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发生与发展规律

第二章美术发生与发展规律

一、美术发生的若干理论。

美术的发生问题被学术界称之为“斯芬克斯”之谜,

模仿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游戏说:席勒(德)斯宾塞(英)

巫术说:由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

劳动说:在美术发生的诸多理论中,劳动说为研究美术的发生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受到了众多美学家特别是马列主义美学家的重视。

准确地说,艺术产生的动力是复杂的,不是单一的,艺术应该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是一种合力推动,但占主导地位的无疑是劳动。

二、中国美术发展进程极其特点。

1、中国人对美术的感知方式。

主要是以味觉和触觉原型方式感知,我们曾经谈到的“羊大则美”,后来还有孔子的“五色令人目盲”。

比如中国汉字中的“闻”,既有嗅觉感知,又有听觉感知。

嗅觉、味觉和触觉就决定了:中国人的审美活动是必须去努力地接近对象,甚至要与审美对象融为一体,达到“物我两忘”和“天人合一”的境界。

2、中国人审美取向的哲学根基。

①儒家的审美价值取向。

a、中和之美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

中国的宫殿建筑布局,追求的不是单体建筑之美,而是整体之美。中国古建筑多是平面延展的,而西方古建筑多有向上生长的趋势。

b、壮美

论语中曾有“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论语·阳货》。北师大于丹教授曾这样解释:小人是指小孩子,意思是说女人就跟小孩子一样,过于宠溺她会恃宠而骄,不理她又会心生怨气。

可以看的出,儒家的审美价值是围绕着父权体制展开的,必然会产生一种与父权意识相适应的审美取向,那就是一种阳刚之美和雄壮之美,我们可以简称为壮美。

中国的山水画、李白的诗,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高远)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将进酒》李白

c、尽善尽美

中国人做事都是追求尽善尽美的,这也和儒家经典有关。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论语·八佾》

这种尽善尽美的哲学思考也影响着中国美术的发展走势,比如中国的瓷器艺术。

②道家的审美价值取向。

《道德经》和《庄子》

a、自然美

例子:中国的园林艺术。

b、空灵美(静谧)

c、秀美

③禅宗的审美价值取向。P401

3、中国美术理论中的主要研究范畴。

①形与神

“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悦。观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

——刘安《淮南子》西汉

意思是说,画佳人西施虽然很美,因为没有神采,所以并不让人喜欢;画勇士孟贲虽然眼睛很大,并没有令人生畏的气势,原因在于没有神气。

东晋画家顾恺之还提出过“以形写神”等概念,齐白石“绘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②笔和墨

在中国历史上,对于笔墨用法有重大革新的艺术家有哪些?

唐代:张璪发明了“破墨法”,所谓“破墨”即在画面趁湿时,用稍重的墨色横笔打点,使水墨交融,连成一片。张璪的“外师造化,中的心源”。

王默发明了“泼墨法”。顾名思义泼而成之,如泼水一般,一遍或者少遍墨。泼墨法中的干笔与飞白尤为重要,否则会变成满纸墨猪。行笔过程中还要求造型高度准确。泼墨法多呈水墨淋漓状。

五代:没骨法(黄荃首创)——主要是一种不见墨线轮廓,主要以色彩恽染的画法,多见于花鸟画技法中。

宋代:米氏云山

③意境

在“意境”中,“境”是基础,因为“境”是与生活相关联的景物,而情感正是由这种特定生活条件下的景物所引起的。“境”虽然是形成意境的基础,但在意境中起主导地位的仍然是情和意,因为情意虽然是从“境”中产生,但是,在美术中出现的景并不等同于自然形态中的景,而是“情中景”。

三、西方美术发展进程极其特点。

1、西方人对美术的感知方式。

以视、听为基础的审美感知方式,

P449

2、西方人审美取向的文化根基。

①希腊式文化

②基督教文化

《圣经》

四、美术发展的动力与基本规律。

1、美术发展的标志。

①美术语言的丰富

②美术内容的深化

③美术技术的提高

④美术形式的变迁

2、美术发展的动力。

哲学上说,事物的发展是受内外因影响的。

我们先来看看内因:

①美术家个人的作用。

②美术领域中内在矛盾的作用。

外因:

①自然环境

②社会环境

③人文环境

3、美术发展的意义。

①美术发展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志。

在现代系统论的视野里,美术系统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研究美术发展系统必须要通过美术系统与社会大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进行研究。

尤其是在胡书记倡导“科学发展观”的今天,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美术发展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美国的影视业,著名的好莱坞(Hollywood)电影公司都是目前美国高赢利、高创汇的产业。国外一些资深记者通过对中国人日常服装变化的分析,发现了中国经济的切实发展和中国物质文明程度的逐步提高。

②美术发展是人性进步的标志。

我们这里说谈的人性的进步,主要是指人的个体及整个人类社会,在美术发展的背景下,能够不断地获得自由与自觉。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XI)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

《庄子·逍遥游》让人们领略到了八极之妙,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山更比一山高”的画面。其实,这就好象人类对于自由与自觉的追寻一样,是没有至尽的,只有更好,而没有最好。

在14、15世纪,欧洲意大利等地区的文艺复兴既是美术的复兴,也是人性的觉醒。在经历了长达1000多年的中世纪美术程式化、宗教化的影响下,人们终于看到通过美术的变革与复苏,人的价值又重新得以肯定和尊重。

如果说,在人类社会的初级阶段,讲究的是“适者生存”,那么,当人类社会走向高级阶段时,“美者优存”也同样为成为必然的选择。

通过美术等艺术品的欣赏,甚至可以医治很多精神疾病,或者说,艺术疗法至少也能成为治疗心理疾病的一种辅助疗法。(绘画疗法和音乐疗法)

第一章美术的本质、价值与功能

导引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知北游》

羊大则美——《说文解字》

美术中的“人”

创作主体——艺术家;欣赏主体——欣赏者

传播主体管理主体

第一章美术的本质、价值与功能

一、美术的概念与本质。

1、关于美术概念问题。

一、从创作主体角度进行解释;二、从主客体的关系进行解释;三、从美术本体——形式角度进行解释。

①从创作主体解释美术——人的情感、心灵、欲望、娱乐等(这些都是抽象的)。

托尔斯泰(主张情感说的)曾经说:“真正的艺术作品除了才华之外还应具备真诚这个条件,既艺术家对他所描绘的事物有鲜明爱憎分明的真挚感情”。

无意识说——弗洛依德(奥地利)和荣格(瑞士)

他把人的个体一分为三:本我(原我)、自我(现实)和超我(理想化、道德化)。他着重关注的是人的无意识(潜意识),认为艺术家之所以需要创作是一种本能欲望的释放,以达到舒缓压抑的目的

②从主客体的关系进行解释。

a、理念说

美术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

美术是“影子的影子”(柏拉图)

“圣人以神法道,山水以形媚道”(宗柄)

b、模仿说

c、巫术说

③从美术本体——形式角度进行解释

据研究:最完美的人体:肚脐到脚底的距离/头顶到脚底的距离=0.618;最漂亮的脸庞:眉毛到脖子的距离/头顶到脖子的距离=0.618。

a、“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英)

否定再现,强调纯形式(如线条)的审美性质,给后期印象派绘画提供了理论依据。

李泽厚的“审美积淀论”对贝尔的理论加以完善。(推荐书目《美学三书》)

b、媒介说

c、情感符号说

d、“异质同构”说——阿恩海姆(美)

“异质同构”是“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格式塔”心理学认为:自然界的物理场(万有引力、电磁力等)和人的生理场与心理场之间,存在着“力”的样式、内在结构的根本一致性。

2、美术的本质

①美术的社会本质

社会性是美术的首要本质。

美术与政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美术与道德

“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六经)同功,四时并运。”

——张彦远(唐)《历代名画记》

②美术的认识本质

“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装,冬山惨淡而如睡。”

——《林泉高致集》郭熙

a、美术与宗教

宗教反映的是虚幻的社会生活,而美术反映的是真实的社会生活。

中国的宗教美术基本上是佛教美术,尤其是石窟艺术,中国有三大石窟: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

西方的宗教美术主要是基督教美术。

哲学是运用抽象的思维来认识世界,而美术则依靠视觉形象来认识世界。哲学与美术的区别还在于:哲学依靠的是理性,而美术除了依靠理性之外,还强调人们的情感和审美感受。

③美术的审美本质

a自然关系——人与自然产生的实践关系。(其实审美关系就蕴涵其中)

b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审美关系:是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发生美学上的关系。

④美术的历史本质P135

“美术当随时代”

二、美术的价值与功能。

1、审美认识功能

美术的审美认识功能是指通过美术创作和鉴赏美术作品,艺术家和欣赏者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人、生活、社会、世界以及历史等。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指出了文艺具有两方面的认识功能,一方面是文艺“可以观”世事之变更,具有认识社会和历史的作用;另一方面,“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艺术还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现象,增长见识。

2、审美教育功能。

审美教育功能,是指美术能够熏陶和感染人们的思想情感,净化人们的灵魂,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引起人们思想、情感、理想、追求上的深刻变化,使之得到一种道德的规范,引导人们正确地理解和认识人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

——陆机(西晋)

3、审美娱乐功能。

所谓审美娱乐功能是指通过美术创作和美术鉴赏活动,人们可以获得生理上、心理上的轻松愉悦,享受到人生的乐趣和生活的美。

(元)倪瓒曾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画画就如K 歌一样,不是为追名逐利和升官发财,以平和心态把其视为娱乐。

总结:美术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不是孤立的,我们应当将三者统一起来理解和

认识。它们都是以审美为前提的,所以,美术的认识功能不同于自然科学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不同于道德的教育功能,娱乐功能也不同于体育休闲的娱乐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