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4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语文教育领域中的重要学科,它涉及到语文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等方面,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中,我们需要关注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但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资源可以用来辅助教学,例如网络资源、社会资源等。教师应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也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的重要内容。在听、说、读、写等方面,都有相应的教学方法。例如,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在写作教学中,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写作任务来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此外,语文教材的编写也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材编写过程中,需要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等原则,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材内容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需要,同时要注重语言的规范和准确。

总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涉及到语文教育的各个方面。通过深入学习和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文教育的本质和规律,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培养优秀人才做出贡献。

(完整版)《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四章)

第四章语文课程内容的主要构成 第一节“语文课程内容”及相关概念 一、概念辨析的背景 长期以来,我国一向实行国家统一的课程研制体制。这种体制很大程度上将课程与教材两个不同的层面(范围)重叠起来,客观上造成了课程与教材层面、教材与教学层面不同问题的混淆。拿语文科来说,既定的教学大纲与既定的教材几乎可合二为一,而在教学的实践中,语文教材(教科书)的权威实际上又要超过教学大纲——不备有“语文教学大纲”的学校、没读过“语文教学大纲”的教师,不在少数;而教学则必须“以本为本”。 这样,几乎所有的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都堆积到了语文教材研制或编写的层面,语文教材编写,便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起语文课程研究、语文教学研究的职责。语文教材的研制或编写、语文教材的编写体系与体例,很大程度上,被不无夸张地误认为就是确定语文课程内容的“科学化”、制定语文课程内容组织的“规律”。反映在术语上,是不辨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学内容、语文课文(选文)内容,诸种含义紧紧地纠缠在一起,乃至张冠李戴。“语文教材内容”,长期以来,人们或者将它混同于“语文课程内容”,或者将它混同于“语文教学内容”,甚至混网于“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内容”。 二、语文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 课程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或称课程要素)就是特定形态的课程中学生需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 语文课程内容 语文课程内容是课程层面的概念,回答的是语文课程教什么这一问题,特指为了达到语文科特定的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从学生的角度,它是学习的对象,因而也是对学什么的规定。 语文教材内容 语文教材内容是教材层面的概念,回答“用什么去教”这一问题。从学生的角度讲,也就是通过什么去学。主要指为了有效传递、显现课程内容诸多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资料,包括例文及近来鉴别出来的样本和用件类型的选文。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完整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内涵 语文课程是中小学教育中为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和发展而设计的教育性经验。 语文课程意识 所谓“课程意识”,就是在教学中,不仅仅只关注和思考“怎么教”的问题.还要关注和思考“教什么”和“为什么教”的问题,关注和思考“教学内容”及其“价值”问题。 语文教学的含义 学校的语文教学活动,是一种有计划、专门化的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的言语学习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行政机关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法规,用纲要的形式来规范语文课程的指导性文件。 功能 教材编写的依据、实施教学的依据、评价教学的依据、考试命题的依据 语文的含义 (一)由语文的由来来看,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学科,是一个基础教育的学科名称。(二)从内容上看,语文包含语言与言语,涵盖了听、说、读、写,涵盖了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 语文课程性质 工具性 “工具性”主要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中小学设置语文课程,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体现工具性注意事项 •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 •重视开辟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 人文性 “人文性”主要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人文性目标在于提高个体的民族文化素质、文化品位和传承祖国民族文化,促进个性的健康成长和健全人格的养成。 体现人文性的注意事项 •注意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 •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2010年考题) 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而不能取消它的工具性 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不能淡化它的人文性 工具性是基础, 人文性是核心,两者相辅相成, 不可机械割裂。 语文课程目标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总结(教材部分) 名词解释(每题 5 分;共 20 分) 1. 课程: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 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2.现代课程论: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 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3.教学: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其 中包括两大类:一是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一是激发动机、课程管理、 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 4. 教学论: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景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 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 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在西 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夸美纽斯写了一本著名的《大教学论》,是最早的一部教育学。) 5.语文课程现象:是指语文课程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课程 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 6.语文教学现象:是指语文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教学外在 的、活动易变的方面。 7.语文课程规律:是指语文课程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8.语文教学规律:是指语文教学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9. 三百千: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是《三字 经》 ,《百家 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 。主要作用是用韵语化的方式集中识 字。 10. 五经:汉代以后以“五经” 为主要课程的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教 育。 即经过孔子整理 的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包含了古代政治、教育、 文化、 哲学、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在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11. 四书:宋代以后以“四书” 为主要课程的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教 育。 是儒家经典的代 表 性著作《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著作的合称。长期成为封建政 府科举取士的考试用书。 12.“五经”“四书”: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教育,汉代以后以“五经”为主要课程,宋代 以后以“四书”为主要课程。“四书”“五经”作为我国古代语文教材的典范,一直 被沿用到清末。他们在思想内容方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但它们对整个 汉语文教育 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对后世的政治、文化、教育、哲学思想等方面都产生了重 大影响。 13. 文选读本:文选读本是我国古代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 集是南朝(梁)太子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其后影响较大的还有宋代真德秀编的《文章正宗》,谢枋得编的《文章轨范》,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的《古文观止》,姚鼐编的《古文类辞篡》、孙洙编的《唐诗三百首》等。各类文选读本,所选的大都 是各个朝代的名家名篇,有利于学生阅读和仿作习文。其中影响最大、流传最久的是《 古文观止》。

(完整版)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工具性 语文的工具性,是说语文是一种工具。因为它是个人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因为它是人群之间交流信息、沟通心灵的工具,还因为它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记录和文化传承的代码。单就学校教育而言,它又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工具。 语文是一种工具,是要把语文看作一种符号系统。肯定语文课程是工具性课程,还可以从它不仅要学生学习课本的内容,而且还要学习他的形式这一角度来理解。 这一“工具性”可以说是语文学科最本质的基本属性.是语文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根本特点。 2:人文性 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之一。实际上,语文课程是充满了人文性的课程。所谓人文性是指以人性、人道为本位的价值取向。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了这一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既有思想感情色彩,它包括伦理道德内容。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还关系到民族的延续和国家的生存,这也是证明语文课程也是人文课程的根本理由。 3:语文素养 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4:新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是指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 合作是指学习的组织形式,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探索指在实践中进行学习,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 5:语文综合性学习 为了实践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将“综合性学习”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共同组成语文学习内容的五大板块。 它的提出,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必然结果。首先,它是为了适应课程的综合化趋势而产生的。其次也是语文课程自身改革和发展的必然产物。再次,是研究性学习和语文实践活动相结合的产物。

语文课程论

语文学科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 1、课程: 广义: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 狭义: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根据自身教育目标的需要,为指导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发展学习者的品格,开发学习者的潜能而有计划地编制的学科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它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之中。 2、教学: 对于教学的含义在我国的四种理解:一是学习,指自学和通过人教而学两种不途径的学习;二是教授;三是教学生学;四是教师教和学生学。 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以及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其中包括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和激发动机、课堂管理、交流以及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两大类。 3、教学论: 教学论是研究教学一般规律的科学,就是从教学实践中总结、概括并提升为理论的科学体系。 4、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含义: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以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的应用理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性质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以课程论、教学论与语文学的边缘学科为核心的综合性的 应用理论学科。 5、阅读: 阅读是人们从书面语言中提取信息的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活动。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并影响读者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过程。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是读者和文本、作者对话的过程。 6、写作: (1)写作教学就是老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对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和个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or (2)写作是人们学会用书面语言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体认生活的过程。写作,表层结构虽是语言链条形成的潜在文本,内层结构却是生命意识的流动。 7、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能力与素养的区别与联系:能力重在“功用性”,素养则包括功用性与非功用性;语文素养包括语文能力。

《语文教学论》试题与答案讲解

《语文教学论》试题与答案讲解 语文学科教学法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20分) 1.《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的形成与发展。 A.语文素质 B.语文素养 C.语文能力 D.语文知识和能力 2.在我国具有现代学科意义的语文课程是从()年开始的。 A.1904 B.1919 C.1949 D.1978 4.教学活动中,备课常有要“吃透两头”之说,这两头指的是()。 A.教材和大纲 B.课程标准和教材 C.教材和学生 D.课程标准和学生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说明培养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A.习惯 B.意志 C.兴趣 D.态度 6.提出“读读,讲讲,议议,练练”教学模式的是() A.于漪 B.钱梦龙 C.宁鸿彬 D.上海育才中学 7.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 A思想性和文学性的统一B工具性和思想性的统一C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D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8.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要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 A.自主、独立、探究 B.自主、合作、探究 C.独立思考、勇于探究 D.自立、提问、研究 9.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是()年开始的 A.1999 B.2000 C.2001 D.2002 10.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是按九年一贯整体设计的,在课程总目标下,把九年分为(),分别提出阶段目标。 A.小学、初中两个阶段 B.初小、高小、初中三个阶段 C.义务教育一个阶段 D.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

段 1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个。 A.2500 B.3500 C.2800 D.3000 12.《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 A.综合性学习 B.合作学习 C.探究性学习 D.自主学习 13.语文新课程把一二年级的写作叫() A.写作 B.习作 C.写话 D.创作 14.语文新课程把“听”和“说”两个教学系列合在一起,改为()。 A.口头语言 B.口语训练 C.口语表达 D.口语交际 15.教学目标分类法是美国教育家()提出来的。 A.布鲁诺 B.布鲁纳 C.布卢姆 D.杜威 16.默读与朗读相比,适应范围更广,速度更快,而且()。 A更适应与低年级B更有助于培养口头表达能力C.更有助于理解D.更有利于提高对文章的感受能力 17.绝大多数的汉字的字形结构限于()种。 A.6 B.7 C.8 D.9 18“三、百、千”是我国古代和近代最成功的蒙学教材,它们分别指的是()。 A.《唐诗三百首》《千字文》B.《唐诗三百首》《千家诗》C.《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 D.《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19.由()和叶圣陶主编的《语文百八课》是我国现代中学语文教材中,尝试语文教学科学化的不朽之作。A.夏丏尊B.吕叔湘C.王力 D.张志公 20.书信是应用文教学的重点,书信一般包括称呼、正文、结尾、()和日期5个组成部分。 A.署名 B.致辞 C.祝颂语 D.邮编

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笔记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一、填空题 1新课标规定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古代语文教材分为蒙学教材、文选教材、儒家经典。 3 《文选》开我国文选型语文教材的先河,显示出中国文章大国风范。 4朗读法包括朗读、背诵、吟诵等。 5导读法的创造者是钱梦龙。 6、新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 7、作文批改坚持点拨、启发原则就要多就少改、多批少改多启发学生,点化学生。 8、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9、语文教师要“精”于语文专业,“博”于文化科学知识,能以正确的教育理论指导教学。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6分) 1、语文: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合称 2、语文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语文学习和语文实践(修习培养),在语文双基、语文能力、思想修养、品质、文化品位等方面所达到的高度。 3、文道统一:语文训练,简称为“文”,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的训练;思想教育,简称为“道”,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思想品质的教育。语文教育合思想教育必须统一起来。 4、批改:教师对学生作文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指出作文的优缺点、修改意见及努力方向。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传统特色有哪些? 答:传统的集中识字、吟诵、涵咏、感悟特色;语文基础知识合语文基本技能训练的特色;文章编选的典范性特色。 3有人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你认为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语文教学论

语文教学论 本门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其中的基本观点和基础理论,重点在于运用这些基本观点和基础理论指导语文教学实践。 第一章明确语文教学论的性质、任务、研究对象及发展演变 第一节语文教学论的性质 第二节语文教学论的基本任务 第三节语文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第四节语文教学论的发展演变 第一节语文教学论的性质 一性质: 语文教学论,是研究语文学科“教什么”和“怎么教”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1997年以后又被称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即“语文课程和课程论”与“语文教学和教学论”,“语文课程和课程论”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教学和教学论”解决的是“怎么教”的问题。 二关于“教什么”的三大观点: 1、社会本位论。 关心课程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强调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张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教育目标,组织课程活动。 2、学科中心论。 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基本技能为目标。 3、人本主义论。 以追求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在教育过程中发展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强调要尊重儿童,研究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满足儿童的心理发展需求,为儿童的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三关于“怎么教”的几种观点: (一)国内关于“教学”的四种观点: 1“教学”即“学习”,教学相长也。 在古代汉语中,教学即学习,包括自学和通过教而学。“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学记》)。”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难。知道不足,才能回头反思自己,鞭策自己。感到困难,才能自强不息,努力钻研。所以说,教学是互相促进互相助长的。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合称,是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两个相对独立有内在关联的学科按照小学教育专业培养要求进行必要整合的产物。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现象.问题,规律;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技术问题;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 学术界一般认为,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标志。 美国学者博比特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美国学者泰勒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该书在现代课程论学科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一)课程与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二)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系统学习。 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方法:(一)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二)联系实际,学思结合;(三)注意扩展学习。 课程的基本理论 课程就是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课程的五种实践形式: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 制定课程计划的基本原则:整体性、基础性,开放性。 当代各种各样的课程形态: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社会本位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 影响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社会、儿童、知识。影响课程发展的内部因素:学制、课程传统、课程理论、课程自身发展的辩证否定之规律。 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标准。 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知识本位、社会本位、学生本位。 课程目标的形势取向: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 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学科的发展。 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一)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二)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三)选择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四)运用“需要评估模式”。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汉语言文学系语文教育专业《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共 20小题) 1.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内容要素有() A、知识系统 B、教育系统 C、范文系统 D、实践系统 2.识字、写字教学的方式方法有() A、集中识字 B、分散识字 C、注音识字 D、字族文识字 3.语文课程目标的领域包括() A、识学与写字 B、阅读 C、写作 D、口语交际 E、综合性学习 4.新课程目标重建主要表现在() A、确立新的教师观 B、确立新的学生观 C、确立新的知识观 D、确立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5.语文教材的功能体现在() A、德智启迪 B、语文历练 C、提高写作能力 D、知识扩展 6.在语文教学目标的陈述中,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方式为() A、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B、目的性目标陈述方式 C、结果性目标陈述方式D、尝试性目标陈述方式 7.下列选项中,哪些属于新教材的特点() A、构建新的教科书体系 B、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C、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D、突出语文实践活动 8.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原则是() A、多样性 B、综合性 C、灵活性 D、创造性 9.在记叙文训练中,要注意() A、写清楚B、写具体C、恰当动用议论、抒情D、语言平实 10.板书设计的美感要素有() A、简洁美 B、含蓄美 C、缜密美 D、形象美 11.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弊端有() A、脱离语言实际 B、脱离应用实际 C、忽视文学教育 D、忽视知识教育 12.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有() A、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B、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C、帮助学生获取知识 D、适应社会需要 13.语文教材的内容要素包括() A、范文系统 B、知识系统 C、实践活动系统 D、助读系统 14.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原则() A、多样性原则 B、综合性原则 C、灵活性原则 D、指导性原则

语文教学论课本答案

第一章 1、课程: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jìnchéng)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2、教学: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xuéxí)的全部行为方式。 3、课程与教学(jiāo xué)、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1)国外的四种意见:①课程与教学之间彼此(bǐcǐ)独立;②课程(kèchéng)与教学之间相互交叉; ③课程与教学之间相互包含;④课程与教学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尽管意见不同,但异中也能见同。大多数课程与教学研究者有以下相同看法:①课程与教学既有相关性,又是不同的;②课程与教学具有相互交叉关系和相互依存关系;③课程与教学可以分别单独地进行研究和分析,但不能彼此独立地起作用。(2)国内四种不同意见:①教学论包含课程论;②课程论包含教学论;③相互独立论;④课程与教学整合论。 4、语文课程现象:语文课程现象,是指语文课程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课程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语文课程现象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物质性的。如语文教学计划、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材料、语文补充资料、视听语文教学材料、电子语文教学材料等。二是活动性的。如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规划,语文课程与教学实施,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评价,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研制活动等。三是关系性的。如语文内容选择与教育目的的关系,内容组织与文化结构以及学生发展的关系,语文课程研制与语文课程产品之间的关系等。

5、语文教学现象:语文教学现象,是指语文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教学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语文教学现象表现为三个层面:一是环境性的。如教室极其结构,教学设备及其结构,校园各部分及其结构等。二是活动性的。如语文课堂教学及其结构,实践活动及其结构,校内外教学见习和实习及其结构,个别教学及其结构等。三是关系性的。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教材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与文化结构的关系,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之间的关系等。 6、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如何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来源于语文教育实践,但理论一旦形成之后,就要反过来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契机,组织教育管理者、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家和语文教师联合开展研究和实践,是实现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与语文教育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机制。通过这一机制,使教育管理者和语文教师学习掌握语文课程和教学理论,把理论直接作用与自己的实践之中,同时将自己的实践经验升华为教育教学理论,使自己成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家。通过这一机制,也可以使语文课程和教学论专家与教育管理者和语文教师沟通,及时传播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并把理论运用于实践当中。随着语文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发展,师生将逐步成为语文课程的研制者、应用者和评价者,实现管理、研制和应用的一体化。 7、概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历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随着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2)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1924);(3)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1939);(4)语文教材教法时期(1939-

2021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

2021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 2021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题目类型一、名词解释二、简答题三、论 述题四、案例分析五、教学设计 一、名词解释 1.语文:1949年以后语文学科课程的名称,内涵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是 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三百千千:指古代的蒙学教材,《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和《千家诗》。 3、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4、人文性:一是指语文教材中蕴育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它囊括了 中华五千年光辉灿烂的精神文明和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包含着主体意识、创造思想、责 任感、独立人格和审美精神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二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充满着浓郁的人 文情怀,它主要体现在师生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之中。 5、语文素养:指人通过长期的语文学习和实践(修习培养)在语文学习和人的修养 等方面达到的高度。 6、文化品位:? 7、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有目标地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的 意识和自我控制的学习方式。 8、合作学习: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 性学习。 9、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 10、课程目标:是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学科内容的 学习,完成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而达到的目标。 11、新课程评价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2、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连接的实施条件。 13、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教学目的、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 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 14、文道统一:文:指语文形式――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把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 的训练。道:指思想陶冶。是指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所进行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思想 教育。文道统一指在语文教育中将语文训练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 15、因文悟道:指在“通情入境”的理解阶段,教师着重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的情感体 验和思考,从而受到感染和启迪。分析课文语言、写法和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 情境之中,达到思想情感的共鸣,使之获得一种审美的愉悦。

语文教学论教学大纲(完整版)

语文教学论教学大纲(完整版) 语文教学论教学大纲 《语文教学论教学大纲》规定了语文教学论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和方法,是编写的语文教学论教材的依据,也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 该大纲的主要内容包括: 1.课程性质和任务。语文教学论课程是语文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其任务是:探讨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指导语文教育实践。 2.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教学见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了解语文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思想,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具备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基本能力。 3.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知识、语文教学方法与技巧、语文教材分析、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语文教学研究等内容。 4.课程结构。本课程共分为八个单元,包括: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语文教学方法与技巧、语文教材分析、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语文教学研究、语文教学评价、语文教学实践、总结与反思。 5.课程实施。本课程采用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教学见习等方式进行实施。课堂教学包括理论讲授和实践指导;案例分析包括典型案例分析和实际案例分析;教学见习包括观摩教学和实习教学。

6.课程评价。本课程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形成性评价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表现等内容;终结性评价包括期末考试和实习报告等内容。 语文教学大纲是谁写的 《语文教学大纲》是201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学前班语文下册教学大纲 学前班语文下册教学大纲是指针对学前班学生所学的语文教材的下册内容而制定的一份教学指导文件。它包括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估等方面的内容。 具体来说,学前班语文下册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和技能,为进入小学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和写作等方面。拼音是学前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等知识,需要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和拼读技巧。识字是学前班语文教学的另一重点内容,需要学生掌握2000个左右的基础汉字,并能够运用这些汉字进行阅读和写作。写字是学前班语文教学的基础,需要学生掌握正确的书写姿势和笔画顺序,并能够书写简单的汉字和字母。阅读是学前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需要学生能够读懂简单的故事和*,并能够理解其中的意义和思想。写作是学前班语文教学的另一个重点内容,需要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汉字和语法知识进行简单的写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包括拼音、识字和写字等方面。拼音是学前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需要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和拼读技巧。识字是学前班语文教学的另一重点内容,需要学生掌握2000个左右的基础汉字,并能够运用这些汉字进行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一、填空题(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特点包括、和语文学习习惯等几个方面。 2.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包括、、和作业系统。 3.建国以来有以下这些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钱梦龙的、魏书生老师的 李吉林老师的等等。 4.编写语文教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________、________、教学过程、________和________等等 5.中学语文教学的阶段目标是从四个方面加以设计的,包 括、、、等内容。 6.语文教学评价具有导向、______、______、______等功能 7.叶圣陶对“语文”的解释是、。 8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三百千”分别是()、()、(),主要作用是集中识字。 9.《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性质的定义:语文是最重要的,是的 重要组成部分。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10. 教师素质结构包括:知识结构、、心理结构和。 二、选择题:(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含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多选或少选答案均 不得分) 1.确定语文学科教学目的的依据是() A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有关的教育法规 B语文学科的内容和特点。 C社会需要。 D学生的年龄特征。 2.一个完整的提问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的阶段是() A引入 B介入 C展开 D结束 3.考试的主要功能是()

A促进学习 B选择 C排名次 D反馈 4.中学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分为() A语法修辞知识 B文学知识 C文体知识 D读写听说知识 5.《新课程标准》规定“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要求初中生认字量是() A 2500个 B 3500个 C 4500 D 5500 6.作文讲评的基本方式是() A典型讲评 B综合讲评 C专题讲评 D重点讲评 7.中学语文课外活动的特点是() A 容易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 B 容易组织和管理 C 容易与学校各项活动、与其他课程的学习互相配合 D 学生参与的自由度大,少受时间、空间与群体活动的限制。 8.《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要求部分,明确提出的教学要求是() A读、写、听、说能力 B基础知识 C 基本概念 D思想教育 9 .以小结为主的结束,目的是() A整理归纳 B深入理解 C强化记忆 D形成能力 10. 教师的语文专业修养是() A 现代汉语修养 B 古代汉语修养 C 文章和文学修养 D 语文教育史修养 三、判断(10小题,每题1分) 1.从占居优势的倾向来说,语文课是属于抽象型学科。()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习指南

学习指南 一、明确本课程的学习目标 以语文教材教法为核心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师范类)的基础必修课程。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了解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熟悉语文课程标准,掌握常见语文教材的基本结构,比较系统地掌握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形成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技能训练,培养语文教学能力,增强从事语文教学的信心与决心。 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本课程从语文教学的现状出发,通过研究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在正误对照和诊治教病中学习语文教育专业知识,从而把握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树立先进的语文教育理念,在微格训练和模拟教学中形成一定的语文教学能力。本门课程基于授课对象的不同,主要培养三个方面的人才: 第一,应用型人才。这一类培养目标主要针对高等学校的语文师范生。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训,使语文师范类学生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领域掌握完善的教学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形成较强的语文教学能力。 第二,研究型人才。主要针对学习本门课程的人员。为他们提供语文教育学领域的专业知识,提升其语文教育理念水平,为他们进行语文教学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培养其具有独立从事语文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 第三,反思型人才。主要针对语文教育领域的一线教师。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反思结合,教学与研究结合,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提升自己的精神品质。 二、了解本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理论学习 熟悉课程内容,对本课程相关内容进行深入学习,掌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方面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学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相关知识,了解与语文学科相联系的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如心理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知识。 学习与语文学科紧密联系的教育学理论,了解教育学理论的相关内容。 学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知识,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体系,理解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 学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内容,掌握本课程内容的理论基础。

语文课程论和教学论对语文课程改革的影响

语文课程论和教学论对语文课程改革的影响 摘要: 一、引言 二、语文课程论的发展与影响 1.传统语文课程论的特点 2.现代语文课程论的变革 3.语文课程论对课程改革的影响 三、语文教学论的发展与影响 1.传统语文教学论的特点 2.现代语文教学论的变革 3.语文教学论对课程改革的影响 四、语文课程论与教学论共同推动课程改革 五、结论 正文: 正文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地变革和更新。语文课程作为母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发展与影响对语文课程改革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旨在探讨语文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发展与影响,以及它们共同推动语文课程改革的进程。 二、语文课程论的发展与影响

1.传统语文课程论的特点 传统语文课程论以文学作品为主要内容,注重文本的解读和文学分析,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课程论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2.现代语文课程论的变革 现代语文课程论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究和独立思考。现代语文课程论还注重跨学科的整合,倡导学科之间的互动与联系。 3.语文课程论对课程改革的影响 语文课程论的发展推动了课程改革的进程,使得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和多元,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更加灵活和多样化。同时,语文课程论的发展也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变,使教师从传统的教书匠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引导者。 三、语文教学论的发展与影响 1.传统语文教学论的特点 传统语文教学论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强调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和学生行为的规范。教学方法以讲解、分析、练习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2.现代语文教学论的变革 现代语文教学论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对话。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现代语文教学论还倡导个性化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 3.语文教学论对课程改革的影响 语文教学论的发展推动了课程改革的进程,使得教学方法更加丰富和多

(完整版)语文教学论课后习题答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课程:般说来课程至少有两层含义:在广义上,课程指的是一切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而在狭义上课程则专指学校课程,其基本含义是学校教学的科目及其进程。 2.教学:教学视频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学是以课程为中介,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或交往的过程;教学将促进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其研究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二、试论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始于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终于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以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所谓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根据问题的归属分类,有语文课程方面的问题,如: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内容、语文课程资源,等等;有语文教学方面的问题,如: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等等;有侧重理论方面的问题,如: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的目标、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等等;有侧重实践方面的问题,如:语文教学设计的优化、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等等。 语文课程与教学方面的问题,根据问题的来源分类,有来自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的问题,如:语文课程与教学设计、语文课程与教学实施、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价,等等;有来自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同理论对立的问题,如: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之间的关系、语文智育与德育的关系、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之间的关系、传统教学方式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之间的关系,等等;有产生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内部对立的问题,如: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文本的整体把握与分析认识、教读与自读,等等;有产生于两种或几种课程与教学理论之间对立的问题,如: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方面的问题、继承传统与借鉴外国母语教育经验的问题,等等。 此外,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还可根据问题有无价值,分为常识问题和未知问题;根据问题探讨程度深浅,分为表象问题和实质问题;根据问题涉及范围宽窄,分为大问题和小问题;根据问题发现先后,分为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老问题和课程与教学改革中产生的新问题,等等。 三、试论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形成发展过程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分为七个阶段,包括:教授法”阶段,“教学法”阶段,“教材教法”阶段,“教学法”和“教材教法”并存阶段,“教学论”阶段,“教育学”阶段,“课程与教学论”阶段。 1.“教授法”阶段:重在对“学”的重视,中国的师范教育开始与19世纪90年代,其标志是1897年4月8日南洋公学师范院正式开学上课。在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实施分科教学,各科教授法应运而生。根据《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和《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师范分“初级”和“优级”两级。初级师范学堂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篇一:《课程与教学论》自制读书笔记(完整+重点)】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00467(简答题部分★66) 钟启泉、张华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第二节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第三节课程与教学的涵义第四节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一、选择: 1、课程与教学研究是教育研究中的基本核心领域。 2、特斯《课程编制》是课程独立研究诞生标志。 3是:效率取向、控制中心。 4育本质、课程本质、课程开发方法(活动分析)。 5活从事的活动及经验。 6行为单元的方法。 7依据,遵循效率原则。由具体化和标准化的知识、技能、习惯、价值、态度、鉴赏力构成。 8、贾德和桑代克确立“行为的—联结主义的学习观”,为“泰勒原理”奠定了心理学和方法论基础。 9绩测验的编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确立了“课程基本原理”和“评价原理”,统称为“泰勒原理”。 10:30年代经济大萧条,进步教育协会展开了旨在改革课程体制的实验研究,泰勒负责开发课程的一般程序和原理。 11,的追求,创造性、学校实践的特殊性、教师和学习者的主体性被忽略。 12、50年末至60的课程改革运动即“学科结构运动”。诞生了“学术中心课程”。 13、布鲁纳《教育过程》确立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 14的课程,由知识领域及其研究方法构成,其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15与“句法结构”的统一。强调学术中心课程是课程现代化的最基本特征。 16确立了“同时诚实地尊重学科本身的逻辑和儿童的心理逻辑”的课程价值观。 17、施瓦布被认为是仅次于布鲁纳的倡导结构课程的第二号旗手,建立起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 18、施瓦布:课程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要素构成,相互作用构成“实践性课程”。是班级或学校

语文教学论试卷及答案

语文教学论试卷及答案(总3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卷1 一、填空题 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性质表现为三个基本特点: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中国古代的_____________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总结先秦的教育经验。 年8月15日,清政府颁布了________________,这是中国历史上由政府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4.语文单独设科始于1904年,它的第一个正式名称是____________。 5. ____________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创始人,他主张“教育即生活”。 6. 语文的教学目标包括: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 7.语文课程的性质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统一。 年张志公发表__________一文,发展了“工具说”理论,更深刻的阐述了语文学科的根本性质。 以“六步”教学法著名。 10.说课的目的是提高教师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11.新大纲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倡导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的学习 方式。 12.在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总目标要求学生认识___________个左右常用汉字。 二.单项选择题 1.中国古代语文教学以_____经学典籍为主体。 A.墨家 B.法家 C. 儒家 D.道家 2.语文课程现象的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中不包括_____。 A.物质性 B.活动性 C.关系性 D.环境性 3.《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的____的形成与发展。 A.语文素养 B.语文能力 C.语文素质 D.语文知识和能力 是我国当代语文教学“情感派”的代表。 A.于漪 B.钱梦龙 C.洪镇涛 D.魏书生 5.夸美纽斯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学家,他的教育学著作是______。 A.《教学论》 B.《大教学论》 C.《中学教学论》 D.《教学论稿》 6.语文新课程把“听”和“说”两个教学系列和在一起,改称为_____。 A.口头语言 B.口语表达 C.口语训练 D.口语交际 7.语文新课程把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写作叫做____。 A.习作 B.写话 C.写作 D.创作 8.美国教育学家提出____的教学法。 A.自学法 B.教授法 C.做中学 D.讨论法 9.精读和略读是____提出来的。 A.叶圣陶 B.陶行知 C.蔡元培 D.沈仲九 10.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总目标共有十项,后五项侧重于____维度。 2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