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竖向设计

道路竖向设计
道路竖向设计

道路竖向设计

竖向设计是道路设计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一般市政道路的线型、横断面以及路面结构都在城市规划中已经确定,可调整的空间非常有限,但是道路竖向设计却是千变万化,可以设计出很多方案,如何使道路竖向设计更科学、更合理、更符合实际情况,这是需要研究的问题,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阐述竖向设计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1、纵坡坡度拟定原则

1)从汽车的行驶方面考虑,根据汽车的动力性能、行车速度、行车安全、驾驶条件等因素拟定不同的道路坡度。一般城市道路纵坡度0.5%≤i≤2.5%,i=0.5%是保证路面排水的最小坡度,但是像一般平原地区,例如北京,地势平坦,纵坡坡度不满足大于最小纵坡度的要去,这种情况下,可适当降低标准,坡度控制在0.2%以上也是可以的。另外2.5%的坡度是自行车最大爬坡坡度,城市道路中自行车较多,要充分考虑自行车的行驶条件。

2)交叉口范围的道路纵坡坡度要≤2%,如果困难可以控制在3%以内。交叉口是车辆与行人汇集、转向和疏散的必经之地,如果坡度过大,车辆停止不及,失去控制,造成追尾、侧滑、失灵等交通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3)城市道路纵坡宜缓顺,起伏不宜频繁。当道路设计纵坡度大于贵的的推荐值时,应控制坡长,以减少低档而增加的燃料消耗,另外还减少事故的发生,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2、线位标高确定原则

1)城市道路标高应略低于临街建筑物的地坪标高,以保证建筑物的出入口平缓,以及自建建筑向路面排水的通畅。一般道路线位标高应比临街建筑物的地坪标高低20~30cm左右。2)道路起终点标高的确定。如果有已建的道路,则以现状道路边缘的路面标高为施工道路的终点标高,与现状路顺接。如果没有已建道路,不仅要考虑起终点的标高对于本路的合理性和经济性,还要充分考虑道路再延伸线和与之相交道路延伸线与周围环境的协调、自然的和谐。避免延伸线出现大填大挖,避免延伸线纵断不合理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洪水水位和地下水位。大部分路面和路基在浸水的情况下强度会减弱,路基设计标高应位于洪水水位或者地下水位以上,对于城市道路,路基标高应位于50年或25年一遇洪水水位以上0.5米,最高标准为100年一遇洪水水位。路基设计标高应使路槽底面与地下水位之间有0.5~1.0m的高差。但是城市道路由于路面标高的限制,使路基处于地下水位以下时,则可采用加固路基的方法。

4)构造物和附属设施的净空。城市道路汽车最小净空高为4.5m,无轨电车最小净空高为5.0m,有轨电车最小净高为5.5m,自行车、行人道最小净高为2.5m,其它非机动车到的净高为3.5m。

5)与排水方案相结合,利用现状地形、地貌,结合雨、污水方案,使道路尽可能沿排水方案进行竖向设计,如条件不允许,也尽可能满足条件。

3、正确处理道路标高与地下管道埋深的关系

道路竖向设计应满足现状及新设地下管道的覆土要求,有矛盾时应从调整道路纵断设计和处理地下管道两方面综合考虑以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一般地下管道必须保持管顶最小覆土厚度70cm,为使管道内的水能自然流出,管道必须设计有纵坡,为避免地下管道最后段的埋深过大,道路纵坡在同一个排水方向段内应尽量避免有反坡存在,如因地形条件复杂必须设反坡时,也应尽可能降低反坡的坡度和坡长,当道路纵坡无法迁就管理埋深的时候,则可埋深达到5m时将管道分段,利用泵站将水位抬升后再沿下一段管道流出。

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常用方法比较分析

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常用方法比较分析 摘要:竖向设计是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的重要内容,目前常用的设计方法主要有方格网法、设计等高线法、Coons曲面法、圆心法、等分法,由于平交口的多样性及其设计的复杂性,以上几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势及局限性。本文对常用的几种设计方法的计算原理、设计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宜于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法,对于提高工程设计的效率和质量及行车的舒适性都极具意义。 关键词: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方格网法;设计等高线法;Coons曲面法;圆心法;等分法 0 引言 道路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的任务是确定与周边道路及建筑地坪标高相协调的平顺设计表面,并满足行车舒适、排水通畅、工程量小、美观等要求,其主要内容是计算竖向设计高程。由于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具有多种复杂的设计形式,加之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广泛应用,也随之产生了多种设计方法,其中目前常用的设计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格网法、设计等高线法、Coons曲线法、圆心法、等分法。对各种设计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各种方法的计算原理及适用特点、优势及局限性,进而针对不同的工程项目情况选用适当的设计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道路交叉口设计表面平顺程度和行车舒适程度,并有效的减轻设计人员的劳动强度及提高设计工作效率。 1 方格网法与设计等高线法 1.1方格网法 如图1所示,已知交叉口中心点A及其设计高程HA,相交道路半幅宽w1、w2,道路中线(路脊线)的纵坡坡度iv1、iv2,横向路拱坡度it1、it2,路缘石曲线半径R、曲线起终点(切点)D、E;分别过点D、E作路脊线的垂线DB、EC,其中点B、C为垂足;延长BD及CE交于点O,当路缘石曲线为圆曲线时,该点为圆心;根据路脊线纵坡可计算出点B、C的设计高程HB、HC,再通过路拱横坡可得到点D、E的设计高程HD、HE。 方格网法以路脊线及与之垂直的横断面线为高程计算线(如图1所示)。计算网格点N的设计高程时,先过点N作与其距离最近的路脊线的垂线NQ(点Q为垂足),根据路脊线坡度计算点Q的高程,再由路拱横坡即可得到点N的高程[1,2]。路缘石曲线与网格线交点(图1中点F、G)的高程,可依据邻近格点插值计算得到。 由此可见,当网格点与两侧路脊线的距离相等时,采用方格网法将可能得到两个不同的高程值;由于高程计算线严格与道路中心线垂直,故不能考虑右转车道的行车舒适性,在交叉口中心附近区域直行车道及右转车道表面均不能平顺过渡,该方法只适合于普通的小型交叉口;但方格网法便于设计、计算和施工,其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年版)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年版)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 ode f or d esign of u rban r oad e ngineering (2016年版) 2012-01-11发布2012-05-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 修订说明 本次局部修订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函[2015]274号)的要求,由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对《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进行修订而成。 本次局部修订依据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道路提出的相关要求,对原有条文中道路分隔带及绿化带宽度、道路横坡坡向、路缘石形式、道路路面以及绿化带入渗及调蓄要求、道路雨水排除原则等相应修改或补充规定。本次局部修订条文合计9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 1.补充了需要在道路绿化带或分隔带中设置低影响开发设施时,绿化带或分隔带的宽度要求,以及各种设施间的设计要求。 2.增加立缘石的类型和布置型式。 3.细化了道路横坡的坡向规定。

4.按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补充道路雨水低影响开发设计的原则和要求。 5.按《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修订的内容,调整了道路排水采用的暴雨强度的重现期规定。 6.补充了低影响开发设施内植物的种植要求。本规范中下划线为修改的内容,用黑体字表示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 性条文的解释,由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北大街32号3号楼(市政总院大厦),邮政编码:100082) 本次局部修订的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员、主要审查人员: 主编单位: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重庆市设计院 主要起草人员:和坤玲王晓华杨斌盛国荣

改善城市道路交叉口的方法

改善城市道路交叉口的方法 摘要:本文介绍了交叉口交通改善设计的主要内容,具体阐述了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的一般方法和具体完善的措施,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叉口改善设计机动车辆 前言:近年来随着机动车辆的迅猛增长,城市道路的交通压力日渐增大,各大城市对旧城改造及城市道路建设的投入也不断扩大。通过强化交通管理,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城市交通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由于城市机动车辆增长太快,交通需求远大于供给,以致城市道路网负荷过大,城市交通日趋拥挤,道路交叉口经常出现车辆排队等候现象,高峰期间更是拥挤不堪。道路交通的拥挤不仅导致交通事故的增加,还产生了大量的废气排放和噪音,造成城市环境污染的加剧。本文针对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的方法和改善予以分析探讨。 1 交叉口交通改善设计的主要内容 在多数城市道路交叉口中,由于对道路路段、路口的几何设计、信号配置及路面构筑物等因素缺乏整体的考虑,交通工程设计不够协调,从而对交叉口交通产生不利影响,使之成为路网交通的瓶颈。从调查情况看,此类问题在城市道路交通阻塞点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合理、迅速地解决这类问题,对于缓解路网压力、疏解地区交通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城市道路交叉口交通改善设计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①适当增加交叉口进口车道数,进一步明确车道功能;②选择适当的车道宽度,合理组织行人、非机动车穿越路口;③改善交叉口信号配置;④强化交叉口交通管理措施,减少绿灯损失时间;⑤合理布置和安排交叉口附近公交站点及公交线路,减少对主线行车的干扰。 2 城市道路交叉口的一般设计方法 2.1 交叉口的选择 交叉口位置的选择是确定一个理想和最佳交叉门的首要条件。交叉口的位置一般根据交叉道路的等级、计算行车速度、转向车流的分布和交通量、自然条件和地形条件等因素选定,重点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2.1.1 平面线型 平面线型的选择对交叉口有较大的影响。一般选择在既有路为直线段的位置上最为合适,这对行车安全,减少交叉长度和占地均是较优的。如果必须在曲线上衔接,也应尽量在大半径曲线上(不设超高的曲线),避免和小半径曲线上,因为它对路面平顺衔接,行车安仝和占地都是小利的。衔接要尽量考虑正交或较大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年版)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 ode f or d esign of u rban r oad e ngineering (2016年版) 2012-01-11发布2012-05-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 修订说明 本次局部修订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函[2015]274号)的要求,由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对《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进行修订而成。 本次局部修订依据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道路提出的相关要求,对原有条文中道路分隔带及绿化带宽度、道路横坡坡向、路缘石形式、道路路面以及绿化带入渗及调蓄要求、道路雨水排除原则等相应修改或补充规定。本次局部修订条文合计9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补充了需要在道路绿化带或分隔带中设置低影响开发设施时,绿化带或分隔带的宽度要求,以及各种设施间的设计要求。 2.增加立缘石的类型和布置型式。 3.细化了道路横坡的坡向规定。 4.按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补充道路雨水低影响开发设计的原则和要求。 5.按《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修订的内容,调整了道路排水采用的暴雨强度的重现期规定。 6.补充了低影响开发设施内植物的种植要求。 本规范中下划线为修改的内容,用黑体字表示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北大街32号3号楼(市政总院大厦),邮政编码:100082) 本次局部修订的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员、主要审查人员: 主编单位: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重庆市设计院 主要起草人员:和坤玲王晓华杨斌盛国荣 审查人员:张辰包琦玮李俊奇赵锂白伟岚任心欣 5 横断面

道路竖向设计

道路竖向设计 竖向设计是道路设计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一般市政道路的线型、横断面以及路面结构都在城市规划中已经确定,可调整的空间非常有限,但是道路竖向设计却是千变万化,可以设计出很多方案,如何使道路竖向设计更科学、更合理、更符合实际情况,这是需要研究的问题,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阐述竖向设计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1、纵坡坡度拟定原则 1)从汽车的行驶方面考虑,根据汽车的动力性能、行车速度、行车安全、驾驶条件等因素拟定不同的道路坡度。一般城市道路纵坡度0.5%≤i≤2.5%,i=0.5%是保证路面排水的最小坡度,但是像一般平原地区,例如北京,地势平坦,纵坡坡度不满足大于最小纵坡度的要去,这种情况下,可适当降低标准,坡度控制在0.2%以上也是可以的。另外2.5%的坡度是自行车最大爬坡坡度,城市道路中自行车较多,要充分考虑自行车的行驶条件。 2)交叉口范围的道路纵坡坡度要≤2%,如果困难可以控制在3%以内。交叉口是车辆与行人汇集、转向和疏散的必经之地,如果坡度过大,车辆停止不及,失去控制,造成追尾、侧滑、失灵等交通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3)城市道路纵坡宜缓顺,起伏不宜频繁。当道路设计纵坡度大于贵的的推荐值时,应控制坡长,以减少低档而增加的燃料消耗,另外还减少事故的发生,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2、线位标高确定原则 1)城市道路标高应略低于临街建筑物的地坪标高,以保证建筑物的出入口平缓,以及自建建筑向路面排水的通畅。一般道路线位标高应比临街建筑物的地坪标高低20~30cm左右。2)道路起终点标高的确定。如果有已建的道路,则以现状道路边缘的路面标高为施工道路的终点标高,与现状路顺接。如果没有已建道路,不仅要考虑起终点的标高对于本路的合理性和经济性,还要充分考虑道路再延伸线和与之相交道路延伸线与周围环境的协调、自然的和谐。避免延伸线出现大填大挖,避免延伸线纵断不合理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洪水水位和地下水位。大部分路面和路基在浸水的情况下强度会减弱,路基设计标高应位于洪水水位或者地下水位以上,对于城市道路,路基标高应位于50年或25年一遇洪水水位以上0.5米,最高标准为100年一遇洪水水位。路基设计标高应使路槽底面与地下水位之间有0.5~1.0m的高差。但是城市道路由于路面标高的限制,使路基处于地下水位以下时,则可采用加固路基的方法。 4)构造物和附属设施的净空。城市道路汽车最小净空高为4.5m,无轨电车最小净空高为5.0m,有轨电车最小净高为5.5m,自行车、行人道最小净高为2.5m,其它非机动车到的净高为3.5m。 5)与排水方案相结合,利用现状地形、地貌,结合雨、污水方案,使道路尽可能沿排水方案进行竖向设计,如条件不允许,也尽可能满足条件。 3、正确处理道路标高与地下管道埋深的关系 道路竖向设计应满足现状及新设地下管道的覆土要求,有矛盾时应从调整道路纵断设计和处理地下管道两方面综合考虑以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一般地下管道必须保持管顶最小覆土厚度70cm,为使管道内的水能自然流出,管道必须设计有纵坡,为避免地下管道最后段的埋深过大,道路纵坡在同一个排水方向段内应尽量避免有反坡存在,如因地形条件复杂必须设反坡时,也应尽可能降低反坡的坡度和坡长,当道路纵坡无法迁就管理埋深的时候,则可埋深达到5m时将管道分段,利用泵站将水位抬升后再沿下一段管道流出。

道路交叉口设计

Ch6 道路交叉口设计 【本章主要内容】 §6-1交叉口交通分析和设计要求 §6-2交叉口的形式和选择 §6-3交叉口的交通组织设计 §6-4交叉口的视距 §6-5交叉口的转角缘石半径 §6-6交叉口的拓宽设计 §6-7交叉口的环形设计 §6-8交叉口的立面设计 【本章学习要求】 了解交叉口的交通特征、设计要求、交通组织设计,掌握几种常用交叉口的类型及设计、计算方法。 重点:普通交叉口、拓宽式交叉口、环形交叉口的设计内容和方法。 难点:交叉口的立面计算。

§6-1交叉口交通分析和设计要求 了解交叉口交通的基本特性,掌握减少冲突点的途径。 交叉口是道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路交通的咽喉。车辆和行人汇集、转换方向、相继通过。降低车速、阻滞交通、易发生交通事故,耽误行程时间。平面交叉口是城市道路网最常见的一种节点形式,它们对道路网的交通状况影响很大,因此,平面交叉口是城市道路设计的重点内容之一。 1 交叉口的特征 1.1 交通特征 1)交通流在交叉口要产生危险点 分流点—来自同一方向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开的地点。 冲突点—来自不同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互相交叉的地点。 合流点—来自不同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角度向同一方向汇合的地点。 2)交叉口交通复杂行车状态复杂。车辆进入交叉口要减速、制动,出交叉口时又要起步、加速,均为变速行驶,使行车的惯性阻力增加。 交通干扰复杂。交叉口一般处于人口集中的繁华地区,行人、非机动车在交叉口转换方向,使交通干扰更为复杂。 1.2 构造特征 共有的公共平面,在几何上应满足各条道路的平、纵面线形和排水的要求。 2 改善交叉口交通的基本途径 2.1 使交通流线在时间上分离 如装置自动交通信号灯、由交警指挥、限制通行时间等。 2.2 使交通流线在平面上分离 1)设置专用车道; 2)合理组织、变左转为右转;如设环岛、街坊绕行等 3)组织渠化交通;如使用划线、绿带、交通岛和各种标志等 2.3 使交通流线在空间上分离 设置立体交叉。 3交叉口设计的内容及基本要求 3.1 设计内容 1)正确选择交叉口类型;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doc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的通知 建标[1994]808号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250号文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五年九月一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上海同济大学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一九九五年一月十四日 1总则 1.0.1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的运转效能,提供安全、高效、经济、舒适和低公害的交通条件,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类城市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1.0.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以市区内的交通规划为主,处理好市际交通与市内交通的衔接、市域范围内的城镇与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 1.0.4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必须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满足土地使用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发挥城市道路交通对土地开发强度的促进和制约作用。 1.0.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包括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两个组成部分。 1.0.6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6.1确定交通发展目标和水平;

1.0.6.2确定城市交通方式和交通结构; 1.0.6.3确定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布局、城市对外交通和市内的客货运设施的选址和用地规模; 1.0.6.4提出实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技术经济对策; 1.0.6.5提出有关交通发展政策和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建议。 1.0.7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7.1确定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各种交通的衔接方式、大型公共换乘枢纽和公共交通场站设施的分布和用地范围; 1.0.7.2确定各级城市道路红线宽度、横断面形式、主要交叉口的形式和用地范围,以及广场、公共停车场、桥梁、渡口的位置和用地范围; 1.0.7.3平衡各种交通方式的运输能力和运量; 1.0.7.4对网络规划方案作技术经济评估; 1.0.7.5提出分期建设与交通建设项目排序的建议。 1.0.8城市客运交通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结合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组成公共交通、个体交通优势互补的多种方式客运网络,减少市民出行时耗。 1.0.9城市货运交通宜向社会化、专业化、集装化的联合运输方式发展。 1.0.10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1总则 1.0.1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的运转效能,提供安全、高效、经济、舒适和低公害的交通条件,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类城市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竖向规划设计

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JJ83-99) [2007-10-10] 【字号:大 | 中 | 小】【背景色】 1 总则 1.0.1 为规范城市用地竖向规划基本技术要求,提高城市规划质量和规划管理水平,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各类城市的用地竖向规划。 1.0.3城市用地竖向规划应遵循下列原则: 1 安全、适用、经济、美观; 2 充分发挥土地潜力,节约用地; 3 合理利用地形、地质条件,满足城市各项建设用地的使用要求; 4 减少土石方及防护工程量; 5 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增强城市景观效果。 1.0.4 城市用地竖向规划根据城市规划各阶段的要求,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 制定利用与改造地形的方案; 2 确定城市用地坡度、控制点高程、规划地面形式及场地高程; 3 合理组织城市用地的土石方工程和防护工程; 4 提出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景观的规划要求。 1.0.5 城市用地竖向规划除执行本规划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城市用地竖向规划vertical planning on urban field 城市开发建设地区(或地段),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石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2.0.2高程elevation 以大地水准作为基准面,并作零点(水准原点)起算地面各测量点的垂直高度。 2.0.3土石方平衡equal of cut and fill 在某一地域内挖方数量与填方数量平衡。 2.0.4防护工程protection engineering 防止用地受自然危害或人为活动影响造成土体破坏而设置的保护性工程.如护坡、挡土墙、

交叉口竖向设计原则、要点解析

交叉口竖向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要点 问题: 交叉口里有竖曲线怎么办? 1。交叉口里有竖曲线的话,标高要人为调吗? 2。程序生成基本控制点后,还想再设一些控制点的话,“控制点定义”这一项程序不认可,算出的结果与所设置的控制点不相符。 回答: 交叉口竖曲线已经基本做好了。采用的是读道路设计标高文件的方法。如果你有兴趣,我可以将补丁发给你。(仅供测试) 2 如果用的是计算线法那么就只有路脊线及边界线上的控制点起作用。另外,图面没有计算线时程序是根据基本参数进行计算的。所以如果定义了其他控制点或改变了基本控制点的标高、位置的话,需要先在图面生成计算先后再生成等高线或角点标高。 1 交叉口竖向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要点 交叉口竖向设计是为解决相交道路间、交叉口以及周围建筑物在立面位置上的行车、排水和建筑艺术诸方面的协调和统一,合理确定交叉口范围内相交道路共同构筑面上各个点的设计标高,以使相交道路在交叉口范围内能获得一个平顺的面,从而保证交通安全、排水通畅和建筑造型的美观和谐[1][2]。 交叉口竖向设计有如下基本原则和要点: (1) 通过交叉口的主要道路可保持其设计纵坡、横坡不变。 (2) 公路等级相同的道路交叉,当交通量相近时,设计时应尽可能使相交道路的纵坡大致相等,且差值不大于0.5%为宜。当彼此纵坡不同时,一般可保持相交道路的设计纵坡不变,并改变较小纵坡道路的横断面使其与纵坡较大道路的纵坡相一致。 (3) 为了利于排水,设计时至少应有一条道路的纵坡能将交叉口范围内汇流的地面水排出。车行道两侧的边沟纵坡不宜小于0.3%。并在该条道路交叉口路缘石转角曲线的切点处设置必要的雨水口以截住来水。 (4) 在较平坦地形设置交叉口,其竖向设计宜采用伞形。即适当提高交叉口中心控制点的设计标高并以此控制点为中心沿路脊线向四周倾斜,以利排水、行车、美观和衔接处理。 (5) 交叉口范围内由于车速通常小于公路各等级的设计车速,故要求横坡平缓。通常情况下其横坡不大于直线路段设计横断面的横坡度。 (6) 平面交叉的交叉角以直角或接近直角为宜。当受地形及其它持殊情况限制必须斜交时要进行专门的交叉口设计。 2 常用的交叉口竖向设计方法 交叉口的竖向设计一般有以下三种方法[3]: (1) 方格网法: 在交叉口范围内,以相交道路的中心线为坐标基线打出5m×5m或10m×10m的方格网,测出各方格点的地面标高,计算确定设计标高和挖、填施工高度的方法即为方格网法。 方格网法便于施工放样,通常适用于道路正交或接近于正交的简单交叉口设计。 (2) 设计等高线法:

道路交叉口设计

Ch6道路交叉口设计 【本章主要内容】 §6-1交叉口交通分析和设计要求 §6-2交叉口的形式和选择 §6-3交叉口的交通组织设计 §6-4交叉口的视距 §6-5交叉口的转角缘石半径 §6-6交叉口的拓宽设计 §6-7交叉口的环形设计 §6-8交叉口的立面设计 【本章学习要求】 了解交叉口的交通特征、设计要求、交通组织设计,掌握几种常用交叉口的类型及设计、计算方法。 重点:普通交叉口、拓宽式交叉口、环形交叉口的设计内容和方法。 难点:交叉口的立面计算。

直行§6-1交叉口交通分析和设计要求 了解交叉口交通的基本特性,掌握减少冲突点的途径。 交叉口是道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路交通的咽喉。车辆和行人汇集、转换方向、相继通过。降低车速、阻滞交通、易发生交通事故,耽误行程时间。 平面交叉口是城市道路网最常见的一种节点形式,它们对道路网的交通状况影响很大,因此,平面交叉口是城市道路设计的重点内容之一。 1交叉口的特征 1.1交通特征 1)交通流在交叉口要产生危险点 分流点—来自同一方向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开的地点。 冲突点—来自不同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互相交叉的地点。 合流点—来自不同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角度向同一方向汇合的地点。 当相交道路均为双车道时,各类危险点数目如表: 三条四条五条n条 分流点3815n(n-2) 合流点3815n(n-2) 冲突左转点3 31245 1650 045 n2(n-1)(n-2)/6 冲突点是交叉口的最危险点,而产生冲突点最多的是左转车辆。 2)交叉口交通复杂行车状态复杂。车辆进入交叉口要减速、制动,出交叉口时又要起步、加速,均为变速行驶,使行车的惯性阻力增加。 交通干扰复杂。交叉口一般处于人口集中的繁华地区,行人、非机动车在交叉口转换方向,使交通干扰更为复杂。 1.2构造特征 共有的公共平面,在几何上应满足各条道路的平、纵面线形和排水的要求。 2改善交叉口交通的基本途径 2.1使交通流线在时间上分离 如装置自动交通信号灯、由交警指挥、限制通行时间等。 2.2使交通流线在平面上分离 1)设置专用车道; 2)合理组织、变左转为右转;如设环岛、街坊绕行等 3)组织渠化交通;如使用划线、绿带、交通岛和各种标志等 2.3使交通流线在空间上分离 设置立体交叉。 3交叉口设计的内容及基本要求

关于道路竖向设计影响因素的分析

竖向设计是道路设计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一般市政道路的线型、横断面以及路面结构都在城市规划中已经确定,可调整的空间非常有限,但是道路竖向设计却是千变万化,可以设计出很多方案,如何使道路竖向设计更科学、更合理、更符合实际情况,这是需要研究的问题,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阐述竖向设计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1、纵坡坡度拟定原则 1)从汽车的行驶方面考虑,根据汽车的动力性能、行车速度、行车安全、驾驶条件等因素拟定不同的道路坡度。一般城市道路纵坡度0.5%≤i≤2.5%,i=0.5%是保证路面排水的最小坡度,但是像一般平原地区,例如北京,地势平坦,纵坡坡度不满足大于最小纵坡度的要去,这种情况下,可适当降低标准,坡度控制在0.2%以上也是可以的。另外2.5%的坡度是自行车最大爬坡坡度,城市道路中自行车较多,要充分考虑自行车的行驶条件。 2)交叉口范围的道路纵坡坡度要≤2%,如果困难可以控制在3%以内。交叉口是车辆与行人汇集、转向和疏散的必经之地,如果坡度过大,车辆停止不及,失去控制,造成追尾、侧滑、失灵等交通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3)城市道路纵坡宜缓顺,起伏不宜频繁。当道路设计纵坡度大于贵的的推荐值时,应控制坡长,以减少低档而增加的燃料消耗,另外还减少事故的发生,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2、线位标高确定原则 1)城市道路标高应略低于临街建筑物的地坪标高,以保证建筑物的出入口平缓,以及自建建筑向路面排水的通畅。一般道路线位标高应比临街建筑物的地坪标高低20~30cm左右。 2)道路起终点标高的确定。如果有已建的道路,则以现状道路边缘的路面标高为施工道路的终点标高,与现状路顺接。如果没有已建道路,不仅要考虑起终点的标高对于本路的合理性和经济性,还要充分考虑道路再延伸线和与之相交道路延伸线与周围环境的协调、自然的和谐。避免延伸线出现大填大挖,避免延伸线纵断不合理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洪水水位和地下水位。大部分路面和路基在浸水的情况下强度会减弱,路基设计标高应位于洪水水位或者地下水位以上,对于城市道路,路基标高应位于50年或25年一遇洪水水位以上0.5米,最高标准为100年一遇洪水水位。路基设计标高应使路槽底面与地下水位之间有0.5~1.0m的高差。但是城市道路由于路面标高的限制,使路基处于地下水位以下时,则可采用加固路基的方法。 4)构造物和附属设施的净空。城市道路汽车最小净空高为4.5m,无轨电车最小净空高为5.0m,有轨电车最小净高为5.5m,自行车、行人道最小净高为2.5m,其它非机动车到的净高为3.5m。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年版)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ode for design of urban road engineering (2016年版) 2012-01-11发布2012-05-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 修订说明 本次局部修订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函[2015]274号)的要求,由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对《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进行修订而成。 本次局部修订依据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道路提出的相关要求,对原有条文中道路分隔带及绿化带宽度、道路横坡坡向、路缘石形式、道路路面以及绿化带入渗及调蓄要求、道路雨水排除原则等相应修改或补充规定。本次局部修订条文合计9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补充了需要在道路绿化带或分隔带中设置低影响开发设施时,绿化带或分隔带的宽度要求,以及各种设施间的设计要求。 2.增加立缘石的类型和布置型式。 3.细化了道路横坡的坡向规定。 4.按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补充道路雨水低影响开发设计的原则和要求。 5.按《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修订的内容,调整了道路排水采用的暴雨强度的重现期规定。 6.补充了低影响开发设施内植物的种植要求。 本规范中下划线为修改的内容,用黑体字表示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北京市市政工程

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北大街32号3号楼(市政总院大厦),邮政编码:100082) 本次局部修订的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员、主要审查人员: 主编单位: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重庆市设计院 主要起草人员:和坤玲王晓华杨斌盛国荣 审查人员:张辰包琦玮李俊奇赵锂白伟岚任心欣 5 横断面 5.3 横断面组成及宽度 5.3.4 路侧带可由人行道、绿化带、设施带等组成(图5.3.4),路侧带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图5.3.4 路侧带 1 人行道宽度必须满足行人安全顺畅通过的要求,并应设置无障碍设施。人行道最小宽度应符合表5.3.4的规定。 表

平面交叉竖向设计

浅谈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竖向设计 浅谈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竖向设计 谭利英 摘要:基于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竖向设计的目的、原则,本文介绍了目前比较常用的平面交叉口的竖向设计方法,讨论了复杂交叉口的竖向设计方法,对目前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竖向设计方法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关键词: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交叉口竖向设计。 在城市道路设计中,由于道路的纵横交错而形成很多交叉口。交叉口是道路交通的咽喉,相交道路的各种车辆和行人都要在交叉口处汇集、通过,因此交叉口的设计在整个道路设计中显得特别重要。交叉口设计内容包括平面设计和竖向设计两个部分,本文讨论了交叉口的竖向设计。 1 交叉口竖向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要点 交叉口竖向设计是为解决相交道路间、交叉口以及周围建筑物在立面位置上的行车、排水和建筑艺术诸方面的协调和统一,合理确定交叉口范围内相交道路共同构筑面上各个点的设计标高,以使相交道路在交叉口范围内能获得一个平顺的面,从而保证交通安全、排水通畅和建筑造型的美观和谐[1][2]。 交叉口竖向设计有如下基本原则和要点: (1) 通过交叉口的主要道路可保持其设计纵坡、横坡不变。 (2) 公路等级相同的道路交叉,当交通量相近时,设计时应尽可能使相交道路的纵坡大致相等,且差值不大于0. 5%为宜。当彼此纵坡不同时,一般可保持相交道路的设计纵坡不变,并改变较小纵坡道路的横断面使其与纵坡较大道路的纵坡相一致。 (3) 为了利于排水,设计时至少应有一条道路的纵坡能将交叉口范围内汇流的地面水排出。车行道两侧的边沟纵坡不宜小于0.3%。并在该条道路交叉口路缘石转角曲线的切点处设置必要的雨水口以截住来水。 (4) 在较平坦地形设置交叉口,其竖向设计宜采用伞形。即适当提高交叉口中心控制点的设计标高并以此控制点为中心沿路脊线向四周倾斜,以利排水、行车、美观和衔接处理。 (5) 交叉口范围内由于车速通常小于公路各等级的设计车速,故要求横坡平缓。通常情况下其横坡不大于直线路段设计横断面的横坡度。 (6) 平面交叉的交叉角以直角或接近直角为宜。当受地形及其它持殊情况限制必须斜交时要进行专门的交叉口设计。 2 常用的交叉口竖向设计方法 交叉口的竖向设计一般有以下三种方法[3]: (1) 方格网法: 在交叉口范围内,以相交道路的中心线为坐标基线打出5m×5m或10m×10m的方格网,测出各方格点的地面标高,计算确定设计标高和挖、填施工高度的方法即为方格网法。 方格网法便于施工放样,通常适用于道路正交或接近于正交的简单交叉口设计。 (2) 设计等高线法: 设计等高线法是在交叉口设计范围内,选定路脊线和划分标高计算线网,算出路脊线和标高计算线网上各点的设计标高,最后勾划出设计等高线并计算出各点填、挖施工高度的方法。 设计等高线法与方格网法相比,能更清晰地反映交叉口的实际地形和竖向设计形状;但存在着设计等高线上各点位置不易放样的缺点。该法普遍用于一般道路的交叉口设计。 (3) 方格网设计等高线法: 方格网设计等高线法是前两种方法的结合,集两者之长处。它先采用设计等高线法设计计算,再进一步利用内插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1.1 道路几何设计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1.0.3 在道路设计中应考虑残疾人的使用要求。 2.1.2除快速路外,每类道路按照所在城市的规模、设计交通量、地形等分为I、II、III。大城市应采用各类道路中的I级标准;中等城市应采用II级标准;小城市应采用III级标准。有特殊情况需变更级别时,应做技术经济论证,报规划审批部门批准。 2.2.1计算行车速度的规定见表2.2.1。当旧路改建有特殊困难,如商业街、文化街等。经技术经济比较认为合理时,可适当降低计算行车速度,但应考虑夜间行车安全。 2.4.1城市道路建筑限界见图2.4.1。顶角抹角宽度应与机动车道侧向净宽一致。最小净高见表2.4.1。建筑限界内不得有任何物体侵入。

2.5.1道路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设计年限规定如下:快速路、主干路为20a,次干路为15a;支路为10~15a。(代表年) 2.5.2路面结构达到临界状态的设计年限规定如下: 二、沥青混凝土路面,沥青碎石路面与沥青贯入式碎(砾)石路面为15a。支路修筑沥青混凝土等高级路面时,可采用10a。 三、沥青表面处治路面为8a。 四、粒料路面为5a。 2.8.1地震区的道路工程及重要的附属构筑物应按国家规定工程所在地区的设防烈度,进行抗震设防。 4.3.2快速路应设中间分车带,不得采用双黄线。 4.5.2路侧带各组成部分的宽度确定如下: 一、人行道宽度必须满足行人通行的安全和顺畅。 5.1.3道路的圆曲线半径应采用大于或等于表5.1.3规定的不设超高最小半径值。 5.1.6圆曲线半径小于表5.1.3中不设超高最小半径时,在圆曲线范围内应设超高。 5.1.9圆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250m时,应在圆曲线内侧按表5.1.9的规定加宽。

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

城市道 路设计 学校: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院系: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专业:土木工程(道路桥梁方向) 题目中州大道与郑汴路交叉口设计指导教师:杨广军 学号: 110905125 姓名:彭怀力

目录 一、交叉口交通改善设计的主要内容 (1) 二、城市道路交叉口的一般设计方法 (1) 2.1交叉口的选择 (1) 2.2衔接方式的确定 (2) 2.3连接纵坡 (3) 三、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的完善 (3) 3.1平面口立面设计 (3) 3.2对交叉口进行去渠设计 (3) 四、平面交叉口去化设计要点 (4) 4.1进口道适当拓宽,与路段通行能力相匹配 (4) 4.2停车视距、路缘石半径、车道宽度满足要求 (4) 4.3利用渠化岛保持交通流畅,减少交通隐患 (5) 4.4设置行人过街安全岛,合理组织自行车交通 (5) 4.5重视交叉口景观,合理设置交叉口绿化 (5) 五、平面交叉口现状及改善 (5) 1. 兰州市交叉口特色................................................ (5) 2. 渠化设计方法 ................................................... (6) 3. 结语 (8) 六、中州大道与郑汴路交叉口交通立交设计.................................. .9 6.1立交概述......................................................... .9 6.2立交的功能.......................................................... .9 6.3互通式立交.......................................................... .9 6.4中州大道与郑汴路交叉口现状...................................... .1.1 七、结语 (13)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1.1道路几何设计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1.0.3在道路设计中应考虑残疾人的使用要求。 2.1.2除快速路外,每类道路按照所在城市的规模、设计交通量、地形等分为I、II、III。大城市应采用各类道路中的I级标准;中等城市应采用II级标准;小城市应采用III级标准。有特殊情况需变更级别时,应做技术经济论证,报规划审批部门批准。 2.2.1计算行车速度的规定见表2.2.1。当旧路改建有特殊困难,如商业街、文化街等。经技术经济比较认为合理时,可适当降低计算行车速度,但应考虑夜间行车安全。 2.4.1城市道路建筑限界见图2.4.1。顶角抹角宽度应与机动车道侧向净宽一致。最小净高见表2.4.1。建筑限界内不得有任何物体侵入。

2.5.1道路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设计年限规定如下:快速路、主干路为20a,次干路为15a;支路为10~15a。(代表年) 2.5.2路面结构达到临界状态的设计年限规定如下: 二、沥青混凝土路面,沥青碎石路面与沥青贯入式碎(砾)石路面为15a。支路修筑沥青混凝土等高级路面时,可采用10a。 三、沥青表面处治路面为8a。 四、粒料路面为5a。 2.8.1地震区的道路工程及重要的附属构筑物应按国家规定工程所在地区的设防烈度,进行抗震设防。 4.3.2快速路应设中间分车带,不得采用双黄线。

4.5.2路侧带各组成部分的宽度确定如下: 一、人行道宽度必须满足行人通行的安全和顺畅。 5.1.3道路的圆曲线半径应采用大于或等于表5.1.3规定的不设超高最小半径值。 5.1.6圆曲线半径小于表5.1.3中不设超高最小半径时,在圆曲线范围内应设超高。 5.1.9圆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250m时,应在圆曲线内侧按表5.1.9的规定加宽。 5.1.11视距的规定如下: 一、道路平面、纵断面上的停车视距应大于或等于表5.1.11-1规定值。寒冷积雪地区应另行计算。 二、车行道上对向行驶的车辆有会车可能时,应采用会车视距。其值为表 5.1.11-1中停车视距的两倍。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竖向设计解析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竖向设计解析 摘要:城市道路网络是一个复杂系统,城市交叉口又是路网中通行能力的“咽喉”,尤其是大型交叉口和广场由于立面较为复杂,竖向设计则显得更加重要。竖向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交叉口道路表面的平顺度,行车的舒适性,排水质量和审美需求等。本文针对T形、X形柔性路面平面交叉口的竖向设计进行探讨。 关键词:平交口;竖向设计;纵断优化 交叉口立面设计的理念就是合理地设计交叉口的标高,便于汽车及行人安全出行,同时还应考虑与附近建筑物、地下管网、绿化的相关关系。符合行车平顺、排水通畅和建筑艺术三方面要求。 1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的原则 分清主次道路,主要道路优先,要保持原有车流状态,适当偏移中线,增加交叉口车道数,车道密度(宽度、数量)等适当。要保证主要道路的交通便利。 同等级的道路交叉时,一般都而改变它们的横坡,使横坡逐步地随纵坡变化。交通流交叉时,应尽可能渠化成直角或近似直角交叉交通流合流时,应以较小角度进行合流,实践证明,交通流以100-150合流时,合流速度差最小 交叉口范围内,不应使一条道路的雨水排入另一条道路上或流过交叉口的人行横道,也不应使交叉口内产生积水。因此,需合理确定交叉路纵断的变坡点和布设雨水口,设计时至少应有一条道路的纵坡方向背离交叉,雨水口应设在人行横道之前或低注处。如遇困难的地形,交叉口设在盆状地形处,必须设置足够数量的雨水口。 平面交叉口立面设计高程应与周围建筑物的地坪高程协调一致。 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力求使路口的渠化与环境的绿化协调使路口不再枯燥、单调。 2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的方法 对简单的沥青路面交叉口,通常采用特征断面法;对大型、复杂的沥青路面交叉口,采用简单的特征断面法不能完整地表达交叉口的立面,必须加密交叉口范围内的设计高程,即高程图法。 2. 1 T形、X形交叉口特征断面的确定和特征点高程的计算 交叉口的特征断面与选定的路脊线密切相关,路脊线应根据相交道路的等级和交叉角等因素确定,既要考虑行车平顺,又要考虑整个交叉口的均衡美观。

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

第七章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 7.1平面交叉口 7.1.1 道路交叉口的作用 道路与道路(或与铁路)交叉的部位成为道路的交叉口。道路与道路在同一个平面相交的交叉口称为平面交叉口。 道路交叉口是城市道路网络中的节点,道路借助交叉口相互连接,形成道路系统。交叉口在路网中起着使城市交通由线扩展到面的重要作用解决各个方向的交通联系,同时,交叉口也是制约道路通行能力的咽喉。平面交叉口世道路交叉口的主要形式。它是直行道路与横向道路在同一平面上交叉的道路。车辆和行人至平面交叉口时,要与横向道路的车辆和行人分时共用交叉口空间,其通行能力比路段中的小。另外,部分车辆和行人要在交叉口改变前进方向,交通流之间的干扰较多,通行的顺畅性、安全性都较路段中的低。我国城市中交通阻滞主要发生在平面交叉口。为此,当交通流量较大时,需要采取展宽交叉口的措施,弥补通行时间的不足(即:时间不足,空间补);还要按车流前进的方向划分车道,以减少相互干扰,提高通行能力及安全(图7-1-1)。 7.1.2 平面交叉口车流的矛盾 7.1.2.1 分叉点、交汇点与冲突点 由于车辆进出平面交叉口的行驶方向不同,在时空上相互干扰。概括说来,交叉口车流间的基本矛盾可以分为:分岔、交汇与冲

突三种形式(图7-1-2) 分岔点、交叉口内同一行驶方向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开行驶的地点,称为分岔点(或称分流点)。在车速较慢时,或前进中没有其他方向的车人流干扰时,转向的车辆很容易驶出,对分岔点的交通没有什么影响。但在车速较高的快速路上,转向车速要减速,或在道路上因转向时受非机动车和行人的影响,也要减速,以策安全,就会影响到分岔点的车速和车流密度。 交汇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角度向同一方向汇合行驶的地点,称为交汇点(或称合流点)。对于已过交叉口的转向车流,要与横向的直行车流汇合在一起,驶离交叉口,车流产生一个交汇点。在车流密度较稀时,转向车辆可以顺利地汇入直行车流。当直行车流的密度很密时,尤其是在快速路上,转向车辆难以汇入直行车流,就需要有较长、较宽的交汇路段候驶。否则,转向车辆强行插入,会造成直行车流紧急制动,迫使它后面的一系列车辆都制动减速,降低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冲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或接近90°)相互交叉的交会点称为冲突点。在没有信号灯管理的交叉口上,直行车流,或左转车流与直行车流,或左转车流在时空上不能错开,会产生冲突点。由于它们在流向上是相互垂直的,或逆向对流的,所以相互干扰的严重程度越过交汇点和分岔点。从图(7-1-2)中可以看出,大量冲突点主要是由左转车流引起。在一个十字交叉口的16个冲突点中的,有12个是由左转车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局部修订CJJ37-2012

UDC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CJJ P CJJ37 - 2012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ode for design of urban road engineering (2016年版) 2012-01-11发布2012-05-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

修订说明 本次局部修订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函[2015]274号)的要求,由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对《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进行修订而成。 本次局部修订依据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道路提出的相关要求,对原有条文中道路分隔带及绿化带宽度、道路横坡坡向、路缘石形式、道路路面以及绿化带入渗及调蓄要求、道路雨水排除原则等相应修改或补充规定。本次局部修订条文合计9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补充了需要在道路绿化带或分隔带中设置低影响开发设施时,绿化带或分隔带的宽度要求,以及各种设施间的设计要求。 2.增加立缘石的类型和布置型式。 3.细化了道路横坡的坡向规定。 4.按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补充道路雨水低影响开发设计的原则和要求。 5.按《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修订的内容,调整了道路排水采用的暴雨强度的重现期规定。 6.补充了低影响开发设施内植物的种植要求。 本规范中下划线为修改的内容,用黑体字表示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北大街32号3号楼(市政总院大厦),邮政编码:100082) 本次局部修订的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员、主要审查人员: 主编单位: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重庆市设计院 主要起草人员:和坤玲王晓华杨斌盛国荣 审查人员:张辰包琦玮李俊奇赵锂白伟岚任心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