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特伯雷故事》中的二元对立结构分析

《坎特伯雷故事》中的二元对立结构分析
《坎特伯雷故事》中的二元对立结构分析

《坎特伯雷故事》中的二元对立结构分析摘要: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是由一群朝圣客在前往坎特伯雷教堂的路途中,为消遣娱乐而讲的故事组成。刻画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展现了14世纪下半叶英国社会的全貌。作品中采用了一系列二元对立来表现人物、深化主题,本文运用结构主义二元对立理论,积极探讨了二元对立背后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二元对立基督教人文主义现世享乐

《坎特伯雷故事》是乔叟的代表作,在英国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部巨著由众多故事组成,但乔叟匠心独运,巧妙的将这些本不相关的故事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各个故事既有对立,又有照应,作者原计划有一百二十个故事,虽然只完成了24个,却依旧结构完整,具有整体性。这一特点,使得结构主义分析方法成为可能。学界较多从实证主义、女性批评主义、以至文化研究的角度进行解读,而甚少从结构主义角度来阐发这部著作。本文运用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中的“二元对立”方法,突破了以前就作品论作品的倾向,可以使我们从新的角度理解阐发《坎特伯雷故事》,来丰富此著作的研究。

二元对立是结构主义文论的核心思想,结构主义者关注的重点不是具体文学作品,而是支配作品的深层逻辑结构。“在索绪尔看来,语言是一种其内部各部分之间都相互关联着的封闭系统。在语言内部各要素之间,尤其重要的是差异关系,包括二元对立。”[1]二元对立模式几乎无所不在、无所不能,这些二元对立项之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往往对立之处便有关联,含有辩证的因素。也正是因为这些对立,使得作品成为一个完整有机的整体。

一、基督教会思想和人文主义

基督教思想在中世纪的欧洲占主导和垄断地位,禁欲主义与修道院制度是基督教文化的两个重要方面。在长达近十个世纪的历史中,基督教会控制了西欧生

活的方方面面。“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2]教会通过一系列教义控制人的思想,压抑人性,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教会教条同时就是政治信条,圣经词句在各法庭中都有法律的效力。”[3]教士神职人员的奢侈腐化和阶级特权逐渐引起大众的不满,尤其是市民阶层、资产阶级兴起后,教会的权威开始受到挑战。

在《坎特伯雷故事》中,有不少故事直接揭露和讽刺了教士的行骗面目。如托钵修士的故事、教会差役的故事、教士跟班的故事,滑稽诙谐的刻画了教会人员的迂腐、贪婪。甚至在这群朝圣者中间,就有卖赎罪券的教士。乔叟直言“说到他骗术,若要找人替代他,从贝里克到韦尔难找第二位”[4]。在这支朝圣队伍里,教会人员占了三分之一多,他们不劳而获、坐享其成,这种奢侈享乐是建立在搜刮和鱼肉民众的基础之上的。

乔叟是英国早期人文主义者的代表,《坎特伯雷故事》集中体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到了14世纪下半叶,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人文主义思潮在英国也已出现,乔叟在城市文化中成长,深受当时刚刚兴起的市民文化的影响,有着浓厚的市民阶层思想。同时,在翻译意大利、法国的文学作品过程中,乔叟也受到了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这些都影响了他的创作。这些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人,在乔叟笔下性格丰满、妙趣横生,他们凭借自己的聪明、智慧以及狡黠等张扬着人的本能欲望,追求幸福与自由快乐。商人是新兴市民阶层代表,从他新潮的打扮,光鲜亮丽的服饰就可以看见商人的经济实力。巴思妇人亦如此,她通过婚姻得到大量钱财,实现了经济独立,衣着光鲜亮丽,游历过很多地方。他们已经初步具有了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朝圣者队伍里,新兴中产阶级约占二分之一弱,他们要求社会正义,追求现世幸福生活。

朝圣队伍里汇集了不同职业、地位、身份的人,乔叟将各色人等集中到一个平台上,平等对话、自由发表意见,体现了自由平等的人文主义理想。

基督教会思想与人文主义的矛盾对立在14世纪的英国已经出现。城市市民面对现实,追求财富,要求享受生活,禁欲主义与来世观念与他们的价值追求已格格不入,反教会的思想在他们那里异常强烈。基督教思想与人文主义思想的对立也体现在了《坎特伯雷故事》中。这二者的对立贯穿了这部诗体小说的始终,从总引到具体人物,无处不在体现着它们的对立。

二、禁欲主义与现世享乐

中世纪后期,人文主义思想开始萌芽,人文主义是对中世纪禁欲主义的反拨,它主张以“人”为本,肯定人的尊严与自由,追求现世价值。“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5]是人文主义基本主题。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人认为个性欲望是人的本质所在,幸福在今世而非来世,因此描写现世生活成为主要题材。而在中世纪,人被认为是上帝的羔羊,人先天有罪,人的欲望也会产生各种罪恶,人必须克制情欲,禁欲苦修,死后方能进天堂。基督教会提倡禁欲主义要求人们节制肉体欲望和世俗享乐,鼓吹以“神”为本,长期压抑人的自然本性。尤其是女性,社会地位低下,被禁锢在家庭,在社会和家庭中处于不平等地位。“如果一个男性与许多女人有性关系,那么他只不过是一个花花公子;可如果一个女人同许多男人有性关系,她便失去了身份和尊严。”[6]

《磨坊主的故事》中的艾丽森,被叙述者(磨坊主)描写成一个美艳的尤物,叙述者对用了不少动物性的词汇来描述她。她被众多男人追逐,叙述者没有谴责这些男人,把所有责任都推到她身上,一切皆因为她是一个放荡的女人。采用两个尺度来衡量男女,对男人追逐世俗乐趣、肉体享乐没有任何指责,而却要求女性严守禁欲主义的教条。由此可以窥见当时男权社会男女不平等的现实,也可以看出妇女受压迫的现实。

有趣的是,虽然中世纪基督教文化极力宣扬禁欲主义与来世思想,而在中世纪人讲述的故事——《坎特伯雷故事》中涉及到了不少偷情的故事,如磨坊主的故事、船长的故事、商人的故事、伙食采购人的故事等。中世纪天主教会一直在强调禁欲主义,却发生了很多偷情事件,越是压制,越是疯狂。这些事实的存在,也证明了基督教会禁欲主义教条的破产。《船长的故事》中,商人之妻偷情,事发后,妻子泼辣蛮横的狡辩,商人没有惩罚妻子,此事也就不了了之。这也反映了商人阶层新兴的价值观。

在反禁欲主义者中,以巴思妇人的形象最为典型,她完全不同于传统妇女,不论从思想还是做派上而言。她大胆泼辣、具有叛逆精神,服饰华丽,游历过很多地方,嫁过5个丈夫,得到不少钱财。她反抗社会对她的束缚,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爱情,直言“出嫁总比让欲火攻心好”。通过瞒骗的手段满足自己物质和生

理的双重欲望。在家庭中处于支配地位,她说“女人的天赋就是欺骗、哭泣、胡编”。巴思妇人一再再婚,毫不掩饰地道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正常欲望和追求,表现了对禁欲主义的极大不满。

毫无疑问,乔叟对世俗生活是肯定的,人们不必再过苦修苦行的禁欲生活,追求现世享乐是正常情感的体现,积极追求物质生活。禁欲主义与现世享乐看似是一对截然对立的范畴,却有机的融入了14世纪英国人的生活。因为作为14世纪已经处于中世纪晚期,基督教思想已经受到各种“异端”思想的挑战,人文主义思想已经萌芽,处在从禁欲主义向人文主义转型期的人们,其自身思想也充满矛盾。禁欲主义与现实享乐反映了英国社会此消彼长的两种价值观的矛盾。

三、人物对立

《坎特伯雷故事》涉及到了大量人物,30名朝圣客组成了一个庞大的队伍来轮流讲故事,而故事中的人物更是数不胜数。这些人物、故事之间有联系和对立。引言介绍了后面的故事和所有的人物。故事之间又有衔接的段落,或是旅店主人的评论,或是朝圣者之间的嘲讽和挖苦。这样,整部作品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乔叟通过总引和旅店主将这一行本不相识的朝圣客联系在一起,如果他们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出现了矛盾,他们会以故事予以还击。磨坊主的故事中,木匠被妻子和情夫愚弄,接下来是管家讲故事,由于他原本是木匠出身,所以很不满意磨坊主的故事,在他的故事里“要对磨坊主回敬一下,咱这是天经地义的以牙还牙”。[5]管家针对磨坊主,讲了一个磨坊主因贪图小便宜,结果妻女被学生玩弄的故事。托钵修士在故事中讽刺了差役,接下来差役在他的故事里立即给以还击,相互攻讦。虽然他俩都属于吃教会饭的行列,却立场截然不同。作为朝圣者,他们处于完全对立的位置,互相之间产生矛盾,却也统一于整本书中,他们的故事相呼应,有紧密联系。他们的矛盾对立因讲故事而起,也因讲故事而消解,最后归于平衡。这种二元对立也就最终被解构,也为旅途增加了趣味和生活的气息。

不仅讲故事者中间有二元对立,他们所讲的故事中的人物也充满二元对立。管家故事中的磨坊主的妻女被学生所玩弄,按理说磨坊主女儿与施虐者阿伦之间势不两立,结果天亮后在阿伦辞别之际,姑娘不但没有怨恨,反而依依不舍,还

让阿伦带上他们家的馒头。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这二者之间不但没有对立,反而极其融洽、依恋。这也正好反映了人们对禁欲主义的反击,他们的对立最终消解。这种解构不是没有原因的,无形中反映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坎特伯雷故事》中,有很多关于男女关系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女人是焦点。塑造了不同性格的女子,如智慧的普鲁登丝,忠诚坚韧的康斯坦斯,豪放自立的巴思妇人,顺服的格里泽尔达,当然还有不少泼辣大胆的偷情者。这些女子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贤惠与泼辣、聪明与愚蠢、忠贞与背叛等等。甚至就在同一个人身上,也具有双重性。巴思妇人形象就具有明显的二元对立性。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女权主义特征。同时,她的手段和方法又不同于女权主义者的做法,她依旧是借男人之力而实现独立。

西欧中世纪男权社会中,女性地位很低,随着城市兴起、资本主义萌芽、宗教信仰的失落,人文主义有了初步发展,女性开始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追求自身价值和尊严。但是男权中心论的主流价值依旧强大,女性实现自立的尝试也才刚刚开始。理论准备与实践显然不及后来的女权主义者们。她们不可能完全摆脱男人的帮助,所谓的独立也只是局部的独立,还是得依靠男人。巴思妇人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但她已经超越了她的时代,比她同时代的女性要走得远的多。

作为语言学研究方法的二元对立,强调了系统的差异性,探讨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应用到文学文本分析方面,也具有很大的意义,打破了人们对文学的神秘化观念,将作品意义与其结构联系起来,而不是同某种超验的个人心灵或神意相联系。结合上面对《坎特伯雷故事》中二元对立结构的分析,让我们对整部小说的思想和人物有了更细致、更全面的认识,使我们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分析这部经典作品。但是,过分强调结构的整体和功能,会切断文学与社会、文学与作者的关系,使文学分析失去了实际意义。因此,在进行二元对立分析的同时,又结合解构主义理论,对表层的对立进行解构,找出它们的联系之处,积极探讨了二元对立背后的深层原因,找出作品深层次的文化和历史内涵,让我们对乔叟的思想和当时的社会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而且这种创造手法也使乔叟的作品更有魅力和吸引力。

参考文献:

[1]王一川.批评理论与实践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9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31

[3]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M]

[4]乔叟.坎特伯雷故事[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26

[5]郑克鲁. 外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9

[6]李银河.女性主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33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分析

课程论文 课程宏观经济分析基础二级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 专业经济学 班级 112020102 组员王宝贵王雨阳黄春成 彭昱玮陈世豪姜钦晓 指导教师田洪刚 时间 2014.10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但伴随这这种速度随之而来的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经济现状。这种经济现状被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为二元经济结构,也就是指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工业和技术落后的传统农业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要消除城乡差别,纠正城乡失衡,最主要的任务是消除城乡之间在居住、就业、社保、教育等方面的不公平。本文利用Eviews软件对反映城乡居民的就业、家庭收入和精神追求方面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对这些差距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案进行了简要描述。 关键词:城乡二元经济就业城乡居民收入恩格尔系数 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主要表现 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我国要实现现代化进程就需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 (一)、城乡居民就业差距 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是我国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充分就业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实现农村居民充分就业,是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改善二元经济结构的重要阶段。从表一可以看到,从1900年到2012年城镇居民家庭每户就业人口和农村居民家庭每户整半劳动力数据可以看到,城镇居民家庭就业人口数少于农村,而且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农村居民家庭每户整半劳动力多余城镇,也呈现出波动递减的趋势。从城镇居民家庭每一就业者负担人数可以看出负担人数不断增加,而农村的负担人数在不断减少。这些数据可能会让大家产生错觉,农村经济比城镇跟发达。但是,现今中国,城镇主要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农村发展第一产业。第二和第三产业的的现代化方式和第一产业的传统发展方式进行对比,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农村从事的是收入低,收入期长的工作,而城镇居民从事的工作相对而言是比农村收入高的。所以,城乡就业水平从收入,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上都存在很大差距。 (表一) 指标1990 2000 2010 2011 2012 城镇居民家庭每户就业人口 1.98 1.68 1.49 1.48 1.49 (人) 农村居民家庭每户整半劳动力 2.92 2.76 2.85 2.78 2.76 (人)

社会学方法论的二元对立及其超越

社会学方法论的二元对立及其超越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传统社会学方法论面临着整体论与个体论之间、宏观与微观之间及结构与活动之间对立的困境,这种困境的对立有其深刻的哲学根源,即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本文还论述了随着人们对实证主义的不断质疑,对社会学本身的不断反思与批判。 关键词:社会学方法论;二元对立;超越 社会学自孔德提出,得以建立并且发展至今,其理论与方法取向一直存在着分离与对立,以迪尔凯姆为代表的实证主义(方法论集体主义)和以韦伯为代表的理解主义(方法论个体主义)这两大社会学方法论传统,它们的矛盾冲突导致的二元对立主要体现在整体论与个体论之间、宏观与微观之间及结构与活动之间的对立。这三种对立中,整体论与个体论的对立是后两种对立的基础。 随着20世纪70~80年代以来欧美一批年轻社会学家的兴起,他们对实证主义的批判及消除社会学方法论二元性的主张,西方社会学界出现了许多强调多元综合的全新理论范畴。著名的有卢曼的功能结构主义、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以及布迪厄的建构结构主义理论。尽管这些理论具有不同的基本特征,但它们却基于一个共同认识,那就是试图通过对存在于社会学领域内部各种二元论式思考方式的批判,打破迄今为止相互对立的社会学理论传统,克服并超越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方法论整体主义的对立并实现它们的统一。 一、二元对立的哲学基础:唯名论与唯实论 在西方哲学史上,中世纪经院哲学内部在有关“一般”(共相)与“个别”(殊相)关系的看法上产生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形成了“唯名论”与“唯实论”两大派别的长期对立和斗争。“唯名论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否认概念的客观内容,认为只有个别的事物(特殊)才是真实存在的,而一般(概念和共相)不过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的东西的名称;个别才是科学的对象,一般是逻辑的对象。”[1]唯实论则与唯名论的观点相反。唯实论认为一般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是独立于个别事物的客观实在。一般是个别事物的本质,个别事物不过是一般派生出来的,个别情形、偶然现象,并不真实存在。 将唯实论与唯名论这对哲学范畴运用与社会领域,来解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便形成了“社会唯实论”与“社会唯名论”哲学。社会唯实论认为,尽管个人是社会学的主体,个人生活形成社会,但社会不是“个人的聚焦”,而是自成一类的,社会外在于个人,是一个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对个人具有强制性。它一旦形成便会产生超越个体的新的特征,这些特征反过来塑造了个体意识与个人行为。因而社会并不源于个人选择,相反,是个人选择假定了社会先在。因此,从社会唯实论哲学出发,必然认为只有从社会环境和经验事实角度,才能对社会现象作出合理解释。与之相对,社会唯名论哲学认为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个人先在于社会,离开个人及其行为,社会团体和社会行动也不复存

二元对立批评论

“二元对立”原理的运用 “二元对立”是结构主义广泛运用的基本概念之一。在形式与内容这对“二元对立”的关系上,“结构主义者倾向于把一切内容都看成形式,或者至少认为内容是使最后完成形式(作品本身)得已存在的一种技术手段。”[1]电视批评中,我们把电视作品分为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使之对立起来,未必是科学的方法。但是为了认识上分析上的方便,在缺乏用更好的提法之前,还得运用这个概念,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确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而不仅是在任何条件下总是谁决定谁的一面倒关系。 结构主义认为,任何结构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在结构整体中,可以找到两个对立的基本组合元素,二元构成结构内部各成分间的并列、对立、转化关系。二元之间的碰撞和张力构成整体结构的运动与变化,发挥着整体结构的功能。二元的两端作为结构的组合元素是静止的,其中需要一个中介环节,使之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作用,从而具有运动变化的特征。索绪尔在他的语言学研究中,把语言分为社会的语言与个人语言。按其意思,没有对立面,任何因素的意义和功能都难以表现或说明。 电视批评中,“二元对立”原理主要用于对电视作品的分析,探索到电视作品的内结构基本模式。结构主义的批评家强调:人的感觉是从差异中发展,“上”是由其对立面“下”而感受到的。[2]因此,电视语言(包括画面语言、有声语言、融合语言)表达感觉的结构基本是二元对立的。比如一些叙事性电视作品中叙述的内容、形式不管多么复杂,总是有基本的对立关系,或者是积极与消极、或者是爱情与背叛、或者是胜利与失败等等。电视片《中国农民》是中国农村变革的镜子,它记述了小岗村农民冒着极大风险,“瞒着上面”,实行大包干的伟大事件。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小岗村之所以冒风险,之所以“瞒着上面”,实行大包干,是因为,有人反对小岗村实行大包干,它们干不是公开的。电视剧《今夜有暴风雨》中,有个段落的处理,可以看出结构中的两个对立情绪,画面内是爱情萌发,青春似火的裴晓云坐在炕头遐想,还坐着一个同住的女知青郑亚茹,也想着心事,忽然画外传来踏雪而来吱吱嘎嘎的脚步声,声音由远而近,脚步是朝画内走来的。敏感的裴晓云闻见熟悉的脚步声便思忖是曹轶强来了,郑亚茹也心领神会。两个少女关心窗外,从悉心谛听———少女间相互窥视到探测———大失所望。曹轶强走到门前,掂量郑亚茹也肯定在屋里,多了郑亚茹,多尴尬,倒不如改天再来,于是脚步声又折回去了,怅然离去了。画面上声画分立是结构中的一对矛盾,加上种种心理矛盾,使这一情节包含了更为复杂而深邃的思想感情。运用“二元对立”的分析方法探索电视作品叙述的组合功能及其形态,是一种深层次分析的手段。这种手段在当代电视批评家中运用较为广泛。 实践证明,结构主义中“二元对立”原理是具有科学性价值的。它可以深入到电视作品的内在结构中去,较为客观和细致地分析和把握电视作品内在元素的对立和运动发展。对电视作品的复杂内部把握和分析具有相当效果。下面我们用“二元对立”理论对电视连续剧《神禾塬》的成功进行分析研究,从中可以看出结构主义“二元对立”理论在电视批评中的科学价值。这部电视连续剧是以关中老农民宋思温的家庭为中心场景,它的两个女婿尤大魁和冯炳南的“二元对立”为主线,美莲和冷翠两个女性的爱情经历的变化为配景而设计叙述的。一方面它又没有把人物设计为单纯的戏剧性的叙事因素,而是写出了当代关中农民形形色色的个性,写出了他们个性中所包含的中国农民文化的传统和所面临的现实处境的挑战,写出了他们在中国农村社会的急剧变革中所作出的不同局则和遭遇的不同命运。剧中宋思温蕴籍、务实、正直、讲究尊严,以家庭和土地为本位,因而当他的后代们开始放弃祖辈们传下

二元经济结构

二元经济结构 二元结构理论的由来和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国发展经济学家、现代化理论家、区域科学家,不约而同地注重研究经济增长模式和现代化道路,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模式和现代化道路。二元结构的概念和理论,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最初提出的二元结构,主要是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后来,研究的重点完全转向了二元经济结构,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70年代以后,二元结构研究延伸并且拓展到经济以外的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扩大了的二元结构概念和理论脱颖而出,很快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同。 荷兰社会学家J·伯克调查研究了印度尼西亚的社会经济状况,在1953年出版了专著《二元社会的经济学和经济政策》,最早提出了二元结构的概念和理论。伯克认为,摆脱荷兰殖民统治的印度尼西亚社会,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结构社会。一方面,广大农村依然是工业革命以前的没有实现西方工业化的传统社会,农业部门主要依赖土地、使用劳动力生产;另一方面,为数不多的城市却是殖民主义输入以后逐步进行西方工业化的现代社会,工业部门主要依赖资本、使用机器和技术生产。在他看来,一个社会及其基本特征是由相互依存的社会精神、组织形式和生产技术共同决定的。当传统社会引进西方工业化的同时,也引进了西方的社会精神、组织形式和生产技术,以往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由于同质性的破裂而呈现出二元性。现代城市社会和现代工业部门同传统农村社会和传统农业部门,在经济制度和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别。这些差别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中的资源配置方式、个人效用函数以及人的行为准则的迥然不同。所以,在二元结构的社会中,社会矛盾的实质,在于工业社会及其现代性同农业社会及其传统性两种文化的冲突。 各国发展经济学家、现代化理论家、区域科学家,系统地丰富、深化、完善了二元结构特别是二元经济结构的概念和理论。大体上构建了五大研究流派或理论模型,诸如工业化带动论、产业结构转变论、现代要素引入论、诱导技术变迁论、核心——边缘关系论等。 第一,工业化带动论。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分析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分析 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城市以工业为主的现代部门与农村的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经济结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对这种相对落后的国民经济结构进行改造,使异质的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为同质的现代化的一元经济结构。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以尽快完成国民经济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历史任务。 一、建国以来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 1、赶超型发展战略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深化 受建国初期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在前苏联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下,我国选择了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特征的赶超型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的核心是试图通过重工业的优先发展,超高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由于我国是在经济发展水平十分低下的基础上推进工业化的,一是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十分低下,储蓄率低,资本积累能力不足,资金严重匾乏。二是传统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不高,产出水平低下,支持工业化的能力有限。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既不能象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当初那样通过对外掠夺来实现资本原始积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不可能通过引进外资的办法来补充国内资本的不足。而且由于重工业资本高度密集性的特点,使得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特征的赶超型发展战略与我国的劳动力丰裕、资本稀缺的资源禀赋特点相矛盾。为了保证重工业的优先发展,必须依靠一种新的制度安排??由政府统一调配资源,以降低发展重工业的成本,并减轻工业化过程中由于劳动力的转移而形成的城市化压力。由此形成了一整套包括统购统销、人民公社、户籍制度等在内的城乡隔离的二元经济体制。 赶超型发展战略和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通过从农业中提取工业化所需的资本积累,以及重工业的自身循环所创造的社会需求,克服了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初期的资本积累不足与有效需求不足这两大难题,在较低的国民收入水平上实现了较高的工业化水平,建立起了独立完整的民族工业体系。但由于重工业的优先发展是以牺牲农业的长远发展为代价的,这不仅造成了农业生产长期低速增长,而且也使农业内部的剩余劳动力不断积累,农村隐蔽性失业严重,从而使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更加突出。二元结构强度一般用农业与非农业间的相对国民收入差距来衡量。美国经济学家库茨涅兹的统计分析表明,世界上发展中国家这一差距最大为4 .09倍,而1979年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强度却高达6.08倍。

_恋爱中的女人_中的二元对立_基于结构主义批评视角

第30卷第3期2011年6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30No.32011.6 收稿日期:2011-03-21作者简介:何菁,安徽当涂人,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恋爱中的女人》中的二元对立 ———基于结构主义批评视角 何 菁 (安徽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安徽 芜湖241000) 摘 要:《恋爱中的女人》是20世纪初英国著名作家戴·赫·劳伦斯的代表作之一,是劳伦斯另一部著作《虹》的续篇。这部小说主要通过对文中主人公伯金和厄休拉、杰拉德和戈珍两对恋人的爱情故事的描写揭示出工业文明压迫下异化的人类灵魂已经无法正常去爱的社会现况。小说中男人与女人、工业文明与人性的对立一直贯穿始终,并帮助揭示了小说的主题思想。文章在结构主义批评理论框架下,从男人与女人、工业文明与人性这两组对立深入地探讨这部小说。 关键词: 《恋爱中的女人》;结构主义批评;二元对立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750(2011)03-0029-02 一、引言 戴·赫·劳伦斯是20世纪初最有创造性和争议最大 的英国作家之一。在他四十四年短暂的生命中,他给后世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学著作。劳伦斯坚信未来的社会革命 是一场“男女个人之间的革命,而不是民族之间、阶级之间 的革命”[1] ,他一直在其作品中执著地探究两性关系以及怎样通过两性关系拯救机器文明压迫下人类堕落的灵魂。 由此他被长期斥责为淫秽作家。在他生前,多部小说也由于书中对性赤裸裸的描写遭到英国当局的查禁。劳伦斯逝世后, 人们才逐渐开始探究被利维斯誉为“天才之作”的《恋爱中的女人》中蕴含的深刻意义。根据结构主义批评理论,《恋爱中的女人》这部小说中 存在着两组相互对立的元素组:男人与女人、 工业文明与人性。不同元素组中的元素又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由此表达 出作品的内涵。男人与女人的对立可以充分体现在男主人公伯金和他的情人赫麦妮之间的冲突;机械文明对人性的压抑则较明显地反映在另一位男主人公杰拉德的身上。 二、男人与女人的对立 伯金与她的前女友赫麦妮产生过激烈的意识碰撞。伯金在骨子里仍尊崇于传统的男女地位思想。赫麦妮这个人物是个矛盾的角色:她一方面有着新女性的思想,认为女人是独立的并且和男人地位是平等的;另一方面她仍希望自己可以臣服于一个男人。所以赫麦妮与伯金的相遇注定会是一场针锋对麦芒势均力敌的男女之战。 劳伦斯乐于将他熟知的人作为小说人物的原型 ,《恋爱中的女人》 也不例外。赫麦妮的原型是劳伦斯的好朋友奥托琳·莫雷尔夫人。这位夫人是一个男爵的女儿,赫麦妮 的背景设置与其一致。莫雷尔夫人曾经给予过劳伦斯无私 的帮助,然而劳伦斯却在书中将她描写成一位长着马脸、占 有欲极强让人生厌的女人。究其原因, 莫雷尔正是劳伦斯所讨厌的“大母亲”女人的类型。劳伦斯认为这种女人掌控欲强, 不仅想做小家庭的主人,还想插手管理社会上的事务。他认为如果女人同时是家庭和社会上的主人的话,男 人就可怜了。这也是劳伦斯一直反对女权运动的主要原因。当然,他的想法过分夸大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基于这种想法,劳伦斯的代言人伯金与具有大母亲形象的赫麦妮之间的矛盾就不可避免。 赫麦妮在书中出场时的描写就给了读者不好的印象,“这人高高的个子,行动缓慢,长着一头金发,长长的脸,脸 色苍白,一看就知道是个难以驾驭的人。”她甚至“有点可 怕, 让人生厌”。劳伦斯一开始就对她进行贬损,将她定位为一个不讨人喜欢的角色。赫麦妮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 入,她致力于改革,很有思想,在人群中算是个异类。尽管 如此, 劳伦斯还是安排这个有着“可怕空洞的灵魂”的女人心系伯金,因为她“得受男性世界的左右”。赫麦妮对事情有着自己的思想,并且敢于将这些想法表达出来。然而她的观点总是遭到伯金的驳斥。在一次公开场合上,赫麦妮和伯金就因为诸如民族问题这类的政治问题产生了激烈的论战。在后来一次关于知识的争论中,伯金指责她是个只有知识、只注重精神不在乎肉体享受的女人。赫麦妮早已反感伯金的思想,对他的说辞予以了反击,并嘲弄伯金,认为他什么都不懂。这种在别人面前让伯金颜面尽失的做法也发生了不只一次,这让伯金感到很不愉快,想要离开她。当厄休拉和戈珍来访赫麦妮的家时,她 “非要在甬道上进行这番欢迎仪式不可,仆人们都在等着” 。此时劳伦斯已经安排赫麦妮不仅让诸如伯金这类的男性感到不可忍受,还遭受着同类的排斥。厄休拉觉得 “赫麦妮在屋里耽搁太久了,给人压力太大。她站得离你太近,让你感到很窘迫,如负重 载。她似乎妨碍你干点什么事” 。赫麦妮的强势让大男子· 92·

二元结构

历史和传统因素:1、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制度下的城乡结构。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下的城乡结构。地理和交通因素1、地理环境和交通发达与否对经济发展和城市形成影响极大。2、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概括的说,一是从地区看,我国人口密集于东南,特别是长江、黄河、珠江、辽河下游和沿海地区,而西部的内蒙、新疆、青海和西藏四省区面积约占全国的一半,其人口占不到4%。二是从地势看,全国6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400米以下的平原、河谷、盆地和浅丘陵,30%居住在400米至800米之间的山地,10%居住在8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三是从交通条件看,在公路、铁路、沿海、内河航道及其他交通要道经济发达地区两侧人口较密,离交通线越远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口越稀,2001年数据,西部12个省区市国土面积占全国的70%,而其交通运输线路长度占全国的比重,铁路营业里程只有36%,公路只有41%,内河仅有19%。四是从大中城市的规模效益看,大中城市聚集效益好发展速度快。思维和决策因素至今我国城市化滞后工业化水平和同等国家城市化水平约15个百分点左右,其深层次思维和决策原因有二:1、农村现代化道路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2、农业发展道路上始终存在着如何解决农业规模经营问题。制度和管理因素现实生活中仍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种种现象,有待我们去冲破和改革。产生城乡“两张皮”制度和管理因素大体上有三:1、户籍制度和管理体制。(1)新中国成立后,户籍政策采取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两种制度与管理体制。。(2)从当前公安部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要点也能看出当初“左”的思维和决策的消极因素。2、对于城乡基础设(包括水、电、路、电讯等)分别建设与管理。3、在义务教育和公共服务方面也存在城乡不同的待遇。。二元结构的几个构成因素1.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2.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3.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壁垒,事实上是将城乡两部分居民分成了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二元结构的特征:(一)就业结构调整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二)产业结构调整滞后,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三)我国统一市场体系发育不全,生产要素流动性差,城乡市场差距大。在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中,城市和农村市场体系和市场载体差异较大,全国统一的有形的市场建设还没有完全形成。一是现有的消费品市场、农用生产资料市场规模小,基础设施落后。零售市场大多是露天的路边市场、河边市场、桥边市场、甚至是有市无场;二是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发育严重滞后。1、从软件方面看,农村市场缺乏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高效率的流通网络。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国有流通企业在农村的销售网络极其薄弱,在欠发达地区的一些边远山区乡镇,没有国有商业企业进驻,许多基层供销社承包租赁给个人。乡镇以下商业网点规模小,商品品种少,农民选择商品余地不大,商品售后服务也非常不方便;农村市场管理人员素质低,管理水平落后。缺乏规范的市场运行规则以及权威的管理机构。执法人员市场法制观念淡薄,市场法规不健全,市场流通秩序较混乱。2、从硬件设施来看,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相比,一是交通不畅。没有通公路,农用汽车、拖拉机无路可走。二是供水设施跟不上。我国中西部大部分农村地区没有自来水。多数地区严重缺水,靠接雨水和打井取水维持日常生活。三是用电成问题。农村供电普遍不正常,且电价过高,使许多农民家庭对于家用电器处于买得起而又用不起的尴尬境地。而少数不发达地区至今连电都没有。(四)市场机制和经济体制作用弱化,行政干预严重。(五)相关配套制度供给严重失衡。就城乡的制度失衡来说,其核心制度失衡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传统的户籍制度造成了城乡对立的格局,严重阻碍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的非农化转移,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劳动力资源因此不能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合理流动,实现优化组合。(2)农业制度供给跌入陷阱。制度本身没有错误,只是由于有些核心制度的缺失而难以发挥较好的作用。具体来讲,农业的核心制度缺失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以小农为本位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阻碍了农业的规模经营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随着以市场经济为目标模式改革的深入,家庭分散经营表现出制度上的滞后性,一系列困扰农业经济的问题(如规模经营,农民增收,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一体化等问题)难以在封闭、凝固、分散的小生产

关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分析

关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分析 摘要:当前,农民如何增收以解决不断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是政府面临的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政府虽已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本文认为,消除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是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和治标之策。本文概述了二元结构理论的发展并分析了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进而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对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和一系列解决措施。 关键词: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度,城乡一体化,双重二元结构 一、二元结构理论的由来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广泛存在的城乡生产和组织的不对称性,也就是落后的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的经济部门并存、差距明显的一种社会经济形态。 “二元经济”的概念最初是荷兰经济学家J-H-伯克在研究19世纪荷兰的属地—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的社会经济状况时于1953年在《二元社会的经济学和经济政策》一书中提出来的,他其后的许多学者对二元结构进行了深入和广泛的研究。但是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二元结构的理论模型则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瑟?刘易斯在1954年的论文《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中提出来的。他指出:在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个经济部门,一种称为“资本主义”部门或现代部门;一种称为自给自足的农业部门或传统部门;在资本运用、生产规模、生产方式、生产效率、收人水平等方面这两个部门也存在明显不同,而且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并非是静态的相互割裂的,而是动态的相互影响的。他不仅揭示了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的表现形式和特征,而且在二元经济结构的基础上建构起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型,揭示了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的消长机制。二元经济结构现象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普遍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因而二元结构理论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二、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特点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在世界上是非常特殊的,远比其他发展中国家突出。概括起来主要特点有:(1)城乡居民存在两种身份制,城乡分割,形成两种社会形态和两大利益集团。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普遍都有城市和乡村的区域存在以及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区分,但城乡居民可以自由流动和迁移,城与乡、居民与农民之间不存在制度上的限制,只小过是居住地点和职业分工的小同。我国特有的城乡户口管理制度及其粮油供应制度、劳动用工制度、社会福利制度以及人民公社制度等城乡分割政策,逐步形成“非农业人口”与“农业人口”、居民与农民等非常独特的两种身份制和两种待遇。改革开放以后,户口管理和劳动就业制度有所松动,但进城农民与城乡居民在身份和待遇等方面巨大差异和小平等性仍然严重存在。(2)我国存在“双重二元结构”。.即不仅存在以现代工业为代表的现代部门与以农业为代表的传统部门之间的经济二元结构,同时也存在着以城市社会为一元与农村社会为一元的社会二元结构。在经济方面,城市以国有经济为主,农村以集体和个体所有制为主,形成互相独立的两大不同性质的经济板块。在两大板块之间既有经济联系的一面,又有因资源分配和利益分享矛盾产生各种摩擦和冲突的一面。城乡经济关系是不等价交换,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剥夺农村。而在社会方面,它以户口制度为基础,把公民划分为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国家对城市居民(非农业户口)实行一种政策,对农民(农业户口)实行另一种政策。 (3)二元经挤结构转换过程中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工业就业的增加,远远低于农业就业的减少,因此,劳动力的转移主要发生在农业和服务业之间。但是在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第三产业的发展却严重地滞后。目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是50%左右,发达国家是60~70%,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在40%以上。我国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约为33 %,

运用“二元对立”原则解读《孔雀东南飞》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03792496.html, 运用“二元对立”原则解读《孔雀东南飞》 作者:黎萍 来源:《校园英语·月末》2019年第08期 【摘要】二元对立分析法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文本分析方法,该分析方法也广泛存在于中外文学著作中。本文以《孔雀东南飞》这部作品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二元对立的方法,选取该部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和情节中的几组对立元素,更全面、更深入地去发掘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精髓。 【关键词】二元对立原则;《孔雀东南飞》;对立元素 【作者简介】黎萍(1992.07-),女,汉族,贵州黔西人,贵州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 一、引言 本文以《孔雀东南飞》这部作品为材料,运用“二元对立”原则,选取了作品中的几对元素,从不同角度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二元对立”原则是一种从对立点探究作品内涵的手段,是科学的文本分析方法,突破了单一地研究文学作品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乏味,探究作品中涉及的各个层面,极大丰富了作品分析的理论。运用该原则分析文学作品始在国内于19世纪 80 年代,但是鲜有人运用“二元对立”原则分析叙事诗。本文运用该理论,分析《孔雀东南飞》中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中的对立元素,从而揭示其中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所象征的深层意义。 二、“二元对立”原则理论 结构主义认为任何结构都是复合的,不是单一的。二元对立是结构主义语言学最基本的结构观念,贯穿于结构主义语言学著作中。在任一完整的结构中,可找到两个对立的基本元素,元素内部各成分之间是并列、对立甚至是转化关系。在结构主义语言学中,结构被划分为表层和深层。他们探讨的主要是事物的深层结构,而这些深层结构往往要借助成对的概念来研究。后来这种“二元对立”思想被应用于各个学科的研究中,本章主要分析“二元对立”这一方法与结构主义语言学以及与文学文本之间的关系。 1.“二元对立”原则与结构主义语言学。语言学家索绪尔在其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了一系列二元对立的概念:能指与所指;历时与共时;语言与言语;句段和联想。这些二元对立概念不仅是该学派重点研究的范畴和方法,也是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的理论基础。索绪尔指出语言是由符号组成的系统,一个语言符号由两部分连接而成,一是音响形象,一是概念。能指就是音响形象,而所指就是概念。依据“二元对立”原则,索绪尔指出“语言”是指整个语言系统,

“二元对立”思维的凸现和消解

摘要:本文拟考察前期英国文化研究的四位巨擘阿诺德、利维斯、霍加特、汤普森各自代表性著作《文化与无政府》《大众的文明与少数人的文化》《识字的用途》《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之间的内在关系,认为四者的学术研究之间体现了“文化研究思维方式”的内在演变即对西方现代思维方式――“二元对立”的使用、凸现、调和和消解,为理解英国前期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提供启示。 关键词:二元对立前期英国文化研究凸现和消解 “二元对立”是西方人看待世界的基本方法,它认为任何事物都可以一分为二、彼此相互对立,突出世界在差异中呈现。追根溯源,“二元列立’’思维模式最早由柏拉图提出,经过筒卡儿的丰富和发展,启蒙运动后开始走向成熟,并在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人文主义和利学主义的相互列_立中发展到极点,而后开始衰落。20世纪以来,随着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的崛起,这一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思维传统而临着巨大的挑战。 “前期英国文化研究”正是在这种“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由凸显到消解的渐变的背景下发展起来。本论文拟考察“前期英国文化研究”四部重要著作,阿诺德的《文化与无政府》(1869)、利维斯《大众的文明与少数人的文化》(1930)、霍加特《识字的用途》(1957)以及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兴起》(1963),认为四者的学术研究之间既非简单的继承也非断然的对立,而是体现在“文化研究思维方式”的内在演变,即对西方现代思维方式一“二元对立”的使用、凸现、调和和消解,这不仅反映了19世纪到20世纪英国知识分子学术思想的转变,更是时代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衍化的结果。 一、阿诺德:确立“文化”与“文明”的对立 英国文化研究的兴起,从思想渊源上讲,很大程度上受惠于阿诺德开创的英国“文化与文明”的传统,他也因此被誉为英国文化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在《文化与无政府》中,阿诺德站在精英主义立场审视社会文化现象,关注文化与政治意义,视“大众文化”为“无政府”,强烈批判“大众文化”。其中,“文化”与“文明”的对立和冲突是本书的核心,主要表现为: 首先,“我们”与“它们”的对立。阿诺德曾把“英同社会”分为三个阶级,即贵族阶级、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它们”指的是那些精力旺盛却墨守成规的野蛮贵族,沉醉于物质文明又唯利是图的市侩中产阶级和粗野愚昧而自甘堕落工人阶级群氓。阿诺德最为不屑的是工人阶级群氓,“它们”来自穷乡僻壤,“走出了自己的城身之地,……想去哪就去哪,想在哪见值僦在哪,想喊就喊,想做就做,不受管教、没有约束,成为“无政府”的代名词。这些人统统“非我族类”,不足为伍,它们享受着“它们的啤酒、它们的杜松子酒,它们的乐趣”。 诚然,在上述每一个阶级内部也存有一定数量的“异族”,这些人主要不受阶级精神的支配,而是,顷从普遍的“人类”精神,渴求世间“最美好的思想和言辞”,是一个“小部分优秀群体”,成为“我们”的代言人。“我们”与“它们”的剥立不仅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主体,而且也体现了“文化”与“文明”两个范畴的根本陛对立。 其次,“文化”和“文明”的二元对立。在阿诺德看来,“文明”主要是捕述社会及社会发展状态的概念,其贡献归结每一个人。“文明”是工业社会的产物,是社会各阶层通力合作的结果,属于“它们”的文化形式,主要包括当时流行的通俗剧、音乐厅、流行小说、大众报纸杂志以及海边假日等“大众文化”形式。 而“文化”则是伟大艺术品的价值和标准以及欣赏和理解它们的能力,它是一个知识习得、人格完善的过程,主要包括三层意思:首先,它是一种“知识的体系”,是“是举世公认

《坎特伯雷故事》中的二元对立结构分析

《坎特伯雷故事》中的二元对立结构分析摘要: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是由一群朝圣客在前往坎特伯雷教堂的路途中,为消遣娱乐而讲的故事组成。刻画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展现了14世纪下半叶英国社会的全貌。作品中采用了一系列二元对立来表现人物、深化主题,本文运用结构主义二元对立理论,积极探讨了二元对立背后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二元对立基督教人文主义现世享乐 《坎特伯雷故事》是乔叟的代表作,在英国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部巨著由众多故事组成,但乔叟匠心独运,巧妙的将这些本不相关的故事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各个故事既有对立,又有照应,作者原计划有一百二十个故事,虽然只完成了24个,却依旧结构完整,具有整体性。这一特点,使得结构主义分析方法成为可能。学界较多从实证主义、女性批评主义、以至文化研究的角度进行解读,而甚少从结构主义角度来阐发这部著作。本文运用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中的“二元对立”方法,突破了以前就作品论作品的倾向,可以使我们从新的角度理解阐发《坎特伯雷故事》,来丰富此著作的研究。 二元对立是结构主义文论的核心思想,结构主义者关注的重点不是具体文学作品,而是支配作品的深层逻辑结构。“在索绪尔看来,语言是一种其内部各部分之间都相互关联着的封闭系统。在语言内部各要素之间,尤其重要的是差异关系,包括二元对立。”[1]二元对立模式几乎无所不在、无所不能,这些二元对立项之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往往对立之处便有关联,含有辩证的因素。也正是因为这些对立,使得作品成为一个完整有机的整体。 一、基督教会思想和人文主义 基督教思想在中世纪的欧洲占主导和垄断地位,禁欲主义与修道院制度是基督教文化的两个重要方面。在长达近十个世纪的历史中,基督教会控制了西欧生

索绪尔二元对立语言理论

Abstract Ferdinand de Saussure and his theory have profound influ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linguistics, especially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structuralism. The core of structuralism is binary opposition. On the basis of Saussure?s book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this paper tries to investigate the pairs of binary opposition, including its history, and the application of it in Saussure?s theory such as langue and parole, the signifier and the signified and synchronic linguistics and diachronic linguistics. Key Words: Saussure; binary opposition; structuralism

Chapter I. Introduction Ferdinand de Sauss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linguistics. The linguistic theories and research methods raised in his work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formed the system and traditions of modern linguistics, which have profound influence in the linguistic field. In Saussure?s mind, language is a system of arbitary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In his book, Saussure studies the language image and language roles with the method of binary opposition. This paper tries to expound the binary opposition method in Saussure?s linguistic theory, including the very beginning of its origi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addition, related studies and comments will also be discussed in the paper. Chapter II. Literature review At the beginning, binary opposition appears as an important philosophical thought. Later, it is used by Saussure to demonstrate the linguistics rules. Because of Saussure?s promotion, it is widely used in many fields now. This chapter will illustrate the very beginning of the binary opposition and the pairs of binary opposition in Saussure?s theory. A. The origin of binary opposition Binary opposition in the western philosophy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ancient greek time. A great amount of theories of Plato and Aristotle

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的特征其一是“深度模式”的寻求。在西方的学术思想中,历来有着本质——现象的二元对立的认识。认为任何事物的存在,它的由来和发展,都得由它的内在本质来说明。所以,许多有代表性的学术思想,就在于它对于事物的规定性有着特殊的阐释,这种内在性质是在现象底层的具有深度的东西,并且在阐释它时又是从某一普泛的模式来立论,因此不妨称之为深度模式。例如,柏拉图思想的轴心是理念,理念的论析就成为其理论的深度模式;黑格尔的哲学以绝对精神的辩证转化作为其深度模式等等。在20世纪以来的“语言论转向”中,深度模式的建构在很大程度上遭到冷落,尤其在逻辑经验主义的派别看来,它是形而上学虚设。由此背景看,结构主义是在事物全别因素的考察中,努力建构出整体的质,再由它来考察、说明个别因素的特征。因此,结构主义尽管没有统一的深度模式,但它在方法论上是有对深度模式的追求的,在这一点看它同“语言论转向”后的总体趋势有着异趣;反过来说,正是由于对深度模式未作统一规定,使其只是为了说明问题而存在,因此,它就又与“语言论转向”后的深度模式消解趋势相吻合了。 二是当代西方人的主体性面临着消释的状况。在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思想中,神的主体性逐渐被人的主体性所取代。有时,人的主体性被强调到了几乎无以复加的程度,仿佛整个外部世界都是人所征服、所奴役的对象。在此历史进程中,科技进步无疑起到了助长人的主体力量的作用。但到19、20世纪之交时,科技进步在助长人的生产力提高的同时,它在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方面的副作用也日益显露出来。在这时,开始出现了对科技进步持怀疑和批判的观点,人的主体性的地位也逐渐受到怀疑。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第一次大规模地采用现代科技从事战争杀戮的行为,它对于否定人的主体性无疑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法国学者、早期思想中曾存在有结构主义倾向的福科曾回顾说,他的一代对生活现实的兴趣已不及对概念和系统的兴趣,如果说近代以来的思想主潮是用人来代替神的主体性,那么,福科的一代则是用无作者思想、无主体意识、无同一性理论来代替神。这里,实际上通过张扬结构系统自身的自主、自足特性来代替了人的主体能动性,体现了当代西方哲学“语言论转向”之后思想界的主体性消释趋势。 结构主义分析不仅放弃了对外在原因的求索,而且也拒绝把思维主体作为原因的解释者。自我历来是理解和统一的本源之一。人们过去可以认为,一个行为或一部文本就是一个符号,

有关二元经济结构的原因分析及其政策建议(精)

有关二元经济结构的原因分析及其政策建议 【摘要】目前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差异有着越来越大的发展趋势,文章从形成我国二元结构的原因分析出发,提出了解决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政策建议,以期对我国经济特制的改革有所帮助,尤其是对目前我国较严重的三农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些想法。 【关键词】二元结构;民营经济;制度创新 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和任务,其中就提出了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应该逐步得到扭转。这使得我们对目前我国的二元社会和经济结构的原因分析和政策建议有其实际意义。 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有其独特的特点,其特点是我国存在“双重二元结构”,即不仅存在以现代工业为代表的现代部门与以农业为代表的传统部门之间的经济二元结构,同时也存在着以城市社会为一元与以农村社会为一元的社会二元结构。鉴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独特特征以及其对我国经济的重大影响,本文着力分析二元经济结构的原因并对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一、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的原因分析 (一)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 主导我国的工业化是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其就业弹性较低(重工业的就业弹性一般只及轻工业的1/3),满足的劳动吸收较少。同时根据钱纳里等人的多国模型,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工业就业的增加,远远低于农业就业的减少。因此,实现我国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必须要加快服务业(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众所周知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2005年我国人均1703美元,2004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仅为29%,从业人员比重也只有 30.6%,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7%和35%。以上两种因素同时发生作用,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工业化过程中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使得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只能滞留在农业部门,延缓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的进程。 (二)我国缺乏统一有形的市场体系,城乡市场差距大,生产要素流动性差 我国城市和农村市场体系和市场载体差异较大,全国统一的有形的市场体系没有完全形成。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城乡割裂,现有的消费品市场、农用生产资料市场规模小,基础设施落后,资金、技术、劳动力、信息等要素市场发育严重滞后。 从硬件设施来看,农村市场存在着的多种问题:(1)交通不便。在农村,大部分地区没有通公路,而“要致富,先修路”也只落实在口号。(2)基本生活设施缺乏。除了少数特别发达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没有自来水。主要靠接雨水和打井取水维持日常生活。电力的供应不足也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农村供电普遍不正常,且电价过高,使许多农民家庭对于家用电器处于买得起而又用不起的尴尬境地。 从软件方面看,农村市场缺乏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高效率的流通网络。商业网点规模小,商品品种少,农民选择商品余地不大,商品售后服务不完善,市场管理人员素质低,管理水平落后。缺乏规范的市场运行规则以及权威的管理机构。执法人员市场法制观念淡薄,市场法规不健全,市场流通秩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