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赋税史(完整版)

中国赋税史(完整版)
中国赋税史(完整版)

中国赋税史

一、夏商周时期的赋税

?赋税,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亦即出现剩余产品,私有制后,阶级矛盾产生,导致国家产生。所以,生产力的发展,是赋税的基础;国家的出现,是赋税的前提。赋,古指课于土地之税。

?1、田制。

在夏商周三代,尚处于奴隶社会。土地为奴隶主所有,商品经济未形成,赋税主要体现为劳役税和实物税。奴隶主将田地分给平民耕种,采取井田制----九百亩为井(井田法由来解释分歧,唯关于赋课方面,则可视为使人民耕作一定面积公田,其收获纳于官。税率有10%和12.5%之说)。

?2、田赋。

①夏代田赋有两种:一是按土地征收定额田赋(以相邻几年的收获量取平均值,什一而税);一是根据各地特产,规定贡纳土特产(也即贡,以技术之生产物纳税,而与广义之农产物相对照之别种税。如扬州贡金、玉、革、柚、桔等;徐州贡五色土、鱼等)。

②商代的田赋---助

也即井田制,“殷人七十而助”,民耕七十亩,其助公家则七亩。

贡与赋形成商代以前之赋税,两者相互关联而斟酌赋课额,其赋少地则贡多,贡少地则赋多。

③周代税制有了较大发展,共有五种:田赋、力役、关市、军赋和罚课。以王畿(中央直辖)之地所行政策为模板,诸侯俱效仿。

田赋较商助有不同。周人百亩而彻,即自耕百亩,助耕十亩,且以实物缴纳代替劳役。(对彻法的理解亦是异说分歧,莫衷一是)亦即什一而税。比例税征收方式较贡助是一种进步。

返回目录

?3、力役,即丁中赋役,兴于周。一家无过一人,主要力役为田(狩猎)与追(追贼寇),运送官所收之贡。征用之日一年无过三日,凶荒之年,则减少。

?4、关市,乃总括关征与市征之名。关征于过境交界之处,本取缔行旅为目的,后乃利用之而课税。市征有总布、廛布、质布等,分别对营业、仓储、违规等行为征收。布为货币,意味着周代货币经济开始发达。

?5、军赋为战时税,有事才征。战时每丘(十六井)出戎马一匹,牛三头;每甸(四丘)出长毂(音古,轱辘)一乘,戎马四匹,牛十二头,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6、罚课,对懈怠生产者所征的税,乃根据社会政策之意义。如凡宅不毛者(不植桑麻)一里课25家之布(曰里布);凡田不耕者,一屋课三家之粟(曰屋粟);凡民无职业者,出一夫之税(百亩之税)并徭役。又如,不畜者,祭无牲;不树者,无椁等等,俱是罚课。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赋税

1、春秋时期是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期。此时诸侯割据,私

田开垦盛行,井田制开始废弛。赋税由此开始变革。

2、齐国管仲实行相地衰(音催,按等级意)征政策,即根据土地好坏

远近分若干等级,按不同等级征收田赋。这有利于合理税负,调动生产积极性。

鲁国改行?°初税亩?±,即不分公田、私田,凡占有土地者均须按母纳税。秦商鞅则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山泽收归国有,按土地征税田赋,按人口抽人头税和征兵等等。

3、该时期除了田赋、力役、关市税等,还有另一项新的收入,即专卖收入。专卖的产品最初包括盐和铁,始于齐国,出于管仲。齐系滨海之国,供给食盐于他国,课以重税,而使他国人负担,以此强齐而弱诸侯。后拓展到对粮食、木材和对外贸易的专营。

4、市籴。即国家购买货物而行贮藏,市上发生不足时,则公卖之,使平均需给关系,而图国库收入之一切官营事业之总称。此种事业因时代而异其名,盖以均输、市易、和买、常平、义仓、青苗等呼之。利用市籴以调节谷物市价,兼图国之收入者有齐之管仲、魏之李悝。管仲施准平法,意在增进国力;李悝取范于管仲施平籴法,意在社会政策和增进国力。谷价低时则收买之,高时则公卖之。

三、秦汉时期的赋税

1、田赋(秦汉称田租)。秦汉时期土地占有方式少部分是

公田,大部分是私田。土地可自由买卖,无地少地的农民,“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此外还有人头税、徭役等,凡税达三之有二。到了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变为什五税一,均用实物缴纳。至文帝,纳晁错之谏,,薄赋敛,使民尽务农桑,诏免民十二年租税之半,也即变成三十税一。即位十三年,田租全额免除。

?至景帝二年复征,三十税一。至桓帝(165年)复添亩捐(有别于对一定面积所生产之农业收入的常赋),每亩十钱。亩税乃制度之改革,延至后世乃成税钱。

?征收方法依据土地册籍,农民自己申报。后将土地分为上中下三等,根据每一等几年的平均收获量以统一税率课征。此对后世影响较大。

2、口赋、算赋,即人头税。始于秦,是否因人而税不同未见记载。至汉,已制度化。古之治民者,有田则税之,有身则役之。至汉始有税身。口赋,或称口钱,对7-14岁之童征收,不分男女,每人每年20钱。后武帝因军费开支甚巨,年龄提前至3岁,税额提至23钱,致多有民户生子即杀。至元帝复归7岁始;算赋征之于15-56岁之成人,每人每年120钱,名为一算。后税额几经反复,从40到120不等。

此外,该赋还体现了政策性。如武陵蛮夷,每年大人输布一匹;板盾蛮人,罗、龚、朴等姓不输租赋;商贾则每年2算;为鼓励生育,对晚婚者重税,女子15岁不婚,到30岁分为5等,每升一等加一算,过30则加到5算,即600钱。这是最早的累进税制。

3、户赋。在封君食邑内对民户征收的一种税,每户200钱,归王室财政而不是国家。

4、徭役和更赋。秦汉之徭役,二十始傅(登记),以为皇室和郡县提供各种劳役或兵役。秦立更卒(年满20-56岁每年在郡县服劳役一月,也即一月一更)、正卒(正式兵役,期限以一年记)、戍卒(每年戍边三日,亦可以钱代之)之役,汉袭之,与算赋同征。更赋实为代役金。如免更卒,需纳钱2000;免戍卒,纳钱300。汉文帝时又有买复,即买到一定爵位可终生免役。为配置劳力,移民可免役。

5、专卖收入。包括盐、铁和酒。汉代盐专卖始于武帝,采取民制、官

收、官运、官销的办法。铁专卖始于武帝,从铁的生产到器具制造和销售,均由官府负责,私造将重罚。东汉和帝废止专卖,改征中央税。酒专卖亦始于武帝,由御史大夫桑弘羊建议“榷(雀,专卖)酒酤”,采取民制官收官卖,17年后因遭反对取消,改为征税,每升4钱。汉代初取禁酒方针,“汉兴,有酒酤禁。其律三人以上无故饮酒,罚金四两,重则至流”。然私酿终不能决,禁饮亦不可能,遂改

官卖以至征税。

6、杂税。不包含于关市及山泽之税而另行课征者。

①贳(音市,赊欠、借贷、抵押意)贷税。对出贷之金钱或粮食所得利息课

税。缗钱税令出之后,改缗钱税(市税是否统于缗钱税待考)。

②缗钱税(缗,穿钱之绳,一缗为一千文)。凡商人买卖、借贷、贮积之货

物均为征税对象。对交易按数额大小每2000钱征税一算(120钱);手工业者4000钱征一算;轺(徭,小车)车税一单位;商人轺车税两单位。隐匿不报或虚报者,处没收缗钱、戍边一年。密告者则以其半畀之。

③家畜税。起源不可考,然武帝时已及于六畜,按口计税。

7、山泽税。对取自山泽之金、银、铜、铁等矿产及珍奇异兽、鱼、果蔬、草木等所征之税。

8、市籴。汉代财政制度中之最著名者为均输制。均输之法由战国之准平法、平籴法发展而来,但均输法盖依收入主义而创。准平、平籴管理客体限于谷物,均输则及于一般商品,此是显著之差异。武帝用桑弘羊策,置均输官,令远方各以其物相灌输,贱买贵卖,谓之均输。目的有三:统一从来诸官之独立买入货物;防物价之腾贵;抑商业之暴利。然其意实在为收入。

四、三国及南北朝税制

1、田制。代表者为曹魏屯田制、西晋占田制

和北魏均田制。

?屯田分为军屯和民屯。军屯按军队编制组织生产,耕战结合,收获全额上缴;民屯则招募或迁徙流民屯垦,官得其六,民得其四。此种制度在战乱之时较恢复郡县治理征税来的更快。

?占田制是在晋灭吴之后建立,规定农民和贵族官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以抑制土地兼并,鼓励垦殖。可占田数量按照官品依次递减。一品50顷、二品45顷,佃不过50户;至九品10顷,佃一户。平民男70亩,女30亩。此法调节了各阶层关系,然并未有违规罚则,至后崩乱。

?田租实行课田制(课田与占田的差额形成免税土地,易激发垦荒积极性),丁男(16-60)课50亩,丁女20亩,次丁(13-15,61-65)男

半输,次丁女不输,税额每亩8升。此于赋税史中首以劳力为基础实现平均税负之原则。

?均田制实施背景有二:一为战后土地争诉严重,二为流民亟待安置。均田制首将土地与赋税结合,并以力业相称为分配原则。?°男夫十五以上,受田40亩,妇人20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30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又给桑田,男夫一人20亩,课种桑榆等,身终不还。有盈不足,听其依限买卖。别给麻田10亩,妇人5亩?±。

?与之配套实行三长制(西历481年),5家为邻、25家为里、125家为党,各设一长,司督课赋税、征发徭役、推行均田。与均田制改革同步乃推行租调制税制改革替代户赋。一夫妇年税帛一匹,粟2石。15岁以上未婚则4人共出。均田制具有重要历史地位,乃封建社会中沿袭时间最长,效果之最突出者。

?2、关市之税。凡货买奴婢、马牛、田宅做成文卷,每万钱税四百,卖者三百,买者一百,名为输估;价小无文卷者,由卖者税4%,名为散估。两者合称估税,后成契税。后魏税入市者,每人一钱;坐贾分五等课市税。

?3、户调。自曹魏始,每户纳绢2匹,绵2斤;西晋采用九品相通法,民按其资财分九等,依等征税,中中户增至各3斤。然计资而税致官吏滥估,使民为不增户等,树不敢种、土畏妄垦。至北魏孝文,始费计资而税,改行均田、租调、三长。?4、杂税。航(浮桥)税,亦即过桥费,短时征收;赀税,北齐将民户分9等,6等以上富户调令出钱。家资满50万、僧民满20万,纳其资产25%,以助国用。

五、隋唐五代税制

1、田制与田赋。隋延北周之典章,用均田。受田分露田与永业,露田需归还,永业不需。丁男受露田80亩,永业田20亩,丁女受露田40亩;奴婢受田依成丁,牛每头受田60亩,限4牛;王侯官吏按等级授予永业田,多者百顷;京官受职分田,一品5顷,九品一顷。外官除职分田,另给公廨田(所收之租充办公费)。

田赋行租调制。丁男一床(一夫一妇)年纳租粟3石,调绢1匹(4丈)、绵3

两或布一端(5丈)、麻3斤。单丁及仆隶减半。丁男年役1月,后减至20天,调减至2丈。丁男50免役收庸(即纳布帛替服役)。隋之轻徭薄赋垂青史,致国库充实,天下升平。后因炀帝兴师外征失败而至覆亡。代宗之后行亩税,时已有民因故失永业、口分之田,而仍负税负,故欲匡正之。实则对土地所有者课税。亩税粟2升,后几有变化。大历元年,诏天下,苗一亩税钱十五。以国急用,方苗青征之,号青苗钱。

?唐中叶,土地兼并,均田制崩坏,租庸调法不能行。乃于德宗建中元年颁行两税法,将一切租调杂徭合并为一,按现有之垦田数、贫富为准而分夏秋两次征收,以钱纳之,故曰两税。两税法并非新税,而为征收方法之调整。前税乃课于土地与人,两税法则改为对人所有之财力而课税,不分丁与老小,唯视人之经济力,此乃税制之一进步。且其量出为入,以防滥征。然两税之法需以户等确定为征税之先,致助强凌弱、营私舞弊时有发生。

?2、关市之税。有隋一代,国库充裕,履行减免,关市之税亦课赋甚轻。初唐承平时代,商贾税轻。至于玄宗,专事豪奢、王室靡费,是有诸税:借商:德宗时军费穷乏,乃对京师富商赋以借钱,得钱80万缗,实为名借实抢;率贷:肃宗时,征课于江淮、蜀汉等地富商,以其资产十收其二;质钱:即对代人保管金银财物收取费用之柜坊所征之税,其率为四分之一;

?间架:税屋间架,即房产税,分三等,上间钱3千,中间1千,下间5百;除陌:凡公私给与及买卖,每缗官留50钱,给他物及相贸易者,则查定价格而课税;粟麦:粟麦籴于市者,四取其一。宰相哭诉,乃以质钱不足百缗粟麦不及50斛者免;竹木茶漆:十税其一。初因税少停征,后茶叶盛行,复征。

?3、盐税。隋初盐池禁百姓开采,开皇三年放开。唐亦承隋制,自贞观起百三十年无税,乃盐政史上之特例。开元始征税,每斗十钱。乾元元年,立盐铁法,尽榷天下盐,斗加时价百钱而出之。肃宗宝应元年,采刘晏之盐政,即于不产盐之远地,官运官盐,以专卖制度供给,是为常平盐。产盐之地则令商人贩卖官盐而课之以税。该制度就成绩而言,其始仅四十万缗,至大历末,为600万缗,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后市论盐政者,称管仲以后千四百年始有刘晏。

? 4、酒税。隋唐之酒税,时而专卖,时而征税,并无定制。唯征法有三种:官酤:亦即专卖;榷酒:即对成品酒税之;榷曲:即对酿酒之原料税之。

? 5、捉钱。即公家以本钱贷于人民而取其息,后又加私钱,但不得过半。其息颇高,年从50%-100%不等。此制唯唐有之。? 6、银锡之税。开元十五年始课于伊阳五重山之锡银。本由官采,此时许民营也。

六、宋辽金元之赋税

?1、田制与田赋。宋在王安石之新法前,租税无明确之条规,时隐田逃税者众。仁宗景佑年,王安石行方田(东西南北各千步,约41顷66亩160步)均税法,唯将唐末离乱无主之民田与各国为宋灭亡之王公私田合而为官田,其余为民田。各具丈量田地、清括隐田、查清税主,使有地无租和有租无地之现象得以纠正。并对方田四周植以树木为标志,依质等分五等以定税,并户名造册公示三月后施行。

?田赋分之五类:官田纳官租;民田则纳赋税;城郭之赋对宅第而征;丁口之赋即对人丁征丁钱和丁米;杂变之赋为对各地之土特产征税。以两税法纳之,一月造夏税籍,夏税勿过六月;四月造秋税籍,秋税勿过十一月。岁赋以实物纳之,有谷、布帛、金铁、物产等四类,各地税率由不同。实物需自输至仓库,名为?°支移?±,亦可改变征纳物品,名为?°折变?±。此法屡经反复,加之新法派与保守派党争不已,经百余年而废,自不足言有何等之进步。

?辽田制分公田、在官闲田及私田。公田多设于边境,为屯田;在官闲田可由百姓应募耕种,按亩纳税;私田则沿袭旧制处置。辽之赋税制度亦仿宋多矣。

?金田制分官田与私田。私田依质分九等,依等输税。且汉人税负重于女真。

?2、徭役。宋初之役分职役与杂徭。职役即差役,司衙前、里正、壮丁、押录等事务,由民轮流充当之。杂徭无固定名目,征调无时,视需而定。至王安石用雇役法,对当役户等可出钱免役。

?金之徭役分兵役及夫役。兵役常久戍在外,且须自备衣物。夫役为临时征调之民夫徭役。亦可纳钱免役。

?元之徭役分兵役、职役与杂泛差役

?3、盐税。宋代盐法时有更替,然禁私贩之精神极为尊重,应属专卖,故别无课税制度。在边疆许商人贩卖。至于销售,先后有:禁榷,即官卖;授配,依民之纳税、出产、丁口而配给售卖;常平;钱盐法,商人交钱于京师,而后到盐场领盐;盐钞法,商人向边疆输钱800文,售一钞,可领盐200斤,任其贩卖,此乃票盐法之始;引盐法,以运盐远近和期限长短分长引和短引,盐商购引后可领盐贩卖于指定区域。

?4、茶税。茶在宋时因饮者众,实行专卖。专设9榷货务,为储茶之所。民所获之茶,先输茶租,余皆收之于榷货务,价由官定,谓之本钱。

民亦可以茶折税,谓之折税茶。后有仿盐之卖法。

?金亦实行引法,凡商购茶先购引,后方可运销。后因官吏饮茶耗大,限亲王、公主及五品以上官方可饮茶。

?5、工商杂税。商税,标明应税物品,行商按货值2%税之,坐贾按买卖货价之3%税之。太宗时,商税实行定额制,即选本州商税额最高一年为定额,完不成者则罚之;市舶课,即对国内及海外贸易之商舶征税,并对舶来品实行征税和购买部分或全部,余则准售;契税,凡平民典卖田宅,需纳印契钱,每贯收40-100文。后典卖牛畜亦纳。南宋则有按民户物力科配之法,名为预借契钱;

?经总制钱,以卖酒、鬻糟、商税、契税、头子钱、楼店钱等几项税的税额为基,每贯收20文之附加税;月桩钱,月桩即按月发放之军饷,此实为摊派军费,随用而征,明色颇多,如纳醋钱、讼胜纳欢喜钱等;板张钱,此亦为调度军费而创之一种恶税,无所处则非法妄取,纳钱帛收靡费、追回盗赃不还、亡绝户产没官等;

?香钱,香系由外国输入,关收买之于榷货务,而公卖于民间;礼钱,唐末及五代,任高官者于就任之初令纳礼钱,宋复活之。宰相、枢密使为钱三百千、藩镇五百千,以充中书门下公用;物力钱,此为金之所创,对民户私有之田园、邸舍、车辆、牲畜、金银等按值取税;铺马钱,亦为金税制,即向民征养马之费;黄河夫钱,即治黄河之费。和籴、和买、和雇,此元之赋。和籴乃国家出钱购民之粮与草,和买则购国家所需之他物,和雇则为征雇民力,三者皆为非赋之赋。

七、明代之税赋

?1、田制与田赋。田制亦分官田与民田。明初采轻赋休民政策,沿两税之法,按亩征税,然不分质等,官田5升3,民田3升3,分夏秋缴纳,可以折钱,赋税较之元代为轻,害民者少。后黄宗羲以丈量天下田土,上者240步为一亩,中者480步、下者720步为一亩将田分至五等,使田土之等不在税额之重轻,而在面积之广狭,以示公平。

?然苏州为全国之极重,考其理由,盖远至五代吴越,课税已重,宋亦不改,元末张士诚举兵于此称吴王,后为明所灭,怒人民之为士诚守而重之。南昌袁州、瑞州亦以陈友谅故而重之。凤阳则以帝乡而特轻,青田以刘基故乡而半其赋,以爱憎之情定赋之轻重,此后世识者之所以非难也。明后期田赋多有加派。计有辽饷加派,此为加强辽东防御满人之加派;剿饷加派,此为镇压起义之加派;练饷加派,此为练兵

之加派。

?洪武十四年,为防人民脱税,乃编以户为主之黄册,二十年,再编以田为主之鱼鳞册,此两册为赋役之基础,训至清代,亦受其效果。英宗正统元年,始行以金花银折征,此时以银为正赋,盖因京师以米麦支付百官俸禄及米麦输送京师殊为不便。明初禁以金银为交易,令民上纳银,而予以钞,而民不能置信于官,乃死藏银,此法亦为集银于官。

?神宗万历九年(1581年),采张居正奏行条编法,将丁役土贡等,悉并于田赋,计亩征收,又名“一条鞭”法。于全国量地计丁,丁粮悉输于官。岁役,官以抽签募集,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减其应纳之赋);银差(以银代役)则计其交纳之额,加以赠耗(额外征收)。供力役者不多,则官另行雇人,标志劳动力之商品化加强。凡额辨(正税)、派辨(附加税)、京库、岁需与留存(留置于地方)诸费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计亩征银。该法早于嘉靖末由浙江巡抚庞尚鹏行于浙江,隆庆四年(1570年)由海瑞行于江西。

?一条鞭法乃赋税制度之大变,沿两千年之丁、产并行之赋税,向以物为课税对象之租税转化,自此,劳役渐归消失。

?2、盐课。明朝盐实行专卖,由民制、官收。制盐户名为灶户,按户计丁,称盐丁;按丁定产盐定额,也称正盐,正课之外所余之盐称余盐,正盐余盐皆缴官府,名盐课。官府则给以工本米,正盐每引400斤,支工本米一石,余盐每引200斤,支工本米一石。专卖制度有:其一为令商人依引盐法(相当于特许制度)贩卖于一定区域。后行纲法,凡领引盐商,皆登记入纲册,纲册有名者,以后方可领盐,无名者不得领,食盐专商制度自此始。其二为令商人以米马铁等物品至边境相交换,以充军用,谓之开中法。

?其有纳米中盐法,如以淮浙盐一引,与河南府一石五斗之率相交换,为陕西、河南之军饷;纳马中盐法,如上等马一匹一百二十引;纳钞中盐法,对有钞之家,令纳钞为中盐,为通行钞法之手段,河南陕西每引一百五十贯;纳铁中盐法,有盐课五十万引,换铁五百万斤;纳布中盐法,山东每一引为棉布一匹;计口配盐法,以每月大人应食盐一斤,小人半斤配盐于各户,每斤令市民输钞一贯,乡民纳米二升五合。

?3、茶课。明立国之后,建官茶商茶之制。官茶课之于产者,十取其一,所课之茶,以易番马。有上等马易茶40斤者。茶马法意在充实军马,减民养马之徭。商茶依引法行之。

?4、鱼课。明初,设河泊所,征鱼课,其率三十取一。以米、钞为本色。

?5、酒课。明采取禁酒方针,酒课极少。洪武初,以民间多造酒,费米麦,故行禁酒令。亦令禁农民种糯米,以塞造酒之源。然洪武十八年,有酒醋课之令,故非完全不实行酒课也。

?6、商课。商课即古之关市之税,乃货物通过关及鬻于市所课货物之税。三十取一,以钱或钞纳之。然钱与钞随时有差额,故民选其有利者以纳。后令纳钱钞各

半。征税机关设有都税使、宣课司、宣课局、分局、并下设所,数极多。致万历时,经费糜多,因而减处于监督地位之局。关于课税之品目,并无规定,故各征税官任意征税,训致私用物品亦课税,民苦之。成祖永乐元年,规定凡军民之家、婚丧嫁娶、追送礼物、染练自织布帛、已买税之物、车船载运私己之物、农用器具、小民之杂鱼杂果非兴贩者及日常食物等俱免税。

?商税之中,有用特别之税名者。门税,于京城九门征通过税;过壩税,于交通之要塞淮安壩征之;塌房税,因南京城内家多无空地,是以商贾货物皆贮于船或称外,极为不便。故于濒水之处造房以贮客商货物,名为塌房,其税名塌房税。

?7、钞关税。钞关创于宣德四年,虽与内地之税局性质同,然税局之收入多使用为地方经费,使中央之收入不多。乃设中央直辖之关,于由天津至扬子江之运河要地,令征收船钞。凡舟船受雇装载者,计所载料之多寡远近纳钞,以钞纳之,后时有征银。

?8、工关税。对竹木薪炭课税。其税充用于工部之船舶缮造费,故由工部管辖,与属于户部之钞关相对,故名工关税。

?9、矿税。自明初至明末,采掘原则上须经官之许可,私采者均处极刑。税则有银课、铜课、水银课等名目,然除银课,余者寥寥。洪武末,许民自由开采,三取其二。银课课税依承包制,规定一银场一年之税额,与出产无关。万历二十四年,国用奇缺,令开矿征银,然官多系奸人,藉名开采,乘势横领民财,蹂躏地方。有污富民盗矿者、有以矿脉为名夺民宅者,此后人所以称明灭亡之兆也。

?10、市肆门摊税。仁宗洪熙元年(1425),施行钞法。人民恐蹈元之覆辙,不喜授受,故其流通颇难。乃课税于市肆门摊,令全国重要都市之商铺,依其营业种类课税,以钞纳之,使钞流通。此税之目的,本在施行钞法,故附有钞法通行废止之条件。然钞法通行后,乃以国用不足为由续征之,终成常例。

八、清前期之税赋(1840年前)

?1、田制与田赋。清前期有民田、官田、官庄(皇室宗亲、八旗驻防的庄田)、屯田之分。康熙五十一年,田赋实行摊丁入地之法,即将人丁税并于土地税合征之,乃一条鞭法之继承与发展。又有田赋附加。火耗,即借口弥补所征税银熔铸成银锭时有损耗而加征;平余,为地方政府上交正项钱粮时另给户部的部分;漕粮附加,即为弥补漕粮至京城的损耗而加征。

?2、工商各税。盐税,清前期对盐之买卖多采用明之纲法,将各商所领盐引编成纲册,每年依册上旧数派新引,无名者不得入盐。各盐商领盐后可在其引界自由销售。由此造成盐商垄断。道光年间,两江总督陶澍行票盐法,无论何人,只要

纳税即可领票运销,称善一时。茶税,清初之茶税承明制。以茶引控制茶的生产与运销。矿税,清前期矿之开采时禁时开,一般按20%抽税,其余或自由买卖,或部分发价官收。酒税,清初禁酒,雍正之后,始对通州酒铺征营业税。乾隆22年,令地方官发执照,征酒酤税。

?牙税,对牙行或牙商所征,两者为市场中买卖双方说合交易或代客买卖抽取佣金之中间商。分牙帖税与常年之营业税。牙帖税即牌照税也,按资本分为数级。营业税则依营业额之大小,年税银50-1000两部等。当税,亦即对当铺所征之税。依营业规模年纳2-5两不等。雍正六年,开当业者须先领帖(执照)纳税,税率亦双倍于前。契税,顺治四年规定,民间买卖土地房屋者,由买主依卖价每一两税银三分,盖官印为证。雍正七年,又加征一分科场经费。

?落地税,即商人购得货物时到店发卖时征的税。关税,清代关税份内地关税和国境关税。内地关税包括正税(在出产地对产品征的税)、商税(从价征收的货物通过税)、船料(按船梁头大小征的税),一般税率5%。清初实行海禁,并无国际贸易。康熙23年后始开放,并定征收则例,衣物、食物、用物、杂物四类从价课税,进出口税率分别为4%和1.6%。海船按梁头征银,此为吨税之始。

? 3、杂税。清前期各地征有杂税,有牲畜交易税、铺面行税、间架房税、车税、花捐、灯捐等等,并无定制。

九、清后期之赋税(1840年后)

?1840年之后,中国由封建国家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工业逐渐发展,有洋人创办的企业、有清政府洋务派所办之企业,亦有买办和民族资本企业。由此,历来以田赋为主的税赋变为以田赋、关税、盐税、商税并重的格局,且商税比重上升很快。

?1、田赋。清后期田赋征税依然为地丁。然田赋附加甚至超田赋,乃由战争赔款、兴办洋务及筹备军饷起。附加名称因地而异,如云南之厘谷、扬州之亩捐、江西之丁漕加捐、新疆之耗羡和其他省之赔款捐等等。

?2、勒折浮收。漕粮改折,此因太平天国致清廷漕运受阻,原征漕粮改征折色。然银两外流致银价昂贵,改征折色由是增加税赋;勒折,即官府征收田赋之时借口银价昂贵,任意增加折银之钱数;浮收,官吏为中饱而创,名目繁多,如完纳银米,如有零头,则做整数,一分一厘则收两分,名为收尾。民有迟纳,则征多至数倍之滞纳金。此外,各地尚有查欠、补平、红票、脚耗、挑力等之名目。

?3、关税。清后期之关税分常关税与海关税。常关税即原内地关税,税率较前期增加一倍余。其作为内地货物通过税,分为衣物税、食物税、用物税、杂税四项。海关税分:进口税、出口税,税率值百抽五;子口税,即洋货进入内地或外商运货出口,除在海关交纳进出口税外,另在内地第一关交2.5%的过境税,沿途不再纳税(国内商人逢关纳税、遇卡抽厘,固有倚洋人而轻税者)。

?因以海关口岸为母口,内地常关为子口,故名;复进口税,为洋商从一个通商口岸运货志另一口岸时所交之税,其率2.5%。纳此税后,沿途不必再交厘金;吨税,又称船钞,即在通商口岸对往来船舶所征之税,按吨课税;洋药厘金,即对鸦片进口所征之正税和厘金,每百斤税银30两,后由李鸿章奏提至110两。

?4、盐税。清后期之盐税包括盐课和盐厘。盐课分正课、杂课、包课。正课以引或票为纳税单位;杂课即附加税,名目繁多,如缉私费、捐输等;包课是对边远之民自制土盐的课税;盐厘是在盐课基础之上的加征,分出入境税、落地税等。此外亦有专卖加价,寓税于价之中。?5、厘金税。厘金是清后期所创的产销税,为货物税的前身,在清后期的税制中占有重要地位。厘金之产生乃源于筹饷之所需。咸丰三年,副都御史雷以諴协理江北军务,乃从钱江之见,于扬州行捐厘之法,劝谕米行捐厘助饷,率1%。后颇有成效、各地效仿,终成正税。厘金税故与清廷筹饷,而旧税难增有关,但根本之因素乃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厘金按其课税品种之不同,分百货厘、盐厘、洋药厘、土药厘四类。以百货厘为最早最广,其又可分三种:出产地厘金,即在出产地对货物抽厘,有出产税、山户税、出山税等;通过地厘金,课于行商的通过税,又称活厘或行厘,乃厘金收入之主要部分;销售地厘金,即抽之于坐商之交易税,有坐厘、埠厘、门市厘、铺厘、日捐、销场税等名称。

?厘金税率在开办之初为1%,后渐次提高,至光绪年间,率为5-10%,但遇卡抽厘,因而至税率高者至20%。厘金收入,光绪二十年为1421万两,宣统三年为4300万两。

?6、杂税。茶税,清茶制借鉴于盐制,以引和票的方式实行专卖。后期茶税有产地税、关税、落地税、茶厘、茶捐等;矿税,清后期朝廷鼓励开矿,税率各有不同;当税,后期当税按铺面征税,税银在不同时期每间50-200两不等。其他新增之税目亦较多,但记载不详,有渔船税、烟酒税、木竹税、牛税、田房契税等。

十、北洋政府时期赋税

?1、田赋。北洋时期田赋包括地丁、漕粮、租课、杂税,以地丁和漕粮为主。地丁除保留清末的地粮和丁赋外,还包括清末的地丁附加及其他杂款。漕粮派征本色,水运京师。北洋则改江浙漕粮为折银,此部分银两称抵补金;租课为民租种官地所交之地租。北洋时期又将清之税目作了归并,徭役、户口、土地等赋渐按其性质归并,又将耗羡、平余等名目废除,故税目大减,只余地丁、抵补金、租课、附加四类。并限定准收相当正税10%的征收费,且于1917年取消清之遇闰加征的规定。

?田赋税率大都沿用清制,田赋附加规定不得超过正赋30%,然1915年之后各种附加又卷土重来,有的达到正税5-20倍,名目多达百余种,有人头捐、狗头捐、牛捐等等。田赋还经常预征20-30年,甚至征到1957年。

?2、兵差。即在军阀混战时期以军需为名临时向百姓所征之力役和实物,包括力役、实物和货币。力役调发壮丁和民夫运粮草、弹药、修路等。

?3、厘金、牙税、关税和盐税。此四税基本上沿用清之税制,只对盐税附加有新的名目,有中央附加、外债附加、地方附加(军费、教育、慈善等)。

?4、烟酒税。1915年设烟酒公卖制,实行官督商销,按依烟酒价格加收10%-15%的公卖费,以合并烟酒税和烟酒厘金及各种杂捐。然公卖后,烟酒税、厘金几个杂捐照收不误,所以公卖只是又一项新税耳。此外,贩卖烟酒还需纳牌照税,批发年40元,零售年4-16元。

?5、契税。即对土地、房屋等不动产在买卖转移之时所书凭据征税,其率为卖九典六,1917年变为卖六典三。

?6、矿税。分矿区税(按亩计征,由农商部征,亩税1.5-3角)、矿产税(由各省财政厅征,按价计税其率0.5%-1%)、统税(由财政部征,按价计税,其率5%)

?7、印花税。此为北洋政府所开之新税,1913年始征于北京,系对商事、产权转移等行为所书之凭证征税。征法为在凭证之上贴花,故名。课税对象包括发货票、字据、公司股票、汇票、毕业证书,甚至还有报税单、戏票等,终因滥印滥贴而被视为苛税。

?8、通行税。亦是北洋时期于1913年开征之新税,对铁路和水上运输工具载运货物和旅客,按运费和客票价格征收之通行税。

?9、杂税。北洋时期,凡人凡物俱有捐税。如广东之猪捐、牛捐、鹅捐,甚至女子出嫁要纳出阁捐;奉天有乐户捐、桥捐、菜园捐等

?10、赋税管理。民国成立,改清末度支部为财政部,财政部由此始。下设之赋税司主管田赋和税收。又设盐务署总管全国盐务。1913年,财政部还首次划分国家税和地方税。田赋、盐税、关税、统捐、厘金、矿税、契税、牙税、当税、酒税、茶税、渔业税等皆属中央管理之国家税;田赋附加、商税、牲畜税、粮米捐、杂货捐、屠捐等属地方税。并将新设印花税、继承税、营业税、所得税、纸币发行税等。此乃中国税收管理体制史上第一次。然当时中央并无能力驾驭地方,此种分税于1914年6月取消。

?1915采用专款制,至1917年共有烟酒税、烟酒附加税、烟酒牌照税、契税、牙税、矿税等化为中央专款。1923年再次划分国地两税。国税有:所得税、矿税、营业税(烟酒牌照、牙税、当税)、关税、盐税、烟酒税、茶税、出产税、销场税、印花税、继承税、运输税等;省税有田赋、房屋税、宅地税、牲畜税、屠宰税、谷米税、契税等。

十一、国民政府时期的赋税

?国民政府时期经历了抗战、国内解放战争等变故,故赋税变换亦较快。

?1、田赋。1928年,国民政府将田赋划归地方,各省依土地贫瘠划等定税率,按亩征收。税目包括地丁、漕粮、租课等,亦分夏秋两次征收。交纳统一折征银元,1935年后改征法币。抗战期间,改征实。1941年,因大片国土沦陷,致税收体系紊乱,田赋遂改中央税。田赋附加在田赋划归地方前只有省附加、县附加和征收费三项,但划地方之后各种附加、摊派就失控,致税额增加至几倍几十倍不等。?1938年,为应付军需,在征实基础之上再实行粮食征购,即公购余粮,并以粮食库券、法币和美元储蓄券的形式支付。此外,尚有粮食征借,实为预征。1934年,为解决土地产权转移后田赋紊乱的情况,明定田赋推收通则,即田赋随土地产权的转移而相应转移。但因田赋归地方,此法收效不大。?2、地价税和土地增值税。地价税是按土地价格所征之税,税率按土地等级从10??到100??不等,1942年后采用累进税制。土地增值税是对现行地价减原定地价之增值部分所征之税。此两税之开征需以整理土地和核定地价为条件,故只在上海、杭州、广州等少数地方征。

?3、国民政府成立之后,立即划分了中央税和地方税。中央各税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内容。抗战之前包括关、盐、统。抗战之时因主要税区

沦陷,三大税锐减,国民政府一方面举办直接税,将统税扩为货物税,另一方面将盐税改为专卖和加征战时附加,并将田赋归于中央税。抗战结束之后,关、盐、直接税和货物税成为四大支柱。

?①关税,1929年,中国关税恢复自主,但以裁撤厘金和常关税为条件。

?②民国成立之后,盐的产销以引票,即专商来垄断。1931年,国民政府制定新盐法,废除了专商制,盐税收入有了较大增长。1942年起,对食盐停止征税,实行食盐专卖。

③统税,1928年创行,是对卷烟、麦粉、棉纱、火柴、水泥等产品所征的货物出厂税,是为补充废除厘金的损失开征的新税。清末一些省份其实已将厘金的多次征收合并为一次征收,称为统捐。

④货物税,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失地陷城,致税收大减,于是于1939年将统税与烟酒税合并,扩大为货物税。

?⑤直接税,直接对纳税人的收入或其财产价值征收。1940年设立直接税处,并先后开征所得税、利得税、印花税、遗产税和营业税。所得税,1914年制定所得税条例,1936年开征。征收范围包括:营利事业所得,采全额累进制;薪金所得,超额累进;证券存款,比例税制;财产租赁所得,超额累进;一时所得,全额累进。

?过分利得税,1939年开征,凡公司、商号、个人其资本在2000元以上的营利事业,其利得额超过资本额20%者,财产租赁之利得超过其财产价额15%者,除课所得税,再按六级超额累进加征10%-50%过分利得。遗产税,1939年拟定《遗产税暂行条例》,次年七月实施,以遗产继承人或受遗赠人为纳税人。印花税,参酌北洋时期旧法,修订成《印花税暂行条例》。营业税,原属地方税,1942年划归中央直接税体系。?地方各税,主要有田赋、契税、营业税、房捐、船捐5项。营业税,1928年裁厘后,为解决地方收入特开征营业税,1931年开征。可选择按营业收入额、资本额及纯收益为标准征收。1942年之后划归中央税。屠宰税,开征始自1915年,1931年并入营业税,限对猪牛羊三种牲畜,从量征收。1941年后划为消费税,从价征收。营业牌照税,1935年其被划为县税,对凡经营戏园、酒馆、旅馆、球房、牙帖、当户等征收。使用牌照税,即1935前各地之船捐、车捐,属县级税。凡使用公共道路的车、船、肩舆等一律向所在县市缴纳使用牌照税,从量定额。契税,此时其包括正税、附加和验契费。

?验契费始收于1912年,验契后换发新契纸,并收费用0.5--2元左右。1941年契税划入中央税,附加仍为地方税。房捐,地方税,对出租者征收全年租金之20%,对自用者征其房屋现值的3%,但可有部分免税。筵席及娱乐税,1935年划为行为取缔税,1941年改此名。筵席税对日常饮食不征,税率不得超万分之十。娱乐税

税率不得超30%。苛捐杂税,1928年财政体制,并无明确县级财政的收支范围,地方所需经费皆由县财政自行筹集,由此地方增加了各种附加、杂捐和摊派等等。

如关店需纳歇业费,婚嫁需交新婚捐等。此外,为应付战时需要,抗战期间还实行了专卖和统购统销制度。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购销标的的区别。

?4、税收管理体制。1928年,第一次全国财政会议确定了中央和省两级体制。国家税有盐税、海关税、常关税、烟酒税、厘金、印花税、渔业税等等。地方税有田赋、契税、牙税、当税、屠宰税、船捐、房捐等等,两极体制偏重于中央集权,县市财政更成了附庸,导致了县市财政的混乱;1935年,颁行财政收支系统法,县市财政独立于省财政另成一级,但直至1939年才有了较明确的收入范围:田赋附加、中央划拨的印花税三成、房捐、屠宰税等。1942年,为适应战时需要,划分国家和自治县两极体制,国家财政包括了中央与省两部分。

?1946年又改为中央、省、县三级体制。中央税有:所得税、遗产税、印花税、关税、货物税、盐税、院辖市营业税的30%、土地税(院辖市的40%,省县市的30%)等;省税有:营业税的50%、土地税的20%、契税附加;院辖市税:营业税的70%、土地税的60%、契税、遗产税的15%(中央划)、房捐、屠宰税、营业牌照税、筵席及娱乐税等;县市税有:房捐、屠宰税、营业牌照税、使用牌照税、筵席及娱乐税、遗产税的30%、营业税的50%(省划)、土地税的50%、契税等。

十二、1949—1978年的赋税

?这29年间,中国税制建设历程坎坷。刚解放时,除立即取消一些杂苛和反动项目外,其他暂沿用旧税法。1950年1月30号,考虑到尚存在多种经济成分,政务院发布《关于统一全国税政的决定》和《全国税政实施要则》,规定全国一共设立14种税收,即货物税、工商业税(包括依营业额计征的营业税和依所得额计征的所得税两个部分)、盐税、关税、薪给报酬所得税、存款利息所得税、印花税、遗产税、交易税、屠宰税、房产税、地产税、特种消费行为税和使用牌照税。除了上述税种以外的其他税种,由省、市或者大行政区根据习惯拟定办法,报经大行政区或者中央批准以后征收(当时有农业税、牧业税、契税等)。

?在执行中,税制做了一些调整,例如,增加契税、船舶吨税和文化娱乐税为全国性税种,将房产税和地产税合并为城市房地产税,将特种消费行为税并入文化娱乐税和营业税,将使用牌照税确定为车船使用牌照税,试行商品流通税。薪给报酬所得税和遗产税始终没有开征。1953年又试行了商品流通税,它是以原来征收货物税的部分商品为对象,并合并了该部分对象所征的货物税、营业税及附加、印花税、棉纱统销税和棉花交易税后形成的。

?1958年,中国进行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二次大规模的税制改革,其主要内容是简化工商税制,试行工商统一税,甚至一度在城市国营企业

试行?°税利合一?±,在农村人民公社试行?°财政包干?±,试行结果表明,没有了强制性的税收,财政收入得不到保障,也造成了企业核算和产品价格上的许多矛盾。农村也出现了财政包而不干的问题,被迫于1959年取消。

?至此,中国的税制有:工商统一税(合并对工商企业征收的商品流通税、货物税、营业税和印花税后形成)、盐税、关税、工商所得税、利息所得税(59年停征)、城市房地产税和车船使用牌照税(此两税只对个人、外侨、房地产管理部门征收)、契税(50年代中期后基本停征)、船舶吨税、屠宰税、牲畜交易税、文化娱乐税(66年停征)、农业税和牧业税等14种。

?文革期间多数地区采取合并税种、简并税目税率的作法,按企业原交纳的工商统一税及附加、城市房地产税、车船使用牌照税等税款总和,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例得出一个平均税率,以后纳税就以此为标准税率,直接乘以流转额得出。不分税种,不分税目税率,不再执行税法规定。1973年税制进行了第三次大的改革,核心是简化工商税制。

?增加了工商税(将企业原交纳的工商统一税及附加、城市房地产税、车船使用牌照税、盐税和屠宰税等合并而成)和集市交易税(62年开征,针对农村集贸市场),取消了利息所得税和文化娱乐税(因为文娱活动性质发生了变化,已是党的宣传工作的一部分)。国营企业只需交纳工商税,集体企业只需交纳工商税和工商所得税,农业生产只需交农业税或牧业税,个人交纳几乎为零。总的来看,这段时期由于受极左思潮和苏联经济理论的影响,中国税制建设受到了极大干扰,税制被片面简化,大大缩小了税收在经济中的作用。

十三、1978—1993年的税制改革

?这一时期是税制建设的恢复期。从1978年底,就提出了包括开征国营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设想。并为贯彻对外开放,决定先解决对外征税的问题。从1980-1981年间,五届人大先后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同时明确,对中外合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外国人继续征收工商统一税、城市房地产税和车船使用牌照税,大体形成了一套涉外税收制度。

?1983年,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试行国营企业?°利改税?±,这突破了国家只能从国有企业取得利润而不能征税的禁区,是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的历史性转变。84年10月起由在全国实施?°利改税?±第二步和工商税制的全面改革,发布了关于征收国营企业所得税、国营企业调节税、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盐税、资源税等税收法规。

?以后几年又陆续发布了个人收入调节税、国营企业奖金税、车船使用税、固定资

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筵席税等法规。直到1993年,共有37个税种(即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工商统一税、燃油特别税、特别消费税、关税、国营企业所得税、国营企业调节税、集体企业所得税、私营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国营企业奖金税、集体企业奖金税、事业单位奖金税、国营企业工资调节税、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契税、资源税、盐税、车船使用税、车船使用牌照税、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屠宰税、筵席税、牲畜交易税、集市交易税、农业税和牧业税)。

十四、1994年的税制改革

?1、全面改革了流转税,实行了以比较规范的以增值税为主体、消费税、营业税并行的内外统一的流转税制;

?2、改革了企业所得税制,将过去对国营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分别征收的多种所得税合并为统一的企业说得税;

?3、改革了个人所得税,将过去对外国人征收的个人所得税、对国人征收的个人收入调节税和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合并为统一的个人所得税;

?4、扩大了资源税的征税范围,开征了土地增值税,取消了盐税、奖金税、集市交易税,屠宰税和筵席税的管理权下放地方。

财政史论文

一、两税法产生的背景 (一)均田制的瓦解使以身丁为本的租庸调制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唐朝以前的赋役制度——租庸调制,是建立在均田制和国家牢牢掌握丁男与户数的基础上。 “田有租,户有调,身有庸”是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但是,到唐中朝后期,土地兼并 加剧,土地向各类地主、官僚手中集聚,国家控制的土地越来越少,这样就难以维持对农 民的授田了,均田制遭到破坏。现存唐代户籍也证明,从武则天到唐玄宗时期,农民授田 的数额越来越严重不足,如齐州多半户均有田30亩,江西彭泽,一户不过10亩、5亩。 “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的现象非常严重。 (二)土地兼并的不断发展 租庸调制的本质是官府向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授田,保证农民的基本生活以缓和社会矛盾。 体现轻徭薄赋和为民制产的精神。同时把农民牢牢控制在土地上。统治者方便向剥削农民 租税和徭役。封建小农经济的不稳定性决定了小农对抗风险的能力差,官府的赋税压力和 自然灾害的偶然性家具小农的困难,明君盛世小农们还能勉强维持生活,遇到昏庸的皇帝 或者不好的年成,农民们就会破产。豪强趁机兼并土地。小农失去土地却依然要承担原有 的赋税差役责任,小农大量逃亡,形成恶性循环。 (三)传统赋税地位受到新型赋税的冲击 按农田面积征收的赋税和按贫富等级征收的户税逐渐重要起来,到天宝年间,户税钱达二 百余万贯,地税粟谷达一千二百四十余万左右,在政府收入中的比重和传统的赋税比重大 约相等,极大地冲击了传统赋税的地位。 (四)安史之乱激化了社会矛盾 安史之乱时期南方相对稳定。北方大量人口为了逃避战乱向南迁徙,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 二次大人口南移,改变了原有的人口分布格局,加大了征税的难度;唐政府忙于战争放松 了对户籍制度的监管,大量人口乘机投靠佛门寺院封建势力,逃避租税,使得纳税总额大 大减少;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减弱,地方独立性大大加强,个地方纷纷用各种名目摊派, 赋税制度非常混乱。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江南地区出现袁晁、方清、陈庄等人的武装起义, 极大地动摇了唐朝的统治秩序,推动了附属制度的改革。 两税法产生条件 第一为防止客户避税在开元时增括籍外逃户以使他们同主户一样纳税两税法则以法令形式规定不论主户客户一律按规定缴纳各税 第二户税征收问题春秋鲁国初税亩以后几经变迁或税丁或税户隋及唐初以人丁为本。唐初的户税地税以及均田制的先贫后富原则都充分考虑到按民户土地资产情况而定 第三安史之乱发生后为保证军国所需面对因土地变易人口转移而导致租庸调制难以继续推行肃代两朝先后用第五琦刘晏对赋税制度进行改革 两税法起始时间 建中元年从杨炎提出改革旧的赋税制度的建议德宗在正月改元时宣布改革税法五日下文批准两税法的原则精神到二月朝廷有关部门按照德宗旨意拟定出全部方案从而完成了由建议-原则批准-制定条例-颁布实施这一全过程 两税法的具体内容 据<旧唐书杨炎传》记载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人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中丁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

论中国古代专卖制度和商品经济的关系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究评述 陈明光 (厦门大学历史系 福建厦门 361005) 财政问题在中国传统史学中一贯受到重视,先秦诸子关于富国强兵、节用、薄赋敛等议论就是针对财政问题而发的。自《史记?平准书》、《汉书?食货志》以来,有关古代财政活动的记载更是史不绝书,从而构成传统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为20世纪中国学者研究财政史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的学术史大体可划分为三大阶段加以评述。 第一阶段是20年代至40年代末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 从20世纪20年代起,中国传统史学开始向近代史学转变,这种学术演变的时代特征在财政史领域同样有鲜明反映,即不少学者在继承发扬传统史学方法,注重传世文献的考据,辨析制度条文内容的同时,有意识地借助近代西方的经济学和财政学的理论,对中国财政史(包括古代财政史)做出一些不同于《汉书?食货志》、《通典》、《文献通考》等传统典志的编纂、阐释和 评论,撰写了一些通史体裁或断代体裁的财政史论著,如胡钧《中国财政史讲义》 (商务印书馆,1920年)、徐式庄《中国财政史略》(商务印书馆,1926年)、常乃德《中国财政制度史》 (上海世界书局,1930年)、刘秉麟《中国财政小史》(商务印书馆,1933年)、杨志濂《中国财政史辑要》十册 (无锡大公图书馆,1936年)、鞠清远《唐代财政史》(商务印书馆,1940年)、刘不同《中国财政 史》 (大东书局,1948年)等。同时,专题研究和理财人物研究也取得不少成果,特别是田赋史。抗日战争爆发前后,国民政府出于财政体制改革以及战时经济的需要,进行田赋整理、田赋征实和其他财政制度的变革,因此有些学者本着为现实提供历史借鉴的意图,对长期成为古代财 政收入支柱的田赋制度予以较多关注,如万国鼎《中国田赋史》(正中书局,1933年)、刘道元 《两宋田赋制度》(上海大学文学院,1933年)、徐士圭《中国田赋史略》 (商务印书馆,1935年)、陈登原《中国田赋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吴兆莘《中国税制史》 (商务印书馆,1937年)等,尽管内容有详略,识见有深浅,均属有一定影响的专著。程滨遗等编纂的《田赋会要》第二篇《田赋史》上册和马大英等编纂的《田赋会要》第三篇《田赋史》下册(正中书局,1934年),是一套按编纂者的观点“铺叙史实,推究因果”的资料性著作,上自夏商周,下及清末民国初,“就历代田赋沿革,为系统叙述,并作史料整理为主。其诸赋役设施,凡与田赋有关者亦触类引及,以 求明备”(《 弁言》)。层面较多,视角亦广,观点平实,在当时堪称详悉。不过,此期从事财政史研究的学者尚少,专题研究以汉、唐、宋、明等朝代为主,选题较狭小,征引资料多据习见的传世文献。特别是由于缺乏断代史研究和专题研究的厚实基础,刊行的中国财政通史著作大多还谈不上能对古代财政史作整体性研究和规律性探讨。 不过,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此期有些论著无论选题或是阐述都颇具开拓性。例如,胡钧9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究评述

中国文化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中國文化史期末考試題 班級座號姓名: 範圍:中國文化史全冊 一?單一選擇題:(40題,每題1分) 1.自印刷術發明以後,雕版刻印經典皆採用印刷用標準字體,使用達千餘年至今不變,請問這種漢字的書 體是(A)小篆(B)隸書(C)楷書(D)草書。 2.十九世紀末,田賦在清政府財政收入中比例大為下降,而關稅,釐金,鹽稅三項收入大增,佔財政收入 百分之六十。請問關稅大增應始自於何時?(A)康熙年間(B)雍正年間(C)乾隆年間(D)光緒年間。 3.西晉的「世兵制」為了確保兵源,士兵及其眷屬均納入軍戶中,與民戶分離,並且世代為兵。請問歷代 兵制中與「世兵制」規定最吻合的是:(A)唐朝府兵制(B)中唐募兵制(C)宋代禁兵(D)明代衛所制4.隋及唐初「山東」及「關隴」世族勢力仍強,哪一事件之後,世族衣冠蕩然無存,宗族力量大為萎縮? (A)武后刻意催折(B)科舉的盛行(C)安史之亂(D)黃巢之亂。 5.後漢書記載:「光武皇帝搵數世之失權,忿彊臣之竊命,矯枉過直,政不任下,雖置三公,事歸臺閣。自 此以來,三公之職,備員而已。」這種「人治色彩」濃厚,又破壞體制的作為是始自何時?(A)漢高祖(B)呂后(C)漢武帝(D)王莽。 6.金屬貨幣出現後,銅錢長期以來皆為中國之主要貨幣,但何時卻因銅錢缺乏,而出現何種新品?(A)王 莽時,廢五銖錢(B)唐憲宗時的飛錢(C)宋代發行紙幣(D)明清時發行銀碇。 7.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在山西省夏縣西陰村出土的蠶繭,此蠶繭經研究乃經過人工切割。其意義為何? (A)證明當時蠶已由人類養殖,並有相當數量(B)表示當時的鐵器文明相當發達(C)證明當時先民普遍穿著絲衣(D)證明西陰村為夏代文化遺址。 8.小說中「李四平時是篤實敬業的農民,日子倒也過的其樂融融。這日女兒巧嬌將遠嫁百里外的陳家,卻 因為被巡檢司盤查到沒有路引而送官嚴辦,一場喜事也因此耽擱了,讓張三後悔不已。」請問哪一制度實施後,李四就不會有此困擾了?(A)租庸調法(B)兩稅法(C)一條鞭法(D)攤丁入地。 9.在茶會上,一面討論茗品理論,一面以宜興紫砂茶壺品茗,小宗讚嘆道:『《茶經》問世以後,民間或官 方都很重視,歷代一再刊行,已有數種刻本。難怪名詩人梅堯臣會說:「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新茶。」』請問小宗應是哪一朝代的人?(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 10.飲食是傳統中國文化的內涵之一,除滿足口腹之慾外,下列哪一項食物展現中國文化出兼容並蓄的特質? (A)漢代以大豆製成豆腐(B)諸葛亮征南蠻時發明的饅頭(C)唐人發明的餛飩及餃子(D)漢代的燒餅及清代的薩其瑪。 11.明代中期以後,經濟發達的江南出現許多構築精巧的私家林園,奠下中國園林建築基礎的應是何時的中 國士人?又與何種學術思想有關?(A)兩漢時代,經學(B)魏晉南北朝,玄學(C)隋唐時代,佛學(D)宋元時代,理學。 12.漢族服飾由「上衣下裳」轉變為「上衣下褲」,男子從此在袍衫內多著褲,婦女除穿裙之外也喜歡穿褲, 這種風氣始自於何時?(A)漢代(B)魏晉南北朝(C)唐代(D)宋代。 13.小文想瞭解當代農業上精耕細作的理論與經驗,也想知道先秦雜家代表性著作,他應該閱讀哪一本著作? (A)呂氏春秋(B)管子(C)戰國策(D)漢書藝文志 14.古代中國以農立國,歷代農學著作甚豐,哪一本書中不但記載蕃薯、棉花等農作物的栽培方法,並收錄 如筒車、翻車農具資料,提出相關農政措施,是當代農政體系最完備的一本書?(A)賈思勰《齊民要術》(B)王禎《農書》(C)徐光啟《農政全書》(D)氾勝之《氾勝之書》。 15.中國傳統觀念中,人可以與天相感通,經由體驗而加以認識,即所謂「盡心知性以知天」顯現傳統中國 文化哪一特色?(A)強調人的尊嚴(B)重視家庭倫理(C)注重以人文本的人文精神(D)注重內心修養。 16.近代中國在追求富強的過程中,「商務」、「商戰」、「招商」等重商思想流行,當代學者薛福成指出:「論 一國之貧富強弱,必以商務為衡。」學者王韜也強調:「今日中國欲至西人而自強,亦莫如由商務始;欲商務興旺,莫如設立商務局始。」請問這一思潮何時開始在社會上廣為流行?(A)鴉片戰爭(B)英法聯軍(C)甲午戰爭(D)八國聯軍 17.蘇轍上書言:「金飾之取人,送文書,習課程,未有不可為吏者。若求知不難,而得之甚樂,是以群起而

中国财政史读后感

中国财政史课案 田赋(一)——税收结构 本章先是选择了一个县的税收规章进行论述,并且探索其复杂的渊源。 其次,略述主要的地区差异 再次,是正赋和役的合并,它是一个导致情况复杂的根本性因素,并且也是明朝财政史上的一个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随后是对剩余的一般性的税收名目的解释。 第一节:税收结构的复杂性 复杂性的概述 以顺德县为例,顺德县的税收负担太重(据县志记载),纳税人被分为了较高和较低的两个等级,然而,纳税大户到底占有多少最初曾是官田的土地,这个却无法确定。同样,纳税小户对他们的土地是否拥有清晰地产权,也是很不确定的,这样一来,缺失的官租就由所有的新注册的民田田主所共同分摊。但是由新田主承担官产流失的决定,不可避免的受到了批评。 于是又进行了税收评估的新规则,但是这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进。因为明代任何时候都没有将白银作为官方的标准,国家仍然以粮食的石数作为基本的财政单位,为了保持帝国的财政体制的统一性,地方的政府也就是如法炮制。 顺德县有7项主要的役,都全部或者部分的按照土田来征收。并且通过三种渠道来征收平银。其目的是是税收有更加广泛的基础。 均平银用于支付知县每年的办公费用开支,并且取代了一部分的分里甲正役,另外,徭役也吸收了人头税和财产税的特点。 另外,在工部的监管下,该县还要办纳上供的物料。 这样,单一的税收方案,却能够衍生出大量的复杂的附加税费。 税收体制的根本问题,不是因为税率过高,也不是因为税收的立法缺乏平等性的条款,而是因为这些容易受到反对的特征很少存在。这个体制的缺陷就在于税收明细表的复杂性。复杂性的原因 1. 在导致税收结构的复杂性的因素上,农耕方式是不应该被忽视的。税收法规为了照顾到小的纳税户,税率不得不固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 2. 田赋的评估单位亩很小,但是支付单位却过大。 3. 收税总是缺乏整体性的。 4. 税收结构不能取得所期待的的简化,是因为它服务于多种的原则和多种的目的。 5. 县志在列出了税率之后,又给出了精确的计算方法。 6.不以白银作为标准和完全的改折。(货币体制的特性) 7. 在地方税收改革的方面,遇到了很多的阻力。阻力可能来自于当地的乡绅。 8.税制原则的差异 9.没有运用银行手段来管理公共资金。 10.中央政府无法进行普遍性的改革。 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财政体制的问题,更是一个政治而后社会制度的问题。 第二节:区域性差异 长江三角洲:

中国财政史论文--唐帝国的富强之路

唐帝国的富强之路 [摘要] 唐代是中国财经演进的高峰,持续领先于同时代人类社会,达到了农业财经文明所能达到的巅峰。从财经历史角度上刨开纷繁复杂的历史表象,看清唐帝国无与伦比富强的财经方面原因。 [关键词]唐帝国财经史富强 [正文] 中国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三个朝代分别是商、汉、唐。商最初是一个部落,善游牧和经商,在被周推翻之后,部落中相当多的族民重操旧业,开始经商,以至此以后在中国,凡是从事贸易买卖工作的人士都被称作“商人”;秦汉时期,中国形成统一的中华民族,故当代多数中国人被称为“汉族”;唐是世界性影响最为广泛的帝国,所以海外华人聚居区被称为“唐人街”。唐宋时期是中国财经演进的高峰,持续领先于同时代人类社会,达到了农业财经文明所能达到的巅峰。 唐宋时期大约为公元600年至公元1300年,之前有隋,之后有元。有唐之时,亚欧大陆上形成东西方三国鼎立的局势,欧洲的法兰的王国、中亚的阿拉伯帝国和东亚的唐帝国三分天下,是当时最强盛的三大文明。唐代的历史成就是财经实力的进步和社会管理手段成熟的结果。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最具备世界性影响的时期,“大唐盛世”实至名归,迄今仍引起中国人的自豪情怀。 然而唐朝为什么这么富强?财经历史最大的特征,是可以帮助人们看清历史的所以然,看清纷繁复杂的各种历史表象之下蕴含的驱动力和发展脉络。正如财经的优势使秦始皇统一六国成为历史的必然,是并且必然是财经的发达,才能成就唐帝国无与伦比的富强。 唐初年间,为了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朝廷开始全面实行均田制度。制度的核心在于,编户齐民的青壮年劳动力,每人可从政府“受田百亩”,其中20亩为“永业田”,可以作为遗产由子孙继承,另外80亩为“口分田”,受田者终生耕种,死后由官府收回,另行划拨。均田制以这种规定为常态,再根据劳动能力的不同在授田数额上予以区别对待,工商业者授田为“良丁之半”,老人或残疾者授田数额为40亩,寡妻妾以及道士、和尚授田为30亩,等等。 与均田制相匹配的是同时施行的租庸调法,这是唐代政府最主要的“理财方式”。唐代赋役主要是按丁征派的:每丁每年要交粟二石,曰“租”;交纳绢或其他丝织品二丈、棉三两,或交纳布二丈三尺、麻三斤,曰“调”;丁男每年要为国家服徭役二旬,如不服役,每日折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曰“庸”。出现自然灾害之时,上述实物和劳动义务可以酌情减免。 均田制和租用调制的施行,意味着唐代普通的农户在土地国有制的背景下,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生产要素的使用权,土地由个人承包,相应的,承包人要承担缴纳地租和赋税的义务,地租是谷物,赋税则以纺织品实物和劳务方式体现。于是,只要政府的租税数额还算合理,财政政策比较稳健,每个农户就都能获得一定数量的剩余劳动产品。均田制这种生产要素的收益分配模式兼顾了土地投入和劳动投入者,可称之为“交够国家的,剩下就是自己的”,它促进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实现了生产效率。 大约从唐代均田制时期开始,“男丁重要”成为中国人相当牢固的财经观念,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3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尚书》中 关于原始初民模仿动物而歌唱的记载是( ) A.贲如,皤如,白马翰如 B.士刲羊,无血 C.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D.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阀 2.《诗经·七月》是( ) A.爱情诗 B.战争诗 C.农事诗 D.怨刺诗 3.《春秋》的编纂体例是( ) A.国别体 B.纪传体 C.编年体 D.纪事本末体 4.《左传》的风格特色是( ) A.佶屈聱牙 B.情韵并美 C.辩丽恣肆 D.质朴平实 5.下列寓言出自《战国策》的是( ) A.处女遇盗 B.郢书燕读 C.刻舟求剑 D.狡兔三窟 6.《九章》大多数作品的体式是( ) A.论体 B.赋体 C.骚体 D.七体 7.晁错主张劝农务本的名篇,一篇是《守边劝农疏》,另一篇是( ) A.《论贵粟疏》 B.《论积贮疏》 C.《至言》 D.《陈政事疏》 8.造成《汉书》、《史记》写作思想和特色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作者的思想差异和具体写作环境的不同 B.作者对历史著作性质功能的认识不同 C.作者具有“颂世”和“刺世”的不同主张 D.作者对历史著作“实录”标准的认识不同 9.最早以“赋”作为文体名称的作品是( ) A.《高唐赋》 B.《吊屈原赋》 C.《柳赋》 D.《赋篇》 10.东汉赋体文学创作的发展趋势是( ) A.由骚体赋向大赋转变 B.由小赋向京都赋转变 C.由大赋向抒情小赋转变 D.由大赋向骚体赋转变 11.在《乐府诗集》的以下类目中,保存两汉乐府民歌最多的是( ) A.《鼓吹曲辞》 B.《杂曲歌辞》 C.《相和歌辞》 D.《杂歌谣辞》 12.最早载录《古诗十九首》的古代典籍是( ) A.《玉台新咏》 B.《文选》 C.《乐府诗集》 D.《古诗纪》 13.曹植诗歌创作中成就最高的诗体是( ) A.四言诗 B.五言诗 C.七言诗 D.杂言诗14.正始诗人阮籍最著名的诗作是( ) A.咏怀诗B.幽愤诗C.拟古诗D.悼亡诗 15.西晋诗风的特点是( ) A.沉痛委曲,意蕴深沉 B.梗概多气,志深笔长 C.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D.结藻清英,流韵绮靡 1、C 2、C 3、C 4、B 5、D 6、C 7、A 8、A 9、D 10、C 11、C 12、B 13、B 14、A 15、D 16.刘琨诗歌的风格是( ) A.笔力雄迈,文典以怨 B.英雄失路,万绪悲凉 C.坎土禀咏怀,彪炳可玩 D.平淡自然,韵味醇厚 17.晋代诗人郭璞最著名的诗作类型是( ) A.咏史诗 B.游仙诗 C.玄言诗 D.田园诗

(完整版)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化---归纳相当完整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1)赋税制度的沿革 ①春秋初税亩 从春秋末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它承认私田合法,这就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②秦汉赋税:编户制度 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是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负担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徭役、兵役。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但汉朝田租轻而人头税重。两汉赋税制的主要内容是“租”和“赋”两项。租是土地征收的税额,赋以丁计,包括算赋、口赋。算赋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口赋是专对儿童征收的人头税。 影响:A汉代统治者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B加剧了土地兼并,引发了阶级矛盾和社会危机;C少地或无地的农民为逃避难以负担的赋役,或托庇豪门,加强了豪强地主的势力,或沦为流民,成为社会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D大量的编户齐民从政府的户籍中消失。加剧了国家的财政危机。 ③隋唐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开始实行于隋朝,唐朝进一步加以完善。 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建统治 指导思想:轻徭薄赋 内容: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庸是纳绢代役(指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隋有年龄限制,唐无年龄限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特征:“庸”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作用:A以庸代役,一方面农业生产时间较有保证,另一方面劳动者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劳动积极性也相应提高。B农民负担相对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唐前期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历时一百年繁荣局面的出现,正是实行租庸调制和均田制的结果。同时也促使开垦荒地;C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巩固了府兵制。D由租调制到租庸调制的转变,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④唐中后期两税法。 原因:唐朝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手里无地可分,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唐德宗即位后,宰相杨炎建议改革赋税制度。建中元年(780年)唐朝政府颁布两税令,实施两税法。 目的: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增加税收,改行两税法。 内容:A课税对象:由过去的主户扩大到客户,并对商人重新规定税率。客户纳税,反映了其地位由非法到合法的变化及其人身依附关系的相对减轻。 B征课内容:将各种名目的赋税统一并到户税和地税这两税中。 C课税标准: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D征课时间:分为夏秋两季,相对集中并节省了征收时间。 F征课原则:“量出以制入。”两税法提出,国家根据财政支出确立每年全国总税额,然后摊派各地征收。这种量出为入的原则可以说是创我国预算原则之先。特点:以资产和土地的多少作为纳税标准,即以资产税取代自战国以来的人丁税。

中国历代赋税制度

汉代赋税制度 汉初还有所谓“口赋”,也就是人“人头税”。这是专指对7岁至14岁未成年人所征赋税。原规定:不分男女,每人每年缴纳“口赋”20钱。汉武帝时,将起征年限改为3岁,20钱改为23钱。汉元帝时,又将起征年限改为7岁。 汉代还有所谓“算赋”,这是对成年人年征“人头税”。高祖四年(前203)开始征收,凡年15以上至56岁,不分男女,每人每年征112钱,谓之“一算”。对于商人与奴婢则加倍征收。 汉代由于采取“轻徭薄赋”和“与民休息”政策,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经过70余年经营,神州大地出现了所谓“文景之治”盛世。《史记·平准书》中对此有极为生动描述:“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这是中国历史上值得大书篇章。 曹魏赋税制度 据《三国志·魏志·武帝记》记载,曹魏赋税制度是:“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郡国守相,明检察之,无令强民有所隐藏,而弱民兼赋也。”曹魏赋税制度,与汉代比较有两个特点:(1)汉代土地税是按土地收获量分成征收,如“什伍税一”、“三十税一”等。而曹魏土地税则是按亩计算,亩收四升。(2)汉代户口税是按人口征收钱币,而曹魏户口税是按户出绢二匹、绵二斤,也就是将征收钱币改为征收实物。 西晋“户调法” 南朝赋税制度 南朝宋齐赋税制度,大体上沿袭东晋成例,采用“户调法”,即按户征收赋税,民户缴纳调粟和调布。由于南朝产麻多,桑蚕少,民间织布多,织绢少,所以改征调布。丁男调布绢各二丈、丝三两、绵八两、禄绢八尺、禄绵三两二分、租米五石、禄米二石。丁女减半。 南朝梁陈户调法与宋齐不同,宋齐是按民户资产定租调,而梁陈则是按人丁定租调。 南朝除了正常户调田租两税以外,还有许多杂税和杂调。 北朝赋税制度

中国财政史1

夏商到国民政府财政支出演变 ——吴茂坤 摘要:随着王朝的变迁和更替,统治者越来越感觉到一个国家的财政的重要性,合理的运用支配财政支出,将会决定一个国家的存亡,从古至今,从夏商到国民政府的财政支出,大多数统治者都是在皇室支出和军费支出方面比较大,加大了国家的税负的负担,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灾难,对于皇室支出,统治者大多数都是特别挥霍,大型建造宫殿,给人民带了税收负担,没有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因此,我们应该适当的合理的运用,尽量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增加自己的国力。 关键词官俸支出军费支出祭祀支出其他支出皇室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费支出

前言 自国家成立以来,中国经历了奴隶社会阶段、封建社会阶段、半殖民半封建社会阶段、新民主主义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五种社会阶段,我国的财政也在慢慢的发生改变,财政是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伴随国家的发展而发展,依着经济的运行而政治时局的动荡而波动的古老的历史范畴。财政的运行有时候会带来国家的昌盛、人民的富庶、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从夏商西周时期到国民政府崩溃时期,我国的财政支出总类不是特别多。但是总体来说财政支出不是相当合理,主演侧重于军费支出和皇室支出等。造成国家的消亡和建立,不断循环,给人民带来了灾难。然而,在此期间,统治者也不断的改善,使得财政向国家有利的方向变动,改变国家的国力。 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支出 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支出主要开支有: 祭祀支出:国家用于祭祀天地、山川、鬼神、祖先等所消耗的费用。 《左传》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①。说明祭祀支出在奴隶社会的国家财 政支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军事支出:国家用于装备军队和军事战争方面的费用,夏商西周三代的军事行动是比较频繁的。 王室支出:夏商西周三代的王室开支范围很广,除宫殿建筑外,还包括王室的膳食、衣服、丧葬、恩赐、宴会、玩好、游猎等费用。 俸禄支出:国家支付给官吏用以维持生活的经费。夏商西周三代,俸禄寓于在一宗法关系为纽带的诸侯分封制中,各级贵族被授予了土地,就可以土地上的收入作为自己的禄食,分地就相当于分禄,即所谓分田制禄。 公共工程建设支出:夏商西周时期存在着大量的公共工程建设支出。 其他支出:还有包括宾客招待、会盟受猎、教育和社会救济等项支出。 如西周规定,凡逢外国宾客访见时,司关、宗伯、司里、司徒、司空司寇、虞人、甸人等各级官吏分别负责招待住宿膳食,供备粮草车马等事宜。 ①《左传》之“成功十三年三月条“

中国近代史论文 清政府的对外赔款数额和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清政府的对外赔款数额和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众所周知,由于1840年后清政府在对外战争中屡战屡败,被迫签订大量丧权辱国的条约,并根据条约对外支付大量战争赔款。这些赔款到底数量有多少?后来是怎样赔付的?最终赔付了多少?对中国产生了什么恶劣的影响? 一.历次战争后清政府的对外赔款数额 (1)第一次鸦片战争赔款,含《广州和约》规定的赎城费600万银元,英国商馆损失费62372银元;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的鸦片烟价600万银元、商欠300万银元、军费1200万银元。 (2)第二次鸦片战争赔款关平银1600万两,含中英《北京条约》中规定的英军军费银600万两、商亏银200万两;中法《北京条约》中规定的法军军费银700万两、商亏及抚恤费银100万两。 (3)1874年琉球事件赔款①库平银50万两,含中日《北京专条》中规定的日本修道筑房费40万两、抚恤费10万两。 (4)1876年马嘉理事件赔款②关平银20万两,含中英《烟台条约》中规定的军费、商欠、抚恤费。 (5)1881年伊犁事件赔款900万银卢布,含中俄《改订条约》中规定的军费、商亏、抚恤费。 (6)1895年甲午战争赔款库平银23150万两,含中日《马关条约》中规定的军费2亿两、威海卫驻军费150万两;《辽南条约》中规定的赎辽费3000万两。 (7)1901年庚子赔款,含《辛丑各国和约》中规定的偿付诸国赔款关平银4.5亿两;地方赔款16886708两。 (8)1906年拉萨事件赔款,含中英《续订藏印条约》中规定的250万银卢比。 以上共计八大笔。 二.近代中国主要战争赔款的实际支付情况 (1)第一次鸦片战争赔款。在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全部赔款于4年内分做7次全部偿清,“倘有按期未能交足之数,则酌定每年每百元加息五元”。结果,清政府在1842―1845年如期偿付了这笔赔款。 (2)甲午战争赔款。在中日《马关条约》中,规定2亿两军费分8次交清,第1次5000万两于批约后6个月内交清,第二次5000万两于批约后12个月内交清,其余分6次交清,自第2年起每年交一次。条约还规定,“第一次赔款交清后,未经交完之款应按年加每百抽五之息”,“如从条约批准互换之日起,3年之内,能全数清还,除将已付利息或两年半,或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一、赋税制度的沿革夏商周实行贡赋制度,这是赋税制的雏形。 ①春秋初税亩从春秋末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它承认私田合法,这就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②秦汉赋税:编户制度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是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负担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徭役、兵役。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但汉朝田租轻而人头税重。两汉赋税制的主要内容是“租”和“赋”两项。租是土地征收的税额,赋以丁计,包括算赋、口赋。算赋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口赋是专对儿童征收的人头税。 影响:A汉代统治者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B加剧了土地兼并,引发了阶级矛盾和社会危机;C少地或无地的农民为逃避难以负担的赋役,或托庇豪门,加强了

豪强地主的势力,或沦为流民,成为社会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D大量的编户齐民从政府的户籍中消失。加剧了国家的财政危机。 ③隋唐租庸调制租庸调制开始实行于隋朝,唐朝进一步加以完善。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建统治指导思想:轻徭薄赋 内容: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庸是纳绢代役(指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隋有年龄限制,唐无年龄限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特征:“庸”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作用: A、以庸代役,一方面农业生产时间较有保证,另一方面劳动者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劳动积极性也相应提高。B、农民负担相对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唐前期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历时一百年繁荣局面的出现,正是实行租庸调制和均田制的结果。同时也促使开垦荒地;C、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巩固了府兵制。D、由租调制到租庸调制的转变,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1、赋税制度的沿革 ①春秋初税亩 从春秋末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它承认私田合法,这就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②秦汉赋税:编户制度 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是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负担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徭役、兵役。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但汉朝田租轻而人头税重。两汉赋税制的主要内容是租”和赋”两项。租是土地征收的税额,赋以丁计,包括算赋、口赋。算赋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口赋是专对儿童征收的人头税。 影响:A汉代统治者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B加剧了土地兼并,引发了阶级矛盾和社会 危机;C少地或无地的农民为逃避难以负担的赋役,或托庇豪门,加强了豪强地主的势力,或沦为流民,成为社会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D大量的编户齐民从政府的户籍中消失。加剧了国家的财政危机。 ③隋唐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开始实行于隋朝,唐朝进一步加以完善。 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建统治 指导思想:轻徭薄赋 内容: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庸是纳绢 代役(指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隋有年龄限制,唐无年龄限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特征:庸”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作用:A、以庸代役,一方面农业生产时间较有保证,另一方面劳动者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劳动积极性也相应提高。B、农民负担相对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唐前期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历时一百年繁荣局面的出现,正是实行租庸调制和均田制的结果。同时也促使开垦荒地;C、保障了政府赋税 收入,巩固了府兵制。D、由租调制到租庸调制的转变,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有利于圭寸建经济的发展。 ④唐中后期两税法。 原因:唐朝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手里无地可分,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 家财政收入减少。唐德宗即位后,宰相杨炎建议改革赋税制度。建中元年(780年)唐朝政府颁布两税令,实 施两税法。 目的: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增加税收,改行两税法。 内容:A、课税对象:由过去的主户扩大到客户,并对商人重新规定税率。客户纳税,反映了其地位由非法到合法的变化及其人身依附关系的相对减轻。 B、征课内容:将各种名目的赋税统一并到户税和地税这两税中。 C、课税标准: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 D、征课时间:分为夏秋两季,相对集中并节省了征收时间。 E、征课原则:量岀以制入。”两税法提岀,国家根据财政支岀确立每年全国总税额,然后摊派各地征收。这种量岀为入的原则可以说是创我国预算原则之先。 特点:以资产和土地的多少作为纳税标准,即以资产税取代自战国以来的人丁税。这次改革的基本精神是改税丁

中国财政史知识点总结资料讲解

1、财政是社会经济与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 3、奴隶社会:财政是实现国家职能的重要经济支柱,对国家政权的巩固和发展有着重 要的意义,(1)促进国家政权的巩固(2)维护奴隶主阶级王室生活和百官俸禄需求(3)维护宗法统治(4)促进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安定 4、“贡”法:夏代,每人授50亩,交10%(即5亩)收获物 5、“助”法:商代630亩分为9份,中间一份为公田,8人共同耕,收获物归国家 6、助与贡相比:(1)50亩到70亩,青铜器,生产力提高(2)税率提高,相当于10% 变为11% 7、 8、“彻”法:900亩分9块耕种,收获时划10%作为税物归国家。打破公田与私田 9、彻与助相比:(1)70亩到100亩,劳动生产水平提高(2)不再强调保留公田,有 利于经济发展。总:劳役地租转向实物地租,为春秋时期改革打下基础 10、 11、春秋:齐国:公元前658年,相地而衰征,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 鲁国:公元前594年,初税亩,实行履亩而税的初税亩税率为1/5。开辟新税源,使财政收入增加,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了奴隶制财税制度向封建财税制度演变 12、战国:魏国:公元前406年,魏文侯任用李悝改革,尽地力之教,平籴法 楚国:公元前390年,楚悼王任用吴起改革

秦国:公元前356,公元前350,秦孝公两次用商鞅变法(1)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垦荒(2)奖励军功,废除贵族世禄制(3)鼓励分居立业,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业(4)废井田,开阡陌(5)统一度量衡 13、秦汉:秦:田租,口赋 14、 15、西汉:汉初:轻田租重人税(促进了农业生产,经济繁荣,财政收入充裕。消极 的,加剧了土地兼并,地权集中,土地占有关系开始不均衡;为逃税,百姓脱籍)汉武帝:盐铁专卖,盐:民制官营(公元前119年)铁:垄断铁业的生产和流通(公元前117年)。均输平准:均输局,平准机构(平衡物价)。工商杂税:钱税(公元前119年):车船税(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 16、汉武帝时期财税改革的评价:积极(1)充实国家财政,增强国力,巩固中央政 权,为抗击匈奴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统一币制,稳定货币流通秩序,对汉代的经济稳定和发展有不可否认的积极意义。消极(1)盐铁专卖下存在质量价格问题,不能满足百姓需求,还加重了百姓的负担(2)缗钱税,车船税造成社会财富多用于消耗而非储存,商品供应紧张物价上涨。 17、 18、曹魏:屯田制和租调制(公元204年),魏王曹操,田租(每亩四升谷),户调(绢 二匹,棉二斤)意义:(1)按比例变为定量收,减轻负担,生产积极性(2)按丁口变为按户征收,鼓励人口繁衍,增加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3)货币税改为实物税,适应币值不稳的战时需要,免去农民在以物换钱时受到盘剥。(4)曹魏财税改革标志着中国财政史进入了新阶段。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

全国2004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课程代码:00537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沈从文《长河》中的女性形象是(C)。 A.翠翠 B.贞贞 C.夭夭 D.香香 2.以《抗战文艺》为会刊的社团是(B)。 A.“左联” B.“文协” C.中国诗歌会 D.九叶诗派 3.《平民文学》一文的作者是(C)。 A.陈独秀 B.胡适 C.周作人 D.刘半农 4.晚清文坛“诗界革命”的代表人物是(B)。 A.梁启超 B.黄遵宪 C.裘廷梁 D.谭嗣同 5.“鸳鸯蝴蝶派”通常又称(D)。 A.“才子佳人”派 B.言情派 C.游戏消遣派 D.“礼拜六”派 6.郭沫若的自叙传小说是(B)。 A.《瓶》 B.《漂流三部曲》 C.《爱情三部曲》 D.《南冠草》 7.二十年代中期与冰心齐名的“闺秀派”女作家是(D)。 A.庐隐 B.凌叔华 C.苏雪林 D.白薇 8.巴金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D)。 A.《还魂草》 B.《火》第三部 C.《第四病室》 D.《寒夜》 9.“汉园三诗人”得名于(A)。 A.三位诗人合出的一部诗集名《汉园集》 B.三位诗人共同的书斋名“汉园” C.三位诗人经常在名为“汉园”的公园里聚会吟诗 D.三位诗人都来自“汉园”地区 10.《毁灭》是朱自清的一部(A)。 A.抒情长诗 B.叙事长诗 C.抒情散文 D.写景散文 11.吕纬甫这一人物,出自鲁迅小说(C)。 A.《风波》 B.《离婚》 C.《在酒楼上》 D.《孤独者》 12.鲁迅收入《野草》一集中,为纪念“三?一八”惨案而作的文章是(B)。 A.《淡淡的血痕中》 B.《纪念刘和珍君》 C.《为了忘却的纪念》 D.《铸剑》 13.《猫城记》是(B)。 A.老舍的童话体小说 B.老舍的寓言体小说 C.张天翼的童话故事 D.张天翼的讽刺小说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及规律

古代中国王朝建立和维护统治有两个重要支柱:一是钱,二是兵。赋税是国家财政(“钱”)的重要来源,也是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是为维护国家机器运转而强制征收的。 中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主要包括: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其他杂税。 一、赋税制度的沿革 1.夏商周贡赋制度: 贡赋是土贡与军赋的合称。中国历代王朝规定臣民和藩属向君主进献的珍贵土特产品称作贡;赋原为军赋,即臣民向君主缴纳的军车、军马等军用物品,君主再给与回赏。夏商周三代分封制度下,受封者要向国君缴纳贡赋,这是赋税制度的雏形。 2.春秋初税亩 内容:春秋末期,铁犁牛耕技术使用,贵族驱使奴隶在井田(“公田”)之外开垦“私田”,收获私有,致“井田”日渐荒芜,诸侯国财政锐减。为解决财政困难,齐国管仲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纳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作用:春秋“税制改革”承认私田合法,从而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有利小农经济的发展,是社会转型的重要因素。 3.秦汉赋税:编户制度 内容: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发徭役、兵役,称“编户齐民”。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负担主要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即人头税,算赋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口赋是未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徭役、兵役。“人丁”是征税的依据,虽然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但汉朝田租轻而重人头税,因此,即使在“文景之治”这样的盛世时期,农民的负担依然沉重。 影响:汉代统治者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但加剧了土地兼并,引发了严重的社会矛盾;少地或无地的农民为逃避沉重的赋役负担,或托庇豪门,加强了豪强地主的势力,或沦为流民,成为社会动荡的重要因素。大量的编户齐民从政府的户籍中消失,加剧了国家的财政危机。 4.北魏租调制: 内容: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在均田制下,受田农民每年必须向国家缴纳定量的租(田租,缴纳谷物)、调(户税,纳布或帛),服劳役和兵役。

汉代财政管理试析(1)

汉代财政管理试析 汉代的财政管理的研究应当始自二十世纪初期,正如徐式圭言:当时“理财之学,古无专书。其散见子史诸篇者,大都零缣片锦,竟绪茫然。”1但是在近代西方经济学说的影响下,一大批学者开始撰写财政史。汉代财政管理也在他们研究的范围之内。比如胡钧的《中国财政 史讲义》2、徐式圭的《中国财政史略》、常乃德《中国财政制度史》3、刘秉麟《中国财政小史》4、杨志濂《中国财政史辑要》5、刘不同《中国财政史》等。论文百事通他们利用文献并结合近代财政学理论,对汉代的上计制度,财政管理机构,会计制度以及财政监督等方面都 做了论述,初步确立了秦汉财政管理研究的一些范围。在这种学术背 景下,秦汉财政管理方面的研究开始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现了一批研究汉代财政管理的论著,其中以马 大英和周伯棣等学者的研究成果最为突出。马大英在《汉代财政史》 第二十四章即“财务行政与上计吏”中分别对“会计年度”、“财政 官署与行政”、“调度”、“上计吏”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 认为汉代的会计年度承秦制,十月制是会计年度,随着汉武帝改革历制,会计年度也发生改变。因此上计吏的汇报时间不再是十月了。其实,就会计年度而言,武帝改革后仍然实行的是“计断九月”6。又, 汉代的会计制度还有许多其它的内容,比如会计凭证、会计报告、会 计审核项目等,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研究。关于汉代财政官署问题,马先生认为汉代实行的是中央、郡、县三级管理体制,但是江陵凤凰 山汉简证明:乡里也有财政支出权限。因此从财政学上讲乡也是一级 财政7。上计吏是研究汉代财政管理的重要问题,马先生对上计吏的任务、职责以及上计的重要性做了介绍,提出了很多可资借鉴的观点。 另外,赵云旗的《中国古代财政管理研究》对整个古代的生财、用财 的管理措施进行了概括性的论述8。 周伯棣对汉代财政管理也有专论。他从两个方面阐述了汉代的财政管 理问题:第一,公私财政的划分;其次,预算会计制度。他说,公私 财政划分的创始及其办法,在秦汉以前,国家财政与领主私人的财政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以记言为主,所载史事起于周穆王,终于鲁悼公。 2、郭茂倩《》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十二大类。 3、南北朝作家把经、史、诸子划在文学之外,又区分文学范围内的作品为“有韵”的“文”和____。 4、被誉为“七绝圣手”的唐代诗人是____。 5、杜甫诗歌风格多样,但为历来所公认的主要风格是“____”。 6、在韩孟诗派中,以瘦硬奇警为诗风特点,直接影响宋代江西诗派的重要诗人是____。 7、北宋后期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是____。 8、元杂剧一般是一本_____折。 9、公安派提出的主要主张是“_____,____”。 10、晚清道、咸时期,与龚自珍齐名的作家是____。 二、单项选择题。从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番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诗经》中的风、雅、颂是按()来划分的。 ①不同的地域②不同的时期③音乐的性质④篇幅的长短 2、“兼爱”是() ①孔子的中心思想②墨子的中心思想③孟子的中心思想④庄子的中心思想 3、()是西汉作家王褒所写的咏物赋。 ①《鹦鹉赋》②《洞萧赋》③《归田赋》④《芜城赋》 4、(因故缺失) 5、《文心雕龙》所说“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指的是() ①斑固②张衡③左恩④庾信 6,提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这一著名观点的作家是() ①李白②杜甫③韩愈④白居易 7、韦庄写有一首涉及黄巢起义的长篇叙事诗,题目叫做() ①《秦中吟》②《秦妇吟》③《古离别》④《乌衣巷》 8、在晚唐诗人中,专攻近体而使律诗通俗化的是() ①杜牧②李商隐③温庭筠④杜荀鹤 9、被后人评为“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的北宋作家是() ①晏殊②欧阳修③柳永④张先 10、提出“以适用为本”的文学主张,诗文创作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文学家是() ①苏舜钦②王安石③苏洵④苏轼 11、在元散曲作家中,()是成就最高、最有影响的一家。 ①关汉卿②白朴③马致远④张可久 12、反对前后七子拟古主义最有力的文学流派是() ①唐宋派②竟陵派③公安派④茶陵诗派 13、李渔的戏曲理论,见于所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