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ABO溶血症

新生儿ABO溶血症
新生儿ABO溶血症

新生儿ABO溶血症

ABO溶血病的某些轻型病例,可能早期症状不重,但到生后2~6周发生晚期贫血,或到生后8~12周“生理性贫血”时期贫血表现得特别严重,这是因为抗体持续存在,发生慢性溶血所致。血型抗体可使红细胞寿命缩短。据报道,这类小儿红细胞的寿命仅35天左右,每天血红蛋白下降值约为同期正常小儿的4倍,红细胞破坏增加,而这时骨髓造血功能生理性低下,不能有效地代偿,终致发生新生儿晚期贫血(neonatal late anemia)。

2.生后诊断

(1)临床表现:观察新生儿有无贫血、水肿、黄疸和肝脾大等溶血症状,若有应考虑新生儿溶血病。

(2)实验室检查:对于出生时有水肿、贫血、出生后24h内出现黄疸及母亲为Rh阴性的新生儿应考虑新生儿溶血病,需做血常规、母婴血型、血清胆红素和Coombs试验。

新生儿ABO溶血病应该做哪些检查?

1.血液学检查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多数在正常范围,血红蛋白在100g/L 以下者仅占5%左右,网织红细胞常增多,重型病例有核红细胞可达10%以上。红细胞形态特点是出现球形红细胞,而且红细胞盐水渗透脆性和自溶性都增加。

2.血清学检查

(1)胆红素测定:由于ABO溶血病的程度差异较大,故血清胆红素增高的程度也不一致,血清总胆红素超过342?mol/L(20mg/dl)以上约占1/4。

总之,ABO溶血病的黄疸程度较轻。有人统计86例AO溶血病新生儿胆红素值,其平均值为(131.7±83.8)?mol/L[(7.7±4.9)mg/dl];BO溶血病新生儿66例,其平均胆红素值为(126.5±71.8)?mol/L[(7.4±4.2)mg/dl]。在血清胆红素中,以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

(2)抗体测定:在新生儿红细胞或血清中查出对抗其自身红细胞的血型抗体,是诊断ABO溶血病的主要实验根据。一般进行3种试验:第一是改良Coombs试验,这是用“最适稀释度”的抗人球蛋白的血清查出附着在患儿红细胞上的抗体;第二是抗体释放试验,这是用加热的方法,使患儿红细胞上的抗体释放出来,再检查释放液中的抗体。这2种试验任何一项阳性,均可确诊为ABO溶血病,而抗体释放试验的阳性率较高。第三是血浆游离抗体测定,这是检查患儿血清中的抗体,如果仅有游离抗体阳性,仅表示患儿体内有抗体,并不说明已致敏,故只能疑诊为ABO溶血病。

常规做X线、B超检查,必要时做脑CT等检查。

疾病治疗

根据病情轻重选择治疗方法,主要目的防止胆红素脑病。多数可用光疗即可达治疗目的,个别病情严重者,胆红素增高过快或>340?mol/L,亦需换血治疗。贫血明显者可酌情输血。

B.腹泻:亦为常见,大便稀薄呈绿色,每天4~5次,最早于光疗3~4h

即可出现。但光疗结束后不久即停止,其主要原因是光疗分解产物经肠道排出时刺激肠壁引起。稀便可使体液减少,应注意适量补充水分。

C.皮疹:有时会出现斑点皮疹,有时为瘀点,可持续到光疗结束,这在血清胆红素高的情况下经常见到,常分布于面部、下肢、躯干,消退后不留痕迹,原因不明。绿光光疗时皮肤瘀点较蓝光少见。

D.核黄素缺乏与溶血:光疗超过24h,可以造成机体内核黄素缺乏。核黄素吸收高峰在450nm,这正是蓝光对胆红素起作用的最大光谱。因此胆红素与核黄素同时分解,造成核黄素缺乏。由于核黄素水平降低,影响了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的合成,导致红细胞?活性降低(GR是以FAD为辅酶的黄素蛋白酶),可使溶血加重。已有报道证实,光疗使红细胞GR活性下降,溶血加剧。光疗同时和光疗后短期补充维生素B2 (核黄素)可防止继发于红细胞GR活性降低所致的溶血。剂量为光疗时维生素B2 (核黄素)5mg,3次/d,口服,直到光疗结束,改为1次/d,连服3天。

E.青铜症:当血清结合胆红素高于68.4?mol/L(4mg/dl)且血清ALT、碱性磷酸酶升高时,光疗后可使皮肤呈青铜色,应停止光疗。青铜症原因可能是由于胆汁淤积,照光后阻止了胆管对胆红素光氧化产物的排泄。光疗并不损害肝功能,青铜症在光疗前就有肝功能障碍。当光疗停止后,青铜症可以逐渐消退,但时间较长。

F.低血钙:光疗中可引起低血钙的发生,但一般并无临床症状,只要使用钙剂或者停止光疗,低钙一般可以得到恢复,值得注意的是低钙严重者可以引起呼吸暂停、抽搐、青紫甚至危及生命。发生机制尚未明确。

G.贫血: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症照光后可能继续有贫血现象,是因抗体的

继续存在。亦有报道,光疗可使G-6-PD缺陷患儿贫血加重,这可能是光疗时核黄素被氧化,使红细胞内核黄素水平降低,从而使辅酶Ⅱ的产生受抑制,导致G-6-PD及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减低加重溶血。

H.其他:对多组经光疗的小儿随访结果表明,对生长发育并无不良影响。但由于强的光线照射,可能对眼有一定危害(充血、角膜溃疡等),故光疗时必须用黑纸或黑布保护眼,只要做好保护,并无影响。有人证明光疗可使红细胞膜引起光敏感氧化性损伤,从而使溶血加重。有人研究认为,光疗后部分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率增高,说明已有DNA损伤。其意义尚待进一步探讨。Rh溶血病时,因光疗不能阻止溶血,一旦胆红素达换血指征时,必须立即换血。

(4)药物疗法:药物疗法起效慢,效果差,只能作为辅助治疗。

①酶诱导剂:苯巴比妥5mg/(kg·d),分2~3次口服;尼可刹米100mg/(kg·d),分3次口服。

②减少游离未结合胆红素:人血白蛋白1.0g/kg加入10%葡萄糖滴注或血浆每次25ml,1次/d。

③胆红素吸附剂:10%药用炭(活性炭),每次喂奶前服5ml;琼脂每次125~250mg,每4小时1次口服。光疗时应用,疗效佳。

④肾上腺皮质激素:能阻止抗原抗体反应,减少溶血,泼尼松(强的松)1~2mg/(kg·d)口服或地塞米松0.5~1.0mg/(kg·d)静注,感染者慎用。

⑤减少胆红素产生:锡-原卟啉尚在试验阶段。

⑥高结合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溶血病光疗后有血清结合胆红素增高可用牛磺胆酸钠,50mg/次,1~3次/d,口服。

(5)换血疗法:换血疗法的目的是去除抗体、减轻溶血;降低血清胆红素,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纠正贫血和水肿、防止心力衰竭。适应证为:

①产前已基本明确诊断,脐血胆红素>68.4?mol/L,血红蛋白<120g/L,伴有肝脾大、水肿或心力衰竭者。

②血清胆红素迅速升高,每小时速度>17.1?mol/L,或已>342?mol/L 者,对于一般情况较好的ABO溶血病患儿,可放宽到>427.5?mol/L。

③出现胆红素脑病症状者。

④早产儿,合并缺氧、酸中毒或前一胎溶血严重者,应放宽指征。

⑤对于出生后已1周以上,无胆红素脑病症状者,即使血清胆红素达427.5?mol/L,也可先用其他疗法。

疾病预后

一般ABO溶血病较Rh溶血症患儿病情轻,进展慢,经积极救治大多预后良好,但若已发生胆红素脑病则常有不可逆的神经系统严重后遗症。

疾病预防

对既往有原因不明死胎、流产、输血史或新生儿重度黄疸史的孕妇,应注意鉴别,尽早明确诊断并积极救治,常可使患儿转危为安。

并发症

并发胎儿水肿较为少见,可发生贫血、高胆红素血症,并常因此并发胆红素脑病,心力衰竭,胆汁淤积综合征。胆红素脑病存活小儿,可遗留高频神经性耳聋,手、足徐动和脑瘫等。

ABO溶血病常见于母亲O型,小孩A型或B型的情况。但并不代表这样的血型搭配就一定会有ABO溶血病。确诊需要查溶血病检查。有三个指标: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游离抗体试验,释放抗体试验。只要释放抗体试验阳性就可以确诊,如果释放抗体试验阴性,游离抗体试验阳性,那也只能是怀疑。ABO溶血病多数黄疸出现早,进展快,程度轻重要看溶血是否严重。如果是溶血病,一般15天已经过了黄疸高峰期,之前黄疸最高有多少,是否已经影响神经发育,才是关键。

可以进行母乳,不会加重黄疸溶血。因为ABO血型溶血是由于胎儿由父亲遗传获得母亲所不具有的血型抗原,在胎儿红细胞通过胎盘进入母体中,血型抗原刺激母体血型抗体就会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引起溶血,但是这种抗原在母体乳汁中是不存在的,所以不用担心。

新生儿溶血病临床意义

新生儿溶血病产前筛查临床意义 一、血型(ABO、Rh(D)系统)关系 产生新生儿溶血病之孕妇、婴儿或丈夫的血型关系表 二、IgG抗体效价临床意义 1.ABO血型系统中,当孕妇血清中IgG抗A(B)效价≥1:64时,其血型不合胎儿有可能发生因血型免疫抗体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HDN)。 2.Rh血型系统中,Rh(D)阴性的孕妇血清中IgG抗D(或C、c、E、 e)效价≥1:16时,就应引起临床重视。 3. 产前选择筛查时间:(1)有流产或妊娠史的孕妇,可在孕16周进行,以便明确抗体基础水平,孕28-30周作第2次检查,以后每隔2-4周监测一次,观察抗体效价上升速度。(2)无流产或妊娠史的孕妇可在怀孕6个月做第一次监测,以后每隔4周监测一次,观察抗体效价上升速度。

新生儿溶血病血清学检测临床意义 一、新生儿溶血病血清学检测结果分析 二、临床意义 1. 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是用抗人球蛋白血清检测不完全抗体或补体致敏的红细胞,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说明受检新生儿红细胞已被血型抗体物质致敏。 2. 游离试验是检测新生儿血清中不配合的血型抗体物质,是否致敏新生儿的红细胞,要靠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和放散试验来证实,因此该试验阳性仅表明可能受害。 值得注意的是,当新生儿血清中不配合的血型抗体物质含量偏低时,相应的致敏红细胞上的抗体含量也极低,此时放散试验由于其灵敏度的限制,放散试验可能会出现假阴性。单一游离试验阳性,应结合临床症状加以判断。 3. 放散试验是用已知的红细胞抗原,检测从新生儿致敏红细胞上释放出的抗体,放散试验阳性,诊断即可成立。 4. 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为多抗试验,单一的直抗试验阳性,可能由于以下原因:(1)受检者红细胞存在单抗补体C3,或者是补体依赖性抗体,如JK系统抗体;(2)受检者红细胞洗涤不彻底引起的假阳性;(3)药物引起的抗药物抗体;(4)实验操作失误。

新生儿abo溶血症检查多少钱

新生儿abo溶血症检查多少钱 【导读】相信大家都想知道新生儿abo溶血症检查多少钱,下面妈妈网百科就来告诉大家新生儿abo溶血症检查多少钱。知道病症症状才能有效的治疗与预防疾病,但是新生儿abo溶血症的症状是什么呢? 新生儿abo溶血症检查多少钱 新生儿abo溶血病是由于母子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多见于母亲的血型为O型,婴儿为A型或B型,相信大多数人们都不知道新生儿abo溶血症检查多少钱,下面妈妈网百科就来告诉大家新生儿abo溶血症检查多少钱! 新生儿abo溶血的检查费用一般都在100元左右,在怀孕6-7个月检查一次,然后在8-9个月复查一次,检查方法有以下几种: 血液学检查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多数在正常范围,血红蛋白在100g/L以下者仅占5%左右,网织红细胞常增多,重型病例有核红细胞可达10%以上。红细胞形态特点是出现球形红细胞,而且红细胞盐水渗透脆性和自溶性都增加。

血清学检查 1、胆红素测定:由于ABO溶血病的程度差异较大,故血清胆红素增高的程度也不一致,血清总胆红素超过342μmol/L(20mg/dl)以上约占1/4。总之,ABO 溶血病的黄疸程度较轻。有人统计86例AO溶血病新生儿胆红素值,其平均值为(131.7±83.8)μmol/L[(7.7±4.9)mg/dl];BO溶血病新生儿66例,其平均胆红素值为(126.5±71.8)μmol/L[(7.4±4.2)mg/dl]。在血清胆红素中,以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 2、抗体测定:在新生儿红细胞或血清中查出对抗其自身红细胞的血型抗体,是诊断ABO溶血病的主要实验根据。一般进行3种试验:第一是改良Coombs 试验,这是用“最适稀释度”的抗人球蛋白的血清查出附着在患儿红细胞上的抗体;第二是抗体释放试验,这是用加热的方法,使患儿红细胞上的抗体释放出来,再检查释放液中的抗体。这2种试验任何一项阳性,均可确诊为ABO溶血病,而抗体释放试验的阳性率较高。第三是血浆游离抗体测定,这是检查患儿血清中的抗体,如果仅有游离抗体阳性,仅表示患儿体内有抗体,并不说明已致敏,故只能疑诊为ABO溶血病。 其他辅助检查 常规做X线、B超检查,必要时做脑CT等检查。 新生儿abo溶血症的症状 古往今来都是知道病症症状才能够准确的对症下药,所以想要治疗的彻底就要把症状都掌握清楚,那么新生儿abo溶血症的症状是什么呢?下面妈妈网百科

新生儿ABO溶血临床路径

母婴ABO血型不合溶血病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母婴ABO血型不合溶血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母婴ABO血型不合溶血病(ICD-10: P55.101)行光疗99.83或换血治疗99.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黄疸出现早,达到病理性黄疸诊断标准。 2.母婴血型不合:母亲血型多为O型,婴儿血型为A型或B型。 3.实验室检查有血红蛋白下降、网织和/或有核红细胞升高、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等溶血依据;Coombs(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和/或抗体释放试验阳性可明确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降低胆红素治疗:根据高胆红素血症的程度决定光疗、换血等措施。

2.预防高胆红素脑病:必要时使用白蛋白。 3.减轻溶血:必要时给予静注丙种球蛋白。 4.纠正贫血:必要时输血。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P55.101母婴ABO血型不合溶血病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只要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2天。 1.必须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外周血血细胞涂片,网织红细胞计数; (3)血清胆红素、肝肾功能、电解质; (4)患儿及其母亲血型鉴定; (5)Coombs(抗人球蛋白)试验和/或抗体释放试验。 2.如需行换血,则要完善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 (七)光疗和换血疗法的注意事项。 1.光疗注意事项: (1)按照《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儿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执行; (2)光疗过程中注意适当增加补液量,以防光疗中体

母婴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调查与分析

母婴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调查与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新生儿溶血病(HDN)患者中由母婴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 儿溶血病(ABO-HDN)患者的检出率及性别的分布。方法对2008年至2011年 在本院住院及门诊送检的临床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862例进行免疫血液学检测, 包括ABO血型鉴定、直接抗球蛋白试验、游离抗体试验和抗体释放试验。结 果在862例HDN中(男性占463例,女性占399例),ABO-HDN 678例,其中 男性380例,女性298例。结论 ABO-HDN患者占本组HDN患者的78.65%;按男女性别分类,男性及女性HDN患者中ABO HDN患者的检出率分别为82.07%、74.68%,可以看出ABO-HDN在不同性别的人群中发生率都非常高。 【关键词】 ABO新生儿溶血病直接抗球蛋白试验游离抗体试验抗体释放试验【Abstract】 Objectives To investigate the detection rate and sex distribution of patients with ABO ha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 (ABO HDN) in patients with ha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 (HDN) .Methods Using the related test of immunohematology,including examination of ABO blood group,the direct antiglobulin test,free antibody test and antibody release test,862 cases of neonates with hyperbilirubinemia in our hospital from 2008 to 2011,were determined. Results In 862 patients with HDN (male 463,female399),patients with ABO HDN was 678 (male 380,female 298),Conclusion In this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HDN,total detection rate of patients with ABO HDN was 78.65%,according to gender,detection rate of patients with ABO HDN in male and female patients were 82.07% and 74.68% respectively,All of the detection rate of patients with ABO HDN in different gender of patients with HDN were relatively high. 【Key words】 ABO ha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 the direct antiglobulin test;free antibody test and antibody release test. 引起新生儿溶血病(HDN)的原因很多,其中最常见的类型为母婴ABO血型 不合。ABO新生儿溶血病(ABO-HDN)是因母婴ABO血型不合,母亲体内存在与胎 儿红细胞不配合的IgG血型抗体,通过胎盘引起胎儿、新生儿红细胞破坏所致的 同族被动免疫性溶血,常发生在患儿不是O型血,其母亲为O型血。本文是对862例新生儿溶血病患者进行免疫血液学检测与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标本 2008年至2011年在本院住院及门诊送检的临床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862例,其中男性占463例,女性占399例。 1.2 试剂 0.8%A1型红细胞悬液、0.8%B型红细胞悬液、0.8%O型红细胞悬液由上海血 液生物医药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生理盐水(0.9%氯化钠注射液)由山东威高药业 有限公司提供,ABO血型鉴定卡和Coombs卡均由戴安娜公司提供。 1.3 方法 先常规检测HDN患儿及其母亲的ABO、Rh血型,如果患儿不是O型血,其 母亲为O型血,属于母婴ABO血型不合,继续对患儿做新生儿溶血病全套试验,包括直接抗球蛋白试验、游离抗体试验和抗体释放试验,直接抗球蛋白试验和抗 体释放试验都是检测患儿红细胞上是否存在病理性IgG抗A(B),游离抗体试验是 检测患儿血清中是否存在病理性IgG抗 A(B)。 1.4 ABO-HDN的确诊方法

母婴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和输血

体包被,并在婴儿的网状内皮系统内受到破坏的免疫性溶血性疾病。 一、发病机制 本病的病因是母婴血型不合。胎儿的血型基因一半来自母亲,另一半来自父亲,来自父亲的基因恰好是母亲所缺少的,胎儿的红细胞就有可能刺激母体产生抗体,这种抗体的性质为免疫性抗体,并且能够通过胎盘。一旦这种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就可能与胎儿红细胞相结合并破坏红细胞而发生溶血现象,严重者可引起胎儿贫血、水肿、流产、死胎、早产及HDN。 理论上,凡是以IgG性质出现的血型抗体都可以引起新生儿溶血病,以ABO系统最常见,其次为Rh系统,其它血型系统不合溶血病如Kidd、MN、Duffy等也有报道,但极少见。抗P1、抗Lea、Leb等属IgM性质,不能通过胎盘,故不会产生HDN。 (一)ABO新生儿溶血病 ABO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是由于母婴ABO血型不合,母体的IgG抗A或抗B经过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破坏胎儿红细胞引起HDN。由于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着A型和B型物质,如寄生虫感染、预防接种等都可以使孕妇产生免疫性抗A及抗B抗体,即孕妇体内可以在妊娠前已存在免疫性抗体,所以ABO系统新生儿溶血病可以在第一胎就发病。从理论上讲,母/子血型为O/A、O/B、A/B、B/A等组合都有可能使婴儿发生HDN,但实际上90%以上的HDN患儿母亲为O型,这与O型母亲含有丰富的IgG抗A(B)抗体有关。A(B)型母亲所生B、AB型(A、AB)新生儿仅少数发生溶血病。IgG抗A(B)抗体效价与溶血程度有一定相关性,但并非绝对,这可能与新生儿A、B抗原强弱、型物质的含量、胎盘的屏障作用及IgG亚类不同等有关,ABO HDN一般不易作到产前准确预报。 但由于ABO HDN的发病程度与母体内IgG抗A、抗B的效价有一定相关性。因此,可以定期检测孕妇体内IgG抗A(B)的效价来判断胎儿的受害情况,如果母体内IgG抗A(B)效价随着孕期增加而增长,提示胎儿受害的可能性增大。患儿出生后第二天出现黄疸,5天达高峰,一般有贫血,肝脾肿大等症状,严重者可引起核黄疸,智力低下或胎儿水肿。 (二)Rh新生儿溶血病 Rh HDN是由于母婴Rh血型不合所致的Rh免疫抗体作用于胎儿红细胞造成的高胆红素血症。Rh血型抗体只能由人类红细胞作为抗原刺激引起同族免疫作用而产生,一个Rh阴性妇女,与一个Rh阳性男子配偶,他们的子女多为Rh阳性,但Rh阴性的人血清中并没有天然存在的Rh抗体,必须经过免疫才能产生,所以第一胎的子女一般不会受害,除非以前有输血史或流产史。当第一胎小孩在分娩时,可能引起产道损伤,胎盘出血,其红细胞便可进入母体内,刺激母体产生Rh抗体。此外,对一个没有妊娠史的Rh阴性妇女,如果在怀孕前输过Rh阳性血液,也可产生Rh抗体,血清有Rh抗体的妇女,如果受孕一个Rh阳性胎儿,Rh抗体也可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破坏胎儿红细胞引起HDN。Rh HDN一般可作到产前预报。

新生儿ABO溶血病的护理

新生儿ABO溶血病的护理 目的探讨新生儿ABO溶血病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诊断为新生儿ABO溶血病的新生儿49例,患儿被随机分为两组:A组观察组,B组对照组。B组对照组给予蓝光治疗,A组给予大剂量人血丙种球蛋白联合蓝光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胆红素较对照组下降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天数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联合早期使用间歇光疗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效果良好。 标签:新生儿ABO溶血病;护理 新生儿溶血病是指由胎儿或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病引起的母儿血型不合,临床表现为胎儿或新生儿水肿和(或)黄疸、贫血,严重的可导致死亡或严重的后遗症,ABO血型不合是新生儿溶血病最常见的原因[1]。2015年1月~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49例新生儿ABO溶血病,其中25例进行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联合早期使用间歇光疗治疗,同时给予细心的护理,痊愈出院,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诊断为新生儿ABO溶血病的新生儿49例,其中男29例,女20例,年龄1~3 d,出生体重 2.0~ 3.4 kg,血清胆红素值平均(305.7±63.6)mol/L,ABO血型系统直接试验(改良法)和红细胞抗体释放试验和血清抗体阳性。出现黄疸或快速进展黄疸,其中重症黄疸12例。患儿被随机分为两组:A组观察组25例,B组对照组24例,两个婴儿性别、年龄无显著性差异(P>0.05),是可比的。 1.2方法 1.2.1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与大剂量人血丙种球蛋白100~200 mg/kg,1次/d,连用2 d,严重病例可用碳酸氢钠静脉提高pH值,防止核黄疸。对照组不使用丙种球蛋白。 1.2.2光疗两组均使用波长425~475 nm的蓝光治疗。 1.2.3其他积极纠正缺氧,防止低血糖、低温度。 1.3评价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变化,患儿的皮肤黄疸消退时间和住院时间的长短。 1.4统计方法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构成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新生儿溶血病筛查实验

新生儿溶血病筛查实验 在临床上,常见新生儿出生后,黄疸逐渐加重,在 1 ~ 5 天内达到最高值,大大超出生理性黄疸的水平,有些还伴有贫血、肝脾肿大胎儿期水肿等症状,然后黄疸在一周后逐渐消失。这类患儿经治疗后大多数会康复,少数患儿会产生核黄疸,导致严重后果。这种疾病就是新生儿溶血病。 临床上造成胎儿、新生儿溶血性贫血疾病的原因有很多种,如 G6PD 缺乏, a- 地中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等,但这些病因只占新生儿溶血的少数,大多是由于母婴之间的血型不合造成的,所以“新生儿溶血病”这一病名就特指由母婴之间的血型不合造成的胎儿、新生儿溶 血 (Haemolitic disease of the new born –简写为 HDN) 。新生儿溶血病又称母子血型不合溶血病,是母亲对胎儿红细胞发生同种免疫反应引起的溶血性疾病,Rh血型和ABO血型不符都能引起这种疾病,但前者引起的比较严重,是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最常见的原因,也是引起新生儿胆红素的最重疾病,目前已发现26个血型系统,160种血型抗原,在我国以ABO血型不合溶血病发生率最高,Rh 血型不合溶血病发生较少,MN溶血最为罕见。 ABO 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病率约 为 5 %,其中 O 型母亲生出 A 型、 B 型新生儿,总 胆 >18mg/dl(300 μ mol/L) 的新生儿 ABO 溶血病发病率达 20 %,病情通常较轻,一般无需换血。 Rh 阴性孕妇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病率约为 60 %(第二胎),病情严重,大多数需要换血。 发病机理 一、新生儿溶血病是因胎儿红细胞具有从父亲遗传而来,而又为母亲红细胞所缺乏的抗原,此种红细胞血型抗原在胎儿时期进入母体,刺激母体产生相应的血型抗体,此种血型抗体中的IgG抗体透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红细胞抗原产生抗原抗体反应,破坏胎儿红细胞而引起新生儿溶血病。 二、 Rh新生儿溶血病因孕妇和胎儿的Rh血型不符而引起的疾病。若孕妇为Rh-,胎儿为Rh+(有D抗原),当孕妇第一胎分娩胎盘剥离时,胎儿的红细

新生儿溶血病及护理

新生儿溶血病及护理 一、概念 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HDN)是因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血型免疫性疾病,临床上以胎儿水肿和(或)黄疸、贫血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致死或遗留严重后遗症。人类血型系统有40多种,但以ABO和Rh血型系统母婴不合引起溶血者较为多见,其他如MNS、Kell、 Duffy、 Kidd 等血型系统不合引起的溶血病极为少见。我国新生儿以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最常见。 二、发病机制 其发病机制是胎儿由父亲方面遗传来的血型显性抗原恰为母亲所缺少,在妊娠后期,胎儿血因某种原因进入母体,母体被致敏产生相应的IgM抗体。如母亲再次怀孕,胎儿血再次进人母体,母体发生次发免疫反应,产生大量IgG抗体,通过胎盘进人胎儿,使胎儿新生儿发生溶血。只要0.1~0.2ml的胎儿红细胞进人母体循环就足以使母亲致敏,特别是反复的胎母输血。 三、临床表现 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取决于抗原性的强弱、个体的免疫反应、胎儿的代偿能力和产前的干预措施等因素。Rh溶血病临床表现较为严重,进展快,而ABO溶血病的临床表现多数较轻。Rh 溶血病-般不发生在第一胎,而ABO溶血病可发生在第一胎。主要表现有胎儿水肿、黄疸贫血肝脾肿大胆红素脑病,其他如低血糖、出血倾向。

ABO溶血病和RH溶血病的鉴别 四、治疗及预防 1.光疗:如怀疑溶血病,首先给子积极光疗,并随访评价病情。 2.药物治疗:静脉丙种球蛋白封闭新生儿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巨噬细胞FC受体,抑制溶血。如胆红素明显上升,或存在低蛋白血症时可给静脉白蛋白输注,增加与胆红素的联结,减少游离胆红素进人脑内。 3.换血疗法:如病情继续发展,尤其是确诊为Rh溶血病,需进行换血疗法,防止发生核黄疸,减少血型抗体。换血指征:血清胆红素达到换血标准,出现胎儿水肿或早期胆红素脑病表现。 但现在更强调预防,给Rh阴性妇女肌内注射RhD IgG30Oug,预防时机为①在分娩Rh阳性婴儿72小时内;②流产后;③产前出血、宫外孕;④输入Rh阳性。在下次妊娠29周时再肌内注射RhDIgG300μg。 五、护理 1.疾病的评估:新生儿溶血性疾病的患儿可能出现黄痘和苍白,伴有

新生儿ABO溶血症

新生儿ABO溶血症 ABO溶血病的某些轻型病例,可能早期症状不重,但到生后2~6周发生晚期贫血,或到生后8~12周“生理性贫血”时期贫血表现得特别严重,这是因为抗体持续存在,发生慢性溶血所致。血型抗体可使红细胞寿命缩短。据报道,这类小儿红细胞的寿命仅35天左右,每天血红蛋白下降值约为同期正常小儿的4倍,红细胞破坏增加,而这时骨髓造血功能生理性低下,不能有效地代偿,终致发生新生儿晚期贫血(neonatal late anemia)。 2.生后诊断 (1)临床表现:观察新生儿有无贫血、水肿、黄疸和肝脾大等溶血症状,若有应考虑新生儿溶血病。 (2)实验室检查:对于出生时有水肿、贫血、出生后24h内出现黄疸及母亲为Rh阴性的新生儿应考虑新生儿溶血病,需做血常规、母婴血型、血清胆红素和Coombs试验。 新生儿ABO溶血病应该做哪些检查? 1.血液学检查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多数在正常范围,血红蛋白在100g/L 以下者仅占5%左右,网织红细胞常增多,重型病例有核红细胞可达10%以上。红细胞形态特点是出现球形红细胞,而且红细胞盐水渗透脆性和自溶性都增加。 2.血清学检查 (1)胆红素测定:由于ABO溶血病的程度差异较大,故血清胆红素增高的程度也不一致,血清总胆红素超过342?mol/L(20mg/dl)以上约占1/4。

总之,ABO溶血病的黄疸程度较轻。有人统计86例AO溶血病新生儿胆红素值,其平均值为(131.7±83.8)?mol/L[(7.7±4.9)mg/dl];BO溶血病新生儿66例,其平均胆红素值为(126.5±71.8)?mol/L[(7.4±4.2)mg/dl]。在血清胆红素中,以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 (2)抗体测定:在新生儿红细胞或血清中查出对抗其自身红细胞的血型抗体,是诊断ABO溶血病的主要实验根据。一般进行3种试验:第一是改良Coombs试验,这是用“最适稀释度”的抗人球蛋白的血清查出附着在患儿红细胞上的抗体;第二是抗体释放试验,这是用加热的方法,使患儿红细胞上的抗体释放出来,再检查释放液中的抗体。这2种试验任何一项阳性,均可确诊为ABO溶血病,而抗体释放试验的阳性率较高。第三是血浆游离抗体测定,这是检查患儿血清中的抗体,如果仅有游离抗体阳性,仅表示患儿体内有抗体,并不说明已致敏,故只能疑诊为ABO溶血病。 常规做X线、B超检查,必要时做脑CT等检查。 疾病治疗 根据病情轻重选择治疗方法,主要目的防止胆红素脑病。多数可用光疗即可达治疗目的,个别病情严重者,胆红素增高过快或>340?mol/L,亦需换血治疗。贫血明显者可酌情输血。 B.腹泻:亦为常见,大便稀薄呈绿色,每天4~5次,最早于光疗3~4h

新生儿溶血

新生儿溶血病 诊断标准: 一、产前诊断: 1.母亲血抗体测定:父母血型不合者应测母血型抗体。O型母亲的血型抗体>1:164时有可能发生ABO溶血症。Rh阴性母亲应在孕12-16周,28-32周和36周时测血中有无抗D、抗E等抗体;抗体阳性或效价上升,提示胎儿可能受累,抗体效价达1:32-1:64时,胎儿受累可较严重。 2.羊水检查:测定羊水的450nm波长密度,光密度越高,表明羊水中胆红素越高。同时测羊水中的磷脂(L)和鞘磷脂(S)含量,为决定分娩时间作参考,L/S<2表明胎儿肺未成熟。 3. B超:可查出胎儿有无水肿、腹水,孕妇有无羊水过多。 二、产后诊断: 1.病史: 1)母婴血型不合:母为O型,子为A、B型或AB型;母为Rh阴性,子为Rh阳性。 2)母既往有分娩重度黄疸、贫血或死胎史。 3)母有接受输血及流产史。 2.临床表现:

1)贫血:程度不一,轻者早期不发生贫血或贫血程度不重,重者出生时脐血血红蛋白即可〈120g/L, 患儿可出现苍白、水肿,甚至心力衰竭。 2)黄疸:出现早,进展快,重者可出现核黄疸的表现。 3)胎儿水肿:多见于重症Rh溶血症。 4)肝脾肿大 3.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血红蛋白下降,网织红细胞增高,有核红细胞增多。 2)血清胆红素:主要是间接胆红素增高。 3)血型抗体检查:先对母子分别进行ABO或Rh血型鉴定,确定有血型不合后,分别作母子血液抗体的检查:改良抗人球蛋白试验,抗体释放试验及游离抗体3项试验。前2项阳性均表现小儿的红细胞已致敏,可以确诊。 治疗: 一、产前治疗: 1.血浆置换术:孕妇血中Rh抗体1:64时应考虑给予母亲血浆置换。 2.宫内输血:胎儿水肿或胎儿血Hb<80g/L而肺尚未成熟者行宫内输血,将与孕妇血清不凝结的浓缩红细胞在B超监测下注入脐血管。

教学查房新生儿溶血病

教学查房记录 时间:2014-04-25 地点:新生儿办公室 参加人员:副主任医师、等实习医师。 患者姓名:之女年龄:2+天性别:女住院号:xxxxxx 入院时间:2014-04-22 入院诊断:1.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新生儿ABO溶血症(?) xxx实习医师汇报病历:患儿系G4P2孕39+周于2014-04-20 10:48顺产娩出于厦门同民医院产科,出生体重3200克,羊水清,脐带、胎盘无异常,APGAR评分正常(具体不详)。生后混合喂养,喂养顺利,胎粪正常排出。生后第2天(入院半天前)出现皮肤黄染,呈进行性加重,颜色深黄,累及颜面,未累及手心皮肤,无发热、无拒乳,无意识障碍,无哭闹不安、尖叫,无烦躁不安,为进一步治疗,就诊我院门诊,予测经皮测胆红素最高16.1mg/dl;为进一步治疗,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收入我科。起病以来,患儿哭声、反应可,无尖叫、抽搐,母乳喂养,食纳可,大小便正常,大便呈墨绿色。患儿母亲系O型血,患儿系B型血。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130次/分,呼吸:40次/分神志清楚,呼吸平稳,反应可,全身皮肤中度黄染,前囟平,巩膜黄染,口唇红,咽无充血,颈部软,吸气性三凹征阴性,双肺呼吸音粗,无啰音,心音有力,节律整,未闻及杂音。腹软,未见胃肠型,肠鸣音4次/分,肝脾未及,叩诊鼓音,脐部干燥,脐带未脱,四肢肌张力稍低,原始反射正常。xxx实习医师发言:患儿生后第2天出现皮肤黄染,母亲系O型血,患儿系B型血,故考虑ABO溶血可能性大,可查溶血试验协诊。 xxx实习医师发言:患儿为混合喂养,食纳可,胎粪已排,二便正常,大便呈墨绿色,暂不考虑梗阻性黄疸。 xxx实习医师发言:患儿无发热、无拒乳,无意识障碍,无哭闹不安、尖叫,无烦躁不安,考虑新生儿败血症引起可能性小,可查血常规、CRP、血培养等检查明确。 xxx实习医师发言:目前黄疸的治疗主要有光疗,茵栀黄、亿活、金双岐等药物治疗,及换血治疗。 xxx主治医师总结:患儿黄疸出现时间早,进展快,母亲为A型血,患儿系B型血,考虑ABO溶血可能性大,待溶血试验回报予明确。若该患儿为生后4周出现黄疸,查溶血试验可能出现假阴性,一般不查。在我国,Rh血型不合溶血病发生率较低,但一旦发生,发展迅速,病情重,常伴中重度贫血、重者可有水肿和心力衰竭,应警惕,可行Coomb’s试验以明确。根据胆红素的代谢途径可将黄疸分为肝前性(如ABO溶血、G-6-PD缺乏症等)、肝细胞性(以CMV感染多见)和肝后性(如先天性胆道闭锁等)。一般肝前性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肝细胞性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均升高且伴有ALT升高;肝后性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典型表现是粪便呈白陶土色。临床上,黄疸是一个综合的症状,一般原因较复杂,多种因素均可造成,常无法查清具体为何原因,故多诊断为病理性黄疸。 鉴别诊断:1.G-6-PD缺陷病:患儿无肝脾肿大,否认G-6-PD缺乏家族史,可行G-6-PD还原试验排除。 2.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可有黄疸、发热、少吃、少哭、不动等症状,可查血培养、CRP协诊。3.新生儿肝炎:患儿皮肤黄染,需注意本病,但肝脾无肿大,不支持,可查肝功协诊。4.宫内感染:TORCH系宫内感染常见病原体,表现为黄疸出现时间早,黄疸较重,肝脾大,生长发育落后,先天畸形等,予检查优生全套排除。5.肝细胞性黄疸:如病毒性肝炎、特发性肝炎、肝细胞功能障碍所致。可查肝功协诊。6.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该病亦可出现黄疸表现,同时合并有前囟增大、颅缝增宽、嗜睡、少可、少动、声音嘶哑、喂奶困难、吸吮缓慢无力、肌张力低下、腹胀、脐疝等,可查甲状腺功能协诊。所以,黄疸的病人新入院必行的检查有:血、尿、粪三大常规、新生儿溶血筛查、肝功、血培养、CRP、优生全套、甲状腺三项、G6-PD试验等。

新生儿溶血病试题及答案

精品文档 . 新生儿溶血病试题 姓名分数 1.在新生儿溶血病血清学检查中,下列哪项是最有价值的 A.检查病儿Rh血型 B.检查病儿血清抗体放散于游离试验 C.检查病儿的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D.检查病儿ABO血型 答案 C 2.下列哪项概念是错误的 A.ABO不合引起新生儿溶血病也可发生于第一胎 B.ABO不合引起新生儿溶血病多见O型母亲所生的A型或B型新生儿 C.Rh不合引起新生儿溶血病往往发生在第二胎 D.Rh不合引起新生儿溶血病其母亲都是ccdee 答案:D 3.母婴ABO血型不合而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患儿需输血时,应输注下列哪一种血液最合适 A. Rh阴性O型血 B. Rh阳性O型血 C.特殊血型血液 D.与患儿Rh型相同的O型血 答案:D 4.正常新生儿血红蛋白低于何值称之生理性贫血 A. <90g B. <100g C. <110g D. <120g 答案:B 5.新生儿换血疗法适应症 A. Hb< 120 gh/l B. 血清总胆红素>342umol/L(20mg/dl) C. 药物中毒 D.以上均是答案:D 6.新生儿溶血病换血下列哪种血液制品可选择 A. AB型红细胞、O型血浆 B. O型红细胞、AB型血浆 C. AB型红细胞、AB型血浆 D. O型红细胞、O型血浆 答案:B 7.新生儿溶血病换血量应控制在 A. 65ml/kg B. 75ml/kg C. 85ml/kg D. 95ml/kg 答案:C 8.新生儿溶血病换血结束后出入量差应 A. <10-20ml B. <30-40ml C. <50-60ml D. <70-80ml 答案:A 9.新生儿溶血病换血结束后血红蛋白应 A. >115g/L B. >125g/L C. >135g/L D. >145g/L 答案:A 10.新生儿溶血病患儿倘若需输血,输注何种血液制品最为合适 A.红细胞悬液 B.洗涤红细胞 C.冷冻红细胞 D.辐射红细胞 答案:B

新生儿溶血病的原因主要分为两种

新生儿溶血病的原因主要分为两种:ABO血型系统不合,Rh血型系统不合。在我国,最常见的是ABO血型系统不合。 ABO血型的分类主要是按照红细胞上有无A、B血型抗原来分的,即红细胞上只有A抗原的称为A型,红细胞上只有B抗原的称为B型,红细胞上无A、B抗原的称为O型,红细胞上有A和B抗原的称为AB型。婴儿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所以婴儿有可能继承妈妈的血型,也有可能继承爸爸的血型。 当母儿血型不合时,就有可能发生溶血。这是因为胎儿在母亲体内依靠母亲供应营养,但是母亲和胎儿之间有一道“胎盘屏障”,这道屏障可以保护母婴血液不会“相互来往”,不过仍有少量的婴儿红细胞会因为绒毛的破损而渗入母体循环,如果母亲体内的胎儿与母亲的血型不同,母亲的身体就相当于被致敏,启动免疫系统,产生排斥婴儿血型的抗体,此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结合在婴儿红细胞的表面,导致溶血,婴儿就会发生溶血病。如:O型血的妈妈怀了由父亲方遗传而来的A型血的胎儿,由于O型血妈妈体内没有A抗原,当A型胎儿红细胞进入妈妈体内时,妈妈体内会产生抗A抗体,抗A抗体进入宝宝体内就会引起宝宝的红细胞破坏而溶血。 ABO血型不合溶血病99%以上常发生在母亲血型为O型,父亲血型为A型、B型和AB型的胎儿。这是因为血型抗体是一种免疫球蛋白,主要有IgG和IgM,O型血孕妇所产生的抗体以IgG占优势,IgG为不完全抗体,分子量小,可以通过胎盘,引起胎儿溶血,而A、B和AB血型的孕妇所产生的抗体以IgM占优势,IgM为完全抗体,分子量大,不能通过胎盘,因此不会伤害胎儿。 然而,并不是所有O型血妈妈所生的宝宝都会发生溶血病,而是有的宝宝会发病,有的宝宝不发病;有的症状轻,有的症状重。这与母亲抗体的量多少,抗体与胎儿红细胞的结合程度,抗原的强度及胎儿代偿性造血能力有关。 ABO溶血病多在第二胎发生,但也可部分发生在第一胎。这是由于自然界存在着与A(B)抗原相类似的物质,O型血母亲在孕前常已接触到,随后这些类似血型抗原物质可刺激O型血母亲产生A(B)抗体,当母亲怀孕后此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而引起溶血。不过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的机会和严重程度,会随着胎次的增加而增加。这是因为流产的母亲产道会发生破损,被打掉胎儿的血液会进入母亲体内,母亲被“致敏”后,体内产生了抗A或B抗体,那么在下次妊娠时胎儿发生新生儿溶血病的几率就会增大很多,一旦出现,程度也会比较严重。 新生儿溶血病既然是夫妻血型不合造成的,那么是否每个人都要跟血型相同的人结婚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夫妻血型不合现象很普遍,所以新生儿溶血病也很常见,该病症状有轻有重,婴儿常于生后24小时以内或第二天出现黄疸,并迅速加重,但因为婴儿体内来自母亲的抗体每天在消耗,所以症状会逐渐好转。该病一般都能及时发现,依病情需要通过光照、药物、补充铁剂或输血治疗,几乎都能治愈,不会对孩子未来的健康造成影响。 夫妻双方有上述血型的情况,可以通过孕前和孕期检查并及时干预减少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如在孕前被查出血型抗体效价高者可在孕前先进行中药治疗来降低抗体,预防怀孕后宝宝患ABO溶血病。即使孕前没有做过抗体检测,也可以通过定期查孕后抗体效价来预防,第一次孕16周开始查抗体,第二次孕28~30周,以后2~4周查一次,自抗体效价增高时开始给予孕妇口服中药,每日一剂至分娩。这种方法不会对胎儿造成伤害,同时又会有效降低母体抗体的产生,避免重度溶血的产生。 Rh血型系统应有6种抗原即C、c、D、d、E、e,但至今尚未发现d抗原。作为标准红细胞上的抗原有下列几种CCDee、ccDEE、ccDee、Ccdee,其中以D的抗原性最强,是引起Rh溶血病最主要的抗原,因此血型检查一向只查D抗原,只要D阳性就称Rh阳性血型,而不论其他几种抗原(例如E)是否存在,无D抗原的统称为Rh阴性血型。RhD溶血病时孕母血型必为Rh阴性,而RhE溶血病时(在中国和日本仅次于RhD溶血病)孕母虽必为RhE阴性,但如存在D抗原,仍为Rh阳性血型,而婴儿为RhE阳性,成为RhE溶血病延误诊断的原因,故国内检查血型除D外还应增查E抗原。

新生儿溶血症

新生儿溶血症 新生儿溶血是由于母儿血型不合母亲与胎儿之间产生抗原抗体反应造成胎儿红细胞被破坏引起的同种被动免疫性疾病故称本病为新生儿母子血型不合性溶血病其母子血型不合主要指Rh 系统和ABO 系统。 病理和发病机理: 胎儿血型是由父母双方决定的如胎儿由父方传来的血型抗原正是其母亲所缺少的当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后即会激发母体产生抗体此抗体为IgG 它的特点是分子量小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使胎儿红细胞凝集破坏 Rh血型不合溶血病主要发生在母为Rh 阴性胎儿为Rh 阳性但母为Rh 阳性时偶亦可发生有少数Rh 溶血病发生在第一胎这是由于有些孕妇曾接受过Rh 血型不合的输血体内已产生抗体 ABO 血型溶血的原理与Rh 溶血相似如母血型为“O“型子为 A(或B)型当胎儿血进入母体后母体产生IgG 抗A(或B)抗体此抗体经胎盘进入胎儿使胎儿红细胞凝集破坏所不同的是母体内一般存在ABO 血型天然抗体(并非胎儿异型血球激发的原已存在的抗体)所以ABO 溶血常发生在第一胎(约占~%) 在各种母子血型不合的妊娠中ABO 溶血主要发生在母为“O”型子为A 或 B 型若母为A 或 B 型与子为BA(AB)血型不合者很少发病因为“O”型母亲血清中含有抗A 抗BIgG;而A 或 B 型母亲血清中极少有抗B 或抗AIgG 人群中母子之间ABO 血型不同约15%但并不都发生溶血这是由于机体有保护机制如胎盘组织的或胎儿血清中血型抗原物质可能“中和”一定量的血型抗体因而阻止了抗体对红细胞的破坏。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的轻重取决于母亲抗体量抗体与胎儿红细胞结合能力等Rh 系统血型不合与ABO 不合比较症状出现早且重主要表

早期综合干预预防新生儿ABO溶血病并高胆红素血症

早期综合干预预防新生儿ABO溶血病并高胆红素血症 发表时间:2011-08-29T11:20:35.65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9期供稿作者:周兴良 [导读] 新生儿ABO溶血病发生于胎儿期与新生儿早期,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常见病因之一 周兴良(广西北流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广西北流 537400) 【中图分类号】R7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9-0035-02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干预预防新生儿ABO溶血病并高胆红素血症的效果。方法将64例确诊为母婴血型不合ABO溶血病的新生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2例。干预组在出现黄疸但未达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时,予早期综合干预治疗,对照组在血清胆红素超过220.6~256μmol/L时予光疗;比较两组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率、黄疸程度与换血率、胆红素脑病发生率、住院期间总胆红素峰值等。结果干预组发生高胆红素血症5例,中重度黄疸2例,未用换血疗法,未发生胆红素脑病,胆红素平均峰值198.5±48.6μmol/L;而对照组发生高胆红素血症17例,中重度黄疸14例,6例用换血疗法,未发生胆红素脑病,胆红素平均峰值389.6±86.3μmol/L,早期综合干预预防作用显著 (P<0.05)。结论早期综合干预治疗,可有效控制新生儿ABO溶血病的溶血过程,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预防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减轻新生儿黄疸的程度,避免换血治疗。 【关键词】ABO溶血病高胆红素血症早期干预婴儿新生儿 新生儿ABO溶血病发生于胎儿期与新生儿早期,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常见病因之一,病情进展快,及时诊治可控制溶血的严重程度,而诊断治疗延误可致胆红素脑病,造成脑损伤。本文通过对在我院出生足月分娩诊断为ABO溶血病64例婴儿的研究,探讨早期监测干预预防新生儿ABO溶血病并高胆红素血症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64例为2007年1月-2010年6月在我院出生足月的新生儿,其中6例因社会因素出生24h后出院,后随访监测发现黄疸加重即再入院。所有病例均符合《儿科学》(第7版)新生儿ABO溶血病诊断标准[1]。其中:男38例(A型22例,B型16例),女26例(A型14例,B型12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患儿出生时情况包括性别、出生胎龄、体重、Apgar评分、黄疸出现时间、血清总胆红素等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1.2 方法 1.2.1 黄疸监测两组病例均在生后24h内开始用经皮胆红素测定仪监测皮肤黄疸变化,测定前胸3次取平均值,每12小时监测1次。出现黄疸且经皮胆红素测定值24小时内大于5,48小时内大于10时,采静脉血行血清胆红素测定,作为早期干预的依据;当经皮胆红素测定值大于16时,提示高胆红素血症可能,抽取静脉血行血清胆红素测定确诊。 1.2.2 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根据静脉血生化检查结果。诊断标准:按照《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足月儿血清胆红素 >220.6μmol/L(12.9mg/dl),以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诊断为高胆红素血症。分度标准:胆红素220.6~256.0μmol/L为轻度、256.0~ 307.8μmol/L为中度、>307.8μmol/L为重度高胆红素血症[2]。检验仪器为德国罗氏产PP模块生化检测仪。 1.2.3 治疗方法两组新生儿均指导母亲合理喂养,帮助母亲早吸吮;肝酶诱导剂:苯巴比妥5mg/kg/d,口服,1天3次。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干预组在出现黄疸但未达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者,予早期干预。采取四项综合干预治疗措施:(1)早期抚触:由经过培训的专业护理人员采用国际标准按摩法施行。操作者双手涂婴儿润肤油,在新生儿吃奶0.5~1h后进行抚触。首先头面部和四肢,持续5~6min,然后胸部、腹部、背部,动作轻柔,每天2次,每次15min。(2)口服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0.5,1天3次,增加肠道菌群,减少胆红素肠肝循环。(3)早期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800~1000mg/kg?d,静滴,每天1次,连用3天。(4)早期光疗:血清总胆红素24小时内>85μmol/L,48小时内>154μmol/L者,即予蓝光治疗,采用XHZ型新生儿黄疸治疗箱,连续光疗48-72小时;对照组在血清胆红素超过220.6~256.0μmol/L时予光疗,光疗失败有换血指征者予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换血治疗按文献推荐的方法[2]。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3.1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结果以x-±s表示(均数±标准差),组间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x2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干预组与对照组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中重度黄疸、换血、胆红素平均峰值比较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高胆红素血症、中重度黄疸、换血、总胆红素峰值比较情况 (例数) 2.2治疗效果干预组发生高胆红素血症5例全部治愈,对照组发生高胆红素血症17例中,11例治愈,6例需换血治疗者,全部换血成功。 3 讨论 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病以黄疸为主要症状,黄疸出现多在出生后24h~36h,少数在出生36h后出现;黄疸出现早,进展快,如不加以干预,会有约30%~40%的新生儿血胆红素超过220.6μmol/L,发展成高胆红素血症。在黄疸出现时早期监测、早期明确诊断并早期干预治疗,可有效预防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 在早期干预措施中,抚触可促进胃泌素和胰岛素等释放,有利于胆红素经肠道排出,从而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降低血清间接胆红素;应用双歧杆菌乳杆菌嗜热链球菌三联活菌片尽早建立肠道菌群,产生细菌的β2葡萄糖醛酸苷酶,使结合胆红素还原,排出体外,减少胆红素肠肝循环,从而减轻黄疸。IVIG有免疫封闭作用,加快血型抗体在体内的清除,还可通过阻断单核-吞噬细胞系统Fc受体,从而阻断溶血过程;早期使用IVIG还能有效防止或减轻由ABO溶血病引起的高胆红素血症和贫血。早期光疗可使未结合胆红素转变为水溶性的异构体,经胆汁

新生儿溶血症

什么是新生儿溶血症 新生儿溶血症是由于母儿血型不合,母亲与胎儿之间产生抗原抗体反应,造成胎儿红细胞被破坏,引起的同种被动免疫性疾病,故称本病为新生儿母子血型不合性溶血病。其母子血型不合主要指Rh系统和ABO系统。 新生儿溶血症症状 患新生儿溶血症的宝宝会出现各种症状,主要表现为黄疸、肝脾肿大、贫血等。症状轻的进展缓慢,全身状况影响小;严重的病情进展快,出现嗜睡、厌食,甚至发生胆红素脑病或死亡。 1、黄疸红细胞破坏分解出来的胆红素呈黄色,它可以分布于人体全身,使机体组织的颜色变黄,由于皮肤和巩膜(俗称白眼珠)位于机体表面,发黄最为明显,也就是黄疸。大多数新生儿出生后都会有黄疸的表现,但当黄疸出现过早、发展过快,或血中胆红素水平过高时,就要注意有发生溶血症的可能。溶血症婴儿的黄疸常于出生后24小时内或第2天出现。 2、肝脾肿大轻症无明显增大,重症溶血时,出现胎儿水肿并可有明显肝脾增大,这种症状多见于Rh溶血病。 3、贫血患儿均有轻重不等贫血,严重者可引起心力衰竭,全身浮肿。 4、胆红素脑病血中胆红素水平过高时会损伤脑细胞,引起胆红素脑病,这是溶血病最严重的合并症。一般发生在分娩后2—7天,表现为黄疸加重,患儿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嗜睡、喂养困难、双眼凝视、惊厥等。如不及时治疗,可致死亡或有运动功能障碍、智能落后等后遗症。 5、神经症状出现嗜睡、拒奶、四肢松软,继而抽搐,表现为两眼凝视、眨服、四肢阵阵发硬伸直,或全身角弓反张,有时尖叫等表现即称核黄疸或胆红素脑病,常于血清胆红素达20mg/dl以上时发生,是由于间接胆红素进入脑组织中,损伤脑细胞所致。 6、发热溶血症患儿常伴有发热。发热可能是小儿溶血后机体的一种反应,也可能是较严重胆红素脑病时。热度也许不一定很高,但如果是因后者而发生的,说明病情已比较严重。 新生儿溶血症的预防 胎儿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