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

(完整版)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
(完整版)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

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

尽管人文主义教育在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色,但在基本特征上毕竟有共通之处,这些特征是人文主义的基本特征在教育上的具体表现。

其一,人本主义。人文主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反对禁欲主义,尊重儿童天性,坚信通过教育这种后天的力量可以重塑个人、改造社会和自然,这些都表现出入本主义内涵,人的力量、人的价值被充分肯定。

其二,古典主义。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吸收了许多古人的见解,人文主义教育实践尤其是课程设置亦具有古典性质,但这种古典主义绝非纯粹的“复古”,实则含有古为今用、托古改制的内涵,尽管它也具有局限性,然而在当时却是进步的。

其三,世俗性。不论从教育目的还是从课程设置等方面看,人文主义教育充溢着浓厚的世俗精神,教育更关注今生而非来世,这是人文主义教育与中世纪教育的根本区别。

其四,宗教性。人文主义教育仍具有宗教性,几乎所有的人文主义教育家都信仰上帝,他们虽然抨击天主教会的弊端,但不反对宗教更不打算消灭宗教,他们希冀以世俗和人文精神改造中世纪陈腐专横的宗教性以造就一种更富世俗色彩和人性色彩的宗教性。

其五,贵族性。这是由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并非大众运动)所决定的,人文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的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的形式;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上层人物如君主、侍臣、绅士等。

综上可见,人文主义教育具有两重性,进步性与落后性并存,尽管它还有不足之处,但它扫荡了中世纪教育的阴霾,展露出新时代教育的灿烂曙光,开欧洲近代教育之先河。(《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主编)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四个基本特征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四个基本特征学校教育目标是反映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规格和要求的。当然,这种规格和要求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中,因不同的人文哲学观和价值观的差异,常常会得到不尽相同的诠释和具体化。但是,进步的教育总是将目光紧紧盯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因而无论对社会的发展与教育之间有多少种解释,我们教育总的价值取向就是我们生存的空间——社会的现实与未来。 当今社会已进入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知识的积累与变迁日益加快的信息时代。这样,人们生存与发展必需的知识范围被急剧扩大了,个体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具有社会性、创造性和整合性。 学校首先要考虑的,已不再仅仅是将为个体提供哪些系统的人类科学文化的遗产,更要考虑的是个体将如何面对生存及其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来自社会的各种问题的挑战。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所能做的一切,就是设法为个体能够解决无法预见的问题作准备,培养他们在飞速发展的社会变革中探索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儿童能力发展在个体社会化进程中三个主要领域:个人能力的成长;社会参与能力的成长;处理环境的各种要求和作用能力的成长的整合角度来看,我们教育的价值功能并不是使个体完成(也无法完成)全部的系统的人类文化遗产的积累,而是力图使个体形成全面的和基础的素质结构,以便将来能在社会的科学技术与政治情报的激流中不断地自我扩充知识内容,调整科学文化结构,改变和提高自己的生存质量。 于是,我们的学科教育已经开始大大地超越了经验与技能传递的范围。学生在取得经验认知的同时,探求社会发展的科学方法,形成社会认识的正确价值观念,提高社会活动的参与意识与能力,获得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业已成为社会对个体全面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这样,我们就有理由认为,小学的数学教育,其学习的认知对象(数学知识)不仅仅是目的——掌握这些事实并能运用,同时也是——发展科学地对社会探求的意识、价值、方法和情感的过程。这就是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全部本质内涵。 从这个本质出发,我们不难概括出小学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的四个基本特征,即:“注重社会实践”、“培养科学精神”、“发展创造潜能”、“加强情感体验”。

现代教育的五个特征现代化教育的基本特征

现代教育的五个特征现代化教育的基本特征作者:肖川 中国教育学刊 1998年10期 “教育的现代化”或“现代化的教育”已成为人们非常熟悉的词汇。一些同志常常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作为一对对称的概念,讨论二者的关系。我们认为,与“传统教育”相对称的概念应该是“现代化教育”(Modernized Education or Modenizational Education);而与“现代教育”相对称的概念则是“古代教育”。“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这是一对在时间维度上对教育特征进行把握的概念;而“传统教育”与“现代化教育”则是一对在教育内在特性上对教育特征进行把握的概念。教育的现代化是一个能动的具有指向性的过程,是一个对传统教育瓦解、扬弃、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过程,也就是为使教育适应整个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而向未来整合,重建教育的传统的过程。这一具有指向性的过程的结果,便是现代化的教育(因此,也可视为一个实体存在物)。现代化的教育,作为教育自身发展追求的一个目标和作为教育现代化运动的结果,在一定的时限内,是具有特定的质的规定性的。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教育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现代化教育”作为一个目标其本身也是动态发展的概念。教育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也就是教育不断现代化的过程。在实现教育现代化,对传统与现代的整合过

程中,必须尊重传统文化教育在现实文化教育中的反映和价值。传统教育,即指在整个历史中形成的并已定型了的教育。传统教育也曾是一个“活的有机体”,也是在不断地新陈代谢中,有其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农业社会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教育,不能适应工业社会的需要,因而农业社会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教育更是“传统的教育”;而当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以后,能适应工业社会的那套教育却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也就成其为“传统教育”了。 那末,现代化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现代化教育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现代科学为内容,以现代 生产为服务对象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在今天和未来的社会发展中,现代化教育起着传统教育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这是与现代化教育本身所具有特征分不开的。概括起来,现代化教育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 的有机结合。 用自然经济的传统教育观来看,教育并不是社会再生产体系中 的一个内在环节,而不过是“文化人”的社会点缀。自然经济的非经济核算的通病,与传统教育耻于经济效益分析及自命清高的痼疾相辅

第9章教育目的

总体要求: 1、掌握教育目的的理论(选择题); 2、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半部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要求;(出材料分析题、辨析题) 3、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相互关系;(出材料分析题、辨析题) 一、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一)教育目的概念与结构: (A)概念 教育目的是人们对教育活动的一种设计。 1、广义的教育目的: 人们对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所产生的结果或所发生的积极变化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 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2、狭义的教育目的:(一般讲的指狭义的教育目的) 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是国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 规格和标准要求。 3、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 心发展的状况而确定。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 宿,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主要依据。各级各类无 论具体培养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的总的 要求。因此,教育目的对所有学校都具有(指导作用、调控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 用)。 (B)结构 教育目的有层次结构与内容结构之分。 层次结构(重要):宏观到微观:(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 目标(各级各类学校/各育);(3)教师的教学目标(各育教学结果的总设想/在各门 学科的具体化/分课时); 内容结构:是指教育由哪些部分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分为两部分:教育对所要培养的人 的身心素质的要求;教育对人的社会价值的规定。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人文主义教育

关键词:现代人文主义自我实现整体性创造性 摘要: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它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最终目的,推崇人的个性和谐发展;着重强调培养人的整体性、全面性和创造性;提倡在教育过程中应用人本化的课程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开创一种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对美国以及世界的教育实践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现代人文主义自我实现整体性创造性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盛行的一种教育思潮。它秉承西方历史悠久的人文主义教育传统,推崇人的个性和谐发展,深受20世纪复兴的各种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以现代人文主义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着重强调培养人的整体性、全面性和创造性;提倡在教育过程中应用人本化的课程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创一种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对西方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概述 西方的人文主义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总体来看,它经历了古典人文主义教育、人文主义教育、新人文主义教育和现代新人文主义教育这四个发展阶段。古典人文教育强调把理智的发展当作教育的最终目的,对儿童的情感和理智进行陶冶。人文主义教育的出现是针对中世纪封建神学泯灭人性、压制人性,其核心是恢复人的地位。人文主义教育强调个性自由和发展,强调用古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来陶冶心性、启迪智慧,但是对自然科学却持冷漠态度。新人文主义教育的最高原则是发展个体的自由,强调用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来陶冶和教育人。 二、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背景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一个融合了众多教育流派的体系。广义上说,进步主义、要素主义、永恒主义、存在主义等教育思潮以及教育人类学,法兰克福学派和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都可以称为现代人文主义教育。从狭义上说,现代人文主义教育特指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美国的一种人本化教育思想。 总的来说现代人文主义教育经历了两个主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世纪初产生的新人文主义教育倾向。它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继续和发展,具有尊重历史文化及调和发展的特点。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美国的人本化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产生是由于二战后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异化为物的现象逐渐加剧。人类成为科学技术的奴隶,面临着外部价值体系的瓦解,随之转向内心世界寻求价值目标。 三、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哲学基础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在人性论、认识论之上吸收了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核心内容是“人的存在”。同时,把人的存在视为是不断发展的过程。此外,现代人文主义把丰富发展人的情感生活看作是人整体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吸收了存在主义哲学家贝尔提出的著名的“我与你”关系理论重视师生间良好关系的培养,认为情感发展主

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兴起

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兴起 摘要: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最早在古希腊哲人的教育思想中已有体现,正式的兴起则为文艺复兴时期,之后不断演进发展,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从其在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兴起为着眼点,着重探讨其兴起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基本特征,并试图从文化的角度对其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作为西方一种具有时代性和传承性的重要教育思想,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作为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自身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进程,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它最初兴起于14-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基于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它也强烈地反映了文艺复兴的时代精神,构成了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中文化思想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在复活和借用希腊、罗马古代文化的基础上,在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以基督教神学为中心的封建主义文化的过程中,高举人文主义的大旗,在文学、艺术、哲学、科学、宗教等方面都取得了许多创新性的新思想和新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中人文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在人文主义精神的指引和激励下,吸取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教育思想中的人文主义因素,对中世纪的教育传统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并在探求教育革新的实践中,提出了各种具有时代特色的教育主张,形成和发展了一种不同于中世纪教育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和理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文艺复兴时期涌现的各种新观点和新思想,是得益于教育才逐渐得到传播和实现的。正如有的西方学者所说,文艺复兴“这个词在习惯上首先是指文化方面的情况,如果愿意,还可以加上对人的教育和教育方式(方法)”。① 1.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兴起的社会背景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兴起于文艺复兴时期,其兴起的社会背景必然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有密切的联系,因而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1.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和发展是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兴起的经济前提。 诚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在欧洲,“在意大利,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得最早,农奴关系也瓦解得最早”②。十字军东侵之后,意大利城市排挤了拜占庭和阿拉伯商人的竞争,控制了东方和西欧的中介贸易。城市商人积累大量货币资金,投入到手工业、商业和银钱业中去。手工业生产发达,分工日益精细,行会数目随之增加。大约从14世纪初叶起,就有商人直接组织生产,形成了资本主义的手工工场。因此,到14世纪,在意大利某些城市中形成了最早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15世纪以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资本主义因素在法国、西班牙、英国、尼德兰等封建国家内部也迅速地发生发展起来,都先后产生了以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工厂手工业和从事中间剥削的商业、银行业等,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原始资本的积累。 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和发展,又逐渐打破了封建的自然经济,使生产和经济领域日益呈现社会性、开放性、竞争性和创新性的特点。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城市得到蓬勃发展。佛罗伦萨、威尼斯、热那亚等商业城市富裕得足以使人轻视物质而崇尚精神享受。财富 ①丹尼斯·哈伊著,李玉成译:《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4页。 ②转引自张瑞璠王承绪主编,《中外教育比较史纲》(古代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565页。

小学生学习特点)

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补习方法一年级学生有年龄小、好动、自制力较差 等特点,教学应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教师在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流程时应注重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和游戏中自主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 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补习方法孩子进入了学校进行正规的学习,在 多方面的努力下,孩子们很快便适应了这样的学习方式,养成了基本的学习习惯。但此时的他们仍然具备“好动”的天性,仿佛总有用不完的精力,所以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学校,聪明的父母与老师都知道如何巧妙地帮助学生“释放”能量。游戏、歌曲、蹦蹦跳跳都是最好的方式。 三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补习方法孩子进入三年级,一切都有较大变化, 作为家长与老师都要掌握孩子一切情况,进行因材施教,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小学六年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一、二年级为低段;三、四年级为中段;五、六年级为高段。三年级在小学阶段是过渡年级,是孩子跨入中高年级的起始年级,语文、数学等各门学科有了许多新的要求。同时,三年级是孩子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从可塑性强转向逐渐定型的重要过渡阶段。处在这一时期的孩子更需要家长关切的眼神、真诚的鼓励和热情地帮助,只要家长能够正确引导,孩子就会顺利度过这一时期。从三年级开始,学习需要拿出真本事。三年级课程似乎一下子变得难了,许多事情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一、二年级的时候,有的孩子比较聪明,不太认真学习也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然而到了三年级就没有那么简单了,稍有马虎,学习成绩就有可能滑下来。常听有些家长说:我孩子一二年级一直考99、100 分,怎么到三年级只有90 来分、八十几分了,的确是这样,三年级是一个两极分化的阶段,由于学习内容多了,难度大了,孩子要保持高分,需要花费更多的力气,付出更多的努力,如果马虎的话,成绩很容易大幅下滑。但是只要在座的各位家长和老师密切配合抓住这关键的一年,培养孩子养成踏实、勤奋的学习态度,一般成绩不会下滑,而且这一年保持了良好成绩的话,小学阶段以后几年的学习会变得更加顺利。相反,如果三年级成绩滑下去了,那基础肯定不会扎实,以后的学习也会越来越困难。所以,如果现在孩子的成绩偶尔下滑是正常的,关键在于我们家长要正确帮助他们顺利学好这一年。在教育孩子中要掌握技巧,常常正确的评价孩子。我们一定要记住:教育孩子的时候要用拇指别用食指。当然,表扬、鼓励也要注意方式,应该多精神的、少物质的,尽量不要用钱去贿赂孩子。如今,有的家长会在孩子取得高分时给50 元或上百元的奖励,可能会取得一些效果,但是提醒家长注意,此刻你所培养的不是孩子的进取精神,学习态度,而是让孩子的自我教育目标蜕变为50 元钱,这是一种教育的短视行为。毕竟,让孩子高兴的是50 元,而不是你对他成绩的认可。当孩子学习马虎时,我们要及时督促,严格教育,更不能听之任之,过于迁就,溺爱孩子。“一切让给孩子,一切为了孩子”,在传统观念中,这无疑是出色的好父母;但在现代教育理念中,这却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有位成功的父亲曾这告诫人们:“爱他,就不要抱他”。为人父母,我们有责任让孩子懂得,一个人走向社会最终要靠自己,靠自立和自强,要对自己负责;为人父母,我们也有责任让孩子懂得,父母、孩子、和他人之间是独立的,人与人之间在追求事业时、在享受人生时、在给予和接受爱的时候都是独立的。父母完全可以通过自身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来告诉孩子:什么是真正的爱。不要围着孩子转,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欲望。期进入了中段的学习,孩子们将面临一些新的学习挑战。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三年级的学习,无论是从学生的学习心理还是认知的水平的发展,都将进入新一轮的低谷期,因为中段的学习要求和低段相比,

教育爱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教育爱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教育爱的特征 ⒈情感性 孔子在《论语》曾经这样表述‘仁者爱人',孟子则解释说“仁”主要指人 心,尤其是“恻隐之心”。两人强调的都是仁慈的情感性特征,即仁慈首先是一 种爱心,应当爱人,同情、关怀和帮助人。 ⒉理智性 伦理学家包尔生指出: “同情是积极的社会德性的基础,但它绝不是德性本 身,像生命冲动的任何方面一样,它必须接受理性的教育和训导;”仁慈有别于 普通情感的重要方面就是它的理性色彩。在理性的意志中,它既实现自己,又限 制自己 _ 就其推动人类幸福的目的而言,它实现着自己,就其需要防止有害的 结果而言它必须限制自己。 ⒊超越性 超越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 它要求道德主体比公正做得更多, 给他人更多的爱心;另一方面,它要求道德主体对人有更多的宽恕。因为爱本身 是一种从容和平静的喜悦,而不是烦恼、抱怨和仇恨。 教育爱存在的必要性 ⒈仁慈是伦理生活的基本原则 公正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目标,但公正只能保证生活秩序井然,并不能提 高生命的质量。 缺乏关怀的社会是无情和冷漠的社会,因此仁慈就成为令人向往 的美德。生命神圣却又十分脆弱,需要我们善待别人也善待自己。人与人之间需 要奉行仁慈的原则。此外,从仁慈的超越性特质来看,人类总是容易犯错误,所 以我们需要宽恕的美德,原谅自己也原谅别人。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仁慈对人 的生命、生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是伦理生活的基本原则。 ⒉仁慈是公正的延伸和补充 公正是社会伦理的基础,仁慈是个人伦理的基础,它们互为延伸和补充。从 男性伦理的角度来看,他们在意公正,心理学家柯尔伯格对此做过精辟的论述。 而他的弟子吉列根却发现, 妇女存在另一种道德语言,她们把道德问题定义为避 免伤害和实现关怀,也就是说,妇女更在意爱心和仁慈。同时,由于公正具有历 史性,在现实生活中,公正原则有时会带来某种不可兼得的价值遗憾,在这种时 候,往往需要仁慈来弥补。正如莎翁名剧《威尼斯商人》里的一句台词“倘若能 以慈悲调剂着正义,人间的权力无异于上帝的权力。 ” 仁慈是一个与公正不同

第二章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第二章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1、人本主义教育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答: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人学理论为思想基础的。它既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即批判地继承了中西方千百年来人本思想的优秀成果,又具有新的时代特点和时代诉求。其内涵比以往任何人本主义思想更丰富、更深刻、更科学。 2、简述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与我国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异同。 答:以人为本,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是源远流长、历史弥新的重要思想,是人类文化遗产中值得关注和珍惜的精华之一。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代就产生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萌芽,智者学派提出“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人成为衡量一切的价值尺度。18世纪,反对封建神权专制,强调人的个性解放、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权利。19世纪20年代,提倡以人为中心,提倡个性的解放,宣扬人的理性,提倡人的尊严、人的力量。在我国古代,以人为本首先是从治国理政角度提出来的,以儒派创始人孔子为代表,在人类文教历史上开创了最早的具有丰富内涵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其内涵包括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尊师爱生,师生平等,教学相长,启发式,对话式教学尊重学生个性等。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形成的中西方文化决定了中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差异性与相通性并存。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历史渊源不同;在对“人”的理解上,中国意指“集体人”,西方视为“个体人”;在教师角色定位上,中国当成“引导者”,西方则为“促进者”。两者相通之处在于:坚持性善论;强调人具有贵于动物的独特价值观;倡导教师尊重、理解、平等地对待学生。 3、西方有哪些人本主义学者,他们分别提出了哪些观点? 答:(1)智者学派的创始人普罗泰式拉提出“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2)被马克思誉为“古代真正激进的启蒙者”的伊壁鸠鲁提出了一种“个人快乐主义”的教育思想。 4、如何认识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问题? 答:人本主义教育的教师观认为,教师角色应有别于传统教师,他并不重视认知的,也不握有所谓“正确答案”,他不过是一位愿意帮助学生探索可能答案的人,教师就应如同罗杰斯所描述的那样,他应是一位“促进者”。教师的任务是对学生发展的“促进”,而不是传统教育中对学生的“训练”或“教导”。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和帮助者。在教学中,师生的关系应该是“我与你”,即“主体与主体”的关系,而不是“我与他”即“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即是说,教师要把学生当人,而不是当作物看待,把学生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可以自己主动探索,而不是把学生看作一个对象,需要外在得导引和灌注知识,人本主义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 5、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在实践中贯彻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答:(1)在教学目标中突出以人为本。(2)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3)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观。(4)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5)为学生提供宽松、友爱、理解和鼓励的学习环境。 6、简述罗杰斯的人际关系理论。 答:(1)真诚一致;(2)无条件积极关注;(3)同理心。 7、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的师生交往有哪些特点? 答:(1)多向性。(2)主动性。(3)发散性。(4)多样性。(5)怀疑性。(6)综合性 第三章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1.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形成经过了哪几个阶段? 答:创始人,皮尔士;推广者,詹姆斯;集大成者,杜威。 2.实用主义教育的本质官包括哪些内容? 答: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教育本质观可以归纳为三个命题: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小学教育的特点

少年儿童时期是一个人生命的春天,是为德、智、体、美诸多方面全面发展打基础和逐步定向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期基础打得好与坏,将对学生的全面成长乃至他的一生都有极大的影响。 小学教育所面对的对象正是7-12岁的少年儿童,这一阶段处于身心发展的过度时期,心理发展还不很成熟,介乎于半成熟半幼稚,半独立半依赖的错综矛盾的状态。他们的政 治思想观点、道德品质及世界观正在形成之中,有很大的可塑性,模仿性也很强,容易接受各种思想的影响。 (一) 小学教育的内容 小学阶段的教育,主要任务是为把教育对象塑造成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一代新人打基础。围绕这一任务,小学教育的内容细化为十个组成部分:(1)热爱祖国的教育;(2)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3)热爱人民的教育;(4)热爱集体的教育;(5) 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教育;(6)努力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7)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8)良好的意志品格的教育;(9)民主与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10)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1、热爱祖国的教育。 热爱祖国的教育渗透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小学教科书里有许多内容是围绕介绍祖国而设立的,通过让学生了解我们的国家幅员辽阔,山河壮丽,拥有悠久的文明历史和珍贵的文化遗产,使他们为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祖国而感到无比自豪。 爱国主义的教育贯穿于整个小学教育过程中,根据高、中、低年级的年龄层次的差异有不同的侧重点:低年级主要是认知方面,知道“我是中国人”,尊重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初步了解祖国的概貌;中年级主要是了解祖国山河壮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逐步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和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高年级主要是要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人民要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逐步懂得“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经过这样的层层递进,让学生在热爱祖国的思想品德教育中由初识到熟识到发自内心的共鸣,从而积蓄起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初步树立建设祖国的理想。 来自于现实生活的亲身感受,比课堂教育的效果更为明显。我们身边总会有很多的契机,例如香港、澳门的回归,国庆50 周年等等,可以让学生利用广泛的课外阅读去了

中国传统教育的主要特征

中国传统教育的主要特征 一、教育的等级性 自夏代以来 教育开始分化并呈现出等级差别。这种等级差别主要体现在教育 设施的等级性、学校的等级性、生员的招收与待遇的等级性。 二、教育的多样性 一 教学制度多样 宋朝的地方官学制度实行学田制、分斋教学制度包括传授儒家经义的经义斋和 培养管理人才和有专长技术的人才的治事斋 开了主修、副修的先声。元朝实行升斋等第法 宋三舍法的延续与发展 根据学业成绩和品德行为依次递升。积分法则是累计计算学生全年学业成绩的方法 始于宋朝太学 通过注重学生平时考试成绩来督促学生平时认真学习。元朝科举制度日趋严密。明朝的国子监教学制度实行历事制度——中国古代教学实习制度 并继承发展元朝的积分法。 二 教学形式方法多样与灵活 汉朝随着人数的增多 教师从个别教学到集体上课 以章句之学为教学形式。 自纸张发明后 太学生除听博士说经以外 有充裕的课外时间 学生可以不依赖老师而自主学习 为同学之间相互讨论、学习提供了十分有力的条件。太学生在太学学习的同时 还可以向校外的大师求教。私学的书馆则注重个别教育以口授和背诵为教育方法 经馆则以次相传授 老师只对从学时间较长的高业弟子进行直接传授 再由高业弟子转相传授初学弟子。至魏晋 教学方法以形不以言。南朝教师以儒经为谈资进行诘辩 学生可以自由听讲 除学官讲授外 还允许学生开讲。到了唐朝 在高级私学 学生可以长期从师听讲或采取短期游学形式 访师请益 求师受教不限于当面传授 也可以采取书信往来的函授形式。 (三 学校多样 中央学校、地方学校、特殊性质的学校包括贵族学校和宫廷学校、专门学校、 政府中在职人员的夜校、少数民族的学校、外国语学校、书院包括 1、讲求理 学为主的书院2、学习制艺为主的书院3、学习“经世致用”为主的书院4、博习经史词章为主的书院 三、教育内容以儒学为主 注重道德教育 夏代注重人伦道德教育。商代与西周注重礼乐教育。汉朝教育内容以儒家经典、诗、赋、画为主。私学后期以学习儒学基础为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魏国太学吸收佛、玄思想 经学注重义理。两晋时期儒学经典占据主导地位。唐宋中央教学内容都以儒学为主 地方也包含经学或儒学的教育内容。元明 地方设儒学系统。清朝在中央官学设四书五经 地方也以学习《五经》等人文学科。 四、教育的学术性 1 教育思潮 汉初推崇黄老之学 后推崇儒学 儒学进而宗派化 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 形成师法、家法 师法演变为家法学术在稳定中发展。魏时期 玄学教育思潮兴起 太学吸收佛、玄思想 经学注重义理。两晋私学占主导 内容广博涉及五经、百家之言、文史。南朝教学内容受玄学影响 文化学术发展的专门学校相继设立。 2 学校 宋朝的东林书院是当时一个重要的文化学术中心 也是一个重要的政治活动中心。明朝的诂经精舍和学海堂 充分发挥教师学术专长的原则 教学与研究紧密结合 刊刻师生研究成果。

关于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及影响

关于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及影响论文关键词:现代人文主义自我实现整体性创造性论文摘要: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它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最终目的,推崇人的个性和谐发展;着重强调培养人的整体性、全面性和创造性;提倡在教育过程中应用人本化的课程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开创一种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对美国以及世界的教育实践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盛行的一种教育思潮。它秉承西方历史悠久的人文主义教育传统,推崇人的个性和谐发展,深受20世纪复兴的各种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以现代人文主义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着重强调培养人的整体性、全面性和创造性;提倡在教育过程中应用人本化的课程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创一种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对西方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概述 西方的人文主义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总体来看,它经历了古典人文主义教育、人文主义教育、新人文主义教育和现代新人文主义教育这四个发展阶段。古典人文教育强调把理智的发展当作教育的最终目的,对儿童的情感和理智进行陶冶。人文主义教育的出现是针对中世纪封建神学泯灭人性、压制人性,其核心是恢复人的地位。人文主义教育强调个性自由和发展,强调用古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来陶冶心性、启迪智慧,但是对自然科学却持冷漠态度。新人文主义教育的最高原则是发展个体的自由,强调用人类文明的一切成

果来陶冶和教育人。 二、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背景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一个融合了众多教育流派的体系。广义上说,进 步主义、要素主义、永恒主义、存在主义等教育思潮以及教育人类学,法兰克 福学派和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都可以称为现代人文主 义教育。从狭义上说,现代人文主义教育特指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美国 的一种人本化教育思想。 总的来说现代人文主义教育经历了两个主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世纪 初产生的新人文主义教育倾向。它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继续和 发展,具有尊重历史文化及调和发展的特点。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70年代 盛行于美国的人本化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产生是由于二战后随着资本主义 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异化为物的现象逐渐加剧。人类成为科学技术的奴隶, 面临着外部价值体系的瓦解,随之转向内心世界寻求价值目标。 三、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哲学基础 5见代人文主义^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在人性论、认识论之上吸收了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核心内容是“人的存在”》同时,把人的存在视为是不断发展的过程。此外,现代人文主义把丰富发展人的情感生活看作是人整体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吸收了存在主义哲学家贝尔提出的著名的“我与你”关系理论重视师生间良好关系的培养,认为情感发展主要得益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二)心理学基础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卡尔 .罗杰斯是当代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对国外60、70年代的教育改革运动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 与传统教育中教学的主要特征——指导性相反,罗杰斯根据“自我学说”理论,形成了一种比较激进、用于促成个体“自我实现”的教学策略——非指导性。《美国教育家百科全书》中的非指导性的定义为:“时常用于咨询、小组治疗和心理治疗的的一种方法,他借鉴于他或她的自我反省活动以及(或者)反应,使个体重组、改组或者改变态度与行为。非指导性技术在性质上是情感的:以个体受她或他的情感约束这个假设为基础;此外,它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上:形成自由表达情绪和情感所凭借的表现手段和替代物,形成接受的行为,并且减少内心冲突,通过这种活动,个体会更好的理解自己。她或他将在器官适应上有所裨益。”教学中的非指导性策略的原型,是罗杰斯在心理治疗实践中形成的“非指导性技术",后来,他几乎原封不动的把这一技术“嫁接”于课堂环境之中,形成了他的:“非指导性教学”。 非指导性方法是建立在罗杰斯对人的下述信念之下的:人具有非常优异得先天潜能,教育无需也不应该用指导性的方式向学生灌输什么,这样做会压抑潜能的自然实现,适得其反。教育只要为学生潜能的发展提供一个宽松、和睦的心理环境,使之能在“内驱力”的本能驱动下自动的形成,充分得形成。第二,人无时无刻不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他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人是一个流程,而不是一团固定的材料;是不断变化着的潜能之星座,而不是一组稳定的特征”。这样,教育就不可能按照一组预定的程序、利用外部的要求向学生施教,不能“指导”学生如何想,如何做,而必须顺学生内心心理体验变化之自然。 罗杰斯认为,在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无外乎两种类型。一种是认知学习,它可以用行为主义的S--R 学习理论(即刺激--反应学习理论)来解释。认知学习受到“外部强制力”的制约,重记忆,因而没有什么意义。另一种是经验学习,他以学习的经验生长为中心,以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为学习动力,把学习与学生的愿望、兴趣、需要有机的结合起来,因而是一种趣味盎然的、有意义的学习。罗杰斯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什么、怎么教、教多久、如何评价教学效果等等,都不是有教师决定的,而是由学生或者说学生的经验、意向、需要、兴趣等决定的。 罗杰斯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贯彻“非指导性”的思想,必须遵循着一些基本的原则或要求。其中,最基本的原则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安全感,他信任学生,同时感到学生同样也信任他,不能把学生当成敌人,备加提防。总之,课堂中的气氛必须是融洽的、诚意的、开放的、相互支持的。其他的具体原则为: 1、“促进者”(即教师)与学生共同承担责任,一起制定课程计划、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内容,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由教师独揽这些事情,学生没有任何发言权,因此也没有任何责任。 2、“促进者”各种各样的的“学习资源”,包括他自己的学习经验或其他经验,书籍及各种参考资料,社会时间活动,等等。鼓励学生将他们自己已掌握的各种各样的知识、已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带到”课堂上来。 3、让学生单独的或者与其他学生共同的形成他们自己的学习计划。让学生探寻自己的兴趣,并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源之一。这样做不仅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努力)方向,而且也让他们对自己这种选择的后果承担责任。 4、提供一种‘促进”学生学习的良好气氛。一个好的班级、好的课堂,应充满真实、相互关心和理解的心理氛围。罗杰斯认为,这种气氛最终来自“促进者”,随着学习过程的进行,学生就越来越多的并且很自然的流溢出这种情感与态度。 5、学习的重点是 学习过程的持续性,至于学习的内容(即学生学到什么)是次要的东西。一堂课结束的标志,不是学生掌握了“需要知道的东西”,而是学生学会了怎样掌握“需要知道的东西”。 6、学生的学习目标是他们自己确定的,因此,为了达到这些目标而必须提供的训练形式是“自我训练”,要让学生认识到这种训练是他们自己的责任,而且要承担这种责任。自我训练要取代外部训练。

人文主义者对教育理论的探索

人文主义者对教育理论的探索 文艺复兴运动也对欧洲教育理论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许多人文主义哲学家、政治家和文学家都非常关心青年一代的教育,进行了新的教育理论探索。下面分别介绍其中最重要的几位。 (一)维多里诺的教育实践 维多里诺(Vittorino de Feltre 1378-1446)是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实践家。他18岁入巴都亚大学,获得文科学位,又研究数学。学业结束后,在巴都亚教文学、数学达20年之久。嗣后又到威尼斯进修希腊文,并在那里办了一所学校。几年后,便开始了创建孟都亚宫廷学校的生涯。维多里诺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学者。一生孜孜不倦地学习、教书、办学,与师生相处极为友好。他刻苦锻炼、严格地锻炼自己的身体,是一个卓越的骑手、舞蹈家和剑术师,为了使身体能抗拒严冬酷暑的侵袭,他冬夏穿着同样的衣服,冬天也只拖着一双凉鞋,因此平常很少生病。维多里诺还善于用理智控制激情、情欲,一生保持童贞。 维多里诺的教育实践主要有: 其一,建立人文主义学校,为儿童创建快乐优美的学习环境。孟都亚宫廷学校的校园幽美,其建筑物恢宏瑰丽,维多里诺命名学校为“快乐之家”,学校获得了巨大声誉。远近富豪贵绅子弟慕名前来求学者络绎不绝。甚至有从德意志前来就学者,除贵族子弟外,尚有穷苦但颇具天分的学生。最盛时,学生多达七十多人。教育贫苦学生是他的理想,为了使他们能够毕业,维多里诺让这些学生在他家里食宿。 其二,注重和谐发展,设置广泛学科。孟都亚学校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的身体、智力和道德得到和谐发展,继承古希腊的“和谐教育”的传统,把身体的锻炼和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注重发展个性,造就为社会服务的有高度责任感的公民。他认为儿童的个性是不同的,嗜好也迥然相异。他要求教师的教育应跟随自然的教导,课程包括古罗马和古希腊的著作。其中除文学外,还包括历史和哲学、算术、几何、天文学和音乐、体育。 其三,精心组织户外活动,改革教学方法。维多里诺很重视学生的户外活动,除经常组织学生到周围自然环境中散步、游玩外,还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其中包括骑术、剑术、角力、跳舞、赛跑、跳高、踢球等。他还改进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进行教学,运用游戏、练习、参观等方法,并采用直观教具。在毕业时,组织学生去外地旅游。 其四,重视道德教育。维多里诺认为宗教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认为没有宗教教育就不能算是真正的教育。所以他把宗教教育的课程仍列为必修课,坚持读奥古斯丁的著作,每天做早祷,每月去教堂做一次忏悔,严格遵守斋期。体罚废除了,但不放任自流,学生做错了或违犯规矩,要受到惩罚。 (二)伊拉斯谟的教育思想 伊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 1469-1536)是16世纪早期著名的人文主义学者和杰出的教育理论家。生于荷兰鹿特丹的一个教士家庭。幼年曾在兄弟会办的学校里读书。1492年投身宗教界,当了一名教士。1493年他去巴黎大学学习神学,但他真正感兴趣的是对希腊文和古典文学的研究。伊拉斯谟曾去过欧洲许多国家,访学并从事写作,并结识了莫尔等一批人文主义者。1509年以后,他曾在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神学和希腊文,成为剑桥大学第一位传播新学的教师,对于激发英国人文主义思想起了不少的作用。伊拉斯谟的代表作是《愚人颂》(1511年),他论及教育问题的著作还有:《论正确的教育方法》、《一个基督教王子的教育》、《论儿童的文雅教育》、《论少年早期的文雅教育》等。 伊拉斯谟的教育思想主要有: 1.批判陈腐的经院主义教育,提倡个性自由、和谐发展的世俗教育 早在巴黎大学上学期间,伊拉斯谟就对校内迂腐的学风、无聊的说教,感到失望和深恶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汇总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汇总 一、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以及小学阶段课程的特点:全民性、义务性、全面性;课程特点是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一)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1、加强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二)教育目的的主要内容及精神实质 主要内容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精神实质: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强调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及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1、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 2、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 3、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加强课程与社会联系、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结合、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高中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等。 三、简述小学德育的途径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3、劳动 4、少先队活动 5、班主任工作 四、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方法 1、行政方法 2、法律方法 3、教育方法 4、经济方法 5、学术方法 五、小学班级管理的方法 1、制度管理法 2、民主管理法 3、学生自主管理法 4、情感沟通法 5、目标管理法 六、小学班级管理的原则 1、民主性 2、整体性 3、高效性 七、怎样设计教育研究方案1、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 2、选择研究对象 3、分析研究变量。 4、形成研究方案。 八、简述教育研究的基本环节 1、研究的构思与设计 2、研究的组织与实施 3、成果的分析与总结 九、教育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4、教育性原则 十、小学生的卫生保健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1)保持正确姿势,组织适当的体育活动和体力劳动。 (2)保护牙齿,培养儿童良好的用餐习惯。 (3)眼和耳的卫生保健。 (4)保持合理的营养和良好的生活习惯。(5)注意用脑卫生。 十一、常用的小学教学方法有哪些?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演示法 十二、沟通在学校的管理作用传递信息、控制、激励、情感交流 十三、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心理辅导. 十四、布鲁巴奇的反思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 十五、教学原则定义及有哪几个原则?注意事项 答: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如何理解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

如何理解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随科技发展和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类型。 一、应用型本科共同的特点: 第一,以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为主。“为主”不是所有学科专业都只能培养应用型人才。 第二,以培养本科生为主。 第三,应用型本科应该以教学为主。同时也要开展研究,不过它开展的研究是应用性的、开发性的研究。 第四,应用型大学应该以面向地方为主。某些专业也可面向地区,甚至面向全国,但它主要是面向地方,服务地方。 二、从人才培养模式上分析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五大基本要素:价值取向、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及评价。(一)价值取向要体现行业性 1、教育价值观: 实现高等教育与区域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专业建设定位于注重为区域基础上的行业发展服务;质量价值取向定位于充分体现区域基础上的行业性。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生命力一定程度上取决于: 专业设置面向地方和行业需求; 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服务的能力; 准确把握地方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行业中的职业岗位及其就业前景,主动适应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 教学过程注重产学研结合,产学研结合的实践中体现行业性。 (二)培养目标体现应用性 1、准确定位:合理地选择自己的发展空间和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 能否找准自己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制订具有校本特色的发展战略。(类型、层次、专业、特色和优势)(5A-1培养的是从事理论研究的,5A-2培养的是民法律师、教师、工程师等等。5B培养的是技术人才。) 学校的总体是大众化高等教育,但不排除个别学科领域在全国领先,甚至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对个别学科专业、个别学科领域,可以给予特殊的支持、扶植,但不应互相攀比,一哄而上。 如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的目标是“培养能够将科学技术转化为劳动生产力,能够将好的想法应用于实践,从而促进世界更好发展的领导人”。法学院所要培养的是“勤勉的、富有想象力的、受人尊敬的能够为公众和委托人服务的,能够引领律师职业不断发展,能够为国家和世界解决问题的人才” 2、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 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行业高级专门人才。 既不同于研究型大学培养的理论型人才,也不同于职业性院校培养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其培养的人才不仅能掌握生产、建设与服务一线从事管理和直接操作的各种高级技能,还具有将高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即具有设计与开发能力。 (三)课程设置体现复合性 1、主要体现 (1)具有以通识为基础的深厚专业理论和可供迁移的知识平台,具备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