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纪是地球发展历史中的一页它延续的时间为250万年左右

第四纪是地球发展历史中的一页它延续的时间为250万年左右
第四纪是地球发展历史中的一页它延续的时间为250万年左右

第四纪是地球发展历史中最新的一页。它延续的时间为250万年左右,约占地球历史的0.56 ‰。在这一短崭的时期内,自然界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如:气候的变冷、海面的升降、生物的演变、人类的出现、现代地貌的形成,等等。

第四纪地质学(Quaternary Geology) 是研究第四纪期间发生的主要地质事件及其演化历史的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第四纪的特征

(1)气候显著变化:进入Q,地球显著降温,发生了地球历史上第四次大的冰期活动。受其影响,地球的表层系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如大气环流格局改变,气候带迁移,海面升降,沙漠扩大,生物大规模迁徙等。

(2)高等生物空前繁荣:高等生物(被子植物和哺乳动物)空前繁荣,在种属组成和生态特征上与第三纪均有显著的差别。

(3)人类的出现和发展:人类的出现是第四纪最重大、最具特征的事件,是地球演化历史的一次飞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地壳运动活跃:第四纪地壳运动十分活跃,使地球表面形态大大改观,也给全球环境变化带来巨大的影响。

第四纪的时间标尺

确定Q下限的标准

1以人类的出现作为Q的开始:3.0e6 a.B.P. 。

2以古冰川的出现作为Q的开始:欧洲一直把Alps 山贡兹(Günz)冰期冰川的出现作为Q的开始,时间为1.1×106 a.B.P.。后来的研究表明还有更老的冰期。

3以冷水型有孔虫的出现为标志

4以古植物的演化为标志:我国不适用,因为我国仍然有现生属种

5以古动物演变为标志:一般以三趾马的绝灭和真马、真牛、真象的出现作为Q的开始,称为毫格(Haug)线。2.47e6 a.B.P

6以古海水温度变化为标志:把1.80×106 a.B.P.作为Q的下限。此线以下,海水平均温度为23~25°C,以上海水温度为15°C。

四种基本划分方案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方案:

3.50×106 ~3.00×106 a.B.P. (高斯正极性/吉尔伯特负极性)

2.50×106 ~2.40×106 a.B.P. (松山反极性/高斯正极性)

1.80×106 ~1.60×106 a.B.P.(大致与松山反极性时中的奥尔都维事件相当(1.80×106 ))

0.70×106 a.B.P. (大致与布容正极性时/松山反极性时相当,仅俄罗斯采用)

目前,争议仍然很大,多数采用 1.80×106 a.B.P.或2.50×106 a.B.P. 、 3.50×106 a.B.P. 作为Q的下限。

中国的第四纪下限:90年代以来,多数采用250万年(248万年)

第四纪的进一步细分

全新世(Holocene)

晚全新世(2.5×103 a.B.P. 至今)

中全新世(7.7×103 ~2.5×103 a.B.P.)

早全新世(9.8×103 ~7.7×103 a.B.P.)

始全新世(12×103 ~9.8×103 a.B.P.)

更新世(Pleistocene)

晚更新世(0.1×106或0.15×106 、0.14×106 a.B.P.)

中更新世(0.73×106 或0.70×106 a.B.P.)

早更新世(2.50×106或2.48×106 a.B.P.)

第四纪沉积物

第四纪的沉积物质由于大多是松散的,所以习惯上称为“沉积物”,而非“岩石”。

沉积物与堆积物的异同:一般情况下二者的含义一致。有时沉积物指动力条件为水或风,堆积物指重力或人工等形成的物质。

第四纪沉积物的一般特征

与前第四纪的地层相比,第四纪沉积物主要有以下特点:

⑴松散性形成的时代新、时间短,覆于地表,所以一般呈松散或半固结状态。

⑵复杂性复杂的空间分布——到处都有但不连续。

复杂的厚度变化——0至千余米。(地貌条件)

复杂的岩相和岩性变化。(陆相)

⑶易变性直接与水圈、气圈、生物圈接触,极易遭受后期各种外营力的改造。

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标志

⑴地貌标志⑵环境物理、化学标志⑶岩石学标志⑷生物标志

多数沉积特征/成因标志可形成在多种环境中,即是多解的,如砾石的磨圆度。所以,成因推断必须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

第四纪地层的划分方法

古生物学方法:主要依据生物的演化特征或进化特征(不可逆的)。

但由于Q的时间比较短,生物的进化特征不明显,缺乏标准化石,所以主要利用动物群的组合特征。

Q1:马、牛、象三个现代属的出现为标志,少量N残余种;

Q2:主要是Qp的特有种,有大量现代种;

Q3:现生种为主,少数Qp的特有种;

Q4:主要是现生种属。

古人类及考古学方法(特有)

人类及其物质文化的出现和发展;

人类化石本身进化明显,可以划分地层;

人类文明:石器、骨器、陶器、装饰品、用火遗迹等演化明显,可以划分地层。地貌学方法:主要是依据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各种层状地貌,往往具有区域性地层对比的意义。岩石学方法:第四系分布于地表且一般是松散的,所以容易遭受风化。故年代越古老风化越深,通过对比沉积物的风化程度,可以建立地层的相对顺序。不是特有的,但是有独到之处。

年代学方法(绝对年代测定法)

古气候地层学方法

古地磁法

层型剖面:地层剖面中岩层序列的一个特殊间隔或一个特定的点,它们构成一个命名地层单位或两个命名地层单位之间界线的定义和认识标准。

维拉弗郎层(Villafranchian):世界性的界线层型剖面,它以陆上哺乳动物群中出现新的种属,如真马、真牛、真象和孢粉指示的气候明显变冷为标志确定第四纪和第三纪的界限。卡拉布里层(Calabrian):也是一个世界性的界线层型剖面。

中国第四系的特征

⑴沉积类型:Q时期,受构造、地貌及古气候的影响,中国第四系的岩性及岩相十分复杂,主要特点有:

·湖相沉积发育

·洞穴堆积发育且颇具代表性

·“土状”堆积十分发育——黄土

·冰川堆积发育

⑵空间分布:Q时期,受全球气候变冷及强烈的构造运动两大因素制约,中国第四系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带性:

·青藏高原的隆起-中国三大地貌阶梯的格局形成-促进了季风环流的形成和发展

·大型山间盆地的持续断陷接受了巨厚的沉积

中国的黄土

定义:黄土系指浅黄色(土黄、褐黄、桔红色)的,以粉砂为主、富含碳酸钙、质地均一,无层理、垂直节理发育的松散堆积物。

特点:物质均一(以粉砂为主),松散,垂直节理、古土壤、钙质结核发育。

实际工作中,人们又常把黄土分为:

典型黄土——具典型特征的风成黄土,也称原生黄土。

黄土状岩石——其他成因的黄土,也叫做次生黄土。

分布面积:

中国:原生黄土约38万km2, 次生黄土约25万km2,总计63万km2。

全球:约1300万km2。

?黄土的厚度

?中国黄土的厚度中心位于径河、洛河流域,向东向西减薄。

?黄土厚度的大小与下覆古地形有关,古洼地较厚,古高地较薄。

?黄土厚度的大小与坡向有关,西、北坡较厚,东、南坡较薄。

?Q 2的黄土最厚,Q1 、Q 3的黄土较薄,Q 4的黄土最薄。

注意:最大厚度:≤200m(185m);

黄土高原:100-200m;

午城黄土(Q1):

标准地点:山西显县午城镇。

时代:2.48×106 ~0.73×106 a B.P.。

厚度:一般<10m(?)。

化石:长鼻三齿马、三门马、丁氏鼢鼠等。

特点:黄土地层中颜色最深(棕红);颗粒最细(粘土含量高、细砂含量少);4条红褐色古土壤(褐色土);钙结核少且成形不好。

离石黄土(Q2):

标准地点:山西离石县陈家崖。

时代:上部0.19×106 ~0.10×106 a B.P.;

下部0.73×106 ~0.19×106 a B.P.。

厚度:一般100m 左右。

化石:肿骨鹿、丁氏鼢鼠等。

特点:黄土地层中厚度最大;古土壤(褐色土)最多(上部5~6条,下部多于10条);颜色下部棕红、上部棕黄;钙结核上部多而小且成形好,下部少而大,成形较好。

马兰黄土(Q3):

标准地点:北京西山斋堂。

时代:0.10×106 ~0.01×106 a B.P.。

厚度:一般<30m。

化石:方氏鼢鼠、鸵鸟蛋碎片等。

特点:黄土地层中颜色最浅(灰黄或土黄色);颗粒最粗(粘土含量低、细砂含量高);1~2条灰黑色古土壤(黑垆土);钙质结核少,钙质假菌丝常见。

第四纪古气候

第四纪古气候的信息源:

1.气象仪记录:200-300年

2.历史文献记录:3000a——来源,可靠性判断

3.地质记录:沉积物,古生物,地貌

第四纪气候的基本特征

第四纪气候的主要特征:

1. 全球显著变冷

·气温的大幅下降:Q古气温主要是根据各种温度指标来求取的。依据Q 沉积中保存的古气候信息与现代环境进行对比,恢复当时的古地理环境,再反推当时的古气候。

·冰川的大规模扩张:全球气候变冷的结果是大陆冰盖(冰舌向低纬地区大规模前进)和山地冰川的扩张(冰舌前进,高度下降)。全球雪线下降的平均幅度达1000m,其中:高纬度360~600m; 中纬度900~1200m; 低纬度600~900m

·气候带的大幅度移动:由于气候的变化和大陆冰盖的扩张,全球气候带也相应明显地迁移。

2.周期性的波动

表现为:温度:冷、暖变化;湿度:干、湿交替

研究表明,在一个冰期——间冰期旋回中气候冷暖、干湿的变化过程十分复杂(图1)。

冰期‖间冰期

湿冷——干冷——干凉或干温——干凉——温湿——温凉

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雨期与间雨期的交替,冬季风与夏季风的交替

冰期时:冬季风盛行——干冷间冰期:夏季风主导——温湿

季风气候:指季风影响下的气候。夏季受从低纬度洋面来的海洋气流夏季风的影响,冬季主要受从高纬度大陆地区来的冬季风影响,气候冬干夏湿。在季风转变的同时,云、雨和天气系统都随着发生明显的变化。伴随夏季风来临,云量增多,湿度加大,雨量猛增,这时进入雨季;冬季风来临,则云量减少,湿度下降,雨量剧减,转为旱季。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有:亚洲南部、东南部与东部,非洲中部和西部,澳大利亚北部等地。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

气候变化是大气和海洋活动的直接结果。

太阳辐射又是引起大气、海洋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来自地球内部的热量和其他星体的辐射仅为太阳的万分之一至亿分之一。所以,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取决于抵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量。

主要影响因素有三:

·太阳本身辐射强度的变化;

·地球运动轨道状态的改变,引起地球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接受太阳辐射量的变化;

·地球表层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引起到达地球表面太阳辐射量的变化.火山活动;海

陆分布;地表粗糙度,反射率;动植物生命活动;人类活动

影响方式

1下垫面性质的改变:人类活动的影响最大:

砍伐森林、破坏草场,改变下垫面的粗糙度;

修件水库、填湖造田,使区域温度场、压力场发生变化。

2改变大气成份

大气是地球的保护伞,人类的破坏作用削弱了大气的保护作用。

CO2排放——温室效应增温

灰尘排放——阳伞效应降温

氟里昂——破坏臭氧层增加紫外线

3释放热量

消耗各种能源,释放大量热能,使地面升温。如:热岛效应、火炉效应等。

全球气候变化概况

1冰期划分方案

2晚冰期气候波动:(15~14×103a B.P. — 11~10×103a B.P.),

3冰后期气候波动

4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

5近六百年来气候变化

第四纪全球变化的基本规律

总结世界近年来的工作,有如下初步认识:

·基本特征:显著变冷,周期性变化,具有等频性;(深海、冰芯、黄土-古土壤等记录)·表现形式:多样性—冰川进退,降雨量的增减,湖、海面升降,沙漠扩张,动植物迁徙等;·以1.2×106 a B.P. 为界,此前为前冰川期,气候波动以冷期和暖期交替为特征;此后以有节奏的冰期、间冰期气候波动为特征;

·全球最显著的冰期:北欧为里斯冰期;北美为勘萨斯冰期;

·全球最冷的冰期:玉木冰期;

·全球最显著的间冰期:民德-里斯间冰期;

·气候波动过程中,由暖变冷为渐变过程,由冷变暖为突变过程;

·冰后期全球气候变暖,最适宜期为大西洋期。

第四纪生物界:

哺乳动物的一般特征:主要是大脑发达、恒温和胎生哺乳

第四纪哺乳动物的迁徙和绝灭以及新种属的出现,是哺乳动物生活和演变的主要特征哺乳动物进化特征最明显的部位是头骨、牙齿和角,利用哺乳动化石划分和对比地层,一方面是根据标准化石(时间上延续短,空间上分布广),另一方面是根据动物群组合的分析。标准化石如华北早更新世的长鼻三趾马、步氏大角鹿,中更新世的肿骨鹿,晚更新世的河套大角鹿、赤鹿等。

通过研究第四纪哺乳动物群体来确定第四纪古地理环境,进行地层对比和划分,比研究个别种属更为重要。

中国的第四纪生物群

如保德期(相当于欧洲的篷蒂期,时代为早上新世),在我国华北是以三趾马、大唇犀、四棱齿象为代表的森林草原动物群。这一动物群向西分布到柴达木盆地、喜马拉雅直到中

亚伊朗及东欧。

北方型哺乳动物群

1早更新世泥河湾动物群

又称长鼻三趾马——真马动物群,标准地点在河北省北部阳原县的泥河湾村。

基本特点:

有少量第三纪末期演化出来的特化种属,如长鼻三趾马、板齿犀等;

出现了一些更新世的主要代表:三门马、剑齿虎、中国貉、步氏大角鹿等;

这一时期演化出的现代哺乳动物的种属,如马、象、骆驼、野牛、羊等,都

是初次出现,标志着第四纪的开始。

分布:西可达青海,北至阴山山前,南可达淮河平原。温带森林草原

2中更新世周口店动物群

又称中国猿人——肿骨鹿动物群,以中国猿人化石产地周口店动物群为代表。

基本特点:

第三纪残余种属全部绝灭;

早更新世一些种属作为残余种保留的有三门马、居氏大河狸、剑齿虎等;

出现了相当数量的代表中更新世的哺乳动物,如肿骨鹿、纳玛古象、中国鬣

狗、洞熊等;

出现了一些较进步的也是最早出现的现生种属,如狼、豺、狐等。

周口店动物群总的是生活在温带气候条件下,其中虽有气候波动,但整体来看,温暖的程度比偏冷的程度更为鲜明。从生态学的观点看来,不同生活习性的动物,出现于同一层位之中,说明周口店附近不是单一的自然景观。多数习惯栖息于森林—草原环境,少数种类为水陆两栖或靠近水域生活者,还有极少数习惯生活于草原或干燥地区者,亦有个别习惯生活于无林山地或较高地区者。

3晚更新世萨拉乌苏动物群

过去,常把我国北方晚更新世动物群称为黄土期动物群,但在黄土地层中,哺乳动物化石甚少,除常见的啮齿类外,只有原始牛、纳玛古象、赤鹿和驼鸟蛋等。因此,目前一般以内蒙河套南部萨拉乌苏一带河湖相沉积中发现的大量化石为代表,称为萨拉乌苏动物群,亦叫赤鹿——最后斑鬣狗动物群。

基本特点:

中更新世非常繁盛的动物已不多见,如中国鬣狗、三门马等;

中更新世已有的少数种属得到充分的发展,数量增多、体型增大,如洞穴鬣

狗,披毛犀、猛犸象、鄂尔多斯大角鹿、转角羚羊等;

一些现代种属出现,如野驴、鹿、牛等。

当时内蒙河套一带应该是湿生草原或疏林草原环境,代表着晚更新世一个偏温暖的阶段。

我国东北地区演化出代表寒冷气候的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

该动物群中具有特征意义的是猛犸象与披毛犀的出现。它们的分布范围与冰川的扩张与消退密切相关。

南方型哺乳动物群

1元谋动物群

该动物群是我国南方第四纪最老的哺乳动物群,标准地点在云南省北部,金沙江南岸支流龙川江流经的元谋盆地。上部发现了迄今我国最早的人类化石,定名为直立人元谋亚种。时代不会晚于早更新世,很可能比泥河湾动物群更早一些。元谋动物群与华南大熊猫——剑

齿象动物群的关系远不如北方上新世晚期和早更新世动物群亲近。

2盐井沟动物群

又名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标准地点在四川万县,其时代为中更新世,与华北周口店动物群时代相当。

基本特点:

有许多特殊的类型,如大猩猩、大熊猫、巨貘等;

出现了典型的南方种类,如猪、豪猪、竹鼠、水鹿等;

有少数华北中更新世常见的种属,如纳玛象、晚期鬣狗等;

部分种属具现代种属面貌,与现代还生活在当地的动物相似。

古人类及文化期

第四纪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人类及其生产活动、物质文化的出现和发展。

人是由猿演化而来的,这个演化过程经历了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在这一演化过程中,直立行走和劳动起决定性作用。

人类演化一般分四个阶段:

早期猿人(南方古猿)阶段

晚期猿人(猿人)阶段

早期智人(古人)阶段

晚期智人(新人)阶段

1.早期猿人阶段

现代人类学把髋骨结构明显显示能直立行走的古猿划入人科。早期猿人的代表是以非洲坦桑尼亚、肯尼亚发现的大批南方古猿化石为代表。南方古猿的一支,发展成为能制造工具的人类。

“东非人”脑容量为637毫升,K-Ar法年代为1.75×106 a B.P.。1972年,在东非肯尼亚特米纳湖东岸发现的“1470号人”脑容量为700毫升以上,年代测定为2.8×106 a B.P.。

南方古猿不仅能用两足直立行走,还会使用天然工具(石块、木棒),在奥尔都维文化层种还发现了一些“砸击石器”,在“1470号人”地点附近也发现有几百块粗制的砾石石器,所以有人认为早期猿人已能制造简单的石器。

我国南方早更新世及中更新世早期的巨猿,其体质特征介乎于人与猿之间,可能是古猿向人发展过程中一个绝灭的旁支。

2.晚期猿人阶段

最早发现的猿人化石是印尼的爪哇猿人(杜步亚,1892)。我国发现的有北京猿人(1929)、蓝田猿人(1963)、元谋猿人(1973)等。

北京猿人:头骨的最宽处在左右耳孔稍上处,而现代人的头骨最宽处则在较高的位置。头骨低平,下颚粗壮,颌部后缩,眉骨突起,并在鼻腔之上联在一起,头骨的厚度比现代人几乎大一倍。这些特征比较原始,具有猿的性质。北京猿人的人类学特征比爪哇猿人进步,有比较发达的大脑(已发现的六个头骨的平均脑量为1059毫升),手足高度分化,能制造工具和用火,具有人的性质。

石器,包括砍砸器、刮削器和尖状器。斑鹿和肿骨鹿是猿人狩猎的主要对象。

推测它们可能已有男女的劳动分工:男人狩猎,女人采集

猿人洞里的灰烬层,有的厚达6米,表明北京猿人已有了长期用火的经验,已能较好地管理和控制火。北京猿人是已知的最早的用火者。

北京猿人化石产出的层位为50-23万年,而北京猿人使用过的石器的年代可提前到70万年。

蓝田猿人元谋人

3.早期智人阶段

尼安德特人,这一阶段相当于晚更新世早期,也有人将这一阶段称为“尼人阶段”。

尼人下颌粗壮,齿系呈马蹄形,近似于猿;颈椎骨和脑量(达1350-1500毫升)与现代人接近。尼人能将碎石片修制成各种工具,惯用三角形石尖。在欧洲,尼人是最早用火的人类。

我国发现的古人有陕西“大荔人”(1978)、广东马坝人(1958)、湖北长阳人(1951)、山西丁村人(1954)和内蒙萨拉乌苏河套人。大荔人发现于陕西大荔县段家乡解放村附近的甜水沟,是世界上罕见的完整头骨化石标本。它代表智人的一个新亚种,它的系统位置介于北京猿人和马坝人之间。马坝人的头骨特征相当于早期尼人,所以大荔人对于研究智人起源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4.晚期智人阶段

晚期智人亦称新人。

大约出现在五万年以前,相当于晚更新世晚期。新人的代表是1868年发现于法国多尔多涅洲洞穴中的克鲁玛农人。新人在形态上已经非常象现代人,一切猿的特征均已消失。克鲁玛农人具有相当发达的文化,除能制作精致的石器外,还能制作各种骨器,从事雕刻和绘画。

广西“柳江人”、四川“资阳人”、山西“峙峪人”、云南“西畴人”、周口店“山顶洞人”等。其中柳江人是我国迄今已发现的最早的新人化石。所发现的文化遗迹地点则更多,均属于旧石器时代文化,并开始出现“细石器”。

山顶洞人:脑量已达1300-1500毫升。这些特征与现代人很一致,具有原始的黄种人的特征。其年代为18865±420 a B.P.,属于更新世末期。

山顶洞人的石器并不多,却有骨针、角器以及钻孔的石珠、石坠、兽牙等装饰品。山顶洞人还学会生火和缝制皮衣,可以御寒。在山顶洞人的遗骸附近,发现有赤铁矿粉染色的砾石,可见当时有了原始的染色技术和葬品,说明山顶洞人已经有了原始宗教的信仰

从新人阶段开始,现代各主要人种开始分化。全新世以后的现代人,人种分化已经完成。

在人类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内,分布在一定范围内有共同特征的人类文物遗存(如石器、骨器、陶器、村社遗址等),谓之文化遗址。含有人类文化遗存的地层称为文化层。与一定文化相对应的时代称为文化期。

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的标志是从制作工具开始的。

原始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器,是用石块敲击另一石块,使其具有尖或刃,并以此作为生产工具

石器时代划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人类使用打制石器的阶段称为旧石器时代,约占整个第四纪的95﹪的时间。经过漫长的生产劳动实践,古代人类发现把石头打制成一定的形状,然后再用磨的方法,将尖和刃口磨光更有利于生产,于是开始采用磨制技术制作石器。人类使用磨制石器的阶段称为新石器时代,相当于全新世的中期。中石器时代是其间的一个过渡阶段,只占全新世初的一个短暂时期。

中国猿人文化:周口店

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山西丁村文化

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山顶洞文化

中石器时代文化:细石器为代表,哈尔滨附近的“顾乡屯文化”、满洲里附近的“扎赉诺尔文化”

新石器时代文化:磨制精细的石器(如石斧、石锛、石刀等)外,陶器亦相当发达,并出现了原始的农耕器,反映人类已开始从事原始农业和饲养业。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铜器时代:

铜、石并存的时代。

红铜(天然铜)

公元前6000-4000年。

代表文化有:西亚的哈拉夫文化、中国的齐家文化。

青铜器时代:

仍未完全排斥石器。

铜和锡或铅的合金。

公元前4000-1000年。

铁器时代:

早期仍有石器使用。

晚于公元前2000年。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概要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2013年11月18日09:4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京)2013年6期作者:马俊峰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103 内容摘要: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的合理因素,运用其创造的唯物史观及剩余价值理论深入研究了近代以来世界经济与社会的运动及其发展趋势而创立的。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分析研究许多问题的重要背景和方法,又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重新理解和解读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对于我们总结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研究和处理全球化时代的诸多重要问题,尤其是处理好民族主体与人类主体的关系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好中国道路,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世界历史理论;全球化;现代化;人类解放 作者简介:马俊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关于世界历史思想的 合理因素,运用其创造的唯物史观及剩余价值理论,深入研究近代以来经济与社会的运动及其发展趋势而创立的。马克思分析和讨论许多问题都是从世界历史的视野和高度进行的,不懂得或忽视这一点,在理解马克思的思想时势必会造成许多误解和曲解。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我们对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这是造成我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时代课题理论上“不太清楚”、实践上走了很多弯路的重要原因之一。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巨大冲击,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重新理解和谋划现代化方略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迫切需要,激活了世界历史理论这个重要思想资源,使之成为近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理论热点问题。显然,世界历史理论既是我们重新理解和解读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重要切入点,也是显现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的重要方面。 一、马克思对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的创造性转换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直接思想渊源是黑格尔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现实基础则是业已形成并日益扩大的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及其产生的各种效应。在发生学的意义上,历史开始向世界历史转变是由地理大发现引起的国际贸易,尤其是由工业化所催动的国际市场拓展引发的。地理大发现不仅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和澳大利亚等地区,开辟了通往东方的新航线,而且通过更加频繁的交往,使人们日益了解了“新世界”和东方国家的历史知识。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伏尔泰写出了《论各民族的风格与精神》,从最远古的中国讲起,把欧、亚、非、美几个大洲的国家和民族都写入历史,为后来世界史的编著开辟了道路。此后,一些历史学家致力于世界历史的著述,如J. C. 加特勒尔的《世界历史要览》、A. L. von施勒策尔的《世界历史概略》等等,英国J. 坎普贝尔等人还辑集了一部多达38卷的《自远古迄今的世界历史》。作为伟大的思想家,黑格尔基于一种“巨大的历史感”,并不满意这些历史学家把历史当作已经发生的经验事实进行堆积排列的做法,即只是依据一定的材料叙述历史中发生的行动、事变以及导致这些行动和事变发生的动机,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一节 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_4

《地球的演化历史》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运用地质年代表,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课标解读】:要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地质年代表,能够形成一种观念:地球有自身的演化规律,并在不同的演化阶段,有不同的生物进化特点。 【教学目标】:能运用地质年代表,描述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地球的演变和生物的进化现象。培养学生地理计算能力,搜集整理归纳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唯物的、辩证的观点。 【内容分析】本节教材首先让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历史的方法——地层和化石,然后通过对地层和化石的研究,科学家把地球的历史按照宙、代、纪进行了编年,就形成了地质年代表。然后逐一介绍的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地壳运动、生物(动物和植物)演化、矿产和气候。地球的演化历史是本节课的重点。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必修一“宇宙中的地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等内容后出现的,学生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作为一颗行星,具有普通性也具有特殊性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用《流浪地球》的片段引入,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思维活跃,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教法】实物展示法、图片演示法、讲解法、归纳法、讨论法 【学法】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看过《流浪地球》这部电影没有?大家有没有想过地球的未来地理环境会发生什么变化?下面我们一起来观看《流浪地球》的片段。 播放视频 教师:通过这段视频,我们了解到在未来,人类的地理环境——地形、气候、水源、河流、城市、工业、农业、交通、生态环境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其实地球的地理环境一直都在不断变化之中,从地球诞生那一刻起。那么地球是从哪儿来的?它一开始就是现在这个模样吗?地球从诞生到现在地理环境发生了那些变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球的历史》。 提问:首先,我们来思考人类在地球上存在只有200-300万年,如何知道地球的年龄? 学生:略 总结:地层和化石。展示地层和化石的图片。 问题探究:A、B两地是否具有同一时代的地层?将同时代的地层用虚线连接起来,猜想两地地层产生差异的原因。 播放视频:《化石的形成过程》 提问:请同学总结化石形成的过程和条件。 学生:略 学生活动:若将地球46亿年的历史压缩为是24小时,地球诞生于0点,你能算出图中的时间分别对应一天中的什么时刻吗? 学生计算古生代始于距今5.41亿年、中生代始于距今2.52亿年、新生代始于距今6600万年,分别对应24小时中的什么时刻? 教师点评: 古生代始于5.41亿年 46亿÷24小时(即1天)=5.41亿÷(24—X)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摘要:本文介绍了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观点,阐述了"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方法,探究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形成时期;全球化;实践价值;基本观点;经济活动 在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马克思就曾把他所处的时代概括为"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时代,现代世界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全球化,对全球化的认知决定了人类判断全球化和怎样参与全球化的出发点。马克思曾经对全球化的发生和发展以"世界历史"的理论形态作了概括和分析,掌握马克思关于全球化或者说"世界历史"分析的方法论,挖掘和研究这一思想的方法论意义,对于认识和把握全球化问题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始终以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总体过程作为自身的主要任务,虽然马克思没有系统的全球化理论,但他从全球视野阐发的"世界历史"的重要思想,为我们研究当代全球化问题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总体说,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的观点有三个方面: 1."世界历史"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过程。在马克思看来,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并不是黑格尔所说的人类历史之外的什么"世界精神"的产物,而是以工业技术革命为代表的生产力自身运动的结果。世界市场使各个国家、民族连为一体,从而形成世界历史。 2."世界历史"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成的过程。"世界历史"的形成不仅是经济活动世界化的过程,同时是精神层面世界化的过程。资产阶级把

消费与生产全球化,所有古老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来被尊崇的观念都被瓦解了,一切国家人民之间的民族分隔和仇外心理在日益消失。由于生产与消费的全球化,文化也逐渐的全球化。"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生产也一样。 3.人的发展过程,就是"世界历史"。马克思历史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现实社会的人。,"世界历史"的发展就是现实的个人的发展。"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个体的历史,而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这点。"而"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 二、"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方法论 马克思阐述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的全球化过程是博大精深的,不仅作了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的分析,而且作了哲学、人类学、文化学的分析;不仅揭示了这个历史过程的本质,而且描述了这个过程的生动的现象;不仅是历史的,而且是逻辑的。透过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丰富的内容,我们可以找出贯穿在其思想中的方法论。 1.价值观与历史观互相统一的方法。社会客观规律的尺度,就是历史尺度,马克思把人类社会看做为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持续改变的历史过程。生产力标准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客观的基本的标准。这一点把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形形色色的唯心史观从根本上区分开来。马克思又认为,历史是由有目的、有意志、有激情的人自觉创造的。马克思充分肯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伟大的划时代

地球的历史(学生读本))

2018级地理新教材地理必修1学生读本 目录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地球的历史 第四节地球的限层结构 问题研究火星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问题研究何时蓝天常在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水循环 第二节海水的性质 第三节海水的运动 问题研究能否淡化海冰解决环路海地区淡水短缺问题 第四章地貌 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 第二节地貌的观察 问磨研究如何提升我国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 第一节植被 第二节土壤 问题研究如何让城市不再“看海” 第六章自然灾害 第一节气象与水文灾害 第二节地质灾害 第三节防灾威灾 第四节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问题研究教灾物资储备库应该建在哪里 第三节地球的历史 作为最客易辨认的恐龙之一,梁龙(1.21)是巨型恐龙中的明星,体型巨大,最大的身长超过36米,脖子长度超过6米,尾巴长度更在10米以上。1.5亿年前,在北美洲大平原上,它们是最常见的巨型恐龙,然而,现在人们只能在博物馆通过化石骨架来认识它们。身材这么庞大的动物为什么没能继续在地球上生存下来呢?地球的环境发生过什么样的变化? ■图1.21 1908年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安装中的梁龙化石骨架

一、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地球约有46亿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它经历了多次火山喷发、板块碰撞等。要了解这些经历,研究地层是最主要的途径。 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图1.22)。沉积岩(概念)的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的遗体或遗迹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所以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图1.23)。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因此,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图1.22大行山王莽岭的地层 思考: 图1.23中A. B两地是否具有同一时代的地层?将同时代的地层用虚线连接起来,猜想两地地层产生 差异的原因。 ■图1.23 A. B两地地层对比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3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3.1 地球的起源和圈层分异 地球起源问题自18世纪中叶以来同样存在多种学说。目前较流行的看法是,大约在46亿年前,从太阳星云中开始分化出原始地球,温度较低,轻重元素浑然一体,并无分层结构。原始地球一旦形成,有利于继续吸积太阳星云物质使体积和质量不断增大,同时因重力分异和放射性元素蜕变而增加温度。当原始地球内部物质增温达到熔融状态时,比重大的亲铁元素加速向地心下沉,成为铁镍地核,比重小的亲石元素上浮组成地幔和地壳,更轻的液态和气态成分,通过火山喷发溢出地表形成原始的水圈和大气圈。从此,行星地球开始了不同圈层之间相互作用,以及频繁发生物质-能量交换的演化历史。 正是由于地球形成以来经历过复杂的改造和变动,原始地球刚形成时的物质记录已经破坏殆尽。我们是怎样推测它已经有46亿年寿命的?这需要从地球自身的最老物质记录、太阳系内原始物质年龄和相邻月球演化史几方面来探讨。 3.2 地球的年龄 地球上已知最老的岩石(石英岩,一种由石英颗粒组成的沉积岩,后来遭受过温度、压力条件变化)出露于澳大利亚西南部,根据其中所含矿物(锆石)的形成年龄测定,证明已有41~42亿年历史。根据地质学研究,这种岩石和矿物只能来自地壳的硅铝质部分(见第四章1),而且必须经过地表水流的搬运、筛选和沉积。所以我们可以据此作出推论,地球的圈层分异在距今42亿年前已经完成。 地质学领域较精确的测定年龄方法,主要根据放射性同位素的衰(蜕)变原理:放射性元素的原子不稳定,必然衰变为它种原子(如238U衰变为206Pb等),而且衰变速率不受外界温压条件变化影响(如238U经过45亿年后其一半原子数衰变为206Pb,故称为半衰期)。我们只需在岩石中测出蜕变前后元素的含量,就可以获得母体岩石形成的年龄。 不同放射性元素半衰期的长短有很大差异,其测年的精度也存在重要区别(表2-2)。因此,要根据研究对象实际情况选择测试物质,采用合适的方法。例如,时代很新的湖南长沙马王堆考古发掘中,西汉初期(约200BC)的棺木保存完好,可以用14C法测得木材的绝对年龄数值与古墓内的文史资料相当符合。至于地球漫长演化史中保存的物质记录(岩石和矿物),只能采用238U-206Pb、87Rb-87Sr等方法,精度误差允许达到几个百万年。实际操作中包含复杂的技术因素,如测试手段的误差,测年方法使用条件的偏离,野外采样不当(标本已受风化影响,不够新鲜),地质关系观察错误等。这种方法已发展为地质学中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同位素年代学。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研究概述(一)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研究概述(一) 【正文】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并分别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两书中较为系统地展开和表述的。这一理论提出以后的一百多年间,由于种种原因,长期被忽视,甚至成为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的“盲点”和“空场”。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经济“一体化”或“全球化”的深入,特别是世界范围内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对其本民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反思与探索,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才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并得到较为全面的研究和展开,并在以下方面取得共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哲学或唯物史观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不仅是马克思考察分析人类社会、建构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基础,同时也是他剖析、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建构未来社会和共产主义学说的理论根据。然而,由于我国理论界对这一理论研究较晚,在这一理论深入研究过程中,争论较多,总体上讲还是分歧大于共识,其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世界历史范围的涵义及其与民族史、地域史的关系 第一种观点认为:世界历史是一个整体范畴,它不是各民族历史的简单的总和,它是资本主义建立大工业以来各民族历史相互作用的产物。世界历史是由民族历史构成的统一整体,但它又有不同于民族历史个体运动规律的整体运动规律。因此世界历史与民族历史的关系,具有系统和要素之间的关系。 第二种观点认为:世界历史不是通常的历史学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即整个人类历史,而是特指各民族、国家通过普遍交往,进入相互依存状态,使世界整体化以来的历史。因为:世界历史虽存在于今天,但它却形成于近代,即资本主义时代。稍后这一观点稍有变化,认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概念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类总体历史。二是特指18—19世纪世界“一体化”以来的历史。但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中的世界历史概念主要指后者,世界历史形成之后,人类历史与民族历史的关系不再仅仅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而且同时具有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第三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与历史学学科意义上的世界历史范畴含义不同,两者不可混淆。首先,从时间上看,上限不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是特指16世纪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来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所形成的历史。而历史学的世界历史,在时间上则包括了人类有史以来的全部历史。其次,从空间上看,其涵盖范围和意义上不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是以交往及其扩大所造成的世界性后果为特征,是指世界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一体化,即世界形成了有机整体。历史学的世界历史范畴则强调把全球各个民族和地区的历史包括在内,即在地域上包括全球。再次,从学科划分的级别上看,层次不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是一个哲学范畴,历史学的世界历史范畴是一个具体历史学科的范畴。 第四种观点认为:世界历史是一个多层次含义的范畴,在黑格尔时代,世界历史概念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历史学、编纂学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它在空间上是指相对于民族史和地域史而言的世界史、全球史。它在时间上是包括人类有史以来的全部历史、总体历史。二是指由维柯以来到黑格尔所完成的哲学精神层面上的世界历史概念。从纯粹思想史的角度看,马克思又发掘出世界历史的第三层含义:即自18世纪以来,由资本主义生产和交往方式的迅猛发展而使世界成为统一整体、统一格局的历史。但同时这种观点又认为,当然,马克思并没有完全排斥上述两种世界历史观。相反,他的世界历史概念统率了前人的观点,并以前人的理解为基础,来阐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第五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有四层相互联系的含义。一是指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及其共同基础。二是指各个民族和国家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系统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总体。三是专指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四是特指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所产生的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及其结果。这种观点还特别强调指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这

历史研究方法有哪些

历史研究方法有哪些 历史研究方法有哪些 几种常用的课题研究方法 开展课题研究,尤其在填写项目申请书时,都会涉及到研究方法的问题。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课题研究方法,供大家参考。 1、观察法。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并做出准确、具体、详尽的记录,以便全面掌握材料,正确理解研究对象。 2、文献法。通过阅读有关图书、资料和文件,全面掌握所需材料,以利研究工作。查阅的文件资料最好是第一手材料,如果是第二手材料,必须鉴别其真伪后才选用。 3、调查法。通过访问、发问卷、开调查会、测验等方式去收集反映研究现象的材料。必要时可同历史研究法、实验法等配合使用。 4、统计法。通过观察、测验、调查、实验,把得到的大量数据材料进行统计分类,求出数量分析结果,用于支持研究。 5、历史研究法。通过对人类历史上发生过的历史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吸其精华,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用于指导今天的研究。 6、比较法。对某类研究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社会背景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研究,以揭示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或特殊性。 7、实验法。在人工控制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研究现 象的变化和结果,并分类记录下来。它能使观察、记录更为精密,便于弄清每一条件对研究对象所产生的影响,保证研究工作的准确性。 8、个案研究法。对单一的人或事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然后再作比较,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个案可以是典型的,也可以是非典型的,但要达到一定数量,才有说服力。 历史研究法课程心得 杜宝宗 1、赵恒老师关于历史研究法的论述 在课堂上赵老师关于历史研究法谈到了以下几点: 首先,关于论文的选题,赵老师谈到,论文题目必须有自己的见解,看到题目自己最起码有自己独立成型的思维,确定题目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关键的,因为只有对一个选题发自内心的喜欢和热衷,才会一心一意、尽心尽力地去努力,另外,确

地球历史及其生命的奥秘标准答案整理

第一章:地球起源与演化地传奇() 1.哪些奇迹凑巧不是地球出现地?() . 自转轴倾斜了° . 有岩石质外壳 . 身躯不大不小 . 运行速度很慢 2.月球地年龄比地球() . 相差无几 . 小亿年 . 小得多 . 大亿年 3.现今海洋地水主要是(). . 慧星撞击带来地 . 地球刚形成时就有地 . 火山喷发出地水蒸汽 . 从月球上吸引形成地 . 早期地球收缩时排出地气 4.下列哪几项最不可能成为化石.() . 生物遗体掩埋后经过了百万年地石化过程 . 生物死亡后显露在地表让遗体腐烂 . 生物遗体掩埋后经过了不到万年地石化过程 . 生物体本身最好具有骨骼

5.宇宙背景中残留下地热辐射是宇宙大爆炸曾经发生过地证据.() . 对 . 错 6.原始地球没有形成地壳,但形成了地幔和地核.() . 对 . 错 第二章:生命起源与演化地奥秘() 1.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地最主要特点是() . 有三叶虫、海绵、海蜇及一些类似蠕虫地生物 . 出现了数量众多、种类单一地海洋生物 . 一个相当混乱地时期 . 现存生物门类有了各自地祖先 2.下列哪一项不是在早古生代海洋里生活地无脊椎动物.() . 腕足动物 . 三叶虫 . 珊瑚虫 . 软体动物 . 盾皮鱼 3.为什么前寒武纪地生命演化披上了神秘地面纱?() . 化石记录不多 . 地层发生严重地变质变形 . 多数是菌藻类

. 占了地球历史八分之七地时间 4.澄江动物群令人惊叹地是(). . 与以前生物稀少贫乏地面貌形成了鲜明地对比 . 比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动物群早万年 . 生动地再现了亿年前海洋生命地壮丽景观 . 出现了巨型食肉动物奇虾 . 出现了节肢动物、蠕虫和海绵动物 5.常见地珊瑚化石属于四射珊瑚和床板珊瑚.() . 对 . 错 6.蓝细菌是地球上最早产氧地生物.() . 对 . 错 第三章:生物进化地规律和证据() 1.原始生命分化为原始藻类和原始单细胞地原因是() . 运动方式不同 . 营养方式不同 . 对外界刺激反应不同 . 细胞结构不同 2.人体具有恒定地体温、胎生、哺乳等哺乳动物地基本特征,这说明() . 人类与哺乳动物具有较近地亲缘关系 . 人类比哺乳动物低等

【精品】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关键字】精品 3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3.1 地球的起源和圈层分异 地球起源问题自18世纪中叶以来同样存在多种学说。目前较流行的看法是,大约在46亿年前,从太阳星云中开始分化出原始地球,温度较 低,轻重元素浑然一体,并无分层结构。原始地球一旦形成,有利于继续吸积太阳星云物质使体积和质量不断增大,同时因重力分异和放射性元素蜕变而增加温度。当原始地球内部物质增温达到熔融状态时,比重大的亲铁元素加速向地心下沉,成为铁镍地核,比重小的亲石元素上浮组成地幔和地壳,更轻的液态和气态成分,通过火山喷发溢出地表形成原始的水圈和大气圈。从此,行星地球开始了不同圈层之间相互作用,以及频繁发生物质-能量交换的演化历史。 正是由于地球形成以来经历过复杂的改造和变动,原始地球刚形成时的物质记录已经破坏殆尽。我们是怎样推测它已经有46亿年寿命的?这 需要从地球自身的最老物质记录、太阳系内原始物质年龄和相邻月球演化史几方面来探讨。 3.2 地球的年龄 地球上已知最老的岩石(石英岩,一种由石英颗粒组成的沉积岩,后来遭受过温度、压力条件变化)出露于澳大利亚西南部,根据其中所含矿物(锆石)的形成年龄测定,证明已有41~42亿年历史。根据地质学研 究,这种岩石和矿物只能来自地壳的硅铝质部分(见第四章1),而且必须经过地表水流的搬运、筛选和沉积。所以我们可以据此作出推论,地球的圈层分异在距今42亿年前已经完成。 地质学领域较精确的测定年龄方法,主要根据放射性同位素的衰(蜕)变原理:放射性元素的原子不稳定,必然衰变为它种原子(如238U衰变 为206Pb等),而且衰变速率不受外界温压条件变化影响(如238U经过 45亿年后其一半原子数衰变为206Pb,故称为半衰期)。我们只需在岩石中测出蜕变前后元素的含量,就可以获得母体岩石形成的年龄。 不同放射性元素半衰期的长短有很大差异,其测年的精度也存在重要区别(表2-2)。因此,要根据研究对象实际情况选择测试物质,采用合适的方法。例如,时代很新的湖南长沙马王堆考古发掘中,西汉初期(约200BC)的棺木保存完好,可以用14C法测得木材的绝对年龄数值与古墓 内的文史资料相当符合。至于地球漫长演化史中保存的物质记录(岩石和矿物),只能采用238U-206Pb、87Rb-87Sr等方法,精度误差允许达到几个百万年。实际操作中包含复杂的技术因素,如测试手段的误差,测年方法使用条件的偏离,野外采样不当(标本已受风化影响,不够新鲜),

7第七章:世界历史研究方法(乔荣生2016年9月20日)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理论视野部分) 世界历史理论的视野 ●本讲的三个问题: ●一、世界历史理论产生的实践逻辑是什么? ●二、如何理解世界历史理论的内涵及视角? ●三、学习世界历史理论有哪些方法论意义? 一、世界历史理论产生的实践逻辑是什么? ●1、世界历史形成前的历史事实:P254 ●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生产规模小,交通工具落后,彼此隔绝、孤立发展,家族和宗法,人对人的依赖关系等。 (奴隶) ●2、15、16世纪以来的历史事件:P252、255 ●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海外殖民地——机器大工业——社会化大生产——世界市场的形成——城市 化和全面交往——自由民主人权观念,物的依赖性基础上的人的独立性。(雇佣) ●3、思考:后者取代前者的人类实践遵循的逻辑是什么? ●1)生存——生活?(人的生活状况) ●2)农业——工业?(生产力的发展) ●3)血缘——雇佣?(人的自由状况) ●……(还有哪些逻辑?请同学们思考补充) ●4)这是不是人类历史的基本事实?如何认识这个事实?有哪些影响?(两重性P256) 3、世界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P260 ●(1)以英国为中心:到二战后 ●(2)以美国为中心:到冷战后 ●(3)世界的多极化: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使地球成为了“地球村”,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 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 ●4、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P263-269(特点?矛盾?主导?处于人对物依赖的阶段?市场竞争的丛林法则,时 间长短?发展趋势?) 二、如何理解世界历史理论的内涵及视角? ●1、何谓“历史”?P248 ●(1)“实际发生的”历史 ●(2)历史学家们“写出来的”历史 ●(3)二者是何关系? ●2、黑格尔对“历史”的分类及局限(唯心主义):P 248-250 ●(1)原始的历史:受某地区和时代所限; ●(2)反省的历史:对历史有考察和反思; ●(3)哲学的历史:解释历史的同一本性。 ●3、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P251 ●(1)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世界历史的理解:整个人类历史(同黑格尔); ●(2)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世界历史的理解:资本主义所开启的新的历史阶段,是人类历史发展 的一个特定阶段。(形态论:异质论取代黑格尔的同质论;劳动论:超越黑格尔的“精神劳动”;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等。) 三、学习世界历史理论有哪些方法论意义? ●1、帮助我们用世界眼光观照当代社会发展 ●2、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全球化与民族化关系 ●3、助于我们正确理解统一性与多样性关系 ●4、助于我们正确看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5、帮助我们在世界视野下规划自己的人生 本章思考题

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历史学的基础知识 一.历史是什么?关于“历史”,有四种解释: 1.自然界和人类发展过程,也指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个人的经历; 2.过去的事实; 3.过去事实的记载; 4.通常说的“历史”,是指人类发展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发展过程。 注意区别下面两类历史: (1)历史记载:是人们对当时或近期发生的事件及相关人物的言论、事迹的记录。历史记载具有原始性的特点。 (2)历史撰述:是人们在诸多历史记载的基础上,经过综合、会通并按照一定的体裁、体例写成的历史著作。历史撰述有规范性的特点。 书写的历史不同于客观存在的历史,其中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经过史学家的思考和编撰而呈现出来的。客观历史是书写的历史的基础,书写的历史是客观的历史的反映。 二.历史学是什么?研究和认识历史的科学 1.从宏观上分,可以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而自然史又包括天文、地理、海洋、生物;人类史又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军事、民族、城市、社区、村镇、移民、工业、农业、个人传记。 2.从世界范围内分,可以分为地区史、国别史、国际关系史。 3.根据研究方法分,可以分为计量史学、口述史学、心理史学、比较史学等。 4.从时间分,可以分为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 三.历史学的主要功能:是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是文明延续的重要纽带;是民族精神传承的栽体;是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的宝库;是启迪人生的导向。 四.历史学怎样重现历史 史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依据,是历史学家“重现”历史的基础。主要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史实发生时所产生的,可直接作为研究历史时的根据。

1、历史资料的分类: (1)按是否为文字记载可分为文字史料和非文字史料两大类。 ①文字资料:史书、档案文书、思想或学术著作、文学作品、日常生活中的文字遗留、报刊杂志、口述史料。其他:包括如碑刻、墓志、家谱等等。 ②非文字史料: A.有图像类(如绘画、壁画、刺绣图案); B.有实物类(如古代建筑、家具、衣物、器物、饰品、钱币、墓葬)。 C.风俗类:借由对于当今流传风俗文化的观察,作为讨论历史现象的依据, D.社会调查所得的资料。 E.由人物专访所得的史料即口述史料。被访者亲历、亲见、亲闻,即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或由此形成的一种历史研究方法学科分支。 (2)按其加工程度、内容性质、实用价值可分为第一手材料、第二手材料。 ①第一手资料即是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原始资料。其标志,一是具有原始性,二是具有真实性。 ②第二手材料不是当时当地耳闻目睹者的直接记载,而是间接得来的有关研究对象的材料。从史实到史料的运用者,如果超过一个人的加工处理,便成为的第二手材料。 (3)按史料的表现形式可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三大类 ①文献史料──凡是用文字记载的,包括铭刻、文书、著述等都是文献史料。 ②实物史料──考古遗迹和遗物都属于实物史料。 ③口述史料──当事人叙述的往事回忆,它是一种重要的历史信息来源。 2.史料的判断价值 (1)文献/实物/口述 ①历史文献是对历史的客观记载,能比较全面的反映历史的全貌。但受材料、视角、方法、素养等诸条件的限制,史家的论述也会存在错误。

地球历史及其生命的奥秘答案整理

第一章:地球起源与演化得传奇 1.哪些奇迹凑巧不就是地球出现得?(B) A、自转轴倾斜了23、4° B、有岩石质外壳 C、身躯不大不小 D、运行速度很慢 2.月球得年龄比地球(A) A、相差无几 B、小5亿年 C、小得多 D、大5亿年 3.现今xx得水主要就是(CE)。 A、xx撞击带来得 B、地球刚形成时就有得 C、火山喷发出得水蒸汽 D、从月球上吸引形成得 E、早期地球收缩时排出得气 4.下列哪几项最不可能成为化石。(BC) A、生物遗体掩埋后经过了1百万年得石化过程 B、生物死亡后显露在地表让遗体腐烂 C、生物遗体掩埋后经过了不到1万年得石化过程

D、生物体本身最好具有骨骼 5.宇宙背景中残留下得热辐射就是宇宙大爆炸曾经发生过得证据。(A) A、对 B、错 6.原始地球没有形成地壳,但形成了地幔与地核。(B) A、对 B、错 第二章:生命起源与演化得xx 1.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得最主要特点就是(D) A、有三叶虫、海绵、海蜇及一些类似蠕虫得生物 B、出现了数量众多、种类单一得海洋生物 C、一个相当混乱得时期 D、现存生物门类有了各自得xx 2.下列哪一项不就是在早古生代海洋里生活得无脊椎动物。(E) A、腕足动物 B、三叶虫 C、珊瑚虫 D、软体动物 E、盾皮鱼 3.为什么前寒武纪得生命演化披上了神秘得面纱?(ABC) A、化石记录不多

B、地层发生严重得变质变形 C、多数就是菌藻类 D、占了地球历史八分之七得时间 4.澄江动物群令人惊叹得就是(ABCD)。 A、与以前生物稀少贫乏得面貌形成了鲜明得对比 B、比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动物群早1000万年 C、生动地再现了5、3亿年前海洋生命得壮丽景观 D、出现了巨型食肉动物奇虾 E、出现了节肢动物、蠕虫与海绵动物 5.常见得珊瑚化石属于四射珊瑚与床板珊瑚。(A) A、对 B、错 6.蓝细菌就是地球上最早产氧得生物。(A) A、对 B、错 第三章:生物进化得规律与证据 1.原始生命分化为原始藻类与原始单细胞得原因就是(B) A、运动方式不同 B、营养方式不同 C、对外界刺激反应不同 D、细胞结构不同

地球自形成以来已经历了46亿多年地球上有生命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

生命进化对称性的数理模型 李四维 (南京大学生物技术系 2004级 210093 南京) 摘要:首先通过物理系统分析了结构对称与能量最小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解释了动物体形结构的对称性,并认为动物体形结构的对称性是在进化过程由“最小能量原理”决定的。通过核苷酸的二进制数字编码,并根据对称变换分析4 种核苷酸的二进制数字编码与对称性之间密切关系。根据氨基酸遗传密码子的简并程度并以分子量(Mw)及等电点(pI)作为氨基酸的化学特性坐标,作出其二维集合MP分类图,根据氨基酸的分类分析,可以认为:高简并度(对称性高)氨基酸多数是脂烃类和羟脂烃类的氨基酸,分子量比较小,分子结构比较简单,大部分为疏水性, 主要组成跨膜结构或蛋白质的结构域, 可能是出现较早的氨基酸; 而低简并度(对称性低)的氨基酸,分子结构比较复杂,分子量比较大,多数是和蛋白质功能有密切联系的基团,可能是进化出现较晚的结构。最后对数字生物学的意义进行了简要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对称性; 最小能量原理; 对称变换; 遗传密码简并度; 分子对称;数字生物学Mathematical and Physical Model on Symmetry of The Creature Evolution Li Siwei (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 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 Abstract: Two actually physical systems are firstly analyzed in this paper.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structure symmetry and the minimum energy is then shown. On the basis, we analyze and explain the symmetry of body structure of animals ,and think that the symmetry of body structure of animals is determined by the principle of minimum energy. The 4 nucleotides of DNA sequences can be further encoded with two - bit digits in which t he first bit is the base bit to encode purines and pyrimidines and the second bit is the functional group bit to encode the keto group and amino group. According to the degree of degeneracy of genetic codes and the two dimension distribution of molecular weights (Mw) and isoelectricpoints ( pI) of amino acids , a set of classification grap h(Venn’ s diagram) of amino acids can be obtained.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amino acids of high degenerate group are mostly small and simple, and constitute the transmembranic structure or the structural domains of protein molecules. So amino acids of high degenerate group might appear in the early evolution stage. On the other hand , the amino acids of low de generate group are rather large and complex , and ultimately correlate to the functional domains of protein molecules , then , the amino acids of low degenerate group might appear more lately during evolution. Key words : Symmetry ; Principle of minimum energy; Symmetry transform; Degeneracy of genetic codes;Symmetry of molecules;Digital biology

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关于世界历史思想的合理因素,运用其创造的唯物史观及剩余价值理论,深入研究近代以来经济与社会的运动及其发展趋势而创立的。马克思分析和讨论许多问题都是从世界历史的视野和高度进行的,不懂得或忽视这一点,在理解马克思的思想时势必会造成许多误解和曲解。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我们对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这是造成我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时代课题理论上“不太清楚”、实践上走了很多弯路的重要原因之一。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巨大冲击,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重新理解和谋划现代化方略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迫切需要,激活了世界历史理论这个重要思想资源,使之成为近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理论热点问题。显然,世界历史理论既是我们重新理解和解读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重要切入点,也是显现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的重要方面。

一、马克思对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的创造性转换 第一,黑格尔认为世界历史是绝对精神在时间上的展开和在空间上的扩展,是精神不断获得解放和自由的过程,“世界历史……表示‘精神’的意识从它的‘自由’意识和从这种‘自由’意识产生出来的实现的发展”。①马克思则认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世界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幽灵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为,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⑤因为它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生产力和交往关系发展的结果,是现实生活的人们、人们的吃穿住行的现实生活超越了民族国家的界限而与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的结果。 第二,黑格尔“世界历史”概念的外延基本上可以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历史”,是各个民族历史发展的总和。尽管黑格尔基于“巨大的历史感”力图将人类历史当作一个总体去探寻其内在联系,但他却不能“历史地”看待世界历史的形成问题。换句话说,基于“绝对精神”展现自身的唯心主义框架,他更多地关注了人类历史发展中的连续性、统一性,而没有注意到其中的间断性和“质变”。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概念则不同,它以“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为对象性根据,而

2019(秋)地理 必修 第一册 人教版(新教材)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

第三节地球的历史 课标内容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1.观察化石标本,推测地质年代和古地理环境,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践力】 2.结合地球的演化历史,从大尺度区域科学认识地球上的海陆变迁。【区域认知】 3.能够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说明地壳与生命的演化过程。【综合思维】 4.通过地质史上的生物灭绝,认识保护濒危动植物的重要性。【人地协调观】 知识清单一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1.地层 (1)概念: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 (2)沉积岩地层特点 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三类。 ①一般先沉积的岩层在下,后沉积的岩层在上。 ②层内可能含有化石。 ③同一时代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2.地质年代表 (1)划分依据:全球各地的地层和古生物化石。 (2)时间单位:宙、代、纪。

(3)地质年代 知识清单二地球的演化历程 1.前寒武纪 (1)时间:包括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约占地球历史的90%。 (2)生命演化 ①冥古宙:只有一些有机质,没有生命的迹象。 ②太古宙:出现蓝藻等原核生物,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 ③元古宙:蓝藻大爆发,演化出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3)矿产:重要的成矿时期,如铁、金、镍、铬等矿藏。 2.古生代 (1)时间:早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和晚古生代(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2)海陆演化:早期地壳运动剧烈,后期形成联合古陆。 (3)生命演化 ①早古生代:海洋无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 ②晚古生代: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 ③古生代末期: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 3.中生代 (1)时间:介于古生代和新生代之间,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2)海陆演化: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解体,大陆漂移。 (3)生命演化

(完整版)地球的历史

地球的历史 读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示意图,完成1~3题。 甲乙 1.在①时期以前,地球表层的主要发展过程是 A.物理演化B.化学演化 C.大气演化 D.生物演化 2.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揭开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序幕的动物是 A.原核生物 B.爬行动物 C.真核细胞生物 D.无脊椎动物3.动物由海洋向陆地发展的时期是 A.① B.② C.③D.④ 4.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环境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原核细胞生物演化出真核细胞生物与环境没有关系,是一种自然进化 B.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对地理环境影响不大 C.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与生物进化无关 D.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为生物进化奠定了环境基础 5.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完全销声匿迹的地质历史时期是 A.古生代末期 B.中生代末期 C.太古代末期 D.新生代末期读某地剖面示意图,完成6~7题。 6.图中地层中动物化石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 B.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7.石炭—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由此可推知当时的环境特点为 A.干燥,冷热多变 B.全球气候分带明显 C.湿润,森林茂密 D.寒冷,冰雪广布 8.生物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起重要作用,最根本的原因是 A.植物的呼吸作用 B.动物的呼吸作用 C.植物的光合作用 D.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喜羊羊与灰太狼之虎虎生威》动漫电影风靡一时,电影中作为绿色能源的青青草原不断遭到破坏,“虎威太岁”居然是只假老虎,壁虎军师重返“一统天下”时期的计划也最终落空,最后“秘密武器”也只是生物进化的图谱。 (1)青青草原提供的绿色能源是________,植物在自然环境形成和转化过程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壁虎军师想要重返“一统天下”的时期是指 A.太古代 B.古生代早期 C.中生代侏罗纪时期 D.新生代第四纪时期 (3)曾轰动一时的“华南虎”事件,导致华南虎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0.按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A.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 B.三叶虫→鱼类→恐龙 C.元古代→古生代→太古代 D.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类亚洲象是生活在湿热地区的群居动物,其分布与一定的气候条件相适应。读历史时期亚洲象分布北界的变化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自3000年前至明代,亚洲象分布的最北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