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固定短语整理

文言文固定短语整理
文言文固定短语整理

高考复习——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短语

(一)

1.得无:表示反诘的语气,译为:莫非,莫不是。

2.否则:是两个词,否:不是这样,不然;则,相当于“就”。”如果不……就……“

3.然后:是顺接连词,可译做“这样以后”,或者“之后”

4.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如此),那么……

5.虽然:“虽”相当于“虽然”“即使”,“然”相当于“这样”,可译作“虽然如此”“尽管如此”“即使这样”

6.无乃:当副词用,可译作“岂不是”,也可译作“恐怕”。

7.比及:等到……的时候,等到了。 8.盍:何不。曷:何不。叵:不可。

9.如何,奈何,若何:它们组成固定形式,相当于汉语“怎么样”“为什

么”“什么样”等

10.“如……何”“奈……何”“若……何”:是上述形式的扩展,相当于“对……怎么样”“把……怎么办”。

11.孰若,孰与:用做比较或选择,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个)……”;如放在动词前,可译为“怎如”“何如”“怎比得上”

12.所以:①表原因,译做“……的原因”;

②表凭借或方法,译做“用来”“靠它来”“用来……的(根据、礼节、方法)”

13.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

14.卑鄙:地位卑微,见识浅陋。

15.其实:它的果实,或者“那实际情况”“它实际上”“它的实利”

16.不过:不超过。

17.地方:土地方圆

18.山东:淆山以东。

19.可怜:可爱,或“值得同情”20.不必:不一定,

21.于是:在这时,或者“在这件事上”“在这种情况下”“在这里”“由于这个原因”

22.以为:把……当作,或者“任用……人做”,用它来 23.指示:指给……人看。

24.可以:可以凭借…,足以用来;可以,能够25.至于:达到某种程度,或者“落到什么地步”;到达

26.因而:趁着某个机会而……,据此而,借此而 27.或者:有的人,有些人

28.即使:就让(使) 29.智力:智谋和力量

30.前进:走上前献上 31.何苦:怕什么,怎么怕,怎么担心

32.何其:多么;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 33、一何:何等、多么;为什么……那么……

34、得以:能够 35、俄而:不久,一会儿

36、既而:随后,不久 37而已:罢了

38何乃:何况是,岂只是;为什么竟 39而况:何况,况且

40、可得:可以,能够 41、乃尔:居然如此,竟然这样,这样

42、且夫:再说,而且 43、然而:这样却;但是;(既然)这样,那么44、庶几:或许,可能;差不多;但愿,希望 45、所谓:所说的,所认为

46、往往:处处,到处;常常 47、未尝:不曾,从来没有

48谓之: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 49无几何/无何:没多久,不久,一会儿

50无虑:大凡,大致, 大概 51毋宁/无宁:宁肯,宁愿;莫不是,不是

52无庸:不用,无须 53无由:不可能,无法,无从

54相率:竞相,一起 55向使:假如,如果

56相与:互相,相互,彼此;同你;一起,共同;相处,相交

57、一切:一律,一概;权宜,暂且

高中文言文63个固定短语用法详解完整篇.doc

高中文言文63个固定短语用法详解- 文言 文阅读及答案- A 1.安…乎(哉、也…)? 怎么…呢?例: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哪能让玉一般清白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渔父》)\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本是盖世的英雄,如今在哪里呢?】(《赤壁赋》) 2.诚…则… 如果…那么(就)…例: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如果真的能做到见了合乎(自己)欲念的东西,就想到要知足以警戒自己。】(《谏》) 3.得以 能够。例: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而这五个人也能够(修建大)坟墓(被重新安葬),在大堤之上(立碑)列出他们的姓名。】(《五》) 4.独…邪(欤、与、耶、哉、乎…)? 表疑问,常表反问。难道…吗?例: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况且公子纵然轻视我赵胜,抛弃我让我投降秦国,难道就不可怜公子的姐姐吗?】(《信》)\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现在(您的)恩德足够惠及鸟兽,而功德却偏偏不能施及百姓,(这)又是为什么呢?】

(《齐桓晋文之事》) 5.得无…乎(耶、也……)? 表推测,恐怕(大概)…吧?该不是…吧?例: 日食饮得无衰乎?【每天的饮食大概不会减少吧?】(《触龙说赵太后》)\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成名反复思考,这恐怕是教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促》) E 6.俄而 不久,一会儿。例: 俄而梦醒烛灭,人静更阑。【不一会从睡梦中醒来,吹灭蜡烛,夜深人静。】(《山庄玩月记》)\俄而近窗来窥,目光睒闪。【不一会靠近窗户来偷看,目光明亮闪烁。】(《聂小倩》) 7.而况 何况,况且。例: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臣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谏》) 8.而已 罢了。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业务各有钻研与擅长,不过如此罢了。】(《劝》) 9.不(否)…则… 如果不…就…例:不效则治臣之罪。【如果不成功就对下臣论罪惩治。】(《出师表》) F 10.非…而何? 不是…又是什么呢?“非诸侯而何?”:例: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宗庙祭祀、诸侯会盟朝见天子,不是诸侯大事又是什么

文言文固定短语翻译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一) (一)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 1、如……何;若……何;奈……何 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 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 付(处置、安顿)。” 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其如土石何?②不能正其身, 如正人何? ③“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如何(何如)”、“奈何”、“ 若何(何若)” 连用,表询问或 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 “怎么”等。例: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在这种习惯说法中,如果插入“之”,就构成“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怎么对 付(处置,安顿)……”,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例: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 2、“庸……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愈《师说》) 3、“独……耶”、“独……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例:①独不怜公子之姊耶?(《信陵君窃符救》)⑵相如虽驽,独畏 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4、“何也(何……也)“、“何哉(何……哉)“连用,表询问,相 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呢?“例: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轼《石钟山记》) 5、“何(奚)以……为”(“何以”是“以何”的倒装,意思是用什么、拿什么、凭什么)、“何(奚、曷)……”译为“用……做什么

呢?”、“要……干什么呢?”、“为什么要……呢?”例:是社稷 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 6、“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何“一般作定语。相当 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例: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7、“安……乎”、“安……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呢“、“哪里……呢“。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涉世家》)(二)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 “……何如……”;“……何若……”“……孰与(孰若)……”意 即“……与……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同、跟)…… 相比,谁(哪个、哪样)……”、“……比……怎么样?”孰若,译 为“哪里比得上”。 例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例②汝意谓长安 何如日远? “何如”单用,相当于“怎样”“哪个”。例:①“陛下以降侯周勃 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史记?释之列传》)译:“陛 下以降侯周勃是个怎样的人?”皇上说:“忠厚长者。”②因问明帝:“长安何如日远?”(《世说新语?夙愿》) (三)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1、“不亦……乎?”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不也是……吗?”或 “难道不……吗?” 例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2、“不为……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 例: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列子?汤问》) 3、“何(奚)以……为?”“何(焉)……为?”可译为“要……干 什么呢?”或“哪里用得着……呢?”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高中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含翻译)新选.

高中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含翻译) 1.奈何(怎么办、怎么、为什么)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为什么搜刮人民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象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 2.何如(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3.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 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4.何所(所……的是什么)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5.奈……何、若……何、如……何(对……怎么办) 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 6.孰与……,与……孰(跟……比较,哪一个)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 7.何故(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 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 8.何……哉(也)(怎么能……呢) 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怎么能说得完呢!) 9.何……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现在人家正像屠宰用的刀砧,我们就像砧上待人宰割的鱼肉,还要告辞什么呢?) 10.何……之有(有什么……呢,怎么能……呢) 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 (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 11.如之何(怎么能……呢) 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 12.岂(其)……哉(乎,耶,邪)(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 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 (那么我就可以偿还此前受辱的欠债,即使一万次被杀戮,难道我还会后悔吗?)13.安……哉(乎)(哪里……呢,怎么……呢) 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可是刘备刚刚打了败仗,又怎么能抵挡这个危难呢?) 14.不亦……乎(不是……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15.非……欤(不是……吗) 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16.顾……哉(难道……吗) 顾不如蜀彼之僧哉?《为学》 17. 岂(独)……耶(乎、哉)(难道……吗) 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文言文常见的固定结构

文言文常见的固定结构 一、表疑问句式 1.奈何:怎么办、怎么、为什么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2.何如: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3.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 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4.何所:“所……的是什么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5.奈(若,如)……何:对……怎么办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6.孰与……,与……孰:跟……比较,哪一个……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 7.何故:“什么原因,为什么 例: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二.表示反问 8.何……哉(也):怎么能……呢 例: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9.何……为:为什么要……呢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10.何……之有?:有什么……呢、“怎么能……呢? 例: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 11.如之何……:怎么能……呢 例: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 12.岂(其)……哉(乎,耶,邪)?:哪里……呢?难道……吗? 例:①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 13.安……哉(乎):哪里……呢、怎么……呢 例: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14.不亦……乎:不是……吗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15. ……非……欤:……不是……吗 例: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16.宁……耶:哪里……呢 例: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 17.顾……哉:难道……吗 例:顾不如蜀彼之僧哉?《为学》 18.独……耶(乎):难道……吗 例:①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乎?《信陵君窃符救赵》 三、表示感叹 19.何其: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 例: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20.直……耳:只不过……罢了??? 例: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庄暴见孟子》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公子能急人之困在安) ③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之谓我爱宜乎) ④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乌纱之横,皂隶之俗甚矣!) 二、定语后置 1、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①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精技击之少年) ②五谷者,种之美者也。(五谷是庄稼中的好种) 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铿然有声之石)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例如: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②云霞雕色,有喻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云霞绘出色彩,已超过巧妙的画师;草木装饰鲜花,不依靠神奇的绣工) 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 3、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②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他(陈胜)一些曾经一道给人作雇工耕田的老朋友听到了这个消息] 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知其事之太子及宾客) ④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之人)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好事之少年)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文言虚词固定词组

文言虚词固定词组 【而】固定词组: 1、【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2、【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3、【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4、【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何】固定词组: 1、【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2、【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3、【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4、【何乃】译为“怎能”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乃】固定词组: 1、【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2、【乃尔】译为“这样”。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其】固定词组: 【何其】译为“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且】固定词组: 1、【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

文言文常见固定格式

文言文常见固定格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下面分别介绍几种在高考中经常考到的固定结构。 1、“以为”、“以……为” “以为”,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相当。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更多的场合,“以为”是“以……为……”的紧缩,常见的有如下两种情况: (1)在“……以为……”、“以……为……”句式中,“以”是介词,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为”的状语,此时的“……以为……”、“以……为……”相当于“用……做……”或“把……当作……”。如: 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夫以铜为鉴,可正衣冠。(《新唐书·魏征传》) (2)在“……以(之)为……”、“以……为……”句式中,“以”是动词,“认为”的意思;“……为……”是主谓词组,作“以”的宾语。这种句式,相当于“认为(觉得)……怎么样”或“认为(觉得)……是……”。如: (满座宾客)以为妙绝。(《口技》) 注意:“以为妙绝”,即“以(之)为妙绝”,原句省略“以”的宾语“之”。 2、“所以”

在文言文里,“所以”是两个词,其中,“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生的原因。由于介词“以”具有表原因、凭借等功能,因此,“所以”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 (1)“以”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2)“以”字当“拿”、“用”或“凭借”讲,“所以”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如: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3、“如……何”、“奈……何”、“若……何” 文言文中,“如(若)”、“奈”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这两个词经常连在一起用,组成凝固结构。“如何(若何)”、“奈何”,可译为“怎”、“怎么办”、“怎么样”或“为什么”等。如: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鸿门宴》) 如果将“如何”(或“奈何”、“若何”)二字拆开,当中夹进名词或代词,就形成表示疑问的凝固格式“如……何”、“奈……何”、“若……何”,这种格式可译作“对(拿、能)……怎么样(怎么办)”。如: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郑伯克段于鄢》) 有时,“如何”、“若何”又变作“何如”、“何若”的形式,可以作为疑问形容词用,译为“怎么样”。如: 曰:“今日之事何如”(《项羽本纪》)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4、“何以……为”、“奚以……为”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15 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尤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1.无乃??乎? 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 如:①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 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 2.??孰与?? 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它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如下面的例子: 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②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 ③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

3.??之谓也其??之谓也 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句首有“其”的也属于这种格式,而“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 请看下面例句: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听到了一些道理,以为天下没有谁超过自己了,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 ②诗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诗经》上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猜测得到它。”说的就是夫子这样的人啊!)③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太史公说:“《论语》上说:‘他自身端正,不下达命令人民就会行动;他自身不端正,即使下达命令他的百姓也不会听从。 '大概说的就是李将军这样的人吧!”) 4.得无??乎?得无??耶? 这是一种表揣测疑问语气的固定格式,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应译为现代汉语的下面三种格式:恐怕??吧;莫非??吧;该不会??吧 请看下面的例子: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看到自然景物所产生的思想感情,恐怕不一样吧?) ②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莫非告诉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③ 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你们恐怕被穷困所苦吧?)5.奈??何 如??何若??何 这三个格式的用法是一样的,都表示怎样对待或处置某人某事。需要强调的是,“奈”如“”若“”是动词,含有“对付”、“处置”、“办理”一类的意思;而“何” 则是补语,作“怎么”、“怎样”讲。 先看下面例句:

初中文言文常见实词汇总

初中文言文常见实词汇总 (意义限初中课文涉及) 七上: 1、期:约定。——陈太丘与友期行。 2、舍:(1)舍弃、丢下;——便舍船。(2)房屋。——屋舍俨然。 3、去:(1)离开;——去国怀乡。(2)距离;——西蜀之去南海。 (3)消除。——杀三虫,去死肌。 4、戏:(1)玩耍;——元方门外戏。(2)开玩笑—— 5、委:(1)舍弃;——相委而去(2)委托—— 6、引:(1)拉、牵拉;——下车引之(2)延长;——属引凄异 (3)引导;(4)吸引。 7、顾:(1)回头看;——元方入门不顾(2)看望,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3)难道——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8、说:通“悦”,高兴——不亦说乎 9、愠:生气、恼怒——人不知而不愠 10、省:反省、自我检查——吾日三省乎已。 11、逾:越过。——不逾矩。 12、故:(1)旧的,以前的;——温故而知新 (2)(的)原因;——公问其故(一般在句末) (3)特意、故意;——桓侯故使人问之 (4)所以——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一般在句首) 13、矩:(1)规矩;(2)法度——不逾矩 14、殆:疑惑——思而不学则殆。 15、堪:(1)能忍受;——人不堪其忧(2)能胜任—— 16、广:(1)增加、增长;——非学无以广才(2)扩大、扩充——请广于君 17、庐:房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8、慢:懈怠——淫慢则不能励精 19、励:振奋——淫慢则不能励精 20、并:一起。——并怡然自乐 21、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2)敌人——盖以诱敌《狼》 (3)势力、地位相当。译为:匹敌、相当。——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2、意:(1)神情;——目似瞑,意暇甚 (2)想要、打算;——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3)意思、心意。——鸣之不能通其意。(4)意趣、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5)意志——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23、股:大腿。——屠自后断其股。 24、几何:多少。——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七下: 1、但:只、仅仅——无他,但手熟耳 2、治:(1)研究;——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2)治理 3、过:(1)经过;——及鲁肃过寻阳(2)拜访、造访;——过故人庄 (3)错误、过错。作动词时译成犯过错。——面刺寡人之过/人恒过,然后能改4、兵:(1)士兵、军队;(2)兵器、武器

高中文言文固定短语释例及译文

高中文言文固定短语释例及译文 A 1.安…乎(哉、也…)? 怎么…呢?例: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哪能让玉一般清白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渔父》)\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本是盖世的英雄,如今在哪里呢?】(《赤壁赋》) 2.诚…则… 如果…那么(就)…例: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如果真的能做到见了合乎(自己)欲念的东西,就想到要知足以警戒自己。】(《谏》) 3.得以 能够。例: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而这五个人也能够(修建大)坟墓(被重新安葬),在大堤之上(立碑)列出他们的姓名。】(《五》) 4.独…邪(欤、与、耶、哉、乎…)? 表疑问,常表反问。难道…吗?例: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况且公子纵然轻视我赵胜,抛弃我让我投降秦国,难道就不可怜公子的姐姐吗?】(《信》)\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现在(您的)恩德足够惠及鸟兽,而功德却偏偏不能施及百姓,(这)又是为什么呢?】(《齐桓晋文之事》) 5.得无…乎(耶、也……)? 表推测,恐怕(大概)…吧?该不是…吧?例: 日食饮得无衰乎?【每天的饮食大概不会减少吧?】(《触龙说赵太后》)\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成名反复思考,这恐怕是教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促》) E 6.俄而 不久,一会儿。例: 俄而梦醒烛灭,人静更阑。【不一会从睡梦中醒来,吹灭蜡烛,夜深人静。】(《山庄玩月记》)\俄而近窗来窥,目光睒闪。【不一会靠近窗户来偷看,目光明亮闪烁。】(《聂小倩》)

7.而况 何况,况且。例: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臣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谏》) 8.而已 罢了。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业务各有钻研与擅长,不过如此罢了。】(《劝》) 9.不(否)…则… 如果不…就…例:不效则治臣之罪。【如果不成功就对下臣论罪惩治。】(《出师表》) F 10.非…而何? 不是…又是什么呢?“非诸侯而何?”:例: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宗庙祭祀、诸侯会盟朝见天子,不是诸侯大事又是什么呢?】(《子路……侍坐》) H 11.何乃 为什么竟。例: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你)怎么竟如此见识短浅!这女子不讲礼节。】(《孔雀》) 12.何其 为什么这么;多么。例: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到了对天发誓,剪下头发,眼泪沾湿了衣襟(的局面),多么的衰败啊!!】(《伶》) 13.何所…? 相当于“所……为何?”“所”与其后动词构成名词性所字短语,“何前置”。例:吾不知子之牧羊,何所用哉?(所用为何)【我不知道您牧羊,用处是什么呢?】(《柳》)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所似为何)(《旅夜书怀》) 14.何以…? 相当于“以何……?”根据什么…?凭什么…?例:王问:“何以知之?”【赵王问:“(你)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呢?”】(《廉》) 15.何为…?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无例句版)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一)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 1、如……何;若……何;奈……何 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在这种习惯说法中,如果插入“之”,就构成“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怎么对付(处置,安顿)……”,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2、“庸……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3、“独……耶”、“独……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 4、“何也(何……也)“、“何哉(何……哉)“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呢?“ 5、“何(奚)以……为”(“何以”是“以何”的倒装,意思是用什么、拿什么、凭什么)、“何(奚、曷)……”译为“用……做什么呢?”、“要……干什么呢?”、“为什么要……呢?” 6、“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何“一般作定语。相当于现代汉语“有什么……呢?” 7、“安……乎”、“安……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呢“、“哪里……呢“。 (二)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何如……”;“……何若……”“……孰与(孰若)……”意即“……与……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同、跟)……相比,谁(哪个、哪样)……”、“……比……怎么样?”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何如”单用,相当于“怎样”“哪个”。(三)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1、“不亦……乎?”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不也是……吗?”或“难道不……吗?” 2、“不为……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 3、“何(奚)以……为”“何(焉)……为?”可译为“要……干什么呢”或“哪里用得着……呢?” “何……哉(也)”的意思是“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能……呢”。 4、“岂……乎(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怎么……呢?” 5、“非……欤”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例: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6、“宁……耶”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7、“独……耶”、“独……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 8、“何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为“……的(人、事、物)是什么”。 9、“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 “何有”单用,可根据上下文译为“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舍不得”“有什么关系”。 10、其……乎(邪),译为“难道……吗?” 11、“安……乎”、“安……哉”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呢”“哪里……呢”。 12、得无……乎,反问的语气比较委婉,且略带测度性。句末“乎”可用“与(欤)”、“邪”、“耶”等疑问语气词替换。可译为“该不会……吧”、“莫非是……吧”、“能不……吗”。同样的结构还有“得非……与”“岂非……与”,相当于“难道不是……吗”? 13、“能无……乎“,译为“怎么不……呢”。 14、“(而)况……乎“,译为“何况……呢”或“又何况……呢”。 15、“无乃……与”,相当于“难道不是……吗”。 16、安能、何能、何得,这三种固定结构一般译为“怎么能”。 (四)表示感叹的习惯说法 1、“一何”可译为“何等”、“多么”。 2、何其……译为“多么”,有时也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

文言特殊句式Word

【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在这种句式中,“者”表示停顿,“也”表示判断) 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出现的此类判断句。 1、陈胜者,阳城人也。 2、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3、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4、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5、曹操,天下枭雄。 6、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7、此三者,吾遗恨也。 8、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9、莲,花之君子者也。 二、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惟”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但要注意“是”在文言文中常常是作为指示代词表示“这”,例如:“是寡人之过也”。 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3、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4、梁父即楚将项燕。 5、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6、非死,则徙尔。 7、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8、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9、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10、以其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11、四月惟夏,序属三秋 12、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三、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2、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3、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4、予本非文人画士 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躁心也 【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我们可以把他们分为有标志和无标志两大类。 一、“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 1、臣诚恐见欺于王。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4、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5、智勇多困于所溺 6、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7、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二、“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 1、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既自以心为形役 4、恐为操所先。 5、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6、吾属皆且为所虏 7、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8、遂为滑婿报充里正役 三、用“被”表示,但这种情况较少,因为在古汉语中“被”往往是作为一个实词来用。 1、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2、五人者,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四、无标志的被动句。如“涵谷举”,根据意思要翻译成“涵谷关被攻克了”。应视为被动句。 【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一、宾语前置:

文言文固定短语集锦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言文固定短语集锦 一、表示疑问的词语: 1.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 ①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2.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②“求,尔何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何以……?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4.何所……?可译为“所……的是什么?”等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5.如……何可译为像……(又)怎么样,多有对比,前面加曾不能……,如……何(连……都不能……,更何况……)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6.孰与……,与……孰 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7.何故什么原因;因为什么 ①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 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二.表示反问 1.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 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②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2.何……为?(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3.何……之有?(兼表宾语前置,译“有什么……呢”“怎么能……呢?”) ①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4.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 ①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 5岂(其)……哉(乎,耶,邪)?(译“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 ①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 ②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 ③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 6.安……哉(乎)?(可译为“哪里……呢?”“怎么……呢?”) 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②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7.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 8. ……非……欤?(可译为“……不是……吗?”)①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9.宁……耶?(可译为“哪里……呢?”) ①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 10.顾……哉?(可译为“难道……吗?”) ①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11.独……耶(乎、哉)?(可译为“难道……吗?”) 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耶? ②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乎? ③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三、表示感叹 1.何其(译为“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2.直……耳!(可译为“只不过……罢了”) ①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 ②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庄暴见孟子》 3.惟……耳!(可译为只是……罢了!) ①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谭嗣同》 4. 一何(可译为何等、多么、为什么……那么……) ①吏呼一何怒!《石壕吏》 5.亦……哉(可译为也……啊!)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记》 6.……何如哉?(可译为该是怎样的呢?) ①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②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报任安书》 ③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指南录〉后序》 四、表示揣度(推测) 1.无乃……乎? (可译为“恐怕……吧?、只怕……吧?”等) ①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②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2.得无......耶,得无……乎,(可译为“大概......吧、恐怕......吧、该不是……吧?能......吗?(兼表反问)”等)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②曰:“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③“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故事两则》 3.其……欤?(兼表反问) 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4.……庶几……欤?(可译为……或许……吧?) ①吾王庶几无疾病欤? 五、表设问: 1.何者、何则(可译为“为什么呢”) ①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

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整理版)

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这些固定用法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和表示选择等几种。 一、表示疑问: A、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例如:王曰:“何以知之?” B、何所……?(所……的是什么?)例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C、奈何……?(……怎么办?……为什么?)例如:未辞也,为之奈何?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D、如……何?奈……何?(拿……怎么样呢?)例如:如太行王屋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E、孰与……?(与……相比,哪个……?)例如:吾孰与城比徐公美?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F、安……乎?(怎么……呢?)例如: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G、独……耶?(难道……吗?)例如: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耶? H、何为……?(为什么……?)例如:君何为生我家? 二、表示反问: A、何……哉(也)?(怎么能……呢?)例如:1、若为佣耕,何富贵也?2、何可胜道也哉? B、何……为?(……干什么呢?)例如:1、何辞为?2、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C、何……之有?(有什么……呢?)例如:1、宋何罪之有? D、如之何……?(怎么能……呢?)例如:1、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E、岂(其)……哉(乎,耶)?(哪里……呢?……哪里呢?) 例如:1、岂若吾相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2、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 3、未报秦施而代其师,岂为死君乎? F、安……哉(乎)?(哪里……呢?)例如: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将军迎操将安所归乎? G、不亦……乎?(不是……吗?)例如: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H、……非……欤?(……不是……吗?)例如:子非三闾大夫欤? I、宁……耶?(哪里……呢?)例如: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J、顾……哉?(难道……吗?)例如: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K、独……哉?(难道……吗?)例如:相如虽弩,独畏廉将军哉? 三、表示感叹: A、何其……也!(怎么那么……啊!)例如:虽有君命,何其速也! B、直(特)……耳!(只不过……罢了!)例如:王曰:“不可,直不过百步耳!” G、不亦……乎?(不是……吗?)例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H、……非……欤?(……不是……吗?)例如:子非三闾大夫欤? I、宁……耶?(哪里……呢?)例如: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J、顾……哉?(难道……吗?)例如: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K、独……哉?(难道……吗?)例如:相如虽弩,独畏廉将军哉? C、惟……耳!(只是……罢了!)例如: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 D、一何……(多么……啊!)例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文言文知识整理

【定义】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 【翻译手段】 录: 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物名、度量衡单位、器具、数量词、庙号、谥号、特殊称谓、专门术语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古今词义一致,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 添: 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释: 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理: 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删: 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缩: 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三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分类】 实词 如果掌握了文言文的常用实词,就可以算是基本上读懂了文言文。在文言文中,文言实词是主要的语言材料,也是我们阅读时遇到的较大障碍,而学习实词的难度比起学习虚词来又小得多。所以,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地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对学习文言文时很有帮助的。 那么,如何积累和掌握文言文中的常用实词呢基本步骤应该是:逐步积累,反复巩固,扩展延伸。同一个常用实词,在这篇课文复习到时,可以想一想其它课文中是否见过,如果其它课文中见过,再想一想,这篇课文和其它课文中出现的这同一个词用法是否相同。若用法相同,则巩固旧知识;若用法不同,看一看不同在哪里,有什么规律可循。用这种方法,既省时间,又见效果。 虚词 所谓虚词,就是指那些不能够单独成句,词汇意义又比较抽象,但能通过它把实词组织在一起,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频率很高,用法灵活,因此要想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要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固定短语整理

高考复习——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短语 (一) 1.得无:表示反诘的语气,译为:莫非,莫不是。 2.否则:是两个词,否:不是这样,不然;则,相当于“就”。”如果不……就……“ 3.然后:是顺接连词,可译做“这样以后”,或者“之后” 4.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如此),那么…… 5.虽然:“虽”相当于“虽然”“即使”,“然”相当于“这样”,可译作“虽然如此”“尽管如此”“即使这样” 6.无乃:当副词用,可译作“岂不是”,也可译作“恐怕”。 7.比及:等到……的时候,等到了。 8.盍:何不。曷:何不。叵:不可。 9.如何,奈何,若何:它们组成固定形式,相当于汉语“怎么样”“为什 么”“什么样”等 10.“如……何”“奈……何”“若……何”:是上述形式的扩展,相当于“对……怎么样”“把……怎么办”。 11.孰若,孰与:用做比较或选择,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个)……”;如放在动词前,可译为“怎如”“何如”“怎比得上” 12.所以:①表原因,译做“……的原因”;

②表凭借或方法,译做“用来”“靠它来”“用来……的(根据、礼节、方法)” 13.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 14.卑鄙:地位卑微,见识浅陋。 15.其实:它的果实,或者“那实际情况”“它实际上”“它的实利” 16.不过:不超过。 17.地方:土地方圆 18.山东:淆山以东。 19.可怜:可爱,或“值得同情”20.不必:不一定, 21.于是:在这时,或者“在这件事上”“在这种情况下”“在这里”“由于这个原因” 22.以为:把……当作,或者“任用……人做”,用它来 23.指示:指给……人看。 24.可以:可以凭借…,足以用来;可以,能够25.至于:达到某种程度,或者“落到什么地步”;到达 26.因而:趁着某个机会而……,据此而,借此而 27.或者:有的人,有些人 28.即使:就让(使) 29.智力:智谋和力量 30.前进:走上前献上 31.何苦:怕什么,怎么怕,怎么担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