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病案分析

患儿,18月。以咳嗽5天,治法:温补心阳,救逆固脱。主方: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处方:人参10g,制附子6g,龙骨15g,牡蛎15g,白芍10g,葶苈子10g,桃仁10g,红花5g,甘草3g。

患儿,出生10天。早产,寒冬季节出生,形体瘦小

治法:益气温阳,通经活血。主方:参附汤。

处方:人参1g,制附片1g,黄芪3g,桂枝3g,丹参6g,当归6g,茯苓6g,生姜皮3g。

王××,男,2岁。2002年8月20日就诊。主诉:腹泻2天。

诊断:泄泻,湿热泻。(急性肠炎)

病机分析:夏日暑湿当令,患儿感受湿热之邪,蕴结脾胃,下注大肠,传化失职,故见泻下黄色稀水便,挟少许粘冻,气味秽臭;湿性粘腻,热性急迫,湿热交阻,中焦气机不畅,故便时哭闹,肛门灼热发红;湿困脾胃,胃失和纳,则食少,恶心未吐;热重于湿,则见轻度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腻;湿热注下,故见小便短黄;指纹紫滞乃湿热蕴结实证之征。病机总属湿热蕴结,肠失传导。

治法:清热利湿。主方: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

处方:煨葛根10g,黄芩6g,黄连2g,马鞭草10g,煨木香4g,法半夏6g,茯苓10g,藿香10g,六一散(包)10g,焦山楂10g。

口服补液盐1包,冲水频服。

黄××,男,7岁。2002年8月5日初诊。主诉:浮肿3天。

中医诊断:水肿,湿热内侵证。西医诊断:急性肾小球肾炎。

病机分析:患儿由皮肤感受湿热邪毒,疮毒内归,湿热留注三焦,水道通调失职,水湿泛溢肌肤而致水肿、尿少。湿热下注,故浮肿不甚,仅稍有浮肿;湿热损伤血络,故见浓茶色血尿;舌红,苔黄腻,脉数均为湿热之象。治法:清热解毒,淡渗利湿。

主方:五味消毒饮合五皮饮加减。

处方:金银花10g,野菊花10g,紫花地丁15g,蒲公英15g,白花蛇舌草15g,桑白皮10g,茯苓皮10g,泽泻10g,大蓟10g,小蓟10g,陈皮3g,甘草5g。

张××,男,2岁。腹泻20天。

1.中医诊断:泄泻,脾虚泻。

2.病机分析:大便稀糊挟不消化食物残渣,食后即泻,臭气不甚,时轻时重,为脾虚不运之证;精神较差,舌淡,指纹淡为脾气虚弱之征,舌苔薄白腻为湿浊未化净之象。(5分)

3.治法:健脾益气。4.选方用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党参、白术、苍术、茯苓、淮山药、薏苡仁、扁豆、藿香、焦山楂、生甘草。

患儿王某,女,3岁。发热、咳嗽已5天

病名:肺炎喘嗽证型:痰热闭肺证

病机分析:此证多为肺炎极期,痰热两盛,搏结于内,阻滞肺络,肺气失于宣降,肺逆于上,则咳嗽喘促,气急鼻煽。里热壅盛,则高热烦燥、面赤口渴、唇红而干。痰热胶结,则喉间痰鸣,或痰多黄稠,舌红苔黄而腻,脉象滑数为痰热内蕴之象。

治则:清热泻肺,涤疾降逆方剂:麻杏石甘汤、泻白散、葶苈大枣泻肺汤三方加减

药物:麻黄10克、桑白汤10克、杏仁10克、葶苈子10克、生石膏20克、地骨皮10克、鱼腥草15克、黄芩10克、甘草6克。

患儿,男,2岁。腹泻3天。

诊断:泄泻,湿热泻。

辨证分析:湿热之邪蕴结中焦,导致胃失和降,脾失运化,清浊相混,升降失常,上则为呕吐,下则为泄泻。湿性粘腻,热性急迫,湿热交蒸,故泻下急迫,肛门潮红,大便呈蛋花汤样,次数较多;湿热泻最易伤阴,泻出大量水份,津液耗伤,则上欲口渴引水自救,下则小便短少色黄;舌红,苔薄黄,指纹紫,现于气关,均为湿热之征。

治法:清热利湿,运脾止泻。主方: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

处方:煨葛根6g,黄芩6g,煨木香6g,茯苓10g,马鞭草10g,六一散(包)10g,黄连1g,陈皮3g。

刘×,男,3岁。2003年10月15日.主诉:形体消瘦4月余。

诊断疳证,疳气。(营养不良Ⅰ度)

病机分析饮食失节,过食肥甘厚腻之品,损伤脾胃,脾胃失健,则饮食水谷不能化生气血精微,以滋养全身,故日渐消瘦,面色不华,精神欠佳,毛发稍稀;脾虚不运,气机不畅,则腹胀大,纳少,大便糊状不成形;脾虚肝旺,故易发脾气;舌淡苔薄,指纹淡皆为脾虚之征象。

治法和脾健运。主方资生健脾丸加减。

处方党参10g,炒白术10g,淮山药10g,苍术6g,茯苓10g,陈皮6g,藿香6g,木香6g,胡黄连3g,鸡内金5g,焦山楂10g。

患儿6岁,素有咳喘,此次发作3天。

诊断:哮喘,热性哮喘。

病机分析:外感风热,引动伏痰。痰热内蕴,肺气失肃。故咳嗽哮喘,声高息涌,咯痰稠黄,外感风热,故身热面赤,咽红口干。

治法:清肺涤痰,止咳平喘。主方:麻杏石甘汤合苏葶丸加减。

麻黄3g,生石膏15g,桃杏仁各10g,葶苈子10g,桑白皮10g,苏子10g,生甘草6g,虎杖12g,栀子10g。

患儿,5岁。高热1周,四肢酸痛

诊断: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卫气同病证

治法: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主方:银翘散加减。

金银花12g,连翘12g,薄荷10g,青黛10g,牛蒡子10g,玄参10g,生地12g,生石膏24g,丹皮10g。

张××,男,2岁。腹泻20天。

1.诊断:泄泻,脾虚泻。

2.病机分析:大便稀糊挟不消化食物残渣,食后即泻,臭气不甚,时轻时重,为脾虚不运之证;精神较差,舌淡,指纹淡为脾气虚弱之征,舌苔薄白腻为湿浊未化净之象。(5分)

3.治法:健脾益气。4.选方用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党参、白术、苍术、茯苓、淮山药、薏苡仁、扁豆、藿香、焦山楂、生甘草。

田××,男,3岁。发热3日,体温39.4℃,烦躁不安.

中医诊断:肺炎喘嗽,痰热闭肺证。

西医诊断:支气管肺炎。

病机分析:外感邪热内犯,灼津炼液成痰,痰热壅盛,闭郁于肺。热邪炽盛,故高热、烦躁不安、舌红苔黄;痰壅气道,故喉中痰嘶、舌苔腻;痰热闭肺,故咳嗽频作、气促鼻煽;气血不畅,故口唇青紫。

治法:清热宣肺,涤痰定喘。主方: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处方:炙麻黄3g,生石膏(先煎)30g,杏仁10g,前胡10g,虎杖15g,黄芩10g,

桑白皮10g,苏子10g,葶苈子10g,细茶10g。

王××,男,10个月。腹泻半月

诊断;泄泻,脾虚泻。

病机分析:泄泻迁延,脾胃虚弱,清阳不升,运化失职。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清浊不分,故大便仍有每日4~5次,质稀溏,夹不消化物,舌质淡;脾虚胃不受纳,故每于食后即泻;脾阳受损,故大便稀溏而无臭气,腹部凉。

治法:健脾益气,温阳助运。主方:参苓白术散合理中汤加减。

处方:党参6g,白术6g,茯苓6g,山药10g,炒薏仁10g,干姜4g,煨益智仁6g,肉豆蔻3g,砂仁(后下)3g,焦山楂6g。

儿科典型病案分析

病例一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病史 1. 病史摘要: 杨××,女,10个月。主诉:体重不增 2 个多月。 患者近三月来反复腹泻、大便呈稀水样或蛋花样,每日十余次,病初有呕吐,治疗后好转,食欲尚可,进食即泻,小便多,明显消瘦,无抽搐。近2个月主要以米粉喂养,第一胎、第一产,足月顺产,出生体重3. 5 kg,母乳喂养至4个月,添加牛奶及米粉。 2. 病史分析: (1)患儿系婴儿,出生时生长发育正常,病程近2 月,生长缓慢,体重不增,病史中有反复腹泻,食欲尚可,但主要以米粉喂养,考虑蛋白质- 热能营养不良,应重点询问出生史,喂养史,了解辅食添加情况、如饮食的种类,数量;分析一天内热量、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摄人量;询问饮食习惯,有无偏食挑食等;了解伴随疾病及治疗的情况,寻找诱因和病因。 (2)病史特点:①女婴,10月婴儿。②有反复腹泻病史及喂养不当,以淀粉喂养为主,每日能量摄入不足。 (3)营养不良是一个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常伴有全身各系统的功能紊乱及多种营养素的缺乏,因此在体检和实验室检查中应着重检查。 体格检查 1. 结果: T 36. 2℃,P 108次/分,R 28次/分,身高70cm,体重5kg。 精神欠佳,消瘦,皮下脂肪少,无水肿,皮肤松弛,弹性差,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前囟1cm×lcm,稍凹陷;头发稀少,干枯;双肺呼吸音清晰。心音有力,无杂音;腹软,腹壁皮下脂肪0. 2cm。肝脏肋下2. 5 cm,质软,脾脏肋下未及,肠鸣音亢进。 2.体检分析: (1)本病特点:生长发育落后于同龄儿,明显消瘦,体重减轻。皮肤松弛,弹性差,腹壁皮下脂肪少,肝脏偏大。.应考虑营养不良。 (2)本病例的阳性体征:消瘦,体重低,皮下脂肪少,皮肤弹性差,前囟凹陷。. 辅助检查 1. 结果: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5. 2×109/L,、N 0. 40、L 0. 58,,Hb 87g/L;大便常规:黄色稀便;血生化:ALT 55. 2IU/L,AST 581U/L,GGT 871U/L,LDH 6191U/L,HBDH 2271U/L,TP 49g/L,ALB 29g/L;肾功能正常;血K+ 3. 5mmol/L、Na+ 131mmol/L,、Cl- 96mmol/L;空腹血糖3. 5mmol/L;乙肝两对半:阴性。 2. 辅助检查分析: 患者实验室检查显示血红蛋白87g/L,呈轻度贫血;血生化转氨酶等指标轻度升高,提示肝功能损害,乙肝两对半阴性可排除乙型肝炎;总蛋白与白蛋白降低示有低蛋白血症,血糖偏低,提示存在营养不良;血电解质钾、钠、氯均为正常低值可能与反复腹泻有关。 诊断与鉴别诊断 1. 诊断: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2.诊断依据: (1)生长迟缓,体重低下,较同龄儿平均体重低>40%。 (2)明显消瘦,腹壁皮下脂肪减少<0. 4cm。 (3)有反复腹泻病史,影响食物消化吸收。

小儿肺炎护理病案范文儿科护理病历分析

小儿肺炎护理病案范文儿科护理病历分析入院病历 姓名李俊 性别男 年龄9月 籍贯上海市 民族汉 亲属姓名儿母吕一敏 住址上海哈密路1220号 入院日期 1991—12—6 9:00 病史记录日期 1991—12—6 9:40 病史陈述者儿母

主诉 咳嗽3天,加重伴发热、气急3天。 现病史 患儿于12月1日起,在着凉后流清涕,鼻阻,继而咳嗽,为阵发性干咳,无痰。2天后咳嗽加重,有疾,不易咯出。12月4日起发热,38.5~39.5℃(肛温),同时伴轻度气促,哭闹时口周发绀。病初自服小儿止咳糖浆12月3日因症状加重到地段医院就诊,口服红霉素2天,但咳嗽仍未减轻。12月5日来院门诊,予青霉素肌注治疗。今晨因高热39.8℃,咳嗽气急加重急诊入院。病后精神食欲渐差,发热后尿黄量少,大便每天1次,干。无气喘声嘶、也无盗江咯血、尿频、双耳溢脓等症状。无呕吐,腹泻和抽搐。 个人史 胎儿及围产期情况

第一胎第一产,足月顺产。于1991年3月3日生于上海市金星妇幼保健院,娩出时体重 3.1kg,apgdr评分 10分,无畸形及出血。母妊娠期体健,无感染发热史,无药物过敏及外伤等病史。 喂养史 母乳少,以牛乳、奶粉为主。偶有溢奶、无呕吐,2个月后加米汤,5个月后加蒸蛋,6个月时加喂菜粥及饼干、苹果泥。间断服过钙粉,未加服鱼肝油。 发育史 3个月会抬头,4个月会笑认妈,7个月能扶坐、出牙,现能叫爸爸妈妈,能扶站,尚不能迈步。 生活习惯 每晚睡眠10~12小时,白天睡2~3小时,易惊醒,大便每天1次,成形,色黄。 过去史

一般健康状况平时易出汗,6个月后患感冒、支气管炎各1次,无气喘病史。传染病史无麻诊、水痘等传染病史。 过敏史无药物及食物等过敏史。 外伤手术史无外伤手术史。 预防接种史生后1周接种卡介苗,6个月时服小儿麻痹糖丸,7个月注射百自破三次联疫苗。 家族史 父母年龄及健康状况父29岁,母28岁,均为工人,非近亲结婚,身体健康。 家庭成员情况祖母60岁患冠心病,家庭成员中无支气管气喘、结核患者,无遗传病史。 家庭环境经济情况和住房条件一般,患儿由祖母照管。 体格检查

感冒 风热——儿科病例

主诉(代诉):发热2天。 现病史:患儿2天前因受凉后出现发热,无咳嗽及咳痰,流清涕,在家给予口服药物治疗(具体用药不详),效差,为求系统治疗今日来我院,门诊以“上呼吸道感染”收住我科,入院时症见:神志清,精神倦怠,面红,流清涕,无口唇发绀,发病来纳眠欠佳,二便可。 既往史:平素体质可,否认重大病史记载。 个人史:足月产,产出顺利,无缺氧窒息史,生后无黄疸,生长发育与同龄儿相同,免疫接种随社会进行。 家族史:患儿父母体健,无家族传染性、遗传倾向性疾病史。 过敏史:否认有药物食物及其他过敏史。 中医望闻切诊:神志清楚,精神倦怠,面红,流清涕,舌质淡,苔薄白,脉浮数。 体格检查 T:℃,℃, P: 次/分,R:次/分, 次/分 W: Kg 神志清楚,精神倦怠,发育正常,形体适中,营养良好,主动体位,抱入病房。舌质红,苔薄白,脉浮数,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头颅无畸形,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灵敏。外耳道无异常分泌物。口唇无发绀,咽腔稍红,双侧扁桃体无肿大,无疱疹及脓性分泌物。颈软无抵抗,气管居中,胸廓对称,双肺呼吸音清,无干湿罗音。心率88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存在。四肢活动自如,双下肢不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辅助检查: 1.血常规:WBC 13.7×109/L RBC 4.29×1012/L HB 119g/L N 77.9﹪ L19.5﹪ PLT 190×109/L 初步诊断: 中医:1.感冒 风热感冒 西医:1.上呼吸道感染 首次病程记录 2014-05-31 患儿,女,4岁,以“发热2天。”为主诉,于2014-05-31上午由门诊收入院。

中医儿科病例

姓名:性别:年龄: 职业:民族:住址: 婚姻:科室:发病节气: 入院日期:记录日期: 陈述者与患者关系:确认病史后陈述者签名_________2017年____月____日 入院记录 主诉:咳嗽、咳痰5天,加重伴发热2天。 现病史:患儿于5天前因受凉后出现咳嗽、痰少难咯,伴鼻塞,流涕,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予以“感冒清热颗粒”等药物治疗4天,患儿鼻塞、流涕缓解,仍咳嗽、吐痰。昨日又复受凉后出现发热,体温不详,咳嗽加重,痰多难咳,色白,无喘促及抽搐,无咯血。今日由门诊以“急性支气管炎”收住院。刻下症见:咳嗽,痰多难咯,色白稍黄,伴发热、纳呆,少许流涕,夜寐安,二便调。 既往史:无麻疹、水痘、痄腮等病史,无肝炎、结核等传染病病史,无外伤、手术、输血等病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 个人史:患儿系足月产,出生时无产伤窒息史,否认疫区生活史,预防接种按序进行,母乳喂养至9月,5月开始添加辅食,3月会抬头,6月会翻身,8月会爬,生长发育正常。 家族史:父母体健,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体格检查 T:℃ P:次/分 R:次/分 WT: Kg 神志一般,精神正常,发育良好,营养一般,体型偏胖,自动体位,查体合作,对答切题。全身皮肤黏膜及巩膜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颅大小正常无畸形。双侧睑结膜无苍白,球结膜无充血、水肿,口唇无明显紫绀,咽红,无扁桃体肿大。颈部对称,无颈静脉怒张,颈软,无抵抗,气管居中,甲状腺未触及肿大。胸廓对称,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前区无隆起,未触及震颤,叩诊心界不大,心率104次/分,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肝肾区无叩击痛,肠鸣音正常。脊柱、四肢无畸形,双下肢无水肿。前后二阴未查,排泄物未见。神经系统检查: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滑数。 专科情况:

中医儿科常见病证辨证思路与方法

中医儿科常见病证辨证思路与方法 摘要: 一、引言 二、中医儿科常见病证概述 1.呼吸系统疾病 2.消化系统疾病 3.泌尿系统疾病 4.神经系统疾病 5.心血管系统疾病 6.皮肤疾病 7.传染性疾病 三、中医儿科辨证思路与方法 1.四诊合参 1.望诊 2.听诊与问诊 3.闻诊 4.切诊 2.八纲辨证 1.阴阳辨证 2.表里辨证 3.寒热辨证

3.脏腑辨证 1.心肝辨证 2.肺脾辨证 3.肝肾辨证 4.肺胃辨证 5.脾胃辨证 6.大肠辨证 四、典型病证辨证分析 1.感冒 2.肺炎喘嗽 3.腹痛 4.泄泻 5.厌食 6.汗证 7.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五、中医儿科治疗原则与方法 1.治疗原则 1.清热解毒 2.滋阴养血 3.调理脾胃 4.疏肝理气

2.治疗方法 1.中医药治疗 2.针灸治疗 3.推拿治疗 4.拔罐治疗 六、结论 正文: 一、引言 中医儿科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疗效。中医儿科疾病种类繁多,诊治方法独具特色。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医儿科优势,提高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水平,本文对中医儿科常见病证的辨证思路与方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二、中医儿科常见病证概述 1.呼吸系统疾病:感冒、肺炎、哮喘、咳嗽、鼻炎等。 2.消化系统疾病:消化不良、腹泻、呕吐、厌食、腹痛等。 3.泌尿系统疾病: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尿频等。 4.神经系统疾病:惊风、癫痫、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等。 5.心血管系统疾病:小儿高血压、先天性心脏病等。 6.皮肤疾病:湿疹、过敏性紫癜、牛皮癣等。 7.传染性疾病:流感、水痘、腮腺炎等。 三、中医儿科辨证思路与方法

临床中医病案分析总结

一.姓名:xx 性别:xx 年龄:xx职业:儿童婚姻状况:未婚家住:xx 就诊时间:xxxx 电话:xxxxx 主诉:咳嗽,吐痰5天。 现病史:5天前因在外面跑得太久,晚上在家即开始出现咳嗽,无发烧,出汗,而开始感觉恶寒发热,鼻塞,头疼,咳嗽,无汉。在家自己服用三九感冒灵2次无效,遂来就诊,衣服包裹严实,咯少量痰,咳嗽时可闻及喉间痰响音,鼻塞,无流涕,汗多。查体:咽喉部稍充血,舌红苔薄白,脉浮数。 问诊:恶寒轻重,头疼部位,有汗无汗,咳嗽有痰无痰,痰质严实形状,家族史,婚姻史,经带产,有无接触病死家禽,有无就诊。 辨症分析:早晨受寒,风寒以过口鼻,皮毛侵袭而入内伤及于肺,以致卫表不和而见恶寒轻发热重,身体疲乏,头痛。肺失宣降而见,鼻塞,咳嗽,咽喉疼痛。脉浮紧。所以此证为风寒表实证。 诊断:感冒(风寒表实证) 治法:解表驱寒 方药:麻黄汤加减麻黄10g 桂枝10g 杏仁10g枳壳10g 桔梗15g 紫菀10g 陈皮10g 荆芥10g防风15g 白芷10g 甘草5g 生姜15g 水煎温服. 服药一日好转,加服用一剂,遂桂枝六君子汤加减桂枝10g 白芍10g 党参10g 白术10g 茯苓20g 生姜15g 大枣15g 炙甘草5g 蝉蜕10g 黄芩10g 治愈。 医嘱:休息保暖,忌辛辣,忌油腻食物,服药期间不能服用滋补药物. 医师签全名:彭双全 主诉: 现病史: 咳嗽5天,咯少量痰,咳嗽时可闻及喉间痰响音,鼻塞,无流涕,汗多。舌红苔薄白,脉浮数. 体格检查:咽喉部稍充血,扁桃体无肿大。 辅助检查:无 中医诊断:咳嗽 西医诊断:上呼吸感染 治法: 处方: 复诊:

三诊:患者诉已无症状。 儿童咳嗽咳嗽5天,辨证:风热咳嗽 处方:银翘散加减 甘草2g 黄芩10g紫菀8g百部8g 牛蒡子6g杏仁6g连翘6g薄荷8g 金银花8g桑叶15g枇杷叶6g 竹茹10g 蝉蜕6g桔梗6g麻黄3g 芦根10g 2付 复诊:鼻塞流涕明显,咳痰减少,干咳,无恶心呕吐,汗出少.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数. 上方去竹茹、连翘、紫菀,加辛夷6g、罗汉果0。5个 2付 三诊:昨日受凉后咳嗽加重,咳黄脓痰,量多,汗多,鼻塞,流涕。 甘草3g黄芩10g胆南星10g 百部10g 牛蒡子6g杏仁10g连翘6g 薄荷8g 金银花10g桑叶15g 枇杷叶10g 鱼腥草15g 蝉蜕10g桔梗6g连翘10g 芦根10g 辛夷6g罗汉果0。5个 2付 鼻塞流涕好转,现症见:汗多,咳嗽有痰,黄粘痰,舌淡红原方去薄荷加金荞麦 15g、竹茹10g2付 随访咳嗽缓解. 病案2 老年女性受凉后出现咽喉干,怕冷,鼻塞,咳嗽咯痰,口服西药后咳嗽咯痰好转,鼻塞好转,易半身汗出,受压部位明显,咯少量黄痰.舌淡苔薄白,脉浮稍弱. 辨证为气虚感冒 处方:参苏饮加减 党参30g紫苏梗15g陈皮15g枳壳15g

中医儿科病案分析

患儿, 18月。以咳嗽5天, 治法:温补心阳, 救逆固脱。主方: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处方:人参10g,制附子6g,龙骨15g,牡蛎15g,白芍10g,葶苈子10g,桃仁10g,红花5g,甘草3g。 患儿,出生10天。早产,寒冬季节出生,形体瘦小 治法:益气温阳,通经活血。主方:参附汤。 处方:人参1g,制附片1g,黄芪3g,桂枝3g,丹参6g,当归6g,茯苓6g,生姜皮3g。 王××,男,2岁。2002年8月20日就诊。主诉:腹泻2天。 诊断:泄泻,湿热泻。(急性肠炎) 病机分析:夏日暑湿当令,患儿感受湿热之邪,蕴结脾胃,下注大肠,传化失职,故见泻下黄色稀水便,挟少许粘冻,气味秽臭;湿性粘腻,热性急迫,湿热交阻,中焦气机不畅,故便时哭闹,肛门灼热发红;湿困脾胃,胃失和纳,则食少,恶心未吐;热重于湿,则见轻度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腻;湿热注下,故见小便短黄;指纹紫滞乃湿热蕴结实证之征。病机总属湿热蕴结,肠失传导。 治法:清热利湿。主方: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 处方:煨葛根10g,黄芩6g,黄连2g,马鞭草10g,煨木香4g,法半夏6g,茯苓10g,藿香10g,六一散(包)10g,焦山楂10g。 口服补液盐1包,冲水频服。 黄××,男,7岁。2002年8月5日初诊。主诉:浮肿3天。 中医诊断:水肿,湿热内侵证。西医诊断:急性肾小球肾炎。 病机分析:患儿由皮肤感受湿热邪毒,疮毒内归,湿热留注三焦,水道通调失职,水湿泛溢肌肤而致水肿、尿少。湿热下注,故浮肿不甚,仅稍有浮肿;湿热损伤血络,故见浓茶色血尿;舌红,苔黄腻,脉数均为湿热之象。治法:清热解毒,淡渗利湿。 主方:五味消毒饮合五皮饮加减。 处方:金银花10g,野菊花10g,紫花地丁15g,蒲公英15g,白花蛇舌草15g,桑白皮10g,茯苓皮10g,泽泻10g,大蓟10g,小蓟10g,陈皮3g,甘草5g。 张××,男,2岁。腹泻20天。 1.中医诊断:泄泻,脾虚泻。 2.病机分析:大便稀糊挟不消化食物残渣,食后即泻,臭气不甚,时轻时重,为脾虚不运之证;精神较差,舌淡,指纹淡为脾气虚弱之征,舌苔薄白腻为湿浊未化净之象。(5分)3.治法:健脾益气。4.选方用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党参、白术、苍术、茯苓、淮山药、薏苡仁、扁豆、藿香、焦山楂、生甘草。 患儿王某,女,3岁。发热、咳嗽已5天 病名:肺炎喘嗽证型:痰热闭肺证 病机分析:此证多为肺炎极期,痰热两盛,搏结于内,阻滞肺络,肺气失于宣降,肺逆于上,则咳嗽喘促,气急鼻煽。里热壅盛,则高热烦燥、面赤口渴、唇红而干。痰热胶结,则喉间痰鸣,或痰多黄稠,舌红苔黄而腻,脉象滑数为痰热内蕴之象。 治则:清热泻肺,涤疾降逆方剂:麻杏石甘汤、泻白散、葶苈大枣泻肺汤三方加减药物:麻黄10克、桑白汤10克、杏仁10克、葶苈子10克、生石膏20克、地骨皮10克、鱼腥草15克、黄芩10克、甘草6克。

小儿反复咳嗽中医科治疗病历书写范文模板

小儿反复咳嗽中医科治疗病历书写范文模板 【一般资料】患儿女,10岁 【主诉】反复咳嗽11个月。 【现病史】1个月前,患儿咳嗽,喘促胸闷,咳痰,痰黄而黏,无热,舌红,舌 苔白厚,脉浮数,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中小水泡音。患儿于1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痰,就诊于当地医院,查肺炎支原体阳性(1 : 80),诊断为 支原体肺炎,先后予仙力素、氟康嘤、大蒜素、红霉素、复达欣、泰能等治疗, 病情有所好转出院。患儿自就诊治疗以来一直有咳嗽、气促入住当地医院。出院后仍有咳嗽、气促,活动后喘息再次人住当地医院。住院期间,双肺可闻及中小水泡音及哮鸣音,胸部高分辨CT检查,显示呈〃马赛克〃分布的低灌注区域, 有气体滞留,小支气管壁增厚及扩张,以右侧为著,考虑小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可能性大,进行CT引导下行右上胸部病变部位肺穿刺活检,病理检查镜下见肺泡结构正常,未见肉芽组织充填,除外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伴机化性肺炎,诊断为BO o纤维支气管镜局部灌洗治疗出院后,口服糖皮质激素。 【辅助检直】住院期间3次痰培养分别为卡他球菌、肺炎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生长。肺功能检查为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为:(1)慢性支气管内膜炎;(2)左主支气管变窄(考虑漏斗胸所致X胸部CT检查,示〃双肺斑片状阴影,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中医诊断】邪郁于肺,肺失肃降,日久灼肺伤阴。 【治法治则】法当清热宣肺、养阴祛痰,佐以益气。 【方药】选用拿苗大枣泻肺汤化裁

炒拿苗7.5g ,大枣、桑白皮、炒杏仁各10g ,芦根15g ,桔梗、前胡各10g , 黄苓7.5g ,丹参、茯苓各15g ,红花、甘草各7.5g ,生龙骨、牡蛎各30g ,焦 术10g ,意故仁15g o 3剂水煎分3次服。 同时口服本院自制之化痰散,川贝粉末以助化痰止咳。 外敷方:本院自制敷胸散(大黄、白芥子、生姜等)外敷于双侧肺部以促进水泡音的吸收,每日1次。 二诊 2024-01-04,患儿已无咳嗽,舌淡红,苔白,脉数,双肺呼吸音粗。左肺仍可 闻及水泡音。此为余邪未清,阴液未复,肺气已宣,予清热养阴、宣肺和胃之法,上方加西洋参5g(单包),6剂水煎分3次服。仍以敷胸散外敷双肺部。 三诊 2024-02-01,患儿无咳,舌质淡暗,苔薄白,脉数,左肺可闻及干鸣音,未闻 及水泡音,邪热已解,肺气得宣。 桑白皮、炒杏仁各10g,芦根15g ,桔梗10g,黄苓7.5g ,丹参、茯苓各15g , 红花7.5g ,钩藤10g ,五味子7.5g ,川花10g ,当归15g ,瓜萎10g ,川贝 20g ,桃仁10g等药6剂,水煎分3次服。仍以敷胸散外敷双肺部。 四诊 2024-03-08 ,无咳,无黄痰,双肺呼吸音粗,左肺仍可闻及干鸣音、舌质淡暗、少苔、脉沉缓。

儿科中医大病历

儿科中医大病历 患儿姓名:小明性别:男年龄:6岁住院号:20210001 主诉:小明患有反复伴有咳嗽的哮喘病,咳嗽咳痰四年,近期发作频繁,伴有嗓子疼、声音嘶哑,食欲不振。前往多家医院治疗,但病情未见明显好转,为求进一步治疗,来到 本院儿科就诊。 病史:小明出生时体重较轻,出生后4个月时开始反复感冒,3岁时被确诊为哮喘病。小明家中有宠物,平时饮食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营养不均衡。此前使用过激素和支气管扩 张剂治疗,但在停药后病情反弹。 就诊检查:体温37.2℃,呼吸急促、呼气时间较长,心率115次/分,呼吸音低,鼻 翼扇动、头有轻度后仰,多数氧气饱和度94%左右。 辨证施治:根据小明的病情和病史,综合中医辨证施治方法,施行以下治疗方案: 1. 清热散寒、平喘化痰法 处方:麻黄6g,桂枝6g,炙甘草6g,杏仁6g,羌活(杆芫荽)6g,黄芩(煅)6g, 苦杏仁9g,生姜5片,梨(梨汁1杯)。 用法:配伍上药,水煎后去渣,本剂为煎剂,每日一剂,分2次服用。 2. 润肺止咳法 处方:蜜炙白术10g,灸贝母6g,西洋参10g,北沙参10g,枇杷叶等同量。 3. 调理营养法 饮食上主张均衡营养,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不吃辛辣和发物,限制油炸食品和 碳水化合物摄入。 治疗过程:经过一个月的中药治疗和饮食调整,小明的病情明显好转,咳嗽减少,精 神饱满,呼吸困难减轻,服药过程中无明显不适感。 出院指导:建议小明回家后继续按时服用中药,遵循饮食调理方案,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接触冷空气和烟雾。同时建议小明每天进行适量的户外运动,增强体质和免疫 力。 总结:中医药治疗哮喘病的原则是清热散寒、平喘化痰、润肺止咳和调理营养,综合 中医辨证施治方法对提高治疗效果和预防复发具有重要意义。遵循中医治疗方案并及时调 整生活方式,对小明稳定病情、缓解症状具有重要作用。

张雪荣教授儿科班医案分享—咳嗽(支气管炎)病案

张雪荣教授儿科班医案分享—咳嗽(支气管炎)病案咳嗽(支气管炎)病案 病例 患儿,女,7岁10月,2019年09月10日入院。 主诉:间断咳嗽2个半月,加重10天 现病史:患儿2个半月前(约7月份)因“支气管肺炎”至我科住院治疗9天,痊愈出院,出院后偶有单声咳嗽,以夜间明显,无发热,无喘息,无鼻塞流涕,至我院门诊先后予“中药辨证方、麻杏化痰合剂、扶正化痰合剂”等口服后,仍有夜间单声咳嗽。10天前因受凉后咳嗽加重,阵咳有痰,伴有低热,遂至社区医院先后予“青霉素、头孢唑肟钠、盐酸氨溴索”静滴9天及“阿奇霉素干混悬剂(9.6-9.8)”口服后,热退,咳嗽无明显缓解,夜间阵咳明显,咳吐黄绿色脓痰,伴有咽部不适,鼻塞流清涕,无心慌胸闷,无腹痛腹泻,无呛咳,无呼吸困难等,今为求进一步诊治,遂来我院就诊,门诊以“支

气管炎”收住入院。现阵咳有痰,无发热,精神可,纳食一般,睡眠正常,大便未解,小便可。 既往史:有多次“支气管肺炎”病史。 过敏史:有药物过敏史,既往静滴头孢孟多酯钠时出现皮疹;有食物过敏史,既往有食用芒果后出现阵咳史。过敏原示粉尘螨2+,户尘螨2+。 家族史:其母亲年轻时有“结核病”及“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病史,经治疗后痊愈;无其他家族遗传疾病。 查体:体温:36.4℃,神志清楚,精神可,面色少华,口唇红润,咽部充血,扁桃体Ⅰ°肿大,可见2枚针尖样大小的脓点,颈软,无抵抗感,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可闻及痰鸣音,听诊心率95次/分,律齐,腹部平软,腹部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肋骨外翻。 舌红,苔薄白,脉滑数 中医辨病辨证分析 四诊合参,本病属于中医“咳嗽病-痰热证,乳蛾病-肺胃蕴热证”的范畴。患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受外邪侵袭,风热之邪侵袭,由皮毛或口鼻而入,风热犯肺,清肃失司,肺气上逆,则致发热、咳嗽,表邪不解渐入里,郁积化热,故痰热阻肺,故见咳嗽,咳吐黄绿色浓痰;湿热蕴积于肺胃,上攻于咽喉,热盛肉腐,故见咽红、脓点及咽部不适,舌脉亦从证。 中医诊断:咳嗽病(痰热证);乳蛾病(肺胃蕴热证) 西医诊断:急性支气管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中医辨证论治,治拟清热化痰,利咽止咳,予中药辨证方兑入麻杏化痰合剂中口服,具体用药如下: 柴胡10g 赤芍10g 白芍10g 炒枳实15g 当归15g 川芎10g 桃仁6g 免煎颗粒剂*2剂,日1剂,分次频服 方解:以“四逆散”化裁,方中柴胡升阳透邪为君药,枳实下气破结,与柴胡同用以升降气机,为臣药;赤芍活血化瘀,与柴胡同用,照顾肝之本性“体阴用阳”,当归、桃仁、川芎以活血化瘀,通络止

《中医儿科学》肺系病证病例及答案

《中医儿科学》呼吸系统病例及答案 1.胡某某,男,5岁。患儿发热,恶风,微有汗出,头痛,鼻塞,流浊涕,喷嚏,咳嗽,咳痰黄稠,口干咽痛,不思饮食,呕吐酸腐,大便酸臭,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浮滑数。扁桃腺肿大Ⅱ°,心肺(-)、WBC:7×109/L。 中医诊断:感冒风热感冒挟滞 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兼消化不良 辨证分型(略) 治法:辛凉解表兼以消食导滞 方药:银翘散加保和丸加减 金银花6g 连翘6g 竹叶2g 鲜芦根15g 牛蒡子6g 薄荷(后下)2g 豆豉3g 桔梗2g 荆芥3g 陈皮6g 半夏6g 茯苓3g 莱菔子6g 焦三仙各6g 生草2g 四付水煎服 2次/日 2.刘某某,男,6岁,“六一节”到公园游玩后,回家当晚又贪凉席地而睡,半夜出现泛恶,呕吐,伴发热,T39.6℃,汗出热不解,头晕、头痛,身困,鼻塞,流涕,咳嗽,打喷嚏,纳呆,大便溏。查体见咽红,舌红,苔薄腻,脉滑数。 中医诊断:感冒暑邪感冒 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 辨证分型(略) 治法:清暑解表 方药:新加香薷饮加减 香薷6g 藿香6g 佩兰6g 银花6g 连翘6g 扁豆6g 厚朴6g 甘草3g 四付水煎服 2次/日 3.冯某,男,2岁。2天前鼻塞流涕,发热无汗,微咳,昨夜T39℃,口干欲饮,烦闹啼叫不安,偶见惊惕,睡卧不宁,骤然抽风;查体:见咽喉红肿,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中医诊断:感冒风热感冒挟惊 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 辨证分型(略) 治法:辛凉解表,解热镇惊 方药:银翘散加用镇惊丸加减 金银花5g 连翘5g 竹叶2g 鲜芦根12g 牛蒡子6g 薄荷(后下)2g 桔梗2g 豆豉3g 荆芥3g 胆南星6g 天竺黄6g 水牛角粉2g 珍珠粉(冲服)0.6g 菊花6g 钩藤6g 蝉蜕6g 石菖蒲6g 茯神6g 甘草3g 二付水煎服 2次/日 4.赵×,女,4岁。1993年11月5日就诊。患儿三天来发热,咳嗽,痰黄粘稠,胸闷胀满,呕吐痰涎,口渴,大便干燥,小便短黄。查体:体温39℃,

中医儿科病例范文

儿科病例范文,儿科病例怎么写? 你可以多看医学儿科的优秀论文范例,在·创新医学网·有很多这方面的论文,另外 也有医学论文的写作技巧,专家视频讲座,可以学习一下【摘要】手足口病的流行,时时刻刻威胁着婴幼儿的身心健康,作为孩子的家长更是感觉到恐惧,不知如何应对。 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浅谈手足口病,通过一系列得当的治疗及护理,使疾病得到较好的预后。【关键词】手足口病;传播流行;防控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又称手足口综合征,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 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 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 1 疾病的特点该病的潜伏期为2~7天,在发病期间会在孩子的手掌、指端、足底和足趾及足 趾外侧、臀部、下肢等部位,出现直径2~10 mm的皮疹或玫瑰色斑疹,中央有清 澈透明的小水疱,成离心性分布。 另外,在口腔黏膜会出现水疱,水疱迅速破溃形成溃疡。前期多为上感症状,孩子经常会表现为发热、咽痛、口腔疼痛、拒食、流涎等症状。 该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极少数患儿可引起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弛缓性麻痹、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2 疾病的传播方式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流行期间,患者为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急性期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污染水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 手足口病分布广泛,无明显的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高发。本病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亦可发生聚集发病现象。 该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规模流行。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 由于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因此,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中医儿科病案分析题汇总

中医儿科病案分析题汇总 1.患儿,出生10天。早产,寒冬季节出生,形体瘦小,耳壳软,哭声卑微,气息微弱,全身冰冷,僵卧少动,反响极差,吸吮困难, 面色苍白,肌肤板硬而肿,范围在50%左右,涉及头颈、四肢、胸腹,皮肤暗红,无尿,唇舌色淡,指纹淡红不显。体温:34℃。 试就本例患儿,作出中医病、证诊断,病机分析,提出治法、主方,开出处方。 诊断:硬肿症,阳气虚衰证。 病机分析:患儿早产,形体瘦小,耳壳软,是先天缺乏;哭声卑微,气息微弱,全身冰冷,僵卧少动,反响极差,吸吮困难,面色苍白,肌肤板硬而肿,是阳气虚衰、血脉瘀滞;体温为34℃,硬肿范围 在50%左右,无尿,病情为中度。 治法:益气温阳,通经活血。主方:参附汤。 处方:人参1g,制附片1g,黄芪3g,桂枝3g,丹参6g,当归6g,茯苓6g,生姜皮3g。 2.患儿,出生29天。生后2天出现黄疸,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逐渐加深,晦暗无华,右胁下痞块质硬,肚腹膨胀,青筋显露,唇色暗红,大便干结,舌见瘀点,苔黄。 试就本例患儿,作出中医病、证诊断,病机分析,提出治法、主方,开出处方。 诊断:胎黄,气滞血瘀证。 病机分析:患儿生后2天出现黄疸,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逐渐加深,晦暗无华,属于阴黄证;右胁下痞块质硬,肚腹膨胀,青筋显露,是有形瘀积的重要病理变化;大便干结是腑气不利;舌见瘀点是气滞 血瘀。 治法:化瘀消积。主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处方:柴胡3g,郁金6 g,枳壳6g,桃仁6g,当归6g,赤芍6g,丹参6g,大黄2g。 3.患儿, 男, 9岁。

发热半天。正值夏季, 患儿食冷饮受凉后出现发热, 无汗, 头昏 头痛, 不咳, 鼻塞, 心烦口渴, 恶心, 呕吐, 食欲不振, 小便黄少, 舌质红, 苔白腻, 指纹紫。查体:T38.9℃,咽部充血, 双肺听诊, 呼 吸音稍粗, 未闻及干、湿性啰音。 试就本例患儿,作出中医病、证诊断,病机分析,提出治法、主方,开出处方。 诊断:感冒,暑邪感冒证。病机分析:起病急, 时值夏令, 有乘凉饮冷史。发热, 无汗, 鼻塞, 为暑邪外袭, 卫表失宣之征; 暑 邪郁遏, 清阳不升那么头昏头痛; 暑邪夹湿困阻中焦, 阻碍气机, 脾 胃升降失司那么恶心呕吐, 食欲不振。双肺听诊呼吸音稍粗, 未闻及干、湿啰音,亦符合感冒的诊断。 治法:清暑解表。主方:新加香薷饮加减。 处方:银花10g,连翘10g,香薷10g,法半夏6g,厚朴10g,黄 连3g,青蒿10g,黄芩10g,六一散〔包〕15g。 4.患儿,3岁。咳嗽3天。患儿3天前,受凉后出现流涕喷嚏,咳嗽,昨日咳嗽加重,频频作咳,咳声重浊,鼻塞流清涕。舌质正常,舌苔薄白,指纹浮红。两肺听诊,呼吸音粗糙,可闻及少许干罗音。 试就本例患儿,作出中医病、证诊断,病机分析,提出治法、主方,开出处方。 诊断:咳嗽,风寒咳嗽证。 病机分析:起病急,有外感受凉史,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指 纹浮红,为外感风寒,风寒束肺,肺气不宣之征;寒阻于肺,津聚为痰,肺失宣肃,肺气上逆,而见咳嗽频频,咳声重浊。双肺听诊:呼 吸音粗糙,可闻及少许干罗音,亦符合咳嗽〔支气管炎〕的诊断要点。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主方:金沸草散。 处方:金沸草10g,细辛2g,荆芥6g,前胡10g,杏仁6g,陈皮 3g,法半夏6g,苏子6g,甘草3g。 5.患儿, 18月。以咳嗽5天, 加重1天而就诊。证见咳嗽喘促, 气急鼻煽, 无发热, 虚烦不安, 呼吸困难, 面色苍白, 额汗不温, 四肢厥冷, 口唇紫绀, 右胁下可触

儿科护理病例分析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第四部分儿科护理病案与解析 新生儿及新生儿疾病 病案一: 张小毛,女,1.5天,发现皮肤黄染20小时入院,系第一胎,足月平产,于生后12小时发现患儿皮肤黄染,无发热,无呕吐及抽搐,吃奶尚可,解胎便1次,尿色深。体检:T37℃(肛),R35次/分,心率120次/分,足月新生儿貌,哭声宏亮,全身皮肤及粘膜中度黄染,未见皮疹及出血点,巩膜明显黄染,口唇不红,咽部正常,心肺正常,腹平软,肝右肋下1.0cm,脾未及,脐干燥,脊柱四肢无畸形。 血常规:Hb 100g/L,WBC 14.0×109/L,N 0.35,L0.45,Pt 350×109/L 血生化:肝功能正常,HbsAg(-),血清总胆红素,18mg/dl (307.8umol/L),直接胆红素 0.4mg/dl(6.8umol/L)。问: 1. 是生理性黄疸还是病理性黄疸? 2.最可能的病因是什么? 3.主要护理诊断是什么? 4.主要护理措施.是什么? 解析: 1.该患儿为病理性黄疸。 2.最可能的病因是新生儿溶血病。 3.主要护理诊断为: (1)皮肤黄疸与血中胆红素浓度增高有关 (2)潜在并发症胆红素脑病 4.主要护理措施.: (1)做好光疗和换血治疗的准备工作和护理工作。 (2)遵医嘱给予肝诱导剂、输入血浆或白蛋白等。 (3)严密观察病情,预防胆红素脑病。 病案二: 患儿,男,出生2天。2天前其母因羊水早破,胎儿脐带打结而自然分娩,

系孕1产,孕38周,娩出时无窒息,Apgar评分不详。患儿1天前无明显诱因而出现唇周阵发性发绀,偶有喷嚏。患儿反应尚好,无发热,精神欠佳,吃奶可,胎便已解。 体格检查:体温36.4℃,脉搏148次/min,呼吸50次/min。神清,前囟平软,咽充血。呼吸节律齐,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148次/min,律齐,心音有力,未闻及杂音。腹软,肝脾肋下未及,原始反射存在。 辅助检查:血常规RBC 5.36×1012/L , PLT 223.0×109 /L,WBC 22.3× 109/L,L6.5%,N89.8%。血气分析pH 7.277,PCO 2 30.4mmmHg,PO 2 90.5mmHg, BE-11.6mmol/L,BEecf-11.7mmol/L,BB36.3mmol/L,HCO- 3 13.7mmol/L, TCO 2 4.7mmol/L。胸片(仰卧)示双肺纹理稍增多。问: 1.该患儿的临床诊断是什么? 2.主要护理诊断是什么? 3.护理要点是什么? 解析: 1.该患儿的临床诊断是新生儿肺炎。 2.主要护理诊断是: (1)清理呼吸道无效与咳嗽反射功能不良及无力排痰有关 (2)气体交换受阻与肺部炎症有关 (3)潜在并发症心力衰竭 3.护理要点是: (1)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和换气功能 (2)合理用氧 (3)遵医嘱应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并密切观察药物的作用。 (4)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并发症,协同医师共同处理。 病案三: 患儿,男,1天。孕2产油国,孕39周,因B超示“胎盘钙化,瘢痕子宫”行剖腹产娩出,出生体重3kg,Apgar评分6分-9分-10分。羊水清,出生后青紫窒息,经清理呼吸道、人工呼吸、给氧后面色红润,四肢轻度发绀。出生后精神稍差,未开奶,未解胎便,小便无。体检:T36℃,R50次/分,P145次/分。精神差,足月儿貌,皮肤欠温暖,前囟平软,面色稍发绀。双肺呼吸音稍粗,心

儿科病例分析

中医儿科病例分析题1 (共 20 道题,总分 100 分) 学号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科室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简答题(问答题):针对有关问题作简要扼要旳回答。(共20题,每题5.00分) 1、 张某,男,3岁。发热1日,身体蜷缩,哭闹不宁,鼻塞流清涕,咳嗽声作不扬,咽部不红,舌苔薄白,身无皮疹,指纹鲜红浮露。 分析该患儿旳病机,作出初步诊断。 (5.00分)

2、 患儿,女,4岁。因发热咽痛2天来诊。患儿素喜进食香燥之品。2天前因受凉后出现发热不退,体温高达39.2℃,喉核赤肿明显,溃烂化脓,吞咽困难,口干口臭,大便干燥,小便黄少,舌质红,苔黄厚,脉数。请写出诊断、辨证分型、证候分析、治法、代表方药。 (5.00分) 3、 患儿,男,10岁,2023年8月3日就诊。间断四肢抽搐7天。患儿于7天前忽然起病,高热持续不退,体温最高39.6℃,继而四肢抽搐,日多次,神昏,谵语,

头痛项强,呕吐,皮肤可见出疹发斑,口渴,便秘,舌质红,苔黄,脉弦数。试就本例患儿,作出中医病、证诊断,病机分析,提出治法、主方,开出处方。 (5.00分) 4、 李某,男,6岁。间断神昏抽搐3年余。患儿为早产儿,既往惊吓史,发作时惊叫,急啼,面色时红时白,四肢抽搐,神昏,平素胆小易惊,精神恐惊,舌淡红,苔白,脉弦滑。动态脑电图检查异常,可见多导弥漫、不规则尖波、棘波、尖-慢、棘慢、多棘-慢综合波发放异常,并混有肌电。请写出疾病及证候诊断,病机分析,治法,方药。 (5.00分)

5、 患儿,男,6岁。白幼反复感冒,平素易汗,一周前于感冒后出现全身水肿,遂来诊。刻证:全身中度水肿,颜面为著,小便量少,色黄,气短乏力,自汗出,便溏,咳嗽,痰黏稠,脉虚弱。体检:咽红,扁桃体不大。尿常规:蛋白(+++),潜血(+++);镜检:红细胞+/HP,白细胞少许。血浆白蛋白:28g/L,血胆固醇7.7mmol/L。试就本例患儿,作出西医诊断,中医病、证诊断,病机分析,提出治法,主方,开出处方。 (5.00分)

中医儿科病例

1.钱XX,男,25天 问诊 : 主诉 : 出生时形体瘦小。 现病史 : 患儿 36 周出生,出生时体重 2400g,身长 40cm,吮乳无力,呛乳溢乳,哽气多哕,腹胀腹泻,甚而水肿。 望诊 : 多卧少动,皮肤干皱,肌肉瘠薄,指纹淡。 闻诊 : 啼哭无力。 切诊 : 四肢不温。胎怯 脾肾两虚证 保元汤人参2肉桂2黄芪10甘草2 白术5茯苓5苍术3陈皮5干姜1.5山药5 2赵 XX,女,20天 问诊 :主诉 :出生时形体瘦小。 现病史 :患儿 36 周出生,出生时体重 2400g,身长 40cm,吮乳无力,不思乳食。 望诊 :体短形瘦,头大囟张,头发稀黄,耳壳软,指甲软短,骨弱肢柔,指 纹淡。 闻诊 :哭声低微。 切诊 :肌肤不温。 诊断 :病名:胎怯 证型 :肾精薄弱证 治法 :益精充髓,补肾温阳 补肾地黄丸熟地5山药4山茱萸肉4丹皮3茯苓3泽泻3 牛膝 3鹿茸0.3 加紫河车 4肉苁蓉4杜仲4枸杞子5麦芽5谷芽5砂仁1.5 赵 XX,女,20天 问诊 :主诉 :面目皮肤发黄 20 天。

现病史 :患儿出生后 24 小时内面目皮肤发黄,不欲吮乳,口渴唇干,腹胀,大便秘结,小便深黄。 望诊 :肤色鲜明如橘,舌质红,苔黄腻。 闻诊 :哭声响亮。 诊断 :病名:胎黄 证型 :湿热郁蒸证 治法 :清热利湿 茵陈蒿汤加味 茵陈蒿 6g栀子2g大黄1g 加泽泻 2g 车前子 2g 黄芩 2g 金钱草 2g 厚朴 2g 枳实 2g 某女, 2 个 月 问诊 :主诉 :面目皮肤发黄 2 个月。 现病史 :患儿出生后 24 小时内面目皮肤发黄,持久不退,纳呆,大便溏薄色灰白,小便短少。 望诊 :皮肤色泽晦暗,精神萎靡,舌质淡,苔白腻。 闻诊 :啼哭无力。 诊断 :病名:胎黄 证型 :寒湿阻滞证 治法 :温中化湿 茵陈理中汤加减 茵陈蒿 9g党参6g干姜 1.5g白术6g甘草2g 加薏苡仁 5g茯苓5g神曲5g砂仁 1.5g 孙 XX,男,2个月 问诊 :主诉 :面目皮肤发黄 2 个月。 现病史 :患儿出生后 24 小时内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逐渐加深。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