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三圣“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

成都市三圣“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
成都市三圣“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

成都市三圣“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

说明书

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二OO四年十月

项目名称:成都市三圣“城乡一体化”总体发展规划设计号:2004-47

委托单位:成都市三圣乡人民政府

承编单位: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城市规划设计证书等级:甲级

城市规划设计证书编号:0 2 1 0 8 2

院长:樊晟高级规划师院规划成果专用章:

规划设计编制完成时间:2004年9月

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工作室负责人:胡英男高级工程师工程负责人:汪晓岗高级规划师参加编制人员:曹珠朵高级工程师

袁华明工程师

岳波工程师协编单位:成都市三圣乡人民政府

目录

说明书:

一、概况 (1)

二、三圣乡基本现状 (1)

三、规划构思及规划目标 (2)

四、规划布局 (2)

五、主要发展经济指标 (7)

六、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8)

七、管线工程规划 (10)

成果内容:

1. 规划说明书

2. 三圣乡区位关系分析图

3. 三圣乡现状行政区划分析

4. 三圣乡现状综合分析图

5. 三圣乡产业结构发展规划图

6. 三圣乡用地布局发展规划图

7. 三圣乡绿地系统发展规划图

8. 三圣乡景观系统发展规划图

9. 三圣乡道路交通工程规划图

10. 三圣乡管网工程规划图

成都市三圣“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

说明书

一、概况

受成都市三圣乡人民政府委托,我院承担了成都市三圣“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任务,本次规划主要就本着加快“城乡一体化”工作的要求,在依据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下,对全乡域范围进行一次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发展城乡一体化必须的市政基础设施规划以及乡域范围内的景观绿地系统规划。

二、三圣乡基本现状

三圣乡地处位置为成都的东南方向,作为成都市的一个重要通风口,以农田保护用地为主,全乡占地面积约16.0平方公里,辖六个村,其中幸福村和红砂村部分,依据成都市总体规划要求,现已规划确定为成都市向东发展的城市副中心之一。乡政府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道路上,以“三新”、“三最”为目标,大力推进“三个转变”成功举办了省首届花博会,积极利用工业化生产的理念谋划农业的发展,精心打造了红砂村“花乡农居”品牌,并已通过国家2A级旅游区(点)验收,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同时,加快了城市通风口的块状绿地建设,改善了城市环境,沿成龙路两侧形成长约4297米、宽20—40米的绿化带,完成了石胜路的建设。目前,围绕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在乡域内已开始建设“两路一网”(外环路

外侧约400米,沿天然气老线迁改,形成一条长约3000米、宽12米的柏油路,改造黉柏路,完善花乡农居核心区路网,按国家3A级旅游区标准提档升位)。

全乡现有人口共计1.8万人,幅员面积16.24平方公里。

三、规划构思及规划目标

1. 本次规划的基本构思:依托成都市副中心的发展,以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为目标,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城市生态环境,更好地体现成都通风口的职能。

2. 规划目标

在成都市总体规划要求的前提下保护好农田用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

四、规划布局

1. 产业结构发展规划

结合三圣乡的实际情况以及成都市总体规划的要求,规划确定了四个产业发展基地,作为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基本产业结构。

(1)红砂村花乡农居产业片区

红砂村“花乡农居”位于素有“中国花木之乡”美誉的三圣乡境内,成龙路北侧,距二环路仅7公里,交通便捷,因恢复创新独具格调的“川西民居”建筑群而得名。以红砂村为核心的“花乡农居”占地3000余亩,农民350余户,具有悠久的种花历史。

按照“市场带动、基地生产、企业经营、政府服务”的模式,对红砂村“花乡农居”实施有史以来投资最多、规模最大、效果最佳的环境综合整治,全面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打造以红砂村为核心的“花乡农居”农业旅游示范点。对原有农居按“川西民居”风格进行改造。引进民营企业成都高店子花木有限公司建成了占地110亩、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的大型专业鲜切花卉交易市场,成为四川省最大的鲜切花卉交易中心和物流基地。

村内建筑按“川西民居”风格进行改造,有效地保护和恢复了观光区生态自然环境,“花乡农居”既美化和改善了农村的人居环境,又为农民提供了经营场地,带动了观光、休闲、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以精品盆花、鲜切花、月季种植、科技示范、苗木种植、川派盆景、彩色植物等为主要内容的六大花卉片区。为创红砂村“花乡农居”品牌建立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载体,为市民休闲度假开辟了新的空间,不断推动花卉增效、花农增收。经过努力,花卉可经营土地增加到上万亩,成为成都市集花卉生产、销售、科研、信息四大功能于一体的大型花卉产销中心。

(2)幸福梅林产业片区

随着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和物质文明的需求越来越高,作为对快节奏都市生活的补充,观光农业的潜力越来越大,在幸福村打造“幸福梅林”观光园,配合观光休闲农业的建设,对种植、养殖、垂钓、观赏、游乐等方面的景点进行规划、设计,最终建成一个具有高品位的农业观光旅游园区,让人既能感受到农业高科技的气息,又

能体味到田园风光的韵味。

规划用地处于成都市通风口,规划石胜湖A湖与B湖之间,属于浅丘地貌。

观光园以幸福村1、2、6、7、10社为主体,辐射粉坊堰村1社、驸马村4社部分区域,总面积约1200亩,辐射人口约2000人。

东起规划石胜湖A区西侧;南至幸福村十社与附马村四社交界道路(规划环线南段);西至幸福生态园道路(规划环线西段);北齐石胜路三圣段。

通过融入地方历史色彩来形成园区特色;使用具有乡土气息和古老韵味的素材,为各主要空间赋予地方性的主题。

考虑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计划与设计;考虑多层结构与自然迁移过程栽种计划。

严格遵循“水有源头、路有出入、景有虚实”的自然规律和艺术规律,在地形改造、水景处理、道路设计、植物造景等要素上下功夫。用山体、水面、建筑、绿化等要素形成大小空间环境,旷密相宜,旷能走马,密可藏针,外动内静,雅俗共赏。围绕浅丘,创造山环水绕、曲径通幽、林木深深、溪流淙淙的自然景观。创造出水的灵气,“园因水而深,水得山而媚”,达到空间开合、井然有序,自然与人相得益彰。园区分为6个功能区块:入口区、主广场、休闲娱乐区、生态农业观光区、水上活动区、管理区。

(3)荷塘月色产业片区

为进一步落实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提升全乡旅游环境,

结合万福村当地的荷塘资源情况,发挥万福村成片荷塘的优势,以“荷塘月色”的景观设想来打造万福村。

万福村位于三圣乡的东面,面积有2.3平方公里,人口有2487人。

重点区域初步规划在外环路外侧,陡沟河附近及黉柏路两侧的区域,涉及的社有四社、五社、六社、七社、八社、九社、十社共计7个社。规划总面积1000余亩(含龙泉高堰村和双流县400余亩)。

充分利用万福村荷塘的资源优势,打造沿线和周边环境,对农房进行“川西民居”风貌改造,营造观荷、尝藕、休闲、娱乐的良好环境;在荷塘集中区建设具有现代特色的“荷塘月色”观景楼和“荷塘月色”观景台;以吸引游人,增加人流,引导农户从事经营增收致富,并带动沿线的陈家堰村和附马村。

绕城高速路沿黉柏路至荷塘观赏区临黉柏路两侧的农房采取花乡农居农房改造的模式,鼓励农户改造为川西民居风格。

绕城高速路沿黉柏路至万兴桥,道路两侧进行全面绿化,铺设草坪,栽种行道树,并重点对村办公楼周边进行改造,楼前修建一个村民活动广场。

(4)蔬菜基地产业片区

三圣乡附马村、江家堰村和大安桥村是成都市规划的一线蔬菜基地,常年蔬菜种植面积达6000亩,年产蔬菜300余万吨。

作为成都市规划的一线蔬菜生产基地之一,紧临外环路,距市中心仅7公里,是目前距市区最近的蔬菜基地。琉新路、富江路贯穿整个基地,交通便利,完全能保证蔬菜产品迅速集散和上市时的优良商品性,

所产蔬菜具有优越的价格优势和市场竞争力。基地土质良好、环境良好、水源充足,其生产条件完全符合成都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标准。

我市特供菜生产基地之一,全乡蔬菜基地种植面积已达6000余亩,涉及到3000余户种植户。一线蔬菜基地拥有一批具有丰富蔬菜种植经验的蔬菜种植专业户、专业村,已形成较为完善的蔬菜产供销、科技等配套服务体系。

通过近几年的大力宣传和蔬菜种植专业户的示范带动作用,农民致富理念发生根本转变,种植“无公害”蔬菜将会给他们带来良好的收益。

已建成的10亩蔬菜生产基地,使我乡的农户在蔬菜种植上取得了良好的收益。通过前期大棚基地的示范带头,品牌打造等工作,使周边村民增加纯收入近400元,占年人均收入增长的60%以上。100亩的“无公害”蔬菜基地的建成,将带动周边农户150户,解决富裕劳动力400余人。

2. 用地布局发展规划

本次发展规划充分利用成都市总体规划中对三圣乡确定的副中心规划的用地布局以及配套设施布局,结合全乡产业结构发展布局的要求,规划首先确定了全乡除城市副中心用地外的基本农田和一般农田用地区,同时,规划确立以发展3A级旅游区标准的“幸福梅林度假观光区”、“荷塘月色度假观光区”、“花乡农居度假观光区”和作为城市通风口绿地的A、B两大人工湖面的布局。结合当地特色的蔬菜产业,在大安桥村布局占地约100亩的大棚蔬菜示范基地。另外,本次规划保留了现有分散布局的村民宅基地,对发展的宅基地规划本着“住宅进社区”的要

求,在各村村委会所在地附近,相对集中布局新的农民新村点,其规模按人口增长及国家相关标准配置。同时,布置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在尊重副中心规划的前提下,保留了现有3所村级小学以及综合市场用地。另外,结合副中心规划,为充分体现“城乡一体化”,利用花博会展厅,建立高店子花卉交易市场,以满足城市的发展需要,同时发展三圣特有的鲜花产业。

3. 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在整个全乡的用地布局中,结合产业结构规划,沿主要水系、道路布置线型绿化,结合度假观光区以及分布其中的广场绿化用地和农业生态用地形成点、线、面的绿地系统,并根据各绿地特征,分别规划确定出隔离绿地、滨河绿地、公园绿地、农田生态自然风光绿地、运动休闲绿地等不同功能的绿地。

结合绿地系统,利用主要道路形成全乡的主要线型景观网络,并且重点打造四大度假区,形成重要景观旅游区,并且针对不同用地功能,规划不同景观风貌区。为了充分体现城市通风口的功能,打造新型农村产业结构以高档乡村旅游功能的要求,对分布于全乡农田的村民建筑进行民居风貌改造以及环境整治,充分体现川西民居田园风光的特色景观。

五、主要发展经济指标

六、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一)道路网络规划

1. 路网结构

规划路网以强化东西、贯通南北为原则,整个路网除“城市东副中心”路网采用方格网形式,其余乡域道路根据现状和地形情况采用自由式路网形式。

整个路网结构可概括为“三横、三纵”。

“三横”指石胜路、附江路及万大路(万福至大安)。

“三纵”指江大路(石胜路至江家堰村至大安桥村道路)。簧柏路、成龙路。

2. 交通性干道

由于三圣乡为成都市城市通风口,是大规模城市用地开发的控制区。因而,其内部道路不能按城市道路的红线宽度和走向进行控制。其对外交通的载体和通道为石胜路和成龙路。此两条道路是本规划区域的交通性干道和对外交通走廊。在规划中,应尽量少地在此两条道路上开口,影响其安全性和快捷性。

3. 道路性质

规划区道路按性质分为交通性干道、高速公路、一般性道路和城区道路。

交通性干道红线宽度40米。板块形式成龙路为三块板、石胜路为两块板。

规划城市副中心道路红线宽度16-50米。板块形式从一块板到三块板。

高速公路为外环绕城高速公路,红线宽度40米。

规划区一般性道路红线宽度6-12米。按公路断面形式修建。此道路在规划区内四通八达,形成“蜘蛛网”状路网格局。

(二)主要交叉口规划

交叉口是指交通网络在运行中起重要作用的交通结点,包括:交通易集中的交叉口,重要道路沿线的交叉口,交通流种类繁多的交通结点,以及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中起重要作用的,要求重点管理的交通结点。

1. 规划原则

(1)交叉口规划要求根据路权优先的原则保障主要交通流畅通。

(2)尽量慎用立交,以降低城市交通设施的建设费用。

(3)主要道路的交叉口必须考虑渠化设计,以增加道路的通行能力。

(4)对不同种类的交叉口采取不同的规划。

(5)交叉口地要满足未来交叉口改善的要求,实施上分期,逐步完善。

2. 交叉口规划

规划分离式式立体交叉口1处:石胜路与成龙路相交近期采用平交,远期采用分离式立交。近期建设中应留出远期分离式立交的建设用地。

(三)公共交通规划

规划公共交通线网覆盖区70%以上,线网密度达2-2.5公里/平方公

里。

公共汽车拥有量在800-1000人一辆标准车计,设置公交首末站一处,用地1500-2000平方米。

(四)静态交通设施规划

在各个功能区设置游憩广场。广场不宜太大,每处宜为2000平方米;此外结合车站设置交通集散广场,交通集散广场允许车辆短暂停留,但不得长时间存放。另结合规划用地情况设置零星停车场。

规划CNG站一处,规划结合公交首末站设置。占地面积0.3公顷。

规划加油站2处。一处在成龙路花香农居附近,另一处在江家堰村附近设置。每处面积0.2公顷。公共加油站的选址应符合园市有关规范的相关规定。

七、管线工程规划

(一)给水工程

1. 供水现状

现状三圣乡乡政府位于成都市东部副中心规划区范围内;成龙路的两侧已预敷了一条DN600和一条DN300的供水主干管,这两条主干管均从三环路上的DN800主供水管上接管。成龙路上的两条供水管道主供东部副中心及三圣乡范围。

三圣乡域范围内的红砂村、万福村和附马村均已从成龙路上接管供水,支管管径均为DN150的PE管;幸福村正在实施供水工程,根据“幸福梅林详规”,石胜路上规划了一条DN400的供水管,从成龙路上接管,

然后分供“A湖”、“B湖”及幸福村沿线。

2. 供水原则

规划区范围内的生产、生活用水均使用城市自来水,集中统一供水。

3. 用水指标及用水量预测

东部副中心的用水指标和用水量已在《锦江区三圣乡粉房堰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作了详细的规划,本次“发展规划”中保持与原规划一致,只将其管线走向和管径反映出来。

乡域内余下的6个村,现状人口为18489人,规划人口为19630人。考虑到整个三圣乡的大部分区域将担负起休闲度假和一定量的服务接待功能,因此,规划取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为100—150升/人·日,东部和北部取高限,南部和西部取低限,经计算,乡域内6个村的居民总用水量约2600m3/日。

4. 消防给水

按各村集中居民点的人口规模和建筑体量,规划选择消防标准为“同时发生火灾次数为1次,单处消防流量为10升/秒,火灾延时为2小时”。则消防用水量为72m3。由三瓦窑消防二中队负责消防。

消防给水系统与生产、生活给水系统共用同一系统,采用低压消防制,消防水量由供水管网直供。

5. 管网布置

采取就近引入的方式从成龙路和石胜路上接管,沿乡域内主要联系道路布设给水管;主供水区以DN200的供水管形成两个主供水环,其余区段以DN150和DN100的枝状供水管延续至用户区。

6. 给水管材

规划拟采用PE管作为给水主管材,既便于施工又有利于安全供水。

(二)排水工程

1. 鉴于东部副中心已有《锦江区三圣乡粉房堰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而乡域内余下的6个村将保持其用地性质(农业生产用地)不变,散居的农户所产生的少量生活污水需全部作为有机肥复施于农业生产用地;雨水排放也只需利用现有的自然排水系统便可,规划上也不允许作过多地改造和变更;因此,本次乡域“发展规划”中就没有系统的“排水工程规划”了。

2. 红砂村“花乡农居”及幸福村“幸福梅林”这两个区域有较为集中的污水排放,在已完成的详规中均作了排水管网及污水处理设施规划,因此,这两个区域应按“详规”实施。

3. 对于居民比较集中的“社区”,规划建议采用沼气化粪池或常规三格化粪池对生活污水进行初级处理,处理后的污水再用于农灌将会更安全卫生一些。

(三)燃气工程

1. 能源结构

三圣乡作为成都市东面的主“通气口”,其能源结构理应以洁净能源为主,规划期内将以燃气替代燃煤,2020年气化率按100%计算。

2. 用气标准及用气量预测

东部副中心仍沿用《锦江区三圣乡粉房堰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本次规划只反映其管网走向和管径;乡域内其余6个村的居民生活用气按

1.5标立方米/日·户计,预测该部分总用气量约为7500标立方米/日。

3. 气源及气压

成龙路上已敷设了一根Dg300的中压天然气管,主供东部副中心和三圣乡乡域范围,各村均从该管上接管供气。中压配气管气压为0.3—0.15MPa。

4. 管网布置

采取就近接入的方式从成龙路和石胜路上接管,沿乡域内主要联系道路成枝状布设燃气管网。主干管规划为Dg159和Dg109,支管为Dg87及其余小口径配气管。

5. 配气方式

中压燃气管→庭院管道→户前调压箱→各居民用气户。

6. 燃气管材

规划拟全部采用PE管作为配气管主管材。

7. 高压输气管

现状有两条超高压输气管穿越本规划区。Dg720的威青线三圣乡过境段已全线按规划走向改线定位,Dg630的成德线沿东洪路和成龙路北侧过境,该线路暂保留现状位置不变。

(四)电力工程

1. 供电电源

220kV蓉东站是成都市东部的区域性中心变电站,由该站出110kV 线至现状的胜利站和规划的三圣站和中和站。三圣站是本规划区的供电电源。变电容量为2×4万kV A。

2. 用电负荷预测

乡域内六个村规划人口约2万人,总用电负荷约2.5万kW。

3. 供配电线路

规划由三圣站和胜利站分东、西两个方向出10kV线路沿乡域内规划道路架空敷设至各用户区,区内形成小环网,由杆上式开关闸控制运行。

4. 低压供电系统

各用户区根据用电负荷的大小设置公用或专用10kV/0.38kV变压器,再由变压器向用户供电。

5. 高压走廊

规划区中腹有一回现状的35kV线路,规划将升为110kV线路,联结高店子与中和110kV站;南部东西向的110kV线路联结龙泉和中和站,这两条线路保持现状走向不变。

沿成龙路布设的220kV蓉石线和110kV大风大望线在绕城高速路(外环路)北侧有一段尚未顺路架设,规划拟将这一段也改为沿成龙路的西侧直线过境;走廊宽度保持原“控规”的40米宽度不变。

(五)电信工程

1. 电信分局

东部副中心规划区范围内已规划了三圣电信分局的用地;该分局可服务于整个乡域范围。

2. 电话用户预测

乡域内6个村的居民装机按1.2部/户计,公共建筑按1部/150m2建筑面积计,另考虑部分公用电话,预测乡域内6个村的装机总部数约为7000部。

3. 电信线路布置

电信线路沿乡域内规划道路架空布设,与10kV架空电力线异侧布置。

4. 有线电视光纤线路

从成龙路和石胜路接入,在红砂、幸福和附马设置接入点,再延伸至各居民用户区。

有线电视光纤线路规划与电信线路同杆架设。

(六)管线综合

详见道路断面组织规划示意图所示。

三圣乡人口预测

注:净增人口数均为规划期末与现状人口数之差余值。

各村现有农房面积万福村:81658.48m2

附马村:90585m2

红砂村:54388.63m2

江家堰村:99200m2

幸福村:166734m2

大安桥村:89700m2

合计:582266.11m2

全乡企业有证面积:969.48亩

城乡一体化建设中成都市行政区划调整设想(上篇)

城乡一体化建设中成都市行政区划调整设想(上篇) 成都市城市建设科学研究院蒋希刘艺琳 [摘要]在现行行政区划下,成都市存在着一、二、三圈层的划分,城市和农村分而治之、城市和乡镇分割,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深入有着一定的阻碍和磕绊。本文从摈弃旧有城乡分割观念出发,提出融合一、二圈层的行政区划调整方案,试图建立一个超大主城区,以使原一、二圈层的城乡二元体制全面破除,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深入,进而为世界田园城市建设的目标的实现创造良好的行政条件和广阔的操作空间。 [关键词] 城乡一体一、二圈层行政区划调整 一、前言 成都从2003年开始至今进行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07年获批成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对成都多年来城市化建设成果的肯定,也是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的一大机遇。2009年年底,又提出了“成都要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目标,这是我市实行城乡一体化建设至今的一个升华。 成都市现存的行政区划是上个世纪90代年初划定的,即将原东、西城区和金牛区(郊区)三个区调整为现在的五城区,即行政区划调整使东、西城区突破老金牛区对东、西城区的合围,使成都市主城区的发展从此驶上快车道,同时也就形成了现在的一、二、三圈层的划分。原中心城区五大区为第一圈层,新都区、郫县、温江区、双流县、龙泉驿区为第二圈层(清白江区区界不与第一圈层接壤,故本文中的第二圈层不考虑清白江区),其余各县市为第三圈层。在传统的规划和人们的观念中,第一圈层的五大城区才是真正的中心城市,而其余圈层都是郊区。于是城乡分而治之,在行政上难以融合,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政策及观念上的存在着层层障碍和明显的标准差异,成为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严重阻碍。 二、调整行政区划是深化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助推器 伴随20年来不变的行政区划而产生的城乡分布旧格局和人们心中业已形成的固有观念,使得已经具备了或接近第一圈层的经济地位和地理特征的近郊区有着不同于五大城区的明显区隔和心理碍障,例如在政策及观念上的存在着层层障碍,在文体、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标准差异。同时第二圈层处于中心城区的外围,由于地理距离较远,在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受中心城区的辐射影响较小,城市化进程相对主城区明显较慢。

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和特点分析

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和特点分析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萧山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总体经济实力强劲,区域发展能力迅速,民生改善不断提高。基于这样一个现实,需要进一步科学认识统筹城乡发展的方法路径,建立科学的统筹城乡发展模式,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一、引言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明确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具体要求。萧山结合实际,在2003年1月的区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加快经济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实现由强县市型向都市型的转变的发展思路。这个思路的提出,使萧山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渐渐凸显。之后,在2003年7月区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做出了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决议,使全区基本形成(空间、经济、人口、社会、生态)五个一体化格局,并相继制定一系列配套政策。结合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按照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一体化发展要求,以空间重组为突破口,通过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来实现城乡经济发展、空间融合和社会进步,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 萧山地处钱塘江南岸,为杭州南大门,东接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全区总面积1420平方公里,2008年末总户籍人口120224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00929人。辖有22个建制镇,4个街道。城区4个街道总人口269964人,其中非农人口200953人。主城区建成区面积,由1988年萧山撤县设市时的7平方公里扩展到2001年撤市设区前的26平方公里,至2008年达到54.43平方公里,成为杭州实力最强、地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区,区域网络化大城区的框架初步形成。2008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86.50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比重达到4.1:64.1:31.8。全年财政总收入126.8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3.18亿元。2008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52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569元,恩格尔系数0.35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987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287元,恩格尔系数0.349。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3.8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73.49平方米。城乡统筹的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城乡统筹的养老、医疗、失业和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都比较高,全区城市化率超过了65%,2008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580.24亿元,成为萧山经济的支柱,尤其是民营经济占到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城市化和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奠定了坚实基础,使萧山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有了现实基础。 二、路径选择

城乡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一试题

第一部分 ;判断题
1. 下面说法正确吗?长三角区域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也明显 加快,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在长三角区域已经 正确 能够比较自由地流通。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2. 下面说法正确吗?双带就是指我们江苏这个沿海发展带 的和东陇海发展带,其中东陇海地区是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 域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正确 √
3. 下面说法正确吗?要推进区域的一体化进程,一是要加快 基础设施一体化,第二个就是要加快长三角地区的市场体系的 正确 一体化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4. 下面说法正确吗?主体功能区规划它具有约束性,既要约 正确 束市场主体的开发行为,不用约束政府的行为。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B

5. 下面说法正确吗?江苏省人口分布和经济布局不协调。区 域间功能服务和生态条件的差距还比较大,就是我们三大区域, 正确 分布还不够均匀,不够协调。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6. 下面说法正确吗?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江苏坚持一手 抓粮食高产制度的普及化,提高单产水平,稳定粮的食生产, 正确 一手抓高效农业规模化,大力发展适时农业,促进了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7. 下面说法正确吗?农业生产空间是叫两带三区。两带是指 沿江农业带和沿海农业带,三区是指我们的太湖农业区和江淮 正确 农业区、徐北农业区,就是苏北灌溉总渠,徐北农业区。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8. 下面说法正确吗?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地建设,要充 分发挥沿海深水港口、土地、岸线爱心资源比较丰富的独特优 正确 势,集中布局发展大型生化、钢铁、造船、汽车等联合产业, 形成产业发展的规模优势和积聚效应。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9. 下面说法正确吗?具有江苏特色的统筹城乡发展的道路 的思路是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产业化提 升农业,我们努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大力 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就业保障这 五个一体化,这是工作思路。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正确 √
10. 下面说法正确吗?继续深化户籍制度的改革,放宽城市 特别是中小城市的落户条件,鼓励和引导农民向城镇就近和异 地转移。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正确 √

平湖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平湖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平委〔2004〕15号 发布时间:2005年4月1日17:16 作者: 各镇党委、人民政府,各街道党委、办事处,市级机关各部门,市属各单位:《平湖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2005年-2020年)》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平湖市委平湖市人民政府 2004年12月31日 平湖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2005年—2020年)党的十六大作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以“五个统筹”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省委根据党中央提出的战略思想,作出了“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城乡协调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决策,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实施“八八战略”的一个重点来抓。嘉兴市把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实现现代化的五大战略之一来实施。这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是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而发展的一个渐进的过程,通过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结合、优势互补,最终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共享现代文明。其主要途径是通过统一城乡规划,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和政策,加强城乡间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促进城乡间生产要素流动,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和谐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优化经济社会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实现新一轮发展的主要增长空间;是在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 划简介 1 2020年5月29日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一、总规修编历程 12月至 4月,成都市规划局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三家研究机构进行了成都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研究工作,对成都市的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提出对成都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的必要性。 8月,成都市人民政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成都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大纲( -2020)>等组织修编<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至今已历经1年,经过了建设部、四川省和成都市三个层次的技术审查,共召开了部门协调会、各级政府汇报会等大小会议30多次,为规划修编打下坚实的基础。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综合协调了四川省和成都市有关产业、国土、水利、电力、电信、交通等20多个行业专业规划,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目标、城镇体系、城市性质与规模、空间布局、城市交通、园林绿化、城市景观、市政工程、近期建设、规划

管理等有关规划内容。 二、总规修编背景及理由 (一)总体规划修编背景 1、十六届三中全会经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加快发展必须注意的”五个统筹”,并指出:”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2、四川省政府近期下发<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意见>提出规划管理”九不准”;市政府着手整顿与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推进规划编制、规划管理、规划监督三分离的管理体制。 3、成都市第十次党代会召开,提出”把成都建设成为中国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实力最强的特大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以城市化为主线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4、为适应国家与地方政府职能的调整与转变,城市规划编制重点与编制办法正酝酿着重大变化。 (二)总体规划修编理由

专家纵论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

专家纵论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 第六届中国国土区域城市经济学家新春论坛在京召开 2013.02.27 本网讯 2013年2月24日,元宵佳节。以“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为主题的第六届中国国土区域城市经济学家新春论坛在北京召开。本届论坛由中国国土经济学会主办,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和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联合主办。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龙永枢,中国国际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家粮食局原局长聂振邦以及来自五个学会的专家、学者80余人出席。 中国国土区域城市经济学家新春论坛(联谊会)始于2006年,由中国国土经济学会,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中国城市经济学会联合主办,紧跟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每次论坛确定一个主题,并已成功举办过五届。论坛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感情沟通的平台,受到了专家学者的大力称赞,也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参与。2011年、2012年新春论坛的两个主题:高效利用国土空间、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已被写进党的十八大报告。论坛今年新增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和全国经济地理学会位联合主办单位。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

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其中的城镇化,十八大报告将其作为未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手段。为了探讨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具体内涵和路径选择,本次会议的主题确定为“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 论坛由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研究员柳忠勤主持。 在逐一介绍了与会嘉宾后,柳忠勤邀请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耀、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杨重光、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秘书长沈体雁、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会长孙久文一同走上主席台,一起代表五个学会向大家致新春问候。 本次论坛主题的设定者,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副秘书长、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研究员首先作了主旨发言。随后,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从不同角度阐述各自的学术观点:专家学者关于城镇化基本概念与新型城镇化内涵观点碰撞。 尽管“城镇化”一词早已写入教科书和政府文件,然而专家学者们对城镇化的概念仍有很大的争议。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研究员认为,“城镇化”和“城市化”没有本质区别,城镇化从概念上来讲是农村居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也就是农民进城。同时,他也指出,不能片面强调城镇化,而忽略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动力,城镇化也可为工业化提供支持。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城市规划管理系主任叶裕民教授并不同意城镇化就是支持农民进城的提法,她

成都市三圣“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

成都市三圣“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 说明书 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二OO四年十月

项目名称:成都市三圣“城乡一体化”总体发展规划设计号:2004-47 委托单位:成都市三圣乡人民政府 承编单位: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城市规划设计证书等级:甲级 城市规划设计证书编号:0 2 1 0 8 2 院长:樊晟高级规划师院规划成果专用章: 规划设计编制完成时间:2004年9月

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工作室负责人:胡英男高级工程师工程负责人:汪晓岗高级规划师参加编制人员:曹珠朵高级工程师 袁华明工程师 岳波工程师协编单位:成都市三圣乡人民政府

目录 说明书: 一、概况 (1) 二、三圣乡基本现状 (1) 三、规划构思及规划目标 (2) 四、规划布局 (2) 五、主要发展经济指标 (7) 六、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8) 七、管线工程规划 (10) 成果内容: 1. 规划说明书 2. 三圣乡区位关系分析图 3. 三圣乡现状行政区划分析 4. 三圣乡现状综合分析图 5. 三圣乡产业结构发展规划图 6. 三圣乡用地布局发展规划图 7. 三圣乡绿地系统发展规划图 8. 三圣乡景观系统发展规划图 9. 三圣乡道路交通工程规划图 10. 三圣乡管网工程规划图

成都市三圣“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 说明书 一、概况 受成都市三圣乡人民政府委托,我院承担了成都市三圣“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任务,本次规划主要就本着加快“城乡一体化”工作的要求,在依据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下,对全乡域范围进行一次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发展城乡一体化必须的市政基础设施规划以及乡域范围内的景观绿地系统规划。 二、三圣乡基本现状 三圣乡地处位置为成都的东南方向,作为成都市的一个重要通风口,以农田保护用地为主,全乡占地面积约16.0平方公里,辖六个村,其中幸福村和红砂村部分,依据成都市总体规划要求,现已规划确定为成都市向东发展的城市副中心之一。乡政府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道路上,以“三新”、“三最”为目标,大力推进“三个转变”成功举办了省首届花博会,积极利用工业化生产的理念谋划农业的发展,精心打造了红砂村“花乡农居”品牌,并已通过国家2A级旅游区(点)验收,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同时,加快了城市通风口的块状绿地建设,改善了城市环境,沿成龙路两侧形成长约4297米、宽20—40米的绿化带,完成了石胜路的建设。目前,围绕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在乡域内已开始建设“两路一网”(外环路

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具体措施

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具体措施、 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具体措施 1、科学编制规划 几年来,为适应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我市适时地启动了“城中村”和城边村改造规划工作,完成了曹家营村、赵家营村、武银福村、甲尔坝村和陈户窑村等部分村庄规划的编制和《哈业脑包镇域总体规划》、《新城镇镇域总体规划》、《兴胜镇镇域总体规划》、《麻池镇镇域规划》、《昆区南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二道沙河控制性详细规划》,为“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村镇规划改造和长远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使村镇建设逐步走上了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005年4月开始,根据自治区政府要求,我局开展了城乡一体化规划编制工作,对规划区内村镇现状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依据包头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包头市战略发展规划,结合各区、乡(镇)撤乡并镇工作情况和今后的发展思路,以及村庄经济和区位条件,将城市规划区内147个村庄和2个农场在合理整合的基础上,划定了城中村、城边村、城郊村三个区域,并明确了三个区域的范围及规划编制标准,即城中村:269平方公里,就地城市化,按城市社区标准进行规划;城边村:296平方公里,按其实际情况除部分城市化外,其余的按村镇标准进行规划;城郊村:320平方公里,

全部按照村镇标准进行规划。在此基础上,根据市四区改造建设的紧迫性和可行性先后完成了昆区、九原区15个村庄的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编制工作,并于2006年2月份通过了自治区专家组评审,2006年7月份自治区政府正式批准该规划。 2007年,指导各旗县区完成了包头市首批100个新农村、新牧区试点村庄建设的规划编制工作,结合撤乡并镇工作的完成,指导九原区完成了五镇一苏木的乡镇域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达茂旗、固阳城关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2、加快建设步伐 按照改造规划要求,近几年我们主要完成了下述建设任务,1998年完成了曹家营村、赵家营村搬迁任务;2001年完成了武银福村改造工作; 2004年完成了兴胜花园小区建设;2005年完成了甲尔坝4期改造工程、陈户村一期改造工程和卜尔汉图新村建设;2006年,完成建设的有南海子新村、陈户村二期工程、当铺窑新村等8个村庄;2007年,开始进行的有和平村、王大汉新村、臭水井村、昌福窑、井卜石等城中村改造建设工作。 3、制定法规、规范,严格规划管理 为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在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质量的同时,为保证各类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在规划管理过程中能够有法可依、依法行政,更好的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按照国家、自治区有关法律、法规、规范的要

成都市锦江区推动城乡一体化与征地安置调研报告

成都市锦江区推动城乡一体化 发展以及征地拆迁安置的调研报告 邢益磊副书记 近日,由华隆公司、铜鼓岭项目征地工作队员、市有关职能部门领导和龙楼镇部分村委会干部组成的考察组一行19人到成都市锦江区新农村建设“五朵金花”进行了实地学习考察,深刻感受领悟到了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广阔前景和巨大效益,深入学习了成都锦江在征地拆迁、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受益匪浅,启示颇多。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在城乡结合部的红砂、幸福、万福、驸马、江家堰、大安桥6个行政村,建设成了占地12平方公里的以“花香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命名的“五朵金花’’为品牌的观光休闲农业区,已成为国内外享用盛名的休闲旅游娱乐度假区,被评定为国家4星级风景旅游区。“五朵金花”观光休闲农业不仅整合了成都市城郊区域之间的农村旅游资源,而且将农村旅游与农业观光休闲、古镇旅游、节庆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了以农家乐、乡村酒店、国家农业旅游示范区、旅游古镇等为主体的农村旅游发展业态,在不断提升成都市旅游总体实力的同时,还丰富了农村旅游的内涵,促进了农村观光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近年来,年均接待游客900万人次左右,年产值达1.8亿元,村集体收入达到3583万元。通过景区建设,在区内从事多种开发经营的3000多户农民(11500多人),全部就地转为市民,解决了9790个农民的就业安置,加快了城乡一体化的步伐;带动了商贸业、服务业等相关

产业和县域经济发展;“五朵金花”旅游景区每年对地方财政收入贡献达近千万元。 一、打造“五朵金花”观光休闲农业,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经验和做法 (一)高起点科学规划布局。2000年在规划“五朵金花”建设规模时,成都市政府提出了“农房改造景观化、基础设施城市化、配套设施现代化、景观打造生态化、土地开发集约化”高起点的科学规划思路,用景区模式打造国家级品牌观光休闲农业的大平台。一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能够给城乡居民提供市外休闲娱乐场所,有利于当地农民就地转市民;二是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按照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标准,突出蜀文化民居风格,建设成都市郊区靓丽风景线;三是有利于形成“一村一品一业”产业特色,为失地农民就地安置提供就业支持。对市政府的规划建设方案,多次举行由社会各界和规划区农民参加的听证会,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对确定的规划方案,政府、企业和农户一张蓝图干到底,从而打造了国家4星级风景旅游区“五朵金花”的知名品牌。 (二)突出连片开发经营。“五朵金花”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开规模他经营,用连片联户开发,共同扩大发展的市场空间,破解农民单家独户闯市场的风险,走出了一条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之路。在产业布局上,围绕共同做大做强观光休闲农业这一主导产业,五个景区实现一区一景一业错位发展的格局。“花香衣居”:以建设中国花卉基地为重点,全方位深度开发符合观光产业的现代化农业,主办各种花卉艺术节,促进人流集聚,打造休闲餐饮文化。“荷塘月色”:

加快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思考

加快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思考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在实践中,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问题也凸显出来,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对城乡一体化内涵的认识存在着误区。 城乡一体化的认识误区 对城乡一体化的认识误区,已有不少专家、学者不同程度地进行了阐述,但总体感觉深度不够,对其相互关系的分析不够清晰,很有必要进一步加以明确。这些误区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误区一:城乡一体化就是城市化。城市化发端于19世纪中上叶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期,是由于工业化引起的人口自发迁移到城市,是由工业“积聚效应”引起的农村居民变为城市居民的人口集中过程。城市化是工业化和产业分工的结果。而城乡一体化是指统筹城乡这两个系统的经济社会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不是忽视城市与乡村在空间发展和经济基础上的区别,盲目地把农民转非变为市民,把农村变为城市,不是简单地提高了“城市化率”就代表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这种认识不仅曲解了城市化,更

曲解了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必然会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不简单地等同于城乡一体化。 误区二:城乡一体化就是新农村建设。纵观当前国内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关于城乡一体化的措施、报道,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简单的城市反哺农村,在物质和资金上给农村大力支持,帮助农村修路盖楼,解决农民子女教育、生活、出行等就是在搞城乡一体化,把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文件、措施稍加改动就变成了城乡一体化的政策、文件、措施,这显然是片面的。城乡一体化与建设新农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联系在于,城乡一体化包涵新农村建设,是整体和局部。城乡一体化发展了,新农村建设也必然发展了;新农村建设工作做得好,必定能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二者的区别在于,城乡一体化是更高层面更大范畴的旨在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统筹城乡协调共同发展的重大战略。而新农村建设的着眼点是“乡”,基本不包括“城”,主要是针对“三农”问题提出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要低于城乡一体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首先应该把重点放在“乡”,应该通过提升“乡”的地位、作用,逐步打破分割壁垒,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和分工优化,协调发展,而不能用新农村建设代替城乡一体化。 误区三:城乡一体化就是城乡一样化。这个观点主要体现为

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我镇城乡一体化进程,根据昆明市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动员大会的精神和《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工作的实施意见》(晋发〔XX〕1号),对照《XX年××县城乡一体化建设主要发展目标责任书》,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工业园区建设、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和谐晋城建设、党的建设五个重点,推进思想解放、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统筹城乡发展,着力“三化”化“三农”、“三化”带“三农”、“三化”服务“三农”,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全镇经济社会超常规、跨越式和谐发展。 二、工作思路 以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为目标,以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为核心,坚持“规划先行、高点起步、以人为本、生态优先、以城带镇、以镇促村、城乡一体、全面发展”和“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推进城乡规化统

建工程。 三、目标任务 紧紧围绕“一年抓启动、两年见成效”的总体要求,坚持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大力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文明、社会事业五个一体化。 (一)城乡一体化规划 1.配合县规划局做好“晋城南城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实现现代新昆明南城概念规划覆盖率达100%。 责任单位:城建办 完成时限:XX年6月30日前 2.加快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实现乡村规划编制覆盖率达100%。 责任单位:城建办 完成时限:XX年6月30日前 (二)综合经济指标 3.千方百计扩大工业投资规模、千方百计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千方百计推进项目落地建设,积极推进服务业现代化,建设现代商贸物流中心,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投融资机制,解决建设资金瓶颈,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达12%以上。 责任单位:统计站、企业办

关于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精)

关于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闫辉 (2011年6月22日 城镇化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最具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在全县上下奋力冲刺“十二五”开局之年各项目标的关键时刻,全面审视我县城镇化发展历程、剖析存在问题,研究探寻思路举措,全力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必将成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助推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力引擎。 一、我县推进城镇化进程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县把城镇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城镇化步伐加速推进、城镇规模逐步壮大、城镇职能不断扩展、城镇人口显著增加。目前全县23个乡镇中,省级重点中心镇2个(双沟、半城、市级重点中心镇3个(上塘、梅花、界集、县级重点镇3个(龙集、金锁、临淮,其中临淮、半城定位为水乡特色镇来建设;原有自然村1997个,通过2005年、2008年和2009年三次缩并调整为242个。城镇建设取得的明显成效、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我县进一步加快全县城镇化进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一是物质基础已经具备。“十一五”末,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81亿元,五年翻一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大关,达3073美元;财政总收入32.04亿元、一般预算收入13.41亿元,年均分别增长48%和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9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95元,均实现五年翻番。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城镇化率在30%—70%区间,是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期,也是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关键期。我县2010年城镇化率40.12%,按照这一轨迹,我县已经进入城镇化发展的加速期。二是城镇容量快速扩张。城市框架实现了历史性拓展,县城建成区面积由2005年的18平方公里扩大到36平方公里,城区人口34万,合围面积达82平方公里。2010年,小城镇新增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城镇容量的成建制、

试论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试论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1、城乡一体化的含义、重要性、目的、意义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宏观因素,城乡分离发展,形成了城乡之间的隔离,造成我国城乡社会发展两极分化的局面,从而产生各种经济社会矛盾,而后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社会进步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一体化已经成为事关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对于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重视起来,及时的提出解决对策,保证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城乡一体化是把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规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生态一体化和信息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厉以林认为:城乡一体化应该是双向的,即农村居民可以迁往城市,在城市工作或经营企业;城市居民也可以迁往农村,在农村工作或经营企业。还有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

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的过程。总之,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和乡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相互融合渗透的过程。 1、城乡一体化过程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城镇化水平既严重滞后于发达国家和相当部分发展中国家,也滞后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城乡二元结构”和“三农”问题十分突出。但是,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却在曲折中逐渐提高。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我国城镇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 一、1949年—1978年城乡不协调发展格局 1949年以来,结合自身国情,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施了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和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城市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户籍制度把农民和土地绑在一起,城乡之间缺少市场联系,城乡二元化开始形成。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化三改”,优先发展重工业,强化了城乡二元化,而后随着工业发展的快速推进,导致了城乡差距逐步拉大,加剧了城乡不协调发展。 二、1979年—1989年城乡一体化起步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点,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阶

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

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 2013-11-20中国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行业 现今,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日渐富裕,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国家宏观调控经济政策,各城市纷纷颁布了“三年大变样”的措施,而这一举措也加速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生产力水平或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根据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经验,当城市化水平低于30%时,城市文明基本上固定在城市里,农村远离城市文明;当城市化水平超过30%时,城市文明开始向农村渗透和传播,城市文明普及率呈加速增长趋势;当城市化水平达到50%时,城市文明普及率可能达到70%左右;当城市化水平达到70%以上时,城市文明普及率将接近或达到100%。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要求工业反哺农业、工业为农业农村提供发展资金,只有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了,才能为农民转移就业提供条件,才能为反哺农业、带动农村提供经济基础。因此我们仍然必须强调工业化的快速推进,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城乡一体化道路。推进城乡一体化与新农村建设相辅相成、协同共生。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发展将是长期并存的任务。 在我国现阶段,城乡一体化建设有着深刻的内涵。它要求统一城乡规划,打破城

乡分割的体制和政策,加强城乡间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促进城乡间生产要素流动,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使农村与城市一样共享现代文明,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之间的关系是:通过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实现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产业优势互补的良性互动,促进农村的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宽裕;通过统筹城乡两个文明建设和空间布局一体化,促进农村的村容整洁和乡风文明;通过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农村管理民主、社会事业得到快速发展。这样,通过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就可以在城乡一体化的形式上,逐步建立起以工补农、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 实现城乡一体化,就要消除城乡差距。而产生城乡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 历史原因:建国以来,我国为了提升国家实力,加强了工业化建设,而工业化建设的重点在城市。因此,我国的财富,大部分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我国多数居民的生活都处在较低的水平线上。 2. 制度和政策层面上的原因:在金融方面,由于农业效益低,农业银行、农业信用社和农业发展银行对农业的贷款日益下降。在税收方面,城市居民有税收起征点,而农民则没有税收起征点。在土地制度方面,当前的城市扩张热是有利于城市的,政策是偏向城市的。在户籍制度方面,城市户口有着更多的好处,如住房公积金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就业保障制度。在就业制度方面,更多的政策倾向于城市居民而不是农村居民。3. 从公平角度分析,城乡差距的最根本原因是我国长期的城乡不公平发展理念和政策没有改变。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打破,众多方面的制度、政策的城市偏好依然存在,结果导致当前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导致农村落后于城市。 然而在我国,农村人口比重大,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的现实条件下,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意义将更加突出。1、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二元结构转换的需要,尽管我国城乡面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典型的二元结构仍然存在。要从传统的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就必须要打破传统的二元结构束缚。随着二元结构的转换,城乡间的要素流动和商品交换就构成了城乡间最重要的联系机制。因此,就必须以城乡一体化战略作为城市—乡村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2、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城乡复合系统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的重心将逐渐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完整版

1. 引言 为了适应跨世纪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国发[1996]18号文件“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四川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成都市社会经济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成都市政府,1995年11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决定”(成府发[1995]198号)、经国务院1984年批准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年)、国家建设部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特修编1995-2020年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2. 总体规划修编指导思想、规划原则: 规划指导思想: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准则,以实现“两个转变”(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战略方针为指导,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根据成都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制定出分阶段发展规划。 规划原则 ①保持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②合理使用土地,节约土地资源,大力保护耕地; ③ 城乡一体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发展。 3. 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规划期限: 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布局;确定都市区的发展格局;确定城市发展方向;优化中心城的用地结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立现代化高效率的城市基础设施。 规划期限:修编的总体规划期限为1995年-202年,其中:近期至2000年,中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4. 规划区范围及规划层次划分: 规划区范围:市域行政区范围均为本次规划范围,共12390平方公里。

城乡一体化与新型城镇化(上)答案(同名10362)

城乡一体化与新型城镇化(上)答案(同名10362)

课件名称:城乡一体化与新型城镇化(上) 测试题目共:30 ,总分值:100 ,测试时间:60分钟 第1题、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2题、近代城市化源于工业化阶段产业资本集中所客观需求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及其派生制度。(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3题、1998年遭遇生产过剩危机以后,我国开始了“三大差别再平衡”。(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4题、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5题、生态文明是一种超越传统工业文明、以多样性为内涵的人类自觉回归自然的文明形态。(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6题、工业标准化及其就业标准化要求人才向城市集中的制式教育,必然摧毁生态化乡土知识体系。(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7题、以人为本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8题、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深化改革,把城乡一元结构作为一体化的主要障碍,提出城乡均等的公共开支。(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9题、科学发展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10题、工业内生资本和技术增密机制,绝不会造成产业集群和形成资本利益集团。(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11题、占人口()的小资和30%的中资都是高度分散个体。(单选题)(分值:3) A. 60% B. 10% C. 30% D. 40% 第12题、《决定》指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单选题)(分值:3) A.和谐社会 B.以人为本 C.改革开放 D.群众路线 第13题、全球()千万以上人口特大城市的可吸入颗粒物都高于世界卫生组织年均值。(单选题)(分值:3) A. 17个 B. 20个

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专题之二十

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专题之二十 成都市城乡一体化的模式探索及其普遍意义(二) 二、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具体做法和主要特征 按照党的十六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一指导思想,成都市委、市政府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和试点、思考的基础上,从2003年开始,在全市实施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工作部署。成都市以“城乡一体化”的工作思路来统领城乡发展全局,尝试在西部大开发中走出自己的一条新路,并致力于以此破解二元结构和“三农”难题,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有深度、有力度、有广度地切实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公平的增长构建和谐的社会。 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具体做法可以概约归纳为“三三见六,以一化二”。这里,第一个“三”,是指“三个集中”,即:工业向园区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第二个“三”是“三大重点工程”,即:农业产业化工程,农村扶贫开发工程,农村发展环境建设工程。“六”是指六句话:一是以县城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为重点;二是科学规划为龙头和基础;三是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四是以建立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机制为关键;五是以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为保证;六是以农民身份转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一化二”是指以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路径来破解“二元结构”。摸索出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西部区域性经济发展极的扩散效应,用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具体作为来体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解决“三农问题”的办法。 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主要特征可以归纳为: 政府创新制度环境, 市场活化经济资源, 城乡统筹和谐发展。 可以看出,成都市运用政府和市场这两支手,以改革旧体制去打破城乡分治的政策环境,激活生产要素,用一体化统筹城乡同发展、共繁荣,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落实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创造性实践。成都市的这一实践,在方法和路径上可以作出如下的细分和概括: 政府规划推动,市场配置资源;

农村城镇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环节

新世纪以来,北京郊区已经进入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历史新时期。社会转型的根本任务,是完成农村的城市化、城镇化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最终实现由现代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和城市、城镇社会的转变,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在这种转型中,农村城镇化是一个关键环节。因此,加快郊区的小城镇建设,实现农村经济和人口的城镇化集聚,对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推进郊区城镇化的目标与思路 推进郊区城镇化,突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和体制,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是一项复杂的战略任务和系统工程。作为首都北京的郊区,加快农村的城镇化进程,除了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外,还要注意大城市郊区的特点和优势,探索适合首都特点的发展模式和途径。 (一)北京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和目标1.全市的城镇化水平较高,但区域发展不均衡。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反映和重要标志。根据市统计局资料显示,2009年北京市城镇化率为85%,已经达到世界发达国家80%~90%的水平。但全市的发展水平不平衡,10个远郊区县的城镇 化率远没有达到这一水平,个别区县甚至还没有达到50%。从经济总量与结构上看,北京市符合工业化后期的特征,与城镇化水平相适应。根据北京市统计局数据,2009年北京市地区国内生产总值11865.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比重接近1%(已达到发达国家1%以下水平);人均GDP达到10070美元。 但是,北京也存在不少方面滞后于城镇化水平,最为明显的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农业户籍人口转移和农民就业转移滞后于工业化进程。2008年底北京农业户籍人口为279.1万人,占全市总数的22.7%;而10个远郊区县农业户籍人口的比重高达51.5%,这与第一产业经济总量仅占1.1%的比例结构显然不匹配。而美国、法国等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左右,有的更低。另外,北京农村劳动力中第一产业的比重为19.2%,就业的非农化程度较低(仅为80.8%)。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扩大。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城镇化发展速度逐渐加快,但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却逐年扩大,比值从2.14∶1上升为2.33∶1。三是2009年北京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4%,说明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仍较大。 2.到2020年全市城镇化的发展目标。按照发展经济学观点,发展应当是和谐的、平稳的过程,增长要避免片面性。因此,城镇化必须 农村城镇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环节 高华 (中共北京市委农村工作委员会,北京 100053)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7252(2011)01-0003-08 第25卷第1期2011年1月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Journal of Beijing Agricultural Vocation College Vol.25No.1Jan.2011 【收稿日期】2010-12-09 【作者简介】高华,男,北京人,中共北京市委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书记。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