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自学考试生理心理学串讲笔记第四章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1

1.研究人生发展关心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有哪些主要的研究方法?
答:(1)研究人生发展关心的主要问题应当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的方面。
①两个主要部分:一是人的认知过程的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等等,思维的年龄特征的研究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二是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能力、性格,等等。人格的年龄特征的研究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
②为了研究生命全程或个体毕生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这两个主要部分,还必须结合研究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二是生理因素的发展;三是动作和活动的发展;四是言语的发展。
(2)主要研究方法有以下三种:
① 纵向研究。纵向研究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几个月或几年)追踪研究相同的被试。这种研究关注的是某些具体心理特质的变化,如:语言、智力或感知能力。
② 横断研究。横断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研究不同年龄的被试,每一个年龄组叫做一个“群体”。
③ 群体—连续研究。这种方法克服了纵向和横断研究的缺陷,具体是:首先在同一时间选定不同的群体进行研究,然后再对各个群体进行纵向追踪研究。
2.试述遗传和环境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答:(1)关于影响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长期以来哲学家和教育家有着不同的看法。人们一直关注遗传和环境这两个因素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因素是指那些与遗传基因联系着的生物有机体的内在因素,包括生理的因素。
环境因素指个体生存空间中所有可能影响个体的因素。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生物有机体所共有的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物质环境,;另一类是人类的社会环境。
(2)关于遗传与环境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二者的关系,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相互作用效应模型。皮亚杰认为,遗传和环境在个体发展中是相互作用的,好的遗传和好的环境相结合导致好的发展结果,而不良遗传和差的环境相结合引起不良的发展结果;如果优越的遗传与贫乏的环境结合或不良的遗传与丰富的环境相结合,可能得到中等的发展结果。
(3)朱智贤从50年代末开始,一直坚持先天来自后天,后天决定先天的观点。首先,他承认先天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不论是遗传因素还是生理成熟,他们都是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提供了这种发展的可能性;而环境与教育则将这种可能性变成为现实性,

决定着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内容。
3.什么是人脑发育的关键期和可塑性?
答:(1)人脑发育的关键期,即人脑发育的最佳期。是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一旦错过这一时期,个体心理发展可能会存在不可弥补的障碍。
(2)人脑发育的可塑性指的是,婴儿脑的大小和功能都受其后天经验的影响和制约。大量动物和人类婴儿研究结果表明,早期经验剥夺将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发展停滞甚至萎缩现象,并构成永久性伤害;早期营养不良(如胎儿期营养不足)也会对婴儿脑的生长产生重要影响,使脑细胞发育不正常。
4.婴儿动作发展的主要规律是什么?
答:一般来说,婴幼儿动作的发展顺序主要遵循三个原则:
(1)由上到下的原则。婴儿首先发展与头部有关的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最后才是脚的动作;
(2)由中心到四周的原则。婴儿首先发展头部和躯干的动作,然后是双臂和腿部的动作,最后才是手的精细动作;
(3)由简单的、无意识动作到复杂的、有意识的动作的原则。婴儿开始的动作主要是简单的大动作,意识参与的成分少,尔后逐渐发展起有意识参与的精细和复杂的动作。

5.儿童语言获得的理论主要有哪些?
答:在语言发展的研究中,不同的研究者由于强调了其中某一因素的作用,因而形成了不同的语言获得理论。学习理论或经验论强调后天学习和经验是语言获得的基础,先天论则主张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能力。
(1)行为主义学派是学习理论的典型代表
行为主义主张语言活动同其他任何技能一样,是对联结的获得,语言活动也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结,人类语言的获得是学习和强化的结果。模仿理论是学习理论的另一个派别,认为婴儿语言是对成人语言的模仿,但是婴儿对成人的模仿不必是即时的,也不必是一一对应的,婴儿在语言学习中具有选择性和创造性。
(2)乔姆斯基是先天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乔姆斯基认为人类不同的语言之间存在一种基本的语言形式,即普遍语法,而且人类习得语言的时间和方式也存在普遍性。因此他假设人具有一种先天的对语言进行加工的装置,叫做“语言获得装置”。通过这种装置,儿童获得语法规则,转换成语法体系。

6.试述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发生认识论。
答:(1)发生认识论的主要观点
认知发展是指个体在知觉、记忆、想像、学习和思维(判断、推理和问题解决)等方面的发展。皮亚杰的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人通过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叫做图式。而人类所有的心理

反应归根结底都是适应,适应分为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指将新信息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而顺应是指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新的环境和信息。
(2)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主要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①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是婴儿的认知能力初步发展的时期,婴儿靠感觉与动作认识周围的世界,并逐渐认知到自己与他人(父母亲)、自己与物体的不同。具有了“客体永存性”概念,即知道某人或某物虽然看不见但仍然是存在的。
② 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一阶段的显著特点是儿童的语言得到了飞速发展。他们开始学习并渐渐能够熟练地运用符号表征事物,并用符号从事简单的思考活动。在这一阶段中,儿童思维发展的两个典型局限性特点是思维的片面性和我向思维。皮亚杰著名的“守恒”实验揭示了思维的片面性。
③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儿童大约在5~7岁之间进入具体运算阶段,这一阶段发展最典型的标志就是儿童能够运用符号进行有逻辑的思考活动。儿童“自我中心”的程度下降,他们开始克服“片面性”而注意到事物的各个方面,发展了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从而增进了自己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④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形式运算阶段的典型特征是抽象思维的发展和完善。这时青少年不再将思维局限于具体的事物上,他们开始运用抽象的概念,能提出合理可行的假设并进行验证,知道事物的发生有多种可能性,从而使他们的思维具有更大的弹性和复杂性。

7.编写一个两难故事,测查不同年龄儿童对你的故事的反应,并结合道德发展理论分析不同年龄儿童道德判断的特点。
答:(1)一个患了癌症的妇女濒临死亡,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挽救她的生命,而这种药只有一家药店有售。于是病人的丈夫汉斯到这家药店买药,发现药价是2 000元,是成本的10倍。汉斯四处借钱,只弄到1000元,于是他哀求药店老板把药便宜点儿卖给他,或者以后再将欠款还清,但是药店老板一口拒绝,说卖药就是为了赚钱。汉斯无奈,只好夜里闯入药店,将药偷走。汉斯这样做应不应该?为什么?
(2)道德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重要的发展时期:
①前习俗性道德时期:(4-10岁)儿童处于外在控制的时期,服从于得到奖赏、逃避惩罚的道德原则。
②习俗性道德时期:(10-13岁)儿童将权威的标准加以内化,他们服从法则以取悦于他人或维持秩序。
③后习俗的道德时期:(13岁以后)儿童的道德观完全内化,他们认识到

道德原则之间的冲突以及如何从中进行选择。
8.什么叫依恋行为? 怎样研究婴儿的依恋行为?
答:(1)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来的、双方互有的亲密感受以及互相给予温暖和支持的关系叫做依恋。依恋行为始于婴儿期,主要表现在婴儿与其看护者之间,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婴儿主要通过吸吮、拥抱、抚摸、对视、微笑甚至哭叫等一系列行为逐渐与看护者建立起依恋关系。
(2)研究母婴依恋关系的一种典型手段是“陌生情景”实验。这种实验的设计是:
①母子同时进入一个陌生的房间,房内有许多玩具;
②母亲坐在一旁,孩子自由玩耍;
③一个陌生人进入房间,设法与孩子玩耍,母亲离开;
④让孩子与陌生人在一起;
⑤母亲回到房内,陌生人出去;
⑥母亲离开,孩子单独留在室内;
⑦陌生人进入房间,替代母亲的角色;
⑧最后母亲回到房内,陌生人离开,母亲鼓励孩子继续探索、游戏,并在需要时给予安抚。
在这种情景中,实验者可以观察儿童对玩具的摆弄行为、儿童的表情、其他情绪反应(如啼哭等)以及儿童与陌生人交往的倾向等,以此判断母子依恋关系的性质。
安斯渥斯及其同事经过长期研究,得到了母子依恋关系的三种类型:安全型依恋、逃避型依恋和矛盾型依恋。
安全依恋型的儿童在母亲离开时会哭、焦虑,当母亲回来时很高兴;母亲在场时,他们通常以母亲作为探索外在世界的基点,在玩耍时会时不时回到母亲身边寻求安慰;他们通常比较合作,很少生气,对陌生人较友善。
逃避型的儿童在母亲离开时很少哭泣,在母亲返回时,他们不太高兴并设法逃避母亲,这些孩子在需要时不会寻求帮助,经常有愤怒情绪,对陌生人不在意。
矛盾型的儿童在母亲离开之前就开始焦虑,他们紧张地关注母亲的行为,生怕母亲离开,因此不能尽兴地玩游戏;母亲离开后他们更加不安,而当母亲回来后,他们的行为很矛盾:一方面想亲近母亲,一方面又以尖叫、踢打来拒绝。这样的儿童很少对周围环境进行探索,很难安抚,对陌生人也不友好。
9.成年以后,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有什么特点?针对这些特点,人应该怎样调适自己的生活?
答:(1)成年后的生理与心理发展
①中年人的力量、协调性、体能逐渐下降,动作开始变慢。而生理方面最显著的变化是女性的停经。停经会给女性带来一些生理变化,这一时期即所谓的“更年期”。男性的更年期只不过发生得晚一些,大约比女性晚10年左右,而且造成的生理影响也不同。
②人到中年,感知觉方面

开始表现出明显的变化:眼睛的水晶体的弹性会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减小,聚焦能力逐渐减弱;听力在中年期也逐渐降低,尤其是对较高频率的声音;味觉的敏感性在50岁左右开始下降。
③中年人的思维活动在一个更加综合的层次上进行,他们不再像年轻人那样拘泥于客观事物的某一方面,而是根据事物对个人的意义来解释周围的世界;他们不是对刺激照单全收,而是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刺激加以过滤。
(2)成年后的生活适应
①健康问题
大多数中年人身体健康,但不可忽视的是,由于较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以及对健康问题的忽视,中年人得病甚至猝死的情况时有发生。老年人更容易得一些致命的疾病,如癌症、高血压和心脏病等。因此,中老年人必须特别关注自己的健康,定期进行常规性的体检、注重平衡饮食,适当服用一些营养食物,并坚持进行适合于自己特点的身体锻炼,从而减少患病的概率,并在患病后能得到及时的治疗。
②“活到老学到老”——终生学习
成年以后许多人还希望继续求学,他们的动机偏重在实际的需要。他们把自己的实践经验带到课堂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而使学习更加实际有效。“活到老学到老”不仅能用有益的活动填补老年人退休后产生的“无聊”和“空虚”,增加老年人的人际交往,同时也能使他们的智力活动继续得到锻炼,防止智力的退化。
③社会人际关系
从结婚初期到老年期,婚姻满意度呈一个倒“U”字形。中年初期,大多数夫妻忙碌于养儿育女和为事业奔忙,此时的婚姻满意度最低。而在离婚率不断上升的今天,大多数离婚也发生在这一时期。子女长大成人之后,夫妻抚育子女的任务结束,在“空巢期”中,他们开始重新评价配偶并思考是否愿意继续共同生活。
④面对死亡
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机能的衰退,许多进入中年后期或老年期的人都会开始意识到死亡的接近。这时,人们会倾向于回顾自己一生的所作所为,寻找生与死的意义,并试图为自己的一生做个总结。在有限的生命中,没有人能实现自己所有的潜能,达到自己所有的愿望,体验到生命所能给予的一切经验。但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对人生目标的不断追寻和努力,在人类发展历史上留下自己生活的足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