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毕业论文中国古代文论的永久魅力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中国古代文论的永久魅力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中国古代文论的永久魅力

中国古代文论的永久魅力

不少人认为,如果站在今天的“国际化”学术视角来看,“中国古代文论”不过是在特定历史时期,文人士大夫这一特殊

社会阶层审美趣味的话语表征而已,其价值与意义早已经随着时

光的流逝而隐没于历史深处了。因此对于古代文论的研究无需追

问当下意义,更不要说什么意义的“现代转换”,正如考古一样,纯粹是为研究而研究。在我看来,这种研究立场是可以商榷的。

我甚至更愿意相信:就像西哲眼中的古希腊神话与艺术一样,中

国古代文论也具有“永久魅力”,至少对我们今天的文学理论与

批评依然具有重要启发性。对这个问题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展开

讨论:

近百年来,我们的现代学术研究是以现代学科划分为依

托的,而现代学科划分基本上是西方近现代学术演变的产物,体

现着西方人的思考方式与言说方式,故而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方法

也主要是对西方的效法与模仿。这种效法与模仿在最基本的层面

上就是所谓“新学语”的形成。中国现代学术话语系统是一系列

来自西方(往往是通过日本)的“新学语”支撑起来的。就其能

指而言这些学术语言依然是汉语(或者是被日本人重新组合了的

汉语语词),但其所指却是中国传统学术中很陌生的思想。诸如

哲学、理论、抽象、本质、表象、参照、承认、否认、动机、对象、法则、肯定、否定、审美、身份、社会等等在我们的学术言

说中不可须臾离开的基本词语都是来自日语,可以说,离开了从

日语转借来的西方学术话语,我们甚至无法展开有效的学术思考

和言说。在这些“新学语”的基础上,我们现代以来的学术研究

在运思方式和价值观念上基本上也主要是接受了西方人的东西。

中国传统固有的学术方法与价值诉求大都被我们遗忘或抛弃了。这一点,在作为一个现代学科的古代文论研究中尤为突出。

看看古人留下的经史子集我们就不难发现,在古代形之于文字的言说无非是下列几项:立言类、释言类、记事类、抒情类、鉴赏类、考辨类。立言就是表达一种思想观念,子书大抵属于此类;释言类主要是对前人立言的解说与阐发。记事就是记载实际发生过或者传说中发生过的事情;抒情类就是抒发怀抱的;鉴赏就是对于诗文书画以及人和事予以评说;考辨类就是对文献典籍或名物制度推敲事实、纠谬辨伪的。古人的这六类言说方式之中只有立言类、释言类、考辨类属于学术研究范畴。那么其中有哪些得到了现代以来的中国学界的继承呢?在我看来只有考辨类的方法受到普遍认同。现代那些被后人称为国学大师的人物,如王国维、章太炎、黄侃、陈寅恪等都是在这个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又如在现代学术史上影响很大的“古史辨”派的疑古之论,比如顾颉刚著名的“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说”,也主要是受到宋儒郑樵和清儒崔述求实辨伪精神的影响才形成的。这说明中国古代的考辨精神及其方法得到了现代学者的认同。时至今日在涉及“古”字的学术领域,乾嘉学派依然受到推崇,甚至有学者认为倘若不做些考据功夫,学问就缺乏根基。言外之意,惟有考据乃为本色,乃为当行,堪称真学问。那么为什么古人的这种考辨精神在现代学术界能够大放异彩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它恰好符合了近代以来在西方学术史上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的实证主义精神。其实许多西方思想家早已认识到了这种实证主义的局限,将其视为科学主义或工具理性的产物,并强调人文领域在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上的独特性。中国的学者中那些头脑清醒、识见宏博者,如钱穆、徐复观等人,亦早就指出,为考据而考据,或者没有思想指导的考据根本算不上是真正意义的学术研究。在古代文论研究中,考证、注释、校勘、钩沉、辑佚等等只能算是学术研

究的基础工作,更有意义的应该是发掘古代文论话语中蕴含的当下意义,亦即“永久魅力”。

那么古代文论的“永久魅力”究竟何在呢?首先是言谈本身的审美性质。古人的文字书写,不管属于哪个类别,都追求语言文字本身的审美效果,于字里行间浸透了一种感染力。“诗文评”话语就更是如此,许多评论文字本身就是一篇优美的诗歌或散文。现代学术文字却越来越趋向于干巴、冰冷与艰涩,好像惟其如此才显出学问来,还美其名曰:这是学术语言。其实深刻的道理完全可以通过优美的文字表达出来。其次是言说者个人的真情实感与生命体验。古人立言也罢,抒情也罢,记事也罢,无不讲究个人风格,而个人风格是建立在言说者对其所说的事与理的独到体验与感受之基础上的。现代学者受西学影响,借助于构造出来的一些概念、规则、逻辑来宰割事实,将事物对象化,从而将原本活泼泼的东西置换为死气沉沉的词语网络,把僵死的概念误当作具体性存在。借用海德格尔的方式说,在古人那里事理是自然涌现出来的,而在现代学者这里事和理都是被强行建构出来的。第三是学术根本观念上的知行合一精神。中国古人所追求的学问根本上是知行合一之学,学即是用,用即是学。这里的根本之处有二:一是不做无用之思,即其所学都能够为人的生存提供某种意义,拒斥毫无意义的形而上学之思。二是其所言说或者是已然做到的,即身体力行的,或者是可能做到的,即具有引导意义的,不去追问与人无关的问题。第四,在言说方式上,中国古代文论善于言说那些不可言说的东西。例如细微的审美趣味或诗文风格、

成人教育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成人教育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一)会计学类: 1浅析会计信息失真的不确定性与模糊性 2会计业的国际化接轨问题探讨 3浅议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对策 4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浅议 5浅析如何建立网络会计的新观念 6浅析如何建立网络会计市场 7简述历史成本会计所受的影响及发展方向 8略谈利率市场化对证券市场的冲击 9论会计透明度 10论表外会计信息初探 11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浅谈 12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分析 13浅析人力资源会计 14浅谈信息时代企业的财务创新 15谈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 16浅析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改革 17浅析国有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及特点 18浅析我国会计的改革战略 19试析内部控制的理论发展 20论内控制度战略 21浅析企业会计报表中常见利润操纵方法 22企业集团财会人员管理模式浅析 23探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局限性 24会计信息市场的特征与效率浅析 25库藏股票及其会计核算方式浅析 26人力资源会计浅谈 27本科会计教育浅议 28浅谈如何构建企业现代财务管理体系 29国有企业年度会计报表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浅析 30会计人才市场化的理论浅谈 31网络会计浅议 32试析会计报表作弊的方式及其审计策略

33浅议如何做好电算化条件下帐、证、表的审计34简述合并报表中的合并范围设立 35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分离浅议 36试析我国会计师发展战略及事务所规模化经营37浅谈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理念 38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浅议 39内部会计监督制实施初探 40入世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影响浅析 41浅议手工会计对电算化会计账务处理程序的特点42网络财务的必要手段浅析 43谈如何做好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 44谈如何做好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的互补45谈入世给我国注册会计师业带来的冲击及对策46网络环境下的会计特征初探 47完善公司治理与管理会计创新关系浅析 48浅析网络财务报告的发展方向 49网络财务浅谈 50网络财务的安全与对策初探 51网络的应用和普及对会计目标的冲击初探 52浅议网络环境下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特点及特点53网络会计发展中急须解决的问题初探 54浅谈网络会计发展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5浅析网络会计模式 56浅析我国会计市场生存危机 57论会计的发展趋势 58试论责任会计推广应用难的原因及对策 59知识产业会计核算初探 60社会环境与会计发展初探 61传统会计原则的创新与修订浅析 62会计模式与文化环境初探 (二)经济管理类: 1网络市场研究 2网上证券交易分析 3市场营销中的竞争策略 4试析湘江流域持续发展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自考过关必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自考过关必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一(含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 1 、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 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 _发愤著书__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 、《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 、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 __缘情_ 而绮靡”,“赋__体物_ 而浏亮”。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 、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 _诗经_ 》和《_楚辞_ 》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 、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 _气盛言宜_ ”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 _不平则鸣”论。 7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 __白居易_ 的著名书信体论文《与元九书》。 8 、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 __别是一家_”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 、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定了“雅正”的审美标准,又提出了“ _清空_ ”和“ 意趣_ ”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0 、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模拟复古之风,提出了“ 独抒性灵_ ,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 _性灵”说的诗学主张。 11 、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做到“不着 _一字,尽得 _风流”。 12 、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境界”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共 10 分)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2020-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2020-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论语·阳货》记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可以观,可以群,可以”。 2.《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而·”这一言论揭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 3.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一文里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了“”说,这一文学影响了唐代韩愈的“”说。 4.汉代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提出了它的诗歌讽刺观。 5,教材认为,曹丕在《典论·论文》里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的与的性质特点之关系,认为“文非一体,鲜能备善”,不应“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6.陆机在《文赋,中论文体风格特征时,提出了“诗而绮靡,赋而浏亮”的说法,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最重要的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7.“文章合而著,歌诗合而作”的著名论断是出自白居易的《与元九书》。 8.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里提出了诗“”说;李清照在《论词》里提出了词“”说。 9.明代诗论家谢榛主张情与景应该互相融合,二者的融合取决寸:“情景;而清代诗论家王夫之认为情景结合的方式有三:其一是“”,结合得天衣无缝,其:是“景中情”,在写景中蕴涵有情,其三是“情中景”,在抒情过程中能让人见到形象。 10.当沈德潜的“”说的诗歌理论盛行之时,袁枚则提出了“”说与之相抗。 二、名词解释题 1.(孟子的)“养气”说 2.(袁宏道的)“性灵”说 三、阅读下列文字并回答下列问题 洎周衰秦兴,采诗官废,上不以诗补察时政,下不以歌泄导人情,乃至于谄成之风动,救失之道缺。于时六义始刷焉。……至于梁、陈间,串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噫!风雪花草之物,《三百篇》中岂舍之乎?顾所用何如耳。设如“北风其凉”,假风以刺威虐也;“雨雪霏霏”.因雪以愍征役也;“棠棣之花”,感花以讽兄弟也,“采采苯苜”,美草以乐有子也。皆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反是者,可乎哉!然则“馀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离花先委露,S,j叶乍辞风”之什,丽则丽矣,吾不知其所讽焉。故仆所谓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是

古代文学优秀论文--清代论词绝句研究

清代论词绝句研究 绪论 清代论词绝句是清代词学批评的重要形式之一,它是以绝句体进行词学批评,与其他批评形式相比自有其独具的特色与优点,即“诗”与“论”的完美结合。吴熊和先生认为“自宋以来,词论的形式,大体有四类,词话仅是其中之一。另外三类,一是词集序跋……二是词集评点……三是论词绝句……”。1清代论词绝句是词学批评的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整理和研究。 近年来,吴熊和、陶然、孙克强、王伟勇等都对清代论词绝句有所搜集,所得颇丰。目前对清代论词绝句搜集最为完备的是台湾王伟勇先生,王先生于二零一零年九月出版《清代论词绝句初编》一书,共搜集到清代论词绝句133家,1067首。但是正如吴熊和先生所说:“如果翻检更多的清人诗集(清诗别集在七千种以上),所获当不止于此。”2 论词绝句自清初产生,作者代不乏人,蔚为大观,但是参与这一特殊词学批评形式研究的人却并不多,在清代则更是寥寥无几,而且评价也不高。目前所见清代词学批评论及论词绝句的有: 1.清·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卷四“王士祯词”条,卷十二“王一元词”条和“尤维熊小庐词”条,卷二十“粤人词”条,引用并论及孙尔准、厉鹗、朱依真、尤维熊、谭莹五家的论词绝句。但就在这仅有的四处,作者也多批评之语,称“文靖论词绝句中,有‘人籁定输天籁好,长芦终是逊迦陵语’,未免阿好乡曲。”“朱小岑论词。古今各半,其谓美成铺张可厌,已属非是,且取乃父词论之,尤觉悖理。”“尤二娱论词,多同时朋旧,乃怀人诗耳。”“(谭莹)抑扬间有未当”。 2.清·江顺诒《词学集成》卷六曾引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关于孙尔准、厉鹗、朱依真、尤维熊四人论词绝句的论述,但并未作评论。 3.清·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陈聂恒栩园词弃稿”条,引陈聂恒论词绝 1吴熊和.吴熊和词学论集.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1—133页。

2020年古代文学开题报告范文模板

古代文学开题报告范文模板 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实施毕业论文课题研究的前瞻性计划和依据,下面是搜集的古代文学开题报告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论文题目:解析中国风歌曲歌词中的意象 一、选题依据(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歌词学是一个新学科,中国的歌词创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而理论却极其匮乏,对中国风歌曲歌词的研究,有助于提高作者的文 学创作水平和广大受众的欣赏水平;有助于开拓现当代文学的研究视野,丰富其题材和内容,为探究歌词的艺术本质提供研究方向;有助 于中国文化与世界潮流接轨,使中国风歌曲在世界乐坛上大放光彩。陆正兰女士的《歌词学》 是国内第一本对歌词进行专门研究的理论性著作,从歌词的文 体学到文化学两方面,由内而外地考察了歌词的内外特征,构建了我国歌词研究的理论框架。 乔羽先生曾经指出:“音乐这种诉诸听觉的时间艺术严格地制 约着它的歌词,使歌词这种文学体裁区别于任何其他文学体裁,即他不是看的而是听,不是读的而是唱的,因此它必须深刻于浅显,寓隐约于明朗,寓曲折于直白,寓文于野,寓雅于俗。”苏联作家伊萨柯夫斯基在1944年讨论苏联歌曲问题的会议上指出,歌曲对一个民族 至关重要,任何一首歌曲都是由相互融为一体的文字与音乐构成的,歌词具有相对独立的特性,我们不仅要把它当做音乐作品接受,也要当做诗歌作品接受。xx年第92届普利策文学奖,美国摇滚歌手兼词

曲创作者鲍勃?迪伦因其“对流行音乐和美国文化产生深刻影响,以及歌词创作中非凡的诗性力量”而获得特别荣誉奖,这是一向青睐高雅文学艺术的普利策奖委员会首次奖励摇滚音乐界人士,而且也是第一次特别指出歌词所具有的“非凡诗性力量”。 流行音乐自诞生以来,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影响,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新世纪以来,随着传播媒介的日益发展以及VCD、MP3、MP4、手机等硬件设施的出现,使流行音乐的传播更为迅速、信息反馈更为及时,流行歌曲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流行歌曲从曲到词都呈现出一种全新的面貌,多题材、多样式、多风格,其中“中国风”歌曲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逐渐发展兴盛起来的。近年来尤其是xx年之后,中国风开始流行于文化、艺术领域,从北京奥运会里具有中国特色的戏曲和太极拳到国际舞台上的水墨画旗袍,中国出现了一股强劲的中国风时尚潮流。 中国流行音乐逐渐发展起来是在七十年代,当时已有涉及“中国风”元素的歌曲,如毛演唱的《涛声依旧》就是成功化用了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满文军的《望乡》与李白的《静夜思》有异曲同工之妙,还有琼瑶女士的电视剧《还珠格格》的主题曲《当》就是将汉乐府民歌《上邪》中的部分诗句拆散拼接,再运用现代汉语优美地表达出来。此时的中国风歌曲还处于尝试阶段,只是在歌词中掺杂着具有诗词特色的词语,直到周杰伦《青花瓷》的出现才为流行音乐注入新鲜的血液,越来越多的音乐人开始致力于创作“中国风”歌曲。从周杰伦的《东风破》《菊花台》《千里之外》到林俊杰的《江

新!中文系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中文系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注:1.这些题目只是选题参考,最终的论文题目有待同学们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确定;2.希望同学们在选题时尽可能地避免与其他同学选题雷同,如果出现雷同情况,选题结果公布后,涉及雷同选题的同学要及时与指导老师协商,及时变更选题;3.各班由学习委员负责,在选题公布的一周之内将本班《中文系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登记册》的电子版和纸质版各交于指定老师一份。) 一、中国古代文学 1.从原始歌谣探讨原始艺术的基本特征 2.略论中国古代神话的人文关怀 3.《楚词》的神话学价值研究 4.创世神话初论 5.中国和古希腊洪水神话的一些母题比较 6.试论神话中的幻想 7.《诗经》中的爱情诗 8.《诗经》中周民族史诗的文化阐释 9.试论“黍离之悲”的美学价值 10.试论《诗经》大、小雅怨刺诗之异同 11.兴的起源——一个艺术难题的求证 12.《离骚》象征手法探微 13.论屈原在抒情艺术上的开拓与创新

14.屈原与庄子的浪漫主义精神之比较 15.《离骚》的历史意识与现实忧患 16.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浅析 17.论《战国策》的纵横家形象 18.浅谈《战国策》中策士的功利思想 19.《战国策》细节描写之艺术成就 20.《孟子》与《庄子》寓言异同论 21.论《庄子》散文的结构艺术 22.《庄子》的神话思维品格 23.幽默的庄子与《庄子》的幽默 24.论《左传》中的妇女形象 25.浅析《左传》中关于“梦”的叙述 26.《左传》的人物描写艺术新探 27.《荀子》的比喻艺术 28.《韩非子》中的寓言论 29.《九歌》的体制与读法 30.宋玉悲秋与中国文人的“季节病” 31.一个现代大学生眼中的宋玉 32.20世纪的先秦文学研究述评 33.从汉赋的特点看汉人的审美观 34.不以成败论英雄——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试题答案及资料

【引用】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试题答案及轻松过关资料 自考专业资料2011-05-09 21:22:22 阅读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本文引用自自考通关王《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试题答案及轻松过关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 历年考题(汇编) 最新模拟考题(汇编) 课本重点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珍贵复习资料A、作者之意B、作品之意C、读者之意D、古人之意 20、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里的“其人”是指(D) A、圣人 B、今人 C、读者 D、作者 21、教材指出,孟子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正是在其“仁政”与“民本”思想的前提下形成的。其哲学基础是孟子的(A) A、“仁政”理论 B、人性无善恶理论 C、人性恶理论 D、人性善理论 22、孟子“知言养气”说中的“养气”应该是指作家应该(B) A、静心修养,达到“虚静”的精神状态 B、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 C、通过修炼,达到阴阳二气和谐一致 D、通过修炼,培养自己的阳刚之气 23、《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教材认为是(C) A、“仁政”和人性论 B、“虚静”和“物化” C、崇尚自然,反对人为 D、“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 24、《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C) A、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 B、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 C、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意在言外 D、文学作品意思与语言并重,不能偏废 25、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B) A、《孟子》“知言养气”说的影响 B、《庄子》较深的影响 C、孔子关于“诗可兴”、“可以怨”的影响 D、孔子“思无邪”说的影响

古代文学史论文

浅谈李煜《阮郎归》 摘要:闺怨词虽然表达的是女子的孤单和寂寞,但是说来有趣,这些词却大多出自男词人之手,这首《阮郎归》就是南唐后主李煜所写。与一般男词人写的闺怨词所不同的是,李煜的这首词并不是主要表达自己与情人的分离的苦痛,更不是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愤慨,这也许和他自己的身份有关,更和李煜当时所处的环境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这首词中,爱情并不是唯一的主题,几句话,道出了李煜内心的繁复的情绪。 关键词:闺怨词阮郎归从善 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他在人们的眼里是一个懦弱,昏庸而无能的皇帝,他在政治家的眼里是一个无才无能的废人,他被无奈的卷入了历史,本知最后的结局又无力逃脱命运的魔掌。可是梦醒时分,又有谁看到他眼角的泪痕?谁又懂得这位宽厚仁慈的皇帝内心万千的焦虑和悲叹?莫要批判他,他有他的苦楚;莫要轻视他,他有他的才华;莫要曲解他,他有他的理由;莫要忘记他,他有他的奉献。我懂得李煜,更懂得他的《阮郎归》。 说起这首词,你也许会和李煜的情史联系到一起,想找到一些他为什么会写闺怨词送给从善的缘由。李煜的爱情有两段,“大周女英”,如果我是男子,有此二位美女相伴,一定会羡慕他坐享吉人之福。但是仔细想想,这两段美好的爱情,似乎不能让李煜心生怨恨,更多的是美好的回忆。那李煜为何要发出如深闺怨妇般的哀怨呢?在我看来,原因有很多。 “阮郎归”又名忆桃园,相传“刘晨、阮肇二人共入天台山,在西边遇到两个仙女,结为了夫妻。半年后出山回家,‘亲旧零落,邑屋改易,无复相识。问询得七世孙,传闻上世入山,迷不得归’。”从题目上来看,“阮郎归”表达的是人们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和对生在乱世的厌恶和痛苦。李煜以此为题,赠给郑王十二弟从善,想必,他要表达的是另一种独特的深意。 十二弟从善,曾经在李煜还没有登机之前曾有过篡夺皇位的念头。在先帝驾崩之时,从善恰好是先帝身边唯一一个陪伴的皇子,他曾动过私改遗诏的念头,后因被拒和种种原因,而不得不断了这个念头。照理说,对待这样一个曾经有心对李煜不利的人,作为刚刚登基的皇帝,理应是该斩草除根,解除后顾之忧的把从善暗中处理掉的。但是李煜没有,他反倒是对从善越来越好,百般呵护,甚是珍惜这段兄弟情。从善也许是心生愧疚,被李煜的所作所为感化了,于是在李煜准备派人代表后周,出使北方去见赵匡胤的时候,从善主动请命,替兄长分担忧虑。谁知,就在从善见到赵匡胤的时候,就被扣留当了人质,成了赵匡胤金丝笼里的金丝雀,无法返回家乡。 这首词正是写在从善被当做人质之后,李煜所写。如果,从这段背景看,你会认为《阮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精彩试题含问题详解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一(含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 1 、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 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 _发愤著书__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 、《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 、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 __缘情_ 而绮靡”,“赋 __体物_ 而浏亮”。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 、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 _诗经_ 》和《_楚辞_ 》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 、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 _气盛言宜_ ”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 _不平则鸣”论。 7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 __白居易_ 的著名书信体论文《与元九书》。 8 、在《论词》中,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 __别是一家_”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 、炎在《词源》里首先确定了“雅正”的审美标准,又提出了“_清空_ ”和“ 意趣_ ”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0 、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模拟复古之风,提出了“ 独抒性灵_ ,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 _性灵”说的诗学主。 11 、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做到“不着 _一字,尽得 _风流”。 12 、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境界”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共 10 分) 1 、(庄子的)“虚静”说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攀枝花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木梳情结 学生姓名:李晓燕 学生学号: 200810102016 院(系):人文社科学院 年级专业: 2008级汉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蒋莲副教授 二〇一二年六月

摘要 中华民族早在炎黄时期就开始使用木梳,木梳距今已有四千五百余年的历史。木梳的发展历经了漫长岁月,近年,梳子已形成一条传统文化产业链,并处于迅速发展阶段。本文追溯木梳的制造起源,探寻木梳的发展历程,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比较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木梳意象,分析作者寄托的情感,指出木梳背后的情结,提出了木梳情结的实质是对自我价值的珍惜。本文旨在为进一步研究木梳文化提供参照,以期推动木梳产业化的发展,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关键词古代文学,木梳,情结,自我价值

ABSTRACT Chinese wooden comb has a long history more than four thousand and five hundred years. In recent years,the comb has formd a traditional cultural industy chain,and in a stage of rapid development process,by using the method of comparative study,through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ancient literary works in comb imagery,explain author reposing emotion,point out the comb behind the complex,proposed the comb complex is the essence of the self value. This paper aims to provide eference for further study of comb culture,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mb’s industrialization,to promot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revival. Key words ancient literature,comb,complex,self value

中文本科毕业论文古代文学方向选题指导

中文本科毕业论文古代文学方向选题指导 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本科毕业论文是高校本科教育的重要实践环节,对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究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实践环节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山东省高校教学项目《网络时代中国语言文学类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创新研究与实践》课题组于2010年-2011年对全国30多所不同层次高校的中国语言文学类本科毕业论文工作进行了调研,发现高校虽然普遍重视对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指导,但是,管理不善、穷于应付、效果不佳的现象仍然存在。我校中文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在选题和写作方面也都存在不少问题,近些年来论文质量持续走低。 面对这种情况,作为高校创新教育活动中最活跃因素的高校教师应该主动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从选题到写作规范,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通过毕业论文环节的训练,真正实现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 本课题组对我校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两个中文本科专业2008至2012届毕业生(不包括专升本、第二专业)1755

人的论文及相关材料进行整理、研究,从学生预选题目到在指导教师引导下写作,中国古代文学方向历来是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重点,这个方向更改为其他方向的人数也很少。从这五届学生1755篇毕业论文的题目来看,中国古代文学(包括文献学)方向420篇,约占24%;现当代文学方向598篇,约占34%;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向139篇,约占8%;语言学(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方向349篇,约占20%;文艺学与美学方向70篇,约占4%;中学语文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方向136篇,约占8%;选其他方向(包括秘书学、新闻学等)者约占2.5%,见下表: 曲阜师范大学2008届至2012届汉语言文学和对外汉语本科毕业论文分方向统计 中国现当代 文学中国古代 文学比较文学 与世界文学语言学文艺学 与美学教学论其他 篇数比例篇数比例篇数比例篇数比例篇数比例篇数比例篇数比例 2008届 401 166 41.4% 96 23.9% 38 9.5% 85 21.2% 6 1.5% 10 2.5% 0 0.0% 2009届 445 164 36.9% 116 26.1% 34 7.6% 78 17.5%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题型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最先提出“养气”说的先秦思想家是(A )。 A.孟子 B.老子 C.孔子 D.庄子 2、从《史记》对汉高祖和汉武帝的记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司马迁的(C ) A.“究天人之际”的精神 B.“发愤著书”的精神 C.“实录”精神 D.“主文而谲谏”的精神 3、最早批评“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A ) A.曹丕 B.钟嵘 C.刘勰 D.陆机 4、陈子昂在《修竹篇序》提出了(A ) A.“兴寄”和“风骨”说 B.“美刺”、“讽谏”说 C.“为时”、“为事而作”论 D.“意境深远”说 5、欧阳修提出“诗穷而后工”说,这里的“穷”应该诗指诗人(A ) A.困厄的人生境遇 B.经济贫穷只能自食其力的困境 C.写不出诗的困境 D.经济贫穷和身体有病的状况 6、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陆机提出了应、和、悲、雅、艳的五条标准。这五条标准都是用音乐来比喻,其中的“悲”是指(C ) A.文章要充分运用比兴手法,引起声音悲壮的艺术效果。 B.文学作品要有悲天悯人的同情心 C.文学创作要能充分体现鲜明的爱憎感情,能真正感动人 D.文学作品要引起读者的感动,必须描写悲剧性的题材内容 7、把创作客体(“在物者”)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在我者”)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的清代诗论家是(C ) A.王夫之 B.袁枚 C.叶燮 D.沈德潜 8、“《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的著名观点的文论家是(C ) A.金圣叹 B.袁宏道 C.李贽 D.李渔 9、“《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这段文字是指出,《水浒传》的人物性格 (A ) A.有共性和典型性 B.分散而不够集中 C.有鲜明的个性 D.有典型性但缺乏共性 10、“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这段话的作者是(A ) A.梁启超 B.李渔 C.金圣叹 D.刘熙载 11、“《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这几句话,据教材注释是出自(A ) A.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B.《毛诗大序》 C.刘安《离骚传》 D.司马迁《报任安书》 12、教材认为:曹丕提出的“文以气为主”中的“气”是指(A ) A.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B.作家为了写出优秀的作品,而加强自己的修养所培养形成的高尚的精神品格之美。 C.一个作家在文章中所特有的阳刚之气 D.一个作家的作品所特有的气象。 13、教材认为:《文赋》探讨的重点问题是如何(A ) A.进行艺术构思 B.确立中心思想 C.铸造文章语言 D.驰骋艺术想象 14、韩愈的“不平则鸣”论.影响了后世(B )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咏史诗在晚唐兴盛的表现与原因

咏史诗在晚唐兴盛的表现与原因 晚唐咏史诗的兴盛也就造就了咏史诗在艺术极具自身的艺术特色,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咏史诗在晚唐兴盛表现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一、咏史诗内涵的界定 自古以来,研究者们对于咏史诗内涵界定的研究就没有中断过。"览史书咏其行事得失,或自寄情。"是吕延济在《文选》六臣注中对咏史诗的界定。虽然寥寥数语就总结了咏史诗的基本特点。而现代《辞海》中对"咏诗"的解释是:"歌咏史实,以历史事件为题材。尽管古代诗歌性质的定义一般是根据作者的命题来分类的,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根据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自身的感受来决定的分类的。因此我们可以将咏史诗这样定义:咏史诗的吟咏对象一般是与历史有关的事件、人物和历史神话以及历史遗迹等,并且借这些事物表达和抒发自身的情感,并且加以评述和论说。 二、咏史诗在晚唐兴盛的表现 (一)咏史诗人和诗作的增加。根据有关研究者对《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的统计,在本书中咏史诗大概有50首,其中专门是咏史诗人就有30位。而在《全唐诗》和《全唐诗补编》中有一千六百多首诗是出自于唐代。尤其是晚唐时期(公元836年至公元

907年),在这七十年见创作的咏史诗是之前咏史诗总量的一倍之多,咏史诗人的数量也是之前数量的一半。在这其中还包括了杜牧、李商隐、皮日休等着名诗人。尤其引人注意的是晚唐时期专门致力于咏史诗人也在增加,其中胡曾、周昙的咏史诗还成卷成书,并且还开创了诗坛的新风--七言绝句。 (二)诗作质量提升较大。晚唐时期由于咏史诗人的增加,很多诗人对于咏史诗的研究和创作就进入更高的和更深的层次。 特别是在咏史诗的艺术表现形式上也达到了巅峰,还流传下来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如:《赤壁》《过清华宫绝句》《贾生》等着名咏史诗篇。 (三)创作题材广泛。晚唐时期咏史诗人们对历史题材的挖掘到达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是之后任何一个朝代无法比拟和超越的,咏史诗的范围从后妃宫闱、到闺中佳人在至市井之人都是诗人创作的题材。李商隐的《浑河中》、周昙的《唐尧》都是讲述唐德宗时期的史事。 (四)诗作风格呈现多样化。晚唐时期的咏史诗在创作风格上非常丰富,能够突出体现咏史诗人的创作个性和特点,有的诗风气势豪迈、洒脱俊朗、有的诗风隽缠绵、独出机抒,有的用新奇的表现手法创作出极富感染力的不朽诗句。杜牧的挥洒豪迈、李商隐的曲婉动人、孙元晏的朴实无华、罗隐的雄健挺拔都为晚唐咏史诗的兴盛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古代文学毕业答辩ppt优秀范文_整理2019届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分组

2019届本科毕 整理人尼克 业论文答辩分

2019届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分组 (司法文书与司法制度) 【说明:1.每组第一个老师为该组答辩主席; 2.答辩时间:5月7日下午 2:00开始(第11周星期二下午); 3.各位论文指导老师通知自己学生按时来参加答辩 总答辩人数:28人 答辩组成员: 答辩地点:敬业楼3027司法文书教研室 答辩学生:【李滨、李云飞、李仲民、韦锋、毋爱斌、夏璇、田璐老师指导的学生】李祯炜、刘美伶、王歆仪、张欢、陈睿庭、洪少如、李俐君、彭永标、黄拯、蒋欢、李四琳、彭译心、许柯、常昊翔、郭子寒、王卓、叶军、袁渊、朱桓霆、宋璇、苏强、吴沁飞、杨涵、蔡璇、蒋小双、林佳、赵艺桦、唐春

答辩PPT格式要求 PPT格式原则上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人基本情况: 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学力、职称、申报类别(A或B类)及工作简历等。 二、截止到目前在科研、教学、医疗等方面取得的业绩,此项很重要,请认真填写,该项为答辩打分依据: 1 、承担的科研、教研课题情况(须注明题目、年份、下达课题的单位及申报时依托单位); 2、承担教学情况; 3、发表论著情况:SCI须注明发表的期卷、年份、第一或通讯作者、IF等情况; 4、出版医学著作情况:须注明是主编、副主编或参编及专著的字数及撰写字数; 5、获得专利情况; 6、获得科技成果情况:第5、6均须注明专利及成果的名称及排序情况; 7、开展三新项目情况; 8、举办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情况须注明项目名称及项目级别等情况。 三、申报人培优期内计划开展的出国学习培训及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以年度计划),此项也很重要,要做出切实可行的年度计划(如2017年1~12月,2018年1~12月,依次类推)。 四、培优计划完成后的预期目标(包括专业发展、科研水平、管理能力、学术交流等,细化到发表论文及科研课题立项的级别和数量)。 按照院科字(2014)3号文件《科技新星培优计划实施办法(试行)》的要求,明确培优后必须取得及完成的基本目标、任务。

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中央电大文法学院赵菊强 注意:以下选题,只是给大家提供一个借鉴,提供一个方向。 序号毕业论文选题名称 1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理念与方法探索 2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构建高绩效的服务型政府 3 西方发达国家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述评及其启示 4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的构建与研究 5 行政成本分析及其有效控制途径探索 6 公共事业单位产生与发展的原因分析 7 公共事业单位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探讨 8 公共事业单位发展的思路与对策探索 9 政策问题构建的实证分析 10 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障碍分析 11 政策终结的模式比较分析 12 政策终结的障碍与策略探析 13 我国思想库(政策咨询机构)发展的现状探索 14 中美思想库(政策咨询机构)的比较分析 15 充分发挥我国思想库(政策咨询机构)的应有作用的对策与建议 16 行政伦理建设的重要性和途径 17 行政改革的必然性和趋势 18 政策执行的制约因素分析 19 咨询在行政决策中的作用 20 分析我国的行政职能转变和行政改革 21 行政环境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22 完善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23 西方国家的行政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24 论述行政法制化 25 论述行政领导在行政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26 论述行政组织与社会组织的关系 27 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必要性 28 政府部门战略管理 29 非营利组织改革与发展 30 秘书腐败的文化机理及其对策研究 31 治理秘书腐败的制度建设研究 32 新世纪行政组织变革方式的选择 33 行政组织的变革及其现实性 34 影响行政组织设置主要因素分析 35 论现代行政组织追求社会公平的价值与方式 36 论行政组织的目标及其目标管理 37 行政组织变革的动因分析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 说明:现在给大家提供的参考答案,做好了填空和选择。名词解释虽然做好,但是希望大家不要拘于这里的答案,不要死背,尽量做到理解性的记忆。回答出是什么人在什么书里提出的,内涵是什么,影响有什么等等,如果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就可以不写。至于问答题,我提供的仅仅是提示,真正答题还要靠大家自己去发挥、联系、拓展、深入。 第一讲先秦 一、填空题 1、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著作《论语》。 2、教材指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就确立了儒家文艺批评的标准。 4、《论语?阳货》篇记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教材指出: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6、教材认为: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7.教材指出: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 8.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9.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10.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1.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12.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3.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14.《庄子?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望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提出了“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15.《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名词解释题 1.(孔子的)“思无邪”说 《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提出了"思无邪"说。"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3.(孔子的)“辞达”说与“文质”说 孔子说的“辞达而已矣”,从字面上说,当是说,写文章只要文辞能表达清楚意思就行了,不要片面地离开内容去追求形式的华丽。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并使它起到更大的作用。 《论语?雍也》记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主张文采和内容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4.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 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提出了"以意逆志"说。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5. (孟子的)“知人论世”说 "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说法:"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知人论世"说 "以意逆志"说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6. (孟子的)“养气”说 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提出了"知言养气"说。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并引导作家从"养气"入手去指导创作,其影响都是积极的。 7. (庄子的)“虚静”和“物化”说 "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 "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

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导读:本文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论文题目:吴兴三沈诗歌研究一、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三沈指的是生活在北宋中期的沈括以及其从侄沈遘、沈辽。宋代文化兴盛,各种文体蓬勃发展,尤其是宋代诗歌,追求“自成一家”,遂于唐诗之外,别辟一家,形成以筋骨思理取胜的“宋调”。在宋调的形成过程中,除了主导文坛的欧阳修、王安石、苏轼以及黄庭坚等作出巨大贡献的大家之外,还有一些作家在宋诗的演进过程中也做出了具有开拓性的探索。其中,三沈就是北宋诗坛比较有特色的代表诗人。选择三沈这一家族文学团体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是因为他们处于北宋文学承前启后的阶段,各有特色,能够比较全面地展示此阶段宋代士大夫阶层或重经世致用,或崇尚隐逸超脱等突出的特点。其次,是因为他们出生于历史文化胜地钱塘,诗歌或多或少地受到钱塘地域文化的影响。将其三人置于钱塘地域文化中,可以深入考察地域这一因素对古代文人诗歌创作的影响。此外,三沈在北宋中期文坛上颇负盛名,诗歌风格各异,沈括清丽自然,沈遘清隽豪放,沈辽雄奇生峭。目前涉及三沈诗歌的研究,除沈辽已有专门的研究论著,如林阳华《北宋诗人沈辽研究》以外,对沈括多集中于与王安石关系以及《梦溪笔谈》一书的研究,对其诗歌研究尚不充分,而沈遘的研究多集中于创作考证以及综合叙述等方面,对其诗歌风格没有明确的把握。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文献资料及研究现状(一) 作品存佚与生平资料1、《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十七记载沈括著有文集《长兴集》四十一卷,南宋时收入《沈氏三先生文集》,今已有阙佚,现存十九卷(或为十六卷),有明覆宋刊本,清康熙间吴允嘉校补、光绪丙申浙江书局重刊本,《四库全书》本。《梦溪笔谈》二十六卷、《补笔谈》三卷、《续笔谈》一卷,现存元刻本、明弘治刻本、崇祯刻本,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5年出版有胡道静校点本,上海古籍出版社有胡道静校点本。《全宋词》第一册收其词一首,《全宋诗》卷八六八录其诗一卷,《全宋文》卷一六八四至一六九七收其文十三卷。《宋史》卷三三一有传。2、《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十七记载沈遘著有《西溪集》十卷,南宋时收入《沈氏三先生文集》,今存明覆宋刊本,清康熙间吴允嘉校补、光绪丙申浙江书局重刊本,《四库全书》本。《全宋诗》卷六二八至六三零录其诗三卷,《全宋文》卷一六一九至一六二八收其文十卷。《宋史》卷三三一有传,《临川先生文集》卷九三《内翰沈公墓志铭》记载其事迹。3、黄庭坚《沈睿达墓志铭》记载沈辽著有《云巢编》二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十七记载南宋时《沈氏三先生文集》收《云巢编》十卷,遂为定本。现存有明覆宋刊本,清康熙间吴允嘉校补、清光绪浙江书局重刊本,《四库全书》本。《全宋诗》卷七一六至七二零录其诗五卷,《全宋文》卷一七二四至一七三二收其文九卷。《宋史》卷三三一有传,黄庭坚《沈睿达墓志铭》记载其事迹。(二) 研究现状1、关于沈括的研究较多,内容涉及其生平事迹、文学创作等方面,具体情况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