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当代中国的发展理论

科学发展观:当代中国的发展理论

“发展”是一个足以引起人们关注的字眼。人类有史以来,就一直为自身的发展问题所困扰,人类社会历史的演变,是一个在不断克服人与自然的矛盾以及社会矛盾中得到发展的过程。无论从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还是从达尔文的进化论出发,发展都被看作是由旧质到新质、由简到繁和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过程,因而,发展通常被认为是进步的同义词。目前,中国正处于自唐宋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中国奇迹”为世人所称颂,“千年之梦”正在变为现实。与世间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中国也存在着不少发展中的问题,“中国经验”的内涵需要不断得到丰富和充实。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了实现中国的科学发展,先后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战略思想,这些重大战略思想对中国的发展不仅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长远和全局性的指导意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北京大学哲学系黄楠森教授认为。“科学发展观这一概念至少有 3 个层次的理解:宇宙发展观、社会发展观和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观”。宇宙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应属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范畴,社会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应属于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范畴,而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则属于指导具体实践的战略思想范畴。科学发展观作为当代中国的发展理论,是由这 3 个不同层次的理论范畴构成的完整体系,

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境界,开拓了中国实现新的发展的前进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集中体现,因而成为指导当代中国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一、科学发展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境界发展观是指人们在发展实践中所形成的对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途径、发展方式和发展战略,可以说,发展观对发展实践产生着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重大影响。发展观的产生源远流长,基本上与人类文明同步而生。自人类历史有文字记载以来,人类对发展问题就有过一些简单的、朴素的观点,而且一直没有停止过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和思考,尽管这些观点并不完备,但极富哲理,是现代发展观形成的精神基础。

人类真正把发展作为研究对象始于20世纪40 年代的法兰克福学派,这一学派把发展等同于工业化过程中的经济增长,这是现代发展观的第一阶段。二次大战后,一些西方经济学家从经济角度,着重探究发展中国家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的经济增长问题,认为发展中国家落后的原因就在于工业化程度不高,通过经济增长走向工业化社会,是这些国家的主要发展目标和战略选择。第二阶段的现代发展观,把发展看作整个社会结构的变革过程。20 世纪60 年代末,联合国倡导的“第一个发展10年(I960?1970年)”在一些发展中国家遭到失败,付出了沉重代价。一些西方社会学家对发展等同于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发展观进行了反思,认为发展除了经济增长外还要进行社会变革,通过整个社会结构的变

革来扬弃经济增长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第三阶段的现代发展观,开始注重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协调。1973年罗马俱乐部提出的“增长极限论”,摒弃了大多数国家所奉行的经济中心论。第四阶段的现代发展观,把发展作为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的过程。1995年的哥本哈根世界人口与发展会议,把“以人为中心”作为“发展的最终目标”,突出发展的人文价值。

20 世纪有影响的发展观大都产生于国外,而科学发展观产生于

21 世纪初的中国,堪称发展观演化史上的最高阶段。科学发展观涵盖了各个阶段发展观的所有主题内容,不但体现了这些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如社会综合协调发展的思想、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的思想、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等,而且提升了发展观的实践价值。科学发展观之所以不同于以往的发展观,就在于它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20 世纪后期至21 世纪初的30 年间,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近两位数的发展速度,创造了“中国奇迹”。在此实践基础上提炼而成的发展观,是对前一阶段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不仅用于指导中国的下一步发展,而且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以往的发展观均是学者们的谈而论道,或是事后反思,缺乏指导实践的效力,而科学发展观则是一种国家意识形态,决定着中国现实的发展,并对未来的中国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邓小平、江泽民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邓小平理论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发展思想。邓小

平理论从中国实际出发,以发展为主线,全面系统地阐明了一系列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中国要发展,究竟怎样发展,这是邓小平理论所要回答的核心主题。在发展的具体问题上,邓小平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改革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强大动力;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就必须开放;等等。只要我们认真研读邓小平同志的原著,不难发现唯物辩证法贯穿其始终。他对任何一个发展问题都不是孤立地、片面地去看待,而是全面地、联系地、辩证地去认识和把握,从利益协调、增进福利、社会和谐等角度来思考如何更好地实现发展。例如,发展与改革、稳定的统一;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统一;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的统一;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波浪式前进与跳跃式发展的统一;重视城市发展与改变农村面貌的统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形成了关于发展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发展阶段问题上。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对我国从新世纪开始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进行了战略部署;辟了道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贫穷落后国家来说,搞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在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中也找不到明确的答案,完全靠

中国共产党人自己在实践中摸索前进。回顾中国这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发展实践相结合的60 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奋力开拓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60 年,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胜利和发展的60 年。科学发展观集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问题理论思考之大成,是建国以来一代又一代党中央领导人和全党同志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和付出代价的宝贵经验总结。毛泽东是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缔造者,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先驱;邓小平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气魄,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江泽民为核心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两代党中央在这条道路上加快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取得了辉煌成就。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最新认识,只要我们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渊源、丰富内涵、科学体系和指导意义,就不难领悟到其中所蕴含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精髓,在实践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三、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当代中国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在社会主

义制度下发展中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中心任务。发展是一个不断打破原先平衡的过程,发展过程中必然要付出代价。所谓发展的代价,就是为了实现一种发展目标而牺牲另一种目标,即以某种“失”来换取某种“得”。西方发达国家在谋求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中,片面地追求工业化规模,导致严重的城市病。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南美发展中国家曾出现过较快的经济增长,但在社会发展方面却暴露出许多问题,如贫富两极分化、环境污染、社会失去公平等,这种现象被发展经济学家称之为“有增长而无发展”。不可否认,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样存在着发展代价问题,邓小平在1993 年曾经指出:“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面对发展所带来的问题,我们不能把它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