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管理学派

系统管理学派
系统管理学派

系统管理学派

1产生背景

西方的系统管理学派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但在管理学的研究中运用系统思想并非开始于管理的系统学派。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物巴纳德最早提出了协作系统的概念,并指出管理的职能就在于保持组织同外部环境的平衡。在20世纪30年代,福莱特也明确提出了管理的整体性思想,她把企业组织视为一个不断运动着的统一整体,指出管理必须着眼于整体内部的协调。此后,科学学派也把系统分析作为一种基本方法用于解决某些工程项目的规划和复杂管理问题的决策。

追根溯源,系统管理理论的发展同一般系统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战后,企业组织规模扩大化,机构复杂化,以往只侧重于某一个方面(或生产技术过程管理,或人际关系管理,或一般组织结构问题管理)的管理难以实现组织效率的提高。一个重要的管理课题急需解决,即如何从企业整体的角度出发,处理好企业组织内部各个单位或部门之间的关系,保证组织整体的有效运转,系统理论学派应运而生。

2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2.1一般系统理论

2.1.1一般系统理论的创始人路德维格·冯·贝塔朗菲(Bertalanffy,Ludwig von,1901-1972)

奥地利籍的生物学家和哲学家贝塔朗菲,于1937年在芝加哥大学德一次学术讨论会上最早提出了“一般系统理论”的概念。

1945年以后,他陆续发表文章和著作,介绍一般系统理论的基本原理。1950年,他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物理学与生物学的开放系统理论》的文章,阐述了一般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

1954年,美国成立“一般系统学会:,并出版《一般系统年鉴》。

1968年,贝塔朗菲在《一般系统理论的基础、发展和应用》一书中把“系统“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动态的开放系统的理论。

2.1.2控制论的创始人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1894-1964)

维纳少年时是一位天才的神童,他11岁上大学,学数学,但喜爱物理、无线电、生物和哲学,14岁考进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学动物学,后又去学哲学,18岁时获得了哈佛大学的数理逻辑博士学位。1913年刚刚毕业的维纳又去欧洲向罗素和希尔伯特这些数学大师们学习数学。

维纳在1919年研究勒贝格积分时,就从统计物理方面前发了控制论思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参加了美国研制防空火力自动控制系统的工作,提出了负反馈概念,应用了功能模拟法,对控制论的诞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943年维纳与别格罗和罗森勃吕特合写了《行为、目的和目的论》的论文,从反馈角度研究了目的性行为;找出了神经系统和自动机之间的一致性。这是第一篇关于控制论的论文。

2.1.3信息论的创始人申农(Claude Elwood Shannon,1916-2001)

信息论的创始人是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的数学家申农(C .E .Shannon ),他为解决通讯技术中的信息编码问题,突破老框框,把发射信息和接收信息作为一个整体的通讯过程来研究,提出通讯系统的一般模型;同时建立了信息量的统计公式,奠定了信息论的理论基础。

1948年申农发表的《通讯的数学理论》一文,成为信息论诞生的标志。 此外,香农的家庭与大发明家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 ,1847-1931)还有

远亲关系。

2.1.4耗散结构的建立者普里高津

普利高津1917年生于莫斯科,1945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两年后被聘为教授。他主要研究非平衡态的不可逆过程热力学。

耗散结构理论是物理学中非平衡统计的一个重要新分支,普里高津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由于这一成就,普里高津获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

2.1.5协同学的理论创始人哈肯(Herman.Haken)

左脑型VS 右脑型

德国科学家赫尔曼.哈肯(Hermann Haken)在《大脑工作原理》一书中指出:“在对大脑的研究过程中发现,特定的功能可能源于大脑的某一区域。大脑的损伤和撞击是判明这种功能区域的第一个指示器。例如,撞击大脑的左半球会引起身体右侧瘫痪,比如右腿、右手臂和右手的瘫痪。与此类似,撞击大脑的右半球会引起身体左侧部位的瘫痪。”这是左右脑思维模型划分的一些生理依据。

1973年以后,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理论管理学教授赫尔曼·哈肯(H.Haken)通过非平衡相变与平衡相变以及非平衡相变之间的类比,得出了“协同”(Synergetics)的概念,并且进一步指出,一个系统从无序向有序转化的关键并不在于热力学平衡还是不平衡,也不在于离平衡志有多远,而在于只要是一个由大量子系统构成的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它的子系统之间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就能够产生时间结构,空间结构或时空结构,形成一定功能的自组织结构,表现出新的有序状态。

2.1.6突变论的创始人托姆(R.Thom)

(互动百科上的,不知道是真是假)

突变论的创始人是法国数学家雷内托姆,他于1972年发表的《结构稳定性和形态发生学》一书阐述了突变理论,荣获国际数学界的最高奖一菲尔兹奖章。

突变论的出现引起各方面的重视,被称之为“是牛顿和莱布尼茨发明微积分

300年以来数学上最大的革命”。

2.2系统管理理论

2.2.1美国的理查德·约翰逊和弗里蒙特·E·卡斯特(Fremont E.Kast)

卡斯特

理查德·约翰逊、弗里蒙特·卡斯特和詹姆斯·罗森茨韦克于1963年三人共同撰写了《系统理论与管理》一书,比较全面的阐述了管理的系统理论。

1970年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又合作出版了《组织与管理一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一书;进一步充实了这一理论。

2.2.2米勒

詹姆斯·格黑尔·米勒(James·Grier·Miller)是实用系统理论的代表人;其生物学系统观一把系统及其部分划分为有机确定的子系统,被称为“生命系统论”。

2.2.3梅·萨洛维奇

梅·萨洛维奇是数学系统理论的代表人物。M·D·萨洛维奇;Y·塔卡哈拉和他们的同事发展了演绎法。

3观点主张

3.1整体是主要的,各个部分是次要的。

组织由五个分系统构成:目标与价值分系统、技术分系统、社会心理分系统、组织结构分系统、管理分系统;系统中各部分的结合是它们相互联系的条件;系统的各部分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系统各个部分的性质和职能由它们在整体中的地位所决定,其行为受到整体的制约;整体保持不变和统一,其它组成部分不断改变。

3.2在企业系统中,人是主体,其他要素则是被动的。

企业是由人、物资、机器和其他资源在一定的目标下组成的一体化系统,它的成长和发展同时受到这些组成要素的影响,在这些要素的相互关系中,人是主体,其他要素则是被动的。

3.3管理人员从全局角度统筹。

企业看成是一个投入—产出系统,投入的是物资、劳动力和各种信息,产出的是各种产品或服务。运用系统观点使管理人员不至于只重视某些与自己有关的特殊职能而忽视了大目标,也不至于忽视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可以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率。

3.4系统管理学派认为,系统观点、系统分析和系统管理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方面。

3.4.1系统观点

系统管理学派是用系统观点来考察工商企业及其管理的。系统观点认为:整体是主要的,而其各个部分是次要的;系统中许多部分的结合是它们相互联系的条件;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各个部分围绕着实现整个系统的目标而发挥作用;系统中各个部分的性质和职能由它们在整体中的地位所决定,其行为则受到整体的制约;整体是一种力的系统、结构或综合体,是作为一个单元来行事的;一切都应以整体作为前提条件,然后演变出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整体通过新陈代谢而使自己不断地更新:整体保持不变和统一,而其组成部分则不断改变。

从以上观点出发,所谓系统就是由两个以上的有机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所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系统管理学派认为,工商企业就是一个由相互联系而共同工作的各个子系统所组成的系统,以便达到一定的目标。工商企业是一个人造的系统,它同周围的环境之间存在着动态的相互作用,并具有内部的和外部的信息反馈网络,能够不断地自行调节,以适应环境和本身的需要。

3.4.2系统分析

所谓系统分析就是对一个系统内的基本问题,用逻辑推理、科学分析的方法,在确定条件与不确定条件下,找出各种可行的方案。或者说,系统分析就是以系统的整体最优为目标,对系统的各个主要方面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是一个有

目的、有步骤的探索性分析过程,以便给决策者提供直接判断和决定最优方案所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系统分析要求有严格的逻辑性。也就是说,在拟定方案以前,先要确定方案的目的、实现的场所、人员和方法等,然后搜集资料,拟定对比方案,最后对于建立的各种分析模型进行分析比较,选出可实施的方案。在进行系统分析时,应首先紧密围绕建立系统的目标;其次,应从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使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既要考虑当前利益,又要考虑长远利益;还要做到抓住关键问题,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3.4.3系统管理

全面应用系统理论于企业组织管理实践的是开放组织系统理论,该理论特别强调开放性、整体性和层次性观念。其创始人卡斯特认为,企业是相对开放的系统,边界是可渗透的,可以有选择地输入和有选择地吸收,不仅要适应环境,还要影响环境。更重要的是,企业应有意识地去改造环境。该理论后来发展成为系统管理学派。

系统管理应有四个特点:一是以目标为中心,始终强调系统的客观成就和客观效果;二是以整个系统为中心,强调整个系统的最优化而不是子系统的最优化;第三,以责任为中心,分配给每个管理人员一定的任务,而且要能衡量其投入和产出;第四,以人为中心,每个员工都被安排做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并根据其业绩支付报酬。同时,在系统管理中,有四个紧密联系的阶段:创建系统的决策、系统的设计、系统的运转和控制以及系统运转结果的检查和评价。

3.4.4从系统观点来考察和管理

系统管理学派认为,从系统观点来考察和管理企业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效率与效益。首先,这使得企业管理人员不至于因为只注意一些专门领域的特殊职能,而忽略了企业的总目标;也不至于忽略自己这个企业在更大的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企业的系统管理就是把信息、能源、材料和人员等没有联系的资源,结合成为一个达到一定目标的整体系统。按系统观点组织资源的企业,并不会消除企业的各项基本管理职能,但能把企业中的各个子系统和有关部门的关系网络看得更清楚。计划、组织、控制和信息联系等基本职能不是孤立的,而是围绕着系统及其目标而发挥作用的。

后来,福莱斯特等人创立的系统动态学是系统管理学说的进一步发展,并且把系统管理的范围扩大到整个社会和整个世界。系统动态学强调政策,而且通过计算,把政策和其他系统因素结合起来构成实际模型,并分析系统的管理过程,进而说明管理对于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但其与原来的系统管理学派已有所区别。

4发展历程

4.1第一个阶段,是一般系统论与系统工程理论各自独立发展的阶段。

(1)一般系统论的发展。一般系统论是由美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创立的。贝塔朗菲指出生命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由多个部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的整体。由此他先建立了一种“机体系统论”。1948年将这种机体系统论发展成了"一般系统论" 的思想。

(2) 系统工程理论的发展。美国贝尔电话公司在进行电话网络的设计中使用了一种方法,把每一项工程的进程划分为规划、研究、发展、发展期间研究和通用工程五个阶段,4O年代,他们把这种方法称之为“系统工程”。

1957年,美国密执安大学的古德和麦克霍尔台著了《系统工程学》综合论述了运筹学方法及其一些具体分支。

1962年,霍尔写了《系统工程方法论》,把系统工程看作一个过程,一种解决问题的程序。并提出了系统工程的三维结构模型,

4.2第二个阶段,是在40-50年代系统技术理论的发展,这就是信息论、控制论和运筹学的形成与发展。

(1)信息论的发展。1948年,由美国数学家、通讯工程师申农(1916-)和韦弗(1889-1970)建立了信息论。

(2)控制论的发展。信息论发表的同一年,美国著名的数学家诺伯特·维纳(1894-1964)出版了《控制论》一书。

(3)运筹学的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的军事领导机构组织了许多学科的科学技术专家研究和解决军事的攻防作战、后勤供给.武器布署、使用等问题。便出现了军事运筹学。

战后,运筹学的科学家们把目标转向各种民事经济工程和企业管理问题,在许多企业和经济组织中产生了显著的效果。

美国兰德公司倡导了“系统分析方法”,运筹学逐渐形成了许多理论分支,如规划论,对策论(博弈论)、排队论、搜索论、库存论、决策论等等,使得运筹学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系统技

4.3第三个阶段,是从60-80年代,一方面是基础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另一方面是向更加广泛的实践领域的发展。

(1)在基础理论方面,从动态的角度更深入研究一般系统概念、原理的自组织理论发展起来了。

自组织理论运用了实验和数学的方法,进一步研究了系统的产生、进化、质变、发展以及自调节、自稳定、自复制和自评价选择等等问题。这就是比利时化学家普利高津1917-)的“耗散结构理论”;

德国物理论学家哈肯(1927-)的“协同学”

德国生物化学家艾根(1927-)的“超循环理论”等实验型自组织理论,以及突变论、混沌论、分形理论等有关非线性复杂系统的数学理论等等。

(2)在技术和工程领域方面,系统工程快速地向社会实践领域中深入。在系统工程的基本方法方面,出现了像系统工程方法论、系统动力学、灰色系统理论和泛系统理论等一般系统工程方法。

①机械系统工程,包括工程系统工程、机械自动化工程、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工程等等。

②有机系统工程,包括生物系统工程、人曰发展科学、生态系统工程、农业系统工程等等。

③社会系统工程,包括经济系统工程、管理科学、领导科学.军事系统工程、企业系统工程等等。

④文化系统工程,包括科学研究与发展系统工程.教育系统工程、人才学、文化发展学等等。

⑤综合系统工程,包括环境科学、城市发展系统工程、国家发展工程、未来学、国际发展战略工程、空间科学系统工程等。

5评价

5.1优点

使人们从整体的观点出发,对组织的各个子系统的地位作用及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到更清楚的了解。

使人们注意到任何社会组织都具有开放系统的性质,要求管理者不仅分析组织内部因素,也必须了解组织的外部环境因素。

使得企业管理人员能够在企业总目标的前提下,也能密切注意一些专门部门的特殊职能。

5.2缺点

不少学者指出,现代组织和管理面临着十分复杂的条件,系统管理理论企图用系统的一般原理和模式来解决如此复杂的现实问题是难以奏效的。

系统理论过于抽象,实用价值不大。结果使得曾经风行一时的“系统热”渐渐地冷却下来。就连系统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在他们的后期著作《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和权变方法》中,也把系统管理理论同权变管理理论结合起来。

系统管理理论兴盛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有关整体和个体组构及其运营的观念体系:

1.组织是人们建立起来的相互联系着的并共同运营的要素(子系统)所构成的系统;

2.任何子系统的变化均会影响其它系统的变化;

3.系统具有半开特性——既有自己的特性,又有与外界沟通的特性。该理论的局限是过于过大范围,且在观念上排除了其它管理方法。

但是,系统的思想不可忽视!管理必须强调实现整体系统的目标,实现不了合理目标的“管理”根本就不能称之为管理。同时,管理必须看清组织到目标之间的系统位移(作为整体的位移),而大可不必过于关心其子系统的琐碎事项。“步步对”绝对不等于“全局对”;只有切实追求整体系统的合理发展,才是管理中的有为之举。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郎立君博士6我们对系统管理的认识

系统管理理论有着比较规范的发展历程,使得其理论较为完善。告诉我

们坚实的基础是成功的根基。

此理论鼓励人们以系统角度、全局角度看问题,对当时企业的整体管理

产生了积极影响。

系统理论方法太过抽象,实用性较差,告诉我们要理论联系实际。将科

学运用于生活,这才是知识的最终目的。

后期管理理论代表人物将系统管理理论与全变管理理论相结合,告诉我

们做学问要大度,善于纳百家之长。

着名管理思想-系统理论与权变理论(参考Word)

弗里蒙特·卡斯特:系统理论与权变理论 弗里蒙特·卡斯特,美国著名管理学家,美国华盛顿大学都授。 他是西方管理学中所谓权变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提出的“权变理论”思想对管理学理论的发燕尾服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思想概述】 弗里蒙特·卡斯特这位权变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在管理学上的主要贡献在于他提出了权变理论。他认为,企业管理首先必须要从企业的经营现状出发来制定管理目标和管理方法。而企业的经营现状由于受到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是不断变化着的。所以,企业管理者在制定管理计划时也要跟着变化,以适应经营善的客观事实,这就叫权变理论。这个理论的提出对管理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卡斯特的主要著作有:《组织与管理的权变观点》、《科学、技术与管理》、,《组织与管理》、《组织与管理的权变观点》等。 【背景故事】 弗里蒙特·卡斯特,1962年出生于加利福尼亚,1944年加入美国海军,1946年获圣何塞州大学学士学位,1949年获斯坦福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并于同年任纽约州锡拉丘兹大学讲师。1956年获得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并于1961年为华盛顿大学教授,1979年为该校研究生院副院长。《组织与管理:系统与权变的观点》于1970年出版,是权变理论学派的代表作之一,受到了管理学界的重视,其后一再再版发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思想精要】 组织与管理之间的关系 卡斯特认为,在人类历史上,真正巨大的成就是为了达到其他成就而建立起来的“组织”及其有效的“管理”。所谓组织,就是人们在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共同工作或协作一个系统,组织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有结构性和整体性,并且如果没有组织存在,经济结构就无从建立,社会就会成为一盘散沙。组织作为一个人的集合,怎样才能调动起每个人的协作精神和进取心呢,这需要管理。所谓管理,指的是协调组织中各子系统的一种手段,目的是求得组织与环境之间以及组织内部各子系统之间最大的一致性。在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的普及、知识的增长、人员的日益多样化、政府作用的增强,当代组织也日益复杂。这就要求管理者应该更好地了解各种环境的变化趋势,了解个人与组织的行为。 系统管理理论 如果我们把组织看成是一个从属于更广泛环境的子系统,其本身又由多个理小的子系统所构成。同时,组织又是社会结构就是由不同层次的系统所组织成的,这就是所谓的系统论。 系统可分为开放的系统和封闭的系统两种。开放的系统是指系统在本身决策时充分考虑外在的环境给系统带来的影响。封闭的系统是指系统在决策时,对外界环境因素不予考虑。这两种系统适应的是不同的条件,并无好坏之分。在外在环境对系统带来的影响不是很大或根本没有时,就可以用封闭系统的决策方法来制定计划。 卡斯特认为,在组织内部,可以分为目标和价值子系统、技术子系统、组织结构子系统、社会心理子系统和管理子系统等各个组成部分。下面分别简要地介绍一下这几个系统: 1、目标和价值子系统。它包括管理者的人个动机、群体观念、群体信仰、思想方法等。它是一个概念上的系统,起到指导其他子系统发挥作用的功能。组织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建立起来的,组织的目标又受到价值观的影响,而组织的价值观则来源于广泛的社会文化环境。

现代管理理论的9大主要流派

现代管理理论的9大主要流派 ●管理过程学派:管理是一个过程,可以通过分析管理职能对管理进行剖析;可以根据管理经验总结出一些基本管理原理;可围绕基本原理开展研究,以确定其实际效用,增大其作用和适用范围;如同医学和工程学,管理是一种可依靠原理的启发而加以改进的技能;管理的基本原理像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基本原理一样可靠,违背管理原理会造成损失;管理者的环境和任务受各种因素影响,管理理论也从其他学科中吸取营养 ●社会系统学派:人在社会中会遇到各种相互冲突的力量,要找到恰当的平衡,把各种差异结合起来,从而避免极端化。管理人员的职责在于使各种冲突的力量、各种不同的需要和目的得以维持一种恰当的平衡。管理人员有些什么职能以及如何行使管理职能,是由组织的本质、特征和过程决定的。组织中人的行为由决策和作业两部分组成,组织的决策过程是管理的重点(在这方面社会系统学派的继承和发展者西蒙等人的观点更为突出) ●决策理论学派:以社会系统理论为基础,西蒙等人对管理决策特别重视,认为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他们将决策分为4个阶段:收集情报、拟定计划、选定计划、评价计划,特别强调信息联系在决策中的作用。他们提出用“令人满意的准则”代替“最优化”准则,被认为是较为实际可行的理论。他们将社会系统力量与心理学、行为科学、系统论、计算机技术、运筹学结合起来考察人们的思维过程,并分析了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及其有关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的运用 ●系统管理学派: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范畴及一般原理,全面分析组织管理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组成的人造系统,是一个受环

境影响并反过来影响环境的开放系统。组织不仅本身是一个系统,同时又是一个社会系统的分系统,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中取得动态平衡 ●数量管理科学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数量学派):注重定量模型的研究和应用,认为管理就是利用数学模型和程序系统来表示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职能活动合乎逻辑的过程,通过对各种数据做出最优的解答,实现管理目标。由于该学派是由新理论、新方法与科学管理理论的结合而逐渐形成的以定量分析为主要方法的学派,因此它是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拓展 ●权变理论学派:该学派由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美国经验主义学派基础上发展起来,认为在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发展变化随机应变,没有一成不变、普遍适用、“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应当善于用系统观点考虑问题,依托环境因素和管理思想及管理技术因素之间的变数关系,研究确定最有效的管理方式 ●经验主义学派(经理主义学派):该学派中有管理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统计学家、心理学家、大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和管理咨询人员,以向西方大企业经理提供管理企业的成功经验和科学方法为目标。认为有关企业管理的理论应该从企业管理的实际出发,特别是以大企业的管理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加以抽象和概括,然后传授给管理人员,向经理提出实际建议。认为管理学就是研究管理的经验,通过研究管理中的成败,了解存在的问题,就自然而然地学会进行有效管理 ●经理角色学派:该学派以对经理所担任角色的分析为中心来考虑经理的职务和工作,以求提高管理效率。该学派认为,其他一些管理学派未能全面地理论结合实际,未能对经理的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因而对提高经理的工作效率帮助有限。他们一方面采用日记的方法对经理的工作进行系统观察记载,另一方面又

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学派

第十章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学派 哈洛德·孔茨在1961年12月发表的《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19年后又发展《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他对管理流派进行分类,指出管理已由6个学派发展形成了11个学派。《管理思想史》第十章主要讲述了以下八部分内容: 一、关于管理过程学派 管理过程学派又称为经营管理学派、管理职能学派,是历史悠久并有巨大影响力的一种管理理论。管理学者一般认为法约尔是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管理过程理论渊源于法约尔的管理理论。管理过程学派把管理看作是一个过程,其研究对象就是管理的过程和职能。法约尔提出管理的五种职能,这五种职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管理过程学派认为,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诸因素来协调有关资源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二、关于社会系统学派 社会系统学派的形成以美国管理学家切斯特·巴纳德的现代组织理论体系的建立为标志。社会系统学派的理论基础主要有:意大利社会学家帕雷托的理论、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和库尔特·科弗卡的心理学理论以及梅奥等人的人际关系学说等。 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物和主要著作。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物切斯特·巴纳德由于他在研究组织和管理性质及理论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而曾经得到过7个名誉博士学位。巴纳德使用社会的、系统的观点来分析管理问题,后人称他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 三、关于决策理论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是在巴纳德的社会系统学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们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起来的行为科学理论、系统理论、运筹学、计算机科学等综合运用管理决策问题,形成了关于决策和决策方法的完整理论体系。 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物和主要著作 1.赫伯特·西蒙 西蒙是决策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将社会系统理论同心理学、行为科学、系统理论、计算机技术、运筹学结合起来考察人们在决策中的思维过程,并分析了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及其使用的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提出了目标一手段分析法等决策的辅助工具,被人们认为对经理人员的决策确有帮助,并为今后对人工智能等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由于西蒙在决策理论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被授予1978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西蒙在管理方面主要研究的是生产者的行为,特别是当代公司中决策的组织基础和心理依据。西蒙的代表著作主要有1945年发表的《管理行为》等

科技部信息中心 应用系统管理技术服务项目需求.doc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科技部信息中心 应用系统管理技术服务项目需求 2014-09

目录 1.项目要求 (1) 1.1.项目范围及目标 (1) 1.2.项目目标 (1) 1.3.项目内容 (1) 1.4.项目周期 (3) 1.5.项目的方式与频率 (3) 1.6.对服务人员的要求 (3) 1.7.对乙方的要求 (4) 1.8.交付成果 (4) 1.9.报价方式 (4) 1.10.付款方式 (4)

1.项目要求 1.1.项目范围及目标 乙方需要对甲方所管理的60多个应用系统、200多台服务器的硬件、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应用软件等提供技术服务工作。 1.2.项目目标 需要乙方解决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 1)应用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用系统的稳定运行,是科技部和 相关事业单位能够正常展开工作的前提。协助应用维护处对应用系统的 运行状态进行监控、分析,从而预防故障的发生,或者,快速解决应用 系统遇到的故障,是保障应用系统正常运转的重要手段。 2)与应用系统有关的安全问题:应用系统的开发方式和部署方式都有可能 造成安全上的漏洞;新技术的出现,也会使已有应用系统暴露出安全上 的漏洞。如果能够事先发现应用系统安全方面的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 改进,就能大大减少应用系统被攻击的可能性,从而提高应用系统运行 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1.3.项目内容 需要乙方提供的服务形式包括但不限于: 1)日常巡查服务:对于应用系统的故障,预防重于解决。需要对应用系统

建立周期性的检查制度,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对可能引发故障的风险因素进行提前的预判处理,从而减少故障发生的概率。还要归档整理已经发现的风险因素,形成知识库,促进运维知识经验的积累和传播。 2)异常状态排查服务:除了周期性的日常巡查之外,对于预防应用系统发 生故障来说,还可以有目标性地去排查可能引发故障的风险因素。信息中心已经建立了全网监控系统,能够监控到各个应用系统服务器底层的运行状态。因此,可以根据全网监控系统的反馈警告或异常信息,有针对性地深入分析排查应用系统的故障。 3)故障解决服务:通过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大大降低应用系统发生故障 的概率,但仍然难以彻底杜绝故障的发生。在出现故障的情况下,协助应用维护处对故障进行调查、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在必要的情况下,根据应用维护处的要求,执行故障解决方案。 4)安全检查支持服务:减少应用系统被攻击的可能性,也是预防故障发生、 保障应用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措施。对于安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用维护处需要采取措施来减少应用系统被攻击的可能性。针对应用维护处每一次安全检查工作中发现的安全隐患,需要针对每一个问题逐个进行调查、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在必要的情况下,根据应用维护处的要求,实施解决方案。 5)培训服务:在应用维护处的工作人员之间通过各种方式交流各类问题的 处理经验,也是对应用维护处工作的有效支持方式。通过前述的服务,可以逐步形成并丰富完善风险清单、异常状态清单、故障清单以及安全问题清单等关于应用系统管理的经验积累。以这些知识库为对象,向应

现代管理理论包括哪些主要学派

1现代管理理论包括哪些主要学派? 参考答案: (1)管理过程学派。这一学派的创始人是约法尔。其主要特点是把管理学说与管理人员的职能联系起来。他们认为,无论是什么性质的组织,管理人员的职能是共同的。 (2)经验学派。代表人物是德鲁克和戴尔。他们主张通过分析经验来研究管理学问题。不少学者认为,经验学派实质上是传授管理学知识的一种方法,称为“案例教学”。实践证明,这是培育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很有效的途径。 (3)系统管理学派。该学派认为,组织是由一个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组成、为环境所影响的并反过来影响环境的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它是由目标和价值、结构、技术、社会心理、管理等五个分系统组成。它提出,必须以整个组织系统作为研究管理的出发点,应该综合运用各个学派的知识,研究一切主要的分系统及其相互关系。系统管理学派突破了以往各个学派仅从局部出发研究管理的局限性,从组织的整体出发阐明管理的本质,对管理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4)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物是西蒙。该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决策。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都是决策的过程,管理是以决策为特征的;决策是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管理人员应该集中研究决策问题。 (5)管理科学学派。管理科学学派主张运用数学符号和公式进行计划决策和解决管理中的问题;经营管理是管理科学在管理中的运用;信息情报系统就是由计算机控制的向管理者提供信息情报的系统。 (6)权变理论学派。该学派认为,由于组织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外界环境的影响,组织的管理并没有绝对正确的方法,也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理论,任何理论和方法都不是绝对有效也不是绝对无效,采用哪种理论方法,要视组织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的环境而定。 2假如某企业要选聘一名高级主管,它应采用内源渠道还是外援渠道?为什么? 参考答案: 管理人员的选聘来源有两方面:一是从组织内部培养、选拔、任用,即内部来源;二是从组织外部招聘,即外部来源。选聘管理人员是采用内源渠道还是外源渠道,要视具体情况而定。通常,一个组织高级主管的选聘采用外源渠道。 因为内源选任有一定的缺陷,具体表现为: (1)“近亲繁殖”,形成思维定势,不利于创新。 (2)易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任人唯亲,拉邦结派。 (3)备选对象范围狭隘,易受管理人员供给不足的制约。 如果采用外源招聘,可以避免这些不足。因为: (1)外源招聘,应聘人来源广泛,选择空间大。从外部招聘是面向社会的,任何符合条件的人员,包括现在供职于其他组织的管理人员都可应聘,因而可选范围十分广泛。 (2)外源招聘的管理者不受现有模式的约束,能给组织带来新鲜空气和活力,有利于组织创新和管理革新。此外,由于他们新近加入组织,没有与上级或下属历史上的个人恩怨关系,从而在工作中可以很少顾忌复杂的人情网络。 (3)有利于平息和缓和内部竞争者之间的紧张关系。组织中空缺的管理职位可能有好几个内部竞争者希望得到。每个人都希望有晋升的机会。如果员工发现自己的同事,特别是原来与自己处

通风系统管理技术措施

编号:SY-AQ-06197 (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通风系统管理技术措施 Technical measures for ventilation system management

通风系统管理技术措施 导语:进行安全管理的目的是预防、消灭事故,防止或消除事故伤害,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在安全管理的四项主要内容中,虽然都是为了达到安全管理的目的,但是对生产因素状态的控制,与安全管理目的关系更直接,显得更为突出。 1.0102102综采工作面设计风量为2437m3/min,在该工作面正式生产前进行矿井通风系统调整,确保工作面实际配风量满足设计要求。 2.该工作面按照重点瓦斯管理区进行管理,测风员每三天对工作面风量进行一次测定,保证工作面风量、风速满足要求,通风系统稳定、可靠。 3.综采队加强对工作面上、下出口及两巷维护,确保巷道通风断面不小于巷道2/3设计断面积。 4.健全通风设施检查、维护、使用管理制度;井下所有在用风门必须全部实现闭锁,装设开关传感器及声光语音报警装置,地面机房实施监控,设置反向风门(自动风门除外)。 5.通风一队加强通风设施日常管理,按规定要求对井下010202辅助运输通路、1665辅助运输通路,010201回撤通路、南四底大巷等

地点的自动风门每天进行一次检查维护,对其他地点的风门每周进行一次检查维护,对井下各地点的调量窗、挡风墙每周进行一次检查维护,保证通风设施完好使用。 6.0102102综采工作面回采后,加强山顶地表裂隙的充填,减小外部漏风对综采工作面通风系统的影响。 这里填写您的公司名字 Fill In Your Business Name Here

先进制造技术与系统管理技术概论

先进制造技术与系统 前言 (1) 第一章先进制造技术概述 (2) 第一节制造技术的基本概念与发展概况 (2) 第二节面向知识经济的制造业 (7) 第三节 21世纪制造业的主要特点 (13) 第四节 21世纪对制造业的挑战 (14) 第五节先进制造技术的基本容与体系结构 (16) 第六节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22) 第三章先进制造系统工程设计技术 (73) 第一节并行工程 (74) 第二节面向“X”的设计( Design for X ) (87) 第三节反求工程技术(Revese Engineering) (94) 第四章制造自动化技术 (98) 第一节计算机辅助制造(CAM) (98) 第二节数控编程技术 (101) 第三节 CAPP技术——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 (107) 第四节 CAD/CAPP/CAM集成技术 (116) 第五节柔性制造系统 (129) 第六节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137) 第五章先进制造系统管理技术 (150) 第一节概述 (151) 第二节成组技术(Group Technology) (152) 第三节准时生产(JIT)管理方式 (161) 第四节精益生产 (171) 第五节敏捷制造 (180) 前言 本课程将带领你到一个神奇的领域中去游览。这个领域与你的关系是如此之密切,以致于你每时每刻都在与它打交道。你目之所及、身之所用多是这一领域的劳动成果 可是,对于这一领域,你可能又知之甚少,感到十分陌生。在新的世纪即将来临的今天,对于这一领域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对它所创造的令人惊异的奇迹与辉煌,你应该有所了解。 这个领域就是制造领域。本课程将向您讲述当代先进制造技术的各方面知识,

管理学派与其代表人物及理论

人际行为学派(20世纪二十年代) 代表人物 学派早期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原籍澳大利亚的美国人埃尔顿·梅奥(elton.mayo),美国的罗特利斯伯格(f.j.roethlisherger)。后来,则有美国的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frederick herzberg)和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原籍德国后来移居美国的库尔特·卢因(kurt.lewin)、 主要理论 管理理念来源及主要理论 这个学派的依据是,既然管理就是让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去把事情办好,因此,就必须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中心来研究管理问题。这个学派把社会科学方面已有的和新近提出的有关理论、方法和技术用来研究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的各种现象,从个人的个性特点到文化关系,范围广泛,无所不包。这个学派的学者大多数都受过心理学方面的训练,他们注重个人,注重人的行为的动因,把行为的动因看成为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其中有些人强调处理人的关系是管理者应该而且能够理解和掌握的一种技巧;有些人把"管理者"笼统地看成是"领导者",甚至认为管理就是领导,结果把所有的领导工作都当成为管理工作;还有不少人则着重研究人的行为与动机之间的关系,以及有关激励和领导问题。所有这些,都提出了对管理人员大有助益的一些见解。例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布莱克和穆顿的"管理方格理论"。 社会合作系统学派 20世纪30年代 代表人物 巴纳德 主要理论 组织是一个社会协作系统,这个系统能否继续生存取决于(1)协作的效果(2)协作的效率(3)协作目标能否适应协作环境 2. 指出正式组织存在的三个条件(1)有一个统一的共同的目标(2)其中每一成员都能够自觉自愿德为组织目的的实现做出贡献(3)组织内部有一个能够彼此沟通的信息联系系统。此外,还指出非正式组织的存在。 3. 对经理人员的职能提出三点要求(1)建立和维持一个信息联系的系统(2)善于使组织成员能够提供为实现组织目标所不可少的贡献(3)规定组织目标 美国的怀特o贝克从社会学角度提出“组织结合力”的概念,他指出,企业中的组织结合力包括:(1)职能规范系统,即由于协作而划分和安排工作岗位所产生的合作系统(2)职位系统,即直线的职权层次(3)沟通联络系统(4)奖惩制度(5)组织规程,即使企业具有特征和个性的构想与手段 理论依据 社会合作系统学派认为,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就是一个社会系统,它是人们在意见、力量、

技术管理体系

技术管理体系图

技术管理体系 一、技术管理工作应包括下列内容: 1.技术管理基础性工作, 2.施工过程的技术管理工 3.技术开发管理工作 4.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 二、技术管理的原则:技术管理必须按科学技术规律办事,要遵循以下三个基础原则 1.正确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政策、规范和规程. 2.按科学规律办事,坚持一切经过试验的原则. 3.讲求经济效益. 三、建立和建全技术管理机构和相应的技术责任制 建立以施工企业技术负责人为首的企业技术管理各级组织机构.各级都设立技术管理的职能机构,配备技术人员,形成技术管理系统,全面负责企业的技术工作.我企业实行三级技术责任制.实行技术工作的统一领导和分级管理.建立各级技术负责制正确划分,各级技术管理权限,明确各级技术领导的职责.(技术管理组织机构见附页.) 四、项目技术负责人应履行下列职责: 1.主持项目的技术管理. 2.主持制定项目技术管理工作计划. 3.组织有关人员熟悉与审查图纸,主持编制项目管理实施规划的施工方案并组织落实.

4.负责技术交底. 5.组织做好测量及其核定. 6.指导质量检验和试验. 7.审定技术措施计划并组织实施. 8.参加工程验收,处理质量事故. 9.组织各项技术资料的签证,收集,整理和归档. 10.领导技术学习,交流技术经验. 11.组织专家进行技术攻关. 五、项目经理部的技术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 1.项目经理部在接到工程图纸后,按过程控制程序文件要求进行内部审查.并汇总意见. 2.项目技术负责人应参与发包人组织的设计会审,提出设计变更意见,进行一次性设计变更洽商. 3.在施工过程中,如发现设计图纸中存在问题,或施工条件变化必须补充设计,或需要材料代用,可向设计人提出工程变更洽商书面资料.工程变更洽商应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签字. 4.编制施工方案 5.技术交底必须贯彻施工验收规范,技术规程,工艺标准,质量检验质量评定标准等要求.书面资料应由签发人和审核人签字,使用后归入技术资料档案. 6.项目经理部应将分包人的技术管理纳入技术管理体系,并对其施工方案的制定,技术交底,施工试验,材料试验,分项工程预检和隐检,竣工验收等进行系统的过程控制. 7.对后续工序质量有决定作用的测量与放线,模板,翻样,预制构件吊装,设备基

系统理论学派

系统理论学派 在管理学的研究中运用系统思想,并非开始于管理的系统学派。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巴纳德最早提出了协作系统的概念,并指出管理的职能就在于保持组织同外部环境的平衡。在本世纪30年代,福莱特也明确地提出了管理的整体性思想,她把企业组织视为一个不断运动着的统一整体,指出管理必须着眼于整体内部的协调。此后,管理科学学派也把系统分析作为一种基本方法用于解决某些工程项目的规划和复杂管理问题的决策。但是,应用一般系统理论建立一种管理理论并形成为一个学派,则是本世纪60年代的事情。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企业组织规模日益扩大,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也更加复杂,从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管理课题,即如何从企业整体的要求出发,处理好企业组织内部各个单位或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保证组织整体的有效运转。以往的管理理论都只侧重于管理的某一个方面,它们或者侧重于生产技术过程的管理,或者侧重于人际关系,或者侧重一般的组织结构问题,为了解决组织整体的效率问题,系统理论学派于是产生了。 在企业管理中,系统理论学派亦称系统学派,是指将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把各项管理业务看成相互联系的网络的一种管理学派。该学派重视对组织结构和模式的分析,应用系统理论的范畴、原理,全面分析和研究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并建立起系统模型以便于分析。这一理论是弗理蒙特?卡斯特(F?E?Kast)、罗森茨威克(J?E?Rosenzing)和约翰逊(R?A?Johnson)等美国管理学家在一般系统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弗理蒙特?卡斯特是美国管理学家、美国华盛顿大学的教授,他于1963年与约翰逊和罗森茨威克三人合写了《系统理论和管理》,1970年与罗森茨威克两人合写了《组织与管理——一种系统学说》中,这两本书比较全面地论述了系统管理理论,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 一、组织是一个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组织作为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是由五个不同的分系统构成的整体,这五个分系统包括:目标与价值分系统;技术分系统;社会心理分系统;组织结构分系统;管理分系统。这五个分系统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不可分割,从而构成一个整体。这些系统还可以继续分为更小的子系统。 二、企业是由人、物资、机器和其他资源在一定的目标下组成的一体化系统,它的成长和发展同时受到这些组成要素的影响,在这些要素的相互关系中,人是主体,其他要素则是被动的。管理人员需力求保持各部分之间的动态平衡、相对稳定、一定的连续性,以便适应情况的变化,达到预期目标。同时,企业还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企业预定目标的实现,不仅取决于内部条件,还取决于企业外部条件,如资源、市场、社会技术水平、法律制度等,它只有在与外部条件的相互影响中才能达到动态平衡。 三、如果运用系统观点来考察管理的基本职能,可以把企业看成是一个投入—产出系统,投入的是物资、劳动力和各种信息,产出的是各种产品(或服务)。运用系统观点使管理人员不至于只重视某些与自己有关的特殊职能而忽视了大目标,也不至于忽视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可以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率。对系统学派的评价: 首先,系统理论通过对组织的研究来分析管理行为,体现了管理哲学的改变。它使人们从整体的观点出发,对组织的各个子系统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到了更清楚的了解。同时,它也使人们注意到任何社会组织都具有开放系统的性质,从而要求管理者不仅要分析组织的内部因素,解决组织内部因素的相互关系问题,还必须了解组织的外部环境因素,注意解决组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问题,为人们处理和解决各种复杂组织的管理问题提供了一种十分有用的思路和方法。 其次,从系统的观点来考察和管理企业,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企业领导人有了系统观点,就更易于在企业各部门的需要和企业整体的需要之间保持适当的平衡,使得企业的管理人员不至于因为只注意一些专门领域的特殊职能而忽略了企业的总目标。 但是,也有不少学者指出,现代组织和管理面临着十分复杂的条件,系统管理理论企图用系统

系统管理学派

系统管理学派 1产生背景 西方的系统管理学派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但在管理学的研究中运用系统思想并非开始于管理的系统学派。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物巴纳德最早提出了协作系统的概念,并指出管理的职能就在于保持组织同外部环境的平衡。在20世纪30年代,福莱特也明确提出了管理的整体性思想,她把企业组织视为一个不断运动着的统一整体,指出管理必须着眼于整体内部的协调。此后,科学学派也把系统分析作为一种基本方法用于解决某些工程项目的规划和复杂管理问题的决策。 追根溯源,系统管理理论的发展同一般系统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战后,企业组织规模扩大化,机构复杂化,以往只侧重于某一个方面(或生产技术过程管理,或人际关系管理,或一般组织结构问题管理)的管理难以实现组织效率的提高。一个重要的管理课题急需解决,即如何从企业整体的角度出发,处理好企业组织内部各个单位或部门之间的关系,保证组织整体的有效运转,系统理论学派应运而生。 2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2.1一般系统理论 2.1.1一般系统理论的创始人路德维格·冯·贝塔朗菲(Bertalanffy,Ludwig von,1901-1972) 奥地利籍的生物学家和哲学家贝塔朗菲,于1937年在芝加哥大学德一次学术讨论会上最早提出了“一般系统理论”的概念。 1945年以后,他陆续发表文章和著作,介绍一般系统理论的基本原理。1950年,他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物理学与生物学的开放系统理论》的文章,阐述了一般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 1954年,美国成立“一般系统学会:,并出版《一般系统年鉴》。 1968年,贝塔朗菲在《一般系统理论的基础、发展和应用》一书中把“系统“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动态的开放系统的理论。 2.1.2控制论的创始人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1894-1964)

管理理论丛林各学派主要观点及代表人物

管理理论丛林 主要的管理学派 如下: 1.管理过程学派。管理过程学派是在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代表人有美国的哈罗德·孔茨。该学派的主要观点是:管理是一个过程,即让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管理是由一些基本步骤(如:计划、组织、控制等职能)所组成的独特过程。该学派注重把管理理论和管理者的职能和工作过程联系起来,目的在于分析过程,从理论上加以概括,确定出一些管理的基本原理、原则和职能。由于过程是相同的,从而使实现这一过程的原理与原则,具有普遍适用性。 2.人类行为学派。代表人物是劳伦斯·阿普莱。主要观点是:既然管理是让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去把事情办好,因此就必须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中心来研究管理问题。该学派注重心理学,注重个人和人的动因,把人的动因视作一种社会心理现象。这一学派把管理看作是对组织行为的领导和协调,坚持认为抓好对人的管理是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3.经验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彼得·德鲁克,代表作《有效的管理者》。该学派主张通过分析管理者的实际管理经验或案例来研究管理学问题。他们认为,成功的组织管理者的经验和一些成功的大企业的做法是最值得借鉴的。因此,他们重点分析许多组织管理人员的经验,然后加以概括和总结,找出他们成功经验中具有共性的东西,然后使其系统化、理论化,并据此为管理人员提供在类似情况下采取有效的管理策略和技能,以达到组织的目标。 4.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切斯特·巴纳德,代表作《经理的职能》。他被誉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该学派的主要观点是: 1.组织的实质──组织是一个系统,是由人的行为构成的、整体的协作系统的一部分和核心。这一协作系统由人的系统、物的系统和社会系统所组成。 2.组织要素:作为一个组织,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成员间的信息沟通。经理人员是组织成员协作活动相互联系的中心。

当代管理理论的各主要流派的特征以及发展趋势

当代管理理论的各主要流派的特征以及发展趋势 一、关于管理过程学派 管理过程学派又称为经营管理学派、管理职能学派,是历史悠久并有巨大影响力的一种管理理论。管理学者一般认为法约尔是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管理过程理论渊源于法约尔的管理理论。管理过程学派把管理看作是一个过程,其研究对象就是管理的过程和职能。法约尔提出管理的五种职能,这五种职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管理过程学派认为,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诸因素来协调有关资源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二、关于社会系统学派 社会系统学派的形成以美国管理学家切斯特?巴纳德的现代组织理论体系的建立为标志。社会系统学派的理论基础主要有:意大利社会学家帕雷托的理论、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和库尔特?科弗 卡的心理学理论以及梅奥等人的人际关系学说等。 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物和主要著作。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物切斯特?巴纳德由于他在研究组织和管理性质及理论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而曾经得到过7个名誉博士学位。巴纳德使用社会的、系统的观点来分析管理问题,后人称他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 三、关于决策理论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是在巴纳德的社会系统学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们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起来的行为科学理论、系统理论、运筹学、计算机科学等综合运用管理决策问题,形成了关于决策和决策方法的完整理论体系。 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物和主要著作 1.赫伯特·西蒙 西蒙是决策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将社会系统理论同心理学、行为科学、系统理论、计算机技术、运筹学结合起来考察人们在决策中的思维过程,并分析了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及其使用的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提出了目标一手段分析法等决策的辅助工具,被人们认为对经理人员的决策确有帮助,并为今后对人工智能等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由于西蒙在决策理论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被授予1978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西蒙在管理方面主要研究的是生产者的行为,特别是当代公司中决策的组织基础和心理依据。西蒙的代表著作主要有1945年发表的《管理行为》等2.詹姆斯·马奇是决策理论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以后又同赛叶特一起创建了企业行为理论,对决策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尤其是有关组织理论方面的研究。马奇写的代表作《组织》、《公司行为理论》。 四、关于系统管理学派 系统管理学派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前后。由于当时系统科学和理论比较盛行,倡导系统管理的人士十分广泛,因此对管理学派影响很大。系统管理学派的管理思想基础是一般系统理论。 系统管理学派对管理的定义是:用系统论的观点对组织或企业进行系统分析、系统管理的过程。系统管理学派该学派认为,任何组织都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与外界环境在不断地相互作用。它具有系统部输入,输出和反馈功能。因此,一般系统论是系统管理学派的理论基础。 系统管理学派代表人物和主要著作 系统科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控制论的创

思科高级系统管理技术文档

第四章、高级路由管理 兄弟连Linux云计算架构师课件 作者:沈超 一、路由选择 1、基本概念 路由:数据包从一台设备通过网络发往另一台处在不同网络上的设备。路由器并不关心这些主机,它们只关心网络和通向每个网络的最佳路径。目的主机的IP地址用来保证数据包可以通过路由网络到达目的网络。而主机的MAC地址用于将数据包从路由器投递到目的主机。 要完成路由,路由器需要了解以下内容: 目的IP地址,源IP地址 相邻路由器,并可以从那里获取远程网络信息 到所有远程网络的可能路由 到达每个远程网络的最佳路由 如何维护并验证路由信息 如果网络直接和路由器相连,那么路由器就会直接知道怎么到达这个网络。但是如果网络没有直接和路由器相连,路由器必须通过学习来了解如何到达这个远程网络。

2、IP路由选择 1)举例 HOSTA要访问HTTP服务器,则目的IP地址是谁?目的MAC地址是谁?目的端口是谁? A)来自HostA的数据帧,目的MAC地址是RouterA的Fa0/0口的MAC地址 B)来自HostA的数据包的目的IP地址是HTTP服务器的IP地址 C)数据段中目的端口当然是80端口 2)举例 加一个交换机,情况还是怎么样呢? A)来自HostA的数据帧,目的MAC地址是RouterA的Fa0/0口的MAC地址,而不是交换机的MAC地址(交换机会分隔冲突域,而不会分隔广播域,而路由器是分隔广播域的。所以在局域网内,数据包的目的MAC地址只能是路由器或其他计算机,而不能是交换机)B)数据包中的目的IP地址是HTTPS服务器的IP C)数据段中目的端口是443

二、路由器配置 1、配置Router1 Router>en Router#conf t Enter configuration commands, one per line. End with CNTL/Z. Router(config)#hostname Router1 Router1(config)#enable secret 456 #设定特权模式密码 Router1(config)#interface s0/0/0 Router1(config-if)#ip address 192.168.1.1 255.255.255.0 Router1(config-if)#description connect to R2 Router1(config-if)#no shutdown Router1(config-if)#clock rate 64000 #Router1的S端口时DCE端,需要配置时钟频率 Router1#sh controllers s0/0/0 Interface Serial0/0/0 Hardware is PowerQUICC MPC860 DCE V.35, clock rate 64000 Router1(config-if)#int f0/0 Router1(config-if)#ip address 192.168.10.1 255.255.255.0 Router1(config-if)#description connect to HOSTA Router1(config-if)#no shutdown Router1(config-if)#int f0/1 Router1(config-if)#ip address 192.168.11.1 255.255.255.0 Router1(config-if)#description connect to HOSTB Router1(config-if)#no shutdown Router1(config)#line console 0 Router1(config-line)#password 123 #设定console端口密码 Router1(config-line)#login Router1(config-line)#logging synchronous

系统管理理论学派

为什么说不存在一成不变普通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系统管理理论学派 在管理学的研究中运用系统思想,并非开始于管理的系统学派。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巴纳德最早提出了协作系统的概念,并指出管理的职能就在于保持组织同外部环境的平衡。在本世纪30年代,福莱特也明确地提出了管理的整体性思想,她把企业组织视为一个不断运动着的统一整体,指出管理必须着眼于整体内部的协调。此后,管理科学学派也把系统分析作为一种基本方法用于解决某些工程项目的规划和复杂管理问题的决策。但是,应用一般系统理论建立一种管理理论并形成为一个学派,则是本世纪60年代的事情。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企业组织规模日益扩大,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也更加复杂,从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管理课题,即如何从企业整体的要求出发,处理好企业组织内部各个单位或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保证组织整体的有效运转。以往的管理理论都只侧重于管理的某一个方面,它们或者侧重于生产技术过程的管理,或者侧重于人际关系,或者侧重一般的组织结构问题,为了解决组织整体的效率问题,系统理论学派于是产生了。 在企业管理中,系统理论学派亦称系统学派,是指将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把各项管理业务看成相互联系的网络的一种管理学派。该学派重视对组织结构和模式的分析,应用系统理论的范畴、原理,全面分析和研究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并建立起系统模型以便于分析。这一理论是弗理蒙特?卡斯特(F?E?Kast)、罗森茨威克(J?E?Rosenzing)和约翰逊(R?A?Johnson)等美国管理学家在一般系统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弗理蒙特?卡斯特是美国管理学家、美国华盛顿大学的教授,他于1963年与约翰逊和罗森茨威克三人合写了《系统理论和管理》,1970年与罗森茨威克两人合写了《组织与管理——一种系统学说》中,这两本书比较全面地论述了系统管理理论,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 一、组织是一个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组织作为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是由五个不同的分系统构成的整体,这五个分系统包括:目标与价值分系统;技术分系统;社会心理分系统;组织结构分系统;管理分系统。这五个分系统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不可分割,从而构成一个整体。这些系统还可以继续分为更小的子系统。 二、企业是由人、物资、机器和其他资源在一定的目标下组成的一体化系统,它的成长和发展同时受到这些组成要素的影响,在这些要素的相互关系中,人是主体,其他要素则是被动的。管理人员需力求保持各部分之间的动态平衡、相对稳定、一定的连续性,以便适应情况的变化,达到预期目标。同时,企业还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企业预定目标的实现,不仅取决于内部条件,还取决于企业外部条件,如资源、市场、社会技术水平、法律制度等,它只有在与外部条件的相互影响中才能达到动态平衡。 三、如果运用系统观点来考察管理的基本职能,可以把企业看成是一个投入—产出系统,投入的是物资、劳动力和各种信息,产出的是各种产品(或服务)。运用系统观点使管理人员不至于只重视某些与自己有关的特殊职能而忽视了大目标,也不至于忽视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可以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率。对系统学派的评价: 首先,系统理论通过对组织的研究来分析管理行为,体现了管理哲学的改变。它

技术管理体系

技术管理体系图

技术管理体系 一、技术管理工作应包括下列容: 1.技术管理基础性工作, 2. 施工过程的技术管理工 3. 技术开发管理工作 4. 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 二、技术管理的原则:技术管理必须按科学技术规律办事,要遵循以下三个基础原则 1.正确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政策、规和规程. 2.按科学规律办事,坚持一切经过试验的原则. 3.讲求经济效益. 三、建立和建全技术管理机构和相应的技术责任制 建立以施工企业技术负责人为首的企业技术管理各级组织机构.各级都设立技术管理的职能机构,配备技术人员,形成技术管理系统,全面负责企业的技术工作.我企业实行三级技术责任制.实行技术工作的统一领导和分级管理.建立各级技术负责制正确划分,各级技术管理权限,明确各级技术领导的职责.(技术管理组织机构见附页.) 四、项目技术负责人应履行下列职责: 1.主持项目的技术管理. 2.主持制定项目技术管理工作计划. 3.组织有关人员熟悉与审查图纸,主持编制项目管理实施规划的施工方案并组织落实.

4.负责技术交底. 5.组织做好测量及其核定. 6.指导质量检验和试验. 7.审定技术措施计划并组织实施. 8.参加工程验收,处理质量事故. 9.组织各项技术资料的签证,收集,整理和归档. 10.领导技术学习,交流技术经验. 11.组织专家进行技术攻关. 五、项目经理部的技术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 1.项目经理部在接到工程图纸后,按过程控制程序文件要求进行部审查.并汇总意见. 2.项目技术负责人应参与发包人组织的设计会审,提出设计变更意见,进行一次性设计变更洽商. 3.在施工过程中,如发现设计图纸中存在问题,或施工条件变化必须补充设计,或需要材料代用,可向设计人提出工程变更洽商书面资料.工程变更洽商应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签字. 4.编制施工方案 5.技术交底必须贯彻施工验收规,技术规程,工艺标准,质量检验质量评定标准等要求.书面资料应由签发人和审核人签字,使用后归入技术资料档案. 6.项目经理部应将分包人的技术管理纳入技术管理体系,并对其施工方案的制定,技术交底,施工试验,材料试验,分项工程预检和隐检,竣工验收等进行系统的过程控制. 7.对后续工序质量有决定作用的测量与放线,模板,翻样,预制构件吊装,设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