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造影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中意义论文

心血管造影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中意义论文
心血管造影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中意义论文

心血管造影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中的意义探讨【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造影(acg)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与意义。方法对80例经心脏彩超检查证实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介入手术,其中室间隔缺损24例、动脉导管未闭50例、肺动脉狭窄6例。所有患者手术前进行心血管造影和超声心动图(cdfi)检查,测量缺损和狭窄处直径;术中进行心血管造影监测封堵器/球囊是否安放到位。术后采用心脏彩超检查有无残余分流。结果采用acg和cdfi测量得到的病变直径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术中根据造影显示调整封堵器/球囊位置,24小时后所有患者都不存在残余分流。结论心血管造影和超声心动图一样能准确测量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病变处直径,并能指导封堵器/球囊的安放,在先天性心脏病中介入治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心血管造影;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超声心动图

先天性心脏病(chd)是先天性畸形中最为常见的一类。而室间隔缺损(vsd)、动脉导管未闭(pda)、肺动脉狭窄(ps)三者又是最常见的chd。介入治疗是近几年新兴的chd治疗手段,适用于动脉导管未闭、房(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的畸形患儿,虽然费用高但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无手术疤痕的优点,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介入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准确评估病情、选择合理的介入方法和正确的实施。

1 资料与方法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后的护理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后的护理 刘宏宇王岩 【摘要】目的探讨介入封堵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护理。方法对4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护理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4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痊愈出院。结论封堵术患者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护理是手术治疗效果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先心病;介入;封堵术;护理 室缺房缺外科修补术治疗先心病已普遍应用于临床,但是此种方法存在创伤大、恢复慢和输血风险。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近年来国内外应用介入治疗作为先天性心脏病新的治疗手段,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不需要输血的优势,这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4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2~13岁,动脉导管未闭(pda)16例,房间隔缺损(asd)11例,室间隔缺损(vsd)15例;心功能ⅰ级。 1.2介入手术方法 1.2.1动脉导管未闭常规局麻下分别穿刺股动脉、股静脉,沿股静脉送入6~7f的端孔导管行常规右心导管检查后,将260cm的交换导丝经pda送入降主动脉;沿动脉送入4~5f的猪尾导管至主动脉弓降部行侧位造影放大摄影,观察pda的形状和位置,测量其直径,沿交换导丝送入传送鞘至降主动脉,撤出导丝和内鞘,选择大于pda最窄直径2~4mm的蘑菇伞封堵器(amplatzerductoccluder,ado),证实ado形状,位置满意,无或仅有少量烟雾状残余分流时,可沿指示方向操纵旋转柄,释放ado,封闭pda,术毕撤出导管、导丝及鞘,压迫止血,加压包扎,术中静脉注射肝素0.5~1.0mg/kg,24~48h 后复查x线胸片和超声心动图。 1.2.2房间隔缺损在全麻或局麻下穿刺右股静脉行常规右心导管检查,送入260cm导丝至左上肺静脉,用球囊测量asd最大伸展径,选择型号合适的amplatzerasd封堵器在x线及tte监视下封堵asd,其余同上。 1.2.3室间隔缺损在全麻或局麻下穿刺右股动静脉行常规左室造影及导管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现状及展望

·专家笔谈·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现状及展望 马春野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12.22.006作者单位:130021 长春,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心外科 Email :Machunye001@yahoo.com.cn 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是儿童常见的先天畸 形之一,是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所致,活产婴 儿先心病发病率为6? 8?[1] 。早产儿先心病的发病 率为12.5?[2] 。2011年我国出生人口1604万人, 也就是说我国每年的新生儿中,约有13万人以上患有先心病。 手术是治疗先心病的传统方法,但外科手术创伤大,有时术后会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恢复时间长,手术瘢痕大,给患者及家属留下沉重的心理负担,这一直成为困扰医师和患者的难题。而具有“不开刀、损伤小、恢复快、效果好”特点的微创介入治疗是目前全球医学界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自1966年Rashkind 等 [3] 首先应用头端带有球囊 的特种导管进行球囊房间隔造口术(BAS ),介入性治疗开始成为先心病治疗范畴, 1967年Porstmann 等[4] 应用泡沫塑料塞子堵闭动脉导管未闭(PDA ), 1974年King 等[5]及1977年Rashkind 进行了房间隔缺损(ASD )封堵术,1982年Kan 等[6]报道球囊扩张术治疗 肺动脉瓣狭窄, 1984年Lababidi 等[7]成功进行了主动脉瓣狭窄球囊扩张术,这个阶段因为器械及操作均尚 未成熟、 操作复杂、并发症多,使得国内很少开展。直到1997年Amplatzer 发明了镍钛合金的封堵器,其具有 安全性好、操作简便、可控制性强、并发症少的优点。其后随着国产镍钛合金封堵器的研制成功,治疗成本大幅下降,使先心病的介入治疗方法在我国迅速推广与普及,目前,介入疗法已成为许多种先心病的首选治疗方法,相当一部分病变可以通过介入方式达到治愈的目的,使几乎100%的PDA 、 80%的ASD 、70%的室间隔缺损(VSD )均可通过导管介入治疗获得痊愈。 一、目前国内开展先心病介入治疗的区域和医疗单位 从2009年我国开展正规先心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及资格认证,至今培养了大批专科技术人才,至2010年我国先心病注册介入医师是738名,全国所有的省市自治区均已开展了先心病的介入治疗,很多基层医 院也已经陆续开展该项目。 二、完成先心病介入治疗的例数、病种及疗效我国从1998年正式开展先心病介入治疗,目前开展的医院有350多家,根据卫生部先心病直报系统统计结果显示,其中每年完成数量>500例的有3家医院;完成200 500例的有16家医院;100 199例的有27家医院;其余的医院每年完成数量不超过100例。2010年我国共完成各类先心病介入治疗18648例,其中PDA 封堵术5466例,ASD 封堵术6793例,VSD 封堵术4252例,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680例,总成功率97.6%,并发症发生率为0.92%,死亡率0.05%。因为目前我国有许多基层医院也已经开展先心病介入手术,但尚未进入直报系统,根据介入器材厂商统计,目前我国年完成介入治疗例数已经超过20000例。随着 技术进步与器械发展, 国内许多大的心脏中心陆续开展了一些少见复杂的先心病的介入治疗,同时杂交手 术(Hybrid )(镶嵌)治疗手术室的建立及推广使得介入技术与外科手术紧密结合,使其治疗效果及成功率明显提高,并发症及死亡率显著下降。目前我国先心病介入治疗不仅在数量,而且在病种及治疗范围达到国际领先。 三、常见的先心病介入治疗技术日趋成熟 1.PDA :PDA 封堵术的成功率已达98%以上,且极少发生晚期并发症,单纯PDA 介入治疗已经基本替代外科手术;封堵材料选择PDA 直径≥2mm 应用蘑菇伞形封堵器;PDA 直径<2mm 采用Cook 公司可控弹 簧栓子。动脉导管开口位置欠佳、 从肺动脉侧通过困难的病例可以通过主动脉侧导入置换导丝抓捕建立动 静脉轨道的方法获得成功治疗。但目前PDA 封堵术仍有些问题需待解决,如PDA 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介入治疗适应证的选择、介入治疗时机的把握以及术后治疗效果的随访;婴儿PDA 介入治疗时机的把握;PDA 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治疗方法选择;介入术后溶血的规范性治疗方案等。 2.ASD :ASD 封堵术的整体成功率也已达97%以上。缺损条件佳者已基本取代外科手术;但有经验的超声科医师准确的术前检查及诊断要比手术医师的技术更为重要。目前国产小型号封堵器在组织相容性及成型效果方面已经基本与进口封堵器效果无统计学差 · 9207·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年11月第6卷第22期Chin J Clinicians (Electronic Edition ),November 15,2012,Vol.6,No.22

主动脉缩窄介入治疗新进展

主动脉缩窄介入治疗新进展主动脉缩窄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5%~8%,其主要的病理解剖改变是位于降主动脉上段临近动脉导管处出现的狭窄,局限性狭窄小于主动脉横截面积的50%时可产生压差。常合并的畸形有主动脉瓣二瓣化、房缺、室缺、房室隔缺损、肺静脉异位引流、大血管转位、颅内动脉瘤等。婴儿期易出现心衰,25%的患者在20岁前死亡,90%在50岁前死亡,Abbott报道平均寿命为32岁。外科手术风险较大,单纯性主动脉缩窄的手术死亡率为2%~4%,再狭窄2次手术死亡率为5%~1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约为5%~10%。1982年Singer等采用经皮球囊扩张术,成功地治疗1例主动脉缩窄外科手术后再狭窄的7周婴儿;国内也相继采用此技术进行治疗并获得了满意的结果。主动脉膜性狭窄、术后再狭窄或严重左心功能不全、重度肺高压、近期颅内出血及全身病变不能耐受手术者,可选用球囊扩张作为姑息手术减轻后负荷,缓解心功能不全,但易发生再狭窄和扩张部位主动脉瘤形成。近年来,为防止主动脉弹性回缩,对主动脉峡部发育不良,长管道狭窄及轻~中度堵塞畸形和主动脉瘤形成等病变多采用支架植入。新型覆膜支架能够扩张血管内狭窄段,又有内膜覆盖撕裂片的作用,可有效地防止血管内膜破裂、动脉瘤形成等严重并发症。与普通自膨式覆膜支架不同之处是,此种支架可用球囊多次进行扩张直至达到理想口径。我院于2005年4月在国内率先置入新型覆膜支架治疗主动脉缩窄获得成功。覆膜

支架植入适应证为:主动脉缩窄部位的最窄内径小于正常血管直径的3倍以上;儿童年龄大于10岁,体重25kg以上;女性血管壁薄易撕裂者。操作时要考虑此种支架有20%~25%的缩短率,所用支架必须要完全覆盖缩窄段;选用扩张的球囊直径应与缩窄的近端血管直径相一致。覆膜支架的植入,为主动脉缩窄的患者提供了一种简单而又安全的治疗手段。1964年Dotter和Judkins首先提出经皮球囊血管扩张的同时放置支架的设想,1969年Dotter首次报导了成功的在狗的周围动脉内植入不锈钢弹性钢圈。1983年以后血管内支架才开始应用于病人,1991年开始报告将支架应用于先天性血管狭窄病变以及先天性 心脏病术后的血管再狭窄。主动脉缩窄解剖模式图 ● 狭窄部位:主动脉缩窄于1760年Morgagni首次提出,缩窄可发生在主动脉的任何部位,98%位于动脉导管附近。 ● 分型方法 * 婴儿型和成人型,分别占主动脉缩窄的10%和90%; 导管闭合型和导管开放型,其中导管闭合型又可分为有、无侧支循环两型;导管开放型又分为导管前型和导管后型; 导管前型、导管后型和导管旁型。线表现典型表现“3”字征和反“3”字征;肋骨下缘出现切迹;左室肥大,肺血增多。● 治疗方法 * 外科手术术式一:对 端吻合(缺点:婴幼儿16%-50%术后1年出现再狭窄)术式二:狭窄段切除、人造血管移植术式三:锁骨下动脉做

一、设备名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介入治疗系统教学内容

一、设备名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介入治疗系统 二、数量:一套 三、临床应用范围及要求 可用于心、脑、外周血管等全身血管造影检查及介入治疗。 要求招标货物为高质量的性能稳定产品,功能符合使用要求,投标设备必须已具备CCC和SFDA证书;供货方能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在省内有技术服务维修站。 四、技术规格 1、★主机:采用高频100KW以上进口高压发生装置 1.1★逆变频率:≥100kHz 1.2最大摄影kV:≥125kV 1.3最大摄影mA:≥1000mA 1.4最短曝光时间:1ms 1.5具备患者承受临界射线剂量警告提示功能 1.6具备故障自诊断功能 1.7配置液晶触屏,≥15英寸 2 、X线球管(进口) 2.1焦点设计:双焦点0.3mm/1.0mm 2.2最大焦点功率:≥105kW 2.3最大阳极热容量:≥1450Khu 2.4阳极转速:≥10000rpm; 2.5冷却方式:油冷+风冷 2.6遮光器辐射野形式方野 2.7金属滤过片调整0.1-0.3mm铜滤过可调 3、探测器系统(进口) 3.1★探测器类型:非晶硅碘化铯数字化平板探测器 3.2★最大有效成像视野≥30cm × 38cm 3.3多种物理成像视野,以适应不同临床介入需要≥5种 3.4最小探测视野≤15×15cm 3.5最大图像矩阵灰阶输出: 2048 × 1536 ×14 bit 3.6平板探测器分辨率≥2.5LP/mm 3.7像素尺寸≤194μm 3.8平板可电动旋转是 4、机架系统 4.1★大型多轴落地式C形臂 4.2RAO/LAO:-100°~+110° 4.3CRA/CAU:-55°~+45° 4.4SID运动范围:≥30cm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监护分析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监护分析 目的总结我科100例小儿先天性心脏患儿的术后监护效果。方法总结性分析、统计2013年2月~2014年7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00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术后监护措施,并探讨这一措施的临床效果。结果本组患者的死亡人数为4例,死亡率为4.00%;术后的并发症21例,包括肺部感染、低心排、心律失常等。结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早期手术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并发症在监护方面的主要问题在于呼吸系统,根据每例患者的生理特征进行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的监护,是降低并发症的有效途径。 标签: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监护 先天性心脏病也成为先心病,小儿常见的主要症状是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先心病的发病率一般为0.6%~0.9%,其中我国每年刚出生的婴儿中,先心病的患者约为16~21万。有1/3的先心病患者处于危重状态[1]。我科的研究采取了回顾性的数据分析,在100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术后监护质量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科在2013年2月~2014年7月,总共统计了100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术后的监护分析。其中男64例,女36例。年龄平均在(11.2±1)月。体重平均在(8.7±0.4)kg。所有患者均在术前经过了经胸片、彩色心脏超声、心电图等确诊疾病。病种构成见表1。 1.2治疗方法所有100例小儿患者,全部患儿均采取低温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实行一期根治手术。手术结束后均在监护室进行监护,气管处插管接PB840呼吸机辅助呼吸。具体的监护、护理方面有呼吸系统的监护、机械通气进行呼吸道护理、循环系统的监护、心理护理、引流管的护理、电解质的监测及消化系统的监护。 1.2.1呼吸系统的监护由于婴幼儿的身体各机能、抵抗力都较弱。大多数的小儿患者在手术之前都需要对呼吸道进行护理,且呼吸道在手术完成之后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刘薇廷研究发现小儿先心病最主要死亡原因为呼吸衰竭和本研究结果一致。所以呼吸道护理尤其重要[2]。 1.2.2机械通气进行呼吸道护理想要保障供氧和防止二氧化碳聚集,并减少耗氧量、降低心脏负荷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采用气管插管接呼吸机帮助呼吸,能够有效的帮助心功能的恢复。我科采用的均是PB840呼吸机帮助呼吸,疗效较满意。 1.2.3循环系统的监护小儿心脏机能不够完善,收缩和储备的能力较低,心室心房顺应能力差,手术会直接对心脏、大血管、传导等系统造成刺激。低温、

2013年中国心血管领域介入治疗最新数据发布

2013年中国心血管领域介入治疗最新数据发布 中国医学论坛报2014-04-29发表评论分享 冠脉介入治疗 总体趋势 近年来,我国PCI总例数稳定增长(表1),2013年达454505例,但平均百万人PCI 例数为309.42例,而美国约为1800例/百万人,我国冠脉介入治疗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表1 我国冠脉介入治疗相关数据对比 注:2013年PCI总例数中包括军队医院数据(42110例),而后续分析中未包括。PCI,经皮冠脉介入治疗;STEMI,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DES,药物洗脱支架。 地区差异 2013年,15个省/区/直辖市PCI例数超过1万例,但不同地区、医院之间存在发展不平衡现象。6.6%的大医院完成全国37.8%的病例,约1/3的医院完成例数不到总量的5%。尽管要求小医院完成与大医院相似的PCI例数不合理,但从增长情况来看,手术量<100例/年的医院2013年手术量较2012年增长48.08%;而手术量≥1000例/年的医院增长率仅为6.68%,因而维持介入治疗持续增长的潜力在于基层医院。从专业角度来讲,推动介入治疗在县级医院开展是合理的,这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须加强培训工作、资质认证、医院帮扶等。 适应证的把握 近几年的数据均显示,在行PCI的病例中,约90%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适应证的把握总体较合理。2009-2013年,我国平均支架置入数维持在1.45枚(2009年)~1.67枚

(2011年)之间。从国家层面来讲,维持在这个范围是合理的,不存在支架滥用现象。2013年,平均支架置入数1.51枚,有下降趋势。 STEMI诊治水平 2009-2013年诊断为STEMI的病例数在增加,实施直接PCI的例数也在增加,但STEMI患者实施直接PCI的比例始终维持在30%左右。STEMI患者早期再灌注治疗严重不足,这个问题涉及到整个社会的急性心肌梗死救治体系,要改善这一现状需要社会各个层面的支持与配合。 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心血管病介入治疗在数据收集、分析、评估、发布以及推动临床工作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有需要完善之处。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另一方面,也需要正视这些问题,按照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标准、行业发展的要求进行改善。 心律失常介入治疗 总体趋势 来自网络直报系统的心律失常领域相关数据(表2)显示,总体而言,我国心律失常介入治疗目前仍处于稳定增长阶段。 表2 我国心律失常介入治疗相关数据对比

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中心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分析

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中心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探究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中心血管造影(ACG)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经心脏彩超检查证实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100例,均给予介入治疗,其中,室间隔缺损35例、动脉导管未闭54例、肺动脉狭窄11例。手术前,所有患者均通过ACG和超声心动图(CDFI)检查,对缺损和狭窄处直径进行测量。术中,应用ACG,对封堵器/球囊安放情况进行监测,同时,通过心脏彩超,查看是否存在残余分流。结果对比ACG 与CDFI测量的病变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以造影为依据,对封堵器/球囊位置进行适当调整,24 h后,所有患者无残余分流现象。结论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中,与CDFI一样,ACG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广泛推广。 标签: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ACG;临床应用 先天性心脏病(CHD),属于先天性畸形范畴,其中,常见的类型有室间隔缺损(VSD)、动脉导管未闭(PDA)和肺动脉狭窄(PS)。近几年,介入治疗呈现出不断发展趋势,并在CHD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相较于传统手术,其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特点,得到人们的普遍接受和认可。然而,正确评估患者病情是介入疗效的保障[1]。为探究介入治疗CHD中ACG的临床应用,本院以经心脏彩超检查证实的CHD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通过ACG与CDFI检查,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相关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经心脏彩超检查证实的CHD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男47例,女53例,年龄3~12岁,平均年龄(6.81.49)岁。其中,VSD 35例、PDA 54例、PS 11例。所有患者均符合CHD诊断标准。 1.2 方法 (1)ACG检查:采用日本东芝DSA造影机,将其调至ACG模式,并调整相对应的参数。应用Seldinger技术,实施造影检查,待导管校正后,使用自带软件,获得以下数据:VSD缺损直径;PDA最窄处直径;PS瓣环直径。(2)CDFI 检查:采用美国PHILIPS5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对心室、心房和主要血管的位置、结构以及连接关系进行判定。在此基础上,使用多普勒血流图,对心内、外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进行观察。 1.3 观察指标 详细观察并记录两种检查方式下,不同类型的病变直径,分析研究CDFI与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术后监护分析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术后监护分析 摘要:目的探析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以后的监测与护理方法。方法选择 本院收治的28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行心脏直视手术治疗, 术后进入ICU监护病房,严密地观察患儿病情状况,待患儿病情稳定后转入普通 病房,24h监护患儿,记录处置方法及并发症的处置过程。结果28例患儿术后 出现低心排量综合征1例(3.6%),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1例(3.6%),肺不张 1例(3.6%),经过及时、有效的监护和治疗,28例患儿待病情稳定后转入普通 病房,痊愈出院,无死亡患儿。结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术后监护的关键是 对其进行心理护理干预、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循环系统及呼吸系统的监护。 关键词: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监护 Postoperative monitoring analysis of children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monitoring and nursing methods for children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after operation.Methods:28 children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After operation,they were admitted to ICU intensive care unit.The condition of the children was closely observed.When the condition of the children was stable,they were transferred to general ward and monitored for 24 hours.Results:28 cases had low cardiac output syndrome in 1 case(3.6%),1 rapid supraventricular arrhythmia(3.6%)and 1 atelectasis(3.6%).28 cases recovered and discharged without death.Conclusion:Nursing intervention is the key points of postoperative monitoring for children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keyword]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in children;Operation;Monitoring 小儿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就是先天性心脏病,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首选 方案就是进行手术治疗[1]。因婴幼儿的特殊生理解剖特点,手术和监护的难度大 大增高[2]。本文对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28例小儿先天性心脏 病患儿的资料进行总结分析,进一步提高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术后监护水平, 具体见如下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28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作 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在全麻气管插管体外循环下行手术治疗。其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 1.6~6.8岁,平均(3.4±0.5)岁;体重 6~16 kg,平均 (8.9±2.8)kg;疾病类型:肺动脉瓣狭窄(PS)1例(3.6%),法洛四联症(TOF)3例(10.7%),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VSD+ASD)3例(10.7%),房间隔 缺损(ASD)4例(14.3%),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VSD+PH)5例(17.9%),室间隔缺损(VSD)12例(42.8%)。 1.2监护方法 28例患儿行心脏直视手术治疗,术后进入ICU监护病房,严密地观察患儿病 情状况,待患儿病情稳定后转入普通病房,24h监护患儿,加强呼吸道的监护和 循环系统的监护,正确处理心包引流管,行全方位的心理护理干预等,记录处置 方法及并发症的处置过程。 2结果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2019年版)

附件1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2019年版) 为规范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本规范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最低要求。儿科专业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参照本规范执行。 本规范所称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是指经血管穿刺途径进入心腔内或血管内实施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不包括以抢救为目的的临时起搏术、床旁血流动力学监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和技术能力相适应。 (二)有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心血管内科或心脏大血管外科等与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相适应的诊疗科目,有与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相关的辅助科室和设备。 1.心血管内科。 能规范开展心血管内科临床诊疗工作,床位不少于40张,其技术水平达到心血管内科专业科室的技术标准。 2.心血管外科或者心胸外科。 能规范开展心血管外科或者心胸外科临床诊疗工作,床位不少于20张,其技术水平达到心血管外科或者心胸外科

专业技术标准。 3.介入手术室。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 (2)配备符合心血管介入诊疗功能要求的心血管造影机,影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 (3)有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设备。 (4)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有氧气通道、麻醉机、除颤器、吸引器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5)有相应的器械耗材和药品的管理设施、管理人员、管理制度。 (6)开展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心律失常介入治疗还应配备符合相应手术要求的多导电生理记录仪。 4.重症监护室。 (1)设置符合规范要求,病床不少于6张,每病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能够满足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专业需要。 (2)符合心血管内科或心脏大血管外科等相关科室危重患者救治要求。 (3)有呼吸机和多功能监护仪等设备。 (4)能够开展有创监测项目和有创呼吸机治疗。 (5)有经过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专职医护人员。 5.其他辅助科室和设备。 (1)能够利用多普勒超声心动诊断设备进行常规检查和无创性心血管成像与血流动力学检查。 (2)有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CT)和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

《先心病介入治疗》 知情同意书

《先心病介入治疗》知情同意书 尊敬的患者: 您好! 根据您目前的病情,您有该治疗的适应症。医师特向您详细介绍和说明如下内容:特殊治疗项目名称、目的、费用、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风险及替代医疗方案,帮助您了解相关知识,作出选择。 一般项目患者姓名________ 性别_________ 年龄___________ 科室________ 病房_________ 病案号_________ 医师告知医师告知【治疗前诊断及主要病情介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治疗方案及预期效果介绍】 根据您的病情,目前主要有如下几种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写明药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创治疗:写明治疗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治疗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用的特殊、贵重药品说明】(详见“特种检查、治疗、贵重药品审批表(自费项目协议书)”)【治疗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患者自身存在高危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治疗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医疗风险及应对措施】 □1、麻醉意外; □2、药物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 □3、导管扭曲、打折、折断必要时需急诊手术; □4、严重心律失常致呼吸心跳骤停; □5、心脏大血管损伤出血、心脏破裂、心包填塞,危及生命; □6、肝肾功能衰竭; □7、局部及全身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 □8、肺动脉高压危象,右心衰竭; □9、臂丛神经麻痹; □10、血管损伤,血栓形成,股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形成; □11、冠状动脉血栓、气栓,导致心肌缺血梗塞; □12、脑出血、脑梗塞导致偏瘫、死亡; □13、术中发现诊断与术前不完全相符,存在其他畸形可能,不适合介入治疗; □14、术后残余分流,溶血,需再次手术; □15、术中术后封堵器移位、脱落,须急诊手术治疗;

卫生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教材(冠心病)

卫生部冠脉介入培训教材 第一章介入诊断和治疗中的放射防护 一放射线损伤 确定效应与所接受的辐射剂量相关,并存在阈值剂量概念,人体分次接受相当于阈值剂量的X线辐射,可不出现确定效应;因此确定效应的阈值剂量通常指单次电离辐射致放射线损伤的阈值剂量。这一阈值剂量并不适用于累积剂量,即使患者接受多次介入性诊断和治疗的累积剂量达到或超过阈值剂量,可不出现明显的放射线损伤。皮肤损害、白内障等属于确定效应。 随机效应在自然界中呈概率分布,其严重程度与照射剂量并不相关,不存在阈值剂量的概念。诱发肿瘤以及可遗传的基因异常属于随机效应。随机效应出现的概率随辐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随机效应与累积剂量有关,因此,虽然多次接受相同剂量的电离辐射可以较少确定效应,但并不能减少随机效应。 二放射防护的基本知识 (一)X线成像原理 X线是一种电离辐射,其光子能量约为可见光的5000-7500倍,因此产生与可见光不同的生物学效应。X线光子具有穿透性,可不同程度地穿透人体的不同组织。X线在人体内衰减的程度不仅与X线光子的能量有关,还与人体组织内的化学组成、密度和厚度有关。X 线光子的能量越高,其穿透性越高,能量越低,其穿透性也就越差。 (二)接入性诊断和操作中X线成像过程 1.X线的产生X线管有阴极、阳极;在阴阳电极间电场的作用下,阴极发射的电子加速向阳极移动并高速撞击阳极金属,电子能量的一小部分转换为X线。阴极电流(mA)决定阴极释放的电子数量;阴阳极间的电压(kV)决定电子撞击阳极的速率。因此阴极电流决定X线光子的数量,X线管电压决定X线光子的能量。 2.X线在人体的衰减及影响成像的因素 (1)X线管电压; (2)X线管电量; (3)X线光束滤过; (4)散射; (5)减少图像噪声; 三如何减少)X线对患者和介入人员的放射线损伤 (一)设备参数 相关参数涉及电压、电流量、记录帧数等;现阶段使用的X线接受装置有两种类型:影像增强器和平板探测器。 (1)X线脉冲频率; (2)控制图像的放大倍数;X线成像系统的辐射剂量因放大倍数的增加而增加。 (二)介入人员操作时的可控性因素 1.减少透视及影像采集时间; 2.使用遮光器; 3.控制透视和摄影时的辐射剂量; 4.调整X线接收装置和球管的位置; 5.控制投照角度; 6.增加与辐射源之间的距离;

脑血管造影(DSA)和介入治疗常识问答

1.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成因 在脑血管病事件中,缺血性卒中占多数,约为80%。在众多危险因素中(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等),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颅内外血管(指颅内血管和颈动脉、椎动脉颅外段)狭窄(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血管病理因素,约有70%左右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有颅内外动脉的狭窄。 脑血管病诊断的金标准--------脑血管造影 随着医学科技诊断的不断发展,以往无法进行诊断的部位现在可以轻松诊断,通过在DSA下行脑血管造影,脑血管病的患病部位可以直观的在显影下呈现,对后期准确对症治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拥有其他如CT,磁共振在内的一切检查无与伦比的精确优势。 2.什么是脑血管造影? 脑血管造影是一种常规的、成熟的诊断方法,是用X线来探查中风的原因、动脉瘤的位置及治疗方法的选择。脑血管造影的方法是在病人的大腿根部做一穿刺,通过一细而柔软的导管在动脉内注射造影剂,同时连续拍照,记录造影过程,使脑部的血管图象清晰显示在电视屏幕和X光片上,医生据此用以判断脑血管动脉有无病变,作出准确诊断和治疗选择。

3.脑血管病的治疗方法 脑血管病的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外科治疗及介入治疗。三种方法中,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外科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颅内外血管架桥术)治疗虽然有效,但相对创伤较大,需要全麻,手术中有时要阻断脑血流,再发生狭窄时不能重复施行,而且此类手术在我国开展得不够普遍。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并发症约为60%,再狭窄率为7~15%,甚至更高,因此,外科治疗具有许多缺陷,如创伤大,禁忌症严格等,疗效有较强的术者依赖性。采用神经介入疗法对颈部血管(包括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进行血管内扩张和支架置入术,具有手术成功率高、创伤微小、适应症宽、再狭窄(或复发)率低(约5%)和可重复施行的优势,血管内扩张和支架置入术不仅能够通过对狭窄的直接治疗使脑血流增加,脑缺血改善,而且能够预防或降低卒中的再次发作。介入治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通过在脑部动脉球囊扩张和置放支架,疗效可靠,手术最安全,创伤最小。 4.什么是脑血管支架成形术? 脑血管造影后确诊脑血管严重狭窄后,根据情况进行脑血管支架成形术,在X线透视下,将球囊送至病变血管处,加压充盈球囊将狭窄处扩张,从而改变血管供血,缓解症状。病变处扩张后,需用支架

冠心病介入治疗新进展研究

冠心病介入治疗新进展研究 发表时间:2013-03-18T11:19:48.64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1期供稿作者:孙磊黄春艳[导读] 尽管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性治疗的效果很明确,但介入治疗的最佳时间和相关药物仍有争议 孙磊黄春艳(山东省平度市人民医院 266700)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1-0018-01 随着介入诊疗技术的发展和循证医学的不断深入,冠心病介入诊疗领域的新发现和新进展也不断涌现,包括新型支架、药物涂层球囊、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进展。 1、急性冠脉综合征 1.1介入治疗的时间 尽管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性治疗的效果很明确,但介入治疗的最佳时间和相关药物仍有争议。2009年人们在这个领域做了很多试验。试验表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及时和延时PCI治疗能获得同样效果,但高危患者需要早期介入治疗。 1.2选择性PCI 1.2.1药物治疗 BARI试验在介入领域提出更多讨论,但也为稳定期冠心病药物治疗提供更多证据。总共2368名2型糖尿病患者被随机分到单独药物治疗和血管重建结合药物治疗组。5年随访发现,死亡、卒中、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42%的药物治疗组最后要做血L运重建治疗,搭桥手术血运重建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更少。Trikalino等荟萃分析发现,PCI并不影响稳定性疾病患者的死亡率或心肌梗死率。 1.2.2左前降支疾病 Thicle等比较了西罗莫司洗脱支架和微创动脉搭桥手术治疗孤立性阵发性左前降支疾病的效果。12个月时西罗莫司洗脱支架组血运重建发生率较高,但两组住院期问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相同。 1.2.3多支病变处理 2009年公布了SYNTAX试验的结果。1095名三支病变或左主干病变的患者被分到冠状动脉搭桥手术(n=549)和使用紫杉醇药物涂层支架组行多支血管PCI治疗。1年时发现,与冠脉搭桥手术组相比,PCI治疗组主要心血管事件(死亡、心肌梗死、休克、重复血运重建)发生率较高(17.8%:12.4%,P=0.003)。但休克发生率较低(0.6%:2.2%,P=0.003)。复杂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 CURREN OASIS7试验将17000名行PCI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为双倍剂量(氯吡格雷600mg负荷量,随后7天每天予以150mg,然后75mg/d)和常规剂量组。双倍剂量组在死亡、心肌梗死和休克发生率方面明显降低,支架再狭窄率降低42%。 1.2.4慢性阻塞病变 Rathore等报道了因一处冠状动脉阻塞病变行PCI治疗的904名患者的效果。使用目前的导管技术,慢性阻塞介入治疗的成功率达86.2%。逆行钢丝技术(retrograde crossing)在7.2%的患者中使用,有65.6%的成功率。总之,在有丰富治疗经验的机构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很低。 1.2.5细胞治疗 在一个50人的随机双育试验中。Van Ramhorst等研究了慢性心肌缺血患者心肌内注入自体骨髓干细胞的效果。与安慰剂对照组相比,心肌内注入白体骨髓干细胞能明显改善心肌灌注、心绞痛和射血分数。 2、药物洗脱支架(DES) 2.1 DES内皮覆盖研究 一个对1197名接受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患者血管造影研究发现,继发血管瘤罕见,但急性心肌梗死时植入药物洗脱支架较常发生。同样,Gonzalo等报道,与择期药物洗脱支架植人相比,急诊PCI治疗的患者,6个月时光学相干X线体层照相术评估发现,支架贴壁不良和无内皮覆盖发生率较高。血管镜研究发现,与西罗莫司洗脱支架(SES)相比.紫杉醇洗脱支架(paclitaxel eluting Stents,PES)新生内皮覆盖率低、血栓发生率高,金属裸支架和磷酸胆碱洗脱支架(zotarolimus-eluting stent.ZES)再狭窄发生率高,但内皮覆盖良好。 2.2支架内血栓形成(ST) 在临床上药物涂层支架很少发生断裂,但一个支架损伤研究发现177例中有51例支架断裂发生(29%)。发生支架断裂的闲素有过长、支架重叠和西罗莫司药物支架等。 3、新的支架和球囊 3.1药物涂层球囊药物涂层支架植入后的副作用不只是与药物、聚合物有关,还与支架本身有关。最前沿的新技术包括药物涂层球囊、无聚合物涂层支架和可吸收聚合物涂层支架。Unverdorben等将131名支架内再狭窄患者随机分到紫杉醇涂层球囊(paclitaxel-eluting balloon,PEB)和紫杉醇涂层支架(PES)治疗组。PEB组较PES组晚期管腔损失(1ate loss)明显降低,再狭窄、靶血管重建、主要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也趋下降。同样,Herdeg等报道,植入金属裸支架时局部注入液体紫杉醇与单纯植入金属裸支架相比能减少新生内膜增生和MACE。相反,Hamm将637名患者随机分到PEB与BMS联合组和Cypher DES支架组,发现PEB和BMS组联合治疗组支架内血栓形成、心肌梗死、再狭窄和靶血管重建率明显增加。 3.2新药物、聚合物支架 研究表明,使用抗炎药物吡美莫司(pimecrolimus)涂层支架比BMS、PES或双药物涂层支架差。相反,在降低晚期管腔丢失和再狭窄方面释放biolimus的可吸收聚合物支架优于PES。在1007名患者的随机试验中.Byrne等发现ZES支架(Endeavor,Medtronic)次于SES支架或双重药物涂层支架(无多聚物的西罗莫司和普罗布考(Probuc01)涂层支架),ZES具有更多的晚期管腔丢失、再狭窄和靶血管重建率。一个中国登记研究报道,带有可吸收聚合物的SES支架获得满意效果,然而,晚期管腔丢失(0.21±0.35)mm较以前报道的持久聚合物SES支架差。与聚合物涂层支架相比。无聚合物西罗莫司涂层支架提高3个月新生内皮覆盖率。另有研究评估了新支架涂层以便突破目前支架的局限性。具有纳米级覆盖羟磷灰石微孔表面的无聚合物低剂量西罗莫司支架,以及聚合物-F覆盖支架的结果使我们看到了希望。在小规模试验中发现可吸收支架有更少的副作用,6个月时管腔变小,但是长期效果可能更好。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要求规范

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 2012.7 为规综合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制定本规。本规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所称的综合介入诊疗技术是指除神经血管介入、心血管介入和外周血管介入以外其他介入诊疗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对非血管疾病和肿瘤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介入技术。其中,非血管介入疾病诊疗技术是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经皮穿刺或经体表孔道途径对非血管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技术;肿瘤介入诊疗技术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经血管或非血管途径对肿瘤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技术。综合介入诊疗手术分为四级(见附件)。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综合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医学影像科和与开展的综合介入诊疗相适应的诊疗科目,有与开展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相关的辅助科室和设备。 (三)介入手术室(造影室)。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有菌区、缓冲区及无菌区分界清晰,有单独的更衣洗手区域。 2.配备有数字减影功能的血管造影机,配备心电监护。 3.具备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栓塞剂以及其他物品、药品的存放柜,有专人负责登记保管。 (四)有经过正规培训、具备综合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在职医师,有经过综合介入诊疗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的、与开展的综合介入诊疗相适应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五)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的医疗机构,在满足以上基本条件的情况下,还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1.医疗机构基本条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三级医院,有独立的医学影像科(介入放射)或者与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相适应的临床科室,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5年以上,5年累计完成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病例不少于2000例,其中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1000例,综合介入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2)二级医院,有相对固定的医学影像科或者与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相适应的临床科室,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5年以上,5年累计完成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病例不少于1500例,其中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800

肝癌介入治疗中栓塞剂的研究进展

肝癌介入治疗中栓塞剂的研究进展 孟冉冉张跃伟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介入治疗科,大连116001) 【摘要】肝癌是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备受关注的介入疗法对于不能通过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患者而言是一种十分理想的选择,采用不同种类的栓塞剂在肝癌的介入治疗方面进展迅速,而栓塞剂种类的选择与应用直接决定介入治疗的效果。本文结合文献就介入治疗中应用的栓塞剂的特点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肝癌;介入治疗;栓塞剂;明胶海绵;研究进展 肝癌的介入治疗,尤其是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中晚期肝癌的治疗,成为目前不能手术切除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1]。而在介入治疗中,对于栓塞剂的选择一直是医学工作者不断研究的重点,本文结合文献就介入治疗中应用的栓塞剂的特点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碘油 碘化油(LP)是目前TACE术中应用最广泛的栓塞剂,为植物油与碘结合的一种有机化合物。碘油经肝动脉注射后能长期滞留于肝癌组织内,时间可达数月甚至一年以上,而正常肝组织内数天即消失。其中碘油选择性聚积于肝癌组织的机理:①肿瘤组织血供丰富,血流量大而产生的虹吸作用;②肿瘤血管缺乏弹力层和肌层,常发生不规则扭曲,不能冲刷出粘滞的碘油;③肝癌细胞分泌和释放渗透增强因子,使血管通透性增加,有利于包括碘油在内的各种物质渗透出毛细血管,使碘油易滞留于肿瘤内;④肿瘤组织缺乏能清除碘油的单核巨噬系统和淋巴系统;⑤坏死所致死腔形成,单核巨噬系统难以将其清除。另外碘油不象其他多数生物载体那样容易被降解和失去活性,也不会因癌细胞突变而失去特异性。碘油在TACE中有3个作用:①碘油可作为一种对比造影剂,籍此更容易在TACE治疗中显示肿瘤形态;②碘油可作为一种栓塞剂,籍此有效阻断肝细胞癌的血供;③碘油可显示肿瘤组织的优势血供,并且可作为有靶向作用的载体输送细胞毒性或放射性药物进行治疗。 碘油既是介入治疗肝癌的有效栓塞剂,又是药物载体。碘油可以是通过两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