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课程财政学课程简介

财政学课程财政学课程简介
财政学课程财政学课程简介

财政学课程简介

财政学是高等院校财经类11门核心课程之一,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研究确定的经济学类4个专业的8门共同核心课程之一,是经济类、管理类14门核心课程之一。

财政学一是门经济应用学科,以理论经济学为基础,为财政实践提供理论支持与指导。同时,由于财政处于生产关系中分配环节的主导地位,是众多课程的基础课程或关联课程。财政学上承基础理论经济学,中连各部门经济学,下接各个管理学科。理论经济学拓展研究范围要涉及财政学的内容,如公共部门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各部门经济学的对政府经济分析必需了解财政学,如运输经济学、金融学、国际贸易学等等;工商管理与公共管理研究必然要与政府打交道,不掌握财政学的内容,如何称得上了解政府,特别是会计学专业,其行业主管部门是财政部门,不学财政学,连主管部门能干些什么都不知道,如何知道为什么要交税,如何为企业争取财政补贴或“税收支出”。

最早比较完整的财政理论出现于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之中,其后经历了以《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为代表,推出有效需求理论而著称的凯恩斯主义。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货币主义与供给学派等对凯恩斯主义又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从20世纪80年代起,以公共财政学说为体系的财政理论盛行于世界各国。目前财政学课程的内容就是建立在公共财政思想的基础之上。

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是政府的经济行为,直接表现为政府的财政收支,具体包括财政收入的形成、财政支出的实现、国有资产的管理、财政体制与财政政策等等。进而扩展到公共部门经济领域,研究怎样通过财政体制和政策来消除通货

膨胀、失业和衰退,实现经济稳定、宏观平衡等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从财政学研究政府具体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效率与公平来看,通过公共选择与成本收益分析来决定每一笔的收入与支出。财政学是一门地地道道的微观经济学。

从财政学研究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整体调节与控制来看,财政政策是政府干预经济的重要经济手段之一。可以说财政学又是一门有全局观的宏观经济学。

财政学的发展本身也经历从微观走向宏观,又从宏观走向微观的过程,即从亚当·斯密的微观经济学走向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又从凯恩斯宏观干预失败使人们认识到微观失效是宏观失败的根源,只有有效供给才能从根本上稳定与发展经济。

当前我国的财政学研究内容便有一个从研究宏观调控经济走向研究微观效率的趋势。即越来越多研究具体财政收支的公平与效率。

《电子仪器与测量技术》课程标准

《电子仪器与测量技术》课程 教学标准

目录 一、课程名称 二、适用专业 三、必备基础知识 四、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五、主要教学内容描述 六、重点和难点 七、内容及要求 模块一:电子测量技术基础 1、教学内容 2、教学要求 3、教学手段及方法 模块二:电子测量仪器 1、教学内容 2、教学要求 3、教学手段及方法 模块三:电子测量实训 1、教学内容 2、教学要求 3、教学手段及方法 模块四:现代电子测量技术 1、教学内容 2、教学要求 3、教学手段及方法 八、说明 1、建议使用教材和参考资料 2、模块学时分配 3、考核方法及手段 4、注意事项 5、其他说明 一、课程名称:电子仪器与测量技术。 二、适用专业:电子工程系各专业、通信工程系各专业。 三、必备基础知识:电分析基础、路低频电子线路、高频电子线路、数字电子技术等。 四、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1、课程的地位:电子工程系与通信工程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 2、课程的作用 《电子仪器与测量》课程是我院电子工程系与通信工程系各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有关电子测量仪器的基本知识和电子测量仪器的操作使用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电子测量的原理和方法,掌握常用电子测量仪器的原理、性能和使用方法,了解测量误差的来源及处理方法。其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测量误差和测量结果处理、测量用信号源、波形测量与示波器、频率与时间的测量、电压测量、频域测量、频谱分析和非线性失真的测量等。其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使用和维护电子仪器,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创新精神。初步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与训练,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得到提高,职业道德观得到加强。该门课程学习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就业能力。五、主要教学内容描述 电子测量及测量技术基础、测量用信号源、电子示波器、电能量测量仪器、时间与频率测量仪器、频域测量仪器、常用元器件测量仪器、数据域测量仪器、现代电子测试技术与自动测试系统等。 六、重点和难点 1、重点 教学内容的重点是介绍各种通用仪器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工作特性和使用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对仪器的具体电路不作过多的讨论和分析,只重点介绍那些与仪器功能、正确使用仪器有关的特殊电路。 2、难点 各种通用仪器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工作特性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现代电子测量的结构与原理。 七、内容及要求 模块一:电子测量和仪器的基本知识 1、教学内容 (1)电子测量的意义、内容、特点和基本方法。 (2)计量的基本概念 (3)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类型及表示方法。 (4)电子测量仪器的功能、分类、主要性能指标、发展概况与正确使用。 2、基本要求 (1)掌握电子测量的意义、内容、特点和基本方法。 (2)掌握计量与单位制。 (3)掌握误差产生的原因、类型及表示方法。 (4)了解量值的传递与跟踪。 (5)了解电子测量仪器的功能、分类、主要性能指标。 (6)理解电子测量仪器的主要性能指标。 (7)会对测量结果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 3、教学手段及方法 教学中除理论教学外,可以多使用实验室、多媒体、演示、讨论、室外教学等。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

高频电子线路教学大纲

四川科技职业学院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基本情况 课程中文名称:高频电子线路 课程英文名称:High frequency electronic circuits 课程代码: 课程性质:必修 课程学时:64 课程学分:4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通信技术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 二、教学目标 《高频电子线路》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课程。掌握高频电子信息产生、发射、接收的原理与方法,理解高频电子器件和高频电路的工作原理;掌握高频电子线路的基本组成、分析和计算方法;掌握高频电子线路的识图、作图和简单设计方法;了解高频电子线路的最新发展动态,为后续电子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1.了解通信系统组成,掌握非线性电路与选频电路的分析方法,熟悉晶体管高频等效模型。 2.清楚高频小信号选频放大器的一般模型与任务,重点掌握晶体管谐振放大器,熟悉放大器的稳定性。 3.了解放大器内部噪声的来源、性质,熟悉元件噪声模型,熟知信噪比、噪声系数的概念,并会简单计算。 4.了解高频功率放大器的应用,熟知丙类谐振放大器的工作原理,会分析该放大器的工作状态,熟知其高频特性。了解有关高频功率放大器的一些新技术。 5.熟知反馈型自激振荡器的工作原理,重点掌握LC正弦波振荡器,会分析电路、定量计算、确定主要参数。应知道石英晶振的相关知识。 6.必须熟知调制、解调的相关重要概念,熟知幅度(角度)调制(解调)的常用电路,熟练掌握相关基本数学计算。 7.清楚混频(变频)的概念,熟知变频干扰。 8. 熟知电子线路中三种常用的反馈控制电路:AGC、AFC、APC。重点掌握锁相环路(PLL即APC)的工作原理。 第一章绪论

解剖学基础第九章神经系统题库

解剖学基础第九章神经系统题库 1.躯体运动区位于() [单选题] * A.中央后回及中央旁小叶后部 B.中央前回及中央旁小叶前部(正确答案) C.角回 D.颞横回 E.距状沟两侧 2.脊髓灰质前角的神经元是() [单选题] * A.交感神经元 B.副交感神经元 C.运动神经元(属于躯体运动神经元)(正确答案) D.联络神经元 E.感觉神经元 3.关于交感神经,叙述错误的是() [单选题] * A.低级中枢位于脊髓胸1至腰3节段 B.节前纤维短 C.节后纤维短(正确答案) D.周围神经节位于脊柱两旁或前方 E.分布范围广 4.关于内囊的描述,错误的是() [单选题] * A.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 B.是大脑内一囊状结构(正确答案)

C.当一侧内囊损伤时,可出现对侧半身感觉和运动障碍 D.由上行感觉纤维束和下行运动纤维束组成 E.是一白质板 5.在脊髓的被膜中,位于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之间的间隙称() [单选题] * A.硬膜外隙(正确答案) B.蛛网膜下隙 C.终池 D.胸膜腔 E.腹膜腔 6.正常成人脊髓下端平对椎体下端 [单选题] * A.第一胸椎 B.第一颈椎 C.第一腰椎(正确答案) D.第三腰椎 E.第三胸椎 7.中枢神经系统内,由起止和功能相同的神经纤维聚集成束,称() [单选题] * A.灰质 B.白质 C.神经 D.纤维束(正确答案) E.神经核 8.位于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的腔隙称() [单选题] * A.第三脑室

B.第四脑室(正确答案) C.侧脑室 D.终池 E.第一脑室 9.位于蛛网膜与软膜之间的腔隙称() [单选题] * A.蛛网膜下隙(正确答案) B.硬膜外隙 C.海绵窦 D.乙状窦 E.椎动脉 10.在周围神经系统内,由神经纤维构成的条索状或束状结构称() [单选题] * A.神经核 B.纤维束 C.神经(正确答案) D.白质 E.灰质 11.支配面部面肌(即表情肌)的脑神经是() [单选题] * A.展神经 B.三叉神经 C.面神经(正确答案) D.坐骨神经 E.视神经 12.不属于运动性脑神经的是() [单选题] *

食用菌栽培学课程论文详解

食用菌栽培学课程论文论文题目:金针菇工厂化设施栽培技术研究综述 学院:园艺 专业年级:设施2008 学号:080373018 姓名:邓威权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摘要:金针菇工厂化设施栽培是现代农业生产的一种新型方式,本文通过介绍金针菇工厂化设施栽培与常规季节栽培的差异,以及金针菇工厂化设施栽培的发展现状和市场前景,立足我国金针菇工厂化栽培还不成熟的国情,提出了金针菇工厂化栽培如何进行工厂选址、合理布局、厂房车间设计以及生产管理上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金针菇;工厂化;设施;栽培;管理 目前,日本和我国台湾省的金针菇栽培业都很发达,他们均采用完整的机械化、自动化生产体系进行金针菇工厂化栽培,每个栽培厂日产量都在吨级以上,产品销往世界各地。而国内金针菇栽培仍以季节性栽培为主。随着金针菇市场的不断发展,我国传统的金针菇生产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金针菇市场发展的需要,工厂化设施栽培在现代金针菇生产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广东、福建、浙江等地也兴建了多家金针菇栽培厂,但成功的还在少数,研究金针菇工厂化栽培技术以及工厂布局等方法对加快我国工厂化栽培现代农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1 金针菇工厂化设施栽培的意义 1.1 概念 金针菇工厂化设施栽培是随着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兴起的一种新型的、集现代化企业化管理栽培方法。金针菇工厂化栽培顾名思义,是通过人为地改进设施设备、人工调控条件及其它辅助手段进行的栽培,使金针菇在不能正常生产的自然季节里生长、出菇,并且还可获得与正常季节的生产相近的生产效果[1]。 1.2 金针菇工厂化设施栽培与常规季节栽培的区别 1.2.1栽培时间 金针菇属于低温型恒温结实性菌类,在自然的气候条件下栽培,要考虑出菇温度是否适宜,北方地区栽培季节从9月下旬到次年夏初;南方地区栽培,一般在10月下旬到次年4月底进行,栽培时间受到了较大限制[2]。相比之下,金针菇工厂化设施栽培周年都可以生产,不存在栽培季节的选择问题。 1.2.2 栽培规模 工业化设施栽培, 各生产场规模较大,投入往往需要上千万,甚至上亿元,一次性投入成本较高。周年栽培的企业通常都是采用流水线生产,自然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就比常规的季节栽培高。金针菇专业户季节栽培时,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对栽培场所的要求往往低,通常采用“一区制”,即菌丝培养和出菇置在同室内进行,相比之下,工厂化栽培卫生要求高,通常采用“二区制”,甚至“三区制”,把培养诱导、驯化抑制、出菇分区管理。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高频电子线路 课程代码:05034 适用专业:应用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学时:72 学分:4.5 制订人: 审核: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高频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05034 课程名称:高频电子线路 英文名称:High Frequency Electronic Circuits 课程性质:职业技术学习领域 总学时:72 理论学时:54 实验(训)学时:18 适用专业:应用电子技术、通信技术 第一部分课程定位与设计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各种高频电子线路模型、电路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电路的分析方法和各种电路的内在联系,以期达到能运用各种高频电路的能力。同时也为专业课和其它电子信息学科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通信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为后续学习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作用 本课程旨在讲述非线性电路的分析方法及其在通信领域的应用。学完课程后,学生应能建立非线性的概念,在掌握模拟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的同时,分析、设计电路的能力与专业素养也将得以提高。 三、前导后续课程 本课程是应用电子专业和通信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前导课程是《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及《模拟电子技术》,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电路模块及低频电子线路的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学习本课程的理论及非线性电路的分析方法。 四、设计理念和思路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培养应用型高职高专人才为指导思想,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高频非线性电路知识的同时,能够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可以面向应用岗位。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将通信系统中所涉及到的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

高频电子线路教学大纲

《高频电子线路》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High Frequency Electronic Circuits 学分:3学分学时:48学时理论学时:40学时实验学时:8学时 教学对象: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生 先修课程: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低频电子线路 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阐述的通信电路已广泛用于各种频段的信号传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并掌握高频电子线路的工作原理和分析方法,能够对主要功能电路进行分析和设计,并具备根据生产实践要求、用这些单元电路构成电子电路系统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较坚实的技术理论基础。 教学要求: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大学物理、电路、信号与系统、低频电子线路。它的目的主要向学生介绍无线通信系统中功能电路的原理,注重加强基础,对电子电路基本单元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分析方法进行详细的讲解,并指出每章的重点和难点部分。通过纳入电子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启迪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内容和方法的理解,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简单电子电路系统的分析方法与设计方法。 教学内容: 绪论(1学时) 基本要求: 本章要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基本工作原理、电路系统的非线性及本课程的特点。 重点: 建立起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认识本课程的特点。 难点: 电路系统的非线性。 第一章LC谐振回路(4学时) 1. LC谐振回路的选频特性和阻抗变换特性 2.集中选频滤波器 3.电噪声 4.反馈控制电路原理及其分析方法

基本要求: 掌握LC串并联回路的组成、原理及特性;掌握LC阻抗变换电路的结构、分析方法;了解常用集中选频滤波器的特点和使用方法;了解电噪声的概念和来源,了解噪声温度的概念,掌握噪声系数的定义和计算;了解反馈控制电路的概念。 重点: 掌握LC串并联回路的组成、原理及特性;掌握LC阻抗变换电路的结构、分析方法;掌握噪声系数的定义和计算。 难点: LC谐振回路中谐振电导(电阻)、品质因数的计算,接入系数的计算。 第二章高频小信号放大电路(5学时) 1.谐振放大器 单管单调谐放大器、多级单凋谐放大器、谐振放大器的稳定性 2.宽频带放大器 展宽放大器频带的方法 基本要求: 掌握高频小信号调谐放大器的组成、工作原理和分析方法;了解调谐放大器不稳定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重点: 高频单调谐放大器的等效电路、性能指标要求及分析。 难点: 高频单调谐放大器的的指标分析。 第三章高频功率放大电路(6学时) 1.丙类谐振功率放大电路 丙类谐振功率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性能分忻,直流馈电线路与匹配网络 2.宽带高频功率放大电路与功率合成电路 基本要求: 了解高频功率放大器中的功能和性能指标;掌握丙类调谐功率放大器的电路组成、工作原理和分析方法;了解传输线变压器的特性和应用;了解功率合成技术。 重点: 掌握丙类调谐功率放大器的电路组成、工作原理和分析方法;了解传输线变压器的特点;了解功率合成技术。 难点: 丙类谐振功率放大电路的性能分忻。 第四章正弦波振荡器(4学时)

剑桥少儿英语教材介绍

剑桥少儿英语教材介绍 2003-07-01 00:00 2000年12月第一版《剑桥少儿英语》教材系列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中英教育测量学术交流中心组编、北京新知堂教育网络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制作、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是"剑桥少儿英语"学习系统唯一指定的培训版教材。 这套教材专为我国6~12岁的年龄段的少年儿童学习英语而设计。本教材不仅完全符合剑桥少儿英语大纲的教学要求,而且参照了《英语教学大纲》(教育部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及国内外比较有代表性的儿童英语教学标准,在内容和形式上反映了少儿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征,突出了"活泼、有趣、轻松、连续"的特色。 《剑桥少儿英语》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中英教育测量学术交流中心和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共同委任的中国剑桥少儿英语高级培训官邱耀德先生、剑桥少儿英语师资培训基地王、梁清女士等执笔,除经"剑桥少儿英语专家委员会"统一评审外,还先后经过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专家Melanie Williams女士、澳大利亚专家Marilyn Burke先生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外语室主任龚亚夫先生等审定。上述专家经过评审后一致认为,新版教材在教学内容上更贴近"剑桥少儿英语"的培养目标,教学方式更加灵活,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整个教学过程更能激发儿童学习英语的兴趣,并为今后他们的继续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育部长陈至立同志特为《剑桥少儿英语》撰写了序言,国家总督学柳斌同志题写了书名,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总裁米歇尔?霍尔斯特德先生专门致辞《剑桥少儿英语》读者。 《剑桥少儿英语》具有如下特点: 1、语言标准。教材由具有多年亚洲儿童英语教学经验的英语专家编写,其编排设计充分考虑了儿童学习的特点,将相对枯燥的词汇、语法、语用及语音知识巧妙地融汇其中,生动、标准的语言为儿童的入门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贴近生活。教材的内容真实反映了亚洲地区儿童生活的实际情况,对话、练习、歌曲、游戏都是孩子们生活中所喜闻乐见的,容易理解,便于接受。

新概念青少及剑桥少儿英语的区别

新概念青少版及剑桥少儿英语的区别

————————————————————————————————作者:————————————————————————————————日期:

《剑桥少儿英语》与《新概念英语青少版》的区别 一、特点 《剑桥少儿英语》针对非英语母语国家6至12岁少年儿童的英语能力培养和提高设计的考试。分为剑桥少儿英语一级、剑桥少儿英语二级、剑桥少儿英语三级,考试包括听、说、读写三部分。从培养少年儿童的英语基础语言能力和语感入手,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思维能力。通过贴近生活的易学、易懂、易掌握的对话、练习、歌曲、游戏进行英语教学。 《新概念英语青少版》属于“新概念英语”教学体系,为中国9-15岁的青少年以及英语初学者编写。《新概念英语青少版》(JNCE)整套教材分为5个级别,每个级别含A、B两个分册。五年完成整个教学计划。教材内容涵盖了最新《英语课程标准》对中、小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既满足了我国学生升学考试的需要,又兼顾了在实际交际中运用的需要。 另:《剑桥少儿英语》和《新概念英语青少版》都有入门级教材,针对学龄低5-8岁,没有英语学习经历的儿童。 二、适合年龄 《剑桥少儿英语》是以“剑桥少儿英语考试大纲”为依据编写的一套少儿英语教材,重视通过游戏性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

英语学习兴趣。适合培养儿童英语兴趣,发展语言能力。更多是作为一门兴趣课来学习。 《剑桥少儿英语》有其测试系统。剑桥少儿英语考试(CYLE)是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UCLES)特别为测试4-12岁少儿的英语水平而设计的一套测试系统。该考试分为三个级别,引进中国后,增加了预备级,分别为预备级(Pre-Starters),一级(Starters),二级(Movers)和三级(Flyers),(喻示着孩子们从刚刚起步starters到渐渐前进movers直至最终起飞flyers来学习掌握和使用英语)。一级到三级的教材的新增单词量分别在682、1150和666。(一级到三级的单词量为累加过程,即学完剑桥少儿英语三级所掌握的词汇量为2500左右。) 《新概念英语青少版》也提倡寓教于乐,强调练习方式的多样性与灵性,但更以坚实的系统性学习为宗旨,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循序渐进、扎扎实实地掌握语言。 《新概念英语青少版》适合9岁-15岁青少年以及英语初学者,具体参照如下表:量适用年级英语水平参照: 级别词汇量适用年级英语水平参照 《新概念英语青少版》(1A、1B)约600个生词和50个短 语 小学3、4年级学 生 相当于国家英语课程标准1级要 求 《新概念英语青少版》(2A、2B)新增700个生词和60 个短语 小学5、6年级学 生 相当于国家英语课程标准2级要 求

解剖学 15中枢神经系统习题解析

中枢神经系统 1脊髓的位置(B ) A 、几乎与椎管同长 B 、上端于枕骨大孔续延髓 C 、成人下端至第一骶椎下缘 D 、小元下端平第3 骶椎 E 、脊髓末端膨大称腰髓膨大 2脊髓(C ) A 、成人从枕骨大孔延伸到第2 腰椎下缘 B 、在胸段大部分有侧角 C 、有31 个节段 D 、背侧有一条深的后正中裂 E 、在新生元下端平齐第1 腰椎下缘 3成人脊髓下端平齐(D ) A 、第1 骶椎水平 B 、第2 腰椎下缘水平 C 、第3 腰椎与第4 腰椎之间 D 、第1 腰椎下缘水平 E 、第1 骶椎下缘水平 4有关脊髓的外形说法,错误的是(D ) A 、脊髓第四颈节段至第一胸节段为颈膨大 B 、脊髓第二腰节至第三骶脊髓节为腰髓膨大 C 、脊髓的末端称脊髓圆锥 D 、脊髓后正中沟有后根附着 E 、脊髓的前正中裂比后正中沟深 5成人脊髓的终丝(D ) A 、全长被硬脊膜包裹 B 、附着于骶骨的背面 C 、内有神经细胞 D 、在第2 骶椎水平以下被硬脊膜包裹,向下止于尾骨背面 E 、在第2 腰椎处出硬脊膜,止于第2 骶骨背面下缘 6何处损伤可伤及脊髓骶段(A ) A 、第1 腰椎 B 、第2 腰椎 C 、第5 腰椎 D 、第1 、2 骶椎 E 、第3 腰椎 7 第7 颈脊髓节平对(B ) A 、第4 颈椎体 B 、第5 颈椎体 C 、第6 颈椎体 D 、第7 颈椎体 E 、第1 胸椎体 8马尾主要由(E )

A 、胸、腰脊神经根形成 B 、胸、骶脊神经根组成 C 、胸、尾脊神经根组成 D 、胸、腰、骶、尾脊神经根组成 E 、腰、骶、尾脊神经根组成 9腰椎穿刺抽取脑脊液应在哪个棘突间隙(C ) A 、第于二胸椎与第一腰椎棘突间隙 B 、第一腰椎与第二腰椎棘突间隙 C 、第三腰椎与第四腰椎棘突间隙 D 、第五腰椎与第一骶椎棘突间隙 E 、骶管裂孔处 10胶状质属于脊髓灰质何层内的结构(B ) A 、板层I B 、板层II C 、板层III D 、板层IV E 、板层V 11后角固有核是何板层的细胞群(C ) A 、板层I 和板层II B 、板层VIII C 、板层III 和板层IV D 、板层V 和板层VI E 、板层VII 12右侧颈5 一胸2 后角受损时产生(D ) A 、病变水平以下的对侧肢体所有感觉缺失或减退 B 、病变水平以下同侧肢体所有感觉缺失或减退 C 、右上肢所有感觉减退或缺失 D 、右上肢痛、温觉减退或缺失而触觉和深感觉保留 E 、左上肢痛、温觉减退或缺失而触觉和深感觉保留13脊髓内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所在部位是(B ) A 、后角固有核 B 、中间外侧核 C 、骶中间外侧核 D 、胸核 E 、中间内侧核 14脊髓的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位于(B ) A 、胸核 B 、中间外侧核 C 、骶中间外侧柱 D 、中间内侧核 E 、网状结构 15关于脊髓中间外侧核的描述,错误的是(D ) A 、它形成灰质的侧角 B 、存在于脊髓的胸段和上腰段

食用菌栽培学复习资料全

《食用菌栽培》复习重点内容 一、名词解释 食用菌:一切可供人们食用或药用的大型真菌。食用菌具有食用、药用价值的食品,具有降解农作物的下脚料,转变成美味的蛋白质,具有变废为宝、促进良性生态循环的功能。。 菌种:指来源于单一的菌体,在形态、生理、遗传上一致,并能体现该种特性的菌丝培养物。(或:人工培育的,在一定基质上的,用以扩大繁殖的,纯的菌丝体) 孢子:真菌的繁殖单位,功能如同植物种子。有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两类。 子实体:子实体是高等真菌的产孢结构,由已组织化了的菌丝体组成。子实体是人们食用的部分。 生活史:食用菌的生活史是从孢子萌发经菌丝体到第二代孢子的整个发育过程。 低温型品系:在低温下形成原基和产生子实体的品系,如金针菇等。 中温型品系:在中温下(常温15~27℃)形成原基和形成子实体的品系。 高温型品系:在高温下(常指25~30℃)形成原基和生长子实体的品系。 生物学效率:又称生物转化率,指食用菌的鲜重同产出该产量鲜菇(耳)所用培养料干料的重量百分比。或生物转化率%=(食用菌的鲜重/所用培养料干料重量)% 同宗配合:在高等真菌的发育中,同一菌丝细胞通过自体结合而产生有性孢子的现象,又称自交可孕,如草菇。它相当于刚等植物的“雌雄同株”的性配现象。 异宗结合:由不同的孢子萌发的菌丝结合而产生有性孢子的现象,称异宗结合。如: 组织分离法:是指食用菌的子实体、菌核或菌索上取一部分组织,使其在培养基上萌发而获得食用菌纯菌丝体的方法。 质配:两条可亲和的即可互相交配的单核菌丝,在接触细胞壁发生溶解,使两性的细胞原生质(包括细胞核)进行融合,但不进行核配的性行为。次生菌丝体就是由初生菌丝细胞质配后形成的。 核配:性细胞的细胞核的结合过程。核配通常发生在特殊的细胞(担子或子囊细胞)中。 原基:子实体的原始体,是菌丝体发育到生殖阶段所形成的胚胎组织。原基进一步发育,即成为子实体。 减数分裂:连续进行两次细胞分裂,其中的一次细胞分裂使染色体减半。 常压灭菌:即在一个蒸汽压力下(温度为100℃)的灭菌法。常压灭菌时间一般为8-10h.。高压灭菌:在0.1mpa 的压力下,温度为121℃,灭菌时间为1-1.5h. 巴氏灭菌:采用培养料的发酵,使料温加热到62℃-70℃的温度, 30分钟后,便可杀死不耐高温的微生物营养细胞的方法。(由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首创的,故名巴氏灭菌法。)在双胞蘑菇栽培中,该法多用于堆肥的后发酵(或称二次发酵,室内发酵)上,以达到消灭病虫害,改善理化状态和提高堆肥营养利用率的目的。 锁状联合:担子菌的双核细胞进行特殊分裂而在菌丝上出现的一种锁状结构。 木腐菌:引起木材腐熟的真菌。很多食用菌,如银耳目的银耳和木耳,伞菌目的香菇和侧耳,多孔菌目的猴头和灰树花等均属木腐菌 变温结实性:子实体分化必须要有较大的昼夜温差刺激才能完成的食用菌种类,称~。温差幅度越大越好,一般在8~10℃。如香菇、平菇等。 恒温结实性:具有保持恒温形成子实体的结实习性,这类食用菌称~。 液体菌种:食用菌经深层发酵培养出来的大量菌丝球用来作繁殖的材料就是~

电子产品制造工艺课程标准

电子产品制造工艺课程标准 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1. 1课程性质与作用 课程的性质《电子产品制造工艺》课程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校企合作开发的基于针对电子产品维修试验员、电子产品装接工、电子产品设计测试助理工程师、电子生产工艺助理工程师所从事典型工作任务(比如:识读电子产品工艺文件、采购电子元器件(询价与下单)、分拣与测试电子元器件、焊接电子线路板、装配电子产品、检验电子产品质量等)进行分析后,归纳总结出来为其所需求的电子产品生产、组装、调试、检测、维修等能力要求而设置的课程。 课程的作用《电子产品制造工艺》课程是在学生学习《低频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等专业基础课程之后,掌握了电子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知识,能够进行简单的电路分析与设计,《电子产品生产工艺》是直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专业技术学习领域课程,该课程的培养目标对应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能力结构中的电子产品生产装配、调试和生产管理能力,属于专业核心课程。同时为后续课程《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电子产品维修技术》和《单片机设计》等技术做基础,课程的设计衔接服务于培养目标。 1.2课程基本理念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行业企业为依托,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做合一。 1.3课程设计思路 (1)首先针对专业岗位群进行企业调研 针对电子类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岗位群(包括电子产品装接工、调试工、检验员、维修工等)进行深入调研,先后访问了不同岗位上的多名领导和员工,针对其从事的工作岗位、工作任务等进行了详细的调研。 (2)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并确定行动领域 根据工作岗位、工作任务的调研结果,和企业专家一起进行归纳汇总,得到了“电子元器件检测与识别、元器件插接、手工焊接、自动焊接、整机装配、电子电路制图、电子电路制版、电子产品调试、电子产品检验与包装等”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与方法、工作的对象和工具所涉及的知识进行分析,将“电子元器件检测与识别、元器件插接、手工焊接、自动焊接、整机装配等”相互关联的几个典型工作任务归类,即得到了“电子产品的装配、检验与调试”等实践项目内容。 (3)结合国家职业标准确定了课程标准 在课程主讲老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参与下,根据岗位对职业能力的要求,结合“电子产品制造工艺”国家职业标准,明确本课程教学内容及对各内容的掌握要求。然后,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的特点,将各教学内容进行知识的解构。按照职业成长规律与认知学习规律,将本课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大纲-山东大学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是通信专业与电子信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和掌握通信电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分析方法,为学习后继课程和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各种通信电路单元的工作原理,熟悉常用电路的组成形式,对电路参数进行计算和分析,通过试验,对电路进行计算和测量。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绪论(4学时) 1、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了无线电通信的发展历史,我国的通信产业现状,无线电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明白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2、课程内容 (1)无线电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2)无线电信号的特点 (3)无线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 (4)调制解调的概念,载波 3、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电波传播,频段,载波,调制解调。 (2)领会:无线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第二章高频电路基础(10学时) 1、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电子元器件的高频特性,熟悉常用的元器件的高频性能。熟悉电子噪声的特性及分析解决方法,噪声系数的计算。 2、课程内容 (1)高频电路中的有源器件 (2)无源器件和组件 (3)电子噪声 (4)噪声系数的计算和测量 3、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高频等效,线性电路,非线性电路,通频带,噪声系数。 (2)领会:谐振电路的计算,噪声系数的计算,通频带意义。 第三章高频谐振放大器(12学时) 1、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高频功率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掌握电路的分析方法和一般计算。掌握高频功率放大器的外部特性,熟悉匹配电路,会分析实际电路。 2、课程内容 (1)高频小信号放大器 (2)高频功率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性能分析。 (3)高频功率放大器的高频效应和实际电路; (4)高频功率放大器的功率合成; 3、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系统解剖学最全的神经系统重点

神经系统 传入(感觉)神经元传出(运动)神经元中间(联络)神经元 神经纤维nerve fiber:轴突+神经胶质 灰质gray matter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和树突集聚之处 在大、小脑表面者称为皮质cortex 白质white matter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集聚之处(髓鞘) 在大、小脑深部者称为髓质medulla 神经核nucleus中枢神经系统内(除皮质外) 形态与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集聚之处 神经节ganglion周围神经系统内 形态与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集聚之处 纤维束fasciculus中枢神经系统内 起止、行程与功能相同的纤维聚集体 神经nerve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集聚体 脊髓 spinal cord *椎管内 45cm 枕骨大孔—L1下缘末端变细-脊髓圆锥 *颈膨大 (C5-T1) 腰骶膨大 (L2-S3) *CTLSCo 484844 0 -1-2-3 脊髓的内部结构:灰质:*前角内躯外肢阿尔法—随意肌伽马—梭内肌 *后角边缘固有胶胸核 *后角固有核其轴突至对侧形成脊髓丘脑束到背侧丘脑腹后外侧,另可上升或下 降联络不同节段。 *侧角 T1-L3交感神经 S2-4副交感神经。 白质:*前后侧三索 *联络脑和脊髓长纤维 联络各节段的固有束 连接两侧前索的白质前联合 S1*后索薄束T5下楔束T4上脊神经节--延髓内薄束核、楔束核 *传导同侧躯干、四肢的本体感觉和皮肤的精细触觉 *内→外侧骶→腰→胸→颈。 S2*侧索的前部和前索内脊髓丘脑束对侧后角固有核上升交叉—脊髓丘系 *侧束传导痛觉和温度觉 前束传导粗略触觉 *均是传导对侧内→外侧与上相反 S3脊髓小脑后束同侧胸核→小脑下脚→小脑皮质 S4脊髓小脑前束对侧后角基部→小脑上脚→小脑皮质 S3 S4传导躯干下部和下肢的非意识性本体感觉 X1*侧索、前索皮质脊髓束大脑皮质运动区—延髓锥体—前角运动神经元 *侧束交叉管理同侧四肢肌 前束不交叉管理双侧躯干肌 *内→外侧与S2同

《食用菌栽培学》实习报告

?食用菌栽培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通过课程实习,实地进行常见食用菌品种的菌种制作、栽培,了解食用菌栽培的基本流程。通过参观湖北省食用菌生产和出口加工基地,了解食用菌产业的实际情况和今后的发展方向。掌握菌种的制作、分离等制种工作。 掌握食用菌栽培的基本流程和各项操作。参加菇房和菇场栽培管理工作。参观食用菌生产企业,参与食用菌市场行情调查。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理论结合实践,力争拓宽学生的视野以及对于食用菌产业的理解,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动手能力,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视野,培养创新意识。 二、实习时间 2012年10月28日至2012年11月4日共计8天 三、实习地点 华中农业大学食用菌菌种试验中心、武汉东西湖如意生鲜食品净菜配送公司(如意食用菌高科技公司)、湖北裕国菇业有限公司、长久菌种厂、三里岗香菇基地、洛阳店出口示范基地、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随州试验站、裕国菇业试验基地、裕国菇业生产线、三友食用菌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新洲许易产业园。 四、实习内容 1、校内实习主要内容 (1)进行袋料栽培中的预湿、拌料、装袋、灭菌、消毒、接种等各项操作: ①香菇: a. 香菇袋料栽培原料的预湿 b. 香菇栽培料拌料及装袋 c. 香菇袋料装锅灭菌 d. 香菇袋料栽培的接种 ②平菇: a.平菇熟料栽培料建堆发酵 b.平菇三级种原料的预湿 c.平菇三级种拌料、装袋并装锅灭菌 d.平菇栽培料的翻堆 e.平菇栽培料装袋 f.平菇袋料栽培的接种 ③黑木耳: a.黑木耳栽培料的预湿 b.黑木耳栽培料装袋 c.黑木耳栽培料的灭菌 d.黑木耳栽培袋接种 (2)参加常见食用菌品种菌种和不同栽培模式的各项操作。

电子工程专业、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简介解析

电子工程专业、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简介 ENC9105 工程设计导论Introduction to Engineering Design (2学分) 本课程先讨论工程师的角色和职责,然后以一个小日常用品的创新设计过程为载体让学生学习使用一些会议、组织、计划、决策方面的工具,并作一些书面和口头报告的练习,为今后学习和工作打基础。 CST9910 C语言程序设计C Language Programming (3学分)本课程是工学院非计算机专业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旨在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程序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本课程主要介绍C语言的数据描述、控制结构和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以及解决数值计算、数据处理中常见问题的典型算法结构。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C语言的基本语法和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并具有运用C语言编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能力,为今后相关课程的学习和专业相关计算机应用问题的解决奠定基础。 ENC9301工程师职业道德与责任Ethics and Professionalism of Engineers (1学分) 本课程介绍工程师在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工程师的社会责任、职业道德以及工程师对于公众健康、安全、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并讨论工程师与环境、环境保护、领导才能、社会平等、工程法律基础、专业注册机构和工程职业法令等方面的问题。 ENC8000 创新设计项目Innovative Design (1学分) 本课程为跨学科的团队合作项目,鼓励学生参加全国、省“挑战杯”竞赛、全国电子设计竞赛、ACM国际大学生程序竞赛、广东省高校软件杯比赛、广东省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等各种竞赛,以科研立项为基础,以创新学分为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广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项目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与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ENC9120生物学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Biology (1学分)本课程通过专题讲座等形式介绍生物学各主要分支的基础知识和发展动态,使学生深入了解生命的本质、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及生物学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提高学生对该门学科的认识,拓展知识面,启发思维和创新意识。 ENC9110 化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Chemistry (1学分) 介绍化学的发展历史和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化学大学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化学与人类衣、食、住、行的密切关系;学习方法和注意事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正确理解化学学科对经济建设及其他学科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目的和人生观。 EEG7001-7003电子通信工程系统项目I-III Electricity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Project I-III (3学分) 本课程通过介绍实际产品与所学课程之间的关系,介绍基于EIP-CDIO理念的课程体系的结构,使学生一开始就以一个工程师的角度去面对专业课的学习任务,从而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学习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本着创新的原则,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在导师组的指导下开展新型电子或通信产品的构思与设计,并通过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二三级项目的实践,不断完善对该产品的设计。并通过一个项目的构思、设计和实施的全过程,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调研能力、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实践探索能力、动手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 EEG8010微机控制与检测项目Microcomputer Control and Detection Project (1学分) 该课程是继“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之后开出的二级项目。其目的是训练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独立设计综合性的微机接口系统。要求系统地提出设计思想、选定设计方案并进行整体设计,包括硬件电路原理分析和软件框图及说明,并解决安装与调试中遇到的问题。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类课程标准.doc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类课程标准 机电工程学院 2017年12月

目录 实验课程部分 《电路原理实验》课程标准 (1)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标准 (6)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标准 (14) 《信号与系统实验》课程标准 (21) 《信息理论与编码实验》课程标准 (26)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课程标准 (32)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课程标准 (37)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验》课程标准 (42) 《数字信号处理实验》课程标准 (47)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实验》课程标准 (53)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实验》课程标准 (59) 《通信系统原理实验》课程标准 (64) 《光纤通信实验》课程标准 (70) 《DSP原理及应用实验》课程标准 (75) 《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实验》课程标准 (80) 《PLC原理及应用实验》课程标准 (85) 《C51单片机应用设计实验》课程标准 (90) 《印刷电路板设计实务实验》课程标准 (97) 《电子技术创新设计实验》课程标准 (105) 《系统仿真实验》课程标准 (113) 《电力电子学实验》课程标准 (118) 《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课程标准 (125) 《微机原理及应用实验》课程标准 (130) 《嵌入式系统及应用实验》课程标准 (135) 《SOPC可编程片上系统设计实验》课程标准 (140) 《电子测量实验》课程标准 (146) 《随机信号处理实验》课程标准 (151)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实验》课程标准 (156) 《无线通信及遥控技术实验》课程标准 (162)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实验》课程标准 (168)

《移动通讯实验》课程标准 (173) 《电磁测量实验》课程标准 (179) 《数字滤波实验》课程标准 (184) 《无线局域网技术实验》课程标准 (189) 《宽带技术实验》课程标准 (194) 实践课程部分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课程标准 (200)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课程标准 (205) 《信号与系统课程设计》课程标准 (210) 《电子线路CAD课程设计》课程标准 (213)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设计》课程标准 (217)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课程标准 (222) 《DSP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课程标准 (227) 《金工实习》课程标准 (230) 《专业认识实习》课程标准 (233) 《电子工艺基础实习》课程标准 (235)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实习》课程标准 (238) 《专业课程综合实习》课程标准 (245)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大纲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大纲 一、《高频电子线路》课程说明 (一)课程代码: (二)课程英文名称:Radio-frequency Electronic Circuits (三)开课对象: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本科 (四)课程性质: 《高频电子线路》是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核心基础课程,也是有关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的必修课程,它是研究无线电通信系统中的关于信号的产生、发射、传输和接收即信号传输与处理的一门科学。其先修课程有:《高等数学》、《电路分析》、《模拟电子线路》和《信号与系统》。 (五)教学内容 《高频电子线路》主要介绍无线电信号传输与处理的具体基本单元电路的基本原理以及应用于通信系统、高频设备中的高频电子线路的组成、原理、分析、设计方法, 为进一步学习通信原理、电视原理等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高频电子线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非线性电路为主,学习谐振动率放大电路、正弦波振荡电路、振幅调制、解调与混频电路、角度调制与解调电路和反馈控制电路原理、分析方法及其应用,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时数 教学时数:80学时 学分数:4 学分 教学时数具体分配:

(七)教学方式 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 (八)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 考核方式为考试。严格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达到学籍管理规定的旷课量取消考试资格。综合成绩根据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20% ,实验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60% 。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 绪论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无线电通信发展简史;掌握无线电通信系统基本组成及相关概念,信号的频谱与调制等特性,了解学习的对象及任务。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通信系统组成 2、信号、频谱与调制及发射机和接收机的组成 3、课程特点、本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考核要求: 1、通信系统组成(识记) 2、信号、频谱与调制及发射机和接收机的组成(领会) 3、课程特点、本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识记) 第一章高频谐振放大器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高频电路中的元件(电容、电阻、电感等)的特性;熟练掌握LC回路的选频特性与阻抗变换电路、抽头并联振荡回路、石英晶体谐振器的特性;掌握高频小信号谐振放大器的工作原理、性能分析、稳定性;了解多级谐振放大器;了解集中选频滤波器等;掌握电子噪声的来源与特性。 教学时数:12学时 教学内容: 1、LC选频网络

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标准

《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 教学标准 目录 一、课程名称 二、适用专业 三、必备基础知识 四、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五、主要教学内容描述 六、重点和难点 七、内容及要求 模块一:电磁场理论基础 1、教学内容 2、教学要求 3、教学手段及方法 模块二:微波技术 1、教学内容 2、教学要求 3、教学手段及方法 模块三:天线技术 1、教学内容

2、教学要求 3、教学手段及方法 模块四:电波传播 1、教学内容 2、教学要求 3、教学手段及方法 八、说明 1、建议使用教材和参考资料 2、模块学时分配 3、考核方法及手段 4、注意事项 5、其他说明

一、课程名称:微波技术与天线 二、适用专业:通信技术、通信网络与设备、移动通信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等通信工程系各专业。 三、必备基础知识 1.应当学习的课程 (1)高等数学知识 (2)普通物理知识 (3)电路分析基础 (4)低频电子线路 (5)高频电子线路 (6)数字电子线路 2.应当掌握的基本知识 (1)微积分知识 (2)矢量代数知识 (3)极坐标与球坐标知识 (4)场与场论知识 (5)电磁波的相关知识 (6)麦克方程组知识 3.应当具有的技能 (1)电路安装与调试技能 (2)通信设备的使用技能 (3)通信网络的安装与调试技能 (4)电路的安装与调试技能 四、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1、课程的地位 《微波技术与天线》是通信工程系通信技术、通信网络与设备、移动通信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等各专业的一门专业方向课程。 2、课程的作用 《微波技术与天线》是通信技术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之一,是现代通信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知识。微波技术、天线技术与电波传播是无线通信系统的三个重要环节。本课程的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