情报理论

与实践, 2013(4).

[10]陈传夫, 黄璇. 政府信息资源增值利用研究[J]. 情报科

学, 2008(7).

[11]过言之. 我国政府信息增值服务研究[D]. 苏州: 苏州大

学,2007.

[12]原光, 王艺. 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增值利用模式的创新[J].

统计与决策, 2009(8).

[13]陈能华, 王晓敏. 政府参与下的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再利用

机制探讨[J]. 图书与情报, 2012(1).

[14]冉从敬. 公共部门信息再利用制度研究[J]. 中国图书馆学

报, 2008(3).

[15]邵熠星, 王薇. 政府信息资源再利用比较研究[J]. 图书情

报工作, 2010(8).

[16]陈传夫, 黄璇, 吴钢. 我国应制定公共部门信息资源增值

利用法[J]. 情报资料工作, 2011(1).

[17]陈传夫, 肖志锋. 公共部门信息资源再利用国际立法的进

展与对我国的建议[J]. 信息资源管理学报, 2011(3). [18]刘莉. 欧美政府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研究[J]. 档案管

理, 2011(3).

[19]谢笑. 欧美公共部门信息增值利用面临的问题与反思[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2(5).

[20]丁光勋. 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再利用的尴尬及其

对策[J]. 图书·情报·知识, 2007(7).

[21]牛琳琳, 黄洁清. 政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研究[J]. 现代情

报, 2007(9).

[22]魏吉华. 探讨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策略[J]. 图书情

报论坛, 2006(4).

[23]杨红艳. 美国政府信息资源增值开发利用政策研究[J]. 档

案学通讯, 2012(1).

[24]王英. 面向公共部门数据增值利用的信息质量问题研究

[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2(9).

[25]杨槐. 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增值利用的机制创新[J]. 重庆科

技学院学报, 2010(8).

[26]陈传夫, 刘雅琦. 公共部门信息增值利用中的个人信息保

护[J]. 情报科学, 2010(9).

[27]陈能华, 刘梦华, 潘信林. 优化政府信息资源增值服务的

策略研究[J]. 图书馆, 2008(1).

[28]吴玥, 李占羽. 基于关联数据开放政府数据[J]. 数据库与

信息管理, 2010(11).

[29]袁远明, 吴产乐, 艾浩军. 关联开放政府数据的研究与应

用进展[J]. 电信科学, 2012(9).

[30]钱国富. 基于关联数据的政府数据发布[J]. 图书情报工

作, 2012(3).

[31]金琇. 奥巴马“透明开放政府”的做法及启示[J]. 特区实

践与理论, 2013(1).

[32]侯人华, 徐少同. 美国政府开放数据的管理和利用分

析——以https://www.360docs.net/doc/3f18706598.html,为例[J]. 图书情报工作, 2011(2).

[33]刘增明, 贾一苇. 美国政府https://www.360docs.net/doc/3f18706598.html,和https://www.360docs.net/doc/3f18706598.html,的经验与

启示[J]. 电子政务, 2011(4).

[34]胡象明. 关于公共部门的界定与公共管理学的研究范

围——兼谈公共管理学与行政管理学的关系[J]. 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5).

作者简介:

付熙雯,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郑磊,博士,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讲师、数字治理与移动政务实验室主任。研究领域:电子治理、跨组织信息共享与协同、政府社会化媒体应用、政府信息公开和数据开放、电子政府信息政策与管理、政府准备度评估与绩效评估等。

付熙雯 郑磊·政府数据开放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国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化格局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从民族融合、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与整合的角度出发,将涵盖诸多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最终形成了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华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大类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格局,文化产业成为地区发展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也是民族经济继续走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一路高歌猛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跨越式发展都在深入推进中,文化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必须正视的是,地方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并不意味着其产业化运作的简单易行,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文化产业资源。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借助于现代商业和市场的深加工。只有经过现代商业和市场的产业转换,文化资源才能转变成为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文化商品。与我国宏观经济运作状况一样,文化产业在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起步、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近年来,发达地区在短时期获得了突破性发展,而民族地区除了文化旅游业呈现较高的产业化程度外,影视、出版、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仍显弱小。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传媒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下,夹杂在后工业时代的西方文化产品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产业巨浪中,文化旅游将迎来自己的发展时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会实现从单纯的资源开发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变,而且对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 (一)旅游与文化 在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两个概念。一般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究考察所游览国(地区)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如历史文化旅游、文学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旅游文化则是以一般文化的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包括旅行、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和继承性等特点。两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旅游文化不仅覆盖了旅游业的六要素,而且与旅游的各相关部门、产业有紧密的关联度,其容相当丰富多彩。而文化旅游

服务型政府研究综述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05 公共管理学 论文题目:服务型政府研究综述 学生姓名 专 业 层 次 批 次 学 号 学习中心 年 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摘要 此表由评阅人填写 评价项目 满分 得分 总分 教师签字 选题正确 15 论点、论据 40 材料、数据 20 写作规范性 15 字数要求 10 论文编号:

服务型政府相关的研究在国外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且著书很多,我国的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对服务性政府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合论述。通过对这些文献著作的综合论述,来充任的认识和学习服务性政府相关研究的成果和最新进展。对自己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将有一个提升。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国内研究

目录 前言 (1) 1 在西方公共管理理论起源和发展方面 (1) 2 在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思想理念和价值取向方面 (2) 3 在西方国家公共行政改革经验借鉴方面 (2) 4 在我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背景动力和具体操作步骤方面 (3) 参考文献 (4)

前言 随着政府的不断改革、发展,国外的研究视野日益由“政府干预”转移到“政府失灵”、“政府能力与政府职能”等问题上来,兴起了“重塑政府”运动,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对公共服务型政府进行了比较全面细致的分析。 服务型政府的研究是与新公共管理思潮的出现密不可分的,它有力地推动了“重塑政府运动”,弗雷德里克森(2003,P.12),认为,新公共行政学将社会公平注入传统的经济与效率目标。社会公平强调政府服务的公平、对市民需要的负责而不是对公共机构的负责以及公共项目经理应当对决策和项目执行负责任。新公共行政理论的主题是市民参与政策制定、邻居控制、分权与民主的工作环境,关键是授权、促进与适应。劳伦斯·琼斯和弗雷德·汤普森(1999,P.32)在《面向世纪的公共管理体制改革》一书中讨论了新公共管理改革战略的“五’,即公共部门管理改革的五个阶段或五个战略重构、血重建、重塑、重组、刊吐重思。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在《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一书中提出“重塑政府”运动,其目标是创造一个少花钱、多办事的政府,并坚持顾客导向、结果控制、简化程序的原则。改革的基本内容是精简政府机构、裁减政府雇员、放松管制、引入竞争机制以及推行绩效管理。拉塞尔·M·林登(2001, P. 58)在《无缝隙政府》一书中详述了再造的步骤,揭示了无缝隙政府不是全盘推翻现有的行政运作程序,不是以部门、职能为导向或以数量、规模为导向,而是以顾客为导向、以结果为导向、以竞争为导向。最新发展的是登哈特和珍妮特夫妇合著的《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提倡公共利益、公民权利、民主程序、公平和民主、回应性等理念,强调“公民优先”,在此基础上明确区分了“顾客满意”原则与“公民满意”原则,表达了一种对民主价值的全新关注。 我国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理论研究尽管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学者们分别从西方公共管理理论起源和发展、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思想理念和价值取向、西方国家公共行政改革经验借鉴、我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背景动力和具体操作步骤等各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 1 在西方公共管理理论起源和发展方面

公共管理学(服务型政府研究综述)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公共管理学 论文题目:服务型政府研究综述 学生姓名刘寿青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 层次专升本 批次 112 学号 W130249122015 学习中心广宗县教师进修学校 2013年 11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摘要 服务型政府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推行和逐步建立,已是一种大趋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新情况,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4年2月21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正式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2004年3月8日在参加全国人大陕西代表团讨论时又予以重申,至此,构建服务型政府在全国形成了共识,人们普遍认为构建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政府行政改革的必然趋势。因此,研究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以及结合中国政府改革的现实情况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的中心意旨是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政府建设理论的介绍和研究,对中国政府改革的现实情况做一个较为全面的现实回顾,由此提出我国当前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实践操作框架,以期能够为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立提供一定的支持。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目录 1、政府职能转变的社会经济背景 (1) 1.1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性......... .. (1) 1.2目前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2) 2、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定义、特征、意义 (3) 2.1什么样的政府才是公共服务型政府 (3) 2.2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特征 (4) 2.3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提出的意义 (6) 3、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主要职能和任务 (7) 3.1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主要职能 (7) 3.2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主要任务 (8) 4、如何建设服务型政府 (8) 4.1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思路 (9) 4.2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途径 (10) 参考文献 (11)

关于数字化产品价格营销策略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差异化营销策略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理论界关于差异化营销模式的相关研究比较多,本文从差异化营销的策略和模式两个角度对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评价,找出其中的研究不足,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差异化营销营销策略模式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水平和层次也相应提高。消费者的消费不再满足于基本的、标准的、大众化的需求,而是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和精细化。传统的营销已不再适应市场的要求,如何实施差异化营销战略和模式来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也亟待解决。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就差异化营销模式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1.差异化营销概念及相关策略研究 1.1差异化营销概念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创造顾客就是创造差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凭借其自身的各种优势,在产品质量、功能上优于竞争对手,通过有自己特色的促销营销手段,完善周到的售后服务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与众不同的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从而赢得市场。 邓久根[1]在《差异化营销策略的实施的对策与战略》一书中提到差异化营销就是企业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生产出在性能上、质量上优于市场上现有水平的产品或是在销售方面通过特色的宣传活动、灵活的推销手段和周到的售后服务,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不同一般的形象。张占东[2]和杨树伟[3]等人也提出了相似的差异化营销的相关概念。 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差异化营销是指面对已经细分的市场,企业选择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子市场作为市场目标,分别对每个子市场提供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以及相应的销售措施。企业根据子市场的特点,分别制定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以及促销策略并予以实施。 1.2差异化营销策略研究 关于差异化营销策略研究主要集中在产品、服务、品牌和渠道等方面。学界涌现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1.2.1产品差异化策略 产品差异化是指产品的特征、工作性能、一致性、耐用性、可靠性、易修理性、式样和设计等方面的差异。其缺点是保持产品的差异化往往以高成本为代价, 因为企业需要进行广泛的研究开发、产品设计、高质量原料和争取顾客支持等工作。企业要想取得产品差异,有时要放弃获得较高市场占有率的目标,因为它的排他性与高市场占有率是矛盾的[4]。 对产品差异化(Product Differentiation)问题的研究起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关于垄断竞争问题的讨论。要完整地理解产品差异化,还必须明确产品的层次。菲利普·科特勒[5] (Philip Kotler 1999,Marketing Management)在产品三层次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产品五层次模型,即核心产品(利益)、一般产品、期望产品、附加产品和潜在产品。它说明产品价值和利益的形成过程具有双向性,是营销者与顾客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由顾客起主导作用。而顾客不在满足单一的产品。 正如美国著名营销专家哈佛大学教授西奥多·李维特[6]所言,现代竞争并不在于各公司在其工厂中生产什么,而在于他们能为其产品增加些什么内容诸如包装、服务、广告、客户咨询、融资、送货等方面的差异化来增加产品价值,以引起人们的重视,从而满足人们的差异化需求。因此,找到合适的差异化要素,实施产品差异化策略,产品竞争就能顺利开展。 1.2.2服务差异化策略 服务差异化是指企业向目标市场提供与竞争者不同的优异的服务。尤其是在难以突出有形产品的差别时,竞争成功的关键常常取决于服务的数量与质量。服务差异化的研究是从制造业开始的。Houghton Pappas和Sheehan[7]认为,随着全球知识经济的到来,发达国家经济的产业构成、产业内部活动以及产业间关联都发生了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变化是“服务”变得日益重要。当企业意识到可以通过不同的服务来增强自身产品竞争力时,许多企业甚至开始

大数据文献综述

信息资源管理文献综述 题目: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资源管理 系别:信息与工程学院 班级:2015级信本1班 姓名: 学号:1506101015 任课教师: 2017年6月 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资源管理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的日益普遍,我们正处在一个数据爆炸性增长的“大数据”时代,在我们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数据是数据分析的前沿技术。简言之,从各种各样类型的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就是大数据技术,这也是一个企业所需要必备的技术。“大数据”一词越来越地别提及与使用,我们用它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就拿百度地图来说,我们在享受它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无偿的贡献了我们的“行踪”,比如说我们的上班地点,我们的家庭住址,甚至是我们的出行方式他们也可以知道,但我们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我们每个人在互联网进入大数据时代,都将是透明性的存在。各种数据都在迅速膨胀并变大,所以我们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并加以合理的运用。

关键词:大数据信息资源管理与利用 目录 大数据概念.......................................................... 大数据定义...................................................... 大数据来源...................................................... 传统数据库和大数据的比较........................................ 大数据技术.......................................................... 大数据的存储与管理.............................................. 大数据隐私与安全................................................ 大数据在信息管理层面的应用.......................................... 大数据在宏观信息管理层面的应用.................................. 大数据在中观信息管理层面的应用.................................. 大数据在微观信息管理层面的应用.................................. 大数据背景下我国信息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前言:大数据泛指大规模、超大规模的数据集,因可从中挖掘出有价值 的信息而倍受关注,但传统方法无法进行有效分析和处理.《华尔街日

旅游对民俗文化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旅游对民俗文化的影响研究 随着现今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伴随着的压力也与日俱增,旅游作为现代都市人一种放松心情和舒缓精神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追捧,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人们在旅游过程中不仅追求自然风光美的精神享受,而且还想通过旅游来满足其对文化内涵的需求,从而找回生活中失落的朴素、真诚、热情与简单。民俗文化旅游是文化旅游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形式出现在当今的旅游舞台上,在旅游者的面前尽显其独特个人魅力和风采。旅游业的兴旺发达促进了民俗文化的复兴,但另一方面也给民俗文化的保护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因此正确认识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正负影响,并找出解决所面临问题的方法,对促进当地社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国内研究现状 对于旅游与民俗文化的关系,中国目前主要研究的大多还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方面,在很多文献里,学者研究的是怎样在旅游开发中保护当地的民俗文化不被侵害,以及民俗文化对于旅游的重要性。总的来说,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旅游,旅游对当地的影响及民俗文化保护这几方面。 1.1 关于民族旅游的研究 我国最早关于民族旅游的研究综述是吴必虎、余青(2000)对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随后吴其付(2007)对国外民族旅游研究文献进行的回纳和评析,反映出国外民族旅游的研究内容更全面,研究结论更深刻和更有洞察力。国内学术界对民族旅游主要从开发模式、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民族村寨等四个层面来研究。早在1998年,薛群慧,邓永进就研究了民俗旅游消费需求的激发及其影响因素,总结出民俗旅游消费行为具有时间性、民间性、重复性和文化性的特征。田美容以西双版纳傣族歌舞为例,通过分析国内游客对傣族歌舞表演的期看、满足度以及对传统性的态度,从而研究游客对歌舞旅游产品真实性的心理熟悉,

旅游感知形象研究综述

旅游感知形象研究综述 旅游形象感知的影响因素研究 Goodrich、Pearce、Phelps、Calantone、Echtner和Ritchie以及Milman和Pizam分析研究了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的影响因素,认为旅游感知形象与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 的行为动机、旅游决策、服务质量的感受以及满意程度等因素存在密切关系 [11-16]Mayo认为旅游感知形象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景色、气候和交通等方面的差异[17]。Anderssen和Collberg也作了类似研究,发现目的地的感知形象存在8种属性差异[18]。Goodrich则对旅游者关于旅游目的地感知和判断的相似性做了评估,发现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时,在娱乐和文化生活模式方面有相似性影响因素[19]。Po-Ju and Deborah在调查中发现,旅游目的地形象主要取决于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的行为和社 会人口等统计变量[20]。态度、行为和社会阶层方面的文化差异,会影响旅游形象的感

知[21,22],在旅游目的地吸引下,在旅游客源国的影响下,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国家的旅游者会产生不同的旅游满意度;收入较低和教育水平较低的旅游者、低层社会的旅游者、老年旅游者对旅游形象感知的期望较低,会认为到国外度假是奢侈消费,因而旅游满意度较高。 由于旅游决策归因于目的地形象,国外许多研究者试图解释影响选择目的地感知 形象的因素,Crompton的实证研究表明,不是所有的形象因素都会影响旅游决策[23]。旅游形象的感知属性,可以通过感知的目的地之间的类似性,识别旅游目的地形象相对于其他目的地形象的优势与劣势[24-31]。John认为通过RG方法对旅游感知形象进行评估,避免了其它方法所产生的固有偏见,使旅游感知形象更利于解释旅游者或潜在 旅游者各自特有的旅游环境结构,更有可能成为决策的相关因素[32]。Dann、Crompton、Iso-A-hola、Uysal和Jurowski则根据推拉理论,认为旅游者以及潜在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从本质上受制于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

地方政府行为的研究综述

地方政府行为的研究综述 摘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经济合作,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和主要特征。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的程度不断加深,与此同时,计划经济时代 形成的“行政区经济”,以及近年来以各种形式出现的地方保护主义,则严重地阻 碍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增长。在我国,区域合作主要是 政府推动的。地方政府作为行政区利益的主体代表,通常会基于维护地方利益而 与其他地方政府围绕经济合作与对抗进行博弈。 关键词:地方政府行为研究 0 引言 区域经济合作的内涵,指的是自然人、法人、经济组织、行业协会、地区政 府为了共同的经济利益,在生产领域中以生产要素的移动和重新配置为主要内容 而进行的较长期的经济协作活。完成这一活动需要市场和政府共同推动。在我们 这样一个政府主导型的发展中国家,在地方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的体制性根 源依然根深蒂固的现实背景下,尤其需要通过政府进行市场化的制度创新和沟通 协调,打破传统体制的制度均衡,推动区域经济朝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在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关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地方政府行为的研究国内 外都有其相应的观点和论著,现综述入下: 1 国外研究综述 上世纪60年代,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家哈耶克在《自由秩序理论》一书中指出市场不是一种由政府为了更高层次的效率和消费者满意而重新设计出来的事物, 而是自发地发展起来的一种自然现象,政府作为一种人为的秩序,其任务是保证 市场基本条件的稳定、消除市场发展道路上的障碍等。在地区经济中,地方政府 与市场经济中的其他主体一样是利己的,具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要求,为谋 求地区利益最大化,地方政府会选择成本最低、收益最大的决策;地方政府在决 策和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要遵守法治的原则,决不能使用强制力。 “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1990年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他指出一个 国家或地区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四个基本因素(生产条件、需求条件、相关支 撑产业、企业战略与结构)和两个辅助因素(政府和机会)。形成区域产业集聚有 助于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区域中地方政府的行为并非是保护或者运用补贴等优惠 政策,而应在强化四个竞争力的要素上下功夫,以强化本区域的竞争优势,促进 区域经济的繁荣。 奥斯本和盖布在1992年《重塑政府》中阐述了用企业家精神改革政府的观点,时提出了美国联邦政府和区域中的州际政府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应遵循的五条原则:①起催化作用的政府:“掌舵”而不是“划桨”。②社区拥有的政府:授权而不是服务。③竞争性政府:把竞争机制注入到公共服务中去。④有使命感的政府:改 变照章办事的组织。⑤讲究效果的政府:按效果而不是按投入拨款。 奥克森在1999年出版的《治理地方公共经济》中强调地方政府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政府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与多样性的地理 和社会生态环境的联系更为密切。在区域合作进程中,地方政府被视为民主政治 训练的场所、公民道德和意识培养的基地、切合公民需要的公共服务和产品的提 供者、中央政府集权倾向的制衡者之一。地方政府的角色是为社区确定应优先解 决的问题,在公共政策的发展和公共项目的执行中提供相应的信息,为区域发展 提供相关技术资源和在执行地方计划时提供帮助。

(完整版)奈雪的茶营销策略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甘霖在《基于网络环境下快速消费品的营销策略》一文中提出,把握消费 者的购买动机、购买决策及行为已经成为营销成败的关键要素之一,我国企业 在营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市场细分不足和盈利能力不足,要想树立快速消费 品品牌需要做到提升营销效率、推陈出新、执行有效的市场拓展策略。 张明在《基于传统文化的吴裕泰茶叶营销策略》研究一文中指出包装可以 使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刺激消费,63%的消费者是根据商品的包装来选购商品的,企业生产的各类产品应该采用类似包装策略,同时根据消费者的使用习惯 要实行差别包装策略。 李清泽,杜维春,李建兵在《我国茶叶市场和消费特点分析》中提出高附 加值快速消费品在构建分销渠道需要有别于大众快速消费品,要强调―目标市场‖渗透而不仅仅是市场铺货率,提倡―精准终端‖的理念,鼓励公司的销售 人员主导终端的开发和创新同时要充分利用渠道终端为品牌宣传服务,文章强 调建立一个与品牌策略相匹配的顺畅分销渠道将最大化地帮助产品实现价值。 黄婷婷《福建茶叶营销对策分析》中提出产品定位的原则中最重要的两个 是针对性原则和竞争差异化原则,在目前消费个性化、多样化的时代,通过一 个产品满足所有消费者的需求是不可能的,必须运用三个针对,即针对终端、 针对竞争对手和针对消费者;而产品的差异化主要体现在产品原料差异化、特 性和功能差异化、价格差异化、促销差异化、包装差异化、品牌形象与文化差 异化等。 王丽惜,朱东红《关于茶叶物流模式的探讨———以安溪为例》中认为我 国茶叶营销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的企业经营明显具有产品观念,该 阶段成功的因素主要在与产品的原料;第二阶段成功的决定因素是产品的功能,企业经营依靠的是单一的推销战略而不是整合营销战略;第三阶段是指 2001 年至今,顾客的需求成为了成功的关键因素,整合营销和竞争的意识开始逐渐 加强。目前我国茶叶行业发展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二 是营销观念仍然落后。 罗永昌《网上销售系统的分析与设计》中阐述了知识营销的含义和特点, 认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不再只关心销售额和利润,更强调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价 值引导消费者产生对新产品的现实需求,在知识营销策略中提出两个重要方面:

民俗旅游研究综述

2 0 0 7年1 2月第2 2卷第4期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综述苘茂兰,王峥 摘要:近年来民俗旅游成为各地旅游发展中的一个亮点,甚至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伴随着民俗旅游的发展,国内学者对此也给予了关注。1 9 9 8年以来各种学术性杂志上发表了许多有关民俗旅游研究动态的文章,对其进行梳理和归纳,可以发现,民俗旅游研究在某些方面还有需要加强的地方。 关键词:民俗旅游;开发模式;可持续发展 当前,国际旅游趋势在向文化旅游发展,以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展现民族地域风采的民俗旅游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的民俗旅游发轫于2 0世纪8 0年代初期,民俗旅游以其浓郁的文化气息、可观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在各地迅速兴起,甚至民俗旅游成为各地参与旅游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迄今,中国民俗旅游的发展趋势呈现以下六大特点:规模从小到大;内容从单一向多样化、复合型发展;地域上从少数民族聚居区向内地和全国范围扩展;形式上从单纯观光向体验、参与发展;游客以境外为主到国内外游客并重;层次上从初级水平向专业化水平发展。民俗旅游的发展及其开发中出现的新问题已经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加强对民俗旅游及其开发的研究已成为当今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遍观近年来的旅游论著,在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中对民俗旅游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试图对 1 9 9 8年以来在各种学术性杂志上发表的有关民俗旅游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把握和评价,希望能够对今后国内民俗旅游发展的研究有所启示。 一、民俗旅游基本问题界定 1 .民俗及民俗旅游 发展民俗旅游首先需要搞清民俗是什么。如果用“泛民俗”来代替民俗,那么其所导致的对传承的背离是与民俗精神背道而驰的。对于民俗及其内容的理解,学界至今见仁见智。巴兆祥认为,民俗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集体性文化,表现在富有情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领域的一种程式化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惯例。[ 1 ] 钟敬文认为:“民俗”是人民大众参与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事项;既包括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和行为、心理等形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 2 ] 对于朝礼和宗教是否属于民俗,一种观点认为,将祭孔仪典、天子朝拜仪礼归人民俗项目有欠妥当,将历史遗迹、佛道寺观统人民俗旅游有失偏颇。但是,更多的学者认为,还是应将朝礼和宗教归入到民俗旅游资源之列,因为朝礼和宗教经过漫长岁月的沉淀,事实上已成了当地居民的文化传统,生活息息相关。但无论如何,民俗与旅游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古代开始,观风察俗,考察民间文化,就是推动旅游的一种动力。[ 3 ] “民俗旅游”概念最早是由西敬亭、叶涛于1 9 9 0年提出的,“顾名思义,民俗旅游是民俗与旅游的结缘,是以民俗事项为主体内容的旅游活动”[ 4 ] 。时至今日,对于民俗旅游的概念还是百家争鸣,几乎在所有以民俗旅游为主题的文献中都有对民俗旅游的解释。尽管学者对民俗旅游的内涵认定不一致,但对于民俗旅游的本质认定还是达成了共识: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是一种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具体来说,其要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游者出游观赏的主要对象是民俗,即旅游客体是民俗风情。二是旅游地向旅游者提供的核心产品是民俗产品。只有当旅游者享用和消费的产品是旅游地供给的以民俗风情为核心的系列产品,这样的旅游活动才能归人民俗旅游之列。三是民俗产品必须由纯正地道的民俗开发而成。开发民俗必须保持原味,切忌歪曲。四是民俗旅游产品的主要载体是旅游地的民众。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有民众的广泛参与,民众的态度、素质直接关系到民俗旅游产品的质量高低和旅游地的声誉。 2 .民俗旅游的内容 根据民俗旅游涉及的民俗范畴差异,民俗旅游可分为物态民俗游、动态民俗游、心态民

服务型政府创新研究

引言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我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从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新阶段我国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既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迫切要求,又是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必然选择,也是新阶段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目标,更是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从实践方面讲,对我国目前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现状与改进进行研究,有利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积极推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进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利于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视角探讨并提出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的政策建议;有利于为全面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供总体规划和操作性方案。 从理论方面讲,对我国目前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现状与改进进行研究,有利于探索、总结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客观规律,以服务于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的实践;有利于不断拓展、深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的理论研究;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并对相关学科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本文从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理论的研究入手,通过对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现状的分析,找出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服务型政府的举措和努力方向。 一、服务型政府概述 (一)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在《行政论坛》2000年第四期发表的张康之的论文《限制政府规模的理念》,首先使用服务型政府这一概念,并把它作为与统治型、管理型相对的一种行政模式。此后特别是非典之后,学术界使用服务型政府这一概念越来越多。所谓服务型政府是指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民主制度框架内,把服务作为社会治理价值体系核心和政府职能结构重心的一种政府模式或政府形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加之中国入世之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十七大所提出的建设行政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优质政府的号召。各级地方政府都在积极探索,努力寻找适合自身特点、切实可行的行政改革措施,不断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其中大连、南京等城市走在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前列,率先提出了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目标。非典以后,全国许多地方政府纷纷效仿大连、南京这些城市的做法,大规模开展服务型政府建设,就此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自下而上的政府改革运动开始了。服务型政府成为各种媒体上高频词和流行语。 温家宝在2004年2月的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仪式上,明确提出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这一工作目标。这是国家领导人首次明确提出服务型政府这一科学概念。此后,服务型政府广泛见诸于各类党和政府的文献中。 (二)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特征 基于以上对服务型政府的科学内涵的分析,笔者认为我国服务型政府基本特征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1.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是我国当前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前提条件,也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根本动力。公众参与包括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 2.权利至上 服务型政府的建设除了政府需要转变观念之外,还需要合理分权。这里的权利是大多数公民利益的集中体现,它指的是公众的权利。 3.法治优先

论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现状及未来发展

论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现状及未来发展 摘要:构建服务型政府是近年来中国新一轮政府改革的目标,也是中国政治学、行政学和公共管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服务型政府是要求坚持公民本位、以人为本的现代政府,坚持主权在民的民主政府,是服务公共利益、捍卫公民尊严的公共政府,更是权力受约束的法治政府和有限政府。服务型政府有利于保障公民的自由与权力,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公正,捍卫公民尊严,更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繁荣。本文通过对服务型政府进行理论概括,介绍迄今为止中国服务型政府的发展现状,并结合有关文章,得出中国服务型政府的未来发展趋势及所需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中国;服务型政府;现状;发展趋势 1、导言 建立一个运转良好的政府始终是人类的美好愿望和理想。人们为了安全、秩序和有尊严的生活而建立政府,但是,并不是所有政府都能实现人类的美好愿景。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中,不同的历史阶段存在着不同的政府模式,其中一些能够实现人类的期待,满足人类的公共需求;而另一些非但不能实现是,甚至与人类建立政府的初衷背道而驰。人类政治生活文明化的过程,实质就是在这些不同政府模式之间进行“优胜劣汰”的过程。 上世纪70年代末,一场声势浩大的公共管理改革浪潮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在西方,这场改革运动被看作是一场“重塑政府”和“再造公共部门”的“新公共管理运动”,简而言之,就是改变政府传统的公共管理模式,转变政府的职能。新公共管理运动对传统的行政管理进行了反思,主线是调整政府和社会管理公共事务职能之间的关系,重塑政府管理自身和社会事务的手段、过程和模式,解决新时代背景下政府管理社会和自身事务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直至上世纪80年代,新公共管理范式实现了转变,公共服务理论也不断发展成熟。新公共管理理论以经济、效率和效能为基本价值,提出“重塑政府”的观点,要求建立以服务为导向、以公众为顾客的新政府治理理念,重新部署政府的公共服务方式,增强政府与公共消费者之间的联系1。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建设服务型政府成为国家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 2、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现状 (1)中国服务型政府发展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形成一个“经济建设型政府”模式,政府长期主导资源配置,并将掌握的资源主要运用在经济领域,这使政府充当了经济建设主体和投资主体的角色,这种模式造成了经济与社会发展失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失衡等等现象。所以,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从“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必然选择。公共服务型政府并没有否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是抛弃了政府把主要精力用来直接搞投资建设的做法,主张政府为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以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谢庆魁教授指出,服务型政府的提出适应三大需要:一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二是社会转型的需要;三是政府改革的需要。官僚型政府发展的下一步就是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要求行政体制和机制转变,也就是结构功能和运行方式的转变,强调政府为所有人服务,为一切对象服务”3。 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有着实在的实践基础,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 1王欣欣.《服务型政府:政府职能的新定位—从新公共管理理论看当代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理论学刊》.2008.10.第10期(总第176期) 2迟福林.《全面理解“公共服务政府”的基本涵义》.《人民论坛》.2006年5月 3魏爱云.《服务型政府: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人民论坛》.2006年5月

关于差异化营销策略研究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关于差异化营销策略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理论界关于差异化营销模式的相关研究比较多,本文从差异化营销的策略和模式两个角度对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评价,找出其中的研究不足,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差异化营销营销策略模式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水平和层次也相应提高。消费者的消费不再满足于基本的、标准的、大众化的需求,而是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和精细化。传统的营销已不再适应市场的要求,如何实施差异化营销战略和模式来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也亟待解决。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就差异化营销模式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1.差异化营销概念及相关策略研究 1.1差异化营销概念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创造顾客就是创造差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凭借其自身的各种优势,在产品质量、功能上优于竞争对手,通过有自己特色的促销营销手段,完善周到的售后服务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与众不同的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从而赢得市场。 邓久根[1]在《差异化营销策略的实施的对策与战略》一书中提到差异化营销就是企业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生产出在性能上、质量上优于市场上现有水平的产品或是在销售方面通过特色的宣传活动、灵活的推销手段和周到的售后服务,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不同一般的形象。张占东[2]和杨树伟[3]等人也提出了相似的差异化营销的相关概念。 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差异化营销是指面对已经细分的市场,企业选择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子市场作为市场目标,分别对每个子市场提供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以及相应的销售措施。企业根据子市场的特点,分别制定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以及促销策略并予以实施。 1.2差异化营销策略研究 关于差异化营销策略研究主要集中在产品、服务、品牌和渠道等方面。学界涌现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1.2.1产品差异化策略 产品差异化是指产品的特征、工作性能、一致性、耐用性、可靠性、易修理性、式样和设计等方面的差异。其缺点是保持产品的差异化往往以高成本为代价,

中国民俗旅游发展趋势分析研究

中国民俗旅游发展趋势研究-旅游管理 中国民俗旅游发展趋势研究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厚多彩,构成了旅游资源的重要基础,我国民俗旅游1983年始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民俗旅游特色鲜明、表现形式多样、成果丰硕,民俗旅游已形成产业化发展趋势。 雷俊霞 1983年,山东潍坊“石家庄千里民俗旅游线”开启了中国民俗旅游最具重要意义的一年,民俗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新形式,开始引起各界的重视并逐渐得到推广。迄今为止,中国民俗旅游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风雨历程,民俗旅游经历了起步阶段、快发展阶段和深化成熟阶段等发展阶段。民俗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可惜的成绩,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今民俗旅游已经与自然风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一起构成中国旅游的三足鼎立,其参与型和体验性成为新时期休闲旅游和体验旅游的重要卖点。中国民俗旅游业出现了诸多新的领域和热点,探讨民俗与旅游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才能提升民俗旅游的竞争力,促进其长久发展。 一、民俗旅游业的发展历程 民俗旅游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为资源开展的旅游活动。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水平的提升,求新、奇异、求奇,注重参与型与体验性,民俗旅游逐渐发展起来。民俗旅游的发展在中国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起步阶段。改革开发以来至1989年,这一时期,民俗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逐渐得到推广,作为风光旅游和历史文化旅游的重要补充而存在,在

旅游活动中所占比重较少、规模小、范围窄。 快速发展阶段。1990年—1995年我国的民俗旅游逐渐引起全国各界的关注,很多著名的民俗旅游景点出现,如深圳的锦绣中华。这个阶段,我国的民俗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多样化,从单一的观赏发展到多样的参与。 深化成熟阶段。1996年至今,我国民俗旅游开发不断成熟,与自然观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一起构成我国旅游的三足鼎立局面。同时,这些年也出现了中国的民俗旅游亮点活动,如从2002年—2011年我国各地陆续推出的民俗旅游主题活动,这一系列活动的设置使我国的民俗旅游开发走向深入与成熟,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印象刘三姐等大型民俗项目的出现即是其典型的标志。 二、民俗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在民俗旅游30过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如我国旅游界越来越重视民俗旅游的开发,民俗旅游成为旅游开发中最具潜力的方面。同时,民俗旅游的发展也迎合了国内游客对文化旅游的多元需求。国家旅游局也组织策划了一系列民俗主题旅游活动、主题旅游线路和主打项目,都凸显了民俗旅游额独特魅力。民俗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每年我国的传统节假日,都是民俗旅游的高潮期,清明踏青游、端午近郊游、中秋赏月之旅、春节庙会游,使得民俗旅游热闹非凡。民俗旅游发展促进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发展,对我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挖掘、抢救、保存与弘扬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民俗旅游发展中业态逐渐多元化 我国的民俗旅游发展初期是作为自然旅游与历史文化旅游的重要补充而存在的,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民俗旅游的形式逐渐多样化,民俗

开题报告服务型政府建设方向

开题报告服务型政府建 设方向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东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设计(论文)题目:服务型政府建设方向 姓名:王彤妹学号: 412N 专业:行政管理学习中心:奥鹏远程教育住址:阜阳市临泉县 电话: Email 开题日期: 2015 年 12 月 28 日 指导教师:耿国阶 服务型政府建设方向

1、课题的研究意义 近年来,与服务型政府相关的理论问题的研究如火如荼,相当一部分学者从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角度就服务型政府的构建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其研究成果日益丰富,这些现有成果是我们进行服务型政府服务精神研究不可或缺的宝贵基础。但从以上现有成果来看,还缺乏服务型政府服务与和谐社会建设方面的较为系统的理论成果。构建和谐社会化解各种矛盾保持社会稳定,满足公民需要提高生活水平,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可以从中得出一些理论根基和现实的指导。 2、课题研究的现状 近年来,建设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举措,各级政府都在进行服务型建设的探索和创新。在公开办事内容和程序,减少行政审批,明确行政责任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是,对于服务型政府的理论认识还不是很清楚,虽然学术界有相当多的关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论文,但是对于政府如何把握建设方向的却始终不能成为理论。相较于国内,国外的政府较之于中国,他们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时间要早了很多,相对应的研究也值得我国学者借鉴。 3、课题的研究内容 一、服务型政府概述 二、服务型政府在建立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服务型政府建设体制欠缺 2.偏重决策轻视执行和评估 3.公众参与不足 4.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公务员队伍建设有待跟进

公务员形象气质概述

公务员形象气质概述 面试事业部马春霞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作为准公务员的广大考生,在面试准备中必须充分了解公务员的定位,掌握公务礼仪,按公务员的形象气质要求全面包装自己,在面试考场中向考官成功展示首张名片。 公务员是代表政府行使行政权力、履行国家公务的工作人员,是国家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政令的执行者。公务员作为政府与群众有效沟通的纽带和桥梁,是政府的形象大使,是人民的公仆和代言人。公务员形象气质是公务员个性特点、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的外在表现,但是,公务形象并非仅指公务员的个人形象,更是公职人员责任的外化,是政府工作形象的窗口,是政府管理水平以及权威性与公正性的具体体现。公务员个人形象气质是其综合素质的一种体现,也是国家和政府形象的标杆。因此,公务员个人形象要服从政府的整体形象,从发型、穿着、妆容、语言、行为等各个方面都要符合政府整体形象的要求。在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进程中,公务员要履行好服务职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政府公信力,必须培养强烈的形象意识,掌握公务礼仪的基本规范,塑造良好的公务形象。 中国是礼仪之邦,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和基本要求,公务礼仪是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务员在行政工作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礼仪准则。具体而言,公务礼仪是指国家公职人员在公共活动中,为塑造个人和政府的良好形象而遵循的尊重他人、讲求礼节、注重仪表、规范仪式等一系列规范和程序,具体包括公务员的衣着装饰、言谈举止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公务礼仪既是推进政府部门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形式,也是公职队伍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公务礼仪与一般礼仪相比,具有“三性”——规范性、系统性和严肃性。在公务员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提倡公务礼仪,可以塑造政府机关的良好形象、密切政府与公众的联系、改善

构建服务型政府文献综述剖析

论当今政府加强公共服务职能的路径研究文献综述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一、引言 (1) 二、针对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界定 (2) 三、政府提升公共服务职能的路径的综述 (2) 四、对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提升路径的文献观点提炼与评价 (6) 五、对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路径总结 (7) 六、小结 (8)

论当今政府加强公共服务职能的路径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以服务为核心理念,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政府模式。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是现阶段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迫切要求。当前我国公共服务型政府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必须加强我国公共服务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服务能力和水平,使政府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可靠保证。 关键词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提升;路径 一、引言 公共服务,是21世纪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提供保障。公共服务以合作为基础,强调政府的服务性,强调公民的权利。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指的是政府对以上的公共事业履行相应的义务的职责。 当今社会的尖锐突出的两大矛盾——一是居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与公共服务总体供给不足、质量低下之间的矛盾;二是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完善对政府职能的新要求与政府职能转变缓慢之间的矛盾。这两大矛盾导致我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面临巨大的挑战。政府加强对公共职能的履行,利于缓解我国当前面临的各种突出社会问题;当前在我国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责中,没有形成可持续的财政支持体制,没有建立规范的政府分工和问责机制,没有形成地区间和城乡之间资源的公平配置制度,由此严重影响了公共服务所提供的数量和质量,并制约了公共服务基本功能的有效发挥。加强政府公共服务绩效管理,强化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的责任,促进政府间间接竞争机制的形成,有利于健全我国公共服务供给的各种体制机制,引导各级政府逐步树立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政府职能观和绩效观;随着信息化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众对公共服务需求越来越大、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国家之间、地方之间公共服务的差异也越来越敏感,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知道政府在公共服务上花了多少钱,更关心这些支出取得了哪些效果,对公众的工作生活带来了什么切实的改善。从满足信息需求的层面来看,加快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估,并形成定期公开报告制度,不仅为政府进一步改善我国公共服务提供决策参考,而且可以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提高他们参与政府管理和监督的能力,有利于推动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有利于提升政府在公众心中的公信力;政府资源配置的职能不仅没有削弱而且还在不断加强。虽然2005年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仅为18.5%,但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