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三综合训练题

生物必修三综合训练题
生物必修三综合训练题

必修三综合训练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

A.血浆、体液、体液B.血液、体液、淋巴

C.血浆、组织液、淋巴D.血液、细胞外液、体液

2、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A、CO2、血红蛋白、H+、尿素

B、呼吸氧化酶、抗体、激素、H2O

C、Na+、O2、葡萄糖、血浆蛋白

D、Ca2+、载体、氨基酸

3、在下列物质或过程中,不会在人体内环境中出现的是

①血红蛋白②葡萄糖③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④二氧化碳⑤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⑥甲

状腺激素的运输⑦乙酰胆碱⑧尿素⑨维生素

A.②③④⑥B.①③⑤C.①③⑦D.③⑤⑥⑧⑨

4、人体内对内环境稳态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是

A、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

B、循环系统和运动系统

C、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

D、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5、右图为人体体液流动交换示意图,其中准确的叙述是

A.A、B、C依次为消化液、血浆、尿液

B.A、B、C依次为血浆、细胞内液、尿液

C.B、C、D依次为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

D. A、B、C依次为血液、组织液、淋巴

6、人体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无直接关系的是

A.尿液和汗液的排出B.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呼吸加快

C.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D.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7、组织水肿是因为组织液增多、大量积累在组织细胞间隙造成的。下列各项中不会

..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A. 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 花粉过敏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

C. 饮食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过高

D. 淋巴回流受阻组织液中滞留大分子物质

8、人长时间运动后,产生口渴感觉的原因是

A.血浆CO2浓度升高B、血浆乳酸浓度升高

C.血浆渗透压升高D、血糖浓度升高

9、正常人若一次饮完1000mL清水后,立即测量尿流量。下列能准确表示从输尿管流出的尿流量随

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10、关于人体内环境中pH调节叙述不准确的是

A.人体血液的pH通常在7~7.53之间

B.血液中乳酸过多时,就与NaHCO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

C.血液中Na2CO3过多时,就与H2CO3结合形成NaHCO3

D.血液中CO2过多会刺激神经中枢,促动呼吸活动将CO2排出

11、下列曲线能准确反映蛙的代谢与环境温度的关系的是

12、下图表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则图中X、Y、Z、W(W为虚线框部分)所示结构准确的是

A.X表示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B.Y表示肾上腺

C.Z表示骨骼肌D.W表示效应器

13、为了解身体健康状况,甲、乙两人同时空腹做尿液检验。所采尿样标号分别为1号和2号,经班氏糖定性试剂测定发现,1号试管混合液煮沸冷却后表现砖红色,2号试管呈蓝色。下列说法最为严谨的

A.甲出现尿糖,一定是糖尿病患者 B.乙不可能是低血糖病患者

C.甲健康异常,但不一定是糖尿病患者 D.这种结果无法说明任何问题

14、下图为人体内某些信息分子作用的示意图,a、b、c、d表示信息分子,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

B.c激素是下丘脑分泌的,e表示水的重吸收过程

C.d表示胰岛素,通过促动葡萄糖的利用和转化降低血糖浓度

D.信息分子参与的a、c、d调节过程均存有反馈调节

15、细胞与细胞之间能够通过信号物质实行信息传递(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信号物质是神经递质,当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一定使其兴奋

B.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作为信号物质可作用于B细胞,既能够促使其增殖也可促使其分化C.信号物质的受体分布于细胞膜上,体现了细胞膜参与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作用

D.若信号物质是甲状腺激素,则靶细胞是肌肉细胞、垂体和下丘脑的细胞等

16、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准确的是

A.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由皮肤、黏膜及溶菌酶等构成

B.在体液免疫中,由T细胞分化成的效应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

C.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主要发生在人体的内环境中

D.HIV病毒主要攻击B淋巴细胞导致人体免疫功能缺陷

17、艾滋病病毒(HⅣ)最初侵入人体时,人体免疫系统能够摧毁绝大部分病毒,经过一段时间的潜伏期可发展成为艾滋病。下列表示HIV侵入人体后,体液中的HIV浓度和T细胞数的变化过程,准

确的是

18、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下列属于体液免疫功能的是

A.裂解病毒感染的细胞

B.合成抗体抑制病菌繁殖

C.分泌淋巴因子以增强免疫效应

D.分泌溶菌酶杀灭病原体

19、题4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准确的是

A.⑤⑥两种免疫一次表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B.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a、b、c、d、f

C.HIV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细胞b,患者免疫功能缺失

D.细胞e→细胞d→③作用的过程发生在机体首次接触抗原时

20、皮肤、肠粘膜组织发生炎症时,产生和释放的组织胺使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大,血浆则渗

入组织间隙而形成水肿。组织胺对血管的这种调节方式为

A、激素调节

B、体液调节

C、高级神经中枢调节

D、植物性神经调节

21、下列关于激素的阐述,准确的选项是:

①激素只运输给相对应的靶细胞、靶器官②激素是有机分子

③激素直接参与细胞内的多种生命活动④激素是信息分子

A.①②B.①③C.②④

D.③④

22、如图是分泌细胞分泌的某种物质与靶细胞结合的示意图,相

关说法不准确的是

A.分泌细胞的分泌物只有通过体液的运输才能到达靶细胞

B.分泌细胞的分泌物可能与靶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结合

C.如果分泌细胞是下丘脑细胞,则分泌物的靶细胞可能是甲状

腺细胞

D.如果分泌细胞是甲状腺细胞,垂体细胞也能够成为靶细胞

23、切除一成年狗的某器官,发现该狗代谢速率减慢、食欲不振、性欲减退,但血糖浓度正常。据此推测切除的器官最可能是

A.下丘脑B.垂体C.胰岛D.性腺

24、如图所示,甲物质表示某种胞外物质,丙物质表示乙细胞接受甲物质影响后大量分泌或释放的某种物质。下列依次对甲、丙的例举中不合理的是

A.抗原、抗体B.兴奋性递质、乙酰胆碱

C.葡萄糖、胰岛素D.胰高血糖素、葡萄糖

25、下列关于动物激素调节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甲状腺机能亢进的患者对氧气的需求量高于正常个体

B.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中,肾上腺素和胰岛素为拮抗作用

C.体温调节过程中,体温的降低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

的结果,体温升高只有神经调节参与

D.长期注射性激素可导致性腺的衰退

26、现用体重等方面大体相同的三组兔子实行实验。将含有放射性

碘的注射液注射到A、B、C三组兔子的体内,然后,定时测

定兔子甲状腺的放射量。4天后,分别注射①无放射性的甲状

腺激素、②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③生理盐水,实验结果

如图所示。则A、B、C表示分别注射的是

A.②③①B.③②①

C.②①③D.③①②

27、如图中三条曲线分别表示当环境温度从25℃降到3℃时,小

白鼠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尿量及酶活性的变化情况依次

A.①②③B.①③③C.③①② D.①①②

28、如图所示是高等动物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示意图,以下叙述准确的是

A.在寒冷的环境中,激素③的分泌增加,但与大脑皮层无关

B.切除垂体后,①的分泌会增加,③的分泌会立即停止

C.切除甲状腺后,①和②的分泌会增加,但不促动代谢

D.给动物注射③,反馈调节使①和②的分泌会增加

29、在下列关于酶和激素的叙述中,不准确的是

A、激素的作用与神经的调节作用密切联系

B、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酶

C、激素产生后一般作用于其它细胞

D、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

30、能与肾上腺素在不同的条件下分别发生协同作用的激素是

①胰岛素②胰高血糖素③甲状腺激素④抗利尿激素⑤醛固酮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

31、下列关于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中,准确的是

A.血糖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

B.血糖降低时,胰岛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

E 细胞II

细胞I

E F

C.血糖升高时,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分泌都增加

D.血糖降低时,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分泌都减少

32、关于血糖浓度的调节,下列说法准确的是

①血糖平衡的体液调节主要靠激素②血糖平衡的调节只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③下丘脑的不同区域参与血糖浓度调节④胰岛细胞只随着血糖浓度的变化而作出相对应的激素分泌,完全不受神经控制

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

33、下列相关糖代谢及调节的叙述不准确的是

A. 在肌肉、肝脏细胞中,②过程均可发生

B. 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过多可能会导致糖尿病

C. 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动②③过程

D. 胰岛素能促动④、⑤、⑥、⑦过程

34、激素作为一种化学信使,能把某种调节的信息由内分泌细胞携带至靶细胞。下图表示影响血糖调节的因素及激素发挥作用的过程,相关叙述准确的

A.影响胰岛A细胞分泌的刺激X最可能是血糖含量升高

B.刺激X→①→②→③→胰岛A细胞是体液调节,②位于垂体

C.刺激X→①→②→③→胰岛A细胞是神经调节,②位于大脑皮层

D.靶细胞接受激素刺激后,促使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

35、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下列准确的是

①可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②有凋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

③可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④垂体通过下丘脑控制性腺的生长发育

⑤甲状腺激素可反馈调节下丘脑中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A.①②③B.③⑤C.③④⑤D.①③⑤

36、下图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某植物生长的影响,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曲线表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P点表示最适浓度

B.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生根数量一定不同

C.若P点为茎适宜的生长素浓度,则对根生长可能起抑制作用

D.若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为P,则靠近顶芽的侧芽生长素浓度一般大于M

37、右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根、茎、芽生长的影响,此图没有给你的信息是

A.生长素对3种器官的作用都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动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B.A、B、C三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是促动根、芽、茎生

长的最适浓度

C.D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芽的生长具有促动作用,却抑制

了根的生长

D.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敏感,成熟的细胞对生长素的反应不

敏感

38、下列相关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准确的是

①可利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促动细胞伸长,使植物增高

②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不同浓度配比会影响组织分化

③用相同浓度2,4-D处理同种植物的扦插枝条,产生相同的生根效果

④生长素类似物蘸涂没有授粉的雌蕊柱头,可获得无籽黄瓜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39、图1是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测定胚芽鞘弯曲的情况(弯曲角度用α表示);图2是生长素浓度对胚芽鞘生长的作用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准确的是

A.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为b点时,α具有最大值

B.只用图1实验即可证明生长素有促动生长的作用

C.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为d时,胚芽鞘向左侧弯曲

D.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不同,但可能形成相同的α

40、下列与激素作用无关的实例是

A.草莓果实自然发育成熟

B.人舌尖触到蔗糖时感觉甜

C.自然生长的雪松树冠呈塔形

D.饥饿时人体血糖仍维持正常水平

41、、下列相关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①细胞分裂素可促动细胞伸长生长②生长素与植物顶端优势相关③赤霉素只能促动叶片衰老

④乙烯能促动果实发育⑤脱落酸能促动果实脱落

A.①②⑤B.③④⑤C.①③④D.②④⑤

42

细胞I 细胞II 物质E 物质F

A 下丘脑细胞垂体细胞促甲状腺激素受体

B 效应T细胞病原体抗体抗原

C 甲状腺细胞垂体细胞甲状腺激素受体

- + 0 - + 0

+ 0 - + A

B D

C D 传出神经元 传入神经元 神经递质 受体

43、下列相关神经兴奋的叙述,准确的是

A .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的细胞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

B .组织液中Na +浓度增大,则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减小

C .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D .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后膜而传递兴奋

44、将枪乌贼巨大轴突置于体内组织液的模拟环境中,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减小模拟环境中Na +浓度,动作电位的峰值变小

B .增大模拟环境中Na +浓度,刺激引发动作电位所需时间变短

C .静息时质膜对K +通透性变大,静息电位的绝对值不变

D .增大模拟环境中K +浓度,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变小

45、如图所示,甘氨酸能使突触后膜的Cl -通道开放,使Cl -内流,可使突触后膜的膜外正电位更高。相关甘氨酸的叙述中准确的是 A.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B.甘氨酸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被释放到突触间隙

C.使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D.甘氨酸不属于神经递质的一种

46、右图表示兴奋的产生和传递过程。下面相关此图的叙述不准确的是 A.b 处的神经递质分布在组织液中,轴突的形成有助于扩大膜面积,便于兴奋的传导

B.从图能够看出:c 处产生的兴奋可传到a 处引起兴奋 C.动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产生原因是细胞膜受刺激后通透性发生改变

D.b 处的神经递质是外排的方式释放的,在突触中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47、如下图所示,将连接灵敏电压表的导线两端置于神经纤维的外表面和内部(已知表的指针向电流流入表内的接线柱一侧偏转),显示神经纤维兴奋部位膜电位的是:

48、下图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c 点,检测各位点

电位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若检测到b 、d 点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双向传导的

B. 兴奋由c 传导到e 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C .a 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是因为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 D .电表①不偏转,电表②偏转两次

49、下列相关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一片森林中全部乔木为一个种群,自然条件下种群基因频率不会改变

B .大草原不同地段物种组成存有差异,这些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C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

D .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一项重要功能,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具有世界性 50、温州某地乌鸦连续10年的种群数量增长情况如图所示,后一年的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的λ倍,下列分析准确的是 A .第6年以前乌鸦种群数量实行逻辑斯蒂型增长 B .第5年和第7年的乌鸦种群数量相同 C .低3年的乌鸦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D .第3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最大

51、右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其种群数量增长速

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准确的是

A .在t 0~t 2时间内,该鱼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 .若t 2时种群的数量为N ,则在t 1时种群数量为N/2

C .由种群数量增长速率确定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 2

D .在t 1~t 2时间内,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5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水平,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关键作用。这是通过

A.种群密度有一定规律性的变化而实现的

B.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物质循环而实现的

C.生态系统内部的反馈机制来实现的

D.人工实行的绿化和保护环境来实现的

53、右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取食方式为吞食的三个物种随食物颗粒大小而产生的种群数量分布。下列对此图的分析,准确的是

A .三个物种的食物资源完全相同

B .物种甲与物种乙为竞争关第

C .物种丙与物种甲为捕食关系

D .能量流动方向由甲经乙到丙

54年

物种数量 植物类别

1 4 15 25 40 草本 28 27 26 30 34 灌木 0 3 4 1

2 19 乔木 0 0 0 14 2

3 总计

28

30

30

56

76

A .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

B .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

C.第1年时群落无垂直结构D.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

55、下图表示一个池塘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所有的生物构成了此池塘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B.从外部引入消费者4可能会使生产者2的数量暂时增加

C.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图中所有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之和

D.组成消费者的各种元素返回无机环境都需经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56、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说法与之不相符合

....的是A.食物链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基本相同

B.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之一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C.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持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循环往返

D.兔的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兔同化的能量

57、下列相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错误

..的是

A.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B.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

C.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人类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

D.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58、下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J/(cm2·a)),以下分析不准确的是

A.甲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在有机物中的总能量为1250 J/(cm2·a)

B.甲到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6%

C.每一营养级的能量绝大部分用于呼吸作用和被丁利用

D.在此生态系统中,一只狼捕食一只野兔,获得的能量只能

在10%~20%之间

59、右图是关于某山脚的草本类型由A、B、C三类物种随时间的演化成A、B、C、D四种状况,

其中草的类型A、B、C之间杂交不育,C与

D之问能够正常杂交并产生可育后代。下列

说法正

A.A、B、C无地理隔离,可能不存有生殖隔离

B.A、B、C之问的差异体现了种群多样性

C.C与D属于同一物种,但其种群基因库不同

D.D的出现可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60、列选项不能

..演替为森(树)林的是

A.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

B.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

C.沂蒙山区的裸露岩地

D.黄河三角洲的弃耕土地

61、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准确的是

A.外来物种引入不一定能增加生物的多样性

B.新物种的诞生丰富的是遗传多样性

C.生物圈内所有的生物一起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D.某种动物的直毛基因占基因库中所有基因的比值为直毛基因频率

62、据报道,2007年栖息在洞庭湖区的约20亿只东方田鼠,随着水位上涨部分内迁。它们四处打洞,啃食庄稼,严重威胁防洪大堤和近800万亩稻田。下列说法准确的是

A.应利用样方法调查东方田鼠种群密度

B.捕杀田鼠的目的是降低其物种丰富度

C.为控制鼠患,应向湖区大量引进鼠的天敌

D.在食物链中,东方田鼠处于第二营养级

63、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行为信息的是

A.雄孔雀在雌孔雀面前的频频开屏B.工蜂中侦察蜂所跳的“圆圈舞”

C.某些鸟类的求偶炫耀D.看家狗在外出时的频频撒尿

二、非选择题:

64、以下是某人饭后4小时(一直没有进食)血糖含量变化

曲线,请回答:

(1)饭后半小时血糖含量达到a点,原因

是,分泌较多的激素

是。

(2)在c点时,该人的感觉是,产生这个感

觉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此时肝糖元的状况是。

(3)曲线d段形成的原因不过。

(4)糖尿病被称为人类健康的“第二杀手”,它是因为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胰岛素是一种激素,哺乳动物体内都有胰岛素,且生理作用相同。请通过实验证明胰岛素的生理作用。

实验材料:2只发育良好的白鼠,甲乙两试管,新配置的Cu(OH)2溶液。

试验原理:(略)

试验步骤:

第一步:用手术摘除一小白鼠的胰腺(不考虑对消化功能的影响),另一只小白鼠不作任何处理,在相同条件下饲养一段时间。用其尿液实行实验验证。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现象:甲试管: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试管: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和讨论:

(1)如果给摘除胰腺的白鼠在饲料中加入胰岛制剂,上述实验结果的有无变化?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治疗人类糖尿病的药物中也有口服药品,你认为这些口服药品的作用机理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5、从某植物长势一致的黄化苗上切取等长幼茎段(无叶和侧芽),将茎段自顶端向下对称纵切至约3/4处后,浸没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一段

时间后,茎段的半边茎会向切面侧弯曲生长形成弯

曲角度(α)如图甲,α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如图乙。

请回答:

(1)从图乙可知,在两个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

液中,茎段半边茎生长产生的弯曲角度能够相同,

请根据生长素的作用特性,解释产生这种结果的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将切割后的茎段浸没在一未知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测得其半边茎的弯曲角度α1,从图乙中可查到与α1对应的两个生长素浓度,即低浓度(A)和高浓度(B),为进一步确定待测溶液中生长素的真实浓度,有人将待测溶液稀释至原溶液的80%,另取切割后茎段浸没在其中,一段时间后测量半边茎的弯曲角度将得到α2。请预测α2与α1相比较的可能结果,并得出相对应的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6、下图甲表示人体反射弧组成,图乙为人体内环境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问题:(注:[ ]中填图中序号,横线上填名称)

(1)甲图中a、b结构称为______,能接受外界温度变化刺激的是图中的[ ]_____,对传入的信息实行分析和综合的结构是[ ]__________。

(2)乙图中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包括________(填序号)中的液体,当⑥中水分减少时,其浓度改变会引起_______中的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增加________激素的释放,促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尿量减少。

(3)若乙图表示胰岛组织,当⑥中血糖浓度明显增加时,

________细胞合成分泌的激素将增加,以调节血糖浓度,实

现___________的稳态。

67、草原是绿色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某草原生态系统

的食物网如图所示。

(1)图中食物网比较简单,所以,该草原生态系统的

________水平较差,其_______稳定性也相对较低。除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外,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还应有_________才能保证其物质循环的正常实行。

(2)如果图中草能提供10000KJ的能量,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 ~ 20%,那么鹰占据的营养级能得到的最低和最高能量值分别是_______KJ和_______KJ。若去除蛇,且狐的数量不变,则草原容纳鹰的数量会________。若外来生物入侵该区,则会导致草原的________锐减或丧失。(3)影响图中兔种群数量变化的种间因素是________和竞争。若某年兔种群的K值为1000只,且1只兔和4只鼠消耗的草量相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次年鼠的数量增加400只,则兔种群的K 值变为_______只。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区的种群数量时,若部分标记个体迁出,则导致调查结果_______(填“偏高”或“偏低”)

68、假设a、b、c、d是一个简单生态系统中最初仅有的四个种群,其a、c、d的营养关系为a→c→d,a和b的关系如图,a是该生态系统主要的自养生物,请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a和b的种间关系是。

(2)若d大量死亡,则一定时间内种群密度增加的种群是,种

群密度减小的种群是。

(3)若持续干旱使a大量死亡,c和d种群密度将会。

(4)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能够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低、高)。

(5)为了调查该系统c种群的密度,捕获了50个个体,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40个个体,其中有5个带有标记,c种群的数量约为个。

69、下图中的图1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示意图,图2表示该生态系统部分种群的食物关系.请据图分析回答

图1 图2

(1)图1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_________ (填字母).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__的形式实行循环,而在生物群落内部则主要是以____ 的形式实行流动.

(2)图2中d和c的种间关系是______ .若a固定的能量不变, d减少, c可利用的能量___ 。假设e种群中的能量是5.8×109Kj ;b种群中的能量为1.3×108kJ. 若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则a 种群中的能量至少是____________

(3)图2中a同化的能量除呼吸消耗外,其余的能量用于自身的_______

(4)据图提出两项实现“低碳”、缓减温室效应的关键措施:

答案

1-20 CCBDC/ DCCAA/ BDCAA/ CABCB

21-40 CCBAC/ DDCBB/ DBADD/ BDADB

41-63 CCCCC/ BDCAD/ BCBCD/ AADDA/ ADD

64、⑴机体对摄入的糖类实行消化吸收;胰岛素;

⑵饥饿;血糖浓度降低,机体供能不足;分解成葡萄糖释放到血浆中;

⑶相关神经兴奋,一方面促动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另一方面促动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促动血糖的提升。

(4)第二步:取摘除胰脏的白鼠的尿液加入甲试管,再取等量的未做处理的白鼠的尿液加入乙试管。

第三步:甲乙两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Cu(OH)2溶液,沸水浴加热

实验现象:甲试管:出现砖红色沉淀;乙试管:不出现砖红色沉淀

实验结论: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

(1)无变化,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饲料中的胰岛素在消化道内被水解为氨基酸,失去了胰岛素的生理作用

(2)口服药品能够促动胰岛素分泌

65、(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双重性,最适生长素浓度产生最大α值,高于最适浓度时有可能出现与低于最适浓度相同的弯曲生长,从而产生相同的α。

(2)若α2小于α1,则该溶液的生长素浓度为A;若α2大于α1,则该溶液的生长素浓度为B。

66、(1)突触①感受器③神经中枢

(2)⑥⑦⑨;下丘脑; 抗利尿; 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3)胰岛B 内环境(或:机体)

67、(1)自我调节(或反馈调节)抵抗力分解者

(2)10 400 增加生物多样性(或物种多样性)

(3)捕食(和寄生)900 偏高

68、(1)竞争

(2)c a

(3)降低(或快速降低)

(4)恢复力稳定性(或自我调节水平)低

(5)400

69、(1)A、B、C、D CO2有机物

(2) 竞争; 增加; 4.5×107_kJ,

(3) 生长发育和繁殖

(4)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植树造林,增加植被(或开发水能、太阳能

等新能源)

答案

1-20 CCBDC/ DCCAA/ BDCAA/ CABCB

21-40 CCBAC/ DDCBB/ DBADD/ BDADB

41-63 CCCCC/ BDCAD/ BCBCD/ AADDA/ ADD

64、⑴机体对摄入的糖类实行消化吸收;胰岛素;

⑵饥饿;血糖浓度降低,机体供能不足;分解成葡萄糖释放到血浆中;

⑶相关神经兴奋,一方面促动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另一方面促动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促动血糖的提升。

(4)第二步:取摘除胰脏的白鼠的尿液加入甲试管,再取等量的未做处理的白鼠的尿液加入乙试管。

第三步:甲乙两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Cu(OH)2溶液,沸水浴加热

实验现象:甲试管:出现砖红色沉淀;乙试管:不出现砖红色沉淀

实验结论: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

(1)无变化,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饲料中的胰岛素在消化道内被水解为氨基酸,失去了胰岛素的生理作用

(2)口服药品能够促动胰岛素分泌

65、(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双重性,最适生长素浓度产生最大α值,高于最适浓度时有可能出现与低于最适浓度相同的弯曲生长,从而产生相同的α。

(2)若α2小于α1,则该溶液的生长素浓度为A;若α2大于α1,则该溶液的生长素浓度为B。

66、(1)突触①感受器③神经中枢

(2)⑥⑦⑨;下丘脑; 抗利尿; 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3)胰岛B 内环境(或:机体)

67、(1)自我调节(或反馈调节)抵抗力分解者

(2)10 400 增加生物多样性(或物种多样性)

(3)捕食(和寄生)900 偏高

68、(1)竞争

(2)c a

(3)降低(或快速降低)

(4)恢复力稳定性(或自我调节水平)低

(5)400

69、(1)A、B、C、D CO2有机物

(2) 竞争; 增加; 4.5×107_kJ,

(3) 生长发育和繁殖

(4)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植树造林,增加植被(或开发水能、太阳能

等新能源)

完整高中生物必修三测试题及答案

必修三测试题 一、选择题(1~30小题每题1分,31~40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关于动物内环境及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无机盐等物质的含量有关 B.氧进入血液中红细胞的过程就是进入内环境的过程 C.pH的调节要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实现 D.环境温度下降导致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2.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中,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中某些物质能透过毛细血管壁形成组织液 B.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以相互扩散与渗透 C.一些组织液可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 D.淋巴与组织液之间可以相互扩散与渗透 3.某同学参加学校组织的秋季越野赛后,感觉浑身酸痛,并伴随着大量出汗等。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A.剧烈运动使其体内产生了大量乳酸,致使其血浆pH显著下降 B.此时应及时补充盐水并注意适当散热,以维持水盐与体温平衡 C.由于能量大量消耗,其血液中的血糖浓度会大幅度下降 D.由于其体内内环境pH发生变化,所以细胞代谢发生紊乱 4.人长时间运动后,产生口渴感觉的原因是 A.血浆CO浓度升高B.血浆乳酸浓度升高2D.血糖浓度升高C.血浆渗透压升高 5.一般情况下,大脑受伤丧失意识和脊髓排尿中枢受伤的两种病人,其排尿情况分别是A.尿失禁、正常排尿B.尿失禁、不能排尿 C.正常排尿、尿失禁D.不能排尿、尿失禁 6.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 B.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均分布于机体的同一组织或器官 C.神经中枢的兴奋可以引起感受器敏感性减弱 D.任何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都位于脊髓 7.下列属于第一道防线的是 ①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②唾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 ③吞噬细胞的内吞作用④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外排作用 ⑤皮肤的阻挡作用⑥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 ⑦抗体与细胞外毒素结合. 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②⑤⑥⑦ 8.某男子接触过患某种禽流感的家禽,医生检查发现该男子体内有相应的抗体出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男子终身具有抵抗该种禽流感病毒的能力 B.该男子的血清可用于治疗感染这种流感病毒的患者 C.该男子获得的对这种禽流感病毒的免疫力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D.该男子具有抵抗各种禽流感病毒的能力 9.下列各项中,与植物激素有关的一组是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题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一单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与人体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是 ( ) A .体液 B .细胞内液 C .消化液 D .细胞外液 2、下列有关内环境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 .内环境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蛋白质 C .正常人血浆的PH 稳定在7.35-7.45之间,与内环境中含有的HCO 3-、HPO 42-等离子有关 D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在37O C 左右,即人体的正常体温 3、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 ) A .组织液增加 B .组织液减少 C .血浆量增加 D .淋巴减少 4、下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以下关于A 液、B 液和C 液三者之间联系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 5、食物中过多的酸性物质被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后,血浆的PH 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 A .与血浆中的强碱中和 B .形成Na 2CO 3排出体外 C .H 2CO 3 / NaHCO 3等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 D .很快排出体内 6、碘是甲状腺激素的组成成分,当食物中缺碘时,分泌量增加的激素是( ) A .促甲状腺激素 B .甲状腺激素 C .胰岛素 D .生长激素 7、如果某人的下丘脑受到损伤,则可能导致 ( ) ① 体温调节能力下降 ②调节血糖的能力下降

③影响抗利尿激素的合成④影响渴觉的形成 A.①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④ 8、当人体的一些组织器官损伤或发生炎症时,会产生并释放组织胺。该物质使 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加,促进血浆渗入组织间隙而形成组织液,造成组织水 肿。该物质对血管的调节方式属于( ) A.血流自动调节 B.神经调节 C.体液调节 D.神经体液调节 9、当人处于炎热环境时,会引起 ( ) A.冷觉感受器兴奋 B.温觉感受器抑制 C.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D.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 10、某人因为交通事故脊髓从胸部折断了,一般情况下( ) A、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B、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C、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D、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11、神经调节的特点是 ( ) A.比较缓慢 B.比较广泛 C.时间比较长 D.迅速准确 12、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 ℃降至5 ℃,耗氧量、尿量、抗利尿激素及体内 酶活性的变化依次为( ) A.增加、增加、减少、降低B.增加、减少、增加、不变 C.增加、增加、减少、不变D.减少、减少、增加、不变 13、某种病毒已侵入人体细胞内,机体免疫系统对该靶细胞发挥的免疫作用是 ( ) A.体液免疫 B.自身免疫 C.细胞免疫 D.非特异性免疫 14、下图为人体内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b、c、d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 ②c、d激素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③下丘脑体温调节的中枢,也是形成冷觉、热觉的部位

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综合测试题

时间/年 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综合练习题 1. 在什么情况下,种群中个体数目会呈指数增长? A .当只有食物受到限制时 B .当开始环境适合于这一个物种,但后来却不适合时 C .只有当捕猎者不存在时 D .只有在实验室中的理想条件下 2. 农业上应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正常交配,致使 种群密度 A .明显下降 B .保持稳定 C .迅速增长 D .越来越大 3. 有一位学者正在研究某种鸟的季节性迁徙行为,他研究的对象从生态学水平看属于 A .生态系统 B .群落 C .个体 D .种群 4. 高山上植物沿高山分布:从山脚到山顶依次为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温带针叶林.高山草 甸。决定这种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 .阳光 B .水分 C .温度 D .海拔高度 5. 冬虫夏草是一味名贵中药。虫草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时,被虫草属真菌侵入体内,虫体内部 组织被破坏,菌丝充满虫体成为菌核,夏季菌核萌发,长出具柄的子座,似直立小草。这种真菌与幼虫的关系属于: A .共生 B .寄生 C .竞争 D .捕食 6. 一个森林群落中不包括: A .细菌和真菌 B .所有动物 C .微生物 D .落叶和土壤 7. 以下哪一项是初生演替的例子: A .藓—地衣—草本植物—木本植物 B .裸岩—地衣—藓—草本植物—木本植物 C .木本植物—地衣—藓—草本植物 D .草本植物—地衣—藓—木本植物 8. 在下列的四个种群年龄分布类型中,哪一类型种群灭绝的可能性最大: 9. 同一草原上的羊和牛,同一草原上的狼与羊,噬菌体侵染的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构成的 植物体。以上4种种间关系分别依次为 A .竞争、捕食、寄生、共生 B .竞争、寄生、捕食、共生 C .寄生、共生、竞争、捕食 D .共生、寄生、竞争、捕食 10. 在森林中雀鸟总爱在上层采食,柳莺却爱在中层筑巢,只有血雉喜欢寻觅底层的昆虫与苔藓, 这种现象从生物群落的结构上看属于 A .垂直分布 B .水平分布 C .结构的分区 D .结构的组成 11. 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实线.虚线表示)的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据图判断这两个种 群的关系是: A .捕食关系,实线代表捕食者,虚线代表被捕食者 B .捕食关系,虚线代表捕食者,实线代表被捕食者 C .竞争关系,实线代表竞争中的胜者,虚线代表失败者 D 12. 某种群的个体数变化如图,在曲线区段中,种内斗争最弱的一段应是 A .AB 段 B .BC 段 C .CD 段 D .DE 段 13. 如右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K 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 ②在K 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③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它因素,在K 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④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 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③ D .③④ 14. 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 A .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B .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C .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D .物种多样性的减小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A B C D 时间 个 体数

高中生物必修三1-3章测试卷(一)

生物必修三1-3章测试卷(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 选项符合题意。) 1.下图表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联系,不正确的分析是 A 、下丘脑是内分泌的枢纽,又是神经中枢,但受大脑皮层控制 B 、图中下丘脑、垂体也能分泌激素,如下丘脑分泌多种促激素 C 、若图中内分泌是甲状腺,当它的分泌物增多时,可抑制垂体和下丘脑的活动 D 、当人体饮水不足或食物过咸时,下丘脑分泌并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 2.用同位素14C 标记的吲哚乙酸来处理一段枝条一端,然后探测另一端是否含有放射性14C 的吲哚乙酸存在。枝条及标记位置如图所示,则下列有关处理方法及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处理甲图中的A 端,不可能在甲图中的 B 端探测到14 C 的存在 B .处理乙图中的A 端,能在乙图中的B 端探测到14 C 的存在 C .处理乙图中的B 端,能在乙图中的A 端探测到14C 的存在 D .处理甲图中的B 端,能在甲图中的A 端探测到14C 的存在 3.将植物横放,测量根和茎生长素浓度与其生长状况的关系 如甲图所示,则曲线上P 点最可能对应于乙图中的位置是 A .a B .b C .c D .d 4.右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 .在a 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 B .①中内容物释放至②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主动运输 C .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传递兴奋时含有能被③特异性识别的物质 D .①中内容物使b 兴奋时,兴奋处膜外为负电位 5.下图是表示人体和人体细胞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图示中箭头表示信息传递的方向,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感受器 大脑皮层 下丘脑 垂体 内分泌腺 组织 ③ ① ④ ⑤ ⑥ ⑦ ②

高二生物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2010-2011学年上学期高二生物必修三综合测试卷 2?关于渗透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B .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C. 溶液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微粒数目无关,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体积 D. 在37C 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 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 的渗透压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B .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 C .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液、组织液和淋巴 D .不同人的体温,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存在微小的差异 4. 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A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C .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 5. 下列对于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后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前膜 B. 神经递质是一种电信号 C. 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膜电位发生改变 D. 神经递质传递是双向的 6. 取未受操作影响的两相连的神经元,浸 泡在任氏液 (可保持神经细胞活性)中,其中一个 神经元是与肌肉纤维连接的运动神经元。装置 如卜图,卜列各诰顶分析不用确的是 () A. 分别刺激A 、B 、C G H 五处,能引起肌肉纤维收缩的(位置)有 5处 B. 在B 、C 两点接上灵敏的电流计,刺激 A 和G 点:电流计指针祁能慌转 C. D 、E 、F 共同构威了两个神经兀相连接的邦位叫突触 D. 刺激E 、F 点,弓I 起肌肉收缩的时间不同 7?人体下丘脑不能完成的生理功能是 A .体温调节 B .水平衡调节 C .内分泌调节 D .血液pH 值的调节 &在一起交通事故中,某人大脑受伤,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的话。那么受损的部位是大 脑皮层的 A . W 区 B . V 区 C . S 区 9?下列关于机体水和无机盐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 1.5分,共60分) 1.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正确的叙述为( C 依次为血浆、组织液、淋巴 C 依次为血浆、淋巴、细胞内液 D 依次为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 D 依次为血浆、细胞内液、淋巴 A.A 、 B. A 、 C. B 、 B 、 B 、 C 、 B .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 D .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

高中生物必修三期末复习试题.doc

高二生物必修 3 综合测试题 第I 卷 选择题 1. 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描述正确的是 ( ) 2 . A .所有调节都有反射弧的参与 B ? C.所有稳态的形成都有许多系统参与 D . 下列有关血糖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所有的稳态都是相对的 所有稳态的调节中枢都在大脑 ( ) 3. A. 下丘脑既可以使血糖升高,又可以使血糖降低 B. 血糖升咼是神经调节,血糖降低是体液调节 C. 血糖升咼是体液调节,血糖降低是神经调节 D. 下丘脑可以使血糖升高,垂体使血糖降低 体温调节中枢和体温感觉中枢分别在 ( ) A. 脑皮层,下丘脑 B ?下丘脑,大脑皮层 C ?下丘脑,下丘脑 D ?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4.用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连续饲喂正常成年小白鼠 4 周,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白鼠 表现为( ) A. 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B ?耗氧量 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C.耗氧量减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D.耗氧量减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5.绿色植物倒伏后 ,它的茎杆能部分恢复直立状态 , 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 A. 受重力影响 , 向地性 B. 受重力影响 , 背地性 C.受水的影响,向水性 D. 受光的影响,向光性 6.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质渗出,会造 成局部 ( ) A. 血浆量增加 B.组织液减少 C. 组织液增加 D.淋巴减少 7、 某人腰椎部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伤的部分可能是 在反射弧的:( ) ①传入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感受器 ④神经中枢 ⑤效应器 A. ②④ B. ①④ C. ①② D. ②⑤ 8、 兴奋的传导在体内只能是单向的,下列对这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小泡中有递质 B. 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里,使另一种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C. 突触后膜中突触小泡内没有递质存在 D. 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给另一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 9、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 B 淋巴细胞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期末考试试题

高中生物必修三期末考试试题 本卷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选择题(每小题 2分,共 60 分) 1. 在右侧照光的情况下,对燕麦胚芽鞘进行处理,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 的是(注:云母片不透水) A.直立向上生长的是① B.弯向光源生长的是②④ C.不生长也不弯曲的是③⑤ D.将④放在匀速转盘上,会弯向光源生长 2.下列各项中,与植物激素有关的一组是 ①生产无籽西瓜②生产无籽番茄③棉花摘心 ④培育多倍体⑤枝条扦插 A.②③⑤ B.①②③ C.①③⑤ D.②③④ 3. 把成熟的苹果和未成熟的香蕉密封在一起,可促使香蕉成熟,这是由于苹果释放出了 A.乙烯 B.脱落酸 C.芳香族化合物 D.赤霉素 4.在农业生产中,用一定浓度的2,4—D(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植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下图表示生长素类似物浓度对两类植物生长的影响,分析A、B曲线分别表示何类植物,以及应当选用的除草浓度是

A.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杂草 c点浓度 B.双子叶杂草单子叶植物 b点浓度 C.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杂草 a点浓度 D.双子叶杂草单子叶植物 c点浓度 5.图3是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②为肝脏细胞,则①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④处 B.④是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C.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环境是③④⑤ D.③④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相互交换 6. 下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处受刺激时,瞬间膜内外电位为内负外正 B.兴奋在①②处传导时,生物膜发生的变化是相同的 C.刺激③处,①处能检测到电位变化 D.刺激A或③处均可使E产生反应 7. 刺激某一个神经元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当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同一个 神经元,发现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但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这是由于该药物 A.抑制了突触后膜的功能 B.抑制了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C.抑制了突触前神经元中线粒体的功能D.抑制了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 8. 下列有关动物和人血糖平衡的调节,正确的是 A.人体内血糖的平衡是由体液调节来完成的 B.糖尿病患者表现出的“三多一少”症状都和血糖不能正常利用有关 C.肝糖元和肌糖元对升高血糖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D.低血糖下,最先影响到的是人的肌肉组织 9.下列哪种激素可影响婴幼儿脑的发育 A.性激素B.胰岛素 C.甲状腺激素D.生长激素 10.给正常生活的小白鼠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后,小白鼠出现休克现象,要使其及 时复苏可适量注射 A.甲状腺激素 B. 葡萄糖液

高三一轮总复习高中生物必修三综合题练习题

必修三综合练习题 、选择题 1. 下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 a. b、c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②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b中、h a ——H~■it 糖原可以存在于a中③a与b、c、d相比的蛋白质含量较咼④正 常情况下,蛋白质水解酶不会存在于a中⑤a、b、d是细胞代—站 谢的主要场所⑥b中的有些物质经过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a⑦内环----- 境成分稳定,机体达到稳态。 A .一项正确 B .两项正确 C .三项正确 D .四项正确 2. 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i、n、川、w表示能直接与 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器官或系统。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 B. n内的葡萄糖通过①进入血浆 C. ②表示重吸收作用,w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D. 内环境与I交换气体只须通过肺泡壁即可完成 3. 下图为人体内血糖的调节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11诩'热麻丹宓------------ 结曲A r |卄険斋仆帳坤刨|n戟崇芬 1 i1T 1 ---- 血WJ滋窪卜-降 ---------- 皓杓A A. n激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 B. i、n激素间既有协同作用又有拮抗作用 C. 川激素是胰高血糖素,促进血糖浓度的升高。 D. 血糖调节存在反馈调节。 4. 下图为人体内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 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 、b 、c 、d 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 ② c 、d 激素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③ 下丘脑是感觉体温变化的主要中枢,是形成冷觉、热觉的部位 ④ 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功能,同时能合成、分泌 e 激素 ⑤ 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 ⑥ 上图表示的神经调节过程中,肾上腺、皮肤均为效应器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③④⑤ D .④⑤⑥ 5 ?人是恒温动物,在一定范围内能够随外界温度变化来调整自身的产热和散热,从而维 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假如正常个体处于 0C 的环境中,产热为 al ,散热为bl ;处于30C 的环境中,产热为 a2,散热为b2。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同30C 环境相比,人处于 0C 环境中要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以 维持体温稳定,因 此 a1>a2, b1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测试题及答案全册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测试题及答案全册阶段质量检测(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时间:45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③激素、神经递质和淋巴因子④尿素、载体和呼吸酶 A.①③B.③④ C.①②D.②④ 解析:选A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蛋白质,呼吸酶是细胞中催化呼吸作用的酶,载体存在于细胞膜上,它们都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而O2、葡萄糖、尿素、激素、神经递质和淋巴因子都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2.下列关于各级神经中枢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下丘脑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是呼吸中枢 B.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 C.语言中枢的H区受损,患者不能听到别人的话 D.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解析:选D呼吸中枢在脑干;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语言中枢的H区受损,患者能听到别人的话,但听不懂。 3.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μm的颗粒物,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易通过肺部进入血液。目前PM2.5已成为空气污染指数的重要指标。下列有关PM2.5的推测不合理的是() A.PM2.5进入人体的肺泡中时还没有进入人体的内环境 B.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会导致血浆呈酸性 C.PM2.5可能成为过敏原,其诱发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异常 D.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不在大脑皮层 解析:选B内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呼吸道不属于人体的内环境,故PM2.5进入肺泡中时还没有进入内环境;由于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不会使血浆pH明显下降;过敏原是引起人体发生过敏反应的物质,PM2.5诱发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异常;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其在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参与下完成。 4.下列有关T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分布在淋巴和血液等处 B.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分化为记忆T细胞和效应T细胞 C.大多数T细胞必须依靠某种B细胞的帮助才能增殖和分化 D.用药物阻断T细胞增殖分化,可明显提高器官移植成功率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期中综合检测(一).doc

期中综合检测 (一) (时间 60 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 (每小题 4分,共 48分 ) 1.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如图所示,图中哪一个箭头表示的物质是错误的( ) A.①白细胞B.②组织液 C.③水 D .④红细胞 解析:选 D正常情况下,红细胞不能穿过毛细血管壁。 2.内环境稳态的维持要依靠机体的调节,但外界环境也会影响稳态,下列事实不是由 外界环境因素变化引起的是( ) A.夏天长期处在空调房间中容易引起“空调病” B.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头疼乏力、血压升高 C.人在水中“憋气”一段时间出来后,呼吸运动会明显加强 D.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中可能会引起“中暑” 解析:选 C夏天长期处在空调房间中引起的“空调病”是体温调节失调引起的, 正确。到青藏高原后出现的头疼乏力、血压升高是因为氧气缺乏引起内环境失调引起的, 故 B 正确。在水中“憋气”一段时间后,呼吸运动明显加强是机体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 结果,故 C 错误。高温引起的中暑是体温调节失调引起的疾病,故 D 正确。 3.如图是反射弧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在突触处,神经递质排出的方式是自由扩散 B.兴奋传导方向是⑤→④→③→②→① C.在②所在的神经元上,完成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换 D.③具有语言、学习、思维、记忆等方面的功能 故A 解析:选 C 在突触处,神经递质排出的方式是胞吐;突触处的兴奋传递是单向的,该 反射弧中兴奋传导方向是①→②→③→④→⑤;③为脊髓,不具有语言、学习、思维、记忆 等方面的功能。 4.以枪乌贼粗大神经纤维作为实验材料,在神经纤维的特定位置放置电极a和 b,在 M 点给予一次适宜刺激,用记录仪记录a、 b电极间电位差,结果如图所示,则记录仪a、 b电 M ( ) 解析:选 C 由图可知出现了两次动作电位,指针偏转两次后回到零电位,图 A 和图B 中的指针不可能回到零电位,图 D 中不会出现指针的偏转,故正确选项为C。 5.下列有关人类内分泌激素的来源及其生理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高中生物必修三综合测试卷

高二期末测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 1.下列现象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范畴的是( ) A. 通过肝脏可增加或减少血糖含量 B. 通过肺可按一定速率呼出CO2和吸入O2 C. 肾把代谢终产物不断排出体外 D.红骨髓源源不断地造出新的血细胞 2.下图是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②为肝脏细胞,则①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④处 B.④是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C.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环境是③④⑤ D.③④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相互交换 3.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氧气、抗体、神经递质、胰蛋白酶都出现在细胞外液中 B.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C.寒冷时出现寒颤是稳态失调的表现 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4.下列关于动物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葡萄糖、生长激素、抗体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 B.若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D.人体剧烈运动时产生乳酸,血浆pH显著下降 5.下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A点施加一定的电流刺激时,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变化正确的是( ) A.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 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 C. 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 6.下图是突触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②④⑤共同构成突触 B.①的形成需要高尔基体的参与 C.③作用于④,只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D.由于③只能由②释放作用于④,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单向的 7. 根据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最新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三测试题全套及答案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测试题全套及答案 阶段检测(1~2章)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在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①血红蛋白②葡萄糖③二氧化碳和氧 ④Na+⑤血浆蛋白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④⑤ 2.结核杆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后会引起结核病,体内接触该靶细胞并导致其裂解的免疫细胞是( ) A.浆细胞 B.T细胞 C.B细胞 D效应T细胞 3.可被人体免疫系统直接识别的是( ) A.血液中O2浓度的变化 B.血糖浓度的变化 C.环境中温度的变化 D.感染人体的流感病毒 4.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A.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B.葡萄糖的氧化分解 C.食物中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D.乳酸与血浆中 NaHCO3反应 5. 如图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对AB段和BC段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AB段上升是因为人初进高原,呼吸频率加快造成的

B.BC段下降的原因:一是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二是造血功能逐渐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多 C.AB段上升是因为此段时间内,人体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 D.AB段产生的乳酸,在BC段与Na2CO3反应 6.用人工合成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初次感染小鼠后( ) A.使小鼠产生过敏反应 B.产生的抗体不能与该病毒结合 C.小鼠体内产生针对该病毒的浆细胞 D.短期内,再次受到该病毒感染后不会产生更多的抗体 7.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 ) A.细胞内液增多 B.组织液增多 C.体液增多 D.尿量增加 8.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9.下列关于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B.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指标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C.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就不会生病 D.体内多对缓冲物质对维持体液pH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10.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增加时会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C.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释放到内环境中,然后作用于靶细胞 D.淋巴中的淋巴细胞可以通过淋巴循环由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液 11.成年大鼠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时,可能出现( ) A.体温升高、耗氧量减少

高中生物必修三综合检测试题

必修三综合检测试题 1.在正常情况下,哪项不属于内环境() A、胰岛素 B、血浆蛋白 C、抗体 D、淀粉酶 2.下图表示正常人肝组织细胞的结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的液体成分。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 的是() A.肝细胞中含有胰岛素基因和血红 蛋白基因 B.液体①中含有胰岛素和血红蛋白 C.胰岛素能促进肝细胞中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D.图中①②④构成了人体肝细胞的内环境 3.下图表示A、B两个特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下列有关解释正确的是( )。 ①一个吃玉米的人所获得的能量一定比一个吃牛肉的人获得的能量多 ②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传递效率随营养级的升高而逐级递减 ③若A和B中玉米的数量相同,A能养活10000人,则B至少能养活500人 ④若土壤中含相同浓度的难降解污染物,则A中的人比B中的人体内污染物浓度低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③④ 4.下列农业生产措施中,与激素的作用无关的是() ①果树整枝修剪②无籽西瓜的培育③无籽番茄的培育 ④带芽的枝条扦插易生根⑤阉割猪以利育肥⑥移栽植物常去掉部分叶片 A.②⑥B.①④C.③⑤D.⑥ 5 .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

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 ”型增长 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K,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K/2 C. 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 D.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6.右图表示神经元联系的一种形式,与此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A.刺激a处, b处将连续兴奋或抑制,c处 也发生电位变化 B.刺激b处,不会引起a和c处发生电位变化 C.刺激c处,a和b处都会发生兴奋或抑制 D.刺激a处,b、c同时产生兴奋或抑制 7.右图表示一种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若在 图中箭头处施一强刺激,则图中a、b、c、d、e能 检测到兴奋的有几处 A.2处 B.3处 C.4处 D.5处 8.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存在问题的是 A.人体新陈代谢中的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细胞内 B.肝脏细胞和肾脏细胞都生活在组织液中 C.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生活在组织液和淋 巴中 D.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在组织液和消化 液中 9.右图表示一反射弧,若在S点处给予一定强度的刺激,则可能发生的现象有 ( ) A.感受器产生感觉 B.兴奋只向效应器方向传导 C.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D.刺激强度越大,效应器发生反应越快 10.下列属于生态系统功能过程描述的是 ①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用消耗 ②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③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 ④人类施加的有机肥被植物体直接吸收利用,可以达到增产的目的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11.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生态瓶中只有 一条食物链,共含有三个营养级。若每个营养 级每日每小时的耗氧量如图中曲线所示,则曲 线a、b、c所反映的营养级依次是() A.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 级 B.第三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一营养级 C.第三营养级、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 D.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一营养级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二章测试题含答案)

高 二生物必修三复习一二章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与人体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是 ( ) A .体液 B .细胞内液 C .消化液 D .细胞外液 2、下列有关内环境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 .内环境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蛋白质 C .正常人血浆的PH 稳定在7.35-7.45之间,与内环境中含有的HCO 3-、HPO 42-等离子有关 D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在37O C 左右,即人体的正常体温 3、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 ) A .组织液增加 B .组织液减少 C .血浆量增加 D .淋巴减少 4、下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以下关于A 液、B 液和C 液三者之间联系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 5、食物中过多的酸性物质被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后,血浆的PH 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其主要 原因是( ) A .与血浆中的强碱中和 B .形成Na 2CO 3排出体外 C .H 2CO 3 / NaHCO 3等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 D .很快排出体内 6、碘是甲状腺激素的组成成分,当食物中缺碘时,分泌量增加的激素是( ) A .促甲状腺激素 B .甲状腺激素 C .胰岛素 D .生长激素 7、如果某人的下丘脑受到损伤,则可能导致 ( )

①体温调节能力下降②调节血糖的能力下降 ③影响抗利尿激素的合成④影响渴觉的形成 A.①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④ 8、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常见病。流感病毒有不同的亚型,现有多种流感疫苗,有人注射了一 种流感疫苗后,在流感流行期间未患流感,但流感再次流行时,却患了流感,不可能的原因是() A.流感病毒发生了突变 B.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短 C.流行的流感病毒与注射的流感疫苗不是同种类型 D.流感病毒使人的免疫系统受损 9、当人处于炎热环境时,会引起 ( ) A.冷觉感受器兴奋B.温觉感受器抑制 C.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D.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 10、某人因为交通事故脊髓从胸部折断了,一般情况下( ) A、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B、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C、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D、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11、神经调节的特点是 ( ) A.比较缓慢 B.比较广泛 C.时间比较长 D.迅速准确 12、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 ℃降至5 ℃,耗氧量、尿量、抗利尿激素及体内酶活性的 变化依次为( ) A.增加、增加、减少、降低B.增加、减少、增加、不变 C.增加、增加、减少、不变D.减少、减少、增加、不变 13、某种病毒已侵入人体细胞内,机体免疫系统对该靶细胞发挥的免疫作用是( ) A.体液免疫 B.自身免疫 C.细胞免疫 D.非特异性免疫 14、大面积烧伤护理不当时,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的后果,这主要是由于( ) A.体液大量流失 B.营养物质得不到及时补充 C.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D.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 15、遇海难而漂浮在海面的人,因缺乏淡水,此人( ) A.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增加 B.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减少 C.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增加 D.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减少 16、为了观察小狗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病变,可以采取哪项实验措施 ( ) A.切除发育正常的小狗的甲状腺体 B.向甲状腺功能不足的小狗注射一定剂量的甲状腺激素 C.用碘制剂连续饲喂发育正常的小狗 D.用甲状腺制剂连续饲喂发育正常的小狗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测试题

第三章练习题 姓名:班级:学号: 一.选择题 1.燕麦胚芽鞘向光性的原因是() A.向光侧生长素分布多 B.背光侧细胞分裂快 C. 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少 D.背光侧生长快 2.下列哪项与植物生长素无关() A.促进细胞生长 B.促进细胞分裂 C.促进果实发育 D.抑制生长 3.棉花在栽培过程中要摘除顶芽,主要目的是() A.使棉株不再长高 B.使棉田通风透光 C.使侧芽长成果汁 D.减少水的消耗 4.把成熟的苹果与未成熟的香蕉密封在一起,可促使香蕉成熟,是由于苹果放出了() A.乙烯 B.赤霉素 C.脱落酸 D.细胞分裂素 5.下列物质中,不是植物激素的是() A.脱落酸 B.吲哚乙酸 C.丙酮酸 D.乙烯 6.常用作选择性除草剂的是() A.赤霉素 B.2,4-D C.脱落酸 D.乙烯 7.细胞分裂素在促进植物生长的主要作用是( ) A.促进细胞分裂B.促进营养物质的运输 C.促进细胞伸长D.促进光合作用 8.在小麦地里施用一定浓度的2,4-D能除掉双子叶杂草,而对小麦无影响,对此现象的错误的解释是() A.双子叶杂草对2,4-D的敏感性强 B.小麦对2,4-D的敏感性差 C.2,4-D对小麦的生长无作用 D.同一浓度的2,4-D对小麦和杂草的作用不同 9.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赤霉素能促进细胞的伸长 B.细胞分裂素存在于植物体的任何部位 C.乙烯是一种气体激素 D.脱落酸能抑制细胞分裂和种子萌发 10.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其特点是() A.高浓度时促进生长,低浓度时抑制生长 B.低浓度时促进生长,高浓度时抑制生长 C.只能促进植物生长 D.只能抑制植物生长 11.植物的顶端优势是指() A.顶芽的生长优先于侧芽的生长 B.顶芽比侧芽生长旺盛 C.顶芽优先生长而抑制了侧芽生长的现象

高中生物必修三综合题与答案解析

高二第一次考试 生物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40题,每题1分,共40分) 1.生活状态下的人体口腔上皮细胞所处的细胞外液是 ( ) A .组织液 B .淋巴 C .血浆 D .唾液 2.下列关于内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细胞内液、血浆 、淋巴 、组织液、消化液都是体液 B .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渗透压、温度、PH 这三个指标的相对稳定 C .人体红细胞内的O 2要进入组织细胞中参与氧化分解有机物,至少通过6层由磷脂分子组成的膜 D .家兔、 鱼类、 鸟类、草履虫都是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 3.2012年8月的奥运运会上,运动员在进行剧烈运动时,在机体调节机制的作用下,仍然能够保持内环境的稳态。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大量流汗导致失水过多,通过补充纯净水进行调节 B .维持体温的稳定主要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来实现的 C .剧烈运动时,由于消耗大量能量,血糖含量有下降趋势,胰岛素分泌量减少 D .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并释放到血液中的乳酸,由缓冲物质中和以维持pH 相对稳定 4.下列物质中,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有 ( ) A .甲状腺激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 B .氨基酸、纤维素、CO 2、Na + C .胃蛋白酶、Ca 2+ 、脂肪、葡萄糖 D .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 5.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 ) A .神经调节 B .体液调节 C .神经—体液调节 D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6.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B .血红蛋白、神经递质、激素、葡萄糖和CO 2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C .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pH 保持不变 D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和消化液 7.下列属于内环境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是 ( ) ①酸碱平衡 ②Na +、K + 平衡 ③血糖平衡 ④体温调节 ⑤蛋白质平衡 ⑥CO 2-O 2平衡 A .①②③⑥ B .①③④⑥ C .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③④⑤⑥ 8.下列各项不能诱发人体组织水肿的是 ( ) A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 B .营养不良造成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C .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的蛋白质不能回流 D .饮水过多,大量水分滞留在组织液 9.右图是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⑤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若③为组织细胞,物质交换过程是 B .若③为脑细胞,⑤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①处,而CO 2的浓度相反 C .若③为胰岛B 细胞,饭后半小时⑤处的胰岛素浓度高于①处 D .若③为肝细胞,饭后4 h⑤处的血糖浓度高于①处 10.血细胞、淋巴管壁细胞及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生活环境分别是 ( ) A .血浆、淋巴、组织液和血浆 B .血浆、淋巴和组织液、组织液 C .血浆、淋巴和组织液、组织液和血浆 D .血浆、组织液、组织液 11.下列关于人在剧烈运动时生理变化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 B.大量乳酸进入血分泌量上升,液,血浆由弱碱性为弱酸性 C.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 D.血液中O 2含量下降,刺激了呼吸中枢促进呼吸运动 12.关于动物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无机离子含量无关 B.H 2CO 3 / NaHCO 3是维持细胞外液pH 稳定的缓冲物质 C.细胞内、外的Na +、K 十 分布不平衡状态是通过消耗能量来维持的 D.运动后Na +、K 十 排出体外较多,但机体的内环境仍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13.某大学新生在军训长途行军时,好多同学脚底部都打了泡,泡破后,流出的淡黄色液体来源于( ) A 血浆 B 组织液 C 淋巴 D 细胞外液 14、人体出现组织水肿的原因可能是( ) ① 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过少 ②血液中尿素含量过高 ③血糖含量过高 ④淋巴循环受阻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15.神经冲动在神经中枢内的可能传导途径是( ) A .树突→突触→神经元细胞体→轴突 B .轴突→神经元细胞体→树突→突触 C .树突→神经元细胞体→轴突→突触 D .树突→突触→轴突→神经元细胞体 16.下图表示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在Na + 浓度不同的两种海水中受刺激 后的膜电位变化情况。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 A .曲线a 代表正常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 B .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相同 C .低Na +海水中神经纤维静息时,膜内Na + 浓度高于膜外 D .正常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刺激时,膜外Na + 浓度高于膜内 17.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B .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 + 通透性增大 C .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 D .细胞膜内外K +、Na + 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基础 18.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神经系统调节机体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