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原子的构成》 导学案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导学案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导学案

滨海县第二中学初三化学导学案编号:____

课题: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原子的构成》导学案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学习目标: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

表。

学习重点和难点:

原子、原子核的构成

学习过程:

一、课前导学

(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_____电的___________和核外带_____电的________构成的。

2、原子核由_______和________两种粒子构成。质子带______电,中子________电。

(二)、相对原子质量

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符号—Ar。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________________上。

三、原子中的几个数量关系

1、核内质子数=核外_______数=_______数

2、相对原子质量≈_______数+ ______数

二、课堂活动

复习旧知识:

什么是分子?什么是原子?分子和原子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学习新知识:

(一)、原子的构成

1、发挥想象,说说你对原子的最初认识,原子的外形可能是什么样的?

2、教师播放动画(几个小粒子绕着一个大粒子作高速运动):

根据动画,你能说出原子的构成吗?

3、师生总同总结出正确的原子构成。

4、原子核还能不能再分呢?

科学研究表明:原子核也不是简单的、不可分割的,它由 _______和________两种粒子构成。

5、请找出不同种类原子的区别。

6、

7、师生同共总结出原子中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的关系。

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练习1】以碳原子为例,说明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几种?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9、由分子的性质推测出原子的性质。如质量、体积如何?是否运动?原子间有无间隔?

(二)、相对原子质量

1、根据课本上介绍的几种原子的质量:

师生一起得出科学上一般不直接使用原子的实际质量,而使用相对质量。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是一个比,是一个相对质量) 2、了解张青莲院士

3、【练习2】从附录Ⅱ中查阅下列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取4位有效数字):

说明:平时我们用相对原子质量进行计算不必这么精确,一般取整数或保留小数点后一位,可查P75页。

4、【练习3】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1 g

B.1 kg

C.1

D.1.67×10-27 kg 5、【练习4】已知一个镁原子的质量为m Kg ,一种碳原子的质量为n Kg ,则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 请同学们思考,原子的质量虽然很小,它又是由哪几种粒子的质量构成的?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什么上面?

(三)、原子中的几个数量关系 1、了解核电荷数的意义。

2、探讨原子中:相对原子质量(近似整数值)、 质子数、中子数的关系,

3、【练习5】完成表5:

6、【练习6】2000年3月美国铱星公司宣布破产。依星公司原计划发射 77 颗卫星以实现全球卫星通讯,发射卫星的数目与依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数相等。下列关于依元素的各种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依原子的质子数为77

B 、依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7

C 、依原子的核电荷数为77

D 、依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77

7、思考题:相同质量的铁和铜,哪一种所含的原子数多?

【开拓视野】读一读

中子星

你想象过如果原子“坍塌”,会是什么情形?

我们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原子的质量绝大部分集中在原子核上,而原子核的体积很小。比如氢原子的半径为一亿分之一厘米,而氢原子核的半径只有十万亿分之一厘米。假如核的大小

象一颗玻璃球,则电子轨道将在两公里以外。而在巨大的压力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下,电子将脱离原子核,成自由电子。这种自由电子气体将尽可能地占据原子核之间的空隙,从而使单位空间内包含的物质也将大大增多,密度|

大大提高了。形象地说,这时原子核是“沉浸于”电子中。中子星就是这样形成的。

在中子星里,压力是如此之大,电子被压缩到原子核中,同质子中和为中子,使原子变得仅由中子组成。而整个中子星就是由这样的原子核紧挨在一起形成的。可以这样说,中子星就是一个巨大的原子核。中子星的密度就是原子核的密度。中子星的密度为1011kg/cm3,也就是每立方厘米的质量竟为一亿吨之巨!事实上,中子星的质量是如此之大,半径十公里的中子星的质量就与太阳的质量相当了。

中子星是处于演化后期的恒星,它是在老年恒星的中心形成的。只不过能够形成中子星的恒星,其质量更大罢了。根据科学家的计算,当老年恒星的质量大于十个太阳的质量时,它就有可能最后变为一颗中子星,而质量小于十个太阳的恒星往往只能变化为一颗白矮星。

当恒星外壳向外膨胀时,它的核受反作用力而收缩。核在巨大的压力和由此产生的高温下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变化,最后形成一颗中子星内核。而整个恒星将以一次极为壮观的爆炸来了结自己的生命。这就是天文学中著名的“超新星爆发”。

请回答:

1、通过阅读,你对原子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你想了解“黑洞”和“白洞”吗?请上网浏览宇宙探秘

【学习小结】

1、原子核中有质子和中子。

2、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居于原子的中心,带正电,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呈电中性的中子构成的。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又称核电荷数)等于核内的质子数。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原子核所带的电量与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原子作为一个整体不显电性。原子是很小的微粒,原子核更小,它的半径约为原子半径的万分之一。质子的质量和中子的质量大致相等,电子的质量约为质子质量的1/1836,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里围绕着原子核作高速运动。

三、课堂检测

1.在化学的发展发面,很多科学家作出了重大贡献,请把科学家名字的序号填在后面的横线上。

科学家:①拉瓦锡②汤姆生③道尔顿④阿伏加德罗

(1)提出近代原子学说的是;

(2)提出分子的概念的是;

(3)发现电子的是。

2.我国著名化学家张青莲教授与另一位科学家合作,测定了铟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铟元素的核电荷数为49,相对原子质量为115。铟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A.115

B.49

C.66

D.164

3.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首先发现某些原子具有放射性,即原子能自动的放射出一些固定的粒子。一种元素的原子经过放射变成了另一种元素的原子,据此推断出放射出的粒子一定有()

A.电子

B.中子

C.质子

D.原子核

4.下列有关原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B.原子的类别是由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所决定的

C.原子中不存在带电微粒,因而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D.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质子和电子上

5.一个碳

原子的质量是1.993×10-26 Kg,碳的相对原子

质量为()A. 12 g B. 1/12 C.12 D.1.993×10-26 Kg/1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据中央电视台2001年6月3日对云南抚仙湖湖底古城考古的现场报道,科学家曾通过对古生物遗骸中的碳-14含量来推断古城的年代。碳-14原子的核电荷数为6,相对原子质量为14。下列关于碳-14原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中子数为6

B.质子数为6

C.电子数为6

D.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为14

7.碳和镁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是12和24,则碳和镁的原子质量最之比为( )

A.12:1

B.2:12

C.2:1

D.1:2

8.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带电的和核外

带电的构成的,由于所带电量和所带电量相等,但,因此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原子核一般是

由、构成的,质子带,中子,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上。

9.已知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铜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4,铁的相对质子质量为56。现在有这三种金属各10 g,则这三种金属所含的原子个数比镁:铜:铁为。

教学后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构成》教案-新版

第一节原子的构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以及原子质量的计算。 2、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知道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 3、了解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想像、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和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增强学生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乐趣,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微粒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原子的结构、离子的形成、原子质量计算。 2、教学难点:核外电子的排布。 3、[教学过程] 一、原子的构成 1.提问:(1)什么是分子、原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和原子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2. 发挥想象,说说你对原子的最初认识,原子的外形可能是什么样的? (1)猜想:原子不能分。 1)、原子可能是一个实心球体。 2)、原子可能像一个乒乓球。 3)、原子可能像一个樱桃。 …………

19世纪末前的科学家,如道尔顿。当时人们都认为原子不可分 其实,原子不是一个个简单的、实心的球体,而是一个空心球,几个小粒子围绕着一个大粒子运动。但这些粒子是什么呢? 其中居于原子中心的大粒子就是原子核,原子核带正电;小粒子就是电子,电子带负电,它们在原子核外的一定范围内作高速的运动。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原子的构成示意图原子结构模型图 (2)原子核还能不能再分呢? 想一想原子弹的爆炸? 原子弹爆炸正是利用原子核裂变时产生的巨大能量,这说明原子核还能再分。科学研究表明:原子核也不是简单的、不可分割的,它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构成。 科学研究还发现,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电性和质量(表1)

学案导学在英语课堂有效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学案导学在中职对口单招英语教学中有效运用的研究》结题报告 执笔人:长珍 一、课题的提出 1.选题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因而必然要对传统的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提出挑战。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我们的“学案”教学改革,正是以该理论为基础,以求在实践中达到让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2)主体教育理论 主体教育理论提出教育活动的三个主体:即教育主体、受教育者主体、教育者主体。教育主体即教育本身的主体独立性,它是教育活动的前提;教育者主体是条件,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要靠教育者的主体性来完成;受教育者主体是归宿,是核心,教育主体和教育者主体都是为其服务并受其制约的,它们的主体性只有在成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过程中才能得到体现。 (3)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是教和学的共同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能力,增强体力,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优良的道德品质的一种活动。 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的规律,是教学的最基本规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技能、施加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练习和运用才能化,变成自己的东西,别人无法代替。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是相互促进的,教师的主导作用依赖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越高,说明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好;反过来,学生主体作用要依赖于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现。 (4)掌握学习理论掌握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靠教师的主导性来实现。它改

导学案使用课题的阶段总结

中学英语阅读课学案使用课题的阶段总结 (2015.3—2015.10) ———如何使用阅读课学案促进有效教学今年是我校使用导阅读课学案的第六年,作为体现我校教师团队合作精神的一个窗口,阅读课学案是实现教师共享共赢的举措,是控制作业量的有效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招,阅读课学案还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工具。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每月例会情况 本教研组确定每周四为课题活动日,本组每位教师都能够做到积极参与每次活动。在活动中,大家一起讨论阅读课学案编写的心得体会和阅读课学案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学习交流先进的经验和好的教学方法。做到每次例会都能够切实地解决问题,并做到有主题,有记录,有反馈。 二. 加强对阅读课学案质量和使用情况的监控 各备课组成员有明确的编写和校对的任务,在每单元开始教之前编写好本单元的阅读课学案并发给学生。备课组长对对印刷的阅读课学案留底。教导处每月组织学生对阅读课学案的质量和使用情况进行抽查并及时通报有关情况,记入每位教师的平时个人考核表中。每学期组织校外专家、教研组长、学生等对阅读课学案进行阶段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各备课组对课堂教学中阅读课学案与教材、阅读课学案与多媒体的关系,阅读课学案如何促进青年教师成长,阅读课学案如何合理使用等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学期结束每位成员进行阶段总结并在例会上进行交流,选出有见地有新意的在学校的教师论坛进行交流。 三. 开展阅读课学案导学的体会 评价阅读课学案的最终标准是它的实践效果。一个优秀的阅读课学案应该起到这些作用:(1)激起动机,激发想象;(2)紧扣课标,

开阔眼界;(3)重视学法,培养能力;(4)面向全体,层次多样;(5)结构合理,操作容易。 阅读课学案对指导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策略是非常有帮助的,这也是阅读课学案最值得肯定的地方。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会学习的素质都有较大的积极意义。但是从结果来看,应该更多地让学生参与阅读课学案的设计,以便使阅读课学案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实际需要,同时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还应该更多地与阅读课学案内容发生联系。 “阅读课学案导学”对提高和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解决由于教材和讲授本身的问题造成的学生理解困难是极有帮助的,另一方面阅读课学案的使用对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缓减心理压力也有一定的作用。在阅读课学案设计和使用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不同年级的特点。年级之间的差异也需要引起重视。我们认为年级差异主要是由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目标的差异造成的,也与学生使用阅读课学案时间长短有关。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阅读课学案和教学过程的时候充分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的特征,应该对学生进行如何使用阅读课学案的指导,以便使阅读课学案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阅读课学案”使用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1、如何引导学生使用阅读课学案? (1)拿到“阅读课学案”后根据其导学题目(问题)认真进行预习。所有同学要解决“阅读课学案”中基础题部分,然后可以做提高题,对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好标记,第二天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向老师提问。在完成“阅读课学案”时做到三点:自觉、主动、独立。(2)课堂学习时要适当作些方法、规律等方面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学完一课后,要在“阅读课学案”的空白处写上学后记。 (3)每隔一段时间后,将各科“阅读课学案”进行归纳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对于做错的题目要整理在错题本上,在学期结束时作

原子的构成复习学案

初三化学 原子的构成复习学案 主备人:曹洪芝 序号: 【知识梳理】: 一、原子的构成: (一)卢瑟福实验: 实验现象 原因解释 (1)大多数 ; ; (2)少数 ; ; (3)极少数 ; ; 1、概念:_________ ___中的最小粒子。 ①质量和体积都__ _ ②不断____ (二)原子 2、基本性质: ③有______ ④相互间存在______ ________ ______ (带正电,) 3、构成 (_____ ) ______ (不带电,氢原子中没有) ______ (带负电) (三)在原子中,质子数= = 。 (四)为什么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 【跟踪练习一】: 1、 “卢瑟福实验”实验不能.. 获得的结论是( ) A .原子核质量较大 B .原子核体积很小 C .核外电子带负电荷 D .原子核带正电荷 2、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中含有( ) A .质子、中子、电子 B .质子、电子 C .中子、电子 D .质子、中子 3、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成 B 、原子是由质子和电子构成的 C 、原子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D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据报道,1994年12月科学家发现一种新元素,它的原子核内质子111各,中子161各,则 核外电子数是( ) A 、111 B 、272 C 、50 D 、161 二、原子中的电子: 1、电子的分层排布:在多电子的原子中,核外电子的能量不同,能量高的离核 能量低的离核 。通常把电子在离核远近不同的区域运动称为电子的 。 2、某原子结构示意图为该微粒的符号是 ,它有 个电子层, 最外层电子数为 。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 电子。 3、最外层电子与元素的化学性质的关系: (1)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是由 电子数决定的! (2)稳定结构: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时(氦元素为2个)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易得失电子,这样的结构称为稳定结构。 概念:带电的___________。 原子失电子形成______离子(带______电):核电荷数______核外电子数 形成 原子得电子形成______离子(带_______电):核电荷数____核外电子数 4、离子 表示方法:离子符号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构成的物质 如________、_________等 【跟踪练习二】: 1、原子结构中与原子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 ) A 、电子层数 B 、质子数 C 、最外层电子数 D 、中子数 2、下列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的是 ( ) A . B . C . D . 3、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中,其中属于阳离子的是( ) 4、如图是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钠原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质子数是11 B 、最外层电子数为1 C 、核外有3个电子层 D 、核外电子总数为10 5) A 、、

导学案结题报告

清怡中学“学案导学,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结题研究报 李素香?2010年6月3日10:58 浏览数:107 | 评论数: 清怡中学?? 吕新敏 、课题提出的背景 1、课题的核心概念。学案导学,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 是在和谐教学整体建构的教学思想和建构主义、系统论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师生教学活动诸要素依据一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认知特点,所形成的一种稳定而又简约化的教学结构。也就是按照什么样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组织你的教学活动进程,它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集中体现。 2、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课程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能力发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课堂着重于师生的有效教学行为,以此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没有理解教学内容的编排内涵,将整体化的教学内容分割成支离破碎的枝叶,师生课堂教与学出现了许多无效行为,致使许多应该在课堂完成的教学任务实际完不成,只得课内损失课外补,校内损失校外补,靠多布置课外作业来提高教学成绩,加重了学 生的负担。现在中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已经成为普遍存在的教育共性问题,羁绊了素质教育的推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能不能找到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或策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高效率的学习,使师生在课堂上高效完成教学任务,课后不布置或少布置作业,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实施真正的素质教育。这一问题已经是目前我们课堂教学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进一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的瓶颈,从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入手,激活课堂、构建高效课堂, 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而我们进行的“学案导学,自主探究”课堂 教学模式研究正是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良方,它研究的是课堂教学行为的问题,解决的是学生学习效率、能力培养的问题,它与新课改的精神、目标和任务是相一致的。

《原子的构成》教案

原子的构成 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 ⒈复习原子构成的初步知识,使学生懂得质量数和A Z 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⒉知道同位素概念。 过程方法: 采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资料、自己提出问题、并自主地跟同学交流、自己完成讨论结果的方法,教师多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地总结出规律。 情感态度: 让学生充分体验交流讨论、发现规律、得出结论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得有关知识的同时又体验自己学习后获得的成功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情景设计: 展示图片: 原子结构图 引入新课: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中子和电子是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这三种粒子的质量大小、带电荷情况等方面有什么差异?请同学们运用教材表1-8中的数据进行比较。 学生活动: 阅读表1-8,比较三种粒子的质量大小、带电荷情况。有同学会问:什么是相对质量? 构成原子的微粒电子 原子核 质子中子 电性和电量 质量/kg 9.109×10-31 1.673×10-27 1.675×10-31相对质量1/1836 1.007 1.008 (2)归纳总结 构成原子的微粒之间的数量关系

(3)填写下表: 原子质子 数(Z)中子数 (N) 质子数+中 子数(A) 相对原 子质量 F 10 18.998 Na 12 22.989 Al 14 26.982 交流讨论: ⑴若用X表示元素符号,Z表示原子的质子数,A表示原子的质量数,用A Z X表示图中的原子组成分别为: ⑵质量数的概念:。 (3)电性关系: ⑷质量关系 整理归纳: ⒈原子的构成是本节重点,我们需要掌握的关系式: ⑴A Z X的含义:代表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原子。 A Z X q p中各个字母的含义: A:质量数; Z:质子数; q:原子个数; p:电荷数。 ⑵电性关系: 原子: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核电荷数(Z)=核内电子数+电荷数 阴离子: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核电荷数(Z)=核内电子数—电荷数

“学案导学”课题研究计划

“学案导学”课题研究计划 一、研究目标 1、探求总结出实施“学案导学”的具体方法和一般模式,赋予“因材施教”这一古老的教育理论以新的生命活力,让不同层次的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 2、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和实践“学案导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学会”为“会学”,从“会学”到“会用”,变负担为兴趣,形成肯思考、肯钻研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从而为主动学好数学形成优良的思维个性品质。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形成再学习能力。要求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有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进一步内化过程,将知识进行整合为知识体系,形成再学习的能力。 4、通过实验实践,培养一支精通业务、勇于创新、积极探索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二、研究内容 1、在研究“学案导学”基础上,根据他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际,运用相关理论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学案导学分层教学法”; 2、通过问卷调查和具体的教学实验,整理并分析实施“学案导学分层教学法”之后所带来的变化; 3、根据分析研究结果,得出若干结论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为广大数学教师在今后实施“学案导学”时提供依据或借鉴。 4、研究的重点:①根据“学案导学”的基本目标进一步找寻“学案导学”的合适的支撑理论;②进一步研究数学学案的编写方法,提高学案导学的可操作性;③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学案导学分层教学法”的操作程序,增强其实用性。 三、研究思路 1、进行课堂教学模式及学生学习能力、方式的现状调查;收集整理相关方面的资料,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加强课题组成员的理论修养和科研水平。 2、课题组定期(每周)开展研讨活动,学习交流研究心得,提交相关论文、计划,完善研究方式。 3、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不定期请有关专家作指导,在适当的时候出去学习交流,坚持以课堂为研究的主阵地,跟踪调查学生导学案使用情况。 四、研究方法 1、自然实验法。实验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朝着实验目标根据实验安排施加实验因子。各实验班均进行“对学生有效分层”、“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的“学案导学分层教学法”实验、研究,只是侧重的不同,各子课题成果互相利用、互为补充、有机结合。 2、经验总结法。实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总结得失,敏锐地抓住实践中的“灵感”和“顿悟”,并不断地学习相关理论,相互渗透,有机结合,进一步充实和修订实验方案,改进实验的操作方法、手段。 3、调查、比较法切实调查学生在实验的初始状态及实验各阶段的情况和变化趋势,认真比较,进行统计分析,看学生的变化是朝着实验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还是事与愿违,并及时调控。 五、研究过程设计(阶段时间划分、阶段达成目标、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式、阶段负责人)本课题研究分四个阶段进行,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准备结题阶段、成果总结阶段,周期两年(2017年3月——2018年12月)。 (一)准备阶段(2017年3月——2017年7月) 1、学习新课程理论及有关该课题方面的理论。 2、进行现状调查,制定实施方案。 3、将准备阶段的各种资料归拢建档。

学案导学_自主合作探究优质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开题报告

学案导学·自主合作探究优质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学校发展的需要。长清区乐天小学地处济南市长清区乐天小区内,2005年建成,生源来自13个搬迁村失地农民的子女和外来务工的子女,建校6年来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先后被评为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教学示范学校等诸多省、市、区级荣誉称号,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但是如何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学校竞争力,成为摆在学校领导集体和全体教师面前的新课题,通过论证大家达成共识:只有进一步提升学校发展的内涵,深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才能使学校发展更具竞争力。 2.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课程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能力发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课堂着重于师生的有效教学行为,以此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没有理解教学内容的编排内涵,将整体化的教学内容分割成支离破碎的枝叶,师生课堂教与学出现了许多无效行为,致使许多应该在课堂完成的教学任务实际完不成,只得课内损失课外补,校内损失校外补,靠多布置课外作业来提高教学成绩,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能不能找到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或策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高效率的学习,使师生在课堂上高效完成教学任务,课后

不布置或少布置作业,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实施真正的素质教育。这一问题已经是目前我们课堂教学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进一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的瓶颈,从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入手,激活课堂、构建优质课堂,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而我们进行的“学案导学·自主合作探究”优质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就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良方,研究的是课堂教学行为的问题,解决的是学生学习效率能力培养的问题,它与新课改的精神、目标和任务是相一致的。 二、选题的意义。 (1)传统教学模式是整堂课教师都在滔滔不绝的讲,既做导演又做演员,从课本到课本,讲的头头是道。学生只是听众、观众,从黑板到笔记本,记得昏昏欲睡,教学模式陈旧、呆板。教师千篇一律、积年累月的教,学生届届如留音机的复制翻录,教学过程只有一个单向的机械的教,而没有令人愉悦的主动的学。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为适应新课积背景下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有效课堂的构建,这也要求我们打破常规,另辟溪径。 (2)教师讲解针对性不强,完全按照教材内容,机械地讲课本,忽略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感受,没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接收新知或学点东西。学生完全是在被动中的学习,不愉快中被动接受,其创新能力与发散思维无从施展。 (3)“学案导学、自主合作探究”优质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就是利用学案导引学生的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

课题1水的组成

课题1 水的组成 一、水的组成(电解水实验) 【例题1】电解水时生成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的理论值应为1∶2,但小明实验所得数据小于1∶2,针对这一发现,你认为下面的做法不合适的是() A.实验所得数据与理论值相差不多,可以认为实验已经成功 B.反复多次实验,查找原因 C.大胆提出假设:氧气比氢气更易溶于水 D.查找实验装置是否漏气 二、单质与化合物 【例题2】下列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____,属于纯净物的是_____________,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_______,属于化合物的是___________,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_。

①硫粉;②液态空气;③高锰酸钾受热完全分解所残留的固体;④氮气;⑤铜;⑥水;⑦氯酸钾;⑧四氧化三铁。 综合练习 1、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是化合物,后者是混合物的是() A、净化后的空气、雪碧饮料 B、冰水混合物、澄清石灰水 C、汽水、高锰酸钾 D、液态氧、液态空气 2、下列各组量中,不随水的体积变化的是() A、蒸发水所需的热量 B、水的沸点 C、电解水所消耗的电量 D、水的质量 3、下图是表示水的体积(mL)与温度(℃)的函数关系图,其中正确的是() 4、氢气是一种绿色能源,科学家们最新研制出利用太阳能产生激光,再用激光使海水分解得到氢气 的新技术。其中海水分解可以用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TiO2在反应中作氧化剂 B.水分解不产生污染物 C.TiO2在反应中作催化剂 D.技术可以将太阳能转化成氢气 5、能够由电解水实验直接得到的结论是①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②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③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④水的化学式为H2O。()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① 2、水是() ①单质;②混合物;③化合物;④纯净物;⑤氧化物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⑤ 3、有关水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在通常状况下,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B.水在通常状况下很稳定 C.在0 ℃时,水会形成冰和水组成的混合物 D.纯水几乎不导电,电解时加少许硫酸或氢氧化钠 4、电解一定量的水,当某一电极上产生5 ml气体时,另一电极产生的气体体积可能是() A.2.5 ml或5 ml B.5 ml或10 ml C.10 ml或15 ml D.10 ml或2.5 ml 5.下列物质中,能与二氧化硫、五氧化二磷、四氧化三铁这组物质划分为同一类别的是() A.氧气 B.空气 C.铜 D.水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原子的构成(一)学案新人教版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2 原子的构成(一) 【我想学】—知识目标 1.了解原子的构成。 2. 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我要学】—探究突破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 = 注意:1.电中性的粒子有 . . 。 2.氢原子的中子数为 。 【我乐学】—训练内化 1.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 ( ) A.分子 B.原子 C.质子 D.电子 2.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 ) A.质子 B.中子 C.电子 D.原子核 3.据报道,上海某医院正在研究用放射性碘治疗肿瘤。这种碘原子的核电荷数为53,中子数为72。则该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 ) A.72 B.19 C.53 D.125 4.填写下表中的空格: 5.有两种不同的原子,一种原子的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一种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7个中子,它们不相同的是( ),相同的是( )。 A.核电荷数 B.质子数 C.原子质量 D.中子数 二.核外电子的排布 [想一想]1.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如何分层排布呢? 2.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时每一层排多少个电子呢?应遵循什么规律? [填一填]1.迄今已发现的原子核外电子至少 层,最多 层,最外层电子最多不超过 个(只有1层的不超过 个)。 2.原子的相对稳定结构是指最外层具有 个电子(最外层为第1层,如氦原子则具有 个电子)。 3.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简明.方便地表示原子的结构,如下图表示Mg 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箭头所指表示什么意思?

12 Mg 【我乐学】—训练内化 1.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 ①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②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③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直 接构成的④一切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⑤原子不显电性⑥原子之间有间隔 A.①② B.②③④ C.③⑤ D.③⑥ 2.在原子的原子核里,质子数等于 ( ) A.核外电子数 B.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差 C.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和 D.中子数 3.据中央电视台2001年6月对云南抚仙湖湖底古城考古的现场报道,考古学家通过测定古生物遗骸中的碳14原子的含量来推测古生物的年代。关于碳14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其核外有8个电子 B.其核内有6个中子 C.核电荷数为6 D.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为14 4.我国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铈.铒.锗.锌.镝等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其中他测定核电荷数为63的铕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为15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铕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52 B.铕元素的原子中子数为63 C.铕元素的原子质子数为63 D.铕元素的原子的质量为152 5.下图为氖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圆圈表示,弧线表示,10表 +1028 示,2,8表示。 【我好学】——反思体会 1.我的收获:。 2.我还存在的问题:。

小学数学导学案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学案导学”小课题实践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导学案”编制模式的研究 赵勤友 (安宁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云南昆明邮编:650300)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当前悄然兴起的以杜郎口中学为代表的对现行课堂教学的“变革”,构建高效课堂,引起了教育界的强力震撼,许多地区、学校纷纷揭竿而起,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安宁毫无例外也在其中。各校课堂教学的改革基本上都基于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合作学习)为手段进行的。部分学校在“导学案”的编制上由于缺乏理论支撑等原因,导致出现一些误区及问题,基于这样的问题,我们依据学生认知心理学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采用调查,行动研究方法,对小学数学“导学案”编制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主要内容涉及小学数学“导学案”编制注意的问题及模式,研究的核心观点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小学数学“导学案”,激发学生强力的探究欲,促进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通过研究,探索出了小学数学“导学案”编制原则,策略、注意问题及学生喜欢的模式。1、小学数学“导学案”编制原则; 2、小学数学“导学案”编制模式。 【关键词】高效课堂导学案原则策略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学案”就是教师根据课标要求、学生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编写的供学生课外预习和课内自学用的书面的学习方案。“学案导学”是

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启发引领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发现,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发展的有效途径。最终目的是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优化课堂模式。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科学、合理的“导学案”是先决条件,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抓手。要保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学会,学生必须有一条学习的主线,必须有一个“教辅”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而这个“教辅”不应该是知识的堆砌,不应该是“题海”,更不该使学生“增负”,而应是学生学习的主线,学法的阶梯,因此研究小学数学“导学案”编制模式具有研究的价值及现实意义。 根据不久前亲身到山东昌乐二中的考察学习,并对李炳婷所写的《高效课堂22条》学习,对目前中学课堂教学的改革有了一些了解,其中共有的一点就是以“导学案”、“课堂指南”等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抓手,成为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前提。通过上网查看,小学数学“导学案”也层出不穷,各地一些小学也对“导学案”的设计做了尝试,“导学案”样式也颇为较多,但目前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导学案”编织成“新教案”;“导学案”习题化;重“显性”轻“隐形”等问题,本课题的研究,将设想在小学数学“导学案”编制上探求一些编制的原则、策略,建构一定的模式,并逐步在实践中不断加以修改、补充和完善。

课题1-水的组成(知识点+练习)

水的组成 一、水的重要性(P 43课题1前) 三、水的组成 1、确认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学家是:拉瓦锡。 2、电解水实验 (1)实验装置(P 46图3-1) 水电解器或水槽、试管、直流电源(介绍功能) (2)实验现象 ①正负两极上均出现气体 ②正极气体体积:负极气体体积=1:2 (3)气体的检验 ①氧气的检验(P 47图3-2所示) a 、操作:将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的口部。 b 、现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 、结论:气体是氧气。 ②氢气的检验(P 47图3-3所示) a 、操作:1、用拇指堵住试管口;2、试管口向下,靠近火焰,然后移开拇指。 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淡蓝色 b 、现象: 不纯的气体发出爆鸣声 c 、结论:这种气体是氢气。 (4)实验结论 ①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发生的化学反应,生成了氢气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水 氢气 + 氧气 (分解反应) (H 2O) (H 2) (O 2) ②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即说明水不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而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两种元素组成的 (5)注意事项:在电解水中加入含少量的食盐或硫酸的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能力。 四、氢气的性质 2、化学性质 纯净的氢气能安静地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不纯的氢气燃烧可能发生爆炸 △氢气具有可燃性 氢气纯度的检验 (1)收集一试管氢气点燃(如P 47 图3-3所示)发出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若声 通电

音很小则表示氢气较纯。 (2)若氢气不纯,再次检验 操作:把试管口用拇指堵住一会儿。或换一支试管或改用排水法收集。 目的:是为了使管内氢气因缺氧而熄灭,以免氢气不纯燃烧发生爆炸。 结论:加热或点燃氢气前,必须先验纯 五、单质和化学物 1、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1)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如:氧气(O 2)、氮气(N 2)、氢气(H 2)、铁(Fe ) (2)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如:二氧化碳(CO 2)、氧化铁(Fe 2O 3)、水(H 2O ) 2、单质和化合物的比较 (2)化合物与氧化物的关系: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 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元素是二年以来,这种化合物叫 氧化物,如SO 2、H 2O 、P 2O 5等。有些化合物中含有氧元 素,这样的化合物叫含氧化合物,如KMnO 4、KClO 3、 CO 2、H 2O 等。化合物、含氧化合物、氧化物之间的关系龙去脉 如图3-1-8所示。 3、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如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混在一起,只含一种元素,但含两种物质。 六、物质的简单分类 混合物(多种物质组成) 物质 练习题 一. 选择题 1. 纯净的水是( ) A. 混合物 B. 纯净物 C. 氧化物 D. 单质 2. 下列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 ) A. 食盐水 B. 水蒸气 C. 氢气 D. 氧气 3.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单质的是( ) A. 氧气 B. 氖气 C. 水蒸气 D. 汞蒸气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金属单质 非金属单质 稀有气体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2 原子的构成(全章复习学案)

第四单元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离子; 3、能用化学式表示某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推出化学式。 学习活动设计: 【回忆再现】 1.下列关于原子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通常由中子和电子构成②通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③带负电荷④不显 电性⑤不能再分⑥体积大约相当于原子⑦质量大约相当于原子 A.①⑤B.②⑦C.③④D.②⑥⑦ 2.翡翠的主要成份是硬玉。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翡翠是一种纯净物 B.硅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 C.硬玉含有10个原子 D.翡翠由钠、铝、硅、氧四种元素构成 3.生活中的下列现象,用分子的相关知识加以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是【】A.室内插花,满室飘香,说明分子不断地运动 B.热胀冷缩,说明分子大小随温度而改变 C.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D.湿衣服放在火炉旁,干得较快,说明分子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4.下面是某学生学完化学用语后的一次练习的部分内容,其中不正确的是【】 A.2MnO 4 2-:表示2个高锰酸根离子 B.维生素C(C 6H 8 O 6 ):表示该物质由三种元素组成,该分子中含20个原子 C.Ar:可表示1个氩分子由1个氩原子构成 D.2O:表示2个氧原子 5.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二制药有限公司生产、销售假药案件,造成了多人死亡的严重后果。而该公司生产的“亮菌甲素注射液”等假药的原料即来自于江苏 泰兴化工总厂的假“丙二醇”。其真丙二醇的化学式为C 3H 8 O 2 ,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A.丙二醇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8∶2 B丙二醇相对分子质量是76 C.丙二醇充分燃烧的生成物只有二氧化碳D.丙二醇分子中含有13种元素6.下列化学符号与名称相符合的是【】 A.氧元素O 2 B.氯离子C1-C.碳酸钠NaCO 3 D.金AU 7.化合物MCl 2 中,M元素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可能为【】A.1 B.10 C.11 D.12 8.下面是五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1)图中粒子共能表示种元素。 (2)图中表示的阳离子是 (用离子符号表示),表示的阴离子是 (用离子符号表示),二者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学案导学课题研究中期总结报告

学案导学课题研究中期总结报告

导学案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中期报告 为了全面推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流程,减少无效或低效的教学活动。自从课题成立以来,学校做了很多工作,加强教研组、备课组的建设,搭建备课组合作共享的实践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团队水平的整体提升;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改善学习方式,拓展学习时空,力求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在课堂教学模式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进行高效课堂导学案模式的教学。 实践证明,本课题达到了初期目标:通过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逐步做到两个“还给”:一是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意味着教师少讲或不讲,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二是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意味着少布置或不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己思考和探索,实施素质教育。 每学期开学初,教研组定出教学计划,安排好各位教师具体任务;每周二在教研会上进行集体备课,研讨本周的上课内容和存在的问题,先由主备人说设计思路,提供备课稿,再由备课组成员合议,整合资源,编写导学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修改导学案。在本学科模式下研究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如: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试卷讲评课、等各种课型。 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托,我校精心设计导学案模板,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精心设计导学案知识点及流程,先学后教,疑难处师生讨论研究,教师点拨,每节课还设有达标检测。一份导学案一般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知识链接、学法指导、课堂探究、达标检测、学习小结。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导学案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了学生的最大潜力。我认为这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革命,尤其是在我们数学教学工作中,它的效果显著。主要优点有:(一)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 (二)传统课堂中提问的随意性和琐碎性,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年级数学教学成绩在期末考试中同比增长幅度大。 (三)导学案对教师的业务、集体备课中的协作意识增高了。 试行之初,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惊人的变化,也立刻显现出导学案教学模式的优越性:课堂上老师讲的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多了,学生的思维

2021年九年级化学《原子的构成》学案 新人教版

2021年九年级化学《原子的构成》学案新人教版 一、学习准备 1.化学变化的微观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最小微粒;原子是____________中的最小微粒。 3.在电解水的实验中,水分子破裂成________和_________,每两个氢_______构成一个氢_______,每两个_________构成一个____________,大量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分别构成了氢气和氧气。 二、学习过程 (一)创设学习情境画出水电解的微观示意图 (二)合作探究 活动一:认识原子内部结构 1、认识电子1897年,汤姆森发现了,带电荷,它的质量很。从而证明了原子是可分的。 2、卢瑟福α粒子实验现象解释:温馨提示:α粒子带正电、质量较大 ........;金箔是由金原子构成的。 (1)大多数 ..金箔而不改变方向,说明原子是否为实心球体? ...α粒子能够穿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极少数 ....,说明原子构成是否像乒乓球一样,内部完...α粒子被反弹回来 全是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少数带正电 ..,说明什么问题? ...的α粒子发生了偏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小结】原子中心有,体积,质量,带电。原子中带负电荷的粒子是_________, 活动二:探究原子核的结构 1、感知原子核的小 观察图片:原子的构成示意图,从图片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2、原子核能否再分 原子核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构成的。一个______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________不带电。一个_______的质量相当于一个______质量的1/1836。________和________的质量大约相等,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______-______上。 活动三:探究原子中各粒子数量之间的关系

(完整版)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 结题报告 襄阳市四十中《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为了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推进素质教育,特开展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我校很多学生是留守儿童,家长对孩子学习不够重视,缺乏对孩子学习监督,学生的教育主要靠老师,主要靠课堂,所以研究制定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是针对我校教学实际,必须要做的工作。我国很多学校,都有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每个地区,每个学校都有自身的特点,严格说任何一种模式都不太可能完全照搬。我校应该立足校本、立足教师资源特色、立足学校长远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理念。先发现、分析现状和问题,鼓励各学科中理念科学、教学效果好的优秀教师认真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亮点和风格,后集全校及至借专家之力全力提升、打造“成功模式”,有序地推广。 开展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有利于教师向课堂要效益,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既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又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最为重要的是能弥补留守儿童缺乏家庭监管的缺失,力争在课堂上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高效的教学模式研究的开展将带动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有效校本教研,反思日常教学,避免教学的随意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超常收获,有超常提高,有超常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一般来说,高效课堂效益评价主要标准是,学生思维

课题1 水的组成

课题1 水的组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水的组成。 ⑵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区别。 ⑶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⑴结合资料,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体会科学研究和思维的方法,认识实验研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⑵学习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态度; ⑵在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 ⑶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水的组成 2.单质、化合物的区别。 教学难点: 1.水的组成 2.单质、化合物的区别 探究过程: 导入讲述: 前面我们学习了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空气,自然界中还有什么物质与人类活动、生产密切相关呢?对,是水。从太空上观察。地球是一个尉蓝色的星球,这种尉蓝色物质是什么呢?对,是水。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江、河、湖、海约占地球表面积的约3/4,所以有人戏称地球为“水球”。水与生物关系非常密切,各种生物体内也都含有水。水是生命的孕育和维系必需物质;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离不开水;水力发电利用的是水,水还能为人类提供水运的航道和宜人的环境。那么,你对水的组成、水的净化、水资源等知识的了解又有多少呢?本单元将引领我们走进水的世界,首先,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水的组成 板书课题: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课题1 水的组成 一、水的组成 1、电解水实验 学生实验:研究水的组成(实验3-1) 经过实验,学生得到下列结论 给水通电一段时间后,正负极产生气体体积大约为1∶2。学生如若测得数字误差较大,应要求他们重做,以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生实验:(实验3-2)验证正负极气体的属性,判断是何种气体。 2、水的组成 要点:正极气体具有助燃性,是氧气,负极气体能燃烧,是氢气 电解水是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氧气和氢气: 水(H2O氢气(H2)+氧气(O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