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城市空间特征及其演变

郑州市城市空间特征及其演变
郑州市城市空间特征及其演变

1、试分析你最熟悉的城市最近二十年的空间演变状况、原因及趋势;

郑州市

一.郑州市城市的空间结构主要特征:

1.总体特征

城市结构具有明显的平原地区城市特征,道路骨架基本延用网格状加放射状结构,区域平面形态规整,城市机理均质化较强,与平原的地形地貌相一致。土要道路呈东西和南比走向,仅在靠近京广、陇海铁路的周边地区,沿铁路方向优先发展,呈现出与铁路走向相一致的形态特征。

2.用地特征

以京广、陇海两人铁路自然划分为界,城市逐步形成双“V”字形产业带的用地特征,其内侧为城市工业及铁路发展用地,外侧为城市生活发展用地。由于铁路长期阻隔带来的交通不便,造成双“V”字形内侧的产业带发展相对滞后。目前郑州由中心组团、北部花园口组团、西部须水组团、东部圃田组团和南部小李庄组团组成,采用“多中心、组团式”布局,各组团之间以生态绿地插入,河流、铁路等自然分割。

3.空间特征

呈斜向切入城市中心的双“V”字形铁路骨架奠定了郑州市特有的空间特征,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片区”的空间格局。即以火车站、二七广场为主体的城市中心区和以铁路自然分割形成的西南、东北两个片区。即以二七广场为城市中心,以紫荆山和绿城广场为片区中心的单中心放射状多组团的圈层式空间特征。郑州市城市结构是围绕中心组团,东、西、南、北方向各有一个组团。从影响城市的因素分析,郑州北依黄河,东南为国际机场,西南地形复杂且有城市备用水源一常庄水库,南水北调中线二程(丹江口水库到北京)从城市南部通过。纵观几种影响城市用地布局的因素,城市空间扩展的伸张轴应以东西为主方向,而以南、北向为次要伸展方向。

4. 交通特征

铁路线成为城市发展的屏障,多年来形成了东西两片区交通自成体系,路网较为密集,空间相对独立,而两片区之间交通联系相对薄弱的城市道路胃架系统。铁路线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进而直接影响到两个片区空间的同步发展。城市道路网与城市用地形态相适应,组团间联系道路与城市对外交通结合,以放射性交通干道和快速环路将五个组团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了五环(一五环快速路)九放射(九条放射干道)的格局。各组团内部道路网,结合城市地处平原地区地形平坦的特征,道路网为较为规整的格网状。

二.郑州市城市内部空间演替: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对城市空间最为概括性的描述。郑州市的内部空间结构发展主要体现在城市的土地利用、城市功能和城市交通三个方面。

1.土地利用的调整

l)土地利用的均质性现象

依据城市地理学理论,均质性是指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保持等质、排斥异质的特性。地处中原,地势比较平坦,属子平原型城市,其城市土地利用应现出均质化发展的态势,但是由于贯穿全国的京广、陇海两人铁路干线交汇于郑州,把郑州分为不均等的四个象限,形成了如今典型的双“V”字型城市空间格局。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城市土地利用的均质化,使得郑州土地呈现出非均质化特征。

2)老工业基地的大力改造

郑州市西部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始于国家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五”、“二五”时期,区域内云集了郑州棉纺厂、郑州二砂、电缆厂等大型国有企业,是郑州市纺织、机械、化工业的重要聚集地,在棉纺、砂轮、电缆制造等领域为国家做出了巨人贡献。企业的建设同时带动了郑州市西部的城市建设,棉纺厂一带曾一度成为郑州市最繁华的区域。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多数国有企业日益衰退,昔日的经济地位每况愈下。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郑州作为中国内陆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河南省和中原城市群乃至整个中部地区的发展对其提出了新的要求,郑州市政府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开始了对郑州市西部老工业基地的大力改造。

2. 城市功能的完善

1) 商业市场发育日趋成熟

90年代以来郑州的商业中心主要是以二七广场地区为城市商业圈为中心,使得二七广场地区集交通、纪念、商贸功能为一身,这给城市核心地区的交通带来了很人压力,使城市中心的功能近乎瘫痪。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壮大,单中心的商业模式已不适合城市未来的发展趋势。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城市的商业中心逐渐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结构转化。目前城市的商业中心西部为碧沙岗公园,东部为紫荆山广场,城市中心为二七)广场。这种多中心的商业结构人大缓解了城市中心的各种压力,使得二七广场地区的城市功能能够正常进行。2) 老城区改造一郑州火车站西出站口综合规划

京广、陇海铁路在郑州交汇,给郑州带来了繁荣,同时将郑州市分为东西两半,也成

为城市发展的一个瓶颈。郑州火车站处于铁路交汇的核心部位,是整个城市的核心,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日前郑州火车站只有东出口,并依此形成了繁荣的火车站商圈和二七广场商圈。日前郑州火车站)广场南北两侧设有两个公交枢纽站,多达40条的公交线路汇集于此,给火车站周围带来了巨大的交通压力。铁路方面表示,列车提速后铁路发送量占所有交通工具发送总份额的比例逐年递增,现已十分拥挤的火车站广场进出站通道的集散能力远远不能适应运输需求。而在城市建设上,郑州火车站东广场周围建筑密度过人,而火车站西侧的发展则无法与东侧同日而语,西侧地区多年来城市面貌未有大的改观,建筑物布局与建筑景观杂乱无章。铁路西侧的居民必须跨过铁路绕行才能到达火车站,这给居民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不便。火车站东西方在商业、交通、居住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反差。因此将根据郑州火车站西出口及西广场建设规划,对火车站周边地区实施有计划的综合整治,带动老城区更新改造,改善该地区的城市综合服务,全面提升城市整体功能。

三.郑州市城市外部空间拓展

1. 城市发展轴的演变及确立

1987年以后城市化地域外向扩展显著。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生产、生活和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强。工业用地沿原工业区外围扩展。城市用地结构也相应发生了变化。服务功能在城市各项功能中的地位上升,居住用地和科研用地向城市东、东北和西南方向均有较大规模的扩张,城市用地沿原建成区边缘向外扩展,尤以生活居住用地向东北、西南方向的扩展最为显著。城市形态近似团块状,向外扩展势头迅猛,城乡之间用地矛盾激化,城市绿地受俊。第一,交通线路的延伸成为城市化地域扩张的先导。第二,居住用地向城市东北和西南方向蔓延,城市发展轴间用地被填满并凸出。第三,学术、科研机构用地最先向外扩展。 1987年以后,大量学术、科研机构在距离建成区较远的郊区建成,这些机构占地面积较大,主要沿交通线分布,充当了城市化地域扩展进程的先锋。第四,城市内部地域结构的演化,促进了城市化地域的扩张。在市场机制调控下,城市地域结构日趋合理,各种功能用地按其付租能力高低重新分布,以二七塔为核心形成了中心商业区,原来位于市区中心的工厂、企业出现外迁倾向,纷纷从建成区内部向郊区迁移。

2. 城市多组团圈层式的发展

随着郑东新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大规模建设,城市空间脱离老城区形成向外跨越式发展的趋势,进而拉人了城市的框架,城市由摆脱摊大饼蔓延发展,进而确立了多组团、圈层式发展的新模式。近期郑州市实施“四个一”(一区一城一环一路)工程,对郑州城市发展和

空间布局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中,一区指加快郑东新区建设,是加速城市化、构筑现代化大都市框架、提高郑州在全国区域中心地位的具体行动;一城指以人学城建设为契机,全面提高郑州市科技创新与文化中心地位和城市品位、大力促进第二产业发展思路的重要举措:一环指环城快速路和绕城高速公路建设,环路建设对建立城市快速交通体系、完善市区环形加放射的道路系统增强交通枢纽的功能、发挥郑州市交通优势作用巨大不仅有利于缓解过境交通压力,同时改善郑州市区因铁路分割形成的不同发展组团之间的交通联系;一路指郑少洛高速公路,该路的建成投运对于郑州市城乡一体化网络发展和河南省郑汴洛黄金旅游线建设的意义重大。以上项目的实施,更有力的奠定了郑州城市形态由中心组团带动周围四个组团和谐发展的模式。自此城市空间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四.小结

郑州市的城市形态经历了“块状发展一点轴延伸一组团分散-一体两翼”的过程,城市的内部填充土要发生于老城区与京广铁路线之间,井向南北方向蔓延。而近20年则是组团分散-一体两翼的转变。并且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两翼“生长臂”的不断延长,中心城区的中心功能尤其需要不断强化才能满足两翼生长的要求。

江曼琦:聚集效应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变

聚集效应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变 江曼琦 聚集效应是由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所形成的聚集经济与聚集不经济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聚集经济一般是指因社会经济活动及相关要素的空间集中而引起的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及由此而产生的成本节约、收入或效用增加。与聚集经济相对应,聚集不经济是指社会经济活动及其相关要素空间集中所引起的费用增加或收入、效用损失。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各种物质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特征和组合关系,它既是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自然条件在空间上的投影,也是城市经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形式。聚集效应对城市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是城市各种经济要素、经济活动的相关性与结构性产生的重要机制。从宏观角度分析,聚集效应是城市形成、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依据。从微观上分析,由于聚集效应的形成和变动是由微观主体(居民、厂商)和其他有关的社会经济要素在城市地区空间配置所决定的,城市空间结构是各种要素聚集与配置的空间表现。因此,聚集经济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演变紧密相关。 1.聚集效应作用下的城市地域分化和组合 城市空间结构的两大基本特征之一是其均质性,即城市的各种功能成组、成团的分布。在城市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企业和个人不断向城市集中。由于聚集经济利益的存在,厂商、居民的不同聚集组合,在同样的技术和收入约束下,可以获得更高的产出,从而单位产品的成本也就相应降低,利润随之提高,消费者可以获得更多的效用。结果,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的厂商和追求最高效用的居民,为了获得分工与专业化利益、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利益而聚集到不同的位置,形成不同的聚集体。反之,在厂商和居民相互干扰的情况下,厂商和居民的经济效益和效用低下,则会产生排斥力,促使空间的分离。因此,由聚集经济所形成的吸引力与聚集不经济所引起的排斥力,促使城市地域内部土地利用结构分化。 在土地利用的分化过程中,规模聚集值较高,前向、后向联系较大的行业的聚集可以发挥规模经济效益的作用,由此形成以大型企业为主、均质度高、专业化极强的聚集区。多种多样工厂的聚集,区位上的比邻可以节约运输成本,并为大规模生产服务设施的建立提供了条件。特别是当具有互补性的经济活动趋于集中时,多样化的经济活动之间所存在的互补性可能会产生一种“大数定律”的经济性,减弱社会经济活动波动的损失,这是综合性工业区形成的重要原因。相同收入的居民需求的相似,使得居民的分类集聚可以获得较高的专业化利益,有利于共享各种公共福利设施;商业的多样化集聚为消费者节省了选择商品的时间,提高了效用水平,由此形成综合商业区;同类商业的聚集为消费者节省了交易费用,增加了消费者同一地选择同类商品的机会,这就形成了城市中通常所见的各种专业街(区)。 居民和厂商为了使聚集效应最大化,形成了各种类型的聚集体,同时聚集体之间也会为了获得聚集效应而相互聚集形成更高层次的聚集体。在各聚集体之间,商业通过为居民提供及时服务来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居住区与商业区的组合关系被控制在由不同等级的商业中心所形成的结节地域的系统中;而居住区与工业区的组合关系,实际上是劳动力与就业的关系,居住区与工业区的接近,可以方便居民的上下班,为企业提供丰富的劳动力市场。零售业是联系生产和消费的重要渠道。对于消费者来说是购物和娱乐的场所,而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则是提供商品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地。结果,居住区与工业区、居住区与商业区、工业区与商业区等城市的各种用地,为了各自的利益需要自然地聚集成一个整体,使偶然的个体区位选择变成群体的整体现象。 2.聚集效应下城市用地规模 随着城市聚集规模的扩大,城市聚集要素的供求状况发生变化,要素因竞争所造成的稀缺性增加,而生产要素的价格固然与其成本有关,但其高低还取决于供求状况。这样,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69

郑州城市发展历史

郑州城市发展历史 中 国 城 市 发 展 史

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作者:冉钊 学号:131308033 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日期:2015年12月10日

安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郑州城市发展历史 (安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冉钊河南安阳) 摘要: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省会同时又是中原经济区的重要城市,有必要了解郑州市的发展历史以及发展现状,本文主要介绍了郑州市的历史发展状况,又以经济和交通为例子阐述了郑州市区位发展优势,以史为鉴能为郑州市未来经济发展提供相关经验。 关键词:郑州市;城市;发展史;区位 引言:郑州市是国家区域经济布局的重要“版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实行了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宏观经济发展策略。“中部崛起”战略思想的提出给中部地区特别是河南这样一个人口和经济大省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郑州市在“中原崛起”中也是中部崛起的“排头兵”,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和河南六省,据资料统计到2005年底,河南省人口总数已达9768万人,居全国第一;生产总值已达10587.42亿元,已连续六年居全国第五位,中部六省第一;工业增加值已达4896.01亿元,居全国第七位,中部六省第一。河南地处中原,不仅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强大的经济实力和雄厚的工业基础,还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是全国重要的交通、通信网络中心。 一、郑州市历史进程 1、封建社会时期的郑州发展历史 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三皇五帝活动的腹地、中华文明轴心区。约5000年前,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生于轩辕之丘定都于新郑。新密市李家沟

遗址,距今约10500年至8600年,出土遗物揭示了中原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历史。在新郑市裴李岗发现的距今约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遗址表明当时的人民已开始饲养家畜并从事家庭手工业生产活动,原始农业生产在黄河流域的发展是中华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距今6000年的大河村文化遗址是著名的古人类活动聚落遗址,是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遗址中许多保存完好的房基,以其独特的“木骨整塑”的建筑工序和施工方法,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提供了重要实物。考古人员于1995年在郑州北郊邙岭余脉发现的西山古城遗址把郑州地区城市出现时间提前到距今约5300年的仰韶文化晚期,被视为中国城市文明的源头。5000年前,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出生并建都在郑州这片土地上;3600年前,中国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朝在此建都,至今中心城区依然保留着7公里长的商代城墙遗址。 夏商两朝先后在郑州地区建都,周朝春秋战国时期管国、郑国、韩国也先后建都郑州地区。约公元前2070年至前1600年,夏朝的元老人物禹建都于登封阳城王城岗,以嵩山为中心的伊洛河和颍河上游一带以及山西南部是夏人的活动中心。 商部落从君主契开始至商汤共迁徙8次,公元前1675年,商汤以“吊民伐罪”的名义攻占夏朝国都封丘,灭掉夏桀,创立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汤建都亳(后称南亳,今商丘),后迁都郑州,亦称亳。现存的郑州商城遗址有内外两重城垣,内城城垣呈长方形,外城城垣呈圆形围绕着内城。其“外圆内方”的城郭布局体现了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它的规模亦超过中东两河流域的巴比伦城和亚述城,以及印度恒河流域的摩亨佐-达罗。 公元前1046年,姬发灭商殷建立西周,周王将其弟管叔封于郑州,称管国。

最新-简述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精品

简述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一、引言20世纪90年代初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通过发表的《收益递增和经济地理》开始了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 新经济地理学最大的闪光点就是在一般均衡中加入了空间要素。 在分析经济活动集聚、扩散的动力时,制度因素和运输成本得到重视①。 本文采用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去探讨集聚和扩散的来源、城市的形成及演化非常有意义,研究将更具科学性并能提供更为现实的理论依据,帮助我们得出更现实的结论。 二、新经济地理学下的集聚扩散机制一分散力源于市场拥挤效应、城市拥挤效应和知识溢出经济空间内并不只存在集聚,如果一味集聚,那么经济活动将会集中在一点,这是不现实的。 因为大部分要素和市场所在地不同、土地的非移动性就会产生运输和贸易成本,拥挤效应和外部性会产生分散力。 第一,②的核心边缘理论模型认为产业扩散的推动力是市场拥挤和农业人口的非流动性。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就业市场供大于求,会降低名义工资。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中心城市的劳动力会向名义工资高的地区流入,产业在空间分布上趋于分散。 第二,③认为,产业集聚到一定程度会给集聚区带来以下负效应地价居高、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产业会向新的地区转移,形成产业扩散。 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等城市拥挤效应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企业会转移到低成本的地区。 第三,知识溢出、技术溢出也是分散力的来源。 知识和技术在一定的区域内共享,降低其他企业的研发成本。 为避免竞争,一些科研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就会迁出聚集区,向企业少的区域扩散,形成分散力。 二集聚和扩散力量的拉锯战改变城市空间形态———二力博弈能够引起产业集聚的向心力得到新经济地理学和空间经济学的重视,而这种产业集聚能够引起经济活动和要素空间分布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造成产业集聚程度的不同。 离心力促使厂商在地理上扩散。

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预测

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预测 邓悦1 , 王铮1 ,2 , 熊云波1 , 王凌云1 , 吴健平1 , 宋秀坤1 (1.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动态过程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 ; 2. 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研究所,北京100080) 摘要:该文研究了浦东开发以来上海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的演变。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电 子地图、统计数据和遥感图象,对上海市的人口重心、商业重心进行计算,以考察上海市城市空 间结构的演变。并利用马尔可夫链和神经网络两种方法预测了上海市中心城区2002 年和2005 年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 关键词:上海市; 空间结构; 预测 引言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的分布形式[1 ] 。依据地理学的观点,可以按城市 的外部(p hysical) 形态和人文(human) 形态来考察[1 ] 。从外部形态来看,城市的空间结构主要表现为土地利用的结构和空间分布形态,这是城市空间结构领域内的研究热点[2 ] ,因为数据容易获得,容易描述。而城市的人文形态空间结构常常被忽视,包括城市人口分布的空间结构、城市经济的空间结构等,虽然偶尔有文献提到这方面,但是也仅仅是定性描述,缺乏定量计算[3 ] 。将城市空间结构的外部形态和内部形态联系起来,进行动态研究的文献就更少了,华楠,江景波对城市土地动态利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4 ] ,但是仅限于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并未涉及空间分布。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国城市空间结构领域学者研究的重要客体。改革 开放以来上海发展迅速,城市的空间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土地利用上表现尤其明显, 预测这种变化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近来,吴建平,梅安新等利用航空遥感图像对上海市城市土地利用状况作了基础性研究[5 ] ,为深入探索提供了依据。吴志强(2000) [6 ]对上海市的城 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房国坤等(2000) [7 ]对城市扩张对环境的影响作了可喜的工作。这些文章对上海市土地空间结构的定量研究打开了良好的局面,但出发点大都限于土地利用。 有关上海城市人文形态空间结构的定量研究则少之又少,影响了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的平衡发展,在这少量的研究中有张善余对上海市人口分布势态的定性研究。[8 ] 本文根据上海市土地利用遥感航片、商业数据和人口指标,研究了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的外部形态和人文形态。由于篇幅所限,本文有重点地研究了上海市人口重心和商业重心 的动态变化,并对城市中心区土地利用结构和分布状况进行了预测。本文之所以将这两个 题材联系起来,是因为考虑到两者都是城市空间结构领域内的重要问题。 本文结构如下:第1 节是上海市人口重心和商业重心位置的演变;第2 节对上海市土地 利用数量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预测。第3 节给出结论。 1 上海市人口重心和商业重心 1. 1 算法 首先需要说明重心和中心的区别,中心是指某要素占较大比例或某方面有重要地位的 地区;重心的概念来源于物理学,原指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作用点,引申为某地区某 要素的加权几何重心。形象而言,上海可以有若干个商业中心:南京路、淮海路、四川北路、徐家汇,但商业重心只有一个;同样的,人口中心也可以散落在各个区,但人口重心也只有一个。关于上海市人口中心和商业中心的文章较多,本节则讨论人口重心和商业重心问题。 本文利用丁金宏(1996) [9 ]发展的人口重心计算模型,并推广到商业重心的计算。数据 采用上海市统计年鉴的人口数据和商业数据,其中浦西的人口数据从1990 年开始至1998 年,商业数据从1995 年开始至1998 年;浦东的人口数据从1994 年到1998 年,商业数据只

郑州城市发展

郑州城市发展——日新月异 如今,用日新月异来形容郑州的城市变化应该是很贴切的。无论是如火如荼的郑东新区建设,还是扎扎实实的中心城区保护改造,都在一笔笔为人们描绘这个城市的美丽前景。2005年是我市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我市城市三年大变的最后一年,按照“开发建设郑东新区、保护改造中心城区”两手并举的城市建设思路,城市建设任务仍将十分艰巨和繁重。 郑州本来就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而现在郑州的交通枢纽地位又一次次地被提升,九条高速客运铁路将在郑州交汇;轻轨梦若获批准,一号线后年就将开建;郑州—广州—新加坡、郑州—广州—悉尼的往返国际航班近期将开通,现代物流业将成为我省“十一五”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郑州将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这一系列举措必将再次稳固郑州的实力及地位,带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交通★ ★铁路★ ☆第六次大提速将向河南倾斜☆ 9月7日,铁道部副部长陆东福明确表示:第六次大提速后 运力将向河南倾斜,票价是否上调未有定论,郑州铁路局改制为公司 纯属谣传。 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主要是以促进郑州和武汉为中 心的两大城市圈建设为重点,对郑州、武汉、长(沙)株(洲)、南昌等 大型枢纽进行优化改造,新建郑州、长沙等大型客运站以及郑州、武 汉集装箱中心站,通过建设郑州新客站、郑州集装箱中心站,进一步 强化郑州枢纽建设,整体提升河南境内路网通过能力。 针对我省郑州、洛阳、开封等火车站一票难求的问题,铁道 部应该将运力重点向中国第一人口大省的河南省倾斜,加快发展,以 解决乘客买票难的问题。 今年3月中旬,郑州铁路局进行了拆分,拆分后全局的各项 工作开局良好,在全国18个铁路局中仍然名列前茅,对于网上和社 会上流传郑州铁路局有可能改为公司,这“纯属谣传,无中生有”。 从1997年开始,我国铁路进行了5次大提速,而在每次大提速中,铁道部对社会承诺:铁路提速不涨价。第六次大提速后,列

浅谈经济功能变化下赣州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

浅谈经济功能变化下赣州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 【摘要】城市空间结构反应的为城市里人类活动以及城市的功能组织在空间上的映射,它表现出了城市的资源要素分布状况与利用的程度,且伴随城市经济发展发生演变,与此同时城市空间的结构影响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本文探讨了影响城市空间演变的因素,并以赣州市为例,分析了赣州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使其空间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探讨了空间演替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对经济功能的影响,以期为今后研究现代城市经济功能的变化与空间结构演变的关系提供依据。 【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产业结构;影响因素 0 引言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是一个巨系统,由自然结构、空间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等诸多因素构成,其中,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功能组织结构的基础结构[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分为两种趋势:(1)将城市设定为区域中的一个点,作为城市体系来研究;(2)将城市设定为面,对城市空间的结构实施研究。借助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城市形态与城市功能分区拥有重大意义,同时成为实行城市规划及建设的重要依据。人类一切物质生活都需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实施的。纵然不同的城市功能结构存在差异,人类的生产以及生活方式具有较大区别,但始终要在特定的空间地域内实施,城市的空间地域则为城市所有活动的载体。同样的,特定的地域空间结构的所处的位置及其周围的经济、文化环境、社会,对城市的发展存在非常大的限制性。所以城市空间结构素来是城市地理学研究中的热门问题。 本文所指的城市空间结构为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是人类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和功能组织在特定城市地域上的空间投影,包括土地利用结构、经济空间结构、人口空间分布、就业空间结构、交通网络结构、社会空间结构、生活活动空间结构等[2]。本文暂时不研究这些空间形态的分布形式,而是争取探索造成这些空间形态的缘由。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重要的驱动力是经济功能,故城市经济功能成为城市空间演化直接动力,它的演替历程同样是空间结构与之动态变化的过程。本文将从空间经济学的角度,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作出深入的探讨,以丰富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 1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 城市空间结构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在一些特定的时间内则代表一种静态结构关系,但在比较长的时期里,它代表一种动态地域演变的过程。尤其是伴随当代城市流动性增加,人口、商品信息、资本,及其人们的选择要求、时尚观念、技术创造等均处在不断的变化当中,城市的空间结构变动频率就越来越快。 1.1 学科研究综述

郑州城市发展历史

郑州城市发展历史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中 国 城 市 发 展 史 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作者:冉钊 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日期:2015年12月10日

郑州城市发展历史 (安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冉钊河南安阳) 摘要: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省会同时又是中原经济区的重要城市,有必要了解郑州市的发展历史以及发展现状,本文主要介绍了郑州市的历史发展状况,又以经济和交通为例子阐述了郑州市区位发展优势,以史为鉴能为郑州市未来经济发展提供相关经验。 关键词:郑州市;城市;发展史;区位 引言:郑州市是国家区域经济布局的重要“版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实行了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宏观经济发展策略。“中部崛起”战略思想的提出给中部地区特别是河南这样一个人口和经济大省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郑州市在“中原崛起”中也是中部崛起的“排头兵”,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和河南六省,据资料统计到2005年底,河南省人口总数已达9768万人,居全国第一;生产总值已达亿元,已连续六年居全国第五位,中部六省第一;工业增加值已达亿元,居全国第七位,中部六省第一。河南地处中原,不仅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强大的经济实力和雄厚的工业基础,还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是全国重要的交通、通信网络中心。 一、郑州市历史进程 1、封建社会时期的郑州发展历史 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三皇五帝活动的腹地、中华文明轴心区。约5000年前,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生于轩辕之丘定都于新郑。新密市李家沟遗址,距今约10500年至8600年,出土遗物揭示了中原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历史。在新郑市裴李岗发现的距今约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遗址表明当时的人民已开始饲养家畜并从事家庭手工业生产活动,原始农业生产在黄河流域的发展是中华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距今6000年的大河村文化遗址是着名的古人类活动聚落遗址,是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遗址中许多保存完好的房基,以其独特的“木骨整塑”的建筑工序和施工方法,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提供了重要实物。考古人员于1995年在郑州北郊邙岭余脉发现的西山古城遗址把郑州地区城市出现时间提前到距今约5300年的仰韶文化晚期,被视为中国城市文明的源头。5000年前,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出生并建都在郑州这片土地上;3600年前,中国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朝在此建都,至今中心城区依然保留着7公里长的商代城墙遗址。 夏商两朝先后在郑州地区建都,周朝春秋战国时期管国、郑国、韩国也先后建都郑州地区。约公元前2070年至前1600年,夏朝的元老人物禹建都于登

焦作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焦作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焦作的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城市因矿而兴,城市沿道清铁路发展。1904年,英国福公司在焦作建矿,焦作作为煤炭城市得以建立,煤炭转运与盈利依赖于道清铁路,矿区城市的建设围绕着铁路站建设,并逐步沿铁路向东西向发展。 图1民国时期,道清铁路与焦作早期矿区城市的建设 图2建国初焦作城区扩大并沿东西向发展,中站、马村区沿铁路线建设 第二阶段:铁路运输网络逐步形成,城市继续东西向拓展。近代,焦作的煤炭产业达到繁盛,1970年代建设焦柳铁路,1980年代建设新月铁路,共同构成晋南豫北煤炭产区的铁路运输网络,这一时期,在中心城区以及市域,城市均沿铁路线发展。

图31980年代,中心城区向南发展跨越了焦柳线(原道清铁路线位),新月铁路及新的焦作站成 为影响城市格局的重要因素 图4建国初焦作城区扩大并沿东西向发展,中站、马村区沿铁路线建设 第三阶段:伴随煤炭资源枯竭,城市跳出东西向延展的模式,向南拓展。进入1990年代,煤炭开采濒临枯竭,焦作向综合型城市转型,并取得了显著成效,铁路和矿区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明显减弱,中心城区不再继续东西向延展的态势,而是开始跨月新月铁路向南发展。通过在城市南部建设焦作新区(原焦作高新区),引擎城市综合转型。

图5 1990年代,中心城区向南发展的态势出现 图62000年,随着高新区的建立,中心城区跨越新月铁路、向南发展的态势更为显著 纵观焦作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可以看出,从城市建立至1990年代,城市的主导产业以煤炭开采及加工为主,空间结构呈现出沿煤炭运输铁路线东西向拓展的特征,伴随煤炭资源的枯竭,城市开始向综合型城市转型,城市开始跳出既有格局,向南拓展,对接省会郑州。

银川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演变与发展研究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6)07-0041-04 银川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演变与发展研究 王晓燕 〔摘 要〕 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演变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城市形成的渊源,并据此推测城市发展的未来。以我国西部城市银川市为例,对其发展各个时段的内部空间演变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为城市空间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空间形态;演变机制;银川市〔中图分类号〕 T U984;F713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王晓燕(1974—),女,汉族,山西运城人,宁夏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 〔收稿日期〕 2006-03-13〔修回日期〕 2006-06-26 一  银川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1.古代为横向发展、均衡对称的矩形城廓银川自公元前119年始建。公元1033年李元昊称帝,建大夏国,定都兴庆府(今银川旧城),城市开始大规模发展,城市空间形态开始形成。 兴庆府城池位于淤积而成的高地上,四周湖沼星罗棋布。因受南北湖泊群的限制,只能横向发展,成为东西长、南北短的矩形城郭。城市平面具有均衡、对称的特点。至明代,城市规模扩大,但城市空间形态基本未变。 2.清乾隆年间形成新、旧双城空间格局 清雍正年间,设镇守总兵驻扎宁夏府,并于府城外东北五公里处筑“宁夏满营”。乾隆三年,宁夏遭遇八级大地震,府城、满城均遭毁灭性破坏。乾隆五到六年,修复府城,城市空间形态未发生大的变化。 满城移建于府城西15里,即“新城满营” (今银川新城)。至此,新旧双城空间格局形成,并延续至今。 3.计划经济时代“哑铃状”城市形态 1958年包兰铁路修建,火车站选址在新城西 侧。另外考虑到旧城所在地带为地震断裂带,周围均为灌溉良田;而城市以西的新城周围地区多为荒地,具有很大的用地潜力,所以在包兰铁路以西建设了“新市区”,开辟了城市发展的新空间,进一步强化了新、旧两片城区的空间格局。但是,由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城市整体功能比较弱,建设规模有限,因此城市基本上是在东西两片的基础上发展,是一种大范围的分散与小片区的集中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4.改革开放后的带状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市发展进入一个较快的阶段,城市形态上逐步走向带状组团结构。迈入新世纪后,银川市在国家和自治区的支持下,进行了行政区划大调整,撤销了原老城区、郊区、新城区,从东至西成立了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银川市城市规  总第135期 城市问题2006年第7期

年郑州市总体规划

年郑州市总体规划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2 0 2 0 年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 0 0 8 — 2 0 2 0年)》(以下简称《总规》) 经过3年多时间的精心编制,目前报批成果已完成。本规划共分为两个层次:市域和中心城区。市域规划范围为郑州市域行政辖区,包括金水、管城、二七、中原、惠济、上街六区和荥阳、巩义、新郑、新密、登封、中牟五市一县所辖范围,总面积为7 4 4 6 . 2平方公里。中心城区规划范围为市区行政辖区的中原、金水、二七、管城、惠济五区的城区范围。 发展目标怎么确定? 20 2 0年,市域总人口约1 0 0 0万 《总规》首先确定了城市的定位和发展目标:到2 0 2 0年,郑州将成为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重要的商贸城市和枢纽城市;建成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中心、现代农业示范区。 预计到2 0 1 0年,郑州市域总人口约为8 0 0万人,市域城镇人口约为5 38万人;2 0 2 0年,市域总人口约为1 0 0 0万人,市域城镇人口约为7 8 9万人,全市生产总值1万亿元左右,人均生产总值1 0万元左右。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 4万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 5平方米/ 人;人均文化设施用地面积0. 平方米/人。 照此规划,再有1 2年,郑州市域人口每人一间3 5平方米的房子,如果是3 口之家,就是一套1 0 5平方米的房子。 中心城区如何布局?两轴一带,七片多中心 《总规》对中心城区这样规划,两轴,东西向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区域。南北向是城市中心和外部区域的主要联系轴带。

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演变的历史特征

第23卷第3期 V o l .23N o .32002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Journal of Q ingdao Institute of A rch itecture and Engineering 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演变的历史特征 Ξ 王媛1,王柬罡2,崔海鹰3(1.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510060;2.青岛市公路管理局,青岛266101;3.青岛市李沧区房产管理二处,青岛266100) 摘 要:就我国历史上的几个重要阶段,对广州市城市形态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特征进行探讨,总 结了广州城市形态发展的历史特征及演变规律,以利于今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中,吸取历史经验、 寻求规律、继承与发扬城市传统文化,体现岭南历史文化名城特色. 关键词: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 中图分类号:TU 2098.1 城市形态是城市总体的物质形状和文化内涵双方面特征和过程的综合表现.城市空间形态则是指各种物质要素在城市总体层次上的空间组合关系,它包括城市本身的空间布局、空间形式、空间规模等直观的物质环境表现,它的演变具有时间系列的动态过程.只有把握住城市空间形态的总体特征及其演变过程,揭示出城市内外部诸要素相互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才能为城市规划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作用.1 秦汉时期城市空间形态 秦汉时期——最早的广州城. 公元前214年(秦33年),秦始皇在岭南设南海郡,广州(番禺)为南海郡治,任嚣任郡尉,建城郭番禺城.番禺就是最古老的广州城,从任嚣建城(公元前214年)至今已有2215年的历史了[1]. 秦至二世而亡,赵佗继任嚣自立南越国而称王,把任嚣城扩大到周长10km 的大城,俗称“越城”或“赵佗城”,南越都城的建设是广州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有规划的建设(见图1)[2]. 图1 南越国都城城址示意图汉平南越后,中央皇权加强了对岭南的统治,使岭南土著 民族在接受较高文化的影响中,而逐渐“汉化”和发展起来了. 东汉末年,广州虽亦遭战乱,但商业繁荣,居民富足.《南 齐书,州郡志上》有云:“广州,镇南海,滨际海隅,委输交部,虽 民户不多,而狸獠猥杂……卷握之资,富兼十世”.所以当时的 交州刺史步骘将其州治从苍梧郡广信(今梧州)搬到广州,重 修“越城”的西半部,并把城向北扩展,所以历史上也称步骘 城.而广州的正式定名应在三国孙吴时代. 2 隋唐南汉城市空间形态 隋唐南汉——广州城的开元盛世. 隋初经济一度发展,因而大兴土木,开运河、建造宫殿,沟 通南北交通,成为历史上不可磨灭的功绩[3].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高潮,出现了贞观、开元 盛世,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城市的发展达到了一个Ξ收稿日期:2001-10-30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课标要求】 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的特征。 2.理解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通过地图和材料来获取和评价地理信息。 2.掌握能够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到问题的能力。 2.帮助初步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及影响各功能区布局的因素。 【教学难点】 经济和环境因素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法与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城市各功能区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的组合形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也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和演变之中的。 一、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一)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阅读教材21、22页“阅读”部分内容,观察比较三种地域结构模式的形态有何不同、有什么共同点 【归纳小结】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1.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与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称为城市地域结构。 模式城市内部结构模式的形成城市的内部结构形态特征示意图 同心圆模式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 核心向外扩展,一般由5个同心圆组成 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的功能区围绕市 中心呈同心圆状分布 (图a) 扇形模式在小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影响下,城市各功能区出现 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势 城市各功能区呈扇状向外扩展(图b) 多核心模式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范围越来越大,原有市中 心区由于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使得远 离中心的郊区也出现了新的核心,城市围绕不同的 点,发展形成多核心模式结构 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 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商业区、住宅 区、工业区、相对独立的卫星城等多种功 能区,并由它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 (图c)

郑州市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分析

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分析 ——以郑州市为例 城市规划0902 祝相科200917020215 城市形态是城市建设和规划的重要依据,城市规划者的城市形态理念直接决定了城市规划的效果,以致影响城市的总体布局、城市发展的综合效果、交通组织和城镇群的合理分布,甚至关系到城市生产、生活质量、城市改造、城市合理发展方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城市空间是各种人类活动与功能组织在城市地域上的空间投影,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载体,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是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核心内容,城市的区域分析、定位研究以及发展目标的实现等研究最终均要落实到空间上。因此,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性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尤为重要。 有学者认为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互为表里,城市结构表现为城市发展中的内在的动力支撑要素,城市形态则表现为城市发展的外部显性的状态和形式。城市空间结构只是城市结构的一部分,表达的是要素在空间组合上的关系,这种关系即为城市相互作用。城市结构实际上既决定了城市形态,也最终决定了城市空间结构。也就是说,城市空间结构就是能够通过城市相互作用体现为城市形态的那部分城市结构。 其实,目前对城市形态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纵观学者们对城市形态的理解和表述,从横的方面来看,城市形态具有物质和非物质两种表现形式,物质方面主要指城市各有形要素的空间布置方式,包括街道网的结构形式,各种功能的地域分异、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和建筑环境以及中心城市和相邻城镇群组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和结构变化特征等;非物质的主要包括城市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等所形成的城市社会精神面貌和城市文化特色。从纵的方面来看,城市形态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拼贴式的,是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积淀的汇合;城市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历史的变化而产生渐进式、碎片式的变化,通过这种渐变,既可以保持城市文化的延续,又能不断地更新。不过每一个不同时期,都会有一种反映时代特色的占主体的城市形态。 郑州市城市形态演变过程: 郑州市的城市形态经历 了“块状发展一点轴延伸一组 团分散-一体两翼”的过程, 城市的内部填充主要发生于 老城区与京广铁路线之间,井 向南北方向蔓延。而近20年 则是组团分散-一体两翼的转 变。并且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 两翼“生长臂”的不断延长, 中心城区的中心功能尤其需 要不断强化才能满足两翼生 长的要求。

郑州物流发展史及发展前景

郑州物流发展史及发展前景研究 九月九日,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和省长谢伏瞻,在郑州分别会见了菜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马云,总裁沈国军。马云不仅详细介绍了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的发展现状,菜鸟的经营理念和发展规划。更表示他十分看好河南的发展潜力,愿意参与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实现互利共赢。那么,对于看好物流业的马云为什么看好河南,看好郑州呢? 二;郑州物流的发展史 郑州物流的发展应该从郑州的商业历史开始,郑州在早商时期就是著名的商埠,而后由于开封洛阳两大城市的影响使郑州的商业地位逐渐减弱。在二十世纪,随着京广陇海铁路交汇于郑州,这座城市重新繁荣起来。又日本侵华时期,郑州由于遭到日军轰炸占领,商业地位一度低落,直到改革开放后,交通地位决定了其商业上的重要位置。郑州是河南省对外对内贸易的主要窗口。(中国在郑州设立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郑东新区三个国家级商业经贸区。)物流市场在中国越做越大的同时,郑州这个物流市场也越来越大。 近年来,郑州商贸流通发展迅猛,国内外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先后入驻郑州,一批大型专业批发市场不断壮大,大市场、大流通格局逐渐形成,商贸流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三;郑州发展物流的优势条件 我省地处中原,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誉,是东部产业转移和西部资源输出的枢纽,在全国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省会郑州是全国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具有带动全省乃至全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良好条件。 (一)是区位交通优势突出。京广和陇海铁路、京珠和连霍高速公路、107和310国道在此交汇,拥有亚洲最大的铁路编组站和全国最大的铁路零担货物中转站,立体化综合运输体系已经形成。为全国重要的货物集散地。 二是辐射带动作用增强。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经济实力显著提高,形成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

呼和浩特的城市空间演变

呼和浩特的城市空间演变 摘要:本文以内蒙古呼和浩特不同时期城市发展建设为研究对象,阐明其从蒙古宗教游牧的城市转化为商业定居城市再到一方的政治文化中心的演变过程,为研究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发展史从方法上进行补充。 关键词:呼和浩特、归化城、绥远城、空间演变 本文以呼和浩特为研究对象,以历史地图、地方志、、档案、游记、等文献为依据,在阐明呼和浩特城市空间演变的同时,对今天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发展史的研究方法进行探讨,即从民族史观的角度对自史而今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发展史进行研究。 1、呼和浩特的创立——元大都的再现(1575~1581) 16世纪20年代初,漠南蒙古右翼王俺答汗率领土默特部驻牧在阴山山脉东端大青山南北的平川上筑王城。俺答汗出于再现元大都,将王城建为每边约300米大小的正方形,城墙高8米,和最初的喇嘛教寺院弘慈寺,成为漠南蒙古的宗教汇中心,并打算在周围建设罗城。城于1575年竣工,明朝赐汉名“归化城”。 2、蒙古库伦型的城市构成(1582~1727) 到1727年止,在城南建成的喇嘛庙大召、席力图召、小召、五塔寺均以方城中轴线的延长线大南街为轴在两侧分布。这是蒙古在国制、军制上运用的左右两翼制相对的构造方式,也是游牧民族在宿营时的基本布局方式,即汗帐设于北,下属营帐在左右八字形排列。这时的呼和浩特是以蒙古人开拓空间的思考原型为依据而形成的,可谓是蒙古特有的城市空间构成。方城是俺答汗的汗城,城内仅设顺义王府、府仓等少数固定建筑。城南以喇嘛寺院为中心,个喇嘛寺院周围的东西北侧为喇嘛仓是喇嘛修行和居住之地,再往外围散着以耕种或手工业为生的汉族居民的村庄,称为“板升”。在板升村圈外的草原上散步着牧民的游牧部落,在节日之时,这些部落的蒙古包就扎包在城及喇嘛庙的周围,这种游牧和定居并存的城市形态一直持续到18世纪。 3、贸易中转城市(1727~1862) 呼和浩特的城市空间构成在18世纪20年代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完成了游牧与定居并存的城市空间构成到定居为主的城市空间构成的转型。 1723年,清朝解除边禁,实行移民实边政策,在呼和浩特设立归化城理事同知,隶属山西省朔平府,曾以行商活跃于内外蒙古的山西人商人于1724年正式在归化城建店,转为坐商。1727年10月,清朝与俄国在外蒙古与俄国的边界恰克图签订《恰克图通商条约》,这大大缩短了俄商的经商路线,经恰克图、大库伦、多伦淖尔、归化城、张家口进京。18世纪20年代至19世纪中叶商业移

大连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趋势研究

大连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趋势研究 理论研究篇: 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理论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理论 理想的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内涵 城市空间结构的要素特征 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理论 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 生态城市 可持续发展城市 增 长 极理 论 核心-边缘理论 点轴渐进式扩展 理 论 空想社会主义等早期思想 田园城市理论 恩温的卫星城理论 柯布西埃的明天城市理论 沙里宁的有机疏 散理论 索里亚· 玛塔的线形城市理 论 (同心圆理论 圈层理论 扇形理论 多核心理论)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总体特征 不同类型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 国外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 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

结构分析篇: 大连城市概况 大连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 大连城市空间结构的动力机制 大连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区位条件 口岸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区域空间结构演变过程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变过程 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的演变 大连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自然地理(地质地貌)是先决条件 经济地理使其变为可能 政治经济引领为...注入了催化剂 产业结构调整是内在动力 城市地价及极差地租是基本动因 技术进步是推动力 集聚与扩散效应是动力源泉 超强中心与相对落后区域并存,城市发育不健全 经济发展落后于城市建设 城乡经济分割,乡村相对处于劣势 土地市场不完善,制约土地集聚效应的发挥 城市内部用地结构不尽合理 各功能区布局分散混杂 交通道路系统不完善 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第二产业 工业经济增长中城市 中心城市与所辖县市差异显著 众多小城镇均处于低水平增长状态 特殊影响因素 长兴岛临港新城的开发 港口的建设与发展 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大连城市发展阶段分析 影响未来大连城市空间结构 大连未来城市空间

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

规划主要内容 (一)城市发展目标 把郑州建设成为彰显中华文化传统和中原城市特色、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和生态型、创新型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 1.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强化金融、物流、商贸、信息、旅游等区域功能,建设国家重要的航空、铁路、公路交通枢纽,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2.现代化城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社会事业建设,配套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实现经济繁荣、社会进步、人民富裕。 3.国际化城市:发挥交通优势,突出地方特色,扩大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强化产业支撑,逐步形成国际性贸易城市、文化旅游城市的基本框架。 4.信息化城市: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社会领域信息化,建成高度完善的城市信息化体系。 5.生态型城市:保护生态资源与生物多样性,加强绿化建设;集约、节约利用资源、能源,优化产业结构;推广清洁能源与绿色消费,构筑完善的城乡生态格局;优化绿地与其他城市建设用地的空间结构;向外围疏解老城区人口,控制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创建宜人的城市环境。 6.创新型城市:大力发展教育、科研事业,积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强科技、文化、管理等多方位、多层次创新。 (二)城市规划区范围 城市规划区范围为郑州市行政辖区,总面积7446平方千米。规划分为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 市域范围:郑州市行政辖区。 中心城区范围:郑州市区行政辖区内的中原、金水、二七、管城、惠济五区,面积990平方千米。 (三)城市性质 河南省省会,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通讯枢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四)城市规模与人口素质 1.城市规模 人口规模:至2020年,市域总人口1100万人,城镇人口880万人,城镇化水平80%左右;中心城区城市人口450万人。 建设用地规模:至2020年,市域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836平方千米以内,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95平方米以内;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400平方千米以内,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89平方米以内。 2.人口素质与人文指标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大力发展科教、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完善人文指标,不断提高人口综合素质。 (1)人文指标(至2020年) 教育科技方面:全市研究和开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3%,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60%,每万人拥有科技人员≥25人;市区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数量≥600所,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100%,人均教育设施用地面积4.8~5.5平方米。 医疗卫生方面:市区每万人拥有医生数≥70人,每万人拥有医疗床位数达到≥50张,人均医疗设施用地面积≥0.8平方米,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5岁。 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000元;人

浅析杭州的城市空间演变

浅析杭州的城市空间演变 摘要 杭州是中国七大古都,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萧山区跨湖桥遗址的发掘证实了早在8000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距今5000年前的余杭良渚文化被誉为“文明的曙光”。并自秦朝设县以来,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自古就有“人间天堂”的美誉。而杭州城市空间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 关键字:空间形态,发展过程,文化风景,现状与未来 秦统一六国后,在灵隐山麓设县治,称钱唐。现在的市区,当时还是随江潮出没的海滩,西湖尚未形成。隋朝的立国时间虽然短暂,但对杭州正式成为一个城市却起了奠基作用。隋开皇十一年(591 年) ,大臣杨素调发民工在凤凰山下的柳浦钱塘江沿岸的江干一带筑城,建立了杭州州治“周回三十六里九十步”,为我国东南部最大的城市之一。杨素所建杭州城,州治设在城南的凤凰山麓,而城北则为居民与市场,奠定了“南宫北城”的城市格局。隋大业六年(610 年) 十二月,“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江南运河以杭州为南端点,铸就了杭州在交通上集大运河南端起讫点,大运河与钱塘江交接点和浙东、浙西跨越点等三种区位于一体的重要位置,把杭州推到了全国性交通主干线和地区性交通主干线的重要位置,从而为杭州城市自身的发展及其在东南地区的作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至五代时期,由于经济的繁荣,杭州地位逐渐上升,城区人口骤增,促使城区不断拓展. 吴越郡主钱镠审时度势,采取“保境安民”、“善事中国”的策落,使杭州城避免了战争的破坏,同时也提高了吴越国的经济势力、文化优势,为杭州城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后盾。隋建杭州城,城南部属丘陵,且近钱塘江,城西则濒西湖。在杭州城市的扩展发展上,由于杭城的南部与西部受到江、湖的限制,不宜扩展,于是便向城市的东部与北部扩展。钱镠对杭州城进行了三次扩建,周围达35 km。 自唐代李泌凿六井,白居易浚西湖筑捍湖堤后,西湖已经成为杭州城市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钱镠专门设有一千人的撩湖兵疏浚西湖,同时在西湖的内外建造了大量的寺院、佛塔。寺院如肇庆寺、净慈寺、云栖寺等等. 宝塔如保俶塔、雷峰塔、六和塔及白塔等等. 丰富了杭州的城市空间,同时也为杭州日后在文化上的强盛奠定了基础。钱镠在扩建杭州城的同时,也规划了杭州城市的主轴线。主轴线的南端是吴越国的王宫,北端则为市坊、民居群,这条主轴线是同盐桥河基本平行的主干道,一河一道自南至北,纵贯杭州城。此后,这条城市中心轴线,千余年来未变。隋代杨素始建杭州城,州治设在城南的凤凰山麓,而城北则为居民与市场。钱镠在州治、节度使治所的基础上营建宫城,保持了隋唐以来的这一城市布局,体现了“南宫北城”、“前朝后市”的格局特色。此后南宋在杭州建都,营建宫城与扩展杭州的外城,也效仿并继承了这一古制,并做了进一步的扩展。吴越杭州城的城市格局,给后来的杭州城市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杭州城凡三重,子城、内城、罗城,规模宏大,城区面积较唐时扩大一倍以上。经过几次扩建以后,整个杭州城南北修长,东西较为狭窄,形似腰鼓,故当时有人又称杭州城为“腰鼓城”。这是古代杭州城市建设的第一次飞跃。 自隋经吴越及至南宋,历经近700 年,杭州城从一个小县城发展到大都市,又从大都市发展到国都京城的历史鼎盛时期,成为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