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数的概念(起始课)”的教学设计、反思与点评

“导数的概念(起始课)”的教学设计、反思与点评
“导数的概念(起始课)”的教学设计、反思与点评

“导数的概念(起始课)”的教学设计、反思与点评

1教学预设

1.1教学标准

(1)通过情境的介绍,让学生知道导数的实际背景,体验学习导数的必要性;

(2)通过大量的实例的分析,让学生知道平均变化率的意义,体会平均变化率的思想及内涵,为后续建立瞬时变化率和导数的数学模型提供丰富的背景;

(3)通过实例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平均变化率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经历运用数学描述刻画现实世界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感悟数学的价值;

(4)通过问题探索、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等方式,引导学生从变量和函数的角度来描述变化率,进而抽象概括出函数的平均变化率,会求函数的平均变化率.

1.2标准解析

1.21内容解析

本节是导数的起始课,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变化率、导数的概念、导数的几何意义.实际上,它们是理解导数思想及其内涵的不同角度.首先,从平均变化率开始,利用平均变

化率探求瞬时变化率,并从数学上给予各种不同变化率在数量上精确描述,即导数;然后,从数转向形,借助函数图象,探求切线斜率和导数的关系,说明导数的几何意义.根据教材的安排,本节内容分4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介绍平均变化率问题,在“气球膨胀率”、“高台跳水”两个问题的基础上,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征,用f(x)表示其中的函数关系,定义了一般的平均变化率,并给出符号表示.本节内容通过分析研究气球膨胀率问题、高台跳水问题,总结归纳出一般函数的平均变化率概念,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掌握函数平均变化率解法的一般步骤.平均变化率是个核心概念,它在整个高中数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研究瞬时变化率及其导数概念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注意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教学重点在实际背景下直观地解释函数的变化率、平均变化率.

1.22学情诊断

吹气球是很多人具有的生活经验,运动速度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理知识,这两个实例的共同点是背景简单.从简单的背景出发,既可以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可以减少因为背景的复杂而可能引起的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干扰,这是有利的方面.但是如何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共同的数学问题的

本质是本节课教学的关键.而对本节课(导数的概念),学生

是在充满好奇却又一无所知的状态下开始学习的,因此若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导数的起始课学习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在学“有价值的数学”,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难点如何从两个具体的实例归纳总结出函数平均

变化率的概念,对生活现象作出数学解释.

1.23教学对策

本节作为导数的起始课,同时也是个概念课,如何自然引入导数的概念是至关重要的.为了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准备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等.

①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可以使两个实例的背景更形象、更逼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演示平均变化率的几何意义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②通过应用举例的教学,不断地提供给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综合的机会,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既关注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又促使学生在原有认知基础上获取知识,提高思维能力,保持高水平的思维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1.24教学流程设置情境→提出问题→知识迁移→概括小结→课后延伸

2教学简录

2.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为了描述现实世界中运动、过程等变化着的现象,在数学中引入了函数,随着对函数的研究,产生了微积分,微积分的创立与自然科学中四类问题的处理直接相关:(课件演示相关问题情境)

(1)已知物体运动的路程作为时间的函数,求物体在任意时刻的速度与加速度等;

(2)求曲线的切线;

(3)求已知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4)求长度、面积、体积和重心等.

导数是微积分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研究函数增减、变化快慢、最大(小)值等问题最一般、最有效的工具.导数研究的问题即变化率问题:研究某个变量相对于另一个变量变化的快慢程度.

评析充分利用章引言中提示的微积分史料,引导学生探寻微积分发展的线索,体会微积分的创立与人类科技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初步了解本章的学习内容,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本章内容的兴趣.

2.2提出问题,探求新知

问题1气球膨胀率(课件演示“吹气球”)

我们都吹过气球,回忆一下吹气球的过程,可以发现,随着气球内空气容量的增加,气球的半径增加越来越慢.从数学角度,如何描述这种现象呢?

气球的体积V(单位:L)与半径r(单位:dm)之间的函数关系是V(r)=43πr3;

如果将半径r表示为体积V的函数,那么r(V)=33V4π.

师:当V从0增加到1时,气球半径增加了多少?如何表示?

生:r(1)-r(0)≈0.62(dm).

师:气球的平均膨胀率为多少?如何刻画?

生:r(1)-r(0)1-0≈0.62(dm/L).

师:当V从1增加到2时,气球半径增加了多少?如何表示?

生:r(2)-r(1)≈0.16(dm).

师:气球的平均膨胀率为多少?如何刻画?

生:r(2)-r(1)2-1≈0.16(dm/L).

师:非常好!可以看出,随着气球体积逐渐增大,它的平均膨胀率逐渐变小了.

归纳到一般情形,当空气容量从V1增加到V2时,气球的平均膨胀率是多少?

生:r(V2)-r(V1)V2-V1.

师生活动:教师播放多媒体,学生可以直接回答问题,教师板书其正确答案. 评析通过熟悉的生活体验,提炼出数学模型,从而为归纳函数平均变化率概念提供具体背

景.自然合理地提出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创造和谐积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通过感知表象后,学会进一步探讨问题的本质,学会使用数学语言和数学的观点分析问题,避免浅尝辄止和过分依赖老师.

问题2高台跳水(观看多媒体视频)

在高台跳水运动中,运动员相对于水面的高度h(单位:m)与起跳后的时间t(单位:s)存在函数关系h(t)

=-4.9t2+6.5t+10.如何用运动员在某些时间段内的平均速度粗略地描述其运动状态?

师:请同学们分组,思考计算:0≤t≤0.5和1≤t≤2的平均速度.

生:(第一组)在0≤t≤0.5这段时间里,=h(0.5)-h(0)0.5-0=4.05(m/s);

生:(第二组)在1≤t≤2这段时间里,=h(2)-h(1)2-1=-8.2(m/s)

师生活动:教师播放多媒体,学生通过计算回答问题.

对第(2)小题的答案说明其物理意义.

评析高台跳水展示了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变化率――

运动速度,而运动速度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理知识,这样可以减少因为背景的复杂而可能引起的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干扰.通过计算为归纳函数平均变化率概念提供又一重要背景.

师:(探究)计算运动员在0≤t≤6549这段时间里的平

均速度,并思考以下问题:

(1)运动员在这段时间内是静止的吗?

(2)你认为用平均速度描述运动员的运动状态有什么问题吗?

师生活动:教师播放多媒体,学生通过计算回答问题.对答案加以说明其物理意义(可以结合图像说明).

评析通过计算得出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运动状态,从而为瞬时速度的提出埋下伏笔即为导数的概念作了铺垫,利用图像解释的过程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1)让学生亲自计算和思考,展开讨论;

(2)老师慢慢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并初步修正到最终的结论上;

(3)得到结论是:①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运动员的运动状态,它并不能反映某一刻的运动状态;②需要寻找一个量,能更精细地刻画运动员的运动状态.

思考:当运动员起跳后的时间从t1增加到t2时,运动员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师生活动:教师播放多媒体,学生可以直接回答问题,教师板书其正确答案.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归纳出问题1、2的共性.

评析把问题2中的具体数据运算提升到一般的字母表示,体现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同时为归纳函数平均变

化率概念作铺垫.

2.3知识迁移,把握本质

(1)上述问题中的变化率可用式子f(x2)-f(x1)x2-x1表示,称为函数f(x)从x1到x2的平均变化率.

(2)若设Δx=x2-x1,Δy=f(x2)-f(x1).(这里Δx 看作是对于x1的一个“增量”,可用x1+Δx代替x2).

(3)则平均变化率为ΔyΔx=f(x2)-f(x1)x2-x1=f (x1+Δx)-f(x1)Δx.

思考:观察函数f(x)的图象,平均变化率ΔyΔx=f(x2)-f(x1)x2-x1表示什么?

生:曲线y=f(x)上两点(x1,f(x1))、(x2,f(x2))连线的斜率(割线的斜率).

生:(补充)平均变化率反映了函数在某个区间上平均变化的趋势(变化快慢),即在某个区间上曲线陡峭的程度.

师:两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那么,计算平均变化率的步骤是什么?

生:①求自变量的增量Δx=x2-x1;②求函数的增量Δy=f (x2)-f(x1);③求平均变化率ΔyΔx=f(x2)-f(x1)x2-x1.

评析通过对一些熟悉的实例中变化率的理解,逐步推广到一般情况,即从函数的角度去分析、应用变化率,并结合图形直观理解变化率的几何意义,从几何角度理解平均变化率的概念即平均变化率的几何意义,体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

想.为进一步加深理解变化率与导数作好铺垫.

2.4知识应用,提高能力

例1已知函数f(x)=-x2+x图象上的一点A(-1,-2)及临近一点B(-1+Δx,-2+Δy),则ΔyΔx=.

例2求y=x2在x=x0附近的平均变化率.

2.5课堂练习,自我检测

(1)质点运动规律为s=t2+3,则在时间(3,3+Δt)中相应的平均速度为.

(2)物体按照s(t)=3t2+t+4的规律作运动,求在4s 附近的平均变化率.

(3)过曲线f(x)=x3上两点P(1,1)和P′(1+Δx,1+Δy)作曲线的割线,求出当Δx=0.1时割线的斜率.

评析概念的简单应用,体现了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6课堂小结,知识再现

(1)函数平均变化率的概念是什么?它是通过什么实例归纳总结出来的?

(2)求函数平均变化率的一般步骤是怎样的?

(3)这节课主要用了哪些数学思想?

师生活动: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函数平均变化率的概念、吹气球及高台跳水两个实例、求函数平均变化率的一般步骤、主要的数学思想有:从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

评析复习重点知识、思想方法,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2.7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课本第10页:习题A组:第1题.

(2)课后思考问题:需要寻找一个量,能更精细地刻画运动员的运动状态,那么该量应如何定义?

3教学反思在教学设计时,我把“平均变化率”当成本节课的核心概念.教学的预设目标基本完成,特别是知识目标,学生能较好地掌握“平均变化率”这一概念,并会利用概念求平均变化率.根据这一节课的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感受问题情境中提出的问题,并以此作为突破口,启发、引导学生得出函数的平均变化率.

成功之处: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和归纳,让学生在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从而达到概念的自然形成,进而从数学的外部到数学的内部,启发学生运用概念探究新问题.这样学生不会感到突兀,并能进一步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数学化的知识,同时可以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教学的预设目标基本完成,特别是知识目标,学生能较好地掌握“平均变化率”这一概念,并会利用概念求平均变化率.

改进之处:课堂实施过程中,虽然在形式上没有将知识直接抛给学生,但自己的“引导”具有明显的“牵”的味道.

在教学过程中,虽然能关注到适当的计算量,但激发学生思维的好问题不多.整堂课学生的思维量不够,学生缺少思辩,同时留给学生判断和分析的成分、时间都不够.

4教学点评

采用相互讨论、探究规律和引导发现的教学方法,通过不断出现的一个个问题,一步步创设出使学生有兴趣探索知识的“情境”,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经历由平均变化率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变化率问题.

4.1注重情境创设,适度使数学生活化、情境化

注重情境创设,适度使数学生活化、情境化而又不失浓厚的数学味,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自然地生发学习需求.因此,本节课以两个实际问题(吹气球和高台跳水)为情景,在激发主体兴趣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在生活感受的基础之上从数学的角度刻画“吹气球”和“高台跳水”,并注重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渗透.

4.2准确定位,精心设问,注重学生合作交流

教师的角色始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并引导学生从事有效的学习活动,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适时点拨,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人生的一种有意义的经历和

体验,从而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精心设

计好问题,从而更好地激发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又不断产生新的思维火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学习新知识的目的和激发创新的意识.因此,本课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探究式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3借用信息技术辅助,强化直观感知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可以使两个实例(吹气球和高台跳水)的背景更形象、更逼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演示平均变化率的几何意义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同时帮助学生发现规律,使探究落到实处.

作者简介杨瑞强,男,1979年生,湖北黄冈人,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数学教育与中学教学研究.发表论文60余篇.

高中数学论文: 导数教学反思

高三数学复习中对“导数的应用”的教学反思 新教材引进导数之后,无疑为中学数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在函数的单调性、极值、最值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还可以证明不等式,求曲线的切线方程等等。导数的应用一直是高考试题的重点和热点之一。本学期笔者上了一节市公开课,经课前准备和课后调查,发现学生在导数的应用中疑点较多,本文对几类常见问题进行剖析和探究,以期引起大家的注意。 问题⑴:若0x 为函数f(x)的极值点,则)(0x f '= 0吗? 答:不一定,缺少一个条件(可导函数)。反例:函数x y =在0=x 处有极小值,而)(0x f '不存在。 正确的命题是:若0x 为可导函数f(x)的极值点,则)(0x f '= 0 问题⑵:若)(0x f '= 0, 则函数f(x)在0x 处一定有极值吗? 答:不一定。反例:函数3x y =有)0(f '= 0,而f(x) 在0=x 处没有极值。 正确的命题是:若)(0x f '= 0,且函数f(x)在0x 处两侧的导数值符号相反,则函数f(x)在0x 处有极值. 问题⑶:在区间),(b a 上的可导函数f(x),)(x f '>0是函数f(x)在该区间上为增 函数的充要条件吗? 答:不一定。反例:函数3x y = 在),(∞+-∞上为增函数,而)0(f '= 0。 正确的命题是:(函数单调性的充分条件) 在区间),(b a 上,)(x f '>0是f(x)在该区间上为增函数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函数单调性的必要条件)函数f(x)在某区间上可导,且单调递增,则在该区间内)(x f '≥0。 另外,中学课本上函数单调性的概念与高等数学(数学分析)上函数单调性的概念不一致。数学分析上函数单调性的概念有严格单调与不严格单调之分。 问题⑷:单调区间),(b a 应写成开区间还是写成闭区间? 答: 若端点属于定义域,则写成开区间或闭区间都可以。若端点不属于定义域,则只能写成开区间。 问题⑸:“曲线在点P 处的切线”与“曲线过点P 的切线”有区别吗? 例1(人教社高中数学第三册第123页例3):已知曲线33 1)(x x f =上一点P

《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1-1 (人教A版) 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 (第一课时) 张丽园 安阳市实验中学(第39中学) 2016年6月15日

《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教学设计 安阳市实验中学(第39中学)张丽园 【课题】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 【教材】人教A版《数学》选修1-1 【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 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是人教A版选修1-1第三章第三课第一节的内容.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函数及函数单调性等概念,对单调性有了一定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同时在第二章中已经学习了导数的概念,对导数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函数的单调性是高中数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知识点.以前学习了利用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函数的图象来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学习了导数以后,利用导数来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是导数在研究处理函数性质问题中的一个重要应用.同时,在本课第二节要学习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极值,学习了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对于研究利用导数求函数的极值有重要的帮助.因此,学习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学情分析】 课堂学生为高二年级的的学生,学生基础普遍比较好,但是学习单调性的概念是在高一第一学期学过,因此对于单调性概念的理解不够准确,同时导数是高中学生新接触的概念,如何将导数与函数的单调性联系起来是一个难点.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导数的概念、导数的几何意义和导数的四则运算,初步接触了导数在几何中的简单应用,但对导数的应用还仅停留在表面上.本节课应着重让学生通过探究来研究利用导数判定函数的单调性. 【教学目标】 知识点:1.探索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的关系; 2.会利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并求函数的单调区间. 能力点:1.通过本节的学习,掌握用导数研究单调性的方法. 2.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 教育点: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勤思考、善总结,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 自主探究点:通过问题的探究,体会知识的类比迁移.以已知探求未知,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会求函数的单调区间. 【教学难点】 ⒈探究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的关系; ⒉如何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课时安排】 1 课时

高中数学《导数的概念及几何意义》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导数的概念及几何意义》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A 版)数学选修2-2第一章第一节的《变化率与导数》,《导数的概念及几何意义》是在学习了函数平均变化率以后,过渡到瞬时变化率,从而得出导数的概念,再从平均变化率的几何意义,迁移至瞬时变化率即导数的几何意义。 导数是微积分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从生产技术和自然科学的需要中产生的,它深刻揭示了函数变化的本质,其思想方法和基本理论在在天文、物理、工程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在日常生活及经济领域也日渐显示出其重要的功能。 在中学数学中,导数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从横向看,导数在现行高中教材体系中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它是众多知识的交汇点,是解决函数、不等式、数列、几何等多章节相关问题的重要工具, 它以更高的观点和更简捷的方法对中学数学的许多问题起到以简驭繁的处理。 从纵向看,导数是函数一章学习的延续和深化,也是对极限知识的发展, 同时为后继研究导数的几何意义及应用打下必备的基础, 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在高一年级的物理课程中已经学习了瞬时速度,因此,先通过求物体在某一时刻的平均速度的极限去得出瞬时速度, 再由此抽象出函数在某点的平均变化率的极限就是瞬时变化率的的模型, 并将瞬时变化率定义为导数,这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 而在第一课时平均变化率的学习中,课本给出了一个思考,观察函数 )(x f y 的图像,平均变化x y 表示什么?这个思考为研究导数的几何意义埋下 了伏笔。因此,在将瞬时变化率定义为导数之后, 立即让学生继续探索导数的几何意义,学生会对导数的几何意义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会从数值逼近、几何直观感知,解析式抽象三个角度认识导数的含义,应用导数的定义求简单函数在某点处的导数, 掌握求导数的基本步骤,初步学会求解 简单函数在一点处的切线方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动手计算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和归纳能力,通过问题的探究体会逼近、类比、以及用已知探求未知、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定积分的概念》教学反思

《定积分的概念》教学反思 渭南市吝店中学曹茹军 本节课是高二新授课,是选修2-2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定积分的概念》课程内容安排为一课时。 此内容要求学生在充分认识导数的基础上,通过运用积分手段解决曲边梯形的面积问题,从而借助于几何直观体会定积分的基本思想,了解定积分的概念,能用定积分法求简单的定积分.理解掌握定积分的几何意义和性质;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发现、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学习的全过程需要学生的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中心。围绕这个宗旨,我在课堂内容的编排上作了一定的思考。在内容编排上,我基本遵循由易到难的过程,从最基本的,学生所熟知的前课知识开始引入,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加以足够地探究,使学生的发现变得自然而水到渠成。同时对于学生可能的探究结果留有足够的空间,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发现,对于学生考虑不到的地方加以补充、引导、完善,并留出一定课后思考得余地。在问题设置上,尽量让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独立完成,通过独立思考展示与合作探究展示相结合,让其承担起引导思考与解释的重任。 我想,一堂好的示范课,不应该只是一次简单的表演与展示,如果在上课之前反复编排到一词一句,会让学生疲惫,听课老师觉得虚假而没有了讨论与交流的兴致,这其实也是对听课老师的一种不尊重的表现。因此我按照正常的教学进度,以便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暴露与发现的机会,当然这样一来对于老师的临场应变要求会更高,我想这也应该是一个合格教师的基本素养吧。 当然这节课还有一些不足之处,由于没有在课前提前向学生透漏问题,想要在课堂上反应学生的真实水平,因此学生回答问题时不够全面,导致学生回答的次数较多且有些同学比较拖沓,出现了上课前松后紧的遗憾。我觉得这样的课堂模式导学案的设置是很重要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最后为了上好这堂课,背后凝聚了我们全组老师集体的智慧与力量,大家在一起共同研究与探讨,出了许多好的主意,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导数的概念》(第1课时)教案1

导数的概念(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曲线的切线的概念. 2.在了解瞬时速度的基础上,抽象出变化率的概念. 3.掌握切线的斜率、瞬时速度,它们都是一种特殊的极限,为学习导数的定义奠定基础. 二、教学重点:切线的概念和瞬时速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在了解曲线的切线和瞬时速度的基础上抽象出变化率的概念.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1.曲线的切线 如图,设曲线C 是函数)(x f y =的图像,点),(00y x P 是曲线C 上一点,点),(00y y x x Q ?+?+是曲线C 上与点P 邻近的任一点.作割线PQ ,当点Q 沿着曲线C 无限地趋近于点P ,割线PQ 便无限地趋近于某一极限位置PT .我们就把极限位置上的直线PT ,叫做曲线C 在点P 处的切线. 问:怎样确定曲线C 在点P 处的切线呢?因为P 是给定的,根据解析几何中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知识,只要求出切线的斜率就够了.设割线PQ 的倾斜角为β,切线PT 的倾斜角为α,既然割线PQ 的极限位置上的直线PT 是切线,所以割线PQ 斜率的极限就是切线PT 的斜率αtan ,即.)()(lim lim tan 0000x x f x x f x y x x ?-?+=??=→?→?α 例题 求曲线12+=x y 在点P (1,2)处的切线的斜率k . 解:x x x f x f x f x x f y ?+?=+-+?+=-?+=-?+=?2)11(1)1()1()1()()(2200 222+?=??+?=??x x x x x y ∴2)2(lim lim 0 0=+?=??=→?→?x x y k x x ,即2=k . 2.瞬时速度 我们知道,物体作直线运动时,它的运动规律可用函数)(t s s =描述.

高等数学导数的概念学习教案.docx

教学合班 1:专业班合计人授课 合班 2:专业班合计人日期对象 合班 3:专业班合计人地点教学第二章导数与微分计划 内容 第一节导数的概念 2学时 (课题)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 1.理解导数概念,会用定义求函数在一点处的导数; 2.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会求曲线的切线; 3.理解可导与连续的关系。 具体目标如下: 教学 目的 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养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资源 1.理解导数的概念;1.会用定义求函数在一点处 1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2.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的导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 3.把握可导与连续的关系。2.会求曲线的切线。力;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 的作风。 重点:导数的定义。 难点: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 教材、例子(幻灯片)、课件。 教学后记 对培养方案、大纲修改意见对授课计划修改意见对本教案修改意见需增加资源其他教研室主任:系主任:教务处:

教学活动流程 教学步骤与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时间 对前面的知 识进行复习 A. 复习内容与巩固,并简述 1.极限的定义为新知识和6mins 2.极限的计算方法新技能的学 习奠定必要 的基础。 板书 ( 或 PPT展 B. 板书课题,明确学习目标及主要学习内容示)课题简介 明确本次课的辅以2mins (略。详见教案首页)内容重点及目PPT展示 标 C.讲授新知 导数与微分是微积分的基本概念,要更好地理解导数 的概念,应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背景出发,在解决问题的过 程中自然抽象出导数的概念。导数与微分在理论上和实践 中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一、瞬时速度、曲线的切线斜率 1.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 设一质点作变速直线运动,质点的运行路程s与时间t的 关系为 s s(t ) ,求质点在 t0时刻的瞬时速度. 分析:如果质点做匀速直线运动,给时间一个增量t ,讲解20mins 那么质点在时刻 t0与时刻 t0t 间隔内的平均速度也就是 辅以 PPT展示 引入导数概念 质点在时刻 t0的瞬时速度为 v0v s(t0t ) s(t0 ) t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这个比值是常数,但是如果质点作 变速直线运动,它的运行速度时刻都在发生变化,为了计算 瞬时速度,首先在时刻 t0任给时间一个增量t ,考虑质点由 t0到 t0 Vt 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v s(t0t )s(t0 ) t

《导数的概念》说课稿与教学说明

《导数的概念》说课稿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A版)数学选修2-2第一章第一节的《变化率与导数》,《导数的概念》是第2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 1.导数的地位、作用 导数是微积分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一种特殊的极限,反映了函数变化的快慢程度.导数是求函数的单调性、极值、曲线的切线以及一些优化问题的重要工具,同时对研究几何、不等式起着重要作用.导数概念是我们今后学习微积分的基础.同时,导数在物理学,经济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是开展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 2.本课内容剖析 教材安排导数内容时,学生是没有学习极限概念的.教材这样处理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极限概念高度抽象,不适合在没有任何极限认识的基础上学习.所以,让学生通过学习导数这个特殊的极限去体会极限的思想,这为今后学习极限提供了认识基础.另一方面,函数是高中的重要数学概念,而导数是研究函数的有力工具,因此,安排先学习导数方便学生学习和研究函数. 基于学生已经在高一年级的物理课程中学习了瞬时速度,因此,先通过求物体在某一时刻的平均速度的极限去得出瞬时速度,再由此抽象出函数在某点的平均变化率的极限就是瞬时变化率的的模型,并将瞬时变化率定义为导数,这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 进行导数概念教学时还应该看到,通过若干个特殊时刻的瞬时速度过渡到任意时刻的瞬时速度;从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极限是瞬时速度过渡到函数的平均变化率的极限是瞬时变化率,我们可以向学生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基本思想.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到:当时间间隔越来越小时,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附近的平均速度趋向于一个常数,并且这个常数就是物体在这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2.使学生通过运动物体瞬时速度的探求,体会函数在某点附近的平均变化率的极限就是函数在该点的瞬时变化率,并由此建构导数的概念; 3.掌握利用求函数在某点的平均变化率的极限实现求导数的基本步骤; 4.通过导数概念的构建,使学生体会极限思想,为将来学习极限概念积累学习经验; 5.通过导数概念的教学教程,使学生体会到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是发现事物变化规律的重要过程. 教学重点 通过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的探求,抽象概括出函数导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使学生体会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平均速度的极限意义,由此得出函数在某点平均变化率的极限就是函数在该点的瞬时变化率,并由此得出导数的概念. 教学准备 1.查找实际测速中测量瞬时速度的方法; 2.为学生每人准备一台Ti-nspire CAS图形计算器,并对学生进行技术培训; 3.制作《数学实验记录单》及上课课件. 教学流程框图 教学流程设计充分尊重学生认知事物的基本规律,使学生在操作感知的基础上形成导数概念的表象,再通过表象抽象出导数概念,并通过运用导数概念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导数的本质.教学的主要过程设计如下:

高中数学选修2-2教学设计9:1.1.2 导数的概念教案

1.1.2 导数的概念 教学目标:1、会用极限给瞬时速度下精确的定义;并能说出导数的概念. 2、会运用瞬时速度的定义,求物体在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导数的求解方法和过程;2、导数符号的灵活运用 难点:导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高台跳水运动中,运动员相对于水面的高度h 与起跳后的时间t 的关系为: 2() 4.9 6.510h t t t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可以求在某时间段的平均速度.这节课我们将学到如何求在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例当t =1时的瞬时速度. 合作探究: 探究任务一:瞬时速度 问题1:在高台跳水运动中,运动员在不同时刻的速度是不同的. 新知: 瞬时速度定义:物体在某一时刻(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 探究任务二:导数 问题2: 瞬时速度是平均速度t s ??当t ?趋近于0时的速度. 得导数的定义:函数()y f x =在0x x =处的瞬时变化率是0000()()lim lim x x f x x f x f x x ?→?→+?-?=??,我们称它为函数()y f x =在0x x =处的导数,记作0()f x '或0 |x x y =' 即000()()()lim x f x x f x f x x ?→+?-'=? 注意:(1)函数应在点0x 的附近有定义,否则导数不存在 (2)在定义导数的极限式中,x ?趋近于0可正、可负、但不为0,而y ?可以为0 (3)x y ??是函数)(x f y =对自变量x 在x ?范围内的平均变化率,它的几何意义是过曲线)(x f y =上点()(,00x f x )及点)(,(00x x f x x ?+?+)的割线斜率 (4)导数x x f x x f x f x ?-?+=→?)()(lim )(0000/ 是函数)(x f y =在点0x 的处瞬时变化率,它反映的函数)(x f y =在点0x 处变化的快慢程度.

导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导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安阳县实验中学申现军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一)内容 导数的概念 (二)内容解析 导数是微积分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一种特殊的极限,反映了函数变化的快慢程度.导数是求函数的单调性、极值、曲线的切线以及一些优化问题的重要工具,同时对研究几何、不等式起着重要作用.导数概念是我们今后学习微积分的基础.同时,导数在物理学,经济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是开展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 教材安排导数内容时,学生是没有学习极限概念的.教材这样处理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极限概念高度抽象,不适合在没有任何极限认识的基础上学习.所以,让学生通过学习导数这个特殊的极限去体会极限的思想,这为今后学习极限提供了认识基础.另一方面,函数是高中的重要数学概念,而导数是研究函数的有力工具,因此,安排先学习导数方便学生学习和研究函数. 二、学生学情分析 1. 有利因素:学生在上节课借助高台跳水和气球膨胀率问题学习了平均变化率,本节课继续以高台跳水问题为背景,进行从平均速度到瞬时速度、从瞬时速度到导数的学习,并为即将学习的导数的几何意义、导数的有关计算以及导数的应用等知识做铺垫了大量的关于函数变化率的经验;另外,正一中学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对数学新内容的学习,有相当的兴趣和积极性,这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 不利因素:导数概念建立在极限基础之上,超乎学生的直观经验,抽象度高;再者,本课内容思维量大,对类比归纳,抽象概括,联系与转化的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题基本思想. 三、目标和目标解析 1.使学生认识到:当时间间隔越来越小时,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附近的平均速度趋向于一个常数,并且这个常数就是物体在这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2.使学生通过运动物体瞬时速度的探求,体会函数在某点附近的平均变化率的极限就是函数在该点的瞬时变化率,并由此建构导数的概念;

导数概念 教案

导数的概念 (教案?讲稿?PPT) 一、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导数的历史背景,体会导数定义的探索过程 2.掌握导数的内容,初步会用它进行有关的计算求解. 3.使学生深刻理解导数的概念,理解导数在几何、物理上的意义,能够根据导数的定义求函数在区间上的导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 在导数定义的过程中,用形象直观的两个实际例子作为引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通过探究导数定义的过程,体验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了解导数发现的历史,感受数学知识所蕴含的数学文化,培养学生学习数学,探究数学的兴趣与本领。 2. 在探究活动中,体验用极限方法解决平均变化率逼近某点处的变化率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导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如何引出导数的概念,并根据导数的定义计算导数. 【教学方法】形象直观式教学法、问题探究式教学法. 【背景知识】自由落体物体的瞬时速度问题,曲线切线的斜率问题等. 【特色和创新之处】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文、理结合的方式,最后以口诀的形式结尾,讲解抽象的内容,体现数学的草根本色。 【教学进程概要】 用两个实际问题阐述函数在一点上导数的定义,由例题1和例题2,来讲述在一点上求导的方法;接着由例题2,引出函数左、右导数的概念;用例题3引出在开区间上的导数,即导函数的定义,在此基础上给出求导函数的例子,例题4;最后以口诀的形式结尾。 【板书内容】 导数的概念

00000 ()()()lim lim t t s t t s t s v t t t ?→?→+?-?==?? 0000 ()()lim lim MT x x f x x f x y k x x ?→?→+?-?==?? 对一般函数: ()y f x = 0000 0()()|lim lim x x x x f x x f x y y x x =?→?→+?-?'==?? x x f x x f x y y x x ?-?+=??='→?→?) ()(lim lim 00

《导数与函数的单调性》教学反思

《导数与函数的单调性》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注重教学设计 本节课由于提前撰写了教学设计,并且经过了精心的修改,通过课堂教学的实施,能够把新课标理念渗透到教学中去,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发挥的比较到位,学生能极思考,思维敏捷,合作学习氛围浓厚,是一堂成功的教学设计课。 2. 注重探究方法和数学思想的渗透 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启发学生以已知的熟悉的二次函数为研究的起点,从图像上发现函数的导数的正负与函数单调性的关系,再从理论上探究验证,这个过程中既让学生获得了关于新知的内容,更可贵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如何研究一个新问题,即探究方法的体验与感知。同时也渗透了归纳推理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积累了探究经验。 3.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一直保持着组织者与引导者的身份,通过抛出的若干问题,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中掌握知识和方法,提炼规律。并体验发现规律的喜悦感,激发热爱数学的积极情绪。 4. 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使用 多媒体的使用,第一,在教学上节省了时间,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去探究。第二,利用几何画板的优势,使原本不能画出的图像都通过几何画板画出,直观的验证了函数的导数的正负与单调性的关系。帮助学生发现规律。使探究落到实处。 二、本节课存在的不足之处是: (1)课件中有些漏掉的部分。 (2)作业部分未展示。 (3)复习导数概念时,由于学生说不清楚,教师没及时中断,导致引入时间有点长。 三、改进思路: (1)加强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制作多媒体技术的水平。 (2)在设计教学时,在考虑全面一些,是教学过程更符合学生实际水平。 《导数与函数的单调性》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注重教学设计

导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导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胡雪东 一、【教材分析】 1. 本节内容: 《导数的概念》这一小节分“曲线的切线”,“瞬时速度与瞬时加速度”,“导数的概念”,“导数的几何意义”四个部分展开,大约需要4个课时.第一、二课时学习“曲线的切线”,“瞬时速度”,今天说的是第三课时的内容导数概念的形成. 2. 导数在高中数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导数的概念”是全章核心.不仅在于它自身具有非常严谨的结构,更重要的是,导数运算是一种高明的数学思维,用导数的运算去处理函数的性质更具一般性,获得更为理想的结果;把运算对象作用于导数上,可使我们扩展知识面,感悟变量,极限等思想,运用更高的观点和更为一般的方法解决或简化中学数学中的不少问题;导数的方法是今后全面研究微积分的重要方法和基本工具,在在其它学科中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物理学,经济学等其它学科和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导数的出现推动了人类事业向前发展. 二、【学情分析】 1. 有利因素:学生已较好地掌握了函数极限的知识,又刚刚学过曲线的切线、瞬时速度,并积累了大量的关于函数变化率的经验;另外,学生思维较活跃,对数学新内容的学习,有相当的兴趣和积极性,这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 不利因素:导数概念建立在极限基础之上,超乎学生的直观经验,抽象度高;再者,本课内容思维量大,对类比归纳,抽象概括,联系与转化的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 三、【目标分析】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理解导数的概念.②掌握用定义求导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导数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掌握从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领悟极限思想和函数思想;提高类比归纳、抽象概括、联系与转化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合作与交流,让学生感受探索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的理性与严谨,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热爱,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培养学生正确认识量变与质变、运动与静止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形成正确的数学观.

“导数的概念(起始课)”的教学设计、反思与点评

“导数的概念(起始课)”的教学设计、反思与点评 1教学预设 1.1教学标准 (1)通过情境的介绍,让学生知道导数的实际背景,体验学习导数的必要性; (2)通过大量的实例的分析,让学生知道平均变化率的意义,体会平均变化率的思想及内涵,为后续建立瞬时变化率和导数的数学模型提供丰富的背景; (3)通过实例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平均变化率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经历运用数学描述刻画现实世界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感悟数学的价值; (4)通过问题探索、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等方式,引导学生从变量和函数的角度来描述变化率,进而抽象概括出函数的平均变化率,会求函数的平均变化率. 1.2标准解析 1.21内容解析 本节是导数的起始课,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变化率、导数的概念、导数的几何意义.实际上,它们是理解导数思想及其内涵的不同角度.首先,从平均变化率开始,利用平均变

化率探求瞬时变化率,并从数学上给予各种不同变化率在数量上精确描述,即导数;然后,从数转向形,借助函数图象,探求切线斜率和导数的关系,说明导数的几何意义.根据教材的安排,本节内容分4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介绍平均变化率问题,在“气球膨胀率”、“高台跳水”两个问题的基础上,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征,用f(x)表示其中的函数关系,定义了一般的平均变化率,并给出符号表示.本节内容通过分析研究气球膨胀率问题、高台跳水问题,总结归纳出一般函数的平均变化率概念,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掌握函数平均变化率解法的一般步骤.平均变化率是个核心概念,它在整个高中数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研究瞬时变化率及其导数概念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注意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教学重点在实际背景下直观地解释函数的变化率、平均变化率. 1.22学情诊断 吹气球是很多人具有的生活经验,运动速度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理知识,这两个实例的共同点是背景简单.从简单的背景出发,既可以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可以减少因为背景的复杂而可能引起的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干扰,这是有利的方面.但是如何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共同的数学问题的 本质是本节课教学的关键.而对本节课(导数的概念),学生

导数部分教学反思

第 1 页 共 1 页 《导数及其应用》教学反思 高考对“导数及其应用”这部分的要求是:了解其背景,掌握其定义和几何意义,熟记求导公式和求导法则,利用导数知识解决函数中的有关问题:如有关曲线的切线问题,高次函数的单调性问题,极值或最值问题,恒成立或存在性问题等等。在高考中相应的试题频频出现,因此我们要十分重视本章的教学,在“导数及其应用”的教学中,我体会到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函数()y f x =在0x 处的导数()'0000()()lim x f x x f x f x x ?→+?-=?中,x ?可正可负,但不能为零。学生不好理解,第一次学习,老师应结合图像或动画给出解释,帮助学生透彻理解。 二、函数()y f x =在0x 处的导数()'0f x 与其在开区间(),a b 内的导函数(简称导数) () 'f x 不同, () 'f x 是一个与 () f x 有关的新函数,可用极限或求导公式求得,而 () '0f x 是一个与0 x 对应的唯一确定的值,而且,当() 'f x 中的x =0x 时,则 () 'f x = () 0'f x ,所 以要求 () '0f x ,可先求 () 'f x 再代人0x 即可。 在变速运动中,若位移函数() s s t =,则瞬时速度 ()'() v t s t = 关于求曲线()y f x =过某点的切线问题,我认为教材的处理不是很好,两个例题都是求曲线过某点 00(,) p x y 的切线,第一个是点 00(,) p x y 在曲线上,直接求此点的斜率 '0() k f x =,再由点斜式得切线方程,这种情况下只有一条切线。第二个是点00(,) p x y 不 在曲线上. 三、在利用导数求函数的单调区间,极值,最值时,一定先考虑函数的定义域。 虽然本章的重点是导数的应用:求函数的切线方程,单调区间、极值、最值。难点是导数概念的产生。教学中我打算使学生体会导数的演变过程,感受导数的思想和内涵,所以我在第一节课没有赶进度,而是慢慢地让学生理解函数的平均变化率,平均速度,为下一节的瞬时速度和函数的瞬时变化率即导数打下基础。我想只要学生理解了思想,掌握了方法,再加快训练的步伐应该不成问题。而且后面的重点并不难。

导数的概念说课稿

《导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课题】导数的概念(第十五章第一节) ——滁州三中:王瑞一、教材分析: 导数是微积分的重要部分,是从生产技术和自然科学的需要中产生的;同时,又促进了生产技术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它不但在天文、物理、工程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在日常生活及经济领域也日渐显示出其重要的功能。 二、学情分析: 1、现有知识储备:(1)物体运动的速度;(2)电流强度;(3)函数的极限等。 2、现有能力特征:具有一定归纳、概括、类比、抽象思维能力。 3、现有情感态度:对导数这一新鲜的概念具有强烈求知欲和渴望探究的积极情感。 三、本节课教学内容: 共三部分。 一是物理学中的两个实例:非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瞬时速度和非恒定电流的电流强度;二是导数的定义;三是根据导数的定义,求已知函数的导数。 用两个引例是为了引出导数的概念,加深对导数概念的理解。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实例的分析,理解变化率的概念,与已有概念建立联系; (2)通过导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了解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体会导数的思想及内涵; (3)通过观察和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归纳的能力,并感悟到极限思想.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问题的探究,体会逼近、类比、以已知求未知、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2)通过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导数概念的学习,体验“有限和无限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接受用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处理数学问题的方法; (2)通过了解导数产生的实际背景及现实意义,认识学习导数的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导数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导数的概念及计算;. 教学难点:导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导数概念的内涵理解。 重难点突破措施: 1、创设情境:“二例”开题,丝丝入扣,层层探究,形成概念。 2、数形结合:通过直观、形象展示,突破重、难点。 3、分层提高:利用分层训练和分层作业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依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学生未来的发展要求。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略). 七、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设疑——点拨——引导——探究。 八、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主线,遵循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了,经历了“质疑—探究—建模—形成概念”的过程学习,使得教学思路一脉相承、水到渠成。 九、教学构想: 提高学习动 t→0时,平均变化 并由此 熟悉求导的 在应用中巩固提高并

导数的概念教案

导数的概念(中级版) 许建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实例的分析,理解平均变化率、瞬时变化率的概念;了解平均变化率与瞬时变化率之间的关系; (2)通过导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了解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体会导数的思想及内涵; (3)通过观察和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归纳的能力,并感悟到极限思想.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问题的探究,体会逼近、类比、以已知求未知、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2)通过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导数概念的学习,体验和认同“有限和无限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接受用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处理数学问题的方法; (2)通过了解导数产生的历史及它在实际生活、生产和科研中的广泛应用及巨大作用,认识学习导数的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导数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导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导数概念的内涵. 三、教学难点 对导数概念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 计算器、多媒体课件等. 五、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法:设疑——点拨——引导——探究。 六、教学流程

教 学环节教学内容设计思想师生活动 时 间 创设情景 【展示课件1】 1、播放女子双人10m跳台跳水录像 片段 【展示课件2】 2、奇怪的平均速度: 在10米高台跳水运动中,运动员相 对水面的高度h(单位:m)与起跳后的时 间t(单位:s)存在函数关系: h(t)=-4.9t 2 +6.5t+10. 计算运动员在 65 49 t ≤≤这段时间 里的平均速度. 【展示课件3】 3、思考下面的问题: (1)运动员在这段时间里是静止的 吗? (2)运动员在 65 49 t=时,速度为0吗? (3)用平均速度描述运动员的运动状 态有什么问题吗? 【展示课件4】 引入新课. 以新开题,扣人 心弦. 新问题:平均速 度为“0”? 引起学生的好 奇. 让学生带着问 题走进课堂,激发学 生求知欲. 1、师引导学生 观看跳水的轨迹及 速度变化. 2、全体学生计算 平均速度,之后,一 学生回答计算结果. 3、教师抛出三个 思考题. 一学生答题,其 他学生补充; 教师总结. 引 入新课. 8 分 引导探究 任务一:感受平均速度的变化. 【展示课件5-10】 1、函数图像h(t)当t=2,Δt取不 同值时的斜率变化. 2、当Δt取不同值时,尝试计算 (2)(2) 4.9 13.1 h t h t t +?- ==-?- ? v 的值? Δt vΔt v -0.1 0.1 -0.01 0.01 -0.001 0.001 -0.0001 0.0001 -0.00001 0.00001 ………. … . ……. … 3、计算 Δt=0.0000001,Δt=-0.0000001时 的值. 【展示课件11】 感受变化,动手 探究. 借助直观的图 像和数据,归纳、探 求导数的概念. 培养学生的探 究意识和探究方法,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 作能力. 1、教师讲解图 像的变化. 2、全体同学笔 练,一学生板演. 教师讲解学生 的板演. 3、学生看教材 第四页表. 学生计算. 展示课件. 10 分

导数的几何意义优秀公开课教案(后附教学反思)

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掌握函数)(x f 在0x x =处的导数()0/ x f 的几何意义就是函数)(x f 的 图像在 0x x =处的切线的斜率。(数形结合),即: ()()x x f x x f x f x ?-?+=→?) (lim 000 0/=切线的斜率 (2)会利用导数的几何意义解释实际生活问题,体会“以直代曲”的数学思想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探索、观察、反思、讨论、总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导数的几何意义能够很好地帮助理解导数的定义,达到数与形的结合;同时又是知识在几何学,物理学方面的迁移应用。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手段】采用幻灯片,实物投影等多媒体手段,增大教学容量与直观性,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课型】探究课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导数的几何意义及“数形结合,以直代曲”的思想方法。 难点:发现、理解及应用导数的几何意义 二、【教学过程】 (一) 课题引入,类比探讨: 让学生回忆导数的概念及其本质。(承上启下,自然过渡)。 师:导数的本质是什么?写出它的表达式。(一位学生板书),其他学生在“学案”中写: 导数)(0/x f 的本质是函数)(x f 在0x x =处的瞬时变化率.....,即: ()()x x f x x f x f x ?-?+=→?) (lim 000 0/ (注记: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将大脑中已有的经验、认识转换成数学符号,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提高,为学生“发现”,感知导数的几何意 义奠定基础) 师:导数的本质仅是从代数(数)的角度来诠释导数,若从图形(形)的角

导数的概念(教案)

课 题 导数的概念 课 型 新授 时 间 09/ 9 / 课程标准 1、理解导数的概念、掌握简单函数导数符号表示和求解方法; 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理解导函数的概念和意义; 2、先理解概念背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掌握定义和几何意义,培养转化问题的能力;最后求切线方程,培养转化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事物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的美。 教学重点 1、导数的求解方法和过程; 2、导数符号的灵活运用 一、自主学习 1、求函数2)(x x f =在点(2,4)处的切线斜率。 2、直线运动的汽车速度V 与时间t 的关系是12 -=t V ,求o t t =时的瞬时速度。 3.上述两个函数)(x f 和)(t V 中,当x ?(t ?)无限趋近于0时,t V ??(x V ??)都无限趋近于一个常数。 归纳:一般的,定义在区间(a ,b )上的函数)(x f ,)(b a x o ,∈,当x ?无限趋近于0时,x x f x x f x y o o ?-?+=??)()(无限趋近于一个固定的常数A ,则称)(x f 在o x x =处可导,并称A 为)(x f 在o x x =处的导数,记作)('o x f 或o x x x f =|)(' 上述两个问题中:(1)4)2('=f ,(2)o o t t V 2)('= 我们上述过程可以看出)(x f 在0x x =处的导数就是)(x f 在0x x =处的切线斜率。(即导数的几何意义) 4.自学检测: (1)见课本(文P66,理P14)练习 第1题: ; ;(说明什么? ) 第2题:(1) ;(2) ;(3) 。 (2)见课本(文P67,理P16)习题 第2题:=)5(f ;=)5(' f ; 第4题:斜率为 ;切线方程为 。 二次备课:

导数的概念教案

【教学课题】:§2.1 导数的概念(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能使学生深刻理解在一点处导数的概念,能准确表达其定义;明确其实际背 景并给出物理、几何解释;能够从定义出发求某些函数在一点处的导数;明确 一点处的导数与单侧导数、可导与连续的关系。 【教学重点】:在一点处导数的定义。 【教学难点】:在一点处导数的几种等价定义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系统讲授,问题教学,多媒体的利用等。 【教学过程】: 一) 导数的思想的历史回顾 导数的概念和其它的数学概念一样是源于人类的实践。导数的思想最初是由法国数学家费马(Fermat )为研究极值问题而引入的,但导数作为微积分的最主要的概念,却是英国数学家牛顿(Newton )和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Leibniz )在研究力学与几何学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二)两个来自物理学与几何学的问题的解决 问题1 (以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的问题的解决为背景)已知:自由落体运动方程为:21()2 s t gt =,[0,]t T ∈,求:落体在0t 时刻(0[0,]t T ∈)的瞬时速度。 问题解决:设t 为0t 的邻近时刻,则落体在时间段0[,]t t (或0[,]t t )上的平均速度为 00 ()()s t s t v t t -= - 若0t t →时平均速度的极限存在,则极限 000 ()()lim t t s t s t v t t →-=- 为质点在时刻0t 的瞬时速度。 问题2 (以曲线在某一点处切线的斜率的问题的解决为背景)已知:曲线)(x f y =上点00(,)M x y ,求:M 点处切线的斜率。 下面给出切线的一般定义;设曲线C 及曲线C 上的一点M ,如图,在M 外C 上另外取一点N ,作割线MN ,当N 沿着C 趋近点M 时,如果割线MN 绕点M 旋转而趋于极

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后附教学反思)

海口市2009年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优质课评比教学实录 1.1.3 导数的几何意义 李明(湖南师大附中海口中学) 12月4日于海南华侨中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导数的概念,请回答:函数在0x x =处的导数0'()f x 的含义? 生:函数在0x x = 处的瞬时变化率. ()()00/ 000()lim lim x x f x x f x y f x x x ?→?→+?-?==?? 师:那么,用定义求导数分哪几个步骤?同学们可参考教材第6页例1. 生:第一步:求平均变化率()00() f x x f x y x x +?-?=??; 第二步:求瞬时变化率,即()/ 00lim x y f x x ?→?=? 师:非常好,并且我们从求导数的步骤中发现:导数就是求平均变化率y x ??当x ?趋近于O 时的极限.明确 了导数的概念之后,今天我们来学习导数的几何意义.

21 y y -二、引导探究、获得新知 师:观察函数y=f(x)的图象,平均变化率y x ??在图中 有 什么几何意义? 生:平均变化率表示的是割线AB 的斜率. 师:是的,平均变化率y x ?? 师:请看教材第7页图1.1-2: P 是一定点,当动点n P 沿着曲线y=f(x)趋近于点P 时,观察割线n PP 的变化趋势图. (多媒体显示【动画1】)

生:当点n P 沿着曲线y=f(x)趋近于点P 时,割线n PP 趋近于在P 处的切线PT. 师:看来这位同学已经预习了,他说的很对,“当点n P 沿着曲线y=f(x)逼近点P 时,即0x ?→,割线n PP 趋近于确定的位置,这个确定位置上的直线PT 称为点P 处的切线.”这就是切线的概念. 师:观察图①,曲线y=f(x)与它的割线有2个交点,与它的切线PT 有1个交点. 那么,能否根据直线与曲线交点个数来判断直线与曲线的位置关系? 生:若曲线与直线有2个公共点,则它们相交;若曲线与直线有1个公共点,则它们相切. ① ② 师:观察图②,请指出(1)直线l 1与曲线L 是什么位置关系?(2)直线l 2与曲线L 是什么位置关系? 生:直线l 1与曲线L 相交,直线l 2与曲线L 相切. 师:直线l 1与曲线L 有唯一公共点但它不是曲线的切线,l 2与曲线L 不只一个公共点,但它是曲线在A 处的切线.所以,今后我们不能用曲线与直线公共点的个数来判断它们的位置关系,应该从定义出发. 师:由切线的定义可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