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9上导学案精品:11我的叔叔于勒(2)

人教版  9上导学案精品:11我的叔叔于勒(2)
人教版  9上导学案精品:11我的叔叔于勒(2)

第二课时

2.小说的主人公是谁?理由是什么?“我”在整篇小说中是怎样的人物?有什么作用?

3.为什么文章要用一个小孩子的口吻来写呢?

4.找出课文中的两处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并体会作用。

A 、

B 、

5.关于本文有四种主题说。请分组讨论,说出自己的观点。

a“金钱关系” 说: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描述,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b“同情”说:小说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下层人物——于勒被整个社会遗弃的悲惨命运的描述,寄予了作者最深切的同情和怜悯。

c“虚荣”说: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描述,表现了他们爱慕虚荣的丑态。

d“势利”说: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渴望见到已经发大财的于勒和在船上遇到的贫困潦倒的于勒后极力躲避的心理的刻画,深刻地揭示了菲利普夫妇嫌贫爱富的低级庸俗的势利心态。

我的观点:

6.想像一下,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

(要求使用恰当的人物描写方法)

三、交流展示

四、达标练习:

假币

《我的叔叔于勒》学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我的叔叔于勒》第2课时学案 班级姓名学号 学习目标 1、概括故事情节,归纳作品的主题。 2、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品析人物形象。 3、理解作品的主题,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 一、检查前置作业:小说阅读复习 1、写出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一般分为、 、、四个部分。 2、小说塑造人物常用的描写方法有:、 活动二:品析主要人物形象(小组讨论后展示) 1、小组合作:在课文中找出描写菲利普夫妇的句子,归纳人物性格特点,并填写下

小试牛刀 阅读小说《桥》,完成相关阅读题。(组内交流,小组展示) 桥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3)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4)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5)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6)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座木桥拥去。 (7)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8)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9)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10)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11)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 (12)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13)竟没人再喊。一百多号人很快排成,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14)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15)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16)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17)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18)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19)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20)老汉吼到:“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21)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22)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23)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24)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25)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26)她来祭奠两个人。 (27)她丈夫和她儿子。 1 2、小说主要通过什么描写方法刻画主人公“老汉”,并概括他的性格特点。(6分)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导学案 第十三章热和能 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2、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某些热现象。 【学习重点】: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学习难点】:分子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力。 【预习检测】 1. 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说明:⑴分子间有; ⑵分子在不停的做。 2. 扩散现象既可以在发生,还可以在中发生,也能够在中发生。 3. 为什么打开一盒香皂,很快就会闻到香味,是什么跑到鼻子里了?能闻到香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街上烤臭豆腐的小摊,人们远远就能闻到臭豆腐的味道,这属于现象,臭豆腐经烧烤后,温度升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说明分子的热运动跟有关。 5. .建筑、装饰、装修等材料会散发甲醒、苯等有害气体而导致室内空气污染.成为头号“健康杀手”。此现象表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 . 6. 固体、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是因为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虽然分子间有间隙,但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 7. 铁棍很难被拉伸,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__________,水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___________。(均选填“引力”、“斥力”) 8. “破镜难圆”说明:当相邻分子间相距很远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将变_____________ 。 【共同探究】 ★学生活动一:演示气体扩散(课本图16.1—2) 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你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是什么? 2、为什么让密度大的二氧化氮放在密度较小的空气下面,倒过来行吗? 3、此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二:演示液体扩散 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你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是什么? 2、为什么让密度大的硫酸铜溶液放在密度较小的清水下面,倒过来行吗? 3、此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三:演示固体扩散 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并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紧压在一起的铅片和金片在放置了5年后会互相渗入约1mm 深。 2、此实验说明了什么? 小结:扩散现象:相互接触的,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案 (8)(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

《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案 (1)要求在每个自然段落前标上相应的序号,同时把课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的称呼的词语圈点出来。 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 (2)学生们分组讨论发言:小说前前后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对于勒不同的称呼? 因为于勒当初花了菲利普夫妇的钱——于勒到美洲赚了钱,不仅愿意还他们钱,而且还可以多给他们钱——破产又失去了钱,又可能要回来花他们的钱。 (3)学生讨论:从上面的这些不同的称呼中,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的态度是如何变化的? 教师引导小结: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4)学生根据上面的这条感情线索,归纳出本文的情节。(情节的每部分用一个字来概括) 教师引导小结:盼----------赞----------见---------躲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一、研读赏析第25到38段,分析人物写法,感知人物形象 菲利普夫妇: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冷酷无情。 克拉丽斯:精细、刻薄、泼辣。 对于勒的认识:糟蹋钱、自作自受、不知悔改、怀念亲人、令人同情............ 对于“我”的认识:是一个涉世未深,比较天真单纯、富有同情心 二、分析明快个性化的语言 (1)“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揭示了菲利普夫妇附庸风雅的庸俗心理,表现了他想上上流社会的性格特征。 (2)“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菲利普夫妇神态异常,说话语无伦次,生动的描写了他内心的极度恐慌。虚荣、势利、自私的个性跃然纸上。 (3)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势利刻薄泼辣的个性毕露无遗。 (4)”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第11课 我的叔叔于勒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莫泊桑的小说,特别是短篇小说,在艺术手法上造诣很深。他的作品题材丰富多彩,行文波澜起伏,故事情节巧妙曲折,用洗练的笔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发表于1883年的《我的叔叔于勒》,就是一篇体现他艺术风格、特色和功力的佳作。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清晰生动地勾勒出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菲利普夫妇的无义寡情,是通过少年若瑟夫的视角来表现的,其中也包含了若瑟夫对人生、社会的认识。 本课的阅读教学拟以从分析情节人手,把握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丰富内蕴。力求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用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创新、多元评价作品的主题,领会其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在评价认识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拮据、阔绰、煞白、诧异、与日俱增、十拿九稳”等词语。 2、把握小说人物形象及其作用。 3、了解莫泊桑及其小说创作,体会小说巧妙的构思。 4、认识资本主义社会拜金风气对人性的扭曲,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细致地描写揭示人物内心、性格特点,对人物作个性化描写的方法。

2、把握小说的情节构思,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3、品评小说的语言,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提高道德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的丰富内蕴。 教学方法 l、诵读法 莫泊桑的小说语言简洁明快,幽默机智。课文在技巧的运用上很出色,如人物的心理描写、悬念的运用、情节的安排等方面。指导学生表情朗读或分角色朗读,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和表情是如何揭示心理活动和刻画人物性格的。课堂教学以朗读揣摩为主。 2、探究讨论法 这篇小说的内蕴很丰富,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主动质疑问难,合作探究以释疑,培养解读小说的能力。如从情节分析人手,探讨作品主题。 3、续写法 在把握原作主题,抓住人物性格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流畅自然的结局续写,以深层揣摩课文立意和波澜起伏的情节铺叙。 教学过程构思

《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案及答案

《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案 设计:_ 龙的故乡 【学习目标】 1.了解莫泊桑及其作品,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3.理解小说的主题,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人生观、价值观。 【学习重点】 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观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的主题 【自主预习案】 1.了解莫泊桑的经历及其创作,了解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我的叔叔于勒》写于一八八三年,是莫泊桑前期的作品。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不仅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而且也和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起来。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本篇小说就是以这样的社会背景写出来的。 走进作者 莫泊桑法国作家。莫泊桑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他们分别是、、,拥有“”的美名。 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他擅长从平凡琐碎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描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人物语言和故事结尾均有独到之处。除了《羊脂球》这一短篇文库中的珍品之外,莫泊桑还创作了包括《我的叔叔于勒》、《漂亮朋友》、《项链》等在内的一大批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短篇佳作。短篇的主题大致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是讽刺虚荣心和拜金主义,如《我的叔叔于勒》;第二是描写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赞颂其正直、淳朴、宽厚的品格,如《归来》;第三是描写普法战争,反映法国人民爱国情绪,,《羊脂球》这本书是由《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菲菲小姐》等中、短篇小说组成.莫泊桑短篇小说布局结构的精巧、典型细节的选用、叙事抒情的手法以及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文笔,都给后世作家提供了楷模。莫泊桑的长篇小说也达到比较高的成就。他共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一生》、《俊友》、《温泉》、《皮埃尔和若望》、《像死一般坚强》和《我们的心》。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撬开煞白诧异 牡蛎褴褛别墅 3、解释下列成语的意思。 拮据褴褛 阔绰恭维 十拿九稳与日俱增 1.批判现实主义莫泊桑,欧亨利,契诃夫短篇小说之王 ào shà chàlì lán lǚ shù 3.拮据:经济境况不好手头很紧.褴褛: 指衣服破烂不堪。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导学案全套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导学案全套 第一节宇宙和微观世界教学案学习目标 1、知道宇宙是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了解原子的结构; 3、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4、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5、初步了解纳米技术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课前预习 一、宇宙的组成和原子结构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由 ________组成的。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之中。物质是由组成的。分子又由能组成的。原子是由处于中心的和 ___________组成的。研究发现,原子核是由更小的粒子 ___________和组成的。 保持了物质原来的性质。 二、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我们身边的物质一般以、、、的形式存在。物质处于不同状态时具有不同的。 固态物质中分子排列分紧密,粒子间有很强的作用力,因而,固体具有一定的和;液态物质,分子间距离比较大,粒子间的作用比固体的小,因而,液体没有固定的,具有;气体物

质,分子间距离较大,粒子间的作用力极小,容易被,因此,气体具有。 三、纳米技术纳米是一个单位,符号是。 6nm= m,一般分子的直径大约是有。 课堂达标宇宙是由组成的,物质是由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组成的,原子核是由和组成的科学研究发现,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的直径大约是 0、3 0、4nm,那么 0、 4nm=__________m。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B分子能用肉眼看到,而原子不能C能够保持物质原来性质的粒子叫分子从微观的角度看,固体的的体积一般比液体的体积小的原因是 ( )、固体的分子只能在固定的位置中振动,粒子间的作用力比较小、固体的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液体分子排列分紧密,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固体的分子排列分紧密,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课后巩固 一、基础训练 1、我们知道物质一般以 _____态、液态、 ______态的形式存在。物质处于不同状态具有不同的 ____________。 从实验,我们看到物质在一般情况下由液态变为固态体积_________,由液态变为气态,体积 _________。

《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案

九班姓名学号第小组组号 《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莫泊桑及其作品,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3.理解小说的主题,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人生观、价值观 【学习重点】 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观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的主题 第一课时预习课文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及作者 2、解决生字词 3、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流程:(独学40分钟) (三)学习过程: 一、了解莫泊桑的经历及其创作,了解写作背景(独学5分钟) 1、写作背景 《我的叔叔于勒》写于一八八三年,是莫泊桑前期的作品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不仅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而且也和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起来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本篇小说就是以这样的社会背景写出来的 2、走进作者 莫泊桑(1850~1893)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他们分别是莫泊桑,欧亨利,契诃夫,拥有“短篇小说之王”的美名 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他擅长从平凡琐碎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 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描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人物语言和故事结尾均有独到之处除了《羊脂球》(1880年创作)这一短篇文库中的珍品之外,莫泊桑还创作了包括《我的叔叔于勒》、《漂亮朋友》、《项链》等在内的一大批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短篇佳作短篇的主题大致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是讽刺虚荣心和拜金主义,如《我的叔叔于勒》;第二是描写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赞颂其正直、淳朴、宽厚的品格,如《归来》;第三是描写普法战争,反映法国人民爱国情绪,,《羊脂球》这本书是由《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菲菲小姐》等中、短篇小说组成.莫泊桑短篇小说布局结构的精巧、典型细节的选用、叙事抒情的手法以及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文笔,都给后世作家提供了楷模莫泊桑的长篇小说也达到比较高的成就他共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一生》、《俊友》、《温泉》、《皮埃尔和若望》、《像死一般坚强》和《我们的心》 二、生字词过关:(独学10分钟)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撬开()煞白()诧异()牡蛎()

我的叔叔于勒_教案教学设计_1

我的叔叔于勒 学科语文(第5册)备课教师授课时间第周月日教学内容我的叔叔于勒(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2.体会小说起伏曲折的情节和精妙的艺术构思。3.体会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及其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线索,体会小说起伏曲折的情节和精妙的艺术构思。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难点:体会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及其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教学方法与手段1.品读对菲利普夫妇的精彩的描写,把握文中菲利普夫妇的形象。2.运用朗读想象法,体会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给加点字注音。拮据(jié)栈桥(zhàn)阔绰(chuò)褴褛(lánlǚ)牡蛎(mǔlì)二、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莫泊桑。莫泊桑,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曾拜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为师。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0多篇中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是与契诃夫和欧·亨利并列的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他的短篇小说构思别具匠心,情节变化多端,描写生动细致,刻画人情世态惟妙惟肖,令人读后

回味无穷。莫泊桑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除了《羊脂球》(1880),这一短篇文库中的珍品之外,莫泊桑还创作了包括《一家人》(1881)、《我的叔叔于勒》(1883)、《米隆老爹》(1883)、《两个朋友》(1883)、《项链》(1884)及《西蒙的爸爸》、《珠宝》、《小步舞》、《珍珠小姐》等在内的一大批脍炙人口、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短篇佳作。莫泊桑的长篇小说也达到比较高的成就。他共创作了6部长篇:《一生》(1883)、《俊友》(又译《漂亮朋友》,1885)、《温泉》(1886)、《皮埃尔和若望》(1887)、《像死一般坚强》(1889)和《我们的心》(1890),其中前两部已列入世界长篇小说名著之林。2.前面我们通过《故乡》一文的学习,了解了旧中国农民、小市民的悲惨生活。那么,旧时代外国的底层人物的生活又怎么样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同走进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去看一看。三、整体感知快速阅读课文,思考并完成下列填空题:()于勒→()于勒→()于勒→()于勒明确:“盼”、“赞”、“见”、“躲”由此可见,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转变是本文的线索(明线)。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可将课文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1—4节),盼。第二部分(5—19节),赞。第三部分(20—47节),见。第四部分(48—49节),躲。四、交流互动1.菲利普夫妇态度的转变具体体现在他们对于勒的不同评价上,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词句,并思考变化的原因。明确:“坏蛋”、“无赖”、“流氓”→“正直”、“有良心”→“好心”、“有办法”→“小子”、“贼”、“讨饭的”、“流氓”变化原因:于勒贫富状况的变化。(暗线)2.分角色朗读20-47节,结合有关菲利普夫妇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的语句,说说菲利普夫妇是怎

新人教版2013九年级物理全册导学案稿

第十三章热和能 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2、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某些热现象。 【学习重点】: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学习难点】:分子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力。 【预习检测】 1. 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说明:⑴分子间有; ⑵分子在不停的做。 2. 扩散现象既可以在发生,还可以在中发生,也能够在中发生。 3. 为什么打开一盒香皂,很快就会闻到香味,是什么跑到鼻子里了?能闻到香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街上烤臭豆腐的小摊,人们远远就能闻到臭豆腐的味道,这属于现象,臭豆腐经烧烤后,温度升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说明分子的热运动跟有关。 5. .建筑、装饰、装修等材料会散发甲醒、苯等有害气体而导致室内空气污染.成为头号“健康杀手”。此现象表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 . 6. 固体、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是因为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虽然分子间有间隙,但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 7. 铁棍很难被拉伸,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__________,水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___________。(均选填“引力”、“斥力”) 8. “破镜难圆”说明:当相邻分子间相距很远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将变_____________ 。 【共同探究】 ★学生活动一:演示气体扩散(课本图16.1—2) 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你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是什么? 2、为什么让密度大的二氧化氮放在密度较小的空气下面,倒过来行吗? 3、此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二:演示液体扩散 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你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是什么? 2、为什么让密度大的硫酸铜溶液放在密度较小的清水下面,倒过来行吗? 3、此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三:演示固体扩散 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并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紧压在一起的铅片和金片在放置了5年后会互相渗入约1mm 深。 2、此实验说明了什么? 小结:扩散现象:相互接触的,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扩散现象说明:⑴分子间有;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教学 设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人物语言、行动、神态、揭示人物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初步培养对社会问题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评判能力和再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文主题的理解,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 1、了解小说情节,把握小说主题。 2、理解课文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构思的巧妙及情节的曲折。 2、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深入思考,全面认识人物的个性。 3、多角度把握小说的主题。 教法:启发式提问法、练习法、讨论法, 学法:默读法、圈点勾画法、探究法、情境模拟法、比较法、辩论法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前评测: ①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最主要的是什么? 人物、情节、环境。人物是小说的灵魂。

②小说的情节由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构成。 ③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 2、导语: 马克思、恩格斯说:“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了。” 马克思说:“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起来,迫使势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 由这两段可看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生答:纯粹的金钱关系。金钱能使水火难容、势不两立的人亲密起来,同样,也能使亲密无间的人如同陌路。这节课我们就来看一个“嫌贫爱富”的故事。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教案新人教版1

我的叔叔于勒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理清小说情节。 2.学习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描写方 3.通过分析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和菲利普夫妇身上不变的东西,提炼小说主题。 4.体会莫泊桑小说精妙的艺术构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自学、合作、探究为课堂主体。自学自研,梳理情节。合作探究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认识人性,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道德观念。2新设计 通过分析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和菲利普夫妇身上不变的东西来探究小说主题。 3学情分析 小说有着曲折的情节,所以,学生对小说学习特别有兴趣,不过,他们比较关注情节的发展和主人公的命运,却忽略了人物形象和主题的把握,因此,本课重探究人物形象分析、写法、主题等几个问题。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莫泊桑小说精妙的艺术构思 5教学过程 一、导学 1.导入 我们学过莫泊桑的《项链》,我们走进马蒂尔德的生活及内心世界,深刻领略到19世纪法国小人物的悲剧命运。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进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走近那些钻进钱眼里的法国资产阶级社会里的小人物。 2.预习检查 (1)小说的三要素是()、()、()。 (2)小说的情节由()、()、()和()构成。 (3)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和心理描写等。

(4)《我的叔叔于勒》选自()国著名文学家()的短篇小说集()。 二、自学探究 1.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积累重点字词。 2.整体感知全文,用简洁的短语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开端(盼于勒)——发展(赞于勒)——高潮(见于勒)——结局(躲于勒) 三、合作探究 1.分角色朗读“赞于勒”“见于勒”两部分,勾画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变化的语句,分析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 动作、语言的描写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是我们看到菲利普夫妇是自私、冷酷、唯利是图的势力者。 2.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为什么?在他们身上有没有不变的东西?(探究主题) 四、精导 大家公认莫泊桑小说艺术是精湛的。在本文中,你特别行赏哪一点?就本文的写法,谈谈你的体会和发现。 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精导。 1.情节安排巧妙自然 2.环环相扣的悬念设置。 3.对比的手法。 五、提升 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5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他回答道:“2法郎50生丁。” 我把5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我的叔叔于勒 教材分析 莫泊桑的小说,特别是短篇小说,在艺术手法上造诣很深。他的作品题材丰富多彩,行文波澜起伏,故事情节巧妙曲折,用洗练的笔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发表于1883年的《我的叔叔于勒》,就是一篇体现他艺术风格、特色和功力的佳作。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清晰生动地勾勒出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菲利普夫妇的无义寡情,是通过少年若瑟夫的视角来表现的,其中也包含了若瑟夫对人生、社会的认识。 本课的阅读教学拟以从分析情节人手,把握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丰富内蕴。力求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用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创新、多元评价作品的主题,领会其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在评价认识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拮据、阔绰、煞白、诧异、与日俱增、十拿九稳”等词语。 2、把握小说人物形象及其作用。 3、了解莫泊桑及其小说创作。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细致地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物作个性化描写的方法。 2、把握小说的情节构思,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3、品评小说的语言,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提高道德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的丰富内蕴。 教学方法 l、诵读法莫泊桑的小说语言简洁明快,幽默机智。课文在技巧的运用上很出色,如人物的心理描写、悬念的运用、情节的安排等方面。指导学生表情朗读或分角色朗读,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和表情是如何揭示心理活动和刻画人物性格的。课堂教学以朗读揣摩为主。 2、探究讨论法这篇小说的内蕴很丰富,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主动质疑问难,合作探究以释疑,培养解读小说的能力。如从情节分析人手,探讨作品主题。 3、续写法在把握原作主题,抓住人物性格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流畅自然的结局续写,以深层揣摩课文立意和波澜起伏的情节铺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感知文意,多角度梳理课文的情节结构,了解情节发展的因素。

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案

《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 学习通过刻画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来揭示人物心理的方法。 2. 整体感知人物的命运、态度、性格,结合社会实际,理解小说的主题。 3. 体会莫泊桑小说精妙的艺术构思,感受他的匠心独运。 二、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从多角度刻画人物的形象,以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三、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的主题 四、学习方法:自学——讨论——探究——拓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语 2.作者简介 莫泊桑: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解决字词障碍 (1)给加点字注音 撬开()煞白()诧异()牡蛎()()别墅() 褴褛()()女婿()嘟哝()()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jié( )据zhàn ( )桥阔chuò()zāota( ) 手pà( ) 端xiáng( ) zhuàn( )钱莫míng( )其妙 3.解释词语 拮据褴褛 阔绰恭维 张皇端详 十拿九稳与日俱增 狼狈不堪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速读全文,尝试复述故事梗概,初步感知小说内容。 2.小组内复述故事 3.各小组选代表展示 4.师生一起理清小说层次,各提练一个字概括情节内容: (四)精读分析人物形象 1、浏览全文,完成下列任务。 (1)说说小说刻画的人物主要有哪些?

(2)找出课文中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语句,在课文中做批注。分角色朗读

角色分配:“我”、菲利普、菲利普夫人、于勒、船长、旁白 要求:读出对人物的理解 (3)把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前后态度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哪些事情使他们的态度发生了这种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4)课文中的人物是怎么评价于勒的?这些评价说明了什么问题? 2.小组内交流 3.班内展示 (五)问题探究 1.《我的叔叔于勒》,但是对于勒却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描写,而对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刻画用了很多笔墨。谁是本文的主人公呢? 2.“我”在整篇小说中的是怎样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3.讨论文中的悬念设置: ①我们一看到这篇小说,马上被它吸引,并急于读完,关键在于小说设置了悬念,能不能找出文中的悬念,作适当分析。 学生交流 班内展示 ②小说的结局往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菲利普夫妇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为什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怎样的社会现实?从中可见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六)总结学习收获 你看了这个“嫌贫爱富”的故事以后,你有什么感受或启发呢? 生自由发言。 (七)拓展延伸 口头表达训练: 如果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百万富翁的于勒,他们的表情将会怎样?他们夫妇间将会进行怎样的对话?展开联想,简要回答。 (八)结束语 (九)布置作业 续写《我的叔叔于勒》 . .

《第11课 我的叔叔于勒》

《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章节名 八年级语 文下册第三单元《我的叔叔于勒》 学 科 语 文 适合班级

八年级授课时间两课时设计者所属学科初中语文教材分析

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是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与欣赏的佳作。这篇佳作 篇幅较长,构思巧妙,情节曲折,主题深刻,人物形象鲜明。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清晰生动地勾勒出一幅 19 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故事 虽然离我们年代较远,但很贴近生活,从质朴的语言和平凡的故事中,学生能揣摩人物的性格,理解作品的主题。因此在教学中宜采用读议结合的方法,由浅入深地让学生逐层阅读,教师做适当的点拨。可通过研读关键句段,培养学生探究,赏析能力,使学生明白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前后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从而深刻理解小说主题,明白作者的意图,以达到教与学的琴瑟和鸣。 课程解读 新课程标准主张 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使全体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丰富语言积累,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对于小说的教学,要以培养兴趣为主,尤其应加强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及写作能力的培养。因而本课设计主要以体现新课标为主,保证教学在以学生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及激发学习兴

趣的前提下进行,并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以及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刚刚学了两篇小说 —— 《故乡》与《孤独之旅》,已经基本具备了阅读小说的能力。再者初三的学生,他们对阅读与讨论已具有较高的水平和兴趣。另外

对于小说的人物、情节等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对人物描写的各种方法,也具备较好的文本解读能力,再加上思维活跃,喜欢表现,口语表达能力较强,所以理解本篇文章困难不大。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 .学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人物描写方法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写法。把握不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 2 .理解并掌握小说的主题与作者的写作意图 。

我的叔叔于勒 优秀导学案

10 我的叔叔于勒 教师寄语: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学习目标】1.体会巧妙的构思,掌握曲折的情节。 2.理解小说通过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3. 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提高道德观念。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课文的丰富内蕴。 【自主突破】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褴褛()()手帕()栈桥() 拮据()()别墅()牡蛎()() 2.填空: 《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为短篇小说________。这篇小说是根据菲利普夫妇对亲兄弟于勒前后不同的态度 来安排情节的:盼于勒——________——________——躲于勒。 3. 结合句意解释句中词语 (1)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吃得一干二净。 吃: (2)可是您看他今天已落到什么田地。田地: (3)买十五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计较: (4)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 福音书: 【合作探究】 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果然,10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后来我们终于动身了。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 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 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的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 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等我 把2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3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 直是疯了!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 使了个眼色。

我的叔叔于勒学案和答案解析

我的叔叔于勒 学法导引: 阅读这篇小说,可以从体会文章巧妙的构思和曲折的情节入手,抓住菲利普夫妇对亲兄弟于勒反复无常的态度变化,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理解人物复杂的心理,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感受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一深刻的主题思想。 一、【知识链接】 1、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0多部中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莫泊桑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之家,母亲醉心文艺。他在福楼拜亲自指导下练习写作,参加了以左拉为首的自然主义作家集团的活动。他以《羊脂球》入选《梅塘晚会》短篇小说集,一跃登上法国文坛,其创作盛期是80年代。10年间,他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一生》、《俊友》、《温泉》、《皮埃尔和若望》、《像死一般坚强》和《我们的心》。莫泊桑的小说结尾很有特色,往往情节急转直下,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造成一种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2、作品背景:本文写于1883年,是莫泊桑前期的作品。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不仅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而且和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起来。小资产阶级的贫困破产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本篇小说就是以这样的社会背景写出来的。 3.主题思想 小说以菲利普夫妇因于勒贫富而前后态度的变化,组成令人惊叹的情节波澜,表现世态的炎凉;通过神情、动作、语言描写,形象地表现了他们嫌贫爱富、虚伪自私的灵魂,从而展现了金钱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 二、课文览胜 1.①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②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赏析①句的景物描写,运用比喻手法,将“海面”比喻为“绿色大理石桌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海的优美景色,烘托了菲利普一家人去哲尔赛岛途中的欢快心情。②句的景物描写,在菲利普夫妇的眼中,美丽的哲尔赛岛已变成了一片“紫色的阴影”,烘托了菲利普夫妇见到于勒后的失望、沮丧的心情。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菲利普夫妇心情的急剧变化。“驶”、“钻”两个动词更是把人物的心情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2.①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走到我母亲和两个姐姐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②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 赏析①段文字运用语言描写,通过写菲利普故作高雅,主动邀请女儿、女婿吃牡蛎一事,表现了菲利普摆阔气、爱慕虚荣的心理。一个“请”字,更是将人物炫耀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②段文字主要运用语言、神态描写,通过写菲利普夫人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一事,表现了其虚伪、爱面子的个性心理。“很不痛快”一词将菲利普夫人怕花钱的心理栩栩如生地活画在脸上。 3.他坐在长凳上,结结巴巴地说:“是他,真是他!”然后他就问:“咱们怎么办呢?”母亲马上回答道:“应该把孩子们领开。若瑟夫既然已经知道,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 赏析:这段文字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将菲利普遇事时的六神无主与其夫人的“处乱不惊”表现了出来。“结结巴巴”、“马上”两个副词的准确运用,使其夫妇二人性格中的不同点表现得异常鲜明突出。 4.①父亲总是重复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②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 赏析这两段文字主要运用语言、神态描写,细腻地表现了菲利普前后截然不同的内心世界。在于勒发了财没回来之前,一个“永不变更”,使菲利普对弟弟回来的期盼之情跃然纸上,呼之欲出,恨不得立刻相见。可当于勒真的出现在眼前时,异常的神态,语无伦次的回话,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内心的恐慌和绝望。亲人、兄弟还是路人,这一切都取决于一样东西——金钱! 5.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赏析这句话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父亲和弟弟之间的亲情关系。从这三个短语的排列顺序分析,作者是很具匠心的,最后重复“我的叔叔”,其中加上一个“亲”字,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境遇中的于勒叔叔的深切的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及不满,饱含讽刺意味。 二、预学导学(一)一读课文,借助字典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阔绰.()栈.桥()褴褛 ..()()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5我的叔叔于勒高效导学案

15 我的叔叔于勒高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梳理课文的情节结构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 3、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调适自身心态,摒弃虚荣心理,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 预习导学 【知识链接】——作者?背景:居伊?德?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叶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在母亲和一位中学教师的教导、鼓励下,很早就开始学习写作。1870年中学毕业以后,到巴黎学法律。不久普法战争爆发,应征入伍。战后长期在海军部和教育部当小职员。 莫泊桑先后结识了法国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福楼拜,以及左拉、都德和旅居法国的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等人,得到他们的指导帮助。1879年,他发表了第一部小说《羊脂球》,立即轰动了法国文坛。以后,他共写了20O多篇中短篇小说、六部长篇小说、三本游记,以及许多文学、政治和时事评论。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下人们精神的堕落。有《菲菲小姐》《米龙老爹》《项链》《骑马》《绳子的故事》《我的叔叔于勒》等名篇传世。 莫泊桑和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他的小说在艺术手法上独具特色,特别是短篇小说。一方面,他的作品重视结构的布局,行文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故事情节巧妙真实,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另一方面,他善用洗练的笔墨提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本篇小说1883年8月7日首次发表于巴黎《高卢工人报》,后来收录在短篇小说集《羊脂球》中,写的是法国西部哈佛尔海港菲利普家的故事。 第一课时 一、自主先学 1、小说的三要素是、、。 2、小说的情节由、、和构成。

11.《我的叔叔于勒》公开课导学案师

11.《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案(师) 【学习目标】 一、理清结构,把握情节。 二、学习人物描写手法,把握人物性格。 三、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四、把握小说的主旨。 【学习重难点】 一、分析人物描写,揣摩人物性格。 二、把握金钱与亲情的关系。 【教学教程】 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知识 1、阅读《基训》中的常识介绍和背景链接,了解作者及故事背景 2、结合《基训》语言积累中的1、2、3题扫除字词障碍。 (二)、整体感知 1、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各自口述撰写的于勒这个人物的小传。并试着给这个人物写一张名片。 于勒的名片 姓名:(于勒)性别:(男)年龄:(50多岁)籍贯:(法国)国别:(法国) 生活年代:(19世纪后期)主要事迹:少年浪荡,中年得 意,老年沦落主要社会关系:哥嫂菲利普夫妇、侄子若瑟夫、两个 侄女、一侄女婿 获得称号: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这个家伙这小子,这个贼,这个流氓

2、再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并填写下表。 3、根据以上的分析,仿照《故乡》一文故事情节(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概括的方法,归纳本文的故事情节。 盼于勒(1—4)——赞于勒(5—19)——见于勒(20—47)——躲于勒(48—49) 二、合作探究 4、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因为于勒的经济状况而变化变化,但其中却有不变的因素,是分析这不变的因素是什么?——金钱至上的观念 5、你认为菲利普夫妇的做法合乎情理吗? 6、探究本文主旨:

揭露了当时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是金钱关系,无情鞭挞了小市民的势利贪鄙,冷酷自私的丑陋灵魂。 小说的另一个主题是表现了那个时代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及弱势群体的辛酸和卑微。 7、结合以上分析,再探究本文人物,看看本文写了哪些人,主要人物是谁?其他人物又起着怎样的作用。 于勒——暗线人 “我”——见证人 两个姐姐,一个姐夫——陪村人 “父亲”和“母亲”(菲利普和克拉丽丝)——主要人物 8、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描写菲利普和克拉丽丝的内容,填写表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