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件-圆周角定理(公开课)

高中数学《二项式定理》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二

二项式定理(第1课时)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内容:二项式定理的发现与证明. 内容解析:本节是高中数学人教A版选修2-3第一章第3节的内容.二项式定理是多项式乘法的特例,是初中所学多项式乘法的延伸,此内容安排在组合计数模型之后,随机变量及其分布之前,既是组合计数模型的一个应用,也是为学习二项分布作准备.由于二项式定理的发现,可以通过从特殊到一般进行归纳概括,在归纳概括过程中还可以用到组合计数模型,因此,这部分内容对于培养学生数学抽象与数学建模素养有着不可忽略的价值.教学中应当引起充分重视.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目标: (1)能通过多项式乘法,归纳概括出二项式定理内容,并会用组合计数模型证明二项式定理. (2)能从数列的角度认识二项式的展开式及其通项的规律,并能通过特例体会二项式定理的简单应用. (3)通过二项式定理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以及用二项式定理这个模型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素养. 目标解析: (1)二项式展开式是依多项式乘法获得的特殊形式,因此从多项式乘法出发去发现二项式定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归纳概括的结论,如果不加以严格的证明不符合数学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归纳概括的过程中,用好组合模型不仅可以更自然地得到结论,还能为证明二项式定理提供方法. (2)由于二项展开式是一个复杂的多项式.如果不把其看成一个数列的和,引进数列的通项帮助理解与应用,学生很难短期内对定理有深入的认识.因此,通过一些特例,建立二项式展开式与数列及数列和的联系,是达成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3)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但数学核心素养需要在每一堂课中寻找机会去落实.在二项式定理的教学中,从特殊的二项式展开式的特征归纳概括一般二项式展开式的规律是进行数学抽象教学的很好机会;同时利用组合计数模型证明二项式定理,以及利

《圆周角定理的证明》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圆周角定理的证明》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生活动:教师演示课件或图片:展示一个圆柱形的海洋馆.并出示海洋馆的横截面示意图,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理解问题.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手,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总是与现实问题密不可分.引导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和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任务驱动,探究规律 学生动手画圆,在圆上任取一条劣弧,作这条劣弧所对的圆心角和圆周角,然后用量角器测量这些角。回答下列问题: (1)同弧(弧AB)所对的圆心角∠AOB与圆周角∠ACB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 (2)同弧(弧AB)所对的圆周角∠ACB与圆周角∠ADB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 师生活动: 学生利用度量工具(量角器或几何画板)动手实验,进行度量,发现结论.教师再利用几何画板从动态的角度进行演示,验证学生的发现.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动手,利用度量工具(如量角器、几何画板)进行实验、观察、猜想、分析、验证,得出结论: 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没有变化,并且它的度数恰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度数的一半. 三、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拿出课前准备的圆形纸片,在⊙O上任取一个圆周角∠BAC,将圆对折,使折痕经过圆心O 和∠BAC的顶点A.回答问题: (1)在圆上任取一个圆周角,观察圆心与圆周角的位置关系有几种情况? (2)当圆心在圆周角的一边上时,如何证明活动2中所发现的结论? (3)另外两种情况如何证明,可否转化成第一种情况呢? 师生活动:教师演示圆心与圆周角的三种位置关系.学生写出已知、求证,完成证明. 具体做法:1.学生分组讨论三类图形的已知、求证。2.要求其中的四个小组证明第二类图形,另外的四个小组证明第三类图形。3.师生归纳总结出圆周角定理,并且几何符号表示圆周角定理。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所发现的结论进行证明.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问题(1)的设计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探索,学会运用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研究问题.问题(2)、(3)的提出是让学生学会运用化归思想将问题转化,并启发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四、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初中数学九年级《圆周角定理及推论》公开课教学设计

(1) (2)(3)(4) (5) A 24.1.4圆周角定理及推论 教学目标:1.了解圆周角的概念,掌握圆周角定理并学会运用. 2.掌握圆周角定理的推论,并会熟练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有关的计算和证明; 教学重难点:有关圆周角定理及推论 教学内容和程序: 知识点一: 1.顶点在______,并且__________________的角叫做圆周角. 2.圆周角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_______ _相等,都等于______ ____.【活动一】判断下列各图形中的角是不是圆周角,如不是请说明理由. 例1已知:如图,AB是⊙O直径,证明圆周角定理, 即∠A= 1 2 ∠BOC. 如下图,依照例1证明∠A= 1 2 ∠BOC. 练习:1.如图,已知圆心角∠BOC=100°,求圆周角∠BAC、∠BDC的度数. 2.若弦AB把圆周分成2:3的两部分,那么弦AB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为. 知识点二: 1.圆周角定理的推论1: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径. (注意:这个推论是圆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性质,为在圆中确定直角、成垂直关系创造了条件.) 2.如果一条边的中线等于这条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3.推论2: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周角相等,它们相等.【活动二】例2如图,⊙O的直径AB为10cm,弦AC为6cm,∠ACB的平分线交⊙O于D, 求BC、AD和BD的长. B A

【练习】1.如图,已知AB 是⊙O 的直径,点C 为AB 的一个三等分点,则BC ∶AC ∶AB = . 2.如图,已知AB 为⊙O 的直径,AC 为弦,OD //BC 交AC 于点D DC = cm . 3.如图,AB 是⊙O 的直径,∠CAB=60°,则∠D= °. 【活动三】 例3 如图,AB ,AC 是⊙O 的两条弦,且AB =AC ,延长CA 到点D ,使AD = AC ,连结DB 并延长,交⊙O 于点E .求证:CE 是⊙O 的直径. 练习 如图,⊙C 经过原点且与两坐标轴分别交于点A 与点B ,点A 的坐标为(0,4 ), M 是圆上一点,∠BMO =120°.求⊙C 的半径和圆心C 的坐 标. 【检测反馈】 1. 如图,已知AB 是⊙O 的直径,CD 与AB 相交于点E ,∠ACD =60°,∠ADC =50°, 求∠AEC 的度数. 2.已知圆的直径是23cm ,求3cm 长的一条弦所对的圆周角. 第1题 B

二项式定理公开课教案

二项式定理公开课教案 1、重点:二项式定理的发现、理解和初步应用。 2、难点:二项式定理的发现。 三、教学过程 1、情景设置 问题1:若今天是星期一,再过30天后是星期几?怎么算? 预期回答:星期三,将问题转化为求“30被7除后算余数”是多少。 问题2:若今天是星期一,再过)(8* ∈N n n 天后是星期几?怎么算? 预期回答:将问题转化为求“n n )17(8+=被7除后算余数”是多少,也就是研究)()(*∈+N n b a n 的展开式是什么?这就是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学完本课后,此题就不难求解了。2、新授 第一步:让学生展开 b a b a +=+1)( 2222)(b ab a b a ++=+; 32232333)()()(b ab b a a b a b a b a +++=++=+; 43223434464)()()(b ab b a b a a b a b a b a ++++=++=+ 5432234555510105)()()(b ab b a b a b a a b a b a b a +++++=++=+ 教师将以上各展开式的系数整理成如下模型 1 1 1 2 1 1 3 3 1 1 4 6 4 1 1 5 10 10 5 1 问题1:请你找出以上数据上下行之间的规律。 预期回答:下一行中间的各个数分别等于上一行对应位置的相邻两数之和。 问题2:以5 )(b a +的展开式为例,说出各项字母排列的规律;项数与乘方指数的关系;展开式第二项的系数与乘方指数的关系。

预期回答:①展开式每一项的次数按某一字母降幂排列、另一字母升幂排列,且两个字母的和等于乘方指数;②展开式的项数比乘方指数多1项;③展开式中第二项的系数等于乘方指数。 初步归纳出下式: ()()()()()n n n n n n b b a b a b a a b a +++++=+--- 33221)( (※) (设计意图:以上呈现给学生的由系数排成的“三角形”,起到了“先行组织者”的作用,虽然,教师将此“三角形”模型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但是,它毕竟不是最后的结果,而是一种寻找系数规律的有效工具,便于学生将新的学习材料同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并纳入到原有认知结构中而出现意义。这样的学习是有意义的而不是机械的,是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死记的心理过程。)练习:展开7 )(b a + 教师作阶段性评价,告诉学生以上的系数表是我国宋代数学家杨辉的杰作,称为杨辉三角形,这项发明比欧洲人帕斯卡三角早400多年。你们今天做了与杨辉同样的探索,以鼓励学生探究的热情,并激发作为一名文明古国的后代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第二步:继续设疑 如何展开100) (b a +以及)()(*∈+N n b a n 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到仅掌握杨辉三角形是不够的,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新的更简捷 的方法的欲望。) 继续新授 师:为了寻找规律,我们将))()()(()(4b a b a b a b a b a ++++=+中第一个括号中的字母分别记成11,b a ;第二个括号中的字母分别记成22,b a ;依次类推。请再次用多项式乘法运算法则计算:))()()(()(443322114b a b a b a b a b a ++++=+

高中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3)》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7.动能和动能定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动能的定义式,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②.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 2 、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归纳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②.对比分析动力学知识 与动能定理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动能定理的归纳推导,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动能的概念和表达式。 2、难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授课类型】新授课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 直观教具与教学媒体】多媒体投影、ppt 课件、黑板、粉笔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通过本章第一节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复习重力势能的表达式和动能的定义。 重力势能:E P mgh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例如:跑动的人、下落的重物。 二、新课教学 思考:物体的动能与哪些量有关? 情景1 :让滑块A 从光滑的导轨上滑下,与木块B 相碰,推动木块做功。A 滑下时所处的高度越高,碰撞后B 运动的越远。 情景2 :质量不同的滑块从光滑的导轨上同一高度滑下,与木块B 相碰,推动木块做功。滑块质量越大,碰撞后木块运动的越远。 师:根据以上两个情景,说明物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速度和质量有关,且随着速度和质量的增大而增大。所以动能的表达式应该满足这样的特征。

另外,物体能量的变化一定伴随着力对物体做功,所以我们还是从 力对物体做功来探究物体动能的表达式。 (一)动能的表达式首先我们来看这样一个问题。设物体的质量为m ,在与运动方向 相同的恒定外力 F 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所 示。试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力 F 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用m 、v1、v2 表示)。 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F ma 又根据运动学规律v22v122al 得 v2 2 2a 则力F 对物体所做的功为: 从这个式子可以看出,“12mv2”是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物理量,它的特殊意义在于:①与力对物体做的功密切相关;②随着物体质量的增大、 1 2 速度的增大而增大。这满足物体动能的特征,所以“21 mv2” 就是我们要寻 找的动能的表达式,动能用E k 来表示,则 E 1 mv 2 k2 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1 2 2 、表达式:E k 2mv; 3、单位:焦耳,简称焦,有符号J 表示; 2 2 1kg m2/ s21N m 1J w Fl 2 2 2 2 v v m(v v ) 2 1 ma 2 1 2a 2 1 2 1 2 mv2 mv1 2 2 2 1 1) l ,速度由v1 增加到v2,如图

最新数学湘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2.2.2第1课时圆周角定理与推论1公开课教学设计

2.22 圆周角 第1课时圆周角定理与推论1 1.理解圆周角的概念,学会识别圆周角; 2.在实际操作中探索圆的性质,了解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并能应用其进行简单的计算与证明;(重点) 3.在探索过程中,体会观察、猜想的思维方法,在定理的证明过程中,体会化归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和归纳的方法. 一、情境导入 你喜欢看足球比赛吗?你踢过足球吗?第十九届世界杯决赛于2014年在巴西举行,共有自世界各地的32支球队参加赛事,共进行64场比赛决定冠军队伍. 比赛中如图所示,甲队员在圆心O处,乙队员在圆上处,丙队员带球突破防守到圆上处,依然把球传给了甲,你知道为什么吗?你能用数学知识解释一下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圆周角的概念 下列图形中的角是圆周角的是( ) 解析:观察可以发现只有选项B中的角的顶点在圆周上,且两边都和圆相交.所以它是圆周角.故选B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1题 探究点二:圆周角定理与推论1 【类型一】利用圆周角定理求角 如图,AB是⊙O的直径,,D为圆上两点,∠AO=130°,则∠D等于( ) A.25° B.30°

.35° D .50° 解析:本题考查同弧所对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AO =130°,∠AOB =180°,∴∠BO =50°,∴∠D =25°故选A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2题 【类型二】 利用圆周角定理的推论1求角 (2015·莆田中考)如图,在⊙O 中,(AB ︵)=(A ︵ ),∠AOB =50°,则∠AD 的度数是( ) A .50° B .40° .30° D .25° 解析:∵连接O ,在⊙O 中,(AB ︵ )=(A ︵ ),∴∠AO =∠AOB ∵∠AOB =50°,∴∠AO =50°,∴∠AD =错误!∠AO =25°故选D 方法总结:本题考查的是圆周角定理,熟知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6题 三、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中,强调圆周角定理得出的理论依据,使学生熟练掌握并会学以致用

高中数学《二项式定理》公开课教案设计

二项式定理公开课教案 (第一教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杨辉三角形。其行为样例是:(1)能用不完全归纳法写出杨辉三角形;(2)能根据杨辉三角形对)6()(≤+n b a n 的二项式进行展开。 2、掌握二项式定理。其行为样例是:(1)能根据组合思想及不完全归纳法猜出二项展 开式的系数),,,2,1,0(*∈=N n n r C r n Λ以及二项展开式的通项r r n r n r b a C T -+=1;(2)能正确区分二项式系数和某一项的系数;(3)能应用定理对任意给定的一个二项式进行展开、并求出它特定的项或系数。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二项式定理的发现、理解和初步应用。 2、难点:二项式定理的发现。 (教具: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1、情景设置 问题1:若今天是星期一,再过30天后是星期几?怎么算? 预期回答:星期三,将问题转化为求“30被7除后算余数”是多少。 问题2:若今天是星期一,再过)(8* ∈N n n 天后是星期几?怎么算? 预期回答:将问题转化为求“n n )17(8+=被7除后算余数”是多少,也就是研究)()(*∈+N n b a n 的展开式是什么?这就是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学完本课后,此题就不难求解了。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用悬念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奥苏贝尔认为动机是学习的先决条件,而认知驱力,即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能正确陈述问题、顺利解决问题的倾向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 2、新授 第一步:让学生展开 b a b a +=+1)( 2222)(b ab a b a ++=+; 32232333)()()(b ab b a a b a b a b a +++=++=+; 43223434464)()()(b ab b a b a a b a b a b a ++++=++=+ 5432234555510105)()()(b ab b a b a b a a b a b a b a +++++=++=+ 教师将以上各展开式的系数整理成如下模型 1 1 1 2 1 1 3 3 1 1 4 6 4 1

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 优质课评选教案

2011 -2012学年第2 学期 圆周角与圆心角(第一课时) 教 案 所在学校:棉湖二中 授课教师:王琼纯 使用教材: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第一课时) 授课人:王琼纯 教材: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掌握圆周角的概念及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对圆周角定理的探索、证明的过程,养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学会以特殊情况为基础,通过转化来解决一般性问题的方法,体会归纳、类比、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3.情感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总结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掌握圆周角的概念及圆周角定理 难点:圆周角定理的证明及证明时分类讨论的必要性 三.教学方法:(教法、学法) 以探究式教学法为主,发现法、分组交流合作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四.教具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圆规、三角板等 学生:探究活动纸。直尺、圆规、量角器等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多媒体课件:以一段足球赛视频导入新课 思考:单从数学角度分析,进球跟什么有关?运动员甲应该自己射门还是把球传给运动员乙射门(单从角度考虑)?O、B两个位置的张角相同吗? 过渡:两个位置的张角大小有什么关系?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 (板书):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

(二)教授新课: 1.圆周角的定义 (从情景图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图形回答下列问题) 思考:①什么是圆心角?图中哪些是圆心角?你能类比圆心角给出圆周角定义吗? ②顶点在图上的角是圆周角吗?两边与圆相交的角是圆周角吗? 总结:顶点在圆心上且两边与圆相交的角是圆心角。 圆周角定义:顶点在圆上,两边与圆相交的角就是圆周角。(板书)练习一:判断下列哪些角是圆周角?哪些不是?为什么? A B C D E E G H 2.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 (1)探究活动一:大胆猜想

高中数学《二项式定理》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一

课题:§1.3.1二项式定理(人教A版高中课标教材数学选修2-3)

《二项式定理》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解析 《二项式定理》是人教A 版选修2-3第一章第三节的知识内容,它是初中学习的多项式乘法的继续.在计数原理之后学习二项式定理,一方面是因为它的证明要用到计数原理,可以把它作为计数原理的一个应用,另一方面也是解决整除、近似计算、不等式证明的有力工具,同时也是后面的数学期望等内容的基础知识,二项式定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另外,由于二项式系数是一些特殊的组合数,利用二项式定理可进一步深化对组合数的认识.总之,二项式定理是综合性较强的、具有联系不同内容作用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设置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体现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也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标要求:用计数原理分析2()a b +,3()+a b ,4()+a b 的展开式,归纳类比得到二项式定理,并能用计数原理证明.掌握二项展开式的通项公式,解决简单问题;学会讨论二项式系数性质的方法.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及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生在二项式定理的发现推导过程中,掌握二项式定理及推导方法、二项展开式、通项公式的特点,并能运用二项式定理计算或证明一些简单的问题. 2.学生经历二项式定理的探究过程,体验“从特殊到一般发现规律,从一般到特殊指导实践”的思想方法,获得观察、归纳、类比、猜想及证明的理性思维探究能力. 3.通过二项展开式的探究,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感受合作探究的乐趣,感受数学内在的和谐、对称美及数学符号应用的简洁美.结合数学史,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三、学情分析 1.有利因素 授课对象是高二的学生,具有一般的归纳推理能力,思维较活跃,初步具备了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刚刚学习了计数原理和排列组合的知识,对本节()+n a b 展开式中各项系数的研究会有很大帮助. 2.不利因素 本节内容思维量较大,对思维的严谨性和分类讨论、归纳推理等能力有较高要求,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习惯于重视定理、公式的结论,而不重视其形成过程. 四、教法策略分析 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数学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现代教育原则,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学生主要采用“探究式学习法”, 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本课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不断探究、发现,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完成二项式定理的探究,让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心灵愉悦的主动认知过程.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引入:通过“牛顿发现二项式定理”的历史引入课题.提出问题:2()+=a b ? 3()+=a b ?

公开课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能的定义式,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2).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倒过程,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 (3).利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归纳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2).对比分析动力学知识解决问题与动能定理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动能定理的演绎推导.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动能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 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 1.复习上节课所学 重力势能变化重力做功(1) (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 物体能量的变化往往跟力做功相关联。弹性势能变化弹力做功 动能变化合外力做功 (2)从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知道,速度变化越大,动能变化越大即合外力对物体做功越多。 (3)通过上节课的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合外力所做的功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即W∝V2 本节课我们再沿另一条线索探索物体动能的表达式,如果两者相互支持,我们就可以做出比较正确的结论。 2.影响动能的因素 (1)根据动能的定义和日常生活经验,我们知道速度是影响动能的一个重要因素的。 (2)情景一,有一个小球以速度V迎面滚来 情景二,视频中石球以速度V迎面滚来.

速度相同的两个球迎面向我们滚过来,面对不同的球体为何人会做出不同的反应这两个球体都因为运动而具有动能,那么它们的动能是否相同 因为两个球具有的能量不一样,因为运动而具有的这种能量叫做动能。 结论:石球的的动能很巨大,物体的质量也是影响动能大小的一个重要因素。 3. 问题情景: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物体的质量为m ,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力F 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速度由v1增加到v2,如图所示. 提出问题: (1) 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是:F 合=F (2)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是:W=F ×L (3)物体的初速度、末速度、位移之间有: 2 122v v -=2aL (4) 结合上述三式你能综合推导得到什么样的式子 推导:这个过程中,力F 所做的功为W=FL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 而2 122 v v -=2aL,即 L=a v v 22122- 把F 、L 的表达式代入W=FL,可得F 做的功W=a v v ma 2) (212 2- W = 21222 121mv mv - 结论: 2 1mv 2 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表现在: 1. 这个式子中包含了影响动能的两个因素:m 和v 2. 这个过程终了与开始的差,正好等于力对物体做的功 3. 这个量涵盖了我们上节课探究得到的结论W∝V 2 4.根据这段时间一系列的探究:质量为m 的物体,以速度v 运动时的动能为Ek E k =2 1mv 2 总结:(1)物体的动能等于物体质量与物体速度的二次方的乘积的一半. (2)动能的标矢性:标量,没有正负. v 1 v 2

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公开课教案

课题:3.1.1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 授课教师:王玥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了解圆周角的概念. 2.理解圆周角定理的证明. (二)能力训练要求 经历探索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的过程,学会以特殊情况为基础,通过转化来解决一般性问题的方法,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推理,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教学重点 圆周角概念及圆周角定理. 教学难点 认识圆周角定理需分三种情况证明的必要性. 教学方法 指导探索法. 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思考并回答问题: 1、点与圆有怎样位置关系? 2、什么是圆心角?(学生回答) 3、当角的顶点发生变化时,这个角和圆的位置还有哪几种情况?

Ⅱ.讲授新课 1. 圆周角的概念 观察图形:说说圆周角的特征。 (1)角的顶点在圆上; (2)两边在圆内的部分是圆的两条弦. O C A B 圆周角定义:顶点在圆上,并且角的两边和圆相交的角. 练习 判断下列图示中,各图形中的角是不是圆周角,并说明理由. 2. 研究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 这是一个射门游戏,球员射中球门的难易与他所处的位置B 对球门AC 的张角(∠ABC )有关。 在图(1)中,当球员在B 、D 、E 处射门时,他所处的位置对球门AC 分别形成三个张角∠ABC ,∠ADC ,∠AEC . 这三个角有什么共同特征?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类比圆心角探索圆周角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弧所对的圆心角相等。那么,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弧所对的圆周角有什么关系?(学生探索) 1、请同学们在圆上确定一条劣弧AC ,画出它所对的圆心角与圆周角。 2、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弧AC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之间有什么关系?你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到的? 实验结论:在同圆或等圆中,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圆心角的一半. 有限次的测量得到的结论,必须通过论证。说说你的想法,尝试证明。并与同伴交流.(互相讨论、交流,寻找解题途径.) 想一想:一个圆的圆心与这个圆上的圆周角可能有几种关系? (圆心在圆周角内部;圆心在圆周角的一边上;圆心在圆周角的外部) B [师生共析] 考虑从特殊情况入手.圆周角???→ 特殊一边经过圆心. 如上图,已知:在⊙O中,所对的圆周角是∠ABC,圆心角是∠AOC. 求证:∠ABC= 1 2 AOC.(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证明:∵∠AOC是△ABO的外角,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3.7切线长定理公开课优质教案 (1)

切线长定理 一、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切线长定义. 2. 使学生掌握切线长定理,并能初步运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切线长定理. 难点:切线长定理及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 作一作:过圆O 外一点P 作出圆O 想一想,可以作几条? .O P. (二)学习新知: 圆的切线长概念 上图中,P 是⊙O 外一点,__________________是⊙O 的切线,我们把线段__________________的长叫做点P 到⊙O 的切线长. 注:切线和切线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切线是直线,不能度量;切线长是线段的长,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分别是圆外一点和切点,可以度量. (三)合作探究: 【探究一】 1、探索问题1:从⊙O 外一点P 引⊙O 的两条切线,切点分别为A 、B ,那么线段PA 和PB 之间有何关系? (1)根据条件画出图形; O P A

(2)度量线段PA和PB的长度; (3)猜想:线段PA和PB之间的关系; (4)寻找证明猜想的途径; (5)在图3中还能得出哪些结论?并把它们归类. (6)上述各结论中,你想把哪个结论作为切线长的性质?请说明理由. 2. 圆的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_______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_______,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_______两条切线的夹角. 已知:(如上图) 求证: 证明: 3、剖析定理: (1)指出定理的题设和结论; (2)用符号语言表示定理: ∵PA、PB分别是⊙O的切线,点A、B分别为切点,(PA、PB分别与⊙O 相切于点A、B) ∴PA=PB,∠APO=∠BPO. (3)切线和切线长区别. 切线是到圆心距离等于圆的半径的直线,而切线长是线段,指过圆外一点做圆的切线,该点到切点的距离. 【探究二】圆的外切四边形的概念及性质. 请同学们先在草稿本中作出有关已知圆O的四条切线,再互相交流与讨论你的发现与结论,并加以验证.

新湘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2.2.2第1课时圆周角定理与推论1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1 2.22 圆周角 第1课时圆周角定理与推论 1 1.理解圆周角的概念,学会识别圆周 角; 2.在实际操作中探索圆的性质,了解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并能应用其进行简单的计算与证明;(重点) 3.在探索过程中,体会观察、猜想的思维方法,在定理的证明过程中,体会化归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和归纳的方法. 一、情境导入 你喜欢看足球比赛吗?你踢过足球吗?第十九届世界杯决赛于2014年在巴西举行,共有自世界各地的32支球队参加赛事,共进行64场比赛决定冠军队伍. 比赛中如图所示,甲队员在圆心O处,乙队员在圆上处,丙队员带球突破防守到圆上处,依然把球传给了甲,你知道为什么吗?你能用数学知识解释一下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圆周角的概念 下列图形中的角是圆周角的是( ) 解析:观察可以发现只有选项B中的角的顶点在圆周上,且两边都和圆相交.所以它是圆周角.故选B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1题 探究点二:圆周角定理与推论1 【类型一】 利用圆周角定理求角 如图,AB是⊙O的直径,,D为圆上两点,∠AO=130°,则∠D 等于( ) A.25° B.30° .35°

2 D .50° 解析:本题考查同弧所对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AO =130°,∠AOB =180°,∴∠BO =50°,∴∠D =25°故选A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2题 【类型二】 利用圆周角定理的推论 1 求角 (2015·莆田中考)如图,在⊙O 中,(AB ︵)=(A ︵ ),∠AOB =50°,则∠ AD 的度数是( ) A .50° B .40° .30° D .25° 解析:∵连接O ,在⊙O 中,(AB ︵)= (A ︵ ),∴∠AO =∠AOB ∵∠AOB =50°,∴ ∠AO =50°,∴∠AD =错误!∠AO =25°故选D 方法总结:本题考查的是圆周角定理,熟知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6 题 三、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中,强调圆周角定理得出的理论依据,使学生熟练掌握并会学以致用

圆周角优质课教学设计及点评

24.1.4圆周角(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及其解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章第一课时,主要内容为圆周角的概念,圆周角与圆心角及其所对弧的关系,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圆心角概念并通过探索掌握其定理的基础上进行,与圆心角类似,圆周角概念也是紧抓角的元素,让角的顶点位置特殊化——在圆上,两边与圆相交. 圆周角与圆心角及其所对弧的关系中蕴含着“变中不变”的思想:对于一条弧所对的无数圆周角,利用“弧”的桥梁作用,与具有唯一性和确定的圆心角紧密联系起来. 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为角的计算,证明角相等,证明弧、弦相等等问题提供简单的方法.其证明过程进一步渗透“特殊一般”、“分类”、“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直观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目标及其解析 教学目标: 1.理解圆周角概念; 2.探索圆周角与圆心角及其所对弧的关系; 3.了解并证明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圆周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弧上的圆心角度数的一半;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 目标解析: 1.能在图形中正确识别圆周角;在圆上画出圆周角; 2.通过分解与整合圆周角中的基本图形——直线型“角”、曲线形“圆”,理解圆周角与弧的对应关系,了解该弧产生的原因;能借助“弧”探索圆周角与圆周角,圆周角与圆心角之间的关系;能运用“特殊与一般”的数学思想对同弧所对的圆周角与圆周角,圆周角与圆心角进行分类,将无限个情况转化为有限个进行研究; 3.了解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之间的逻辑关系;证明圆周角定理时,能分解“圆心在圆周角一边”这一特殊情况图形中所蕴含的几何基本图形,并运用“转化与化归”思想,将其余情况转化为特殊情况,从而证明定理. 三、学生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1.从知识层面上:学生已认识圆中的相关元素,掌握圆心角、弧、弦三者的转化关系,但由

二项式定理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教案 授课时间:2011年1月13日第六节课授课班级:对口文秘班授课人:杜静生 教学内容:10.6 二项式定理(第二课时) 教材与学情分析:学生已初步了解掌握了二项式定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二项展开式的二次项系数的性质,并能求解二项式系数最大项等问题;由于学生基础薄弱,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共同总结,使问题简单化。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二项式系数的四个性质。 过程与方法:培养观察发现,抽象概括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启发学生认真分析二项式系数表提供的信息,从特殊到一般,归纳猜想,合情推理得到二项式系数的性质再给出证明。 教学重点:培养归纳猜想,抽象概括,演绎证明等理性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观察发现,抽象概括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想: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归纳推理不仅可以猜想到一般性的结果,而且可以启发我们发现一般性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方法:情境、探究教学 教学过程:学生探究过程: 一、复习 1.(a+b)n的展开式的二项式系数,例题求解:求(a+2)10 第6项二项式系数和系数。 2.组合数的性质 二、新课: 探索二项式系数的性质: 写出(a+b)n的展开式的二项式系数 (a+b)1时为 1 1 (a+b)2时为 1 2 1 (a+b)3时为 1 3 3 1 (a+b)4时为 1 4 6 4 1 (a+b)5时为 1 5 10 10 5 1 (a+b)6时为 1 6 15 20 15 6 1 ……………………………………………………………………… 上表称为杨辉(南宋朝数学家1261年著《详解九章算法》)三角或贾宪(北宋约于1050年左右完成《黄帝九章算经细草》)三角,或称帕斯卡三角形(1665年在《算术三角形专论》)。

公开课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7.7 动能和动能定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能的定义式,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2).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倒过程,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 (3).利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归纳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2).对比分析动力学知识解决问题与动能定理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动能定理的演绎推导.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动能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 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 1.复习上节课所学 重力势能变化重力做功(1) (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 物体能量的变化往往跟力做功相关联。弹性势能变化弹力做功 动能变化合外力做功 (2)从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知道,速度变化越大,动能变化越大即合外力对物体做功越多。 (3)通过上节课的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合外力所做的功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即W∝V2 本节课我们再沿另一条线索探索物体动能的表达式,如果两者相互支持,我们就可以做出比较正确的结论。 2.影响动能的因素 (1)根据动能的定义和日常生活经验,我们知道速度是影响动能的一个重要因素的。 (2)情景一,有一个小球以速度V迎面滚来 情景二,视频中石球以速度V迎面滚来.

速度相同的两个球迎面向我们滚过来,面对不同的球体为何人会做出不同的反应?这两个球体都因为运动而具有动能,那么它们的动能是否相同? 因为两个球具有的能量不一样,因为运动而具有的这种能量叫做动能。 结论:石球的的动能很巨大,物体的质量也是影响动能大小的一个重要因素。 3. 问题情景: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物体的质量为m ,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力F 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速度由v1增加到v2,如图所示. 提出问题: (1) 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是:F 合=F (2)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是:W=F ×L (3)物体的初速度、末速度、位移之间有: 2 122v v -=2aL (4) 结合上述三式你能综合推导得到什么样的式子? 推导:这个过程中,力F 所做的功为W=FL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 而2 122 v v -=2aL,即 L=a v v 22122- 把F 、L 的表达式代入W=FL,可得F 做的功W=a v v ma 2) (212 2- W = 21222 121mv mv - 结论: 2 1mv 2 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表现在: 1. 这个式子中包含了影响动能的两个因素:m 和v 2. 这个过程终了与开始的差,正好等于力对物体做的功 3. 这个量涵盖了我们上节课探究得到的结论W∝V 2 4.根据这段时间一系列的探究:质量为m 的物体,以速度v 运动时的动能为Ek E k =2 1mv 2 总结:(1)物体的动能等于物体质量与物体速度的二次方的乘积的一半. (2)动能的标矢性:标量,没有正负. v 1 v 2

圆周角定理的推论优质课教学设计

圆周角定理的推论教案 教学目标: 1.探索直径所对的圆周角的特征,并能应用其进行简单的计算与证明; 2.掌握圆内接四边形的有关概念及性质; 重点: 1、探索两条定理,并能运用其进行与角有关的计算和证明 2、初步掌握圆内求角的方法和技巧 难点: 圆内求角的方法和技巧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如图是一个凹面为圆弧状的工件,其标准件要求圆弧是半圆。 给你一个直角三角板,你有办法确定该工件是否符合标准吗? 分析: 1、展示模型,谈谈你的验证方式。 2、用直角三角板验证半圆的关键:明确直角与半圆(直径)之间的关系 3、直角与直径有什么关系? 二、操作猜想: 1、画一画:任画一个90°的圆周角以及它所对的弦。 2、说一说:观察弦的位置,你发现了:。 3、想一想:若直角顶点不在圆周上,则弦的位置又怎样? 4、猜一猜: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结果,你的猜想是: 教师演示并点评: (1)圆周角有什么要求,所对弦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2)换一个圆周角还有这种特点吗? (3)顶点不在圆上呢? (4)你们的猜想是什么? 三、合作交流: 如图,若点D是☉O上一点,且∠D=90°,它所对的弦AC是直径 吗? 1、师生合作完成证明,并得出结论。 2、简单说:直角对直径,前提必须是圆周角。 3、反之又是否成立?即。 四、自主证明: 已知:如图,点D是圆上的点,AC是⊙O的直径, 求证:∠D=90° 1、评析: 方法①:利用圆周角定理证明。 方法②:连接OD。利用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该边的一半,则这条边所对的角是直角。 2、圆周角定理的推论2 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 3、指明两者的对应关系,并强调前提条件。 五、情境释疑: 问题:如何用直角三角板确定圆弧是否为半圆? 答:两直角边通过圆弧两端点,若直角顶点恰好落在 圆弧上,则该圆弧是半圆,否则不是。 1、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2、直径对应直角,但前提是圆周角,其关键看顶点位置。 3、判断其他模型是否为半圆,进一步加深对定理的理解。 六、延伸拓展: 1、如图,若弦AC不是直径,且则弧ABC是优弧。则∠B与直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