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教案新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教案新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教案新人教版

分数乘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

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出示复习题。

(1)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

(2)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 9个11是多少? 8个6是多少? (3)计算:

计算时向学生提问:这道题的什么特点?计算时把什么做分子?使学生看到三个加数都相同,计算时3个3连加的结果做分子,分母不变。

2、引出课题。分数加法是否也有简便算法?今天我们学习分数乘法。(板书课题:分数乘整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1)谈话并提问:今天是小新的10岁生日。妈妈买来了一个大蛋糕。小新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了生日蛋糕。他们每人吃2

9 个。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预设:3个人一共吃多少个?)

(2)提出要求: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你在草稿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请你画一画,算一算,争取让同学们看清你的想法。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他们每人吃2

9 个”,就是把整个蛋糕看作单位“1”。把这个圆平均分成9

份,其中2份就表示一个人所吃蛋糕的大小,就是29 个。那么三个人一共吃的就是求3个2

9

是多少?

追问:你们用画示意图的方法将问题分析得很清楚,那你们是怎样列式的呢?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①29 +29 +29 =2+2+29 =69 =23 (个)表示3个2

9 连加的和是多少。

②29 ×3=2X39 =69 =23 (个)也表示3个2

9

连加的和是多少。

追问:不同的算式都表示“3个2

9 连加的和是多少”由此你有什么发现吗?(预设:用乘法计算更

简便一些。)

分数乘法和整数乘法一样,也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所不同的是相同加数是分数。 2、探究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算式29 ×3=2X39 =69 =2

3 (个)并提问。请你们看看这个算式,你能理解它是

怎么计算的吗?

(2)引导学生再次观察算式并提出问题:这个算式是先计算再约分的,你有不同的想法吗?

预设:

1 1

2 9×3=

9

3

2

2

3

2

9

×3=

2

9

×3=

2

3

3 3

引导学生对比观察这几个算式并提出问题:通过比较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分母与整数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

三、反馈练习。

1、教材第2页“做一做”第1题。

订正时让学生说出乘法中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2、教材第2页“做一做”第2题。

教师提示:乘的时候如果分子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五、课堂作业。

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1、2、3题。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3页、4页及相关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计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25×4 78×6 37×2 14×21

2 2、引入: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分数乘法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出示例题2。

(1)问题一:3桶水共多少升? 指名列出算式:12×3。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启发学生得出:求“3桶水共多少升?”就是求3个12L,也就是求12L 的3倍是多少。

(2)问题二:12桶水共多少升?指名列出算式:12×1

2 提问:根据什么列式的? 启发学生思考:12桶就是半桶,求12桶是多少升?就是求12L 的一半是多少,也就是求12L 的1

2

多少。

(3)问题三:

14桶水共多少升?指名列出算式:12×1

4。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启发学生思考:求14桶是多少?就是求12L 的1

4

是多少。

结合上面的几个问题,你知道“12×12”和“12×1

4

”这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分别是什么吗?12

×12表示12L 的12是多少:12×14表示12L 的1

4

是多少。 2、总结: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一个数乘几分之几表示的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3、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

引导:这道题求吃了多少千克,也就是求3千克的3

10

是多少千克。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4、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出示例题3。 李伯伯家有一块

12公顷的地。种土豆的面积占这块地的15,种玉米的面积占35

。 问题一:种土豆的面积是多少公顷?

(1)提问:求“种土豆的面积是多少公顷?”实际上就是求什么?怎样列示呢?

(实际上就是求12公顷的15是多少公顷,列示是: 12×1

5。) (2)探究12×1

5

的计算方法。

①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张正方形纸表示一公顷,先画出它的12,表示1

2

公顷。

②再涂出12公顷的1

5

引导理解:求12公顷的15是多少公顷,就是把1

2

公顷平均分成5分,取其中的1份。

③观察交流。

观察手中的长方形纸,想一想, 12公顷的1

5

是多少公顷,你是怎么想的?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在组织全班交流。板书:12 ×15 =5211??=1

10

(公顷)

问题二:种玉米的面积是多少公顷? ⑴学生独立列出算式:12×3

5

⑵提问:“

12×35”等于多少呢?你能用颜色表示12的3

5

吗? ⑶学生动手操作,交流计算方法和思路。

5、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先小组讨论,再汇报交流。

计算法则: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用分母相乘的积分母。(板书)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4-5页“做一做”第1、2、3题。

先学生独立计算,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五、作业:练习一第4—7题。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

12×3

想:求3个12L ,也就是求12L 的3倍是多少? ⑴种土豆的面积是多少公顷?

12×12 12 ×15 =5211??=1

10

(公顷)

想:求12L 的一半,就是求12L 的

1

2

是多少。 ⑵种玉米的面积是多少公顷? 12×14 10

352315321=??=?(公顷)

想:求12L 的1

4

是多少。

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用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第5页的例4,做一做,练习一的第8、9、10题。 教学目标:掌握分数乘法计算过程中的约分方法,能正确熟练进行分数乘法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在观察、迁移、尝试练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乘法计算过程中的约分方法。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分数的约分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35×30= 12×23= 25×13= 78×34

=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⑴分数乘整数的约分方法。⑵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导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数乘法的相关知识。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题。

无脊椎动物中游泳最快的是乌贼,它的速度是9

10千米/分。 2、解决问题一:李叔叔的游泳速度是乌贼的4

45

。李叔叔每分钟游多少千米?

⑴阅读理解。组织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得出: ①乌贼的速度是

910千米/分。李叔叔的游泳速度是910千米/分的445

。 ⑵列式解答。

让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计算方法独立解答,交流解答过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09×454

=45×104×9=45036=25

2(km ) ⑶启迪思考。

在分数乘整数时,我们在计算过程中先约分,可以使计算简便。在这里,我们是否也可以进行先约分呢?该怎样进行约分呢?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计算。 ⑷交流讨论。

通过交流得出:分数乘分数,为了计算简便,可以先约分再乘。约分时,分子的两个因数和分母的两个因数进行约分。

3、解决问题二:乌贼30分钟可以游多少千米?5 ⑴学生独立解答,约分:

⑵教师指导,分数乘法也可以这样直接约分。

4、试一试。

910×445

还可以怎样进行约分呢? 板书:(计算过程)强调:分数和分数相乘,可以采用分子和分母交叉约分。 5、小结。

三、巩固练习。

⒈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汇报时重点交流约分的方法。 ⒉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2题。

先让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再让学生独立计算,最后组织交流。

⒊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3题。

阅读与理解,求这个人的身高是多少米,就是求28米的35

2

是多少。 学生独立解答,组织交流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一第8、9、10、11题。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

109×454=45×104×9=45036=252(km ) 109×454=45×104×9=25

2(km )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分数乘法的练习,练习一第12、13题。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进一步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点回顾。

1、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回忆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并回答问题。(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

少?)

2、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学生回忆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做一些和分数乘法有关的练习吧! 二、基础练习。 1、计算下面各题。

158×5 = 24×85

= 187×149 = 72×8

3=

13 ×0= 14 × 25 = 56 ×12= 712 × 3

14 = 45× 35 = 9×718 = 23 × 910 = 4

25 ×25=

18×16 = 411 × 114 = 910×445 = 78×34=

2、填空。

(1)38 +38 +38 +3

8 =( )×( )=( )

(2)12个 56 是( );24的 2

3 是( )。

(3)在○里填上>、<或=

56 ×4○ 56 9×23 ○23

×9 12 ×38 ○ 38 (4)边长 1

2

分米的正方形的周长是( )分米。

(5)六(1)班有50人,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2

5 ,女生有( )人,男生有( )。

(6)看一本书,每天看全书的 1

9 ,3天看了全书的( )。

3、解决问题。 (1)一袋大米重1

20

吨,100袋这样的大米重多少吨? (2)边长

3

4

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各是多少? (3)一个长方形的长是35米,宽是2

7

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各是多少?

(4)李晓军把一条绳子剪了4刀,每段长1

20

米,这条绳子有多长?

三、全课总结。

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四、作业。

完成练习一第12、13题。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的练习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8页的例5、做一做及练习二第1、2、3题。 教学目标: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并掌握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经历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体会算法多样化的数学思想,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选择不同的计算方法,熟练地进行小数乘分数的计算。 教学准备: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下面各题。

53×15 21×3

2 53×31 85×54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和计算过程中的约分方法。 2、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分数化成小数。 1.2 0.4 3.5 1.25

85 54 5

3 让学生说一说怎样将一个小数化成分数。 3、谈话导入新课,并板书。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5。

⑴学生阅读题目,理解图中的信息。 ⑵组织交流。 2、解决问题一。

⑴出示问题:松鼠欢欢的尾巴有多长?

⑵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2.1×

4

3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启发观察,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分数乘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观察得出:以前学习的分数乘法是分数和分数相乘或分数和整数相乘,而这个算式是分数和小数相乘。

⑶探索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提问:小数乘分数,可以怎样计算呢?想一想,试一试。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计算。

汇报交流计算方法,教师结合交流情况进行板书。

小数化成分数:2.1×

43=1021×43=4063(dm ) 分数化成小数:2.1×4

3

=2.1×0.75=1.575(dm )

3、解决问题二。 ⑴出示问题。 ⑵学生独立解答。

⑶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结合交流情况进行板书。 ①小数化成分数进行计算。 ②分数化成小数进行计算。

4、观察比较,回顾反思。

提问:观察上面三种计算方法,你想发表自己的什么见解?

通过交流,启发学生明白:三种方法中,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具有普遍性,适合于所有小数化成分数的计算;当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时,一般不采用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进行计算;当小数和分母不能进行约分时,一般不采用小数和分母约分的方法进行计算。三种计算方法中,小数和分母约分的方法计算起来最简便,因此在计算小数乘分数时,先观察这个小数能不能和分母进行约分,如果可以进行约分,一般采用先约分再乘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8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方法进行计算。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五、作业

练习二第1、2、3题。

板书设计:

小数乘分数

(1)松鼠欢欢的尾巴有多长?

小数化成分数:2.1×43=1021×43=4063(dm ) 分数化成小数:2.1×4

3

=2.1×0.75=1.575(dm )

(2)松鼠乐乐的尾巴有多长?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8页的例6,练习二第4—9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在观察、猜想、尝试练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直尺、卡片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出示复习题。

5×6+7×3 15×(34-27) 16×4-7×9 (35+21)×28 70-4×6 36×2+15 不要求学生计算,只要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即可。 2.引出课题:

刚才复习的整数乘加、乘减混合的运算顺序,这节课我们学习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板书课

题:分数乘加与乘减混合运算)

二、探究新知。 出示例题6。

⒈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从题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⑴画框长

54m,画框宽2

1

m 。 ⑵求“需要多长的木条?”就是求画框的周长。 ⒉学生独立列式。 (

54+21)×2或54×2+2

1

×2 ⒊启发自学,交流收获。 ⑴请学生自学教材第9页的内容。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⑵指名交流汇报。

引导学生发现: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⒋学生独立完成计算,交流汇报。

交流时,指名说说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在一个没有算式的括号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算二级运算,后算一级运算。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的运算。)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4、5、6题。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五、作业。

完成练习二第7、8、9题。 板书设计:

分数混合运算

54+21)×2 54×2+21

×2 =1013×2 =54

×2+1

=513(m ) =5

13

(m )

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9页及相关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通过创设自主探究,尝试迁移、合作交流的探究情境,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

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运算定律,灵活、准确、合理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⒈复习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a ×b=b ×a 乘法结合律:(a ×b)×c=a ×(b ×c) 乘法分配律:(a +b)×c=a ×c +b ×c ⒉能举例说明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用处吗? ⒊用简便方法计算:25×7×4 0.36×101 ⒋谈话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分数简便计算的知识。 二、探索新知 ⒈出示算式。

学生计算后,会发现每一行的两道算式结果相等,启发学生思考:每一行的两道算式结果相等,这是数字的巧合呢?还是有一定的运算规律?

⒉知道观察,发现规律。 ①第一组运用乘法交换律。 ②第二组运用乘法结合律。 ③第三组运用乘法分配律。 ⒊总结规律。

在分数乘法中,也能使用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整数乘法中的运算定律在分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⒋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⑴出示例题7。

⑵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比较简便,然后独立完成,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指名板演:

)561(53?? 12)4165(?+

交流时,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分别说一说运用了哪种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9页“做一做”第1题。 增添24123?

5151101-? 252475

79

83??? 2、教材第9页“做一做”第2题。(说说在计算上可以怎样简便) 四、课堂小结 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练习二第10、11、12题。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乘法交换律:a ×b=b ×a 乘法结合律:(a ×b)×c=a ×(b ×c)

乘法分配律:(a +b)×c=a ×c +b ×c

)561(53?? 12)4165(?+

=

35×(5×16)(应用乘法交换律) = 56×12+1

4×12(应用乘法分配律) = 35×5×1

6 = 10+3

= 1

2

= 13

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分数乘法的巩固练习,教材第12页的第13—17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方法,能灵活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难点: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教学准备: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计算。

=?6552 =?2038 =?2253011 =?25241615 =?48245 =?2.132 =?81.098 =?15

43.0 学生计算,并说说在计算的方法以及在计算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地方。 二、根据运算定律填空。

79974079=?? ×□×□ =?+173)3817(□×□+□×□ =?+?5

1

675467(□+□)×□ 生独立完成填空,汇报交流时说说每道题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三、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就简算。

2521751?-

957575?- 2521751?- 61256127?+? 1474135?? 6.3)9241(?+ )2825(174?? 201312014? )2826127261(2826?+??? 独立完成,再指名板演,集体订正,并说说能简算的分别是运用的什么运算定律。 四、思维拓展。

1、出示教材第12页“练习二”第16题。 引导学生分析:先把左边算式按照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再把左右两边的分数转化成分子相同或者分母相同的分数,最后根据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确定出□里最大可以填整数几。

2、出示教材第12页“练习二”第17题。 让学生先独立做,再点名用不同方法解答的同学板演,最后集体讲评,突显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五、全课小结。

这节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六、作业。

教材第12页练习二第13、14、15题。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的巩固练习

第九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14页的例8,做一做及练习三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探究情境,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

教学重点:理解题中的单位“1”和问题的关系。

教学难点:抓住知识关键,正确、灵活判断单位“1”。 教学准备: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先说下列各算式表示的意义,再口算出得数。

31220?

= 1235

?= 2、列式计算。 (1)20的

15是多少?(2)6的3

4

是多少? 3、学生得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

二、探索新知。

出示例8:这个大棚共480㎡,其中一半种各种萝卜。红萝卜的面积占整块萝卜地的4

1 1、学生阅读理解题意。

2、根据题意,完成以下填空。 整个大棚的面积是 。

萝卜地的面积占整个大棚面积的 。 红萝卜地的面积占萝卜地面积的 。 要求的是 的面积。 3、分析与解答

(1)用长方形纸表示大棚的面积,折出萝卜地的面积。 ①认识一半用分数表示就是

2

1 ②学生折一折。m

让学生取了一张长方形纸,代表大棚的面积,然后折出各种萝卜地的面积。

③计算出萝卜地的面积:480×2

1

=240(㎡) (2)折出红萝卜地的面积。

①交流:怎样折出红萝卜地的面积?(红萝卜地占萝卜地的41,也就是占大棚一半的4

1

,先折出整张纸的一半,再折出一半的

4

1

。) ②学生动手折一折。

③计算出红萝卜地的面积:240×

4

1

=60(㎡) (3)列综合算式解答。 480×21×4

1

=60(㎡)

(4)探讨不同的解题方法。

①教师让学生将整张纸展开,观察并说说:从这张纸上,你能看出红萝卜地的面积占大棚面积的几分之几吗?

②小组交流。

提问:你还有其他方法来计算红萝卜地的面积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交流。 ③组织汇报。

先求红萝卜地的面积占大棚面积的几分之几:8

14121=? 再求出红萝卜地的面积:480×8

1

=60(㎡) 列成综合算式:480×(

21×4

1

)=60(㎡) 4、回顾与反思

(1)教师启发:刚才我们用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求出了红萝卜地的面积是60㎡,现在我们能写答语了吗?对,不能,因为我们还没有对这个答案进行检验。大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检验一下这个答案的合理性吗?

(2)学生尝试检验。教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3)组织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14页“做一做”。指名学生按照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三个环节展开交流。 四、课堂小结

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乘法应用题与解答一步计算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相同点都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不同点是分数连乘应用题要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解题关键是要找准每一步的单位“1”。

五、作业

教材第16页练习三第1、2、3题。 板书设计:

分数应用题

综合算式是:480×

21×41=60(㎡) 480×(21×4

1

)=60(㎡) 检验:60÷240=41 240÷480=2

1

答:红萝卜地有60平方米。

第十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第14~15页的例9,做一做及练习三的第4、5、6、7题。 教学目标:

理解并掌握“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求这个数”的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画线段图的能力,提高学生解答这类应用题的熟练程度。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求这个数”的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w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分数乘法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找单位“1”的量和比较量。 (1)一块布做衣服用去

53。 (2)用去一部分钱后,还剩下52。(3)水结成冰,体积膨胀111。 (4)甲数比乙数少51。(5)学校图书馆儿童读物占全部图书的75,儿童读物中的8

3

是科普读物。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题9。人心脏跳动的次数随年龄而变化。青少年心跳每分钟约75分,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

5

4

。婴儿每分钟心跳多少次? (1)学生独立读题后,交流从题目中获得的信息。完成教材例题9中“阅读与理解”的填空。 (2)分析与解答。

①找单位“1”。提问:题目中的

5

4

是把谁看作单位“1”?(青少年每分钟心跳的次数) ②画线段图进行分析。

交流画线段图的方法:题目中有“青少年”和“婴儿”两种量,一般要用两条线段来表示;画线段图时,把单位“1”的量画在上面,比较量画在下面;把单位“1”的量平均分成5份,婴儿心跳次数比青少年多的部分相当于5份中的4份。

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板书线段图:

③交流解题思路。学生结合线段图,在小组内交流解题思路。 ④独立解答。教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⑤全班交流。组织交流汇报,汇报时让学生说说是根据哪种解题思路进行解答的。

解法一:75+75×

54 解法二:75×(1+5

4) =75+60 =75×5

9

=135(次) =135(次) ⑥沟通两种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回顾与反思。

①回顾分析题意时采用的方法以及采用这种方法的好处。 ②检验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先让学生自主检验,再组织交流汇报。先求出婴儿每分钟比青少年多跳的次数: 135-75=60(次);再算多出的次数是青少年的几分之几:60÷75=45

。 2、教材第15页“做一做”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介绍有关“噪音危害”的知识。 (3)学生尝试画线段图进行分析与解答。 (4)组织全班交流汇报。 80-80×

81 80×(1-8

1

) =80-10 =80×8

7

=70(分贝) =70(分贝)

3、小结。“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求这个数” 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可以先从关键句中找出单位“1”,然后画出线段图来弄清解题思路,再解答。

三、补充练习。

一件商品原价200元,降价

101后,再涨价10

1

。现价是多少元?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解答这类应用题要先找准数量关系,画出线段图,然后列式计算。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

教材第16页练习三第4—7题。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应用题

检验:135-75=60(次) 60÷75=

45

答:婴儿每分钟心跳135次。

第十一课时

教学内容:分数乘法应用题练习(1)。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结构特征,较熟练地掌握这类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运用分析、比较,提高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稍复杂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对比较量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课件呈现我班一位爱学习的同学认真学习的情景:罗凯文同学是一位会学习的有心人,他收集了一些我们这单元分数应用题里的关键句,你能根据关键句填一填吗?

2、出示下题:

(1)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4

5

①45 把_____看作单位“1”,________看作45 。 ②女生的人数=_____________×45

(2)六年级同学要做一批红旗,已经做了5

6

①56 把______看作单位“1”,已做的红旗占_____的5

6 ,②没做的红旗占这批红旗的_______。 (3)六年级比五年级多捐2

15

①2

15 把_____看作单位“1”,六年级捐的书是五年级的________。 ②五年级捐书数量×_____________=六年级的捐书数量 (4)这个月的用电量比上个月节约了1

12

①1

12 把_______看作单位“1”,这个月用电量是上个月的_______。 ②上个月的用电量×______________=这个月的用电量

3、让学生独立填一填。

4、订正,重点让学生说说另一个量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你是怎样找到的?

5、做完这类题,你有什么发现? 二、对比练习。

1、课件呈现对比练习题目:爱思考的罗凯文同学遇到一些问题,同学们愿意帮助他吗? (1)六年级同学响应学校号召“垃圾分类,收集废品”,第一周收集废品11.2千克,第二周比第一周多

8

1

千克,二周共收集废品多少千克? (2)六年级同学响应学校号召“垃圾分类,收集废品”,第一周收集废品11.2千克,第二周比第一周多

8

1

,第二周收集废品多少千克? 2、让学生小组合作画出线段图。 3、学生独立解答。

4、对比这两道题的条件和解题方法,你有什么感想?在解答分数应用题时要注意什么? 三、解决实际问题。

1、分步用情景呈现问题:国庆节就快到了,市场上到处都在搞优惠活动,上个星期天,罗凯文同学和爸爸一起宏发电器广场准备购买一些电器。

(1)九阳豆浆机原价690元每台,国庆期间搞促销活动每台优惠10

1

,优惠了多少钱?现在每台多少元?

(2)光之彩电器广场有一款家电组合,其中长虹彩电一台2400元,DVD 机的价钱是彩电的5

2

,音箱的价钱比彩电贵

4

1

,如果爸爸带5000元,能购买这款家电组合吗?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小结。

解答分数应用题时你有什么感受?

第十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数乘法应用题练习(2)。 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问题的解题方法。掌握“求一个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 第一单元分数乘法 第1课时分数乘整数 教材第2~3页例1、例2。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比较、验证等环节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从而归纳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3.让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重点: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课件。 1.课件出示复习题。 (1)8+8+8=()×() (2)5×4=()+()+()+() (3)5×12是多少?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 2.计算。 1 6+2 6+ 3 6= 3 10+ 3 10+ 3 10= 计算3 10+3 10+3 10时向学生提问:这道题有什么特点?计算时把什么看作分子?引导学生得出3个加数都相同,计算时3个3连加的结果作分子,分母不变。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整数乘法的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板书课题:分数乘整数)

1.教学例1。(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1情景图) (1)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师:仔细观察,从图中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这里的“2 9个”表示什么?你能利用已学 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吗?(学生独立思考) 师:想一想,你还能找出不一样的方法验证你的计算结果吗?请列出你的算式。 小组交流,汇报结果。 )( 生1:每个人吃29个,3个人就是3个29相加,即29+29+2 9。 生2:用乘法表示为2 9×3。 师:2 9×3表示什么意思? 生:29×3表示3个2 9 是多少。 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板书) (2)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两个算式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并且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它们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师:结合自己的解题方法回顾一下,2 9 ×3的计算过程用式子该如何表示? 生1:按照加法计算:29×3=29+29+29=2+2+29=69=2 3(个)。 生2:2 9×3=2×39=69=23(个)。 生3:29×3=2,×)1,3),9,3))=2 3 (个)。 师:比较一下,前两位同学的计算结果相同吗?它们的相同点在哪里?(分母都是9)不同之处又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分别打上方框)这里的2+2+2和2×3都是在求什么? 生:有多少个19 。 引导说出:分数乘整数,用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师:刚才第3位同学与第2位同学的算法有什么不同呢? 生:一种算法是先计算再约分,另一种算法是先约分再计算。 师:比较一下,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简单?为什么? 小结:“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使参与计算的数字比原来小,便于计算。但是要注意格式,约得的数与原数上下对齐。 2.教学例2。(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例2情景图) (1)探索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师:求3桶共有多少升?该怎样计算呢?说说你的想法。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意义教案

第4单元比 第1课时比的意义 【教学内容】 教材48、49页及练习十一的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会正确读写比。 2.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并会正确求比值。 3.理解并灵活掌握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过程与方法: 培养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表达等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比的意义 难点: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 【导学过程】: 【自主预习】 1.分数和除法有什么联系? 2.除数能否为零?分数的分母能否为零? 3、自学教材43、44页的内容并回答问题。 (1)什么是比?比是什么?什么叫比?谁和谁比?

(2)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15÷10求的是什么?是这面旗的什么和什么比较? 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长和宽比也就是几和几比? 【新知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1、用除法可以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也就是说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倍或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两个量的比。 2、一辆汽车2小时行90千米 这里已知哪两个数量?可以求出哪个数量?怎样求? 说明:90÷2=45(千米)用除法求出了这辆车的速度,它表示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我们还可以用()来表示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把它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是()比()。 90÷2表示什么?还可以怎么说? 3、讨论①除法中的运算符号是“除号”,表示比的符号是什么呢?写作什么? ②5比3写作什么?各部分的名知称是什么? ③试写3比5、90比2,并说出比的前项、后项。 ④比的前项和后项之间有什么关系?(相除的关系) ⑤什么是比值?如何求?比值可以是什么数? 4、我们在写比时,要注意谁和谁比,谁是比的前项,谁是比的

新苏教版小学6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新版】

最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新教材) 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苏教版教材(新版)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表面涂色的正方体 第二单元分数乘法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 树叶中的比 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五单元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第六单元百分数 互联网的普及 第七单元整理与复习

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展开图,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和对具体实例的观察,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及其常用的计量单位,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会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 3.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操作、猜想、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4.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5.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以及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

最新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1课时分数乘法的意义(1)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一)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1.教学例1(课件出示情景图) (二)师:仔细观察,从图中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这里的“个”表示什么?你能利用已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独立思考) 师:想一想,你还能找出不一样的方法验证你的计算结果吗? 2.小组交流,汇报结果 预设:(1)(个);(2)(个);(3) (个);(4)3个就是6个就是,再约分得到(个)。(根据学生发言依次板书) 3.比较分析 师:我们先来比较第(1)和第(2)两种方法,请分别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预设: 生1:每个人吃个,3个人就是3个相加。 生2:3个相加也可以用乘法表示为。 提出质疑:3个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吗?为什么? 引导说出: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板书)师:我们再来比较第(2)和第(3)两种方法,这样算可以吗?为什么?

引导说出:这两个式子都可以表示“求3个相加是多少”。 师:再来看这里的第(4)种方法,你能理解它表示的意思吗?结合图形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进行交流。 4.归纳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三个算式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并且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它们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设计意图:呈现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一共吃了多少个?”,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以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经历独立思考、自主计算并验证、小组交流等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地呈现个性化的方法,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习状态。采用因势利导的方式,通过比较分析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得出结论,加深了对分数乘整数意义的理解。】 (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1.不同方法呈现和比较 师:刚才的第(4)种方法用语言描述得出计算结果的过程,结合自己的解题方 法回顾一下,的计算过程用式子该如何表示?预设: 生1:按照加法计算=(个)。 生2:(个)。 师:比较一下,这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相同吗?它们的相同点在哪里?(分母都是9)不同之处又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分别打上方框)这里的2+2+2和2×3都 是在求什么?预设:有多少个。 2.归纳算法 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更简单?那么这种方法是怎样计算的呢? 引导说出:用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3.先约分再计算的教学 师:刚才我看到有一位同学是这样计算的。与这里的第二种算法又有什么不同呢? 预设:一种算法是先计算再约分,另一种是先约分再计算。 师:比较一下,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简单?为什么? 小结:“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使参与计算的数字比原来小,便于计算。但是要注意格式,约得的数与原数上下对齐。

六年级数学上册 比的应用教案1 人教新课标版

比的应用 教学内容:比的应用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2.通过引导探索、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汇报交流等形式,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3.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继续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口答:运一批货物,已经运走的吨数和剩下的吨数的比3:5,可以把已运走的吨数看 作()份,剩下的就是这样的()份。已经运走的是剩下的() (),剩下的是已经运走 的() (),已经运走的占这批货物的 () (),剩下的占这批货物的() ()。 2.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60公顷小麦和40公顷玉米,小麦的播种面积占 这块地的() (),玉米的播种面积占这块地的 () (),小麦和玉米播种面积比是 () ()。 3.某班男生有25人,女生有30人,男女人数比是( : ),男生占全班人数的() (), 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 4.足球和篮球的比是4∶5,足球的个数是两种球个数和的() (),篮球个数是两种球个 数和的() ()。

5.糖和水的比是1∶100,糖占糖水的() (),水占糖水的 () ()。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比的应用”。 2.出示例2 。 (1)读题,审题,引导探究。 按1:4的比配制是什么意思?这瓶溶液中,浓缩液占几份?水占几份?一共有几份?浓缩液占总体积的几分之几?水占总体积的几分之几? (2)探究学习,讨论。 (3)引导学生画线段图。 (4)学生独立解答。 (5)集体订正。 (6)检验:先看总数是不是500ml,再看浓缩液和水比是不是1:4。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1.P49做一做。 2.五⑵班要举行联欢会,班委决定买10千克水果,据调查,爱吃苹果的同学人数和爱吃梨的同学人数的比是7∶3,请你算一算,苹果和梨分别买多少千克? 3.用48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长和宽的比是5∶3,这个长方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四、分课小结,提高认识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内容?有什么特征?怎样解答? 五、课堂练习,辅助消化 P50~51第1~7题。 六、课外补充,拓展延伸 1.大、小两瓶油共重5500克,大瓶的油用去700克后,剩下的油与小瓶的油的重量比是7:5。问大、小瓶子里原来各装油多少克? 2.某建筑工地备有水泥、沙子和石子各8吨,现在因施工需要,把水泥、沙子和石子按1:2:5搅拌成混凝土。如果沙子的用料正好,那么水泥多几吨?石子少几吨?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新教材) 第一单元分数乘法 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二)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 第四单元比 第五单元圆 第六单元百分数(一) 第七单元扇形统计图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 第九单元总复习

第一单元 分数乘法 课题:分数乘法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分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感受分数乘法与分数加法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增强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体验探索学习数学 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熟练地计算分数乘整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观察情境图,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出示生日会分蛋糕情境图)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生日吗?为什么?生日时一般都要吃蛋糕,如果每个人吃72个蛋糕,你知道这7 2 表示的意思吗? (7 2 表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7份,每人吃其中的2份。) 2.导入新课。 同学们对分数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并且学会了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这学期我们还要学习分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分数乘法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分数乘法) 二、探索新知 1.投影出示例题1。 小新、爸爸、妈妈一起吃一个蛋糕,每人吃 9 2 个,3人一共吃多少个? (1)引导学生读题,并说说9 2 表示什么。 指明回答: 9 2 表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9份,每人吃其中的2份。

(2)求“3人一共吃多少个?”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先让学生思考,再指名回答。 (实际上就是求3个92 是多少。) 2.学生独立列加法算式解答。 92+92+92=96=3 2 (个) 3.根据乘法的意义将加法算式转换成乘法算式。 (1)提问:这道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三个加数都相同。) (2)追问: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呢? (启发学生得出:3个92相加,用乘法表示是92×3或3×9 2 。) 4.探究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1)提问:3个92相加的和,也可以列成算式92×3,那么92 ×3又应该怎 样计算呢? (2)学生思考计算方法。 学生思考,教师巡视观察。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进行必要的启发:9 2 是2 个91,2个91乘3就是6个9 1 ,所以就是96。 (3)组织全班交流,教师结合学生的回报情况进行板书: 92×3=92+92+92=9222++=9 32?=96=32(个) 教师强调:在计算过程中,虚线框起来的思考过程可以不写;分数线要用直尺画。 (4)学习计算过程中进行约分。 引导学生观察计算过程中的分子和分母,分子用“2×3”得来,说明分子中含有因数3,而分母是“9”,也含有因数3,所以将“3”和“9”进行约分,即: 92×3=3 9321 ?=32(个) 观察上面的计算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结果相同。) (5)提问:如果把算式“92×3”的两个因数交换位置,变成“3×92 ”,又 应该怎样计算呢?

最新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分数乘法教学内容: 1.分数的乘法 2.分数混合运算 3.用分数解决问题 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学习分数除法和百分数的重要基础。与整数、小数的计算教学相同,分数乘法的计算同样贯彻《标准》提出的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会和理解数学的理念,通过实际问题引出计算问题,并在练习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以丰富练习形式,加强计算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根据本套教材的编写思路,本单元将解决一些特殊数量关系问题的内容单独安排。 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知道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学会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经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体验归纳概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进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过程中,能够感知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领会数学美。 教法和学法: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 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授课时数:10课时

第1课时

教师提示:乘的时候如果分子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 ⑴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1、2、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思路。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作业设计练习一2、3题。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位置 单元要点分析: 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确定位置,它包含运用两个数据确定位置的方法和利用方格纸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运用“上”、“下”、“前”、“后”、“左”、“右”以及“第几排第几座”等方式描述物体所在的平面位置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懂得可以用两个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能结合方格纸用两个数据来确定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2)通过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情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重难点、关键 1、重难点: 运用两个数据准确表示物体位置。 2、关键 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列与行。 课时划分:2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位置 教学内容: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教材2~3页的例1、例2,练习一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自主探索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并能利用方格纸依据两个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 2、能把自己的思维过程与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并与同伴进行很好的交流、合作。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重难点、关键: 1、重难点: 运用两个数据准确表示物体位置。 2、关键 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列与行。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导入新课 1、介绍位置 由学生介绍自己座位所处的位置,然后再介绍几个好朋友所处的位置。 学生介绍位置的方式可能有以下两种: (1)用“第几组第几座”描述。 (2)用在我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来描述。 2、谈话导入 (1)教师肯定以上学生描述的方式。 (2)明确说明本节课我们要进一步学习确定位置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位置 二、探索活动,获取新知 1、教学例1 实物投影出示主题图:班级座位图 (1)说一说 学生观察座位图,想说谁的位置就跟同伴说一说。 (2)想一想 师:李刚的位置在哪里?可以怎样说?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回答,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 (3)写一写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李刚的位置表示出来 A: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课堂,记录不同的表达方式。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比的意义

1 比的意义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比的意义 教材第48、第49页的内容及练习十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的名称,理解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2.通过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比,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3.通过教学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初步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各部分的名称。 难点:理解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 自制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导入,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常常要把两个量进行比较。 2.举例说明,杨利伟在“神舟”五号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两面旗都长15 cm,宽10 cm。 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两个量比较关系的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 (1)长比宽多几厘米?[15-10=5(cm)] (2)宽比长少几厘米?[15-10=5(cm)] 随着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以上4个问题,并把(3)、(4)两题的解答过程板书出来。 二教学实施 1.揭示课题。

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4比9) 3.老师讲述。 老师:刚刚我们比较了两个同类的量,不仅两个同类的量可以用比表示,而且不同类的两个量也可以用比来表示。 出示:“神舟”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km的高空做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km。 提问:怎样用算式表示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 4.老师讲解。 老师: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可以用速度即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来表示,也可以用比来表示,即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2252比90。 5.学生举例。 请学生举出可以用比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关系的例子,尽可能让学生多举例子。 学生互相讨论后,再指名回答。 6.观察、比较、思考和讨论。 提问:什么情况下,两个数的关系可以用比表示? 分小组汇报。 归纳:比实际是两个数相除关系的另一种表示形式。 指导学生看教材。 指名说说比的含义,完成板书: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板书课题:比的意义。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 课题:倒数的认识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与观察,分析与推理的过程理解倒数的意义。 2.掌握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能熟练地找出一个数的倒数。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以及合作学习、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倒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相互依存的关系,如:父子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等等。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在我们数学中也有,我们已经学过一些,你们还记得吗? (学生举例说明:如因数和倍数。) 2.今天,我们接着认识数学王国中有着相互依存关系的一种数。 (板书课题:倒数的认识) 3.提问: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分别让学生说一说?引导学生质疑。如:什么叫“倒数”?倒数的意义是什么?倒数有什么特点?倒数是一个数吗?学习倒数有什么作用?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二、探索新知 1.教学倒数的意义。 (1)先计算,再观察,看看有什么规律。 83×38 157×715 5×51 121 ×12 (2)学生独立计算,并观察、讨论有什么发现。 (3)组织交流。 (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到:相乘的两个数的分子、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两个数的乘积都是1。) 教师指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板书) (4)理解倒数互相依存的关系。

提问:“互为”是什么意思?举例说说应该怎样理解“互为倒数”。 学生独立思考后,组织集体交流。 (倒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数相互依存,一个数不能叫倒数。例如:83和38互为倒数,就是指83的倒数是38,38的倒数是8 3。) 让学生举出几组两个数互为倒数的例子,并让其他学生根据倒数的意义来检验是否正确。 (5)反馈练习: ①75×57 =1,所以( )和( )互为倒数。 ②71 和7互为倒数的意思是( )的倒数是( )。 (6)想一想: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互为倒数的两个数乘积是1,它们的分子和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 2.教学求倒数的方法。 (1)课件出示例题1: 下面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53 6 27 35 61 1 72 0 (2)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自主解决。 (3)组织交流。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找一个数的倒数的? (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分子、分母位置是互换的。) 交流得出找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求一个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板书:53 3 5 6=16 61 组织检验:53×35=1,6×6 1 =1。 (自然数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也可以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4)讨论:1的倒数是多少?0有没有倒数? (根据倒数的意义,因为1×1=1,所以1的倒数是1;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是0,所以0没有倒数。) (5)小结。 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2014 年—2015年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数学学科教学进度表

2014年—2015年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数学学科教材分析

全册教学目标及教学措施

第一单元分数乘法 教学内容: 1.分数的乘法 2.分数混合运算 3.用分数解决问题 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学习分数除法和百分数的重要基础。与整数、小数的计算教学相同,分数乘法的计算同样贯彻《标准》提出的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会和理解数学的理念,通过实际问题引出计算问题,并在练习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以丰富练习形式,加强计算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根据本套教材的编写思路,本单元将解决一些特殊数量关系问题的内容单独安排。 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知道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学会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经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体验归纳概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进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过程中,能够感知计算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领会数学美。 教法和学法: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 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授课时数:10课时

第1课时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数学2017—2018年度上学期教学计划 小学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班级共有学生56人,其中男生26人,女生30人。从上学期期末检测成绩看,本班学生优秀生增加不多,学困生减少的也不多,整体提升不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学期在重点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后进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指导工作,全面提高合格率和优秀率。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分数乘法,位置与方向(二),分数除法,比,圆,百分数(一),扇形统计图,数学广角—数与形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分数乘法和除法、比、圆、百分数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比、百分数4个单元。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小数有关计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数四则运算能力以及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数四则运算能力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基本技能,应该让学生切实掌握。比的知识是在学习了除法、分数等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是后面学习圆周率、百分数、比例等知识的基础。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计算方法,会解决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也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数学能力。

在图形与几何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圆两个单元。位置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初步的数学化的过程,理解并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通过对曲线图形——圆的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安排的是扇形统计图。在前面学习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会看懂扇形统计图,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数据分析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乘法和除法、百分数、圆、统计等知识,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进一步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 2、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精品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精品教案 第一单元:分数乘法 第一课时:分数乘以整数 教学内容:第1~2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1-7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铺垫 (二)1.出示复习题。 (1)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 (2)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 9个11是多少? 8个6是多少? (3)计算: =++636261 =++103103103 计算 10 3 103103++时向学生提问:这道题的什么特点?计算时把什么做分子?使学生看到三个加数都相同,计算时3个3连加的结果做分子,分母不变。 2.引出课题。 分数加法是否也有简便算法?今天我们学习分数乘法。(板书课题:分数乘整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出示例1,指名读题。 (1)分析演示: 师:每人吃 9 2 块蛋糕,每人吃的够一块吗?(不够一块)接着出示如课本的三个扇形图。问:一个人吃了92块,三个人吃了几个92块?使学生从图中看到三个人吃了3个9 2 块。让学生

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答3个人一共吃了多少块?(教师在3个扇形下面画出大括号并标出?块) 订正时教师板书:92+92+92=9222++=96=32(块),(教师将3个双层扇形图片拼成一个一块 蛋糕的32 图片) (2)观察引导: 这道题3个加数有什么特点?使学生看到3个加数的分数相同。教师问:求三个相同分数 的和怎样列式比较简便呢?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教师板书:392?。再启发学生说出392 ?表 示求3个9 2 相加的和。 (3)比较39 2 ?和12×5两种算式异同: 提示:从两算式表示的意义和两算式的特点进行比较。(让学生展开讨论)。 通过讨论使学生得出: 相同点: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 不同点:392 ?是分数乘整数,12×5是整数乘整数。 (4)概括总结: 教师明确: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两算式的意义?(引导学生说出都是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2.教学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1)推导算理: 由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导入。 问:392?表示什么意义?引导学生说出表示求3个92的和。板书:92+92+92 。学生计算, 教师板书: 9222++。提示:分子中3个2连加简便写法怎么写?学生答后板书: 3 2 96932==?(块)教师说明:计算过程中间的加法算式部分是为了说明算理,计算时省略不写。(边说边加虚线) (2)引导观察: 932?的分子部分、分母与算式39 2 ?两个数有什么关系?(互相讨论) 观察结果: 932?的分子部分2×3就是算式中9 2 的分子2与整数3相乘,分母没有变。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位置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具体的情境,理解数对对确定位置的作用,并能根据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重点: 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活动引入,认识数对 1、明确列、行排列规则 (1)学生按座位卡找座位。 位置卡:第 * 列,第 * 排 学生可能出现: A、找不到座位。 B、两人找到了同一个座位。 (2)请同学说说找座位的方法,明确排与列的数法。 我们把竖排叫做列,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引导生按列报数;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引导生按行报数。 (3)重新找自己的座位。 (4)班长坐在第几列第几行?(同时板书) 二、探索活动,获取新知 1、教学例1 实物投影出示主题图:班级座位图 (1)说一说:学生观察座位图,想说谁的位置就跟同伴说一说。 (2)想一想:李刚的位置在哪里?可以怎样说?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回答,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 (3)写一写: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李刚的位置表示出来 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课堂,记录不同的表达方式。 展示几个不同的表达方式 (4)讨论 同样都是李刚的位置,大家表示的方法却各有不同。虽然所有的方法都有道理,但是总让人感到太麻烦。你有什么好建议,可以用一种统一的既清楚又简便的方法来表示? (5)探索用数据表示位置的方法。 结合已有的表示方法“第6列,第3行”,并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用数

据表示位置的方法。 A、明确说明:李刚在第6列,第3行可以用(6,3)这样的一组数来表示。 B、学生尝试用这样的方法表示李芳、李小冬、赵强、王宏伟的位置。 要求: a、先说一说他们分别在第几列第几行,再用数据表示; b、根据数据再说一说在第几列第几行。 C、总结方法 仔细观察这些数据和他们所在的位置,你能总结出用数据表示位置的方法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同学交流,再汇报。 归纳: ——先看在第几列,这个数就是数据中的第一个数;再看在第几行,这个数就是数据中的第二个数。 2、教学例2 投影出示课本中的“动物园示意图” (1)观察示意图,说一说那看到了什么。 (2)解决第(1)个问题 师:如果用(3,0)表示大门的位置,你能表示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吗? A:学生独立操作,解决问题。 B:投影展示学生解决的结果。 熊猫馆(3,5)海洋馆(6,4) 猴山(2,2)大象馆(1,4) (3)解决第(2)问题 A:出示要求 在图上标出下面场馆的位置 飞禽馆(1,1)猩猩馆(0,3)狮虎山(4,3) B:学生按要求在书上完成 C:反馈练习结束 学生回答,利用投影展示。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生活中应用数对 第1题: (1)说一说(9,8)中的“9”表示什么?“8”表示什么? (2)按照题目给出的数据,涂一涂 (3)学生操作后交流。 2、课外引申——数对在国际象棋中的运用。 课件出现国际象棋棋盘和棋子 (1)介绍:国际象棋的棋盘是一个正方形,等分为六十四方格。 这些方格有深浅两种颜色,交替排列。国际象棋的八条直线分别用a、b、c、d、

六年级数学上册《比》教案

4 比(精选教案) 1.比的意义和性质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课件播放“神舟”五号顺利升空课件。 文字播报: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在太空中,执行此次任务的航天员杨利伟在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画面定格在两面国旗: 杨利伟展示的两面旗都是长15cm ,宽10cm 。 提问:我们可以怎样表示它们长和宽的关系呢? 学生交流得出: (1)用比多比少的方法来表示:长比宽多5cm ,宽比长少5cm 。 (2)用倍数关系来表示:长是宽的32,宽是长的23 。 2.导入新课。 在描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时,我们除了可以用“多多少、少多少、几倍、几分之几”来描述外,还可以用“比”来描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的知识。 二、探索新知 (一)教学比的意义 1.同类量的比。 (1)启发探索。 教师启发:除了用已经学过的这些方法来表示长和宽的关系外,我们还可以怎样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自学教材第48页。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组织汇报。 指名回答,通过交流得出:我们可以把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说成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 教师指出:不论长和宽的比,还是宽和长的比,都是两个长度的比,相比的两个量是同类的量,这样的两个比我们称为同类量的比。 2.不同类量的比。 (1)投影出示“神舟”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km 的高空的运行数据: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 km 。 让学生用算式表示飞船的速度。 教师:这些数据提供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可以求什么?怎么求?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 分数乘法第一课时 分数乘整数 授课日期: 月 日 星期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例1练习一1~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借助示意图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2、借助转化的方法理解分数乘整数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3、在探索与交流活动中培养观察、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他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课题。 1、复习题。 (1)列式并根据题意说出算式中的两个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 9个11是多少? 8个6是多少? 提问:通过解决这三道整数乘法计算题,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整数乘法是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计算: 61+6 2 +63= 103+103+103= 计算10 3 103103++时向学生提问:这道题的什么特点?计算时把什么做分子?使学生看 到三个加数都相同,计算时3个3连加的结果做分子,分母不变。 2、引出课题。 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二、创设情境,探究分数乘整数 1.教学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出示例1,指名读题。小新、爸爸、妈妈一起吃一个蛋糕,每人吃9 2 个,3人一共吃多 少个? (1)、分析演示: ● 题中的:“小新、爸爸、妈妈一起吃一个蛋糕,每人吃9 2个”意思什么?(每人吃了 整个蛋糕的9 2 ) ● 确定标准量(单位“1”)和比较量。每人吃了整个蛋糕的 9 2 ,是把整个蛋糕看作标

准量(单位“1”);把每人吃的份数看作比较量。 借助示意图理解题意 根据题意列出加法算式 92+92+9 2 (2)、观察引导:这道题3个加数有什么特点?使学生看到3个加数的分数相同。 教师问:求三个相同分数的和怎样列式比较简便呢?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教师板书: 392?。再启发学生说出392?表示求3个9 2 相加的和。 (3)比较39 2 ?和12×5两种算式异同: 提示:从两算式表示的意义和两算式的特点进行比较。(让学生展开讨论)。 通过讨论使学生得出:相同点: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 不同点:39 2 ?是分数乘整数,12×5是整数乘整数。 (4)概括总结: 教师明确: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两算式的意义?(引导学生说出都是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2、教学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1)推导算理:由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导入。 问:392?表示什么意义?引导学生说出表示求3个92的和。板书:92+92+92 。学生计 算,教师板书: 9 2 22++。提示:分子中3个2连加简便写法怎么写?学生答后板书:32 96932==?(块)教师说明:计算过程中间的加法算式部分是为了说明算理,计算时省略不写。(边说边加虚线) (2)引导观察: 932?的分子部分、分母与算式39 2 ?两个数有什么关系?(互相讨论) 观察结果: 932?的分子部分2×3就是算式中9 2 的分子2与整数3相乘,分母没有变。 (3)概括总结:请根据观察结果总结39 2 ?的计算方法。(互相讨论) 汇报结果:(多找几名学生汇报)使学生得出392?是用分数9 2 的分子2与整数3下乘的

新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6比的认识教案

比地认识练习课(一) 教学内容:课本第57页练习三中地第l题至第4题。 教学目标: L.进一步理解比地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地关系。 2.能用商不变地性质或分数地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简单地实际问题。 3.在疏理知识地过程中感受复习地重要性和必要性,形成自觉复习所学知识地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能用商不变地性质或分数地基本性质化简比,会求比值。 教学难点: 进一生理解比地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地关系。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回忆知识点。 师:通过本单元地学习,你学到哪些知识?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议一议。接着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时,根 据学生地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本单元所学知识: 理解比地意义 了解比地各部分名称 能读写比,会求比值 理解比与除法、分数地关系 用比地知识解释一些简单地生活问题

比地化简(学会用商不变地性质和分数地基本性质化简比) 比地应用(能运用比地意义解决按照一定地比进行分配地实际问题) 2.回忆所学地方法。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学习本单元地知识地?请举例说明。 指名回答,只要学生说地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 教师小结:在本单元地学习中,我们主要要通过联系相关地已学知识,进行类比和推理,探索新知。 3.提出疑难点 师:在本单元主习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疑难问题? 指名回答,根据学生所提地疑难问题,教师进行针对性地指导。 教师指出这节课地练习内容和练习目地,并板书课题。 二、指导练习 1.根据信息写出比,并思考比地含义。 (1)城小六(3)班有男生20人,女生30人。 (2)某人骑自行车,20千米地路程,用去30分钟。 2.把下面各题中地数量关系写成比,并求比值。 (1)跑36千米大约需要2时,路程和时间地比大约是,比值是, 这个比值表示地是。 (2)小小试验田今年种了2公顷小麦,共收了6吨,总产量与公顷数地比是,比值是。 (3)400克大豆榨油48克,油与大豆地质量比是,比值是。 3.化简。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比教案

六年级(第十一册)《比的意义》导学案备导日期:设计者:审核人:执教者: 课题比的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比,并会正确地求比值。 2、灵活掌握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过程与方法: 经历比的发现及认识过程,感知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体验探究发现和迁移推理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养成善于交流,乐于合作的良好习惯。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法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并会正确地求比值。 教学难点灵活掌握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学具准备课件、常规学习用品 导引过程 导学程序及学习内容(学案部分)教师点拨及措施(导案部分) 一、自主学习 1、某车间有男工人5人,女工人8人,男工人数 是女工人数的几分之几?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几倍? 2、想一想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一、复习导入 我们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时,一般用除法来解决,而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种表示方法,即“比。” ◆学: 自学教材48-49页,然后完成下面的习题。1、填空 (1)( )又叫做两个数的比。在比中,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 ),比号的后面的数叫做比的( )。 (2)( )叫做比值。比值通常用( )表示,也可以用( )或( )数表示。二、引导自学 1、引导学生预习新知。 学完后完成“自主学习”相关练习,并记录疑问。 2、自学检测。 组织学生相互检测,并进行疑

(3)甲是乙的6倍,甲和乙的比是( ),乙和甲的比是( )。 2、求比值 0.75 :2 10 :0.23 840 :130 7 8: 2 5 12 : 7 10 0.5 : 7 8 ◆交 1、小组合作交流 2、汇报探究结果我的发现:问交流。 3、教师巡视,参与小组交流,及时提示点拨。 二、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理解比的意义 ◆练 1、长方形的长是3分米,宽是20厘米,长与宽的比是( )。 2、一个长方形长8厘米,宽5厘米,写出长和周长的比并求比值。 3、把3:7改写成分数形式。 知识点二:求比值的方法 求下列各比的比值。 ◆练 4 5: 3 8 7.4 :15 2 3 : 2 4米 :25 厘米 7.5 : 3.5 三、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并展示探究成果 1、学生先独立解决知识点一、二的练习。 2、学生完成后,在小组内讨论,总结要怎样才能不易出错。 3、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比值是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整数或小数表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