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苗北村壁画墓发掘简报

洛阳苗北村壁画墓发掘简报
洛阳苗北村壁画墓发掘简报

洛阳苗北村壁画墓发掘简报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河南洛阳市 471000)

关键词:

摘要:

Key Words:

Abstract:

2012年3~8月,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配合万丰房地产皇朝丽苑建设的考古工作中,清理了一座五代至宋初的砖室壁画墓(IM4729)。该墓位于洛阳邙山南坡、地势开阔的黄土丘陵地带,老城区国花路以东,道北五路以南,新星路以西(图一)。具体坐标北纬34°42′18″,东经112°25′22″。该墓被盗扰严重,墓室、甬道、墓道顶部均严重坍塌,墓室仅存下半部分,铺地砖已被全部撬取,随葬品基本被盗空,骨架和葬具因被盗扰,情况不明。但是在该墓甬道两侧及墓室四壁发现了保存较好的壁画。现将该墓的基本情况简报如下:

一、墓葬形制

该墓为南北向的砖室墓,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方向183°(图二;图版一)。墓道位于墓室南侧,为斜坡阶梯式,长13.8、宽1.5米,墓道开口距地表0.6米。墓道中部有一过洞,长1.4、高1.5米。

甬道位于墓道与墓室之间,平面呈长方形。长1.7、宽1.2米,顶已坍塌,保留残高0.7米。甬道两壁单砖错缝平砌,壁面内抹草拌泥外涂白灰。甬道与墓室之间有两层台阶,墓室高出甬道0.35米。

墓室位于甬道北侧,平面近圆形,南北直径4.9米,东西直径4.6米,残高0.2~1.39米,墓底距地表深8.3米。甬道与墓室之间有用砖错缝平砌的两层台阶,台阶高17厘米,砖长35、宽14、厚5厘米。墓室底高出甬道底部0.35米。

墓室四壁有砖雕结构,正对墓道的墓室北壁为砖砌假门结构,假门两侧有砖雕窗户、门、桌椅、灯擎等结构,在砖雕结构以外壁上均为白灰抹壁。

二、砖雕与壁画

砖雕及壁画分布在墓室四周及甬道两侧,内容主要包括人物、动物、器皿、家具及建筑等。壁画先在砖墙上涂抹白灰面,然后在白灰面上彩绘壁画。

(一)甬道壁画

甬道两侧对称砌出壁龛,龛内用砖砌雕刻出长条桌,桌下两腿中间绘有柜形物品,该物品中间墨绘出图案,但已漫漶不清(图版二)。

(二)墓室壁画

墓室内壁装饰砖雕和壁画,用砖垒或雕刻拼砌,彩绘出倚柱、额枋、门窗等,并用红色倚柱分割成十二幅图。现由墓道开始从西向东依次介绍如下:

第一幅壁面一男一女分别站立在盆架两旁,图案残存下半部。女人身着长裙,裙上彩

绘四角卷云纹图案,脚穿长方形云履鞋,鞋前上翘,人物残高约22厘米。男人身着束腰长袍,脚穿线鞋,人物残高约32厘米(图版三)。

第二幅壁面在一条案后有一人正在打开箱子取或放东西,箱子四角为芭蕉形包角,案腿为卷云纹头,残存下半部,图案残高约30~35厘米(图版四)。

第三幅壁面砖砌灯擎,上部有两个灯盏,下有呈壶门状的支架,架足间距22厘米,灯擎残高60厘米。壁画为一红衣女子伸出食指正在拨弄灯台上燃烧的灯芯,身着束腰长裙,脚穿云履鞋,人物残高58厘米;旁边还站有一女子,身穿长裙,裙上绘有波点纹,脚穿云履鞋,人物残高40~45厘米。其右侧绘有一张桌子,桌子上面放有梳妆台(图版五)。

第四幅壁面砖雕桌椅,两桌腿之间有一横枨,桌高62、宽58厘米,椅子位于桌子北侧,有靠背,椅腿间有一枨,椅足为方足,椅高68、宽40厘米。桌、椅后站有四人,有一女子正在招待三个怀抱乐器的女子,其中一女子身穿红底白圈图案的长裙。桌子上放有执壶、带圈足托盘,托盘内分别放有石榴和杯(图版六)。

第五幅壁面正对甬道口是砖雕假门图案,门为两扇,上面雕刻有铺首、门锁和门框,下面砖砌有门墩,门宽74、高84厘米。门两侧各有一窗图案,窗长52、宽22厘米(图版七)。

第六幅壁面有四位女子分别站立在砖砌的椅子侧面,一位手拿琵琶,身着束腰长裙,其它人因残缺看不清。另有一女子站在桌子后面,只留下残存的裙摆,身边有一条小黑犬,桌子上放有果盘、执壶、杯盘,似“宴饮图”,图案残高35~70厘米(图版八)。

第七幅壁面“妇人启门图”,残存下半部。绘有一女子身穿白底绘四角卷云纹图案的束腰长裙,站立在半开半合的门边向外张望,门上雕刻有柿蒂纹形状的铺首,下面砖砌有门墩,整幅图案残高31~54厘米(图版九)。

第八幅壁面图案残存下半部,内容为一女子站在条案后打开一盒子取或放东西,条案腿为卷云纹,女子身着长裙,脚穿云履鞋,人物残高28~40厘米(图版十)。

第九幅壁面残存下半部,仅见半只线鞋。壁面中间有一砖雕云纹(图版十一)。

三、随葬器物

该墓葬被盗扰严重,墓葬内原有随葬器物数量不详,仅出土有两件遗物。

陶罐1件(IM4729:1),灰陶,残,圆唇,敛口,圆肩,深腹,平底。罐身饰白色化妆土,罐内壁有弦纹数条。口径9、腹径16、底径6、残高16厘米(图三:1)。

铜钱1枚(IM4729:2),“开元通宝”,正、背面均有内郭,方穿,背穿上有半月纹,钱文对读。钱径2.5、穿径0.7厘米(图三:2)。

四、结语

(一)时代

由于该墓葬没有发现墓志铭及其它有纪年的文字,我们只能通过墓葬形制和壁画内容来判定其具体年代:

1、从墓葬形制来看,墓室为圆形,是唐代中晚期到北宋早中期较为流行的墓葬形制。

2、宋代壁画墓往往是与仿木结构的砖雕结合在一起,多为砖砌单室墓,一般由竖穴或台阶式墓道、仿木结构门楼、砖券通道和墓室组成。墓室平面呈圆形和方形的时代较早,而等边多角形的时代较晚;单室的早于前、后室的;墓室仿木结构简单的早于墓室结构复杂的;从简单的叠顶发展为宝盖式盝顶藻井,从版门直棂变为雕花格子门。壁画位置主要在墓内甬道两侧、墓室周壁和顶部,题材大致分作墓主日常生活、孝行故事、天像与升仙、花卉等[1]。

3、该墓假门门簪虽残,但是可以看出是二枚,呈扁方形。“门簪在唐、北宋中期多为正方形或扁方形,多作二枚”[2],“而北宋末已流行用四枚”,“而形制上,门簪正方形、扁方形与圆形者较八角形者早,愈晚愈繁”[3]。

4、从壁画内容来看,该墓壁画内容主要为备侍图、启门图等,这两种题材是北宋中期墓葬壁画装饰区别于晚唐五代墓葬的典型内容[4]。

5、从第三幅砖雕中的灯檠造型来看,与后晋孙璠墓(940年)第二壁中的灯檠相似[5],第五幅砖雕中的门锁与后晋孙璠墓第七壁中的柜锁相似[6]。从第四幅上砖雕的中间之器物造型看,应该为带把瓷壶,器形形制与五代时期的瓷壶相似[7]。

根据以上几点分析,我们推测该墓的年代应该在五代至北宋初期。

(二)艺术手法

这座壁画墓壁画内容丰富,绘画技艺高超,特别是砖雕与壁画相结合,这对绘画者来说无形中又增加了难度。虽然壁画画幅巨大,画中人物众多,但是整幅壁画行笔流畅,一气呵成,气韵生动,造型准确,线条简练,精确地描绘了人物的质感和立体感,人物的神态、身份及内心活动都刻画的栩栩如生,这充分证明了画家经过精心的构思。壁画中人物用色以红色为主,黄、青、蓝为辅,并以颜色的浓淡绘于服饰之上,色彩鲜明。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该壁画墓的画者可能是当时一位有名的专职画家。

(三)艺术价值

这座壁画墓反映的是当时的现实生活场景。这些壁画在向我们展示这一时期绘画艺术成就的同时,也形象、直观地展示了当时社会状况,特别是上层社会的生活场景,为我们了解五代至宋中期的政治、历史、绘画、服饰、葬俗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形象资料。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罗火金先生的指导,在此谨表感谢!

领队:史家珍

发掘:王遵义代士杰

郭家昊

绘图:褚卫红李国徽

摄影:高虎

执笔:褚卫红王遵义

注释

[1] 徐光冀:《中国出土壁画全集》河南卷,科学出版社,2012年。

[2] 陈中箎:《识小录—门饰的演变》,《中国营造学社汇刊》5卷3期。

[3] 宿白:《白沙宋墓》,文物出版社,1957年。

[4] 洛阳市文物管理局、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后晋孙璠壁画墓》(图九),《洛阳古代墓葬壁画》下卷,

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

[5]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伊川后晋孙璠墓发掘简报》(图三),《文

物》2007年6期。

[6] 同[4]。

[7]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后梁高继蟾墓发掘简报》(图三:3),《文物》1995年8期。

《文物》杂志2009年第4期---湖北荆州谢家桥一号汉墓发掘简报_王明钦

26 图一 墓葬位置示意图 2007年11月中旬,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 关沮乡清河村的一座古墓遭到盗掘,被护墓 人员发现并及时报告公安部门进行了阻止。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荆州博物馆于2007年 11月20~30日对该墓(编号为谢家桥一号汉 墓)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现将该墓的发掘 情况简报如下。 一墓地位置与墓葬形制 (一)墓地位置 谢家桥一号汉墓位于湖北省荆州市沙市 区关沮乡清河村六组,这里地处秦汉时期南郡 江陵县城郢城东约2公里,西北距楚故都纪南 城遗址约5.5公里。20世纪70年代疏通的太 湖渠自此地流过,谢家桥石桥横跨其上,谢 家桥一号汉墓位于桥西北部低矮的岗地上,地 理坐标为北纬30°22′34″,东经112°14′31.8″ (图一)。 (二)墓葬形制 该墓为长方形竖穴土坑木椁墓,方向16°。 有不规则的斜坡墓道,方向185°。墓口残长 6.08、宽4.06米,墓底长5.16、宽3.2米,墓坑 残深4.9米。墓壁斜内收,斜度为87°,且在东、 西壁约占椁高一半处各置宽0.1米的生土台阶 一级,在北壁自椁盖板以下置宽0.1~0.14米 的生土台阶两级。墓道残长7.15、宽2~2.42 米,墓道口最深处为2.95米,墓道的坡度为 23°。墓坑及墓道内填灰褐色杂褐红色斑的花 土,近椁盖约0.5米处及椁室四周填土的颜色 泛青,椁底板及垫木之下的凹槽内亦填灰褐色湖北荆州谢家桥一号汉墓发掘简报 荆州博物馆

27 图二 墓葬平面图 杂褐红色斑的花土。 棺椁保存完好。椁室长4.64、宽3.08、高1.85米。椁由盖板及外围扣合的“收方”(出土遣策自名)、墙板、挡板、底板以及底板下的垫木构成。盖板有6块,平列横铺,密封严实,长2.5、宽0.46~0.9、厚0.23米。盖板外围以端头透榫扣合一圈收方,东、西收方长4.72、宽0.28、厚0.26米,南、北收方长3.2~3.26、宽0.28、厚0.26米。墙板、挡板的长、宽及厚度不一,且上侧墙板、挡板的外壁均呈“凸”字形,墙板长3.74、宽0.57~0.61、厚0.2~0.25米,挡板长2.62~2.76、宽0.54~0.64、厚0.18~0.25米,墙板与挡板为未透顶的浅槽套榫结构。底板有5块,平列纵铺,中间及两侧的3块较厚,每块长4.1、宽0.5~0.51、厚0.25~0.28米,其余2块宽0.5~0.53、厚0.18米,5块底板拼合后总宽2.54米。底板下横置2根长方形垫木,垫木两端与两侧的椁底板以木楔拴锁,木楔长0.24、宽0.06、厚0.04米。 除去收方及椁盖板之后,椁室平面呈“ ”形,由2根纵 隔梁及2根横隔梁隔出棺室、东室、南室(足箱)、西室、 北室(头箱)各1个,各室之上均铺有分板。棺室与东室、南室、西室、北室之间皆有门窗结构。 棺为单棺,呈长方盒状,内外均髹黑漆,长2.48、宽0.88、高0.83米。棺盖与四周壁板的连 接采用“M ”形子母榫扣合,墙板与挡板的连接为凹凸边榫嵌接和子母透榫结构,墙板与底板的连接为栓榫结构。 棺内有大量的丝织品残片,保存情况较差。人骨架保存较好,头向朝北, 葬式为仰 湖北荆州谢家桥一号汉墓发掘简报 □

2006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东周墓葬发掘简报

?30?2006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东周墓葬发掘简报 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 2006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西北大学文博学院五家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大堡子山遗址进行调查、钻探和发掘。在重点发掘21号建筑基址、祭祀遗 迹的同时,也发掘了几座中小型墓葬,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墓葬分布与发掘概况 1992~1993年,大堡子山秦公大墓被盗。1994年3~11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大堡子山被盗大墓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并在距离大墓不远处发掘了几座小型秦墓。2006年,联合考古队在发掘大堡子山遗址之前, 首先对整个遗址进行了全面调查和钻探,除发现夯土城墙、建筑基址、文化层堆积外,还钻探出中小型墓葬400余座。这些墓葬绝大部分已被盗扰,主要分布在大堡子山城址东北城墙外的山坡上,但城址内也有少量分布。 大堡子山遗址被分为四大象限,墓葬发掘主要集中在第I象限(东北)和第III象限(西南)。第I象限墓葬发掘区位于大堡子山东城墙外,数百座中小型墓葬分布在地势较为陡峭的几个台地上,面积达数万平方米。第III象限墓葬发掘区位于城址内,在21号建筑基址以北约150米处,即大堡子山梁向东北延伸的缓坡台地上。10月初至11月中旬,在第I象限发掘墓葬5座,编号为IM22、IM23、IM24、IM25(图一)。在第III象限发掘墓葬2座,编号为IIIM1、

?31? IIIM 2。此外,在同属于第III 象限的21号建筑基址内也发掘了2座墓葬,编号为IIIM 11、IIIM 12,这两座墓在本期大堡子山21号建筑基址的发掘简报中已见报道。两处墓葬发掘区的地层堆积较为简单。其中第I 象限墓葬发掘区的地层分为2层,即耕 土层和近现代扰土层,耕土层厚20~30厘米, 扰土层厚30~60厘米。所发掘的5座墓葬均开 口于扰土层下,并打破原生土层。第III 象限墓 葬发掘区的地层堆积可分为4层。第1层为耕 土层。第2层为近现代扰土层,厚10~25厘米。 第3层为战国时期的文化层,厚30~35厘米,2006 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东周墓葬发掘简报

绍兴文物之坡塘306号墓

绍兴文物之坡塘306号墓 绍兴文物之坡塘306号墓 编号为绍M306墓位于绍兴市坡塘公社狮子山西北坡,1982年3月发掘。该墓为浙江省内首次发现的一座较大型的先秦墓葬,形制为阶梯墓道带壁龛的土坑墓,年代为战国初期。该墓清理处随葬品有铜器、金器、玉器等,总计1244件。其中如乐伎铜屋、镇墓兽座、四龙纹小阳燧和玉耳金舟等,都是等级较高也较为罕见的文物,这些国宝,大部分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发几张我拍的照片,与各位分享。 1· 乐伎铜屋此墓出土的最为珍贵之文物,通高17厘米,平面作长方形,面宽13、进深11.5厘米,三面有墙,阔、深均为三开间;四角尖顶,中有八面形立柱,柱顶立一大尾鸠;柱面为S形勾连云纹,屋顶、后墙及四阶均饰方形结构勾连回纹;室内跪6人,分别作敲鼓、吹笙、抚琴状。此铜屋不仅造型从未见于世,更令人叫绝的是其通体碧绿,宛如玉雕,2500年的绍兴水土竟将它外表养育成如此品质,真乃鬼斧神工! 乐伎铜屋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可惜光线太暗,看不到里面的乐伎 2·铜镇墓兽座方形,盝顶,上有插孔柱,椭方形,中空,四周饰蟠螭纹;座体铜质外壳每面饰有镂空凤纹六组,原镶嵌绿松石,现已脱落;铜壳内灌铅,与插孔柱相接;座体四角有跪人做足,跪人身饰云雷纹,双手双膝着地,引颈昂首,目视前方,以榫卯结构与座体相连。 此“镇墓兽座”其实就是镇墓兽,只不过上面插的东西已腐烂,我们无从知道其形状而已。但是,战国时代的镇墓兽湖北、河南均有出土,只不过其“座”的部分均为木质,而上面插的鹿角保存完好,我们可以据此想象绍兴的铜镇墓兽的“上层建筑”部分。 铜镇墓兽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3·玉耳金舟椭圆形,敛口,卷沿,鼓腹,平底;两耳为玉质,呈圆环形,外饰卷云纹;高6、径11.2-14.2厘米,连耳重285克。罕见,金光闪闪。 玉耳金舟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4·四龙纹阳燧径3.6厘米,桥钮,细密的碎点纹之上,环布着四龙,作昂首舞爪状,

《文物》杂志2008年第11期--2006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祭祀遗迹发掘简报_王刚

·14·2006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祭祀遗迹发掘简报 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 20世纪90年代初,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大墓被盗掘,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后对被盗大墓进行清理,发掘2座中字形大墓和2座车马坑(其中1座未清理)。本次发掘的祭祀遗迹位于被盗掘大墓(M2)西南20余米处,海拔高度为1540米(发掘位置参见本期《大堡子山21号建筑基址发掘简报》)。 祭祀遗迹发掘区属于大堡子山遗址第IV 象限A1区,发掘5×5米探方18个(T2602~T2605、T2702~T2705、T2802~T2805、T2902~T2904、T3002~T3004),布方面积459平方米,部分探方未打隔梁,实际发掘面积380平方米。发现的主要遗迹有乐器坑1座,人祭坑4座。 一发现与发掘过程 据钻探报告,在1992年被盗掘大墓(M2)的西南部20多米处发现被盗后的中型“残墓”1座,有待进一步发掘。2006年9月初,大堡子山遗址考古发掘正式开始,首先在21号建筑基址布方,其后,对钻探出的这座所谓“残墓”进行清理发掘。根据钻探提供的“残墓”大致位置,我们采用探方发掘方法,首先布T2803、 T2804

两探方,中间不留隔梁,实际发掘面积5×10米。揭露至第二层(被盗大墓清理后的堆积土)时,发现4处盗坑,在清理完3处较小的盗坑后,集中力量清理编号为盗坑2的大盗坑。该盗坑占据T2803大部和T2804北部。盗坑开口为不规则椭圆形,土质疏松,下部缩小变为东北—西南方向的圆角长方形。盗坑长约5.6、宽3.9、深3.4米,坑低距地表深4.2米。在该盗坑东北部深约2米处发现人骨,后来判断应是被破坏了的1个人祭坑(K3)。因为有人骨的存在,钻探人员据此认为可能有墓葬存在,但发掘后证明所谓“残墓”实际上是盗坑(礼县一带的盗坑均大致呈长方形)。在清理完盗坑后,即从平面逐层向下挖,在深度距地表约2.15米处,T2803西北部发现一段东西向的土色分界线,相当模糊,不能肯定是何种遗迹现象,故又继续逐层向下发掘,以便确认该线条走向及寻找拐角。至2.3米处,该线条稍微清晰一些,并继续向东延伸。在刮地层平面时,于该线条以北约0.2、距探方西壁约1米处发现一青铜器环耳。 从发现的青铜器耳推测此处当有重要遗迹,但从土质土色判断不像是墓葬。为确定青铜器所在遗迹的范围,又反复进行平面铲刮。由于范围较小,很难弄清遗迹轮廓线的走向,但已确定该铜器所在的遗迹范围较大,有必要继续扩方以寻找遗迹平面轮廓。随后首先在T2803东、北、西三面开5×5米探方7个(T2702、T2703、T2802、T2902、T2903、T3002、T3003)。其中,T2802南部第⑥层下发现坑(K1) 1个,内埋葬两具骨架,肢体屈曲,属非正常死亡,后定性为人祭坑。在T2903、T3003~3004也相继发现2个人祭坑(K2、K4)。此外,钻探时西边发现有石块分布,为弄清该现象,在最西边新开T2602、T2603、T2604、T2605、T2704、T2705共5个探方。 在清理人祭坑(K1)的同时,继续寻找出青铜器耳所在的遗迹范围。由于发掘面积的扩大,铜器耳所在的遗迹逐渐清晰。该遗迹为一东西向的长方形坑(K5),宽约2.1、长8.8米。 2006 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祭祀遗迹发掘简报 ·15·

西安地区汉至宋元时期墓葬发掘简报统计

西安地区汉至宋元时期墓葬发掘简报统计 期刊文章作者刊号页码 中国考古学年 鉴 魏晋至明清考古段鹏琦1985 64 中原文物河南唐墓概说赵会军1984 04 84 考古与文物咸阳西汉墓清理简报咸阳市博物馆薛恩 光 1984 05 14 人民日报陕西发现一批罕见中唐古墓1984 03 12 考古与文物汉中市北郊石马坡南宋墓清理记刘长源1984 05 56 中原文物陕西扶风石家一号汉墓发掘简报罗西章1985 01 10 文博西安东郊元刘义世墓清理简报陈安利1985 04 5 中国考古学年 鉴 西安大白杨汉墓1987 264 考古与文物西安西郊曹家堡唐墓清理简报张海云廖彩梁等1986 03 22 文物长安郭村发现唐张智慧墓阎志利1986 05 61 考古与文物西安东郊隋唐李椿夫妇墓清理简报桑绍华1986 03 22 中国考古学年 鉴 西安北郊大白杨村汉墓1988 46 中国考古学年 鉴 西安交通大学西汉壁画墓1988 239 中国考古学年 鉴 西安市东郊东汉墓1988 240 考古与文物西安南郊曲江池汉唐墓清理简报徐进张蕴1987 06 40 中国考古学年 鉴 西安向阳公司汉、晋、唐墓葬257 中国考古学年 鉴 西安市南郊净水厂汉、唐墓群258 中国考古学年 鉴 西安国棉四厂五座唐墓261 中国考古学年 鉴 长安县西韦村唐、金墓葬262

文博西北大学医院汉墓清理简报戴彤心贾麦明1988 06 22 考古与文物西安东郊隋舍利墓清理简报郑洪春1988 01 61 考古与文物西安西郊唐西昌令夫人史氏墓陈安利马骥1988 03 37 文博西安曲江元李新昭墓马志祥张孝绒1988 02 3 中国考古学年 鉴 西安东郊国棉五厂汉墓1991 310 考古略论西安地区发现的唐代双室砖墓齐东方1990 09 858 中国文物报临潼发现秦人砖室墓葬林泊19900510 1版考古与文物西安净水厂汉墓清理简报1990 06 47 中国文物报西安东郊汉墓出土一批重要文物呼林贵19900913 1版考古与文物西安东郊田王晋墓清理简报1990 05 50 考古与文物长安县北朝墓葬清理简报1990 05 57 文物西安西郊唐墓陈安利马咏忠1990 07 43 中国文物报西安白鹿原发现一批唐代墓葬呼林贵19900719 1版考古与文物西安北郊枣园汉墓发掘简报1991 04 12 考古与文物西安灞桥区政府基建工地汉墓清理 简报 1991 04 41 考古与文物西安东郊华厂汉墓发掘简报李恭1991 04 46 考古学报西安北郊汉墓发掘报告1991 02 239 文博西安东郊国棉五厂汉墓发掘简报1991 04 3 考古与文物西安热电厂基建工地隋唐墓葬清理 简报 张达宏等1991 04 50 考古与文物西安三桥车辆厂工地发现唐裴利夫 妇墓 桑绍华1991 06 25 考古与文物西安东郊黄河机械厂唐王代墓发掘 简报 李友辉1991 06 16 文物西安王家坟唐代唐公主墓陈安利马咏忠1991 09 16 考古西安东郊发现一座唐墓陈定荣1991 03 286 考古与文物西安市北郊金代墓葬发掘倪安志等1991 06 32

第三节东周时期秦墓葬制

第三节xx墓的埋葬制度 一xx墓的分布与分类 ???东周秦墓主要分布于关中和陇东地区,到1994年,在已被发现的上千座秦墓中,关中及陇东地区的就有622座 (1)?。如今,随着xxxx墓地 (2)和xx店子墓地 (3)资料的发表,关中及陇东地区东周秦墓已达900余座。本文所探讨的即是关中和陇东地区的东周墓葬。 ???虽然到了战国晚期,随着秦人的进军步伐,包括山西、河南等地在内的关东地区亦开始出现秦墓,但东周秦墓仍主要以关中及陇东地区为代表,尤其是关中秦墓最能体现秦文化本色 (4)。有学者将关中秦墓划分为四个集中区域和四种类别 (5),四个区域是宝鸡地区、西安地区、铜川地区、大荔地区,这四个地区分别位于关中平原的西部、中部、北部、东部,在前两个地区发现的秦墓较多,而后两个地区则较少;四种类别是随葬青铜礼器的A类墓,随葬仿铜陶礼器的B类墓,随葬日用陶器的C类墓,无随葬品的D类墓。亦有学者根据随葬鼎制,将铜、陶礼器墓分成三类,即五鼎墓、三鼎墓、二鼎墓和一鼎墓,另外,再加上实用陶器墓以及无容器墓,共分成五类 (6)。也有仅将陵园大墓定为大型墓,余者皆划分为小型墓的 (7)。 ???在这里,我们参照上述划分法,经综合而细分为六类,第一类是有“中”字形或“甲”字形墓道的大型青铜器墓;?第二类是随葬青铜器的竖穴或洞室墓,即中小型青铜器墓;第三类是仿铜陶礼器墓;第四类是日用陶器墓;第五类: 无随葬容器墓;第六类:

无随葬品墓。 〖注释〗 (1)xx学理、xx儒、xx等: 《秦物质文化史》第302—303页,三秦出版社,1994年。 (2)xx文物考古研究所: 《xxxx墓》,三xx出版社1998年。 (3)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陇县店子秦墓》,三秦出版社1998年。 (4)xx: 《秦墓初探》,《考古》1982年第1期。 (5)xx: 《关中秦墓研究》,《考古学报》1992年第3期。 ?? (6)李进增: 《关中东周秦墓与秦国礼制兴衰》,《考古与文物》1991年第1期。?? (7)?xx: 《略论陕西春秋战国秦墓》,《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1期。??????二典型东周xx墓 (一)xxxx墓地

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黄帝城遗址发掘简报

河北省涿鹿县黄帝城遗址发掘简报 吉林大学文学院博物馆学系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闫桂林 〖内容提要〗2014年7月至9月,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和涿鹿县文物局组成的黄帝城考古队对涿鹿县黄帝城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黄帝城遗址包含有战国至秦汉时期的考古遗存。战国秦汉考古遗存的发现,对于研究黄帝城遗址以及周边包括涿鹿县等冀西北地区的考古学文化时代及归属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涿鹿故城黄帝城战国秦汉 一.遗址概述及发掘情况 黄帝城遗址位于河北省涿鹿县矾山镇三堡村北,地处涿鹿县矾山盆地中,海拔高度为733米。遗址东北角地理坐标为北纬40°13'32.3",东经115°24'18.4"。遗址平面为不规则四边形,南北长500余米,东西宽450-500米,城址周围存有高低不等的城墙。城内遗物较丰富,以灰陶片和瓦片为主,另有少量的石制品。但由于未进行科学发掘,长期以来对该遗址的性质和年代等问题一直未能解决。近些年来,当地农民在城内栽种果树和葡萄,对遗址的文化层破坏较为严重。2014年7月至9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和涿鹿县文物局对该遗址进行了联合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遗迹和遗物,通过此次发掘对该遗址的文化特征和年代等问题有较深的认识。现将本次发掘中T1009和T2009的发掘情况报告如下。 本次发掘共分为2个发掘区,均位于黄帝城遗址东北角。第Ⅰ发掘区西南基点坐标为(40°13′26.4″N,115°24′15.4″E),高程733米,为南北方向一排探方,共10个探方,探方规格5×5米;第Ⅱ发掘区西南基点坐标为(40°12′54.1″N,115°24′09.7″E),高程732米,为南北两排10个探方,探方规格5×5米。两个发掘区,除隔梁和关键柱外,每个探方的主体发掘面积均为4×4米(进行扩方的探方除外)。 二.地层堆积 本次发掘共包括Ⅱ个发掘区,发掘区文化层分布不均匀,地层堆积厚度不同。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