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远古帝王世系

中华远古帝王世系
中华远古帝王世系

中华远古帝王世系

中华儿女又称炎黄子孙,“炎黄”指的就是炎帝和黄帝。许多人都误以为炎帝和黄帝只是两个人。其实不然,炎帝和黄帝都是远古时代一个阶段政权的代称。

中国的文明史可以追溯到远古的“三皇五帝”时代。近百年来大量的考古数据证明,中国的文明史早在公元前一万年至前九千年时就已经存在了,远不止所谓的上下五千年。

二十世纪末,王大有等一批学者勇敢的投身于中国远古史的研究,他们结合田野考古并从多学科领域对远古史进行了艰苦的考证,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初步理出了中国远古文明的脉络,我们终于看到了恢复中国远古文明历史的一线曙光。

盘古氏(距今约400万—300万年前。又称盘古,混沌氏。是传说中开天辟地创造人类世界的始祖)—天皇氏(距今约300万—170万年前。又称天皇,是传说中的上古三皇之一)—地皇氏(距今约170万—70万年前。又称地皇,是传说中的上古三皇之一)—人皇氏(距今约70万—20万年前。又称人皇,九头氏,居方氏。是传说中的上古三皇之一)—有巢氏(距今约20万—5万年前。又作大巢氏,尊号巢皇。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燧人氏(距今约5万年—公元前7724年。又称燧皇,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起源于青藏高原的昆仑山,古称羌戎)。

伏羲的先祖是居住在青藏高原的古羌戎燧人氏的一个分支。距今约三万年时,居住在昆仑山上的燧人氏族团因雪线下移,被迫分两路转移。一路由南往东,进入长江以南,发展成为燧人氏苗蛮集团(黑虎支);一路由北向东,进入黄河流域太行山以东,发展成为燧人氏伏羲集团(白虎支和牛羊支)。伏羲氏于公元前7724年取代燧人氏政权,成为各地氏族联盟公认的领袖。女娲氏与伏羲氏同属于伏羲族团,为两个世代联姻的族系。两族相互交替,共同执政,形成了伏羲女娲氏政权(公元前7724—前5008年。传78帝,记2717年)。

伏羲(公元前7724—前7707年。又称宓羲、庖牺、皇羲、太昊、伏牺。男,风姓,伏羲女娲政权首任帝。是母系氏族风兖部落的首领,居今甘肃庆阳市与平凉市境内的沿河地带)—女娲(公元前前7707—前7653年。女,风姓。又称灵娲、仓娲、女娲氏、女希氏、女皇氏。伏羲之妹)—嬟移(公元前7653—前7615年。女,姓风)—师嬟(公元前7615—前7569年。女,姓风)—太昊(公元前7569—前7527年。男,姓风,又称太昊伏羲,尊称白帝)—昊嬟(公元前7527—前7525年。女,姓风)—少昊(公元前7525—前7509年。男,姓风,名挚)—嬑节(公元前7509—前7481年。女,姓风)—伏泰(公元前7481—前7444年。女,姓风)—羲暤(公元前7444—前7403年。男,姓风)—印枪(公元前7403—前7361年。女,姓风)—新印(公元前7361—前7335年。女,姓风,号大庭氏)—姯印(公元前7335—前7271年。女,姓风)—随象(公元前7271—前7224年。男,姓风)—伏显(公元前7224—前7191年。女,姓风,号柏皇氏)—可塑(公元前7191—前7159年。女,姓风)—郁莟(公元前7159—前7143年。女,姓风)—佘蓄(公元前7143—前7085年。女,姓风)—象团(公元前7085—前7024年。女,姓风,号伏羲氏)—象伟(公元前7024—前6990年。女,姓风,号中央氏)—节触(公元前6990—前6955年。女,姓风)—伏案(公元前6955—前6931年。女,姓风)—曲秦(公元前6931—前6896年。女,姓风)—随秦(公元前6896—前6871年。女,姓风)—晁安(公元前6871—前6856年。男,姓风,号伏羲氏)—伏安(公元前6856—前6826年。女,姓风,号栗陆氏)—起望(公元前6826—前6801年。女,姓风)—河圭(公元前6801—前6732年。女,姓风)—圭嬜(公元前6732—前6666年。女,姓风,号伏羲氏)—泰望(公元前6666—前6631年。女,姓风,号骊连氏)—施公(公元前6631—前6598年。男,姓风)—团良(公元前6598—前6554年。男,姓风)—冠象(公元前6554—前6515年。男,姓风)—团伏(公元前6515—前6477年。男,姓风)—伏义(公元前6477—前6450年。女,姓风,号赫胥氏)—娍义(公元前6450—前6415

年。女,姓风)—肆杤(公元前6415—前6384年。女,姓风)—归纹(公元前6384—前6367年。男,姓风)—伏秧(公元前6367—前6352年。男,姓风)—团暤(公元前6352—前6323年。女,姓风,号伏羲氏)—秦枪(公元前6323—前6288年。女,姓风,名号尊卢氏)—革池(公元前6288—前6254年。女,姓风)—枪兰(公元前6254—前6228年。女,姓风)—三那(公元前6228—前6196年。女,姓风)—革兰(公元前6196—前6178年。男,姓风)—赤禅(公元前6178—前6141年。女,姓风,号祝融氏)—洛枪(公元前6141—前6124年。男,姓风)—附前(公元前6124—前6110年。男,姓风)—洛前(公元前6110—前6078年。男,姓风)—桑味(公元前6078—前6044年。女,姓风,号伏羲氏)—伏纪(公元前6044—前6005年。女,姓风,号混沌氏)—随嬄(公元前6005—前5970年。女,姓风)—鹏烁(公元前5970—前5923年。女,姓风)—茜河(公元前5923—前5884年。女,姓风)—规辛(公元前5884—前5847年。女,姓风,号昊英氏)—金乌(公元前5847—前5803年。女,姓风)—掮师(公元前5803—前5763年。男,姓风)—雪河(公元前5763—前5722年。女,姓风,号伏羲氏)—汝信(公元前5722—前5682年。女,姓风,号有巢氏)—罗秦(公元前5682—前5649年。男,姓风)—风诰(公元前5649—前5614年。男,姓风,号葛天氏)—峙龙(公元前5614—前5571年。女,姓风)—达河(公元前5571—前5539年。女,姓风)—荷曲(公元前5539—前5496年。女,姓风,号阴康氏)—达耳(公元前5596—前5451年。女,姓风)—媒兰(公元前5451—前5417年。女,姓风)—立路(公元前5417—前5377年。女,姓风)—因康(公元前5377—前5346年。女,姓风,号伏羲氏)—墙烁(公元前5346—前5303年。女,姓风,号朱襄氏)—泽治(公元前5303—前5274年。女,姓风)—渭茂(公元前5274—前5241年。女,姓风,号伏羲氏)—苍芒(公元前5241—前5209年。女,姓风,号无怀氏)—节曲(公元前5209—前5175年。女,姓风)—风和(公元前5175—前5151年。男,姓风,号伏羲氏)—节氏(公元前5151—前5117年。男,姓风)—太河(公元前5117—前5073。男,姓风)—大耀(公元前5073—前5035年。男,姓风)—节芒(公元前5035—前5008年。男,姓风)。

炎帝魁隗氏发祥于秦岭常羊山,兴起于赤水(今贵州赤水市)。公元前5008年,炎帝氏族向大伏羲氏族发起进攻,有许多部落投降。伏羲女娲氏政权第七十八任帝风节芒病亡。炎帝魁隗氏取代伏羲女娲氏政权,建帝都于陈仓(今陕西宝鸡市),形成了炎帝魁隗氏政权(公元前5008—前4766年。传6帝,记243年)。

炎帝魁隗(公元前5008—前4951年。男,姓姜,又名柱,号魁隗氏。系炎帝魁隗氏政权首任帝)—炎帝炎居(公元前4951—前4918年。男,姓姜)—炎帝节并(公元前4918—前4876年。女,姓姜)—炎帝戏器(公元前4876—前4827年。男,姓姜)—炎帝祝融(公元前4827—前4781年。男,姓姜)—炎帝共工(公元前4781—前4766年。男,姓姜)。

神农氏的先祖与魁隗氏的先祖同源,皆出自于少典氏。炎帝神农氏的先祖为伏羲女娲氏,世居秦岭以南的华阳地区。帝共工15年乙未(前4766),炎帝的另一个支脉,崛起于洛水流域的炎帝神农氏以讨伐叛乱为由,率中原各部落联合西征,击败了魁隗氏族,迫使炎帝魁隗氏政权第六任帝共工让出帝位。炎帝神农氏取代炎帝魁隗氏政权,建帝都于承留(今河南开封市开封县东南),形成了炎帝神农氏政权(公元前4766—前4513年。传8帝,记254年)

炎帝神农(公元前4765—前4733年。姓姜,名神农,又名羭纥,号神农氏。系炎帝神农氏政权首任帝)—炎帝临魁(公元前4733—前4692年。男,姓姜,又名雨、大隗)—炎帝姜承(公元前4692—前4655年。男,姓姜,又名号)—炎帝姜明(公元前4655—前4628年。男)—炎帝姜宜(公元前4628—前4582年。男)—炎帝姜来(公元前4582—前4563年。男)—炎帝姜克(公元前4563—前4539年。男,又名里、厘、摚椎榆罔(公元前4539—前4513年。男,姓姜)。

榆罔26年戊申(前4513),轩辕氏大酋长姬芒即位后,逼迫国力衰弱的炎帝神农氏政权第八任帝姜榆罔让出帝位。秋天,姬芒正式即位称帝,以涿鹿为都,国号“黄帝”,史称黄帝轩辕氏。

史皇仓颉氏政权(公元前4637—前4528年。传五帝,记109年):

史皇氏仓颉(公元前4637—前4596年。男,姓风,号仓帝,其祖为伏羲女娲后裔,其先祖为燧人葊兹氏。史皇仓颉氏政权的首任帝)—仓颉二世(公元前4596—前4587年)—仓颉三世(公元前4587—前4568年)—仓颉四世(公元前4568—前4546年)—仓颉五世(公元前4546—前4528年)。

炎帝神农氏榆罔12年癸巳(前4582),北方的轩辕氏入侵仓颉氏的统治区域,史皇仓颉氏政权第五帝仓颉五世被击败,只好率族投降。旋即去帝号,并按岁向黄帝轩辕氏进贡。

九黎蚩尤氏政权(公元前4584—前4405年。传七帝,记179年):

帝虺(公元前4583—前4556年。男,姓姜。九黎蚩尤氏政权首任帝)—帝吼(公元前4556—前4540年。男,姓姜)—帝蚩尤(公元前4540—前4515年。男,姓姜)—帝蚩啄(公元前4515—前4493年。男,姓姜)—帝回虻(公元前4493—前4464年。男,姓姜)—帝螭(公元前4464—前4435年。男,姓姜)—帝蚦(公元前4435—前4404年。男,姓姜)。

帝蚦31年丁酉(前4404)春天,黄帝轩辕氏政权四任帝姬本听说蚩尤族又发展起来,深以为患,决定趁其羽翼未丰迅速出兵剿灭。九黎蚩尤氏族人在姜蚦的率领下,虽英勇反击,最终惨败被屠。仅少数幸存者败逃燕山东部的老岭(今河北秦皇岛市青龙县境内),靠密林的掩护得以生存下来。为逃避黄帝族的追杀,他们隐姓埋名,改族号为墨胎氏。为了纪念祖宗,他们把流经境内的一条大河称作青龙河,把境内的地名称作青龙、卢龙、黎城(今昌黎),他们的后人还把祖宗当年逃亡的老岭改称为祖山。自帝蚦末年,蚩尤族人从此在冀州销声匿迹,直至黄帝政权灭亡,他们才敢公开对外宣称自己是炎帝之后。

少典氏和有蟜氏是两个互为婚姻的部落,系黄帝轩辕氏的远祖。

雷泽氏(天鼋氏)—枪术(女性。公元前5114—前5049年)—茴芒(女性。公元前5068—前5016年)—赤哲(女性。公元前5038—前4969年)—大迥(又称少典,男性。公元前4993—前4936年)—黄夷(姓姬,男性。公元前4965—前4900年)—姬大号(男性。公元前4925—前4861年)—姬节过(男性。公元前4884—前4813年)—姬号泽(男性。公元前4840—前4774年)—姬葛应(男性。公元前4793—前4741年)—姬回样(公元前4768—前4706年)—姬昌奎(男性。公元前4725—前4663年)—姬象爻(男性。公元前4681—前4609年)—姬连邦(男性。公元前4628—前4558年)—姬邦卉(轩辕氏大酋长,史书上之“黄帝”。男性。公元前4579—前4514年)。

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黄帝之直系后裔支脉世系详见:

姬姓黄夷氏姬邦卉:系少典轩辕氏第14任大酋长,即位立都于云州(今河北张家口市赤城县北云州乡)。立誓要吞并天下,南征北战,东讨西杀,先后征服了仓颉氏、蚩尤氏、少昊氏、魁隗氏、神农氏。未帝而卒,子姬芒即位称帝,建立黄帝轩辕氏政权(公元前4513—前4053年。传15帝,记461年)。

黄帝姬芒(公元前4514—前4476年。黄帝轩辕氏政权首任帝)—黄帝姬蔡(公元前4476—前4437年)—黄帝姬豕(公元前4437—前4416年)—黄帝姬本(公元前4416—前4483年)—黄帝姬常(公元前4483—前4366年)—黄帝姬号(公元前4366—前4330年)—黄帝姬咁(公元前4330—前4303年)—黄帝姬传茸(公元前4303—前4278年。号轩辕氏,又称有熊氏)—黄帝姬贯俞(公元前4278—前4258年)—黄帝姜恚文(公元前4258—前4219年。炎帝大隗氏祝融后裔)—黄帝姜成契(公元前4219—前4184年。又名鸿,又称大鸿氏、

帝鸿氏)—黄帝酉仡谅(公元前4184—前4140年。炎帝魁隗氏后裔,号缙云氏)—黄帝祁江阳(公元前4140—前4106年。号参卢氏,炎帝神农氏后裔)—黄帝依昌块(公元前4106—前4075年。黄帝轩辕氏姬姓后裔)—黄帝祁号次(公元前4075—前4053年。号轩辕氏,为炎帝神农氏后裔)。

帝号次22年戊子(前4053),东夷少昊氏部首领风清喾再次出兵北伐,攻占涿鹿的黄帝轩辕氏政权。黄帝轩辕氏政权第十五任帝祁号次被迫回归北方,让出了帝位,被少昊帝封于涿鹿,黄帝轩辕氏政权结束。建立少昊金天氏政权(公元前4053—前3790。传7帝,记264年)。

少昊金天氏政权的创立者是风姓伏羲氏的后代,其先祖是伏羲女娲氏政权的七任帝少昊。

帝清喾(公元前4053—前4018年。姓己,又称少昊、玄嚣、青阳,号金天氏。少昊金天氏政权的首任帝)—帝己犬(公元前4018—前3983年。清喾少子)—帝己箐(公元前3983—前3947年)—帝旸珢(公元前3947—前3918年)—帝己琨(公元前3918—前3885年)—帝畅楑(公元前3885—前3825年)—帝匠敬(公元前3825—前3790年。姓己,号清阳)。

匠敬35年辛亥(前3790),少昊金天氏政权第七任帝己匠敬已被架空,成了一位挂名天子。被迫将帝位禅让给了外甥颛聆。颛聆即位称帝后,改称颛顼,迁都于兖州(今山东济宁兖州市),仍封舅舅己匠敬于临朐。建立颛顼高阳氏政权(公元前3790—前3380年。传12帝,记411年)。颛顼高阳氏的先祖是黄帝轩辕氏政权的首任黄帝姬芒。

帝颛顼(公元前3790—前3748年。姓妘,名颛聆,号高阳氏。颛顼高阳氏政权的首任帝)—帝宥个(公元前3748—前3695年)—帝焙央(公元前3695—前3659年)—帝上强(公元前3659—前3631年)—帝苟羿(公元前3631—前3596年)—帝住元(公元前3596—前3573年)—帝肖会(公元前3573—前3537年)—帝美勾(公元前3537—前3500年)—帝卜习(公元前3500—前3468年)—帝贵尤(公元前3468—前3429年)—帝祥象(公元前3429—前3385年)—帝佳琚(公元前3385—前3348年)。

帝喾氏族形成于少昊金天氏政权时期,兴起于中国西部的陕甘地区。其父系先祖为黄帝氏族,母系先祖为炎帝氏族。帝喾氏族共分为三大支脉,一支在甘肃,一支在湖北,一支在河南。河南的一支势力最为强大,是帝喾氏的主力军。帝喾高辛氏政权,姜姓,中国氏族联盟时代的第九个称帝的政权。

佳琚37年癸酉(前3348),共工氏在中原失利后,逐渐向北方转移,经过了三十余年的发展,势力再次强大起来,多次逼迫颛顼族向其臣服。颛顼高阳氏第12任帝妘颛佳琚不肯屈从,与共工氏再次发生冲突。共工氏以强大的兵力攻打颛顼族的都城高阳。妘佳琚兵败,被迫率族人向东北地区逃亡。

因辅佐颛顼政权有功,被帝祥象封在了高辛,号高辛氏的姜喾美继任帝喾族大酋长以后,立刻率本部族东征反叛的共工氏族,共工氏兵败后向北方逃窜。因颛顼政权已经完全衰落,中原各大部落共同推举姜喾美为帝。于是,姜喾美正式建立帝喾高辛氏政权(公元前3380—前2799年。传21帝,记582年)。

帝喾美(公元前3380—前3354年。姓姜,又名俊,尊称帝喾,号高辛氏。父亲姜未,祖姜夏。喾高辛氏政权的首任帝)—帝沙芙(公元前3354—前3340年)—帝刚歌(公元前3340—前3307年。父姜喾美,兄姜沙芙)—帝香莫(公元前3307—前3266年)—帝长昼(公元前3266—前3240年)—帝姜散(公元前3240—前3209年)—帝姜千(公元前3209—前3178年)—帝桑甘(公元前3178—前3141年)—帝姜没(公元前3141—前3117年)—帝杜里(公元前3117—前3106年)—帝姜牡(公元前3106—前3067年。父姜没,兄姜杜里)—帝姗先(公元前3067—前3045年)—帝森浸(公元前3045—前3025年)—帝姜谣(公

元前3025—前3003年)—帝亲义(公元前3003—前2971年。父姜森浸,兄姜谣)—帝上施(公元前2971—前2952年)—帝森辈(公元前2952—前2923年)—帝山回(公元前2923—前2899年)—帝立库(公元前2899—前2865年)—帝将肃(公元前2865—前2836年)—帝巴加(公元前2836—前2799年)。

帝喾高辛氏政权第21任帝姜巴加执政后,追求起了自身的享乐,不顾社会的治理和百姓的安危,激起暴乱,各氏族联盟纷纷叛离。先有东夷少昊族团的阳夷、风夷、鸠夷、于夷、方夷、修夷、玄夷、赤夷、白夷、黄夷等诸夷反叛,继而又有娵訾氏、邹屠氏、陈丰氏、有邰氏、有娀氏、畎夷氏等相继叛离。帝喾高辛氏政权很快成了一个空壳。

公元前2800年前后,海水上涨,平原洼地全被洪水吞没。帝挚青阳氏部落的大酋长姜角为民解难,赢得了各大氏族的一致好评。在帝喾高辛氏政权第二十一任帝姜巴加去世后,各大氏族头领联合起来共同推举姜角为帝,拥立他为中原天子。公元前2799年,姜角正式即位称帝,建立帝挚青阳氏政权(公元前2799—前2357。传17帝,记443年)。

帝挚青阳氏的先祖为帝喾高辛氏。帝喾族的嫡传子裔入赘于少昊清阳氏族,生子号称玄枵鸷,又作玄嚣挚,袭承少昊“鸷”的名号,成为挚氏族的大酋长。帝挚青阳氏政权的首任帝姜角是帝喾高辛氏的19世孙。帝挚青阳氏政权实际上是帝喾高辛氏政权的延续,但又与帝喾政权有着本质的差别。帝挚政权的先祖父系虽然是帝喾氏,但其母系血统却完全是少昊东夷族系,因此,其所建政权称帝挚青阳氏。帝挚代表帝喾父系的下传,青阳氏代表母系少昊族血统。

姜角(公元前2799—前2771年。又名挚,亦作鸷,尊称帝挚,号青阳氏。帝挚青阳氏政权的首任帝)—帝姜继(公元前2771—前2741年)—帝姜裘(公元前2741—前2706年)—帝姜呛(公元前2706—前2680年)—帝姜凯(公元前2680—前2641年)—帝咣哴(公元前2641—前2600年)—帝向妹(公元前2600—前2586年。女,姓祁,又名曷,号云阳氏。炎帝神农后裔伊祁氏后裔)—帝山叭(公元前2586—前2561年。男,姓姜,号云阳氏。父姜咣哴,母祁向妹)—帝姜孤(公元前2561—前2526年)—帝沟次(公元前2526—前2503年)—帝控卯(公元前2503—前2482年。父姜孤,兄姜沟次)—帝川壻(公元前2482—前2469年)—帝长幅(公元前2469—前2447年。父姜控卯,兄姜川壻)—帝姜美(公元前2447—前2419年)—帝斯绩(公元前2419—前2403年)—帝斯遂(公元前2403—前2369年。父姜美,兄姜斯绩)—帝匡二(公元前2369—前2357年。又名鸷)。

帝尧陶唐氏的远祖为帝喾高辛氏,先祖为帝挚青阳氏。帝挚青阳氏第16任帝姜斯遂(帝喾)娶陈锋氏女庆都,封于丹陵(今河北保定市顺平县蒲阳镇西南)。庆都后来在丹陵生下一子,取名尧。帝鸷12年甲辰(前2357),唐尧联合各大氏族的大酋长向帝挚青阳氏政权第17任帝姜匡二发难,被迫将帝位禅让给唐尧。是为帝尧陶唐氏政权(公元前2357—前2128年。传6帝,记230年)。

帝姜尧(公元前2357—前2318年。又称唐尧。帝尧陶唐氏政权的首任帝。父姜斯遂,兄姜匡二)—帝放勋(约公元前2318—前2266年。姓伊,又作祁,炎帝神农氏后裔。黄帝政权时赐姓为祁,封在伊水,故称伊祁氏)—帝江(公元前2266—前2224年。姓姬,为黄帝轩辕氏后裔。父姬敬,母伊放勋之女姜凤)—帝姜栔(公元前2224—前2186年。帝唐尧的直系后裔)—帝裘(公元前2186—前2165年。姓祁,炎帝神农氏反后裔。父入赘于帝尧陶唐氏,母系姜栔之妹)—帝姜密(公元前2165—前2128年。祖父姜栔)。

帝密37年癸巳(前2128)秋天,帝尧陶唐氏政权第6任帝姜密病死于原阳宫中。舜正式即位称帝。迁帝都于蒲坂(今山西运城永济市西南蒲州镇)。改国号为虞,建立起帝舜有虞氏政权(公元前2127—前2071年。传2帝,记57年)。帝舜有虞氏先祖是东夷少昊白虎部水伯天吴裔族。

帝虞舜(公元前2128—前2089年。姓姚,又名重华,号有虞氏,故又称虞舜。帝舜有虞氏政权的首任帝。东夷少昊天虞氏后裔,父瞽叟。母握登)—帝美叔(公元前2089—前2071年。又名章鹢,父是虞舜的儿子商侯姚义钧)。

夏王朝先祖为颛顼高阳氏。颛顼的后裔鲧是唐尧政权六任帝姜密的大臣,受封于崇邑(今河南洛阳市嵩县北),号称崇伯鲧。崇伯鲧娶修己氏女子女志为妻,生下了儿子姒禹。帝密35年辛卯(前2130),司空姒禹(大禹)治水凯旋,都城百姓欢声雷动,大家夹道欢迎治水英雄入城。禹入朝拜见虞舜,并献上自己亲手绘制的九州图。公元前2089年,姒禹已经完全控制了朝政,帝舜有虞氏政权第2任帝姚美叔卒于美叔18年庚寅(前2071),姒禹正式即位称帝,改国号为夏(中国历史上首个奴隶制王朝,公元前2070—前1601年。传19王,记471年)。

夏王姒禹(公元前2070—前2061年。姓姒,名禹,又称戎禹、崇禹、伯禹、大禹,字文命,号高密。夏王朝首任王。系黄帝的后裔,先祖为颛顼高阳氏,父崇伯鲧,母修已氏首领女狄)—夏王姒启(公元前2061—前2052年。又名开)—夏王姒太康(公元前2052—前2048年)—夏王姒仲康(公元前2048—前2030年。父姒启,兄姒太康)—夏王姒相(公元前2030—前2002年。又称相安、后相)—夏王后羿(公元前2040—前2022年。有穷部落大酋长,姓妘,又称夷羿、后羿、穷羿)—夏王寒浞(公元前2022—前1962年。又名漪,伯明氏后代,其祖为黄帝的车正哀,因功封于寒,其族人以寒为姓)—夏王姒少康(公元前1962—前1916年)—夏王姒杼(公元前1916—前1889年)—夏王姒槐(公元前1889—前1861年)—夏王姒芒(公元前1861—前1843年)—夏王姒泄(公元前1843—前1818年)—夏王姒不降(公元前1818—前1749年)—夏王姒扃(公元前1749—前1728年)—夏王姒廑(公元前1728—前1708年)—夏王姒孔甲(公元前1708—前1677年)—夏王姒皋(公元前1677—前1666年)—夏王姒发(公元前1666—前1653年)—夏桀王姒履癸(公元前1653—前1601年)。

商王朝始祖契,其父是高辛氏的后代帝喾,母是有娀氏女子简狄。商汤原是夏朝商族部落首领,与有莘氏通婚后,任贤臣伊尹和仲虺为左右相,以亳为前进据点,积极治国,准备灭夏。时夏朝国势渐衰,矛盾异常尖锐,汤乘机起兵,首先攻灭葛(今河南宁陵北)及十多小国和部落。接着又克韦(今河南滑县东南)、顾(今河南范县东南)、昆吾(今河南许昌东部)等小国。经过11次战役,使得夏王朝空前的孤立无援。公元前1601年,起兵打败夏王朝第十九任王姒履癸(夏桀王)于鸣条之野,一举灭夏。由于商汤以武力灭夏,打破君王永定的说法,从此中国历代王朝皆如此更迭,因而史称“商汤革命”。汤建立商朝后,对内减轻征敛,鼓励生产,安抚民心,从而扩展了统治区域,影响远至黄河上游,氐、羌部落都来纳贡归服。

商王朝(公元前1617—前1046年。传31王,记571年)。

商王汤(公元前1617—前1589年。姓子,名履,又称武汤、天乙、太乙、高祖乙、成汤、成唐,甲骨文称啺。儒家推崇的上古圣王之一)—商王外丙(公元前1589—前1587年。父成汤,兄太丁)—商王仲壬(公元前1587—前1583年。又称中壬、燕壬、工壬、其壬、南壬,姓子名庸。父商汤,兄外丙)—商王伊尹(公元前1583—前1576年)—商太宗太甲(公元前1576—前1564年。姓子,名至,又称祖甲。父太丁)—商王沃丁(公元前1564—前1545年。亦称羌丁,姓子名绚)—商王太庚(公元前1545—前1540年。姓子名辩。父太甲,兄沃丁)—商王小甲(公元前1540—前1523年。姓子名高)—商王雍己(公元前1523—前1511年。姓子名伷或佃,兄小甲)—商王大戊(公元前1511—前1436年。又称太戊,姓子,兄雍己)—商王中丁(公元前1436—前1427年。又名仲丁,父大戊)—商王外壬(公

元前1427—前1412年。又称卜壬,姓子名发,父太戊,兄中丁)—商王河亶甲(公元前1412—前1403年。又作戋甲,姓子名整,兄外壬)—商中宗祖乙(公元前1403—前1384年。又称且乙,姓子名滕。父河亶甲)—商王祖辛(公元前1384—前1370年。又称且辛,姓子名旦)—商王沃甲(公元前1370—前1345年。又作羌甲、开甲,姓子名逾。父祖乙,兄祖辛)—商王祖丁(公元前1345—前1313年。又作且丁,姓子名新。父祖辛,叔沃甲)—商王南庚(公元前1313—前1307年。姓子名更。父沃甲,从兄祖丁)—商王阳甲(公元前1307—前1303年。又称象甲,姓子名和。父祖丁)—商王盘庚(公元前1303—前1275年。子姓,名旬。父祖丁,兄阳甲)—商王小辛(公元前1275—前1272年。姓子名颂。兄盘庚)—商王小乙(公元前1272—前1251年。姓子名敛。兄小辛)—商高宗武丁(公元前1251—前1192年。子姓,名昭。父小乙)—商王祖庚(公元前1192—前1181年。又称且庚,姓子名曜。父武丁)—商王祖甲(公元前1181—前1165年。又称且甲、帝甲,姓子名载。兄祖庚)—商王廪辛(公元前1165—前1159年。又作冯辛,姓子名先。父祖甲,在位四年)—商王庚丁(公元前1159—前1148年。又作康丁、康祖丁、康且丁,姓子名嚣。父祖甲,兄廪辛)—商王武乙(公元前1148-前1113年。姓子,名瞿。父庚丁)—商王文丁(公元前1113-前1102年。子姓,名托。父武乙)—商王帝乙(公元前1102-前1076年。子姓,名羡)—商纣王帝辛(公元前1076-前1046年。子姓,名受、受德。父帝乙)。

西周王朝始祖姬弃,其父是高辛氏的后代帝喾,母亲是炎帝后裔有邰氏之女姜嫄。周武王11年(前1046)一月二十六日,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在距离朝歌(今河南淇县)七十里外的牧野击败商军。商王朝第31任王商纣王帝辛登上鹿台,“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商朝灭亡。周武王姬发建立了周王朝,定都于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部)。由于周朝后来将都城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称东周,所以称这一时期的周朝为西周。西周王朝(公元前1046—前771年。传12王,记275年)。

西伯侯姬昌(公元前1102—前1057年。商王朝周部落首领季历之子,卒谥周文王)—周武王姬发(公元前1057—前1043年。西周的创建者,谥号武王,又名珷,姬昌次子)—周成王姬诵(公元前1043—前1021年)—周康王姬钊(公元前1021—前996年)—周昭王姬瑕(公元前996—前977年)—周穆王姬满(公元前977—前922年。又称周缪王)—周共王姬繄扈(公元前922—前900年。又称龚王、恭王)—周懿王姬囏(公元前900—前892年)—周孝王姬辟方(公元前892—前886年。又称周考王。父周穆王姬满,兄周共王姬繄扈)—周夷王姬燮(公元前886—前878年。父周懿王姬囏)—周厉王姬胡(公元前878-前841年)—周共伯姬和(公元前841—前828年。周厉王逃离镐京后至周宣王登位前的一个时期,史称共和行政或周召共和)—周宣王姬静(公元前828-前782年)—周幽王姬宫涅(公元前782-前771年)。

周幽王爱妃褒姒不爱笑,为博美人一笑,幽王不惜烽火戏诸侯。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在骊山下被西夷犬戎所杀,西周灭亡。申侯、缯侯、许文公等众诸侯拥立废太子姬宜臼(周幽王姬宫涅之子,东周平王)于申即位。由于镐京在战后已残破不堪,宜臼为避犬戎,在公元前770年在晋国和郑国的支持下迁都雒邑,史称东周。东周王朝(公元前770-前256年。传25王,记515年)

中国古代皇帝顺序列表大全

秦赵氏 [4] [5] (皇帝之名由此始)始皇帝讳政 二世皇帝讳胡亥 三世皇帝讳子婴 汉刘氏 太祖高皇帝讳邦 孝惠皇帝讳盈 太宗孝文皇帝讳恒 高宗孝景皇帝讳启 世宗孝武皇帝讳彻 孝昭皇帝讳弗陵 中宗孝宣皇帝讳询 高宗孝元皇帝讳奭 统宗孝成皇帝讳骜 孝哀皇帝讳欣 元宗孝平皇帝讳衎 世祖光武皇帝讳秀 显宗孝明皇帝讳庄 肃宗孝章皇帝讳炟 穆宗孝和皇帝讳肇 孝殇皇帝讳隆 恭宗孝安皇帝讳祜 敬宗孝顺皇帝讳保 孝冲皇帝讳炳 孝质皇帝讳纘 威宗孝桓皇帝讳志 孝灵皇帝讳宏 孝献皇帝讳协 魏曹氏 太祖武皇帝讳操 祖文皇帝讳丕 烈祖明皇帝讳叡 邵陵县公讳芳 高贵乡公讳髦 元皇帝讳奂 蜀汉刘氏 昭烈皇帝讳备 孝怀皇帝讳禅 吴 高祖武烈皇帝讳坚 世宗桓皇帝讳策 太祖大皇帝讳权 会稽王讳亮 景皇帝讳休

末皇帝讳晧 晋司马氏 太祖高皇帝讳懿世宗景皇帝讳师 太宗文皇帝讳昭世祖武皇帝讳炎孝惠皇帝讳衷 孝怀皇帝讳炽 孝湣皇帝讳邺 中宗元皇帝讳睿 肃宗明皇帝讳绍 显宗成皇帝讳衍 康皇帝讳岳 孝宗穆皇帝讳聃 哀皇帝讳丕 废皇帝讳奕 太宗简文皇帝讳昱烈宗孝武皇帝讳曜安皇帝讳德宗 恭皇帝讳德文 南朝 宋刘氏 高祖武皇帝讳裕 少帝讳义符 太祖文皇帝讳义隆世祖孝武皇帝讳骏前废帝讳子业 太宗明皇帝讳彧 後废帝讳昱 顺皇帝讳准 南朝 齐萧氏 太祖高皇帝讳道成南齐世祖武皇帝讳赜前废帝讳昭业 後废帝讳昭文 高宗明皇帝讳鸾 炀皇帝讳宝卷 和皇帝讳宝融 南朝 梁萧氏 高祖武皇帝讳衍太宗简文皇帝讳纲元皇帝讳绎

敬皇帝讳方智 南朝 陈陈氏 高祖武皇帝讳霸先 世祖文皇帝讳蒨 废帝讳伯宗 高宗孝宣皇帝讳顼 後主讳叔宝 隋杨氏 高祖文皇帝讳坚 炀皇帝讳广 恭皇帝讳侑 唐李氏 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讳渊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讳世民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讳治 则天顺圣皇后/武周圣神皇帝讳曌 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讳显 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讳旦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讳隆基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讳亨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讳豫 德宗神武圣文皇帝讳适 顺宗至德弘道大圣大安孝皇帝讳诵 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讳纯 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讳恒 敬宗睿武昭湣孝皇帝讳湛 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讳昂 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讳炎 宣宗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讳忱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讳漼 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讳儇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讳晔 昭宣光烈孝皇帝讳祝 宋赵氏 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讳匡胤太宗神功圣德文武皇帝讳炅 真宗应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讳恒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讳祯 英宗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讳曙 神宗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讳顼 哲宗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讳煦 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讳佶 钦宗恭文顺德仁孝皇帝讳桓

古代韩国历朝历代帝王世系

檀君朝鲜(实属传说):公元前2333年—公元前238年王俭(檀君) 扶娄 嘉勒 乌斯丘 丘乙 达门 翰栗 于西翰 阿述 鲁乙 道奚 阿汉 屹达 古弗 代音 尉那 余乙 冬奄 侯牟苏 固忽 苏台 索弗娄

延那率那邹鲁豆密奚牟摩休奈休登口邹密甘勿奥娄门沙伐买勒麻勿多勿豆忽达音音次乙于支勿理丘勿

普乙 古列加 箕子朝鲜:约公元前1122 年—公元前194年 箕子子胥余在位时间:约公元前1122年—公元前1082年庄恵王子松在位时间:公元前1082年—公元前1057年敬孝王子询在位时间:公元前1057年—公元前1030年恭贞王子伯在位时间:公元前1030年—公元前1000年文武王子椿在位时间: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972年 太原王子礼在位时间:公元前972年—公元前968年 景昌王子庄在位时间:公元前968年—公元前957年 兴平王子捉在位时间:公元前957年—公元前943年 哲威王子调在位时间:公元前943年—公元前925年 宣恵王子索在位时间:公元前925年—公元前896年 谊襄王子师在位时间:公元前896年—公元前843年 文恵王子炎在位时间:公元前843年—公元前793年 盛徳王子越在位时间:公元前793年—公元前778年 悼怀王子职在位时间:公元前778年—公元前776年 文烈王子优在位时间:公元前776年—公元前761年 昌国王子睦在位时间:公元前761年—公元前748年 武成王子平在位时间:公元前748年—公元前722年

贞敬王子阙在位时间:公元前722年—公元前703年乐成王子怀在位时间:公元前703年—公元前675年孝宗王子存在位时间:公元前675年—公元前658年天老王子孝在位时间:公元前658年—公元前634年修道王子立襄在位时间:公元前634年—公元前615年徽襄王子通在位时间:公元前615年—公元前594年奉日王子参在位时间:公元前594年—公元前578年徳昌王子仅在位时间: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60年寿圣王子翔在位时间:公元前560年—公元前519年英杰王子藜在位时间:公元前519年—公元前503年逸民王子冈在位时间:公元前503年—公元前486年济世王子混在位时间:公元前486年—公元前465年清国王子璧在位时间:公元前465年—公元前432年导国王子澄在位时间:公元前432年—公元前413年赫圣王子骘在位时间:公元前413年—公元前385年和罗王子谓在位时间:公元前385年—公元前369年 高句丽(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 东明王高朱蒙B.C.37—B.C.20 琉璃王高类利B.C.19—17 太武神王高无恤18—43 闵中王高解邑朱44—47 慕本王高解忧48—52 太祖大王高宫53—45 次王高遂成146—164 新王高伯固165—178 故国川王高男武179—196

中国历史朝代皇帝列表大全

中国历史朝代皇帝列表大全 一、中国古代皇帝概况: 中国历代皇帝到底有几位?各说不一,如果只从秦始皇开始算起,秦朝2位,汉朝31位,三国11位,晋朝16位,五代十六国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代十国55位,宋朝18位,金辽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还有南明、北元,其它诸如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太平天国洪秀全父子、甚至称洪宪帝仅两个月的袁世凯,加起来一共408位。 但如果把秦始皇以前历时840年的东、西周朝和春秋、战国时代之王、公、侯加进去,就更多了,这些君王总共121位,公217位,侯23位。若再把周朝以前的商朝、夏朝60帝也算进去,中国帝王应该有829位。 尝试从廿五史等工具书中搜集大量帝王资料,编制一览表,包括朝代、称号、生殁年代、在位年代、登基岁数、年号等,并在备注中列出死因。试将这四百多位帝王之资料浓缩在此文中。 中国皇帝虽然自命天子,被称万岁,但长寿者不多,短命者不少,五十岁以下的占一半以上(秦始皇以前的不算在内。其余约卅位生卒年份不可考)。 超过八十岁的只有五位,即最长寿的乾隆皇帝(88)、梁武帝萧衍(85)、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81)、宋高宗赵构(80)和五代吴越武肃王钱□(80)。 超过七十岁的有十位,包括元世祖忽必烈(79)、唐玄宗李隆基(77)、明太祖朱元璋(70)和三国吴大帝孙权(70)等。 超过六十岁的有38位,包括汉武帝刘彻(69)、康熙皇帝(68)、元太祖成吉思汗(65)、隋文帝杨坚(63)和汉高祖刘邦(61)等。 超过五十岁的有60位,包括雍正皇帝(57)、唐太宗李世民(50)等。 40岁到49岁的有55位,包括秦始皇赢政(49)、宋太祖赵匡胤(49)、南唐后主李煜(41)、清太宗皇太极(41)等。 30岁到39岁的有62位,包括魏文帝曹丕(39)、光绪皇帝(37)、咸丰皇帝(30)等。 20岁到29岁的有50位,包括秦二世赢胡亥(23)、顺治皇帝(23)等。 10岁到19岁的有28位。 而十岁以下的娃娃皇帝有29位,包括八岁的汉质帝刘缵,六岁的元宁宗、两岁的汉冲帝刘炳和才生下100天就登基、不满周岁就死去的汉殇帝刘隆。 这些未成年就夭折的小皇帝,不可能有所作为。然而,有些皇帝才几岁就登上皇位,一坐就是几十年,而且影响相当深远。 在位最久的皇帝是康熙(61年)和乾隆(60年)。 汉武帝和西夏仁宗都是54年,西夏崇宗53年。 在位超过40年的有11位,包括辽圣宗(49年)、明神宗万历帝(48年)、梁武帝(47年)、辽道宗(46年)、元顺帝(46年)、明世宗嘉靖帝(45年)、

明蜀王世系表(包括郡王)

明蜀王世系表 1.蜀献王朱椿,太祖庶十一子,洪武十一年封。二十三年就藩成都府。永乐二十一年薨。(1378~1423) 2.蜀庄王朱悦熑,献嫡一子,洪武年封世子。永乐七年薨,谥悼庄。追封 3.蜀靖王朱友堉,悼庄嫡一子,永乐二十二年袭封。宣德六年薨。无子。(1424~1431) 4.蜀僖王朱友[土党],悼庄嫡三子,初封罗江王。宣德七年进封,九年薨。无子,叔悦菼立。1432~1434 5.蜀和王朱悦菼,献庶五子,初封保宁王。以僖王无嗣,宣德十年进封。天顺五年薨。1435~1461 6.蜀定王朱友垓,和嫡一子,天顺七年袭封,本年薨。1462 7.蜀怀王朱申鈘,定嫡一子,天顺八年袭封。成化七年薨。无子。1464~1471 8.蜀惠王朱申凿,定庶三子,初封通江王。成化八年进封。弘治六年薨。1472~1493 9.蜀昭王朱宾瀚,惠嫡一子,弘治七年袭封。正德三年薨。1494~1508 10.蜀成王朱让栩,昭嫡一子,正德五年袭封。在任期间,尊好儒雅,不近声妓女乐,又创设义学,兴修水利,振济灾荒。嘉靖二十六年薨。1510~1547 11.蜀康王朱承爚,成庶三子,嘉靖二十八年袭封。三十七年薨。

1549~1558 12.蜀端王朱宣圻,康庶一子,嘉靖四十年袭封,万历四十年薨。1561~1612 13.蜀恭王朱奉铨,端嫡一子,万历六年封世子。四十三年袭封,本年薨。1615 14.蜀王朱至澍,恭嫡一子,万历三十二年封世孙。四十四年改封世子,既而袭封。张献忠攻陷成都,至澍率妃妾投井自杀,全宗皆被害。1616~1643 华阳 悼隐王悦耀,献庶二子,永乐二年封。洪熙元年别城武冈州,寻迁澧州。宣德八年薨。 康简王友●,悼隐庶一子,正统二年袭封。成化九年薨。 悼康王申鍷,康简嫡一子,成化十二年袭封。二十年薨。 恭顺王宾●,悼康庶一子,弘治五年袭封。嘉靖七年薨。 康僖王让核,恭顺嫡一子,正德五年封长子,卒。以子承爝袭封。追封王,谥康僖。 庄靖王承爝,康僖嫡一子,嘉靖十四年袭封。二十五年薨。 温懿王宣墡,庄靖嫡一子,万历十三年袭封。二十五年薨。 安惠王奉鈗,温懿庶一子,万历十五年封长子。二十八年袭封。四十年薨。 王至潓,安惠嫡一子,万历二十二年封长孙。三十年改封长子。

中国各朝代王朝世系表格模板

精心整理 中国各朝代王朝世系表 夏世系表(约公元前21—16世纪,姒姓) 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杼)—槐—芒—泄—不降—扁—廑(胤甲) -孔甲-皋-发-桀(履癸) 商世系表(约公元前16—11世纪,子姓) 大乙(汤)—大丁—外丙—中壬—大甲(太宗)—沃丁—大庚—小甲—雍已—大戊( 中宗)—中丁—外壬—河禀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 小辛—小乙—武丁(高宗)—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 辛(纣) 西周世系表武王(发)燮)—孝王东周世系表平王(宜臼)王(壬臣)东周世系表元王(仁)威烈王(午)嵬)—桓公(惠公(秦世系表(始皇帝(政)西汉世系表高帝(太祖,彻)—昭帝()—孺子(东汉世系表光武帝(恭宗,祜)王,辩)三国世系表(一)魏国(祖,睿)—齐王(芳)—高贵乡公—陈留王(奂,禅于司马炎) (二)蜀国(公元221---263年,刘姓)昭烈帝(备)---后主(禅,为魏所灭) (三)吴国(公元222---280年,孙姓)大帝(权)—会稽王(亮)—景帝(休)—末 帝(皓,为西晋所灭) 西晋世系表(公元265---316年,司马姓) 武帝(世祖,炎)—惠帝(衷)—怀帝(炽,为匈奴族所俘)—吴王(晏)—愍帝(邺,为 匈奴族所灭) 东晋世系表(公元317---420年,司马姓) 东晋十六国简表 元帝(中宗,睿)—明帝(肃宗,绍)—成帝(显宗,衍)—康帝(岳)—穆帝(孝宗,聃) —哀帝(丕)—废帝(海西公,奕)—简文帝(太宗,昱)—孝武帝(曜)—安帝(德宗)

—恭帝(德文,禅于刘裕) 南朝世系表(公元420---589年) (一)宋(公元420---479年,刘姓)武帝(高祖,裕)—少帝(义符)—文帝(太祖, 义隆)—孝武帝(世祖,骏)—前废帝(子业)—明帝(太宗)—后废帝(昱)—顺帝(禅 于萧道成) (二)齐(公元479---520年,萧姓)高帝(太祖,道成)---武帝(世祖,赜)—昭业 —海陵王(昭文)—明帝(高宗,鸾)—东昏侯(宝卷)—和帝(宝融,禅于萧衍) (三)梁(公元502---557年,萧姓)武帝(高祖,衍)—简文帝(太宗,纲)—元帝( 世祖,绎)—敬帝(方智,禅于陈霸先) (四)陈(公元557---589年,陈姓)武帝(高祖,霸先)—文帝(世祖)—废帝(伯宗 )—宣帝(高宗,顼)—后主(叔宝,灭于隋) 北魏世系表(公元386---534年,鲜卑族拓跋部,孝文帝时改本姓拓跋为元) 世祖,焘) 元宏) )—安定王( 五代世系表 十国简表 后梁(公元 灭) 后唐(公元923--936年,沙陀部,李姓)太祖(克用)-庄宗(存勖)-明宗(嗣源,李克用养子)-闵帝(从厚)-末帝(从珂,李嗣源养子,为后晋所灭) 后晋(公元936--946年,沙陀部,石姓)高祖(敬瑭)-出帝(重贵,石敬瑭养子,为契丹所灭) 后汉(公元947--950年,沙陀部,刘姓)高祖(知远)-隐帝(承佑,为后周所灭) 后周(公元950--960年)太祖(郭威)-世宗(柴荣,郭威养子)-恭帝(柴宗训,禅于赵匡胤) 辽世系表(公元916--1125年,契丹族,耶律姓) 太祖(阿保机)-太宗(德光)-义宗(倍)-世宗(阮)-穆宗-景宗(贤)-圣宗(隆绪)-兴宗(宗真)-道宗(洪基)-天祚帝(延禧,为金所灭

爱新觉罗族谱

一、清皇子全表: 1、肇祖原皇帝爱新觉罗孟特穆三子 爱新觉罗充善 爱新觉罗褚晏 兴祖直皇帝爱新觉罗福满 2、兴祖直皇帝六子 爱新觉罗德世库 爱新觉罗刘阐 爱新觉罗索长阿 景祖翼皇帝爱新觉罗觉昌安 爱新觉罗包朗阿 爱新觉罗宝实 3、景祖翼皇帝五子 武功郡王爱新觉罗礼敦巴图鲁 慧哲郡王爱新觉罗额尔衮 宣献郡王爱新觉罗齐堪 显祖宣皇帝爱新觉罗塔克世 恪恭贝勒爱新觉罗塔察篇古 4、显祖宣皇帝五子 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诚毅勇壮贝勒爱新觉罗穆尔哈齐 庄亲王爱新觉罗舒尔哈齐 通达郡王爱新觉罗雅尔哈齐 笃义刚果贝勒爱新觉罗巴雅喇 5、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十六子 广略贝勒爱新觉罗褚英 礼烈亲王爱新觉罗代善 镇国勤敏公爱新觉罗阿拜 镇国克洁将军爱新觉罗汤古代 多罗贝勒爱新觉罗莽古尔泰 辅国懿厚公爱新觉罗塔拜

饶馀敏郡王爱新觉罗阿巴泰 太宗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爱新觉罗黄台吉镇国恪僖公爱新觉罗巴布泰 和硕贝勒爱新觉罗德格类 镇国将军爱新觉罗巴布海 英亲王爱新觉罗阿济格 辅国介直公爱新觉罗赖慕布 睿忠亲王爱新觉罗多尔衮 豫通亲王爱新觉罗多铎 皇子爱新觉罗费扬果 6、太宗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十子 肃武亲王爱新觉罗豪格 皇子爱新觉罗洛格 皇子爱新觉罗洛博会 辅国公爱新觉罗叶布舒 承泽裕亲王爱新觉罗硕塞 镇国悫厚公爱新觉罗高塞 辅国公爱新觉罗常舒 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爱新觉罗福临辅国公爱新觉罗韬塞 襄昭亲王爱新觉罗博穆博果尔 7、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八子 皇子爱新觉罗牛钮 裕宪亲王爱新觉罗福全 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简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 荣亲王无名 恭亲王爱新觉罗常颖 爱新觉罗奇授 纯靖亲王爱新觉罗隆禧 皇子爱新觉罗永干 8、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简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三十五子 直郡王爱新觉罗允禔 理密亲王爱新觉罗允礽 诚隐亲王爱新觉罗允祉 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爱新觉罗胤禛恒温亲王爱新觉罗允琪

中国历代王朝表

中国历代王朝表 皇帝、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新、东汉、三国(魏、蜀、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唐(周)、五代十国、宋辽金西夏、元、明、清 黄帝王朝BC2698-BC2208 【共7帝立国491年】 第一代黄帝姬轩辕第九代舜帝姬姚重华 大夏王朝BC23世纪—BC18世纪首都安邑(山西夏县)【共19王立国440年】 第1任禹帝姒文命BC2205—BC2198年第19任桀帝姒履癸BC1819—BC1766年 大商王朝BC18世纪—BC12世纪首都亳邑(河南商丘)【共31王立国662年】 第1任成汤帝子天乙 第11任子仲丁一迁嚣邑(河南荥阳)第13任子河亶甲二迁相邑(河南内黄)10年 第14任子祖乙三迁耿邑(山西河津)9年四迁邢邑(河北邢台)117年 第20任子盘庚五迁殷邑(河南安阳)204年(此时商朝也称殷朝) 第28任子武乙六迁朝歌(河南淇县)行都77年第31任纣帝子受辛 大周王朝之西周BC12世纪—BC771年首都镐京(陕西西安)【共37王立国879年】 第1任天王姬发(武王) 第12任幽王姬宫湦BC781—BC771年在位11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西周结束。 大周王朝之东周BC770—BC256年首都洛邑(河南洛阳) 第13任平王姬宜臼BC770—BC720年在位51年【春秋时代开始】 第26任敬王姬匄BC519—BC476年在位44年【春秋时代BC770-BC476共295年】 第27任元王姬仁BC475—BC469年在位7年【战国时代开始】 第31任考王姬嵬BC440—BC426年在位15年【迁都洛阳西,失去天子国地位成为小国】 第37任赧王姬延BC314—BC256年在位59年 大秦王朝BC221—BC206年首都咸阳(陕西西安) 共2帝3传立国15年 第1任秦始皇帝嬴政BC246—BC209年在位37年【秦王政26年庚辰BC221年灭六国,完成统一,第一次统一全国,称始皇帝.】 第3任三世皇帝秦王嬴子婴BC207年在位数月 西楚王朝BC206—BC202年首都彭城(江苏铜山) 【共1王立国5年】 第1任西楚霸王项羽BC206—BC202年在位5年 大汉王朝BC206—公元220年 西汉王朝BC206—公元9年首都长安(陕西西安) 【共15帝立国215年】 第1任高帝刘邦BC202—BC194年在位9年 第3任废帝刘恭BC187年高后吕雉摄政 第4任废帝刘弘BC187年高后吕雉摄政BC187—BC179年摄政8年 第15任孺子刘婴(公元6—9年)王莽摄政4年西汉王朝END 新王朝公元9—23年首都长安(陕西西安) 共1帝立国15年 第1任新皇帝王莽9—23年在位15年

中国历代帝王世系表2

XX历代皇帝世系表(XX 清) 一、xx 历史朝代歌 夏后XXXX东周,XXXX收。XX东汉XX,西晋东晋兼XX。匈奴羯氏XXXX,XX 代北后称雄。XXXX是南朝,北魏XX称北朝。北周灭齐传于XX,XX又灭XX再统一。随灭XX称富强,五代十国各称王。 XX 兴起在北方,建号为辽入XX。 五代XX汉周,宋朝XXXX桥头。 女真建金先灭辽,打破XX北宋消。南宋偏安在XX,XX 兴起国号元。 灭XXXX一统,元朝统治九十年。明代共传十六君,XX初起号后金。后金国号改为清,入关称帝都XX。人民觉悟革命起,清帝退位民国立。人民民主再胜利,齐心奔向共产党。 二、历代皇帝世系表 秦(公元前221 年——公元前207 年)历三帝,共统治建 15年 都: XX (今XXXX 市XX)

秦始皇嬴政(公元前 221年——公元前 210 年)在位十二年 秦二世胡亥(公园前 209年——公元前 207 年)在位三年 秦末世子婴(立之即废) 西汉(公元前 206年——公元 8年)历十三帝,共统治 214年 建都: XX (今 xxxx ) xx 挟汉少帝称制) 汉文帝刘恒(公元前 179年——公元前 157 年)在位二十三年 年号: 、/. I —[ 前元、后元 汉景帝刘启(公元前 156年——公元前 141 年)在位十六年 年号: 前元、中元、后元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 140年——公元前 87 年)在位五十四年 年号: 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 汉昭帝刘弗陵(公元前 86 年——公元前 74年)在位十三年 年号: 汉高祖刘邦(公元前 汉惠帝刘盈(公元前 汉高后吕雉(公元前 (注: 206 年——公元前 194 年——公元前 187 年——公元前 195 年)在位十二年 188 年)在位七年 180 年)在位八年

远古帝王世系表

盘古氏(距今约400万—300万年前。又称盘古,混沌氏。是传说中开天辟地创造人类世界的始祖) —天皇氏(距今约300万—170万年前。又称天皇,是传说中的上古三皇之一) —地皇氏(距今约170万—70万年前。又称地皇,是传说中的上古三皇之一) —人皇氏(距今约70万—20万年前。又称人皇,九头氏,居方氏。是传说中的上古三皇之一) —有巢氏(距今约20万—5万年前。又作大巢氏,尊号巢皇。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燧人氏(距今约5万年—公元前7724年。又称燧皇,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起源于青藏高原的昆仑山,古称羌戎) 伏羲女娲氏政权(公元前7724—前5008年。传78帝,记2717年) —伏羲(公元前7724—前7707年。又称宓羲、庖牺、皇羲、太昊、伏牺。男,风姓,伏羲女娲政权首任帝。是母系氏族风兖部落的首领,居今甘肃庆阳市与平凉市境内的沿河地带)—女娲(公元前前7707—前7653年。女,风姓。又称灵娲、仓娲、女娲氏、女希氏、女皇氏。伏羲之妹) —嬟移(公元前7653—前7615年。女,姓风) —师嬟(公元前7615—前7569年。女,姓风) —太昊(公元前7569—前7527年。男,姓风,又称太昊伏羲,尊称白帝) —昊嬟(公元前7527—前7525年。女,姓风) —少昊(公元前7525—前7509年。男,姓风,名挚) —嬑节(公元前7509—前7481年。女,姓风) —伏泰(公元前7481—前7444年。女,姓风) —羲暤(公元前7444—前7403年。男,姓风) —印枪(公元前7403—前7361年。女,姓风) —新印(公元前7361—前7335年。女,姓风,号大庭氏) —姯印(公元前7335—前7271年。女,姓风) —随象(公元前7271—前7224年。男,姓风) —伏显(公元前7224—前7191年。女,姓风,号柏皇氏) —可塑(公元前7191—前7159年。女,姓风) —郁莟(公元前7159—前7143年。女,姓风) —佘蓄(公元前7143—前7085年。女,姓风) —象团(公元前7085—前7024年。女,姓风,号伏羲氏) —象伟(公元前7024—前6990年。女,姓风,号中央氏) —节触(公元前6990—前6955年。女,姓风) —伏案(公元前6955—前6931年。女,姓风) —曲秦(公元前6931—前6896年。女,姓风) —随秦(公元前6896—前6871年。女,姓风) —晁安(公元前6871—前6856年。男,姓风,号伏羲氏) —伏安(公元前6856—前6826年。女,姓风,号栗陆氏) —起望(公元前6826—前6801年。女,姓风) —河圭(公元前6801—前6732年。女,姓风) —圭嬜(公元前6732—前6666年。女,姓风,号伏羲氏)

清朝帝王世系表

清朝帝王世袭表清朝(1644年—1911年) 公元1616年登基公元1626年去位太祖(努尔哈赤)出生:公 元1559年--去世:公元 1626年(在位10年)。年 号天命。 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号淑勒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 (1559),出生在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辽 宁省新宾县)的一个满族奴隶主的家庭。明万历十一年 (1583年),“自中称王”。万历四十四年(1616), 在赫图阿拉建元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与明将 袁崇焕在宁远交战中,大败而回并受伤,于天命十一年 (1626)八月死去。终年68岁。葬福陵。 公元1627年登基公元1643年去位太宗(皇太极)出生:公元 1592年--去世:公元1643 年(在位16年) 。年号天 聪、崇德。 爱新觉罗。皇太极,是清朝开创者努尔哈赤的第八子, 其母叶赫那拉氏。皇太极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十 月二十五日。努尔哈赤宁远战败身亡后即后金汗位,在 位17年,卒于清崇德八年(1643)。庙号“太宗”。葬 昭陵。 公元1643年登基公元1661年去位世祖(福临)出生:公元 1638年--去世:公元1661 年(在位18年) 顺治帝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极 的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 日在沈阳即位,改元顺治,在位18年。卒于顺治十八年 (1661),终24岁。葬孝陵。 公元1661年登基公元1722年去位圣祖(玄烨)出生:公元 1654年--去世:公元1722 年(在位61年) 康熙帝名玄烨,是顺治的第三子,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 年5月4日)。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 位61年。葬景陵。 公元1722年登基公元1735年去位世宗(胤祯)出生:公元 1678年--去世:公元1735 年(在位13年) 雍正帝胤祯,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 康熙61年,45岁的胤祯继承帝位,在位13年,死于圆 明园。庙号世宗。葬泰陵。 公元1735年登基公元1795年去位高宗(弘历)出生:公元 1711年--去世:公元1799 年(在位60年) 乾隆帝弘历,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卒于嘉庆四年 (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后又当 了三年太上皇,终年89岁。葬裕陵。

中国历代帝王世系表1(1)

中国历代帝王世系表 (上古——周) 上古时代 炎帝神农氏 黄帝轩辕氏 少昊金天氏 颛顼高阳氏 帝喾高辛氏 帝挚高辛氏 唐尧放勋 虞舜重华 夏朝(约公元前2146-1675年)共统治466年 建都:安(今山西雯县) 夏始于禹,终于桀,共17帝。夏时,开始出现私有制,氏族社会的 禅让制度走到了尽头,被世袭制取代。社会由原始社会进化到奴隶 制社会。夏朝姒姓。 宗神夏禹姒文命(黄帝的玄孙)在位45年 夏启姒启在位29年 太康在位29年 仲康在位13年 相在位28年 寒浞(亲信,篡权)在位40年 少康在位21年 杼在位17年 槐在位44年 芒在位18年

泄在位21年 不降在位59年 扃在位21年 胤甲(又名廑)在位21年 孔甲在位31年 皋在位11年 发在位11年 夏桀姒履癸在位52年 商朝(约公元前1674—公元前1117年)共统治557年,历三十帝。 建都:朝歌,又名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 庙号/谥号年号姓名在位 商太祖汤子天乙 30年 商代王太乙子以跌 1年 商哀王外丙子胜 2年 商懿王仲壬子庸 4年 商太宗太甲子至 12年 商昭王沃丁子绚 29年 商宣王太庚子辩 25年 商元王雍已子密 13年 商中宗太戊子伷 75年 商孝成王仲丁子庄 11年 商思王外壬子发 15年 商前平王河亶甲子整 9年 商穆王祖乙子藤 19年 商桓王祖辛子旦 16年 商僖王沃甲子逾 5年 商庄王祖丁子新 9年 商顷王南庚子更 6年 商悼王阳甲子和 7年 商世祖盘庚子旬 42年 商章王小辛子颂 3年 商惠王小乙子敛 10年 商高宗武丁子昭 59年 商后平王祖庚子跃 11年 商世宗祖甲子载 33年 商甲宗廪辛子先 4年 商康祖庚丁子嚣 8年 商武祖武乙子瞿 35年 商匡王文丁子托 13年 商德王帝乙子羡 21年 商纣王帝辛子寿 30年

大清朝皇帝列表大清朝皇帝列表清朝皇帝列表排名表

大清朝皇帝列表-大清朝皇帝列表清 朝皇帝列表排名表 清朝皇帝列表排名表 导语:清朝皇帝列表排名表:1、努尔哈赤2,皇太极3.顺治4.康熙5、雍正6、乾隆7、嘉庆8、道光9、咸丰10、同治11、光绪12、宣统 清朝皇帝列表排名表 1、努尔哈赤(入关前的皇帝) 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号淑勒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辽宁省新宾县)的一个满族奴隶主的家庭。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不屈奋起,以父,祖遗甲十三副起兵,“自中称王”。他率领八旗子弟转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临大敌不惧,受重创不馁,以勇捍立威,受部众拥戴,历时30多年,统一女真各部,推动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和满族共同体的形成。万历四十四年(1616),在赫图

阿拉建元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努尔哈赤兵势渐强,势力日增,万历四ten+six年(1618)以“七大恨”祭天,誓师征明,开始了为清王朝的建立艰苦创业。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典册中,他的英明和业绩将与世长存。与明将袁崇焕在宁远交战中,大败而回并受伤,于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死去。终年68岁,葬于沈阳城东,称之“福陵”。庙号”太祖”。 2、皇太极(入关前的第二位皇帝) 爱新觉罗。皇太极,是清朝开创者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其母叶赫那拉氏。皇太极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十月二十五日。努尔哈赤宁远战败身亡后即后金汗位,在位17年,卒于清崇德八年(1643)。庙号“太宗”。 即位不到十年,他统一整个东北,并南下朝鲜,西征蒙古,屡挫大明官兵。天聪十年(1636)四月,改称帝号,建立起关东一统的大清帝国,将族名改称“满洲”。他雄心勃勃地挥师西进,兵锋所指,京畿震惊。经过松锦两次决战,尽歼明

中国历朝历代皇帝列表

中国历朝历代皇帝列表 一、历朝历代皇帝列表 华黄帝王朝纪元前2698年建立 第一代首任黄帝姬轩辕首都有熊(河南新郑) 第二代长子姬玄嚣生子蟜极次子姬昌意帝子第2任姬己挚 BC2598年—BC2515年 第三代姬蟜极第3任玄帝姬颛顼BC2515—BC2437年 第四代第4任俈帝姬夋BC2437—BC2367年姬穷蝉生子敬康 第五代第5任姬挚BC2367—BC2358年第6任尧帝姬伊放勋 BC2358—BC2258年敬康/句望 第六代姬句望 第七代姬桥牛 第八代姬瞽叟 第九代第7任舜帝姬姚重华BC2255—BC2208年 黄帝王朝BC2698-BC2208年共7帝立国491年 大夏王朝BC23世纪—BC18世纪首都安邑(山西夏县) 第1任禹帝姒文命BC2205—BC2198年姒文命也是黄帝姬轩辕的后裔 第2任姒启

第3任姒太康第4任姒仲康 第5任姒相第6任后羿(妻嫦娥)第7任寒浞 第8任姒少康 第9任姒杼 第10任姒槐 第11任姒芒 第12任姒泄 第13任姒不降 第14任姒扃 第15任姒廑 第16任姒孔甲 第17任姒皋 第18任姒发 第19任桀帝姒履癸BC1819—BC1766年 大夏王朝共19王立国440年 大商王朝BC18世纪—BC12世纪首都亳邑(河南商丘)第1任成汤帝子天乙原都亳邑227年 第2任子外丙第3任子仲壬第4任伊尹 第5任子太甲 第6任子沃丁 第7任子太庚

第8任子小甲 第9任子雍己 第10任子太戊 第11任子仲丁一迁嚣邑(河南荥阳)24年 第12任子外壬 第13任子河亶甲二迁相邑(河南内黄)10年 第14任子祖乙三迁耿邑(山西河津)9年四迁邢邑(河北邢台)117年 第15任子祖辛 第16任子沃甲 第17任子祖丁 第18任子南庚 第19任子阳甲 第20任子盘庚五迁殷邑(河南安阳)204年(此时商朝也称殷朝)第21任子小辛 第22任子小乙 第23任子武丁 第24任子祖庚 第25任子祖甲 第26任子廪辛 第27任子康丁 第28任子武乙六迁朝歌(河南淇县)行都77年

周朝诸王世系表

周朝诸王世系表 文王(姬昌) 武王(姬发)(前1046—前1043) 成王诵(前1042—前1021) 康王钊(前1020—前996) 昭王瑕(前995—前977) 穆王满(前976—前922) 恭王繄扈(前922—前900) 懿王囏(前899—前892) 孝王辟方(恭王)(前886—前892 ) 夷王燮(懿王子)(前885—前878) 厉王胡(前877—前841) 共和执政(前841—前828) 宣王静(前827—前782) 幽王宫湦(前781—前771) 平王宜臼(前770—前720) 太子泄父 桓王林(前719—前697) 庄王佗(历子克之乱)(前696—前682)釐王胡齐(前681—前677) 惠王阆(历叔颓之乱)(前676—前652)

襄王郑(历叔带之乱)(前651—前619) 顷王壬臣(前618—前613) 匡王班(前612—前607) 定王瑜(匡王弟)(前606—前586) 简王夷(定王子)(前585—前572) 灵王泄心(前571—前545) 景王贵(前544—前520) 悼王猛(为弟子朝弑)(前519—前519) 敬王匄(悼王弟)(前519—前476) 元王仁(前475—前469) 贞定王介(前468—前441) 哀王去疾(为弟叔袭弑)(前440—前440)思王叔袭(为弟嵬弑) (前440—前440)考王嵬(前440—前426) 威烈王午(前425—前402) 安王骄(前401—前376) 烈王喜(前375—前369) 显王扁(烈王弟)(前368—前321) 慎靓王定(前320—前315) 赧王延(前314—前256)

年表细解: 前1046年:周武王伐商纣王。纣王兵败自尽,商亡。武王建立周朝。封周公旦于鲁、封弟召公奭于燕、封武王封弟叔度于蔡、封弟叔鲜于管、封弟叔振于曹。封纣王之子武庚禄父于商丘,比于诸侯,使管叔、蔡叔(武王二弟)为其相以制商遗民。周武王求舜后裔得妫满,封之于陈。封姜子牙于营丘(今淄博东南),建立齐国。 前1042年:武王崩,子周成王诵继位,成王年少,周公旦(武王弟)摄政。 前****年:成王与弟叔虞戏,削桐叶为珪封以叔虞。史佚督成王择日封叔虞于唐(后改名晋)。 前****年:管、蔡疑周公不利成王,遂与武庚禄父发兵袭周公。周公奏成王后起兵平乱,杀武庚禄父、管叔,放蔡叔,封弟康叔封于康(子孙改国号为卫)、封微子开(商纣庶兄)于宋。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故土建立鲁国。 前1035年:成王年长,周公返政于成王,北面就臣位。 前1021年:成王崩,太子钊继位,是为周康王,以召公、毕为相。康王在位时天下安宁,百姓乐业。 前996年:康王崩,子周昭王瑕继位。昭王时王道微缺。 前979年:楚国不臣,昭王伐楚,取胜。 前976年:昭王再伐楚,至汉水,全军覆末,昭王死于江中,子周穆王满继位。穆王在位时,王道衰微。 前922年:穆王崩,子周共王繄扈继位。

清帝世系表

后金(公元1616——1636年) 都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后迁盛京(今辽宁沈阳)(姓氏:爱新觉罗) (1)后金太祖武帝努尔哈赤 生卒:1559——1626 68岁 在位:1616——1626.8 天命(1616——1626) 中炮病死 八子 (2)后金太宗文帝皇太极 生卒:1592——1643.8 52岁 在位:1626.9——1643.8 天聪(1627——1636) 改国号为“清” 清(公元1636——1911年) 都城:京师(今北京) (2)清太宗文帝皇太极 生卒:1592——1643.8 52岁 在位:1626.9——1643.8 崇德(1636——1643) 九子 (3)清世祖章帝福临 生卒:1638——1661.1 24岁 在位:1643.8——1661.1 顺治(1644——1661) 三子 (4)清圣祖仁帝玄烨 生卒:1654——1722.11 69岁 在位:1661.1——1722.11.13 康熙(1662——1722) 四子 (5)清世宗宪帝胤禛 生卒:1678——1735 58岁 在位:1722.11.20——1735.8 雍正(1723——1735) 四子 (6)清高宗纯帝弘历 生卒:1711——1799.1 89岁

在位:1735.8——1796.1 乾隆(1736——1795) 十五子 (7)清仁宗睿帝顒琰 生卒:1760——1820 61岁在位:1796.1——1820.7 嘉庆(1796——1820) 二子 (8)清宣宗成帝旻宁 生卒:1782——1850 69岁在位:1820.8——1850 道光(1821——1850) 四子 (9)清文宗显帝奕詝 生卒:1831——1861 31岁在位:1850.1——1861 咸丰(1851——1861) 独子 (10)清穆宗毅帝载淳 生卒:1856——1875 19岁在位:1861.7——1874 同治(1862——1874) 堂弟 (11)清德宗景帝载湉 生卒:1871——1908 38岁在位:1874.12——1908 光绪(1875——1908) 被慈禧密命处死 侄 (12)清逊帝溥仪 生卒:1906——1967 61岁在位:1908.10——1911 3年宣统(1909——1911) 被迫逊位

(通史版)统编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

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 (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春秋时期开始有“县、郡”名称,原指直属于国君的土地。楚国灭国很多,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来改为重要地区都掌握在国君手里,其他地区的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由永远世袭改为两代以后就收归国家。材料说明楚国( ) A.逐渐走向中央集权 B.率先废除了分封制 C.最早实行了郡县制 D.具备了称雄的实力 解析:A 根据材料信息,楚国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把重要地区掌握在国君手里,且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收回,这说明楚国逐渐废除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掌控,逐渐走向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楚国率先废除了分封制,故B项错误;材料中县曾作为封地分封给功臣贵族,说明并没有推行郡县制,秦朝时才真正确立郡县制,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楚国的国力,D项与题意无关,故错误。 2.(2017·安徽蚌埠二模)唐代科举考试礼部录取后,还需经过吏部考试合格后才能做官,岁取不过三十人。宋代增加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通过后即可入仕,每次录取五百人以上,甚至达千人。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科举制度更加客观公正 B.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 C.削弱六部职权强化皇权 D.皇帝开始掌握选官权 解析:B 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科举制标准的变化,不能体现出更加客观公正,故A项错误;宋代科举取士的人数增加,权贵依靠特权入仕的人数减少,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皇帝主持的“殿试”削弱六部职权,故C项错误;隋朝科举制创立,皇帝已经开始掌握选官主动权,故D项错误。 3.钱穆在评唐朝的三省制时指出:“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由此可见,唐朝的政事堂( ) A.使三省体制走向完备 B.是尚书省的代替机构 C.发挥重要的决策作用 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解析:C 材料重点强调政事堂的职能,不能体现三省体制日益完备,故A项错误;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可知政事堂与尚书省职能不同,故B项错误;题干“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体现出唐朝政事堂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政事堂的职能,不能表明行政效率提高,故D项错误。 【新知生成】政事堂: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唐初始设于门下省,后迁至中书省。宰相们平时在政事堂讨论军国大事,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关。唐玄宗时改名为“中书门下”,堂后设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分理众事,掌握了一部分行政权力。北宋前期沿唐制,以政事堂为宰相、参知政事议事办公处,设于禁中。政事堂囊括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的大部分或主要职权,是最高行政机构。 4.在清朝145个出任军机大臣的人当中,满人有72人,汉人有64人,另有3个汉军旗人,6个蒙古人。在军机大臣之下是32个章京——16个汉人和16个满人,他们轮流值班,一半值昼班,另一半值夜班,负责日常管理和文牍事务。材料说明( ) A.汉人与满人实现权力平衡 B.汉人能进入中央政府核心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中国历代帝王世系表

中国历代皇帝世系表(秦——清) 一、中国历史朝代歌 夏后殷商西东周,春秋战国秦皇收。 西汉东汉魏蜀吴,西晋东晋兼五胡。 匈奴羯氏羌慕容,拓跋代北后称雄。 宋齐梁陈是南朝,北魏齐周称北朝。 北周灭齐传于隋,隋又灭陈再统一。 随灭唐兴称富强,五代十国各称王。 契丹兴起在北方,建号为辽入汴梁。 五代梁唐晋汉周,宋朝建国陈桥头。 女真建金先灭辽,打破汴梁北宋消。 南宋偏安在江南,蒙古兴起国号元。 灭金灭宋归一统,元朝统治九十年。 明代共传十六君,满洲初起号后金。 后金国号改为清,入关称帝都北京。 人民觉悟革命起,清帝退位民国立。 人民民主再胜利,齐心奔向共产党。 二、历代皇帝世系表 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历三帝,共统治15年 建都: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 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10年)在位十二年秦二世胡亥(公园前209年——公元前207年)在位三年秦末世子婴(立之即废)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历十三帝,共统治214年 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 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06年——公元前195年)在位十二年汉惠帝刘盈(公元前194年——公元前188年)在位七年汉高后吕雉(公元前187年——公元前180年)在位八年(注:吕雉挟汉少帝称制) 汉文帝刘恒(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57年)在位二十三年年号:前元、后元

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56年——公元前141年)在位十六年 年号:前元、中元、后元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在位五十四年 年号: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 汉昭帝刘弗陵(公元前86年——公元前74年)在位十三年 年号:始元、元凤、元平 汉宣帝刘询(公元前73年——公元前49年)在位二十五年 年号:本始、地节、元康、神爵、五凤、甘露、黄龙 汉元帝刘奭(公元前48年——公元前33年)在位十六年 年号:初元、永光、建昭、竟宁 汉成帝刘骜(公元前32年——公元前7年)在位二十六年 年号:建始、河平、阳朔、鸿嘉、永始、元延、绥和 汉哀帝刘欣(公元前6年——公元前1年)在位六年 年号:建平、太初元将、元寿 汉平帝刘衎(公元1年——公元5年)在位五年 年号:元始 汉孺子婴(公元6年——公元8年)在位三年 年号:居摄、初始 新朝王莽(公元9年——公元23年)在位十四年 年号:始建国、天凤、地皇 淮阳王刘玄(公元23年——公元25年)在位三年 年号:更始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历十三帝,共统治196年 建都:洛阳(今河南洛阳) 汉光武帝刘秀(公元25年——公元57年)在位三十三年 年号:建武、建武中元 汉明帝刘庄(公元58年——公元75年)在位十八年 年号:永平

清代盟旗制度

清代盟旗制度 明代后期,南迁到辽宁西北部的兀良哈三卫蒙古人,同迁入当地的喀喇沁部、土默特部、蒙郭勒津部和科尔沁部蒙古人,相互融合,到清初稳定之后,以喀喇沁部和土默特部(主体为蒙郭勒津人)之称纳入清朝的统治。 1、盟旗制的建立 清代,在蒙古族地区实行盟旗制的统治,在辽宁西北部蒙古族分布地区,也实行盟旗制。后金天聪三年(1629年),喀喇沁部蒙古人在其首领苏布地和他的叔叔色棱率领下归附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后金将喀喇沁部编为左右二翼旗,封苏布地之子固鲁思齐布为札萨克(旗长),掌喀喇沁右翼旗,封色棱为札萨克,掌喀喇沁左翼旗。喀喇沁左翼旗旗署初设于官大海,后迁公营子(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南公营子)。 原驻牧于归化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附近地区的土默特部的一支,由俺答汗孙噶尔图统领,为避林丹汗部的侵扰,由归化城附近东迁,与喀喇沁部共牧一地。后又东移于喀喇沁部之东(辽宁省朝阳县、北票县、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一带)。为区别于故地归化城的土默特部,称东土默特。后金天聪二年噶尔图之子鄂木克楚琥尔率部归附后金,于天聪九年,后金封鄂木克楚琥尔为札萨克,收所部驻牧之地编为土默特右翼旗。是年,鄂木克楚琥尔死,由其子固穆承袭札萨克职。 元臣兀良哈人济拉玛后裔莽古尔岱,率所部从喀喇沁部徙居东土默特驻牧地东(约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一带),并统领了徙牧于此地的蒙郭勒津部蒙古人。天聪三年,莽古尔岱之孙善巴所部归附后金。天聪九年,后金将善巴所部的驻牧地编为土默特左翼旗,封善巴为旗札萨克。 由喀喇沁两翼旗和土默特两翼旗组成一个“盟”。因四旗开始会盟于土默特右旗卓索图(在朝阳县境内)地方,故名卓索图盟,为清代内蒙古六盟之一。盟设盟长1人,副盟长1人,由理藩院从盟内札萨克或闲散王公中选出,奏请皇帝任命。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又增设喀喇沁中旗,故卓索图盟管辖有喀喇沁左右翼旗和中旗、土默特左右翼旗。其后,又有喀尔喀左翼旗、锡埒图库伦旗也归卓索图盟管辖。各旗札萨克必须严守各自牧地管界,不许相互越界,调整牧地需经朝廷允许指定,札萨克和盟长均无权分封领地。 在辽宁省境内各旗驻牧地区是:土默特右翼旗在朝阳县、北票县一带,土默特左翼旗,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阜新市区和郊区一带,喀喇沁左翼旗,在凌源、喀嘲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和建昌县等地区I喀喇沁中旗,在今建平县地方。 清代前期,由于各旗蒙古王公贵族不断招来汉民垦耕土地.关内一些地区的汉人出关谋生,清政府也实行“借地养民”的政策,故有大量汉人流入辽宁境内蒙古人驻牧地区,并定居下来。清政府为蒙汉分治,于乾隆兰年(1738年)设塔子沟厅(厅址在今凌源县),管辖汉民,其地蒙古人仍归各旗管辖。到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清政府又将塔子沟厅一分为二。东部,在朝阳县内增设三座塔厅,管理朝阳县、北票县及阜新等地区的汉民l西部仍归塔子沟厅,管辖凌源、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建平、建昌一带汉民。乾隆四十三年,撒“厅”建县,撤塔子沟厅建立建昌县(凌源境内),撤三座塔厅建朝阳县。二县专司汉民政令,蒙古族仍归各旗管辖。在二县内专设“三堂”,由满、蒙、汉各一官员组成,专理蒙、汉民纠纷案件。光绪三十年(1904年),升朝阳县为朝阳府,另将建昌县和平泉县(属河北省)各划出一部,设建平县(取二县名的首字的新县名)。光绪二十九年,在土默特左翼旗内再设阜新县,实行旗县并立,蒙、汉分治制度。朝阳、建昌、建平、阜新和绥东五县均隶朝阳府。 盟旗制的组织关系。“盟”是旗的会盟组织,合数旗而成,但非一级行政机构,只是清廷对盟内各旗的监督组织。各札萨克定期会盟,由盟长主持,审定各旗人丁、旗下佐一的改编等事宜。各旗人丁平时的武备情况也要到会盟地接受检阅。战时,盟长带领各旗兵丁出征。盟长无权干涉各旗的政事或发布政令。只在各旗出现难解决的民、刑案件时,会同札萨克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