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地坑院民居修缮改造探究

豫西地坑院民居修缮改造探究
豫西地坑院民居修缮改造探究

豫西地坑院民居修缮改造探究

发表时间:2017-12-06T10:59:32.920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25期作者:韩文翔1 李刘蓓2 翟佳佳3

[导读] 摘要:通过对豫西地坑院的踏勘,了解了地坑院建筑的现状,分析了地坑院的建筑形式。

1 2.中原工学院,3.广东博意建筑设计院中原分院河南中原 450008

摘要:通过对豫西地坑院的踏勘,了解了地坑院建筑的现状,分析了地坑院的建筑形式。得出地坑院是在特定地理条件和经济条件下产生的建筑类型,是一定时期居民生活方式的真实反映。并对地坑院建筑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三门峡;地坑院建筑(图1);居民生活方式

3 地坑院缺点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住在坑内,纷纷从地坑院搬出来,住在自己盖起的砖瓦房和小楼房。

3.1 原始的地坑院坑的四周全是房间,占地面积较大,坐南朝北的屋子在一天中光照最少。

3.2 地坑院房间全在地面以下,通风全靠单侧墙上开的窗户,根本形不成对流风,所以其通风极其不畅。

3.3 地坑院的四周砌有30至40厘米高的拦马墙, 拦马墙是防止窑顶人畜跌落的维护结构,但是其高

度远远不够。

3.4 地坑院深6—7米,靠长长的台阶连接地面和院里,台阶要经过一个洞很不方便。家里面农作物或者日常物品的搬运都要经过台阶极其不方便。

如何用正确的方式,将这种独有的建筑形式,通过一定的手段与方法将其保存下来并且使其充满活力,这这正是我们探讨的话题。为此我们也在做出了相应的对策来弥补地坑院现状的缺点。

4 解决现状的方法

4.1 透气改善(图4)

由于地坑院房间都是在地面以下,通风都是靠地面以下前面开的门洞,效果不佳。在地坑院房间的上面加了几个通气的风帽,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室内外空气不易流通的问题。

4.2 安全性挺高(图5)

由于地坑院周围围墙较低,夜晚不易察觉,容易掉入坑内。为了解决问题。在院周围把围墙加高并且高低错落,大大的提高了人们夜晚出行的安全性,同时也丰富了地坑院的立面,在造型上不显得单一。

4.3 采光改善(图6)

地坑内和地坑上的房间都采取坐北朝南的方向这样在一天中能获取足够多的日照时间,并且也充分利用到了地坑上面的空间。地坑上面的房子与地坑院里面的是错开的在这样避免了受力破坏的坍塌的问题。

丽江古城案例分析

旅游景区规划 姓名:代玉年级:2010级 学号:1041064115 专业:会展经济与管理 丽江古城案例分析

目录 案例概述 (1) 丽江古城标识、标牌和解说 (1) 丽江古城旅游安全管理 (3) 丽江古城旅游产品管理 (4) 丽江古城旅游营销管理 (6)

旅游景区规划之·云南丽江古城案例分析 一、案例概述: 丽江古城(大研镇)坐落在玉龙雪山下丽江坝子的中部,全城面积达 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3万,其中纳西族超过16900人。因四周青山环绕,城中碧水盈盈,宛如一方碧玉大砚而起名为“大研镇”。丽江古城由大研镇、束河镇和白沙街三部分组成,其中以大研镇为代表。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以四周的高山作为天然屏障。 古城是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和文化灿烂的名城,也是中国保存最为完整、最具纳西族风格的古代城镇。其始建于南宋后期,距今约800年的历史。历代均为滇西北政治、军事重镇和纳西、汉、藏等各民族经济文化交往的枢纽。丽江古城,因为集中了纳西文化的精华,并完整的保留了宋、元以来形成的历史风貌,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古城丽江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筑历经无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它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扬。丽江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 本文将从旅游标识、标牌和解说,旅游安全管理、旅游产品管理和旅游营销管理四个方面对丽江古城经行分析。 二、丽江古城旅游标识、标牌和解说 一方面,丽江古城文化遗产保护局专门设有旅游标准化办公室负责丽江古城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在标识、标牌等管理方面主要包括: 一、公共信息图形符号设置整改:由数字化分公司负责完善了单位内部公共信息符等相关工作。如引导标识,在景区内设置了位置合理,指示清楚的规范标

河南陕县支建煤矿透水事故

7月29日8时30分左右,河南陕县支建煤矿东风井,因河床水通过采空区涌入井下,造成22采区69人被困。接到事故报告后,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河南省省委书记徐光春、河南省省长李成玉率有关人员赶赴现场指导抢险救援。事故过程中,温家宝两度批示要求全力救援矿工。8月1日12时54分,随着最后一名矿工安全升井,69名矿工在井下被困75个多小时后全部生还。 据了解,支建矿业有限公司支建煤矿属国有地方煤矿,年设计生产能力21万吨,实际生产能力30万吨,属低瓦斯矿井。 这次救援中,我们很幸运的是有两条压风管道可以利用,通信线路没有中断。这样的压风管道和通信线路,不是天外神力,也不是陕县煤矿所独有,事实上它正是《煤矿安全装备基本要求》的法定要求。如果我们所有的煤矿都能严格按照法定要求来操作,那将减少多大的人员伤亡! 河南陕县69名矿工安全脱险,我们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这次抢险救灾是这几年煤矿抢险救灾最成功的一次,这是团结协作的结果,这是科学施救的胜利。 这次抢险工作得到了各方的大力支持。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全力施救,科学施救,严防次生事故发生,确保被困矿工生命安全。这些指示给了我们动力和信心。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迅速制定了“一堵、二排、三送”的救援方案,后来所有的救援都是围绕这一方案展开的。在76个小时里,义煤集团,三门峡市委、市政府,陕县县委、县政府全力以赴投入救援,是抢险成功的主力军和坚强后盾。特别是武警部队、消防部队的大力支持,当危难降临时,人民子弟兵义无反顾地出现在最危险的地方、最需要的地方,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希望留给别人,充分体现了军民鱼水深情。在这次救援抢险工作中,武警战士冒着大雨、冒着酷暑,不怕牺牲、不怕困难,圆满完成了堵水的艰巨任务。所以说,69名矿工全部获救,是全社会无私奉献精神的体现,是我们团结协作的结果。 69名矿工安全脱险,还是科学精神的伟大胜利。这次抢险有一支优秀的专家队伍,不仅及时科学正确地制定了“一堵、二排、三送”的方案,还根据现场情况及时解决了出现的问题,在方案实施过程中又创造性地通过压气管输送牛奶、面汤,有效地增强了被困矿工的体力和精力,为救援工作赢得了时间,确保了救援抢险工作的顺利进行。 陕县矿难的化险为夷,为以后煤矿灾难的预防与救援提供了借鉴。这次救援中,我们很幸运的是有两条压风管道可以利用,通信线路没有中断,这是历次救援都没有的。正是这样简单的通道,给69名矿工以生的希望和信心。这样的压风管道和通信线路,不是天外神力,也不是陕县煤矿所独有,它事实上正是《煤矿安全装备基本要求》的法定要求。如果我们所有的煤矿都能严格按照法定要求来操作,那将减少多大的人员伤亡!所以我们下一步将严格要求,所有煤矿务必完整配备这些“生命线”,让科学设备来保护我们每一位矿工的宝贵生命。 从河南陕县支建煤矿救援指挥部获悉,由于事故发生时,井下被困人员处于安全区域,目前地面与井下被困人员电话联系畅通。专家们正在研究向井下运送饮用水和食品的方案。 事故发生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毅中、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省长李成玉、国家煤矿安全监督局局长赵铁锤等连夜研究完善了抢险方案。 按照方案,300名武警官兵克服了每秒15立方米的山洪冲击,堵实了河床

巴黎城市设计案例分析

城 市 设 计 论 文 城市设计案例分析——巴黎 摘要 本文对巴黎地区发展及沿历史改革进行城市的分析总结,主要对1965年前后的改造,对巴黎的规划主要内容,措施及成效进行分析阐述,巴黎地区规划实现了从是去想市郊的发展,从遏制城市膨胀箱引导城市空间合理转变,解决了交

通,住房等要素向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等多要素发展。及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 历史回顾 法国首都巴黎是世界名城,素有“花都”之称。这一方面是由于它的繁荣奢华,另一方面也由于美丽动人的城市景观。和北京一样,巴黎也是一座具有800年历史的古城,但与北京不同的是它不象北京那样是按照城市设计统一建成。 巴黎是围绕塞纳河逐步扩大形成的。17世纪初亨利四世在位,为出尽工商业的发展,做了一些道路,桥梁,供水等城市建设工程,把巴黎昔日许多破烂房屋改成整齐一色的砖石联排建筑,17世纪下半叶路易十四统治时期,巴黎有了很大的发展,以卢浮宫为主的中心建筑群和以香榭丽舍田园大街为主轴线在那时已基本形成。卢浮宫和一大批古典主义大型建筑物都与主要干道,桥梁等联系起来,成为一个艺术标志。1724年,丢勒花园延伸向西,其轴线可到达星型广场。这条轴线后来成为巴黎中枢主轴,18世纪中叶至下叶完成了巴黎最壮观的林荫道——爱丽舍田园大道,这个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广场是旺道姆广场。

这一时期建筑基本完成了对市政,道路建设,街道的改造,奠定了大都市的雏形。确立了城市中枢轴线,特别是凡尔赛宫的总布局对欧洲城市规划影响很大,三天笔直的放射形大道和对称严谨的大花园为其后一些城市的规划所借鉴。看下图 奥斯曼改造 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种种矛盾出现,大工业生产方式大大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盲目扩建,布局混乱,交通阻塞,建筑艺术衰退,1853年~1870年,拿破仑三世执政,由塞纳区行政长官奥斯曼主持,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工作——历史上著名的“奥斯曼改建”。 主要内容:(1)改造道路结构网,完成巴黎“大十字” 干道和两个环形路。 (2)城市中心区的改建。 (3)新建主要的基础设施。 (4)新建社会类城市服务设施。 (5)采用新城市行政结构,把重心分散成几个区中心。

陕县简介

陕县简介 基本概况 总面积:1763平方千米(根据民政部《简册·2006版》)/1609.73平方千米(根据《三门峡市行政区划简册》) 总人口:344910人(2005年)。 邮编:472100 代码:411222 区号:0398 拼音:ShanXian 地理位置 陕县位于东经110度01分—111度44分,北纬34度24分—34度51分,处于豫秦晋三省交界的黄河金三角地带,属河南省三门峡市管辖。县境东西长65.25公里,南北宽48.8公里。北临三门峡市湖滨区、山西省平陆县,南接洛宁县,西邻灵宝市,东接渑池县。陇海铁路、310国道(209国道在陕县境内与310国道重合)、连霍高速公路以及郑西客运专线横贯东西,交通便利. 陕县位于河南省西部,东连渑池;西接灵宝;南依巍巍甘山,与洛宁县毗邻;北临滔滔黄河,与山西省平陆县相望;县境东、西、南三面环抱三门峡市湖滨区。陕县位于东经110度01分——111度44分,北纬34度24分——34度51分,处于豫秦晋三省交界的金三角地带。县境东西长65.25公里,南北宽48.8公里。全县总面积1609.72平方公里。土地面积241.5万亩,其中耕地70.9万亩,农业人均耕地2.46亩。陕县下辖4镇9乡。即大营镇、原店镇、西张村镇、观音堂镇;张汴乡、张湾乡、菜园乡、张茅乡、硖石乡、王家后乡、西李村乡、宫前乡、店子乡。全县262个行政村,9个居委会,1559个村民组。陕县地势为南高北低,东峻西坦,地貌基本可分为中山、低山、丘陵和原川四中类型。 地貌特征 陕县地势为南高北低,东峻西坦,地貌基本可分为中山、低山、丘陵和原川四种类型。中山区包括店子乡全部及张汴乡、西张村镇、菜园乡、张茅乡、宫前乡部分村落。面积为601.5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37.4%。低山区分布于县经东北部,包括王家后乡及观音堂镇、硖石乡部分村落,面积352.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21.9%。丘陵区主要分布在县东西李村乡及张茅乡、宫前乡部分村落,面积41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25.5%。原川区包括原店、大营和张湾三个乡镇的全部地区,以及张茅、菜园、西张村、张汴乡四个乡镇部分村落,面积为244.6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15.2%。 气候水文 陕县地处中纬度内陆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长春短。年平均日照为2354.3小时,全年太阳总辐射量为每平方厘米124.57千卡,光能资源可满 足各种作物生长发育需要。全年平均气温为13.9℃。 全县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水资源分地表水和地下水两部分。地表水

地坑院之乡—北营村

地坑院之乡——北营村 在豫西的黄土高原地带,有一种独特而神奇的民居地坑院,这种民居被专家誉为“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三千多年来,地坑院的居民生生不息,地坑院的建筑样式千年不变。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的北营村就是这种古村落的杰出代表。 地坑院是在平地上挖6—8米深的方坑,在四壁上凿出8—12孔窑洞,把其中的一孔挖成斜坡作为连接地面的通道。地坑院是豫西地区特有的一种民居建筑形式,具有冬暖夏凉,防风、防震、防盗,省工、省料、省钱的特点。如今在陕县分布着200多个地坑院群落,有10000余座地坑院,面积之大,数量之多,在中国乃至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地坑院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作为一种神奇而古老的民居样式,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们的宗教信仰、社会状况、经济水平等演变轨迹,是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独具特色的地坑院群落,被专家学者誉为“地平线下的村庄”,“地下的北京四合院”,“中国生土建筑的杰出典范”,“中国生土建筑的最高成就”。2013年被批准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国家民协命名为“中国地坑院文化之乡”,“地坑院营造技艺”2011 年被国务院录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地坑院,走进地坑院,感受地坑院的神奇魅力,北营村在原有地坑院群落的基础上,把地坑院古村落建成了陕州地坑院景区。 陕州地坑院景区位于陕县张汴乡北营村,距三门峡市区15公里,距陕县县城5公里。 景区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计划总投资5.8亿元。空间布局由北向南依次为生态观光区、核心旅游区、休闲度假区三大板块。景区的形象定位是:人类穴居活化石,地平线下古村落。 生态观光区主要有休闲观光、高效农业、时令果蔬采摘、生态

丽江景区营销策略,郑泽国

丽江玉龙雪山景区营销成功案例分析(郑泽国) 玉龙雪山,这座全球少有的城市雪山,既是丽江旅游的核心品牌,又是云南现有的两个5A级景区之一。根据丽江打造世界级精品旅游胜地的发展目标,玉龙雪山旅游开发区先后投资10亿元,在50平方公里范围内,开发了甘海子、冰川公园、蓝月谷、云杉坪、牦牛坪等景点以及雪山高尔夫球场和印象丽江大型实景演出。十年间,丽江玉龙雪山景区客流量从2000年的72.25万人次,发展到2009年的230万人次,年均增长超过25%。 2009年11月下旬,我应邀赴丽江考察调研,并为玉龙雪山景区管理人员授课培训。其间,我与玉龙雪山旅游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徐涌涛先生多次交流,详细了解丽江市的旅游发展现状和玉龙雪山景区的营销管理模式,并在景区营销中心经理和程红先生的陪同下,全面考察了大玉龙旅游区的系列产品及其服务。从考察情况来看,玉龙雪山景区在品牌打造、产品整合、市场营销、文化建设和节目创新等诸多方面,均有极为出色的卓越表现。其领导班子的团结有力,管理人员的高素质和国际视野,以及营销策略运用的精准细腻,令人印象深刻。可以说,玉龙雪山景区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其营销管理体系所形成的综合竞争力,已使其成为中国旅游景区行业的市场领跑者。 一、做大品牌:整合产品集群发展 玉龙雪山景区在2007年成为全国首批66家5A级景区之一,升级后的第一个动作是整合周边六个景区的经营权,做大丽江旅游核心品牌景区。从2008年1月1日起,游客只需手持一票,就可在两天内游览大玉龙旅游区。2009年4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沙壁画景区加入。自此,玉龙雪山从单一景区扩展为旅游产品集群。大玉龙旅游区包含八个景区,分别是玉龙雪山(5A级)、玉水寨(4A级)、东巴谷(3A级)、白沙壁画(3A 级)、玉柱擎天(2A级)、东巴万神园(2A级)、东巴王国(2A级)和玉峰寺(2A级)。其中,大多数景区原来都是独立经营,大玉龙旅游区形成之后,全部由玉龙雪山景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统一经营和管理。 从景区营销角度看,玉龙雪山的这种做法,本质上是一种品牌扩展策略。所谓品牌扩展,是指景区在成功创立了一个高品质的知名品牌后,将这一品牌覆盖到其他景区产品,形成共同拥有一个家族品牌的旅游产品集群。品牌扩展策略有利有弊,好处是可以放大品牌效应,提高市场认知度,降低市场导入成本。但也存在市场风险。由于不同景区的品质不同,景区之间的市场关联性有强有弱,因此,这种策略如果运用不当,有可能损害景区的品牌价值形象,降低游客的旅游品质体验。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玉龙雪山景区采取了三项措施: 1、“大玉龙”作为主品牌 在成为5A级景区之前,玉龙雪山跟周边其他景区相比,虽然存在品质差异,但品牌关系却是平行的。这就带来一个很大问题:当游客以玉龙雪山为旅游目的地时,面对众多的景区品牌,常常无法做出选择。而小景点的不规范经营行为,使玉龙雪山的核心品牌地位不断遭受冲击。2006-2007两年间,在小景点高额回扣的诱导下,冲着玉龙雪山而来的团队游客被劝说改线的竟达150万人,使玉龙雪山损失了1.2亿元门票收入。更有甚者,某旅行社以“远眺玉龙雪山”的方式运作市场,2007年招徕游客到丽江9.5万人,但实际进山人数只有56人。 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一是做大玉龙雪山品牌,二是整合周边旅游产品。然而,这其中有一个矛盾:如果八个景区仍旧独立经营,却统一使用玉龙雪山品牌,则会出现如前所述的景区品质下降,有损玉龙雪山的品牌形象;如果八个景区实行合并,又有销售捆绑之嫌,招致游客反对和旅行社抵制。 如何破解这一市场难题呢?景区管理层巧妙设计了一个“大玉龙”的新概念,将大玉龙旅游区作为主品牌,将包括玉龙雪山景区在内的八个景区作为子品牌。这样,既放大了玉龙雪山的品牌效应,使人产生良好的品牌联想,又使八个景区所形成的产品序列清晰可辨,凸显了大玉龙旅游区内的景区高品质和产品多样性。同时,在经营权整合的基础上,对大玉龙旅游区内的所有景区实行统一经营管理,有利于提升景区品质和服务水平。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互利共赢的方式,将景区之间多年来为了争夺客源而展开的激烈竞争消弭于无形。 2、联票和单票双轨制 对于八大景区的整合,游客和旅行社最担心的是变相涨价和捆绑销售。为了消除市场疑虑,管理层采取了两个具体措施:一是大玉龙旅游区的联票价格定为190元,跟八个景区单独购票共计285元相比,大幅下降33%;二是联票和单票双轨制,游客想去单个景点,仍可以单独购票。这种灵活机动的价格策略,在推出之后很快被市场

河南省三门峡陕州区常住人口数量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河南省三门峡陕州区常住人口数量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9 版

引言 本报告针对三门峡陕州区常住人口数量情况现状,以数据为基础,通过数据分析为大家展示三门峡陕州区常住人口数量情况现状,趋势及发展脉络,为大众充分了解三门峡陕州区常住人口数量情况提供重要参考及指引。 三门峡陕州区常住人口数量情况数据分析报告对关键因素年末总户数,年末总人口数量,常住人口总数量等进行了分析和梳理并进行了深入研究。 报告力求做到精准、精细、精确,公正,客观,报告中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相关行业协会等权威部门,并借助统计分析方法科学得出。相信三门峡陕州区常住人口数量情况数据分析报告能够帮助大众更加跨越向前。

目录 第一节三门峡陕州区常住人口数量情况现状 (1) 第二节三门峡陕州区年末总户数指标分析 (3) 一、三门峡陕州区年末总户数现状统计 (3) 二、全省年末总户数现状统计 (3) 三、三门峡陕州区年末总户数占全省年末总户数比重统计 (3) 四、三门峡陕州区年末总户数(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三门峡陕州区年末总户数(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省年末总户数(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省年末总户数(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三门峡陕州区年末总户数同全省年末总户数(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三门峡陕州区年末总人口数量指标分析 (7) 一、三门峡陕州区年末总人口数量现状统计 (7) 二、全省年末总人口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7) 三、三门峡陕州区年末总人口数量占全省年末总人口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7) 四、三门峡陕州区年末总人口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三门峡陕州区年末总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省年末总人口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9)

旅游文化案例分析

关于旅游和文化融合发展的思考 —以四川阆中古城为例 一、前言 人类自存在旅游活动以来,文化也在不断地改变,如何将商业旅游融入旅游目的地的文化,保护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和创新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至今成为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本文以四川阆中古城为例,简要提出相应的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旨在和众多旅游研究者进行讨论和分享,为旅游学的发展和理论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二、基本情况 、地理位置 阆中古城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地处嘉陵江中游,是一处被嘉陵江所环绕的风水宝地阆中古城。建成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是四川保存最完好古城,与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安徽歙县齐名,名列中国四大古城之一。以低山丘陵地貌为主,复原面积平方公里。辖个乡镇、个办事处,人口万,其中城区人口万。 阆中以风水奇特见长。古城处于大巴山脉、剑门山脉与嘉陵江交汇处,水绕三方,整个嘉陵江是呈“”形化绕着古城,呈龙腾虎跃之势,处处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还有建筑学、地理学各个方面等因素,风水文化无处不在,因而阆中古城有“阆苑仙境,风水宝地”、“阆中天下稀”等美誉。同时,由于阆中在古代时盛行对风水文化的研究,所以阆中古城也被誉为最大的“风水古城”。 、交通状况

阆中古城距离四川省会成都大约公里,国道线和省道线穿境而过,并交叉呈十字型辐射全市。成南高速、渝南高速的贯通和即将启动的广元—南充高速已列入阆中的“十一五”规划;嘉陵江环城而流,国家二级民用机场正在建设之中;兰渝铁路也在阆中设立二级站。 、旅游资源 阆中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阆中已有先民生息。战国中期为巴国国都。阆中作为由秦入蜀的交通要道和陕、甘、鄂、广、等地的商品集散地,以其险要的地势,便捷的交通,丰饶的物产而成为川北经济、军事重镇。清朝初年,阆中为四川临时省会达年。是历代川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阆中至今仍保存着平方公里唐宋格局、明清风貌的古街古巷,处精致的古院落。多处人文景观,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处,国家级文物余件。主要景点有布局严谨、古朴典雅的张飞庙;有唐代大佛、大象精舍、黄家亭子、状元洞、紫薇亭将相堂、明代白塔组成的东山园林。修筑阆中古城之时,颇讲风水,其选址、布局均契合中国古老的风水理论,是龙、砂、穴、水、向等各种因素的结合,棋盘式的古城格局,是融合了南北风格于一体的建筑群,形成“半珠式”、“品”、“多”字型等风格迥异的建筑群体。 四川常说巴蜀文化,而阆中则是巴人活动的中心地区之一。在漫长的历史中,阆中逐步形成了遐迩闻名的华夏本源文化;风水文化;以落下宏为代表的天文文化;以汉恒侯祠为代表的三国文化;以清代考棚为代表的科举文化;以巴巴寺、大佛寺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巴

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2019-2020学年一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6680

2019—2020学年下期期末测试 一年级语文 (满分:100分,卷面分5分,时间:60分钟) 答 答题时没学过的字可用拼音代替。 tīnɡ lǎo shī dú sān biàn tōng zhī jiānɡ zhènɡ què 一、听 老 师 读 三 遍 通 知, 将 正 确 dá àn de xù hào tián zài kuō hào lǐ 答 案 的 序 号 填 在 括 号 里。 (3分) 1.时间: ( ) ①今天下午三点 ② 明天下午三点 2.地点: ( ) ①舞蹈室 ②操场 3.参加人:( ) ①合唱队队员 ②舞蹈队队员 xu ǎn z é zh èn ɡ qu è de d ú y īn huò z ì,bìng dǎ sh àn ɡ 二、选 择 正 确 的 读 音 或 字, 并 打 上“√”。 (12分 ) 睡觉.(ji ào ju é ) 空.地(k ōn ɡ k òn ɡ) 洗脸.(ni ǎn li ǎn ) 种.子(zh òn ɡ zh ǒn ɡ) 音乐.(yu è l è ) 得. 到(d ěi d é ) (晴 睛 )天 (已 己) 经 出(人 入 ) (进 近 )门 (在 再 )见 (手 首 )先 k àn p īn y īn xi ě c í y ǔ 三、看 拼 音, 写 词 语。(16分) f ēi ch án ɡ b ìn ɡ f án ɡ j īn qi ū p āi d ǎ sh ēn t ǐ ɡāo x ìn ɡ hu ān l è hu ǒ b àn w ǒ hu ì z ǔ c í 四、我 会 组 词。(8分) 晴( ) 亮( ) 后( ) 远( ) 睛( ) 高( ) 右( ) 运( ) àn yāo qiú ti án k òn ɡ 五、按 要 求 填 空。(14分) 1.“吃、叫 、吹”的偏旁是 ,这个偏旁多和 有关,请写出两个带有这个偏旁的字: 、 ;“蚊、蚂、蚁” 的偏旁是 ,这个偏旁多和 有关; 2.“捧”用音序查字法,先查到大写字母 ,再查音节 。 3. 一字多词。 家—( )—( ) 美—( )—( ) 4.写出“医”的笔顺: zh ào y àn ɡ zi xi ě y ī xi ě 六、照 样 子, 写 一 写。(8分) 1. 碧绿碧绿的 叶子 的棉花 的太阳 2.小鱼在河里游来游去。 蝴蝶在 飞来飞去。 3.荷叶圆圆的,绿绿的。 香蕉 , 。 4.小白兔一边..跑一边.. 喊:“妈妈,妈妈,要下雨了!” 评卷人 得 分 题次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卷面分 总分 得分 评卷人 得 分 评卷人 得 分 评卷人 得 分 座 号 评卷人 得 分 评卷人 得 分 聪明的孩子,带着你们的智慧,走进聪明屋吧! 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 ---------------------------------------------密------------------------------------------------封----------------------------------------线-------------------------------

艺术考察报告---陕县地坑院的构造及装饰

浅谈陕县地坑院构造及装饰 2010年5月2号考察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疆土跨越多个气候带同时含有多种地质地貌,几千年的文化经济积累孕育出丰富多样的民居建筑形式,包括北京四合院、皖南民居、江南民居、福建土楼、贵州侗族民居、陕北窑洞、蒙古包、新疆维吾尔族民居、西藏民居等等。其中“窑洞”作为黄土高原地区民居中最典型的建筑类型,其就地取材、天人合一的朴素建造形式成为我国生土建筑的代表。任何建筑形式都是由特定的地理、气候、文化经济条件影响发展而来的,“窑洞”这一建筑形式正是在黄土高原特定的地质气候条件下产生的,窑洞一般分为“靠崖式”、“下沉式”、“独立式”三种类型,其中“下沉式”窑洞主要分布于渭北、晋南、豫西、陇东等地区。“地坑院”正是属于“下沉式”窑洞,本文将通过介绍三门峡市陕县地坑院简要分析其空间构造、装饰的形成与形式。 1 地坑院的成因 1.1 地质原因 陕县地坑院位于豫西地区陕县 塬一带,“塬”是中国西北黄土地区 的一种地貌,《辞海》中的解释是: 四周为流水切割,顶面广阔平缓,仍 保持原始堆积平坦的形态。陕县三大 塬区黄土层堆积深厚,一般在50- 150米。黄土主要是以石英和粉砂组 成,其土质结构十分紧密,具有抗压、 抗震作用。另外此地区的地下水位较 低,一般在30米以下。在致密的土 层里挖出的窑洞坚固耐用又不受地 下水的侵蚀,黄土塬的独特地质为 “地下挖坑,四壁凿洞”的建筑形式 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 1.2 气候原因 豫西地区处于北温带大陆季风区,属于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这里十年九旱,降雨量很少,很少有大暴雨,即使遇上洪涝,由于塬四面是沟壑,雨水出路通畅,不容易殃及窑洞院落。半干旱气候可以保持土壤的干燥和坚固,使窑洞经久耐用。同时一年四季温差大,窑洞冬暖夏凉的特点正好为人们生存提供舒适的环境。 1.3 经济原因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政治文化的中心和经济中心,但生活在黄河中游黄土塬一带的先民一直很贫困。地坑院结构形式简单,所用建材较少,建筑成本低,只需要自家劳动力在农闲时间挥撅挖刨,便能在一年半载间建成地坑院。这是地坑院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城市规划-丽江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丽江市城市

丽江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障依法实施城市规划,严格城市规划管理,实现城市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云南省城市规划管理条例》、《丽江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XX-2020)》、《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规划》以及国家相关规范和标准,结合丽江市中心城区规划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在丽江城市规划区(中心城区、新团片区)的城市规划、建筑工程设计和规划管理,市域各县规划技术管理工作可参照执行,也可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另行制定。 第三条编制和审批分区规划、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各项专业规划以及有关建筑设计,应当符合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 丽江城市规划区内应按照经批准的城市分区详细规划实施土地供应。 各项规划应采用国家统一的、《丽江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XX-2020)》所明确的坐标系统。 第四条丽江城市规划区范围根据经批准的丽江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在本市范围内非城市规划区的区域,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二章建设用地 第五条建设用地分类和建设标准,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执行。 第六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应当遵循城市规划用地使用相容性原则,按照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未批准详细规划的分区按本规定表2-1的规定执行。 凡表2-1未列入的建设项目,由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根据环保部门认可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和基础设施条件,具体核定适建范围。 需改变规划用地性质的,应当按照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报城市规

划行政管理机构批准后执行。 第七条规划区内的用地布局,应当遵循成片开发,配套建设,增加绿地,降低密度,完善功能的原则。 第八条中心城区用地性质以旅游服务业、居住、金融、商务办公、商贸等为主,大研古城片区、束河、白沙用地性质以特色居住、旅游服务业、旅游基础设施配套等为主。按法定规划调整与古城不协调的工厂、仓库用地,增加配套设施用地,大研中心城区不得再新建、扩建工厂及仓库等设施。 第九条世界文化遗产大研古城、束河、白沙和文物保护单位、建筑保护单位在保护范围内,确需新建建筑物的,应当符合相关保护法规、规范、标准和规划要求,在其周围建设控制地带内的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应当与世界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单位、建筑保护单位相协调,满足相关保护规划的要求。 第十条城市规划区内建设项目用地应符合下列规定: 1、建设项目应以规划道路红线宽12米或12米以上道路围合的街坊进行整体开发建设。 2、对无法成街坊整体改建的用地,应当在同一街坊内整合周边可开发用地,其用地的最小开发单元为10亩,主要商业街区非住宅项目,城中村改建项目除外;不可整合的区域以完善城市功能为主,其最小开发单元为3亩。 3、新建商品住宅属新征建设用地的项目用地的最小开发单元为50亩。 第十一条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国家基本建设需征用农村集体土地按有关政策预留给农民的生活、生产用地,应当符合城市规划要求,原则上相对集中布置。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十二条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含容积率和建筑密度,下同),控规有规定的按照控规执行,未制定控规的最大值不应超过表3-1的规定。

河南省三门峡陕州区第二产业生产总值情况数据解读报告2019版

河南省三门峡陕州区第二产业生产总值情况数据解读报告 2019版

前言 本报告主要收集权威机构数据如中国国家统计局,行业年报等,通过整理及清洗,从数据出发解读三门峡陕州区第二产业生产总值情况现状及趋势。 三门峡陕州区第二产业生产总值情况数据解读报告相关知识产权为发布方 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要注明出处。 三门峡陕州区第二产业生产总值情况数据解读报告深度解读三门峡陕州区 第二产业生产总值情况核心指标从生产总值合计,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等不同角度分析并对三门峡陕州区第二产业生产总值情况现状及发展态势梳理,相信能为你全面、客观的呈现三门峡陕州区第二产业生产总值情况价值信息,帮助需求者提供重要决策参考及借鉴。

目录 第一节三门峡陕州区第二产业生产总值情况现状 (1) 第二节三门峡陕州区生产总值合计指标分析 (3) 一、三门峡陕州区生产总值合计现状统计 (3) 二、全省生产总值合计现状统计 (3) 三、三门峡陕州区生产总值合计占全省生产总值合计比重统计 (3) 四、三门峡陕州区生产总值合计(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三门峡陕州区生产总值合计(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省生产总值合计(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省生产总值合计(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三门峡陕州区生产总值合计同全省生产总值合计(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三门峡陕州区第二产业生产总值指标分析 (7) 一、三门峡陕州区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现状统计 (7) 二、全省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现状统计分析 (7) 三、三门峡陕州区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占全省第二产业生产总值比重统计分析 (7) 四、三门峡陕州区第二产业生产总值(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三门峡陕州区第二产业生产总值(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省第二产业生产总值(2016-2018)统计分析 (9)

地坑院简要介绍

地坑院简要介绍:地坑院(当地人也称“天井院”、“地阴坑”、“地窑”)作为中国 传统民居中生土建筑的独特类型,具有显著的地域特点和较高的研究价值。以往对地坑院的研究多为介绍性或局限在少数几个实例,如陕县庙上村等。而地坑院实际分布区主要集中的豫西陕县塬上地区,现存数量约为4 200余座。 地坑院现存状态:生”与“灭”是地坑院所处的两种状态:所谓“生”,即地坑院的 生命力,作为一种地域性乡土居住方式,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符合绿色建筑的营造观念;“灭”即是对地坑院民居现存状态的担忧,这种具有对当地环境适应性的民居建筑正处在被废弃、填埋的境地。 地坑院日渐衰落的原因:①经济发展的影响。传统窑居村落的价值在于其建造方式 中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当地的材料和技术,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豫西地区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逐步受到商品经济的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化为农民提供了多种致富途径,砖石、钢筋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的广泛使用,地上建新房成为村民的首选。 ②村落中心的改变。以往村落中的祠堂、庙宇曾是村民精神寄托之处,而现今大多数已仅存残断的墙垣和坍塌的梁架,甚至遗迹全无,只有通过老人们的讲述来想象昔日的景象。随着村落的扩建,村委的办公室、广播站、图书室,以及村落的小学校等公共建筑大多采用地上建筑的形式,成为窑居村落的新中心。 ③人地矛盾的压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口增长迎来高峰期。人均耕地和宅基地日趋紧张,而地坑院窑居在宅基地中占有相当大比例。 地坑院地域特色: 1、选址布局通过地坑院实地调研,我们了解到豫西村落选址从古至今发生过很大变化。在古代主要集中在黄土高原沟壑里面或塬上边缘处,现状村落选址主要在平坦的塬上地区。这是因为聚落选址须考虑水源、田地、交通和植被等资源利用的便利性。 2、聚落形态:塬上地区现存的窑居聚落,大都历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变迁。这些聚落共同的特征就是同属地缘型聚落,即中心不明确或多中心格局。表现在聚落形态上有以下几种类型:①直线型村落形式。在平坦的塬上,有许多冲积出来的小的浅的沟壑,这些地方具有平原和沟壑两种地貌的特征,可利用的资源最多。窑居聚落顺应这种沟势,因地制宜地发展。例如张村乡东沟村(图7),它依靠山坡形成沿沟壑陡壁毗连布局。 ②弯曲型村群形式。这种村落形式多是沿断崖布置村落,因为沟壑弯曲,窑洞群也随着弯曲而形成弯曲的布局类型。有时在沟壑转折处会出现各式各样的布局形式。 ③随着社会的发展,聚落形态相应发生变迁,原来住在沟壑里面的居民开始向塬上搬迁,逐渐形成有特色的地坑院聚落。村落形态也表现出不同特点:有沿道路成排布局、沿塬上浅沟两边自由布局和散点布局三种形态。 郑东军. 《地坑院的生与灭——豫西陕县塬上地坑院民居现状调研与思考》。华中建筑 豫西特色乡土建筑分析: 豫西乡村最有特色的乡土建筑当属窑洞,以窑洞为主的居住类型非常丰富,如地坑院、靠崖窑、锢窑、眼睫毛窑洞。窑洞是豫西乡土建筑中的典型,是豫西百姓结合智慧与地域特色结合的产物。 窑洞特点分析

丽江玉龙雪山景区营销成功案例分析

丽江玉龙雪山景区营销成功案例分析

丽江玉龙雪山景区营销成功案例分析 1 玉龙雪山,这座全球少有的城市雪山,既是丽江旅游的核心品牌,又是云南现有的两个5A级景区之一。根据丽江打造世界级精品旅游胜地的发展目标,玉龙雪山旅游开发区先后投资10亿元,在50平方公里范围内,开发了甘海子、冰川公园、蓝月谷、云杉坪、牦牛坪等景点以及雪山高尔夫球场和印象丽江大型实景演出。十年间,丽江玉龙雪山景区客流量从2000年的72.25万人次,发展到2009年的230万人次,年均增长超过25%。 2009年11月下旬,我应邀赴丽江考察调研,活动策划并为玉龙雪山景区管理人员授课培训。其间,我与玉龙雪山旅游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徐涌涛先生多次交流,详细了解丽江市的旅游发展现状和玉龙雪山景区的营销管理模式,并在景区营销中心经理和程红先生的陪同下,全面考察了大玉龙旅游区的系列产品及其服务。从考察情况来看,玉龙雪山景区在品牌打造、产品整合、市场营销、文化建设和节目创新等诸多方面,均有极为出色的卓越表现。其领导班子的团结有力,管理人员的高素质和国际视野,以及营销策略运用的精准细腻,令人印象深刻。可以说,玉龙雪山景区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其营销管理体系所形成的综合竞争力,活动策划已使其成为中国旅游景区行业的市场领跑者。 一、做大品牌:整合产品集群发展 玉龙雪山景区在2007年成为全国首批66家5A级景区之一,升级后的第一个动作是整合周边六个景区的经营权,做大丽江旅游核心品牌景区。从 2008年1月1日起,游客只需手持一票,活动策划就可在两天内游览大玉龙旅游区。2009年4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沙壁画景区加入。自此,玉龙雪山从单一景区扩展为旅游产品集群。大玉龙旅游区包含八个景区,分别是玉龙雪山(5A级)、玉水寨(4A级)、东巴谷(3A级)、白沙壁画(3A级)、玉柱擎天(2A级)、东巴万神园(2A级)、东巴王国(2A级)和玉峰寺(2A级)。其中,活动策划大多数景区原来都是独立经营,大玉龙旅游区形成之后,全部由玉龙雪山景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统一经营和管理。 从景区营销角度看,玉龙雪山的这种做法,本质上是一种品牌扩展策略。所谓品牌扩展,是指景区在成功创立了一个高品质的知名品牌后活动策划,将这一品牌覆盖到其他景区产品,活动策划形成共同拥有一个家族品牌的旅游产品集群。品牌扩展策略有利有弊,好处是可以放大品牌效应,提高市场认知度,降低市场导入成本。但也存在市场风险。由于不同景区的品质不同,景区之间的市场关联性有强有弱,因此,活动策划这种策略如果运用不当,有可能损害景区的品牌价值形象,降低游客的旅游品质体验。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玉龙雪山景区采取了三项措施: 1、“大玉龙”作为主品牌

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分析

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分 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评价摘要:本文以丽江市城市规划为例,分析评价了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所使用的规划设计,对其中有特点的规划设计进行了分析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意见。 关键词:丽江市、总体规划、城市规划 一、引言 丽江市总体规划从分析丽江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机遇及现状存在的问题入手,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优化丽江城市性质定位,科学合理确定城市规模,突出古城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内容,调整优化现有城市用地与空间布局,强化对城市交通问题的研究与现代交通系统的构建,重视城市风貌与历史文化特色的保护和展现,强调重大基础设施的支撑与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有效配置,确保城市的和谐发展,促进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全面发展,立足丽江、着眼云南、面向全国,不断开创丽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新局面。 二、文献综述 丽江古城坐落在北半球雪山群中距赤道最近的雪山玉龙雪山脚下,东北靠象山、金虹山,西北卧于狮子山的怀抱,东南与开阔的坪坝自然相连,既避开了西北寒风,又朝向东南光源。从城市布局看,丽江古城有别于中国任何一座古城,与其他古城讲究中轴对称不同,丽江古城的街道没有中轴,不规则,更不对称,且无城墙。它以四方街为中心,在这个露天集市周围,道路向四面八方放射出去,构成了古老的街巷网络。街道大多依山傍水修建,铺的大多都是红色角砾岩,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整个古城环

境相得益彰[11]。 丽江市城市设计以强化和保留地域特征为首要目标,构建能突显古城文化的空间结构,并进一步对道路系统、水景绿化等进行改造和规划,以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要求,保留丽江城市的地域特征,李晖等基于地域特征对城市设计方法进行了深入探索[2] 。中国传统的“ 天人合一”思想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意思是天、地、人三者互相感应,融为一体。周俭等认为反映这一思想的古代“风水”理论,讲究“取势、纳气”,是对自然界的山、川、路、岗等和建筑、村落、城市的关系的考察,以及对其所包含的潜在能量的利用这同现代的城市理论强调城市建设要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与融合不谋而合。丽江组团式发展的格局,使城市周边的大部分田园村落得以保存,并将其巧妙地组织到城市内部来,成为丽江城市景观系统和公共绿地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4]。 在城市的规划之中,城市的规划以及建筑的建设都要与当地的特色充分的结合在一起 ,杨重顺等以丽江古城的建设与规划为例,分析了丽江古镇内的建筑规划 ,并为其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 伴随国内城市化与区域统筹管理的进程,当前土地集约化与城市建设间的矛盾日渐凸显,龙梅指出亟待采用现代空间规划理论来统筹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构建协调共享、综合互补的土地利用模式[17]。考虑到丽江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同在一个丽江坝范围内,本着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规划增加了城乡协调发展的内容,规划范围为丽江坝区约万平方公里,规划涉及丽江城区和玉龙县城城市空间的协调发展、道路交通协调发展和城乡协调的空间管制等内容。 杨丽辉等提出依据城市地域特征及总体发展规划要求,明确丽江中心城区慢行交通系统的目标与定位,协调好慢行交通与城市生态、历史、文化、旅游的关

河南省陕县大营镇温塘地热矿泉水详查报告

河南省陕县大营镇温塘 地热矿泉水详查报告

目录 1 前言 (1) 1.1项目来源 (1) 1.2目的与任务 (1) 1.3工作范围和交通位置 (2) 1.4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概况 (3) 1.4.1 气象 (3) 1.4.2水文 (4) 1.4.3地形地貌 (4) 1.4.4社会经济概况 (5) 2 地热地质研究程度及勘查工作质量评述 (2) 2.1地热地质研究程度 (2) 2.2勘查工作质量评述 (2) 2.2.1 工作过程概述 (2) 2.2.2 完成工作量 (2) 2.2.3工作质量评述 (3) 3 区域地质条件 (12) 3.1地层岩性 (12) 3.2地质构造及新构造运动 (16) 3.2.1区域地质构造 (16) 3.2.2新构造运动及控热构造 (21) 3.3水文地质条件 (22) 3.3.1 地下水类型及富水性 (22) 3.3.2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 (25) 4.1地热田边界条件 (27) 4.1.1 热储类型 (27) 4.1.2 边界条件 (27) 4.2热储特征及其埋藏条件 (27) 4.3地热流体动态特征 (28) 4.4地热地球物理特征 (29) 4.4.1 工作布置及工作量 (29) 4.4.2地温场与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和盖层的关系 (31) 4.4.3 地球物理特征 (31) 4.4.4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数据定量解释 (32) 4.5热储温度分布 (39) 4.5.1变温带 (39) 4.5.2恒温带 (39) 4.5.3增温带 (40) 5 地热流体化学特征 (43)

5.1地热流体化学组分特征 (43) 5.2地热流体化学组份的分布特征 (43) 5.3地热流体化学组份的动态特征 (44) 5.4地热地球化学温标方法 (47) 6 地热资源计算与评价 (48) 6.1热储模型 (48) 6.2地热资源评价原则与方法 (48) 6.2.1地热资源评价原则 (48) 6.2.2地热资源评价方法 (49) 6.3主要计算参数 (49) 6.3.1热储面积、厚度和最大允许降深 (49) 6.3.2比热、密度和孔隙度的选取 (49) 6.3.3渗透系数和弹性释水系数 (50) 6.3.4热储温度和恒温带温度 (54) 6.3.5水头高度 (54) 6.3.6计算结果 (54) 6.4地热资源储存量的计算 (55) 6.4.1热储层热水容积储存量计算 (55) 6.4.2热储层热水容积储存量所含热能计算 (55) 6.4.3热储层热水容积储存量及所含热热量计算结果 (56) 6.5地热流体可采量的计算 (56) 6.5.1工作区地热流体可采量计算 (56) 6.5.2工作区可采地热流体资源所含热量计算 (56) 6.5.3可采地热流体可采量及所含热量计算结果 (57) 6.5.4地热资源储量及级别 (57) 6.6地热资源评价 (57) 6.6.1地热田规模划分 (57) 6.6.2地热流体开采潜力分析 (58) 6.6.3开采布井方案的确定 (58) 7 地热流体质量评价 (60) 7.1地热流体用途评价 (60) 7.1.1生活饮用水评价 (60) 7.1.2饮用天然矿泉水评价 (64) 7.1.3 医疗热矿水评价 (69) 7.1.4 农业灌溉用水评价 (71) 7.1.5 渔业用水评价 (71) 7.2地热流体腐蚀性评价 (75) 7.3地热流体结垢评价 (75) 8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 (77) 8.1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7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