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表内除法平均分》听课感想评课稿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表内除法平均

分》听课感想评课稿

《平均分》听课有感

《平均分》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并掌握乘法的意义以及表内乘法口诀的基础上的进一步认识。是建构除法意义的主要基石。在数学上平均分是这样规定的:“每份分得的数量一样多,这种分法就叫做平均分。”平均分可以有两种操作方法:一是一个一个地分,二是每几个为一份地分。根据这两种操作方法的不同,教材安排了两课时进行教学,让学生从各个不同的层面通过充分有效的操作活动认识“平均分”这一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第一课时通过让学生操作“有12个桔子,每3个装一袋,可以装几袋?”“18米的绳子,每3个剪一段,可以剪几段?”让学生理解“已知每份是几,求共有这样的几份”的操作方法;第二课时,先通过“小丁丁分饼干,分得的结果是每份不一样多,这样不公平”以此揭示出“平均分”的概念,然后让学生操作“12个草莓,平均分给4人,每人可以分得几个?”运用平均分的概念,建构平均分的第二种操作方法——一个一个地分。这也是平均分的最本质的含义;接着告诉学生“像这样一个操作过程,我们也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出示除法算式,介绍各部分名称和读法。最后还要对前一课时的学习内容作意义上的提

升,“像上节课分桔子和剪绳子的活动也是平均分,因此也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由上述对教材的分析可知,这部分内容的关键词是“平均分”,所有的活动都应该围绕“如何有效深刻地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平均分本质意义的理解与认识”而展开,后面的除法算式也是对平均分的形式化表达方式,每个数字的含义都对应于操作活动中的一部分,除法算式的结果是经由操作而来,并非计算所得。

表内除法评课稿

表内除法评课稿

《表内除法(一)整理和复习》评课 (2012-2013 二期大石头中心校薛永慧)我们知道,复习课是小学课堂教学重要课型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复习课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加深已学过的知识。所要解决的是知识的点、线、面三者的结合,它承载着回顾与整理、沟通与生长的独特功能。一堂好的复习课,不是机械地重复过去的教学,应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并加以变换,通过学生的思维活动对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知识系统进行整体研究。听了吕老师《表内除法(一)整理和复习》一课后,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发: 一、十分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整理过程。在梳理除法知识,理清所学知识点的环节中,吕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15÷3=5这一道算式回忆有关除法的知识,先是静静思考在练习本上记录,再是给予一定提

示,接着鼓励学生可通过画图来表示心里的想法、借助翻书

切自然,驾驭课堂的能力让人佩服,等等方面均深深感染了我。 同时,听了吕老师的课,我有如下的思考。 1、在回忆整理知识网的环节,吕老师是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回忆,如果是表格式填写,列出几个最基础的知识点(例如读作,口诀,各部分名称,然后再添上一栏“我的补充”)这样会不会让一些整理能力较差的学生也更多地参与到整理过程中? 2、在习题“这6组小朋友在跳绳,每组3人,现在如果分成9组,每组几人?”中,遗漏“平均”两字。 3、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是多少,这个除法的意义,如果让学生自己动手再画一画会不会更深刻?(也就是,教师出示一个除法算式,学生来画图的练习。) 4、意义表示15平均分成3份 表示5个3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案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案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案 《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中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一节课的内容。以下是店铺搜索整理的关于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案,供参考学习,希望对各位教师有所帮助!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案篇1 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对于“平均分”这个概念每个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是教学的重点。 一、教材简析 除法是本册教学的重点内容,它的含义又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因此平均分这部分知识就充分显示出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教材安排了两教时,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包括以下几层内容: (1)例1通过主题图创设情境,由“每份分得同样多”引出平均分的含义。 (2)通过例2、例3,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例2是已知总数和份数的等份除,例3是已知总数和每份数的包含除。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例1、例2。通过平均分的学习,为学生学习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顺利地理解除法含义。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以上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钟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实践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体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因此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出“平均分”的含义,形成表象。而两年级学生的思维完整性还不够,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种方法,为除法的认识和计算作准备。而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始终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探究,并通过动手操作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形成清晰的表象。 二、教学设想 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时我意图体现如下教法: 1、采用主题式教学,以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2、通过多次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模过程。 3、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设计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 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即: 1、让学生始终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给每个学生创造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在各种形式与内容的分一分活动中体验平均分的特点和方法。 3、练习的设计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基础的问题解决在新授后同步完成;综合的实践应用放在课尾,以开放生动的形式加以呈现。 鉴于以上教学法的设想,我在备课时对教材内容做了自己适当的处理,并试图用以下一个教学流程来展示我的教学: 1、通过分配奖品的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分配方法上感受平均分和不平均分各自的作用,同时初步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含义。 2、通过小组合作平均分配礼物,在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会用简洁而完整的话叙述平均分的结果。 3、通过判断练习,巩固平均分的特点,引导学生按要求平均分,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2单元 表内除法(一)第1课时 平均分(1)

第2单元表内除法(一) 第1课时平均分(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7~8页例1、做一做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的结果同样多。 2.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平均分”,在分东西的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教具、学具】 准备教科书第7页参观科技馆食物情境放大图或课件;按例1内容,让学生准备实物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出示教材第7页情境图。以小精灵聪聪的身份说二(1)班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小朋友正忙着准备食物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物。 2.让学生观察画面,并请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 二、导入新课 1.教学例1,引入“平均分”。 我们来帮助二(1)班小朋友准备食物好吗?请各组为二(1)班的小朋友分配食物。 (1)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每种食物“应该每份同样多”。 (2)动手分一分。分好后,请各组代表展示分配结果。 (3)让学生观察各组为二(1)班小朋友准备的食物,从中发现:每份中的各种食物同样多。说明: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三、巩固拓展 1.出示教材第8页“做一做”第1题。 请学生看题,并说一说题意。 联系前面讲的平均分的定义,仔细观察,认真分析。

2.出示教材第8页“做一做”第2题。 让学生用正方形卡片代替枫叶,数一数,分一分。分好后,同桌讨论一下:一共有()片枫叶,每()片一份,平均分成了()份。然后,按分的结果填空。 四、课堂小结 师:请学生回忆一下,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师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知道了什么叫做平均分,了解了平均分的基本定义,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并知道了生活中很多的的实际问题可以用平均分的相关知识来解决,学会平均分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将会有很大的好处。 【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 第1课时平均分(一)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表内除法二评课稿

表内除法二评课稿 汉滨区果园小学郭盛强 2017年3月15日,我有幸聆听了丁礼苗老师执教的表内除法二第一课时《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优质示范课。听完这节课,给我很大的启迪和引领。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掌握利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要求学生自己观察情景图,提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然后解决问题。总结出利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和方法。学好本课知识,为学生以后的解决除法数学问题打下良好基础。 丁老师的整个课堂结构完整,设计新颖。教学思路清晰缜密,教师教态大方,语言精准。学生活动形式多样,训练立体有效,注重了学生全面发展以及学习习惯的养成。 丁老师在引入新知前,利用我校特色课堂教学模式口算对学生进行计算能力训练,一共9题,每道题对学生不同计算方法与思考问题的方式进行训练。在合作交流探究新知的环节里,利用精心设计的四个学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在活动中成长。这四个活动总体设计上有活动目标,有组织形式、有小结归纳、有能力提升。在出示例题后,注重了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方式技巧的引导。以学生为体,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并尝试利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进而对方法及进行择优选取。同时,教师在每个环节中的及时表扬与激励性评价,给学生的探究活动增添了信心。在巩固练习提升能力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训

练,及时的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对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进行了有效的训练,小结归纳更是体现了师生的教学相长,有学生的多方位总结,有教师的示范和引领。 但是所有的艺术都是有不足的,丁老师本节课的亮点很多,但我个人认为,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给学生多一点的思考时间,动手去试一试,圈一圈,议一议,让学生逐渐的把感性的认识通过动手、小组交流,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能力和方法。可能对学生对于知识的把握更加深入。 总之,我认为丁老师从一位初中的英语教师在短时间内通过对课标的学习,数学课程的研究,能展示出这样一节优秀的示范课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当然,由于本人的各方面能力有限,没有把丁老师的优点一一发现,评的不足,不妥之处,敬请大家谅解。

《平均分》评课稿

《平均分》评课稿 《平均分》评课稿 “平均分”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赵老师本节课全课的教学始终围绕学生的活动展开,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活动空间,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水平,让学生通过动手把生活和数学联系起来,在学生感受“同样多”的基础上概括出什么叫平均分,揭示平均分这个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我认为本节课主要有以下特点: 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课的开始,让学生通过动手为两只熊猫分竹笋。结果学生分的都是同样多。这时老师即时的出示其他不同的分发。让学生在体验在分的过程中感知“同样多”与“不同样多”。通过比较引出分两份同样多的分法叫“平均分”。又通过教师的板演及讲解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份数,每份的个数。让学生明确了“平均分”与“不是平均分”的区别,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同时表扬学生“公平”的思想,对学生实行了品德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2、注重分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在给小猴子分桃子时,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汇报的分的方法有多种,对于学生一个一个的分;两个、两个的分;先分三个,再分一个;四个四个的分。老师都予以认可。通过比较主要让学生明确分得方法虽然不同,但分完后的每份的数量是同样的。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再次体验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优化分法。 3、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水平。在课的始终,让学生在小组中利用学具,摆一摆、分一分、看一看、说一说中,次感受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水平,合作交流的水平,让学生汇报交 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水平。 总来说之,本节课的教学,整个活动是在学生动手操作,展示汇报的过程。学生在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的过程中,感知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平均分说课稿评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平均分说课稿评课稿 一、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_14页平均分 二、教材简析 除法是本册教学的重点内容,它的含义又是建立在平均分基础上的,因此平均分这部分知识就充分显示出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教材安排了两教时,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包括以下几层内容1)例1通过主题图创设情境,由“每份分得同样多”引出平均分的含义。(2)通过例2、例3,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建立平均分概念。例2是已知总数和份数的等份除,例3是已知总数和每份数的包含除。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例1、例2。通过平均分的学习,为学生学习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顺利地理解除法含义。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以上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钟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实践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体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因此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出平均分”的含义,形成表象。而两年级学生的思维完整性还不够,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种方法,为除法的认识和计算作准备。而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始

终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探究,并通过动手操作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形成清晰的表象。 三、教学设想 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时我意图体现如下教法: 1、采用主题式教学,以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2、通过多次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构过程。 3、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设计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 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即: 1、让学生始终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给每个学生创造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在各种形式与内容的分一分活动中体验平均分的特点和方法。 3、练习的设计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基础的问题解决在新授后同步完成;综合的实践应用放在课尾,以开放生动的形式加以呈现。 鉴于以上教学法的设想,我在备课时对教材内容做了自己适当的处理,并试图用以下一个教学流程来展示我的教学: 1、通过分配奖品的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分配方法上感受平均分和不平均分各自的作用,同时初步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含义。 2、通过小组合作平均分配礼物,在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平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教材分析及教案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教 材分析及教案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教学计划 一、单元教学内容:表内除法(一)课本P7~27页。二、单元教才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有: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两节,主要的教学内容包括:平均分、除法的含义、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和用所学的除法运算解决问题。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合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第二,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用口诀求商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然后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三、单元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平均分及除法运算的含义,能进行平均分。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会用画图、语言叙述等方式表征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过程,能运用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四、单元教学重难点:单元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五、单元课时安排:1、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2课时左右除法3课时左右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第1课时《平均分》 教学内容: 课本P7~9页,例1、例2、及练习二中相应的习题。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例1

二年级数学下册《表内除法一》教学反思

1.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表内除法一》教学反思 《表内除法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内容。这一单元是学生在一、二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有了计算乘法的经验的基础上初步认识的除法。它的重点是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以及用除法去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紧紧依靠课程标准,紧扣教学目标,圆满地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我的反思如下: 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对于学困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做到了及时给予指导、启发,对每个知识点的处理,能做到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因地制宜的去创造一定的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通过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使情景教学融于课堂教学之中,借助学生在本村小卖铺购物的生活经历来探讨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既增加了生活阅历,增长知识,又开阔了视野。从而促使课堂的学习气氛轻松、有序、和谐。进而促进学生乐学、善学。 需要改进的地方: (1)由于受学生年龄和实际生活体验的限制,我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为学生提供的素材较少,往往致使数学知识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得还不够好。因此,我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基本素质。 (2)我还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表内除法(一)》教学反思1 表内除法可以用乘法口诀直接求出商。对口诀逆过来思考,低年级学生在初学这一方法时有一定的难度。1. 要注意沟通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依据是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初步认识除法后,可以经常进行看图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的练习。 2. 教学用口诀求商的方法时要逐步提高要求。 出示35÷7=()学生根据以往经验,很可能会想到用圆片分一分或在图上圈一圈得出结果。教师作出肯定后,要进一步提问:如果不操作,可以怎样想引导学生根据乘除法的关系来做题这样,学生可以在感知乘除法关系的基础上,知道可以用口诀求商的算理,初步掌握用口诀求商的方法。 3. 要引导学生掌握用口诀灵活试商的方法。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单元解读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单元解读 一、链接课标 理念:《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总体目标”中描述:“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要求:《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一学段中提出:“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运用数与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做出解释。”“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 能力素养:《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评价建议”中提出:“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口算计算速度要求8~10题/分。” 二、单元目标 (一)知识技能: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平均分及除法运算的含义,能进行平均分。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 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会用画图、语言叙述等方式表征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过程,能运用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解决简单的的实际问题。 (二)数学思想和方法: 通过会用画图、语言叙述等方式表征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 (三)数学素养: 借助画图、语言叙述等表征方式,能更准确、更具体的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数学交流。 情感态度: 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内容分析: (一)教学内容:平均分、除法的含义、用2-6口决求商和用所学的除法运算解决问题。(二)编排意图: 1.“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为两个层次。(1)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通过对比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教材通过让学生参与平均分的活动,探索平均分的方法,认识平均分的两种不同情况:等分和包含。同时通过让学生操作、说一说,圈一圈等方

表内除法评课稿

《表内除法(一)整理和复习》评课(2012-2013 二期大石头中心校薛永慧) 我们知道,复习课是小学课堂教学重要课型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复习课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加深已学过的知识。所要解决的是知识的点、线、面三者的结合,它承载着回顾与整理、沟通与生长的独特功能。一堂好的复习课,不是机械地重复过去的教学,应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并加以变换,通过学生的思维活动对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知识系统进行整体研究。听了吕老师《表内除法(一)整理和复习》一课后,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发: 一、十分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整理过程。在梳理除法知识,理清所学知识点的环节中,吕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15÷3=5这一道算式回忆有关除法的知识,先是静静思考在练习本上记录,再是给予一定提示,接着鼓励学生可通过画图来表示心里的想法、借助翻书来补充知识。这整一个流程充分体现吕老师十分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细心地关注着不同层次的学生,从而使得每一个孩子都能够自主参与到课堂中来,在整理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编码,对自己的认识结构实行精加工,使平时所学的“分散、零乱、细碎”的知识点,结成知识链,形成知识网。在汇报环节,学生能够很好地就“名称”,“意义”,“乘法口诀”,“乘法算式”“读作”以及“倍的知识”等进行归纳,整个环节清晰流畅,这也直接反应出学生在自主回忆旧知环节的有效性。 二、练习的设计,贴近生活,层次鲜明,逻辑性强。 一堂好的复习课,习题的设计与安排至关重要。除了形式要多样化外,更应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吕老师首先安排了基础性练习(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其中既有加又有减,避免学生思维定式),同时以各种形式(请学生回答,开小火车,教师出题学生完成等)进一步巩固了表内除法,提高口算能力,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接着,吕老师安排了表内除法的拓展型习题()÷()=1,让学生在运用表内除法的同时探索归纳规律,渗透用字母表示数。最后是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吕老师先是以跳绳为题材,设计了一步计算,两步计算。紧接着是探索小明生日与妈妈生日在不同时间段的关系,再是借助文具价格让学生提问,从而巩固倍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提问题的能力。最后的聪明屋更是寓趣味与数学与一体。 三、注重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在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时,吕老师紧扣教研主题多次强调并鼓励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思考,旨在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这一点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除此之外,吕老师从容不迫的气度,不疾不徐的语速,营造出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吕老师对学生的启发、点拨恰到好处,与学生的交流亲切自然,驾驭课堂的能力让人佩服,等等方面均深深感染了我。 同时,听了吕老师的课,我有如下的思考。 1、在回忆整理知识网的环节,吕老师是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回忆,如果是表格式填写,列出几个最基础的知识点(例如读作,口诀,各部分名称,然后再添上一栏“我的补充”)这样会不会让一些整理能力较差的学生也更多地参与到整理过程中? 2、在习题“这6组小朋友在跳绳,每组3人,现在如果分成9组,每组几人?”中,遗漏“平均”两字。 3、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是多少,这个除法的意义,如果让学生自己动手再画一画会不会更深刻?(也就是,教师出示一个除法算式,学生来画图的练习。) 4、意义表示15平均分成3份 表示5个3 表示3个5

《平均分》评课稿(5篇)

《平均分》评课稿(5篇) 听了吕教师的《平均分》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1、创设好玩的教学情境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学习新知做好了铺垫。 教师创设嬉戏“分奖品”这一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让学生在欢乐中体会到怎么分公正,也就是同样多,无形中渗透了新知,为后面的探究积存了阅历。 2、教师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经受学问的形成过程。 教学平均分的方法时,通过让学生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等数学活动,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桔子平均分成4份,然后汇报不同的分法,即让学生通过相互沟通明白平均分及平均分的方法,又展现了学生不同的思维,培育了学生的创新力量。 与大家探讨的地方: 1、可依据学生的生成准时补充板书。 课前的一个嬉戏分奖品铅笔,学生说每人三个公正,这时教师就可以抓住的话接着引导为什么这样公正,让学生体会到同样多才公正,这时教师就可板书“同样多”,学生在后面表达什么是平均分时就会用到这个词了,不用教师再引导。

2、可以调整的两个小环节。 教师出示了平均分的概念后又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我觉得可以将这两个环节调换过来,让学生结合例子和前面的分的同样多的活动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然后教师再板书定义,我们给学生表达自己真正想法的时机。 3、教师要准时小结优化方法。 学生动手操作反12人桔子平均分成4份,学生展现分法时让第一位学生说完自己的想法后再订正他的错误会让更多的学生明白平均分的概念。四种分法汇报完后教师可以准时的小结出方法,即每份先分同样多,再把剩下的分的同样多;还可以优化分法,再增加一个练习,准时的让让每一位学生再用一个一个分的方法分一分。 《平均分》评课稿篇二 “平均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头,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详细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进而让学生在详细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范教师这堂课,让我感受颇深: 一、敬重学生已有的学问起点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需建立在学生的认知进展水平和已有的学问阅历根底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供应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机,帮忙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沟通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把握根本的数学学问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阅历。

二年级表内除法解决问题评课主持人发言

二年级表内除法解决问题评课主持人发言复习课是小学课堂教学重要课型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复习课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加深已学过的知识。所要解决的是知识的点、线、面三者的结合,它承载着回顾与整理、沟通与生长的独特功能。一堂好的复习课,不是机械地重复过去的教学,应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并加以变换,通过学生的思维活动对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知识系统进行整体研究。 二年级数学《表内除法的复习》评课稿 听了刘老师《表内除法的复习》一课后,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发: 一、十分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整理过程。 在梳理除法知识,理清所学知识点的环节中,刘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15÷3=5这一道算式回忆有关除法的知识,先是静静思考在练习本上记录,再是给予一定提示,接着鼓励学生可通过画图来表示心里的想法、借助翻书来补充知识。这整一个流程充分体现刘老师十分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细心地关注着不同层次的学生,从而使得每一个孩子都能够自主参与到课堂中来,在整理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编码,对自己的认识结构实行精加工,使平时所学的“分散、零乱、细碎”的知识点,结成知识链,形成知识网。在汇报环节,学生能够很好地就“名称”,“意义”,“乘法口诀”,“乘法算式”“读作”以及“倍的知识”等进行归纳,整个环节清晰流畅,这也直接反应出学生在自主回忆旧知环节的有效性。

二.注重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在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时,刘老师多次强调并鼓励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思考,旨在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这一点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除此之外,刘老师从容不迫的气度,不疾不徐的语速,营造出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刘老师对学生的启发、点拨恰到好处,与学生的交流亲切自然,驾驭课堂的能力让人佩服,等等方面均深深感染了我。 同时,听了刘老师的课,我有如下的思考。 1、在回忆整理知识网的环节,刘老师是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回忆,如果是表格式填写,列出几个最基础的知识点(例如读作,口诀,各部分名称,然后再添上一栏“我的补充”)这样会不会让一些整理能力较差的学生也更多地参与到整理过程中? 2、在习题“这6组小朋友在跳绳,每组3人,现在如果分成9组,每组几人?”中,遗漏“平均”两字。 3、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是多少,这个除法的意义,如果让学生自己动手再画一画会不会更深刻? 4、意义表示15平均分成3份 表示5个3 表示3个5 15÷3=5这一道算式为什么既可以表示5个3,又可以表示3个5,这对于学生正是一个难点,如果让学生通过举例论证来帮助理解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表内除法-一》教案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教案 单元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最新教材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一)》第7〜27页 单元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认识表内除法 包括平均分、除法的初步认识 用2〜6 的乘法口诀求商 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这是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 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二)以及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 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 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 为此 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 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

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单元主题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熟悉的具体情境-- 参观科技园的准备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分" 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数学思考】: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获得使用数学的成功经验 逐步形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问题解决】: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 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12 课时 1、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 (3) 除法 (3)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6) 3、整理和复习 (1) 教学设计: 1、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P7〜9 页 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二的第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 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 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初步形成"平均分" 的表象 课时左右 课时左右 课时左右 课时左右1〜4 小题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教材分析及教案

二下表内除法(一)教材分析及教案 单元教学内容:表内除法(一)课本P7~27页。 单元教才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有: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合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第二,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用口诀求商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然后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 单实际问题的内容。 单元教学要求: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单元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课时安排: 1、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2课时左右 除法…………………………………………………3课时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第一课时平均分 教学内容:授课日期:年月日星期 课本P7~12页,例1、例2、及练习二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二年级下册数学《表内除法》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表内除法》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表内除法》教案1 教学目标 1、掌握用7、8、9的乘法口决求商的一般方法,能正确运用7、8、9的乘法口决求商。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较熟练地掌握用7、8、9的乘法口决求商 难点: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自主探究用7、8、9的乘法口决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算练习 24÷3= 8÷4= 10÷2= 27÷3= 18÷6= 12÷2= 15÷5= 36÷6= 20÷4= 30÷5= 2、把下面的口诀补充完整 ()七二十八()九五十四()八五十六 ()八四十()八二十四()九七十二 3、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是怎样求商的? 24÷6= 想()六二十四 32÷4= 想四()三十二 二、新课

谈话引入:快乐的`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阳光小学的同学们开始为庆祝自己的节日做准备啦。你们看,他们在做什么? 三、解决问题,掌握求商方法 (1)每行挂几面? 观察例1主题图,同学们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有56面小旗,挂成8行,平均每行挂几面?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56÷8) 你是怎样想出商的?(除数是8,想8的口诀七八五十六,所以56除以8等于7.) 如果把56面小旗挂成7行,平均每行挂几面?怎样解答?(56÷7=8)比较56÷8=7 56÷7=8,你有什么发现? (商和除数交换了位置,用的是同一句口诀七八五十六求商) (2)每组几颗星星? 出示主题图中第二组的同学们给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同学们做了49颗五角星,平均分给7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几颗? 这个问题怎样解决?(49÷7=7,除数是7,想7的口诀七七四十九,商是7) (3)能摆几行? 出示主题图中第三组的同学们给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同学们带来了27个心形气球,每9个摆一行,可以摆几行?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教案(精选17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教案 〔精选17篇〕 篇1: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教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教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是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掌握除法的各局部名称。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19页的例题5的图片,学具。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1.老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 2.分小圆片:老师拿出8个小圆片 要把这些小圆片分给另一些同学,每个同学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同学?接着老师让学生注意观察,老师是怎样分的。使学生知道,老师把小圆片先拿2个分给一个同学(老师分的时候要同时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另一位同学),再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三位同学,最后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四位同学。也就是每2个小圆片分给一位同学,分完后问学生:分给了几

个同学?学生观察出:8个小圆片,每个同学2个小圆片,可 以分给4个同学。 想一想:刚刚老师是怎样分的?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二、新授课 1.出示教科书第19页的例题5。 (1)老师: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每一份是4个竹笋) (2)用自己的学具动手摆一摆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学生动手操作,老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同学给予个别指导) 学生分完后,老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老师要强调四个四个的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 个为一份) (3)让学生回忆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我们刚刚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是怎样? 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叫以用除法来计算。 (4)指导算式的写法。 ①竹笋的数量是20个,这是表示要分的数量,写在除号的前面。每4个放一盘,就是每份是4,写在除号的后面。分的结果是可以放5盘,5是分的份数,写在等号的后面。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