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轧薄板综合设计

冷轧薄板综合设计
冷轧薄板综合设计

综合设计性

生产实验报告

设计题目:板带钢冷轧工艺轧制规程设计班级:

实验时间:

实验地点:

1.前言

冷轧带钢是带材的主要成品工序,所生产的冷轧薄板属于高附加值钢材品种,是汽车、建筑、家电、食品等行业不可缺少的金属材料。宽的冷轧薄板是在热轧成卷带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冷轧宽带钢的生产开始于1960年,开始建成的是1700mm单机可逆式冷轧机。当薄板带材厚度小到一定程度时,由于保温和均温的困难,很难实现热轧,并且随着钢板宽度和厚度比值的增大,在无力热轧条件下,要保证良好的板型也非常困难。采用冷轧方法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冷轧板带材因其其产品尺寸精确,性能优异,产品规格丰富,生产效率高,金属收得率高等特点,从20世纪60年代起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冷轧板带材主要产品有:碳素结构钢、合金和低合金钢板、不锈钢板、电工钢板及其他专业钢板等,已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航空、装饰、家庭日用品等行业。用于各行业对薄板带质量和产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冷轧薄板带材的发展步伐较热轧更快。

2.实验目的

(1)了解并掌握板带钢冷轧工艺轧制规程设计所包含的容:压下制度、速度制度、温度制度、力制度及辊型制度等。通过本次实验把在冷轧板带钢时对钢板的影响因素,通过一定的调节方法,控制影响板形的的因素,从而生产符合产品要求的冷轧板带钢。(2)通过所学的专业知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以及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讨论,制定相应的板带钢冷轧工艺轧制规程。

(3)了解并掌握压下制度,力制度等制度的影响因素,以及减小或消除缺陷的方法和措施。

(4)学会融会贯通相关专业课程理论知识,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人文社科知识、专业实验、工厂实践等综合性地有机结合,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专业技术问题的能力。

(5)培养调研外部市场,审视部企业,设计产品方案,生产合格产品的全面性、综合性的工程技术能力、工程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提高对板带钢冷轧工艺的了解,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水平。

3.实验原理

冷轧是在金属再结晶温度以下进行的轧制。板带钢冷轧是由热轧板带钢采用冷轧方式生产出的具有较高性能和优良品质的板带产品。冷轧与热轧的区别在于变形前材料没有加热,因而,变形温度远低于再结晶温度。带钢轧制的主要特点是需要很大的机械能,主要用于变形和克服轧辊和带钢表面间的摩擦。对于成品的外观特性和性

能来说,冷轧时表面的变化过程与部的变化同样重要。较之热轧,冷轧板带生产中的轧制工序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金属的加工硬化 在冷轧中,金属的晶粒被破碎,产生了很高的位错密度,且不能在加工过程中产生回复再结晶,由于加工硬化,使金属的变形抗力增大,轧制压力升高,金属的塑性降低,容易产生脆断。故板带在冷轧过程中必然产生很大的加工硬化,并随着变形程度的增加而加剧,当加工硬化超过一定程度后,板料将因过分硬脆而不适合于继续轧制,或者不能满足用户对性能的要求,因此钢材经一定的轧制道次以后,往往要经软化热处理(再结晶退火、固溶处理等),使轧件恢复塑性,降低变形抗力,以便继续轧薄。所以在冷轧时,要制定压下规程,决定轧制变形量,并了解金属的加工硬化程度。

(2)板形控制 板形控制的最终目标是使得控制板形与目标板形相一致,对于整个控制系统来说,板形控制系统是一个有惯性,带滞后,多扰动,多变量,强耦合的复杂工业控制系统。由于轧出的带钢断面是有载辊缝形状,所以板形控制实质上就是控制带钢宽度方向上的有载辊缝,进而获得与目标板形一致的带钢断面轮廓和平直度。影响有载辊缝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工作辊形,使辊系产生弯曲变形的轧制力和弯辊力,改变轧辊辊形的热辊形以及一些可控辊形技术。

(3)冷轧中采用工艺润滑与冷却 冷轧采用工艺润滑的主要作用是减小金属的变形抗力、降低能耗、提高轧辊的寿命、改善带钢及钢板厚度的均匀性和表面状态,可使轧机生产厚度更小的产品。在冷轧过程中,由于金属的变形及金属与辊面的摩擦而产生的变形热及摩擦热,使轧件和轧辊都要产生较大的温升。而轧件的温度过高会使带钢产生浪形,造成板形不均。因此,润滑对冷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冷轧中采用的润滑剂兼有润滑和冷却的作用,不仅可以显著减少轧辊和带材间的摩擦,从而降低轧制压力和能量消耗,同时还能增加金属延伸,提高带材厚度均匀性及表面质量,防止轧件粘着轧辊。当所轧金属的强度和硬度愈高(合金带材)或轧制轧件厚度愈薄(薄板带材)时,工艺润滑和冷却更为重要。

(4)冷轧中采用力轧制 采用带力轧制是成卷冷轧带钢(包括平整)的主要工艺特点。“力轧制”就是轧件在轧辊中辗轧变形是在一定的前力与后力的作用下进行的。轧制时所需的力由位于轧机前后的力卷筒提供,连续式冷轧机各架之问的力则依靠控制速度来产生。作用在板带断面上的平均应力称为单位力,即:

)(2z /kg A

T

mm =σ

式中:T--总力(kg); A ——带材横截面积(2mm )。 板带冷轧中力的主要作用是:

(1)通过改变轧件在变形区中的应力状态,可显著地降低单位压力,减少能量消耗,

便于轧制更薄的产品。

(2)改善了金属的流动条件,有利于轧件延伸。

(3)可防止轧件在轧制过程中跑偏,使钢卷紧实齐整,保证冷轧的正常进行。

(4)可促使带材沿宽度方向的延伸均匀,使所轧带钢保持平直,得到良好的板形。

实践证明,后力对减少单位压力的效果较前力更为明显。较大的后力可使单位压力降低35%,而前力仅能达到20%,因此在可逆式冷轧机上通常采用后力大于前力的轧制方法,同时还可以降低断带的可能性。当轧制高强度的带钢时,在主电机能力出现不足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前力大于后力的轧制方法,这样还有利于防止松卷。4.实验设备及原料

4.1 实验设备

f200×500四辊轧机游标卡尺剪刀胶布

4.2 实验原料

原料为4mm×150mm×1000mm的板坯料

5.实验设计

5.1设计目的

本设计的目的是设计出板带钢轧制制度(包括压下制度、速度制度、温度制度、力制度及辊型制度等)和工艺流程。通过该设计说明书,能够轧制出优质、合格的板带钢,以达到本次综合实验设计的要求。

5.2主要设计容

5.2.1轧制规程设计

制定压下规程的方法很多,一般为经验法和理论法两大类。经验方法是参照现有类似轧机行之有效的实际压下规程(经验资料)进行压下分配及校核计算。理论方法就是从充分满足前述制定的轧制规程的原则要求出发,按预设的条件通过数学模型计算或图表方法,以求最佳的轧制规程。这是理想和科学的方法。

通常在板带生产中制订压下规程的方法和步骤为:①根据原料、产品和设备条件,在咬入能力允许的条件下,按经验分配各道次压下量,这包括直接分配各道次绝对压下量或压下率、确定各道次压下量分配率()及确定各道次能耗负③计算轧制压力、轧制力矩及总传动力矩;④校核轧辊等部件的强度和电机过载过热能力;⑤按前述制订轧制规程的原则和要求进行必要的修正和改进。

表1 冷轧2mm×150mm带钢压下规程初步设计

5.2.2速度制度的制定

钢板及带钢轧机按其作业制度的不同共有三种速度制度:转向转速不变的定速轧制(如三辊劳特轧机),可调速的可逆式轧制(如中厚板轧机、半连轧中的粗轧机等),固定转向可调速轧制(如连轧机等)。

目前为了减轻金属咬入轧辊时的动态冲击,提高带钢头部的温度,在某些宽带钢连轧机上采用了在进入第一架前就加速到较高速度,以后随轧件进入机座逐渐减速到咬入速度,到卷取机卷上,然后升速轧制。这样,由于减少了带钢在运输辊道上的停留时间,增加了塑形变形的发热,因此带钢头部温度可提高30~40℃,减少了沿带钢长度上的温度波动,缩短了轧制时间6~12秒。制定可逆式轧机的速度制度包括:确定选用何种速度图(三角形、梯形),选择各道次的咬入和抛出速度,计算最大转速及纯轧制时间,确定间歇时间。

5.2.3温度制度

温度制度是指轧件的加热、轧制、冷却、卷取等过程中的温度确定。温度制度与变形制度是决定热轧板带钢的组织及机械性能的重要因素。温度制度的确定主要是根据对产品性能的要求,而同时考虑设备强度和生产能力。

5.2.4辊型制度的制定

辊型制度是通过轧辊辊型设计实现的。轧辊辊型设计的目的是要预先设计出合理的轧辊磨削凸凹度曲线,以补偿轧制时辊缝形状的变化量,获得横断面厚度较均匀的板材产品。在辊型设计时,对于辊型的磨损不必考虑,而是在辊型使用和调整时加以考虑。这是因为轧辊磨损时间的函数,新使用的轧辊五磨损,而在使用过程中轧辊磨

损量随时间增长而增加。故设计辊型只考虑轧辊的不均匀热膨胀和轧辊的弹性弯曲变形。

辊型设计的容为:确定轧辊辊身中部的磨削总凸(凹)度值(即所需总辊型值)及其在一套轧辊上的分配;设定合理的辊型曲线。由于轧机类型和工作特点不同,辊型设计的方法和要求也各有差异。冷轧时辊型设计包括确定工作辊凸度与辊型曲线两个重要问题。而工作辊的凸度与辊型曲线,对于四辊式冷轧机一般使用两工作辊均稍带凸度的辊型,这是与热轧板带辊型的根本区别。

5.2.5轧制力计算与校核

因为延伸系数:μ=l/L 不考虑宽度的变化,由体积不变原理,所以:

l×h×B=L×H×B;l×h= L×H;l/μ=l/L=h/H

l ………………轧前长度。

L ……………... 轧后长度。

h ……………….轧后厚度。

H……………….轧前厚度。

图1 Q235钢加工硬化曲线

第一道:压下量△h=0.60mm,冷轧总压下率为15%。求平均总压下率∑ε:

∑ε=0.4ε0+0.6ε1=0.6ε1=0.6×15%=9% 由图1查出对应于∑ε=9%的δ1=340Mpa 求平均单位力: 1.15δs=1.15×310=391MPa 计算得 l=h R ?=0.60×34=5.08mm

计算得 fl /h

=0.08×5.08/3.10=0.11

故 (fl ∕h )

2

=0.012

计算图2的参数

2af(1.15δs-Q )/h =2Rf ×1.15δ/95000h

=2×43×0.08×391∕(95000×3.70) =0.01

由图2得出 x=fl′/h = 0.10 由表2查出 (e x

-1)∕x==1.051

平均单位压力 p =1.051×1.15δs =411MPa 由fl′/h= 0.10 求出l′=4.63mm

故得第一道总压力 P 1=Bl′p =150×4.63×411=285KN

第二道:压下量△h=0.50mm ,冷轧总压下率为27.5%。求平均总压下率∑ε: ∑ε=0.4ε0+0.6ε1=22.5%

由图1查出对应于∑ε=22.5%的δ1=455Mpa 求平均单位力: 1.15δs=1.15×455=523MPa 计算得 l=h R ?=0.5×34=4.64mm

计算得 fl /h

=0.08×4.64/3.15=0.13

故 (fl ∕h )

2

=0.02

计算图2的参数

2af(1.15δs-Q )/h =2Rf ×1.15δ/95000h

=2×43×0.08×523∕(95000×3.15) =0.012

由图2得出 x=fl′/h = 0.14 由表2查出 (e x

-1)∕x==1.073

平均单位压力 p =1.073×1.15δs =561MPa 由fl′/h= 0.14 求出l′=5.08mm

故得第二道总压力 P 1=Bl′p =150×5.08×561=426KN

表2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