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藏剩余油分布及控制因素分析

油藏剩余油分布及控制因素分析
油藏剩余油分布及控制因素分析

摘要

曙二区东位于辽河坳陷西斜坡、双台子河两岸,受杜家台古潜山的控制,在构造运动和重力的作用下,形成北东和北西两组断裂系统。杜家台油层组为三角洲前缘沉积,发育多种微相类型,油层岩性致密,物性较差。本文在上述地质模型基础上,利用容积法计算了各小层的地质储量,并用流动系数法对产量进行了劈分,再对各小层、区块的地质储量和劈分的动用产量做差,得到各小层、区块的剩余可采储量。通过含水及水淹、构造高部位、断层、注采井网配置、和沉积模式等分析,得到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分流河道、分流河口坝微相、储层的构造高部位和边滩内滩脊向凹槽过渡区非均质性强的井区。

关键词:剩余油分布;构造;地质储量;剩余可采储量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geological model of Shu-2 distract was established,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west slop of Liaohe depression, the bank of Shuangtaizi River. In this model, two fault systems was identified, which formed by gravity and tectonic movement. This field consists of many microfacies which is characteristic of delta front sediments with competent rock and bad properties. On the base of this model, geologic reserve is calculated by the volumetric method. Quantity of remaining recoverable oil of each layer is provided after discussing the production with the criterion of flow coefficient. Remaining oil is revealed that mainly distributed in distributary channel and debouch bar microfacies by analyzing water cut, water flooding, fault, rock microstructure and sedimentary model. In structural heights, there is remaining oil distributed relatively concentrate in these layers, and in the high heterogeneity area of transition zone between beach crest and cavity of marginal bank.

Keywords: the distribution of remaining oil; structure; geological reserves; recoverable reserves of remaining oil

目录

第1章前言 (1)

1.1目的、意义 (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

1.3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第2章杜家台油藏地质特征 (5)

2.1基本概况 (5)

2.2构造特征 (5)

2.3杜家台油层地层格架 (6)

第3章杜家台油层沉积微相及储层基本特征 (15)

3.1沉积微相研究 (15)

3.2储层基本特征及展布 (20)

第4章储量计算 (27)

4.1研究区储量计算 (27)

4.2储量计算结果 (29)

第5章开发特征 (32)

5.1储量动用状况 (32)

5.2生产历史 (35)

第6章剩余油的分布 (39)

6.1含水及水淹程度分析 (39)

6.2剩余油分布及规律 (41)

6.3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 (44)

6.4进一步挖潜方向 (46)

第7章结论 (51)

致谢 (51)

参考文献 (52)

第1章前言

1.1 目的、意义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一般情况下,人们仅能开采出地下总储量的30%左右,这就意味着大约还有60%以上的石油仍然残留在地下。剩余油的形成和分布研究是目前石油行业一项世界性的难题,也是目前石油勘探开发中最受关注的焦点之一,是油田开发的三大核心技术之一。

我国油田地质情况复杂,原油性质差异大,水驱油过程不均匀,到了勘探开发的后期,尤其是在那些勘探程度较高的老油田,经过一次、二次采油后,仅能采出地下总储量的30%左右,这意味着有60%~70%的剩余石油仍然残留在地下成为剩余油,这些残留在地下的剩余石油储量对于增加可采储量和提高采收率是一个巨大的潜力。估计,如果世界上所有油田的采收率提高1%,就相当于增加全世界2至3年的石油消费量。因此,加强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提高石油采收率一直是油田开发地质工作者和油藏工程师研究的主题。我国油田多为陆相沉积多油层储层,层间、层内和平面上渗透率变化大,而我国近90%油田均采用注水开发方式由于非均质性严重,各层吸水量差异大,注入水往往沿高渗透带推进,使纵向上和平面上水推进不均匀,造成水驱波及体积小,注入水过早向油井突进,油水分布犬牙交错,剩余油分布既零散又有相对富集部位。因此,在开发后期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以剩余油饱和度为主要内容,进行精细化、定量化、动态化和预测化的油藏描述。同时,要把工作重点逐渐转向井间和整个油藏的剩余油分布研究上。

本文通过构造、沉积微相和储层基本特征的研究建立精细地质模型,研究该区剩余油的分布,确定下一步挖潜方向。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据国外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油藏中剩余油的分布形式及数量具有以下特点:(1)存在于注水过程中水未洗到的低渗透夹层中或者是水绕过的低渗透率带中的剩余油约占27%;(2)由于地层压力梯度小,在原油不流动的油层部位(滞留带)中存在的剩余油占19.5%;(3)未被钻到的透镜砂体中剩余油占16%;(4)在一些小孔隙中被毛管力束缚的剩余油占15%;(5)以薄膜状形式存在于储层岩石表面的剩余油占13.5%;(6)局部不渗透的遮挡处(如封闭性断层等)。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是一项世界性的难题,也是地质、地球物理和油藏工程等不同领域的前沿性研究课题。美国于1975年成立了剩余油饱和度委员会,从宏观上将剩余油饱和度度量分为单井、井间和物质平衡法3种。前苏联在杜玛兹油田专门打了24口评价井来研究油田水淹后期的剩余油分布的方法。特别是现代测井测量技术和处理解释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剩余油分布研究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国外一些公司如Schlumberger、Shell公司近年来推出了测井数据处理软件、地层评价软件和地层测试数据处理软件,为剩余油预测和油气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国外研究剩余油包括岩心分析、示踪剂分析、数值模

拟、测井、试井及电阻率等多种方法。近年来提出了“定时、定位、定量”计算剩余油饱和度为依据,设计加密井位置”的新设想。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要产油国重视了密闭取心的分析和第一手资料的收取,完善了动态检测系统,加强了油藏经营管理,是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的研究精度有较大的提高。

根据国内各大油田的研究成果,我国陆相油藏高含水期和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主要有12种:井网控制不住的剩余油、由于层间干扰造成的剩余油、油层污染损害严重造成的剩余油、为列入原开发方案的未动油、构造高部位的水动力“滞留区”形成剩余油、封闭性断层附近形成的剩余油分布,厚油层渗透率韵律及非均质程度造成的剩余油、粘度差和密度差造成的剩余油分布、气锥和水锥造成的剩余油分布、水淹层中微观规模的剩余油分布。

我国的剩余油分布研究工作早在“六五”期间就已开始,相继开展了油田、油藏、区块、单井以及岩心等不同地质规模下剩余油的空间位置、形态、数量以及剩余油随时间变化的研究工作,主要采用了油藏数值模拟、井间示踪剂、神经网络、沉积相、测井、灰色理论及数理统计等技术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为油田方案调整提供了依据。我国石油工作者经过20多年的摸索探讨,形成了一套陆相地层的剩余油研究方法。剩余油地质研究已由单学科分析向多学科综合研究方向发展,除常规的沉积相细分等地质研究外,还加强了油层物理学、油气渗流力学和油藏工程学等有关原理的应用。现在主要采用小层沉积相分析法、动态分析法、油藏数值模拟法、油藏工程法、C/O比测井法和钻井取心等方法研究剩余油分布。目前,我国研究剩余油分布的技术和手段基本具备,同国外主要产油国的技术水平接近,但在油藏管理方面和动态监测系统的重视程度方面存在一定差距。

由于储层非均质性影响和油田开采的不均衡性,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不能仅局限于某个开发阶段,而应该贯穿于整个开发期(包括天然能量开采阶段、水驱开采阶段、三次采油阶段的各类调整)。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曙二区东杜家台油藏构造、储层描述;

(2)曙二区东杜家台油藏储量计算;

(3)曙二区东杜家台油藏开采状况评价;

(4)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分析;

(5)曙二区东杜家台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探讨。

1.3.2 技术路线

通过构造、沉积微相和储层基本特征的研究建立精细地质模型。通过油藏储量计算和动用情况来分析剩余油目前的空间分布,具体流程如图1-1。

图1-1 研究流程图

第2章 杜家台油藏地质特征

2.1 基本概况

曙二区东位于辽宁省盘锦市新生总厂东南方向约2km 的双台子河两岸。在构造上处于辽河盆地西部凹陷中段曙光油田二区的东测杜家台古潜山的东部斜坡上,西部为曙光二区,东部与盘山洼陷连接,南接双台子油田和杜124块。该区块是在钻探杜家台古潜山过程中发现的,1983投入试采开发,截止1989年9月末,共完钻各类井54口,其中投产油井38口,开井13口,日产油68.9t/d ,平均单井日产油5.3t/d ,累积产油35.47t 104?,试采程度6.8%,综合含水57.3%,共投水井9口,开井3口,日注水272/d m 3,月注水比1.28,累积注水30.816234m 10?,累积注采比0.43,地下亏空39.390434m 10?。

2.2 构造特征

2.2.1 断层特征

断层是重要的油田构造之一。断裂作用可能使地下油气溢损,也可能使地下油气富集。油气勘探实践表明,形成早、落差大的断层控制了生储油岩层的沉积,次级断层构成二级构造带,控制着油气的聚集与成带分布,更次级断层则把二级构造带切割成断块区,其控制着油气的富集,更小的“毛毛”断层则对油气的聚集起复杂化作用[2]。因此,研究断层对油气田的勘探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区受西部斜坡和杜家台古潜山的控制,在构造运动和重力的作用下,产生两组断裂系统:一组为北东向,延伸距离较长,长达5.0km 以上;另一组是北西向,延伸距离较短,仅1.0km 左右。断裂发育时期为沙三段,断层倾角一般在60~70度左右,断距一般50m ~90m 左右,最大150m 。最小仅30m 左右。经过地层对比确定了断层的准确位置,在此基础上搞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断层平剖面的重新组合。第一组为北东向的两条断层组成,分别是杜古78断层北东走向,南东倾向,倾角约70度,断距大约在40m ~150m 之间,延伸超过5km ,共5口井钻遇;曙2-5-15断层北东转东西走向,南东转南倾向,倾角在60~70度之间,断距大约在50m ~90m 之间,延伸超过5km ,共有5口井钻遇。这两条断层贯穿整个研究区而将研究区分为带状。第二组断层为北北东向,分别为:曙2-8-14断层是北东走向,北西倾向,倾角约60~70度,断距约30m ~80m ,延伸约2.5km ,共3口井钻遇;曙2-5-17断层,为北东走向,北东倾向,倾角约70度,断距大约在60m ~80m 之间,延伸仅0.6km ,共2口井钻遇;曙2-9-14断层,其为北北东走向,北西倾向,倾角约50~60度,断距约50m ~100m ,延伸约3.5km ,共3口井钻遇。这三条断层将研究区分为块状。第三组断层为北北西向,分别为:曙2-4-13断层是北西走向,北东倾向,倾角约70度,断距大约60m ,延伸约1.2km ,是一个井间断层。2-04-10断层北西走向,北东倾向,这三条断层也将研究区分为块状。

2.2.2 构造形态

该区杜家台油层受西部斜坡和杜家台古潜山的控制,在凸起的杜家台古潜山的东部斜坡带上超覆沉积了杜家台油层,受古潜山影响使杜家台油层下部层序沉积不全,在潜山的顶部形成秃顶,如图2-1。

图2-1 杜家台油层组顶面构造图.

由杜古78断层和曙2-5-15断层将整个区域划分为东西带状,而曙2-04-10断层、曙2-4-13断层、曙2-5-17断层、曙2-8-13断层、曙2-9-14断层又将研究区划分为8个区块,分别为1、2、3、4、5、6、7、8块。由于整个地层受古潜山的影响,在每个区块中地层的展布不同区块3中地层倾向北东方向,构造高部位在曙2-7-15井附近;区块4中地层倾向南东东方向,高部位在北西方向;区块5中地层倾向南东方向,高部位在北西部位;在区块6中地层是倾向南西西向,高部位在曙2-04-10井附近;在区块7中地层倾向南西方向,高部位在该断块的北西方向;而在区块8中地层倾向南东东向,高部位在北西方向。

2.3 杜家台油层地层格架

2.3.1 地层划分体系

研究区杜家台油层为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砂体薄、层数多,上下小层砂体叠置关系复杂,横向上砂体厚度变化大、相变迅速,从而使得砂体在平面上难以大面积的追踪对比,因此小层划分对比难度较大。

本次研究把研究区杜家台油层组划分为3个油层组、30个小层,在各个油层组内,依据其内部砂体发育的特点、地层旋回性、及其砂体空间展布的规律性进行了重新的划分,各油层组内部小层划分方案见表2-1。

与原地层划分相比,各个油层组内小层的数目都有没有变化,但每个小层的划分都充分考虑了其发育和分布特点,每个小层基本是都是划分到了单个的砂体,因此,更加适合

储层的研究,也更能反映储层地下展布的实际情况。

表2-1 曙二区东杜家台油层组地层划分表

2.3.2 地层划分对比标志

上特殊岩性段:位于杜家台油层顶部,如图2-1,岩性一般为一套灰~深灰色泥岩、灰色~灰白色钙质页岩及褐~棕褐色油页岩组合,分布稳定,厚度在20m ~30m 之间,视电阻率曲线呈低阻锯齿状,如图2-2。

图2-2 上特殊岩性段电性特征

下稳定泥岩:位于杜家台油层底部,岩性为深灰、褐灰、黑灰色泥岩、页岩组合,本

区分布较稳定,厚度15m ~20m 左右,视电阻率曲线低而平,在感应曲线上为高感(图2-3)。

2570

S P

C OND

图2-3 下稳定泥岩段电性特征

26

00

S P COND

图2-4 下特殊岩性段电性特征

下特殊岩性段:位于下稳定泥岩的底部,岩性一般为一套灰~褐灰色泥岩、灰~黄灰色白云质泥灰岩,褐灰色油页岩、钙质页岩及粉砂岩组合。本区分布稳定,厚度大约50m 左右。在感应曲线上由高感逐渐变为低感,呈明显的阶梯形,视电阻率曲线呈锯齿状,如图2-4。

2.3.3 研究区杜家台油层组地层划分对比

通过各井杜家台油层组顶底界限的确定,在标志层控制下,利用岩性和旋回对比的方法,对研究区所有井地层进行了划分对比

(图2-5)

,通过连井地层对比剖面的控制达到了全区地层的统层。

图2-5 曙二区东杜家台油层综合柱状图及小层划分

图2-6 曙51井-杜古40井连井地层对比剖面图

研究区杜家台油层是在杜家台古潜山的东斜坡上沉积的一套扇三角洲前缘沉积体,在该套地层沉积时,受到湖盆中长期隆起的杜家台古潜山的影响,地层由四周逐渐向潜山隆起部位形成超覆沉积,造成该套沉积体沉积不全,在潜山的顶部形成秃顶。由地层对比(如图2-6)和砂体等厚图(如图2-7)可以看出,杜家台油层组地层展布不仅受到当时沉积环境和水动力条件的控制,还明显地受到潜山的控制,各油层组砂体分布范围和发育程度有着明显的差异。

图2-7 杜二油层组9小层砂体等厚图

杜Ⅲ油层组开始沉积时,杜家台古潜山大部分暴露于沉积界面之上,仅在研究区的北部杜古6井-曙2-7-15井-曙2-7-17井-曙2-4-18井一线以北,和曙2-2-13井之南,沉积了杜家台油层组的地层,其余地区处于剥蚀面之上。随着杜家台油层组的沉积,地层从北、东、南各个方向向古潜山超覆沉积,从沉积地层的分布可以看出,研究区北部潜山较陡,超覆沉积推进较慢,而在研究区的东部、南部潜山较缓,地层超覆推进相对北部较快。

杜Ⅱ油层组与杜Ⅲ油层组为连续沉积,继承了其沉积格局,在沉积时潜山顶部——在杜古40井—曙2-6-8井—曙2-4-009井—曙2-2-16井—曙2-3-13井—曙2-4-15井—曙2-4-16井-曙2-5-17井-曙2-6-17井一线内,潜山暴露于水体之上,遭受剥蚀,随着杜Ⅱ油层组的沉积,沉积物继续从潜山的四周向潜山超覆沉积,此时依然保持了杜Ⅲ油层组沉积时的格局,北部超覆沉积推进较慢,而在研究区的东部、南部地层超覆推进相对北部较快。

杜Ⅰ油层组与杜Ⅱ油层组为连续沉积,继承了其沉积格局,在沉积时潜山顶部——在曙2-6-12井—杜40井-杜古65井-曙2-7-13井一线内,潜山暴露于水体之上,遭受剥蚀,随着杜Ⅰ油层组的沉积,沉积物继续向潜山顶部超覆沉积,至杜Ⅰ油层组3小层沉积时仅杜古65井处潜山暴露于水体之上,而杜Ⅰ油层组2小层沉积时整个杜家台潜山已经完全被水体淹没在水体之下,使整个研究区形成完整的潜山超覆沉积。

第3章杜家台油层沉积微相及储层基本特征

储集层必须具备储集空间和渗流能力,才能担当储集油气的重任。也就是说,储集层必须具备孔隙性和渗透性。孔隙性和渗透性是储集层的两大基本特征。

储集层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深入认识储集层的地质—开发特征,并把这些特征表述和展示出来。储集层地质—开发特征涉及面广、内容较多,但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储集层岩石基本特征、储集空间特征和渗流物理特征[3]。

3.1 沉积微相研究

储层的沉积学特征决定着储层的成因类型、成分、结构和宏观展布特点,这些特征不仅决定着储层形成时储集空间及其分布,而且还影响着储集空间的演化。

3.1.1 区域沉积背景

中生代以来至晚第三纪,下辽河坳陷经历了拱张、裂陷、坳陷三个阶段,沉积了上侏罗统-白垩系、下第三系、上第三系-第四系三套面貌不同的地层,分别形成三种不同类型盆地的沉积。中生代由于隆升-拱张,沉积了红色碎屑岩建造;早第三纪强烈的裂陷、块断运动,沉积了巨厚的暗色泥岩及砂砾岩建造;晚第三纪和第四纪断裂活动减弱,坳陷形式取代了断陷,沉积了砂泥岩建造。裂陷期的构造活动,直接控制了盆地内早第三纪各个时期的沉积,由老至新分为三个构造-沉积旋回:沙河街组四段-三段沉积旋回,沙河街组二段-一段沉积旋回,东营组旋回。

沙四时期西部凹陷为浅水碳酸盐岩和砂泥岩建造,由于构造活动和古地貌形态的分割,凹陷的沉积环境南北差异甚大,大致以凹陷中部的曙光潜山和与之对峙的兴隆台古隆起一线为界,形成南北两种环境。

北部地区为无明显水流注入的半封闭湖湾区,发育了湖相沉积物,封闭的环境造成了该区的水体具有高矿化度的特征,碳酸盐岩沉积物相对发育,主要为白云质石灰岩、钙质页岩和鲕粒灰岩,及泥岩、油页岩夹薄层粉砂岩。该区域以湖湾环境为主,仅在北端的安台以北牛心坨地区有水流注入,形成小范围的扇三角洲砂体。

南部地区四砂、泥岩沉积区,物源来自西部山区。沿西侧一带砂岩偏多,为扇三角洲沉积体,由北至南分别发育了曙光、齐家-欢喜岭扇三角洲砂体,它们是从湖盆西缘外侧的小股水流注入湖盆形成的水下指状分支河道冲积而成。砂体形态受地貌形态制约,低处为河道,高处为浅滩,横向上连为一体呈带状。扇三角洲砂体推进前方为较开阔的水域,为湖相泥岩沉积区,由于西侧有水流注入,水体盐度较北部湖湾区低得多,碳酸盐岩沉积物不发育。

根据前人研究成果,西部凹陷的扇三角洲以水下部分为主,即前缘相和前扇三角洲相,与常态三角洲相比,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流河道沉积物十分发育是一个主要特征。扇三角洲沉积体具有明显的近源、快速沉积的特点。

下第三系旋回中,沙四时期属于盆地的初陷期,水深相差不大,西斜坡上下基本沉积

了一套灰白色层状砂岩(统称杜家台油层),其上为一套薄层的钙质页岩、白云岩、油页岩标志层——沙四上段;沙三时期则是盆地的深陷期,开始沉积一套薄层的灰褐色油页岩对比标志层——沙三下标志层,其上为一套区域性储层——莲化油层,但是,此期斜坡部位水深也出现较大落差,沙三底部的沉积沿斜坡上下差异非常明显。

3.1.2 沉积构造特征

发育常见构造有水平层理、浪成波痕、小型板状交错层理、透镜状层理、韵律层理、小型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块状层理,冲刷面,界面常发育同生泥砾。杜家台油层分流河道层理构造和构造组合与辫状河流很相似,冲刷面和冲刷充填构造发育,粗颗粒的砂砾岩底部常见冲刷面,具有滞留沉积物,向上分别为槽状和板状交错层理、斜层理和迭复层理(爬升和水平),以及薄层的平行层理和少量的粒序层理,顶部为纹层状泥岩。

3.1.3 杜家台油层岩石特性

3.1.3.1 杜家台油层岩石成分

该区为一套中粗~细粒砂岩,泥岩及少量的含砾中细砂岩组合,纵向和横向岩性变化不大,粒级粗细变化频繁,岩性致密坚硬,泥质胶结和少量钙质胶结。显微镜下观察表明:岩石组合以碎屑岩为主,占总量的92.56%,碎屑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根据薄片及X衍射分析表明,石英颗粒含量大多在40%~50%之间,超过50%的极少,有些样品甚至低于30%,平均含量为42.64% ;长石含量极高,一般在30%~40%之间,部分大于40%,长石中以钾长石和斜长石为主,含量占33.2%;岩屑含量较高,火成岩碎屑含量较高,最高可达20%,一般在10%~15%,以酸性火山岩组分为主,少量中性,缺乏基性,其中火成岩含量占16.72%,火成岩以喷出岩为主占13.96%;花岗岩仅占2.76%。胶结物含量平均7.44。矿物分选性较差,多呈次棱状,稳定矿物与不稳定矿物之比Q/(F+R)=0.85,表明沉积物搬运距离较近,没有经过充分的分化与磨蚀,矿物成熟度较低。

泥质含量的变化与粒度有一定的关系,在砾岩和砂岩类中,泥质含量一般不超过10%,但在粉砂岩类及部分细砂岩和不等粒砂岩中泥质含量通常较高,最高可达25%。

胶结物主要为灰质、泥质、白云质,灰质多呈鳞片状结构、白云质多呈泥晶结构。石英和长石的次生加大现象不明显。

3.1.3.2 杜家台油层岩石类型

从取心井岩性剖面看,杜家台油层组以颗粒粗大的砂岩和砂砾岩为主,按福克(1968)砂岩分类,为低成熟度的硬砂质长石砂岩和杂砂岩。表明母岩区为富含长石和石英的花岗岩、花岗片麻岩类;此时期构造活动较强,形成较大起伏的地形高差,使得隆起区遭受剥蚀;并具有易于长石保存的较干旱气候条件和较高的沉积速率。

3.1.3.3 杜家台油层岩石结构特征

胶结方式以孔隙~接触式为主,磨圆度为次尖~次圆状。分选系数一般1.31~1.89,最大2.65、最小1.23,平均1.494。取心井粒度分析表明:该研究段粒度中值一般0.125~0.275mm,最大0.695mm,平均0.186mm。根据分析,沉积物主要以悬浮方式搬运,在RQ段有部分颗粒以滚动方式搬运,具有明显的牵引流特征,C值变化范围148.7~460.1μm,

M的变化范围35.9~116.7μm,SR段以均匀悬浮方式搬运,PQ段以悬浮搬运为主,含少量的滚动搬运组分,表明本区蓄水体能量不太。

3.1.3.4 颜色

颜色是沉积岩的重要宏观特征之一,它与自身岩石的成分和形成环境密切相关[4]。通过2口取心井岩心观察,粉砂岩呈灰色、浅灰色、灰褐色,泥岩呈深灰色、灰色、红色,表明沉积时期湖水面升降频繁。

沉积构造中,对区分环境最有意义的是流动成因的构造、层面构造和同生变形构造及生物扰动成因的构造[5]。砂体中发育各种沉积构造,常见构造有水平层理、浪成波痕、小型板状交错层理、透镜状层理、韵律层理、小型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块状层理、工具痕、雨痕、泥裂、变形构造、冲刷面,在沉积界面常发育同生泥砾。沉积构造类型及其纵向组合,可以推断,该沉积时期,湖平面频繁变化,使得该区时而抬升露出水面,时而水进接受沉积,形成了复杂多变的各种沉积构造。

3.1.4 沉积微相

经取芯井单井相分析综合研究,可以确定研究层段总体为扇三角洲前缘沉积体。各类微相类型可描述如下:

(1)水下分流河道微相

岩性以细砂岩、含砾细砂岩、粉砂岩为主,中夹粉砂质泥岩。沉积构造主要有块状层理、平行层理、波状层理、交错层理。分选较好的样品粒度概率曲线为三段式(图3-1),曲线由跳跃、悬浮和滚动三大次总体组成,跳跃组分含量为60~90%左右,分选较好,倾角45-60°;滚动组分含量为20%左右,分选好,倾角在75°左右;悬浮组分含量在10%左右,分选较差,倾角小于10°。细截点3~3.5Φ。自然电位曲线多为的钟形,自然伽玛为齿状低值,与自然电位相对应,孔隙度和空气渗透率都比较高。分选不好的样品粒度概率曲线为二段式,曲线由跳跃、悬浮二大次总体组成,缺少牵引总体,跳跃组分含量为70~80%左右,细截点2~3Φ。

图3-1 水下分流河道粒度概率图

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在杜家台油层组广泛发育,是研究层段最主要的微相类型之一。(2) 水下天然堤微相

岩性为粉砂质泥和泥质粉砂。爬升层理、小型交错层理发育。粒度概率曲线由跳跃、

悬浮和滚动三大次总体组成(图3-2),跳跃组分含量为30%左右,分选较好,倾角45~60°;滚动组分含量小于5%,分选差,倾角35°左右;悬浮组分含量大于50%,分选差,倾角小于在25°左右。砂体薄,感应曲线为中-较低值,形态为齿化的钟形,底部渐变发育在点沙坝上,突变发育在泛滥平原上。

图3-2 水下天然堤微相粒度概率曲线

(3) 水下分流河间湾微相

岩性以泥岩为主,有时中间夹薄层粉砂岩或粉砂岩透镜体,水平和波状层理发育。自然电位为低值,微电极平直,长短微电极曲线重叠,孔隙度和空气渗透率为低值。杜家台油层组较发育。

(4)分流河口坝微相

岩性主要以粉砂岩为主,有时中间夹薄层泥岩。结构成熟度较分流河道稍有变好。常发育有小型交错层理、斜层理、波状层理,未见冲刷现象。粒序组合上以反韵律为主,同时也有反韵律过渡到正韵律的复合韵律。孔隙度和空气渗透率较好。粒度概率曲线为三段式或两段式(图3-3),跳跃组分含量在60%左右,分选较好,倾角45-60°;悬浮组分含量在20%左右,分选差,倾角小于10-20°;滚动组分极少甚至不存在;细截点位置在3~3.5Φ;其物性底部稍差,自然电位呈漏斗形,自然伽玛相应变低,深感应曲线呈齿形。

图3-3 分流河口坝微相粒度概率曲线(a)与(b)

(5)远砂坝微相

岩性以泥质粉砂岩为主,含泥质夹层。发育有水平层理、波状层理,其粒度概率曲线为两段式(图3-4),曲线由跳跃和悬浮两大次总体组成,跳跃组分含量在60%左右,分选

较好,倾角45-60°;悬浮组分含量在10%左右,分选差,倾角小于在15°左右。孔隙度较好,但空气渗透率较差,自然电位呈漏斗状,杜家台油层组其分布较少。

图3-4 远砂坝微相粒度概率曲线

(6)前扇三角洲亚相

该亚相主要沉积了一套灰、灰绿及灰褐色的泥岩、页岩。大部分小层不发育,分布在研究区的东北部。

3.1.5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

在单井相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测井资料对非取芯井进行测井相分析,并依据各小层砂体等值线图,结合孔隙度和渗透率等值线图,以此为依据编制小层的平面沉积微相图,如图3-5,研究沉积微相在平面上的展布规律。

曙二区东杜家台油层组各小层沉积微相在平面上有以下的分布规律:杜家台油层组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分流河道微相、分流河口坝微相、水下天然堤微相和分流河间湾微相及部分远砂坝微相;环绕杜家台古潜山,研究区有两个物源:南部及东南部物源来自古潜山的西南方向,北部物源为西北方向。

整个研究区砂体与两个物源方向一致,呈北东向展布。南部及东南部砂体发育,主要发育分流河道微相和分流河口坝微相,分流河道微相呈条带状串珠状,北东向展布,宽度较窄,向东北方向逐渐过渡为分流河口坝微相。研究区的北部,杜Ⅱ、Ⅲ油层组砂体发育,而杜Ⅰ油层组砂体不发育,主要为分流河口坝微相,及少量的分流河道微相。

整个研究区水下天然堤微相发育,形态各异,呈条带状、朵状、肾状等,占研究区面积20%以上,与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相邻;研究区水下分流间湾微相也较发育,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及北东部。

图3-5 杜Ⅱ油层组4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图

3.2 储层基本特征及展布

3.2.1 储集层物性

该油层岩性致密,物性较差。孔隙度平均为17.5%,一般在10.7%~ 20.3%,最大29.4%,最小为8.8%。空气渗透率平均为18523μm 10-?,一般在2123μm 10-?~51623μm 10-?,最大为140523μm 10-?,最小小于123μm 10-?。胶结物含量较高,平均为16.28%,其中碳酸盐含量平均占8.6%;一般2.0%~16.2%;最高达39.1%;最小仅0.4%,泥质含量平均占8.22%;一般在5.3%~19.6%,最高为25.85%;最小0.7%。岩石颗粒接触紧密,以线、线-点接触为主,少量为凹凸-线接触,表明岩石经历了较强的压实成岩作用。岩石胶结类型主要为孔隙式胶结,次为孔隙—接触式胶结,并有少量的基底式和接触式胶结,胶结物主要有泥质、灰质、白云质等。砂岩颗粒磨圆度以次棱角状为主,少量为次圆状;各个油层组、断块的物性数据见表3-1。

表3-1 储集层物性统计表

3.2.2 粘土矿物

粘土矿物是油田开发中十分重视的矿物之一,它的含量多少,直接影响开采速度及开发方式的选择。样品的分析资料来看,该杜家台油层是以高岭石含量为主,其次为伊蒙混层含量。粘土矿物分析数据统计见表3-2。

3.2.3 孔隙结构类型

本区杜家台油层为一套低渗透油层。渗透率平均107?10-3μm2,最大为343?10-3μm2,最小为25?10-3μm2,一般在46?10-3μm2~89?10-3μm2。喉道细,孔喉体积小于0.1μm的在12.11%~25.14%之间,平均为21.4%;大于1μm在54.88%~64.98%之间,平均为59.6%;大于10μm的平均为6.48%;最大连通孔喉半径7.35μm~37.5μm之间,平均为13.59μm;平均值在2.47μm~9.56μm之间,平均为3.92μm;均值系数在0.25~0.35之间,平均为0.32。从压汞样品分析来看,孔隙结构类型可分为四类:一类是中渗较大孔较细喉较均匀型,二类是低渗大孔细喉较均匀型,三类是低渗较大孔细喉均匀型,四类是低渗较大孔细喉较均匀型(表3-3)。

该区杜家台油层孔隙类型为粒间空为主,溶蚀孔和裂缝孔次之的三种类型。面孔率平均为10.6%,最大孔14.7%,最小8.6%.孔宽平均为91.1μm,最大为102.7μm,最小为81.8μm。孔喉连通差,配位数低,配位数平均为1.81,最大2.1,最小1.4。孔隙区间频率分布较窄,以40~80μm为主,平均为46.71%,其次80~100μm平均占27.1%,100~200μm平均占23.9%,而大于200μm的仅占2.0%。

杜家台油层组为一小型闭塞盆地内发育的三角洲前缘体系,沉积物经过很短的曲流河段分选,使得沉积物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都低。由于该湖泊为小型封闭湖泊,水体受蒸发量和注入量以及阵发性构造的影响较大,常出现反映水动力较强岩石相和较弱岩石相频繁交替。当湖平面较高时,水下三角洲前缘亚相发育;当湖平面较低时,由于受水动力

条件的限制,以碎屑沉积为主,有时在泥岩中出现泥裂、雨痕等暴露构造。

3.2.4 储层分布

曙二区东杜家台油层是在杜家台古潜山的东部斜坡上所发育的一套砂体,受湖泊中长期隆起的杜家台古潜山的影响,砂体由东向向西逐渐向潜山隆起部位形成超复沉积,造成该油层沉积不全,在潜山顶部形成秃顶。沉积砂体厚度最厚63.6m,最薄仅2.0m。由于沉积环境和水动力条件不同,又因受杜家台古潜山的控制,使各油层组砂体分布范围及砂体发育程度有着明显的差异。杜Ⅰ油层组:该组砂体分布相对稳定,厚度变化比较大,砂岩最后的达34.1 m(曙2-4-17井),最薄仅2.0 m(杜40井),一般在10~25 m之间。砂体在曙2-7-13井、杜40井附近逐渐向杜古65井方向超覆尖灭;杜Ⅱ油层组:该组砂体在研究区岩性、厚度变化较大,最后达36.8 m(曙2-7-17井),最薄仅2.0m(曙2-6-14井)。该组砂体受杜家台古潜山的控制,使砂体从曙2-6-16井-曙2-6-17井-曙2-4-17井-曙2-4-16井-曙2-4-15井-曙2-3-13井-曙2-2-16井-曙2-4-009井-曙2-6-8井-杜古40井一线,向曙2-6-15井、2-4-16井、2-3-16井、2-4-14井、2-5-13井方向逐渐超覆,到曙2-6-12井、

2-7-13井、杜40井、杜古65井处本油层组全部超覆尖灭,形成秃顶;杜Ⅲ油层组:在杜家台古潜山的控制作用下,使该组砂体分布范围较小,岩性、厚度变化较大。砂体相对较厚的部位在曙2-8-12井、2-7-15井、2-7-17井、2-8-15井一带及曙2-4-18井附近,最厚达29.0 m(曙2-8-12井),砂体较薄的部位在靠近杜家台古潜山的曙2-6-18井-杜129井-曙2-2-16井一带,最薄2.1 m(曙2-2-16井)。砂体在曙2-6-16井、2-6-15井、2-4-17井、2-3-17井、2-3-16井、曙2-5-13井、杜40井一片超覆尖灭形成。

特低渗储层孔喉结构与剩余油分布关系_郭永贵

断块油气田2017年3月 摘 要 为明确大庆长垣外围特低渗透储层微观孔喉结构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文中选取该地区30块天然岩心进行了水 驱油实验,应用荧光显微镜与金相显微镜观察驱油后天然岩心的自然断面。利用景深融合技术对拍摄的荧光照片与金相照片进行加工处理,并利用测量软件测定了孔隙半径、喉道半径与微观剩余油饱和度,对孔隙半径、喉道半径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长垣外围特低渗油藏储层岩石喉道半径普遍较小,目前条件难以取得理想的水驱开发效果,需作进一步开发调整。关键词 金相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特低渗储层;驱油效率;孔隙半径 中图分类号:TE19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6 ̄09 ̄26;改回日期:2016 ̄12 ̄15。 第一作者:郭永贵,男,1969年生,高级工程师,硕士,2010年毕 业于东北石油大学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现从事油田开发动态及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E -mail :guoyonggui@https://www.360docs.net/doc/4010626299.html, 。 引用格式:郭永贵.特低渗储层孔喉结构与剩余油分布关系[J ].断块油气田,2017,24(2):218 ̄221. GUO Yonggui.Relationship between pore -throat structure and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 in extra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J ].Fault -Block Oil &Gas Field ,2017,24(2):218 ̄221. Relationship between pore -throat structure and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 in extra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GUO Yonggui (No.10Oil Production Plant,Daqing Oilfield Company Ltd.,PetroChina,Daqing 1630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purpose of research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ltra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microcosmic pore -throat structure and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30natural cores were selected to conduct the water flooding experiment.After the experiment,the natural sections of these cores were observed through the fluorescence microscope and metalloscope.By adopting the depth -of -field fusion technology,the photographs of the fluorescence microscope and metalloscope were disposed.The pore radius and throat radius and microcosmic remaining oil saturation were measured by the software,th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pore radius and throat radius was studied.The ultra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around Changyuan commonly have thinner throats and are not suitable for desired water -flooding development effects,which needs further development adjustment. Key words:metalloscope;fluorescence microscope;ultra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oil displacement efficiency;pore radius 0引言 目前油藏描述主要从宏观及微观角度入手,对岩 石结构及其内部流体分布进行刻画。前者为研究孔隙结构及油水分布的方法,主要包括钻井、地震、建模、动态分析等[1];后者为研究天然岩心微观孔隙结构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的方法,包括CT 扫描[2]、核磁共振[3 ̄6]、扫描电镜[7]、铸体薄片[8]、随机网络模型[9]等。这些方法只能研究岩心内部孔隙、岩石颗粒的统计规律及剩余油分布的总体特征[10 ̄13],很难得到理想的微观孔喉结构与剩余油分布特征的对应关系。 本文选取大庆长垣外围特低渗储层的天然岩心进行水驱油实验 [14] ,在荧光显微镜上加装一金相显微镜 镜头与挡板,对岩心自然断面处的微观孔喉结构及剩余油分布进行了观察研究。利用景深融合技术,解决了以往显微镜研究中不得不打磨岩心自然断面而导致损坏断面处原生孔喉剖面的问题。在大量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对该地区孔隙半径与喉道半径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金相显微镜是利用可见光在物体上的反射光成像,而荧光显微镜的原理则是以紫外线为光源照射到 特低渗储层孔喉结构与剩余油分布关系 郭永贵 (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十采油厂,黑龙江大庆16300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低渗透油藏表面活性剂驱微乳液渗流机理及数值模拟研究”(51474071) doi:10.6056/dkyqt201702017 断块油气田FAULT -BLOCK OIL &GAS FIELD 第24卷第2期

剩余油分布方法描述及调整技术

剩余油分布方法描述及调整技术 摘要:描述了剩余油分布方法,并提出了注水砂岩油藏高含水期注采系统调整技术和部署合理井网的建议。低渗透油田开发合理井网应该是不等井距的沿裂缝线性注水井网。采用这种井网不仅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同时由于注水井距加大,保持了较高的油水井数比,获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剩余油分布;描述方法;调整技术 开采非均匀性主要是在注采过程中,由于层系组合、井网布署、射孔方案、注采对应、注采强度、注入倍数等因素的影响,致使由采油井或注水井与采油井所建立的压力降未波及或波及较小的区域,原油未动用或动用程度低,从而形成剩余油富集区。油藏非均质性和开采非均匀性是导致油藏非均匀驱油的两大因素。油藏非均质性包括构造、储层及流体非均质性。其中,储层非均质性是控制剩余油分布的最重要的地质因素。因此,在这种动态的非平衡系统内剩余油的分布这种复杂不均一系统的根本原因是油藏地质因素和开发工程因素的非耦合性。 1剩余油分布描述方法 (1)油砂体剩余可采储量研究。某油田针对A油藏油层分布受岩性和构造双重控制,单砂层内零散分布多个相对独立油砂体的特点,计算出每个油砂体的剩余可采储量,使每个油砂体的潜力得以量化。研究流程主要是先计算每个油砂体的地质储量,接下来计算出每口油井每个单砂层的阶段产油量、产水量、累产油量、累产水量和每口水井每个单砂层的阶段注水量、累计注水量,进而求出每个油砂体不同时间阶段的累产油、累产水、累注水,再通过水驱特征曲线方法或递减曲线方法标定油砂体的可采储量并计算出油砂体的剩余可采储量。A油藏纵向上油层多而薄,油水井为多层合注、合采;而油井分层产油量、产液量取决于各层的渗透率、有效厚度和周围注水井对该层的注水量,分层注水量不但受注水层渗透率、厚度的控制还受相应注水井周围其它油井的影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某油田提出了一套新的基于油砂体快速动态分析系统。主要是以物质平衡理论和达西定律为基础,利用计算机技术,综合应用各项动静态开发资料,将油水井的累积产出量、累积注入量劈分到单砂层,进而落实油砂体的剩余资源潜力。 (2)油藏数值模拟研究。河流相储层剩余油多存在于连通较差的低渗透薄层或未动用小砂体之中。对这种层中油水分布进行模拟计算,通过平面和纵向上细分模拟网格,建立精细油藏模型。要将油藏划分成小的单元,应用数学模型计算出各单元原始的油气水饱和度和压力分布,重现油田开发的实际过程,计算出饱和度和压力随时间的变化,从而计算出整个模型的有关数据,这样的小单元即为网格。数值模拟网格划分得越细,包括细分模拟层、缩小网格步长等,模拟的精度越高。油藏描述应用单砂层三维体模型内部的细分网格,将一个单砂层细分多个模拟层,从而可以研究层内的剩余油分布。一旦一个满意的油藏拟合完成以后,应用数值模拟跟踪技术,模拟器被作为预测模式,用来预测不同的变量;其

油藏剩余油分布及控制因素分析

摘要 曙二区东位于辽河坳陷西斜坡、双台子河两岸,受杜家台古潜山的控制,在构造运动和重力的作用下,形成北东和北西两组断裂系统。杜家台油层组为三角洲前缘沉积,发育多种微相类型,油层岩性致密,物性较差。本文在上述地质模型基础上,利用容积法计算了各小层的地质储量,并用流动系数法对产量进行了劈分,再对各小层、区块的地质储量和劈分的动用产量做差,得到各小层、区块的剩余可采储量。通过含水及水淹、构造高部位、断层、注采井网配置、和沉积模式等分析,得到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分流河道、分流河口坝微相、储层的构造高部位和边滩内滩脊向凹槽过渡区非均质性强的井区。 关键词:剩余油分布;构造;地质储量;剩余可采储量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geological model of Shu-2 distract was established,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west slop of Liaohe depression, the bank of Shuangtaizi River. In this model, two fault systems was identified, which formed by gravity and tectonic movement. This field consists of many microfacies which is characteristic of delta front sediments with competent rock and bad properties. On the base of this model, geologic reserve is calculated by the volumetric method. Quantity of remaining recoverable oil of each layer is provided after discussing the production with the criterion of flow coefficient. Remaining oil is revealed that mainly distributed in distributary channel and debouch bar microfacies by analyzing water cut, water flooding, fault, rock microstructure and sedimentary model. In structural heights, there is remaining oil distributed relatively concentrate in these layers, and in the high heterogeneity area of transition zone between beach crest and cavity of marginal bank. Keywords: the distribution of remaining oil; structure; geological reserves; recoverable reserves of remaining oil

剩余油分布研究

1 剩余油成因类型 地质条件是形成剩余油的客观 素,而开发因素是形成剩余油的主观因素。所谓地质条件,是指储层本身表现出的物理、化学特征。从沉积物开始沉积到油气运移、聚集、成藏以及成藏后期的改造,破坏作用的全过程。地质条件包括(油藏的类型、储集层的非均质性、粘土矿物敏感性、流体性质、油藏驱动能量等)开发因素包括(井网密度、开发方式、布井方式等)。 1.1 地质条件是形成剩余油的先决条件血) 地质条件相同的油田采用的井网和井距不同,剩余油的分布状况就存在差异。相反,相同的井网对不丰廿同的油藏来说其剩余油的数量和类型也不一致。不同沉积类型的油田,剩余油分布表现出各自的特点。 孤岛油田中区馆3—4层系为曲流河相沉积,高含油饱和度区分布零散,平面上以镶边状或点状存在,纵向上受井网控制和油层边界、断层影响明显、小层储量主要集中在主力油层中,剩余储量仍然以主力油层为主 主力油层以其面积大、厚度大、所占储量多的优势而继续成为开发调整挖潜的重点。 辽河欢26块为扇三角洲沉积,剩余油在平面上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部的构造较高部位,呈零星状或局部小面积片状和零星点状分布。 1.2 开采条件是决定剩余油分布状况的外部因素 对一个具体油田而言,地质条件是客观存在的,客观条件一定后,不同的井网和井距以及开采方式就决定了剩余油的存在形式。从剩余油分布的一般规律来看,富集在现有井网未控制作的边角地区、注采并网不完善地区以及非主流线的滞流区的剩余油,主要是受到了开采条件的影响所致。在大庆油田,注采不完善是形成剩余油的最主要原凶,若把二线受效型、单向受效型及滞留区则也包括在内,其剩余油所占比例在4o 以上,辽河油田欢26块西部,存在相对较大面积的高含油饱和度区,主要是由于该地区注采系统不完善造成的 1.3 剩余油成因类型大体分为两类 平面剩余油成因类型有: ①在注采井之间压力平衡带(滞留区)形成的剩 余油; ②落井网失控的剩余油; ③ 由于注采系统不完善形成的剩余油; ④薄地层物性极差和薄油层形成的剩余油; ⑤在主河道之间或油藏边缘薄地层形成的剩余 油; ⑥断层阻隔形成的剩余油;

剩余油分布及潜力综合治理

剩余油分布及潜力综合治理 摘要:分析了某油田储层沉积特征,总结了七种砂体沉积模式,精细描述治理区剩余油分布,按其成因分成四种剩余油类型,精细认识综合治理的潜力,并给出了措施潜力。实践表明,某区a、b 排某油层剩余油综合治理挖潜,可改善低产低效井的生产状况,提高了区块的整体开发效果。 关键词:储层沉积特征;剩余油类型 abstract: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reservoir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some oil field, and summarizes the seven sand body sedimentation model, fine description of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 control, according to the cause of remaining oil into four types, fine know the potential of th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and gives the measures potential.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district of a and b row a comprehensive control of remaining oil reservoir oil-field, may improve the condition of low production status of the well and improv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block effect. keywords: reservoir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residual oil type 中图分类号:te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精细研究储层沉积特征 应用精细地质研究方法,将a、b排c+dii组油层细分为50个

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分类治理

·78· 1 项目的意义及背景 文16断块是典型的断块型油藏,具有断层多、断块多,油水关系复杂,储层非均质严重等特点。各断块含油面积不一,油藏几何形状主要受控油断层影响,纵向上含油层系较多,油气分布井段较长,不同断块之间油气富集贫富不均,单井产能差异大,油水关系复杂,流体性质变化大,且断块区砂体规模较小,砂体以条带状分布为主,厚薄不一,储层非均质性严重,造成水驱动用程度不均。 2 油藏概况 文16断块区域构造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文留构造东翼,是文东滚动背斜构造带最北部的一个高点,构造呈现北部复杂,南部简单的特点,高点在北部,为一向西南倾没的断鼻式构造圈闭。油藏埋深2800~3500m,主要含油层位S3上、S3中5+7,动用含油面积4.6Km 2,地质储量297×104t,标定采收率23.20%,可采储量68.9×104t。油藏平均孔隙度13.7%,含油饱和度56%,平均渗透率47.3×10-3μm 2。原始地层压力58MPa,压力系数1.69,饱和压力23MPa,粘度2.53mPa.s,油层温度120℃,原油凝固点30℃。 3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3.1 整体分散,局部富集 主块S3中7的低部位的井多数都曾生产或试油S3中7,但除边部的3口井外,其余井累产油量都较少。后陆续部署在中高部位的井,仅1口井累产油最多,目前主块中部水淹严重,剩余油主要集中在构造高点及井间滞留区域,南边的边部区域剩余油相对较少。 主块S3中5中北部油层最为发育,中部的7口井累产油最多,水淹也最严重,目前剩余油在构造高部位及南部边部区域和断层遮挡的井间滞留区域均较为富集。3.2 断层控制,相对集中  北块S3中7在北部井区油层最为发育,注水受效累产油最多,其余井因位置较低或弹性开采累产油较少。 剩余油主要集中在断层遮挡带构造高点,为下步的重点挖潜方向,西部弹性开采区域有一定剩余油,但储量丰度相对较低,且目前暂无法注采完善。 北块S3中5在中部区域油层最为发育,且投产较早,注水受效,累产油最多;其余井因位置较低或弹性开采累产油较少。剩 余油主要集中在断层遮挡带构造高点及西部弹性开采区域。 4 剩余油分类治理 4.1 建立“分割控油、弱驱富集”的剩余油富集理论 1)断层分割控油。文16块属于复杂断块层状油藏,由于断层分割作用,在断层附近形成剩余油富集区。主要包括断棱分割、平行夹持分割、交叉夹角分割和微小断块分割。 2)隔夹层分割控油。隔夹层是影响储层流体流动非均质、控制油水运动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油层复杂水淹的控制作用尤其明显。隔夹层分割控油是指由隔层及油层内非渗透或低渗透夹层对流体渗流的分隔作用而导致的剩余油富集。不论是正韵律还是反韵律油层,厚油层的层内夹层封堵作用均能形成剩余油富集区。 4.2 按照“高中找高、高中找低、差中优选,分类治理”的思路划分剩余油富集区并提出分类治理对策 对主块内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的“双高”区域重点寻找断层分割的局部构造高点以及高含油饱和度的韵律层段;在北部断层复杂带寻找相对低含水、低采出程度的断层切割单元以及低采出程度砂体和低效条带。并对剩余油富集区提出相对应的分类治理思路及对策。对控油类型为平行夹持分割、断棱分割的局部构造高点、低采出程度断层切割单元所形成的相对富集剩余油富集区,可以在注好水,注够水的前提下,通过提液增大生产压差,解放低压油层残余油,纵向上增加出油层段,提高注入水的波及程度。对控油类型为隔夹层分割的低效条带、低渗高含油饱合度的韵律层段,可通过水井增注扩大波体积,油井选择性对低渗段补孔挖潜。 5 结语 在油田注水开发中后期,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是局 部相对富集和高度分散相结合,以“分割控油、弱驱富集”的剩余油富集理论可以有效的指导断块油藏剩余油的挖潜,对不同的剩余油井区通过“差中优选、分类治理”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治理,是改善剩余油井区,进而改善整个区块开发指标的关键。 收稿日期:2017-11-25 作者简介:熊惠(1986-),女,工程师,主要从事油藏技术开发工作。 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分类治理 熊 惠 (中原油田采油一厂,河南 濮阳 457171) 摘 要:在对文16断块油藏通过沉积微相研究及精细储层评价,结合动态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剩余 油分布规律研究,并针对断块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断层控制、整体分散、局部富集的特点,提出并建立断块型油藏特有的剩余油富集理论,在油藏中寻找局部构造高点、高含油饱和度韵律层段、低采出程度砂体和低效条带或低含水、低采出程度单元等剩余油富集区,并采取配套对策实施分类治理挖潜,提高油藏采收率。 关键词:断块油藏;剩余油赋富集理论;分类治理 中图分类号:TE3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275X(2018)01-078-01

稠油剩余油形成分布模式及控制因素分析_以辽河油田曙二区大凌河油藏为例(1)

第24卷 第3期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ol.24 No.3 2004年9月 Journal of A nhui U niv ersit y of Science and T echno lo gy (N atur al Science)Sep.2004 稠油剩余油形成分布模式及控制因素分析 ——以辽河油田曙二区大凌河油藏为例 王志高1 ,徐怀民2 ,杜立东3 ,祁凯 3 (1.石油大学(华东)资源与信息学院,山东 东营 257061;2.石油大学(北京)提高采收率中心,北京 昌平 102249; 3.辽河油田股份公司曙光采油厂,辽宁 盘锦 257200) 摘 要:从蒸汽吞吐和蒸汽驱采油特点出发,总结了辽河油田曙二区大凌河稠油油藏剩余油形成控制因素和分布模式。确定了五个级次的剩余油分布模式,包括微观级、单井单层级、井间单层级、层间级和平面级。提出了剩余油形成的三大控制因素,包括油藏地质类、油藏工程类和井网部署等。强调了油藏地质条件的关键作用,阐述了各种地质因素对剩余油形成和分布的控制作用。 关键词:稠油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控制因素;蒸汽驱 中图分类号:TE3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98(2004)03-0019-05 收稿日期:2004—04—23 作者简介:王志高(1963-),男,山东潍坊人,高级工程师,在读博士,1983年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石油测井专业,主要从事石油地质勘探和管理研究工作。 1 引言 辽河油田曙二区大凌河油藏位于辽河断陷西斜坡中段齐曙上台阶东部,是一储量丰度高、埋藏浅的稠油油藏。分布层位为沙三段大凌河油层,分为Ⅰ和Ⅱ二个油组,12个小层,储集层为一套以砂砾岩体为主体的扇三角洲沉积,储层物性好,非均质性强。主要以热蒸汽吞吐采油方式为主,经十几年的开采,原油采出程度达60%~70%,原油产量递减,但油藏内仍然有40%~50%的剩余可采储量。从目前的热采动态来看,目前残留在油藏中的剩余油呈现分散、复杂的分布状态,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准确预测剩余油的分布已成为油田开发后期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对于热采稠油油藏剩余油而言,由于采油方式是靠加热油层、降低原油黏度使原油产生流动进行开采,这一方式有别于稀油注水方式开采[1,2]。因此,稠油热采所形成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有自身的特点。在探讨剩余油形成机理和分布模式方面,稀油水驱油藏研究程度高,剩余油形成机理、分布模式及预测方法研究进展较大。然而,稠油热 采剩余油研究较少[3~5] ,目前,对蒸汽驱的机理及 其形成的剩余油研究成果较少[6,7]。本文力图在辽河油田曙二区大凌河稠油油藏研究的基础上,探讨稠油油藏热采过程中剩余油形成的模式和控制因素,为类似的稠油油藏热采开发提供借鉴。 2 稠油剩余油形成分布模式 根据热采过程中的特点和大凌河稠油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按规模可将稠油剩余油形成模式分为五种规模类型:微观、单井层内、井间、层间和平面。 2.1 微观剩余油分布模式 大凌河稠油油藏剩余油微观分布模式主要有三种形式(见图1)。一是不规则的油滴(见图1A),其分布位置可在并联的孔道中,死胡同孔隙中和孤立孔隙中;二是剩余油呈束状(见图1B ),因含油饱和度较大,构成水动力连贯性而形成;三是簇状油块,由油丝断裂、水桥阻塞作用而形成(见图lC)。 19

浅析剩余油研究现状

浅析剩余油研究现状 摘要剩余油研究是世界性难题,在油藏描述的研究基础上开展更精细的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本文针对剩余油技術研究现状进行分析,调研国内外资料,研究了相关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油藏描述;剩余油分布;数值模拟 中国老油田已陆续进入开发中后期,大量剩余油因储层强非均质性的影响而滞留地下,成为了实现老油田稳产的重要物质基础. 剩余油分布研究尤其高含水条件下剩余油潜力区预测是一项高度综合性的研究难题[1],此相关领域的理论与实践一直在持续向前发展。 高含水期的油藏剩余油的分布比较零散,但仍然存在相对富集区。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受油藏非均质性及井网条件因素的控制,而油藏非均质性又受沉积、成岩、构造、流体多种因素的控制[2]。剩余油与油水相对渗透率参数密切相关,相对渗透率受储层性质多种因素的影响。相对渗透率曲线随岩相的不同而不同,而且随着注水开发过程中孔隙结构的变化而变化。 1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高含水、特高含水期油田面临着严峻开发形势,宏观研究不能解决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研究的机理问题,微观剩余油研究技术显得越来越重要。微观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主要有含油薄片法、微观仿真模型技术。必须在剩余油研究的微观技术手段上实现突破,通过开展剩余油微观分布特征的细致深入研究,将宏观和微观研究相结合。 国内各油田研究表明,陆相油藏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主要以下几种:井网不完善型、层间干扰、油层污染损害严重造成剩余油、未列入原开发方案的未动油、构造高部位型、断层遮挡型、厚油层层内非均质程度造成的剩余油分布、黏度差和密度差造成的剩余油分布、气锥和水锥造成的剩余油分布、水淹层中微观规模的剩余油分布、以薄膜形式覆于储层岩石表面上的剩余油及局部不渗透的遮挡处的剩余油。 在高含水后期剩余油呈“总体高度分散,局部相对富集”的格局,因此老油田提高采收率应该通过深化油藏描述、准确量化剩余油分布来重构油藏地下认识体系,结合油藏井网系统的重组。对剩余油相对富集区和分散的剩余油采取不同的挖潜对策和方法。 应以剩余油分布主控因素为基础和依据,从油藏的静态、动态两方面综合考虑,结合各个油田或者区块的自身特点,认识其分布规律,描述其分布状态,因地制宜的选取适合本区块的剩余油研究方法。针对性地开展三次采油,能进一步挖潜注水驱替不出的原油。

剩余油研究

陆相油田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挖潜策略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油田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先后经历了上产期、稳产期和递减期,已进入高、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增储上产、稳油控水的难度越来越大。具体表现为:①勘探程度高,新增储量日益困难,剩余储量可动用性较差;②注水开发油田综合含水率高、采出程度高、采油速度高、储采比低、采收率低,矛盾突出;③油田地质情况复杂,水驱油过程不均匀,大部分油田仍有60%左右的剩余油残留在地下。因此,加强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搞清其分布特征、采取有效对策提高原油最终采收率已成为油田提高采收率的必由之路。 剩余油研究的内容不仅要搞清楚剩余油分布的准确位置及数量,还要搞清楚剩余油的成因以及分布的特点,从而提出挖潜措施,其中剩余油分布位置和数量是剩余油研究的技术关键和难点。 1.现阶段陆相老油田储层特征及剩余油分布 按沉积类型将我国碎屑岩储集层可划分为6类:河流相;三角洲相;扇三角洲相;湖底扇(浊积)相;冲积扇相;滩坝相[1]。据统计,我国油田92%的储层为陆相碎屑岩沉积。其中湖泊环境(三角洲相、扇三角洲相、湖底扇相、滩坝相)和冲积环境(冲积扇相、河流相)沉积的碎屑岩储集层又分别占我国总开发储量的43%和49%,几乎各占一半。其中河流相和三角洲相储集层是我国石油资源的主要载体,分别占我国总开发储量的42.6%和30.0%,几乎近2/3。其它依次为湖底扇(浊积)相占6.3%,扇三角洲相占5.4%,冲积扇(包括冲积)河流相)相占6.4%,滩坝相占1.4%,另外还有8%的储量在基岩中。这些碎屑岩储层的特征如下:(1)近源短距离搬运和湖泊水体能量较小等基本环境因素,导致了陆相湖盆碎屑岩储层相对海相同类环境储层砂体规模小、分布零散和连续性差,非均质性更为严重,表现为矿物、结构成熟度低,孔隙结构复杂[2]。 (2)湖泊水进水退频繁,使河流一三角洲沉积呈明显的多旋回性,油田纵向上油层多,纵向上砂体相互交错,平面上相带频繁叠加,形成了含油层系十分

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与控制因素研究

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与控制因素研究不同类型断块油藏地质特征存在明显差异。Ⅰ类边底水断块天然能量充足,内部断层少, 储层物性相对较好;Ⅱ类简单断块单个油藏含油面积大(大于0.5 km2),构造较简单,储 层发育较稳定,能够形成完善的注采井网;Ⅲ类复杂断块单个油藏含油面积较小(0.1< S≤0.5km2),断层较发育,油层分布零散,注采井网不完善;Ⅳ类极复杂断块单个油藏含油 面积极小(S≤0.1km2),低序级断层十分发育,油层分布极零散,注采井网完善难度大。 目前断块油藏按照开发方式及含油面积能否形成注采井网划分为Ⅰ类边底水断块、Ⅱ类 简单断块、Ⅲ类复杂断块及Ⅳ类极复杂断块四种次级油藏类型。断块油藏相对于整装油藏有 其特殊性,断块油藏类型众多,在开发实践中,由于背斜、岩性断块构造相对简单,多采用 面积注采井网,开启型断块油藏一般天然能量较充足,注采系统方面的问题相对较少。而对 于半封闭、封闭型复杂断块油藏来说,开发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注水开发效果。但此类断 块油藏一般含油面积小,形状不规则,所以井网布置一般无规律性,注采结构不合理,注采 比低,这就使水驱控制储量及储量动用程度受到了限制,容易形成死油区,还会出现地层能 量下降、边底水突进等问题。本文明晰了此类断块油藏平面水驱控制的主要因素,研究合理 注采井网模式,指导了断块油藏合理开发与高效调整。 1 半封闭断块油藏平面水驱控制因素 (1)断块油藏地层倾角越大,上倾方向驱油时,重力作用抑制了水的流量,相同条件下,地层倾角越大,油井见水时间越晚,开发效果越好,平面水驱波及系数越高。(2)复 杂断块含油面积越大,储量规模越大,可部署井数多,从简单的一注一采到建立相对完善注 采关系,开发效果也是越来越好。(3)断块油藏从断块形态看,相同井网形式下,几何形 态不同,平面波及及开发效果差异明显,三角形井网对三角形断块匹配好,对梯形断块匹配差。(4)复杂断块受边水条件影响,边水能量越大,水线推进越均衡,水驱波及高,采收 率高,相同开发方式下,与满块含油断块相比,一定的边水能量可以提高边部及井间波及系数。(5)复杂断块断层夹角多,这种边角效应影响也很明显,断层夹角越小,夹角处难动 用的面积与储量越大。且随着油井距断层距离的增大而增大。这些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 是怎样的,我们进一步利用数值模拟与正交试验分析结合,分析了影响因素的敏感性。通过 标准回归、得到因素的影响权重,排序表明,排在前三位的分布是油水粘度比、面积、形态,是主控地质因素。复杂断块单元多、自然断块数量大,差异大,有必要研究其合理井网,提 高水驱控制程度,在主控因素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复杂断块油藏合理注采技术研究。 2.半封闭断块油藏合理注采研究 中小断块油藏由于含油面积小,可部署的注采井井数较少,井网调整难度大,因此井网 部署要结合油藏实际形状;由于形状对中小断块油藏井网部署影响很大,在考虑油藏形状时 需要考虑更多更具体的几何形状,这样得出的结论对中小断块油藏注采井部署就更具有指导 意义。(1)对于有弱边水的三角形复杂断块油藏,边缘注水开发可以有效的提高水驱控制 与动用,对于边水条件下,一般地层倾角大,高部位油层多,常用的顶部采油方式最大程度 提高储量动用,边缘部位注水可以有效提高波及。边部注水和转注后的井网形式以交错排状 井网较为适宜,井的个数按金字塔式分布,井在边水处注水或转注。(2)对于有弱边水的 四边形复杂断块油藏,边部注水和转注后的井网形式以不规则三角形井网较为适宜,井在边 水处注水或转注。(3)对于有弱边水的条带形复杂断块油藏,顶部采油,边水处注水或转 注注水开发可有效提高水驱控制与动用。(4)对于有弱边水的半圆形油藏,边部注水和转 注后的井网形式以环状交错井网较为适宜,井在边水处注水或转注;这种井网能够发挥径向 辐射的优势,井网密度在油藏内部稠些,在边水附近稀些,既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边水的侵入,而且在没有注水井的地方还能有效利用边水的作用驱油。(5)对于封闭的复杂小断块,四边形断块来说,采用断层夹角处采油,边角部注水的开发效果均好于使用其他注水方式的 井网形式。对于三角形复杂断块,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边角部注水的开发效果最好,对比注 水井位于油藏内部的的井网形式,边角部注水井网及注水井排距油水边界一定距离时开发效

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

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 摘要目前我国多数油田都已进入开发后期,综合含水率为85%以上,一些老区块含水更是高达90%以上。在高含水的情况下,准确掌握剩余油的分布状况对老油田调整开发方案、制定增产挖潜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概括了目前国内外研究剩余油分布的几种常用的方法,为现场工作人员提供了理论帮助,并对剩余油分布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剩余油高含水 前言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老油田都已经处于高含水期。高含水期油田开发与调整的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认识剩余油,开采剩余油”,其难度比处于低、中含水期的油田要大得多。重要难点之一就是确定剩余油分布及其饱和度变化规律,这是因为我国注水油田大多经历了几十年的开发与调整,地下油、气、水分布十分复杂,但这是一项必须解决的、有重大意义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全世界油田的平均采收率仅为15%~20%,进入90年代提高到30%~35%,预计到21世纪的20年代初将提高到50%左右。我国目前的平均采收率在35%左右,地下还有大量剩余油没有开采出来,这是发展中国未来石油工业的巨大资源潜力。提高采收率,其核心问题就是要搞清地下剩余油的分布情况。 国内外剩余油研究状况 一、研究进展 现在国内外对于剩余油的研究可分成3大项:宏观剩余油分布研究、微观剩余油分布研究和剩余油饱和度研究。前两者是对剩余油分布的定性描述,而饱和度的研究是针对剩余油的定量表征。 1、剩余油宏观分布研究 这一部分是在宏、大、小规模上研究剩余油的分布。 (1)驱油效率与波及系数的计算 一般在油藏、油田、油区甚至在全国的范围内进行研究,求出驱油效率与波及系数的平均值,以提供剩余油的宏观分布特征,为挖潜方向的决策提供依据。 (2)三维地震方法 在油田开发中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①在高含水期油田或老油区中寻找有利的原油富集地区。利用三维地震等综合解释技术进行精细油藏描述,改善了开发效果的例子不胜枚举;②监测油田开发过程。 (3)油藏数值模拟方法 利用油藏数值模拟研究油层饱和度,可以计算整个油层中饱和度在空间上随时间的变化,并可预测未来饱和度的变化,因此有很大的实用价值。这一方法主要用于两个方面:利用动态拟合的方法确定实际

河流相储层剩余油成因类型及分布模式

第35卷 第5期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ol.35No.5  2008年10月 J OURNAL OF CHEN G DU UNIV ERSITY OF TECHNOLO GY (Science &Technology Edition ) Oct.2008  [文章编号]167129727(2008)0520502206 河流相储层剩余油成因类型及分布模式 [收稿日期]2007202220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03CB214601) [作者简介]付国民(1968-),男,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油藏描述、储层地质学,E 2mial :guominf u2000@https://www.360docs.net/doc/4010626299.html, 。 付国民1,2 董 冬3 王 锋1 董满仓4 (1.长安大学资源学院,西安710054;2.中原油田博士后工作站,河南濮阳457001; 3.胜利油田大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东营257061; 4.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延安716000) [摘要]以鄂尔多斯樊家川油田为例,通过综合分析开发地质、生产动态资料,研究了河流相储 层剩余油成因类型及分布模式。河流相储层剩余油可细分为13种成因类型,其中井网未控制型、注采不完善型、层间干扰型、呈片分布差油层型、微正向构造控制型剩余油是注水开发后期主要挖潜的对象。在纵向上,剩余油分别呈分散相、片状、集合块状连续层状分布于单砂体不同部位,在渗透性差异较大的不同砂体之间由于层间干扰形成层间干扰型剩余油;在平面上,河道砂主体侧缘主要为决口扇或溢岸成因的薄层近未水淹剩余油层和上倾尖灭型剩余油。而在河流相复合砂体的任何部位,都可能存在被漏掉的微砂体、微构造型、外延断棱型剩余油。 [关键词]剩余油;成因类型;分布模型;河流相;樊家川[分类号]TE321 [文献标识码]A 河流相储层是中国大部分老油田主要储集类 型,其内部建筑结构极为复杂,平面、层间、层内非均质性较严重,造成注水开发中后期60%~70%的剩余油残存在未被注入水波及的区域。这部分剩余油分布极为分散和复杂。而在油田开发后期积极寻找并挖潜此类剩余油,已成为中国大部分老油田稳产的重要战略措施,因此,搞清这部分剩余油成因类型及分布模式,可以有效指导开发后期油田的综合调整及剩余油挖潜,提高最终采收率。 樊家川油田是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投产较早的中小型砂岩油田,主要储集层下侏罗统延长组延9油组是由多期不同规模不同类型河道砂体交错叠置的厚油层,非均质性非常严重。经过十余年的注水开发,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后期开采阶段,层间、平面矛盾极其突出,产量锐减,采出程度仅为14%;但根据密闭检查井和分段动态测试表明,油层内仍有86%的高度分散及隐蔽的剩余油。 1 剩余油成因类型划分 剩余油分布格局的形成,概括起来讲,其一是由于井网控制不住及面积注水井网本身面积波及系数的差异造成的;其二在于储层的非均质性,断层分割造成不连通性,以及注采系统与其相互配置关系和适应性[1]~[3]。也有专家将剩余油成因类型简单归纳为井网本身控制型及干扰型两类[4],[5]。然而,河流相储层在高含水后期,剩余油分布极其复杂,以上成因分类不能有效地指导具体剩余油挖潜措施的制定。通过利用取心、试油、数模、同位素吸水剖面、新钻油水井电测解释及生产动态资料,在分析储层沉积、非均质性、构造、开发工程等因素对剩余油影响的基础上,将剩余油成因类型分为以下13类(图1): (1)井网未控制型剩余油。对河流相储层来说,厚度小于1~2m ,宽度不足200~300m 的微砂体较发育,甚至许多期次的主河道、废弃河道、

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控制因素

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控制因素 摘要: 剩余油研究是高含水油田面临的重大课题,是实现“稳油控水”目标的重要手段。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控制因素极其复杂,可分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进行研究,宏观因素总的可归结为两类: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其中地质因素是客观的、内在的主要矛盾;开发因素是主观的、外在的次要矛盾,二者相互作用导致剩余油分布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地质因素的构造条件、沉积微相类型及储层非均质差异,开发因素方面的注采系统的完善程度注采关系和井网布井、生产动态等在剩余油形成与分布中起了主要作用。通过对剩余油控制因素的详尽分析,指出其宏观和微观分布特征和区域,对进一步提高剩余油研究水平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关键字:剩余油微构造非均质井网 前言: 剩余油一般是指油藏开发中后期任何时刻未采出的石油。即二次采油末油田处于高含水期时剩余在储层中的原油。 油藏一经投入开发,影响剩余油产生的因素便应运而生。目前世界石油采收率平均为33%左右,67%的石油储量仍然剩余在地下油藏中,也就是说,能够采出的石油只占总储量的极小部分。这种现状客观上是由油藏本身的地质条件决定的,它是影响剩余油形成的最主要因素;而影响剩余油产生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开发条件,除受当时的技术、经济条件等客观因素制约外,带有较强的主观性质。这种主观性表现在对地质情况的认识程度上。 油田开发中后期可供勘探的领域已非常有限,因此剩余油研究是高含水油田面临的重大课题。对剩余油的研究,应从地质和开发两方面人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研究。 1宏观控制因素 1.1地质条件 所谓地质条件,是指储层本身表现出的物理、化学特征。从沉积物开始沉积到油气运移、聚集成藏,以及成藏后期的改造、破坏作用的全过程。 构造条件分为油层微构造和封闭断层条件。油层微构造和封闭断层对剩余油形成天然屏障。 (1)所谓油层微构造是指在总的油田构造背景上,油层本身的微细起伏变化所显示的构造特征,其幅度和范围均很小。通常相对高差在15 m左右,长度在500 m以内,宽度在 km,因此,直接以油层顶面(或底面)实际资料绘制小200~400 m之间,面积很少超过0.32 等间距(一般是2 m、4 m或5 m)构造图,即可消除常规构造图的弊端,显示出油层微构造特征。 油田经过较长时间的开发,特别是注水开发以后,油层的原始油水界面将随着开发程度的提高不断改变。当开发进入一定程度后,原来的一个同一的圈闭内的油水界面将微构造分割成为不同的微型圈闭。这时控制原油分布的构造因素已不再是原来的常规构造所反映的构造形态,而是微构造形态起主导作用。所以剩余油分布在正向微构造的高部位见图1。 a.模型 b.常规构造图 c.微构造图 图1具有局部高点的背斜构造常规构造图及微构造 在注水开发时,正向微构造是剩余油富集的低势区。该类微构造在油气田开发初期,由于资料缺乏,不能被认识发现。只有到油田开发中、后期,有丰富的资料,如三维地震资料、钻井资料等的情况下,才能被发现。该类微构造不管是分布在老井网之内还是未受老井网控制,均是挖潜的有利地带。 樊中海等人对双河油田进行研究得出位于小鼻状构造区的H421井获得一组油层厚度为26.0m,产油量11t/d,含水率为21%,生产效果良好。而位于小沟槽区的H409井初始产油量5 t/d,含水率90%,生产效果差。 (2)断层对剩余油形成的作用:由于断层的封闭遮挡作用,致使单向注水受效差,在油水井与断层之间不能形成良好的驱替通道,地下液体因不能流动而形成滞流区。

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与控制因素研究

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与控制因素研究 发表时间:2019-07-18T10:13:04.823Z 来源:《科技尚品》2018年第12期作者:史亚双[导读] 断块油气藏可根据断层平面和剖面的组合形态进一步分成阶状断块、屋脊状断块、地垒式断块、交叉断块、弧形断块、逆掩断块、封闭断块等类型油气藏。地质特征的差异导致油藏开发原则及开发措施存在很大差异,直接影响到不同类型断块油藏开发效果,导致不同类型断块油藏之间采收率存在差异,因此有必要对不同类型断块油藏采收率进行评价,深入剖析影响断块油藏采收率主要因素,为断块油 藏提高采收率提供依据。通过统计分析断块地质开发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油田分公司英台采油厂 不同类型断块油藏地质特征存在明显差异。Ⅰ类边底水断块天然能量充足,内部断层少,储层物性相对较好;Ⅱ类简单断块单个油藏含油面积大(大于0.5 km2),构造较简单,储层发育较稳定,能够形成完善的注采井网;Ⅲ类复杂断块单个油藏含油面积较小(0.1<S≤0.5km2),断层较发育,油层分布零散,注采井网不完善;Ⅳ类极复杂断块单个油藏含油面积极小(S≤0.1km2),低序级断层十分发育,油层分布极零散,注采井网完善难度大。 目前断块油藏按照开发方式及含油面积能否形成注采井网划分为Ⅰ类边底水断块、Ⅱ类简单断块、Ⅲ类复杂断块及Ⅳ类极复杂断块四种次级油藏类型。断块油藏相对于整装油藏有其特殊性,断块油藏类型众多,在开发实践中,由于背斜、岩性断块构造相对简单,多采用面积注采井网,开启型断块油藏一般天然能量较充足,注采系统方面的问题相对较少。而对于半封闭、封闭型复杂断块油藏来说,开发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注水开发效果。但此类断块油藏一般含油面积小,形状不规则,所以井网布置一般无规律性,注采结构不合理,注采比低,这就使水驱控制储量及储量动用程度受到了限制,容易形成死油区,还会出现地层能量下降、边底水突进等问题。本文明晰了此类断块油藏平面水驱控制的主要因素,研究合理注采井网模式,指导了断块油藏合理开发与高效调整。 1 半封闭断块油藏平面水驱控制因素 (1)断块油藏地层倾角越大,上倾方向驱油时,重力作用抑制了水的流量,相同条件下,地层倾角越大,油井见水时间越晚,开发效果越好,平面水驱波及系数越高。(2)复杂断块含油面积越大,储量规模越大,可部署井数多,从简单的一注一采到建立相对完善注采关系,开发效果也是越来越好。(3)断块油藏从断块形态看,相同井网形式下,几何形态不同,平面波及及开发效果差异明显,三角形井网对三角形断块匹配好,对梯形断块匹配差。(4)复杂断块受边水条件影响,边水能量越大,水线推进越均衡,水驱波及高,采收率高,相同开发方式下,与满块含油断块相比,一定的边水能量可以提高边部及井间波及系数。(5)复杂断块断层夹角多,这种边角效应影响也很明显,断层夹角越小,夹角处难动用的面积与储量越大。且随着油井距断层距离的增大而增大。这些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是怎样的,我们进一步利用数值模拟与正交试验分析结合,分析了影响因素的敏感性。通过标准回归、得到因素的影响权重,排序表明,排在前三位的分布是油水粘度比、面积、形态,是主控地质因素。复杂断块单元多、自然断块数量大,差异大,有必要研究其合理井网,提高水驱控制程度,在主控因素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复杂断块油藏合理注采技术研究。 2.半封闭断块油藏合理注采研究 中小断块油藏由于含油面积小,可部署的注采井井数较少,井网调整难度大,因此井网部署要结合油藏实际形状;由于形状对中小断块油藏井网部署影响很大,在考虑油藏形状时需要考虑更多更具体的几何形状,这样得出的结论对中小断块油藏注采井部署就更具有指导意义。(1)对于有弱边水的三角形复杂断块油藏,边缘注水开发可以有效的提高水驱控制与动用,对于边水条件下,一般地层倾角大,高部位油层多,常用的顶部采油方式最大程度提高储量动用,边缘部位注水可以有效提高波及。边部注水和转注后的井网形式以交错排状井网较为适宜,井的个数按金字塔式分布,井在边水处注水或转注。(2)对于有弱边水的四边形复杂断块油藏,边部注水和转注后的井网形式以不规则三角形井网较为适宜,井在边水处注水或转注。(3)对于有弱边水的条带形复杂断块油藏,顶部采油,边水处注水或转注注水开发可有效提高水驱控制与动用。(4)对于有弱边水的半圆形油藏,边部注水和转注后的井网形式以环状交错井网较为适宜,井在边水处注水或转注;这种井网能够发挥径向辐射的优势,井网密度在油藏内部稠些,在边水附近稀些,既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边水的侵入,而且在没有注水井的地方还能有效利用边水的作用驱油。(5)对于封闭的复杂小断块,四边形断块来说,采用断层夹角处采油,边角部注水的开发效果均好于使用其他注水方式的井网形式。对于三角形复杂断块,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边角部注水的开发效果最好,对比注水井位于油藏内部的的井网形式,边角部注水井网及注水井排距油水边界一定距离时开发效果较好,原因在于注水井排位于构造低部位且平行于构造等高线,有利于水线均匀推进,提高开发效果。对于梯形断块,研究结果表明,边部注水井网,及注水井排在油水边界附近时开发效果最好。 3 结论 断块油藏开发效果好坏除与储层及流体性质有关外,还受到开发过程中调整精细化程度的影响,由于储层及流体性质人为无法改变,因此决定断块油藏开发效果好坏的关键因素是开发调整方式及好的开发手段的应用。建议在开发过程中加大不同类型断块油藏井网模式研究,通过井网调控改善开发效果,同时加强水动力学研究,探索新的水驱模式,改善水驱效果。(1)影响断块油藏平面水驱动用状况的因素有油水粘度比,地层倾角,面积大小,几何形态,水体大小等,排在前三位的分布是油水粘度比、面积、形态,是主控地质因素。 (2) 相同的井网形式下,地层倾角越大,油井见水时间越晚,采收率高,开发效果好。含油面积越大,可形成完善的注采关系,开发效果越好,断块几何形态影响井网设计和水驱控制程度,如三角形井网对三角形断块的匹配性好,对梯形断块的匹配性差。(3)对于不同类型的复杂断块有边水存在的情况下,在边水处注水或转注能够取得较好的水驱效果。(4)对于复杂断块来说,贴近断层夹角,断边带布井可以有效的提高水驱动用。(5)对弱边水复杂小断块顶部采油,边缘注水开发有效提高水驱控制与动用。参考文献: [1] 彭昱强.油气田开发井网研究综述[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6,21(6) [2] 齐与峰.砂岩油田注水开发合理井网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J].石油学报,20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