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补术患者整体护理

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补术患者整体护理
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补术患者整体护理

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补术患者整体护理

目的研究分析肩关节镜下实施肩袖损伤修补术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择取我院在2013年06月~2014年06月接收肩袖损伤修补术治疗的74例患者,利用抽取单双号的方法将其分成两组,一组37例患者给予常规护理作为研究对照组;一组37例患者给予整体护理作为研究的观察组。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为97.30%(36/37)远远高于对照组的86.49%(32/37),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ASES、GEPI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提高,但观察组改善的程度尤为突出,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肩关节镜下实施肩袖损伤修补术治疗平配合整体护理,有助于临床效果及舒适度的提高,促进患者肩关节功能的恢复,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标签:肩关节;肩袖损伤修补术;整体护理

肩袖损伤是肩关节部位比较多见的一种疾患[1],一般临床症状为活动受限、无力以及肩关节疼痛等。现阶段,肩关节镜下手术治疗创伤性肩袖损伤的效果已经获得了证实及认可。现择取我院在2013年06月~2014年06月接收肩袖损伤修补术治疗的74例患者,探析其治疗期间开展整体护理的干预效果,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择取我院在2013年06月~2014年06月接收肩袖损伤修补术治疗的74例患者,均属于肩袖全层断裂,术前拍摄关节正位片及MRI检查,并结合疾病史、体征、症状得以确诊。利用抽取单双号的方法将其分成两组,每组各有37例患者。观察组中,包括21例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年龄均在24~64岁,平均年龄(51.47±3.41)岁。其中,左侧肩袖损伤者20例,右侧肩袖损伤者17例。Gerber 分型:部分肩袖损伤者7例,中小型损伤者21例,巨大型损伤者9例。对照组中,包括20例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年龄均在25~66岁,平均年龄(5

2.73±

3.19)岁。其中,左側肩袖损伤者21例,右侧肩袖损伤者16例。Gerber 分型:部分肩袖损伤者8例,中小型损伤者22例,巨大型损伤者7例。全部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夜间疼痛,患侧肩关节上举及外展活动障碍、前外侧疼痛,疼痛弧征,且撞击试验结果为阳性,两组患者的分型、症状、年龄等各方面比较,差异P>0.05不具统计学意义,试验具备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根据骨科疾病的特点给予生命体征监测、引流管的管理以及临床并发症的预防等干预[2]。

观察组:采取整体护理。①去枕选择平卧位,将头偏向一侧。在患者麻醉苏醒前,应用肩关节外展支具让患肩略前屈进行固定[3],外展50°。增强患者或其家属对患肩功能恢复的信心,如果手术操作过程中肩袖修补缝合口存在张力,手术治疗后可应用颈腕吊带,仔细观察固定的松紧程度。并且,在患侧腋下横向放置上肢抬高垫,让肩关节前屈20~30°,支具必须增加外展角度,可达到90°。24h后将颈腕吊带取下,实施动能锻炼。术后4w时,患肩可改用肩关节吊带予

肩关节镜手术的术中配合

肩关节镜手术的术中配合 目的探讨肩关节镜的手术配合。方法对我院2013年至今收治的20例肩关节损伤患者进行讨论分析总结手术配合要点。包括手术室护士术前术中术后配合要点和仪器维护保养方法。结果例肩关节损伤患者手术顺利症状改善。结论术前精心准备、术中正确配合和仪器认真维护保养是手术成功的要点,严格无菌操作确保手术成功。 标签:肩关节镜;手术配合 随着关节镜技术在骨科的推广,肩关节镜作为肩部疾病的一种诊断技术的价值已得到肯定,现在则更多地开展关节镜下治疗。与传统的切开手术相比,肩关节镜具有创伤小,视野清楚,手术时间短,准确性高,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 我院自2013年至今,为20例患者采用健侧卧位,手术侧肢体皮牵引的体位进行手术,术中用0.9%氯化钠加肾上腺素持续灌注的方法,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20例,男7例,女13例,年龄25~71岁,所有患者在术前进行X线以及MRI检查以明确诊断。手术中医护配合顺利,患者切口愈合情况好,效果比较满意。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术前访视术前1 d巡护或器械护士到病房去访视患者,阅读病例,了解患者的身心状态,对给患者的生理,心理进行评估,予心理护理,针对患者的具体问题给予细致周到的心理疏导。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和对疾病的认知能力用通俗易懂的言语向患者介绍肩关节镜的优点和麻醉方式,手术室的环境,交代手术的注意事项,以减轻患者及家属紧张焦虑的情绪,使患者积极配合,提高手术疗效。 2.1.2手术环境的准备肩关节镜手术对环境要求比较高,手术应安排在百级层流房间,并尽可能排在第一台,手术间温湿度要适宜,温度22℃~24℃,湿度50%~60%。手术间要控制人员数量,避免不必要的人员走动,减少感染机率。 2.1.3 器械的准备关节镜系统、刨削头、等离子刀头、皮牵引装置、中心吸引1套、百特等渗冲洗溶液3000 ml加肾上腺素1支、肩关节镜敷料、普通敷料、弹力绷带、常规器械等。

肩关节镜治疗肩袖损伤的疗效观察

肩关节镜治疗肩袖损伤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肩关节镜修复的肩袖损伤,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治疗组术后0~3w,进行肢体循环摆动,肩部肌肉收缩,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术后3~6w,进行肩关节活动,耸耸肩,阻力训练;术后6~8w,进行肩关节被动活动训练,负荷耐受性训练,高重复率,低负荷训练;术后8~12w,肩关节活动技能训练。6个月完成康复训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1.67%,对照组总有效率28.33%。P<0.001,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肩袖损伤后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后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Abstract:Objective Investigate rotator cuff injury after arthroscopic repair,the effect of early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Methods Therapists guidance,after 0~3 weeks,limb circle,pendulum,shoulder muscle isometric contraction,ADL ‘S training;after 3 to 6 weeks,shoulder joint passive,active auxiliary joint activities,shrug resistance training;6~8 weeks after operation,the shoulder joint to tolerance active,high repetition,low load training;after 8 to 12 weeks,skills training,joint exercises the activity of shoulder joint. 6 months to complete th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Results 120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10 to 36 months (average 16.6 months). Treatment group total effectiveness 81.67%,the comparison group total effectiveness 28.33%. P<0.001,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2 groups,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Early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with arthroscopic rotator cuff repair after rotator cuff injury,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Key words:Rotator cuff injury;Arthroscopy;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2年1月~2014年1月本院关节外科住院的120例肩袖损伤患者,通过病史,体征,临床症状,MRI证实的肩袖损伤的诊断。其中男53例,女67例,年龄29~59岁,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27例男性,33例女性,术后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对照组60例,29例男性,31例女性,术后未进行早期康复治疗。 1.2方法治疗组术后0~3w内:①患者的身体弯曲,手拿小哑铃摆动和逆时针划圈,5次/ d。通过改变力的方向,使肩关节训练;②肘部主动活动5次/d; ③手腕主动活动3~6次/d;④肩部肌肉等长收缩5~10次/d。术后3~6w:①治疗师帮助患者肩关节屈曲,外展,旋后外旋,1次/d;②登山,玩棍棒,肩关节活动做全方位的训练[3];③耸肩抵抗10~20次/d;④疼痛,炎症的控制和处理,物理治疗(中频,红外线治疗)2次/d。术后6~8w:①攀岩20次/d;②胸前的阻力训练20次/d;③肩低负荷训练5次/d;术后8~12w:①渐进的拉伸强度的训练;②强化康复训练;③技能训练;④结合的肩关节活动手臂做划船或游泳的

肩关节镜个案查房

肩关节镜个案查房 时间:2019-03- 地点:手术室护士办公室 主持人:xxx 记录人:xxx 出席人: 查房目的:通过学习左肩袖损伤、左肱骨大结节骨质增生、全关节镜下左侧肩峰下成型,左肱二头肌长头腱近端切除远端固定术,肩袖损伤修补术的护理,熟练掌握肩关节镜的手术流程及注意事项,了解肩关节镜的术中护理,做好手术配合。 主查护士:xxx护士 内容提要: Xxx护士长:肩关节镜的手术是我们手术室近一年来开展的新手术,一般新技术没有普遍使用,护士对于器械和台上台下比较陌生,今天杜小风准备的这位患者是一位肩袖损伤折合并左肱骨大结节骨质增生的患者,患者中年,对于手术极度恐惧,因此做好该患者的护理尤为重要,下面请巡回护士xxx向大家汇报主要病情与护理措施。 巡回护士xxx汇报病情: 患者,xx,女性,43岁。主因“左肩部疼痛,活动受限10个月”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0个月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肩部疼痛,活动受限。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初期未予重视,未行特殊处理,病情反复,逐渐加重。2天前来我院行MRI检查示:左肩袖损伤,遂住院治疗。查体:BP:133/79mmHg,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神志清,痛苦貌,自主体位,查体合作,对答切题。心率76次/分,脉率76次/分。 专科检查: 左肩部软组织无明显肿胀,肩关节前屈约80度,外展约160度,无明显疼痛明显,后伸约20度。 辅助检查: MRI示:左肩冈上肌腱,冈下肌腱及喙肱韧带损伤。 有关实验室检查: 乙肝三对半全阴,凝血酶原时间(PT):11.1sec,D二聚体(DDi):710ug/L,钾: 3.69mmol/L,钠:144mmol/L,白细胞:22.4×109/L,嗜中性粒细胞:19.25×109/L,红细胞: 4.79×1012/L,血红蛋白:142g/L,红细胞压积:0.442L/L,血小板:256×109/L。 初步诊断:1、左肩袖损伤;2、左肱骨大结节骨质增生。 病情评估:中年患者,情况良好,既往身体状况良好,注意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诊疗计划:1、完善相关检查。2、择期手术治疗。 手术记录: 麻醉起效后,患者取右侧卧位,向后倾斜约20度,左肩及左上肢常规消毒铺巾,左上肢外展架牵引。 于左肩关节镜后侧入路,入关节镜镜头至肩关节囊内观察,关节镜监视下建立前方入路,探查关节盂完好,关节软骨无明显磨损,肱二头肌长头腱无明显磨损但充血明显,关节内探查毕,镜头转至肩峰下间隙,建立外侧入路,刨刀清理切除肩峰下滑囊,见肩峰下减压毕,清理肩袖表面滑囊组织,未见全层撕裂,于部分撕裂处2.0mm克氏针钻孔,人为创造新型创面,彻底止血,活动肩关节见肩峰下减压彻底,清点器械敷料无误,后缝合关闭切口,左上肢三角巾悬吊制动。 手术顺利,术中采用控制型降压,血压维持在100/70mmhg左右,术中出血少,术毕安

关节镜下双排锚钉缝合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

关节镜下双排锚钉缝合治疗肩袖损伤的临 床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肩关节镜下双排锚钉缝合方法治疗肩袖损伤的手术方法、技巧及疗效。方法:2010年10月~2012年06月,对28例肩袖损伤患者,术前均拍摄肩关节正位、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及MRI检查。所有患者在关节镜下肩峰成形与肩峰下滑囊切除后,采用肩关节镜下双排缝合锚钉缝合修复肩袖,使用UCLA肩关节评分标准进行术前和术后功能评估。结果:28例患者获得6~14个月的随访,平均9.8个月。肩关节功能采用美国加州洛杉矶大学(UCLA)功能评分标准评估:术前平均为12.7分,术后为34.5分;其中优24例,良4例。术后23例疼痛完全消失,3例偶感轻微疼痛或不适,2例剧烈运动或特殊动作疼痛,所有患者最终对手术效果满意。结论:双排缝合锚钉固定是修复肩袖损伤的有效方法,该方法固定牢靠,有效增大腱骨接触面,促进肩袖-骨的愈合。 关键词:关节镜;肩袖损伤;锚钉;腱骨愈合 Therapeutic effect of Arthroscope in treating rotator cuff injury using double-row anchor suture Li Jian Chen Sunyu Xiao Zhanhao Pan Lin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treatment of rotator cuff injury, surgical methods,techniques,and therapeutic effect of shoulder arthroscopic of using double-row anchor suture. Methods: From October 2010 to June 2012, 28 cases of patients with rotator cuff injury,preoperative shooting shoulder joint anteroposterior and supraspinatus muscle exports of X-ray films and MRI. All patients in the arthroscopic acromioplasty and subacromial bursa excision,the shoulder joint endoscopic double-row suture anchor suture repair the rotator cuff,UCLA shoulder score standard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functional assessment.Results:6 to 14 months of follow-up of 28 patients, an average of 9.8 months. Shoulder function using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CLA)function score criteria: preoperative average of 12.7 points after 34.5 points; were excellent in 24 cases,good in 4 cases. Completely disappeared after 23 cases of pain, 3 cases Ougan mild pain or discomfort, two cases strenuous exercise or special action pain, all patients eventually satisfied with the surgical

肩关节上唇前后位病变

肩关节上唇前后位病变 李天方史斌 随着肩关节镜的广泛应用,一些常规检查不易发现的肩关节病变得以明确诊断。肩胛盂缘的上唇前后位(superiorlabrum,anteriorandposterior,SLAP)病变是指肩胛盂缘上唇自前向后的撕脱,撕脱止于肩胛盂切迹的中部,累及肱二头肌长头腱附着处。牵拉及撞击是SLAP病变的主要病因,直接打击亦可诱发该病变。但有1/3左右的患者没有明显的外伤史[1]。尽管SLAP病变不常见,但由于盂缘上唇血供较差,病变很少能自行愈合,常引起疼痛及功能障碍。此外SLAP病变常伴有其他肩关节病变,如肩袖损伤、肩关节不稳、肩锁关节炎、肩峰下滑囊炎等,增加了诊断的困难。尽管肩关节影像学检查近期取得了一些进展,肩关节镜检查仍是确诊SLAP病变的最主要方法[2]。本文是根据1996~1999年北欧几家权威骨科医院对SLAP病变的诊治进展,并全面回顾国际文献,综述而成。 一、SLAP病变的分型 Ⅰ型:肩胛盂缘上唇磨损、变性,但尚未撕脱(图1)。 Ⅱ型:盂缘上唇及肱二头肌长头腱自肩胛盂撕脱。此型最常见,约占SLAP病变的50%左右(图2)。该型又可分为三个亚型。Ⅱa:前位型,Ⅱb:后位型,Ⅱc前后位联合型。其中Ⅱb及Ⅱc型常见于投掷运动员,其临床表现迥异于Ⅱa型[3]。 Ⅲ型:盂缘上唇呈桶柄样撕脱,但部分盂缘上唇及肱二头肌长头腱仍附着于肩胛盂上(图3)。 Ⅳ型:盂缘上唇桶柄样撕脱,病变延伸至肱二头肌长头腱。部分盂缘上唇仍附着于肩胛盂上(图4)。撕脱部分可移行至盂肱关节。有时肱二头肌长头腱可完全撕脱[4]。 除上述四型外,尚有几个变型:(1)Bankart病变向上延伸,累及前上盂唇及 盂肱韧带附着处;(2)SLAP病变向前延伸直至中盂肱韧带之下;(3)肱二头肌长头腱撕脱伴盂缘上唇瓣状游离[5]。 图1Ⅰ型SLAP病变,盂缘上唇磨损、变性,但无撕脱

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研究

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研究 兖矿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 二0一一年十二月十日

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研究 总结报告 兖矿集团总医院骨关节外科 按兖矿集团公司2008年科学技术项目(08)11号计划任务书要求自2008年7月至2011年4月,课题组按前瞻性临床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设计,分别应用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和小切口肩袖修复术各治疗肩袖损伤8例,通过对两组病人手术前后功能评分、切口长度、术后康复时间等数据的统计分析进行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评价,得出了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具有对三角肌干扰小、创伤小、检查全面、诊断准确、功能恢复快、效果好的优点,能明显提高肩袖损伤的治疗水平的结论。现总结如下 一、立项背景、目的、意义 肩袖损伤是一类十分常见的肩关节病变,在正常人群中,肩袖损伤的比例据估计占5%-40%[1,2],并且它也是引起肩关节疼痛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如未得到及时治疗,将严重影响患肩功能。除发生于上肢运动为主的运动员外,近年研究还发现,肩袖损伤更常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且随年龄的增加而患病率增高,而且随着诊断技术的提高,肩袖损伤的患病率仍会增加。肩袖修复术能有效的缓解疼痛症状,改善肩关节功能。随着关节镜技术和设备的发展,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正逐渐代替开放修补术,两种手术方法的适应症和疗效基本相同,且具有损伤小、检查全面、恢复快等优点。然而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需要更多的手术设备,对手术医师的技术要求更高,国内仅在大城市

的较大医院开展此项技术,本课题旨在引进、开展该项技术以治愈更多的肩关节疾病、使总医院的微创技术上一台阶,而且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二、研究实施内容: (一)手术适应症及病人选择 根据肩袖损伤的手术适应症即:肩关节持续疼痛,影响生活、工作或运动,经6~12个月保守治疗无效[3],制定纳入标准。 于2008年7月至2011年4月间按以上标准共应用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关节镜组)治疗肩袖损伤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31个月,患者平均年龄55岁(47-68岁),其中男4例,女2例,均为右肩,主力侧为右肩5例、左肩1例;病程6-9个月,均经保守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后决定手术治疗。5例有摔伤史,3例无外伤史。关节镜组病人的临床表现见表1。 表1 关节镜组病人的临床表现

肩关节镜下肱骨大结节骨折合并肩袖损伤的手术配合

肩关节镜下肱骨大结节骨折合并肩袖损伤的手术配合 手术配合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肩关节镜手术的技术也在不断的成熟。肩关节镜手术是通过微小的切口就可以获得高清的视野,所以可以更加明确地诊断肩关节内的病变,从而进行有针对性地治疗。目前肩关节镜下缝合铆钉固定修复肩袖损伤已成为常规术式,并开始在国内广泛开展。肩关节镜下骨折固定也在逐渐成熟中。通过洗手护士与巡回护士的密切配合,解决了此手术配合难题,缩短了手术时间,创伤小且出血少,缩短了患者的恢复时间。 1 临床资料 2014年~2015年收集本组患者65例,男37例,女28例,平均年龄43岁。其中单纯关节腔清理肩袖修补57例,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8例,手术时间1.5~2.5 h,出血量50 ml。 2 护理 2.1术前访视术前详细了解病史、相关检查,同时核对手术部位,明确有无禁忌证,为即将开展的手术做好准备工作。患者在进入病房后,在心理上容易产生如焦躁、顾虑、恐惧等一系列的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该采取适当措施,充分缓解患者思想顾虑,排除患者的不良心理,帮助患者建立其康复信心,并以最高的状态配合相关治疗措施。并在患者术前为患者准备好关节镜系统、侧卧位固定软垫、腰托、前臂牵引支架等相关用具。 2.2洗手护士配合 2.2.1洗手护士按常规洗手穿手术衣,整理器械台,提前将手术铺单程序掌握好。首先消毒皮肤,将两个中单铺于腋下及头侧,巡回提前将前臂卷上棉垫,再在上端缠绷带套一腿部牵引套,至于前臂牵引架上,悬吊3000 ml生理盐水,消毒时外层用无菌治疗巾加无菌绷带缠绕,最后用3 L大贴膜贴上。一次性防水中单铺在最上面,患肢的对侧放升降台,难后铺上无菌中单,便于放置关节镜器械。 2.2.2术中配合①手术前手术者用标记笔做好肩关节镜入路骨性标志,画出喙突、肩峰轮廓。第一入路,肩峰后外侧边缘内侧下方约2 cm的软点处置入套管放镜头,第二入路肩峰前外侧的前方2~3 cm处置入第二个套管,然后应用探针对患者的关节腔以及韧带等相关组织实施探查,并置入好刨削刀对患者的关节腔仅清理并进行肩峰成形处理。②肩袖修补术:可在患者的肩峰外侧约2 cm处做一道长为1.5 cm左右的切口,然后钝性分离患者皮下组织直至露除患者肩袖撕裂处,应用递施乐辉铆钉在其前侧位置拧入,并将引线器穿过肌腱再应用钩针分别将两股尼龙线拉出,缝合肌腱,再应用推结器进行辅助固定和打结处理,然后缝合切口[1]。③肱骨大结节骨折固定:将关节镜镜头取出后插入患者肩峰下间隙,应用7#长针头确定好外侧入口位置,并插入较粗的自动密封套管和套针,

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补术患者整体护理

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补术患者整体护理 目的研究分析肩关节镜下实施肩袖损伤修补术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择取我院在2013年06月~2014年06月接收肩袖损伤修补术治疗的74例患者,利用抽取单双号的方法将其分成两组,一组37例患者给予常规护理作为研究对照组;一组37例患者给予整体护理作为研究的观察组。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为97.30%(36/37)远远高于对照组的86.49%(32/37),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ASES、GEPI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提高,但观察组改善的程度尤为突出,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肩关节镜下实施肩袖损伤修补术治疗平配合整体护理,有助于临床效果及舒适度的提高,促进患者肩关节功能的恢复,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标签:肩关节;肩袖损伤修补术;整体护理 肩袖损伤是肩关节部位比较多见的一种疾患[1],一般临床症状为活动受限、无力以及肩关节疼痛等。现阶段,肩关节镜下手术治疗创伤性肩袖损伤的效果已经获得了证实及认可。现择取我院在2013年06月~2014年06月接收肩袖损伤修补术治疗的74例患者,探析其治疗期间开展整体护理的干预效果,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择取我院在2013年06月~2014年06月接收肩袖损伤修补术治疗的74例患者,均属于肩袖全层断裂,术前拍摄关节正位片及MRI检查,并结合疾病史、体征、症状得以确诊。利用抽取单双号的方法将其分成两组,每组各有37例患者。观察组中,包括21例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年龄均在24~64岁,平均年龄(51.47±3.41)岁。其中,左侧肩袖损伤者20例,右侧肩袖损伤者17例。Gerber 分型:部分肩袖损伤者7例,中小型损伤者21例,巨大型损伤者9例。对照组中,包括20例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年龄均在25~66岁,平均年龄(5 2.73± 3.19)岁。其中,左側肩袖损伤者21例,右侧肩袖损伤者16例。Gerber 分型:部分肩袖损伤者8例,中小型损伤者22例,巨大型损伤者7例。全部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夜间疼痛,患侧肩关节上举及外展活动障碍、前外侧疼痛,疼痛弧征,且撞击试验结果为阳性,两组患者的分型、症状、年龄等各方面比较,差异P>0.05不具统计学意义,试验具备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根据骨科疾病的特点给予生命体征监测、引流管的管理以及临床并发症的预防等干预[2]。 观察组:采取整体护理。①去枕选择平卧位,将头偏向一侧。在患者麻醉苏醒前,应用肩关节外展支具让患肩略前屈进行固定[3],外展50°。增强患者或其家属对患肩功能恢复的信心,如果手术操作过程中肩袖修补缝合口存在张力,手术治疗后可应用颈腕吊带,仔细观察固定的松紧程度。并且,在患侧腋下横向放置上肢抬高垫,让肩关节前屈20~30°,支具必须增加外展角度,可达到90°。24h后将颈腕吊带取下,实施动能锻炼。术后4w时,患肩可改用肩关节吊带予

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

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 杭州骨科在线2010-04-06 12:30:50 作者:季成来源: 文字大小:[大][中][小] 肩袖又叫旋转袖(rotator cuff),是包绕在肱骨头周围的一组肌腱复合体,肱骨头的前方为肩胛下肌腱,上方为冈上肌腱,后方为冈下肌腱和小圆肌腱,这些肌腱的运动导致肩关节旋内,旋外和上举活动,但更重要的是,这些肌腱将肱骨头稳定于肩胛盂上,对维持肩关节的稳定和肩关节活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肩袖损伤,是引起肩关节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资料表明,在4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40%存在肩袖损伤,而60岁以上人群中,几乎100%存在肩袖损伤。 1.肩袖损伤的病因: 肩袖损伤最主要的最主要原因是由肩峰撞击引起,其次是分别是肩袖的退变、钙化、外伤及其他原因。 2.肩袖损伤的主要症状: 早期主要表现为疼痛和力弱,特别是上臂外旋、内旋、外展位外旋,前屈位内旋的肌力下降,其肌力下降程度与肩袖损伤程度成正比。肩袖损伤后由于患肢因疼痛减少活动,肩关节周围组织因炎症粘连继而产生冻结肩。 3.为什么要手术修复肩袖: 生物力学的研究表明,完整的肩袖是保证肩关节的良好功能及维持肩关节的稳定性所必须的。其中岗下肌和小园肌是提供肩关节外旋的唯一肌肉,而肩袖也保证了肱骨头位于肩胛盂的中心,可以避免由于盂肱关节的不稳而产生的肩关节退变性疾病。因此手术修补受损的肩袖是有必要的。 4.如何选择手术: 肩袖损伤的修补一般有开放修补,关节镜加小切口修补,全关节镜下修补。 毫无疑问,全关节镜下修补具有可以获得更好的手术视野,可以从前后外侧等各个方向良好的观察病变区域。同时,全关节镜下手术具有良好保护三角肌并避免术中对三角肌进行的分离,可以使腱-肌肉单元得到充分的松解,可以同时进行肩峰下减压以及发现及评估盂肱关节内部可能合并存在的肱二头肌长头腱损伤,肩袖的深层撕裂以及肩胛下肌的损伤等优势。 5.术后效果: 一般来说肩袖损伤修补术后都具有良好的缓解疼痛的效果,尤其是对于年龄越轻,损伤时间越短的患者,肩袖修补术后疼痛缓解及功能恢复情况则越好。即使是巨大肩袖损伤无法进行修补的患者,在行肩袖部分修补术后(包括修补肩胛下肌和冈下肌)也能达到缓解疼痛和稳定肩关节的目的。Burkhart等报道在对14例患者行部分修补术后,13例患者的疼痛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功能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图1:关节镜下观肩袖(冈上肌腱止点)损伤

5例肩关节镜手术的术中配合及护理

5例肩关节镜手术的术中配合及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肩关节镜手术配合护理方法。方法总结2014年9月~11月进行的5例肩关节镜手术护理配合。结果通过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精确的治疗与配合,本组均在肩关节镜下顺利完成手术,且术后恢复良好。结论肩关节镜手术的护理配合,强调医护间的密切配合。手术室护士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充分的术前准备;护理人员对各种仪器设备使用方法的熟练掌握;严格的无菌技术操作以及手术配合时稳、准、巧、快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肩关节镜;手术配合;护理 随着关节镜手术的发展,对肩部疾患的研究及认识也日益深入。肩关节镜技术的发展,给慢性肩关节疼痛的诊断和治疗提出了新的手段,同时也对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院于2014年9月~11月为5例有肩关节疾患的患者实施了肩关节镜检查和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配合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2014年9月~11月,本科共进行肩关节镜手术5例,患者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35~62岁。肩周炎,滑膜增生行炎症松解,滑膜切除3例,肩关节游离体1例,肩袖

损伤缝合铆钉修补术1例。 2手术护理配合 2.1术前准备 2.1.1患者准备患者普遍对手术存在焦虑、恐惧心理,对手术效果、手术疼痛存在过多担忧。因此手术室护士术前1天访视患者,通过术前访视,了解一般情况,对患者的生理、心理进行评估,针对患者的具体问题进行细致周到的心理疏导。介绍手术室环境,向患者说明手术的目的、方法、安全性及患者需配合的要点,通过沟通促进患者对手术室护士的信任及对手术过程的了解,从而积极配合手术和护理,为手术后的健康恢复打下良好的基础[1]。 2.1.2房间的准备肩关节镜手术对手术间空气净化有着严格的要求,一般安排在百级的层流手术间,温度控制在22℃~25℃,湿度控制在50%~60%,严格控制人员的进出,保证手术间的空气洁净度。 2.1.3器械、物品准备①在患肢对侧摆放好全套关节镜设备,包括监视器、成像系统、冷光源、录像系统、刨削系统及射频汽化仪。②将膝关节镜手术常规器械高压蒸汽灭菌备用。镜头、摄像导线、光源线用低温等离子灭菌。确保刨削刀头等其他一次性无菌用品齐全,并检查包装有无破损及是否在有效期内。在术前1d检查所有仪器的性能完好,保证功能正常。③另需准备不同规格的肩关节镜穿刺器、肩关

最新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研究

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 研究

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研究 兖矿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 二0一一年十二月十日

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研究 总结报告 兖矿集团总医院骨关节外科 按兖矿集团公司2008年科学技术项目(08)11号计划任务书要求自2008年7月至2011年4月,课题组按前瞻性临床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设计,分别应用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和小切口肩袖修复术各治疗肩袖损伤8例,通过对两组病人手术前后功能评分、切口长度、术后康复时间等数据的统计分析进行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评价,得出了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具有对三角肌干扰小、创伤小、检查全面、诊断准确、功能恢复快、效果好的优点,能明显提高肩袖损伤的治疗水平的结论。现总结如下 一、立项背景、目的、意义 肩袖损伤是一类十分常见的肩关节病变,在正常人群中,肩袖损伤的比例据估计占5%-40%[1,2],并且它也是引起肩关节疼痛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如未得到及时治疗,将严重影响患肩功能。除发生于上肢运动为主的运动员外,近年研究还发现,肩袖损伤更常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且随年龄的增加而患病率增高,而且随着诊断技术的提高,肩袖损伤的患病率仍会增加。肩袖修复术能有效的缓解疼痛症状,改善肩关节功能。随着关节镜技术和设备的发展,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正逐渐代替开放修补术,两种手术方法的适应症和疗效基本相同,且具有损伤小、检查全面、恢复快等优点。然而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需要更多的手术设备,对手术医师的技术要求更

高,国内仅在大城市的较大医院开展此项技术,本课题旨在引进、开展该项技术以治愈更多的肩关节疾病、使总医院的微创技术上一台阶,而且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二、研究实施内容: (一)手术适应症及病人选择 根据肩袖损伤的手术适应症即:肩关节持续疼痛,影响生活、工作或运动,经6~12个月保守治疗无效[3],制定纳入标准。 于2008年7月至2011年4月间按以上标准共应用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关节镜组)治疗肩袖损伤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31个月,患者平均年龄55岁(47-68岁),其中男4例,女2例,均为右肩,主力侧为右肩5例、左肩1例;病程6-9个月,均经保守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后决定手术治疗。5例有摔伤史,3例无外伤史。关节镜组病人的临床表现见表1。 表1 关节镜组病人的临床表现

肩袖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详解

肩袖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详解 肩袖损伤是肩关节外科的常见病,其发病率依据不同的文献报告为5%-39%。作为上肢的活动枢纽,肩关节决定了整个上肢的活动范围和活动的空间精确度。而肩袖肌群作为肩关节空间位置精确控制的主要动力因素之一,对肩关节的功能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肩袖损伤会使肩关节产生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并伴有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然而,目前在国内对于该疾病的认识还处于相对滞后的阶段。 北京天民针刀医学研究院将就肩袖损伤的解剖、病因、诊断和治疗进行概述。 一、肩袖的解剖和功能 1、解剖肩袖由前方的肩胛下肌(止于肱骨小结节),上方的冈上肌(止于肱骨大结节的上部,superior facet),后方的冈下肌(止于肱骨大结节的中部,middle facet)和小圆肌(止于肱骨大结节的下部,inferior facet)构成。它们在接近止点的位置与关节囊相愈着并相互融合形成袖套样结构包绕在盂肱关节的周围。 2、功能同髋关节相比,肩关节活动度更大,但内在稳定性低。肩袖的存在为肩关节提供了良好的内在稳定性和精确的空间位置控制能力。在进一步谈肩袖的功能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Inman[1]在1944年提出并由Burkhart在1993年进一步完善的力偶平衡理论。 力偶平衡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1)在冠状面上的平衡:位于肩关节旋转中心下方的肩袖肌肉,包括肩胛下肌的下部、

冈下肌的下部和小圆肌的全部,所产生的力矩能够与三角肌产生的力矩平衡,使合力的方向指向关节盂的中心,抵抗三角肌收缩产生的向上的牵引力,维持了肩关节在上举过程中的稳定。 (2)在轴面上的平衡:指位于前方的肩胛下肌与位于后方的冈下肌和小圆肌的力矩平衡。也即所产生的合力方向指向关节盂的中心。使肩关节能够在活动范围内的任意空间位置保持稳定性。 肩袖的功能就是提供以上两个平面上的力偶平衡,满足肩关节的功能要求。 二、肩袖损伤的病因学 1、撞击 由1972年的JBJS(Am)上Neer提出了喙肩弓下撞击的概念,并提出通过喙肩韧带的切除和前肩峰成型来治疗。在1965至1970年之间,Neer通过这种方法(少数病例加用了肩锁关节的切除)治疗了50肩的冈上肌肌腱炎/部分断裂/全层断裂。在获得随访的47肩中38肩的疗效满意。1986年Bigliani报告了肩峰形态同肩袖断裂的关系。他将肩峰按形态(在肩袖的出口位上,Y view)将将肩峰分为三个类型:平面型、弯曲型和钩型。在钩型肩峰肩袖损伤的发生率高于前两者。该研究似乎进一步明确了撞击是肩袖损伤的原因。但其它的一些研究表明在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中肩峰形态的构成比例是不同的。因此,在肩峰形态是肩袖损伤(肩峰下撞击)的原因还是结果方面,一直存在争论。 2、局部的应力环境、血供以及退变 更多的肩袖部分损伤不是发生在滑囊侧而是发生在关节侧。Seki N.等[5]的三维有限元分析表明在肩关节外展的过程中冈上肌腱的最大张力出现于肌腱前部的关节侧(肌腱前部关节侧和滑囊侧的张力分别为15.0MPa和1.8MPa)。而冈上肌腱的前部关节侧正是肩袖损伤最常见的首发部位。肩袖的血液供应来自于旋肱前动脉的外侧升支、胸肩峰动脉的肩峰支、肩胛上动脉以及旋肱后动脉。Codman在1934年就提出了冈上肌腱的最远端10mm为缺血区(Critical zone)。随后的组织学研究证实了这一缺血区的存在,在这一区域的关节侧只有散在的血管分布,血液供应显着弱于同一区域的滑囊侧。冈下肌肌腱的近止点区域同样也为血液供应缺乏区。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肩袖的血液供应有降低的趋势。 以上的理论都支持劳损和随着年龄增长的退行性变是肩袖损伤的病因之一。

关节镜下双排锚钉缝合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

关节镜下双排锚钉缝合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肩关节镜下双排锚钉缝合方法治疗肩袖损伤的手术方法、技巧及疗效。方法:2010年10月~2012年06月,对28例肩袖损伤患者,术前均拍摄肩关节正位、冈上肌出口位x 线片及mri检查。所有患者在关节镜下肩峰成形与肩峰下滑囊切除后,采用肩关节镜下双排缝合锚钉缝合修复肩袖,使用ucla肩关节评分标准进行术前和术后功能评估。结果:28例患者获得6~14个月的随访,平均9.8个月。肩关节功能采用美国加州洛杉矶大学(ucla)功能评分标准评估:术前平均为12.7分,术后为34.5分;其中优24例,良4例。术后23例疼痛完全消失,3例偶感轻微疼痛或不适,2例剧烈运动或特殊动作疼痛,所有患者最终对手术效果满意。结论:双排缝合锚钉固定是修复肩袖损伤的有效方法,该方法固定牢靠,有效增大腱骨接触面,促进肩袖-骨的愈合。 关键词:关节镜;肩袖损伤;锚钉;腱骨愈合 therapeutic effect of arthroscope in treating rotator cuff injury using double-row anchor suture li jian chen sunyu xiao zhanhao pan lin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reatment of rotator cuff injury, surgical methods, techniques, and therapeutic effect of shoulder arthroscopic of using double-row anchor suture. methods: from october 2010 to june 2012, 28 cases of patients with rotator cuff injury,

肩关节镜下治疗肩袖损伤24例临床分析

肩关节镜下治疗肩袖损伤24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8-03-01T13:30:10.297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1月第3期作者:陈福灵邹文(通讯作者)何苗陈扬谭富强 [导读] 肩关节镜下治疗肩袖损伤具有视野广、创伤小、疤痕小、恢复快等优点,能有效处理肩袖损伤。 (重庆市合川区人民医院骨科重庆 401520) 【摘要】目的:分析总结使用肩关节镜微创技术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12月—2017年1月收集肩袖损伤的患者24例,在肩关节镜下根据损伤程度予以锚钉修复或(及)肩峰成形术治疗,观察术后患者肩关节症状好转以及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评估手术前后UCLA评分的差异。结果:全部病例经6~18个月随访,平均13.6月,UCLA评分术前(17.32±2.8)分,术后提高至(32.7±2.3)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优17例,良6例,差1例,优良率95.83%。结论:肩关节镜下治疗肩袖损伤具有视野广、创伤小、疤痕小、恢复快等优点,能有效处理肩袖损伤,利于关节功能恢复,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关节镜;肩袖损伤;缝合 【中图分类号】R68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3-0029-02 Under arthroscopic shoulder rotator cuff injury in 24 cases of clinical analysis Chen Fuling, Zou Wen, He miao, Tan Fuqiang. Chongqing ocean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orthopedic 40152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sis the use of arthroscopic shoulder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minimally invasive technique in the treatment of rotator cuff injury.Method In December 2015 to January 2015 collection of 24 patients with rotator cuff injury, under arthroscopic shoulder bolts according to the damage repair or (and) acromion plasty treatment, observation of postoperative patients with shoulder joint symptoms improved and shoulder joint function recovery, evaluate UCLA score difference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Results All cases after 6 to 18 months follow-up, an average of 13.6 months, UCLA score (17.32±2.8) points preoperatively and postoperatively to (32.7±2.3), which compare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1), 17 cases, 6 cases, and poor in 1 case, was 95.83%.Conclusion Arthroscopic shoulder under the treatment of rotator cuff injury has a wide field of vision, small trauma, little scar, quick recovery, etc, can effectively deal with rotator cuff injury, joint function recovery, is an ideal treatment method. 【Key words】Arthroscopy;Rotator cuff injury;Stitching 肩袖损伤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随着诊断技术与治疗技术的发展,肩袖损伤日益受到重视,肩袖损伤的发病率占肩关节疾病的7%~41%[1],肩袖韧带撕裂的发生主要是因慢性肩峰撞击和肌腱进行性退变所致,也可由创伤等因素综合作用所致[2]。文献报道[3],肩袖部分损伤是肩关节疼痛与功能受限的主要原因之一,约5%~10%的肩痛患者是因肩袖撕裂损伤引起,目前肩袖损伤的手术治疗从开放性手术刀小切口手术,再到肩关节镜微创手术,取得满意的疗效。本研究就本院2015年12月—2017年1月收治的24例肩袖损伤的患者,在肩关节镜下在肩袖修复,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5年12月—2017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肩袖损伤患者24例,其中男9例,女15例;年龄27~72岁,平均48.5岁。右肩部16例,左肩8例;摔伤6例,运动损伤5例,无明显损伤原因13例,无开放性损伤;巨大肩袖撕裂4例,大肩袖4例,中肩袖6例,小肩袖10例,其中肩袖损伤合并肩关节脱位3例;疼痛病程1月~3年,平均19.8月,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肩痛及肩关节活动障碍,经保守治疗无效。患者在术前有完善的X线及肩关节MRI,结合查体明确为肩袖损伤。 1.2 手术方法 手术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沙滩椅”体位,术中进行控制性降压,建立肩关节后入口(肩峰后外侧角下方2cm、内侧2cm)及前上入口(喙突与肩峰连线中点稍外侧),首先对盂肱关节进行探查,了解肱二头肌长头腱膜、关节软骨以及肩袖止点处的损伤情况。之后将关节镜转入肩峰下间隙,清理肩峰下滑囊,显露肩峰后,根据肩峰的分型决定是否行肩峰成形术,如对于III型肩峰,科予以肩峰成形术,增大肩峰下间隙。再探及肩袖上表面。通过观察及探测确定肩袖撕裂的长度及程度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单纯损伤及裂口较小的患者,单纯清理;撕裂大于1cm者予以1~2针缝合裂口;肌腱断裂者,刨削清理撕裂的断端,清理肉芽组织,打磨薄层骨皮质至均匀渗血,射频汽化处理打磨骨面,将锚钉拧入准备好的骨床上;对于巨大撕裂者,可行周围松解,再使用双排固定加强缝合,若无法缝合者,行适度松解及残端修整。 1.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放置负压引流管1枚,术后24h拔管,引用肩关节支具固定6周,保持肩关节外展15°及外旋中立位。术后第1天,钟摆练习及被动外旋,每天冰敷2次以减轻肿胀;术后2周,改钟摆练习为伏案前屈练习;术后6周,开始主动活动范围练习;术后2月,开始练习后神及体后内旋活动范围;术后3月,开始肌力的主动练习,直到术后6月;术后6个月,逐渐恢复伤前的所有活动。 1.4 疗效观察 术后评分按照UCLA评分标准[4],UCLA评分总分35分,优:34~35分,良:29~33分,差:小于29分。具体评分为:疼痛(VAS评分)10分,功能10分,前屈角度5分,前屈肌力5分,满意度5分。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手术前后的评分进行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组24例患者均全部获得随访,经6~18个月随访,平均13.6月,UCLA评分术前(17.32±2.8)分,术后提高至(32.7±2.3)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优17例,良6例,差1例,优良率95.83%。 3.讨论 肩袖撕裂是常见的肩关节损伤,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是导致肩关节功能受限、力量和活动范围减少的最主要原因[5-6],随着对肩关节疾病认识的不断提高,以及核磁共振技术普及应用,肩袖损伤的确诊率明显提升,肩袖损伤的手术治疗经历了切开重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