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

第三章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

教育领域存在着大量值得分析、讨论、研究的问题,什么是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教育社会学家是怎样设计研究方案来回答这些问题的?他们使用什么方法来收集资料?怎样对数据作出解释的?我们将讨论三个方面的问题:

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研究过程、常用方法。

一、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论

(一)研究方法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哲学方法论(理论指导层次):

1、历史唯物论中的三个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辨证统一。

2、研究教育应该遵循四个原则:

●从实际出发

●联系的观点

●辩证的观点

●发展的观点。

第二个层次:即学科的方法论

教育社会学研究范式,它涉及教育社会学如何发现并合理解释各

种教育事实或教育现象。

第三个层次:即具体方法论

它涉及以定量方法还是定性方法获取与分析教育事实资料的问题,包括各种收集和分析资料的具体方法(如调查法、现场法、隐蔽法)。

(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方法论(方法论的第二层次)

“范式”某一学科共同体所公认的一些不同的模型方法与解答方式,所使用的基本概念以及理论解释。

1、依据方法划分的研究范式

(1)实证研究范式

实证范式的核心是“唯科学主义”。其精神实质,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①社会现象(教育事实)与自然现象本质上是同一的,都属

于“客观事实”,故可以根据自然规律予以解释;

②不盲从任何权威;

③推崇“价值中立”;

④不满足于逻辑上不自相矛盾的解释,一切推论都要由事实

来检验。

实证研究范式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

①注重事实判断(推崇客观资料)、反对价值分析,这是实证范式最根本的特征;价值中立,完全客观。

②注重演绎性地得出结论,反对解释性地得出结论;

③强调定量分析,反对定性分析。

研究成果要定量化、精确化。

教育社会学家主要进行两种类型的经验研究:

第一类是描述性研究,主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弄清在何时、何地、对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情。升学率调查、逃学率调查、自杀率调查。

第二类是解释性研究,主要回答“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为什么城乡学生的学业成绩存在差异?为什么青少年犯罪率近年来明显上升?为什么人们要上私立学校?

【推理:按推理过程的思维方向可以把推理划分为3种: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演绎推理:是由普遍性的前提推出特殊性结论和推理。

●归纳推理:是由特殊的前提推出普遍性结论的推理。

●类比推理:是从特殊性前提推出特殊性结论的一种推理,也

就是从一个对象的属性推出另一对象也可能具有这属性。】

(2)人文研究范式:与实证研究相反

实证研究科学主义的倾向,要求研究成果要定量化、精确化的做法二战以后受到了批评。使社会现象简单化,非人性化。人文主义方法论受到了重视。

“人文研究范式”基本特征:

①强调价值判断、反对事实判断;

②注重解释性地得出结论,反对演绎性得出结论;(研究过程:原始记录——理论解释。)

③强调定性分析、反对定量分析

教育社会学家也接受了人文主义研究方法,强调对师生人际互动的解释主义的分析方法,解剖教育教学的实际内容与过程,研究者以参与者的身份进行理解和解释。

2、依据理论或学派划分的研究范式

根据不同的理论学派来划分的研究范式有3种:

①功能范式:

经典代表人物是涂尔干、杜威、帕森斯和默顿等。

基本观点:

●强调相对稳定和持久的结构,结构中的每一部分都对整体发

挥各自的功能。

●社会因为价值共识而整合

●系统以和谐运行为主,变迁是因为外部力量干扰了系统内部

的平稳运行。

功能理论适合研究作为系统的学校组织。

②冲突范式:

其代表人物和理论观点有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鲍尔斯、吉尔斯的“社会再生产论”,法国教育社会学家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论”,英国教育社会学家威利斯等的“反学校文化论”等。

●个体和群体存在目标取向差别与利益分配不均,导致冲突和

斗争的普遍性

●社会变迁是一种普遍现象,稳定是暂时的,因为冲突存在

●社会关系存在强制性,强制的方式:镇压、收买、维持合法

权威。

③互动范式。

偏向于社会心理学的微观研究,注重研究个人、小群体,而不研究社会结构。人们也称之为“微观社会学”或者“解释论”。

因为它更加关注学校生活、教育过程。强调研究学校中的人际互动、研究学校中个体的行为。人们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如何交往?如何使这种交往产生实质性意义?

(三)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定性研究是用文字来描述现象,不用数字和量度;

定量研究是用数字和量度来描述现象,不用语言文字。

二者的主要差别:

三、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

教育社会学研究是为了解答教育领域的问题,所以,需要依靠科学的程序与方法。科学是建立在逻辑与观察两大基础上的。

理论——是用于处理逻辑方面的问题。

研究——是用于处理观察方面的问题,提供事物或者现象的的事实资料,并且提供证明与检验现象之间的逻辑关系的程序与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理论与方法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

(一)教育社会学研究中的科学环

美国社会学家华莱士1971年提出了社会研究中的逻辑模型,被称为“科学环”。59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分别需要经过五种知识的循环:“理论、假设、经验观察、经验概括、被检验过的假设(得到新的理论)”。

这个研究过程:从理论→假设→经验观察→经验概括→到新的理论,必须使用不同的方法。

这一模型是表明了教育社会学研究是从,理论—假设—观察—概括或检验—新的理论。这是个无限循环的过程,研究既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研究工作可以从任何一点开始。

(二)研究课题的形成主要通过三个环节来体现:

一是课题选择,二是资料收集,三是结论形式。

第一个环节属于提出问题,后两个环节属于解决问题。

1、选择课题:

选题途径:

途径之一:来自研究者自身的兴趣。

途径之二:来自讨论或启发。

途径之三:来自社会变迁过程中的现象。

途径之四:来自对原有理论的质疑.即理论中的疑点、难点、重点。

总体而言,选题必须根据课题的价值、研究的可行性、研究者自身优势这三条原则来进行。

2、课题的操作化

把课题中的概念变成可以测量的变量,把变量之间的关系变成可以检验的命题。

(1)变量的操作化:

●变量的界定;

课题名称中的概念是初始概念,这些概念必须是变成经过定义的变量,否则无法操作。

题目:“班级分层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题目:“现代家庭中亲子关系的特点及其影响”

“班级分层”、“学生社会化”就是初始概念。那么,什么样的情况叫做“班级分层”?什么样的情况叫做“学生社会化”?在进行调查研究之前必须进行操作性定义。

(可以是本研究自己的界定;可以是引用他人的观点。)

“家庭”是初始概念,可以在不同意义上使用。本研究中的家庭是什么含义:“有孩子的家庭”还是“核心家庭”……

●从变量中引申出指标项;63

有些变量比较抽象,难以直接观察时就需要引申为几个指标,再用这些指标来收集资料。“学习成绩”的概念可以直接用于收集资料。

比如“教师地位”,可以引申为多方面,教师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文化地位、专业地位……每个方面再可以分几个指标。

“学习态度”也是抽象的,必须分解成几个指标。

变量的测量:

第一,要明确分析单位;指群体、组织、个人。

“学校的组织结构与效率研究”——分析单位是组织;

“校长与学校质量的关系研究”——分析单位是个人;

“某区人口文化分层研究”——分析单位是群体。

第二,确定测量的角度;

“人们对现行高考制度的态度研究”可以测量的角度:

是否赞成、赞成与不赞成的比重、赞成与不赞成的两种态度的程度、现行高考制度是否合理、人们对此的意见、建议是什么……

第三,确定变量的差异范围;对变量的取值范围要合理。64

学历范围、收入范围、态度范围(喜欢、支持的程度范围)

第四,确定测量的精确度;

“大学生价值观转变研究”,大学生家庭背景怎么划分:农村与城市;还是划分为: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平原农村、山村……;

一般细致的分类比粗分好。

第五,要注意测量的效度与信度;

信度:研究的方法、条件、结果是否可以重复,是否具有前后一致性。

内在信度——在相同条件下,资料的收集、分析、解释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第二遍与第一遍是否一致。

外在信度——能否被重复研究。

效度:

内在效度——研究结果能够被精确解释的范围。

外在效度——研究结果能够被推广的范围。

“对教师在职进修的兴趣研究”。调查了6个人,结论:教师都对在职进修不感兴趣。

第六,要注意测量的误差。

误差的原因:

工作性误差——概念界定不清楚、指标模糊、提问不当、备选答案有问题……比如,“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发牢骚的

次数”来测量是否准确?

代表性误差——调查单位与总体的差别。使用一部分部分来推断总体的现象的误差。

(2)命题的操作化:变量分析的重点:

教育社会学对教育事实的研究,是通过对变量关系的陈述进行的。所以,应该找到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而且,更加应该找到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大学教育机会不均的原因”。

教育机会不均——因变量;

可能性的原因——自变量。

当结果(因变量)已经知道,研究重点是寻找原因(自变量)。研究的重点是大学教育机会为什么会不均,寻找不均的原因。

“人们为什么要想方设法上重点中学?”上重点中学是结果,原因是什么?需要研究的问题。

反过来,自变量已知,则应该找到因变量(结果)。

“教育的功能是什么?”

有时,两个变量都是研究的重点。

“受高等教育与不受高等教育的比较研究”,需要研究二者的区别是什么?“学习压力与学业失败”二者互为因果。

此时无论是自变量或因变量都是分析的重点。

“名牌大学毕业生赚钱更多吗?”也就是不同类型的大学对人们后来的生活的影响。大学排名与毕业生收入二者相关性。

(三)概念、命题与理论的建构方法66

1、概念的建构方法。

所谓建构的概念,是按照一定的原则界定与引入的科学语言。描述与解释特定的教育事实,都需要用两类词汇来构成句子。

第一类词汇:逻辑词汇,即联结词汇,没有具体的对象。和、所有、一些、或者……

第二类词汇:指涉词汇,所指的事物:学生、老师、学校、班级……

师生比例,课堂秩序,动机、态度,舆论……

概念经过建构,就成为了变量。

概念的建构有四种途径:

一是从日常词汇中“引进”。

“团伙”、“帮”。“青少年中的团伙犯罪研究”

二是从其他学科中“移植”。

“参照系”是物理学的概念。“社会价值参照系的研究”

社会价值参照系分类:血缘参照系、等级参照系、官本位参照系、金钱参照系。

三是独立地“创造”。(研究者现在经常使用这个途径)

首次提出一个概念。创造性地建构概念:素质教育、成功教育、愉快教育……

四是从他人文献中“吸收”。(常用的途径)

一是从历史的传统中吸收,

二是从与国外研究的比较中吸收。

2、命题的建构方法。

命题是关于一个概念或更多概念关系的描述。

命题的建构则是指导对概念关系(变量关系)的界定方法。涉及两种情形:

一是对研究中出现不同数量的变量时如何进行陈述,即“变量关系的界定”;“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赚钱更多吗”

二是对两个以上变量之间关系的陈述,即“变量关系的类型”。相关关系、因果关系。

研究至少需要一个命题。陈述句。

3、理论的建构方法

教育社会学理论的建构,是以概念与命题的建构为基础的。理论是一组有逻辑关系的假设与定律。

理论有三种形态:

一是全部由定律构成的理论。

二是假设与定律共同构成的理论;

三是全部由假设构成的理论。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使用的理论,一般是由假设构成的。所以,需要发展出一组科学的假设。

理论的建构主要解决两个问题:

如何形成可以检验的关于客观规律的陈述?

如何建立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

有四种方法。

(1)演绎方法:

演绎方法就是从已知的命题出发推论出若干未知的命题。先设立假设项,然后作出推论。

比如:自杀理论的演绎

假设1,缺乏社会整合性会导致精神沮丧;

假设2,精神沮丧会导致偏差行为;

假设3,偏差行为与自杀率有直接关系;

假设4,基督教比天主教更加缺乏社会整合性。

推论:基督教徒的自杀率比天主教徒更高

(2)归纳方法:归纳就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论。

教育社会学研究一般都是不完全归纳法。从某一类事物中部分对象的属性的认识,归纳出这类事物具有某种属性的结论。

美国格洛克的一项调查研究:他建立了关于宗教的社会剥夺理论。通过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归纳出若干命题,并推理出结论。

命题1,女人比男人宗教信仰强烈,

命题2,老人比青年宗教信仰强烈,

命题3,穷人比富人宗教信仰强烈,

命题4,单身汉比有家庭的人宗教信仰强烈,

命题5,女人、老人、穷人、单身汉都是低社会地位团体。

推论:低社会地位团体都具有强烈的宗教信仰。

那些在社会生活中被剥夺了满足感和成功感的人,通过求助于宗教信仰获得精神安慰与补偿。

(3)类比方法:是把已知的关于某类事物的知识与结论,推广到研究对象上,从而形成相似或相同的理论。在教育研究中,常常借用

其他学科的知识理论来类比。

经济学:教育产业化。

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把动物心理的五个命题,用于解释人类行为。对动物行为的理解可以产生对人类行为的理解。

命题1,鸽子啄一个特定的目标时,给它一些食物作为报酬,越经常得到报酬,它就越会重复这个动作。

命题2,人发生一个行为都是为了报酬。

命题3,人与鸽子的心理是相似的。

推论:

一个人的某种行动得到的报酬越经常,这个人就越会愿意从事这种行动。

【思考:这个结论是不是正确?可以研究。】

(4)联结方法:把若干准则汇合在一起而建立理论的方法。一个准则解释力可能比较弱,因为它不能包含例外情况。当若干个准则一起解释一个研究对象时,可能提高解释力。因为会减少例外情况。

命题1,通货膨胀可能引起社会动乱

命题2,政治腐败可能引起社会动乱

命题3,分配不公可能引起社会动乱

推论:通货膨胀、政治腐败、分配不公现象均发生时就会有社会动乱的可能性。

(四)研究方案的设计

教育社会学研究,也需要遵循一套程序。

有两个基本问题需要声明:研究的基本阶段和研究类别。

1、研究的基本阶段:通常包括五个阶段:

●选择课题与提出假设;

●进行研究设计;

●收集资料;

●整理与分析资料;

●解释结果及检验假设。

科尔曼的《青少年与社会》

研究的起点:观察

科尔曼观察到美国高中的学校气氛存在一种特殊之处:师长强调的价值观与学生自己认同的价值观完全不一致。

他想进一步了解这种气氛是怎么形成的?又是对学生如何产生影响的?75

第一阶段:对研究的问题进行陈述,提出假设。

在研究之前,他查阅了前人的研究,作为出发点。提出假设、确定概念、对研究变量之间可能的关系进行了陈述。对概念进行了操作性的定义。比如:

“学生价值观”分为两个变量,以便可以测量:“声望”和“学生态度”。(哪类学生的声望最高?一个学生怎样才会被同学所记住?)

对变量关系的假设:

“社区中的某些社会特征会体现在社区中学的价值观中”;

“学生具有反对学习成绩的倾向,可能是成绩好的学生资质平庸,而智力好的学生不是在学习成绩方面表现最好,这受到学生的喜爱,而不为老师重视”。

第二阶段:进行研究设计:

科尔曼使用了调查问卷的方法。在伊利诺州的10所中学调查。(包括大城市、郊区、农村的中学)

第三阶段:收集资料:

问卷调查了8900名学生。

与新生和高年级学生进行了访谈。为问卷提供了生动的例子。

小样本调查了教师与家长。

第四阶段:分析资料。

分析资料中放弃的假设:

“社区中的某些社会特征会体现在社区中学的价值观中”;因为,调查发现,学校中队成功的定义,不同的社区没有区别。

分析资料中发现:

在所有学校中,学生的价值观与老师的价值观针锋相对,并且学生的价值观占上风。

第五阶段:解释调查结果并且得出结论。

科尔曼的一般性结论:

我们社会中有许多青少年团体,他们以自己的兴趣和态度对待事

物,而与成人的责任感相去甚远。我们今天的青少年与成人社会的隔膜,很可能比任何时候都要深。

发表成果:《青少年与社会》1961年

2、教育社会学研究类别。

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一些共同类别

四、教育社会学的常用方法

(一)调查法:教育社会学中使用最普遍的定量研究方法。

1、调查法的实施步骤

(1)识别调查总体;

(2)选取样本;

(3)设计研究工具;

(4)研究实施;

(5)分析资料;

(6)调查法的限制。

2、问卷法

(1)标准化;

(2)匿名性;

(3)间接性:

编制问卷首先需要确定问题。根据问题的性质,可以分为两类:客观性问题、主观性问题。根据问题的内容,可以分为两大类:一般性问题;敏感性问题或威胁性问题。

3、访谈法

访谈主要有三类:

(1)标准化访谈;

(2)半标准化访谈;

(3)非标准化访谈。

4、调查会法

(二)现场法

1、观察法。

观察法可以分为几类:

实验室观察和实地观察;

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2、实验法。

实验是在严格控制条件下用于研究因果关系的经典的科学方法。单一实验组的实验设计。

多组实验设计。

教育社会学第1阶段测试题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一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教育社会学》第一章至第四章(总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__________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每空格1分,共计15分) 1.将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教育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2.教育社会学事实学科论强调教育社会学的,关心这门学科的科学价值,进行判断。 3.在学术界,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奠基人。 4.美国功能主义教育社会学派的头号代表人是。 5.当代教育社会学在“取向修正时期”出现了两个主要倾向:第一是;第二是。6.农业社会背景下,教育的主要承担现存的不平等生产关系以及相应的整个社会关系的。 7.和是“后喻型”文化结构得以延续的两个关键条件。 8.教育机会均等可区分出三种意义上的均等,一是“起点均等”,二是“”,三是“”。 9.阶段的就学机会,是反映教育机会享有状况的最基本的指标。 10.就教育机会问题来说,地区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 ;二是。 二、判断题(仅需要判断正误,无须说明理由;每题2分,共计10分) 1.教育社会学就是研究一般的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 2.典型的教育社会学研究一定是定量研究。 3.农业社会的教育系统主要担负的是“社会防范职能”。 4.后工业社会国家赋予教育以“社会更新职能”。 5.文化阶层差异对教育的影响具有波动性和随机性特点。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计15分) 1.教育社会学 2.狭义文化

3.“前喻文化”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 1.简述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2.简述工业社会与农业社会教育的重要区别。 3.地区间教育机会状况失衡的主要表现。 4.简述学校传递能力遭受的挑战。 五、论述题(不仅要陈述核心观点,还需要根据题目要求进行阐释;20分) 1.比较分析“后喻型”文化结构与“前喻型”文化结构的区别以及对教育取向的影响。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相互关系说” 2.客观性,事实 3.涂尔干 4.帕森斯 5.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并存 6.再生产职能 7.缺少疑问;缺少觉悟 8.过程均等;结果均等 9.义务教育 10.地区的经济实力及其教育投入;群众的经济收入及其家庭教育支出 二、判断题 1.错2.错3.对4.对5.错 三、名词解释 1.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2.狭义文化指生活于一定的文化共同体中的人们长期积淀而成的一套文化心理系统,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审美情趣等,而价值观念的系统是其核心。

教育社会学(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教育社会学 第一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1.教育社会学:就是运用系统社会理论对教育社会的特点、 结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某一时期突出的社会问题进行研究,以探究其基本原理和规律,为教育社会的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指导的一门科学. 2.教育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萌芽时期(十九世纪末 到二十世纪初),学科化时期(二十世纪初到二十世纪中 叶),学科体系化时期(新兴的教育社会学建立时期,二十世纪中叶以后) 3.教育社会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A 20世纪60年代“教育爆炸” b 学校教育的急剧扩充,引发教育危机和学校危机(教育、 教师和学生的质量下降,教育设施和教育经费减少,学 生对学校课程的不满和厌恶) c 教育危机出现的原因:教育过分追随社会 发生抗议教育过分脱离社会的运动 d 20世纪70年代至今,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两个显著特点: 实证性,解释性 e 教育社会学今后发展趋势:(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政策性 (2)国际间的教育社会学研 究方向的比较研究加 强,加强比较教育学科 之间的合作 (3)理论基础不断扩宽 (4)全方位的研究 4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概况: A 自五十年代后教育社会学研究中断三十年:相对落后

状态 B 1979年恢复教育社会学理论研究 C 目前我国教育社会学研究取得初步发展 *d 未来发展方向: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建设除了引进消化和 吸收国外的经验,更需要联系我国的教 育实际,开展广泛的教育调查和实验研 究,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 际特点的教育社会学理论体系,并赶上 世界研究水平 4.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宏观方面---1教育制度与社会制度 的关系 2文化与教育的问题 微观方面--1-研究学校体系内部的各种关系 2 研究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 5 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p25历史比较法, 实验法, 资料分析法, 社会调查法:普查法,抽样调查法,个案法,典型调查法 6学习教育社会学的意义:a使人们从社会的角度正确认识和研究教育问题 b为正确的教育决策提供有力的教导 c有利于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树立明确的学科意识 7现代西方教育社会学流派:p29 a结构功能主义: (1)强调社会各部门之间协调的关系、内聚力,团结

《教育社会学》复习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众,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的位置移动 A.人口流动 B.社会流动 C.人才流动 D.社会迁移 2.下列不属于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方法是(D) A.提高行为性成本 B.提高物质性成本 C.提高心理惩处成本 D.树立新的德育观念 3.(A)的主要观点是,课程功能在于确保年轻一代接受成人社会的文化,使之适应社会维护社会系统的生存 A.功能主义范式 B.解释论范式 C.新马克思主义范式 D.结构主义范式 4.教育功能的失调一般发生在教育制度生命周期的第四个阶段,即(D) A.群体化形成阶段 B.成熟阶段 C.形式主义阶段 D.瓦解阶段 5.(A)是指社会所发生的急剧的、具根本性意义的变迁,是社会变迁中的高潮,是一种显着的突变过程,变迁的实现是以新旧阶级之间的政权易手为标志,它对教育的影响常常是突发的、冲击性的。 A.社会剧变 B.文化革命 C.教育革命 D.经济革命 6.(C)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时空上完全隔离开来,不存在互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A.调查法 B.现场法 C.隐蔽法 D.人种学研究 7.(C)教育的目的是树立优生优育的观点,理解人口增长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A.责任感 B.环境 C.人口 D.国际理解 8.(C)是教育制度所具有的文化要素。例如,校徽、校旗、校服等象征着学校的性质、地位和功能 A.教育规范系统 B.教育设备 C.象征的标识 D.教育组织和人事系统 9.(A)流行于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涂尔干、美国的佩恩等,认为教育的功能在于使人社会化 A.社会化过程说 B.相互关系说 C.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 D.特殊社会现象说 10.(B)教育是最具体、也是最持久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理解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使他们获得参与环境问题解决、管理环境质量的知识、态度和技能 A.责任感 B.环境 C.人口 D.国际理解 11.学校主要成员(B)和学生是两大类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群体,在社会学特征上几乎完全相对

《教育社会学》第06章在线测试

《教育社会学》第06章在线测试 《教育社会学》第06章在线测试剩余时间:59:50 答题须知:1、本卷满分20分。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CDDAD 1、不属于吴康宁比较研究的中英两国小学课堂教学时间构成的特征的是: A、英国教师的课堂交往对象主要是学生个体 B、学生小组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英国教师交往对象 C、在英国,学生的课堂互动主要发生在师生间 D、在英国,学生之间的互动时间远多于师生互动时间 2、不属于我国小学课堂教学特征的是: A、师生互动成为课堂教学主要活动形式 B、学生互动处于微不足道的地位 C、学生的课堂交往对象主要是教师 D、课堂主要由学生主宰 3、不属于教师课堂角色的行为方式是: A、掌握课堂 B、维持纪律 C、通过讲解与学生交流 D、家访 4、不属于课堂上“中性力量”学生表现的是: A、不在听课,并大声喧哗 B、张开双眼出神地望别处 C、既不吸引别人也不使其他人分心的乱涂乱画 D、在桌上睡觉但无鼾声 5、不符合我国小学课堂语言互动师生角色的是: A、教师是真正的启动者 B、教师是指挥者 C、教师是协调者 D、学生是主导者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吴康宁比较研究的中英两国小学课堂教学时间构成的特征有:ABCD A、在课堂活动时间总体构成上两国无明显差异 B、在互动时间构成上存有明显差异 C、中国教师几乎不与学生小组交往,而注重与个别学生及全班学生交往,并将后者放在更优先的地位 D、英国教师的课堂交往对象主要是学生个体 2、我国小学课堂教学时间构成大致可分为哪些类型?ABD A、师生互动独占型 B、师生互动主导型 C、教师被动型 D、混合型,即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及无互动时间均占一定比例 3、我国小学课堂教学的特征有:ACD A、师生互动成为课堂教学主要活动形式 B、教师处于微不足道的地位 C、学生的课堂交往对象主要是教师 D、课堂主要由教师主宰 4、华勒从“课堂生态学”的角度研究得出,学生对座位的选择具有相对稳定的群体特征:ABCD A、对教师依赖性较强者,或学习积极性高者往往选择前排座位 B、喜欢捣乱者往往坐在后排

17春福师《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二

2017秋17春福师《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二 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 1. 美国、加拿大、联邦德国、()等属于地方分权的政治结构 A. 中国 B. 日本 C. 俄罗斯 D. 澳大利亚 正确答案: 2. ()作为国家社会控制的产物,依赖于两种基本机制:一是显性控制机制二是隐性控制机制。 A. 教育 B. 文化 C. 课程 D. 认知 正确答案: 3. 学校主要成员()和学生是两大类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群体,在社会学特征上几乎完全相对 A. 教辅人员 B. 教师 C. 校长 D. 教育行政人员 正确答案: 4. 教育功能的失调一般发生在教育制度生命周期的第四个阶段,即() A. 群体化形成阶段 B. 成熟阶段 C. 形式主义阶段 D. 瓦解阶段 正确答案: 5. ()可将课堂控制分为硬控制和软控制 A. 按控制的层次分 B. 按控制的手段分 C. 按控制的实现途径分 D. 按控制方式分 正确答案: 6. ()是教育社会学中使用最普遍的定量研究方法 A. 调查法

B. 现场法 C. 隐蔽法 D. 人种学研究 正确答案: 7. ()可将课堂控制分为硬控制和软控制 A. 按控制的层次分 B. 按控制的手段分 C. 按控制的实现途径分 D. 按控制方式分 正确答案: 8. ()是教育社会学中使用最普遍的定量研究方法 A. 调查法 B. 现场法 C. 隐蔽法 D. 人种学研究 正确答案: 9. ()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时空上完全隔离开来,不存在互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A. 调查法 B. 现场法 C. 隐蔽法 D. 人种学研究 正确答案: 10. ()犯罪学家西塞?朗姆布罗索认为犯罪、越轨是因遗传而在生物学上变态的结果,会在面部特征上有所显露 A. 意大利 B. 德国 C. 英国 D. 美国 正确答案: 11. 学校主要成员()和学生是两大类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群体,在社会学特征上几乎完全相对 A. 教辅人员 B. 教师 C. 校长 D. 教育行政人员 正确答案: 12. ()是教育制度所必须的物质要素,也是变化最快的要素 A. 教育规范系统 B. 教育设备 C. 象征的标识 D. 教育组织和人事系统 正确答案: 13. ()教育是最具体、也是最持久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理解人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教育社会学:是以社会学这门学科作为理论分析框架来研究社会学眼中的各种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与社会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的学科。 教育科学派:德国的克里克、罗荷纳等,反对个人本位主义教育学的思辨化、观念化、片面化;采用实证、科学的方法;对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的关注,寻求建立具有实证性与科学性的教育理论; AGIL图式:帕森斯,任何社会系统都履行着对外—对内及手段性—目的性,这两对功能组成相互联系的相互影响的四种功能,即外部适应功能、目标达成功能、内部整合功能及模式维持功能。地位:这一图式不仅被用来对整个教育系统,而且被用来对教育的分支系统与分支范畴进行理论分析。 社会互动:人际或群体间发生的交互动作或反应的过程,有合作与对抗之分。 抵制理论:即反抗理论,艾普尔,吉诺斯,威利斯。反对直接再生产理论,认为再生产是由学生的反抗和创造性的适应学校环境而间接产生的。 文化资本:个体从父母家庭那里获得的可以促进教育成就的语言文化能力。 前喻文化: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专指以开拓未来为使命的文化类型。前喻文化意味着前途未卜的晚辈,“未来就是现在”。美国文化被认为具有明显的前喻文化特点。前喻文化下的教育取向:开放性的“师导生”制教育模式。 后喻文化: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专指以重复过去为使命的文化类型。后喻文化意味着学富五车的长辈,“未来就是过去”。中国被认为具有明显的后喻文化色彩。全部特点是对变化缺乏认识,对现有生活方式所有方面的普遍正确性予以持久的无可置疑的认同。后喻文化下的文化价值取向:封闭式的师授学承模式。 机会:用来测量个人接受社会、家庭与学校的物质条件与心理因素综合影响状况的一组变量。具体内容有:①校外物质因素②校内物质设施③家庭心理因素④学校心理因素⑤教学条件。 教育机会:①指进入各级正规学校入学的机会,现已分化;②指进入不同教育渠道的机会;如学术性与技术性教育渠道的选择;③取得学业成功的机会,是结果均等论的主张,也是教育机会内涵上的突破。 文化教育:以迪尔泰、诺尔为代表,认为教育是一种文化传递活动,文化与自然相区别的独特性与历史性特征,决定了教育不可能有普遍性的目地,教育方法也不可能从类似自然科学的心理学推导出来; 结构功能主义(和谐论):社会由不同部分构成稳定的结构;每一部分都对社会整体生存发挥各自的功能;社会因价值共识而整合;社会系统始终处于稳定、和谐的平稳运行状态; 冲突论:以社会冲突为基本线索来考察教育现象,后来内部形成两个基本的分支学派,即新韦伯主义(柯林斯、金)和新马克思主义(鲍尔斯、金蒂斯); 解释论:于70年代初在英国首先掀起,认为宏观教育社会学不能解释学校教育的实际过程,从而对学校教育的实际内容与实际过程进行剖析,以图解释学生学业失败的原因,包括3个分支学派,即教育知识社会学、符号互动论、人种方法论; 符号互动论:以凯迪、沃兹为代表,运用情景、脉络。视野、文化、交涉、策略等概念,来解释学校与课堂的生活过程; 教师预期职业社会化:个体为适应将要承担的教师角色而进行的准备性个体社会化; 教师继续职业社会化:个体在承担教师角色后,为了更好地扮演教师角色而进行的社会化 二、问答 1.教育社会学研究范式的规范化与验证性; 规范化: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社会学主要是作为可资在实践中提高教师能力之基础知识的一门课程来设置的,被称为“服务于教师的社会学”;②20世纪20年代,教育社会学研究以直接服务于实践为基本取向,被成为“服务于教育的社会学”;③20世纪30年代,主要是用社会学理论解决各种教育问题,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成果的理论性均较欠缺,被称为“教育问题的社会学”。 以上其基本取向都是应用社会学理论解决教育实践问题,最终任务是提供并阐述可供实践适用的范式,如此便形成了教育社会学发展史上第一个研究范式 验证性:①纯科学性质,事实分析取代价值判断;②研究目的侧重于建立社会学理论,而不是改进教育实践;

社会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社会学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把握 答: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正确把握社会学的对象问题第一,应当肯定,社会学是有独特对象的,否定这一点是不对的。第二,社会学对象问题上的众说纷纭,正是对那个"别的具体社会科学都涉及、但不做专门研究的东西"多方面的、积极的探索的表现,是社会学从不成熟走向成熟过程中的必然现象。第三,在对社会对象的理解上不应强调一致。 2、社会学如何为社会服务 答:社会学是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有效工具,主要通过其功能和学习社会学的意义为社会服务。 3.如何理解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答:(一)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 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是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二)社会学与单科性社会科学的关系 社会学和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等具体社会科学的关系,是综合性的科学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 (三)社会学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的关系 社会学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如历史学、管理学的关系,是特殊跟特殊的关系。 (四)社会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或政治科学;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 4.社会学如何为社会实践服务 答:(一)社会学认识功能或认识意义 第一,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告诉人们社会现象是什么(描述)、为什么(解释)、将来怎样变化(预测) 第二,社会学不仅提供县城的社会知识,而且通过社会学的视觉、社会学的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 (二)社会学的实践功能或实践意义 第一,社会学在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的基础上,进而帮助人们在维护和改善现存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不利社会发长的社会体制方面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是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更加符合规律性。 第二,社会学以自己的饿研究成果,对科学地管理社会和制度正确的饿社会政策提供有根据的、经过论证的实际建议,为改革开放服务,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5.中国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是何关系 答:中国社会学发展的根基是中国社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同时又要注意吸取,借鉴外国社会学研究的成果。要正确对待西方社会学,既要注意防止一切照搬,又注意避免一切拒斥。 第二章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 1、如何理解社会运行条件的主要含义它与社会要素,功能主义,社会条件三种角度所做的研究的异同在哪里 答:社会运行条件是为实现社会良性运行而注意创造的内外主要条件: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

教育社会学论文

一、运用教育社会学的理论试论述如何充分实现人的社会化进程。 人的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即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刚刚出生的人,仅仅是生理特征上具有人类特征的一个生物,而不是社会学意义的人。在社会学家看来,人是社会性的,是属于一种特定的文化,并且认同这种文化,在这种文化的支配下存在的生物个体。刚刚出生的婴儿不具备这些品质,因此他(她)必须渡过一个特定的社会化期,以熟悉各种生活技能、社会化的内容非常广泛,这里我们从三种角度来概括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一)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培养自我观念 个性(Personality也译为人格)与自我(self)产物。人格是指人的个性特征及其所持的价值标准,它是一个人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社会行为特征的总合。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受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所受教育的影响,以及他所从事的各种社会活动的影响,社会化对于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但是在正常的社会化过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性之间也存在共同点,即都应是符合社会价值标准的个性。社会学研究社会化问题就是要促进这种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个性与社会价值标准吻合.能够有效地参予社会生活,社会学称之为个性调适或人格调适。相反,如果两者脱节,不能有效地参予社会生活,称为人格解组。个性的核心内容及形成、发展的标志是自我。自我也称自我意识、自我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觉察和认识。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况:身高、体重、形态等;对自己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等;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在社会和群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一系列涉及认识自己的内心活动。培养和塑造个人什么样的自我观念对个人和社会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基础。培养完善的自我观念,就是要人们把对自己的认识与社会规范协调一致,就是要使人们在经历了社会化过程之后,从外在行为到内心世界尽可能地合乎社会的需要。现实生活中.同一社会化模式培养的社会成员并不完全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因为,社会化不仅仅是社会教化,个人学习社会文化,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过程.同时也是个人通过学习,积累社会知识,发展和形成自己个性的过程。人的个性,以先天素质为基础,受环境制约、影响,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形

教育社会学作业答案 新

《教育社会学》期末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 2.先赋角色: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的基础上而形成的,由先赋地位所规定的角色。 3.自致角色:是指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与自致地位相适应的角色。 4.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5.学生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学生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6.同辈集体:是指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同代人组成的小群体。 7.失范行为:凡与教育规范不相一致,不协调和冲突的行为就是失范行为。包括越轨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几种。 8.前排中间效应:坐在教室前排和中间的学生与坐在后排和两边的学生相比,往往具有更高的学习动机,各方面表现更好,更能获得教师和同学的认同。 9.课堂控制:是指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对学生行为也包括对自身行为进行的有意识引导、约束和调整。 10.显性知识:以学科课程类别以及具体课程内容等法定知识或法定文化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育知识。 11.隐性知识:以学校生活经历以及学校文化熏陶等非正式教育影响所教给学生的知识。 12.从众行为:因群体压力的影响导致个体在知觉、判断、信仰和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 13.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是社会的发展、进步、停滞、倒退等一切现象和过程的总和。 14.文化失调论: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要素由于各自的变迁速度差异而造成的文化整合与平衡受到破坏的现象。 15.伴生性教育问题:伴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教育问题 16.失误性教育问题:在社会急剧转型过程中由于学校教育没有及时顺应这种变化,采取有

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1.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如何界定? 研究对象:具有社会学意味的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或是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也可以说成研究的是教育领域中的社会现象会社会问题; 大致分成三类:(1)以社会学范畴为基干的分类(2)以教育领域为基干的分类:学校教育社会学、家庭教育社会学、社会教育社会学三大分支。(3)以教育的社会性为基干的分类:社会性体现在三方面:受制于社会、形成自身小社会、作用于社会。 如何界定:既要姓“社”又要姓“教”。 (1).所谓“教”是指其研究对象必须是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 要注意防止两种倾向:A:“泛化”研究对象,将教育社会学实际上混同于一般社会学或其他分支社会学。B:“窄化”研究对象,将教育社会学实际上“降格为”其分支研究领域。 (2)所谓姓“社”,是指其研究对象必须具有社会学意味。 2.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教育学+社会学双重性:(1)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2)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3)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和社会学的中间学科。 3.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 (1)理论奠基时期:沃德:a.在<<动态社会学>>最先提出“教育社会学”这一概念;b.在其中还提出“社会导进论”。涂尔干:a.教育社会学奠基人,b.《教育与社会学》c.最大贡献: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什么叫教育社会学视角,他认为教育史一种社会事实,教育的制度、目的与内容都受社会所制约,并具有社会功能。 (2).学科成形时期:分成学科制度的成形和研究范式的成形两层。A.学科制度的成形:a.苏扎罗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首开教育学讲座,是世界上第一个冠名“教育社会学”的讲座,象征着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制度化建设迈开了第一步。b.斯奈登在哥伦比亚大学创立教育社会学系,美国各学校相继建立,标志着教育社会学作为一门正式的学科课程在高校课程体系中占据了一席之地。c.史密斯《教育社会学概论》世界上第一本正式冠有“教育社会学”之名的教科书。B.研究范式的成形:a.《教育社会学杂志》的副刊名为“理论与实践的杂志”表明教育社会学开始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工作。b.第一个研究范式:规范性研究范式。 (3).范式转换时期:A.试验性研究范式的确立:a.布鲁克弗《试验性教育社会学:一种界定》实际是对规范性教育社会学的宣战。b.1963美国全国教育社会学研究会投属于美国社会学门下,机关刊物《教育社会学杂志》名称由“the journal of education sociology ”改为“sociology of education”c.二次世界大战后试验性研究成为教育社会学的另一种范就式,取代了规范性范式的主导地位。B.功能主义学派的出现:a.帕森斯提供了AGIL图式:四种功能:外部适应功能、目标达成功能、内部整合功能、模式维持功能b。其他代表性研究:克拉克关于技术社会中的教育功能研究、特纳关于升迁性社会流动对教育制度的影响研究等、哈尔西等人编辑的论文集《教育、经济与社会》。 (4)学派争鸣时期:分冲突论学派和解释论学派。 冲突论学派:A动摇功能主义学派的垄断地位,揭开了教育社会学上学派争论的序幕。B共同理论特征:以社会冲突为基线来考察教育现象。C两大分支学

教育社会学(第一章)

教育社会学(第一章) ?第一章教育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 ?二、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 ?三、教育社会学方法论 ?叙述的层级关系:章:第一章,第二章 ?节:一、二、 ?目:1. 2. ?次: (1) (2) ?研究对象的界说 ?人们主要根据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对科学研究的对象作区分。 ?学科研究须具有独特性。 ?对象相同,方法相同,则学科也相同。 ?对象相同,方法不同,则学科不同。 ?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指向教育社会学的特殊矛盾、特殊的本质。 ?简单说来,教育社会学研究具有社会学意味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 ?什么教育问题?现实与期望有差距,就易于出现问题。 ?没有答案和解决办法的情况,是一个问题。 ?在研究过程中,人们必然会产生问题意识,须着力分析和解决问题。 ?人们在研究教育社会学学科领域中的问题时,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对教育现象进行初步的描述和分析的基础上,而是应当深入探究相关问题的实质,揭示规律。 ?关于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人们的看法不一,不同研究者对研究的问题的指向不同,对研究大范围的大小的认识不同,对研究的侧重点的选择不同,对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的理解不同,所研究的内容和采用的方法也不同。 ?这些都会导致人们对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认识的不同。 ?关于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看法主要分两类。一类看法是将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个体的社会化过程。 ?经典说法: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认为,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社会化过程。 ?他指出:“教育是年长的一代人对社会生活方面尚未成熟的几代人所施加的影响。” ?“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 ?这里界定了教育的含义,并间接地指明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侧重点。 ?美国学者佩恩认为,教育社会学是描述和解释个人如何透过社会关系以获得、并组织经验的一门学科。 ?美国学者布朗认为,教育社会学研究整个文化环境对个人影响的过程,个人经由此种过程获得并组织其经验。 ?我国学者雷通群认为,教育社会学研究个人在团体中如何生活,尤其研究个人在群体中得到何种教训及团体生活上需何种教育。 ?第二类观点将研究对象指向相互关系。 ?相互关系说有好几种。 ?英国社会学者米切尔认为:“教育社会学通常是研究教育同社会其他大型制度(经济、政治、宗教和亲属)之间的功能关系。” ?第二种看法是将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指向教育活动及过程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苏联的《应用社会学辞典》指出:”教育社会学研究与其他社会过程具有广泛联系的教育过程的规则、规律性趋势的专门社会学理论。” ?美国学者比德威尔指出:“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核心是对教育活动的分析,即分析其内容与形式。” ?第三种看法指向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台湾学者林清江认为,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与社会之间交互关系的学科。 ?它探讨有关社会过程、社会环境、及教学社会学等课题。 ?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特点分析

有关教育社会学论文题目

有关教育社会学论文题目 每年的毕业季都是学生需要完成毕业论文的季节,论文题目的选择是毕业论文的主要难点一直,在这里小编围绕教育社会学专业整理了一部分优秀的教育社会学论文题目供大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进行参考学习。学术堂在您论文写作过程中祝您一臂之力。 1. 论蔡元培的科学教育思想及现代价值 2. 高等院校量化分析类课程主客一体化教学评价研究 3. 关于《现代礼仪》课堂教学的思考 4. 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模式成效差异的实证研究 5. 应用型本科院校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6. 大学艺术与礼仪教育渗透研究 7. 跨境“双非儿童”的特殊教育与康复 8. 关于综合性大学开设礼仪课程的探索 9. “互联网+教学”模式在社会工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0. 大数据背景下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高校统计学教学探讨 11. 社会工作实践教学:行动研究导向的框架构建 12. 高校“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建议 13. 论中职礼仪课程教育考核评价体系的完善 14. 大数据时代非统计学专业统计学教学改革研究 15. 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诉求的课程实训模式--以公关课程为例 16. 未成年罪犯再社会化教育的内涵及存在问题 17. 日本青年的道德教育研究 18. 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19. 双语教学在社会工作专业的应用性分析 20. 高职统计学微课程教学理念研究 21. 浅谈《商务礼仪》教学方法改革--以翻转课堂教学方法为例 22. 基于MOOC技术的《统计学》翻转课堂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比较研究 23. 对高校经济统计基础知识的研究 24. 改革统计学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25. 公共关系与危机管理课程教学中资讯视频的应用 26. 彝族婚姻习俗的教育人类学分析 27. 职业能力导向的《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究 28. 微课形式的礼仪教学改革 29. “探究式-团队联合-行动学习”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以社会工作专业为例 30. 高职《统计学基础》教材案例化的几点思考 31. 高职院校开设礼仪课程的意义探析 32. 影视文本对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积极作用探究 33. 实践性教学在女性学课程体系中的运用 34. 基于对应分析法的《统计学》教学满意度实证研究 35. 参与式教学“六步法”在高校“服务礼仪”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36. 基层电大统计学原理教学辅导改革初探 37. “小组工作”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报告 38. 基于PBL的高职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39. 基于交互式教学的礼仪课程设计 40. 基于微信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以学校社会工作课程为例 41.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建设

浅谈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浅谈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摘要]教育社会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决定了它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并不能单单拘泥于教育或社会某一单一方面。西方教育社会学对于研究范围的定义有很多种。依据研究范围,可以从现象和实践两方面来确定研究范围 [关键字]教育社会研究对象范围现象 教育社会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始于19世纪末,虽然它对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有一些基本的理论还不太明确,学科体系的建设还不太完善。还而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更是有很多不太科学且模糊的地方,对于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也一直众说纷纭。但是这一无论从时间的新旧或空间的东西来说,当前“的教育社会学”其普遍的研究对象便是教育与社会关系,简称“关系论”。但是这种观点并不能完全包括教育社会学同教育政治、教育经历、教育管理等的关系,所以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确立。 研究对象是作为一门学科及课程的教育社会学的首项教学要点。想要确定研究对象,首先对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要有一定的了解。对于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争论主要在于:它是属于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还是属于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海洋出版社1991年版的《中国教育百科全书》认为,“教育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学科”。这和我国权威著作《辞海》的解释,“以社会学原理研究教育间题之学科”一致。 英国开放大学教育发展间题权威德里克·朗特里在他编著的《教育词典》中更明确地指出:“教育社会学应用到教育组织和关系上的社会学(sociology)”。这些解释都把教育社会学归入社会学体系,认为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卫纯在《欧美各国教育社会学简介》中却坚信,“教育社会学”是教育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近些年来,随着教育社会学探索的深入,支持这种观点的人也为数不少。 其实这两种认为都不是错误的,这是基于教育社会学是一门边缘学科,自然涵盖了教育和社会两方面的内容。但又因为它是边缘学科,就决定了它的研究对象有不同于教育学和社会学的内容, 教育社会学就是研究“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学科吗,即“关系论”。“关系说”普遍地存在于与教育社会学有关的辞书、教材、专著以及冠以“教育社会学”之名的著述当中。例如,厉以贤《试谈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一文亦曾提出:“教育社会学

福师教育社会学答案

单选题1. 1907年苏扎罗在()大学率先开设教育社会学,成为大学的一门课程A. 斯坦福B. 耶鲁C. 哥伦比亚D. 普林斯顿正确答案:C2.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时间占总时间的70%以上,这属于()A. 师生互动独占型B. 师生互动主导型C. 混合型D. 教师主导型正确答案:B3. ()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要素由于各自的变迁速度差异而造成的文化整合与平衡遭到破坏的现象A. 文化失调B. 情绪失调C. 行为失调D. 认知失调正确答案:A4. ()是教育制度所具有的文化要素。例如,校徽、校旗、校服等象征着学校的性质、地位和功能A. 教育规范系统B. 教育设备C. 象征的标识D. 教育组织和人事系统正确答案:C5. 衡量人口()的指标主要有:人口的寿命、人口的死亡率、人口发病率A.质量B. 文化素质C. 身体素质D. 心理素质正确答案:C6. ()论述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说明了了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职业的基本定位与规范A. 《学记》B. 《论语》C. 《师说》D. 《弟子职》正确答案:C7. 学校主要成员()和学生是两大类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群体,在社会学特征上几乎完全相对A. 教辅人员B. 教师C. 校长D. 教育行政人员正确答案:B8. ()教育规范可分为行为规范、道德规范等A. 从作用对象上分B. 从涉及内容上分C. 从适用范围上分D. 从方法上分正确答案:B9. 根据()分类,可将教育功能划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A. 教育运行的客观结果是否与其特定的价值取 向相符B. 有无明确意图,或能否明确识别C. 教育制度是否满足社会和个体需要D. 教育制度是否具有社会规定性的特点正确答案:A10. 华莱士提出的理论、假设、经验观察、经验概括、被检验过的假设等五种知识构成的社会研究的逻辑模型,被称为“()”。A. 自然环B. 社会环C. 科学环D. 应用环正确答案:C11. ()是指社会所发生的急剧的、具根本性意义的变迁,是社会变迁中的高潮,是一种显著的突变过程,变迁的实现是以新旧阶级之间的政权易手为标志,它对教育的影响常常是突发的、冲击性的。A. 社会剧变B. 文化革命C. 教育革命D. 经济革命正确答案:A12. ()从广义上讲,是对社会生产和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矛盾。狭义上说是在社会变迁过程中,因各种社会关系失调乃至冲突,致使人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发生障碍,引起人们普遍注意,并需依靠社会力量予以解决的问题A. 教育问题B. 政治问题C.经济问题D. 社会问题正确答案:D13. 教育功能的失调一般发生在教育制度生命周期的第四个阶段,即()A. 群体化形成阶段B. 成熟阶段C. 形式主义阶段D. 瓦解阶段正确答案:D14. ()的主要观点是,课程功能在于确保年轻一代接受成人社会的文化,使之适应社会维护社会系统的生存A. 功能主义范式B. 解释论范式C. 新马克思主义范式D. 结构主义范式正确答案:A15. ()是教育社会学中使用最普遍的定量研究方法A. 调查法B. 现场法C. 隐蔽法D. 人种学研究正确答案:A16. ()是教育制度所必须的物质要素,也是变化最快的要素A. 教育规范系统B. 教育设备C. 象征的标识D. 教育组织和人事系统正确答案:B17. 教育社会学中使用最普遍的定量研究方法()。 A. 实证法 B. 调查法 C. 抽查法 D. 检验法正确答案:B18. ()的“认知发展理论”描述了儿童在不同的认知发展阶段是如何思考、用什么工具获得知识等问题A. 皮亚杰B. 弗洛伊德C. 米德D. 埃里克森正确答案:A19. ()是指伴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教育问题A.结构性教育问题B. 跨时空性教育问题C. 伴生性教育问题D. 失范性教育问题正确答案:C20. ()可将课堂控制分为硬控制和软控制A. 按控制的层次分B. 按控制的手段分C. 按控制的实现途径分D. 按控制方式分正确答案:B二、多选题1. 教育规范的特点有()A. 规范的历史性B. 规范的民族性C. 规范的群体性D. 规范的控制性正确答案:ABCD2. 学习压力的形成机制包括()A. 分流教育制度B. 应试教育C. 家长期望值过高D. 文化原因正确答案:ABC3. 根据教育制度是否满足社会和个体需要,可将教育功能分为()A. 整合功能B. 限制功能C. 导向功能D. 传递功能正确答案:AB4. 课题的选择主要从()方面进行考虑,即根据课题的价值、研究的可行性、研究者自身优势这三条原则来进行A.意义B. 条件C. 类型D. 途径正确答案:ABCD5. 在不同的经济结构类型的社会中,()

教育社会学作业

一、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对思考和研究相关问题有何 帮助? 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也是教育学和社会学的中介学科。以教育社会学的视角首先就要充分了解什么是教育社会学,以及教育社会学的界定。 (一)什么是教育社会学 1949年,布鲁克弗发表“教育社会学的定义问题”一文,被看成是现代教育社会学正式确立的标志。教育社会学发展至今,实际上隐含着两种基本的研究路径:第一种传统源于主要以孔德、涂尔干、斯宾塞等人为代表的学术渊源,其研究的基本路径是:社会结构(或制度)——社会组织——行为规范——个体事实,偏重“社会事实”,推崇事实判断和量化研究;第二种传统源于主要以韦伯为代表的学术渊源,其研究的基本路径是:个体事实——行为规范——社会组织——社会结构,偏重“个体事实”、推崇价值判断和质化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教育社会学研究,整合上述两种研究取向的努力极为突出。 一直以来,教育社会中一些教育社会学者对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着不同的认识。“社会化过程说”的研究对象观,其立足点是狭义的“教育”,强调教育如何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发展;“相互关系说”的研究对象观,其立足点是“教育与社会的某种联系”,有的强调教育制度与社会其他制度(如经济、政治、宗教和亲属)之间的功能关系,有的强调教育过程与社会过程之间的联系及其相互关系;“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的研究对象观,其立足点是“教育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强调对整体社会系统中的教育结构、功能、过程等的分析。 在马和民先生的《新编教育社会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中,把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定为:“学校系统中的行为、活动、组织和制度之间的结构关系及其互动过程”。简言之,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行动和教育事实”的学科。这样一个界定,便可以逻辑地演绎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社会学作业1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社会学 2、教育的功能论 3、教育的冲突论 4、教育的互动论 5、实证研究范式 6、隐藏法 7、人种学研究 8、规范性研究 二、问答: 1、简述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分析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和性质 3、简述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历史和趋势 4、简述研究课题形成的过程 一、名词解释 1、前排中间效应 2、课堂控制 3、显性知识 4、隐性知识 5、学校文化 6、从众行为 7、科层理论 8、目标错位 二、简答 1、简述学校文化结构 2、简述班级组织的功能 3、简述班级组织的发展水平 4、简述学校组织结构的特征 三、论述 1、试述课堂角色结构动态变化类型及影响 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正确处理课堂冲突 3、什么是课程,试从社会学角度加以分析 4、联系实际,分析班集体的建设 一、名词解释 1、制度 2、社会变迁 3、经济结构 4、社会分层结构 5、社会问题 6、教育问题 7、文化失调论 8、伴生性教育问题 二、简答 1、简述教育制度基本要素 2、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基本关系 3、简述人口数量结构对教育的影响

三、论述 1、分析经济文化分层对教育的影响 2、试述我国教育机会均等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3、联系实际,就当前教育公平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4、述评教育的功能理论 一、名词解释 1、失调性教育问题 2、教育机会均等 3、教育平等 4、教育公平 5、教育制度的功能失调 6、过分社会化 7、可持续发展 8、教育现代化 二、简答 1、简述教育功能的类型 2、简述镜中我理论 三、论述 1、试析社会化的文化基础 2、试析教育与个体社会地位升迁的关系 3、试析教育对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4、谈谈我国教育传统与教育现代化的关系

教育社会学考试复习资料

教育社会学 一、教育社会学概念 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和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1、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教育学的基本任务是建立与完善教育实践规范及其理论,这些规范都必须有一定的科学依据,这些依据来自不同的学科领域,教育社会学便是其中之一。教育社会学的基本任务则是通过对作为社会事实的教育的客观分析,为建立和完善教育活动规范及其理论提供社会学依据。 2、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 社会学是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基础,教育社会学运用社会学一般理论来建立其特殊理论。 3、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1)中介学科并不等于“事实与规范兼有学科”,教育社会学以教育事实研究为主; (2)中介学科也不等于“边缘学科”,教育社会学并不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结合的产物,而是社会学运用到教育领域后的产物。 三、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阶段 1、理论奠基时期(萌芽时期):19世纪中后叶,欧洲 ①背景:近代资本主义大工业的迅速发展; 西方国家所出现的社会剧变及由此而使教育面临的各种困境; 教育的社会作用得到重视。 ②条件:教育学视野拓宽 社会学兴趣的扩展 ③理论基础:孔德,社会学奠基人,实证哲学,代表作《实证哲学教材》 (代表人物观点)人类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神学、形而上学、实证 科学的任务是研究事物之间重复出现的规律 社会现象受到自然法则支配 确立了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 2、学科成形时期:20世纪初至二战结束 (原因:理论创新的需要,师资培训的需要) ①标志: 1907,苏扎罗在哥伦比亚大学开设的第一个“教育社会学”讲座 从1916年开始,自哥大开设教育社会学系,各大学相继开设这一课程 1917年,《教育社会学概论》,世界上第一本正式冠有“教育社会学”之名的教科书 ②早期发展: 20世纪20年代之前,服务于教师的社会学 20世纪20年代—30年代,旨在探寻能够导致社会变化的教育手段 20世纪30年代—二战,用社会学理论解决各种教育问题 3、范式转换时期:二战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 (1)规范性研究范式的主导地位由证验性研究范式取而代之; (2)功能主义学派的垄断:以积极的社会功能为基本又来探讨教育现象。 4、学派争鸣时期:20世纪60年代—80年代中期,冲突论学派与解释论学派唱主角 (1)冲突论学派的抗衡,反对功能主义,提倡以社会冲突为基本线索来考察现象 70年代后期分裂:冲突学派新韦伯主义文化再生产 新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社会再生产(80年代被抵制理论取代) 抵制理论 (2)解释论学派的冲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