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检测试卷(一)

专题检测试卷(一)
专题检测试卷(一)

专题检测试卷(一)

(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字是一个民族与国家的命脉,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符号标识,是一个国家与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使用、传承自己民族的文字,是一种文化情怀和文化责任。汉字不只是简单的文字,更是中国人的思维之根、文化之根、情感之根。有了汉字,才有了中国人自己的精神,才有了中国五千年绵延不绝光辉灿烂的文化。目前,中国在政治、经济上取得了辉煌成绩,但在汉字传承方面形势严峻。

国际文化竞争日益加剧。经济全球化必然伴随文化全球化,虽然文化全球化也有双向交流的性质,但是文化全球化并不是平等的全球化,而是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实力竞争的全球化。文化霸权、文化单一性与弱势文化、文化多样性的矛盾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激烈。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全世界的政府交往、经济贸易、学术交流都用英语,而且互联网上的材料90%左右也是英文。相比而言,汉语使用人口虽占世界四分之一,但其地位和影响力却与英语无法相比。据媒体报道,近年来亚洲个别国家曾有意将汉字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管消息是否属实,说明汉字发明权已成为一个突出问题。作为发明汉字的中国人,一旦汉字被其他国家作为非物质遗产申报,如何对得起自己的祖先和后人。

其次,国人对汉字的重视程度不容乐观。目前,在国人的心目中,汉语的地位没有英语重要,汉语学得好不好无关紧要,英语学好了可以拿学位和出国留学。现在中国人从幼儿园开始学英语,一直到硕士博士毕业,前后长达二十几年。英语学不好,上不了好大学;过不了四六级,有的学校规定拿不到大学学位证或硕士博士学位证;参加工作后,英语不过关,不能晋升职称。而作为母语的汉语,没有这种高规格的待遇。正是这种制度和规则的导向作用,使得汉字和汉语的地位不断下降。

第三,媒介转型加速了人们对汉字的遗忘。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手机使用的普

遍化,汉字书写由原来的毛笔与硬笔日益转变为键盘和拇指。一项针对书写的调查结果显示:37%的人经常提笔忘字,甚至很多不难的字都忘了怎么写;22%的人写字时依靠的是电脑,而不是笔;16%的人觉得除了名字写得还行,其他字基本没法看;13%的人去外面听课或者开会,最怕的就是记笔记。键盘化、拇指化已经让人们体验不到汉字书写带来的愉悦,千篇一律的印刷体代替了富有个性和温情的手写体。汉字书写水平的整体下降,带来的更多是对于汉字的隔膜与疏离。

第四,流行文化对汉字的冲击。目前网络流行语、时尚流行语、娱乐节目语言、广告语的泛滥造成大量对于汉字的更改与颠覆,使原本规范化的汉字变得不伦不类。例如把“没有”写成“木有”,“同学”写成“童鞋”,“妹子”写成“妹纸”,“悲剧”写成“杯具”,“什么”写成“神马”;还有一些生造词,如“十动然拒”“人艰不拆”等;至于为了书写方便而出现的难以认出的简化字更是比比皆是。这种对汉字的滥用与破坏使原本美丽的汉字变得丑陋。

今天汉字传承面临着内忧外患,提高对汉字传承的认识,激发国民对汉字的热爱,捍卫国家文化安全,是迫在眉睫的大事。(摘编自汪振军《汉字传承与国家文化安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在国际文化竞争中没有话语权,以致汉语的影响力与英语无法相比。

B.英语学不好,上不了好大学,拿不了毕业证,不能晋升职称,这些是汉字和汉语地位下降的根本原因。

C.文化全球化是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实力竞争的全球化,而汉字发明权的争夺其实是文化实力竞争的表征。

D.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毛笔与硬笔书写的汉字已被键盘和拇指替代,人们对汉字越来越疏离与隔膜。

答案C

解析A项“在国际文化竞争中没有话语权”错。B项“这些是汉字和汉语地位下降的根本原因”错。D项“已被键盘和拇指替代”错。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在我国政治、经济等方面取得成就的背景下,从不同方面论证了汉字传承面临的严峻形势。

B.文章主体部分呈并列结构,从国际文化竞争、国人重视程度等方面审视汉字传承存在的诸多问题。

C.文章第四段用调查数据来论证媒介转型加速了人们对汉字遗忘的现象,真实可信,有很强的说服力。

D.围绕汉字传承这一中心,文章逐层深入地论证了传承汉字文化、捍卫国家文化安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答案D

解析“逐层深入地论证”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要提高对汉字传承的认识,重视汉字传承和发展,大力弘扬汉字文化,就能维护我国文化安全。

B.从文化角度看,汉字是中国人的文化之根,热爱汉字、传承汉字是每一个中国人应具有的文化情怀和文化责任。

C.弘扬汉字文化,有利于加强中国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往,有利于提高中国在国际文化竞争中的影响力。

D.作为国家与民族符号标识的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础,因此,它的使用与传承意义重大。

答案A

解析“只要……就能”错。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老海棠树

史铁生

①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②老海棠树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待在上头不下来了?”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丫,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站在老海棠树下,望着我……

③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叨唠:“就不说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意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这当儿就呆呆地张望——从粉白的花间,一直到无限的天空。

④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吭声。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眼,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⑤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唰啦——唰啦——”,院子里的人都还在梦中。那时我大些了,正在插队,从陕北回来看她。那时奶奶一个人在北京,爸和妈都去了干校。那时奶奶已经腰弯背驼。“唰啦唰啦”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你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谁能看得见?”奶奶说:“不能那样,人家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她扫完了院子又去扫街。“我跟您一块儿扫行不?”“不行,你刚回来,去歇息着吧。”

⑥这样我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要补花,不让自己闲着。有爸和妈养活她,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她的成分随了爷爷算地主。虽然我那个地主爷爷三十几岁就一命归天,是奶奶自己带着三个儿子苦熬过几十年,但人家说什么?人家说:“可你还是吃了那么多年的剥削饭!”这话让她无地自容。她要用行动证明。证明什么呢?她想着她未必不能有一天自食其力。奶奶的心思我有点懂了: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名正言顺的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就是那老海棠树下屡屡的迷茫与空荒。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

⑦冬天,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摩擦着窗棂。奶奶常常在灯下

学习。她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那一回,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不知道。再说,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奶奶立刻不语,惟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无对我的责备。

⑨如今,奶奶已离我而去。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飘然而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时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我”对奶奶的情感变化为线索,表现了“我”对奶奶认识的变化和感情的深化。

B.本文③~⑥段写奶奶为了贴补家用而忙于劳作,一刻不闲。尽管得不到儿孙的理解,也一直坚持劳动。

C.本文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表现了“我”对奶奶深深的怀念和愧疚之情。

D.本文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如“奶奶立刻不语,惟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目光都不移动”。

答案B

解析“为了贴补家用而忙于劳作”错,从第⑥段可知,奶奶劳动是为了证明自己能自食其力,想要跟上时代。

5.根据②~⑦段对奶奶的描写,概括奶奶的形象特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慈爱,(2)勤劳(吃苦耐劳),(3)自尊(自立、自强),(4)坚韧,(5)渴望进步。

6.本文反复出现“老海棠树”,这一形象在文中起到了哪些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内容上,老海棠树具有象征作用。既象征奶奶自食其力、渴望进步跟上时代的可敬可叹的生命品格,也象征奶奶的沧桑命运和坚强。奶奶好像一生都在老海棠树下劳动、生活,奶奶离世,老海棠树仍在,物是人非,老海棠树寄托了“我”对奶奶的思念和愧悔。

(2)结构上,老海棠树是本文的线索,串联全文事件,使文章构思精巧。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说:“在我的一生中,我见证了社会深刻的变化。其中最深刻的,同时也是对人类影响与日俱增的变化,是人工智能的崛起。简单来说,我认为强大的人工智能的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我不得不说,是好是坏我们仍不确定。但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确保其未来发展对我们和我们的环境有利。我们别无选择。我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本身是一种存在着问题的趋势,而这些问题必须在现在和将来得到解决。”

中科院院士张钹认为:人工智能与人类不一样,它不会举一反三,更不会“知其所以然”。使用这样的人工智能系统需要十分小心。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机器通过“黑箱”学习(深度学习)方法取得的智能,由于与人类认知行为存在根本差异,因此也将带来潜在的风险。智能机器不是代替人,而是要协助人做好工作。人和机器各有优势,要互相了解才能实现人机协作,但人还是人机关系的主导者。依照这种思想,才可能将人工智能引向人机合作的发展道路。(摘自《教育家》,2019年11月)

材料二:

(选自“搜狐科技”,2019年3月21日)材料三:

虽然人工智能发展很快,人工智能学术进步,一些人工智能拥有深度学习算法,拥有较强的语音识别和图像识别能力。但是人工智能还不能真正地理解我们所看、所说、所思、所想,就像个弱智。所以说,人工智能的发展面临瓶颈,如何让机器拥有常识,熟悉我们的思维世界,这将是一项技术难题。

现在的硬件技术发展可以说相当迅速,但是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还没有普遍使用机器人助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相关软件技术的不成熟,使得机器缺少一个系统性的思维过程去指挥复杂的组织结构。

我们知道只要是人设计出来的软件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漏洞,人工智能也不例外。这样会导致黑客的攻击行为,通过使用各种小把戏来欺骗人工智能。而且这种漏洞一旦被居心叵测的人发现,这家伙就会利用人工智能进行破坏行动,后果可想而知。

在2019年的网络入侵防护系统机器学习会议上,人们就在讨论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控制在安全和人类伦理道德范围内,换句话说,就是让人工智能成为一个“好人”,确保人工智

能技术在关键行业能起到公正的决策,就是如何让人工智能保持美好的一面。

(摘自“云博汇物联网”)材料四: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建议,应制定《人工智能安全发展纲要》,有序制定人工智能安全发展的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准则。采取“政府主导、专家主体、公众参与、社会协同”方式,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安全发展战略,针对不同环节和应用场景,明晰不同主体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制定有关的政策、措施和法规、标准,划定人工智能安全发展的边界。

“对人工智能的科研人员,也要进行知识普及,用伦理道德加以约束。”张妍说,“在市场推广和应用环节,还要建立安全评估和市场准入机制。”

除了伦理和法律,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还在建议中指出,应该加快科学普及。

神化人工智能,会让公众产生不必要的恐慌;贬低人工智能,又让公众对人工智能不敢信任。做好科普和引导,消除误解,才可让人类与人工智能和谐相处。

“人工智能是造福还是为祸,核心就是要看社会法律体系能否迅速健全,在法律体系框架下,人工智能伦理和人文引导能否到位。”刘庆峰强调。

(摘自《科技日报》,2019年3月20日《有了安全边界,人工智能才能有序发展》)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霍金认为,人工智能的崛起是他一生中见证的最深刻的社会变化,并且这种变化对人类的影响与日俱增。

B.张钹认为,人工智能只有走向人机协作的道路才会更有前途,而人机合作需要人机平等,充分发挥人、机优势。

C.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建议制定《人工智能安全发展纲要》,这样可以从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角度对人工智能加以约束。

D.要想让人类与人工智能和谐相处,既不能神化人工智能,也不能贬低人工智能,应做好科普和引导,消除误解。

答案B

解析“人工智能只有走向人机协作的道路才会更有前途”无中生有;“人机合作需要人机平等”说法不当,原文说“但人还是人机关系的主导者”。

8.下列针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霍金和张钹他们二人在对待人工智能上观点一致,在他们看来,人工智能的崛起可能是好

事,也可能是坏事,关键看人类的运用。

B.从产业投资角度来看,国内人工智能领域投资在2019年初见规模,以后几年内,该领域投资热情持续高涨,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

C.如果社会法律体系能够迅速健全,在法律体系的框架下,对人工智能伦理和人文引导到位,人工智能就可能为人类造福。

D.四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对人工智能加以阐述和分析,让读者对人工智能有了全面的了解,并明白了人工智能今后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答案 C

解析 A 项“二人在对待人工智能上观点一致”于文无据,“人工智能的崛起可能是好事,也可能是坏事”只是霍金的观点。B 项“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错,从图表来看,2019年和2019年比2019年投资要少。D 项“让读者对人工智能有了全面的了解”言过其实。

9.在人工智能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难题?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机器还不能理解人类的思维。②软件技术发展较慢。(或:软件技术发展与硬件不匹配)③软件漏洞可能被黑客利用。④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控制在安全和人类伦理道德范围内。(或:如何让人工智能做一个“好人”)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魏能,郓人也。少应募,隶云骑军,后选补日骑左射,又隶殿前班,七迁散员左班都知。旧制,诸军辞见,才器勇敢或迥异出群者,许将校交举以任,使毋枉其志。能时戍外藩,咸未有举者。太宗曰:“能材勇过人,朕可自保。”由是进用之。端拱..

二年,加御前忠佐马军副都军头,历殿前左班都虞候、领溪州刺史,加秩转马步军都军头。咸平三年,真拜黄州刺史。明年,为镇、定、高阳关三路前阵钤辖。五年,知郑州团练使,复任威虏军。契丹入寇,能当城西,与诸将合战,无惮色,大败其众,斩首二万级。契丹统军铁林相公来薄阵,能发矢殪之,并其将十五人,夺甲马、兵械益众。契丹复入能率州军逆战南关门遣其子正与都监刘知训间道绝敌行势战数十合退薄西山下破走之获器甲十八万契丹尝谋入钞,能侦知,即发兵逆击,生擒酋帅..,殄灭殆尽。六年,改威虏军部署、知军事。士民诣阙下..

乞留能,诏嘉之。会浚顺安军营田河道以扼寇,徙莫州路部署。石普屯兵顺安之西境,诏能与杨延昭、田敏掎角为备。景德初,破敌长城口,追越阳山,斩首级、获兵器益众,诏赐锦袍、金带。复以所

部御寇于顺安。六月,召拜防御使,复出为宁边军路部署。诏推能果略,再任以威虏,使副精兵伺敌动止。边人百余掠居民,树蕃.僧为帅,能与田敏、杨勋合兵设伏击之,擒其帅。贼来逼城,能出兵拒之,少衄,即却阵入城,张凝以兵击却之。明年,以自陈,特改官右骁卫大将军、虢州都监,累迁加领康州团练使。大中祥符八年,卒。录其子正为阁门祗候,靖为三班奉职。(选自《宋史》卷二百七十九列传第三十八,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契丹复入/能率州军逆战/南关门遣其子/正与都监刘知训间道绝敌行势战数十合/退薄西山下/破走之/获器甲十八万/

B.契丹复入/能率州军逆战南关门/遣其子正与都监刘知训间道绝敌行势/战数十合/退薄西山下/破走之/获器甲十八万/

C.契丹复入/能率州军逆战南关门/遣其子/正与都监刘知训间道/绝敌行势战数十合/退薄西山下/破走之/获器甲十八万/

D.契丹复入/能率州军逆战/南关门遣其子正与都监刘知训间道/绝敌行势战数十合/退薄西山下/破走之/获器甲十八万/

答案B

解析“南关门”前省略介词“于”,作“逆战”的状语,应在其后断开;由文章末句可知,“其子”的名字为“正”,故“其子正”不可断开;“绝敌行势”是前一句的谓语部分,应和前句断在一起。原句的标点为:契丹复入,能率州军逆战南关门,遣其子正与都监刘知训间道绝敌行势,战数十合,退薄西山下,破走之,获器甲十八万。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端拱,是宋太宗在位期间的年号,皇帝在位期间可以有多个年号。

B.酋帅,古时称少数民族或者叛乱者的首领,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

C.阙下,即宫阙之下,借指帝王居住的宫廷,在文中用来代指皇帝。

D.蕃,通“番”,周代指九州之外的夷服、镇服、蕃服,后泛指域外或外族。

答案C

解析“在文中用来代指皇帝”错,应代指朝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能勇猛过人,年轻时应征入伍。他年轻时便响应朝廷招募,得到多次升迁,由于戍守边境,没有受到诸军举荐,但其才能勇猛过人,得到太宗的器重。

B.魏能抗击契丹,屡屡大获全胜。面对强敌契丹的屡次入侵,他毫无惧色,与诸将一起冲锋陷阵,并运用计谋,大破敌军,杀敌无数,并缴获大量军用物资。

C.魏能深得民心,受到朝廷嘉奖。他在职期间深得民心,以至离任之时使得百姓将士上京城向朝廷请求让他留任,皇帝为此下诏表彰他,并赏赐给他锦袍、金带。

D.魏能平定动乱,立下赫赫战功。边境一伙贼寇聚众掠夺,危害百姓,他与其他将领便合兵一处,设下妙计,击溃贼寇,并生擒其首领。

答案C

解析“并赏赐给他锦袍、金带”是以后的事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旧制,诸军辞见,才器勇敢或迥异出群者,许将校交举以任,使毋枉其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贼来逼城,能出兵拒之,少衄,即却阵入城,张凝以兵击却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按照成例,诸军到朝廷辞别或谒见天子时,对于才器勇敢或迥异出众者,允许将校相互举荐以任职,使他们不会徒有其志。

(2)贼寇前来逼近城池,魏能出兵拒敌,稍稍失利,立即撤回军队回到城中,张凝率兵击退了贼寇。

参考译文

专题一 专题检测卷

专题检测卷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基础知识(共21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驼.铃(tuó) 巷.道(xiànɡ) 慰藉.(jiè) 不屈不挠.(náo) B.抹煞.(shā) 藐.视(miǎo) 犄.角(qí) 开天辟.地(pì) C.干瘪.(biě) 思忖.(cǔn) 水泵.(bènɡ) 妄自菲.薄(fěi) D.彷.徨(pánɡ) 吮.吸(shǔn) 撩.起(liāo) 嘻嘻哈.哈(hē) 答案 C 解析A项“巷”读hànɡ。B项“犄”读jī。D项“哈”读hā。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寥廓枯滕眷属历历在目 B.窗扉琐碎回旋至高无尚 C.寂寥摇曳署光血脉相承 D.哀怨彳亍轻蔑幸灾乐祸 答案 D 解析A项滕—藤。B项尚—上。C项署—曙。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近年来,许多家长忧心忡忡 ....中养成了 ....,由于受到网络游戏的影响,不少学生在耳闻目睹 一种不怕事大的恶习,有的甚至明目张胆 ...., ....地去干一些违法犯罪的事情。社会风气江河日下令人不安。 A.忧心忡忡 B.耳闻目睹 C.明目张胆 D.江河日下 答案 B 解析“耳闻目睹”应改为“潜移默化”,文中强调的是“网络游戏”的影响。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法律援助制度旨在通过减免费用,替那些因为经济困难而又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应有的法律援助。 B.权威人士强调:最近,国内接连发生特大爆炸事件,全国人民必须提高防范意识,尽量防止此类事件不再发生。 C.据悉,在以后两天中,代表将盈利方式、信息转载规范化、运作与管理等问题展开专题研讨。 D.专家分析,目前中国大范围气温偏低,主要是由最近一段时间阴雨天气多、光照不足引起的。 答案 D 解析A项介词误用,“替”应改为“给”。B项“防止……不再发生”,错用否定,造成语意不合逻辑。C项成分残缺,应在“将”后面加上“就”字或“围绕”一词。 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形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环境。 ②健全的法律体系,是正常的信用关系得以维系的保障。 ③才能维护和培育良好的信用秩序。 ④必须依靠法律力量,把一切信用活动纳入法制的轨道。 ⑤仅靠良心、道德,不可能有效地约束债权人和债务人的经济行为。 A.④⑤①③② B.②⑤④③① C.④⑤②③① D.⑤④①③② 答案 B 解析②是观点。⑤和④③①属递进关系。 6.补充下面的句子,分别表达对“生活”消极和积极两方面的意思。(各句不超过30字)(6分) (1)表达消极的意思 生活好似一张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达积极的意思 生活好似一张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人只是一条鱼,迟早都要为生活所束缚。 (2)只有强者才能撕破它,获得自由。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推荐】

第一单元检测卷 第一部分积累运用(39 分) 一、读拼音写词语。(11 分) 二、选择一个最正确的答案,把序号填在“( )”里。(20 分,每小 题2 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青螺(lóu)翡翠(fěi)B.嶙峋(xún)臀部(diàn) C.萦绕(yíng)无瑕(xiá)D.戈壁(gē)饮马(yǐn) 2.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3.A.细碎拨地而起B.拥挤色采明丽 C.仰卧斑斑点点D.玩赏水平如境 4.下列词语中哪个“卷”的读音与“画卷”的“卷”读音相同?( ) A.胶卷B.书卷C.卷尺D.卷入 5.下列字音和“簇”相近的一项是( ) A.旅B.竿C.族D.放 5.下列词语中搭配完全恰当的一组是( )

A.翠绿的屏障新生的竹笋清澈的水桶 B.无瑕的雪花无瑕的美玉无瑕的黑板 C.湖水荡漾歌声荡漾春风荡漾 D.炮火剧烈竞赛激烈掌声猛烈 6.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估计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B.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 C.在区运动会上,为学校争了光。 D.即使你是天才,却同样离不开老师的培养教育。 7.“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 精神。”这句话中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A.举例子B.打比方C.分类别D.作比较 8.“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使密林显 得更加幽静。”中带点字的意思是( ) A.形容地方很僻静、光线暗。 B.使人感觉沉静、安闲的。 C.隐藏,不公开的。 D.幽禁,把人关起来不让跟外人接触。 9.根据课文内容,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是反问句。 B.“相看两不厌”的“厌”是“讨厌”的意思。 C.《望洞庭》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白居易。

七年级数学全册单元测试卷专题练习(解析版)

七年级数学全册单元测试卷专题练习(解析版) 一、初一数学上学期期末试卷解答题压轴题精选(难) 1. (1)观察思考:如图,线段AB上有两个点C、D,请分别写出以点A、B、C、D为端点的线段,并计算图中共有多少条线段; (2)模型构建:如果线段上有m个点(包括线段的两个端点),则该线段上共有多少条线段?请说明你结论的符合题意性; (3)拓展应用:某班45名同学在毕业后的一次聚会中,若每两人握1次手问好,那么共握多少次手? 请将这个问题转化为上述模型,并直接应用上述模型的结论解决问题. 【答案】(1)解:∵以点A为左端点向右的线段有:线段AB、AC、AD, 以点C为左端点向右的线段有线段CD、CB, 以点D为左端点的线段有线段DB, ∴共有3+2+1=6条线段 (2)解:设线段上有m个点,该线段上共有线段x条, 则x=(m﹣1)+(m﹣2)+(m﹣3)+…+3+2+1, ∴x= m(m﹣1) (3)解:把45位同学看作直线上的45个点,每两位同学之间的一握手看作为一条线段, 直线上45个点所构成的线段条数就等于握手的次数, 因此一共要进行 ×45×(45﹣1)=990次握手. 【解析】【分析】(1)从左向右依次固定一个端点A、C、D找出线段,最后求和即可;(2)根据数线段的特点列出式子化简即可;(3)将实际问题转化成(2)的模型,借助(2)的结论即可得出结论. 2.如图,已知点A、点B是直线上的两点,AB=12厘米,点C在线段AB上.点P、点Q 是直线上的两个动点,点P的速度为1厘米/秒,点Q的速度为2厘米/秒. (1)当点P、Q分别在线段AC、BC的中点时,线段PQ=________厘米; (2)若AC=6厘米,点P、点Q分别从点C、点B同时出发沿射线BA方向运动,当运动时间为2秒时,求PQ的长; (3)若AC=4厘米,点P、Q分别从点C、点B同时出发在直线AB上运动,则经过多少时

第一单元检测试卷作文参考范文

第一单元检测试卷作文参考范文 学生错误集中重点讲解: 1、中文名字用英文表达:用汉语拼音,注意姓氏的首字母和名的首字母要大写!姓氏和名字 要分开如:Liu Ying, 姓:Liu 名:Ying 2、people意思作为人们时,单复数同形:也就是单数是people,复数也是people. 不要加s. 3、要表达非常喜欢什么:like/love sth very much. very much表示程度,放句尾。如:I love my grandparents very much. 不要按汉语的顺序去摆放单词! 4、帮助某人做某事情: help sb to do sth I often help them (to) do housework. (to)可以省去 help sb with sth I often help them with housework.(家务活housework是不可数名词)5、在周六上午:on Saturday morning (用介词on) 在具体某天前 要表达每周六上午:every Saturday morning (不要加介词) every构成的表示时间的短语一般不加介词, 如:every day, every week... 很多学生隔一段时间就忘了,这个错误已经很顽固了! 用在in the morning 、in the afternoon 、in the evening .是泛指,没有说是哪天的上 涉及到具体某一天,要用on 如:on Sunday;on Sunday morning ;on October 19th on New Year's Day;on rainy morning; on the morning of October 19th 6、free是形容词,我有空I am free. He is free. We are free. 有些学生把汉语的有非要翻译出来!(不要用have)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单元试卷分析

人教版数学(三下)单元试卷分析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试卷分析 一、试卷说明 1.形式:这套试卷与以往相比,在试题类型和叙述方式上有了明显的变化。试卷的内容更加侧重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考察,试题也更加强了对学生全方面思维能力的拓展。 2.难度:试题按难度分为容易题、中等题和较难题,整体来说难度中等偏上,也许是因为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的不到位,所以有很多的学生感觉有些难度。 3.考查知识及能力:这套试卷考查的知识,对概念类的试题考查得较少,比较侧重学生对知道的运用能力考查。特别是对生活中位置与方向的实际认知情况的考察偏多一些。 4.试卷特点:如果说这张试卷有什么明显不同以往的特点的话,那就是它更加强调数学基础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对动手能力的强调更是体现在了试卷中,试卷的三题与六题就要求学生在试卷上进行画图。与生活的联系在这张卷子上体现的更加充分自然。 二、试卷分析 本次检测主要是考察学生对“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八个方向及根据这些方向描述简单路线的知识的掌握情况。 本次检测从学生成绩看,不够理想,90分以上的高分学生不多,本班满分的只有1人,不及格的还有2人。 本次检测学生对于基本的“根据方向找位置”掌握的还不错,如第五题智力魔方得分率是100%。 1.学生试卷批改情况。 第一题的2小题做错的比较多,主要的原因是有些学生对北极星的位置不确定。第六题错误的原因在于学生对地图不了解,所以把拉萨与乌鲁木齐填错了位置。第八题中“走那条路最近?并说出行走路线。”这是一个难点。第三题是看实际的图画出示意图,这部分内容学生学得还是可以的,这道题很少有丢分的。 2.从统计来看,各班这次抽测成绩还算可以。说明绝大部分学生对基础的知识的掌握较好。特别是对这部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到位,认识深刻,对地图上的方向和实际生活中的方向都有一定的理解。 3.学生的成绩从全面来看,多数同学的成绩在70分以上,说明整体水平基本可以,但部分学生成绩很低,说明学生的学习还存在着问题,教学还存在死角,这些同学还有相当大的提高空间,要想办法引导他们赶上去。 4.有些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有待于加强。有的学生的书写太潦草,造成学生的失分率很高。还有的学生的方向感太差,对于路线的转换出现了一些错误,也有一些学生对于“谁在谁的哪个方向”这类的问题理解上有困难,这也是失分的一方面原因。 三、试卷检测的意义 单元检测的结果说明,无论是对突出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落实,还是教学质量的监控,乃至对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采用一个单元一次检测,应该是今后一段时间内进行相关测试的主要手段。它既可以减轻统一测试给小学在保持政策连贯方面带来的影响,亦同时发挥其在实施新课程中加强对教学质量情况的及时监控的积极作用。当然,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完善,在测试的方法、测试的内容及其他方面允许有不同的更佳的选择。每一个单元的质量抽测与实施新课程、开展发展性评价以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都有一定的好处,我们会坚持下去的。 四、方法措施 本次检测也让我发现了自己在这一单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后面的教学中,我不仅要继续查漏补缺加强个别学生的辅导,不能让他们越掉越远;课堂上还要加强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应用结合起来的教学,帮助学生多了解与数学有关的生活常识;同时还要研究分层作业的设计,不断拓展学生思维。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试卷分析

专题02 第一单元检测卷-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全能大考卷(部编版)(解析版)

第一单元自主学习,自我评价检测卷(解析版) (时量120分钟,总分120分) 班级姓名学号计分 一、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共28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高邈.(miǎo)酝酿.(niànɡ)竦峙.(zhì)水藻.(zǎo) B.锥.形(zhuī) 薄.雪(bó) 烘.托(hōnɡ) 唱和.(hè) C.吝啬.(sè) 嘹.亮(liáo) 禅.心(chán) 莅.临(wèi) D.抚.摸(fū) 花苞.(bāo) 淅.沥(xī) 屋檐.(yán) 【答案】A 【解析】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B项中“薄”应读báo;C项中“莅”应读lì;D项中“抚”应读fǔ 2.找出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3分) (1)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轻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 (2)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夫,披着蓑,带着笠的。() (3)总是美丽而使人爱念的雨啊!() 【答案】(1)(轻—清) (2)(带—戴) (3)(念—恋) 【解析】考查同音字的书写,要求学生平时熟记并区分常用同音字。 3. 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3分) A.挑着花篮灯的姑娘们,打扮得花枝招展 ....、艳丽俊俏 B.下雪了,孩子们呼朋引伴 ....,玩起了打雪仗。 C.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咄逼人 ....。 D.他对自己已取得的那些成就总是津津有味 ....。 【答案】D 【解析】考查成语的运用,平时要识记常用成语,尤其是课本中所学的成语。掌握它们的感情色彩,并能恰当地运用。

专题一二检测卷(1)

第I卷(选择题) 专题一 一、单选题 1.在适宜的温度条件,在下列装置中都放入干酵母(内有活酵母),如下图所示的四个装置中,其中适于产生酒精的装置是() A.B.C.D. 2.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果酒发酵装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装置清洗干净后需要用体积分数为90%的酒精灭菌 B.该装置能阻止空气进入以防杂菌污染 C.发酵过程中装置内的温度需要保持在30~35 ℃ D.发酵过程中不会产生CO2 3.制作果酒、果醋两个实验的共同点是: A.菌种为异养原核生物B.发酵液最终呈现酸性 C.保证无氧环境下发酵D.将原料灭菌后再发酵 4.下列关于果酒、果醋的制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A.酵母菌细胞中既有有氧呼吸酶也有无氧呼吸酶 B.果酒发酵装置中,排气口要和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连接来防止杂菌污染 C.醋酸菌能在有氧条件下将果酒变成果醋,也可以在无氧条件下将葡萄糖变成果醋D.果酒发酵时温度应控制在18~25℃,果醋发酵时温度应控制在30~35℃ 5.下列有关酵母菌和醋酸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两者的正常繁殖都离不开氧气 B.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可以生产酒精,醋酸菌则不能生产醋酸

C.两者都是异养生物,生存都离不开葡萄糖 D.醋酸菌可以以酵母菌的某种代谢产物为原料来合成醋酸 6.下列关于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A.果酒发酵所需的最适温度高于果醋发酵温度 B.果酒发酵后期拧开瓶盖的间隔时间可缩短 C.在制作果醋时适当加大接种量可以提高发酵速率 D.醋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可以利用乙醇产生醋酸 7.某位同学在利用酵母菌进行果酒发酵,如果改成果醋发酵,不需要改变的条件是( ) A.提高温度B.充气口打开 C.更换培养液中的营养成分D.发酵时间 8.发酵一般泛指利用微生物制造工业原料或产品的过程。下列关于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原理、发酵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果酒和果醋的发酵菌种不同,但消耗葡萄糖的部位相同 B.制作果酒和果醋时都应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对发酵瓶消毒 C.在变酸的果酒表面所观察到的菌膜一般是乳酸菌的菌落 D.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可用同一装置,但需控制不同发酵条件 9.在果酒的制作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为避免污染,在处理葡萄时应先除去枝梗再冲洗 B.红葡萄酒中的红色是红葡萄皮中的色素进入发酵液产生的 C.果酒制作所需要的酵母菌属于异养厌氧型微生物 D.果酒暴露在空气中容易产生酸味主要是因为产生了乳酸 10.将图中果酒发酵装置改装后用于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下列相关操作错误的是() A.改装时将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剂瓶与管口2连通

第一单元测试卷参考答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参考答案(人教版)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30分) 一、看拼音,写汉字。(6分) wūyán chōnɡzúbàn lǚyúlabai sònɡbiān xiě (屋檐)(充足)(伴侣)(娱乐)(背诵)(编写) 二、辨别形近字,并组词(4分) 婪(贪婪)尝(尝到)忧(担忧)呕(呕吐) 焚(焚烧)偿(赔偿)扰(打扰)区(区域) 三、找出错别字画上“”,改正后写在括号里。(4分) 1、我会豪不犹预地回答:“我会选择一本书。”(毫)(豫) 2、同学们应该真惜时间,尊守纪律。(珍)(遵) 四、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6分) (倾)盆大(雨)如(醉)如(痴)(与)(与众)不同 牵(肠)挂(肚)(念)(念)不忘(囫)(囵)吞枣 五、选词填空。(4分) 鼓励激励继续陆续 1、爸爸(鼓励)我努力学习,长大了为国争光。 2、他的英勇事迹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3、同学们(陆续)来到操场上,等待文艺晚会的开始。 4、站累了,我就换条腿(继续)读书。 六、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2分) 1、“走到门口,便看见书店里仍像往日一样挤满了顾客。”这是比喻句。(╳) 2、季爷爷告诉苗苗,21世纪的青年应该中西贯通,古今贯通。(╳) 七、先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然后再写一句你从课外学来的有关读书的句子。(4分) 1、一日无书,百事荒芜。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4、书如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第二部分:阅读积累与运用。(30分) 一、阅读《窃读记》选段,回答问题。(12分) 我喜欢到顾客多的书店,因为那样不会被人注意。进来看书的人虽然很多,但是像我这样常常光顾而从不购买的,恐怕没有。因此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 最令人开心的是下雨天,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 我低着头走出书店,脚站得有些麻木,我却浑身轻松。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的近义词。(2分) 躲藏(隐藏)光临(光顾)勉励(鼓励)充分(充足) 2、这片段主要写了我是如何窃读的。(2分) 3、用“~~”画出表达“我”复杂心情的句子。从这句话我体会到。(3分) 作者在下雨天窃读的时候,感到非常高兴,因为她就有充足的理由呆下去。 4、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写写你对“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理解。(3分) “读书长大”是指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身体,书籍哺育灵魂。一个知识与智慧不断成长的人,才是真正健康的人。 5、读文后,你一定能写出一些关于读书、学习的成语或名言吧。(2分) 成语:废寝忘食 读书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单元试卷分析52534

人教版数学(三下)单元试卷分析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一)】试卷分析 一、试卷说明 1.形式:这套试卷与以往相比,在试题类型和叙述方式上有了明显的变化。试卷的内容更加侧重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考察,试题也更加强了对学生全方面思维能力的拓展。 2.难度:试题按难度分为容易题、中等题和较难题,整体来说难度中等偏上,也许是因为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的不到位,所以有很多的学生感觉有些难度。 3.考查知识及能力:这套试卷考查的知识,对概念类的试题考查得较少,比较侧重学生对知道的运用能力考查。特别是对生活中位置与方向的实际认知情况的考察偏多一些。 4.试卷特点:如果说这张试卷有什么明显不同以往的特点的话,那就是它更加强调数学基础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对动手能力的强调更是体现在了试卷中,试卷的三题与六题就要求学生在试卷上进行画图。与生活的联系在这张卷子上体现的更加充分自然。 二、试卷分析 本次检测主要是考察学生对“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八个方向及根据这些方向描述简单路线的知识的掌握情况。 本次检测从学生成绩看,不够理想,90分以上的高分学生不多,本班满分的只有1人,不及格的还有2人。 本次检测学生对于基本的“根据方向找位置”掌握的还不错,如第五题智力魔方得分率是100%。 1.学生试卷批改情况。 第一题的2小题做错的比较多,主要的原因是有些学生对北极星的位置不确定。第六题错误的原因在于学生对地图不了解,所以把拉萨与乌鲁木齐填错了位置。第八题中“走那条路最近?并说出行走路线。”这是一个难点。第三题是看实际的图画出示意图,这部分内容学生学得还是可以的,这道题很少有丢分的。 2.从统计来看,各班这次抽测成绩还算可以。说明绝大部分学生对基础的知

高考英语专题检测卷七词法第7讲情态动词和虚拟语气

专题检测卷(七) 情态动词和虚拟语气 (建议用时: 20分钟) 1. (2013·杭州模拟)—Mary’s sister looks very beautiful now. —But she was very ugly before she tidied up her appearance(整容). You _______ believe it! A. shouldn’t B. mustn’t C. wouldn’t D. might not 2. (2013·包头模拟)—Where is Mr. Smith? I can’t find him anywhere. —He far, for his mobile phone is still here. A. mustn’t have gone B. wouldn’t have gone C. can’t have gone D. shouldn’t have gone 3. (2013·太原模拟)—Why didn’t John take part in the race yest erday? —He out of the race because of his serious injury. A. needn’t have dropped B. should have dropped C. would have dropped D. must have dropped 4. It not seem like a big deal to you, yet you can make profits in the long run. A. must B. should C. would D. might 5. (2013·金华模拟)—Real Madrid is sure to win the match! —It’s hard to say. You know, anything happen even in the last minute. A. can B. must C. should D. need 6. (2013·济南模拟)Although Lily is usually easy-going, she be sometimes quite annoying. A. must B. need C. can D. should 7. “Nothing in this letter be considered as a license to use the artist’s personal possessions”, the judge declared on the court. A. can B. shall C. must D. may 8. (2013·烟台模拟)—May I take this book out of the reading room? —No, you. You read it here. A. mustn’t B. mightn’t C. won’t D. needn’t 9. —Mr. Smith, Tom is here. he come in now? —Oh, yes please. I’ve been expecting him. A. Should B. Shall C. Might D. Must 10. (2013·哈尔滨模拟)—Why don’t you wear your jogging shorts, Mum? —Well, my legs are too skinny, if you know. A. should B. can C. need D. must 11. (2013·衡水模拟)—David is always absent from work. —Tell him he answer for it if he goes on behaving like this. A. would B. can C. shall D. might 12. (2013·重庆模拟)—It’s hard to believe that Jack should have fought with the policeman. —Yes. If one ask for trouble, it can’t be helped. A. may B. need C. must D. should

专题检测卷(一)

专题检测卷(一)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PM 2.5是灰霾天气的主要原因,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叫可入肺颗粒物,与肺癌、哮喘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它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如机动车尾气、燃煤)等,下列与PM 2.5相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大力发展电动车,减少燃油汽车的尾气排放量 B.燃煤时加入适量石灰石,可减少废气中SO 2的量 C.空气中飘浮的有毒物质,能吸附在PM 2.5的表面进入人体 D.PM 2.5含有的铅、镉、铬、钒、砷等对人体有害的元素均是金属元素 答案 D 解析 D 项中,砷是非金属元素。 2.悉尼奥运会所用火炬燃料为65%丁烷(C 4H 10)和35%丙烷,已知下列物质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CO :2CO(g)+O 2(g)===2CO 2(g) ΔH =-566.0 kJ·mol - 1 丙烷:C 3H 8(g)+5O 2(g)===3CO 2(g)+4H 2O(l) ΔH =-2 221.5 kJ·mol -1 正丁烷:C 4H 10(g)+132 O 2(g)===4CO 2(g)+5H 2O(l) ΔH =-2 878.0 kJ·mol -1 异丁烷:C 4H 10(g)+132 O 2(g)===4CO 2(g)+5H 2O(l) ΔH =-2 869.6 kJ·mol -1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等物质的量正丁烷比异丁烷能量低 B.相同质量的丙烷和正丁烷分别完全燃烧,前者需要的氧气多,产生的热量也多 C.常温下,CO 的标准燃烧热为566.0 kJ·mol -1 D.人类利用的能源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 答案 B

三年级语文下册各单元试卷分析

第一单元测试题质量分析 一、本次检测,题量适中,着重考查学生对第一单元基础知识的掌握。依据学生的答题情况,作如下分析: 本次测试共有九题,可以概括为语文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大致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进行检测,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第一题看拼音写词语,这一题是得分率较高的题目,大部分同学都能够按题目的要求正确书写。但也有不少学生看拼音写词语有错误。 第二题:辨字组词,这些都是学生平时常见的字,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区分并组词,个别学生出现错误。 第三题:汉字变形,这一题学生完成得不好。 第四题:照样子,写词语,看似简单,但是有极个别同学失分却很严重。 第五题:写句子。这题学生做得不算好。 第六题:积少成多,大多数学生完成的不错。 , 第七题:课内节选阅读,少数学生没有读好题目,因此失分。 第八题:阅读理解。内容不难理解,但仍有一部分出错。 第九题:习作。大部分学生能够准确理解题意,能通顺的组织和准确的表达语言。但错别字现象较严重,标点符号运用也欠妥,个别学生语句不通顺,还要注意格式。 三、测试反思 通过这次质量测试,不仅全面了解学生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基本情况,而且对今后的教学有所启迪。 1、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字词教学应以积累为主。老师要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一些优美词句,养成自觉积累的习惯。同时,在教学中要加强词句的训练,提高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应用词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2、老师要督促学生熟读、熟背课文。 3、老师要培养学生认真读题,仔细答题,反复检查的好习惯。 4、要多进行作文练笔,让学生积累语言,为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 /

高考生物专题检测卷(七) 4.2

专题检测卷(七) A组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1.(2020·济南模拟)基因型分别为aaBbCCDd和AABbCCdd的两种豌豆杂交,其子代中纯合子的比例为( ) A.1/4 B.1/8 C.1/16 D.0 2.(2020·安徽高考)假设某植物种群非常大,可以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基因不产生突变。抗病基因R对感病基因r为完全显性。现种群中感病植株rr 占1/9,抗病植株RR和Rr各占4/9,抗病植株可以正常开花和结实,而感病植株在开花前全部死亡。则子一代中感病植株占( ) A.1/9 B.1/16 C.4/81 D.1/8 3.(2020·茂名模拟)如图所示某种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请问5号与6号所生孩子患病的几率是多少( ) A.1/6 B.1/4 C.1/8 D.1/3 4.(2020·烟台一模)Y(黄色)和y(白色)是位于某种蝴蝶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雄性有黄色和白色,雌性只有白色。下列杂交组合中,可以从其子代表

现型判断出性别的是( ) A.♀Yy×♂yy B.♀yy×♂YY C.♀yy×♂yy D.♀Yy×♂Yy 5.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下一个红绿色盲和白化病兼患的儿子,下列示意图中,b是红绿色盲致病基因,a为白化病致病基因,不可能存在于该夫妇体内的细胞是(不考虑基因突变)( ) 6.如图是某家族遗传系谱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遗传病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B.Ⅲ8与Ⅲ9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2/3 C.Ⅲ8与Ⅲ10婚配生出患病女孩的概率是1/6 D.Ⅲ10的致病基因一定来自Ⅰ2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64分) 7.(14分)假设绵羊黑面(A)对白面(a)为显性,长角(B)对短角(b)为显性,两对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 (1)在两组杂交实验中,Ⅰ组子代只有白面长角和白面短角,数量比为3∶1;Ⅱ组子代只有黑面短角和白面短角,数量比为1∶1。其亲本的基因型组合是:

复习专题 连词达标检测卷(有答案)

复习专题连词达标检测卷(有答案) 一、初中英语连词 1._________ we didn't win the basketball game, we were satisfied with our hard work. A. If B. Though C. Since D. Because 【答案】 B 【解析】【分析】句意:虽然我们没有赢得篮球赛,但我们对我们的努力感到满意。A:If 如果,表示假设条件;B:Though 虽然,表示转折;C:Since既然;明显的原因;D:Because因为,表示原因。根据前后句意思,可知前后句是转折关系,要用though,故选B。 【点评】考查连词辨析。理解连词的意思和用法,根据前后句的关系,选择正确的连词。 2.___________ you know the answer, please ___________ your hand. A. If; raise B. If; rise C. Unless; raise D. Unless; rise 【答案】 A 3.It won't be a long time ________ your son comes back. Don't be worried. A. since B. as C. before D. unless 【答案】 C 4.—In shopping centers of most foreign countries, we can see many products made in China. —What we need is ________ "Made in China", ________ "Created in China". There is still a long way to go. A. both…and B. not only…but also C. neither…nor D. either…or 【答案】 B 5.This is the most important task should be finished soon. A. which B. what C. that D. / 【答案】 C 6.—Tom, what does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mean? —You can have your own understanding. But I think it means follow your original aspiration (初心) you will succeed. A. so B. but C. and D. or 【答案】 C 7.It was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_____the sound of the piano woke me up. A. because B. if C. when D. although 【答案】 C

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2018年春季学期3月份语文检测

满分:100分时间:150分钟 分)积累运用(20一、 分)、阅读下列这段话,给汉字加上拼音,给拼音补上汉字。(41f )的毛白

杨,伸着绿如好一派生机àng然的蓬莱仙境啊!这里有身材秀颀(.)龙般的枝丫向你(翠的叶子向你致意;有躯干枯jí的古松,展着如虬ěī.)朵向你欢呼,让人不能(án斗艳的奇花异草,挥着花骨问好;这里有争y.zh ǜ立流连!不2下列每组词语中都有一个错别字,请用横线标出并将正确字写在横线上(2 分)不言而喻振耳欲聋 A、坦荡如砥争姸斗艳刻骨铭心忍俊不禁 B、一泄千里纵横决荡 因地治宜不折不扣 C、贯穿始终潜滋暗长 藏污纳垢一如即往略胜一筹D、盘虬卧龙 8分)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淮南秋雨夜,。(《闻雁》)1 ),泥香带落花。(《迎燕》)2)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而不,而不,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3 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石榴》))、《池鹤》中的“?。”一句表现出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4)“鹤立鸡群”和《池鹤》中的“,。”一句都是写鹤的品格与仪表在一群鸡5 里头显得很突出。 2分)。、选出说法有错的一项()(4、《紫藤萝瀑布》和《海燕》都是状物抒情的散文,都表达了作者积极向A 上的健康情怀。、《紫藤萝瀑布》是一篇构思精巧、情景交融又富有哲理的散文,题目中B“瀑布”一词,用象征手法既状写出紫藤萝盛开的壮观,又暗示生命长河的伟大。、《马说》是一篇议论文,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C 才,反而摧残人才、埋没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懑之情。、茅盾的《白杨礼赞》和高尔基的《海燕》都运用了象征手法。D、请你仿照下面示例,从“棉花、帆、钉子、谷穗、牡丹、梅花、菊花、竹5 2子”等选项中任选两个,各写一句含有生活哲理的格言。(分)1 / 9 示例①根:蓬勃向上的生命,以及默默无闻的奉献,全部属于大地母亲;如果离开大地的怀抱,一切的成就,都会成为泡影。 示例②藕:无论是生活在水中,还是生活在淤泥里,都能够保持一个纯洁的灵魂。 格言①: 格言②: 6、下面是某同学写的一个作文的片断,仔细阅读后,对不通的地方、有废话的地方、有语病和错别字包括标点使用不当的地方加以修改。(2分) 早晨我们不得又被闹钟叫醒,狼吞虎咽地吃完早饭,然后冒着危险在马路上与汽车出生入死;由于上午的学习惯性和未完成的课堂作业,我们一边吃饭一边还在大话学习,讨论学习生活;傍晚回到家,吃完晚饭,又开始做家庭作业,一直做到两眼惺松而入睡。 二、阅读理解。(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2题。(18分) 甲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

六下第一单元试卷分析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试卷分析 一、试题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开学前两周,六年级数学学习了百分数的应用(二),本次测试是为了检测学生这部分知识的学习状况,也是为了掌握教学动态,及时查缺补漏,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是考察教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体目标的理解,针对六年级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方面的实际情况,注重考查这方面目标的理解,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二、试题分析 本次考试的命题范围只考本单元的知识。试卷分填空、判断、选择、计算、解决问题五大类问题。 1.填空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如百分数意义的应用以及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成数、折扣、计算等方面的知识,共20分。 2.判断题:内容主要是百分数知识,与生活中的问题相联系,共5分。 3.选择题:内容主要是百分数知识,与生活中的问题相联系,共12分。 4.计算题:有3个小题,包括直接写得数,解方程,列式计算。共29分。 三、试卷成绩分析 (一)成绩分析 学生的整体成绩不高,两极分化严重。最高分97分,最低分9分,不及格的也大有人在。 (二)存在的问题 第二题失分较多的是4、6、8、10小题。第4题:今年油菜籽的产量是去年的120%,今年比去年增产几成,学生对于成数的意义没有理解。第6小题:四月份比三月份节水20%,单位一指的是(),学生没有搞清到底是谁的20%,所以有的学生答的是三月份,有的写成了三月份的节水量,而应该为三月份的用水量,基础知识不扎实。第8小题,问的是利息,有学生却把本金也加了进去。第10题,先提价再降价两次调价单位一却在变化,学生没有找清。导致失分较多。 第三题失分较多的是第四题没有弄清大小关系。 第四题学生在1、4、6题上失分较多,首先没有读清题意,不知道到底要求的是什么,想当然的做题。另外对于百分数实际应用能力还有很大欠缺。 第五题计算,直接写得数失分较少,解方程失分较多。学生对于百分数的方程还是不熟练,做起来陌生、吃力。 第六题解决问题答题情况很不理想,同样的题型,有的学生前面的会,后面的知识却做错,说明学生的理解只是一知半解,并未真正掌握此类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三)问题原因分析 试题很灵活,注重理解,克服死记硬背,考出了老师平时的积累。但共同的反映是:复习准备工作很仓促,考试时间太少,做题时间紧张。 1.抓不住缰,不知从何入手。 2.解决多步计算的问题,不耐心。 3.对问题及已知数量没有真正弄清楚。 (四)对以后教学的几点改进措施 1.克服死记硬背,将老教材的教学方法与新教材结合,该让学生掌握的一定要让其掌握,要灵活运用知识,切忌模式化。 2.加大培优补差的力度抓两头顾中间,提高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 3.对后几名同学进行当面分析,保护其自尊心,培养自信心和对数学的兴趣,对整体存在的知识薄弱环节重点补缺,及时整改。 4.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培养学生量高的学习习惯。认真审题,真心做题,细心审题,卷面整洁等方面都要做进一步的要求。

2020高中历史专题达标检测卷七含解析人民版必修

专题达标检测卷(七) (时间:45分钟,分数: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1921年,列宁在《粮食税》中说:“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A.列宁意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B.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可以将国家从经济灾难中拯救出来 C.“功劳”是指该政策巩固苏俄政权,促进了经济发展 D.列宁已经用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解析:根据材料中“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可知,列宁认为在苏俄长期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不可行,故A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终给苏俄经济带来较大危害,故B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了苏俄政权,但并未促进经济发展,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推断此时列宁用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D项错误。 答案:A 2.列宁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照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按照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产品”是指( ) A.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 B.1918年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1921年实行的新经济政策 D.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解析:在列宁时代没有实行按劳分配的制度,故A项错误;按照共产主义的原则来调整国家产品和分配,而最终又以失败告终的就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B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并不是按照共产主义的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的,故C项错误;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D项错误。 答案:B 3.“起初,几乎没有实验的机会,因为生存斗争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当时,采取了种种非常措施……原先的计划是向农民提供工业制成品作为补偿,但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当时几乎所有的工厂都在为前线生产。”对以上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苏联进行农业经济改革,增加粮食产量,支持工业化建设 B.国内战争造成粮食短缺,经济困难,面临困境 C.为解决苏维埃政权的内忧外患,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苏联强化对农业、企业的指令性计划,以发展工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