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中考复习提纲.doc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中考复习提纲.doc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中考复习提纲.doc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1课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

1、时间:1840.6—1842.8

2、侵略者:英国

3、根本原因: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4、导火线: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5、结果:签订《南京条约》

6、影响:见“重点内容提要2”

二、简述《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⑴时间:1842年

⑵签订国:英国侵略者和中国

⑶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元。③开放广州、厦门、宁波、福州、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三、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

1、时间:1856.10—1860.10

2、侵略者:英法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

3、原因:为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4、主要罪行: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⑵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5、结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

二、火烧圆明园: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争先恐后掠夺珍宝,抢不走的东西,他们就砸碎,为掩人耳目,他们又放火焚烧。

三、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在第二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详见第8页表格。

第3课左宗棠收复新疆

1、背景:

⑴1865年,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自立为汗。英俄两国支持阿古柏伪政权,妄图分裂新疆。

⑵左宗棠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2、经过:

⑴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分三路进入新疆。

⑵他采取“先北后南,缓进争战”策略。

⑶先收复乌鲁木齐附近地区,然后进攻吐鲁番,挺进南疆。

3、结果:

⑴1878年,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

⑵19世纪80年代,通过外交努力,中俄签订《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伊犁,但是损失了中国西部的一块土地和大量赔款。

⑶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4、历史意义:巩固了祖国的西北塞防,捍卫了祖国的领土和主权。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一、甲午中日战争:

1、时间:1894—1895

2、侵略者:日本

3、原因: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战争。

4、重大战役:黄海大战爱国将领:邓世昌

5、结果:签订《马关条约》

6、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二、《马关条约》签订:

⑴时间:1895年。

⑵代表:李鸿章和伊藤博文

⑶内容: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③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③增辟通商口岸等。

⑷影响:①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②刺激了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三、结合《马关条约》内容说明《马关条约》签订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A、《马关条约》割占中国大量领土,严重破坏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

B、2亿两白银的赔款,加重了祖国人民的经济负担,加剧了中国的贫穷和落后。

C、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D、增辟通商口岸,便利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

总结:《马关条约》后,日本轻易从中国捞到这么多好处,这直接刺激了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朝,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时间:1900年—1901年

2、侵略者:八国联军

3、直接目的: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4、结果:签订:《辛丑条约》

5、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辛丑条约》

1、时间:1901年

2、双方:清政府同八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3、主要内容:①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②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③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要地。④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4、结合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影响:(1)“赔款白银 4.5亿两”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负担;

(2)“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要地”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3)“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总之,《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6课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2)目的:维护清朝统治(3)学习对象:西方先进生产技术(4)领导阶级:地主阶级

(5)时间:19世纪60—90年代(6)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7)代表人物:中央—奕欣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8)主要内容: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主要有安庆内军机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简称“两局一所”)

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开办民用工业,主要有轮船招商局(李鸿章),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张之洞)。后来还筹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兴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

(9)结果:甲午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标志着洋务运动彻底破产。

(10)性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自救运动。

(11)评价:消极: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没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因而成效不大,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积极: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价人才,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对西方列强、侵略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第7课戊戌变法(1895年—1898年)

(1)背景:《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3)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4)学习对象:西方先进制度(君主立宪制)

(5)主要经过:序幕: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发起“公车上书”。

发展: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后更名为《中外纪闻》),组织强学会,宣传变法,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

高潮:1898年,光绪帝发布变法法令,前后持续103天,史称“百日维新”(又叫戊戌变法)

结束: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政变,囚禁光绪帝,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变法失败。

(6)“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政治上—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文化教育上—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创办报刊。

(7)性质:资产阶级领导的一场政治改良运动。

(8)失败原因:①资产阶级力量薄弱,依靠一位没有实权的皇帝。

②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反对。(9)历史意义:这次变法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使资产阶级的斗争由改良转向了革命。

(10)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第8课辛亥革命(1894年—1912年)

(1)领导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2)学习对象:西方先进制度(民主共和制)

(3)代表人物:孙中山(4)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5)机关刊物—《民报》(6)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7)主要经过:①革命准备: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意义:大大推进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②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占领楚望台军械所,到11日,起义军完全占领武昌城,史称“辛亥革命”。

③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这一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④结束: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职,建立起北洋军阀统治。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8)历史意义: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失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

第9课新文化运动(1915年—20世纪20年代)

(1)领导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2)学习对象:西方先进思想、文化(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4)性质:思想解放运动

(5)旗帜:“民主”和“科学”(6)宣传阵地:《新青年》

(7)主要内容:前期—“四提倡”、“四反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1918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

会维主义的胜利》,颂扬十月革命,同年底,李大钊又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8)意义:性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前期是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后期具有无产阶级性质。

进步性:①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②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9)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有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

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五四运动

⑴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⑵经过:前期:1919年5月4日—6月初,斗争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以罢课为主要斗争方式;

后期:1919年6月初以后,斗争中心转移到上海,主力是工人,工人罢工、

商人罢市成为主要斗争方式。上海等地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来支援北京学生的斗争。工人参加斗争起了巨大作用。

⑶口号:“外争国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等。

⑷结果:取得三大初步胜利 a 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的学生 b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c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⑸五四爱国运动意义: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⑹“五四”精神内容: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的精神(核心精神:爱国主义精神)。

⑺五四运动与中共成立的关系:①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共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②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共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③五四运动中,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起了重要作用,不久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为中共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①时间:1921年7月。②地点:上海(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

③代表: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共产国际代表。

④内容:A、通过第一个党纲,确定党的奋斗目标的实现共产主义。

B、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C、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⑤中共一大召开的历史意义:标志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⑵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

①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段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②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③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

在一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略的命运?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北洋政府仍实行封建专制统治,帝国主义在中国仍然享有许多特权。中国仍没有摆脱贫穷和落后,中国的综合国力仍然很弱。所以,即便是战胜国,中国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略的命运。

3.1922年中共二大,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第11课北伐战争

一、黄埔军校:

⑴建立时间:1924.5 ⑵地点:广州黄埔

⑶名称:中国国民党陆民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将。

⑷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⑸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二、北伐战争:

①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②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③主战场:湖南、湖北④主要战役:汀泗桥、贺胜桥战役(叶挺独立团)

⑤战果: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⑥结局:蒋介石、汪精卫等突然叛变革命,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⑴建立时间:1927.4 ⑵性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中考目标要求:知道南昌起义和井冈山会师,了解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课文内容提要:

一. 南昌起义:

⑴1927年8月1日

⑵领导人: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领导南昌起义

★⑶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第一枪.

二. 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领导秋收起义。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部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意义:

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课文内容提要:

一、遵义会议:1935年1月,党中央召开遵义会议。

内容:⑴会议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

⑵取消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的指挥权;

⑶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⑷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

意义: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⑵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二. 长征的胜利:

⑴原因:中国工农红军在未能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后被迫进行战略转移,进行长征. 出发地: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

⑵经过:江西瑞金——渡过湘江——强度乌江,攻占遵义,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经甘肃到达陕北吴起镇

(1935年10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⑶长征胜利的意义:

①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②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③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⑷长征精神: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坚定信念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坚忍不拔、自强不息、亲密团结的乐观主义精神

第14课难忘九一八

一、九一八事变

⑴时间:1931年9月18日

⑵概况:日本制造柳条湖事件,反诬中国军队破坏,日军以此为借口,进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九一八事变爆发。

⑶结果:日军占领沈阳城,后又侵占了东北三省。

⑷各方态度:

①蒋介石下令不抵抗,张学良奉命将东北军撤至关内。

②全国人民要求停止内战,抵抗日本的侵略。

③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本的侵略。

④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二、西安事变

⑴背景:①日军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魔爪伸向华北。

②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③国民政府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和十七路军将领杨虎城,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并多次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④蒋介石不但不接受建议,反而调动大批军队要围攻红军。

⑵目的: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⑶时间:1936年12月12日

⑷人物:张学良、杨虎城⑸方式:“兵谏”。

⑹中共态度: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

⑺结果: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张学良释放了蒋介石,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放。

⑻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中考目标要求:

知道七七事变;以南京大屠杀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课文内容提要:

一、七七事变

⑴时间:1937年7月7日⑵地点:北平城外的卢沟桥

⑶概况:日本空袭卢沟桥与宛平守军,中国军队奋起抵抗。

⑷影响:

①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②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

③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抗日前线。

二、南京大屠杀

⑴时间:1937年12月⑵背景:日军占领中国首都南京

⑶南京大屠杀日军的暴行: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三十万人以上。

⑷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暴行。

第16课血肉筑长城

中考目标要求:了解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了解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课文内容提要:

一、中国军民英勇抗战

1、台儿庄战役

⑴时间:1938年春。⑵领导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

⑶意义:中国军队共歼敌一万多人,取得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2、百团大战

⑴目的: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⑵时间、地点:“1940年8月、华北

⑶领导人:彭德怀⑷主要作战目标: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的据点。

★⑸意义: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3、认识:体现了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二、中共七大

1、时间、地点:1945年4月、延安

2、议题: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

★3、主要内容: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那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4、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三、抗日战争的胜利

1、过程:

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始局部反攻,取得一系列胜利。

⑵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了两枚原子弹。

⑶苏联发表对日宣战的声明,派遣苏联红军进攻驻中国东北的日军。

⑷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

⑸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2、原因:

⑴国共两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抗战。

⑵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

★3、意义: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到复兴的伟大转折点。

第17课内战烽火

一、重庆谈判

1、背景:

⑴抗日战争胜利。⑵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

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在美国的积极支持下,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2、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谈判的原因

⑴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⑵为了欺骗人民。

3、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目的

⑴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⑵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4、谈判时间:1945年8月至10月

5、中共代表:毛泽东、周恩来

6、结果: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7、认识:

⑴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

⑵国民党统治的本质是独裁和内战。

二、挺进大别山

1、时间:1947年夏

2、主要领导人: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

3、出发地点:山东西南

4、进攻地点:大别山地区

5、选择大别山地区进攻的原因:敌人兵力空虚

★6、意义:

⑴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⑵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

⑶严重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

第18课战略大决战

一、三大战役

1、背景:

(1)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英勇奋站,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两百多万。

(2)国民党军主力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周围。

(3)主力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2、时间: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

3、主要战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4、概况:

5、意义:

(1)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2)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二、渡江战役

1、时间:1949年4月。

2、人物:中国人民解放军。

3、战果:

(1)国民党的长江防线顷刻崩溃。

(2)1949年4月22日,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

★三、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

1、国民党发动内战不得人心。

2、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略决策正确。(如在适当的时候进行了战力量反攻、战略决战、渡江战役等)

3、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

4、广大人民对人民解放军的支持。(如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解放用小车推出来的”)

5、军事进攻与政治用手段相结合。(如北平的和平解放)

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一、张謇办实业

1、张謇的生平: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

2、张謇办企业的目的:挽回中国的利益。

3、张謇提出的口号:“实业救国”。

4、张謇创办的主要实业: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5、张謇创办企业的状况: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民族资本的压迫,大生纱厂等企业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但好景不长,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又一次在中国大量倾销棉花和棉织品,纱厂的产品被迫削价销售,收不抵支,负债累累,最后被吞并。

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发展阶段:

⑴出现萌芽:洋务运动至清末⑵黄金时代:一战期间

⑶凋谢、萎缩:一战后至新中国成立前

2、发展原因:⑴西方大机器生产对中国的冲击;⑵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封建制度;

⑶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华的经济掠夺;⑷实业家的努力。

3、受阻原因:⑴帝国主义的掠夺;⑵封建主义的阻碍;⑶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4、特点:⑴总的来说比较落后;

⑵从行业来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

⑶地区之间的发展也不平衡,沿海沿江大城市民族工业比较发达,广大内地比较薄弱;

⑷发展艰难曲折。

第七单元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第21、22课)

一、詹天佑与中国人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

1、开始修建时间:1905年。

2、总工程师:詹天佑。

3、具有特色的、有创新的设计:“人”字形路轨(好处:为了确保行车安全)

4、全线通车时间:1909年。

5、历史地位:中国人自行车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二、魏源与《海国图志》

1、生活年代:鸦片战争时期

2、思想主张:

⑴主张设立工厂,制造轮船、枪炮,兴办民用工业;

⑵学习西方练兵方法,用新式武器装备军队;

⑶强烈批判,闭关锁国政策,对封建顽固派自甘落后,把西方科技视为“奇技淫巧”的愚昧言论,加以猛烈抨击。

三、19世纪初,西方发明的轮船、火车在近代相继传入中国。

四、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后来,照相和电影也传

入中国。

五、1872年上海创办了《申报》,1897年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

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六、詹天佑亲自设计和主持建造的完全由中国人自己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京张铁路。

七、侯德榜是我国著名的化学家,撰写《制碱》,打破碱业垄断,研制“侯

氏制

八、严复是维新运动时期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译著《天演论》,主

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社会进步理论,启发了知识界去探索西方先进的社会,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

九、戊戌变法期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辛亥革命后改为北京大学)

十、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制度。

十一、文学:鲁迅《狂人日记》、《孔乙已》,郭沫若《屈原》,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美术:徐悲鸿《愚公移山》音乐:聂耳《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黄河大合唱》。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画线部分是重点,背熟,未画线部分用心看即可) 第一课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原因: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直接原因(虎门销烟) 2、时间(1840年------1842年) 3、鸦片战争结果:清朝战败,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4、中英《南京条约》时间?(1842年)内容?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5鸦片战争影响?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6、(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7、(《南京条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8、虎门销烟时间是1839年6月。林则徐是(民族)英雄。他是禁烟第一人。 9、通过鸦片战争的学习吸取的教训(落后就会挨打) 10、英国获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是在(《虎门条约》)。 第二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1、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第二次鸦片战争侵略者是(主犯:英法帮凶:美俄)。 3、火烧圆明园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时间是(1860年),侵略者是(英法)。 4、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侵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5、中国近代史上割地最多的条约是(《瑷珲条约》)。 6、将九龙司地方一区割給英国的是(《北京条约》)。

第三课太平天国运动 1.太平天国运动原因(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2.太平天国运动开始标志(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3.太平天国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的标志是(永安封王)。 4.1853年定都(天京),是原来的南京。太平军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5.太平天国运动中颁布的两个纲领性文件是(《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但都没有实行。 6.太平天国运动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是(西征)。 7.太平天国运动运动的转折点是(天京事变) 8.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标志是(1864年,天京陷落)。 9.太平天国运动历史意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清朝

湘教版中考地理复习八年级上册练习

中考地理复习(三)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1.1 中国的疆域 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海陆兼备。辽阔的疆域:陆地大国:①国土辽阔②陆界③陆上邻国多14个 海洋大国:①辽阔海域②海岸线长③隔海六国最北:漠河54度N;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135度E。最南:曾母暗沙4度N。最西:帕米尔高原73度E。 我国幅员辽阔,疆域广大,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差不多与整个欧洲的面积相等,在世界各国中居第3位,是世界上面积较大的国家。 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洋大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我国海域分布有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6500多个。我国领海的宽度是22.22公里(12海里)。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众多的邻国:我国陆上国界漫长,达2万平方千米,接壤的国家共有14个(顺口溜):东朝鲜、北蒙古、东北西北俄罗斯;西部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度尼丹;南部还有缅老越。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顺口溜):印尼马文菲日韩。 §1.2 中国的行政区划 历史上的行政区划:现行行政区划: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基本上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县级市)、镇(乡)三级。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数量世界第一: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目前人口数为13亿。 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1.4 中国的人口: 56个民族:我国是一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有汉、壮、蒙古、回、藏、维吾尔、苗族等56个民族成员。汉族人口众多,接近全国总人口的92%;其他民族人口仅占8%,被称为少数民族。 大杂居、小聚居:汉族分布最广,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则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部地区。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汉族居住。 民族风情:蒙古族——那达慕大会;云南傣族——泼水节;中华民族——端午节。

2017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1课鸦片战争 知识点1 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鸦片走私: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的出超地位。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 林则徐禁烟:1838年底,道光帝派力主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在林则徐的主持下,1839年6月3日至25日,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被当众销毁。 虎门销烟的意义: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知识点2 英国发动浸略战争 原因:根本原因一一英国要打开中国市场;直接原因(借口)—中国的禁烟运动。 时间:1840年6月至1842年8月。 经过:英军封锁珠江口→攻陷浙江定海,直趋天津→道光帝派琦善与英军谈判→1841年初英军强占香港岛→攻虎门、广州→占厦门、定海、宁波→1842年进犯吴淞→占镇江→8月初,英军到达南京下关。 民族英雄:关天培等战死虎门,陈化成在吴淞力竭牺牲。 结果:战争终以清朝的失败结束。 知识点3 《南京条约》的签订 签订: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 《虎门条约》: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从中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美法扩大侵略权益:1844年,清政府被迫与美国、法国分别签订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知识点1 英法再次发动俊华战争 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侵略者:英法组成联军,俄、美支持。 借口:“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经过:1856年10月,英军炮轰止广州,挑起战争→次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58年,攻陷大沽,逼近天津。 签约:《天津条约》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西方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

2020中考语文复习攻略:八年级上册字音字形

2020中考语文复习攻略:八年级上册字音字形1.给加点的字注音。 要塞()颁()发凌()空 悄()然桅()杆镌()刻 翘()首着()舰溃()退 佃()农沉溺() 脸颊() 黝()黑滞()留粗糙() 胆怯() 骤()雨窒()息 踱()步炽()热猝()然 吹嘘() 盎()然涟漪() 侏儒() 锃()亮酒肆() 禁锢() 鬈()发胡髭() 畸()形不逊() 匿()名 迂()腐狼藉()簌簌() 踌躇() 蹒()跚颓()唐 擦拭() 差()使倔()强 婆娑() 虬()枝秀颀() 兴味() 洗涤() 牛犊() 茸()毛濒()临俯瞰() 辟()邪鲜腴() 密匝匝() 记载() 推崇() 罅()隙 涂墁() 喧嚣() 恶劣()

顾忌() 纤()维黏()土 冗()长沉檀() 坊()市 遒()劲()潜()滋暗长恹恹()欲睡张目结()舌 2.根据拼音写汉字。 xi()气dū()战 cuī()枯拉朽遗zhǔ() jin()树仲ci() xiāo()洒由zhōng() 眼花lio()乱紧bēng() 浩hn() xin()熟 咆xio() 劳l() 一丝不gǒu() 私sh() 标zh() rn()劳任怨 崎qū() 平yōng() 愚dn() 蒙mi() jiāng()绳器宇xuān()昂 zo()热l()青 藏污纳gu() yng()光 fēi()红正襟wēi()坐 掌g() 落d() jīn()疲力尽ji()责

教hu() h()颜悦色 油光可jin() yǎo()无消息抑扬顿cu() 深w()痛疾交xi() f()闲 suǒ()屑举zh() 主zǎi() 倦di() 开kěn() xiāo()逝 diāo()谢()制 星chn() 深yuān() 桥dūn() yng()衬 ln xn()() 依bng() su()道zhēn zhu()() 车zh() zhě()皱 fng y()() hn()林 题b() shn()长 田chu() c()拥 hng()敞sh()取 ch()道料qio() mn()延寻m() 坦荡如dǐ() 旁y()斜出不折不no() jiāo()头接耳因地zh()宜自出心ci()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知识点提纲

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知识点提纲 第一单元【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 一、亚非大河文明 1. 古代埃及 地理位置:位于非洲的北部,在埃及东北部的茫茫沙漠中 河流:尼罗河 发展历程:公元前3500年,尼罗河的沿岸形成最初的几个小国。 公元前3100年,美尼斯初步建立起统一的埃及国家。 公元前3000年,形成象形文字。 公元前15世纪,埃及的国力强盛,对外征战,开疆扩土。 公元前6世纪,被波斯灭亡。 公元7世纪,这片土地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古埃及人逐渐与阿拉伯人融合。文明:(1).埃及的统治者被称为法老 (2).法老动用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为自己修建了宏大的建筑——金字塔。 (3).古埃及人最早使用的文字是象形文字。 (4).按照尼罗河水的涨落河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埃及人把一年分为泛滥季、播种季,收获季,每个4 个月,每月30天,岁末再加上5天的宗教节日,一年就为365天。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部太阳历 (5).古代埃及的医学发达,知道了解剖学,并且开始分科治病。 2. 古代西亚国家: 地理位置:亚洲西部,诞生于幼发拉底河河底格里斯河畔。从地图上看,它形似一弯新月,所以有“新 月沃地”之称。 发展历程: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南部出现了很多小国。 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莫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 文明:(1).汉莫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莫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步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2).发明了楔形文字。 3. 腓尼基人发明了腓尼基字母。 古代印度:(摩亨佐·达罗) 地理位置:在南亚次的大陆上,周围有两条重要的河流——印度河和恒河。 发展历程: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城市国家。 公元前6世纪,出现了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被称为释迦摩尼) 公元前3世纪,国王阿育王大力宣扬佛教,佛教一时兴起,向外传播。 历史文明:(1).出现了“种姓制度”,分别从高到低被分为:婆罗门(是祭司和贵族,掌握神权),刹帝 利(由国王、武士和官吏组成),吠舍(广大的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和商人),首陀罗(被征服者和贫困破产的人)。 (2).出现了佛教。 (3).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宣扬的种姓制度、他们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 二、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1. 早期国家与社会 发展历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

2017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复习提纲

2017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全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1课鸦片战争 1.鸦片的走私:19世纪前期,中国的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英国进行鸦片走私。 2.虎门销烟: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全部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 3.鸦片战争(1)根本原因: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战争经过:1840年6月,英国舰队封锁珠江口,挑起鸦片战争;1841年,英军强占香港岛; 1842年8月,清政府向英军求和。 4.《南京条约》 (1)地位: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2)内容:《南京条约》可归纳为“五亿(议)港元” (1)“五”指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2)“亿(议)”指英国商人在华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3)“港”指割香港岛给英国; (4)“元”指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 附件中英国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 5.1844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获得了比英国更多的在华特权。 6.影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1.战争爆发: 1856年,英国法国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挑起了新的战争。英法发动战争完全是为了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故称“第二次鸦片战争”。美、俄是帮凶。2.列强罪行:(1)火烧圆明园: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 (2)俄国割占中国领土:19世纪下半期,沙俄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中国领土达150多万平方千米,是近代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3.签订条约 (1)《天津条约》:各国公使常驻北京;增开十处通商口岸;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传教;对英、法分别赔款400万和200万两白银。 (2)《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加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的一部分给英国;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 4.战争影响:列强攫取了更多的侵略权益,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1.金田起义:1851年1月,洪秀全率众两万,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不久,洪秀全在永安建制,分封重要将领。 2.定都天京:1853年3月,太平军攻下南京,改名天京,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正式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至1856年,北伐西征以后,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但由于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八年级历史上册提纲汇总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1课 鸦片战争 1.中国近代史地开端是?原因是? 鸦片战争,中国地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鸦片战争地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根本:英国要打开中国市场。直接: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3.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地不平等条约是?《南京条约》 内容:①破坏领土主权地是:割香港岛给英国。②加重人民负担地是:赔款2100万银元。 ③打开 中国门户,被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地口岸: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④损坏关税主权地是: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4.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虎门条约》获得地权利: 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地权利。 5、1844年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6、鸦片战争地影响: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地进程。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 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地开端。 7、鸦片战争失败地根本原因:社会制度地落后。启示:落后就要挨打。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1.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地原因、主凶、帮凶、借口? 原因: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主凶:英法 帮凶:美俄 借口: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 2.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时间、标志及经过: 爆发时间及标志 :1856年,英军炮轰广州,挑起战争。 经过:1857年英法联合出兵,攻陷广州。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 3.《天津条约》地签订时间、签约国、内容? 1858年 清政府与俄美英法四国签订。内容:西方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地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 4.《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地签约国及内容? 清政府与英法美签订 内容:清政府被迫承认鸦片贸易地合法化。 5.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①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②沙俄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大片领土(150万多万平方千米)。沙俄是近代史上割占中国领土最多地国家,割地最多地条约是《瑷珲条约》 6.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签订时间、内容? 1860年,内容:清政府除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外,又增开天津为商埠(bu ,四声),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也大幅增加。 7.第二次鸦片战争地影响是什么? ① 英法美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②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③中国地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8.两次鸦片战争失败根本原因是什么?给我们地启示?怎样才能避免历史重演? 原因:社会制度地落后 启示:落后就要挨打。 怎样避免:国家: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个人:勿忘国耻,奋发图强。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一、洪秀全金田起义地原因、准备、时间、建号及初步建立政权组织地措施? 1.原因:清政府地统治危机;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地矛盾日益尖锐。 2.准备:1843年,洪秀全等人创立拜上帝会。 3.开始:1851年洪秀全发动地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4.初步建立政权组织地措施:①洪秀全称天王。②永安分王: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 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 二、定都天京 1、时间: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改为天京作为都城。 2、巩固统治地措施:①对内措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内容: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目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评价:在小生产地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是不可能实现)。②对外措施:北伐和西征(北伐全军覆没。西征取得重大胜利,使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 三、天京陷落: 1、天京事变地时间:1856年。 影响: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2、后期维持统治举措:①任用洪仁干和提拨青年将领:陈玉成、李秀成。②颁布洪仁玕地《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但未能付诸实践。) 3、运动失败时间、标志?:1864年。天京陷落。 4、太平天国运动地评价: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地一次农民战争,但由于农民阶级局限性,无法提出切实地革命纲领,无法克制领导集团地腐败和长期团结,最终失败了。但沉重打击了清朝地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5、失败地原因:1.根本原因:农民阶级地局限性。2.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地联合镇压。 第二单元近代化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地加剧 第4课洋务运动 1、洋务运动地背景?根本目地是什么? 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忧外患 目地: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2、洋务运动地时间?代表人物?口号? 性质? 时间:19世纪60——90年代;代表人物: 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口号: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性质 :清朝统治者地自救运动 3、洋务运动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有哪些?陆军措施是什么?成立哪三支海军?成立什么机构?

八年级上册模拟中考复习题

八年级上册模拟中考复习题 一,积累与使用(20分) 1、下面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改正后规范书写一遍。读《岳阳楼记》,感受南国万倾碧波的阴晴明暗,伶听作者先忧后乐的拳拳心语。 2、根据语境给加点的字注音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3、下面句子中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这条街成了商业街后,行人从早到晚川流不息。 B、这部小说,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生动,确实引人入胜。 C、正因为他具有自命不凡的崇高理想,才在工作中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D、如果只有良好的愿望而不按客观规律办事,就会适得其反。 4、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火车的汽笛不时地呜呜响着,急速地向北飞驰而去 B、艺人们过去一贯遭白眼,如今却受到人们热切的青睐,就在这白眼与青睐之间,他们体味着人间的温暖。 C、记者又到学校采访到了很多张老师的事迹。 D、班委讨论和听取了同学们对展开班级活动计划的意见. 5、仿照下列句子,再把“人生”比喻成“大海”、“天空”,造两个句子。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 6、名著填空 他从破败的农村来到城里以拉洋车为生。有一天,他为了多挣两块钱,抱着侥幸心理拉客出城。不料走到半路,连人带车被十来个兵捉去。他在兵营里只好每天给大兵们扛行李,挑水烧水喂牲口,汗水从头上一直流到脚后跟,他恨透了那些乱兵。此情节出自(),他是老舍最钟爱的作品,作品中主人公祥子来自农村,他( ),如同骆驼一般,可到后来祥子已经变成了()的行尸走肉。正是通过祥子这个人物的变化,老舍无情的批判了这个社会-----()。 7、古诗文名句默写 (1)《望岳》中描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诗句是,。《望岳》一诗中表现了诗人登临泰山极顶的决心和豪迈气概的句子是,。(2)文中描写桃林的语句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 (3)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4)《陋室铭》的主旨句是 (5)《记承天寺夜游》中使用比喻写月夜美景的句子是 (6)《使至塞上》中描写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诗句是 二、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10分) 1、口语交际 一位作曲家带着自己创作的曲子向一位著名的音乐大师讨教。在听演奏的过程中,这位大师持续地脱帽。演奏完毕,作曲家连忙问道:“大师,是不是屋里太热?”大师说:“不热。我有碰到熟人就脱帽的习惯。在阁下的曲子中我碰到那么多的熟人,不得不连连脱帽。”这位大师的答话的意思是: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 第1课鸦片战争 1.林则徐虎门销烟 原因: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 时间:1839年6月3日 过程:1839年6月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进行暗访密查,缉拿烟贩,收缴鸦片。6月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 意义: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 影响: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P3 2.鸦片战争的爆发 英国发动鸦片的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P1。P1 时间:1840年6月-1842年P3 结果:1842年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 其内容是: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P4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1. 第二次鸦片战争 原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时间:1856.10-1860.10 侵略者: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 结果:占领北京后,火烧圆明园。P6 2.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其中《瑷珲条约》是割占我国领土最多的条约。P8表 3.太平天国运动 时间:1851-1864年 领导者: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过程: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为推翻清朝统治,派军队北伐和西征。青浦大捷中抗击洋枪队,具有反帝斗争的性质。P9 1862年9月太平军在浙江慈溪的战斗中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 第3课收复新疆 背景:P12 过程:1876年左宗棠作为钦差大臣,兵分三路进入新疆。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1878年收复了新疆。P13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P14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背景:1894年,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发动侵华战争。 时间:1894——1895年本在 主要战役:黄海海战邓世昌率领致远舰冲向敌舰与200余名战士壮烈牺牲。 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结果: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后,1895年4月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其内容: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地化程度。P17 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背景: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了镇压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P20 侵略者: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八年级上册中考复习粤教版

八年级上册中考复习粤 教版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八年级上册思想品德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塑造自我 一、自尊自信 1、自尊(心):是一种自己尊重自己,爱护自己,并期望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尊重与爱护的心理。包含:①自我尊重和自我爱护②有要求他人、集体和社会对自己的尊重和期望的心理。受到肯定:愉悦,满足;否定:低落,心灵受伤。 2、自尊是健康人格的基石,自尊是一种对自己人的重视和肯定的情感,自尊激励我们奋发向上,使我们形成健康人格,有了自尊,我们才能更好地立身社会。 3、人无耻,无以立。羞耻心是所以品德的源泉,自尊心是人进步的动力。因为有了羞耻心,人才会节制自己的行为,不做庸俗卑贱的事情,有尊严地生活着。 4、羞耻心的表现:做了错事会感到惭愧;辜负了他人的期望会觉得内疚。 5、维护自尊:一个人的尊严是依赖自尊的行为树立的。知耻才有道德,有道德才有尊严,我们要拒绝卑下,洁身自爱,才能维护自尊。 6、自卑:自己瞧不起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方面做出偏低评价的一种消极心理状态。 7、自卑的危害:自己看不起自己,自我贬低,甚至自暴自弃,严重时会导致轻生。

8、如何走出自卑的心理牢笼学会尊重自己,客观看待自己,人无完人,缺点和不足在所难免,以己之短较他人之长,会陷入思维的误区。树立自信,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9、自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心理。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自己愿望的心理。 10、树立自信:①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②进行积极的自我归因③看到自己的长处和力量④努力提高与发展自己⑤积极乐观地与人相处。 11、自尊是恰如其分地肯定自己,而自负是过度地自我肯定。自负的表现:夸大自己优点,制造虚幻的自我满足,过高评价自己的同时贬低别人。 12、自尊是对自身内在价值和尊严的追求,而虚荣追求的是表面的荣耀。容易被夸张的言辞、华丽的外表和金钱、荣耀排场遮蔽双眼。虚荣心使人浅薄,使人忘记真正的价值。 二、明辨是非 1、为什么良知是人生的标尺①明善恶,辨是非,是做人的基本品质。②每个人心中都不能缺少一把良知的标尺。 2、良知就是正确的是非善恶观。人的青少年时代是确立是非观的重要阶段,选择善良正义的人作为自己的榜样,我们就能避免误入歧途。学会在生活中辨别是非,懂得思考不同的价值选择会导致不同的后果。社会影响,对于我们成长是至关重要,我们要运用良知的标尺加以判别。(怎么做)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1-5课) 一、主要的侵华战争 1、鸦片战争(道光帝时)时间:1840-1842年 背景:鸦片输入目的――英为了改变中英贸易中的不利地位 禁烟运动――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虎门销烟 结果:1841年英军占领香港岛,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 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帝时)时间:1856-1860年 罪行: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结果:与英、法分别签订《北京条约》。俄国割去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3、甲午中日战争(光绪帝时)时间:1894-1895年 背景:1894年日本出兵占领汉城 经过:1894年在朝鲜开战,邓世昌在黄海之战中牺牲 罪行:日军在旅顺进行大屠杀;1895年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结果:1895年李鸿章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光绪帝时)时间:1900-1901年 背景: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威胁帝国主义在华权益 经过:1900年英俄德美日法意奥八国联军从天津攻入北京 结果:1901年清与英俄德美日法意奥、比利时、荷兰、西班牙11国签订《辛丑条约》 影响: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在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签订的主要条约 条约名称签订时间战争、签订双方内容影响 《南京条约》1842年鸦片战争、中英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 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缴纳的税款中 国须同英国商定。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 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 岸。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辛丑条约》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英、俄、德、美、日、 法、意、奥、比利时、 荷兰、西班牙11个 国家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 收做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 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 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 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中国完全沦 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三、中国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农民阶级) 1、太平天国运动(反帝反封)1851-1864年 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1853年3月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影响达18个省,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因此,遭到了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重要战役:李秀成在青浦大胜洋枪队;浙江宁波战斗中击毙洋枪队的头目华尔,这是中国人民抗击外国侵略的典型事例。 2、义和团运动(反帝爱国)1898-1900年 1898在山东兴起;1900年与八国联军在廊坊交战,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最终遭到中外反对势力的联合绞杀。 四、左宗棠收复新疆 经过: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分三路进疆,仅半年时间就收复了北疆;1878年,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全部领土;19世纪80年代通过外交努力,中、俄两国签订条约,收回伊犁;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意义:左宗棠收复新疆,巩固了中国的西北边疆。捍卫了中国的领土及主权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复习提纲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1课鸦片战争 1.鸦片的走私:19世纪前期,中国的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英国进行鸦片走私。 2.虎门销烟: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全部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3.鸦片战争(1)根本原因: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战争经过:1840年6月,英国舰队封锁珠江口,挑起鸦片战争;1841年,英军强占香港岛;1842年8月,清政府向英军求和。 4.《南京条约》 (1)地位: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2)内容:《南京条约》可归纳为“五亿(议)港元” (1)“五”指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2)“亿(议)”指英国商人在华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3)“港”指割香港岛给英国; (4)“元”指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 附件中英国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 5.1844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获得了比英国更多的在华特权。 6.影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1.战争爆发: 1856年,英国法国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挑起了新的战争。英法发动战争完全是为了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故称“第二次鸦片战争”。美、俄是帮凶。 2.列强罪行:(1)火烧圆明园: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2)俄国割占中国领土:19世纪下半期,沙俄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中国领土达150多万平方千米,是近代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3.签订条约 (1)《天津条约》:各国公使常驻北京;增开十处通商口岸;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传教;对英、法分别赔款400万和200万两白银。 (2)《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加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的一

中考英语备考复习八年级上册Units5_6练习题解析版

八年级(上) Units 5-6 Ⅰ.语法与情景对话 1.[2017武汉]—Dad, I’ll be in the final singing competition tomorrow. —Be careful not to get a sore throat and your voice. A. lose B. raise C. drop D. break 2.[2017西宁]Every morning the old people enjoy in the square, singing and dancing. A. him B. them C. himself D. themselves 3.[2017安徽]Our geography teacher told us to more information about our city and share it next week. A. find out B. keep away C. turn off D. use up 4.[2017西宁]—What will the weather be like tomorrow? —It be rainy,cloudy or sunny.I’m not sure. A. must B. should C. Can’t D. might 5.[2017上海]— I park my car here for a while? —No, you mustn’t.Do you see the sign “NO PARKING”? A. Would B. May C. Must D. Should 6.[2017泰安]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robot cooks in our families in the future. A. appear B. appeared C. will appear D. is appearing 7.[2017南充]—Mario, your mobile phone is ringing. —Wait a minute. It’s dangerous for us it while crossing the street. A. answering B. to answer C. answer D. answered 8.[2017苏州]—Excuse me, what time does Flight BA 2793 leave? —Just a minute. I for you. A. check B. checked C. will check D. have checked 9.[2017长沙改编]—Hello, John. This is Mike. What are you doing now? —I’m watching a football match. It starts at 7∶30 p.m. and on for another one hour. A. has been B. was C. will be D. been 10. Our English teacher wants us English stories out of class. A. read B. reading C. to read D. read to Ⅱ.完形填空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书历史与社会知识点复习大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书历史与社会知识点复习大全 第一单元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 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 古代埃及 1.自然环境:位于非洲北部,气候干旱,雨量稀少,土壤肥沃。 2.兴衰史:公元前3500年形成几十个最初的小国→公元前3100年美尼斯统一埃及,定都孟斐斯→公元前15 世纪国力强盛,地跨亚非两大洲,之后由盛转衰→公元前6世纪,被波斯灭亡,后融入阿拉伯帝国中。 3.文明: 经济上:灌溉农业发达; 政治上:君主专制制度逐步发展,国王称为法老,自诩为太阳神之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其陵墓金字 塔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胡夫金字塔最大); 文化上 ①象形文字----古埃及人最早使用的文字叫象形文字,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前后。 ②太阳历——人类历史上第一步太阳历。按照尼罗河水的涨落河农作物的生长规律,把一年划分为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3个季节,每季4个月,每月30天,岁末加上5天宗教日。 ③医学发达:制作木乃伊的过程,知道了解剖学,并且开始分科治病。 4、尼罗河对古埃及的作用: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使两岸土地肥沃,因而农业发达。农业的发达使沿河地区形成 村落,人口增多,手工业和商业也发展起来,逐渐形成了城市,出现了国家,促进了古埃及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古代西亚国家两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 1.地理位置:亚洲西部,有一条狭长地带,形似新月,土地肥沃,称为“新月沃地” 2.主要居民:苏美尔人,腓尼基人,希伯来人 3.古巴比伦文明: ⑴自然环境:位于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干旱少雨,水量不稳;

⑵兴衰史:公元前3500年形成小国→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公元前16世纪被外族所灭。 ⑶文明:经济上:灌溉农业; 政治上: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为维护统治,制定了《汉漠拉比法典》 历史地位:《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内容: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阶级状况。 性质(实质):是一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律。 《汉谟拉比法典》与现代的法律精神比较:现代的法律精神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汉谟拉比法典》所体现的 法律公平十分有限,主要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 4.苏美尔文明:发明楔形文字,有力推动了西亚文化的发展。 5.腓尼基文明:发明和传播了腓尼基字母文字。(影响:腓尼基字母文字后演变成22个字母,为欧洲字母文 字奠定了基础。古代希腊人在此基础上创造了希腊字母,罗马人双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拉丁字母。)古代印度 1.自然环境:位于南亚次大陆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土壤肥沃,河水丰沛,发展农业的条件十分优越。 2.兴衰史:公元前2500年,开始出现城市国家,后雅利安人入侵,陆续建立起一些小国→公元前3世纪,摩 揭陀国阿育王基本统一半岛 3.种姓制度: 地位等级等级名称代表的社会阶层该阶层的职责或义务 统治阶级一婆罗门祭司和贵族掌握神权 二刹帝利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国家军事行政大权 被 统治阶级三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为神庙上供,养活 第一第二等级 四首陀罗被征服者和贫困破产的 人 几乎没有权利,受上层剥削奴 役,从事最苦最累最脏职业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一)知识梳理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 第1课鸦片战争 1.林则徐虎门销烟 原因: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 时间:1839年6月3日 过程:1839年6月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进行暗访密查,缉拿烟贩,收缴鸦片。6月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 意义: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 影响: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P3 2.鸦片战争的爆发 英国发动鸦片的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P1。P1 时间:1840年6月-1842年P3 结果:1842年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其内容是: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P4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1. 第二次鸦片战争 原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时间:1856.10-1860.10 侵略者: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 结果:占领北京后,火烧圆明园。P6 2.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其中《瑷珲条约》是割占我国领土最多的条约。P8表 3.太平天国运动 时间:1851-1864年 领导者: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过程: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为推翻清朝统治,派军队北伐和西征。青浦大捷中抗击洋枪队,具有反帝斗争的性质。P9 1862年9月太平军在浙江慈溪的战斗中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 第3课收复新疆 背景:P12 过程:1876年左宗棠作为钦差大臣,兵分三路进入新疆。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1878年收复了新疆。P13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P14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背景:1894年,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发动侵华战争。 时间:1894——1895年本在 主要战役:黄海海战邓世昌率领致远舰冲向敌舰与200余名战士壮烈牺牲。 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结果: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后,1895年4月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其内容: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地化程度。P17 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背景: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了镇压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P20 侵略者: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时间:1900.6——1901年, 过程:义和团奋勇抵抗,侵略军被义和团围困于廊坊,狼狈逃回天津,8月中旬攻占北京,所到之处,无恶不作烧杀抢劫。 结果:清政府被迫同八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其内容: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影响: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

中考复习: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大汇总

中考复习: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大汇总 2018年11月29日 第一单元 第1课《消息二则》 1.文学常识 《新闻两则》作者毛泽东,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新中国的缔造者。代表作品:《沁园春雪》《长征》《论持久战》等。 2.文章思想内容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作者用富有感情的笔调,简明扼要地报道了渡江战斗的过程,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军心涣散、毫无斗志的状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闻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战况,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的精神,展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的鼓舞,对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起了很大的作用。 3.重点字词 芜(wú)湖击溃(kuì)督(dū)战绥靖(suí jìng)阻遏(è)荻(dí)港 摧枯拉朽(xiǔ)歼(jiān)灭要塞(sài)杜聿(yù)明锐不可当(dāng)

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1.文学常识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于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个奖项。 消息 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一种文体。一般来说,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构成。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是路透社的一篇新闻,它介绍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时间、地点、获得者和原因,并补充说明了诺贝尔奖的资金来源、资金管理和评议情况,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 3.重点字词 颁(bān)发仲裁(zhòng cái)遗嘱(zhǔ)巨额(é)第3课《“飞天”凌空》 1.文学常识 新闻特写 是指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