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译学界的名人

英国译学界的名人
英国译学界的名人

英国译学界的名人

张美芳

(中山大学,广州510275;澳门大学,澳门)

前言:本文作者于2002年下半年到英国访问,期间访问了英国多个设有翻译教学与研究的大学及其翻译学科的领头人,其中包括:曼城理工学院的蒙娜·贝克(Mona Baker, Umist);萨里大学的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 ark, Surrey University);赫瑞沃大学的伊恩·梅森(Ian Mason, Heriot Watt University);米道士大学的科思婷·曼可尔(Kirsten Malmkjaer, Middlesex University);艾斯顿大学的克里思汀娜·沙伏讷(Christina Sch?ffner, Aston University);伦敦大学学院的逖奥·荷曼斯(Theo Hermans,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帝国学院的马克·撒特威(Mark Shuttleworth, Imperial College); 萨里大学的杰瑞米·曼迪(Jerem y Munday, Surrey University)。遗憾的是,虽然笔者在英国期间曾跟闻名世界译坛的英国华威大学副校长苏珊·巴斯纳(Susan Bassnet, Warwick University )在网上联系过,并准备前往访问她,后来却因她临时有出国任务,我们见面的计划未能实现。

上述学者是活跃在英国译学界的精英分子,也是国际译学界的知名人士。他们的一部分著作已在中国出版,例如Newmark的《翻译教程》(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与《翻译研究途径》(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Baker的《换言之——翻译研究课程》(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Hatim 和Mason 合着的《语篇与译者》(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Bassnett 和Lefevere 合着的《文化建构——文学翻译论集》(Constructing Cultures –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等;而他们的新作更是逐渐成为世界各地翻译研究生的必读或常用书籍,例如Mark Shuttleworth 的《翻译研究词典》(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Jeremy Munday的《翻译研究入门》(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 Hermans的《翻译研究体系——解释描写途径与系统导向途径》(Translation in System s—Descriptive and System-oriented Approaches Explained)等。

通过跟英国译学界名人的近距离接触,本文作者不仅了解到他们在学术方面的奋斗足迹及雄心壮志,还了解到他们生活中的一些方面。他们的工作与成就跟英国翻译研究的发展息息相关,他们及其所在的机构代表了英国翻译教学与研究的最好水平。因此,笔者希望与各位读者分享这一段时间的访问成果,让读者对这些名人(可能是读者心中的偶像)有多一些了解。

Mona Baker

Mona Baker是英国翻译研究界的女强人,也是世界翻译学界的著名人物。她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三个方面:翻译研究、翻译教学与指导翻译研究生、组织出版各种翻译专着。

Mona Baker是埃及人,进入翻译研究领域之前从事阿拉伯语/英语之间的专业翻译,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取得翻译硕士学位,之后在该校任教翻译及语言学课程,并任柯林斯伯明翰大学国际语言语料库(COBUILD= Collins Birmingham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Language Database)一个子项目的负责人,其任务是在已出版的COBUILD词典的基础上,负责设计一系列双语词典。在伯明翰大学读书和工作那几年为她后来的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成名之作(也是她的第一本着作)《换言之——翻译研究课程》(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1992) 是她在伯明翰大学任教期间完成并出版的,当时的编写目的是为译员培训提供一个有步骤、有系统的教学模式,结果此书成了世界各地不少大学的翻译

教科书。该书自1992年问世以来已重印6次,并在中国再版一次。此外,在此期间她还与人合编了《语篇与技术——纪念约翰·辛卡拉》(Text and Technology: In Honour of John Sinclair,1993)一书。

自1995年以来,Mona Baker一直任曼彻斯特科技大学教授及其翻译研究中心主任,该研究中心是英国最活跃的一个翻译研究机构,有博士生、硕士生、访问学者几十人,她自己所带的博士生共1人(7人已毕业,7人在读),来自世界各地。中心几乎每周举办翻译研讨会,邀请英国各地的翻译学者做讲座,由Mona Baker亲自主持,听者除本校教师学生外,还有不少来自英国各地大学的教师和研究生。本文作者亲身参加了其中一次研讨会,会场座无虚席,提问踊跃。该中心拥有一个相当大的翻译英语语料库(Translational English Corpus),并研制了半自动化地处理这些资料的软件。到目前,该语料库总容量达1000多万字。语料库收集的主要是小说和传记,也有新闻和旅游类的小型子库。

作为该翻译研究中心主任并主持着这个大型的翻译英语语料库,Mona Baker 目前的研究兴趣之一就是利用语料库研究各种翻译的特点,包括研究译本的特征以及不同的译者的文体与风格。我们曾专门介绍过她利用语料库调查译者的文体的方法。她的另一研究兴趣是,从语用学和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探讨笔译与口译问题,这也是她目前正在编写的《跨文化接触中的语用问题给翻译理论的启示:实践与研究》(The Pragm atics of Cross-cultural Contact: Implications for Translation Theory, Practice and Research)一书的主题,该书将由著名的出版社Routledge出版。

Mona Baker 是一位聪明能干、有思想、有远见、富有创新精神的学者,她不满足于自己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所领导的一个翻译研究中心所取得的成果,她有更远更大的抱负,那就是推动全世界翻译研究不断向前发展,领导翻译研究的潮流。她以实际行动实现自己的理想:1995年创办了圣·杰伦出版公司(St. Jerom e Publishing)和创办与主编《译者》(the Translator) 杂志。圣·杰伦出版公司是Baker的家庭出版公司,办公室就设在他们家里,出版方面的事务由其丈夫Baker先生主持处理。到目前为止,该公司已出版了几十种翻译研究专着,其中不少已成为世界各地大学翻译教学与研究的重要参考书籍。为了要推出高水平的作品,推广翻译研究与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成果,推动此领域研究的发展,该公司还出版了《翻译研究摘要》(Translation Studies Abstract) 和《邂逅》(the Encounters) 系列丛书,前者为翻译研究者提供翻译研究的最新信息,后者的范围涉及跨文化交际的方方面面。

在组稿的过程中,Mona Baker还特别注重挖掘与扶助年轻有为的学者,让他们有地方发表自

(1997)的主要编著者马克·萨特威(Mark Shuttleworth) 己的研究成果。例如,《翻译研究词典》

对本文作者谈起Mona 时就特别感激,因为该词典从设计到包装出版整个过程中,Mona Baker 都起了指导的作用,可以说,词典的问世与作者的成名都跟Mona Baker息息相关。

圣·杰伦出版公司成立后的第一个出版物《译者》(the Translator) 自1995年问世以来,吸引着世界各地的读者和投稿者,被广泛认为是一份高水平的翻译研究刊物。该杂志的编委会成员大多是翻译界的知名人士,如Ian Mason, Lawrence Venuti, Dirk Delabastita, Marianne Lederer, Maria Tym oczko, Juliane House 等。然而,圣·杰伦出版公司和《译者》杂志的成功诞生与发展,其关键人物还是Mona Baker。她不仅有能力有理想,还有丰富的编辑与交际经验:主编了《翻译研究百科全书》(1998,2001);她经常应邀到世界各地做翻译研究讲座,讲座的同时也广泛地接触世界各地的翻译研究者,了解他们的研究成果及研究计划。

现在,Mona Baker 又在设计着另一个大宏图:成立一个世界翻译研究组织,暂名为―国际翻译与跨文化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ranslation and Intercultural Studies)。顾名思义,该协会的会员将是翻译与跨文化研究方面的学仁,因而有别于国际译联。该协会的第一次会议将于2004年8月12-14日在汉城召开,到时将宣布―国际翻译与跨文化研究协会‖正式成立。

Peter Newm ark

Peter Newm ark是英国翻译研究界的元老,现为英国萨里大学(Surrey University)的教授。他在其成名之作《翻译研究途径》(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1981)中所提出的―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之说在翻译教学与翻译研究界几乎人人皆知,至今仍有其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他的另一本代表作《翻译教科书》(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1988)成了世界各地许多大学的翻译教材或参考书籍。虽然他后来的几本书如《关于翻译》(About Translation)《翻译研究散论》(Paragraphs on Translation)等未能引起较大的反响,但是这并不影响他在英国翻译界的地位。

Newmark是一位很有个性的长者,他在跟人交谈中会直截了当地阐明自己的观点态度。记得笔者应约前往萨里大学翻译中心与他见面时,他送给笔者几本近两年出版的《语言学者》(the Linguist)杂志,每一本杂志里面都有他的文章,于是笔者赞叹道,―Newmark教授,您仍然不断地出文章,真令人钦佩!‖ 他马上认真地说,―我不喜欢你用仍然(still)一字,因为?仍然‘的含义是我老了,还在写东西。其实在学术上年龄永远不是个问题。‖

也许是由于Newmark教授不服老的性格,也许是因为他的名气太大,年近九十高龄的他现在仍然给萨里大学的翻译研究生上课,每周一学时。此外,他还经常为英国《语言学者》撰稿,该刊物中有他的专栏―今日翻译‖(Translation Now)。笔者问,―您退休多年了还不断地给学生上课,是因为您喜欢学生?还是因为您喜欢教书?‖他回答道:―我喜欢解释事物。‖在他看来,分析和解释是翻译理论的主要任务,―翻译研究,翻译理论,或翻译学,不管人们如何称呼,我认为,此学科是分析性的而不是描写性的;其首要任务就是要让译者明白各种各样的翻译问题‖(Newmark,2002, 41, 2: 62-64)。

Newmark时时关注着翻译研究的发展,关心着每一本新书的内容,留意着翻译学者的言论,而且不时地加以评论,毫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例如他在―今日翻译‖ 专栏撰文对Lawrence Venuti 编辑的《翻译研究读者》(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2000) 一书进行评论,他肯定了该书编辑者所做的贡献,但也认为编者在概述中使用过多术语,并批评该书所选辑的29篇文章中,―有太多关于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等东西……‖[3]。在另一篇文章中,他明显表示反对Susan Bassnett关于重译莎士比亚作品的建议,他说,― Susan Bassnett 是一位有学识、有创新意识的聪明作者,但是我很难认同她关于翻译与艺术方面的观点,因为她把这二者都看作是一种时尚,像一种民族文化那样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在最近一次讲座中她表示完全赞同把莎士比亚的作品翻译成现代英语,理由是莎翁的很多作品已变得过时难懂。……莎士比亚的作品是用现代语言写成的,任何人想将其?现代化‘都有可能歪曲它,也会损害原来的意义和优美的语言。真正要更新的是我们,而不是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是不朽的‖ (2002, 41,1:30-32.)

这就是Peter Newm ark,永不服老,永不言退,永远保持着饱满的批评精神。

Susan Bassnett

Susan Bassnett是世界译坛的名人,现任英国华威大学(Warwick University) 的副校长,翻译及比较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她年轻时曾在欧洲几个国家接受过教育,此教育背景使她掌握了多种语言,深入了解多种文化,这为她后来的翻译及比较文化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她的学术生涯从意大利开始,后来到美国工作了一段时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英国华威大学任教至今。她的研究范围包括:翻译研究、女性戏剧、女性作品、拉美文学、游记、英国研究。虽然Susan Bassnett因担任副校长要职而政务缠身,而且经常应邀到世界各地讲学演说,但是她仍坚持给研究生上课,任教的课程包括―翻译研究入门‖、―文化转换问题研究‖等。

她的成名著作《翻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1980)已再版三次,该书到现在仍然是翻译学界一本权威性的著作。她在书中描述了翻译理论发展的历史,提供了比较分析的范例,探讨了翻译诗歌、戏剧和小说的不同的翻译策略,从中说明翻译理论和比较分析可以影响翻译实践。此外,她在书中精辟地论述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是肌体,语言是心脏,二者相互作用,使彼此的生命延续不断。就像外科医生做心脏手术时不能忽视心脏周围的身体组织一样,也不能忽视文化的因素。(1980: 14)

Susan Bassnett认为,翻译并非次等的或派生的体裁,而是社会机构(包括教育系统、艺术机构、出版公司、甚至政府部门) 中的一种主要的文学工具,这一工具可用来―摆布‖某一个社会,从而建设一种该社会所需要的文化。例如,教堂会付钱给人翻译圣经;政府会支持翻译民族史诗;国王会赞助翻译关于征服英雄的书籍;社会政体会资助翻译关于社会现实主义的文献。由于她和她的其它同事的这种―摆布‖论点,1985年出版的由Theo Hermans 编辑的论文集,起名为《文学摆布》(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ture),书名正是编者给Susan Bassnett等一班学者(摆布派)的雅号。

在过去二十多年,Susan Bassnett在翻译研究领域中不断地架起接通各个研究途径的桥梁,并提出了连接其它领域的跨学科研究的呼吁。1990年,她有创见地建议,翻译研究应―转向文化研究‖[5]。随着她和Andre Lefevere二人合作编辑的《翻译、历史与文化》论文集的问世,翻译研究领域出现了真正的突破:翻译研究正式转向文化研究。到了九十年代后期,Bassnett 和Lefevere二人合着的《文化建构——文学翻译论集》(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出版,Susan Bassnett在第八章<文化研究中的翻译转向>一文中指出,在过去三十多年,翻译学领域的学者们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学术成就,可提供给文化研究领域的学者们在探讨跨文化交流时作参考。目前文化研究的重点问题是权力的关系和文本的生产,而翻译研究学者们对这些问题已不陌生。另外,文化研究如果能深入到翻译所涉及的编码和译码过程,一定会更有成效,因为在翻译研究中,学者们可以举例说明片言只字(fragments) 是如何生存,会出现哪些游离分子(wanderings),离乡背井的文本如何受到外国人的接受。翻译研究应该从边缘走向舞台的中心。翻译研究已经作出了文化转向,现在该是文化研究朝翻译研究转向了。Bassnett最后呼吁,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多方面的资源,扩宽研究领域,开辟一个跨文化研究的时代,从而迈进一个有不同声音、有多种见解的新领域——跨学科研究。

(后记:笔者未能如期到华威大学访问Susan Bassnett。本文的资料来源于华威大学网页、

Bassnett的著作、和笔者过去介绍Bassnett新书的文章:翻译与文化建设——介评巴、拉合着的新作《建设文化--文学翻译论文集》,载《中国翻译》1998(6):35-38。)

I. Mason & B. Hatim

Ian Mason 与Basil Hatim 是学术上的好伙伴。两人第一次合着的《语篇与译者》(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 1990)一炮打响,此书被誉为―经典的翻译研究教材,向读者展示了如何把现代语言学理论运用于翻译研究中‖(见St. Jerom e Publishing 2002 Catalogue)。几年后,他们再次联手推出了《译者即交际者》(the Translator as Communicator, 1997),此书同样引起世界翻译学界的积极反响。现在,这两本书已成为世界各地许多大学翻译研究生的重要参考书。

2002年圣诞节前夕,Mason教授在爱丁堡的家中接受了笔者的采访。他的家住在爱丁堡市一座维多利亚风格的两层楼大屋子里,宽敞的客厅里已充满圣诞的气氛,约四米高的圣诞树矗立在五米高的客厅的一角,树上挂满了闪闪发亮的彩带和彩球。爱丁堡的冬天非常寒冷,Mason教授不久前患了肺炎,见笔者时仍然不时地咳嗽,但是一讲起翻译研究他就精神奕奕,一点儿也不像是个大病初愈的人。

Ian Mason 是Heriot-Watt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学院院长,口译与笔译领域的主任教授,苏格兰口译与笔译研究中心主任。早在1970年他就开始从事翻译教学工作,因此他自豪地说,他是英国最老资格的翻译教师之一(据他说,另两位老前辈是Peter Newmark 和Peter Fawcett)。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他一直在Heriot-Watt大学任教本科生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法语语言学等课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该大学设立了翻译研究课程,于是他的教学重点转向研究生教学,主要是任教翻译研究、口译理论与实践、语篇与翻译研究等课程。目前,他是语言学院翻译博士研究生课程的主要负责人。

Ian Mason说他的父母都是英格兰人,但他自己是在苏格兰出生,所以他把自己视为苏格兰人,然而,他讲一口纯正的英语,完全没有苏格兰口音。是因为他那悦耳的口语使他走上口译之路?还是因为长期从事口译实践与研究而练就了一副硬本领?他笑着说,是二者兼而有之。翻开Mason 的著作目录,我发现其中大多数跟口译、对话等问题有关。他目前的研究兴趣主要是翻译的各层面的互相作用问题研究(包括设计译文对话者、对话翻译中的礼貌问题等)。

Basil Hatim 也是Heriot-Watt大学的教授,自1980年加盟该大学的翻译教学队伍时起一直与Mason 共事,1999年他留职停薪去了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美国大学任教。1981 Hatim在英国Exeter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其论文题目是―语篇语言学‖。他在Heriot-Watt大学期间(1980-1999),曾任翻译硕士课程(英语/阿拉伯语)主任,任教翻译理论、语篇分析、语义学、语用学等课程,自1986年以来,任博士生导师。Basil Hatim目前在阿联酋美国大学英语系教授,是本科与研究生英语/阿拉伯语课程的负责人。他的研究兴趣包括:修辞学、语篇语言学、翻译研究。虽然Hatim现在绝大部分时间是在阿联酋美国大学工作,但他仍然为Heriot-Watt大学指导着近十个博士研究生,据说,按协议他的研究成果(专着、论文)仍然全部记在Heriot-Watt大学的成果本上。

Hatim 和Mason这两位著名学者现在依然是马不停蹄地为翻译教学与研究而努力工作。Ian

Mason肩负繁重的行政工作与教学任务,他的著作还是依然不断问世:除了一大批有关口译和笔译的学术论文外,还主编了《译者》特刊―对话翻译研究‖(1999,圣杰伦出版公司出版);主编《三方交际:对话翻译研究》(Triadic Exchanges – Studies in Dialogue Interpreting, 2001,圣杰伦出版公司出版)。Basil Hatim 发表了大量有关语篇与翻译的学术论文,并出版了《跨文化交际》(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1997)、《翻译教学与研究》(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Translation Studies , 2000)两本很有影响的书,现在他正与Jeremy Munday 联手编着一部新的翻译研究用书,将由Routledge出版。

Kirsten Malmkjaer

Mona Baker 曾告诉笔者,Kirsten Malmkjaer 是她的硕士导师,是她在翻译研究征途上的第一位引路人。由此可见Kirsten是一位资深的学者,但是她是一位很低调的人,不大喜欢讲自己,更不会向人炫耀自己是Mona Baker的老师。由于笔者在英国访问期间,大部分时间是她所领导的伦敦米道士大学翻译学院做访问教授,跟他她有很多的接触,因此对她还是有较多的了解。

Kirsten Malmkjaer她是丹麦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到英国求学,在英国伯明翰大学攻读英语和哲学,1981年以头等优秀的成绩取得学士学位,因而她在本科毕业后直接成为伯明翰大学语言与文学系的博士研究生,1984年获翻译研究哲学博士学位。1985至1989年在伯明翰大学任教,1989年转往剑桥大学英语与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工作,曾任教语义学、语用学和翻译研究等课程,并担任该研究中心的英语与应用语言学哲学硕士(Mphil)课程主任。1999年,她受聘于英国伦敦米道士大学,成为该大学翻译学的主任教授,翻译研究中心主任。

自到伦敦米道士大学任教以来,Malmkjaer全力以赴,开创翻译教学与研究的新天地:先是创立翻译本科和研究生翻译学位课程,从2001年开始招生;继而在2002年建立了米道士大学翻译学院。目前该学院的本科生中有近三十人来自中国(香港),研究生中也有来自中国的学生。她还主持该学院的企业性的翻译活动,并组织学生参与专业翻译者的翻译项目中实习,从中提高翻译能力。她是一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已成功地带出了一大批翻译硕士和博士。她任教的课程包括:翻译入门、翻译中的语言问题、文本与翻译、翻译史与翻译理论、翻译质量问题、翻译研究途径、翻译研究方法等。

她有丰富的编辑经验,主编了《语言学百科全书》(The Linguistics Encyclopaedia. 1991/2002),《翻译与语言教学:语言教学与翻译》(Translation and Language Teaching: Language Teaching and Translation. 1998);与人合编了《语言与理解》(Language and )和《第二语言习得:表现与能力》(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erformance and )、《语言学习与语言理解的语境》(Context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Understanding 1998)等多本着作。她曾任由Mona Baker 主编的《译者》(the Translator)杂志的顾问委员会委员(1995-2001),现任翻译界闻名的《目标》(Target)的编辑。由于她在翻译研究方面资格老,经验丰富,因此一直是英国很多设有翻译本科/研究生课程的大学的校外考试官和答辩委员会委员。

尽管Malmkjaer在工作上和学术上肩负着多重责任,她仍然努力做一个好母亲,好主妇。她的家住在剑桥,从剑桥开车到伦敦米道士大学至少要一个半小时,但为了三个孩子能继续在好的学

校读书,她心甘情愿地在上下班的路上开几个小时车,赶几百里路;为了弥补工作忙而对家人照顾不周,每个周末她总是亲自入厨房,给全家做一顿丰盛的晚餐。她的同事朋友羡慕她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而她的家人为她的学术成绩而骄傲。

Christina Sch?effner

我国读者也许较少听到Christina Sch?effner的名字,其实她是英国翻译研究界一位非常活跃的学者,现任英国艾斯顿大学(Aston University) 语言与欧洲研究学院的高级讲师,学院研究生部主任,翻译研究生课程主任;同时她还担任欧洲翻译研究学会的秘书长。

Sch?effner 1977年在德国里伯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在该大学翻译系任教;1982至1992年在里伯兹萨克森艺术及科学学院做研究,研究范围包括政治话语、语篇分析和翻译研究;1992年到英国艾斯顿大学任教至今。她的研究兴趣包括:翻译研究(德语/英语)、语篇语言学、批评性语篇分析(侧重政治语篇)、隐喻研究(侧重研究政治语篇中的隐喻翻译问题)。

Christina Sch?ffner是德国人,又是在德国受的教育,因此自然地走德国功能主义学派的路线。我曾旁听过她的课,发现她对功能学派的理论(例如目的论、翻译行动论、类型学等)了如指掌,对Christiane Nord, Katharina Reiss, Hans Vermere,Justa Holz-M?ntt?ri, Hans H?nig 等翻译理论家情有独钟。她十分认同功能派的观点,―翻译就是为目的语境中的某一目的和特定的受话者生产一个适合目的语环境的语篇‖(Vermere 1987:29)。

我曾问她:你如何看英国学者(例如Hatim & Mason)的语篇分析翻译研究途径和德国学者的语篇语言学途径?她的回答是,如果要做比较的话,Hatim & Mason 主要是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德国学者也运用Halliday的一些理论,但是他们更多的是把德国语篇语言学家Sandig, Werlich, Brinker等人关于语篇类型学的理论运用于翻译中的文本类型、语篇体裁、以功能为基础的语篇分类等方面的研究。我问,你的研究涉及Halliday的理论吗?她说,我的研究主要是以德国学派的功能主义理论为基础,但也运用以Halliday关于语篇体裁的理论,描写翻译理论对我也有影响(例如规范概念)。此外,近年来出现的后现代理论也渗透到我的研究之中、尤其是在我对政治话语的分析之中。

艾斯顿大学(Aston University) 语言与欧洲研究学院于1997年设立本科翻译课程和研究生翻译研究课程。Sch?ffner是研究生翻译课程主任,她自己现有5个硕士研究生和4个博士研究生,她在整个翻译研究课程中担任主要的教学工作,所任教的研究生课程包括―翻译研究的基本概念与方法‖和―专业翻译:理论与实践‖;她任教的本科生课程有:―翻译入门:概念与方法‖,―翻译导向的文本对比与文化比较‖,―当代译论‖,―高级翻译‖,―专门翻译‖等。她是一位很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堂上常运用功能翻译理论对广告、公共牌示、产品说明书等目的非常明确的双语文本进行分析,深入浅出地把功能翻译理论的要旨传授给学生。她与同事合编《培养翻译能力》(2000)一书,在《序言》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翻译能力包括六个方面:相关的语言能力、文化理解力、语篇组织能力、专业知识、查阅能力、(语言的)转换能力‖。她说,翻译教学,尤其是翻译实践课,应该把这六个方面的能力作为目标。

尽管Sch?ffner身兼几职,会议多、文件多,但她在2002学年度第一学期每周还要教课9个学时(包括本科和研究生)。我问她:你除了教学,做行政工作,又担任其它学术组织的工作,还要做研究,你是如何分配时间的?她这样答:从理论上说,英国大学里的每位教师都是身兼多

职的。我自己的时间大致是这样分配:教学占百分之五十,行政和科研各占百分之二十五。但是时间的具体分配并不是均衡的,因为周日的大多数时间都用来上课和处理行政事务,而周末和假期的大部分时间是用来做研究。

Jerem y Munday

近年来,Jerem y Munday在英国译学界崭露头角,其著作《翻译研究入门:理论与实践》(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Routledge,2001)一问世就得到译学界的广泛关注,英国多所大学的翻译研究生课程都把该书列为必读书目,著名翻译理论家Andrew Chesterman 在《译者》2002年第一期发表评论文章(2002),高度评价这一新作,认为该书再次证明,翻译研究已逐渐奠定其跨学科的地位。

Munday于1983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取得学士学位,主修现代语言(西班牙语和法语)。大学毕业后十年,曾在西班牙和布鲁塞尔等地任教英语、西班牙语和法语,同时做兼职翻译,取得实践经验后于1992年重返校园,次年在利物浦大学获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1997年在英国布拉福(Bradford)大学取得翻译学博士学位并在该校任教,自2000年开始在萨里(Surrey)大学工作,在该大学的翻译研究中心任教翻译研究生课程,同时任西班牙系主任,这一职务使很多人误以为他是西班牙人,或认为他至少是在西班牙长大。其实,Munday 是地道的英国人,说一口标准的英国英语。不过,人们的估计也没有完全错,因为他的妻子是西班牙人,按中国的传统说法,他应该算是半个西班牙人了。

书架上摆放着多种语言的书籍:英语、西班牙语、法语、德语和意大利语。他说,前三种语言他能运用自如,但后两种只能阅读。他着有三本西班牙语/英语对照词典(1995,1996,1996),另参与编写多本法语和西班牙语词典。他的译作包括《拉丁美洲短篇小说》(The Picador Book of Latin Am erican Short Stories, 1998),其中两篇译文曾在英国电台三台播放。1997年,他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拨款翻译委内瑞拉的代表性文学作品。

Munday 是一个跨学科的具多方面才能的研究型学者,其主要研究范围包括:翻译理论、系统功能语言学、语料语言学、文学研究。其博士论文《翻译系统:机助系统分析Garciá Márquez 译文》(1997)就是他应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和语料语言学对文学翻译作进行研究的综合体现。近年来,他在不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多篇与系统功能语言学、语料语言学相关的论文,例如―西班牙语和英语的主位问题研究‖(1998),―利用功能语言学研究翻译‖(2000),―寻求翻译对等:基于语料库的研究‖(2000) ―翻译中的系统:描写翻译研究的一个系统模式‖(2002),和准备发表的―2002世界杯报道中西班牙语和英语的情态成分比较分析‖。

一个典型的学者,同时又是一个爱家的男人。笔者访问Munday时(2001年11月),他的女儿才六个月大,其桌面上摆放着的女儿的几张照片和一张全家福。一说起女儿他就眉飞色舞,陶醉其中。不过,爱家跟爱做研究并没有必然的冲突,尽管他肩负行政与教学的重任,他的研究成果依然源源不断。他和Basil Hatim合着的《翻译:高级资源全书》

(Translation: an advanced resource book)已脱稿,此书将由Routledge 出版公司出版。我们期待着早日拜读此两位著名学者联手合着的新作。

Theo Hermans & Mark Shuttleworth

Theo Hermans是伦敦大学学院荷兰语与比较文学系的教授、系主任,并兼任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亚非文学中心副主任;Mark Shuttleworth是英国帝国学院翻译研究理学硕士课程主任。前者的研究重点是文学、翻译史与跨文化研究,有人称他为DTS(描写翻译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而后者的研究重点则是翻译技术、翻译术语研究和语料语言学;前者富有经验、远近知名,后者则年青有为,在译学界崭露头角。

Hermans于1996年提出―翻译的另一声音‖(T RANSLATION'S OTHER )这一概念以解释翻译中的译者的声音(Mona Baker解释为―译者的文体‖ ).―Other‖这一概念已成了Hermans 在翻译研究征途上的一个里程碑。至今他已有十多部著作问世,其中较为译界熟悉的有:1985年主编的《操纵文学》(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ture) 和《二手货》(Second Hand) ,1999年出版的《翻译研究体系》(Translation in System s)和其主编的《跨文化侵略》(Crosscultural Transgressions, 2002)。《翻译研究体系》一书由圣杰伦出版公司出版,可以说这是Hermans在翻译研究方面的代表作。他在书中对过去30余年描写翻译研究(DTS)做了全面的概述与评价,从追溯DTS的起源到发展,从介绍DTS各家各派的学说到比较他们之间的异同,从分析DTS受到的批评到对其走向的预测,脉络分明,条理清晰;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描写翻译研究未来发展的方向。该书反映了作者对翻译研究领域的深刻理解及广泛了解,也体现其极强的分析能力与敏锐的学术洞察力。

由于Theo Hermans任荷兰语系主任一职,因此很多人认为他是荷兰人。其实他是比利时人,妻子才是荷兰人。他在英国华威大学(Warwick University) 取得博士学位后就一直在伦敦大学学院工作,此外,他近年还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亚非文学中心任副主任,积极开展翻译研究活动。

Mark Shuttleworth的名字随着他的《翻译研究词典》(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1997)的问世而渐为人知。此词典是一本名副其实的翻译研究工具书,所收集的翻译研究术语较全较新,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把每个术语放到一定的语境中进行解释,从其首次出现到后来的发展过程,都一一列明出处。此外,编著者还对不同的流派及其观点进行评论并提供进一步阅读的参考文献。相信翻译研究学生和教师都能从中获益。

Shuttleworth是一位实践型的年轻人。《翻译研究词典》出版时,他还是理致大学(Leeds University)的俄语和翻译理论教师,是该大学的机器/机助翻译研究生课程中的骨干分子,此后不久他受聘到帝国学院,为该学院设立了一个翻译研究理学硕士课程(Msc in Translation Studies),主要研究翻译技术及科技与医学翻译。该课程的目的是培养专门领域的翻译人才,其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翻译技术。翻译技术包括几个方面:(1)机器/机助翻译;(2)翻译记忆系统;(3)术语管理系统;(4)软件使用。笔者曾两次登门访问他并在语言实验室看他演示使用翻译记忆的软件系统。他给笔者的印象是,科学思维,办事认真。

本文所介绍的两位学者风格迥然不同,研究重点也不一样,他们之间似乎毫无联系,为什么要把他们放在一起呢?原因是,去年十月,帝国学院与伦敦大学学院可能合并的消息不仅在民间流传,而且在两校的网上发布,闹得甚嚣尘上。对于合并,伦敦大学学院上上下下都表示反对,因为怕给财雄势大的帝国学院吃掉。而本文作者分别问Theo Hermans和Mark Shuttleworth对两校合并的看法时,两位不约而同地表示非常希望合并,准确地说是希望借两校合并之机跟译学机构合并,与译学界同仁携手共事,资源共享。

虽然由于伦敦大学学院教职员工的反对,官方构思的两校合并计划暂时搁置了,但是Hermans 和Shuttleworth仍然希望跟对方合作,因为他们都看到了对方的长处,他们都十分明白,双方的合作将是强强联合,相得益彰。

[1] 此次访问英国几所大学,得到美国岭南基金的资助;文中所涉内容得到所访问的学仁的同意,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本文载《中国翻译》2003 (4):49-54。

作者简介:张美芳,香港浸会大学翻译学哲学博士,中山大学教授,澳门大学客座教授。

联系方式:澳门特别行政区,澳门大学英文系

英美文化概况之英国篇

英美文化概况之英国篇 英国早期人文历史常识 (一) 英国东邻北海,西、北面对大西洋,南面是英吉利海峡(the English Channel),与法国隔海相望。 地理上,这里被称为“不列颠群岛”(British Isles),由大不列颠岛(Great Britain)和爱尔兰岛(Ireland)这两大岛屿,以及其它几百个小岛组成。 大不列颠岛上分布着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England,Scotland and Wales)三个区域,而爱尔兰岛则分成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Northern Ireland and the Republic of Ireland)两块。 政治上,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共同组成联合王国(the United Kingdom),而爱尔兰共和国则是独立于联合王国而存在的独立的国家。我们通常所说的英国,则是指联合王国。 联合王国的首都是伦敦(London);而爱尔兰共和国的首都是都柏林(Dublin)。 大不列颠岛在政治上被划分成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三个区域,其中英格兰面积最大、人口最多,总的来说也最为富裕。因此很多人通常会用“英格兰人”(English)指代“不列颠人”(British),这点当然会引起苏格兰人和威尔士人(Scots and Welsh)的不满。不列颠在大约一百年前曾统治着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口和土地,其殖民地遍布全球各大洲。二战之后,随着不列颠国力衰退,各殖民地纷纷独立,不列颠帝国(the British Empire)在1931年起被英联邦所取代。

英联邦(the Commonwealth of Nations)是由英国和已经独立的前英国殖民地或附 属国组成的联合体。英国作为英联邦元首并无政治实权;各国在一定协议上相互进行政治、主要是经济方面的磋商和合作;各成员国也有权利选择退出英联邦。 (二) 英国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其西北地区主要地形是高原;而东部和东南部则主要是低地,他们是整个欧洲平原(the Great European Plain)的组成部分。 英格兰占据了大不列颠南面的最大部分土地,那里地势平缓,多为平原、丘陵和沼泽地。特别是英格兰东部沿海地区,土地肥沃,适于耕种。 苏格兰多为山地、湖泊和岛屿,它拥有三大自然区:北部高地,中部低地以及南部山陵。不列颠最高峰尼维斯峰(Ben Nevis)便座落于此,高1,343米。威尔士亦是多山地区,6%的土地被森林覆盖,大部分村庄以放牧为主。 北爱尔兰北部为多岩石、荒蛮的海岸,曲折蜿蜒。其东北部多为高地,东南部为山区,而中部则是低浅的盆地。 不列颠是个岛屿国家,四面环海,它隔着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遥遥相望。位处英法两国之间的英吉利海峡最窄之处被称作多佛海峡(Straits of Dover),仅有33公里宽度。1985年英国政府和法国政府决定在多佛海峡处修建海峡隧道。 总长153公里的隧道于1994年五月竣工通车,使得欧洲公路网得以连成一体,被誉为人类工程史上的一个伟业。 英国河流分布细密。塞文河(the Severn)是英国第一大河流,长338公里,它同西

世界历史著名人物一览表

世界历史着名人物一览表 (7--1) 国 别 重要历史人物 英国20人 1、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着名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是最早提出经验论原则的哲学家。 2、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戏剧大师。23年间创作了37部剧本。代表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等。 3、克伦威尔(1599~1658)。英国历史上“常胜将军”、独裁者。 4、艾萨克·牛顿(1642~1727)英国伟大的科学家。科学上三大成就是:微积分、万有引力、光学分析。 5、亚当·斯密(1723~1790)。英国哲学家和经济学家。现代经济学之父。代表作《国富论》。 6詹姆斯·瓦特(1736~1819)。蒸汽机发明家。除了发明蒸汽机外,还发明了液体比重计、信件复印机等。 7、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1766~1834)。英国着名古典经济学家。马尔萨斯是凯恩斯有效需求思想和最优化储蓄思想的革命性先驱,还是地租理论的先驱,还是现代避孕技术的开拓者。代表作《人口论》。 8、迈克尔·法拉第(1791~1867)。电磁学理论先驱。他是世界上第一个证明磁场可以产生电流的科学家,也因而被认为是原始电动机的发明家。 9、波西·比西·雪莱(1792~1822)。英国卓越的政治诗人、哲学诗人、抒情诗人。恩格斯说他是“天才的预言家”,马克思说他是“一个真正的革命家。”代表作《西风颂》。 10、查理·达尔文(1809~1882)。英国生物学家,生物进化论奠基人。生物进化论被恩格斯称之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经过22年的潜心研究,1859年发表了《物种起源》。

11、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英国着名女作家。代表作是带 有自传色彩的《简·爱》。 12、佛罗伦萨·南丁格尔(1820~1910)。英国着名护士。冲破名 望世族的世俗观念,从事护理职业终生未嫁。在英俄战争中作出重要贡献。1910年去世后,国际红十字会把南丁格尔的生日确定为国际护士节。 13、亨利·福特(1863~1947)美国福特公司创始人、汽车大王, 商界奇才。 14、伯特兰·罗素(1872~1970)。当代西方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 之一。一生勤奋,写出上百部着作和数千篇文章,其内容涉及哲学、文学、政治学等多个领域,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作家。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5、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英国首相、民族英雄。与斯大 林、罗斯福并称为二大战“三巨头”。 16、亚历山大·弗莱明(1881~1955)。英国着名细菌学家。因发 现青霉素(盘尼西林)而获1945年诺贝尔医学奖。 17、约翰·凯恩斯(1883~1946)。英国伟大的经济学家,凯恩斯 主义创始人。主张政府干预经济(刺激消费、刺激私人投资、国家直接投资等),避免失业和经济危机。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国外着名历史人物一览表(7--2) 国 别 重要历史人物 英国20 人 18、戴维·赫伯特·劳伦斯(1885~1930)。英国着名作家。人性回归讴歌着、性爱描写大师。精品包括《儿子与情人》、《虹》、《查泰来夫人的情人》等。 19、贝纳德·洛·蒙哥马利(1887~1976)。英军统帅,二大战英雄。“沙漠之狐”(隆美尔)的克星“沙漠之鼠”(蒙哥马利)。1941年被任命为盟军集群司令,参与了诺曼底登陆战役指挥。(诺曼底登陆最高指挥官艾森豪威尔)。

世界伟人大排名

1.穆罕默德 " 2.艾萨克"牛顿 " 3.耶稣 " 4.释迦牟尼 " 5.孔子 " 6.圣"保罗 " 7.蔡伦 " 8.约翰"古腾堡 " 9.克里斯托弗"哥伦布 " 10.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 11.卡尔"马克思 " 12.路易"巴斯德 " 13.伽俐留"伽俐略 " 14.亚里士多德 " 15.列宁 " 16. 摩西 " 17.查理"达尔文 " 18.秦始皇 " 19.奥古斯都"凯撒 " 20.毛泽东 " 21.成吉思汗 " 22. 欧几里德 " 23.马丁"路德 " 24. 尼古拉"哥白尼 " 25. 詹姆斯"瓦特 " 26. 君士坦丁大帝 " 27.乔治"华盛顿 " 28.迈克尔"法拉第 " 29. 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 " 30.奥维尔"莱特和威尔伯"莱特 " 31. 拉瓦泽 " 32.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 33. 亚历山大大帝 " 34.拿破仑"波拿巴 " 35. 阿道夫"希特勒 " 36.威廉"莎士比亚 " 37.亚当"斯密 " 38. 托马斯"爱迪生 " 39. 安东尼"万"雷汶胡克 " 40. 柏拉图

" 41.伽利尔摩"马可尼 " 42.路德维希"冯"贝多芬 " 43. 沃纳"海森堡 " 44.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 45. 亚历山大"弗莱明 " 46.西蒙"玻利瓦尔 " 47.奥利弗"克伦威尔 " 48.约翰"洛克 " 49.米开朗基罗 " 50.乌尔班二世 " 51.欧麦尔 " 52.阿育王 " 53.圣"奥古斯丁 " 54.马克斯"普朗克 " 55.约翰"加尔文 " 56.威廉"T "G "莫顿 " 57.威廉"哈维 " 58. 安托万"亨利"贝克雷尔" 59.格雷戈尔"孟德尔 " 60.约瑟夫"李斯特 " 61. 尼考罗斯"奥古斯特"奥托" 62.路易"达盖尔 " 63.约瑟夫"斯大林” " 64.勒内"笛卡尔 " 65.儒略"凯撒 " 66.弗朗西斯科"皮扎诺 " 67.荷南多"科尔特斯 " 68. 伊莎贝拉一世 " 69.威廉大帝 " 70.托马斯"杰佛逊 " 71.让"雅克"卢梭 " 72.爱德华"詹纳 " 73.威廉"康拉德"伦琴 " 74.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75.老子 " 76.恩利克"费米 " 77.托马斯"马尔萨斯

50个成语,每个背后都有一位历史名人

50个成语,每个背后都有一位历史名人! 1、鞠躬尽瘁(诸葛亮)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释义: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5、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6、图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接竿而起(陈胜)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世界近代史人物类归纳

世界历史上册人物类归纳 1.但丁:意大利诗人,文艺复兴的先驱。长诗《神曲》。 2.达?芬奇:意大利伟大的艺术大师,把艺术创作和科学探索结合起来。代表作《蒙娜丽 莎》《最后的晚餐》。 3.莎士比亚:英国的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位文学巨匠。批判了封建道德伦理观念 和社会陋习。代表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 4.哥伦布:意大利航海家;1492到达今天的美洲的古巴、海地等。发现美洲大陆。 5.麦哲伦: 1519年-1522年,率领船队首次完成环航旅行。 6.克伦威尔:英国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一位新贵族。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率领议会军 打败国王军队。共和国时期,掌握了政权,担任“护国主”,实行有利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政策。评价:资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 7.华盛顿:领导美国人民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实现国家独立,并当选美国第一任总统。 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颁布1787年美国宪法,领导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体。评价:是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8.罗伯斯庇尔: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代表人物。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 9.拿破仑:法国人。1799年,拿破仑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1804年,加冕称帝,建立 帝国——历史上称法兰西第一帝国。颁布《法典》,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对外多次打败欧洲反法同盟的军队,乘胜扩大了法国的疆域,控制了欧洲的很多地区。1812年,远征俄罗斯失利,1814年,拿破仑呗欧洲反法联军赶下台。评价:资产阶级政治家、革命家、杰出的军事家(战争狂人)。 10.哈格里夫斯:英国发明家。18世纪60年代发明了“珍妮机”,标志工业革命开始。 11.瓦特:英国机械师,1785年以后,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在纺织部门投入使用。成为工业 革命的标志发明。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12.史蒂芬孙:英国工程师,利用蒸汽机发明了火车机车。被称为“旅行者号”在英国试 车成功。 13.马克思:发表《共产党宣言》,号召全世界的无产者联合起来。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 生。 14.恩格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和会,他们汲取前人的思想精华,结合工人运动世界共 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15.欧仁?鲍狄埃:公社失败后创作了《国际歌》的歌词。 16.狄盖特:为《国际歌》谱曲。 17.林肯:美国总统。领导美国南北战争,解放了黑人奴隶。维护了美国的统一,发表了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为美国统一而战。 18.亚历山大二世:俄国沙皇。1861年签署废除农奴制法令。 19.明治天皇:推翻幕府后,明治天皇政府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改革,称明治维新。 20.爱迪生:美国科学家。在1879年研制成功耐用碳丝灯泡,被誉为“发明大王”。 21.卡尔?本茨:德国人,19世纪80年代设计出内燃机。1885年试制汽车成功。 22.莱特兄弟:美国人。1903年莱特兄弟制成飞机,并试飞成功。

最新高中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试卷及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期中测试1 ) 1.秦朝统治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年,但秦的制度对于此后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由秦开创并一直沿用至后世的制度是 ①皇帝制度②三公九卿制③科举制④郡县制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2.“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这反映了唐太宗 A.民贵君轻的思想B.农业为本的思想C.儒法并重的思想D.“存百姓”的思想3.唐太宗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独爱之如一”,对这一政策理解正确的是 A.唐朝统治者认识到民族平等B.李唐皇族有少数民族血统 C.有利于维护唐朝的统治稳定D.各民族关系一直非常和睦 4.柏拉图心目中理想国家的统治者应该是 A.公民推选出来的贤士B.战场上克敌制胜的勇士 C.仁慈而有权威的贵族D.富于理性和智慧的学者 5.亚里士多德说,“慷慨是挥霍与吝啬之间的中庸”“庄重是自傲与顺从之间的中庸”。孔子下列言论与之类似的有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C.人无远虑,必有近忧D.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6.克伦威尔在其施政纲领中说:“护国主为终身职务,与国会共同掌握立法权,与国务会议共同行使行政权,……议会的议案必须经过护国主的批准才能生效。”这表明克伦威尔A.蜕变为封建专制君主B.主张分散国家权力 C.严格遵守共和国原则D.建立个人独裁统治 7.华盛顿被美国人民尊称为“国父”,受到人民的尊敬,这是因为 ①赢得独立战争的胜利②开创美国近代民主制度 ③出任美国第一任总统④重国家利益不贪恋权位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④ 8.以下不属于 ...拿破仑对资本主义发展贡献的是 A.打败欧洲封建君主的进攻B.建立起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 C.确立西方世界的法律典范D.将大革命精神传播到欧洲国家 9. 《论语·雍也》篇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体现了孔子的哪一思想 A.仁者爱人 B.和而不同 C.中庸之道 D.克己复礼 10.学生向孔子问仁,孔子回答颜渊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回答仲弓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回答司马牛说:“仁者,其言也讱。” 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孔子开创私学之先例,所收学生并无贫富贵贱之分 B. 孔子根据学生基础和造诣的不同,给予不同的解释 C. 体现了孔子在处事原则上“中庸之道”的思想 D. 孔子论证了“仁”和“礼”的辩证关系 11.以下有关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孔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三人都认同奴隶制度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结构图

选修四总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㈠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一、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①根本原因:统一是历史必然趋势;②国力因素:商鞅变法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③民心因素:人民渴望统一;④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 二、秦始皇巩固统一采取的具体措施 ①政治上:建立皇帝制,推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②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经济发展;③军事上: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④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⑤交通上: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有利于各地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三、秦始皇的暴政的表现和暴政的影响 ⑴表现:①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②大兴土木,劳民伤财。③徭役繁重。④刑法严酷。⑵影响:激化阶级矛盾,加速秦的灭亡。 四、评价秦始皇 ①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另一方面他的暴政又导致秦朝很快灭亡;②秦始皇是封建社会初期地主阶级杰出政治家,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㈡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一、“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⑴原因:①客观上: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总结历代兴衰的经验。②主观上:唐太宗心存百姓,选贤与能,励精图治,善于用人与纳谏,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⑵主要表现:①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与能,加强中央集权,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②经济上:强调存百姓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③法律上:慎用刑法,使社会风气得到了很大改观;④思想上:文德治国,崇儒尊孔,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扩大统治基础;⑤民族关系上:采取民族平等政策,加强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往来或控制,促进民族关系发展;⑥对外关系上:采取积极友好态度和开放政策,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二、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①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②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过入了鼎盛时期。③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 ㈢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一、康熙帝初年面临问题 ①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②沙俄势力正在东来;③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④地方割据实力的威胁尚未清除⑤满汉矛盾尚未平复。 二、康熙帝巩固中国统一的举措 ①平定三藩,有利于安定统一;②收复台湾:启用郑氏降将施琅。收复后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和大陆联系,促进了台湾开发,巩固了海防。台湾正式隶属于清朝

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

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108名)提名 1、美尼斯(约在公元前3100年)统一古埃及。 2、汉谟拉比(公元前1792--前1750年在位)古巴比伦统一者,《汉谟拉比法典》。 3、姜尚(约公元前1128-约前1015)政治家、军事家。 4、梭伦(公元前638年—前559年)古希腊雅典改革家、政治家、诗人。民主政治的奠基人。 5、居鲁士大帝(公元前590—前529年)古代波斯帝国的缔造者。 6、乔达摩悉达多(公元前563年-前483年,)古印度佛教创始人。 7、老子(约公元前561~前471)道家学派创始人,辩证思想家。 8、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儒家学派创始人。 9、孙武(约公元前545年-前470年)著《孙子兵法》,该书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10、埃斯库罗斯(公元前525年出生)古希腊悲剧之父。 11、希罗多德(约前484年─前425年)古希腊历史之父。 12、米隆(活动于约公元前480年-前440年)古希腊雕塑家。 13、阿里斯多芬(约前450年-前380年),古希腊喜剧之父。 14、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哲学家。 15、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前322年)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 16、亚历山大(公元前356-前323年)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帝国皇帝。 17、屈原(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古代第一位大诗人。 18、欧几里得(公元前330年-前275年)古希腊数学家,几何之父。 19、阿育王(公元前273-前232年在位)古代印度统一者,佛教护法名王。 20、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年—公元前212年)发现了杠杆原理和浮力定律。 21、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统一中国。 22、汉高祖(公元前256年—前195年)刘邦,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 23、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前90年)中国最伟大的史学家。 24、维吉尔(公元前70年-前19年)古罗马诗人。 25、屋大维(公元前63年-公元14年)罗马帝国第一位皇帝。 26、蔡伦(?-121年)中国造纸术纸的重大改进者。 27、张衡(公元78年-139年)发明地动仪、浑天仪。 28、张仲景(约公元152年--约217年)奠定中医治疗学基础。 29、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书法家。 30、祖冲之(429年-500年)精确圆周率。 31、迦梨陀娑(约公元5世纪)印度诗人、剧作家。 32、贾思勰(公元六世纪)农学家。 33、隋文帝(541年-604年)统一中国,改革。 34、穆罕默德(约570年-632年)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帝国创立者。 35、唐太宗(598年-649年)李世民,大唐帝国的主要开创者。 36、吴道子(约680年-759年)画圣。 37、李白(701年—762年)诗仙。 38、杜甫(712年-770年)诗圣。 39、查理曼(约742年-814年)查理曼帝国建立者。 40、花拉子密(约780年-约850年)阿拉伯代数之父。 41、鲁达基(850年~941年)波斯诗人。

英国历史名人

英国历史名人 一、伊丽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年9月7日--1603年3月24日) 于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兰王国和爱尔兰女王,是都铎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后一位君主。她终身未嫁,因被称为“童贞女王”。她即位时不但成功地保持了英格兰的统一,而且在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统治后,使英格兰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英格兰文化也在此期间达到了一个顶峰,涌现出了诸如莎士比亚、弗朗西斯·培根这样的著名人物。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亦在此期间开始确立。在英国历史上在位时被称为“伊丽莎白时期”,亦称为“黄金时代”。 二、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 beare 1564~1616) 英国著名戏剧家和诗人。出生于沃里克郡斯特拉特福镇的一个富裕市民家庭,曾在当地文法学校学习。13岁时家道中落辍学经商,约1586年前往伦敦。先在剧院门前为贵族顾客看马,后逐渐成为剧院的杂役、演员、剧作家和股东。1597年在家乡购置了房产,一生的最后几年在家乡度过.莎士比亚的著作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他的作品被翻译、改编、出版、搬上舞台和银幕,他养活全世界千千万万的文化男女,也包括我们这些从事舞蹈工作的,我们对他永远感恩戴德。简而言之莎士比亚是被全人类神化了的人物。莎士比亚的作品一直是西方芭蕾舞编导们取之不尽的源泉. 四大悲剧:《哈姆雷特》Hamlet《奥赛罗》Othello《李尔王》king lear《麦克白》Macbeth;四大喜剧《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s Dream《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第十二夜》Twelfth night ;历史剧 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亨利八世,约翰王,里查二世,里查三世;154首十四行诗

美国100位历史名人榜(19):Thomas Paine

Headoffice管理总部 Thomas Paine (February 9, 1737 [O.S. January 29, 1736] –June 8, 1809) was an author, pamphleteer, radical, inventor, intellectual, revolutionary, and one of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the United States. Born in Thetford, Norfolk, Paine emigrated to the British American colonies in 1774 in time to participate in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His principal contributions were the powerful, widely-read pamphlet Common Sense (1776), advocating colonial America's independence from the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The American Crisis (1776–1783), a pro-revolutionary pamphlet series. The historian Saul K. Padover in the biography Jefferson: A Great American's Life and Ideas, refers to Paine as "a corsetmaker by trade, a journalist by profession, and a propagandist by inclination." Paine was deeply involved in the early stages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He wrote the Rights of Man (1791), in part a defence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against its critics, in particular the British statesman Edmund Burke. Despite not speaking French, he was elected to the French National Convention in 1792. The Girondists regarded him as an ally, so, the Montagnards, especially Robespierre, regarded him as an enemy. In December of 1793, he was arrested and imprisoned in Paris, then released in 1794. He became notorious because of The Age of Reason (1793–94), his book advocating deism, promoting reason and freethinking, and arguing against institutionalized religion and Christian doctrines. He also wrote the pamphlet Agrarian Justice (1795), discussing the origins of property, and introduced the concept of a guaranteed minimum income. Paine remained in France during the early Napoleonic era, but condemned Napoleon's dictatorship, calling him "the completest charlatan that ever existed". In 1802, at President Jefferson's invitation, he returned to America where he died on June 8, 1809. Only six people attended his funeral as he had been ostracized for his criticisms and ridicule of Christianity. American Revolution Thomas Paine has a claim to the title The Father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because of Common Sense, the pro-independence monograph pamphlet he anonymously published on January 10, 1776; signed "Written by an Englishman", the pamphlet became an immediate success., it quickly spread among the literate, and, in three months, 100,000 copies sold throughout the American British colonies (with only two million free inhabitants), making it a best-selling work in eighteenth-century America. Paine's original title for the pamphlet was Plain Truth; Paine's friend, pro-independence advocate Benjamin Rush, suggested Common Sense instead. The pamphlet appeared in January 1776, after the Revolution had started. It was passed around, and often read aloud in taverns, contributing significantly to spreading the idea of republicanism, bolstering enthusiasm for separation from Britain, and encouraging recruitment for the Continental Army. Paine provided a new and convincing argument for independence by advocating a complete break with history. Common Sense is oriented to the future in a way that compels the reader to make an immediate choice. It offers a solution for Americans disgusted and alarmed at the threat of tyranny. Paine was not expressing original ideas in Common Sense, but rather employing rhetoric as a means to arouse resentment of the Crown. To achieve these ends, he pioneered a style of political writing suited to the democratic society he envisioned, with Common Sense serving as a primary example. Part of Paine's work was to render complex ideas intelligible to average readers of the day, with clear, concise writing unlike the formal, learned style favored by many of Paine's contemporaries. Common Sense was immensely popular, but how many people were converted to the cause of independence by the pamphlet is unknown. Paine's arguments were rarely cited in public calls for independence, which suggests that Common Sense may have had a more limited impact on the public's thinking about independence than is sometimes believed. The pamphlet probably had

安徽历史名人

安徽历史名人全集 先秦两代 管仲庄子甘罗陈胜范增英布张良文翁桓谭桓荣范滂华陀左慈刘馥 三国魏晋 曹操周瑜小乔桓范曹洪曹仁鲁肃吕蒙曹真曹丕曹植嵇康王蕃刘伶 恒温桓伊戴逵 南北朝 何尚之何敬容 隋唐 耿询汪华汪伦张籍李绅杜荀鹤陈抟曹霸 五代十国 朱温朱友贞杨行密 宋 陈翥包拯高太后李公麟方腊吕本中宗杲张孝祥罗愿吕祖谦吴潜胡仔 胡舜陟毕昇梅尧臣鲁宗道 元明 朱升李善长汤和朱元璋常遇春徐达胡惟庸蓝玉沐英朱棣朱权程繁政 汪机傅友德邓愈何震胡宗宪朱有汪道昆许国程大位戚继光注迁讷 左光斗胡正言阮大铖吴应箕 清 萧云从汤鹏杨光先弘仁方以智钱澄之查士标汪昂施闰章梅清梅文鼎 张英戴名世方苞方观承张廷玉汪士慎程兰如刘大戴震鲍廷博姚鼐 罗聘邓石如曹振镛王贞仪高朗亭包世臣郑复光姚莹王茂荫张乐行 张守禹程长庚胡光墉年羹尧李鸿章张树声刘瑞芬孙家鼐丁汝昌刘铭传 汪莱 近代 杨文会周馥吴汝纶杨月楼孙多森程家柽吴樾范传甲施从云吴谷 宋玉琳张汇滔倪映典韩伯棠詹天佑 李经方段祺瑞周学熙倪嗣冲徐谦许世英叶春善柏文蔚杨小楼王揖唐 张敬尧陈独秀冯玉祥孙多钰方振武朱蕴山刘文典梅光迪 当代 黄宾虹柏文蔚汪孟邹方振武王亚樵张治中陶行知胡适张恨水 朱光潜陈延年王步文林散之李克农阿英田间蒋光慈乔年刘开渠 戴安澜王稼祥赵朴初吴作人张曙黄镇侯学煜姚依林杨振宁邓稼先 严凤英 胡锦涛吴邦国李克强 先秦: 老子 (前580-前500),姓李,名耳,字聃,今安徽亳州市涡阳县人,道家学说的创始人。曾出任周朝守藏室的史官(图书馆馆长),后弃官归隐。传说老子归隐时骑青牛路经函谷关,函谷关守令请求老子著书,于是有《老子》五千多言留于后世。《老子》即《道德经》,分“道”与“德”两部分,基本反映了老子的思想。道是“无”,但这个“无”并非不存在,道是“虚”,因其有巨大的包涵性。“德”就是得到道。小国寡民是老子道在社会的再现。老子的道家思想开启了中国几千年来崇尚自然,努力与自然合一的精神内涵。 庄子 (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著名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人生的终极意义和至高境界就是与道合一。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篇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管仲春秋时齐国名相,颍上人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经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为卿,被尊称“仲父”。他辅佐齐恒公对内对外政策进行全面改革,分国都为十五士乡和六工商乡,设各级官吏管理,并以士乡的乡里组织为军事编制;主张按土地好坏分等征税,适当征发力役,禁止掠夺家畜;用官府力量发展盐铁业,筹造和管理货币,调剂物价;特许在庶民中选士,予以破格提升。帮助齐桓公以“尊王攘夷”相号召,使齐国日益昌盛,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管仲是先秦法家思想的奠基人之一。现存《管子》76篇,多为后人假托。 孙孙敖霍邱人(生卒年不详)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公元前601年,出任楚国令尹(楚相),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宽刑缓政,发展经济,政绩赫然。主持兴修了芍陂(今安丰塘),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国力。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列其为第一人。 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陈胜(?~前208) 字涉。阳城(今属固镇县人,一说河南登封东南)人。雇农出身。秦二世元年(前209)被征屯戍渔阳(今北京密去西南),因洪水误期,按秦律当斩。遂与吴广在蕲县大泽乡(今宿县东南刘村集)发动同行戍卒九百人起义。各地纷纷响应,队伍发展至数万人,并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建立张楚政

英美文化 (英国部分答案)

(判断题) Chapter 1 1. People in different parts of Britain like to use the name England to refer to their country. (F) 2. The Severn River is the longest river of Britain, which originates in Wales and flows through western England.(T) 3. Today more than half of the people in Wales still speak the ancient Welsh language. (F) 4. In terms of population and area, Northern Ireland is the second largest part of Britain.(F) 5. Although the climate in Britain is generally mild, the temperature in northern Scotland often falls below -10℃ in January . (F) 6. The majority of the people in Britain are descendants of the Anglo-Saxons.(T) 7. The Celtic people were the earliest known inhabitants of Britain.(T) 8. English evolved into what is now described as Modern English from the late 16th century.(F) Chapter 2 1. British history before 55BC is basically undocumented.(T) 2. The Anglo-Saxons came to Britain in the 5th century.(T) 3. The chief or king of the Anglo-Saxons tribes exercised power at their own will. (F) 4. The Vikings began to attack the English coast in the 8th century.(T) 5. HenryⅡ built up a large empire which included England and most of France.(T) 6. The Magna Carta was designed to protect the rights of both the privileged class and the townspeople.(F) 7. The Hundred Years’War (1337-1453) was a series of wars fought between the British and the Vikings for trade and territory.(F) 8. In an effort to make a compromise between different religious factions, Queen ElizabethⅠactually defended the fruit of the Reformation.(T) Chapter 3 1. Conventions are regarded less important than the statutory law in the working of the British government.(T) 2. The British monarchy has never been interrupted throughout the history.(F) 3. In reality, the British King or Queen is the source of all government powers.(F) 4. The British Parliament is the law-making body of the Commonwealth of Nations.(F) 5. The members of the House of Commons are appointed rather than elected.(F) 6. The British Prime Minister is the leader of the majority party in Parliament.(T) 7. Cabinet members are chosen by the Prime Minister from various political parties in Parliament.(F) 8. The legal systems in England, Wales, Scotland and Northern Ireland are much similar in terms of law, organization and practice.(T) Chapter 4 1. British was the first industrialized nation in the world.(T) 2. The British economy experienced a relative decline during the post-war period.(T) 3. Limited resources and high unemployment rate were persistent problems that prevented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Britain after World WarⅡ.(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