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穴和八会穴

原穴和八会穴
原穴和八会穴

五输穴

1.概述

五输穴,是十二经脉各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重要腧穴,即井、荥、输、经、合。各经的五输穴从四肢末端起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并以水流大小的不同名称命名,比喻各经脉气自四肢末端向上,象水流一样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

井:指地下泉水初出,微小而浅。杨玄操〈难经〉注:"山谷之中,泉水初出之处名之曰井,井者主出之义也。"用以形容四肢各经的末端穴。

荥:指小水成流。《说文解字》:"荥,绝小水也。"杨上善《明堂》注:"水溢为荥,谓十二经脉从指出已,流溢此处,故名为荥。"用以形容位于井穴之后的第二穴。

输:指水流渐大可输送、灌注。《说文解字》:"输,委输也。"杨上善《太素》注:"输,送致聚也。《难经·八十一难》曰:五藏输者,三焦行气之所留止。故肺气与三焦之气送致聚于此处,故名为输也。"用以形容位于荥穴之后的第三穴。

经:指水流行经较直、较长。《尔雅·释水》:"直波曰经。"杨上善《太素》注:"经,常也。水大流注,不绝为常。血气流注此,徐行不绝,为之常也。"用以形容位于输穴之后的第四穴。

合:指水流汇合入深。杨上善《太素》注:"如水出井以至海为合,脉出指井,至此合于本藏之气,故名为合。"用以形容位于经穴之后肘膝关节附近的第五穴。

五输穴表

2.五输穴主治特点

五输穴各有所主病症。《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隔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难经·六十七难》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节重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二者立论有相通处。

井穴:多用于昏迷、厥证。井穴是十二经脉之"根",阴阳经脉之气相交之所,有疏通气血、开窍醒神、泄热清神作用。

荥穴:主要用于清泄各经热证,阳经主外热,阴经主内热。

输穴:位于腕踝关节附近,阳经输穴主治各经痛症及循经远道病症;阴经输穴即各经原穴,主治及反应所属脏器病症。

经穴:主要用于循经远道作为配穴,用于寒热、喘咳等。

合穴:阴经合穴用于胸部及腹部病症;足阳经合穴主要用于腑病;手阳经合穴多用于外经病症。附:六府下合穴

六腑中,胃、膀胱、胆属足三阳经,各有合穴;大肠、小肠、三焦属手三阳经,因脏器位于腹部,应于下肢,故除在手阳经各有合穴外,在有关的足阳经上也各有一合穴之说。

原穴

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腧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含本原、真元之义。原气来源于脐下肾间,是人体生命的本源,是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动力。原气通过三焦输布于全身脏腑、十二经脉,其在四肢部驻留的部位就是原穴,由此可见原穴在人体的重要性。

十二原穴表

2.原穴的应用

原穴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脏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当脏腑发生病变时,会在原穴表现出来,根据原穴部位出现的异常变化,可以推测判断脏腑功能的盛衰、气血盈亏的变化。临床取用原穴能使三焦通达,从而激发原气,调动体内的正气以抗御病邪,主要用来调整脏腑经络的虚实病变。

"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在临床上,原穴有祛邪和扶正补虚的功能。取用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从而激发原气,调动体内的正气以抗御病邪,临床主要用来治疗五脏的病变。

原穴在具体应用时,还可与其他腧穴相配伍。常用的配伍方法有脏、腑原穴相配,原、络相配,原、俞相配,原、合相配等。

络穴

概念

络穴,是络脉在本经分出部位的腧穴。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发于鸠尾,督脉络发于长强,脾之大络出于大包,合称十五络穴。

络穴可以主治本络病候。十五络脉各有所主病症,凡络脉脉气发生异常的症候表现,一般均可选本络络穴治疗。

由于十二经脉的络脉分别走向与之相表里的经脉,故络穴又可治疗表里两经的病症。少数络脉还深入到内脏,如足太阴络"入络肠胃",手少阴络"入于心中"。这种联系不仅表明该络脉与内脏在生理功能上的联系,而且还直接表明了该络穴的主治所及。

十五络穴表

郄穴

1.概述

郄穴,是经脉气血曲折深聚处的穴位。郄通"隙",意指空隙;郄,又有弯曲的含义,郄穴可说是气血曲折会聚的空隙。

郄穴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十二经脉各有一郄穴,阴、阳蹻脉及阴、阳维脉在下肢部也各有一郄穴,合为十六郄穴。

郄穴常用来治疗本经循行所过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阴经郄穴多用于治疗血分病症,阳经郄穴多用于治疗气分病症,如急性疼痛、气形两伤等。当脏腑发生病变时,亦常在相应的郄穴产生疼痛、酸胀及反应物,临床常用作诊断疾病的参考。

2.十六郄穴

十 六 郄 穴 表

俞募穴

1.概念 俞募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聚集输注于胸背部的特定穴。

俞穴位于背腰部, 故又称"背俞穴"。背俞穴全部分布于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 即后正中线 旁开1.5寸,其上下排列与脏腑位置的高低基本一致。背俞穴主要依据接近某脏腑的部位来命名,如肺俞、心俞等。

募穴位于胸腹部,故又称"腹募穴",其位置大体与脏腑所在部位相对应。募穴不一定分布在脏腑所属经脉上,分布于任脉者为单穴,分布于其它经脉者一名二穴。

十 二 背 俞 穴 表

十 二 募 穴 表 2.俞募穴的应用

俞募穴是脏腑之气所输注、结聚的部位,最能反映脏腑功能的盛衰,故可用于诊治相应脏腑的疾病。俞、募穴局部出现的各种异常反映如敏感、压痛、结节、凹陷、出血点、丘疹及温度、电阻变化等,常被用来诊察相应的脏腑病症。如肺癌患者肺俞穴常有压痛,气管炎患者膻中穴多有压痛,

肾俞穴出现结节、压痛者,常可辅助诊断泌尿系统疾病。

由于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阴病行阳,阳病行阴。因此在治疗时应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即属于阴性的病症(脏病、寒证、虚证),可以取治位于阳分(背部)的背俞穴;属于阳性的病症(腑病、热病、实证),可以取治位于阴分(胸腹部)的募穴。

交会穴

1.概述

交会穴,是两条以上经脉交会通过的腧穴,一般阴经多与阴经相交,阳经多与阳经相交,而交会穴则是经脉之间互通脉气的处所。

交会穴的分布以头身部为主,四肢部较少,反映了经络根于四肢、结于头身的规律特点。

奇经八脉中,除督、任有本经穴外,其余六脉皆通过交会穴交会于十四经。

2.交会穴的应用

交会穴不仅能反应和主治本经的病症,而且还能反应和兼治所交会经脉的病症。如关元、中极是任脉经穴,又与足三阴经相交会,故既可反应和治疗任脉的疾患,又可反应和治疗

足三阴经的疾患。同时,由于足三阴经均与任脉有交会关系,因此,足三阴经经穴也多能

治疗关元、中极所主治的病症,如泌尿、生殖系统疾患。

八会穴

1.概念

八会穴,是脏、腑、筋、脉、气、血、骨、髓八者精气会聚的腧穴。八会穴除各自原有的功能外,对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生理功能有着特殊的关系,如:

脏会章门,章门为脾之募穴,五脏皆禀于脾,故为脏会;

腑会中脘,中脘为胃之募穴,六腑皆禀于胃,故为腑会;

气会膻中,膻中位于两乳之间,内为肺,诸气皆属于肺,故为气会;

血会膈俞,心主血,肝藏血,膈俞位居心俞之下,肝俞之上,故为血会;

筋会阳陵泉,阳陵泉位于膝下,膝为筋之腑;又为胆经合穴,胆合肝,肝主筋,故为筋会;

脉会太渊,太渊属肺,位于寸口,肺朝百脉,寸口为脉之大会,故为脉会;

骨会大杼,大杼位于项后第一胸椎棘突旁,第一胸椎又名杼骨,诸骨自此擎架,连接头身四肢,故为骨会;

髓会绝骨(悬钟),绝骨属胆经,胆主骨所生病,骨生髓,故为骨会。

2.八会穴的应用

八会穴的临床应用一般各以其会取治,如"血会膈俞",凡咳血、咯血、吐血、血崩等血证均可取膈俞治疗;"腑会中脘",六腑病证如胃痛,霍乱吐泻等均可取之中脘。

八脉交会

1.概念

八脉交会穴,是十二正经脉气通向奇经八脉的八个特定经穴,又称交经八穴、流注八穴,均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公孙:足太阴络穴,入腹,会关元,与冲脉通;

内关:手厥阴络穴,起于胸中,与阴维脉相通;

临泣:足少阳胆经,经季胁,与带脉相通,交会于带脉、五枢、维道三穴;

外关:手少阳络穴,上肩,经天髎、肩井,与阳维脉相通;

后溪:属手太阳小肠经,交肩膀上,会于大杼、大椎,与督脉通;

申脉:属足太阳膀胱经,阳蹻脉由此分出;

列缺:手太阴络穴,出肺系,经别循喉咙,与任脉相通;

照海:属足少阴肾经,阴蹻脉由此分出。

八脉交会穴表

2.作用

八穴所属的经脉通过八脉交会穴而通向奇经八脉,因此八脉交会穴除能治疗本经病症外,还能治疗与之相通的奇经八脉的病症。

八穴中,列缺、公孙、内关、外关原为络穴,可表里同治;后溪、临泣原为输穴,可主体重节痛;而申脉、照海又分出阴阳跷脉,临床应用广泛,被金元时期窦汉卿〈标幽赋〉

推举为"针道之要""流注八穴"和"交经八穴"。

针灸治疗学复习题__总论 第五章——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第五章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一、填空题 1.五输穴中,阴经经脉的合穴五行属,阳经经脉的荥穴五行属。 2.手少阳三焦经的五输穴按金、木、火、水、土的排列次序,分别是五输的、、、,相应穴位是、、、、穴。 3.《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曰:“取之井,取之荥,取之输,取之经,,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4.据《难经·六十八难》的记载,五输穴中,井主,荥主,输主,经主,合主。 5.子母补泻法的应用原则是虚则,实则。 6.按五输穴本经子母补泻法,咳喘气急、喉中痰鸣应取穴,针用法;喘息气短、自汗乏力、脉弱无力应取穴,针用法。 7.按五输穴本经子母补泻法,胃实证应泻穴,因为此穴系本经的,五行属;胃的虚证应补穴,因为此穴系本经的,五行。 8.按五输穴异经补母泻子法,肝实证应泻穴,肝虚证应补穴。 9.五输穴子母补泻时,若遇到井穴补泻,可以采用、之法。 10.《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五脏之有疾也,”;又说:“五脏之有疾也,” 11.十六大络中,除了十二经脉各有个络穴外,还有脉之络,脉之络,以及和。 12.原络配穴法又称,是配穴的代表。如肺经先病,大肠经后病,取肺经原穴,配大肠经络穴。 13.任脉上的6个募穴从上到下依次是、、、、、。 14.俞募配穴法是。为配穴法的代表。例如呼吸系统病症以配。 15.十六郄穴是十二经的郄穴加之郄、之郄、之郄、之郄。 16.根据郄穴的治疗作用,急性胃痛取,肺病咳血取,心绞痛取,胆绞痛取。 17.八会穴中,气会,血会、筋会、脉会。 18.根据八会穴的主治作用,脏病应取,腑病应取,气病应取,血病应取,筋病应取,脉病应取。 19.下合穴中,大肠下合于三焦下合于。 20.八脉交会穴中,内关通脉,配通脉的穴主治病症。 21.偏头痛、耳鸣、胸胁痛等症用八脉交会穴,应首选通脉的穴和通脉的穴。 22.列缺配照海属配穴法,又是配穴法,主治病症。 23.后溪配申脉属配穴法,又是、配穴法,主治病症。 24.特定穴中,脾经原穴是,胃经络穴是,肾的募穴是,心包经郄穴是,大肠下合穴是,髓会。 25.既是募穴,又是八会穴的是、、。 26.足少阳胆经原穴是,络穴是,郄穴是,合穴是,八脉交会穴是。 27.手少阴心经络穴是,足少阳经郄穴是,足少阴经合穴是,阴维脉郄穴是,与带脉相通的八脉交会穴是。 28.手太阴肺经太渊穴的特定穴性质为:既是,又是,还是。 29.在特定穴中,急性病一般选用穴,六腑病一般选用穴,气病取,表里经合病则首选穴。 30.关元因是的募穴,又是任脉与足三阴经的,故可用于治疗胃肠、脾、肝、肾的病变。 31.手太阴肺经的络穴是,与奇经八脉的脉相通,配与阴跻脉相通的穴,主治病症。 32.治疗大肠病症,八会穴可取穴,下合穴宜用穴,俞募配穴应取、穴。

每天一药,西比灵(氟桂利嗪FNZ)的临床新应用

每天一药,西比灵(氟桂利嗪FNZ)的临床新应用 难治性肠易激综合征氟桂利嗪+多塞平治疗予多塞平12.5mg25mg氟桂利嗪0.5g,疗程4周氟桂利嗪是选择性Ⅳ型钙通道阻滞剂,能逆转多药耐受基因周围循环功能,阻止钙超载所致的神经元坏死。两药联用治疗非便秘型难治性mS,可在多层面、多方面发挥协同作用,以调节难治性IllS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和大脑与肠道的循环功能,降低患者对躯体不适的反应,保持“肠道神经系统”平衡而取得良好疗效癫痛许律西等?报道,氟桂利嗪可治疗癫痫,对传统抗痉药物无效的病人氟桂利嗪则有6o 0%的疗效,发作可减少巧。偏头痛、脑血管病或脑器质性疾病所致精神症状许律西等氟桂利嗪能明显改善偏头痛病人初期缺血区域局部脑血流,对改善头痛、耳鸣、记忆和情绪障碍、意识、认知功能异常均有帮助。每晚睡前口服氟桂利嗪,30天为1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影响胃肠功能的药物,嘱患者避免情绪紧张,勿进大量高热卡食物及过量饮水,勿进碳酸盐饮料。经治疗1疗程后,总有效率为9119%。未出现不良反应。对停药后复发者再次仍然有效,对伴有全身神经官能症表现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效果尤佳2000年2月~2003年8月笔者应用钙离子拮抗药尼莫地平胶囊加盐酸氟桂利嗪治疗方法治疗组:口服尼莫地平胶囊(中外合资海南普列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6020243),每次20~40 mg,tid;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商品名:西比灵,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30003),每次5~10 mg,睡前服。7 d后改为单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l0 mg,睡前服。共治疗5周。对照组A口服尼莫地平胶囊每次20~40 mg,tid,持续5周。对照组B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10mg,睡前服,持续5周。原发性高血压1:3服氟桂利嗪,开始剂量为5rag,qn。如1周后疗效不满意者,则氟桂利嗪加至10mg,qn。疗程4周,总有效率为78%。结果表明氟桂利嗪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均有显著疗效,对初发病首次治疗者尤佳;缓解不适症状明显,不良反应轻微顽固性呃逆用氟桂利嗪治疗前均曾用氯丙嗪、苯妥英钠、哌醋甲酯、尼可刹米及硝苯地平等治疗呃逆药物中的1种或2种各治疗1~3天。陈积极治疗原发病外,均给予氟桂利嗪10mg.qn。待呃逆停止后再服药巩固2天,服药2天无效及服药5天呃逆仍不完全停止者均停用氟桂利嗪治疗,临床总有效率98%。从氟桂利嗪的治疗结果看,该药可作为治疗顽固性呃逆又一可选择药物,值得临床使用。链霉素和卡那霉素的毒性反应1:3服氟桂利嗪5rag,qn,一般连用2~3周为宜。盟侧均未因其毒性症状而停用链霉素或卡那霉素=经氟桂利嗪治疗10天症状均消失,治愈率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在进糖尿病饮食和用普通胰岛素、消渴丸、二甲双胍及格列齐特等降糖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氟桂利嗪1Omg,qn,2周后改为5mg,qn,疗程为4周=与对照组比较优于对照组。服用氟桂利嗪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在治疗期问治疗组出现嗜睡6例,乏力4例,均于3~5天消失。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由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引起的非终末期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 1 6例,给予降压药、利尿药及小剂量抗生素等,4~8周血压降至正常范围,水肿基本消失,但肾功能无明显改善。停用其它药物,改用氟佳利嗪,前2周,40 mg?d一,bid,以后改为睡前服用1j mg?d ,连续用6~8周,总剂量达0.98 g~1.19g,结果12例血肌酐恢复到正常范围,14例血尿素氮恢复至正常范围,12例尿酚红排泄率恢复到正常范围。其机制是抑制钙离子内流,阻止钙离子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使血管松弛,增加肾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减轻肾组织肿胀,促进肾功能改善。治疗二便失禁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并发小便失禁10例,伴大便失禁3例,二便失禁病程3~180 d。在原发病治疗的基础上,睡前服用氟佳利嗪5 mg?d~,疗程2O d,结果小便失禁

十二原穴的临床应用

十二原穴的临床应用 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有一原穴。《难经·六十六难》阐述原穴的意义说:“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气)。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上焦、中焦、下焦),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穴)也。”这是指原穴关系到原气,原气来自“脐下肾间”,通过三焦散布于四肢,当其驻留的部位就称原穴。《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一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在矣。”近代对经络的研究,也常以原穴作为本经的代表穴。 《灵枢·九针十原》所说的十二原,是指两侧阴经(五脏)的原穴再加上腹部“膏之原”(原称“膈之原”)鸠尾和“肓之原”气海(脖映)。至《难经》以后,才列举十二经的全部原穴。其中阴经的原穴与五腧穴中的“输”穴相同,阳经则另有专穴。 动力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Yuan-primary point),又称“十二原”。“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阴经之原穴与五输穴中的输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输为原”,“阴经之输并于原”。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输穴中的腧穴之后,既另置一原。 穴位 胆经——丘墟;肝经——太冲;小肠经——腕谷;心经——神门;胃经——冲阳;脾经——太白;大肠经——合谷;肺经——太渊;膀胱经——京骨;肾经——太溪;三焦经——阳池;心包络同属丁——大陵。 原理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原输穴相配治疗本经疾病;原合穴相配,治疗脏腑间相关疾病等。 应用 原穴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脏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当脏腑发生病变时,会在原穴表现出来,根据原穴部位出现的异常变化,可以推测判断脏腑功能的盛衰、气血盈亏的变化。临床取用原穴能使三焦通达,从而激发原气,调动体内的正气以抗御病邪,主要用来调整脏腑经络的虚实病变。 "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在临床上,原穴有祛邪和扶正补虚的功能。取用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从而激发原气,调动体内的正气以抗御病邪,临床主要用来治疗五脏的病变。 原穴在具体应用时,还可与其他腧穴相配伍。常用的配伍方法有脏、腑原穴相配,原、络相配,原、俞相配,原、合相配等。具体如下:

八会穴的临床应用武医养生刘合斌

八会穴的临床应用- 武医养生刘合斌 八会穴的临床应用 人体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所汇聚之处的腧穴称为“八会穴”。具体言之。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 “八会穴”,(内经>无记载,首见于(难经·四十五难>,原文日:“‘经>言八会者,何也?然:腑会太仓,脏会季胁,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鬲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自此,这一组特定穴位开始受到医家们的重视。后世扩展治疗许多疾病。成为临床常用的选穴方法。 1.章门穴 “脏会章门”。章门穴是“脏”之会穴。是足厥阴肝经的第13穴,既是八会穴之一,又是脾之“募”穴,因能治内脏疾病。故名。位于第l1肋端之下际,腧穴下有腹内、腹外斜肌和腹横肌,有第10肋间动、静

脉,稍下方有第10肋间神经。之所以将其归为脏会,是因为该穴为脾之募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五脏所需精微皆禀于脾,故以脾之募穴为脏之会穴。正如滑寿所注:章门“为脾之募,五脏取禀于脾,故为脏会。” 此穴具有疏肝健脾,调气活血之功效。能治疗胁痛、腹胀、肠呜、泄泻、呕吐、黄疸、痞块、小儿疳积诸疾。临床施针时立当斜刺,进针15~22mm,亦可用艾灸。 常取此穴治疗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胆囊、胆道疾患所致的胁痛黄疸以及肝脾肿大、胆道包块等。 临证有选用章门穴配大椎、陶道、内关、间使、列缺、复溜、太溪、后溪,治疗恶性疟疾28例。每日选3~5穴,各穴轮流应用。操作方法是产生针感后给予中等强度刺激,留针2~3分钟,灸法是以局部有红晕为宜。经针刺一次后于次日大部分病例的症状得到控制,仅少数病例尚有头痛、周身困倦等。5次针灸治疗症状消失,3次检验检查无疟原虫而获痊愈者9例;另外14例虽然症状减轻,但第2次血检有疟原虫,其中8例继续针灸而痊愈,治愈率84%?。针灸期间未服任何抗疟疾药物。

十二井原穴简明记法

一手太阴肺经 (井穴)少商:在手指,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寸。 简便取穴:在拇指桡侧爪甲角的根部 (原穴)太渊:在腕前区,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肌腱尺侧凹陷中 简便取穴:在大多角骨的桡侧,掌后第一横纹上。 二手阳明大肠经 (井穴)商阳:在手指,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寸 简便取穴:食指桡侧爪甲角的根部 (原穴)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之间,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简便取穴:第一、二掌骨相交处和虎口之间 三足阳明胃经 (井穴)厉兑:在足趾,第2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寸 简便取穴:在足二趾外侧爪甲角根部 (原穴)冲阳:在足背,第2跖骨基底部与中间锲状骨关节处,可触及足背动脉简便取穴:解溪穴下约寸,有动脉跳动的地方 四足太阴脾经 (井穴)隐白:在足趾,大趾末节内侧,趾甲根角侧后方寸 简便取穴:足大趾内侧爪甲角根部 (原穴)太白:在趾区,第1跖趾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简便取穴:第一跖趾关节内侧后,在赤白肉际上 五手少阴心经 (井穴)少冲:在手小指的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寸 简便取穴:在小指桡侧爪甲角的根部

(原穴)神门: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简便取穴:豌豆骨的桡侧,掌后第一横纹上。 六手太阳小肠经 (井穴)少泽:在手小指末节尺侧,指甲根角侧上方寸 简便取穴:小指爪甲角的尺侧根部。 (原穴)腕骨:在腕部,第5掌骨底与钩骨之间的赤白肉际凹陷中 简便取穴:在三角骨的前面 七足太阳膀胱经 (井穴)至阴:在足趾,小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寸 简便取穴:在小趾外侧爪甲角根部 (原穴)京骨:在跖区,第五跖骨粗隆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简便取穴:足外侧,第五跖骨粗隆前下缘 八手少阴肾经 (井穴)涌泉:在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 简便取穴:足底前1/3,中间取之 (原穴)太溪:在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简便取穴:内踝尖与跟腱之间 九手厥阴心包经 (井穴)中冲:在手指,中指末端最高点 简便取穴:在中指尖端。 (原穴)大陵: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中,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掌后第一横纹上 十手少阳三焦经

八会穴的临床应用

八会穴的临床应用 人体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所汇聚之处的腧穴称为“八会穴”。具体言之。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 “八会穴”,(内经>无记载,首见于(难经·四十五难>,原文日:“‘经>言八会者,何也?然:腑会太仓,脏会季胁,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鬲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自此,这一组特定穴位开始受到医家们的重视。后世扩展治疗许多疾病。成为临床常用的选穴方法。 1.章门穴(位置屈肘合腋是肘尖内测) “脏会章门”。章门穴是“脏”之会穴。是足厥阴肝经的第13穴,既是八会穴之一,又是脾之“募”穴,因能治内脏疾病。故名。位于第l1肋端之下际,腧穴下有腹内、腹外斜肌和腹横肌,有第10肋间动、静脉,稍下方有第10肋间神经。之所以将其归为脏会,是因为该穴为脾之募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五脏所需精微皆禀于脾,故以脾之募穴为脏之会穴。正如滑寿所注:章门“为脾之募,五脏取禀于脾,故为脏会。” 此穴具有疏肝健脾,理气散结、清利湿热、调气活血之功效。能治疗胁痛、腹胀、肠呜、泄泻、呕吐、黄疸、痞块、小儿疳积诸疾。临床施针时立当斜刺,进针15~22mm,亦可用艾灸。 常取此穴治疗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胆囊、胆道疾患所致的胁痛黄疸以及肝脾肿大、胆道包块等。 临证有选用章门穴配大椎、陶道、内关、间使、列缺、复溜、太溪、后溪,治疗恶性疟疾28例。每日选3~5穴,各穴轮流应用。操作方法是产生针感后给予中等强度刺激,留针2~3分钟,灸法是以局部有红晕为宜。经针刺一次后于次日大部分病例的症状得到控制,仅少数病例尚有头痛、周身困倦等。5次针灸治疗症状消失,3次检验检查无疟原虫而获痊愈者9例;另外14例虽然症状减轻,但第2次血检有疟原虫,其中8例继续针灸而痊愈,治愈率84%?。针灸期间未服任何抗疟疾药物。 2.中脘穴 “腑会中脘”。中脘是“腑”之会穴,又是胃的“募穴”,又名太仓,同时又是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与任脉的交会穴,故能治胃腑诸疾。“六腑皆禀于胃”((难经本义))故名。该穴是任脉的第12穴,位于前正中线脐上4寸。其深部正对幽门部,其下有腹壁上动、静脉,分布有第7、8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用针时可直刺25~50mm,亦可灸,具有调理中焦,行气活血,清热化滞之功效。 临证能治疗胃脘疼痛、腹胀、肠鸣、呕吐、泄泻、痢疾、黄疸、胆囊炎、脾胃虚弱证、虚劳、吐血、脏躁、癫狂、痫症、产后血晕等。有人以中脘为主穴,再根据寒、热、虚、实的不同,分别选配命门、肾俞、肝俞、脾俞、胃俞、足三里、内关、合谷、太冲、关元等穴,针灸治疗胃脘痛358例,有效率达94,97%。 3.膻中穴 “气会膻中”。膻中是“气”之大会处,又是心包的“募”穴,也是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脾经、足少阴肾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与任脉的交会穴,因能调理气机,治疗“气海”诸疾,故名。该穴是任脉的第17穴,位于前正中线两乳头之间,平第4肋间隙,正当胸骨体上,其下有胸廓(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分布有第4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用针时当平刺7.5~15mm,亦可艾灸。具有宽胸理气、降逆化痰的功效。 主治气喘、噎膈、胸痛、心悸、心烦、咳嗽、乳汁少等病。(千金方>以膻中配华盖,主治短气,配天井主治心胸痛。(针灸大成>用膻中配中脘、气海、足三里、乳根、支沟主治吐血等。证。目前临床配心俞、内关治疗心绞痛配肺俞、天突、尺泽、列缺主治肺部疾患。有人报导以膻中穴埋针为主,治疗哮喘证疗效较好。操作前先对针具及穴位消毒处理,然后取29号1.5寸针一支,从膻中穴沿皮下向

五俞穴、募穴、原穴、络穴、八会穴

五俞穴、募穴、原穴、络穴、八会穴 1.五输穴 五输穴即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简称“五输”,其分布次序是根据标本根结的理论,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的。古代医家把经气在经脉中运行的情况,比作自然界的水流,以说明经气的出入和经过部位的深浅及其不同作用。如经气所出,象水的源头,称为“井”;经气所溜,象刚出的泉水微流,称为“荥”;经气所注,象水流由浅入深,称为“输”;经气所行,象水在通畅的河中流过,称为“经”;最后经气充盛,由此深入,进而汇合于脏腑,恰象百川汇合入海,称为“合”。 《难经·六十八难》:“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概括了五输穴的主治范围。十二经各有一个井穴,因多位于赤白肉际处,故井穴具有交通阴阳气血的作用,多用于急救,有开窍醒神,消炎镇痛之效;各经荥穴均可退热;输穴多用于止痛,兼治身体沉重由水湿所致者;经穴主治外感病,咳嗽,哮喘;合穴治六腑病,如呕吐、泄泻、头晕、头胀,可将上逆之气向下引。 井穴还用于诊断:井穴是各经的“根”穴,日本针灸家用燃着的线香熏烤井穴,分析井穴对热的敏感程度,以确定各经的虚实,此法叫知热感度测定法。 古人根据脏腑的不同作用,把其分属五行,即肝、胆属木,心、小肠属火,脾、胃属土,肺、大肠属金,肾、膀胱属水。又将五输穴也分属五行。《难经·六十四难》指出:“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输土,阳输木,阴经金,阳经水,阴合水,阳合土。”据此,又根据五行的相生规律及疾病的不同表现,制定出“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方法,即补母泻子法。具体应用又有本经补母泻子法,子午流注纳子法和异经补母泻子法。

桂利嗪的合成

题目:桂利嗪的合成 学生姓名xxxxxx 学号xxxxxx 指导教师xxxxxxx 院系化工学院 专业制药工程 年级20xx 级

桂利嗪的合成 摘要:本文着重介绍钙离子通道拮抗剂桂利嗪的物理化学性质、合成方法,以及相关临床应用情况和衍生物的研究。 T 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hemical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alcium channel antagonists cinnarizine and related synthesis methods, and related studies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situation and derivatives. 关键词:桂利嗪合成反应 引言: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老龄化,脑血管疾病的增多,它带给社会、家庭沉重负担。其中,例如常见的脑血栓、偏头痛、脑动脉硬化等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血管舒缩障碍。迄今用于治疗这类病的药物很多,钙离子通道拮抗剂认为是较理想的药物。桂利嗪作为钙离子通道拮抗剂,能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降低细胞膜对钙离子的通透性,从而选择性地抑制脑血管痉挛,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和血氧供应提高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并对抗血管收缩物质5- HT、组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引起的血管痉挛而且对各种血管收缩物质有拮抗作用,能缓解血管痉挛,同时有预防血管脆化的作用。临床上适用于很多脑血管疾病。 1.桂利嗪性质 1.1基本信息 中文名:桂利嗪(肉桂苯哌嗪、脑益嗪、脑立新) 英文名:Cinnarizine 化学名:1-二苯甲基-4-(3-苯基-2-丙烯基)-哌嗪 分子式:C26H28N2 分子量:368.52 分子质量:368.50 结构式: 1.2相关性质 1.2.1 性状:点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无味,几乎不溶于水,溶于沸乙醇

十二经络及原穴、络穴、输穴

原穴12、络穴15个要记牢原络配穴法 一、原穴,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腧穴。十二经在人体的腕、踝关节处各有一个原穴,又称:十二原。 阴经的原穴,就是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另有穴位。 原,根源。先天之气与遗传之气,为原气。导源于肾(包括命门),藏于丹田(关元穴),是人体活动的原动力,也是十二经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人身的十二经脉与三百六十五穴,接受五脏之气的灌溉与滋润,五脏的原穴乃五脏的原气集中与汇聚之处,所以各经的原穴,对各经的脏腑乃具有重要作用。 选穴时选用原穴,可以激发原气,调动体内的正气以抗御病邪,从而调整脏腑经络的虚实病变。如:咳嗽取肺之原穴太渊、心痛心悸取心包之原穴大陵,都有很好的效果。人体某一脏腑发生病变,邪气首先在其所属本经上流溢,当邪气不断增多,本经容纳不下时,邪气就会通过络穴流向与本经相表里的经脉。 1、太渊穴为肺经腧穴。肺朝百脉,脉会太渊;该穴位处手内横纹凹陷地,动脉搏动处(中医在此把脉)。功能为止咳化痰,扶正祛邪,通调血脉。主治咳嗽,气喘,咯血,胸痛,咽喉肿痛,无脉症,手腕痛。呼吸系统疾病:扁桃体炎,肺炎。 冲阳穴,针灸穴位名,乃是足阳明胃经的原穴。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在趾长伸肌腱外侧;有足背动、静脉及足背静脉网;当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第二支本干处,深层为腓深神经。冲阳。冲,穴内物质运动之状。阳,阳气。该穴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经水气化冲行天部。功用:和胃化痰,通络宁神。主治: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眩晕;消化系统疾病:胃痉挛,胃炎;运动系统疾病:风湿性关节炎,足扭伤;牙痛等。 2、太白穴:脾经上的原穴。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主治胃痛,腹胀,呕吐,呃逆,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脚气,痔漏等。指压太白穴可治疗湿疹。 公孙:脾经的络穴,位于人体的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即太白穴的下一个穴位。主治呕吐,胃痛腹痛,泄泻痢疾。配中脘穴、内关穴治胃酸过多、胃痛。 3、腕骨穴:简便取穴法:沿后溪穴赤白肉际向上推,有高骨挡住,凹陷中即是。主治:头痛,项强,耳鸣耳聋,目翳,肩臂疼痛麻木,腕痛,指挛,胁痛,热病汗不出,口腔炎,黄疸,消渴,糖尿病,瘛疭,惊风,疟疾。 支正:小肠经络穴,位于前臂背面尺侧,当阳谷与小海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5寸。主治头痛,目眩,热病,癫狂,项强,肘臂酸痛。 4、京骨:膀胱经之原穴。位置在足外侧,第5跖(zhi)骨粗隆下缘赤白肉际处。取法:正坐垂足着地或俯卧位,在足跗外侧,第五跖骨粗隆下,赤白肉际处取穴。功用:清热止痉,明目舒筋。主治:头痛,项强,目翳,癫痫,腰痛。 5、大陵:心包经的输穴和原穴,位于手掌的太渊和神门之间,腕掌横纹的中点处。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惊悸,癫狂,痫证,胸胁痛,腕关节疼痛,喜笑悲恐。 6、阳池(三焦经原穴):在腕背横纹中,主治头痛、目赤肿痛、耳聋、喉痹等头面五官疾患;腕痛;消渴、疟疾;女性手脚冰凉。 7、丘墟:胆经原穴,位于足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丘墟据历代针灸文献记载,丘墟穴主治颈项痛、腋下肿、胸胁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疟疾、疝气、目赤肿痛、目生翳膜、中风偏瘫等。 光明穴:胆经的络穴,光明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编辑本段解剖在趾长伸肌和腓骨短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腓浅神经。编辑本段主治疾病目痛,夜盲,乳胀痛,膝痛,下肢痿痹,颊肿。 8、偏历:大肠经络穴,两手虎口交叉,当中指尽处是穴。主治:鼻衄,耳聋,耳鸣,目赤,齿痛,咽

最新医学八会穴的临床应用

医学八会穴的临床应 用

人体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所汇聚之处的腧穴称为“八会穴”。具体言之。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骨会大杼,髓会绝骨。 “八会穴”,《内经》无记载,首见于《难经 ·四十五难》,原文日:“‘经言八会者,何也?然:腑会太仓,脏会季胁,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鬲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 自此,这一组特定穴位开始受到医家们的重视。后世扩展治疗许 多疾病。成为临床常用的选穴方法。 1.章门穴 “脏会章门”。章门穴是“脏”之会穴。是足厥阴肝经的第13穴,既是八会穴之一,又是脾之“募”穴,因能治内脏疾病。故名。位于第l1肋端之下际,腧穴下有腹内、腹外斜肌和腹横肌,有第10肋间动、静脉,稍下方有第10肋间神经。之所以将其归为脏会,是因为该穴 为脾之募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五脏所需精微皆禀于脾,故以脾之募穴为脏之会穴。正如滑寿所注:章门“为脾之募,五脏取禀于脾,故为脏会。”此穴具有疏肝健脾, 调气活血之功效。能治疗胁痛、腹胀、肠呜、泄泻、呕吐、黄疸、痞块、小儿疳积诸疾。临床施针时立当斜刺,进针 15~22mm,亦可用艾灸。常取此穴治疗 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胆囊、胆道疾患所致的胁痛黄疸以及肝脾肿大、胆道包块等。 临证有选用章门穴配大椎、陶道、内关、间使、列缺、复溜、太溪、后溪,治疗恶性疟 疾28例。每日选 3~5穴,各穴轮流应用。操作方法是产生针感 后给予中等强度刺激,留针2~3分钟,灸法是以局部有红晕为宜。经针刺一次后于次日大部分病例的症状得到控制,仅少数病例尚有头痛、周身困倦等。5次针灸治疗症状消失,3次检验检查无疟原虫而获痊愈者 9例;另外14例虽然症状减轻,但第2次血检有疟原虫,其 中8例继续针灸而痊愈,治愈率 84%?。针灸期间未服任何抗疟疾药物。 2.中脘穴

GSM网络的网元结构及功能

GSM网络的网元结构及功能 2.1 GSM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 GSM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是由交换子系统(NSS)、无线基站子系统(BSS)和移动台(MS)三大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其中NSS与BSS之间的接口为“A”接口,BSS与MS之间的接口为“Um”接口。 图1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 由于GSM规范是由北欧一些运营商和设备商推出的规范,运营商当然更希望最少的投资,用最好的设备来建最优良的通信网,因此GSM规范对系统的各个接口都有明确的规定。也就是说,各接口都是开放式接口。 GSM系统框图如图2,A接口往右是NSS系统,它包括有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拜访位置寄存器(VLR)、归属位置寄存器(HLR)、鉴权中心(AUC)和移动设备识别寄存器(EIR),A接口往左Um接口是BSS系统,它包括有基站控制器(BSC)和基站收发信台(BTS)。Um接口往左是移动台部分(MS),其中包括移动终端(MS)和客户识别卡(SIM)。

图2 GSM系统框图在GSM网上还配有短信息业务中心,即可开放点对点的短信息业务,类似数字寻呼业务,实现全国联网,又可开放广播式公共信息业务。另外配有语音信箱,可开放语音留言业务,当移动被叫客户暂不能接通时,可接到语音信箱留言,提高网络接通率,给运营部门增加收入。 (1):交换子系统 交换子系统(NSS)主要完成交换功能和客户数据与移动性管理、安全性管理所需的数据库功能。NSS 由一系列功能实体所构成,各功能实体介绍如下:MSC:是GSM系统的核心,是对位于它所覆盖区域中的移动台进行控制和完成话路交换的功能实体,也是移动通信系统与其它公用通信网之间的接口。它可完成网络接口、公共信道信令系统和计费等功能,还可完成BSS、MSC之间的切换和辅助性的无线资源管理、移动性管理等。另外,为了建立至移动台的呼叫路由,还应能完成入口MSC(GMSC)的功能,即查询位置信息的功能。

穴位埋线+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意义观察

穴位埋线+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意义观察 发表时间:2018-11-29T11:31:44.443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9期作者:许永亮 [导读] 综上所述,为偏头痛患者予以氟桂利嗪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效果显著,总有效率高,可推广使用。 市宝丰县中医院河南省平顶山 467400 摘要:目的分析穴位埋线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8年4月收治的偏头痛患者11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列表法分为对照组57例,予以氟桂利嗪治疗,观察组患者57例采用穴位埋线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偏头痛患者采用联合治疗可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穴位埋线;氟桂利嗪;偏头痛 偏头痛为神经系统多发疾病,临床多表现为阵法性、偏侧、波动性头痛,可持续4~72h,同时会伴有呕吐、恶心等症状。多发于中年女性,且有遗传背景。有分析认为此种疾病和内分泌、代谢、饮食、精神状况以及遗传均有关系,但具体发病机制尚未清晰[1]。临床治疗中多采用西医治疗,但有分析认为联合穴位埋线有良好效果。现主要分析联合治疗的价值,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取2016年5月~2018年4月收治的114例偏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57例,男23例,女34例,年龄21~61岁,平均(38.15±3.40)岁,病程4个月~10年,平均(4.25±1.34)年;观察组57例,男22例,女35例,年龄20~61岁,平均(38.26±3.27)岁,病程5个月~10年,平均(4.16±1.28)年。两组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可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主要采用氟桂利嗪(陕西颐生堂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3601)治疗,5~10mg/d,睡前口服,15d为1个疗程,连续4个疗程。治疗中禁止服用止痛药物,用药后每个疗程都要进行复查,详细记录临床症状和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予以穴位埋线治疗,取太阳、风池、百会穴。皮肤要进行局部消毒,取0号羊肠线裁剪为1cm长,放置于穿刺针前刺入穴位,得气之后缓慢退针管,并取羊肠线至于穴内,局部可采用无菌棉球进行按压,待胶布固定之后即可。次/20d,1次1个疗程,治疗时间持续3个疗程。操作中要保证为无菌操作,且线头禁止外漏。术后7天要禁止油腻食物、禁止烟酒。 1.3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痊愈:头痛症状完全消失,半年内并无复发问题。显效:头痛症状消失,半年之内偶有发生头痛,但程度较轻。无效:治疗之后头痛情况无显著缓解,甚至有加重。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依据SPSS25.0 对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标准差(x±s),总有效率以百分率(%)表示,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8.25%显著高于对照组87.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见表1。 表1 对比患者临床治疗效果(n,%) 3 讨论 偏头痛为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血管活性物质释放造成的植物神经暂时功能障碍,因此临床治疗中并无特效药。传统治疗中多采用氟桂利嗪进行治疗,此种药物为长效钙通道阻断剂,对血管痉挛和持续收缩有抑制作用,进而缓解局部缺氧、缺血,也可减少血管活性物质释放,防止神经源性炎症,从而达到治疗效果[2]。 中医认为偏头痛为少阳头痛。发病原因为肝阳上亢、气血无法上头所致。多因劳累、风寒、情绪紧张所致[3]。治疗中太阳、百会、风池可直达病灶,进而起到通经活络、醒脑调气,是的局部淤积经气得到疏通,进而起到通而不痛的效果。此种作用机制和脑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有一定相似[4]。风池穴对促进血管舒张和收缩有重要调节作用,可舒张痉挛血管,改善脑部血流供应以及微循环情况[5]。埋线后可产生针刺效应,并于体内吸收融化,弥补针刺时间短的问题。分析临床治疗效果可知,联合治疗中之后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8.25%,比单纯西医治疗87.72%有显著提升。可知,此种治疗方式临床效果显著,应用价值高。 综上所述,为偏头痛患者予以氟桂利嗪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效果显著,总有效率高,可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潇.用通心络胶囊与盐酸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的效果对比[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12):92-94. [2]曾宪春.穴位埋线治疗颈源性头痛30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6,32(6):585-586. [3]闫秀峰.川芎清脑颗粒联合氟桂利嗪对偏头痛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6,8(7):92-93. [4]雷军.探究尼美舒利分散片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性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3):144-144. [5]洪彩霞,张雪玲.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伴抑郁疗效观察与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7):59-62.

原穴

原穴 一、原穴是脏腑的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阴经五脏之原穴,即五输穴中的输穴,所谓“阴经之输并于原”(《类经图翼》) 。《难经·六十二难》指出:“三焦行诸阳,故置一输名曰原。”意思是说,三焦散布原气运行于外部,阳经的脉气较阴经盛长,且阴经原穴与输穴两者功能相似,故于阴经原穴与腧穴同穴。阳经的原穴不像阴经那样“输”和“原”同是一穴,六阳经皆有出井、溜荥、注腧、过原、行经、入合,然阴经则无“所过为原”之文,是因阳经经气较长,较盛,在“输”穴之后,另立一原穴,提示阳经原穴是原气所过之处,阳经也就有了“六输”,六腑原穴为六腑原气所过,对六腑虚实的反应不如五脏原穴。在五输穴之中,输、经穴的阳气最盛,是脉气盛大之处,故阴经的原穴与输穴相合,而阳经的原穴则位于五输之输、经穴之间, 其意即是以阳气最盛之处为原穴。五脏与六腑原穴虽位置不同,但都位于阳气盛大之处。五脏原穴主要用于诊断和治疗本脏病症,六腑原穴则多用以主治外经病【体表肢节的病证称为外经病】)原穴在临床上,可以治疗各自所属脏、腑病变,也可以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测脏腑功能的盛衰。【针灸原穴, 可以和内调外, 宣上导下, 通达一身之元气, 调节脏腑的各种机能, 使阴阳平衡】二、一般认为,阴经原穴主要用于诊治本脏病证,阳经原穴主要用于诊疗外经病证。 1、五脏原穴诊断和治疗本脏病证 《灵枢·九针十二原》总结了五脏原穴具有诊断和治疗五脏病证的

作用,指出“五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藏之害矣。”“五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本源,通过三焦,温养脏腑经络,留于原穴,是本经代表穴,故阴经原穴具有诊断和治疗本脏病证的作用,如临床上常在原穴上找反应点,以此作为诊断内脏疾病的依据,又以原穴作为主要治疗穴治疗内脏疾病。如咳嗽、气喘可取用肺经原穴太渊;肠鸣、泄泻可取用脾经原穴太白等;黄疸、胁痛用肝经原穴太冲;遗精、阳痿、小便频数可取用肾经原穴太溪;惊悸、怔忡用心经原穴神门。 2、六腑原穴主治外经病 阳经的原穴是原气经过之处,对六腑虚实的诊断治疗作用不如阴经原穴,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理,六腑原穴多以治外经病为主,如热病无汗、头痛项强、臂痛用小肠经原穴腕骨;头面五官、寒热、痛、痹可用大肠经原穴合谷;耳聋、寒热、疟疾及经脉病可用三焦经原穴阳池;癫狂、寒热、经脉病可用膀胱经京骨;寒热、汗、经脉病可取胃经原穴冲阳;目赤肿痛、疟疾、疝、经脉病可取胆经原穴丘墟。至于六腑的病症,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指出:“合治内腑”(这里的合是指下合穴[为什么不是五腧穴的合穴呢?]) 。还迚一步阐述“大肠病者??取巨虚上廉??膀胱病者??取委中央。胆病者??取阳陵泉。”因此,临床上六腑病症多用下合穴主治。】 例1: 方某某, 女, 50岁, 心烦失眠2年余。伴手足心热, 心悸,时有耳鸣, 腰背酸痛, 健忘。查: 神疲乏力, 舌尖红、苔薄白而干,脉细数。 此为阴虚火旺, 心肾不交。治宜交通心肾, 滋阴降火。取穴以右侧神门、内关, 左侧太溪、太冲, 双侧涌泉、安眠、百会等穴。各穴手法行平补平泻, 留针20~ 30分钟, 每天1次, 5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每晚可以安睡8小时, 经巩固治疗1个疗程后,未复发。

通信资源定义

通信资源定义 1空间公共资源 为了管理通信网内的各种点状元素而划分的空间关系,是与其它专业的网络资源可以共同使用的公共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区域:为了通信网的管理界限清晰而划分的地理空间,区域按照管理归属,又由多个子区域组成。 站点:在通信网络中表现为一个网络节点,在地理空间上表现为包含一个或多个通信机房的建筑物或建筑群。 机房:指包含在站点内的用于安装通信设备及其他辅助设施或者线缆成端的建筑实体内房间。 机架位置:机房中用来放置机架的空间,在机房平面中,通常对机架位置实行整体的规划管理,机架位置通常在走线架或走线槽的阴影上,一个机架位置能安放一个或多个机架。 网络节点: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点设施的集合,可以作为一些连接(如光缆)的起始和终止节点;二是多个网元汇聚形成的聚集节点,多个网元可以作为一个节点来对待。 2线路走廊资源 承载光缆、电缆的管道、管槽或杆路的线状空间资源,和包括形成这些线路路由的人井、接续井、电杆、铁塔等点状资源。具体内容如下: 管道:是通信线路在地面下的主要载体,用于敷设通信线路及线路附属设施。管道可以理解为整个管道网,由所有的管道段组成,不用作为资源对象单独管理。

人井:是管道段或槽道段的终端建筑。便于工程维护人员进行安装维护管道、子管、光缆、电缆的有一定空间的地下设施。人井包括接续人井、接续手井、汇集井。汇集井包含两个以上的方向,可以作为管/槽段的起点或终点,接续井只有两个方向,存在于某个管/槽段当中,接续井可能变为汇集井。在线路拓扑图中,每一个人井都按一定的顺序(递增或递减)进行排列,人井与人井之间通过管道段或槽道段进行联接。 管道段:由若干管群集合组成的,承载和穿放光缆或电缆的地下建筑设施。任意相邻两人井之间作为一段管道段。 槽道:槽道是一种特殊的管道,在电力系统中主要是指电缆沟;电缆沟作为敷设电力电缆的沟道,开挖于地面,有覆盖物覆盖,是电力系统特有的一种资源,在其槽壁上敷设子管或钢管,作为光缆的承载通道。槽道可以理解为整个槽道网,由所有的槽道段组成,不用作为资源对象单独管理。 槽道段:在槽道中,任意相邻两接续井之间算为一段槽道段。槽道段没有管群,有管孔和子管。 管群:管群是一组管孔的汇集。 管孔:可穿放若干条光缆、电缆或子管的管道段截面的空心部分。一个管道段可以有多个管孔,每个管孔又包含多个子管。管孔可能从属于某一管群,也可能作为单独存在。 子管:子孔从属于管孔,放置在管孔内的管,如PVC管,用于将大的管孔分割为更小的空间。 管道闸:管道闸属于站点,在站点的地下进线室中,是出局的管道在地下进线室中的管道截面,它与出局管道的第一个人井构成了出局管道段。 管道闸位:管道闸位从属于某一管道闸,由某个方向管群组汇集而成的一个截面。 引上管:连接管道段和杆路的设施,此外,从机房到铁塔/门架/地槽一段

氟桂利嗪与头痛宁胶囊联合治疗101例偏头痛患者的临床报告

氟桂利嗪与头痛宁胶囊联合治疗101例偏头痛患者的临床报告 发表时间:2013-10-29T14:15:57.59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8期供稿作者:杨德章[导读] 偏头痛是目前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关于该种疾病的病因目前临床尚无明确统一的观点,通常认为该病的发生是与神经中枢系统受到内分泌及精神因素所引起的。杨德章 (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安凝卫生院湖南安乡 415600) 【中图分类号】R74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8-0101-02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临床面对偏头痛患者时,给予其实施氟桂利嗪、头痛宁胶囊联合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近期内收治的20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给予A组99例患者实施氟桂利嗪治疗,给予B组患者实施氟桂利嗪、头痛宁胶囊的联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联合治疗的B组患者其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6.04%%,明显高于单一实施氟桂利嗪治疗A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75.76%(P<0.05)。结论临床应用氟桂利嗪、头痛宁胶囊联合对偏头痛患者实施治疗时,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关键词】氟桂利嗪头痛宁胶囊偏头痛临床上将偏于一侧头部疼痛、且症状顽固易定期发作的疾病称为偏头痛,该种疾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头痛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偏头痛的发作具有反复发作、且难以治愈的特性,患者会伴有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严重者可造成四肢的瘫痪,因此给患者的生活、学习及工作带来巨大的影响,部分患者会因偏头痛导致其长期丧失工作、学习的能力[1]。我院此次采取氟桂利嗪、头痛宁胶囊对101例偏头痛患者实施了治疗,且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将治疗体会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间收治的200例符合相关诊断标准的偏头痛患者作为此次临床研究对象,入选患者临床均表现为:呈现为中重度的发作性疼痛、且疼痛部位多位于额颞部或眶后,疼痛持续时间一般维持在4小时制3天间,部分患者疼痛时会伴有视力模糊、闪光等表现。全部入选患者均经影像学CT检查,排除了存在颅内感染、颅内占位、脑外伤、癫痫、低血压、高血压以及其他因素所导致的头部疼痛,同时排除了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障碍、过敏体质的患者以及哺乳期、妊娠期的妇女。本次入选的200例偏头痛患者中男性患者有51例、女性患者149例,患者平均年龄28.6岁。随机将入选的200例患者分为A组99例、B组101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A组患者实施单纯的氟桂利嗪治疗,方法为在每日睡前给予患者口服5mg的氟桂利嗪进行治疗;B组患者实施氟桂利嗪、头痛宁胶囊的联合治疗,方法为在A组患者的服药治疗基础上,给予患者增加服用每次三次,每次三粒的头痛宁胶囊进行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一个月。 1.3疗效评定:将开始服药治疗后,头痛症状消失的患者的称为治愈;将开始服药后,头痛症状明显缓解,且每月的发作次数较治疗前减少超过2/3以上的患者称为显效;将开始服药后,头痛症状有所减轻,且每月的发作次数较治疗前减少超过1/3以上但未达到2/3的患者称为有效;将服药治疗开始后,头痛症状无改善,且发作次数无减少的患者称为无效。 1.4统计学处理: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 2.5对数据进行处理,行X2检验,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B两组患者在服药治疗后,B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6.04%,明显高于A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75.76%(P<0.05),详见表1。 注:与A组患者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偏头痛是目前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关于该种疾病的病因目前临床尚无明确统一的观点,通常认为该病的发生是与神经中枢系统受到内分泌及精神因素所引起的。笔者也就该病的发作机制进行了如下总结:①与三叉神经的血管炎性反应有关,研究显示,CGRP这种三叉神经神经肽,会通过扩张血管及对感受器的刺激传入纤维,这样不仅会降低患者的疼痛阈值,还会造成患者硬脑膜、三叉神经周围组织发生炎症,造成患者疼痛。②与神经介质的异变有关,5-HT是一种神经介质,当患者偏头痛发作时,会导致血小板快速的释放5-HT,释放处的5-HT会导致颅内血管收缩,并附着于血管壁上,之后释放的5-HT会出现一次过性升高,从而导致血管扩张引起患者头痛。③与感染有关,主要是指幽门螺旋杆菌,当患者因螺旋杆菌导致感染后,其机体会的肿瘤坏死因子及白细胞介素会升高,从而引起患者血液中的C反应蛋白、5-HT、CGRP 等物质发生代谢紊乱现象,从而加重了患者神经源性炎症反应及体内血流量的改变,进而引起患者产生偏头痛[2]。 本次我院对101例偏头痛患者实施了氟桂利嗪、头痛宁的联合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其中氟桂利嗪是一种钙通道的阻滞剂,该种药物进入机体后,会直接作用于钙通道,其可以通过对钙通道的阻滞,来达到对致痛物质释放的抑制作用。此外,该种药物还可以有效的对抗5-HT,起到对脑组织的保护作用,从而遏制了颅内血管的扩张,有效的遏制了偏头痛的产生[3]。头痛宁是一种中成药物,其主要成分为天麻、全蝎、土茯苓、当归、制何首乌等,其中的制何首乌、全蝎可以起到提高机体免疫力及镇痛解痉的作用[4];天麻可以有效的降低脑血管的阻力,从而增加患者的脑血管血流量;当归具有活血止痛、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土茯苓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疼痛的阈值,起到止痛的作用。该种药物进入机体内后可以显著的降低CGRP含量,通过对5-HT的调节,有效的遏制脑内血管的扩张,从而治疗偏头痛。此外还可以通过对头痛调控点的控制,来达到缓解患者痉挛的血管、遏制血小板的凝聚以及改善患者血液的粘稠度的目的,从而有效的降低了患者颅内血管的阻力,增加了患者脑部血液的循环,进而缓解了患者的偏头痛症状[5]。 本组研究显示,实施联合治疗的B组患者其临床有效率为96.04%,明显高于实施单一氟桂利嗪治疗的A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75.76%。结合上述理论,笔者认为,上述两种药物合用对治疗偏头痛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参考文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