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望天门山》教材理解

李白《望天门山》教材理解
李白《望天门山》教材理解

李白《望天门山》教材理解

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教材分析:诗歌在中国古代蔚为大观的文化典籍的百花园中是一枝引人注目的奇葩,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文化就是诗性的文化,中国的古代诗歌就代表了中国的艺术精神和艺术成就。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学习古诗不仅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为了让我们的学生充分领略诗歌这道独特而又亮丽的风景线,教材也进行了合理的安排,教材中古诗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望天门山》这首诗是李白第一次经过天门山时所作,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象及内心体验,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诗人通过一系列动词“开”“回”“出”“来”,把天门山景物的壮观表现得淋漓尽致。“开”----展现了楚江不可阻遏的气势;一个开字,把澎湃的江流那不可阻挡的气势,表现得形神俱足。“回”----展现了江流激荡的雄姿;一个回字,既映衬出山势的险峻,又展示了

江流的雄姿。由“开”到“回”,互相映衬,互相补充,把长江流经天门时的壮观景象生动逼真、绘声绘色地表现了出来。“出”----展现了蔚为壮观的景象;一个出字,把两山隔江对峙,争奇斗胜得景象写活了,给我们展现了蔚为壮观的动人景象:江水湍急,舟行轻快,两岸青山双双对对出来迎接,真是情意殷殷啊!“来”----展现了轻舟飞驶的动态。“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一句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山高水险,水流湍急,一叶扁舟,乘风破浪,飞驶而来,令人体察到乘舟人此时此地的畅快之感和愉悦之情。诗人从“日边来”,带着满腔豪情而来。

这首诗融情于景,诗中有画。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教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1、理解诗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掌握古诗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反思:

这首诗我就以“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为着眼点展开教学:

一、以学定教,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由学生背诵最喜欢的古诗引出今天要学的诗,然后,安排自学,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自由发挥的空间,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鼓励学生学生查阅工具书、查阅资料理解诗意,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收获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从而让学生自主的学习,自悟、自得。

二、创设情境,以读为本。

古诗具有“一诗一画”的特点。“一画”就是当初诱发诗人有所感的场景。我们学习古诗首先就要看到诗人所感的那个场景,才能由此进入诗的意境。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大自然的壮美,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我千方百计的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进入诗所描绘的景象中。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去看,去听,去想,去悟。

学习前两句诗时,高大的天门山、汹涌奔腾的江水,一下子就把学生引到了长江边,学生眼前出现了长江,心中有了长江,口中更是呈现出了长江,一切水到渠成。

后两句诗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很容易就感受到诗人的欣喜豪迈之情。

与此同时,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不断提高读的要求,在读中感受诗的魅力,领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练。

因此,学完全诗,欣赏长江的风采时,在这气势磅礴的长江边,学生边尽情的抒发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惊叹、赞美之情。

三、加强课内外的整合。

课堂上启发学生相互交流查阅资料的收获,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对学生终生有益。课后布置学生继续搜集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打破了课内外的界限,通过这种课外阅读的延伸,既可丰富学生阅读和情感的积累,又能升华这篇课文的主题。

本课的教学设计较好的体现了“以读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读书的方式多而有效,有自主练读、有示范读、有个别读、评价性读、集体朗读、有感情的读、背诵。学生在一遍遍地朗读,一轮轮的交流,一次次的探究的过程中领悟了诗的意境,情感得到了升华。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导学单 【自主学习】 学习目标 1、会写“断、楚、至、孤、帆”五个生字。 2.背诵《望天门山》。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学习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学习任务: 1..知识链接: 李白(701- 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 2、把古诗读通顺、流利,做到声音响亮,读音准确,语速适当,读出诗的节奏。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 -片//日边/来。 3.将下面的生字读三遍,并分别用它们级两个词。 断()()楚()()至()()孤()()帆()() 3.我会填 (1)“断”共( )笔,第七笔是( ),部首是()组 (2)“楚”共( )笔,第九画是(),部首是( ), (3)“孤”共()笔,第三笔是(),部首是()。 【合作探究】 1.“望天门山”中的“望”什么意思? 2.《望天门山》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请在诗句中圈出来。 3.说说“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意思,并说说诗句中“断、开、回”好在哪里?

4.“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你从这两句诗中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这两行诗是什么意思?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达标检测】 1.诵读全诗,感悟诗情,想象画面,再填空。 1.《望天门山》是代诗人所作,人称,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的诗篇,我知道的还有《》《》。 2.在读这首诗时,我仿佛看到了诗人看到的美景:雄伟的( )山,()的长江水,乘风破浪的( ) ,啊!真是气势浩荡,奇险壮观呀! 3.我会给画横线的字选择合适的解释。 天门中断楚江开() A、断开 B、断绝 C、戒除 D、判断| 两岸青山相对出( ) A、出去,跟“进来”相对; B来到C、往外拿D、耸出 【知识拓展】 1..你读过李白哪些诗,请写一首。 2.连一连。诗仙杜甫 诗圣刘禹锡 诗豪李贺 诗鬼李白

《望天门山》(作者-李白)唐诗赏析

《望天门山》(作者:李白)唐诗赏析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望天门山》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80卷。《望天门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动静虚实,相映成趣,并能化静为动,化动为静,给人一种新鲜的意趣。 作者: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⑵,碧水东流至此

回⑶。 两岸青山相对出⑷,孤帆一片日边来⑸。 【注释】 ⑴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⑵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劈开,断开。 ⑶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⑷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 ⑸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白话译文】 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奔流到这里回旋徘徊。两岸边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我乘着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 【创作背景】 据安旗编著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郁贤皓编著的《李白选集》,《望天门山》是开元十三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途中行至天门山,初次见到天门山时有感而发的。 【赏析】 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望天门山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

2018部编版:《望天门山》优秀教案 优质课

2018部编版:《望天门山》优秀教案优质课 教学要求: 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 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 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课件出示)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 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中断:从中间割断。至此回:到这里回旋。出:耸出来。孤帆:单独一只船。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先抽同学逐句解释,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 诗文解释: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 1.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 2.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句诗,一幅画) 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气势磅礴。 4.指导学生读出雄伟磅礴的气势。 5.教师:同学们,这首古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诗人借景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雄

山水诗:李白《望天门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山水诗:李白《望天门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望天门山 唐代: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注释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 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 之天门山。” 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 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劈开,断开。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个段江水因为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创作背景

据安旗编著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郁贤皓编著的《李白选集》,《望天门山》是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行至天门山,初次见到天门山时有感而作的。 赏析 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 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 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 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表现出跃 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一、二句写出了天门 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 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 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第 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 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因为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 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绘 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 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防碍的神奇 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第二句写天门山 下的江水,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 束力和反作用。因为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个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 “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个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 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 可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

《望天门山》译文及赏析

《望天门山》译文及赏析 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这是一首江行写景的七绝诗,题为“望天门山”,可见作为描写对象的天门山风光,系诗人舟中放眼而“望”之所得。以下是小编J.L 分享的《望天门山》译文及赏析,更多杂文阅读欢迎访问YJBYS文学网。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注释 ⑴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⑵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

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劈开,断开。 ⑶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⑷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 ⑸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鉴赏 这首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

望天门山古诗

望天门山古诗 导读: 望天门山古诗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1、天门山:在今安徽当涂西南长江两岸,东名博望山,西名梁山。两山夹江而立,形似天门,故得名。 2、楚江:流经湖北宜昌县至安徽芜湖一带的长江。因该地古时属于楚国,所以诗人把流经这里的长江叫做楚江。 3、回:转变方向。 4、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5、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译文: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赏析: 《望天门山》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

再及远地展开。 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把浑阔茫远的水势,写足了,写活了。 李白名字的由来:传说李白生下来以后,父母宴请亲朋好友表示祝贺。席间,父母请大人给孩子取名字,可是取了许多都不满意。光阴似箭,他已经7岁,他父亲觉得不能再拖延了。有一天,父亲想试试儿子的文采,对妻子和儿子说:“我想作一首绝句,但只写上两句:‘春日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下面两句想不出来了,请你们母子二人各续一句吧。”李白的母亲说:“火烧杏林红霞落。”儿子说:“李花怒放一树白。”父亲听后,突然心里一动:这句诗开头正是李家的姓,最后一个“白”字很有凌云之气,何不将“白”字作为儿子的名字呢?李白从此得名。

李白望天门山原文及翻译

李白望天门山原文及翻译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出自李白的《望天门山》。下面是应届毕业生网小编Lynn整理的相关内容资料。(更多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 【原文】 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⑵,碧水东流至此回⑶。 两岸青山相对出⑷,孤帆一片日边来⑸。 【注释】 ⑴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⑵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劈开,断开。 ⑶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⑷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 ⑸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译文】 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奔流到这里回旋徘徊。两岸边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我乘着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 【创作背景】 据安旗编著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郁贤皓编著的《李白选集》,《望天门山》是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行至天门山,初次见到天门山时有感而发的。 【诗人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

人”,汉族,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望天门山》优质教案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古诗。 2、感受祖国山河壮丽,体会作者乐观豪迈情怀。 教学难点: 体会诗句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学生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长江、李白的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读诗导入,了解长江。 1、课件出示一组有关长江诗词,学生读。 2、你对长江了解有多少?(汇报有关长江资料) 二、朗读古诗,初悟诗意。 1、(课件出示古诗)请同学们自由出声读。 2、师范读。 3、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全班读。 三、品读理解,感悟诗情。 1、理解诗意你有哪些方法?用喜欢的方法自学古诗。 2、汇报诗题。 (1)“望”是什么意思?

(2)“天门山”指什么? (3)看作者把诗题的意思补充完整。 3、汇报第一句。 (1)指名解释第一句(一、二名学生汇报)。 (2)启发提示。 理解古诗中的“断”、“开”和“回”。 (3)第一句诗中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色? 4、汇报第二句。 (1)指名释意古诗(一、二名学生汇报)。 (2)看最后一句古诗,你认为李白现在在哪儿?现在能更完整地说出诗题的意思吗? (3)这“一片孤帆”从哪里来?作者正往哪行驶呢? (4)点拨难点。 A:“出”字是一个表示什么的词?; B:用动词写天门山你有什么疑问吗?; C:此句诗改成“两岸青山相对立”好不好?; D:用“出”字有何绝妙之处?; E:学生讨论汇报,并提出汇报交流要求。 听别人的发言,请你认真思考,看对自己的想法有提示、帮助。 5、解释整首诗的意思。 6、通过整首诗看出李白在赞美什么?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吗? 四、拓展知识,丰富积累。 1、汇报交流有关李白资料。

李白《望天门山》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李白《望天门山》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还。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⑴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⑵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劈开,断开。 ⑶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⑷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 ⑸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翻译】: 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奔流到这里回旋徘徊。两岸边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我乘着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 【赏析】: 《望天门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动静虚实,相映成趣,并能化静为动,化动为静,给人一种新鲜的意趣。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它所构成的意境优美、壮阔,人们读了诗恍若置身其中。诗人将读者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长江,引向无限宽广的天地里,使人顿时觉得心胸开阔、眼界扩大。从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广阔胸怀。

望天门山

课题:望天门山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1、会写3个生字;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背诵,默写《望天门山》 3、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结合注释自己说说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增强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重点:会写3个生字;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默写《望天门山》难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结合注释自己说说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增强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一,激趣导入,质疑揭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首“望天门山”在讲课之前,老师为同学们表演一个小短剧。(李白图像)唐玄宗开元13年,我李白正值大好年华,怀着我的壮志雄心第一次离开四川去洞庭湖区游览,坐船顺江往东行驶,当我经过安徽省梁山的时候,望着这美丽的景色,我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佳作。 二、明确目标,指导自学 下面同学们把书翻到74页,听老师读一下古诗,注意断句以及生字的读音。(老师范读) 请同学们自由读。 谁想读一读古诗。指名回答。进行点评。全班齐读 下面我们就来进一步学习一下这首古诗。(出示ppt) 我们一起来读一下题目“望天门山”,你知道作者是站在什么地方望

的天门山吗?(指名回答) 师:刚才老师说过作者是坐船去游览的,所以他是站在船上望的天门山。在船上他又看到那些美景呢?我们接着往下学习。 (出示ppt前两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全班齐读,开火车读)这两句诗中,那大家认为哪些字比较难写?(指名回答) 1.学生说出直接将 2.学生没说出来,自己讲出来。老师认为笔画越多越难写。出示生字“楚”“断”,再讲解“楚”的书写。讲解“楚楚动人”成语来历。楚楚动人:形容姿容美好,动人心神,楚楚:鲜明整洁的样子。 [1]指纤弱的样子,今多用以形容女子姿容神态柔弱动人。出自《诗经·曹风·蜉蝣》。 三、合作探究,引领提升 1)回到诗句里面,(出示PPT诗的前两句)根据注释老师讲解诗句的意思。请学生简单说说即可(小组讨论诗句意思) 前两句写出了山险水涌(板书),山“天门中断”水是“碧水东流”,这两句写出了山水相映 2)接着看后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出示PPT)“相对出”的意思就是相对的耸立;最后一句就是说“一叶扁舟从天边驶来” 后两句写的是“山出帆来”山是“两岸青山”,帆是“孤帆一片”,由小船的动写出山的静,即是“以动写静”,体现出山的壮美,水的壮阔。

《望天门山》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辉县市文昌小学 李新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辉县市文昌小学李新 【教学内容】 《古诗三首》一课共有三首古诗,本节课学习《望天门山》。《望天门山》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赞美了神气壮丽的天门山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及乐观豪迈的情感。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引导学生借助关键字词、注释、诗人写作背景,想象画面,理解诗的意境,并抒发自己的情感。通过字理识字,指导书写“断”字。 【教学目标】 1.会写生字“断”,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 2.能结合注释、图画、关键字、诗人写作背景,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理解诗意。 3.通过诵读和想象来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4.能背诵古诗并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图画、关键字、诗人写作背景,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理解诗意,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通过诵读和想象来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教学方法】 情境法、谈话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已经是三年级的学生了,一定学过很多古诗,想和老师比赛吗?我说上一句,你们接下一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你看诗中描写祖国山河多么美丽壮观啊!今天,老师带你们再去一个景点游玩,让我们走进天门山。(板书:天门山。)(书空) 二、解诗题,知诗人 1.创设情境,解读诗题。 师:看到天门山三个字,你能想象它是一座怎样的山吗? 2.解释“望”的意思。 3..介绍诗人。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老师范读古诗。 3.同桌互读古诗,读出节奏。 4.师生合作读古诗。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韵律。】

李白《望天门山》教材理解

李白《望天门山》教材理解 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教材分析:诗歌在中国古代蔚为大观的文化典籍的百花园中是一枝引人注目的奇葩,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文化就是诗性的文化,中国的古代诗歌就代表了中国的艺术精神和艺术成就。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学习古诗不仅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为了让我们的学生充分领略诗歌这道独特而又亮丽的风景线,教材也进行了合理的安排,教材中古诗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望天门山》这首诗是李白第一次经过天门山时所作,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象及内心体验,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诗人通过一系列动词“开”“回”“出”“来”,把天门山景物的壮观表现得淋漓尽致。“开”----展现了楚江不可阻遏的气势;一个开字,把澎湃的江流那不可阻挡的气势,表现得形神俱足。“回”----展现了江流激荡的雄姿;一个回字,既映衬出山势的险峻,又展示了

江流的雄姿。由“开”到“回”,互相映衬,互相补充,把长江流经天门时的壮观景象生动逼真、绘声绘色地表现了出来。“出”----展现了蔚为壮观的景象;一个出字,把两山隔江对峙,争奇斗胜得景象写活了,给我们展现了蔚为壮观的动人景象:江水湍急,舟行轻快,两岸青山双双对对出来迎接,真是情意殷殷啊!“来”----展现了轻舟飞驶的动态。“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一句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山高水险,水流湍急,一叶扁舟,乘风破浪,飞驶而来,令人体察到乘舟人此时此地的畅快之感和愉悦之情。诗人从“日边来”,带着满腔豪情而来。 这首诗融情于景,诗中有画。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教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1、理解诗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掌握古诗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反思: 这首诗我就以“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为着眼点展开教学: 一、以学定教,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完整版)《望天门山》教案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望天门山》是唐朝大诗人李白25岁时写下的千古佳作。生动地描绘了长江波澜壮阔、天门山雄奇秀丽的景色,充分展示了其丰富的想象力,抒发了对祖国山川赞美之情。 诗中用词精准,四个动词“开”“回”“出”“来”写出了四个壮丽的画面:首句“天门中断楚江开”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一个“开”字,仿佛让人看到了滔滔江水呼啸而来,听到了江水拍击山石的怒吼声;次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写出水波回旋,反过来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两岸青山相对出”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此时“日边来”的一片“孤帆”在这雄奇的山水中穿过,更给人开阔壮美之感。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 【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新词,了解古诗的大意,会读会背诵《望天门山》。 2、指导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意,让学生感悟诗歌美的意境,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一般古诗学习方法,有感情朗读古诗。 难点:感悟古诗描绘的美的意境。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诗人资料、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背诵一些李白的诗歌。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通过学习,你们都知道哪些诗人呢?背诵了 哪些诗?谁来背一首李白的诗? (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出示课件,认识了解李白。 3、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所写的《望天门山》, 二、板书课题、理解题意 1、理解“望”的意思 2、了解关于天门山的知识。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多种形式诵读 1、自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初步感知。 2、范读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李白《望天门山》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doc

李白《望天门山》原诗、注释、翻 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高中语文基础知识 【原文】: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还。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⑴天门山:位于 ____(省、市、区、县 )____(省、市、区、县 )与____(省、市、区、县 )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 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⑵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 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劈开,断开。 ⑶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 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⑷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

⑸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翻译】: 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奔流到这里回旋徘徊。两岸边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我乘着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 【赏析】: 《望天门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 725)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动静虚实,相映成趣,并能化静为动,化动为静,给人一种新鲜的意趣。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它所构成的意境优美、壮阔,人们读了诗恍若置身其中。诗人将读者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长江,引向无限宽广的天地里,使人顿时觉得心胸开阔、眼界扩大。从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 在小天地里的广阔胸怀。 【阅读训练】:

《望天门山》(李白)原文注释及赏析

《望天门山》(李白)原文注释及赏析 【小编寄语】古诗,就是一个艺术作品,一个塑造作者情感世界的艺术作品,或表达某种情感,或描绘某种期待。今天,查字典语文小编跟大家分享《望天门山》(李白)原文注释及赏析,一起来学习一下。 原文: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 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开掘;开通。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回:转变方向,改变方向。 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译文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飞速飘来。 赏析 该诗为725年(开元十三年)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

李白无比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一生遍游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该诗描写诗人舟行江中溯流而上,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天门山为今安徽省芜湖市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总称。《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望天门山》李白唐诗鉴赏

《望天门山》李白唐诗鉴赏 【作品介绍】 《望天门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动静虚实,相映成趣,并能化静为动,化动为静,给人一种新鲜的意趣。 【原文】 望天门山⑴ 天门中断楚江开⑵,碧水东流至此回⑶。 两岸青山相对出⑷,孤帆一片日边来⑸。 【注释】 ⑴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

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⑵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劈开,断开。 ⑶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⑷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 ⑸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白话译文】 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 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创作背景】 据安旗编著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郁贤皓编著的《李白选集》,《望天门山》是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行至天门山,初次见到天门山时有感而作的。

李白望天门山原文及赏析

李白望天门山原文及赏析 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李白的《望天门山》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下面是应届毕业生网小编Lynn整理的相关内容资料。(更多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 【原文】 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⑵,碧水东流至此回⑶。 两岸青山相对出⑷,孤帆一片日边来⑸。 【注释】 ⑴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⑵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劈开,断开。 ⑶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⑷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

⑸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赏析】 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第二句写天门山下的江水,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

小学三年级《望天门山》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小学三年级《望天门山》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 望天门山 唐代: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注释: ⑴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⑵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劈开,断开。 ⑶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

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⑷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 ⑸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创作背景: 据安旗编著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郁贤皓编著的《李白选集》,《望天门山》是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行至天门山,初次见到天门山时有感而作的。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 教学要求: 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望天门山》优质教案

17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②检查交流。 a.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楚孤帆亦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③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四、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第二课时12周2节 学习目标 ①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①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②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李白诗词《望天门山》的诗意赏析

李白诗词《望天门山》的诗意赏析 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望天门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动静虚实,相映成趣,并能化静为动,化动为静,给人一种新鲜的意趣。《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作者: 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

的始祖。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其实,李白的乐府诗,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如果不属于李白,又算作谁的作品为好呢? 注释: 天门山: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南,有东西两山,东名东梁山(古称望博山),西名西梁山。两山夹长江对峙耸立,犹如高大的天门,故名。 楚江:这一段长江古属楚地,故云。 创作背景: 据安旗编著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郁贤皓编著的《李白选集》,《望天门山》是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行至天门山,初次见到天门山时有感而作的。 作品赏析: 壮丽的河山,使气度超凡的诗人兴味盎然;迷人的风光,荡涤了才华横溢的谪仙在政治上的忧烦。本诗以巨大的艺术力量,表现了李白对祖国山川无限热爱的情感。碧水、青山、红日、白帆,构成了色彩鲜明的画面,让人赏心悦目,啧啧称羡。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