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当代都江堰,建设精品亭子口———亭子口水利枢纽大党建联营漫谈

打造当代都江堰,建设精品亭子口———亭子口水利枢纽大党建联营漫谈
打造当代都江堰,建设精品亭子口———亭子口水利枢纽大党建联营漫谈

打造当代都江堰,建设精品亭子口———亭子口水利枢纽大党建联营漫谈

蔡祥明中国水利水电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摘要】亭子口水利枢纽作为嘉陵江干流大型控制性骨干枢纽工程,其建成将有望在川东北“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而如何发挥工地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基层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实现“把支部建在项目上”,把党旗插在工地上,从而让党建工作融入施工生产工作中心,服务工程建设大局,以大党建运行机制助推施工生产,本文从大党建联营、联营面临问题、联营工作机制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亭子口都江堰品牌基层党建助推发展实现精品控制目标

一、引言亭子口水利枢纽位于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境内,是嘉陵江干流的大型控制性骨干水利枢纽工程,也是国务院确定的为完善长江防洪体系的6大防洪水库工程之一,工程自2009年2月25日开工,总投资158.94亿元,总装机容量110万千瓦,年发电量30亿度。该工程建成后,亭子口库区蓄水将通过渠灌与南充升钟水库“连通”,进行季节性补水,从而有望在川东北“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这样一项百年重大工程,世人瞩目,万众聚焦,如何实现打造“当代都江堰,建设精品亭子口”的宏伟目标,怎么把亭子口作为四川省经济腾飞的一大助力,真正实现在川东北“再造一个都江堰”的宏伟蓝图,这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重大问题。2011年10月22日,大唐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刘顺达在考察亭子口工程时指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作用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都江堰水利岷江排沙洪灌溉 【论文摘要】文章主要介绍了都江堰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构造原理,浅析了修建都江堰的重大意义。 都江堰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区以西的岷江上游。是在战国末年,由时任秦国蜀郡郡守的李冰及其子主持建造的。它是当今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唯一以无坝引水为主要特征的综合性水利工程,具有引水灌溉、防洪排沙以及水运、城市供水的多重效用。整个工程可分为渠首和灌溉水网两大系统,渠首又由鱼嘴(分水堤坝)、飞沙堰(泄洪排沙道)和宝瓶口(引水口)等三项主体工程以及金刚堤、人字堤等附属建筑组成。两千多年来,由于都江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为什么称都江堰,都江是哪条江呢?《蜀水考》说:“府合,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检江,它们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括地志》说:“都江即成都江”。从宋代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才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一直沿用至今。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人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 为什么要修宝瓶口? 只要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能够畅通流向东边,这样既可以减少西边的江水的流量,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这是治水患的关键环节,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玉垒山山石坚硬,民工们用铁具凿、挖、撬,工程进度极其缓慢。后来,一个有经验的老民工建议,应当在岩石上开一些沟槽,然后放上柴草,点火燃烧,岩石在柴草的燃烧下就会暴裂,可以加快挖的速度。实践证明这个办法非常有效。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在玉垒山开凿了一个20米宽、40米高、80米长的口子,因形状很像瓶口,因此叫“宝瓶口”。奔流不息的岷江水通过宝瓶口源源不断地流向东部旱区,这样,东部的农田得到了灌溉。都江堰的第一大工程终于完成了。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室瓶口,怎样才能让水更多地往东流入宝瓶口呢?从而引出要修分水鱼

都江堰工程

都江堰工程的科学性 摘要: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创建时的分水堤、溢洪道、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它首先保证灌区的引水流量, 同时又能防止眠江水携带的泥沙进入灌区, 而且通过合理地布置引水枢纽中的建筑物能够防止汛期多余的水进入灌区, 从而可使灌区免受涝灾。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关键词:都江堰分水堤溢洪道无坝引水 都江堰位于岷江由山谷河道进入冲积平原的地方,它灌溉着灌县以东成都平原上的万顷农田。原来岷江上游流经地势陡峻的万山丛中,一到成都平原,水速突然减慢,因而夹带的大量泥沙和岩石随即沉积下来,淤塞了河道。每年雨季到来时,岷江和其它支流水势骤涨,往往泛滥成灾;雨水不足时,又会造成干旱。公元前250年左右战国末期秦昭王襄王年代,蜀郡寺李冰组织人民群众,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竹、木、卵石修建的一项水利工程,工程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合理,经久不衰,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只饥谨”的“天府之国”。距今已有二千二百多年的历史。 一、都江堰渠首工程: 我国古代人民和水利工作者,经过与岷江洪水作斗争的实践,认识了水道的自然规律,合理的选择地形,因势利导,巧妙的布置了都江堰渠首工程。主要有: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项工程组成。三项工程的布局完全符合现代水利枢纽的原则,加之历代总结的一系列科学管理法规,使都江堰历久不衰,举世闻名。 1、分水鱼嘴: 分水鱼咀是设在岷江的江心,它把岷江分为外江和内江。外江是岷江的主流,用 于排洪,经乐山至宜宾汇入长江。内江是人造河道,主要用于灌溉,经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 因为分水鱼咀处于岷江弯道处,内江为凹岸,外江为凸岸。枯水季节,水位下降,河面变宽,上游来水主要集中在内江凹岸一侧,此时内江进水量多,占六成,外江来水少,占四成,保证了成都平原冬春枯水期灌水,蓄水需要,洪水期,水流漫滩。水位上涨。由于外江宽度较内江宽,因而流幅宽,水道断面比内江大,所以其主流流势由内江深槽由外江一侧移动。同时,内江河道水面比降又受飞沙堰和宝瓶口束水顶托的影响,水面比降小于外江。此时,外江进水多,占六成。内江进水少,占四成,避免了内江进水过多造成成都平原的水灾。即所谓“分四六,平潦旱”。 由于分水鱼咀位于弯段的中心,利用弯道水流的特性,使得岷江上游河段带来的大量砂石,大部分泄向凸岸的外江而输送到下游河道,进入内江的则是含矿量较小的表层清水。同时,表层流将水面的木材输往内江直至各条渠道。 分水鱼咀是以金刚堤与下游飞沙堰及宝瓶口相连,构成都江堰的整体。靠内江一侧叫内金刚堤,靠外江一侧叫外金刚堤。 现代水利可以利用泄洪闸泄洪、拦河坝挡水灌溉,这与现代的金属冶炼、加工技术,混 凝土材料,大型施工机械等有利条件有关。在古代没有这些有利条件的前提下,能做到泄洪 和灌溉两不误,鱼嘴的构思确实比较巧妙 2、飞沙堰溢洪排沙:

一道关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综合题.doc

一道关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综合题 四川省广汉市金雁中学叶家模邮编:618300 一、【背景材料】2002年11月25日星期一编写 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我国长江支流岷江上游,是当今世界上唯一存留,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古代水利系统工程。这座古老的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1年,历经2250多年仍在发挥作用,被全球水利界誉为“人类水利史上的丰碑”。自2002年11月13日起,国家将对它的内江进行断流、维修,工期42天,耗资3000万 元。运用所学知识回答1-8题 1、都江堰水利工程具有的功能有 ①灌溉②排沙③防洪④发电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都江堰渠首三大主体工程是 ①分水鱼嘴②宝瓶口③金刚堤④飞沙堰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3、位于四川岷江上游的都江堰市西北9公里处,是四 川省西部大开发中的一项标志性大型水利工程,是新 中国成立以来四川建设的最大水利工程,也是举世闻名的都江堰灌区的重要水源工程。它是 A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B二滩水利枢纽工程 C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D关口水利枢纽工程 4、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战国末期秦国----主持修建的。 A史禄 B 李冰 C 郑国D白公 5、从经济常识看,对都江堰的内江进行断流、维修,耗资3000万元。这里的3000万元属于①非生产性基本建设资金②公共消费资金③扩大再生产资金④国家财政支出的一部分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6、从哲学上看,对这项工程进行断流、维修。表明了 A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紧密结合的B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C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展和推D整体决定部分,关键部分影响整体 7、从政治常识看,对这项工程进行断流、维修。体现了 A国家在行使搞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B党在行使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C国家在行使政治统治职能 D国家在行使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 8、简述四川盆地成为“天府之国”的历史和地理原因? 二、【简析】 这是一道以“都江堰水利工程内江断流、维修”为切入点而设计的综合题,考查地理、历史及政治的相关知识点。第1~3题考查地理知识,第4题考查中国古代史的有关知识,第5、6、7题考查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的有关知识。第8题考查的是历史知识与地理知识的综合分析。 三、【参考答案】 1、A 2、C 3、A 4、B 5、D 6、A 7、A 8、第一,人口稠密,开发较早,历代统治阶级的重视,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加之有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和庞大的渠系工程,水源充足,灌溉便利。(历史)第二,为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土地肥沃,便于精耕细作。(地理)。第三,气候温和,雨热同季,降水较多,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是我国重要的农耕地区。(地理)。 (本文于2003年1月8日发表于《考试报》第三期上。供同行们参考)

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

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 都江堰坐落于成都附近,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四川都江堰市城西。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和灵岩寺等。 都江堰水利创建时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都江堰工程至今犹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灌区范围的扩大,从1936年开始,逐步改用混凝土浆砌卵石技术对渠首工程进行维修、加固,增加了部分水利设施,古堰的工程布局和“深淘滩、低作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方略没有改变,都江堰水利工程成为世界最佳水资源利用的典范。 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都江堰水利枢纽关键技术的分析与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015853115.html, 都江堰水利枢纽关键技术的分析与应用 作者:刘佳明王新奎 来源:《科技资讯》2016年第02期 摘要:都江堰是战国时期李冰父子组织修建的渠首引水灌溉工程,两千多年来一贯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都江堰枢纽工程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部分构成,其分水分沙效果确保了成都平原常年具备适宜的水源。其中的工程设施和治水理念在现代的水利工程中都有所体现。本文通过分析都江堰关键技术,认识其治水技术对现今水利工程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都江堰;飞沙堰;鱼嘴工程;水利工程;渠首工程 中图分类号:TV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1(b)-0000-00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战国时代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筑的大型渠首引水工程。经两千多年来的自然变迁和人工修整,一贯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内外江分水鱼嘴是人工对自然沙洲的分水堤前部进行改造,将岷江水分为内外二江。宝瓶口同飞沙堰共同作用,具有控制水流大小、将固体颗粒排至外江的功用,是确保内江供水安全的关键。内江水经过宝瓶口流进灌区内的田地;洪水时期,内江水位抬升至飞沙堰以上,则洪水主动流至外江,另加上宝瓶口对水流的约束作用,起到了防治洪水的作用。其中的治水理念和方法在现在的水利工程和水运工程中都有很多应用。 一、鱼嘴工程 文献记载的“分四六”,现今都江堰春灌期内江分流靠近75%,而汛期只有37.5%。经过两千多年的自然演变和人为修筑,鱼嘴分流的效果比历史记载更好,对内、外江的分水分沙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鱼嘴工程具有分流分沙、稳定洲头和调整不利流态等功能,已经成为水利工程建设中采用的主要整治建筑物形式之一。现代水利和航运部门也多次采用鱼嘴工程进行河道的整治。鱼嘴工程可以按按修建位置和建筑物的形式划分为洲头鱼嘴工程、鱼骨坝和洲尾鱼嘴工程三种。 1、洲头鱼嘴工程 洲头鱼嘴工程修建于洲头,轴线与水流方向平行或呈微小夹角,一般由洲头指向非引水支汊方向,与整治线基本平行,调整两汊的分水、分沙情况和固定滩头,并且能有效改善流 态。在枯水期可接引水流进入通航支汊,稳定流势,确保所需支汊水量充足。已建的洲头鱼嘴工程较多,如陆西口水道洲头分流坝、川江东溪口浅滩洲头坝等。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 程中也建设了分流口,有效固定江亚南沙,确保了航道稳定。 2、鱼骨坝

比较都江堰和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1、比较都江堰和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说明中国古代和现代生态思想和运用生态要素方式的区别,评价两个工程的生态效应和效益。 答: 1)都江堰是一个集灌溉、防洪、提供生活和工业用水多方面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它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以及遍布于成都平原上的自动引流灌溉渠共同构成。都江堰成功地解决了鱼嘴分水,飞沙堰泻洪排沙、宝瓶口引水等许多复杂的水利工程问题,使岷江的水利资源充分的得到利用。 鱼嘴:把杩槎固定在江心,然后用竹笼和卵石填充其间,最后在江中形成一条绿色的大鱼,终于把岷江一分为二,分为内外二江。 鱼嘴的灌溉、防洪效应:在修建时,故意使外江的河床稍微高于内江。外江是排洪的河道,内江则是负责成都平原灌溉任务的干渠。枯水季节时水流量不大,水流在经过鱼嘴前面的弯道后,顺应水往低处流的自然规律,主流60%的水直接进入内江,这时进入外江的水流量只有40%。这样才能保证平原上灌溉用水的需要。洪水季时,岷江的水位明显升高。巨大的水流来到鱼嘴前的弯道这里形成巨大的旋涡。受离心力的影响,主流约60%的水被甩进外江,此时内外江的进水的比例自动颠倒过来,内江只进入40%的水量。成都平原则不至于受到洪水的威胁。因此,不管是洪水还是枯水季节,都江堰鱼嘴都能象现代化的节制阀一样,起自动调剂水流量的作用。 鱼嘴的排沙效应:鱼嘴建立在大弯道的下 面,外江处于凸岸进水的位置,而内江处 于凹岸进水的位置。当洪水季节来临,水 流是夹带着大量的泥沙到达大弯道时,不 可避免地形成巨大的旋涡。此时含沙量大, 重而沉底的底层水,被离心力甩出,与60% 的主流一起直冲入外江,而轻而浮面的表 层清水进入旋涡后被离心力甩到了下层, 冲向凹岸,也就是内江。这样进入内江的 泥沙已经很少,只有20%左右。 飞沙堰:是内江的泻洪道。它上距鱼嘴700 米,下离宝瓶口200米。高度与宝瓶口进 水刻度13划齐平。它的主要作用是为内江 泻洪排沙。 宝瓶口:是玉垒山的末端活生生凿出来的一个梯形引水口,边坡很陡,坡上有进水刻宝瓶口长有40米,底部宽17米,水面宽度枯水季节时是19米,洪水季节时是23米。 飞沙堰和宝瓶口的第二次排沙效益:经过鱼嘴分流后进入内江的岷江水,流到飞沙堰这个位置时,在飞沙堰的对面遇到了第二个弯道,形成又一个弯道环流。加上宝瓶口凿出的离堆阻住水流,一部分水流回涌,夹带大量泥沙的底层重水再度被翻到表层,翻越飞沙堰,泻入外江,内江多余的水和泥沙就在这里被排走。剩下的清水则直接冲向离堆,经宝瓶口流向成

谈都江堰水利枢纽

谈都江堰水利枢纽 摘要: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它创建于公元前256年。其渠首是一座大型无坝、一组水工建筑物合理地布局在3000余米的岷江河床中的水利枢纽工程。诸设施各自发挥应有的功能并互相有机配合,共同实现着分水、溢洪、分沙,将足够的水量引入灌渠,灌溉成都平原和川中丘陵地。它是古代水利工程,也是当今正使用着的水利工程,并且社会经济效益远超往古。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蕴含着丰富而卓绝的科学思想。二千多年来,在历代人们精心保护和不断采用新材料新技术的改进下,“经久不衰”。为保护好这份文化遗产和持续发展,必须处理好保护与使用的关系,坚持依法治堰,科学管理工程设施,合理开发水资源,加强岷江上游的生态建设,让都江堰水利永远造福于人类。 关键词:都江堰、枢纽工程、水利、古今 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县城,清代灌口镇)城西1.5km 处的岷江河床中。枢纽工程以下的干渠、支渠、斗渠,脉走支分于成都平原和部分川中丘陵地,形成巨大的灌区,创造着巨大的水利经济效益。 都江堰水利工程创建于公元前256年,迄今已有2258年的历史,它是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也是当今正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发挥着巨大经济效益的水利工程。二千多年前古代水利工程至今还在利用,而且发挥着远超往古的功能,在世界上“唯此一处”。人们高度赞誉这一伟大的古代水利工程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永恒的工程”。它所蕴藏的卓绝而丰富的科学思想,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辉。都江堰是中国的,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科学文化遗产。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将这个灿烂的中华文明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1 枢纽工程设施布局与功能 都江堰枢纽工程诸设施,分布在上自岷江上游干流在出山口与支流白沙河汇合处,

都江堰渠首枢纽工程

都江堰渠首枢纽工程 摘要:都江堰不仅以其悠久的历史闻名中外,更以它因地制宜,简单灵活的枢纽布置形式和就地取材的工程结构在我国水利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都江堰枢纽工程位于岷江由山谷河道进入冲积平原的地方,沿江自上而下,由百丈堤、鱼嘴、金刚堤、飞沙堰、宝瓶口和人字堤等部分组成,其中主要是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本文论及了都江堰渠首的主要枢纽工程,工程管理的概况和都江堰的历史意义,希望对这一古老的水利工程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关键字:都江堰;岷江;鱼嘴;岁修 Abstract : Dujiangyan is not only famous for its long history, but also to its local conditions, simple and flexible project layout forms and local materials in engineering structures in China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water development. Dujiangyan Irrigation Project is located in the valley of the Minjiang River into the alluvial plain areas along the river from top to bottom, from the embankment Baizhang, fish head, King embankment, Feisha weir, Po bottle and the word dike and other components, mainly fish head , sandstorm weir and treasure bottle.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main hub of the Head of Dujiangyan. Key words : Dujiang weir; Minjiang River; Fish head; Annual maintenance 李冰,战国时期秦国人,“知天文地理”。秦昭王晚年即公元前256年至251年,李冰任蜀郡守[1],在四川灌县(今属都江堰市)岷江上主持兴办了驰名中外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有力的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早期的都江堰,司马迁记曰:“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浸,百姓享其利”,具有水运和灌溉的效益,而前者应占有更大比重。作为通航水道,工程本身可能较为简单,但是要同时具备通航和灌溉的功能,首先应该有可以引取足够水量的进水口和具备通航条件的水道。成都平原在地形上呈扇形,灌县地处平原的顶端,犹如扇柄;在地势上自西北分别向东、向南倾斜,具有自流引水的优越条件[2],都江堰正是有效地利用了这一优越的自然条件。 都江堰工程代表了当时水利工程建设的最高水平,经历代整治,至今仍在使用。都江堰渠道遍布成都平原各县,现在还穿过山区丘陵向东、南、北各区发展。1991年,都江堰水利枢纽的灌溉面积已达到1060万亩,2006年12月紫平铺工程完工后,总灌溉面积将达到1400万亩[3]。2000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大会上,根据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条第二款有关文化遗产定义的规定,由于都江堰水利

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条例(2019修订正式版)

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条例 (1997年6月16日四川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根据2003年11月28日四川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条例〉的决定》修正,2019年11月28日四川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修订)。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都江堰水利工程和都江堰灌区水源的管理,保护世界遗产,发挥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灌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都江堰灌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指渠首枢纽(含岷江关口至青城桥河段,下同)以及各级引水、输水、蓄水、提水等工程和各类配套设施。 所称都江堰灌区,是指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编制并由省人民政府、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的都江堰灌区总体规划划定的范围。 所称都江堰灌区水源,是指都江堰渠首以上的岷江径流、灌区边沿溪河径流、区间径流及地下水。 第三条在都江堰灌区(以下简称灌区)范围内从事涉及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与保护、调度与供水、用水与节水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四条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维护,实行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维护经费保障制度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

部门会同财政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另行制定。 第五条都江堰水利工程实行统一管理和分级管理、专业管理和群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统一管理,其设立的省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具体承担渠首枢纽、干渠(河)、分干渠(河)、各支渠(河)分水枢纽及跨设区的市支渠(河)等水利工程的管理维护工作。 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有关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水事管理和跨县支渠的管理,并负责指导协调辖区内支渠(河)分水枢纽以下水利工程的管理。 县(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有关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水事管理和支渠(河)分水枢纽以下水利工程的管理,负责组织、指导群众性的用水管理工作。 第六条省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灌区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灌区工作协调联动机制,统筹解决灌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保护和水资源配置等重大问题。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健全灌区事务协商管理制度。 灌区内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管理权限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工程管理和保护工作的领导,保障工程的安全和正常运行,加强技术创新,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 第七条灌区防汛抗旱工作实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灌区水情监测预警、工程运行安全、供水调度保障等工作,按照职责做好防汛抗旱有关工作。

都江堰水利枢纽

论都江堰水利枢纽 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县城,清代灌口镇)城西1.5km 处的岷江河床中。枢纽工程以下的干渠、支渠、斗渠,脉走支分于成都平原和部分川中丘陵地,形成巨大的灌区,创造着巨大的水利经济效益。 都江堰水利工程创建于公元前256年,迄今已有2258年的历史,它是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也是当今正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发挥着巨大经济效益的水利工程。二千多年前古代水利工程至今还在利用,而且发挥着远超往古的功能,在世界上“唯此一处”。人们高度赞誉这一伟大的古代水利工程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永恒的工程”。它所蕴藏的卓绝而丰富的科学思想,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辉。都江堰是中国的,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科学文化遗产。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将这个灿烂的中华文明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1 枢纽工程设施布局与功能 都江堰枢纽工程诸设施,分布在上自岷江上游干流在出山口与支流白沙河汇合处,下至内江宝瓶口止的3020m河床中。枢纽工程(也称“渠首工程”、“渠首枢纽工程”)的现况是: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坝、宝瓶口、外江节制闸、工业引水档水闸;辅助工程,百丈堤、二王庙顺水堤、人字堤等设施。 鱼嘴,主体工程最重要的设施。它决定着取够灌渠用水,并含沙量较少。当今鱼嘴是卵石水泥建筑物;它将岷江一分为二,外江(西)是岷江正流,内江(东)是成都平原灌渠的咽喉,故又称灌江。内江取水口处宽150m,外江宽130m。鱼嘴距上游白沙河口2050m,其间有靠东岸的“百丈堤”,是人工沙石工程,全长1950m,其功用是将洪水与所含泥沙逼向外江,并起到护岸、防止河槽摆动的作用。百丈堤的设置、鱼嘴的位置,起到了“分四六,平源旱”的作用,确保内江取足用水而又避免灌区发生洪涝灾害。 飞沙堰,主体工程又一重要水工建筑物。鱼嘴向南延伸为分水堤(又称金刚堤),是沙石垒筑的河心大堤,其堤两边有浆砌大卵石护堤工程,分隔着内、外江,下至710m 处为一缺口,宽240m,口处堰高2m。内江水涨、洪水带着泥沙由此湃流向外江(岷江正流),效果极佳,故称飞沙堰溢洪道,古称侍郎堰。飞沙堰与离堆之间还有一道人字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谁设计的.doc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谁设计的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谁设计的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李冰设计的。 公元前256年,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该大型水利工程现存至今依旧在灌溉田畴,是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其以年代久、无坝引水为特征,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这项工程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鱼嘴分水堤四六分水)、自动排沙(鱼嘴分水堤二八分沙)、控制进水流量(宝瓶口与飞沙堰)等问题,消除了水患。1998年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灌溉区域已达40余县。人们为了纪念李冰父子,建了一座李冰父子庙,称为二王庙。 都江堰水利工程灌区 都江 堰是由渠首枢纽、灌区各级引水渠道,各类工程建筑物和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堰等所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工程系统,担负着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7市(地)36县(市、区)1003万余亩农田的灌溉、成都市50多家重点企业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发电、漂水、水产、养殖、林果、旅游、环保等多项目标综合服务,是四川省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础设施,其灌区规模居全国之冠。 都江堰位于岷江由山谷河道进入冲积平原的地方,它灌溉着灌县以东成都平原上的万顷农田。原来岷江上游流经地势陡峻的万山丛中,一到成都平原,水速突然减慢,因而夹带的大量泥沙和岩石随即沉积下来,淤塞了河道。 每年雨季到来时,岷江和其它支流水势骤涨,往往泛滥成灾;雨水不足时,又会造成干旱。远在都江堰修成之前的二、三

百年,古蜀国杜宇王以开明为相,在岷江出山处开一条人工河流,分岷江水流入沱江,以除水害。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管理 都江堰水利调度中心 都江堰建成后,历代都有主管水利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建国后,都江堰延伸扩建迅速发展,已成为水资源多功能效益的综合利用工程。各级政府十分重视都江堰的组织建设。 1950年3月成立了川西都江堰管理处;1952年9月,川西都江堰管理处更名为四川省人民政府水利厅都江堰管理处;1955年又更名为四川省水利厅都江堰管理处;1958年再次更名为都江堰管理处;1978年9月成立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处,同年12月13日,经四川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正式成立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现管理局内设办公室、人事劳动教育处、供水经营处、工业用水处、工程建设管理处、科技处、财务与经济管理处、水政处、监察审计处、党委办公室、多种经营处、离退休人员管理处、勘察设计院、后勤服务中心、接待处、工会、渠首管理处等17个处、室。 岁修制度 都江堰有效的管理保证了整个工程历经两千多年依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汉灵帝时设置都水椽和都水长负责维护堰首工程;蜀汉时,诸葛亮设堰官,并征丁千二百人主护(《水经注江水》)。此后各朝,以堰首所在地的县令为主管。到宋朝时,制定了施行至今的岁修制度。 古代竹笼结构的堰体在岷江急流冲击之下并不稳固,而且内江河道尽管有排沙机制但仍不能避免淤积。因此需要定期对都江堰进行整修,以使其有效运作。宋朝时,订立了在每年冬春枯水、农闲时断流岁修的制度,称为穿淘。岁修时修整堰体,深淘河道。淘滩深度以挖到埋设在滩底的石马为准,堰体高度以与对岸岩壁上的水则相齐为准。明代以来使用卧铁代替石马作为淘滩深度的标志,现存三根一丈长的卧铁,位于宝瓶口的左岸边,分别铸造于明万历年间、清同治年间和1927年。

揭秘都江堰的设计原理教程文件

揭秘都江堰的设计原理 现在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李白在《蜀道难》这篇著名的诗歌中“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人或成鱼鳖”的感叹和惨状,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这种状况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恶劣”的自然条件造成的。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大支流,流经的四川盆地西部是中国多雨地区。发源于四川与甘肃交界的岷山南麓,

都江堰的创建,又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战国时期,刀兵峰起,战乱纷呈,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国尽快统一。适巧,经过商鞅变法改革的秦国一时名君贤相辈出,国势日盛。他们正确认识到巴、蜀在统一中国中特殊的战略地位,“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秦相司马错语)。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 1、为什么要修宝瓶口? 首先,李冰父子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发现只要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能够畅通流向东边,这样既可以减少西边的江水的流量,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这是治水患的关键环节,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于是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但玉垒山山石坚硬,民工们用铁具凿、挖、撬,工程进度极其缓慢。后来,一个有经验的老民工建议,应当在岩石上开一些沟槽,然后放上柴草,点火燃烧,岩石在柴草的燃烧下就会爆裂,可以加快挖的速度。实践证明这个办法非常有效。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在玉垒山开凿了一个20米宽、40米高、80米长的口子,因形状很像瓶口,因此叫“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奔流不息的岷江水通过宝瓶口源源不断地流向东部旱区,这样,东部的农田得到了灌溉。 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始建于宋代以前。位于都江堰鱼嘴堤之上,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之一,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缆横挂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明末(公元17世纪)毁于战火。现在的桥为钢索混凝土桩。

都江堰与三门峡水利枢纽

都江堰与三门峡水利枢纽 摘要 都江堰是我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水利工程,是古人智慧的集中体现。三门峡是新中国初期的产物,它带有鲜明的时代背景。经过对三门峡和都江堰的深刻比较,让我们了解一项工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对两者的分析,如我们去了解河流,泥沙等地质形态对工程运行的重要影响。在此,我就都江堰与三门峡做一些比较和评价。 关键词: 三门峡,都江堰,泥沙,黄万里,黄河,异重流 一前言 我认为每一个水利工程都应确保工程质量,提高抗洪强度,促进周边经济发展。显然,在这点上都江堰比三门峡要好。虽然三门峡的修建在短期内治理黄河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但是由于它修建的时候设计者考虑欠缺(未充分考虑黄河的独特的地质环境),所以运行不久以后就出现了问题,问题越来越大并且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反观都江堰,它能够运行几千年而不倒,绝不是一种偶然,靠的是设计者的智慧。都江堰充分利用了岷江的地质环境,从而使大坝更加牢固。都江堰的这种设计理论对我们现代的水利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二都江堰与三门峡的修建背景及其利弊 2-1 都江堰的成因及其功绩 都江堰修凿于2260年前的“刀耕火种”年代,在于它一直延续2260年而永不衰败,这与早已荒废的世界同时期的古老水利工程如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渠和古罗马的人工渠道相比,更彰显出它的恒久性;更在于它惠及的区域之大,人口之多,成本之少,前所未有,世所未有。现在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李白在《蜀道难》这篇著名的诗歌中“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人或成鱼鳖”的感叹和惨状,就是那个时

代的真实写照。这种状况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恶劣”的自然条件造成的。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目前都江堰浇灌面积已达成都平原5000平方公里内34个县的1003万亩农田。早在2000多年前,也就是都江堰竣工使用100多年时,司马迁就在《史记》中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由此可得出这样的结论:自从有了都江堰,才有了蜀中盆地的自流灌溉,才有了成都平原上驯服的岷江,才有了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才有了蜀人生生不息乃至近代对中华民族上亿人口的贡献。有副楹联曾这样赞曰:“两千年好事,车同轨,书同文,天府百流同灌。数万顷良田,水有源,禾有本,中华一大有州。 ” 2-2 建造三门峡的历史背景 黄河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独特的地位。由于特殊的水沙关系,黄河是一条河情特殊,治理难度极高的河流,黄河的“洪涝灾害历来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近几十年又由于黄河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与开发(如三门峡),黄河面临很多新的问题和挑战(1)。 为了治理好黄河。1954年10月,在苏联专家道德指导下,以水利部和燃料工业部为主成立的黄河规划委员会完成了《黄河综合利用规划》,那是一个看起来很美妙的远景:在黄河上要修筑起46座河坝,“500吨的拖船能由入海口航行到兰州”。装机总容量可达2300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达到1100亿度,相当于1954年全部发电量的10倍,灌溉面积由原来的1659万亩扩大到1.16亿亩。而在这46座水坝当中,三门峡是最大和最重要的。 在当时,几乎没有人公开反对三门峡工程,充满壮志豪情的领导人们一心一意要在自己手上实现所谓的“圣人出,黄河清”的梦想,在这种一边倒的极端气息下,负有责任的专家们不敢面对现实,直抒己见,个别甚至曲意逢迎,企求腾达。

比较都江堰和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比较都江堰和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1、比较都江堰和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说明中国古代和现代生态思想和运用生态要素方式的区别,评价两个工程的生态效应和效益。 答: 1)都江堰是一个集灌溉、防洪、提供生活和工业用水多方面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它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以及遍布于成都平原上的自动引流灌溉渠共同构成。都江堰成功地解决了鱼嘴分水,飞沙堰泻洪排沙、宝瓶口引水等许多复杂的水利工程问题,使岷江的水利资源充分的得到利用。鱼嘴:把杩槎固定在江心,然后用竹笼和卵石填充其间,最后在江中形成一条绿色的大鱼,终于把岷江一分为二,分为内外二江。 鱼嘴的灌溉、防洪效应:在修建时,故意使外江的河床稍微高于内江。外江是排洪的河道,内江则是负责成都平原灌溉任务的干渠。枯水季节时水流量不大,水流在经过鱼嘴前面的弯道后,顺应水往低处流的自然规律,主流60%的水直接进入内江,这时进入外江的水流量只有40%。这样才能保证平原上灌溉用水的需要。洪水季时,岷江的水位明显升高。巨大的水流来到鱼嘴前的弯道这里形成巨大的旋涡。受离心力的影响,主流约60%的水被甩进外江,此时内外江的进水的比

2)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整个工程包括一座混凝土重力式大坝、泄水闸、一座坝后式水电站,一座永久性通航船闸和一架升船机。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筑由大坝、水电站厂房和通航建筑物三大主体部分组成。大坝位于河床中部,即原主河槽部位,两侧为电站坝段和非溢流坝段。水电站厂房位于两侧电站坝段之后。永久通航建筑物均布置于左岸。 大坝即拦河坝,为砼重力坝,坝轴线全长2309.47米,坝顶高程185米,最大坝高181米。设有23个泄洪深孔,底高程90米,孔尺寸7×9米,其主要作用是泄洪。 电站坝段位于大坝两侧,设有电站进水口。枢纽最大泄洪能力可达102500立方米/秒。 水电站采用坝后式布置方案,共设有左、右两组厂房。共安装26台水轮发电机组,机组单机额定容量70万千瓦。 通航建筑物包括永久船闸和升船,永久船闸为双线五级连续梯级船闸。单级闸室有效尺寸为280×34×5米,可通过万吨级船队。 升船机为单线一级垂直提升式,一次可通过3000

都江堰水利枢纽古今谈

都江堰水利枢纽古今谈 彭述明李应发 (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四川大学) 摘要: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它创建于公元前256年。其渠首是一座大型无坝、一组水工建筑物合理地布局在3000余米的岷江河床中的水利枢纽工程。诸设施各自发挥应有的功能并互相有机配合,共同实现着分水、溢洪、分沙,将足够的水量引入灌渠,灌溉成都平原和川中丘陵地。它是古代水利工程,也是当今正使用着的水利工程,并且社会经济效益远超往古。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蕴含着丰富而卓绝的科学思想。二千多年来,在历代人们精心保护和不断采用新材料新技术的改进下,“经久不衰”。为保护好这份文化遗产和持续发展,必须处理好保护与使用的关系,坚持依法治堰,科学管理工程设施,合理开发水资源,加强岷江上游的生态建设,让都江堰水利永远造福于人类。 关键词:都江堰、枢纽工程、水利、古今 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县城,清代灌口镇)城西1.5km 处的岷江河床中。枢纽工程以下的干渠、支渠、斗渠,脉走支分于成都平原和部分川中丘陵地,形成巨大的灌区,创造着巨大的水利经济效益。 都江堰水利工程创建于公元前256年,迄今已有2258年的历史,它是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也是当今正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发挥着巨大经济效益的水利工程。二千多年前古代水利工程至今还在利用,而且发挥着远超往古的功能,在世界上“唯此一处”。人们高度赞誉这一伟大的古代水利工程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永恒的工程”。它所蕴藏的卓绝而丰富的科学思想,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辉。都江堰是中国的,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科学文化遗产。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将这个灿烂的中华文明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都江堰水利工程成功的经验

都江堰水利工程成功的经验 工程数据 坝顶高程:884米;趾板基础高程:728米;最大坝高:156米; 坝顶长度:663.77米;坝顶宽:12米;正常蓄水位:877米; 相应库容:9.98亿立方米;汛期限制水位:850米; 总库容:11.12亿立方米;调节库容:7.74亿立方米; 调洪库容:5.38亿立方米;防洪库容:1.66亿立方米; 库区面积:18.16平方公里;电站尾水长:26.5千米; 校核洪水位:883.1米; 1000年一遇洪峰流量:12700立方米/秒; 装机容量:4台19万千瓦机组,总装机76万千瓦; 多年平均发电量:34.17亿度;坝址以上流域面积:22662平方公里; 坝址以上多年平均流量:469立方/秒; 坝址以上年径流量总量:148亿立方米; 动态投资:72亿元人民币;静态投资:62亿元人民币。 工程构成 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

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鱼嘴分水堤: “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位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飞沙堰: “泄洪道”具有泄洪徘砂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宝瓶口: 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

都江堰水利枢纽

都江堰水利枢纽 摘要:本章简要介绍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概况,都江堰枢纽的发展历程,以及都江堰对当地的巨大作用,分析了都江堰枢纽主体工程的功能和原理,研究了枢纽区在现当代的利用及面临的问题,和如何合理规划利用都江堰 关键词:都江堰,水资源,水问题,规划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作为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瑰宝,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特殊的水利工程价值。都江堰工程自建成2270年来,为灌区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造福川中,沿用至今,堪称奇迹。 都江堰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其枢纽工程合理的天然布局和顺应自然流态的水沙运动规律。以及我国人们悠久的水文化以及先进的水思想都江堰始建之初,除宝瓶口以外,鱼嘴、飞沙堰以及百丈堤、平水槽(现已封闭)、人字堤等工程无论在形式上、结构上甚至位置上都与现在的都江堰不同。1933年10月9日,岷江上游地震湖崩塌引发的洪水将都江堰渠首工程完全冲毁,洪水冲开离堆公园成河,现在离堆公园中的荷花池就是那场洪水肆虏的遗迹。1964年岷江洪水也基本上将都江堰渠首工程冲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都江堰水利工程不断地修了毁、毁了修,是人与自然此进彼退、和谐共存的一个动态过程。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都江堰(包括鱼嘴、飞沙堰、宝瓶口、外江闸、内江闸群、工业引水拦水闸等),其实都是采用了现代工程技术和建筑材料,对历朝历代治水先贤的治水思想不断总结、完善、发展的结果。都江堰在漫长的实践中还形成了杩槎、竹笼、干砌卵石等的治河工艺。浓缩了千百年治水经验总结出的“三字经”、“六字决”、“八字格言”,形成都江堰独特的治水思想。都江堰长期形成的管理机构和特有的管理办法,同样构成了都江堰水文化的一部分。如汉灵帝时(公元168年)已设置“都水椽”和“都水长”等水利官员,专门负责维修管理都江堰渠首工程;三国时期,“诸葛亮北征,以此堰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这些机构的设置对于都江堰历经二千多年而不衰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都江堰所体现的不仅仅是李冰的个人智慧,更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勤劳与智慧的结晶。 1.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 都江堰位于长江上游支流岷江上,崛江以崛山导江而而得名,发源于松潘县弓杠岭和朗架岭,流经汉川、都江堰市、乐山市大渡河入汇,到肩{宾市后注入长江。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即位于崛江中游的都江堰市。都江堰流域分水源区和灌区,渠首枢纽以上的崛江为水源区,河道长340公里,落差达3009米,河道坡度4.83‰,流域面积133,500平方公里。渠首枢纽以下的为灌区,流域面积21700 平方公里,灌溉农田1000多万亩。崛江流至紫坪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