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循环的基本特点

微循环的基本特点
微循环的基本特点

微循环的基本特点

微循环和一般循环比较,具有5个特点,认识了这些特点才能初步了解微循环:

1、微循环既是循环系统的最末梢部分,又是脏器的重要组成成分:微血管、毛细淋巴管都是循环系统的最末梢部分,属于循环系统。很多脏器的实质细胞、组织都和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以及毛细淋巴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以微血管为重要支架的立体结构,所以它们又是脏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2、微循环既具有脉管的共性,又有脏器的特征:微血管、毛细淋巴管在形态上呈空腔管状,便于血液、淋巴液的流动。但微血管的形态和结构在各脏器都各有特点,如小肠绒毛、肺泡、肝、骨髓微血管的排列、形态和结构都不完全相同。甚至同一脏器不同部位,如淋巴结、脾脏其小体和髓质部位的微血管形态各具特点。

3、微循环既是循环的通路,又是物质交换的场所:微血管是循环的通路,全身的循环血液,除部分流经动、静脉短络支外,几乎全部流经微血管,以灌注组织、细胞。组织液存在于组织、细胞之间隙,流动于微血管、细胞、毛细淋巴管之间,毛细淋巴管是细胞、组织的重要输出通道之一。因此微循环是细胞、组织与血液、淋巴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4、微循环既具有血管、淋巴管、组织间隙等代谢的共同性质,又表现出其所在脏器实质细胞代谢的一些特征。

5、微循环既受全身性神经、体液的调节,又主要受局部的调节。

总之,微循环不同于一般循环的特点,具有“二重性”,即在属性、形态,功能、代谢、调节方面,既具有一般循环系统的共性,又有脏器的特殊性。

微循环讲解及实操材料

微循环讲解及实操 血液循环 一、定义: 血液由心室流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又返回心房,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流动,称为血液循环。 二、组成: 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和血管两部分组成。 心脏位于胸腔内,在隔以上居二肺之间,约有2/3在中线左侧,1/3在中线右侧,其大小相当于本人拳头。 心脏是人体内泵血的肌性动力器官(肌性泵)推动血液流动。 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包括大动脉、中小动脉、毛细血管、微小静脉、中静脉、上下腔静脉,心脏和血管构成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在其中流动。 三、循环路线: 血液循环又分为相互连接的两部分即: 体循环,(又称大循环) 肺循环,(又称小循环) 体循环和肺循环式同时进行的,是血液不可分割的两部分。(连接心房的血管称静脉,故连接左心房的肺静脉装的是动脉血,连接心室的血管称动脉,故连接右心室的肺动脉装的静脉血)。 详见附录:人体血液微循环图

微循环 微循环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主要由微循环的基础研究、临床应用及血液流变学三大部分组成。它是利用微循环的理论与技术直接观测人体微循环的变化。 一、微循环定义 微循环是循环系统最末梢的部分,又是脏器的组成部分,是指血液由微动脉流经广泛的毛细血管网,再汇合流入微静脉的循环。由于这部分血管口径很小,肉眼看不到,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因此称为微循环。 二、微循环生理特点 1、管径很细,直径只有一根头发丝的二十分之一; 2、血管很长,一个成人的微血管连结起来约为9.6万公里,可以绕赤道周径二周半; 3、血流很慢,由于压力低所以血流慢0.4——1毫米/秒; 4、管壁很薄,只有一层内皮细胞和外面的基膜,约为一白纸的1%厚度; 5、数量众多,全身约有100多亿根。 三、微循环的功能 微循环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向组织送氧气和养料,同时也带走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产物,是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场所;微循环还具有信息传递和能量传递的功能。 人体血液从心脏输出后要经过漫长的路途才能到达组织细胞,因此仅靠心脏的收缩力是远远不够得,还必须依靠微血管自身的自律性活动才能将血液灌注进细胞,同时因为微血管的自律运动与心跳并不同步,它有自己的规律,驱动着微血管内的血流,起到第二次调节供血的作用,因此微循环又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 四、微循环与疾病 微循环是生命最基本的保证。人体额任何器官,任何部位都必须有一个正常的、健康的微循环。否则就会出现相应器官的病变。若微循环不通畅就好像灌溉秧田的水渠堵塞,秧苗得不到水分就会枯死一样,人体微循环功能障碍时机体产生疾病和早衰、早逝的直接原因。 前苏联一位著名医学家说:“不管你相信不相信,不管你意识到没意识到,你所治疗的每一种疾病都与微循环有关微循环状况直接影响疾病的治疗。微循环障碍是百病之源。 如果不注意保健预防,微循环就极易发生故障,而一旦微循环发生了障碍,微血流中的水份或有形物质渗出即出现水肿,微循环周围的感觉末梢受其影响而感觉局部的酸痛、麻木、发冷;局部组织得不到新鲜的血液供应,会缺氧,缺乏营养物质而处于病理状态;局部也会因为代谢产物不能清除而刺激末梢感觉疼痛。 微循环障碍的核心理论是:血气不足----不同的器官、组织缺血----功能受障----加重血气不足----产生不同的常见病、慢性病。如血气能量一天比一天低,健康状况就一天天恶化,最终走向死亡;相反的,如血气能量一天比一天高,健康状况就一天天好转,终至痊愈。微循环障碍所引发的常见疾病:

改善你的微循环

改善你的微循环 黑芝麻、黑豆、核桃仁、何首乌等打成粉,调粥喝,像市面上的黑芝麻糊 天热中老年人容易出现胸闷、头晕、失眠多梦、手脚麻木、听力下降等症状,其实这是微循环障碍导致的。科学研究发现,当气温升高到30℃以上时,人的微循环系统压力增大,容易出现各种不适症状。专家认为,改善微循环是中老年朋友减少疾病和延年益寿的关键。记者采访北京电力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肖青时了解到,微循环是指人体中微小动脉、毛细血管、微小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由于微小血管特别细,只有人的头发丝的二十分之一;而且特别多,人体内约有一百亿根,连起来长达十一万公里,可绕地球两圈半。血液在这么多、这么细的血管中流动,很容易因各种原因造成血流缓慢受阻。特别是夏季出汗多,血液黏稠,微循环中的血液很容易形成小血栓,出现局部循环障碍,使部分器官组织缺血缺氧,诱发多种老年性疾病。 肖大夫告诉记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血液中的红细胞会衰老,携氧能力下降,造成微小血管管腔狭窄和血流受阻,容易形成微循环障碍,而且年龄越大微循环功能会变得越差。此外,吸烟、过量饮酒、吃得过于油腻、运动少、喝水少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造成微循环障碍。因为血液中的胆固醇、酒精、尼古丁、药物残渣等杂质过多,就会堵塞微小血管,中老年常见病高血压,就是全身的微小血管痉挛性收缩所引起的血压增高。而高血脂、高血糖等,都与微循环血流缓慢及受阻有关。 中老年人微循环障碍的早期症状多为手脚发凉、发麻,抬高时变苍白,下垂时变红紫;皮肤干燥、角化(变厚、硬)、变脆(容易破损),毛发脱落;睡眠不好,记忆力下降,头痛头晕等。一旦出现以上症状,应引起高度重视,并及时采取措施来疏通微循环。 末梢微循环:出现障碍可表现为手脚冰凉、发麻及指尖发紫等。由于末梢血液循环较差,血液容易淤滞,血液含氧量下降,导致手脚发麻、指尖变紫。末梢微小血管变细还可引起植物神经调节功能下降,出现即使在夏季也十白冷的情形。 解决办法。可采取拍打、抖动的方法来改善末梢微循环,降低外周阻力,防止血压骤然大幅波动诱发中风等疾患。每天早晚用双空心拳或健身锤,从上到下拍打全身,重点拍打背部及小腿、足底,每个部位拍打30下,可促进击打部位的血液循环,防止细胞聚集成团,改善全身末梢血液供应。同时配合身体抖动,挺胸站立,以脚跟和膝盖为轴,有意识地进行全身上下肌肉和内脏颤抖,保持1—2分钟。长期坚持效果尤佳。 眼部微循环:出现障碍会有视物模糊,眼周皮肤发黑,看东西时头晕、头痛等症状,常常看书时间稍长会感到眼涩、眼胀、疲劳。这与随年龄增大动脉山现粥样硬化、血管壁粥柞斑从脱落,导致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寒仃关,仙供应视网膜营养的微循环受阻,早期往往会出现黑眼圈,伴随看东西时常感眼涩、不适。解决办法。通过冷热敷,使得眼部微血管收缩和舒张,在一缩一张中,微血管被激活,微血管内的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将袋装绿茶用开水浸泡.待茶水变得温热(约45℃),取出茶袋(茶水放入冰箱冷藏室中冷却),在眼部热敷10分钟,再把茶袋放到冷却后茶水中2分钟,将冷茶袋敷在眼部10分钟,每日1—2次。也可将双手十指交叉固定颈部,头用力向后或左右抻.然后用手抓捏颈后部皮肉由下至上反复20遍每日3次。 耳部微循环:出现障碍表现为听力下降、耳鸣。微循环障碍导致耳内细胞组织缺血、缺氧是诱发耳鸣的主要原因。内耳组织血供减少,养分及营养物质缺失还会造成毛细胞损伤、丢失,最终表现为听力下降或丧失。 解决方法。水中锻炼和喝麦冬茶。研究显示,水中运动可促使毛细血管管壁的中膜增

微循环检测基础知识手册

微循环检测基础知识手册 第一章微循环的基本概念 一、定义: 微循环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机体与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活动。单细胞生物通过细胞膜直接进行传递活动,肢节动物是通过组织间隙中的血淋巴进行传递,但进化至哺乳动物阶段(如人),只有肺和胃肠分别通过气管和食管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其他组织器官的位置、功能、代谢已经定型,构成器官的组织、细胞、不能直接和外界环境沟通,只有通过组织液、血液、淋巴液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 微循环就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的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通过微循环显微镜可以直接观测到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内的血液流动,而不做特殊处理是看不清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的,因此,临床上通常认为微循环就是指毛细血管内的血液微循环。 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信息、能量传递的血液、淋巴液、组织液的流动,称为微循环(田牛教授于1993)。 二、微循环的组成 血管系统是连续管道,小动脉进一步分枝成直径为15微米左右的细动脉,细动脉再分枝成直径为5-8微米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汇集注入细静脉(8-30微米),细静脉汇合成小静脉。微血管包括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等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物质交换的血管部分。

从血管壁的结构看,小动脉管壁厚,有内弹力板、一至数层平滑肌细胞;小静脉管腔大、管壁较厚、内压低。现有材料都证明,不能通过小动脉、小静脉壁进行物质交换。毛细血管壁的基本结构是内皮细胞、基底膜、外周细胞组成。细静脉管腔增大,外周细胞向平滑肌转化。细动脉管壁稍厚有一层平滑肌细胞。毛细血管、细静脉以及细动脉的管壁结构适合于物质通过。 大量医学实验工作证明,毛细血管、细静脉、细动脉及毛细淋巴管是血液、淋巴液和细胞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微血管是血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血管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与循环血液之间物质交换的血管部分。毛细血管是微血管中最细小的部分,位于细动脉和细静脉之间,管径一般在5-9微米,红细胞需要通过变形才能通过管径小于红细胞直径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是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最重要部位。 三、微循环的特点 微循环和一般循环相比,具有以下五个显著的特点: 1、微循环在属性上既是循环系统的最末梢的部分,又是脏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微循环障碍

微循环障碍 微循环是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毛细血管中的血液循环,是循环系统中最基层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它包括微动脉、微静脉、毛细淋巴管和组织管道内的体液循环。人体每个器官,每个组织细胞均要由微循环提供氧气、养料,传递能量,交流信息,排除二氧化碳及代谢废物。 微循环障碍是血液成份的改变,使管腔狭窄,血液流速或减慢或血栓形成,使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微循环畅通百病不生,微循环障碍是百病之源。健全的微循环功能是保证体内重要脏器执行正常功能的首要前提,医学已证明:人体的衰老,肿瘤的发生,高血压、糖尿病及许多心脑血管等疾病、主要是微循环障碍所致,因此微循环正常与否,是人体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志。 现今的生活方式、饮食、压力、污染等都是造成微循环障碍的主要外部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细胞和血液会逐渐衰老,功能也自然随之退化,这是造成微循环障碍内部原因。微循环发生障碍会使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严重时会导致心梗或中风等其他重大疾病。 影响一旦人体的微循环发生障碍,其相应的组织系统或内脏器官就会受到影响而不能发挥正常功能,就容易导致人体的衰老、免疫功能的紊乱以及疾病的发生。正常情况下,微循环血流量与人体组织、器官代谢水平适应,使人体内各器官生理功能得以正常运行。因为人的毛细血管极细极长,而且其中的血液流速极慢,每秒只能流动0.41毫米。在这么长的血管中,经常有杂质混浊在血液中,如胆固醇、酒精、尼古丁、药物残渣、化学残留物等,它们不但使血管壁变厚,有时经常堵塞血管,造成血液运行不畅。因此,人体如果不注意保健预防,微循环很容易发生障碍,产生淤滞,新陈代谢不能正常进行,轻则造成机体功能退化,严重时就导致疾病的发生。 目前医学研究,人的衰老、生病都与微循环功能障碍有关这是比较公认的学说。那么微循环障碍会起哪些疾病呢?神经系统:脑部发生供血不足,脑细胞得不到充足的氧气、养料,代谢产物不能充分顺利排除,而导致头晕、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神经衰弱、重者会发生脑梗塞、中风等症。心血管系统:心脏发生微循环障碍,引起心肌供血不足,产生胸闷、心慌、心律不齐、心绞痛等

尼可地尔改善冠脉微循环

尼可地尔改善冠脉微循环 【摘要】目的:探究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口服尼可地尔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IMR)的效果。方法:以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接诊的60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为探究对象,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择期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之前,对 照组患者采用传统药物治疗,实验组采用口服尼可地尔诊治,术后比较两组患者IMR。结果:两组患者术前PCI、术前用药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实验组IMR要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IMR超过22患者所占比例实验组要明显好于 对照组,为6/30对14/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针对即将进行PCI手术 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手术前口服尼可地尔能明显改善冠脉微循环阻力指数,此外,患者 在冠脉支架植入手术后出现胸痛、胸闷等症状,在使用尼可地尔后症状消失。 【关键词】尼可地尔;改善;冠脉微循环 引言 有相关研究发现,冠脉微循环功能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手术患者的长期临床治疗,以及 不良心血管疾病关系重大[1]。在PCI手术之前进行治疗改善冠脉微循环,已经得到临床医学 的重视。尼可地尔是一种开放血管平滑肌药物,具有扩充冠脉微小血管,改善冠脉微循环的 效果[2]。冠脉微循环阻力系数(IMR)可切实体现微循环功能,且不受到心外膜功能狭窄的 限制,是当前公认评估冠脉微循环受损程度、精确性、敏锐性的重要指标。不过,当前我国 对于尼可地尔对冠心病稳定性绞痛者PCI术后微循环改善情况研究不多。因此,本文运用 IMR值估测PCI术后冠脉微循环功能,探究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术前服用尼可地尔对PCI术后IMR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以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接诊的60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为探 究对象,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男18例,女12例,年龄分布 21~78岁,平均年龄(55.4±15.5)岁,PCI术前使用常规的药物治疗。实验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分布22~79岁,平均年龄(55.3±15.6)岁,PCI术前口服尼可地尔。两组患者经临 床诊断,均符合加拿大心脏病歇会劳力心绞痛分级[3];两组患者无论年龄、性别、病症等一 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诊治方法 冠脉造影、支架置入术依照传统方法开展,球囊选取和球囊扩充压力依照术中患者病况 决定,支架大小根据病变血管近端和远端参考血管内径决定。使用0.014英寸压力导丝系统 检测IMR和FFR。在生理盐水充入导丝管套后,维持压力传统器位置和患者心脏高度相同。 利用6F指引导管,把压力感受器停放在引导管开口处,撤离导引针,并再次核对。核对完成后把压力导丝放入靶血管远端,等压力曲线读数平稳后,由肘正中静脉迅速输ATP140ug/(kg·min),诱使最大充血情况出现。绝大多数患者在用药90s后进入最大充血状态,血压 迅速下降10%左右。给药环节要观测患者身体反应,例如房室传导困难、血压过低、呼吸障 碍等。在给药完成后继续进行记录,选取最低FFR值为检测结果。PCI术后在冠脉最大充血 情况下,把处于压力导丝头端的感受器放入病变远处血管中,检测远端冠脉血管内的压力大小,并经过导管向冠脉内迅速注入室温生理压水3mL获取热稀释曲线,借助热稀释测算出平 均用时,IMR值选用公式PdXTmn估算。 1.3 统计学分析

微循环讲解--实用及实操.docx

血液循环 一、定义: 血液由心室流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又返回心房,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流动,称为血 液循环。 二、组成: 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和血管两部分组成。 心脏位于胸腔内,在隔以上居二肺之间,约有2/3在中线左侧,1/3在中线右侧,其大小相当于本人拳头。 心脏是人体内泵血的肌性动力器官(肌性泵)推动血液流动。 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包括大动脉、中小动脉、毛细血管、微小静脉、中静脉、上下 腔静脉,心脏和血管构成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在其中流动。 三、循环路线: 左主中中右小小 上腔静脉 心动心 动全身毛细血管静 室脉脉脉房 二营养物质与氧气代谢产物与二氧化碳 三 尖尖 瓣 组织细胞 瓣 左心房肺静脉肺毛细血管肺动脉右心室 氧气二氧化碳 肺泡 血液循环又分为相互连接的两部分即: 体循环,(又称大循环) 肺循环,(又称小循环) 体循环和肺循环式同时进行的,是血液不可分割的两部分。(连接心房的血管称静脉,故连接左心房的肺静脉装的是动脉血,连接心室的血管称动脉,故连接右心室的肺动脉装的静脉血)。 详见附录:人体血液微循环图

微循环 微循环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主要由微循环的基础研究、临床应用及血液流变学三大 部分组成。它是利用微循环的理论与技术直接观测人体微循环的变化。 一、微循环定义 微循环是循环系统最末梢的部分,又是脏器的组成部分,是指血液由微动脉流经广泛的 毛细血管网,再汇合流入微静脉的循环。由于这部分血管口径很小,肉眼看不到,只有在显微 镜下才能看到,因此称为微循环。 二、微循环生理特点 1、管径很细,直径只有一根头发丝的二十分之一; 2、血管很长,一个成人的微血管连结起来约为万公里,可以绕赤道周径二周半; 3、血流很慢,由于压力低所以血流慢—— 1 毫米 / 秒; 4、管壁很薄,只有一层内皮细胞和外面的基膜,约为一白纸的1%厚度; 5、数量众多,全身约有100 多亿根。 三、微循环的功能 微循环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向组织送氧气和养料,同时也带走细胞产生 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产物,是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场所;微循环还具有信息传递和能 量传递的功能。 人体血液从心脏输出后要经过漫长的路途才能到达组织细胞,因此仅靠心脏的收缩力是 远远不够得,还必须依靠微血管自身的自律性活动才能将血液灌注进细胞,同时因为微血管 的自律运动与心跳并不同步,它有自己的规律,驱动着微血管内的血流,起到第二次调节供 血的作用,因此微循环又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 四、微循环与疾病 微循环是生命最基本的保证。人体额任何器官,任何部位都必须有一个正常的、 健康的微循环。否则就会出现相应器官的病变。若微循环不通畅就好像灌溉秧田的水渠堵塞,秧苗得不到水分就会枯死一样,人体微循环功能障碍时机体产生疾病和早衰、早逝的直接原因。 前苏联一位著名医学家说:“不管你相信不相信,不管你意识到没意识到,你所治疗 的每一种疾病都与微循环有关微循环状况直接影响疾病的治疗。微循环障碍是百病之源。 如果不注意保健预防,微循环就极易发生故障,而一旦微循环发生了障碍,微血流中的 水份或有形物质渗出即出现水肿,微循环周围的感觉末梢受其影响而感觉局部的酸痛、麻木、发冷;局部组织得不到新鲜的血液供应,会缺氧,缺乏营养物质而处于病理状态;局部也会 因为代谢产物不能清除而刺激末梢感觉疼痛。 微循环障碍的核心理论是:血气不足----不同的器官、组织缺血----功能受障----加重血气不足 ----产生不同的常见病、慢性病。如血气能量一天比一天低,健康状况就一天天恶

微循环灌注不良诊断详述

微循环灌注不良诊断详述 *导读:微循环灌注不良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 檄循环障碍是发生在微循环水平的血管和血流的形态异常和功 能紊乱。微循环障碍可导致组织血液灌流明显减少,从而引起一系列缺血和缺氧性病变,严重时可造成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微循环障碍常发生于创伤、炎症、水肿、休克、肿瘤、超钦反应、组织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等过程,以及与这些有关的疾病中. 微循环障碍时的病理变化主要为微血管、微血流和微血管用围等三方面的变化。 需与以下症状相互鉴别: 骨内损害:微循环障碍(缺血、淤血、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致微循环动脉血灌流不足,骨因缺氧而发生功能和代谢障碍。主要表现为微血管内皮损伤和微血栓形成.人体的血管是输送血液的管道,它如同一条大河,逐渐分支和灌溉着四周的土地一样。也在营养着血管周围的组织细胞。当血液经过大血管到达细小的微动脉时,它流经分布广泛的毛细血管网,再汇合流入细小的微静脉。由于这部分血管口径很小,肉眼看不到,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因此称为微循环。 微循环障碍:微循环是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毛细血管中的血液循环,是循环系统中最基层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它包括微动脉、微

静脉、毛细淋巴管和组织管道内的体液循环。人体每个器官,每个组织细胞均要由微循环提供氧气、养料,传递能量,交流信息,排除二氧化碳及代谢废物。一旦人体的微循环发生障碍,其相应的组织系统或内脏器官就会受到影响而不能发挥正常功能,就容易导致人体的衰老、免疫功能的紊乱以及疾病的发生。 需到正规医院检查治疗 *结语:以上就是对于微循环灌注不良的诊断,微循环灌注不良怎么处理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有关微循环灌注不良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或者站内搜索了解更多。

步行

方法: 1. 拐杖的高度应很据病人的身高调试,一般高度是病人双手持拐,拐顶距离腋窝5---10cm 或一拳,与肩同宽。 2. 持拐杖是双手用力而不是靠腋窝支撑身体,否则易造成臂丛神经麻痹,一旦发生虽休息后可恢复,但会影响病人的情绪及其功能训练的进程。 3. 持拐杖行走时首先病人应站好姿势,使双足与双拐头呈等腰三角形,先迈患肢,足尖不可超过双拐连线,站平稳后,双手撑拐同时健肢向前迈移30cm,站稳后抬患肢,同时提拐向前移动同等距离,足与拐头同时落地,但足尖仍然落于双拐头连线内,如此逐步前移。4根据病人的走路能力,使用拐杖走路的走法有五种。医疗人员常建议使用拐杖的病患尽量学习两种以上的走法,一种能符合速度上的要求,另一种能符合安全上的要求,然後再根据环境的需要交互使用。理想狀況下,病人学习的走法应当越多种越好,因为不同走法需要使用不同的肌肉群。借着肌肉的交互运用,可以減少疲劳,減少受到伤害的可能。 四点交互走法:右拐→左脚→左枴→右脚,此法速度很慢。由于是单脚开步,随时都保持三点着地,所以它是一种很安全的走法。 交替式两点走法:右拐左脚→左拐右脚,速度较前者快,但須随时保持平衡状态。适合躯干控制较好的患者,走法是左脚与右手拐杖一起迈出,再將重心移向左边,右脚与左手拐杖再迈出。 三点走法:两拐患脚→健脚,使用病人为仅单脚可承重者。骨科手术后的患者为了加速愈合,医生常限制患者的患脚不能踩地或只能用部份力量踩地。截肢后的病患也可使用此种走法。患脚与两支拐杖同時跨出,依照医生的指示让患脚腾空或轻轻点地,双手用力支撑身体来減轻患脚的載重,然后健脚再跨出。 三点拖行走法:病人无法使肢体前进迈步。如小儿麻痹及脊髓受伤的患者。在练习步行时,脚跟拄拐杖拖行这种走法又分为: 1、三足交互走法:右拐先向前、左拐再向前、然后拖著身体前进。此法学会后,可学下面的方法。 2、三足同时走法:双拐同时前进之後,再拖着身体前进。 跳平走法与跳越走法(摇摆步):两侧拐杖同时前进之后,再用双手撑起身体往前跳,拄地的位置如果与拐杖齐平就是跳平走法,如果超过拐杖的位置就是跳越走法。这种走法需要相当大的手臂力量,但是走起来的速度较快,一般年轻的脊髓损伤患者与小儿麻痹患者较常使用这种走法。步行时应尽量將髖关节摆到越前方越好,使背部弓起才能平滑向前。持拐步行的方式 2010年3月4日 据传统的观点,步行活动先在步行训练用双杠或平行杠内练习以保安全,其后即应在杠外借助拐杖行走,最后才是独立行走。持拐步行有一定的规律。 (1)持双腋拐的步行方式持双腋拐步行多经历迈至步、迈越步、四点步等步骤。 1)迈至步:是开始步行时常用的方法。主要利用背阔肌来进行,步行稳定,在不平路面上也可进行,但速度较慢。 据传统的观点,步行活动先在步行训练用双杠或平行杠内练习以保安全,其后即应在杠外借助拐杖行走,最后才是独立行走。持拐步行有一定的规律。 (1)持双腋拐的步行方式持双腋拐步行多经历迈至步、迈越步、四点步等步骤。

神经微循环障碍

神经微循环障碍:脑细胞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和氧气,就会发生多梦、失眠、头昏眼花、记忆不好、重者会发生中风瘫痪;心血管微循环障碍:心脏细胞营养不足,就会发生胸闷、心慌、心律不齐、心绞痛、可能发生心梗死亡,长期微动脉,收缩致高血压动脉硬化; 心肌需求障碍时:人体可以出现心慌、胸闷、早搏、心律不齐、心肌缺血、心肌梗塞、猝死等; 脑循环发生障碍:可出现神经衰弱、失眠健忘、头痛头晕、甚至面瘫、中风、痴呆等 中医认为神经系统和心,脑血管都和五脏六腑的心脏有着密切关系。心为五脏之首,主血脉,主藏神。 呼吸系统微循环障碍:胸闷、气短、咳嗽、哮喘、重者青紫发绀、呼吸骤停; 中医认为呼吸系统微循环障碍和五脏六腑的肺有着密切关系,而肺的主要功能,1主气和呼吸。2主行水。3朝百脉、主治节(指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 消化系统微循环障碍:营养物质吸收不好,面黄肌瘦、腹泻或便秘;肝微循环障碍:出现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等; 中医认为消化系统微循环与我们的脾胃功能及肝,大肠,小肠等有着重大关系,脾的重要作用是运化食物,运化水液,主要生理功能主统血。而胃的作用是主受纳水谷,主腐熟水谷。主要生理特点主通降。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主要生理特性主升发,(升发阳气,调畅气机的作用)。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主受盛化物,主泌别清浊。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主传化糟粕,主津(津指水液。) 肾脏系统微循环;导致微血管通透性改变,组织水肿、血管收缩引起高血压、腰痛、血尿、蛋白尿、水肿等症状; 中医认为肾脏系统微循环和肾,膀胱。肾的主要功能:藏精(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化气)。主水:主纳气(肺吸入的清新空气)。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贮存尿液,排泄尿液。 肌肉骨骼微循环:代谢产物堆积,则会产生全身酸软无力、麻、疼痛、或发生关节炎,严重者可致残废; 四肢微循环:微动脉堵塞至脉管炎,静脉堵塞至静脉炎,静脉曲张、严重者跛行,刀割样疼痛,溃烂致截肢; 皮肤微循环发生障碍:时会出现淤斑、老年斑以及手足麻木、身体上有蚁走感,全身不适等异常感觉; 全身微循环:衰退时也就是人体衰老的开始。人们说微循环通不中风,微循环好心肌梗塞少,微循环流畅健康长寿。 妇女:腰背痛、小腹痛、月经不调、不孕症、盆腔炎: 男性:性功能衰减、前列腺炎; 微循环不通畅时,就好像一块块“秧田的水渠”堵塞,禾苗不能及时得到水分就会慢慢枯死一样。前苏联一位著名医学家说:“不管你相信不相信,不管你意识到没意识到,你所治疗的每一种疾病都与微循环有关,微循环状况直接影响疾病的治疗。微循环障碍是百病之源。” 现代中医认为微循环和中医中的经络、穴位有着深远而密切的关系,如果我们在相对的经络穴位上加以,治疗的方法和手段,就可以去调理相对应的器官。 方法:1、在没有真正成“病”之前,进行调理; 2、采用没有任何负作用的调理方法; 3、建立长期系统科学的养生保健管理; 4、提高人体自身的系统修复功能; 5、增强人体血液供氧量,排除毒素; 6、改善人体微循环,达到健康长寿。

人体血液循环和微循环

人体血液循环和微循环 血液循环的发 现 ..................................................................... .......................................... 1 什么是微循 环, .................................................................... ........................................... 2 微循环障碍导致疾 病 ..................................................................... ................................... 3 人体血液的组 成 ..................................................................... .......................................... 4 人体血液循环途径...................................................................... ...................................... 5 齐冰石(托玛琳石)制作的纺织品的功效...................................................................... (7) 血液循环的发现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医学名著《黄帝内经》中就有“诸血皆归于心”,“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等论述,说明我国古代人民对血液循环已有一定的 认识。 威廉?哈维(William Harvey)于1578年4月1日出生于英国肯特郡福克 斯通镇,排行老大,英国17世纪著名的生理学家和医生。他发现了血液循环的

精选-微循环障碍的表现

微循环障碍的表现 微循环障碍时,在体内可出现微循环功能障碍、微血流紊乱、微血管管壁损伤、微血管压力异常,和微血管周围的改变等一系列病理现象,见表1。在临床实验中,一个有经验的医师也有一些办法鉴别组织灌流情况,见表2。 表1微循环障碍的主要表现 发生部位表现形式 舒缩异常(缺血或瘀血)、微血池形成动-静脉短路开放异形、扭曲、微 血流 膨胀形成 微血管自律运动减弱或消失 血流内皮细胞损伤、坏死、脱洛,胶原纤维暴露、基膜破坏管壁与血小板、和 异物颗粒粘附 缓慢、淤泥化、静止、瘀滞,压力梯度和切边速度下降 血粘度升咼、毛细血管逆转现象 白细胞附壁、填塞 红细胞变形性下降、聚集、凝聚、嵌塞 出血和渗透液积聚(水肿) 白细胞 微血管周围静水压和渗透压的改变 网状细胞、成纤维细胞、各种纤维和机制改变 发生在微循环水平上的血管和血流的形态异常和功能紊乱称为微循环障碍。微循环障碍可导致组织血液营养性灌流明显减少,引起一系列缺血、缺氧性病变,和再灌性损伤,严重时甚至造成脏器功能不全和衰竭。 表1 检杳项目灌流好灌流差 唇色及口腔黏膜红润灰白 压唇试验苍白区消失快苍白区小时慢 皮肤表现温,干燥无紫绀斑纹灰白、潮湿、寒冷、紫绀斑纹 皮肤毛细血管充盈试验苍白消失快苍白消失慢 肢端温度温暖厥冷 甲床微红灰白 眼底动静脉比A:V=2:3A:V=1:3 或1:4 脉率、脉压不快,>4kPa快>120次/分,脉压<2.67kPa 血压收缩压12kPa以上收缩压<10.66kPa 舒张压5.33kPa以上舒张压<5.33kPa 尿量成人30ml/小时尿少或尿闭 双腿抬咼试验阴性30秒内血压升高1.33kPa 化验血小板、血钾、转氨酶正常血小板减少,血钾升咼,转氨酶活性 升高 意识状态清楚淡漠或昏迷 40余年来,我国学者钱潮、祝寿河等在对爆发型流脑及中毒性菌痢等疾病进行仔细的临床和实验室观察的基础上提出,急性微循环障碍是此类疾病发病初期的主要变化,并且是引起一些列严重症状的基础。当时我们在乙脑和感染性休克患者也有类似发现。因此,建议将此类疾病统称为“急性微循环障碍性疾病”

微循环与微循环障碍的现代概念

微循环与微循环障碍的现代概念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微血管血液循环。微循环的血管,肉眼不易看清,口径小于1001μm。广义的微循环还包括淋巴微循环在内,因此,近年来有人把血液微循环与淋巴微循环分开。本节讨论血液微循环。 各个不同的组织器官有各自不同的微血管构形,由此组成各自的微循环单位,它是各组织、器官内最小的功能·形态联系单位,也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微循环单位组成了体内器官(组织)的最小功能单位。由于各处微循环单位的构形随脏器、组织不同而异,而它们起的作用却类似。因此有人把微循环称作是一个结构不同而功能相似的“匀化”系统。 微循环单位是循环系统中最基层的结构,它的基本功能是向全身各个脏器、组织运送氧气及营养物质,排泄代谢产物,并且调节组织内液与血管内液。因此,微循环是关系到气体营养的转运以及代谢废物排泄的管道系统,从这个观点来看,又可将其认为是一个“交换系统”。健全的微循环功能是保证体内重要脏器执行正常功能的首要前提。为此,各脏器必须具有一个正常的微血流循环,并且保持一种正常的灌注状态。进一步的研究指出,灌注分为组织灌注与细胞灌注。灌注量的正常主要取决于微血管功能状态、微血流与血液成分。 微循环可以作为很多病理过程和疾病的原发或继发的应答器官,从而出现微循环障碍。微循环障碍主要指微血管与微血流水平发生的功能或器质性紊乱,从而造成微循环血液灌注的障碍。此时微循环血液灌注障碍既可有组织、器官灌注障碍,也可有细胞灌注障碍,并导致相应病变。 在很多疾病中均有微循环灌注障碍,但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灌注障碍大致有以下几种: 1、低灌注状态:或称低血流状态主要指在病因作用下,体内重要脏器微循环血液灌注在短时间内急剧降低,从而临床出现一系列低灌注引起的症状与体征,故有人称其为低灌注综合征(hypoperfusion syndrom e)。以严重感染为例,当其发展到出现低灌注综合征时,患者出现严重的乳酸血症、少尿、神志障碍等表现。 2、无复流现象:指局部血管严重痉挛、阻塞时,相应组织器官缺血(一般缺血40—60分钟),此时如使血管再通,重新恢复血流,但缺血区并不能得到充分的血液灌注,此现象称其为无复流。无复流现象常见于心肌,但也可见于脑、肾、骨骼肌等处。无复流造成的组织损伤实际上是缺血在时间上的延续和程度上

改善循环扩血管药物

改善循环扩血管药物 1.血塞通: 主治通脉活络视网膜中央静脉塞属淤血阻滞证者,活血祛瘀 不良反应:头面部发红、潮红、轻微皮疹,轻微头胀痛,偶见寒颤、发热、胸闷现象。 禁忌:禁用于脑溢血急性期,禁用于既往对人参、三七过敏的患者;禁用于对酒精高度过敏的患者。 注意事项:孕妇及过敏体质者慎用,老人肝肾功能异常者慎用或加强监测,输液速度不能过快。 2.丹参酮 适应症: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的辅助治疗。 不良反应:未见报道 禁忌: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不宜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尽可能单独使用。输液后若产生浑浊或沉淀,应立即停止使用重新调配,部分病人肌内注射后有疼痛,个别有皮疹反应,停药后可消失。 3.疏血通 主治:活血化淤,通经活络。淤血阻络所致的中风中经络急性期,症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急性期脑梗塞见上述证候者。 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禁忌:尚不明确 注意事项:1有过敏史及过敏性疾病史者禁用2孕妇禁用3无淤血证者禁用 4 有出血倾向者禁用。 4.盐酸川芎嗪 商品名称:川青 适应症: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如,脑供血不足、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及其他缺血性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脉管炎等。 不良反应:无明显不良反应,个别病例偶有口干、嗜睡等。 禁忌:以下患者禁用:1、对本品过敏者。2、脑出血及有出血倾向者。3、本品静脉滴注速度不宜过快。 4.舒血宁 功能主治: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用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心绞痛,脑栓塞,脑血管痉挛等。 不良反应:极少见过敏反应 禁忌:孕妇及心力衰竭者慎用,新生儿、婴幼儿禁用。 注意事项:(1)本品是纯中药制剂,保存不当可能影响产品质量。发现药夜出现浑浊、沉淀浑浊、沉淀、变色亦不得使用。(2)因本品含有少量乙醇,对乙醇过敏者慎用。(3)对银杏过敏体质者不建议使用此药。(4)对孕妇、哺乳期妇女的安全性尚未确立,请谨慎使用。(5)严禁与其他药物混合配用。谨慎联合用药。(6)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用药反应,使用时滴注速度不能过快,不能过量。 5.前列地尔 适应症:1、治疗慢性动脉闭塞症,引起的四肢溃疡及微小血管循环障碍引起的四肢静息疼痛,改善心脑血管微循环障碍。2、脏器移植术后抗栓治疗,用以抑制后血管内的血栓形成。 3、动脉导管依赖性先天性心脏病。 4、用于慢性肝炎的辅助治疗。 不良反应:1、休克:偶见休克。要注意观察,发现异常现象时,立刻停药,采取适当的措施。2、注射部位:有时出现血管疼、血管炎、发红、偶见发硬、瘙痒等。3、循环系统:有

微循环障碍的表现上课讲义

微循环障碍的表现

精品资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微循环障碍的表现 微循环障碍时,在体内可出现微循环功能障碍、微血流紊乱、微血管管壁损伤、微血管压力异常,和微血管周围的改变等一系列病理现象,见表1。在临床实验中,一个有经验的医师也有一些办法鉴别组织灌流情况,见表2。 表1微循环障碍的主要表现 发生部位表现形式 微血管舒缩异常(缺血或瘀血)、微血池形成动-静脉短路开放异形、扭曲、膨胀形成微血流 自律运动减弱或消失 内皮细胞损伤、坏死、脱落,胶原纤维暴露、基膜破坏管壁与血小板、白细胞和异物颗粒粘附 血流缓慢、淤泥化、静止、瘀滞,压力梯度和切边速度下降血粘度升高、毛细血管逆转现象 白细胞附壁、填塞 红细胞变形性下降、聚集、凝聚、嵌塞 微血管周围出血和渗透液积聚(水肿) 静水压和渗透压的改变 网状细胞、成纤维细胞、各种纤维和机制改变 发生在微循环水平上的血管和血流的形态异常和功能紊乱称为微循环障碍。微循环障碍可导致组织血液营养性灌流明显减少,引起一系列缺血、缺氧性病变,和再灌性损伤,严重时甚至造成脏器功能不全和衰竭。 表1 检查项目灌流好灌流差 唇色及口腔黏膜 压唇试验 皮肤表现 皮肤毛细血管充盈试验肢端温度 甲床 眼底动静脉比 脉率、脉压 血压 尿量 双腿抬高试验 化验 意识状态红润 苍白区消失快 温,干燥无紫绀斑纹 苍白消失快 温暖 微红 A:V=2:3 不快,>4kPa 收缩压12kPa以上 舒张压5.33kPa以上 成人30ml/小时 阴性 血小板、血钾、转氨酶正常 清楚 灰白 苍白区小时慢 灰白、潮湿、寒冷、紫绀斑纹 苍白消失慢 厥冷 灰白 A:V=1:3或1:4 快>120次/分,脉压<2.67kPa 收缩压<10.66kPa 舒张压<5.33kPa 尿少或尿闭 30秒内血压升高1.33kPa 血小板减少,血钾升高,转氨酶 活性升高 淡漠或昏迷

微循环障碍是心脑血管的罪魁祸首

脑血管意外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目前有年轻化趋势,40岁左右的病患逐渐增多,甚至二十几岁就有轻微病症,即使应用目前最先进、完善的治疗手段,仍可有50%以上的脑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自理!仅在我国,死于心脑血管病者每年近300万人,每天约8200人,每小时约340人,每分钟约6人。由此可见,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了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 俗话说:“微循环通,不会得中风;微循环好,心肌梗塞少;微循环畅,全身都健康。”微循环几乎是百病之源,健全的微循环功能是保证体内重要器官执行正常功能的首要前提。微循环是指直接参与组织、细胞间新陈代谢物质交换的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它直接给细胞供血、供氧、供能量及有关营养物质,同时还排出对人体有害的代谢产物,例如肌酸、乳酸、二氧化碳等,这样微循环就是人体新陈代谢的场所,是人体的内环境,是生命的最基本的保证。 人们通常认为脑中风的发生是高血压、心脏病、脑动脉硬化、肥胖等多种危险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其实,深层次的原因都与人体微循环障碍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人体的微循环直接参与细胞的新陈代谢和物质交换,直接给细胞供血、供氧、供给能量及有关营养物质,同时还将对人体有害的代谢产物如肌酸、乳酸、二氧化碳等带出体外。如果微循环内的血小板、白细胞或纤维蛋白相互粘集形成微血栓,随着血液流向全身,或沉积在血管内膜上,当拴子导致局部血流障碍后就会引起一系列症状。如神经系统发生微循环障碍时,脑细胞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和氧气,同时细胞代谢产物因供血不足不能完全排出体外,会导致头痛、眩晕、失眠、多梦、记忆力衰退;重者发生中风、偏瘫、老年性痴呆、末梢神经炎等。心血管系统发生微循环障碍时,导致胸闷、心慌、心绞痛、心率不齐,重者发生心肌梗塞。人体其他各系统微循环障碍均会出现相应症状。 更多微循环知识可登陆地龙蛋白科普网:https://www.360docs.net/doc/408237736.html,

微循环障碍的症状

微循环障碍的症状 他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间的血液循环。微循环这个词相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陌生的,但如果告诉你,高血压,脑血栓等都是因为它而造成的,你会怎么想,那么想不想要了解什么是微循环,它的一些症状是什么呢?今天就给大家普及一下微循环障碍的症状。    微循环障碍是血液理化性质的改变,使管腔狭窄,血液流速或减慢或血栓形成,使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微循环畅通百病不生,微循环障碍是百病之源。       健全的微循环功能是保证体内重要脏器执行正常功能的首要前提,医学已证明:人体的衰老,肿瘤的发生,高血压、糖尿病及许多心脑血管等疾病、主要是微循环障碍所致,因此微循环正常与否,是人体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志。    现今的生活方式、饮食、压力、污染等都是造成微循环障碍的主要外部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细胞

和血液会逐渐衰老,功能也自然随之退化,这是造成微循环障碍内部原因。微循环发生障碍会使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严重时会导致心梗或中风等其他重大疾病。 影响    一旦人体的微循环发生障碍,其相应的组织系统或内脏器官就会受到影响而不能发挥正常功能,就容易导致人体的衰老、免疫功能的紊乱以及疾病的发生。正常情况下,微循环血流量与人体组织、器官代谢水平适应,使人体内各器官生理功能得以正常运行。    因此,人体如果不注意保健预防,微循环很容易发生障碍,产生淤滞,新陈代谢不能正常进行,轻则造成机体功能退化,严重时就导致疾病的发生。 ★   肌肉关节系统:肌肉、关节微循环障碍,

行走问题数学建模

行走问题数学建模 对人行走问题的探究 摘要 本论文主要讨论人在行走时在做功最小的准则下,每秒钟走几步最合适的问题。 为了简化对问题的分析过程,我们将人走路时的状态单纯的看做重心不断上下移动的过程,而且走路的整个过程看作是匀速的,也就是说,人走路作的功为太高人体重心所需势能与两腿运动所需动能的和,而忽略人体外部和内部消耗的其他形式的能。 在计算人体重心升高的过程中,我们运用物理模型分析人体走路的分解动作,人行走分为双腿重合和双腿分开两种情况,在知道步长和腿长的前提下,运用勾股定理,用双腿重合时的重心高度减去双腿分开时的重心高度即为人在行走过程中重心的升高。在知道重心的升高后,又知道行走的速度,这样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求出单位时间行走需要的动能。 在计算频率的时候,我们分别两种不同假设的前提下建立两种模型,一种是假设将腿看做均匀直杆,行走看做时腿绕腰部的转动,另外一种是将腿的质量集中在脚部,行走看做是脚的直线运动。这两种模型建立后,在速度一定时,求出在做工最小的准则下,每秒应该走的步数,即行走的频率,结果发现,在假设二,也就是将腿的质量集中在脚部时,所得的频率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在解决题中的问题后,我们又对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找出缺点和不足,分析模型的实际性,并且对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的推广,希望能在实际中有更加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行走转动惯量作功最小转动动能

1 一、问题的重述 在如此快节奏的社会中,无论是生活,工作还是学习都追求高效率,走路也不例外,我们也力求最优方式。走的太快就会气喘吁吁,可是走得越慢就越省力吗,现实中的经验告诉我们并非如此。那我们每秒钟应该迈几步更为合适呢,对于不同的人走路方式是 否应该有所区别呢,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对走路这个过程做一些探究与分析。(1) 计算人体重心在行走时升高多少。 (2) 将腿看做均匀直杆时,行走腿绕腰部的转动,求单位时间所需动能。 (3) 求在速度一定时,每秒行走几步作功最小,分析题中答案是否合理。 (4) 将(2)中的假设修改为:腿的质量集中在脚部,行走看做脚的直线运动,证明题中给出结果是否合理。 二、问题的分析 为了简化研究模型,我们可以忽略次要因素,将人的行走时作的功看作是抬高人体重心所需势能与两腿运动所需动能之和,而且整个过程中在此基础上建立模型讨论在作功最小的准则下每秒走几步最合适。 对于问题(1)由于知道了步长和腿长,又由简化图分析可以知道,运用勾股定理可以求出在双腿分开和重合时候的高度差,即人体升高的高度。对于问题(2),是在将腿看作是均匀直杆的假设的前提下,行走看做是腿绕腰部的转动,行走速度又已知,可以运用物理中关于转动惯量的知识来求出转动动能。在(2)中已经求出单位时间所需动能,问题(1)中也知道了人体重心的升高高度,那么人体消耗的总能量即势能和动能的和,关系式通过平方差公式可以知道在总能最小的准则下,每秒应该走的步数,那么就解决了问题(3)中的问题。可是结果发现,结果并不符合实际。对于问题(4)则是换成了另外一种假设,将腿的质量完全集中在脚部,行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