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基础知识(第四章)

管理基础知识(第四章)
管理基础知识(第四章)

第四章决策

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要制定决策,但决策更多的是管理者的重要职责。每个管理者的大部分活动都包含决策,决策制定贯穿于管理的所有职能的过程之中。事实上,制定决策是管理者工作的本质,是管理工作的同义语。

第一节决策概述

一、决策的定义与特征

每个人不论在何种类型的组织内或组织的哪个领域,都在制定决策,都在两个或更多个方案中作出选择,以解决问题和实现组织目标。对于决策,虽然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如杨洪兰将决策定义为“从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的过程”(1996 );周三多等在《管理学——原理与方法》(1999)中概括决策为“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路易斯、古德曼和范特认为决策是指“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等。但在不同定义的背后蕴含着共同的内容和本质。

1、决策的本质是一个过程。决策是一个过程,一个在可供选择的备选方案中选择合理方案的过程。决策不仅是一个过程,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七个步骤,我们将在第二节作详细介绍。

2、决策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或利用机会,实现组织目标。决策的过程始之于发现问题和机会,其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利用机会,实现组织目标。

3、决策的主体是人,可以是管理者,也可以是非管理者。在组织中,不仅管理者要制定决策,非管理者,即组织员工也要作出决策。

4、制定决策的条件是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决策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如果只有一个备选方案,就无所谓选择,无所谓决策了。

基于以上分析,所谓决策,就是组织中的人为了解决问题或利用机会,实现组织目标,在几个可供选择的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过程,即多方案择优。

决策一般具有下列特征:

1.预见性。决策是一项立足现实却又面向未来的活动,而未来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未知的领域。然而,人们不会甘心在未知的领域面前无所事事,他们希望能够对未来做出判断,以把握自己行动的方向。

2.选择性。

决策不仅具有预见性,而且具有选择性。 选择性是决策的灵魂。没有选择就没有决策。从某种意义上讲,决策的过程就是选择的过程。无论是目标的确定还是行动方案的确定,二者都离不开选择。一般而言,决策的内容完全可以简化为以下两方面的选择。(1)目标选择。决策目标就是决策者对未来一段时间内所取得的结果的判断。(2)方案选择。在目标确定之后,就要为实现目标寻求有效的途径,即提出各种备选的行动方案。方案拟定并非多多益善,因为人们不得不考虑各种资源条件的限制,但只提出一种方案肯定也不是可取的做法。生活中,人们习惯上把只有一个方案可供选择、没有其他选择余地的选择称为“霍布森选择”。1631年,剑桥商人霍布森贩马时声称允许顾客进行挑选,但附加了一个条件:只准挑选离围栏门最近的那匹马。但实际上等于不让挑选,“霍布森选择”由此得名。值得注意的是,在情况非常严峻,无其他路可走,霍布森选择也有可能带来好的结果,如韩信的“背水之战”。但原则上讲,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它都不会有好的结果。管理上有一条重要的格言:“当看上去只有一条路可走时,这条路往往是错误的。”这主要还是想鼓励人们探求更多的路,摆脱惟一选择的困境,力争从多种方案中择优。毫无疑问,只有一种备选方案就无所谓择优,没有了择优,决策也就失去

了意义。当然,备选方案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其优劣不可能凭空做出判断,只有通过综合的比较和评估,才能发现备选方案中哪个最优,哪个较优和哪个不优。

3.主观性。决策是人做出的,所以必然受到人的主观意志的影响。

二、决策的分类

(一)按决策影响的时间划分:

1.长期决策:事关组织发展方向的长远性、全局性的重大决策。

2.短期决策:为实行长期战略目标而采取的短期策略手段。

(二)按决策的重要性划分:

1.战略决策:直接关系到组织长远利益的重大决策。

2.战术/管理决策:是在组织内部有关战略决策的贯彻和执行的决策。

3.业务决策:是为了解决日常工作和具体作业任务中的问题所作的决策。

管理者与决策类型

(三)按决策的主体划分:

1.集体决策: 决策权由集体共同掌握的决策。

2.个人决策;个人决策是决策权集中于个人的决策。

(四)按决策的起点划分:

1.初始决策:零起点决策

2.追踪决策:对以前决策的修订或发展

(五)按决策所涉及问题的性质划分:

1.程序化决策:常规决策,处理例行问题。

2.非程序化决策:非常规决策,处理例外问题。

(六)按照决策中可选方案的数量划分:

开关式决策:即在两种可选方案中,二者择其一,要么A,要么B;

旋钮式:是在多种可选方案(三者或三者以上)中进行选择,被称之为旋钮式决策。

三、决策制定的环境划分及方法

管理者在制定决策时,通常会面临三种环境或情况:确定性环境、风险性环境和不确定性环境。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管理者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制定决策。

(一)确定性环境

对于决策制定者来说,确定性环境是最理想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信息资料是确定的,决策的条件是确定的,可供选择的方案之间的优劣比较和预期结果是明确的,决

策选优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当政府财政部门决定在哪一个银行存入超额的政府基金时,他们确切地直到每一家银行提供的利息,以及计算出将从基金中得到多少回报。

在确定性环境下制定的决策称为确定型决策。确定型决策常用的方法是线性规划。线性规划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最早起源于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最为紧张的阶段,为了抵御纳粹德国的猛烈进攻,英军指挥部委托六位科学家研究如何动用其有限的军用物资来获得最大战果,从而形成了最早的线性规划问题。后来,在逐步发展之后,线性规划的方法被广泛运用于组织的决策之中。

线性规划就是在线性约束条件下求线性目标函数为最优的问题。在线性规划问题中,首先必须明确影响目标的变量,根据不同变量间的关系列出目标函数方程式,然后具体地列出问题的约束条件或约束方程式,这些约束方程式都只能是线性方程。在具体的决策问题中,“目标函数”是用函数形式表达的决策者的目的(如产量、利润、成本等),“约束条件”是对目标或变量加以限制的各种因素(如资金、技术、时间等)。

线性规划抽象成数学模型,是如下条件的极值问题:

案例:某企业生产两种产品:桌子和椅子,它们都要经过制造和装配两道工序,有关资料如表所示。假设市场状况良好,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都能卖出去,试问何种组合的产品使企业利润最大?

(二)风险性环境

风险性环境,是指决策事件未来的各种自然状态的出现概率是可以测出的,在这种情况下所做的决策具有一定的风险性。风险型环境有五个主要特点:(1)存在着决策者希望达到的一个明确的目标;(2)存在着决策者可以选择的两个以上的行动方案;(3)存在着不以决策者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两种以上的客观状态;(4)不同的行动方案在不同的自然状态下的损失或利益可以计算出来;(5)未来将出现哪种自然状态,决策者不能肯定,但可大致估计出其出现概率。

在风险性环境条件下制定的决策称为风险型决策。制定风险型决策的常用方法是决策树法。

(三)不确定性环境

不确定型环境,即外部条件不可测,所需信息不确定,决策事件未来的各种自然状态完 全是随机的,选中的方案执行结果是无法预知的。在不确定性环境下制定的决策称之为不确定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的方法主要基于决策者的心理定位。悲观的决策者将会采用小中取大法,乐观的决策者将遵循大中取大原则,对于那些希望最小化其最大遗憾的管理者来说,采取最小最大后悔值法是最佳的选择。让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考察这三种决策方法的差异。

1、小中取大法:又称悲观原则,即选择在最差自然状态下收益最大的方案作为实施的方案。

2、大中取大法:又称乐观原则,即选择在最好自然状态下收益最大的方案作为实施的方案。

3、最小最大后悔值法:计算各方案在各自然状态下的后悔值(某方案在某自然状态下的后悔值=该自然状态下的最大收益-该方案在该自然状态下的收益),并找出各方案的最大后悔值,然后进行比较,选择最大后悔值中最小的方案作为实施的方案。

决策分枝

50 -10 -1 0.5

天气好0.2

状态分枝

案例:某企业打算生产某种产品。据市场预测,产品销路三种情况:销路好、销路一般

和销路差。生产该产品由三种方案:改进生产线;新建生产线;与其它企业协作。据估计,各方案在不同情况下的收益如下表:

(1)乐观原则(大中取法):新建生产线

(2)悲观原则(小中取法):协作生产

(3)最小最大后悔值法:改进生产线。

P公司的市场部经理决定在本城市推广一种新的产品S,并制定了四种可采用的战略S1 、S2 、S3 、S4,以回应竞争对手的新开发产品A。该经理清楚地知道对手公司的A 产品有三种竞争战略A1、A2、A3。在这个案例中,P公司的市场部经理事先并不知道对手公司会采取三种战略中的哪一个,也不知道该公司的四种战略其各自成功的概率是多少。于是该经理便将四种战略分别在对手公司采取不同战略情况下的利润作了以下罗列:

在此案例中,如果该市场部经理是一个悲观主义者,那么他将选择方案S3;

如果该经理是一个乐观主义者,那么他将选择方案S4;如果他是一个期望最大

遗憾值最小化的管理者,那么他将选择方案S4。

第二节决策的制定过程及方式

决策活动不能被理解成决策者拍板作决定时的片刻行为。决策是一个动态的行为过程。特别是现代一些关系到生存与发展的重大决策活动往往表现为一个非常复杂的互动过程。

(一)研究现状,发现问题与机会

任何决策都是从发现和提出问题开始的。所谓问题,是指应该或可能达到的状况同现实之间存在的差距,表现为需求、机遇、挑战、竞争或愿望等,是一个矛盾群,是客观矛盾在主观世界中的反映。

明确问题包含三个层次:一是明确问题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可能产生的价值和影响;二是明确问题产生的原因;三是明确问题的严重性和必要性。

领导在组织中的地位使得他们能够通观全局,从整体的角度进行思考和比较,更容易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分析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定问题的性质,并以此作为决策的起点,这是领导的基本职能和责任。

(二)确定决策目标

在发现问题并分析了组织改变活动的必要性之后,紧接着就要研究针对这些问题确定应该达到何种效果,即确定决策的目标。确定目标是决策中的重要环节,决策目标不明确,盲目地搜集情报,盲目地制定方案,很有可能“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因此,确定决策目标必须引起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三)搜集资料,掌握信息

决策目标一旦确定,就要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组织内外部各方面的相关情报和信息。收集到的资料越丰富、越准确,决策者及参谋者对自然状态的概率估计或预测也就越接近于客观实际,最终所做出的决策也就越合理有效。

收集资料,一方面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根据具体要求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汇总;另一方面,还要有广泛性和综合性,注重平时的积累和存储,充分发挥信息中心、资料室、档案室或数据库的作用。组织在科学化决策中必须重视“情报网络”,保证网络畅通,以便使情报和信息从组织的各个部分迅速传递到决策中心,并注意尽量减少信息的扭曲和失真

(四)制定多种备选方案

拟定可供选择的各种可能方案是决策择优的必要条件。如果只有一个方案,就没有比较和选择的余地,也就无所谓决策。这项工作主要由决策参谋机构承担。决策参谋机构以组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目标,认真整理分析信息系统收集到的情报和信息,经过充分的系统分析和科学计算,给出可靠的判断和尽可能多的备选方案。

(五)决策方案的评估与选择

选择最优方案是决策的关键环节,也是领导职能重要性的体现。如果方案优选出现失误,往往会因一着不慎而全盘皆输。方案优选作为决策的决定性环节,能够充分展示现代领导决策能力的高低。它要求组织的领导者有良好的决策素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全面系统的管理理论,丰富的实战经验和很强的判断能力。

(六)实施决策方案

决策方案的实施是决策制定过程的关键环节。如果方案得不到有效的实施,决策可能就此毁于一旦。

决策实施是指将决策内容传递给组织有关人员并得到他们有力的行动支持。在决策实施过程中,执行者的态度和行为是决定决策成败的关键因素。为了提高决策执行人员实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吸收他们参与到决策制定过程当中,以提高他们对决策方案的熟悉度和认同感。

(七)评估实施结果

决策制定的最后一步就是评价决策的实施结果,看它是否已解决了问题,利用了机会,是否实现了决策中所制定的目标,是否方案实施过程出现了与方案不相符合的行为。如何评价实施结果,我们将在后面的控制章节作继续的探讨与介绍。

决策不是一个一次性的静态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如果实施结果与决策目标不相符,决策会进入下一轮的再制定、再实施和再评估过程。这个过程不断循环,以至无穷。

二、决策的制定方式:理性、有限理性和直觉

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决策的制定者,但决策更多的是管理者的职责。管理者决策的整体质量对组织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本部分中我们将考察管理者制定决策的凭借方式,即理性、有限理性和直觉。

(一)理性的方式

承担决策制定的管理者往往被希望能够在完全理性的假设下制定决策,从而使制定的决策是完全客观和符合逻辑的,能够实现组织利益的最大化。这是我们对决策制定者的一种期望,而要实现理性的决策制定,需要符合一系列的条件:

1、现实中的问题和机会是清楚无歧义的。决策者必须拥有与决策情境有关的所有的完整信息。

2、目标是单一而清晰的,没有不同目标之间的冲突。无论决策是购买一辆新车、开发一种新项目、制定一种新产品的价格,还是挑选合适的应聘者,管理者的目标都必须是唯一的、明确的和能够实现的。

3、所有的方案及其结果都是已知的。理性决策的制定者往往被假设为是全能的,他们能够在问题清楚、目标清晰的基础上罗列出所有的可行方案,并预测出每一种方案可能发生的结果。

4、倾向是明确的、一贯的。理性决策者对于决策备选方案的重要性排序是明确的,而且是稳定和不变的。

5、时间和成本是没有极限的。理性决策者有充足的时间和成本去获得有关问题和方案的全部信息。

6、实施方案能够实现组织利益的最大化。理性决策制定者完全有能力选择出能够实现组织利益最大化的方案。在理性决策者看来,决策遵循的原则就是最优。

决策制定的理性假设条件的现实性受到了挑战。如果一个管理者面对的是一个简而清楚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中,目标明确,方案已知,时间和成本压力很小,方案的结果实具体和容易衡量的,那么决策制定完全可以遵循理性假设。但事实上,管理者面临的绝大多数的问题和机会并不符合上述的条件和情况。决策制定的理性假设在实践中面临着来自于各个方面的挑战和困境:

1、管理者的能力,包括识别问题和机会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是有限的,管理者在决策制定的过程中,常常是感性的、主观的,而不是完全理性的、客观的。

2、组织内外的发展与变化,问题与机会的出现与演变等都是异常复杂的,管理者很难立即收集到相关信息,而只能收集到有限而且是容易获取到的信息。同时,组织对于决策的时间和成本也不是无极限的。在有限的信息、时间和成本的基础上,管理者只能指定有限的方案,对方案的分析和认识也是有局限性的,从而实现组织利益的最大化的目标也是不现实的。

尽管决策的理性制定方式在现实中受到很大的限制,但人们还是希望管理者能够遵循理性制定过程。

(二)有限理性的方式

管理者的在现实世界中面临的绝大多数决策并不符合理性决策制定的条件,那么到底组织中绝大多数的决策是通过什么方式制定的?有限理性的假设是解决这一两难困境的最佳答案。

20世纪50年代,赫伯特·A·西蒙第一个对“理性”假设的决策制定方式提出了疑问,并进而提出了“有限理性”和决策的“满意”原则。西蒙指出,在决策环境异常复杂和高度不稳定的条件下,人(包括管理者)的理性是介于完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属于有限理性。管理者在决策制定的过程中,受到时间和成本的限制,不可能收集到及时而充分的信息情报,而只能收集到有限的信息,制定出有限的可选择方案,对方案作有限的分析,从而从有限的方案中选择“满意”的方案,实现令人“满意”的结果。在有限理性假设观点里,决策遵循的是结果的“满意”原则,而不是绝对理性中“最优”原则。

案例:假定你的专业是财务,在你毕业时想找到一份工作,你愿意做一个个人理财计划人员,起薪不低于5000元/月,工作地点距离你家不超出100公里里。现在你找到了一个企业信用分析师的职位,它并不是你所希望的个人理财计划员,但仍属于财务领域。这项工作是在一家银行中供职,距离你家60公里,起薪是5100元/月。

如果进行一次更广泛的工作检索,你可能会在一家信托公司中发现一个个人理财计划员职位,公司距离你家30公里,起薪是5500元/月。但这家公司对应聘人员的要求非常严格,你对被录用的几率没有把握。

请问:如果是你,你会怎样选择?

(三)直觉的方式

直觉在管理决策制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直觉决策(intuitive decision making)是指基于决策者的经验、感觉、潜意识等制定的决策。管理学中,对管理者的直觉制定方式的研究人员,总结出了五种不同的影响决策制定的直觉因素:

1、管理者运用潜意识中的潜藏信息制定决策。

2、管理者依据自身的道德价值观或文化取向制定决策。

3、管理者根据过去的经验制定决策。

4、管理者根据当时的情绪或感觉制定决策。

5、管理者根据以往的知识和训练制订决策。

根据直觉制定决策的方式不是要完全取代理性方式或有限理性方式,而是与之相辅相成,相互的补充的。决策者在不适宜运用理性方式或有限理性方式的时候,运用直觉决策的方式可以改善决策的质量和有效性。一项对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调查表明,几乎有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认为,在决策制定中下意识的感觉超过了有认知力的问题解决。

第三节群体决策的利弊及其制定方法

组织中的许多决策,尤其是对组织有极大影响的重要决策,都是通过采用委员会、审查组和研究小组等类似的组织作为工具制定的。研究发现,管理者40%的或更多的时间是花费在各种会议上。本节中,我们将比较群体决策与个人决策的优缺点,明确什么

时候应采用群体决策,以及探讨在群体决策中普遍使用的方法。

优点:

1、提供更完整的信息。群体决策能够集思广益,群策群力,集中更多、更全面的知识、技能和信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2、产生更多的备选方案。群体成员来自于不同的专业领域,可以为决策制定和解决问题提供较多的处理意见和可供选择的方案。

3、增加员工对决策的接受性,提高其合法性。群体成员在决策过程中,伴随着满意度的增加,会表现出对决策的支持,从而提高了其合法性,使之易于执行。

缺点:

1、消耗时间。群体决策有时会因为成员间利益的不同、观点的冲突、个人的成见和情绪化行为等情况,造成不必要的内耗和人力的浪费,从而导致人为的决策障碍。

2、少数人统治。有时,表面上是群体决策,但事实上,决策仍是由某个领导或小集团控制。此时,表现为名义上的群体决策,实际上的个人拍板,其结果可能会伤害参与决策的其他成员的感情。

3、屈从压力。群体沟通遇到障碍时,个人意见往往会受到某种因素的压制,使个人的创新思维和建设性意见不能够很好的表达出来,最终导致了群体屈从(groupthink).

4、责任不明。一旦决策失误,责任须由集体承担,从而掩盖了个人的过失,这是一种不应该出现的情况。但在日常生活中,以此逃避责任的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

二、改善群体决策的方法

1、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一词原本是用来形容精神病人胡思乱想、胡言乱语的情形,当作为一种决策方法提出的时候,其含义则是指在决策的会议上,人们可以无拘无束、自由奔放地思考问题,无所顾忌地畅所欲言。这一方法是由美国创造工程学家奥斯本(A.F.Osborn)于1939年首先提出的。

四项原则:

(1)对别人的建议不作任何评价,将相互讨论限制在最低限度内

(2)建议越多越好,不考虑建议的质量,想到什么就应该说出来

(3)鼓励每个人积极思考、广开思路,想法越新颖、奇异越好

(4)可以补充和完善已有的建议使它更有说服力

这种方法以5~ 6人,1~ 2小时为适宜。

2、名义群体法

名义群体法象参加传统会议一样,群体成员必须参加,但他们的想法是独立思考的结果,故称名义群体法。

(1)成员集合成一个群体。先召集一些有知识、有经验、有能力的人,把要解决的问题和关键内容告诉他们。

(2)在进行任何讨论之前,成员独立思考后写下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3)每个成员逐个陈述和说明各自的想法和观点,并记录下来。

(4)群体开始讨论,以便把每个想法搞清楚,并作出评价

(5)对各种进行投票优选。

3、德尔菲法

这种方法是美国兰德公司在20世纪40年代末推出的。它是针对所要调查的问题,首先挑选出一批有关专家,然后向他们提供调查表和一些背景资料,反复征询专家们的预测意见,经几轮调查后,专家们的意见趋向一致时,就汇总调查情况,得出预测结果。

规范做法如下:(1)通常在组织内部和外部,挑选研究一个特殊问题领域里的专家们成立一个小组。(2)要求专家们在各种新发现和发展的领域里,对他们认为将发生的情况,以及何时发生等问题做出预测(采用无记名方式,以便他们不受其他人的影响)。(3)把回答内容汇集起来,将综合结果反馈给小组成员。(4) 用反馈回来的手头材料(但仍采用个人无记名),对未来做出进一步估计。(5)这一过程可以重复数次。(6)在意见交流开始形成一致的看法时,结果便成为可以接受的预测。

例:我国上海市政府前几年就曾采用德尔菲法的原则,进行过一次小规模的决策咨询,调查对象确定为45人,都是有关专家和政府机关的领导。预测的内容是:上海市当前急需解决的十大问题是什么?要求被征询者按轻重缓急的顺序进行填写。从第一轮的统计结果来看,问题提得很分散,经归纳整理后仍有107个问题。调查小组从中选择了20个意见比较集中的问题进行第二轮咨询,要求每个人从这20个问题里选出10个问题。两轮过后意见就比较统一了,有10个问题均超过了半数。上海市在专家和领导中搞得这次预测咨询,对上海市政府的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电子会议

最新的定性决策方法是将专家会议法与尖端的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电子会议(Electronic meeting)。利用显示屏幕和计算机终端作工具将问题显示给决策参与者,他们把自己的问题打在计算机屏幕上。个人评论和票数统计都投影在会议室的屏幕上。

电子会议的主要优点是匿名、诚实和快速。决策参与者能不透露姓名地打出自己所要表达的任何信息,一敲键盘即显示在屏幕上,使所有人都能看到。它使人们充分地表达他们的想法而不会受到惩罚,它消除了面对面讲话的不便、提出反对意见的不适、闲聊和讨论偏题,且不必担心打断别人的“讲话”。专家们声称电子会议比传统的面对面会议快一半以上。例如,菲尔普斯·道奇矿业公司采用此方法将原来需要几天的年计划会议缩短到12小时。

第四节决策风格

决策风格对决策效果具有重大的影响,两者之间有着重要的因果联系。作为一个管理者,明了自己的决策风格,了解组织内其他决策者的决策风格,都会有利于增强科学决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一、决策风格的含义

决策风格是指决策者比较稳定的那些决策态度、习惯、方式、方法等等的综合反映。

二、决策风格的形成

决策风格是如何形成的,对这一问题的分析大体可归纳为三类理论:

1.个性决策论。这类理论的主张是,决策风格取决于决策者的个性(包括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征)。例如,气质有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等类型的区别;性格有外向型、内向型的不同。这些心理特征反映在决策行为上就有果断型、顽强型、多虑型、温和型等不同风格。

2.情势决定论。持这类主张的学者认为,决策任务与决策环境适合于不同决策风格的人,反过来说,只有适宜于特定决策岗位的、具有相应决策风格的人才能在该岗位上生存下去。

3.相互作用决定论。坚持这一倾向的理论认为,决策风格既受个性影响,又受决策任务与环境的影响,因此,在研究决策风格的形成原因时,需要同时考虑上述两类因素的相互作用。

三、决策风格的理论

(一)纳特的决策风格理论

按照纳特的观点,决策者做出选择的依据是信息,而信息是要经过收集与加工处理两个过程的,而这两个过程又成为了纳特归纳决策风格的两个角度。

在信息收集过程中,决策者有检测型(S型)与洞察型(N型)两种不同风格。

S型风格者按一定的编码办法收集信息,以便找出与有关标准的差异,他关心的是细节。

N型风格者所关心的是抓住决策背景的全貌,把握全局,力图发现事物的类型而不是分散的细节。

在信息加工处理过程中,决策者有思考型(T型)与感知型(F型)两种风格。

T型风格者倾向于运用逻辑推理进行思考,相信理性分析而不愿意去作人性方面的考虑,认为做出的决策应是非道义性的、非情感性的。

F型风格者则使决策感情化和人格化,将有关的人际环境都作为决策的参考背景。他们乐于采用探试法、直观思维、创造思维等等;认为在处理信息过程中,洞察力和创造力比分析能力重要。T型和F型两种加工处理信息的风格都不能说完美无缺。T型风格者所作的决策往往是经得起推敲的,因为其分析过程中所采用的前提假设是经过检验的,其推理过程是外显而可检视的。但是,许多高层管理中的战略决策的低结构特性,往往使之无法仅靠逻辑分析来进行决策;而且,由于经不起时间耗费和难于达到全面性要求,这种按部就班的过细的逻辑分析往往难以实施。F型风格者所制定的决策往往可接受性较大,有时还有创新;但由于这类决策过分地情感化和人格化,有时会有所偏颇。

纳特在进行了上述决策者在信息收集和信息加工处理两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四种不同风格的分类后,又对它们进行组合,并归纳出四种典型的决策风格(如表)。

(1)ST型——条理型风格。这种风格的决策者强调依靠可靠的资料进行严格逻辑分析,注重支配决策过程的规则,喜欢使用分析性决策工具(如数学模型和统计技术),侧重于靠公理逻辑或统计显著性来证明某个行动方案的必要性。他们认为,如果决策者被定性分析信息或感情考虑所左右,就无法达成决策的理论依据而变得感情用事。

(2)NT型——思索型风格。这种风格的决策者有喜欢逻辑分析的偏好,但特别注意对逻辑前提的检验,而且重视问题的来龙去脉与发展变化,关心重要随机因素的影响,强调分析的全面性。他们重点收集的是那些能表明将来可能性的重要事实,以及数据与假设之间的联结。他们主要采用决策树、敏感性分析等决策方法,同时也常常使用直觉。

(3)SF型——判定型风格。这种风格的决策者主要关心那些影响选择的人际关系,而且多用事实与细节来描述这些关系。他们认为所谓有现实性或可行性的东西就是重要人物同意实行的东西。他们虽然也收集定量方面的信息,但其加工信息的办法是从信息的内涵上去寻找一致性。他们喜欢群体决策办法。他们只是把定量分析方法作为一种决策

的辅助工具。

(4)NF型——逐步协调型风格。这种风格的决策者进行决策的依据是他们的偏好和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预感或启示,而这一切又根植于他们过去的长期经验。他们很少应用分析性工具,因为他们认为,这类工具无法应付那些极端重要的决策中所包含的高度复杂性——政治方面和道义方面的复杂性。他们赞同肖伯纳的观点:“世界所有的经济学家,一个接一个都不会找到结论的。”他们认为,价值标准是大多数决策的关键,而且,对决策有影响的那些权力持有者的个性、观点与愿望,都是必须予以考虑的。协调主要权力持有者间的价值观与信念是选择行为的前提。为了做出决策,他们力图在互相冲突的各种要求中实现平衡,因而政治磋商、讨价还价、谈判、相互调整等是他们常用的手段。他们主张少用群体决策法,认为群体决策产生的往往是“共同认可的无知”。

(二)罗宾斯的决策风格理论

罗宾斯将影响管理者决策的个人能因素归纳为两个向度:管理者的思维方式和管理者个人的模糊承受能力。从思维方式角度看,管理者中的一部分人倾向于理性的方式,即用顺序的观点看待信息,在制定决策之前必须确认信息是符合逻辑的;另一部分人则倾向于非理性,即直觉和极富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和处理信息。从管理者的模糊承受力角度分析,一部分管理者模糊承受能力低,总是以具有一致性和某种顺序的方式来组织信息,试图降低其模糊性;另一部分管理者则具有较高的模糊承受力,他们同时能够处理许多不同的想法。将这两个向度的高低趋向分别组合,便可以将管理者的决策风格划分为以下四种(如图):

命令型风格。命令型风格的管理者具有较低的模糊承受力,倾向于运用理性的方式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该种风格的决策者讲求效率和逻辑性,在制定决策前通常只考虑少量的信息和评估少数的备选方案,制定的决策简洁快速,关注决策的短期效果。

分析型风格。分析型风格的管理者具有较高的模糊承受力,并倾向于运用理性的方式思考问题。该种风格的决策者制定的决策全面,他们在制定决策前试图得到更多的信息和制定更多的备选方案,这是他与命令型风格的管理者的不同之处。分析型风格的管理者以谨慎为特征,具有适合处理特殊情况,解决特殊问题的能力。

概念型风格。概念型风格的管理者具有较高的模糊承受力,倾向于非理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该种类型的决策者通常在制定决策时趋向于收集更多的信息,考虑和评估更多的方案。他们关注决策的长期效果,能够制定具有前瞻性和全局性的决策。

行为型风格。行为型风格的管理者具有较低的模糊承受力,倾向于非理性的思维方式。该种风格的决策者善于与组织其它成员沟通,注重吸取他人甚至事下属的意见,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行为型风格的管理者制定的决策易于被决策执行者接受并付诸实施。

思维方式

理性直觉

四种决策风格具有明显的区别,但绝大多数管理者的决策风格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主流风格和辅助风格相互融合和交替的结果。有些灵活的管理者甚至能够根据形势和环

境的不断变化,适时地从一种风格转换到另一种风格上。总之,管理者的决策风格不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

思考题

1. 决策的定义与特征

2. 简述决策的制定过程

3. 简述决策的制定方式

4. 掌握不同决策方法的运用

5. 简述群体决策的优缺点

6. 了解纳特和罗宾斯的决策风格理论

经济管理基础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复习题1 一、选择题 A1、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企业、家庭和()等微观供求行为与价格之间关系的经济科学。 A 单个市场 B 整个社会 C 国民经济 D 总体市场 B2、宏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 A 资源配置 B 资源利用 C 国民收入 D 市场价格 D3、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是()。 A 亚当·斯密 B 大卫·李嘉图 C 威廉·配第 D 马歇尔 A4、1870年,英国杰文斯、法国瓦尔拉斯、奥地利门格尔几乎同时提出了()。 A 边际效用价值论 B 不可能性定理 C 交易成本 D 资源最优配置标准 B5、经济学是研究() A企业如何挣钱的问题B如何实现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 C用数学方法建立理论模型D政府如何管制的问题 C6、下列哪项问题不是经济学研究涉及的问题() A在稀缺资源约束条件下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方法B如何实现中国人均收入水平翻两番 C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问题D充分就业和物价水平的稳定 D7、关于经济如何运作的基本经济问题() A、只有在市场经济国家中才存在 B、只有在计划经济国家中才存在 C、只有在混合经济国家中才存在 D、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经济,都存在 B8、下列哪项是属于规范经济学研究的范畴() A、电冰箱在夏季热销的原因分析 B、政府如何改变收入分配不均的现象 C、对中国经济实现经济增长率超过8%的研究 D、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研究 C9、实证经济学不意味着()。 A、它能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B、它能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C、它能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D、数学和统计学是经常用到的分析工具 C10、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 A 国民收入的决定 B 资源的充分利用 C 个体经济单位 D 整个经济体系 B11、价格机制调节经济的条件不包括()。 A 存在市场 B 独立的经济实体存在

粮油仓储保管基础知识

粮食仓储保管基础知识 一、储粮基本概念 1、什么叫粮油储备? 粮油储备即粮油保管,是指粮食,油料和油脂在离开生产领域、尚未进入消费领域,而在流通领域的停滞过程,它是粮食流通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2、如何做好粮食储藏工作? 取决于三个要素:一是要有良好的仓房和配套设施,二是要有一系列较为先进的储藏保管技术,三是要有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 3、粮油储藏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粮油储藏的基本要求就是“确保粮油安全、减少损失损耗、防止污染、延缓品质劣变”。这是根据《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中关于粮食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节约成本费用等相关内容提出的。其基本含义就是营造良好的储藏生态条件,在确保粮油安全的前提下,减少储藏粮油的重量和质量损失,防止化学药剂和其它有毒有害物质对粮油的污染,延缓粮油品质变化,从储藏的角度,为粮食安全提供保障。 4、在现代粮食储藏中,主要应用哪些技术?

为创造一个合理的储粮环境,控制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确保储粮安全,在生产中应用的主要储粮技术有:(1)粮情检测:利用计算机电子检测技术,为随时了解深层粮堆的储粮状况提供一种手段,这对掌握粮情变化动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极为有利。(2)干控:通过控制储粮的水分含量,创造一个不利于虫霉生长的低水分环境,如高温干燥,机械通风。(3)温控:通过控制储粮的环境温度,创造一个不利于虫霉生长的低温环境,如低温储粮、谷冷机冷却。(4)气控:通过改变储粮环境的气体配比,达到杀虫、抑霉、保持粮食原有品质的目的,如低氧(1-4%)、高CO2(>36-40%)、高N2(>99%)等。(5)化控:利用药剂产生的毒气阻断虫霉正常的代谢过程,达到杀虫抑菌的目的,如药剂熏蒸、有机酸抑菌、防护剂保粮。(6)综合保粮技术:我国储粮工作者在长期储粮实践中,开发出具有我国特色、利用多种储粮技术进行综合治理技术,如“双低”(低氧、低剂量)、“三低”(低氧、低剂量、低温)储粮。 5、什么是科学保粮? 科学保粮就是用科学的方法保管好粮食。按照粮食的变化规律,做到安全储存,避免或减轻虫、霉、鼠、雀危害造成的损失,抑制或减缓粮油陈化速度,

经济管理基础总复习题

课堂练习: 不定项选择题: 1.均衡价格是() A供给与需求相等时的价格B固定不变的价格 C任何一种市场价格D随着供给与需求变化,不会改变的价格 2.如果需求与供给同时增加,则() A均衡价格、均衡数量同时增加B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下降 C均衡数量增加、均衡价格下降D均衡数量增加、均衡价格不确定 3.边际成本是指() A 总成本除以产量 B 平均成本除以产量 C投入的生产要素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增加的产量 D产量增加一个单位,给总成本带来多大的变化 4.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对于一家生产玉米片的厂商而言,下述哪些因素可能引起它的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 A.采用更为高效的生产设备 B.生产玉米片的原材料价格上涨 C.厂商的融资成本降低

D.玉米生产基地遭遇旱灾 5.找出可能引起劳动供给曲线向右移动的因素: A.越来越多的妇女进入劳动力队伍 B.人口结构呈老龄化 C.移民数量增加 D.人口呈现负增长趋势 6.下列哪些包括在本年度的GDP中: A.大学学生每月从家里拿到的零花钱 B.企业存货增加了2000万人民币 C.购买1000股联想公司的股票 D.妻子从事家务劳动 E.购买一副已故画家伦勃朗的绘画真品 F.出租两居室公寓得到的租金 7.吸引、发展和保留有效员工队伍的活动称为: A.招聘 B.选拔 C.培训 D.人力资源管理

8. 以下哪一项不是组织的独特资源或能力的前提条件? A.有价值 B.稀缺 C.投资巨大 D.难以模仿 E.难以替代 填空题: 1.根据下表列出的信息计算:当小明拥有2件运动衫时,拥有第三件运动衫的边际效用 为:

2.在小麦的生产中,假设劳动为唯一的可变生产要素,随着劳动投入的增加,小麦的产量 也增加。假设劳动的成本为20元/小时,根据下表列出的信息计算,当小麦产量从155000蒲式耳增加到165000蒲式耳时的边际成本为 3.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不同厂商拥有不同的成本曲线。如下图所示,厂商1、2、3的平均 成本曲线分别为AC1、AC2和AC3。当产品的市场价格高于p3时,哪些厂商可以进 入市场: 计算题:

仓库管理基本财务知识

库房管理的基本财务知识 大纲 一、库房管理目的 二、库房管理基本内容 流程(入库、防护、出库、盘点、帐务处理)及相关内部控制 三、库房管理的基本管理知识 出入库帐务处理、存货ABC管理、库存上下限管理 四、库房管理的主要考核指标 一、库房管理目的 为了加强生产公司的物资(包括原材料、零部件、产成品、辅助材料等)的出入库管理,做到账、卡、物相符,保证公司财产安全以及加快存货资金周转。 二、库房管理的基本内容 库房管理的业务范围涉及物资验收入库、保管保养、出库发放、物资盘点以及帐务处理等。

1、基本流程 生产公司仓库管理流程图

1、验收入库: 1.1原则:凡生产所需的各类物料在入库前,必须经专职检验员检验合格,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者(免检及紧急放行除外)不准入库,未经批准的采购物料不准入库;不能入库的物料由采购员负责退回供方或供应商。 1.2如因生产急需来不及检验而放行的物资,由采购员填写《应急产品申请放行单》,经公司质检批准,明确标记后办理入库手续。 1.3让步接收的物资由采购员填写“不合格品回用(代用)申请单”,经产品主管设计人员和检验人员同意,办理让步接收,同时由检验员对回用产品作好标识,然后办理入库手续。 1.4实施采购前,必须办理采购审批手续,并将审批手续完备的《物资采购计划单》、《临时采购申请单》、《采购申请单》及时传递给开单员和相关物料的仓库管理员。 1.5免检产品(含本公司不具备检测条件,由供应商出具质量保证资料的外购元器件)由检验员用《检验报告单》注明后,采购员直接在开单员处办理开单入库手续,仓库管理员凭《检验报告单》和《入库单》应做好帐务处理。 1.6仓库管理员凭《入库单》办理入库手续。同时,应立即清点实物,凡实物与入库凭据上的数量不符的,不得入库。 1.7不符合物资包装规范要求、包装物内物品拆开后发现有严重损坏的或属于计划外的物资,仓库管理员有权拒绝入库。 2、产品防护 2.1分类存放做到两齐(库容整齐、堆放整齐)、三清(数量、质量、规格)、三洁(货架、物件、地面)、三相符(帐、卡、物)、四定位(区、架、层、位,对号入座) 2.2按物资的特点和要求做好防锈、防潮、防变质、防失效、防变形、防损坏等保养工作。经常检查库存物资的保存质量,及时处理锈蚀、发霉、潮湿物资,对易变质、易腐蚀的物资要增加检查频次,并放在专用的工位器具上。对

储粮管理基础知识

储粮管理基础知识 一、中央储备粮库存管理的总体目标是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 全、管理规范保证国家随时调得动、用得上并有效控制储存成本。 二、中央储备粮库存管理的基本要求是“一符”、“三专”“四落 实”。一“一符”是指帐实相符即统计帐、会计帐与保管总帐相符保管总帐与分仓保管帐相符分仓保管帐与货位专卡相符专卡与库存实物相符。二“三专”是指专仓罐储存、专人保管、专帐记载。中央储备粮要由专人保管实行岗位责任制。保管、检验人员均要持证上岗。三“四落实”是指数量落实、质量落实、品种落实、地点落实。 三、储粮仓房和储油罐应常年达到“四无粮仓” 无害虫、无变质、 无鼠雀、无事故和“四无油罐”无变质、无混杂、无渗漏、无事故标准。四、保管员要严格按照粮油储藏技术规范的要求定期检查粮温、水分、害虫等情况认真做好粮情检查记录发现问题要及时报告并采取措施妥善处理。粮库负责人每月至少检查一次粮情并在粮情检查记录本上签署意见。 五、分公司组织开展的定期检查主要为春季储粮安全和度夏防汛检 查、秋冬季储粮安全和冬季防火安全检查。两次检查的时间一般为3-5月和9-11月对数量、质量的统计均以3月末和9月末时点为准。 六、定期检查的主要内容一、春季储粮安全检查的主要内容帐实是 否相符储粮品质是否正常粮情检查制度是否落实粮情记录是否

完整、真实仓房是否满足安全储粮要求是否达到通风、密闭、不漏雨、不返潮的要求粮情是否稳定在春季气温回升前是否对粮食进行隔热密闭等处理。二、度夏防汛检查的主要内容承储企业是否制订储粮防汛工作方案或抢险预案防汛抢险物资、器材是否备足备齐库区排水系统是否通畅。三、秋冬季储粮安全和冬季防火安全检查的主要内容帐实是否相符储粮品质是否正常粮情是否稳定安全防火责任是否落实消防设施设备是否齐全有效。七、中央储备粮入库包括收购、轮入、调入、进口等形式。具体操 作程序按以下流程进行准备—登记—检验—检斤—入仓—去皮—结算。 八、中央储备粮出库包括销售、轮出、调出、出口等形式。具体操作 程序按以下流程进行准备—收款—登记—检验—检斤—结算—出库。 九、参考储存年限以当年生产的粮油入库计算 1、长江以南地区稻谷 2至3年小麦3至4年玉米1至2年豆类1至2年。 2、长江以北地区稻谷2至3年小麦3至5年玉米2至3年豆类1至2年。 3、食油1至2年。 4、地下库粮食的储存时间可根据质量情况 适当延长但一般不得超过稻谷5年、小麦7年、玉米4年、大豆3年。 十、中央储备粮轮换是以符合国家储备标准的新粮替换库存粮食。中 央储备粮轮换必须按照管理权限经审批部门批准后方可进行。中央储备粮轮换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有关粮油政策自觉维护

2015-2016-经济管理基础考试卷及答案

x x x x x x x x 学院期末考试卷(A 卷) 课程名称 经济管理基础 考试学期 2015-2016-2 得分 适用专业 xx 考核方式 xx 考试时间长度 分钟 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对供给者提供资源的成本影响较大的因素是(D ): A. 企业生产规模; B. 资源的替代性; C. 技术进步,生产要素价格和社会、经济体制; D. 资源的稀缺性。 2. 根据生产理论中的边际效应分析,当某种要素投入达到一定程度时,(A );; A. 其对产量增加的效果将逐渐下降而变得效果不明显; B. 其对产量增加的效果将逐步加强下降而效果显著; C. 其对产量增加的效果将随投入数量而成正比变化; D. 其对产量增加的效果将随投入数量而成反比变化。 3. MC min 点意味着(C ); A. 此时平均成本最小; B. 此时增加单位产量付出的成本最小; C. 此时平均可变成本最小; D. 此时总成本最小。 4. 基层管理人员在企业运营中考虑的是哪种成本?( C ) A. 机会成本 B. 经济成本 C. 外显成本 D. 一切相关的成本 5. 企业利润最大化的产量是指:(A) A. MR=MC 时的产量 B. MC 最小时的产量 C. AC 最小时的产量 D. A VC 最小时的产量 6. 下列哪个行业属于完全竞争模式( C ) A. 航空 B. 卷烟 C. 水稻 D. 汽车

7. 对完全垄断厂商来说( C ) A 提高价格一定能够增进收益B. 降低价格一定会减少收益 C. 提高价格未必能增进收益,降低价格未必减少收益 D. 都不正确 8. 政府干预市场的手段有(D) A. 行政、法律手段 B. 财政手段 C. 组织公共生产,提供公共物品 D. 以上皆是 9. 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央银行的职能?(D) A. 制定货币政策 B. 为成员银行保存储备 C. 发行货币 D. 获利 10. 管理过程中,最经常使用,最关键的职能是(B) A. 组织职能 B. 领导职能 C. 控制职能 D. 计划职能 11. 计划内容的“5W1H”具体不包括(D) A. 目标与内容 B. 原因 C. 方式、手段 D.预算 12. 组织部门最普通的划分方法是(C) A. 产品部门化 B. 地区部门化 C. 职能部门化 D. 过程部门化 13. 领导的本质是(B) A. 激励 B. 影响力 C. 权利 D. 协调人际关系 14. 下列哪项不属于市场竞争五力模型之一?(D) A. 同行现有竞争力量 B. 替代品竞争力量 C. 供应商竞争力 D. 跨行业竞争力量 15. 对应产品生命周期,正确的营销策略是(B) A. 投入期通过广告投放迅速建立知名度 B. 成长期利用使用者需求,适当减少促销,为市场份额最大化努力 C. 成熟期为了达到利润最大化,不应加强促销,不鼓励转换品牌 D. 衰退期压缩开支,榨取品牌产品剩余价值,转移忠诚客户 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薄利”一定多销吗?请简述需求价格弹性理论,并分析列举出适合薄利多销的商品 销售量取决于商品的数量和价格。若销售数量增多的变化幅度小于商品价格的变化幅度,则薄利不多销,竞争对手相继降价进行抵制,最终大家均摊销售量的增加,造成损失。E d=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价格变动百分比 (1 )缺乏弹性,01, 需求量变动率大于价格变动率,商品需求对价格变动敏感,适 合薄利多销,如高档烟酒、冰激凌等等

项目管理九大知识领域

项目管理九大知识领域 1.项目范围管理是为了实现项目的目标,对项目的工作内容进行控制的管理过程。它包括范围的界定,范围的规划,范围的调整等。 2.项目时间管理是为了确保项目最终的按时完成的一系列管理过程。它包括具体活动界定,活动排序,时间估计,进度安排及时间控制等项工作。 3.项目成本管理是为了保证完成项目的实际成本、费用不超过预算成本、费用的管理过程。它包括资源的配置,成本、费用的预算以及费用的控制等项工作。 4.项目质量管理是为了确保项目达到客户所规定的质量要求所实施的一系列管理过程。它包括质量规划,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等。 5. 人力资源管理是为了保证所有项目关系人的能力和积极性都得到最有效地发挥和利用所做的一系列管理措施。它包括组织的规划、团队的建设、人员的选聘和项目的班子建设等一系列工作。 6.项目沟通管理是为了确保项目的信息的合理收集和传输所需要实施的一系列措施,它包括沟通规划,信息传输和进度报告等。 7.项目风险管理涉及项目可能遇到各种不确定因素。它包括风险识别,风险量化,制订对策和风险控制等。 8.项目采购管理是为了从项目实施组织之外获得所需资源或服务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措施。它包括采购计划,采购与征购,资源的选择以及合同的管理等项目工作。 9.项目集成管理是指为确保项目各项工作能够有机地协调和配合所展开的综合性和全局性的项目管理工作和过程。它包括项目集成计划的制定,项目集成计划的实施,项目变动的总体控制等

目录

1、项目范围管理 做过项目的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经历:一个项目做了很久,感觉总是做不完,就像一个“无底洞”。用户总是有新的需求要项目开发方来做,就像用户在“漫天要价”,而开发方在“就地还钱”。实际上,这里涉及到一个“范围管理”的概念。项目中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做到什么程度,都是由“范围管理”来决定的。那么,到底什么是“范围管理”,请跟我们一块来揭开谜底。 几年前,我和一位同事在外地共同参与一个软件项目的开发。项目本身并不算很大,开始的需求调研进行了很长时间,期间不但几乎拜访了所有部门,还与用户反复讨论,征求意见,需求文档几易其稿。即便这样仍然有许多不确定因素,搞得人心烦意乱。当时我牢骚很多,总觉得又花时间似乎还没真正做事。我的同事经验比较丰富,他给我说了一个他自己的亲身经历。那时候他在深圳参与一个证券项目,当时软件开发管理非常不规范,基本上是了解需求后就编程序,根本没有太多的交流,需求文档就更没有了。系统开发出以后,用户不断提出新需求。每天追着开发人员解决问题,项目实际是一个无底洞,没完没了地往下做,按他的说法是项目成员“肥的拖瘦,瘦的拖死”,实在做不下去只能跑了。 这个故事刚听起来感觉非常可笑,当我自己真正做项目负责人时才体会到这其实是一个项目范围管理的问题。上面提到我所参与的项目中花费大量时间用于需求调研也是为了确定项目范围。作为一个合格的项目经理,切记要准确控制好项目范围。孙子兵法中提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一个项目中我们应该知道对方需要什么,自己要做什么,这是项目成功的基础所在。那么,首先要明确的是项目范围管理中的范围是如何定义的? 什么是范围? 我们知道项目是为完成产品或服务所做的一次性努力。因此在这里,范围的概念包含两方面,一个是产品范围,即产品或服务所包含的特征或功能,另一个是项目范围,即为交付具有规定特征和功能的产品或服务所必须完成的工作。在确定范围时首先要确定最终产生的是什么,它具有哪些可清晰界定的特性。要注意的是特性必须要清晰,以认可的形式表达出来,比如文字、图表或某种标准,能被项目参与人理解,绝不能含含糊糊、模棱两可,在此基础之上才能进一步明确需要做什么工作才能产生所需要的产品。也就是说产品范围决定项目范围。

仓储管理基础知识培训教程(全)-14页文档资料

仓储管理基础知识培训教程 第一部分物资仓储管理基础培训 一、物资仓储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要使必要数量的生产资料能够有计划的、迅速的、及时的得到供应而不致发生任何中断,这就必须要有一定量的储备。只是有了这种储备,流通过程从而包含流通过程在内的再生产过程的不断连续进行,才得到保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仓储管理还有其特殊的作用。 仓储管理是保证社会再生产过程顺利进行必不可少的条件:物资储备是社会生产本身的需要而产生的,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由于生产和需求在客观上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一致,因此,必须依靠物资储备手段,来调整市场余缺。特别是在现代化的大生产条件下,随着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物资要经过各种不同形式的储备阶段。另一方面,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经常会出现供求不平衡现象,也必须依靠物资储备来进行平衡,以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均衡地发展。 仓储管理是物资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资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同仓储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仓储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物资管理工作的进行,因为它从实物形态上保证物资供应计划和物资流转计划的实现。 仓储管理是保存仓储物资使用价值的重要手段:在库房内存放的原材料、机电设备等,都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成果,也是发展国民经济地物质基础。要保管保养好仓储物资的使用价值,就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排除和防止各种有害因素对物资的影响。这些,要通过科学的仓储管理才能实现。 加强仓储管理可以加快物资的周转速度。 二、物资仓库的种类及库房的合理布局 (一)、库房的种类:大致有四种分类,我们应该掌握的有两种: 按储存物资的类别分类:综合性仓库、专业性仓库。 按储存物资的不同保管条件分类: 1)、普通仓库,存放一般物资,对库房没有特殊要求,如绝大多数的金属材料,一般的机电产品等。 2)、保温仓库、恒温恒湿仓库、冷藏库:这些仓库是用来储存载保管条件上有特殊要求的物资,这类仓库在建筑结构上要求有隔热、防寒、密封等功能,有的还需要配备专门设备,以满足物资保管的要求。 3)、特种仓库:一般指危险品仓库,他们具有易燃、易爆、毒害、腐蚀等特性,存放这类物资的仓库,在库房建筑结构及库内装修 等方面规定由特殊要求,所以称作特殊仓库。 4)露天料场:主要用于堆放基本上不怕大气影响的物资,地面要求平整,能排除积水,地坪承受力一般在每平方米5吨以上。 5)、料棚:这种料棚储存条件优于露天料场,次于普通库房,可以遮蔽雨雪阳光,按物资采办事业部的现状,主要用于存放化工料及一些大的、笨重的,对天气有特殊要求的物资。 三、库房、料场的储存规划原则 一、分类保管规划:各库房所有货场和库房储存物资,应做统一规划。把全库分成几个储货区,每个区的货场和库房按序编号。制定物资储存规划时,应按以下原则: 1)、根据物资性能考虑储存条件。怕潮湿怕灰尘的物资,应安排在封闭式库房内进行保管;怕冻物资应储放在保温库房内;怕热物资应选择通风阴凉温度较低的库房保管;危险品应按危险特性分类存放,并做到专库专用。2)同类吴资可安排在一起保管。性质不同互有影响或性质相互抵触的物资,不可存放在一起。储存温度条件不同的物资,不应同库储存。灭火方法不同的物资,不应一起储存。 3)、各种物资进出库所需货位的换算:必须注意在平时积累资料,掌握物资周转规律,概算所储各类物资需要占用的货位,统一规划,提高仓容利用率,达到妥善安排,合理储存的目的。 规划货位统一编号:为使分类保管的物资井然有序,便于查找,还应在确定 各库房、料场储存方案后,进一步根据储存物资的外形包装和苫垫堆码方法,结合库房料场的具体情况,规划货位或固定货架的位置,然后统一编号。物资出入库时,可以按照“四号定位”存取。 规划货位。库内货位和货架的布置,一般有横列和纵列式两种。规划货位必须合理地利用仓库面积利用率,增大仓库储存能力。仓库面积利用率=有效面积/使用面积*100% 3)、货位编号:货位布置安排后应进行统一的编号。货位的编号有的采用三位数字,有的采用四位数字,采用四

粮食仓储管理制度汇总

仓储管理制度 第一章、储粮安全及储粮安全责任制 一、储粮安全 安全储粮检测: 1、粮食检测环节 安全储粮检测涉及入库、储存、出库三个环节的检测,入库检测是基础,储存检测是保证,出库检测是责任。 (1)、入库检测:主要进行物检和化检,涉及项目主要是依据相应质量标准定等,测定水份、杂质、不完善粒等,依据有关特定要求还需测定粮食新陈度、湿面筋含量、脂肪酸值等。 (2)、储存检测:粮食自身品质检测主要依据《储粮品质判定规则》规定的项目进行检测,粮堆因子的检测主要是依据国家颁布的《粮油储藏技术规范(试行)》规定的项目如粮堆温度、粮食水份、害虫密度等。 (3)、出库检测:主要进行品质检测。 2、粮食储存检测 ⑴、安全粮、半安全粮、危险粮的划分 依据《粮油储藏技术规范(试行)》的规定,按含水量划分储粮等级,即根据粮食水份与储藏环境温度的关系,分为安全粮、半安全粮和危险粮。 ①、安全粮:是指可在当地安全过夏的粮食。如玉米、小麦、高梁、杂粮、面粮、食豆类等安全水份标准为13%,稻谷为14%。

②、半安全粮:只能在气温较低的季节短期储存,而不能在当地安全过夏的粮食。 ③、危险粮:指极易发热、霉变的粮食。 3、储粮害虫及其防治 ⑴、“一符四无”内容 ①“一符”标准:“一符”指国有粮油仓库代国家储存的粮油做到帐实相符,即保管帐、统计帐、会计帐与实物数量相符。 ②“四无粮仓”标准: Ⅰ、无害虫 Ⅱ、无变质 Ⅲ、无鼠雀 Ⅳ、无事故 ⑵、虫粮等级标准见表 虫粮等级标准 ①、本表是指原粮、成品粮不许有虫。

②、表中害虫头数系指活虫。 ③、表中两项指标中有一项突破的即算作更严重一级虫粮。 ⑶、虫粮处理应遵循的原则 ①、虫粮处理要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必须认真贯彻“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 ②、防治措施要符合“安全、经济、卫生、有效”的原则。 ③、全仓生虫,全仓处理,局部生虫,局部处理。 ⑷、储粮害虫常用防治方法: ①、清洁卫生防治 ②、机械除虫 ③、习性防治 ④、化学防治 二、安全储粮责任制 1、储备部认真执行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坚决执行“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安全生产工作方针,管辖范围内做到不死人、不坏粮、不失盗、不出重大事故。 2、遵守库内各项制度,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干与工作无关的事,考勤公开,不弄虚作假。 3、严格遵守“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保粮方针和各项测化制度,保证粮食的品质,提高仓储管理水平,遵守市区局及中储粮的有关规定,坚持雨中三查,及防汛工作,并做好相关记录。 4、调出调入工作,遵守原则,入有凭出有据,确保储备粮数量真实,

经济管理基础知识

1.经济学这个词语来自于古希腊语。在希腊语里面,经济学就是管理家庭财产、货物的学问。 2.所有的生产要素在习惯上都被称之为资源。 资源分为两类:自然资源,如:阳光、空气、水源、大海。经济资源,如:粮食、煤炭、石油。 3.资源的稀缺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人们的需求而言的。 4.任何社会条件下的生产都要涉及三个问题:一、是生产什么?二、是怎样生产?三、是为谁生产? 5.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体制,是伴随自然经济的完结而逐步形成的。市场经济是在财产权利的制度体系下,通过个人和企业在市场上资源交换、分散决策的方式来解决经济上的三个问题。 6.按市场机制运行的一般内容进行划分,可以将其细分为三个过程:一是商品市场的价格机制,二是金融市场的信贷利率机制,三是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机制。 7.动力机制包括:利益机制、竞争机制;而平衡机制包括:供求机制、价格机制与调节机制。 8.根据市场机制不同的作用方式可以细分为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与风险机制。 9.组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10.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达到既定组织目标的目的。 11.经济学研究方法:一、实证分析法(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规范分析法(回答“应该怎么样”“是否合理”) 二、静态分析法,比较静态分析法和动态分析法 三、均衡分析法 四、边际分析法 五、数学分析法 12.管理学的特征:一、综合性和边缘性,二、复杂性和实践性,三、科学性和社会性。 13.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历史研究的方法,二、比较研究的方法,三、案例分析法,四、归纳演绎法。 14.管理学、经济学与相关学科比较: 经济学主要探讨的是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而管理学主要研究资源的有效利用。而金融学是从经济学中独立出来的。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三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并在相互促进中共同发展。 15.需求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对应于某一商品的各种价格,消费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16.影响需求的因素:商品本身的价格、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的货币收入、其他商品的价格和人们对未来的预期。 17.替代品:效用上能相互替代以满足消费者某种消费欲望的商品。 18.互补品:指在消费中可以相互补充以满足消费者某种欲望的商品。 19.需求量的变动: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化。 20.需求的变动:当商品本身价格不变时,由于其他因素变动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化。 21.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某种商品的数量。 22.影响供给的因素:商品本身的价格、生产的成本、生产的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 23.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化,称为供给量的变动。 当商品本身价格不变时,由于其他因素变动一起的供给量的变化,称为供给的变动。24.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与供给相等的价格。

粮油储藏基础知识定稿版

粮油储藏基础知识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目录 第一讲粮油储藏基础知识 一、粮堆的主要物理性质与储藏的关系 (1) 二、粮堆温度、湿度、水分和气体成分的变化规律 (8) 三、粮堆的结露、预防和处理 (17) 四、微生物与储粮发热霉变 (20) 五、储粮生理 (21) 六、粮油储藏技术 (33) 七、小麦、玉米的储藏 (44) 八、粮油仓储管理 (49)

第一讲粮油储藏基础知识 粮油储藏是减少粮油在储藏过程中损失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粮油在储藏过程中的损失,是指数量和质量方面的损失,由此也就确定了粮油储藏的基本任务是:第一,防止不应有的数量损耗;第二,尽量保持粮油的原有品质;第三,节约保管费用,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应坚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保粮方针。 一、粮堆的主要物理性质与储藏的关系 粮堆物理性质是指粮油在储存、运输过程中反映出的多种物理属性。粮堆是粮油储藏的基本形态,进入储藏状态的粮油籽粒均堆聚成粮堆,储藏期间粮油发生的各种变化过程也均在粮堆内进行。因此粮

堆所具有的各种物理属性是影响粮油储藏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粮油的储藏品质,所以,在粮油储藏中,必须首先了解粮堆的物理性质。 (一)散落性与自动分级 1、散落性 (1)散落性的概念 粮粒在从一定高度自然落下形成粮堆时,向四面流散成为圆锥体的性质称为粮油的散落性。 粮油散落性的大小通常用静止角α表示。静止角是指粮油由高点落下,自然形成圆锥体的斜面与底面水平线之间的夹角。静止角越大,表示粮油散落性越小;静止角越小表示粮油散落性越大。 反映粮油散落性大小的另一个指标是自流角β。自流角是粮粒在不同材料的斜面上开始移动下滑时,该斜面的倾角。自流角是一个相对值,它与粮粒自身的特性和斜面材料有关。 (2)散落性的影响因素 ①粮粒的物理状态

经济管理基础知识复习

俓濟菅理複習材料 一章:★需求、需求量、需求阻碍因素、需求函数的形式; ★供给、供给量、供给阻碍因素、供给函数的形式; ★均衡价格、均衡量 1、需求:概念:消费者在一定价格水平下对某种商品有支付 能力的需要.需求:指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它不是一个单一的数,它是表、方程(需求函数)或一条曲线。条件:1)有购买欲望;2)有支付能力本质:有效需求 2、需求量:消费者在某一时期内(如一年)的某市场上,在一定 价格水平下,情愿同时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数量。 需求量:则是在一定价格水平之上,消费者情愿购买某种产品的特定。 3、需求量的变动:其他因素不变,商品本身的价格变动而引起 的需求量的变动。表现:沿着需求曲线变动。 4、需求的变动:价格不变,其他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的 变动。表现:整个需求曲线的移动。 5、需求和需求量的变动因素:1、消费者可支配的收入2、相 关商品的价格(替代品、互补品)3、消费者的偏好4、对以后价格的期望5、规则制度……

1.价格上涨与下跌:交通一卡通,700多万张,日均持卡交易 量约800万笔; 2.可支配收入:除去上交的税费;挣钞票多,对需求量的阻 碍 3.替代品:不同品牌的同类商品——超市购物;其中一种商 品价格上升,另种商品的需求会上升 4.互补:刀架与刀片 5.偏好:流行趋势对时装需求的阻碍;人们的健康观念(可 口可乐、油炸食品) 6.看涨/看跌;股票 7.其他因素:政府规定(养犬);黄金周使得旅游需求上升 6、供给:生产者在一定价格水平上提供给市场的商品量 7、供给量:生产者和销售者在一定价格水平上提供给市场的商 品量。条件:销售欲望、供应能力 8、

仓库管理基本知识

仓库管基本知识 一、仓库管理的定义 1、所谓仓库,就是在产品生产或商品流通过程中因各种原因而使产品、物品暂时存放 的场所。它是暂时的临时的场所。主要作用就是保持生产的连续性。 2、仓库管理,就是对仓储货物的发放、结存等活动的有效控制,其目的是为伽也保证 仓库货物的完好无损,确保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并在此基础上对各类货物的 活动状况进行分类记录,以明确的图表方式表达仓储货物的数量、质量方面的状况,以及目前所在的地理位置、部门、订单归属和仓储分散程度等情况的综合管理形式。 二、仓库管理在供应链中的重要地位 1、物料仓储是供应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2、物料仓储能够保证进入下一环节前的质量。 3、物料仓储是加快流通、节约流通费用的重要手段 4、树立全新观念:库存就是负债与浪费 三、仓库管理目标、范围、要求、内容 (一)仓库管理的目标主要体现的方面 1、正确计划用料 2、适当的库存量管理 3、强化采购管理 4、发挥盘点的功效 5、确保物料的品质 6、发挥储运功能 7、合理处理呆滞 (二)几个基本问题 1、仓库管理的核心 2、仓库管理的范围 3、仓库管理的内容 4、仓库控制的要求 5、库存管理中的加强和注意 6、建立仓储管理内部合计控制 7、如何有效的控制物料 8、如何采购物料以满足企业生产和经营的需求 9、如何管理库存量以有效地支持生产。 (三)库存管理中的加强和注重 1、加强接货管理 2、加强保管管理 3、注重价值变化 4、注重物资维护与保养 5、减少不合理储存 (四)库存管理中通常存在的问题 1、标识不清 2、预算管理不到位,缺乏过程控制 3、库存品的分类不合理 (五)仓库管理的内容 1、一齐:整齐

经济管理基础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经济管理基础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一、经济学导论部分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如何利用稀缺资源来满足人类无限的需要 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如何生产?目标是找到产出最大化的最优方式 为谁生产?生产成果分配(公平和效率)(如:修路问题) 收入高低取决于很多因素 何为需求、供给以及供需双方的均衡? 需求,是指消费者准备、愿意和能够购买的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这里的需求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供给: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厂商愿意而且能够供应的商品量。 一种商品的供求数量和价格,在供求双方的共同作用下达到均衡,形成该商品的均衡价格和数量。此时,对商品的需求量等于商品的供应量。 何为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 如何运用这些基本概念解释生活现象? 二、微观经济学部分 从经济学角度看消费者行为受哪些因素影响? 1、主观态度(消费者偏好) 2、消费者客观能力(购买能力、收入) 3、预算约束; 效用; 基数效用与序数效用;总效用(TU)与边际效用(MU) 何为预算约束和效用理论? 1、预算约束:在既定价格下,消费者(或企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支付能力的受到其货币存量和收入的制约 2、效用:消费者从其消费的商品组合中得到的消费收益/满足程度。 两者对消费行为有何影响? (1)在预算约束上选择了一点:个人的偏好取决于个人对不同商品的评价(边际效用)(2)预算约束的变动 收入的变动:收入上升消费上升(正常品)(收入效应) 收入上升消费下降(低档品) 价格的变动:价格上升替代品消费量上升(替代效应) 效用完全是一种主观心理感受。 满足程度高,效用大;满足程度低,效用小。 效用理论在经济生活中如何运用? 效用可以用来衡量消费者的偏好:具有大小用的组合与具有较小效用的组合相比,消费者更偏好与前者。 何为消费者均衡?生产者的行为受到何种因素的决定? 消费者均衡——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的

粮油储藏基础知识

目录 第一讲粮油储藏基础知识 一、粮堆的主要物理性质与储藏的关系、、、、、、、、、、、、、、、、、、、、、、、、、、1 二、粮堆温度、湿度、水分与气体成分的变化规律、、、、、、、、、、、、、、、、8 三、粮堆的结露、预防与处理、、、、、、、、、、、、、、、、、、、、、、、、、、、、、、、、、 17 四、微生物与储粮发热霉变、、、、、、、、、、、、、、、、、、、、、、、、、、、、、、、、、、、 20 五、储粮生理、、、、、、、、、、、、、、、、、、、、、、、、、、、、、、、、、、、、、、、、、、、、、、、 21 六、粮油储藏技术、、、、、、、、、、、、、、、、、、、、、、、、、、、、、、、、、、、、、、、、、、、 33 七、小麦、玉米的储藏、、、、、、、、、、、、、、、、、、、、、、、、、、、、、、、、、、、、、、、 44 八、粮油仓储管理、、、、、、、、、、、、、、、、、、、、、、、、、、、、、、、、、、、、、、、、、、 49 第一讲粮油储藏基础知识 粮油储藏就是减少粮油在储藏过程中损失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粮油在储藏过程中的损失,就是指数量与质量方面的损失,由此也就确定了粮油储藏的基本任务就是:第一,防止不应有的数量损耗;第二,尽量保持

粮油的原有品质;第三,节约保管费用,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应坚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保粮方针。 一、粮堆的主要物理性质与储藏的关系 粮堆物理性质就是指粮油在储存、运输过程中反映出的多种物理属性。粮堆就是粮油储藏的基本形态,进入储藏状态的粮油籽粒均堆聚成粮堆,储藏期间粮油发生的各种变化过程也均在粮堆内进行。因此粮堆所具有的各种物理属性就是影响粮油储藏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粮油的储藏品质,所以,在粮油储藏中,必须首先了解粮堆的物理性质。 (一)散落性与自动分级 1、散落性 (1)散落性的概念 粮粒在从一定高度自然落下形成粮堆时,向四面流散成为圆锥体的性质称为粮油的散落性。 粮油散落性的大小通常用静止角α表示。静止角就是指粮油由高点落下,自然形成圆锥体的斜面与底面水平线之间的夹角。静止角越大,表示粮油散落性越小;静止角越小表示粮油散落性越大。 反映粮油散落性大小的另一个指标就是自流角β。自流角就是粮粒在不同材料的斜面上开始移动下滑时,该斜面的倾角。自流角就是一个相对值,它与粮粒自身的特性与斜面材料有关。 (2)散落性的影响因素 ①粮粒的物理状态 粮粒的大小、形态、表面光滑程度等影响粮油的散落性。粒大、饱满、

2019郑州大学考研802经济管理基础真题复习全析

2019郑州大学考研802经济管理基础真题复习全析《2019年郑州大学考研802经济管理基础(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复习全析(含真题,共三册)》由鸿知郑大考研网依托多年丰富的教学辅导经验,组织教学研发团队与郑州大学优秀研究生合作整理。全书内容紧凑权威细致,编排结构科学合理,为参加2019郑州大学考研同学量身定做的必备专业课资料。 《2019年郑州大学考研802经济管理基础(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复习全析》全书编排根据郑州大学考研参考书目: ①《管理学》徐国华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②《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③《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资料旨在帮助报考郑州大学考研的同学通过郑大教材章节框架分解、配套的课后/经典习题讲解及相关985、211名校考研真题与解答,为考生梳理指定教材的各章节内容,深入理解核心重难点知识,把握考试要求与考题命题特征。 通过研读演练本书,达到把握教材重点知识点、适应多样化的专业课考研命题方式、提高备考针对性、提升复习效率与答题技巧的目的。同时,透过测试演练,以便查缺补漏,为初试高分奠定坚实基础。 适用院系: 商学院:会计学、企业管理 郑州大学联合培养单位许昌学院:企业管理 郑州大学联合培养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企业管理适用科目: 802经济管理基础(西方经济学、管理学)

本书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内容: Part 1 - 考试重难点与笔记: 通过总结和梳理《管理学》(徐国华清华版)、《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高鸿业人大版)、《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高鸿业人大版)各章节复习和考试的重难点,建构教材宏观思维及核心知识框架,浓缩精华内容,令考生对各章节内容考察情况一目了然,从而明确复习方向,提高复习效率。该部分通过归纳各章节要点及复习注意事项,令考生提前预知章节内容,并指导考生把握各章节复习的侧重点。 Part 2 - 教材配套课后/经典习题与解答 针对教材《管理学》(徐国华清华版)、《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高鸿业人大版)、《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高鸿业人大版)经典课后习题配备详细解读,以供考生加深对教材基本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做到对郑州考研核心考点及参考书目内在重难点内容的深度领会与运用。 Part 3 -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汇编: 根据教材内容和考试重难点,精选本专业课考试科目相关的名校考研真题,通过研读参考配套详细答案检测自身水平,加深知识点的理解深度,并更好地掌握考试基本规律,全面了解考试题型及难度。 本资料由鸿知郑大考研网发布

仓库管理基础知识总结

第一章仓库管理 1 、物料的基本知识: 1.1 、物料的分类: 1.1.1 、依物理化学性质来分:如五金、塑胶、线材、电子元件等。 1.1.2 、依形态来分:原料、部品、半成品、成品。 1.1.3 、依重要性来分:主料、辅料(如包装材料)。 1.1.4 、依危害性来分:如化学品仓等。 注 1 :物料的分类各种各样,依工厂的规模、行业特点、仓库的规划不同而有所不同:如有些电子厂还会分防静电物料仓等。 注 2 :仓库的分类基本上依据物料而定如:原料仓、半成品仓、成品仓等。故在下面就不再对仓库的分类进行特别的阐述了。 1.2 、物料的承认程序: 1.2.1 、承认之范围:新产品、供应商变更、产品特性 ( 如结构、性能等 ) 的变更、客户或市场的需要等。 1.2.2 、承认之程序:新供应商评估(采购、工程、生产技术、品管等部门参加) ------ 建立合格供应商名录(采购) ------- 提供生产基本技术资料(如图纸、样品等)给供应商(采购) ------- 送样(若需开模的话则双方应谈好条件在开模,然后试模,完了才送样) ------ 产品特性的测定 ------- 部分产品试装 / 试做 ------- 起草书面承认资料如承认书。 注:有的工厂在承认新产品的过程中会连同品质标准、潜在失败模式等一并进行确认。 2 、仓库的管理: 2.1 、仓库的基本规划(硬件): 2.1.1 、仓库的定置(地里位置): 2.1.1.1 、对外:考虑远离易爆易燃高温等场所。 2.1.1.2 、对内:一是要考虑方便物料的进出如一般的仓库要分进出口,且不能在同一面;(物流的方向相反或交叉操作会很不方便,且容易出错。)二是要考虑将同类仓库尽量放置在一起;辅助材料、边角废料、不良材料等最好单独规划仓库或区域放置,因为废包装物和空箱及使用物料在同一场所堆放等都会使仓储效率不高

供应链仓储管理基本内容

供应链仓储管理基本内容 供应链仓储管理基本内容 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活动主要是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货物储存环节的经营管理,其管理的内容有技术的也有经济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仓库选址与布点 仓库选址与布点包括仓库选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仓库选址时应考虑的基本因素以及仓库选址的技术方法,多点布置时还要考虑网络中仓库的数量和规模大小、相对位置和服务的客户等问题。 (二)仓库规模的确定和内部合理布局 仓库规模的确定和内部合理布局包括仓库库区面积及建筑物面积的确定,库内道路和作业区的平面和竖向布置,库房内部各作业区域的划分和作业通道布置的方式。 (三)仓储设施和设备的选择和配备 仓储设施和设备的选择和配备包括如何根据仓库作业的特点和储存商品的种类和理化特性,合理地选择和配备仓库设施、作业机械以及如何合理使用和管理。 (四)仓储资源的获得 仓储资源的获得包括企业通过什么方式来获得仓储资源。通常,一个企业获得资源的方式包括使用自有资金、使用银行借贷资金、发行企业债券、向企业内部职工或社会公众募股等方式。归结起来包括两种途径:一是企业内部资金;二是企业外部资金。不同的资源获得方式其成本不同。 (五)仓储作业活动管理

仓储作业活动随着作业范围和功能的不同其复杂程度也不尽相同,仓储作业管理是仓储管理的重要内容,它涉及仓储作业组织的结构 与岗位分工、作业流程的设计、仓储作业中的技术方法和作业手段,还包括仓储活动中的信息处理等。 (六)库存控制 库存是仓储的最基本功能,企业为了能及时满足客户的需求,就必须经常保持一定数量的商品库存,存货不足会造成供应断档,存 货过多会造成商品积压、仓储成本上升。库存控制是仓储管理中最 为复杂的内容,是仓储管理从传统的存货管理向高级的存货系统动 态控制发展的重要标志。 (七)仓储经营管理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经营管理更加注重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和谐,仓储经营管理是企业运用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对企 业的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其目的是获得 最大的经营效果。 (八)仓储人力资源管理 人在社会生活中是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和壮大都离不开人的参与,仓储企业也不例外。仓储人力资源管理主 要涉及人才的选拔和合理使用、人才的培养和激励、分配制度的确 立等。此外,仓储管理还涉及仓储安全管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仓 储成本管理和仓储经营效果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