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9课《电影与电视》教学设计(5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9课《电影与电视》教学设计(5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9课《电影与电视》教学设计(5页)

《电影与电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电影与电视》是岳麓版必修三文化史第四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中第三课的内容。本章包含三节内容,分别从文学、美术、音乐、电影、电视几个方面描述了19世纪以来由于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政治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千姿百态的现代艺术形式凭借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电影与电视的发明,使人们模仿、再现生活的手法更加丰富多样,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因而“缩短”,文学艺术已真正从知识精英的殿堂降落民间,使大众不仅成为文学艺术作品的欣赏者,而且成为它们的创作者。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识:

①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包括产生的条件、时间、地点、人物、作用;

②电影产生的过程;发展趋势

③电视的特点与功能

能力:

①理解影视艺术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②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鉴赏影视作品的水品和审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认识和分析电影、电视产生和发展过程,学会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方法;

②通过一系列生动的电影素材,以情景再现的形式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影视艺术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

②杰出的影视艺术家创造了优秀的作品,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宝库。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确定以下重、难点:

3、教学重、难点:

①重点:电影、电视艺术起源与发展过程;电视的特点与功能;

②难点:影视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

二、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由于学生对电影、电视两类艺术媒介形式都非常熟悉,因此导入环节,我个人认为方式可以采取以下几种:

⑴播放幻灯片《古代人是怎样看电影的》

⑵引用高尔基的一段话“突然……有什么东西发出咔嚓咔嚓的声响,画面在抖动,你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们面前沸腾着奇妙的生活……突然之间,它消失了。我们面前呈现……一块白色银幕,看来上面什么都没有了。但是不知什么人,仍诱使你去想象刚才视乎看到的地方……随后不知怎的,你隐的感觉到惊心动魄”

⑶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影片或电视剧

⑷提问式,询问学生什么是“第七艺术”和“第八艺术”以及他们名字由来的原因

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戏剧等,都是早在蒙昧时代或者文明时代的初期便已经出现。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作为现代艺术的电影和电视才相继出现,成为人类科学史与艺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因此,电影常常被人们称作“第七艺术”;与此同时,作为姊妹艺术的电视则被称作“第八艺术”。在所有的艺术种类中,只有电影和电视是最年轻的现代艺术,也只有电影和电视,是我们唯一知道其诞生日期的艺术种类。)

2、讲授知识:

教材共分成两个子目:“默片时代”和“坐拥天地”。为了方便学生理解和掌握,我把子目换成“电影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和“电视艺术的起源和发展”。

(一)电影艺术的起源和发展

这一子目我主要讲四个问题:电影艺术产生的条件;电影艺术产生的概况;电影的发展过程;电影经历的发展阶段。

①电影艺术产生的条件

这个问题教材涉及较少,可采用启发式教学:电影需要电,那么电什么时候出现的?(有了电,电影的出现成为可能)

这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那是,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人类在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电力的广泛使用,改善了生产和生活条件;汽车、飞机的问世,缩短了人们旅行的时间,使出行更加方便;电话、无线电报的发明,加强了世界的联系。直到今天我们仍在享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这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当然★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以来,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突飞猛进,为电影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

物质文明满足了,人们就会追求精神享受★精神文明的需求

还有个重要的因素★商业利润的驱动

(事实上,早在电影、电视诞生的初期,其商品属性就已经显露出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因为在巴黎的一家大咖啡馆里首映了电影,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内便成为了富翁。

1853年,现在的好莱坞只有一栋房子。1886年,房地产商哈维·威尔考克斯在洛杉矶郊区买下了一块了0.6平方公里的地。他的夫人将苏格兰运来的大批冬青树栽在这里,于是就有了好莱坞这个名字。1907年,导演弗朗西斯·伯格斯带领他的摄制组来到洛杉矶,拍摄《基督山伯爵》。他们发现,这里明媚的自然风光、充足的光线和适宜的气候是拍摄电影的天然场所。从此以后,许多电影公司纷纷来这里拍片,开始了美国电影业移师好莱坞的大转移。今天的好莱坞已是美国著名的电影生产基地,更为好莱坞投资人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正是由于争拍影片的热潮,使得20世纪20年代的洛杉矶近郊小镇好莱坞,迅速变成了一个新兴的城市。)

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会对“视觉暂留”与“缩短曝光”加以解释

1832年,比利时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托和奥地利大学教授丹普佛尔利用“视象残留” 原理同时发明了“诡盘”(Phenakistiscope)。这种玩具由固定在一根轴上的两块圆形硬纸盘构成,在前面纸盘的圆周中间刻上一定数目的空格,后面纸盘绘上一个个人的连续动作画面。用手旋转后面的纸盘,透过空格观看,就使静止的分解图象产生了动感。(电影最重要的原理是“视觉暂留”。科学实验证

明,人眼在某个视像消失后,仍可使该物像在视网膜上滞留0.1-0.4秒左右。电影胶片以每秒24格画面匀速转动,一系列静态画面就会因视觉暂留作用而造成一种连续的视觉印象,产生逼真的动感。

装上摄影镜头时,可以以每秒12幅的频率摄影,获得负片。取下摄影镜头,将曝光后的负片与另一条未曝光的胶卷贴在一起曝光后转成正片。

放映时,正片装入机内。点燃灯泡后,光束穿过胶片和镜头,静止的画面以极短的间隔次高速地通过片窗,使影像在观看者的视网膜上暂留,观众便可看到一组活动的画面。)

②电影艺术产生的概况

这个环节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难找出电影产生的时间、地点、人物(1895年12月28日法国巴黎的一间咖啡馆卢米埃尔兄弟)★细心的学生会问,我们曾经在第十六课《近代科学技术革命》中讲过爱迪生发明了电影,而且从时间上来看要比卢米埃尔兄弟要早,那为什么这里却没有提及爱迪生而是卢米埃尔兄弟呢?那么到底是谁最早发明的电影呢?

其实两个都对,如果问法国的,那一定是卢米埃尔兄弟;如果要问美国的,那肯定是爱迪生。

美国人爱迪生失去了成为电影之父的大好机会。实质上,在卢米埃尔兄弟之前,爱迪生已经发明了可以容纳50英尺凿孔影片的电影视镜。只是电影视镜只能供一个人通过放大镜观看,爱迪生拒绝公开他的影片,认为此举会“杀死一只会生金蛋母鸡”。伟大的发明家因此错过了“金蛋”也失去了“母鸡”。

③电影的发展过程

从对电影做出贡献的角度(发明者、改革者、演员、场所、奖项五个角度)去解答这一问题。

第一步:卢米埃尔兄弟(法)发明电影

第二步:格里菲斯(美)改革电影“现代电影之父”

《一个国家的诞生》第三步:卓别林(英)《大独裁者》、《城市之光》、《摩登时代》

第四步:好莱坞以及著名导演与明星简介

第五步:奥斯卡奖的相关内容

④电影经历的发展阶段

这是拔高的环节

★从无声到有声(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只是加进四支歌,一些台词和音乐伴奏;第一部完全有声电影是《纽约之光》)

★从黑白到彩色(最初人工为胶片上色,因为工作量大,因此选择重点来涂色,代表作《战舰波将金号》;第一部彩色电影是《浮华世界》(1935年),采用彩色胶片)

★从小规模、低技术到大规模、系列化、专业化制作(比如《侏罗纪公园》、《泰坦尼克号》从普通银幕到宽银幕、立体电影、全景电影、数字电影等)可以预见,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进入新世纪的电影今后必将发生更加巨大的变化。

相对电影,电视艺术的起源与发展这一子目的难度相对较小,我采取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二)电视艺术的起源于发展

首先,从电影到电视的过渡,我会选择性的采用几种方式:

(1)播放美国总统候选人的辩论转播

(2)引用广东2019年高考第24题

(3)从当下热播的节目、电视剧入手(十七大、嫦娥奔月)

其次是正文部分。这一子目,我也分四个问题:电视的发明及发展概况、电视的特点、电视的功能、电视的影响。

其中前三个子目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教材解决。

至于第四个问题(电视的影响),我采用问组讨论或辩论的方式,这样既能巩固教材中的知识点又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学会从整体的角度看待问题。

3、回顾教材:把教材的体系、框架、线索重新梳理一遍

4、布置作业、巩固复习:

①电影、电视艺术起源与发展过程

②影视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

③影视艺术的影响

岳麓版普通普通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点

岳麓版普通普通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点 与本主题更多相关点击进入:知识点'>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点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 ____。 岳麓版普通普通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1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 “仁”(仁者爱人); B. “礼”(“克己复礼”);C. “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影响最深远,打破官教限制) ;“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当时为受到重视,所倡导的儒家思想体系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保守的一面:主张按照周礼的制度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承认等级制度也阶级压迫。 4、反映了春秋晚期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礼崩乐坏。 5、孔子的政治主张对现在有何现实意义:对今天的政治文明的建设、对国家和社会的管理有着重要意义。(“礼”的观念,德治)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 “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摒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B. 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____,“无事取天下”。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到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到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古代史(包括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 政治:西周分封制、宗法制商鞅变法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郡县制、三公九卿) 汉朝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加强(郡国并行、汉武帝的中外朝制度、推恩令、察举制、东汉纸的发明)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孝文帝改革) 隋唐(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唐后期的藩镇割据、火药应用于军事) 宋朝(二府三司制、设判官、地方割据矛盾的基本解决) 元朝(一省制、行省制)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海禁) 清朝(设南书房、军机处闭关锁国清末鸦片战争及封建制度的衰落) 经济:上古时期(养蚕缫丝、陶瓷) 西周(工商食官、井田制) 春秋战国( 小农经济的出现、牛耕的运用、私营手工业的出现、铁器的使用、重农抑商) 汉朝( 小农经济的初步发展、土地兼并的加剧、租佃关系的出现、东汉青瓷的出现) 魏晋南北朝(白瓷的出现、经济重心的开始南移) 隋唐(唐朝曲辕犁、经济重心的继续南移、陶瓷业的发展、坊市制、对外经济的发展) 宋朝(经济重心的完全南移、小农经济的成熟、交子的出现、商业的发展、打破坊市制、制瓷业的发展、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元朝(彩瓷的出现、黄道婆脚踏三锭纺车) 明朝(粉彩、麻的广泛运用、土地兼并的激烈发展) 清朝(鸦片战争钱前的经济发展) 文化:百家争鸣秦朝的法家思想西汉独尊儒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道教对儒家的冲击隋唐时三教合一思想两宋理学的创立及发展(二程、朱熹、陆九渊的心学) 明朝(理学占统治地位明末三大思想家的思想发展李贽的异端思想) 医学(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医圣张仲景) 书法(相关朝代的书写主体书法名家书圣王羲之草圣张旭) 绘画(帛画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画的出现顾恺之画圣吴道子宋朝文人山水画的出现及代表画家马夏的残山剩水明末的八大三人的奇特画风) 诗经与离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政治上:主要是古希腊的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即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及其演进过程);古罗马的三个历史时期(王政时期、共和国时期和帝国时期)及其代表性法律文献; 经济上:了解古罗马、古希腊的工商业发达以及海商业繁荣; 思想文化上:认识古希腊哲学家的哲学成就(泰勒斯的水是万物的起源、智者学派中早期的人文主义精神、苏格拉底的道德与知识的联系和认识你自己以及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和其对哲学的发展 近代史(包括中国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史) 由于中国近代史与中国当代史的具体分界线争论不休,我这里就采用课本的观点,即以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为我国近代史和当代史的分界线。其中,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是世界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 政治上:了解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具体时间,过程和战后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以及对中国社会影响和主权的破坏,知道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记忆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时间点和《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颁布及其主要内容和地位,最后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总体影响),了解辛亥革命的具体时间和过程以及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 教案第26课

第26课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岳麓版教案2009版点击数:247 【字体:小大】【收藏】【查看评论】接收回传【课标要求】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建国初三大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和史实、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美建交、中日邦交正常化、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四项原则和表现(中国加入WTO、APEC、建立中国-东盟贸易区)、发展同大国的关系、上海合作组织、中国在联合国的活动及贡献。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归纳概括出新中国的重大外交活动和成就。 通过阅读教材,能归纳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原因、目的和意义。 能认识到外交活动的目的的出发点,就是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通过阅读历史材料,能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新中国外交是我国政治活动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我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体现。 ⑵新中国外交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世界各国的信赖和赞誉。 ⑶我国外交战线人才济济,周恩来、乔冠华等人都是外交领域的“天之骄子”。新中国外交成就斐然,与旧中国外交有天渊之别。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原因和意义,新时期外交成就。 难点: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外交方针的调整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截至2005年2月,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有多少个?是168个,世界上大约有200个主权国家,与中国建交的就有168个。可是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和中国建交的国家只有17个。那么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国际形势?新中国又采取了怎样的外交政策呢?我们来学习27课新中国的外交 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国际形势、国家性质、国家综合实力 线索:由于这一课内容比较多,为了方便同学们理解和记忆,我把教材整理了一下。学习的时候,我们分成三大部分来学习: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外交,七十年代的中国外交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 一、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外交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鸦片战争》教案

《鸦片战争》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的基础知识 (1)掌握鸦片走私的原因和虎门销烟的概况。 (2)掌握鸦片战争爆发的概况、《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3)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影响。 2.理解和运用 (1)通过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和经过学习、探究,学生能够对鸦片战争的性质、原因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认识,澄清和批驳在这一问题上的一些错误认识和谬论,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批判的能力。 (2)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史实,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能够全面认识问题的能力以及借鉴别人观点、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情境再现:鸦片战争前后的东西方社会的差异。 (2)多种途径获取信息,运用信息说明自己观点的方法。 (3)师生讨论,探究鸦片战争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鸦片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是在清王朝封建统治面临严重危机的时刻,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进行殖民扩张不可避免的结果。 (2)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以掠夺为目的的侵略中国的战争,对中国来说,这场战争完全是一次反抗侵略的自卫战争。清政府的腐败和落后,导致了这场战争的失败。落后就要挨打,这是鸦片战争为后人提供的宝贵教训。奋发图强,振兴中华,是每个青年学生的历史重任。 (3)被称为“万园之园劳的圆明园,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火烧圆明园是侵略者对中国文化的摧残,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悲剧。 重点与难点

重点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第一幅巨型浮雕,就是虎门销烟的激动人心的场面。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正义之举,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华民族维护民族尊严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标志着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伟大起点。为什么说虎门销烟是正义之举?鸦片输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危害?英国为何会以此发动鸦片战争?为何中国会失败?它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鸦片贸易与当今的毒品走私有何区别? 新课学习 一、虎门销烟 1.鸦片战争的背景 国内: ①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②政治日益腐败,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③军纪松散,军备废弛; ④闭关自守,沉醉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 (2)国际: ①欧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法美等国工业革命相继发展; ②资本主义列强疯狂对外扩张,夺取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新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三:单元检测试卷【1】(含答案解析)

【创新设计】2018-2019高中历史单元检测一岳麓版选修 3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特点是 ( )。 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还未 形成③对外以商品输出为主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一战爆发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形成,此时西方列强对外经济侵 略的方式以资本输出为主,因此D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 D 2.下列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各大国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英德矛盾逐渐成为帝国主义间的主要矛盾 B.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正式建立 C.俄国、奥地利投入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加深了双方的矛盾 D.1907年英、法、俄三国协约正式建立 解析一战前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是俄国和奥匈帝国。奥地利是一战结束后, 奥匈帝国分裂后才出现的,因此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答案 C 3.1907年,欧洲各国在海牙召开了第二次和平大会,其主要任务是制定“尽可能人道”的战争行为准则。从以后十年的历史看,这样的“准则”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 )。 A.阻止战争的爆发 B.承认了战争的合法性 C.阻止了不人道的武器的研发 D.有力地宣传了人道主义 解析从和平大会的主要任务看,这次会议将战争认作是一个国家的正当权 利,因此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4.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侵略集团的形成,从实质上说明了 ( )。 A.法德矛盾是当时国家关系中的主要矛盾 B.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巴尔干半岛而结盟 C.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商品市场互相勾结 D.帝国主义为重新瓜分世界而进行争斗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辛亥革命》教案

《辛亥革命》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记兴中会、同盟会的成立,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清帝退位。 2、理解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自主学习和展示辛亥革命兴起和过程,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掌握史学评价方法,学生探究评价辛亥革命,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掌握史学评价方法;结合现实,感知历史和现实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革命者愈挫愈奋的精神,是人生观教育的极好教材。体会辛亥革命的意义,推动当今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教材重点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评价。 教材难点 资产阶级软弱性、妥协性的表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播放幻灯片一) 海峡两岸分歧多又大,为什么都要纪念辛亥革命?(学生有可能回答,则组织学生展示预习成果,直接过渡到探究环节)我们该怎样纪念辛亥革命?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专题三第二课《辛亥革命》。(播放幻灯片二) 展示课标要求(播放幻灯片三) 二、展示预习成果,师生探究 1、学生通过回答辛亥革命的过程初步展示学习成果。教师随后提点哪些是辛亥革命背景。五个条件: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军事行动

2、师生探究 (探究一)思考:武昌起义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探究二)临时约法 大家在刚才的自学当中基本了解了辛亥革命的全过程,现在我们来共同探究一下本课的重点内容:辛亥革命的成果及其评价。 辛亥革命的最直接的成果是什么?资产阶级是如何维护的? 自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兴起以来,英美法德等主要资产阶级国家纷纷通过制订宪法的方式维护其革命成果。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个表格(播放幻灯片四) 师:通过表格我们可以看出几个国家虽然同属共和政体,但由于各自的历史和国情不同,共和政体也有差别。 结合教材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对表格的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更接近于哪个国家的宪法?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学生回答) 2. 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性质、意义是什么?(播放幻灯片五) 根据民权主义,规定中华民国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防止帝国主义侵略,规定中华民国领土的范围;根据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规定人民的自由权利根据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规定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包括实行责任内阁制;规定保护私有财产,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原则。即主要主权在民、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4课《宋明理学》教案

《宋明理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儒学的发展,三教合一;宋朝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陆王心学。 (2)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佛、道盛行,儒学面临严重挑战,由于儒学自身顽强的生命力,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主张,使儒学在融合中得到发展。 (3)儒学在两宋时期汲取了佛、道有益的内容,形成了理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为新兴的儒学,这其中“二程一朱”起了决定性作用。 (4)儒学到明朝中期,又发展为心学,它受佛教禅宗影响较大,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宇宙观。 (5)理解儒学在魏晋南北朝和唐宋时期面临挑战与融合的史实,分析程颢、程颐、朱熹创立理学的过程,理解其主要思想内涵和影响,探究陆王心学的主要思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阅图书资料或上网搜索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人的生平事迹与主要思想言论,增强对历史人物的深入了解。 (2)设置若干思考题,组织小组讨论,比较分析宋明理学的主要思想,并注意辨析其精华与糟粕。 (3)提取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若干言论,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探究思想发展的历史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佛、道盛行,儒学面临严重的挑战,但儒学汲取佛道的精神,自身也有了充足的发展,一方面说明儒学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也说明儒学能够与时俱进,适应新的时代发展。 (2)“三教合一”局面的出现,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间可以相互补充,也说明不论外来文化还是中国土生的文化,不论如何神秘还是如何玄虚,都必须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才能生根成长。 (3)程朱理学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较之原来的儒学更加理论化

和思辨化,它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较大,还远及日本、朝鲜以至欧洲。 重点与难点 重点 三教合一;程朱理学的内容、地位和陆王心学的内容和地位。 嚼难点 理学和心学的异同;理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白鹿洞书院 800多年前,南宋大儒朱熹在此举办过一场学术研讨会,陆九渊就儒家义利等问题慷慨陈词。朱熹和陆九渊是南宋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们各成一派,将儒学发展推上了一个新高度,称为“新儒学”。 那么,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它出现了哪些变化?如何看待变化? 新课学习 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儒学的危机 魏晋南北朝时,封建统治阶级大力支持佛教,当时南北对峙,兵戈不息,人民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加上当时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国家户籍,可以逃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佛教为了适应中国的国情,在自身传统方面作了自我改造。所有这些导致了佛教的盛行。 东汉末期,道教开始主要在受苦受难的民众中流行,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最早的表现形式。太平道发动了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黄巾起义失败后,太平道遭到镇压,但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在江南、江北广大地区广为流传。东晋时道教日盛,不仅在下层民众中拥有众多的信徒,而且皇帝大臣信奉道教。 道教、佛教的流传冲击着儒学,这是儒学危机的表层原因,那么它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 它的深层原因就是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儒学本身在思辨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此后孟子、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知识点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一、夏朝的政治制度(约前2070--前1600)第一个国家政权,依据:出现公共权力 二、商朝政治制度(前1600--前1046) 1、内服外服 A.内服是王畿,商王直接统治地区 B.外服是附属国管辖地区 C.商王对付附属国的控制能力有限 2、商朝是一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神权色彩: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3、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优先的,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各国有很大自主权. 三、西周分封制(前1046——前771) 1、分封制:保证王室强大,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各地,广建诸侯国 1)内容:周王:最高统治/王都镐京/都城王畿/直接驻地 同姓:分封主体/富庶之地/战略要地/土地人口 异姓:功臣姻亲的待遇与亲族类似,分封一些殷商降族,利用他们对付商人。 2)影响:A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B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C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序列 2、宗法制 目的——巩固统治秩序,解决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矛盾 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体系——大宗、小宗相对影响—A保证了各级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 B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3、礼乐制:政治生活准则,实质是宗法分封的工具 4.分封制为表,是宗法制的实质;宗法制为里,是分封制政治上的表现形式,;两者互为表里,相互联系。 第2课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一、秦朝的统一(前221年) 1、条件: A春秋开始,宗法分封遭到破坏,大宗频繁取代小宗,周王失去共主地位。

【河东教育】高中历史教案岳麓版选修2 第13课《国际工人运动》

国际工人运动 课标要求: 说出第一国际推动各国工人参加民主运动、巴黎公社建设无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尝试和第二国际争取工人民主权利的斗争史实,认识近代以来人类在民主化领域的进步,也是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不懈斗争的结果。 一、共产主义同盟 1、共产主义同盟建立的背景 (1)工业革命的进行,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 (2)工人阶级斗争的需要,需要正确理论的指导、需要革命政党的领导; (3)马克思、恩格斯的积极投入; (4)正义者同盟领导信服马、恩的观点,决定改组。 2、共产主义同盟的建立 1947年6月,恩格斯参加伦敦会议内容: 1)改组 2)通过了新章程和新纲领草案 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它宣告了一个用先进理论武装的无产阶级政党的诞生,并由此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工人运动。 3、共产主义同盟的纲领——《共产党宣言》 1848、2 发表马克思、恩格斯起草 主要内容: 1)全面阐释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 第一章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矛盾,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同时指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即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 第二章集中论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 第三章对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社会主义流派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批判。 第四章阐明了共产党的原则和策略,即: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反对主要敌人,同时坚持无产阶级的革命原则。 2)把眼前斗争和远大理想结合起来; 3)坚决支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改革。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的革命,是国际工人运动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它标志着无产阶级的斗争找到了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 4、共产主义同盟成立后的革命实践 问题:共产主义同盟成立后,进行了哪些革命实践活动? 共产主义同盟与1848年革命 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在创建并公布纲领的同时,恰好迎来了波澜壮阔的1848年欧洲革命。这次革命范围之广、影响之大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尽管这是一次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但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并参与其中。马克思、恩格斯对这场革命投入了极大热情和精力。 1)成立新的同盟中央委员会指导革命,并组织德国流亡者回国参加战斗; 2)创办民主派的机关报——《新莱茵报》; 3)恩格斯亲自参加三次战役。

岳麓版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全套教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课标要求 1.第一次世界大战 (1)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理解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2)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认识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 (3)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认识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1)了解凡尔赛会议和华盛顿会议构建帝国主义和平体系的史实,剖析该体系的实质和不稳定性。 (2)知道“非战公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作用。 (3)简述国际联盟的成立和主要活动,评价其历史地位。 3.第二次世界大战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全面战争的。 (2)了解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各大战场重要战役等史实,认识反法西斯国家是怎样通向胜利之门的。 (3)简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汲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 4.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1)了解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主要过程,认识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2)了解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六七十年代美国反战运动等史实,分析战后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高涨的原因、特点和意义。 (3)了解七八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指出从中得到的启示。 (4)了解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

5.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1)了解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认识局部战争与冷战格局的关系。 (2)了解中东战争发展过程,认识中东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中东问题的艰难性。 (3)了解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分析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 (4)了解海湾战争,认识高技术战争的特点和影响。 6.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1)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时代主题的客观依据,把握当今世界国际形势发 展的总趋势。 (2)结合历史事实,认识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辩证关系。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1、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世界成为一个整体,世界性的战争成 为可能 :2、生产力和科技进步,为世界大战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 3、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原因、表现、后果) 4、具体原因:帝国主义国家围绕争夺霸权和殖民地,展开激烈的斗争。三 对矛盾日益尖锐(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 军事侵略集团,疯狂地扩军备战,巴尔干成为火药桶。(原因) 意 (非洲突尼斯问题) 法 (普法战争后果) (年 德英 1892年 1879 1907年 奥匈俄 (直接原因、借口、偶然性):1914年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 :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塞尔维亚、比利时有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性质)

学年岳麓版必修二 《新航路的开辟》教案

《新航路的开辟》教案 名师说课 课程标准分析 本课的课标要求是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15世纪末开始,西欧国家陆续开辟通往世界各地的新航路,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同时打破了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世界真正开始融合为一个整体。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在初中教材中讲述较详细,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且本课内容涉及航海家们的探险活动,学生较有兴趣。本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相当重要,起着承上届下的过渡衔接作用,必须引导学生学好。 教学方法 1.课前发给学生该课学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究教材,做好预习工作,同时课上学习更有针对性,目标更明确。 2.让学生课下自制新航路开辟动态示意图,通过课上演示,使学生更形象直观地感受到新航路开辟过程的艰险,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同时使学生记住新航路开辟的主要航线。 3.教师可通过设问提出问题,学生课堂阅读、讨论、探究;教师再适当补充史

料,点拨释疑,归纳升华。课堂小结可采用表格旧类、图示归纳的方式提炼重要知识点,从而形成知识网络,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学习方法 1.学生先根据学案预习教材,搜集航海家探险的故事和图片资料等相关资料,以便课上交流。 2.利用学生用多媒体制作的新航路开辟的动态演示图,让学生分组介绍四位航海家航海的历程。 3.利用老师补充的资料,比较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异同。 4.通过讨论、辩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新航路开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培养学生辩证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2.掌握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合作探究,及时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2.对于新航路开辟的原因,通过谈话法教学,在谈话中使学生能够掌握开辟新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三战争与和平-总结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三战争与和平-总结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一战的爆发 1、一战爆发的客观条件 ①20世纪初的世界:已经基本上形成一个整体,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形成了“牵一 发而动全身”的局面。②20世纪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 大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 2、一战爆发的原因 ⑴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的发展不平衡。 ⑵重要原因:新老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的矛盾尖锐(三对) ①法德矛盾——实质:争夺欧大陆霸主地位②英德矛盾——是帝国主义国家的主要矛盾 ③俄奥矛盾——争夺巴尔干半岛 ⑶具体原因: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 ①同盟国集团——德、奥、意②协约国集团——英、俄、法 ⑷直接原因: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矛盾实质: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一战爆发 二、一战进程和结果 1、三条战线 ⑴西线:(比利时、法国北和德法边境) ,英法V德(“施里芬计划”) ⑵东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 ,俄V德、奥匈 ⑶南线:(巴尔干半岛),塞尔维亚V奥匈 2、四年战事及结果 ⑴战况及结果: 年 代 战况战役战役特点新式武器 19 14 东西两线计划破产马恩河战役首次重大战役, 宣告速战速决战略破产 19 15 重心在东东线僵持东线僵持 19 16 重心转西 战事惨烈 凡尔登战役决定意义,是一战的转折点德军首次使用毒气弹 索姆河战役规模最大、伤亡人数最多英国首次使用坦克 日德兰海战最大海战,“大炮巨舰的高峰” 19 17 阵营变化美国参战,中国参战,俄国退出战争《布列斯特和约》 19 18 战争结束盟国崩溃,奥匈投降,德国投降 ①原因:A美国与协约国经济联系加强,为了保障美国借给协约国的贷款能够归还,美国希望协约国取胜。 B 德国“无限制潜艇战”提供参战契机。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

诸城繁华中学高一历史学案(03)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小结 单元概述:本单元主要描述从夏朝到清朝的政治制度,其中,第 1 课讲的是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第2、3、 4 课讲的是从秦到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 1、原始社会 : 2、奴隶社会 :夏→商→西周→春秋 3、封建社会 :战国→ 秦→ 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 唐→ 五代 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 第1 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一、夏朝(前 2070—前 1600) 夏朝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出现了传子制度(王位继承制)。二、商朝(前 1600—前 1046) 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内外服制度” ,这种制度下,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商朝还是一 个弥漫神权色彩的王朝。 三、西周(前1046—前 770) 西周的政治制度是三大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一)分封制 1、分封制的含义:又称“封邦建国” ,是西周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 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 2、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即巩固西周的统治)。 3、分封制的内容: ①分封的对象:同姓亲族、功臣、先代贵族、姻亲等。 ②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周王把土地、人口、物资、武装等分封给诸侯臣下,受封的诸侯国君要向周王服从 政令、朝觐述职、纳贡、随王作战等义务。 4、分封制的影响: ①积极:扩大了周朝的疆域,巩固了周王的统治,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②层层分封,形成“周王----- 诸侯 ------ 卿大夫 ------ 士”的等级序列。 ③消极:诸侯权力过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5、分封制的变化历程: 形成成熟于西周,衰落于春秋,崩溃于战国(根本原因是铁器牛耕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 (二)、宗法制 1、含义:与分封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把家族等级关系同政治隶属关系结合起来的政治制度。 2、目的:巩固分封制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宗法制的特点:①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②大、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③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相结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案完美版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隋唐三省六部制、宋朝口二府三司力、元朝中书省、明朝内阁制和清朝军机处等相关知识,提高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如察举制、征辟制、科举制等,认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步演进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唐代三省六部示意图》,认识唐代中枢权力机构的设置,提高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 (2)通过研习原始资料,初步学会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3)通过让学生搜集材料,引导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搜集材料运用材料的能力。 (4)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君主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掌握我国古代封建王朝中枢权力体系的发展变化,认识专制皇权的加强在我国古代曾经对历史的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它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其消极作用也日益凸显,进而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使学生初步认识制度的创新和完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三省六部的确立及其演变。 难点:科举选官制度与监察谏议制度在中国官僚制度中扮演的角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凌烟阁、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 根据史料记载,唐太宗一朝仅有名的宰相就有29位,凌烟阁内更是供奉着贞观年间的主要功臣如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名相。 试问,唐太宗一共在朝23年,为何仅有名的宰相就有29位之多呢?这和当

时的政治制度有什么关系? 新课学习 【板书】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板书】1.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教师:自秦始皇确立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以来,皇帝们竭尽心力想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要把权力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里,避免出现皇权旁落的现象。这样,他就要解决好两对矛盾:一是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纷争,这点上节课已学习过;另一对矛盾是皇帝与权臣的矛盾。那么,秦始皇是如何解决与权臣的矛盾的呢?汉武帝又是采取什么手段来加强皇权的? 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教师:(归纳总结) 秦始皇通过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来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各种事务,三公中的丞相拥有很大的权力。到汉武帝时,他通过设置中朝,用一些品级较低的官员来参加决策的方法削弱宰相的权力。这种方法发展到后来就形成了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度。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教师:根据课本上给出的三省六部制的示意图,思考皇帝是怎样通过三省六部制来控制中央权力,防止权臣专权的。 学生:看图,看课文,思考答案,教师巡视。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三省六部制是隋唐的主要中枢机构,控制着中央的权力。那么,皇帝是如何控制三省六部的呢?简单来说,就是分权。三省的职能各不相同,他们谁也没有办法真正掌握所有的权力,只有通过皇帝才能使一件事执行下去,这样,就使皇帝牢牢地控制了中枢权力机构,皇权得到了加强。具体的,就是中书省根据皇帝的意思草拟诏令,但是中书省草拟的诏令必须经过门下省的审核,所以,门下省的职能主要是负责审核中书省的意见。如果中书省草拟的意见得到了门下省的同意,那么,它是否就能够执行了呢?不能,为什么?因为他要经过皇帝的批准。这样,决策和执行机构分离,皇帝成为三省六部制良好运转的重要一环。权力牢牢地控制在了皇帝的手里,相权被分割。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教案

《天平天国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太平军胜利进军;定都天京;太平军北伐、西征、东征;太平天国军事上的全盛时期;《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内容和意义;天京事变;重建领导核心;后期防御战;天京陷落。 (2)理解:太平天国迅速发展的原因;《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 (3)运用:探究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和失败的必然原因,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讲析培养其系统的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使学生初步学会查找史料、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以及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学会主动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近代的农民运动有恰当的认识。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有一定的必然性,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单纯的农民运动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认识到农民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作用,从而关注农民,关注农村。 重点与难点 重点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天朝田亩制度》。 难点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太平天国领导者洪秀全的塑像及洪秀全的《吟剑诗》: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擒尽妖邪扫地网,收残奸宄落天罗。东西南北敦皇极,日月星辰奏凯歌。虎啸龙吟光世界,太平一平乐如何。

这首诗表达了洪秀全要领导农民推翻清朝反动统治的决心。洪秀全出身于农民家庭,曾经和千千万万个学子一样,他的理想是希望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然而,我们并没有在清朝的官员中见到他的身影,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他走上反清的道路,是什么原因使他可以一呼百应,又是什么原因使他可以成为太平天国的精神领袖呢? 新课学习 一、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 展示材料: 材料一英国棉纺织品于1840年至1845年的五年之间,输入量增加了四倍多。究其原因,其货物美价廉也! 材料二鸦片输入量连年激增,白银大量外流。平均每年外流白银3500万两,约占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二分之一。银价继续上涨,1838年,白银一两可换铜钱1600文,1849年已涨到2350文。 材料三腐败的清政府,为支付2000万元战争赔款和弥补战争中7000万元的军费开支,极力进行搜刮,不断加捐加税。“贪官甚于强盗,酷吏无异虎狼,民之财尽矣,民之苦极矣!” 材料四广西地瘠民穷,水、旱、蝗灾不断,灾害严重。 设问:有人说:“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你是如何理解的? I归纳: 1.直接原因:自然灾害; 2.间接原因:外国侵略; 3.根本原因:阶级矛盾激化; 过渡: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洪秀全用什么来发动群众呢? 4.洪秀全的准备:创立“拜上帝会”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 太平天国运动是在面临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历史背景下爆发的,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断向中国倾销商品,冲击了通商口岸及附近地区的传统经济结构,造成了一部分手工业者的破产;鸦片输入量连年激增,白银外流更为严重,广大人民的生活深受影响;鸦片战争的战费和赔款分摊到

新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三:单元检测试卷【4】(含答案解析)

【创新设计】2018-2019高中历史单元检测四岳麓版选修 3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二战”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走向破裂的根本原因在于 ( )。 A.国家利益的冲突 B.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 C.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 D.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冲击 解析关于国家关系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一般上都是因为国家的根本利益, 而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实际上仅仅是国家利益的一个表现而已。 答案 A 2.为“冷战”提供理论依据的是 ( )。 A.八千字电报 B.“铁幕”演说 C.杜鲁门主义 D.马歇尔计划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乔治·凯南的八千字电报提出的 理论被称为遏制理论,为“冷战”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答案 A 3.下列事件为杜鲁门主义出台提供了有利时机的是 ( )。 A.“希土危机”的正式爆发 B.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C.乔治·凯南的“八千字电报” D.苏联的防御型外交政策 答案 A 4.下列事件“使那些生怕美国出口不景气的人为之陶醉”的是 ( )。 A.实施马歇尔计划 B.发动朝鲜战争 C.单独占领日本 D.推行“冷战”政策 解析马歇尔计划提出要援助欧洲经济复兴,这就大大刺激了美国的出口。 答案 A 5.二战后,德国和朝鲜形成分裂局面的相同原因是 ( )。 A.国内民族矛盾的激化 B.美国和苏联的相互对抗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演变 D.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推行 解析德国分裂是由于战后美苏对抗引起“柏林危机”,后来柏林墙修建, 两个德国分裂。朝鲜也是类似,战后以北纬38度为界实行分区占领。二者都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一、文学的主要成就 1、19世纪的文学 (2)现实主义文学: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有:法国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社会百科全书),列夫·托尔斯泰(俄国革命的镜子)《安娜·卡列尼娜》等。2、20世纪文学 (1)西方文学:法国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托夫》,美国海明威《老人与海》等。 (2)苏联文学:“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高尔基所著的《母亲》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 二、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1)浪漫主义:法国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反映了1830年法国的七月革命。 (2)现实主义:俄国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3)印象主义:法国莫奈《日出·印象》, 荷兰“扑向太阳的画家”凡高是“现代绘画之父”,绘有《向日葵》。 (4)现代主义: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格尔尼卡》反映了法西斯德国对西班牙的侵略。 三、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1、电影的出现:19世纪末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 2、电视的发明与发展:20世纪20年代电视在英国出现;后来出 现彩色电视机和卫星传播节目。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 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 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 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 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 “至圣”。 2、早期儒学: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 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 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最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后习题答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课 [阅读与思考] 阅读上述材料,想一想,它说明了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 提示:说明了小农经济“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及其脆弱性。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解析与探究] 仔细比较课文中的农具插图,谈一谈它们是怎样逐步得到改进的,这种进步对农业生产有什么意义。 提示:①改进历程:在原始时代,生产工具种类少,且多为石质、木质、骨质,制作简单、笨重易损;春秋时期冶铁技术出现后,铁制农具逐渐得到推广,农具的种类大大增加,出现了铁制的钯、镰、函等工具,到后来又先后出现了牛耕、曲辕犁等。②意义:农具的改进,提高了生产效率,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而曲辕犁的出现则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自我测评] 1.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提示:①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③“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2.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 提示: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 3.评价中国古代的自耕农经济。 提示:①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②除盐铁外,生活用品一般不必外求,可以自给自足,与市场联系较少。③生活稳定,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这是好的一方面;另外,小农经济也有局限性:①生产规模小,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②阻碍了社会发展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后来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③小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第二课 生产的发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5课《现代科学革命》教案

《现代科学革命》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在经典物理学危机的基础上现代科学革命产生的必然性,明白现代科学的两大支柱一一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基本观点。 (2)认识爱因斯坦在相对论、普朗克在量子理论的形成和创立过程中的重大作用。 (3)结合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各自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向,阐明两者对人类历史和现代生活的重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等资源,提高收集、分析相关资料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全面提高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会运用阅读法、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实验法等来学习了解近代物理学的相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辩证法原理,让学生领会科学发展的过程和意义,树立对待科学发展的正确态度。 重点与难点 重点 经典力学的建立;相对论的提出;量子论的诞生。 难点 不同阶段物理学之间的关系;对科学发展创新性的理解。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经典物理学的历史地位是什么? 牛顿经典力学的历史地位: (1)为力学学科确定了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使力学形成系统化和理论化的知识体系而达到成熟和完善,并带动了其他学科的发展。

(2)把天上和地上的运动统一起来,实现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大综合。 (3)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4)为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然而,在19世纪,备受推崇的经典物理学却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从而导致了现代科学革命。 新课学习 一、经典物理学的危机 牛顿经典物理学有哪些内容?经典物理学为什么会出现危机? 17世纪后期,牛顿发表了著名的力学三定律(惯性定律、加速度的比例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标志着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 我们说的经典物理学是指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理论体系。 经典物理学是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低速运动的物质为研究对象的,在这里,时间和空间被认为是绝对的,是与物质运动无关的因素。 因此,一旦物理学研究的这种基础发生变化,如所研究的物质是以光速或接近光速运动时,经典物理学的某些结论就变得不准确,导致经典物理学出现了危机。 当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普朗克年轻时向他的老师求教,是选择音乐还是物理学作为自己终身的职业时,得到的答复是:“物理学基本是一门已经完成了的科学,因此,对于物理学的研究实际上是不会有多大成果的。” 当时许多物理学家认为:物理学的大厦已经落成,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经到了尽头。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1.17~19世纪牛顿经典力学日趋完善、成熟。 物理学的新发现: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这三大发现都无法用经典物理学来解析,与经典物理学的理论体系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揭示了经典物理学的局限性。 经典物理学所研究的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易于理解的宏观世界,三大发现所揭示的却是人们没有直接经验的微观现象。这就要求人们对物质的认识要提高到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