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课后练习答案1

心理学课后练习答案1
心理学课后练习答案1

(原创)《心理学》自考教材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概论(p3-20)

▲1、什么是心理学?

答: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或者为: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科学心理学何时诞生?他以什么事件为标志?

答:科学心理学于19世纪后期诞生。

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感觉。这一行动使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他标志着科学心理学诞生。

3、简述心理学各流派的主要观点与特征。

答:(1)构造主义心理学:主要研究意识的结构,认为意识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基本的要素,把心理分解成这样的一些基本元素后,再逐一找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就可以达到理解心理实质的目的;这一学派强调内省方法,认为了解人们的直接经验,要靠被试者自己对经验的观察和描述。创始人及代表人物是冯特及其学生铁钦纳。

(2)机能主义心理学:强调研究意识的功能;他们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工作不应局限在实验室内,还要考虑人是如何调整行为以适应环境不断提出的要求。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

(3)行为主义心理学:坚持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可以用“刺激-反应公式(S-R)”表示。否认心理、意识,强调行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使用客观研究方法,广泛应用于工厂、学校和医院。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和斯金纳。(4)格式塔心理学:也称完形心理学。研究内容主要是意识体验,著名论点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指出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心理、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着重在知觉的层次上研究如何认识事物。重视心理学实验,研究结果在当时很有影响,尤其是有关知觉的一些实验结果,称为格式塔知觉规律,至今在心理学中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创始人有:德国的魏太默、考夫卡、苛勒等。

(5)精神分析学派:主要是试图用各种方法发现和揭示病人在下意识中存在的问题。认为人除了有意识的活动——即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活动,还有无意识活动。精神分析的方法至今在精神病患者的治疗中仍然继续使用,而且其理论对人格、动机等心理学的研究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

(6)人本主义心理学:注重人的独特性,主张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人们都有一种指向个人成长的基本需要。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社会性特点,给人的心理本质做出了新的描绘,为心理治疗领域孕育了一条创新的人本主义路线和方法。它主要是理论上的推测,运用的是一种思辨的方法,不能用实验来加以证明。代表是美国的马斯洛和罗杰斯。

(7)认知心理学:他不是由某个心理学家反对当时流行的某个流派而独立提出来的一套理论体系,而是在很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吸取各派的合理成分,兼收并蓄并加以发展。指出心理学不只要研究行为,也要研究作为行为基础的内部心理活动规律。代表人物: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美国心理学家奈瑟。

▲4、简述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答:按照心理学的性质可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另一类是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心理学的理论领域:(1)实验与认知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是借助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科学

心理学发展初期的那些传统核心课题,如感觉、知觉、学习和情绪等。

认知心理学与实验心理学相近,致力于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如记忆、推理、信息加工、语言、问题解决、决策和创造性活动。

(2)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际间的行为和社会力量对行为的控制和影响。

人格心理学研究个人独特的心理特征和个体行为的稳定性特征,同时有探讨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和对人格特征进行测量、评估和培养。

(3)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一般以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人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不同心理特点。

(4)心理测量学。心理测量指对行为和能力的测量,通常用心理测验的方法进行。

(5)生理心理学。研究遗传因素对行为的影响。以及大脑、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生物化学因素等生理功能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1)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涉及对心理障碍者的评估、诊断和治疗,同时涉及轻度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处理,主要包括面谈、实施心理测量和提供集体或个人的心理治疗。

咨询心理学与临床心理学相近,主要区别在于它面对的心理障碍者的症状较轻,不仅是做出诊断,相对的更具有指导方面的意义,如家庭咨询、职业指导。

(2)教育与学校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其工作在于研究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规律,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改进师资培训和学业考试,并推动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创造力等。

学校心理学。对在学校中学习困难、适应困难或某种问题行为的学生进行诊断和辅导,并协助家长和教师解决与学校有关的问题。

(3)工业与组织心理学。主要在工业、企业和组织机构里发挥作用,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协调关系,人力资源合理利用。

(4)广告与消费心理学。广告心理学研究如何把产品信息传达给群众,以更好的引起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消费心理学以社会大众的消费行为为研究对象,考察消费动机、购买行为以及影响和促进消费行为的各种因素。

(5)法律与犯罪心理学。主要研究司法程序中的犯罪动机、犯罪行为以及犯罪证据的可靠性等。

▲5、简述心理学各种方法的主要特点。

答: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观察法、测量法、实验法和调查法。他们的特点分别是:

观察法: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做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优点:(1)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2)保持了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不足点:(1)实验者只能消极的等待预期的行为出现,观察的结果很难重复;(2)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还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测量法: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1)可以进行多方面的研究。A、了解个体或团体的心理特征;B、探讨心理特征与外界因素的关系;C、比较不同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心理差异。

(2)测验过程必须遵循统一的标准,测验的内容必须具备适应性和科学性。

(3)种类繁多,任何测验只具有特定的功能,适用于特定的群体。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1)研究时要考虑三类变量,第一,自变量,即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条件或实验条件。第二,因变量,即反应变量。第三,控制变量,即实验中除自变量外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

(2)实验法有两种,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优点是得到的资料比较切合实际;不足点是自然实验中由于实验情境不易控制,在许多情况下还需要由实验室实验来加以验证和补充。

实验室实验法:指在实验条件严格控制下,借助于专门的实验设备,引起和记录被试的心理现象。优点:可能获得较精确的研究结果;可以对实验结果反复验证。不足点:有一定的局限性。实验情境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意识到自己在接受实验,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

调查法: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方式。

问卷法:采用预先拟定好的问题表,由被试自行填写来搜集资料进行研究的方法。优点:可以同时搜集许多人的同类问题资料,节省人力物力;方式简单,可以邮寄。不足点:问卷回收率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被调查者有时可能不认真合作,问卷真实性受到影响。

谈话法:指研究者根据预先拟定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在面对面的一问一答中搜集资料,然后对群体的心理特点及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和推测。优点:不需要特殊条件和设备,比较容易掌握。不足点:访谈对象有限,被试可能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有可能影响到资料的真实性。

▲6、心理学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上有什么意义?

答:学习心理学的目的就是要了解人类的心理活动规律,把心理学知识直接用于实际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1)认识内外世界。学习心理学,可以加深人们对自身的了解。可以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做出某些行为,这些行为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心理活动,以及自己现在的个性、脾气等特征又是如何形成的等。

也可以把自己学到的心理活动规律运用到人际交往中,通过他人的行为推断其内在的心理活动,从而实现对外部世界的更准确的认知。

(2)调整和控制行为。我们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对自身和他人的行为进行预测和调整,也可以通过改变内在外在的因素实现对行为的调控,尽量消除不利因素,创设有利情境,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积极行为。

(3)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心理学分为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两大部分,理论心理学的知识大部分是以间接方式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而应用研究的各个分支在实际工作中则可以直接起作用。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p21-41)

1、请解释下述概念:意识、注意、生物节律、日节律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生物节律:人的心理活动也体现着周期性变化,如白天工作,夜晚睡觉,这是活动与休息的一日循环。这些节律称为生物节律。它是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它们的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日节律:在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它的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此外,还有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如血压、排尿、荷尔蒙分泌等。

▲2、意识有哪些不同的状态?这些状态与注意有什么关系?(22、26页)

答:意识本身具有不同的状态。分别如下:

(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在这个状态里,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地去完成一件事情。对工作的每一步都要经过构思,在做的过程中,不时检查是否接近了目标,

计划要不要修改等,是意识的第一状态。

(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有时人对自己的行为似乎有意识,但又不太清晰。自动化的意识状态是意识的第二种状态,它本身要求很少注意,并且不妨碍同时进行的其他活动。

(3)白日梦状态。是只包含很低水平的意识努力的意识状态,它介于主动的意识状态与睡眠中做梦二者之间。白日梦不是真正做梦,而是意识处于一种迷糊状态。是意识的第三种状态。

(4)睡眠状态。当人进入睡眠状态时,脑内神经细胞的电位仍然在变化着,只是出现了不同的波型。在睡眠的时候还是有意识活动的。是意识的第四种状态。

意识与注意的关系。注意与意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注意不等同于意识。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假如把人脑比喻为一台电视机,意识是它所包含的全部节目内容,而注意是对电视节目进行选择的过程。

其次,注意和意识密不可分。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的不同,显示了个体处在什么样的意识状态。

3、举例说明集中不同的注意在生活中起什么作用?(25、27页)

答:集中性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在一定方向上活动的强度或紧张程度。人在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时,注意指向的范围就缩小;指向的范围广泛而不集中时,则整个强度就降低。人的注意高度集中时,除了对目标物之外,对自己周围的其他事物就会变得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了。例如:医生在做复杂的外科手术时,他的注意高度集中在病人的病患部位和自己的手术动作上,排除了与手术无关的其他人和物。能有良好的随意注意,易于使医生的注意服从于当前的手术任务,这是积极的。

我们在教室里聚精会神地听课,突然从教室外闯进来一个人,这时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把视线指向他,不由自主地引起了对他的注意。这种注意的引起不是依靠意志的努力,而是由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决定的。这种不随意注意活动中,人的积极性水平较低,意识基本上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状态。

小孩子在家长的强迫下学习钢琴,刚开始不感兴趣,但迫于压力,不得不努力学习,渐渐地随着水平的提高,他体会到音乐的美感与演奏的成就感,不需要努力就可以自然而然地维持练习钢琴。这就是随意后注意,他既服从于当前的任务,又可以节省意志的努力,有利于完成长期的、持续性的任务。

▲4、睡眠可以划分为哪些不同的阶段?各阶段脑电波的特点如何?(31-32)

答:人在正常清醒状态时脑电波为β波,13-20cps ,频率快,振幅小。人的整个睡眠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过渡期,个体感到困倦、意识进入朦胧状态,持续1-7分钟,为α波8-12 cps,频率慢,振幅大;

第二阶段:轻睡期,持续10-25分钟,θ波4-7 cps,频率更慢;

第三、四阶段:沉睡期,用半小时才能达到此阶段,持续约半小时,δ波2-4 cps,振幅极大,梦游、梦呓和尿床等现象对发生在此阶段;

第五阶段:快速眼动睡眠(REM),呼吸心跳不规则,肌肉完全瘫痪,难唤醒,快速眼动。

再转为轻睡期,一夜4-6次循环。

▲5、失眠有哪些种类?(33-34页)

答:失眠可以分为四类:(1)情景性失眠:生活情境改变引起暂时性失眠。

(2)假性失眠:个体差异造成心理上的失眠感。

(3)失律性失眠:突然生活程序改变形成的暂时性失眠。

(4)药物性失眠:咖啡因导致精神兴奋,对安眠药物的依赖引起。表现:入睡困难,时睡

时醒,无法进入沉睡,容易惊醒,醒后难入睡。

▲6、催眠的原理是什么?它与睡眠有什么区别?(38-39)

答: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是在特殊环境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

催眠诱导:运用暗示性语言,对受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程序,引起人们被动放松,反应降低,注意范围变得狭窄,幻觉增强。

催眠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与睡眠状态不同。人的意识活动并未停止,只是变得恍惚不能自主。催眠状态下心理特征:(1)感觉麻痹;(2)感觉扭曲和幻觉:幻听,幻视在无刺激下。(3)解除抑制:不受任何约束。(4)对催眠经验记忆消失。

理论:(1)催眠是角色扮演。巴伯尔,斯潘诺斯;(2)催眠是意识的分离:希尔加德:两个层面同时进行,一层接受暗示后,经历的意识活动,性质可能是扭曲的。二层被掩蔽的,当时难以觉察的意识经验,性质较真实,又称隐蔽观察者。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p42-78)

1、请解释下述概念:感觉、感受性、感觉阈限、明适应、暗适应、知觉、社会知觉。

答:▲感觉:是人们从外部世界和身体内部获取信息的第一步。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它们转化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

▲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用来表明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感觉阈限: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是个临界值。是人感到某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绝对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感觉阈限越低,感受性越强,他们成反比。

差别感觉阈限:人们对两个刺激间最小差异的觉察能力。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

差别感受性: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

明适应:又称光适应,由暗处到亮处,眼适应过程,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

暗适应:从亮到暗,感受性逐渐增高的过程(棒体细胞功能,视紫红质的恢复。)(漂白过程产生明适应,还原产生暗适应)。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在感觉基础上产生,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社会知觉: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某个人或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过程。

▲2、视觉是如何产生的?(50页)

答:(1)光线通过角膜进入并经瞳孔调节使适量光线进入水晶体,经过眼肌调节曲度变化,适量光线聚集在眼球后部的视网膜上成像了。

(2)光能向神经活动的转换在网膜上实现,网膜是真正的感光机构。主要由①锥体细胞:集中在网膜中心(中央窝或黄斑)的一点上。专门反应光的波长(颜色),对光的强度反应差。②棒体细胞:离开黄斑向网膜边缘扩展。只对光的强度起反应,对微弱光线敏感,不能分辨颜色。

3、简述主要的色觉理论。(53页)

答:色觉理论:(1)三原色说:杨-黑理论,任何颜色都能由三种波长的纯光混合而产生。

三原色说能解释视觉感受器的活动。提出网膜上三种不同形态的锥体细胞对红,绿,蓝三种原色最敏感。但不能解释视觉现象。

视觉后像:当光刺激终止对感受器作用后,所引起的视觉并不立即消失,它会出现一个短暂的驻留,称正后像。

负后像:注视任一颜色后,都会在白色背景上看到与它相反的颜色出现。这是颜色对比现象。

(2)拮抗理论:也称四色说,黑林提出,眼对光反应的视觉基本单元是成对组织的,有红,绿,黄,蓝四种原色,加上黑白共三对,在光波影响下,起作用。每一对的两个要素作用相反,具有拮抗作用,表现是其中一个停止作用后,另一个激活,具有拮抗作用。

解释颜色互补现象:两种颜色的光波混合后出现灰色,这两种颜色互补称互补色。在视神经通路中途的神经结细胞发生。

▲4、基本听觉现象有哪些?听觉又是如何产生的?(56)

答:基本的听觉现象有:一是声音的属性(感觉特性):(1)音强:声音大小,由物理特性振幅(即振动大小)决定。

(2)音高:声音高低,由声波的频率决定(振动次数/每秒)。频率与波长成反比。频率与波长成反比。长波:指频率低的音。

(3)音色:混合音的复合程序与组成形式构成声音的质量特征。是人能区分同一音高的不同声源的同一音高的主要依据。

二是听觉的适应与疲劳:听觉的适应:所需时间短,恢复快,有选择性。对作用于耳的那一频率的声音发生适应。

听觉疲劳:声音长时间连续作用,引起听觉感受性显著降低,恢复慢。

对小部分频率的声音丧失听觉叫音隙。对较大部分声音丧失听觉叫音岛。完全丧失听觉叫失聪。

三是声音的混合与掩蔽:(1)强度差不大,频率接近,会听到两个声音频率的差数为频率声音起伏现象叫:拍音。

(2)强度相差大,只能感受其中较强的声音,叫:声音掩蔽。

掩蔽受频率和强度影响:低频音对高频音比高频音对低频音的掩蔽作用大。强度高覆盖频率范围大。

听觉的机制(产生):外耳廓收集声音,集中传到中耳鼓膜,通过鼓膜振动将声音传到中耳的三块小骨(锤骨,砧骨,镫骨),通过它们将振动集中,送到卵圆窗的小薄膜后进入内耳。声波通过蜗牛壳中液体,作用于蜗牛壳内基底膜,基底膜上的毛细胞与听神经联系起来将声音传至大脑。毛细胞的物理形态变化不同,改变了神经细胞的电活动,传向大脑的就是带有对声波的频率和振幅编码的信号,从而形成具有音高、音强的声音听觉。

5、知觉有那些特征?(61页)

答:知觉的特性:(1)知觉的整体性: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是知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首先依赖于刺激物的结构,即刺激物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

格式塔原则(知觉组织原则):人能自动地把刺激组成整体,由刺激本身的内在特性决定。其规律如下:

①接近性:距离上相近的物体、听觉和时间上接近的声音,易被知觉组织在一起。

②相似性:凡物理属性(强度,大小,形状,颜色等)相近的物体,易被组织在一起。

③连续性:具有连续性或共同运动方向的刺激易被看成一个整体。

④封闭性:人们倾向于将缺损轮廓加以补充使知觉成为一个完整的封闭图形。

⑤良好图形:具有简明,对称性的客体易被知觉。

知觉整体性不仅与对象本身的特性有关,还取决于个体的知识经验和主观状态。

(2)知觉的选择性:根据当前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特征。

选择因素:强度大,色彩鲜明,具有活动性的客体。及简明、对称、规律性的组合规律。与注意的选择性有关。注意选择性的规律,是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规律。

(3)知觉的理解性:需要以过去的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做出

最佳解释,说明。

知觉有初步的概括性。

(4)知觉的恒常性:在刺激变化的情况下把事物知觉成稳定不变的整体。

①大小恒常性:大小知觉是由网像大小与知觉距离二者共同决定的。

②形状恒常性:对物体形状的知觉不因它在网膜上投影的变化而变化。与距离知觉有关,包含同一物体远端近端之差。

③颜色恒常性:不同照明条件下,同一物品反射到你眼中的光变化,但颜色看起来未变。它与经验有关,知觉判断与背景有关。

6、深度知觉、运动知觉、时间知觉的产生各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66-72页)

答:深度知觉(距离知觉):能把二维的视网像解释为三维世界。其产生由一定线索(刺激物的特征和视觉系统本身的特性)引起。

(1)来自刺激方面的深度线索(视觉刺激)

①大小:产生网像大的物品知觉解释近。②视野中的高度:视野中远处物品位置高。③遮挡:远物被近物遮挡,部分被遮挡就成一个好的深度线索。④线性透视:两条直线越接近,表示距离越远。⑤纹理变化:近处纹理清楚,远处模糊。⑥光照与阴影:光线多自高处向下照射,阴影与光照的位置成了深度知觉线索。

(2)来自视觉线索本身的深度线索

①最重要的是来自眼肌的调节和幅合

调节:眼在注视物体时,为使进眼内的光线聚集在网膜上,调整水晶体曲度的活动。

幅合:在双眼注视一个物体时,为使网像同时落在两个网膜的中央,两条视线必须向注视点集中,这时操纵眼球的肌肉活动称幅合。

②双眼视差:由于两眼位置不同,同一物体投射到两眼的图像是有差异的,距离越远差异越小,是大脑把两个不同的信息结合起来使人知觉到一个具有深度的立体。

听觉中也存在,声音进入两耳的时间差。

运动知觉:人在知觉事物时可从运动中获得更多的信息。有些知觉靠运动获取物体特性。

(1)和深度知觉一样有一个将二维的图像向三维经验做解释的过程。逼近现象。

(2)一个人在环境中活动时,不仅网膜上的视觉流水样不断移位,同时还伴有前庭与触觉发生。

时间知觉:时间是物质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表现。时间知觉正是对这一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应。

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1)感觉通道的性质。在判断时间的精确性方面,听觉最好,触觉其次,视觉较差。

(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同一时间内,发生事件数量多,性质复杂,把时间估计得短;事件数量少,性质简单,把时间估计得长。

(3)个体的兴趣和情绪:感兴趣,时间过的快,出现时间低估计;期待某事物时觉得时间过得慢。

▲7、简述社会认知过程中信息整合的特点。(74页)

答:信息的整合过程:完成信息搜集、选择后,人将信息放在一起,对被知觉者进行判断和推测,以便形成关于人和事的完整印象。整合方式很独特。

①首因和近因效应(美,卢钦斯)

首因效应: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近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信息重现的顺序会对认知产生影响。近因一般不如首因明显,普遍。

个性特点也影响首因、近因的发生。心理开放、灵活的人容易受近因效应影响。心理稳定的人容易受首因效应影响。

②晕轮效应: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它品质的现象。

如果认知对象标明好,他就被好的光圈笼罩,并赋予一切好的品质。

戴恩的研究说明,当人们对认知对象的外表魅力产生好、坏感后,就会对其它品质或特点进行信息整合,笼罩上好的、坏的晕轮。

③社会刻板效应:当人们采用较为固定的看法去识别一个具体人,对他进行判断,推测,概括时,就可能出现误差,这就是刻板效应。

社会刻板印象: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社会刻板印象是对社会群体最简单最经济的认识,有利对某一群人概括、了解。易形成“先入为主”的偏见,造成社会认识偏差,阻碍交往。

形成原因:

(1)认知者总希望根据较少信息做出全面推论。

(2)每一群体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目标,因而同一群体中个体会有相似之处。

(3)接触机会的限制,通过间接方式得到信息形成了刻板印象。难改变。

(4)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刻板常与人们利益或价值发生关系,还可快速补充社会认知过程的缺失信息。

(5)自然环境,文化背景的影响等。

作用:帮助人提取信息,加快信息加工速度,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填补社会认识者所需的信息。

但:造成社会知觉中的以偏概全,固着反应模式,使社会知觉出现偏差。

8、讨论晕轮效应在教育过程中的不良影响。(76页)

答:晕轮效应: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它品质的现象。

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好,他就被好的光圈笼罩,并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反之,则赋予一切坏的品质。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品行评价不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是受学生的外貌、衣着、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影响,就不能公正的对待学生,给教育带来负面影响。

第四章记忆与学习(79页)

1、请解释下述概念: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图式、学习。(104)

▲记忆: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感觉记忆(感觉寄存器或瞬间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直接印象。

▲短时记忆(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在感觉记忆中经过编码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后加以复述,可继续保存。信息在短时记忆中只保持20-30秒。

▲长时记忆: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

图式:通过几种组织方式,人的各种知识经验就在长时记忆中,构成一个比较稳定的网络,在心理学中称为图式。图式是一种心理网络结构,它表示是各种知识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对记忆有重要影响。

▲学习: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2、记忆包括哪些基本过程?(80页)

答:记忆包括三个基本过程:(1)编码:是记忆的第一个基本过程,把来自感官的信息变成记忆系统能够接收和使用的形式。需要注意的参与。注意对记忆有重要影响,编码强弱直接影响着记忆的长短。强烈的情绪体验会加强记忆效果。

(2)保持(储存):已经编码的信息必须在头脑中得到保存,在一定时间后才可能被提取。

(3)提取:保存在记忆中的信息,只有提取出来加以应用,才是有意义的。提取表现方式:回忆和再认。

▲3、如何对记忆进行分类?(82页)

答:可以对记忆如下分类:(1)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陈述性记忆:处理陈述性知识,即事实类信息,包括字词、定义、人名、时间、事件、概念和观念。可以用言语表达。

程序性记忆(技能记忆):记忆程序性知识,如怎样做事情或如何掌握技能。

(2)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20世纪80年代后期,托尔文将陈述性记忆进一步区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情景记忆:对个人亲身经历过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或情景的记忆。

语义记忆:对字词、概念、规律和公式等各种概括化知识的记忆,它与一般的特定事件没有什么联系。

4、简述记忆的三种储存模型。(84页)

答:记忆的三存储模型: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1)感觉记忆(感觉寄存器或瞬间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直接印象。

存储形式就是视觉表象和声音表象,称视象和声象。

如不被注意或编码,就会自动消退。选择性注意控制着什么信息将得到进一步加工,将心理资源集中于刺激域中的一部分,并传递到短时记忆。

(2)短时记忆(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

感觉记忆中经过编码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20-30秒)后加以复述,可继续保存。

短时记忆中储存的是正在使用的信息,在心理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短时记忆扮演着意识的角色,使我们知道自己正接收着什么及正做些什么。

其次,短时记忆使我们能够将许多来自感觉的信息加以整合构成完整的图像。

①编码的形式:以声音代码的形式储存。

②储存的容量:容量有限,平均数量为7。单位为组块,组块指人们最熟悉的认知单元,是人们通过对刺激的不断编码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组合。

③储存的持久性:信息的保持时间有限,如不复述就会消失。

复述是使信息保存的必要条件,对信息的短时保持乃至长时储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保持性复述:一遍遍地重复识记材料。

精细复述:将识记的材料与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建立起联系。

(3)长时记忆: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

①编码形式:语义代码、视觉代码。

②储存模型:记忆并不是信息的被动接收与保存,它的储存是一个对信息的建构过程。

语义网络:包含了表征各种概念的节点和彼此相联系的连线,连线的长短代表着联系的密切程度。

扩散激活:依据语义网络,当你想到一个单词的时候,很容易地想起与之有联系的其他各词,这个过程在理论上叫扩散激活。

通过组织,人的各种知识经验就在长时记忆中,构成一个比较稳定的网络,在心理学中

称为图式。

图式是一种心理网络结构,它表示是各种知识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对记忆有重要影响。

图式中的一般性知识极大地影响着信息的回忆效果。

5、长时记忆是如何储存与建构的?(88页)

答:长时记忆: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

①编码形式:

语义代码:人们更多的对一般意义或观念编码,而不去记事物的特定细节。

视觉代码:人们也将视觉表象编入长时记忆。学龄儿童具有遗觉象(照片式记忆)。

②储存模型:记忆并不是信息的被动接收与保存,它的储存是一个对信息的建构

过程。

首先,记忆对信息有归类表现;然后组织为语义网络并通过扩散激活;最后构成

图式。

语义网络:按照信息的共同特征构成一个多层次的概念体系,包含了表征各种概念的节点和彼此相联系的连线,连线的长短代表着联系的密切程度。

扩散激活:依据语义网络,当你想到一个单词的时候,很容易地想起与之有联系的其他各词,这个过程在理论上叫扩散激活。

通过组织,人的各种知识经验就在长时记忆中,构成一个比较稳定的网络,在心理学中称为图式。图式是一种心理网络结构,它表示是各种知识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对记忆有重要影响。图式中的一般性知识极大地影响着信息的回忆效果。

总之,人们利用现有的知识组织新的信息,并将新的信息和原有的图式结合起来,不断地建构和发展着庞大而有序的记忆系统。

6、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有哪些条件?(90页)

答:短时记忆(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

感觉记忆中经过编码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20-30秒)后进一步加工,再从这里进入可以长久保存的长时记忆;若加以复述,可继续保存。

短时记忆中储存的是正在使用的信息,在心理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短时记忆扮演着意识的角色,使我们知道自己正接收着什么及正做些什么。

其次,短时记忆使我们能够将许多来自感觉的信息加以整合构成完整的图像。

然后,短时记忆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起着暂时寄存器的作用。

最后,短时记忆保存着当前的策略和意愿。

①编码的形式:以声音代码的形式储存。

②储存的容量:容量有限,平均数量为7。单位为组块。组块是人们最熟悉的认知单元,是人们通过对刺激的不断编码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组合。

③储存的持久性:信息的保持时间有限,如不复述就会消失。

复述:使信息保存的必要条件,对信息的短时保持乃至长时储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保持性复述:一遍遍地重复识记材料。

精细复述:将识记的材料与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建立起联系。

▲7、为什么会遗忘?影响遗忘的因素有哪些?(94页)

答:遗忘的原因:(1)消退: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到最后消退的结果。

(2)干扰: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主要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

前摄干扰:已学过的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

倒摄干扰: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遗忘主要由干扰造成。归因于某种形式的提取失败。信息间在记忆中

的联系依然存在,被干扰所破坏的仅仅是提取信息的能力。

信息的提取需要借助于特殊的提取线索,线索对提取的有效性主要依赖:

(1)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长时记忆中,信息经常是以语义方式组织的,因此,与信息意义紧密联系的线索往往更有利于信息的提取。

(2)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环境上相似性有助于或有碍于记忆的现象叫情境依存性记忆。学习时的内在心理状态也会被编入长时记忆,作提取线索,叫状态依存性记忆。

(3)情绪的作用:个人情绪状态和学习内容的匹配也影响记忆。情绪对记忆的影响强度取决于情绪类型、强度和要记的信息内容。积极比消极更有利记忆,强烈的情绪体验能导致异常生动、详细的持久性记忆。

▲8、举例说明你常用的记忆术。(96)

答:记忆术:有效提高记忆中编码和提取能力的特殊技术。

提高记忆方法:

1.地点法(位置法):一种传统的记忆术。将一组熟悉的地点与要记的东西之间建立起联系,主要利用视觉表象,以地点位置作为以后的提取线索。

2.韵律法:对一些纯语言的材料,最明显有效的记忆方法靠韵律去记忆内容,也称口决法。

3.记笔记:思考比书写更重要。对所听到的内容进行思考,找出各种材料间的关联,清晰准确地总结主要的观点和例证。

9、简述学习的过程与分类。(99)

答:学习: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美国心理学家梅耶提出一种简化的学习过程模式:新信息(刺激)被学习者注意后,进入短时记忆,同时激活的长时记忆中的相关信息也进入短时记忆。新旧信息相互作用,产生新的意义并储存于长时记忆系统,或者产生外在的反应。

学习分类:

按学习方式划分:(1)接受学习:将别人的经验变为自己的经验,所学习的内容是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形式通过传授者传授的,无需自己去独立发现。

(2)发现学习:在缺乏经验传授的条件下,个体自己去独立发现、创造经验的过程。

(3)意义学习:学习者利用原有经验进行新的学习,理解新的信息。

(4)机械学习:在缺乏某种先前经验的情况下,靠死记硬背进行学习。

按学习内容划分:(1)知识学习: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表征,可表现为概念、命题、图式等不同形式,分别标志着对事物反映的不同广度与深度。

(2)技能学习:通过学习而形成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有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3)社会规范的学习:把外在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的内化过程。包含认识,执行,情感体验。

▲10、学习与记忆有什么关系?(不一定准确)

答:记忆和学习在我们生活、工作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记忆是我们学习、行动和生存的基础;个体要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潜能,最关键的解决之道就是学习。学习与记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如果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就可以增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如果记忆运用好了,我们的学习也会轻松许多。如,一些学习过的材料无法回忆或者再认出来,实际上这些东西的记忆痕迹在头脑中没有完全消失,通过再学习用很少的时间又能恢复记忆;旧的学习痕迹对重新学习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在遗忘未发生前通过复习来避免遗忘,策略如下:一是复习策略:

(1)复习时间:及时、系统、有效的复习。学习结束后5-10分钟,阅读后表述所学内

容。学习当天晚或结束的第二天,重读,以自己的语言描述。一星期后。一月后。半年后。连续的集中复习时间加以分散,中间穿插短暂的休息。

(2)复习次数:过度学习:恰能背诵某一材料后再进行适当次数的重复学习。过度学习程度达50%时效果较好。超过会引起疲劳,注意分散甚至厌烦情绪。

(3)复习方法:尝试背诵法,即阅读与背诵相结合。调动多种感官共同进行记忆,眼,口,耳,手,心到,多种形式的编码和多通道的联系增加信息的储存和提取途径,记忆的效果增强。

主要目的:用于信息的长时记忆,使信息在头脑中牢固保持。只有理解的信息才比较容易记忆并长久保持。

二是组织策略: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和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

常用:群集(归类),摘录,划线,写标题,列提纲,做笔记等,基本原理是概括、抽取学习内容的要义,建构所学内容的组织与结构。

第五章思维与创造性(105页)

▲1、什么是思维?思维有哪些种类?(105-108)

答:思维: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借助

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思维的种类:(1)根据思维过程所凭借中介不同分

直觉动作思维:依据实际行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过程。

具体形象思维:人们利用头脑中具体形象(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抽象逻辑思维:运用言语符号形成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是人类思维的典型形式。

(2)根据思维活动探索目标的不同方向分

聚合思维: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也就是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的结论。是有方向,范围,条理的思维方式。

发散思维:人们根据当前问题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活动。

(3)常规思维: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公式解答)。

创造性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即是发散与聚合思维的结合,也是直觉与分析思维的结

合,包括理论思维,又离不开创造想像。

2、什么是概念?简述一下心理学家如何用人工概念方法研究概念的形成。(109)

答:概念:在心理学上指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

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一个符号,就是词的形式来表现。包括在每个概念下的事物一般都具有共同的属性或特性。

心理学家常用“人工概念”的方法研究概念的形成。

人工概念:人为的,在程序上模拟的概念。这种方法是赫尔1920年首创,研究发现概念形成过程是从许多具体事例中归纳和发现共同因素的过程,而且受反馈的影响。

自赫尔后,最著名的是布鲁纳等人实验研究,提出概念形成的假设检验模型。认为,概念形成的过程是一个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过程。基本模式:假设—检验—再假设—再检验……直到成功。

人工概念有很大的人为性质,有人指出不能把它的研究全部应用到人类自然语言概念形

成上,又有了概念形成的样例理论(罗施):认为自然概念不像人工概念那么确定,头脑中的自然概念不是一个或几个关键特征,而是对概念样例的记忆。即:自然概念的形成用不着假设检验参与。

马丁等人对成人所做的脸谱分类实验否定了该理论。

20世纪80年代后的新观点:人们记忆中可能存在两类信息,样例和类别信息。当出现一个刺激,并且需要迅速判断这个刺激是否属于某个类别时,就要用到样例信息。在严格地从逻辑上进行证明时,需要依靠类别信息概念的定义、关键特征及特征间的相互关系。

▲3、什么是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有哪些?(115)

答:问题解决:需要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性操作来从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这些认知性操作也称算子,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运用算子使初始状态逐步达到目标状态的过程。

问题解决的主要途径和方法:(1)算法式:依照正规的、机械性的途径去解决问题。做法是将各种可能达到目标的方法都算出来,再一一尝试,确定哪一种为正确答案。缺点:费时、费力、缺乏效率。

(2)启发式:能够通过观察发现当前问题状态与目标状态的相似关系,利用经验而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缺点:依赖经验,准确性上不及算法式但效率提高。

①手段—目的分析法: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少这个差异。

其核心:将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几个较简单的子问题。

其要点:A、比较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提出第一个子问题:如何缩小两者差距?B、找出缩小差距的办法及操作。C、如果提出的办法实施条件不够成熟,则提出第二个子问题:如何创造条件。D、提出创造条件的办法及操作。E、如果第四条也不成熟,则提出第三个子问题,如何创造条件。……直至问题解决。

②爬山法:经过评价当前的问题状态后,限于条件,不是去缩小,而是去增加这一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经过迂回前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总目标。

③逆向工作法:目标递归策略,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

级向初始状态递归。

4、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有哪些?(118)

答: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问题表征方式: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同一事物或问题由于表征的方式不同,在理解上会出现很大差异。

(2)无关信息干扰:人们经常错误地假定:问题中的所给出的条件或数字在解题中都有用,总想办法去利用。

(3)功能固着性:格式塔学派研究知觉时发现的,人在知觉一个物体时,倾向于只从它一般性功能上认识它。限制人们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心向:坚持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称心向或心理定势。5、什么是推理?推理有哪些形式?(112)

答:推理: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归纳推理),或者从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过程由假设形成和假设评价组成,概念形成过程实际上研究的是归纳推理。其结果受个人的知识经验影响,有很大的不一致性。

演绎推理的结论是从前提推出来的,即从一般的规则推导出来的,其结论应该是一致的,在本质上属于问题解决的范畴。

推理的形式:(1)三段论推理:由三个命题构成,其中两个命题为假定真实的前提,另一命题为结论,该结论可能符合这两个前提,也可能不符合。都带有直接陈述的性质。

人的很多认识是用逻辑量词表达的。三段论推理中,也根据命题中逻辑量词将命题分:

A、全称肯定命题,即包含“所有…”的命题。

B、全称否定命题,包含“没有…”的命题。

C、特称肯定命题,包含“某些…”

D、特称否定命题,包含“某些…不…”。

武德沃斯和塞尔斯提出:人们进行三段论推理使用的是气氛探索法。使用逻辑量词(所有、没有、不)产生了一种气氛,促使被试容易接受包含有同一逻辑量词的结论。

使用气氛假说方法,被试可在80%以上的三段论问题上获得正确答案。

(2)线性推理(线性三段论):依据有序事物间的关系进行的推理,它给出的两个前提说明了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可传递性的关系。

斯滕伯格将上述两种理论结合,提出语言—表象整合模式:人们在线性推理时,首先对前提中的信息以命题的方式进行表征,继而将表征的命题建构成一种心理表象上的空间序列。依据命题的空间序列进行认识加工,从而推论合乎逻辑的结论。

(3)条件推理(假言推理):人们利用条件性命题所进行的推理。

人们倾向于去证实某种假设或规则,而很少去证伪它们,这种现象称:证实倾向。

沃森认为在检验规则或假设过程中,人们有强烈的对规则加以证实的倾向。

6、什么是想像?什么是创造性思维?(121-122)

答:想像: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一种

高级认知活动。新颖性、形象性是想像的基本特征。

创造性思维:相对常规思维而言的,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是人们创造、发明、想像、设计、假设出新的概念、想法与念头或者实物的心理活动。

7、谈谈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126-127)

答:对儿童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主要途径:

(1)建立目标与意向。

(2)训练基本的技巧:会聚、信息收集、记忆、信息的组织、分析、从现有知识中得出新信息、整合信息、评论技巧。

(3)鼓励个体取得某领域的具体知识:是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

(4)刺激和鼓励好奇心。

(5)建立动机,特别是内部动机:主要是使参与者获得成就感。

(6)建立自信,鼓励冒险精神。

(7)强调掌握和自我竞争。

(8)培养有关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信念。

(9)提供选择和发现的机会。

(10)促进自我管理技巧:个体要实现其创造性潜能,必须掌握自我管理的技巧,也就是元认知技巧。

(11)传授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与技术。

(12)运用例子。

国内学者指出的训练包括三方面内容:

(1)发散思维训练:通过头脑风暴法进行。

(2)直觉思维训练:通过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假设、想象等进行。

(3)形象思维训练:到大自然中去,接触大自然中各种事物,通过发展表象系统来实现。第六章智力(128页)

▲1、请解释下述概念:智商、比率智商、离差智商、常摸、信度、效度。

答:智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具多种属性。多数心理学家把它看作是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

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能力等等。这种能力,是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它在吸收,存储和运用知识经验以适应外界环境中得到表现。

智力商数:简称智商(IQ),是通过一定的测量工具和手段来衡量人的智力水平高低的一种科学方法。是心理年龄与实足年龄的比例。

公式:智商=心理年龄(MA)÷实足年龄(CA)×100

用智力年龄除以实足年龄而求得的,可称为比率智商。比值为1,大于1心理年龄大;小于1,实足年龄大。只适应于儿童。

离差智商:确定个体在相同条件的团体(例如同年龄组)中的相对位置,它实质上是将个体的成绩和同年龄组被试的平均成绩比较而得出的相对分数。是美国韦克斯勒依据统计学提出智商新算法。

假定,人们的智商分布呈平均数为100

公式:离差智商(IQ)=100+15Z,其中Z=X—X 比S。

X:团体平均分数,X:个体测验的实得分数,S:团体分数的标准差,Z:该人在团体中所处位置(他的标准分数)。

常模: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由总体测量结果的统计平均值表示。

信度:即可靠性,指多次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好的测量工具,对同一事物反复多次测量,或由不同的人使用,其测量结果应该保持不变。

效度:指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对它所要测量的特性准确测量的程度。

2、简述能力可以划分为哪些类型,智力与能力的关系又如何?(130)

答:能力的不同类型:(1)按倾向性分:

①一般能力:普通能力,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是人所共有的最基本的能力。和认识活动紧密地联系着。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像力、思维力都是一般能力,一般能力的综合体就是通常说的智力。

②特殊能力:专门能力,指为某项专门活动所必需的能力。数学、音乐、绘画、体育、写作能力等都是特殊能力。

(2)按功能分:

①认知能力:接收、加工、储存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是人们成功完成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像的能力都被认为是认知能力。

②操作能力:操纵、制作、动作的能力。劳动、艺术表现、体育运动、实验操作能力都是操作能力。

③社交能力: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组织管理、言语感染能力等都是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包含有认知和操作能力。

(3)按在活动中产生的结果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关系分:

①模仿能力:仿效他人的言行举止而相引起的与之相类似的行为活动的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班都拉认为,模仿是人们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的重要方式,是实现个体行为社会化的基本历程之一。

②创造能力: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造能力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条件,其中创造思维、创造想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智力与能力的关系:

能力: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表现在肢体或动作方面的能力,表现在人际关系方面即交际能力,表现在处理事物方面的才能等。而智力则是表现在人的认知学习方面。

能力有两层涵义:

(1)个体现在实际“所能为者”:一个人的实际能力,是个体在先天遗传基础上加上后天环境中努力学习的结果。

(2)个体将来“可能为者”:一个人的潜在能力,它不是指已经发展出来的实际能力,而是指个体在各种条件适宜下可能发展的潜在能力。

3、如何理解智力的个别差异?(133页)

答:智力的个体差异:人们在先天遗传素质,后天的生长环境,接受教育等方面的不同,人与人之间在智力上也存在差异。

智力的个别差异表现在:①智力的水平:不同人所达到最高水平不同,人类智力分布基本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正态分布形式。

代表性广泛人群中,接近一半人智商在90—110之间。

②智力的结构:组成方式不同,智力不是单一的心理品质,可分解成许多基本成份。人们之间的智力差异水平多种多样,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量上的差异(有人记忆好,有人观察力强,但不善计算)。

人的智力发展过程有不同形态:多数人稳定发展,有些人表现早熟,但成人后智力平平,有些人前期发展慢,后期高水平发展。

4、如何解释人与人之间在智力上存在的个别差异?(133页)

答:答案参照上题。

5、请简述斯皮尔曼有关智力研究中的g因素理论。(138页)

答: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在20世纪初最早对智力问题进行探讨。发现,心理能力测验间都存在正相关。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在一个测验上得了高分,那么,在其他测验上,他的得分往往也较高。

他提出:在各种心理任务上的普遍相关是由一个非常一般性的心理能力因素或称g因素所决定。

在一切心理任务上,都包括这个一般因素(g因素)和某个特殊因素(称s因素)两种因素。

g因素是人的一切智力活动的共同基础,s因素只与特定的智力活动有关。

正相关,是由于它们含有共同的g因素;而它们之间又不完全相同,是由于每个测验包含着不同的s因素。

斯皮尔曼认为,g因素就是智力,并不能直接由任何一个单一的测验题目度量,但是可以由许多不同测验题目的平均成绩进行近似的估计。

6、何谓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二者在发展上有什么区别?(138)

答:20世纪中期后,卡特尔:认为,一般智力或g因素可进一步分成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

流体智力:一般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度量,如逻辑推理测验,记忆广度测验、解决抽象问题和信息加工速度测验等。

晶体智力: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由词汇、社会原理以及问题解决等测验度量。

二者的区别:流体智力主要作用是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新异问题,它主要是受人的生物学因素影响。

晶体智力测量的是知识经验,是人们学会的东西,主要作用是处理熟悉的、已加工过的问题。

晶体智力一部分是由教育和经验决定的,一部分是早期流体智力发展的结果。

流体智力随生理成长曲线的变化而变化,在20岁左右达到顶峰,在成年期保持一段时间后,逐渐下降。

晶体智力的发展在成年期不仅不下降,反而在以后过程中还会有所增长。

7、什么是斯腾伯格智力理论中的元成分和操作成分?(142页)

答: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斯腾伯格于80年代提出智力的三元理论。认为:大多数的智力理论是不完备的,它们只从某个特定的角度解释智力。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对智力三个方面予以说明:

智力的内部构成成分:涉及思维的三种成分。即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获得成分。

元成分:控制行为表现和知识获得的过程,负责行为的计划、策略、监控,如确定问题的性质,选择解题步骤。

操作成分:接收刺激,将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比较刺激,从长时记忆提取信息,以及做出反应的过程,负责执行元成分的决策。

知识获得成分:获取和保存新信息的过程,负责新信息的编码与存贮。

元成分起着最重要的核心作用,决定人们解决问题时使用的策略。

8、智力测验可以划分为哪些类型,智力测验与性向测验和成就测验

的区别是什么?(145、154页)

答:(1)根据施测对象的数目分:个别测验:那种在同一时间内主试者只能对一个受测者进行施测的测验。(比内量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

可使主试者集中精力,充分观察与控制受测者的情绪、行动等,从而更好地激发受测者的正确动机,争取与受试者合作愉快,以保证测验结果的可靠性。对某些特殊对象,如幼儿、智障儿童尤为必要。

缺点:耗时,耗力,程序复杂,不经济。

团体测验:能在同一时间内由一位主试者对多名受测者进行施测(一般教育测验,各种人格量表,团体智力测验)可节省大量人力与时间,在短时内收集大量信息,主试者无须接受严格的专业训练。

缺点:测量误差不易控制。

(2)根据测验呈现的方式、受测者的作答方式也不一样,可分为:

文字测验:以文字材料组成并呈现,要求受测者用文字或语言的方式作答。实施简单,较易测量人类高层次的心理功能。但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对言语文字表达困难和幼小儿童完全不适用。

非文字测验:不以文字表述,受试不以语言或文字方式作答的测验。

非文字测验的说明由主试口头叙述,测验题目多属于图画、工具、模型等,及对仪器、实物等辩认或操作的操作性测验。只适用于个别施测,费时费力,评分易受主观因素影响。但不易受文化因素的影响,可用于广大文化水平较低者及跨文化研究。

(3)速度测验与难度测验。速度测验:关注回答题目的速度,要求受测者尽快地作答,完成题目越多越好。其目的在于考察受测者在测验任务上的反应速度。以答对题目数量区分优劣,常用于测查需要牢固掌握的基础知识部分。

难度测验:关注被试答题的正确性,要求受测者认真思考,准确地回答问题。旨在测量受测的解题技巧和解决问题的最高能力水平,以完成的数量和准确性为计分标准。各类学科竞赛所用的测验是难度测验的典型示例。

智力测验与性向测验、成就测验的关系:

三者同属能力测验范畴,即有相似之处,又有区别。

能力测验是一个概括性名词,主要以应答的速度和正确性为指标判定结果。一般分数越高或正确答案越多表明能力越强,成就越大。对能力的认定与实施目的不同,实际应用时,能力测验被分为:

(1)智力测验:心理测验最早开始于为筛选学习困难儿童而编制的智力测验。目前通用的智力测验,一般注重的是表现在认知活动中的稳定的一般能力,如言语、数学、记忆、

空间知觉、推理能力等。通用的智力测验:比内智力量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等,都是对个体的基本能力素质的考察。

(2)性向测验:泛指用以测量潜在才能的测验。目的在于发现儿童的潜在才能,深入了解其长处和发展倾向。潜在才能:指个体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即在给予一定的学习机会时可能达到的水平,而不是个体现在已经具有的能力。

(3)成就测验:成绩测验,主要考察受测者在学习和训练后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由于它被广泛地应用在教育工作中,因此有时也被称为教育测验。影响成就测验上成绩的不仅是能力,还包括习得的知识。

▲9、试说明影响智力发展的各种因素和作用。(156-161页)

答:智力的影响因素:一方面受个人先天的生物因素的影响,如来自父母及家庭的遗传。另一方面,智力也受个人的后天因素的影响,这主要包括家庭的环境、结交的伙伴、学校教育等等。

一是遗传因素对智力的影响

子辈与父辈相像一般称为遗传现象,由生物学因素或基因决定。

(1)家庭谱系研究:通过考察父辈与子辈在某些领域的成就差异,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遗传对智力的影响。

英国著名科学家高尔顿以各方面的杰出成就作为衡量高能力的标准。比较杰出者的亲属成为杰出者的可能性和普通人成为杰出者的概率。研究了艺术能力等方面的遗传问题。高尔顿断定,在能力的发展中遗传的力量超过环境的力量。

(2)双生子研究:根据同卵和异卵双生子在共同遗传基因上的不同,通过比较他们智商方面的相关,可以推测出遗传对智力的影响程序。

布查德和麦克高研究发现:异卵双生子在智力上的相似性不如同卵双生子高。

世界著名的德克萨斯收养研究报告了儿童与亲生和养父母在智力上的相关。说明,家庭间环境的影响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小,相反,遗传的影响却随年龄的增加而越来越大。

二是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

收养研究表明收养儿童与养父母的智商有一定相关,但没有遗传上任何相似,只能归因于环境的影响。

收养研究表明,亲生父母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儿童,被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养父母收养,与生活在原来家庭环境中相比,IQ会明显增加,通常在10—12分左右。

横断比较法(将儿童随机分成实验组和控制组,对实验组干预,控制组不施加任何措施,以两组之间的差异作衡量干预对智力影响的指标)表明早期干预对儿童的智力发展有促进作用。

追踪比较法,考查早期干预的效果及持久性时,得到更为复杂的结果。美国的米尔沃基计划研究表明:早期干预对儿童智力有明显的积极影响,但其作用随年龄增长逐步减弱。

三是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如何发挥教育在智力发展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智力的发展,一种最明显的方式就是知识的传授。学生通过系统地接受教育,不仅掌握了知识和技能且发展能力和其他心理品质。在学校中,课堂教学的正确组织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一些优秀教师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必须准确、严密、迅速,作业必须一丝不苟。经过长期训练,学生思维和言语能力有明显提高。强师出高徒说明教育、训练对发展能力的意义。吸引学生参加课外科技、绘画、体操小组,丰富校内外生活内容,也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学校教育能促进多种智力技能的发展。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是教育、心理工作者最迫切的任务。

四是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

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起来的,智力也是。离开实践活动,即使有

良好的素质、环境、教育,能力和智力也难以形成和发展起来。

我国古代王充指出施用累能:即能力是在使用积累的。

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162页)

▲1、名词解释:动机、需要、诱因、成就动机、交往动机、情绪、心境、激情、应激、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答:动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需要: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需要一旦产生,就成为一种刺激,人的行为动机就是在这种刺激下产生的。内在的生理需求是行为的直接推动力量。

诱因: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成就动机: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会努力去克服困难,尽力达成目标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交往动机: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赞赏。是个体愿与他人接近、合作、互惠并发展友谊的内在需要。

情绪:从三个层面可考察和定义情绪,在认知层面上的主观体验,在生理层面上的生理唤醒,在表达层面上的外部行为。

心境: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当人处于某种心境时,会以同样的情绪体验看待周围事物(伤感时,见花落泪,对月伤怀)。心境体现了“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的弥散性特点。人平时的情绪状态就是心境。

激情: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在此状态下,人的外部行为表现比较明显,生理的唤醒程度也较高,因而很容易失去理智,甚至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应激: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当人面临危险或突发事件时,身心会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引发一系列生理反应,心率、呼吸变快,肌肉紧张、血压、血糖升高。应激状态不能维持过久,消耗人的体力和心理能量。

道德感: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标准,对人的思想、行为做出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在认知活动中,人们认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常与智力的愉悦感相联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

美感: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是人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一种美的体验。美感的产生受思想内容及个人审美标准的制约。

2、举例说明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参照163-164页)。

答:动机的产生,受内外两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1)个体内在的某种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

需要一旦产生,就成为一种刺激,人的行为动机就是在这种刺激下产生的。内在的生理需求是行为的直接推动力量。如,当一个人渴了,体内便会出现一系列与渴有关的生理不平衡状态,在其驱使下,这个人会四处寻找解渴的东西。

(2)外在环境则作为诱因,引导个体趋向于特定的目标。

环境刺激是动机产生的诱因。如口渴的人急于寻求一个水源,有水源的地方便作为一个诱因存在,引导着口渴的人做出相应的行为来满足自身的需要。

在动机中,需要与诱因紧密相连。需要比较内在、隐蔽,是支配人们行动的内部原因。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朝向性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需要推动人们去活动,并使活动朝向外界的诱因,从而使活动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当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诱因吸引力降低,动机的强度随之减弱或消失。

3、试以自己的体验说明动机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参照163功能答)

答:动机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激活功能:动机会推动人们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转化为活动状态。在动机的驱使下,个体会产生某种行为,并维持一定的行为强度。如饥饿促使个体做出觅食的活动。

(2)指向功能:动机使个体进入活动状态之后,还能引导个体的行为指向一定的方向。动机不同,有机体行为的目标也不同,这就是动机的方向性在起作用。

(3)调节与维持功能:动机会决定行为的强度,动机愈强烈,行为随之强烈。动机也决定个体行为的久暂性,在没达到目标之前,行为会一直存在。有时行为看似不在了,但只要动机仍存在,行为就不会完全避免,只是以别的形式存在。

4、动机分为哪几种?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在我们生活中分别扮演什么角色?(164-167页)

答:动机的种类:根据需要的不同性质分为:(1)生理性动机:也称驱力,由个体的生理需要所驱动而产生的动机。

以个体的生物学需要为基础,对维持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饥、渴、缺氧、母性、性欲、排泄、疼痛等,都是保证有机体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生理性动机。

(2)社会性动机:是人类特有的,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要逐渐社会化,接受其所在社会文化的熏陶。为得到社会的认同,同时也满足自己的社会文化需要,就会产生各种社会性动机,如工作、交往、成就、成长动机等。

根据动机产生的源泉不同分为:

(1)外在动机:外部刺激的作用下产生的,是为了获得某种奖励而产生的动机。

(2)内在动机:由个体的内部需要所引起的动机。由内在动机支配下行为更持久。

从某种意义上讲,内在动机是个体对某种事物的一种内在兴趣,不会轻易消失。

内在与外在动机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适度的奖赏有利于巩固个体的内在动机,但过多奖赏却可能降低个体对事物本身的兴趣,降低其内在动机,这就是动机心理学中的德西效应。

根据动机在行为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分为:

(1)主导动机:人的行为复杂,其表现之一,便是某一行为可能是由多种动机所驱使的。推动行为的各种动机所起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有的表现强烈而稳定,起主导作用。在行为发生过程中,主导动机作用最大,支配着行为发生的方向和强度。

(2)从属动机:行为动机中,有的动机处于辅助从属的地位,起的作用偏弱,称从属动机。

主导、从属动机在不同人身上或不同情况下会相互转化。

5、如何培养较高的成就动机水平?(171页)

答:成就动机: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会努力去克服困难,尽力达成目标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结构:含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回避失败的倾向。

成就动机的特征:是一种后天习得的动机,也是决定个体努力程度的动机因素。

(1)具有挑战性与创造性:高成就动机水平的人探新求异,有开拓精神,喜欢挑战,并全力以赴获取成功。富于创造性,总力图将每件事做得尽可能的好。

(2)具有坚定信念:行为目标明确,对自认为有价值的事情会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做到底。

(3)正确的归因方式:高成就动机水平的人常把以往成功归因于能力与努力,把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这种可变的内在因素上,这种归因方式会使他们今后更加努力,改正缺点,不断进取。低成就动机水平的人会把以往的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这种稳定的、不可变的内在因素上,把成功归因于外在原因(如运气等),这种归因会安于现状,消极被动,过于自责,不思进取。

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时间:2015-03-07 分类:期末试题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哪项不归之于学习与教学的系统过程中。(C )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反应过程 D、评价/反思过程 2、在皮亚杰看来,当学生的思维已超越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能作出一定的概括时,他的思维水平已进入( D ) A、感知动作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下列规律中,不属于尝试——错误学习论的主要规律的是(D ) A、效果律 B、练习律 C、准备律 D、接近律 4、学生由过分重视成绩名次而产生的学习动机属于(B )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交往内驱力 5、举一反三属于(A ) A、水平迁移 B、垂直迁移 C、一般迁移 D、负迁移 6、学习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再学习一般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这属于(C ) A、并列结合学习 B、下位学习 C、上位学习 D、相关类属学习 7、运算技能属于哪种技能(B ) A、操作技能 B、心智技能 C、动作技能 D、运动技能 8、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如补充细节、举出例子,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等。这种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是( B ) A、过度学习 B、深度加工 C、组块化编码 D、及时复习 9、创造思维的核心是(C ) A、直觉思维 B、形象思维 C、发散思维 D、聚合思维 10、根据柯尔伯格的分类,中学生的道德主要处在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他律水平 11、心理辅导的主要目标是学会调适和(D ) A、诊断问题 B、克服障碍 C、行为矫正 D、寻求发展 12、在教学设计时,下列哪项不是分析教学任务涉及的主要内容(D ) A、确定学生原有基础 B、分析使能目标 C、分析支持性条件 D、分析学习结果 13、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被称为(C ) A.群体凝聚力B.群体规范C.课堂气氛D.人际关系 14、衡量一个测验能否测量出所要测量的特征或品质的指标被称为(A ) A.效度B.区分度C.信度D.难度 15、福勒等认为,当教师较多地关注"学生是否喜欢我"、"同事怎样看我"、"领导怎样评价我" 时,他此时主要处在教师成长历程的( A ) A、关注生存阶段B 、关注情境阶段C、关注学生阶段D、关注成就阶段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6、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17、在中学生人格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父母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形考作业一答案

《教育心理学》形考作业1答案 (第1---3章) 一、简答题(每题5分,共40分) 1.加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答: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测验法、观察法、深入访谈法、个案研究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文件分析法。前三种属于量的研究方法,后五种属于质的研究方法。 2.遗传决定论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核心是什么 答: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在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与教育只是一个引发的作用。 3. 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4.学优生与学差生、创造型与非创造型学生在人格方面有哪些差异 答:学优生与学差生差异:动机差异,主体性差异,人格适应性差异 具有创造性的学生相对非创造性的学生的人格特征是:低乐群性、高独立性和高自律性。 5.简要分析学习的内涵 答:学习是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行为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或思维的较持久变化的过程。内涵:学习是凭经验产生的行为或思维的变化;学习既有行为的变化,也有思维的变化;学习过程可以是有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学习是指那些比较持久、恒定的行为与思维的变化;学习的结果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6.班杜拉关于学习过程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班杜拉认为人类学习的实质应当是观察学习,因为人类具有认知能力,能够更多地得益于经验,因此,大部分的人类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习得的。班杜拉非常重视观察学习,将其分为四个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制过程、动机过程。 7.简述加涅关于学习过程的基本观点。 加涅根据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了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即学习者将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的过程。根据上述信息加工的流程,加涅进一步认为,学习包括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者头脑中的内部活动,与此相应,把学习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 8.简述奥苏伯关于新旧观念同化的三种方式。 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就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原有观念与新观念之间有三种关系,因此原有观念一般通过三种方式对新观念加以同化,即类属学习、总括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2017年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7年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填空题 1.词语是概念的物质外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成反比关系。 2.操作技能的特点表现为:动作对象的物质性、动作进行的外显性、动作结构的展开性。 3.斯坦福—比奈量表通常以智力年龄(心理年龄)和智力商数来表示儿童的智力水平。 4.激情具有爆发性、短暂性和指向性的特点。 5.青少年性别意识的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对性知识和异性的探求与了解;对异性的疏离与排斥;对异性的关注与接近;对异性的追求与爱恋。简答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也称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2)这些需要呈现一个由低到高的排列层次。(3)只有低级需要基本满足后,才会出现更高一级的需要。 2.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有哪些?(1)理解支持原则;(2)保密性原则;(3)耐心倾听和细致询问原则;(4)疏导抚慰和启发教育原则;(5)促进成长的非指导性原则;(6)咨询、治疗与预防相结合的原则 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主要有哪些?(1)问题情境与问题表达方式;(2)联想与原型启发;(3)定势与功能固着;(4)个体的经验水平;(5)情绪与动机对问题解决的动力和阻力作用;(6)个性因素(能力、性格等)的作用。 论述题(本题满分15分) 1.论述促进社会态度改变的途径。(1)增加所提供的信息的影响力。①选择高威信与高吸引力的传达者来提供有关信息,提供信息时适度激发人们的情绪。但应注意,高威信造成的态度变化总的趋势是随时间推移而减

少。③将沟通信息与人的原有态度的差异调整到适当的水平。③利用生动的演讲方式来提供信息。 (2)弱化个体对态度改变的自我防御。①信息传达者尽可能使自己的立场向信息接受者靠拢,避免命令式的给定结论。例如某些广告是向公众介绍产品,甚至站在公众的立场上指出产品的某些不足,从而增加人们对产品的信任感。②适当通过分散人们注意而减弱其自我防御倾向。③用各种特定惠待激发人们的认同。 (3)避免过度理由效应的出现。 心理学部分 选择题 1.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标志是(B) A.笛卡尔提出“反射”概念 B.冯特1879年创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C.巴甫洛夫提出“两种信号系统”学说 D.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2.下列属条件反射的是( D) A.眨眼反射 B.吸吮反射C.膝跳反射 D.信号反射 3.野战部队身穿迷彩服以达到与周围背景相混淆的效果,这主要是利用知觉的(B) A.整体性 B.选择性C.理解性 D.恒常性 4.根据动机的成败归因理论,一个学生将考试失败的原因归于个人能力时(B) A.是一种正确的归因倾向 B.教师应予以引导和纠正C.会产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 D.会产生侥幸心理 5.受过去经验与习惯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是(B)

《教育心理学》作业原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作业 一、名词解释 1. 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与行为活动规律的科学。 2. 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严格控制条件,主动引起某种现象,分析研究的方法。 3. 性格:性格是指由人对客现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 4. 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履行社会交给自己的教育职责过程中所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 5. 遗忘: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错误再认和回忆。 6. 健康:不仅是疾病与体弱的消失,而是生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7. 身心发展:身心发展是生存期间由于年龄和经验的积累而引起的有规律的身心变化。 8. 主导性动机: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 9. 智力技能:指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完成的完善化的智力活动方式。 10. 学习:学习是主体积累经验,建构心理结构,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表现为持久的行为或潜能变化。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变化。 11. 知识迁移:知识技能迁移是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影响。 12.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学习者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为提高学习效率,而积极操纵信息加工过程,进行学习方法的选择、运用与调控的方略。 二、填空题 1.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 思维的最主要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3. 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记忆可以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种。 4. 情绪一般分为心境、(激情)、应激和热情四种。 5. 期望理论认为,激励力量的大小等于(效价)乘期望值。 6. 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倡导者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 7. 心理学是一门界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跨界学科。 8. 心理学研究中实验者所要测定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叫(因变量)或依从变量。 9. 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行动)的内部动力。 10. 诱因可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两种。 11. 据动机目标的远近,可分为远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 12. 教育机智是教师面临复杂的(教育)情景时所表现出来的机敏、迅速而准确的判断和反应能力。 1 3. 心理学 ( psychology) 是以(科学)方法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学科。

2017年电大实用心理学形考作业答案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以自由编辑!! 精 品 文 档 下 载 【本页是封面,下载后可以删除!】

电大2010春汉文本科专业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1参考答案 (第1-3章)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40分) 1.正后象和负后象P30 答:当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时,叫正后像;当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相反时,叫负后像。 2.韦伯定律P26 答:差别感觉阈限与原刺激量之间近似为恒定的正比关系,称作韦伯定律。 3.知觉P34 答:知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4.感觉适应P27 答:指在同一感觉器官中,由于刺激的持续作用或一系列刺激的连续作用,导致对刺激感受性的变化。 5.单眼线索P42 答:人即使只使用一只眼睛,也能感受到尝试线索,这样的线索叫做单眼线索。 6.催眠P58 答:广义上讲,催眠是一些暗示有特殊反应能力的人在知觉、记忆、动机和自我控制感方面发生的一种觉知状态;狭义上讲,催眠是由催眠师诱导而出现的一种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7.意识P50 答:意识是指个体所拥有的对现实生活的知觉体验。 8.注意P61 答: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举例说明心理学的功能。P18-20 答:(1)认识内外世界。 (2)调控行为。 (3)预测未来。 (4)改善和提升生活质量。 2.列举几种主要的意识状态。P51 答:(1)睡眠。(2)梦。(3)催眠。(4)白日梦。 3.简述四种注意的品质及特征。P61-63 答:(1)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指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也称注意的持久性,指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所能持续的时间。 (3)注意的分配。指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或活动。 (4)注意的转移。指根据新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4.举例说明注意的几种类型及其特征。P64 答:(1)不随意注意,又称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历年心理学试题及答案(1)

历年试题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 分)。 1、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是。 A、集中性和选择性 B、指向性和集中性 C、集中性和紧张性 D、选择性和稳定性 2、具有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和协调人的随意运动的机能。 A、小脑 B、大脑 C、丘脑 D、网状结构 3、新生儿生下来遇冷就会哭是。 A、经典条件反射 B、无条件反射 C、操作性条件反射 4、人的感受性的大小是用的值的大小来度量的。 A、感觉阈限 B、差别感觉阈限 C、差别感受性 D、绝对感受性 5、读了《西游记》后,在头脑中出现孙悟空形象,这种想象是()。 A.无意想象 B.再造想象 C.创造想象 D.科学幻想 6、()属于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A、“尝梅止渴” B、“望梅止渴” C、“谈虎色变” D、“谈梅生津” 7、一位小学生在没有人督促的情况下能独立的完成各项作业,反映了其意志的什么品质 A、果断性 B、自觉性 C、坚持性 D、自制性 8、心理学实验证明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有密切关系,解决问题效率最佳时的动机强度应是() A.最强B.较弱C.适中D.极强 9、既想涉足爱情,又怕因恋爱影响学习,是() A、双趋冲突 B、趋避冲突 C、双避冲突 D、双重趋避冲突 10、坚定沉着、稳重忍耐,但反应缓慢呆板是()的特点。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认为,人的心理的实质是______。 2、______和______是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二种基本过程。 3、个性心理是每个个体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现象,它包括______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4、反射弧由、、、和五部分构成。 、有明确的目的,但又不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称为。 三、判断正误(正确在题后括弧内打“”,错误打“×”。每 小题1分,共10分) 1、人的心理成熟水平是与其年龄完全成正比的。 ()

心理学测试题及答案

> 一、单选题 1、个体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是(C) A需要 B动机 C兴趣 D理想 2、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B) A气质 ( B性格 C兴趣 D能力 3、观察学习的提出者是(D) A荣格 B华生 C斯金纳 D班杜拉 ¥ 4、将人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的是(A) A荣格 B谢尔顿 C威特金 D霍兰德 5、编制16人格因素问卷的是(B) A艾森克 B卡特尔 ; C哈撒韦 D霍兰德 6、以下能够测定12种人格特质的问卷是(B) A艾森克人格问卷 BY-G人格测验 C主题统觉测验 D卡特尔人格因素问卷 7、不爱与人交往,有孤独感,动作显得缓慢、单调、深沉的特征属于(D)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8、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 类型学说,强、平衡、不灵活的类型 是(C) A不可遏制型 B活泼型 C安静型 ( D抑郁型 9、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和 发展起来的能力是(C) A认知能力 B操作能力 C社交能力 D模仿能力 10、在比纳-西蒙智力测验中,每 完成一个题目代表几个月的智龄(B) A、1个月 。 B、2个月 C、3个月 D、4个月 二、多选题 1、以下属于个性倾向性范畴的是 (ACE) A需要 B气质 C动机 ! D能力 E兴趣 2、以下属于个性心理特征范畴的 是(BCD) A需要 B气质 C性格 D能力 E兴趣 * 3、信念是 A被意识到的个性倾向性 B洞察事物的出发点 C判断事物是非曲直的准则 D具有自觉性和独立性 E由认识情感意志构成的融合体 4、一般能力是指(ABCDE) A观察力 @ B记忆力 C思维力 D想象力 E注意力 5、气质类型包括(ABCD)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 D抑郁质 E神经质 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 类的需要有(ABCDE)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归属和爱的需要 D尊重需要 E自我实现需要 ' 7、行为主义人格理论的主要代表 人物有(BCD) A荣格 B华生 C斯金纳 D班杜拉 E埃理克森 8、以下可以称为特质的是 (ABCDE) A个人的外部行为特征 】 B内在的人格倾向 C身体和生理特征 D人格结构的单位 E个体持久的特征 9、以下属于投射测验的是(BCE) A爱森克人格问卷 B罗夏墨迹测验 C主题统觉测验 ' D16人格因素问卷 E儿童统觉测验 10、信度包括(ABC) A再测信度

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第二部分 情感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明情绪、情感具有( B )特征。 A 感染性 B 情境性 C 两极性 D 移情性 2、对客观事物采取怎样的态度,是以某种事物是否满足或符合自己的( C )为中介的。 A 动机 B 态度 C 需要 D 感觉 3、情绪和情感过程是伴随人的(A)产生的,它们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反映。 A、认识过程 B、意志过程 C、个性的心理特征 D、以上几个都不是 4、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称为( D )。 A、气质 B、性格 C、意志 D、情绪 5、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种情绪状态属于( C )。 A、激情 B、应激 C、心境 D、热情 6、( D)是情绪的基本形式。 A、激情、心境、应激 B、理智感、道德感、美感 C、热情 D、快乐、愤怒、悲哀、恐惧 7、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产生的主观体验是( A )。 A、理智感 B、美感 C、激情 D、道德感 8、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相对持久的情绪状态是( B ) A. 热情 B. 心境 C. 激情 D.应激 9、“只有知之深,才有爱之切”,这是(A)的影响。 A、认知对情感 B、情感对认知 C、需要对情感 D、情感对需要。 10、“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受一个人的(B)影响所致。 A、激情 B、心境 C、应激 D、前三个都不是。 11、一个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的体验叫(C )。 A、需要 B、情绪 C、情绪和情感 D、情感 12、情绪和情感是(D )。 A、对客观事物的特性和规律性的反映 B、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C、对过去经验过的、体验过的事物的反映 D、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13、维持有机体生存的条件,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需要叫做(B )。 A、情绪和情感 B、社会性需要 C、生理性需要 D、需要 14、在有机体的生理必需要获得满足的情况下产生的体验是(C )。 A、态度 B、需要 C、情绪 D、情感 15、在人的社会性需要获得满足的情况下产生的体验是(B )。 A、情绪 B、情感 C、态度 D、需要 16、一个人盼望或追求的目的达到后,继之而来的紧张解除时的情绪体验叫(A ) A 快乐B、愤怒C、恐惧D、悲哀 17、个体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所中产生的情感叫做(B )。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认知 18、失去某种追求的目标或所盼望的东西引起的情绪体验叫做(C )。

儿童心理学形考作业答案汇编

儿童心理学电大学前教育本科专业 作业1 一、概念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以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研究从受精卵形成到入学前这一成长过程中,儿童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 2、发展:事物从出生开始的一个进步变化的过程,是事物的不断更新。是指一种连续不断的变化过 程。既有量的变化,又有质的变化;有正向的变化,也有负向变化。 3、个案研究法:是通过各种数据收集的方法(结构性访谈、问卷法、临床诊断法、行为观察法)建 立起研究对象的成长档案,以探讨儿童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4、跨文化研究法:跨文化研究是指,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探讨儿童心理、 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探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5、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6、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7、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称为榜样)的行为,进行的学习。 8、替代强化:由于观察到别人的行为受到表扬或惩罚,而使儿童也受到了相应的强化。 7、认知:人的认识活动,其中包括我们通常所讲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过程。 9、认知结构图式:有组织的思维或行动模式,可用来整合经验、解决问题。 10、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使外在刺激适应于个体内在心理结构的过程(将当前刺激纳入一个正在形 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的过程)顺应是指改变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在刺。激结构的过程(当 他发现原有的图式不能适应新的刺激时,就会改变自己原有的图式来应对新的刺激,这就是顺应)。 11、最近发展区: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就是儿童 的“最近发展区”。 12、社会生态系统论: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他认为个体的发展处在直接环境(养育家庭)到间接环境(社会文化)之间的几个环境系统中,每个系统都和其他系统以及儿童个体本身发生交互 作用,这种作用结果导致儿童不同的发展水平。个体的环境由里到外依次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 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动态变化系统构成。 二、选择题: 1-5BACCB 6-10DACBD 三、简答题(每题 6 分,共 30 分) 1、简述二十世纪的主要儿童观。 儿童是一个社会的人,他应该拥有基本的人权;儿童是一个正在发展的人,不能把他们等同于成人, 或把成人的观念强加于他们,或完全放任儿童自然、自由发展; 儿童期不只是为成人期做准备,它具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儿童应当享有快乐的童年;儿童是具有主体性的人,他们在各种丰富的活动中不断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每个健康的儿童都拥有巨大的发 展潜力;幼儿才能的发展存在递减法则,开发得越早就开发得越多;儿童的本质是积极的,他们本 能地喜欢和需要探索、学习和成长,他们的认识结构和知识及个性是其自身发展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 中自我建构的; 实现全面发展与充分发展,是每个儿童的权利,其先天的生理遗传充分赋予了实现全面发展 的条件,自由全面的发展才能实现充分发展; 儿童的学习形式是多样的,如模仿学习、交往学习、游戏学习、探究学习、操作学习、阅读 学习等。成人应尊重幼儿各种学习形式,并为他们创造相应的学习条件 2、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更多精品文档

心理学 复习题及答案

第1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2.自然实验法:是在日常生活背景下,对人的活动中的某些条件、活动程序加以控制或改变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3.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就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旨在创造性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简答题:1.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中学习和教学因素有哪些? 答: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 2.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中学习和教学过程有哪些? 答: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答:(一)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兴起 (二)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 (三)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4.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何意义? 答: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 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 3.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第二章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自我同一性:是有关自我形象的一种组织,它包括有关自我的动机、能力、信念和性格等的一贯经验和概念。 3.关键期:是指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是缺乏必要的恰当条件,这种行为或技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生,并将对以后的发展产生难以挽回的影响。 4.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6.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边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7.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一种稳定的态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8.学习风格:是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它是反映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制作出反应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 9.认知风格: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方式,即个体在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表现出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图示: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我们可以把图式看做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 简述:1.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答: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和差异性。 人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 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又称学龄初期; 少年期(11、12 -13、14岁),又称学龄中期;青年初期(13、14 -17、18岁),成年期;老年期。 2.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答:埃里克森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8个阶段 (1)婴儿期:(0-1.5岁)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2)儿童早期:(1.5-3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 (3)学前期:(3-6、7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4)学龄期:(6、7-12岁)勤奋敢对自卑感

2018心理学试题及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个3分,共30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入括号中) 1.某种感觉的韦伯分数越小,说明该感觉越( B )。 A.迟钝 B.敏锐 C.正常D.低常 2.听到悦耳的歌声,这时人们的心理活动主要是( C )。 A.思维 B.感觉 C.知觉。D.想象 3.先前学习的内容对后辑学写内容所产生的干拉作用叫( A )。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超限抑制D.侧抑制 4. 心理旋转实验中被试在大脑中进行图像旋转,体现了表象的( D )特点。 A.直观性 B.稳定性C.概括性 D.可操作性 5. 以下不属于诱导依从策略的是 ( D )。 A.登门槛放应B.留面子效应C.引诱法 D.示范法 6. 冯特创立的心理学派是( A )。 A.构造心理学 B.机能心理学C.格式塔心理学 D.行为主义心理学 7.主张情绪是对机体变化的知觉的情绪理论是( A )。 A.詹姆薪—兰格理论 B.坎农一巴德理论C.沙赫特—辛格理论 D.腾斯伯格理论 8.世界上第一个标准化的智力量表是( B )。 A.斯坦福一比奈智力量表 B.比奈一西蒙智力量表 C.韦克斯勒智力量 D.瑞文推理测验 9.“活泼好动、行动敏捷”是人的( A ) 特征的表现。 A.气质 B.能力C.性格 D.兴趣 10.“印刻”的概念是由奥地利的( A )提出的。 A.劳伦兹 B.皮亚杰C.艾里克森 D.柯尔伯格1.知觉的特性不包括( D )。 A.整体性B.选择性 C.恒常性D.间接性 2.以下不属于睡眠失常的是( B )。 A.日间嗜睡B.白日梦 C.突发性睡眠D.睡眠窒息 3.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依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的关系,把学习分为( B ) A.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B.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C.发现学习和机械学习D.意义学习和接受学习 4.老虎钳可以当作锤子用,缝制衣服的棉线可以裁纸,这克服了( B )的限制。 A.对问题的认知方式B.功能固着 C.知识经验D.思维定势 5.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受一个人的( B )的影响所致。 A.激情B.心境

普通心理学答案形成性考核网上作业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作业一: 单选题。(共20道试题,每题2分) 1、()的代表人物为铁钦纳。 A.二元论 B.唯心论 C.唯理论 D.构造主义 2、1861年,法国医生布洛卡从尸体解剖中发现,严重的失语症与左侧额叶部分组织的病变有关,从而确定了语言运动区的位置。语言运动区也叫做()。 A.下丘脑 B.布洛卡区 C.大脑中枢 D.杏仁核 3、英国哲学家贝克莱有一句名言叫做“()”。 A.思维决定意识 B.存在决定意识 C.存在就是被感知 D.存在先于本质 4、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在心理学史上,人们把这个实验室的建立,看成是心理学脱离哲学的怀抱、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A.巴甫洛夫 B.约翰?穆勒 C.亚里士多德 D.冯特 5、()是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

A.亚里士多德 B.柏拉图 C.冯特 D.雷蒙德 6、()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如物体在网膜上的投影。 A.强刺激 B.弱刺激 C.远刺激 D.近刺激 7、现代神经生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大脑直接加工的材料是外物引起的()。 A.反应 B.意识 C.脑电 D.神经冲动 8、色觉属于()的一种。 A.触觉 B.嗅觉 C.视觉 D.味觉 9、所谓(),是指将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或者将一种符号系统转化为另一种符号系统。 A.刺激 B.感觉 C.编码 D.心理

10、外部感觉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如()等。 A.视觉、听觉、嗅觉、运动觉 B.视觉、听觉、嗅觉、平衡觉 C.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 D.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11、在颜色一致的前提下,要求从一群图形“V”中搜寻图形“O”,发现“V”形数目的多少,不会影响检测出“O”形的速度。原因是两种符号的差别只是发生在原始特征的水平上。这个试验叫做()。 A.解剖实验 B.光照试验 C.视觉搜索试验 D.脑电监测实验 12、人类通常以直立的姿势感知外部世界。身体姿势和环境间的正常关系是维持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当观察者的身体姿势发生变化时,大小知觉恒常性会受到影响。当观察着俯视或仰视时,他知觉到同一物体的大小要比直立正视时()。 A.大 B.小 C.相等 D.时大时小 13、在物体与眼睛的距离固定不变的情况下,我们知觉的物体大小与物体在网膜上()的大小有关系。 A.光线 B.色彩差异 C.投影 D.移动距离 14、在图形中,轮廓代表了图形及其()的一个分界面,它是在视野中邻近的成分出现明度或颜色的突然变化时出现的。

学校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学校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的三大领域:( B) A、学习、生活、工作问题 B、学习、适应、成长与发展问题 C、学习、生活、就业问题 D、学习、亲子关系、师生关系问题 2.学校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一个不同之处是(D) A、研究领域不同 B、研究对象不同 C、研究范围不同 D、学科对象不同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学校心理学的观念与原理的是(D) A、综合性、发展性的原理 B、教育性和人性的原理 C、个别咨询与集体辅导的原理 D、理性与非理性的原理 4.问卷法包括的方式一般有(B) A、2种 B、3种 C、4种 D、5种 5.心理咨询中,当来访者心理抵抗强时,应采用(A) A、展开式提问 B、关闭式提问 C、先关闭后展开 D、上述都可以 6.学校心理咨询室的面积可在(C) A、6平方米左右 B、10平方米左右 C、10-16平方米左右 D、16-20平方米左右 7.罗杰斯认为心理咨询的三个要素是(A) A.关怀、理解、尊重B、表扬、鼓励、支持 C、学习、自我、适应 D、了解、指导、帮助 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减轻教师职业压力的方式是(D) A、建立教师的心理咨询机制 B、提高教师自我修养的水准 C、改善学校教育的气氛和环境 D、提高学生的素质 9.家庭心理咨询的两个咨询原则是(C) A、倾听原则、中立性原则 B、倾听原则、客观性原则 C、中立原则、客观性原则 D、倾听原则、保密性原则 10.攻击性强、反抗性大、在学校中欺负别的同学的儿童最可能来自(B) A、支配性家庭 B、拒绝型家庭 C、过保护型家庭 D、不一致型家庭 二、名词解释(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导论 一、名词解释 观察法 实验法 条件反射 二、选择 1、心理现象分为()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B、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 D、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包括()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 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 A、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 B、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C、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 D、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5、()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界定为心理学的诞生 A、789 B、1879 C、1798 D、1897 6、()被誉为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第一人 A、冯特 B、洛克 C、笛卡儿 D、缪勒 7、人的个性差异主要表现在( ) A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B 能力、气质、性格 C 感知、记忆、思维、想象 D 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8. “ 谈虎色变” 与“ 谈梅生津” 都是( )的表现形式。 A 、无条件反射 B 、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C 、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D 、条件反射 9.下列哪一选项属于条件反射( ) A. 眨眼反射 B. 吮吸反射 C. 防御反射 D. 信号反射 10. 下列哪一选项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

A. 望而生畏 B. 谈梅生津 C. 望梅止渴 D. 尝梅生津 4.最早对条件反射进行研究的是( ) 。 A 、谢切诺夫 B 、巴甫洛夫 C 、斯金纳 D 、冯特 11.()是关于心理实质的唯一正确的观点。 A.唯心主义心理观 B.唯物主义心理观 C.辩证唯物主义心理观 D.灵魂论 12.()是人的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A.自然环境 B.客观现实 C.人际关系 D.社会生活条件 三、填空 1、心理过程又叫心理活动,是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 2、根据心理过程的形成和作用,可将其分为、和-——三个方面,简称知、情、意。 3、认识过程是人的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等。 4、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经常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和,其中以为核心。 5、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和————。6.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是()和()两种。7.心理实验法包括()和()两种基本形式。 8.从心理产生的物质基础来看,心理是( )脑的机能;从心理反映的内容来看,心理是对( )的反映。 9.反射活动分为( ) 和( ) 。 10 .高级神经活动有两种基本过程:一种是( )过程,另一种是( )过程。 四、判断正误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 2、在心理过程中,认知和情感是基础,意志是将认知和情感转化为行为的动力。 3、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知觉。 4、心理过程是在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反过来又影响着个性心理特征的进行与发展。 5、心理学研究通过揭示心理现象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为辨证唯物主义哲学提供依据,使人更自觉的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心理学基础复习试题及答案

心理学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20分) 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B) A.华生 B.马斯洛 C.霍尔 D.杜威 2.心理学属于( C)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科学 D.哲学 3.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A )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无意注意 4.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 D) A.绝对感觉阈限 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受性 5.“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A ) A.适应现象 B.听觉适应 C.嗅觉刺激 D.味觉刺激 6.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只保持( B)秒钟。 A. 1~2 B. 20~40 C. 60~70 D. 70~80 7.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叫(B ) A.前摄干扰 B.倒摄干扰 C.消退抑制 D.超限抑制 8.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了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采用的方式是(C ) A.感觉登记 B.注意 C.组块 D.复述 9.概念的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围。概念的内涵增加的同时,也就是使本质的条款更多,它的外延就(C )了。 A.大 B.多 C.小 D.增加 10.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个差异。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是( C) A.爬山法 B.逆向工作法 C.手段—目的分析法 D.尝试错误法 11.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B )提出来的。 A.斯皮尔曼 B.卡特尔 C.瑟斯顿 D.吉尔福特 12.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所说的“施用累能”是指(B ) A.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 B.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 C.遗传对智力的影响 D.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 13.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 B)

2020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020年《教育心理学》试卷及答案 1、第一个系统的论述教育心理学,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B斯金纳C布鲁纳D加涅 2、离下课还有10分钟,这时候一些学生的注意力开始涣散,老师说:“如果大家认真听课,我就免去今天的额外作业”。学生开始认真听课了。老师采取的措施是()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惩罚 D 消退 3、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并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成分是()。 A学习需要B认知兴趣C学习目的D学习理想 4、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不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的认知方式属于() A 场独立型 B 场依存型 C 冲动型 D沉思型 5、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过程,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布鲁姆 C朱志贤 D柯尔伯格 6. ()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在教学中提出程序教学思想。 A桑代克 B斯金纳 C班杜拉 D皮亚杰 7、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鲜活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事例或案例 D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8、根据动机的归因理论,在“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和“任务难度”三种因素中,属于内部可控制的因素是( ) 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C任务难度 D以上均不是 9、一般来讲,容易、简单、枯燥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比复杂的、需要思维卷入过多,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 A高 B低 C一样 D因个体的差异而不同 10、某学生背一篇古文,读8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再读() A 2遍 B 4遍 C 6遍 D 8遍 11、下列属于元认知的实例是() A学生考试后,能准确地预测自己的分数 B学生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 C学生能利用复述策略进行记忆 D学生在阅读时,遇到难点立即停下来思考或回到前面重新阅读12、当某教师在课堂时,学生不声不响,而当离校或离开课堂以后,学生纪律立即松懈。与这种课堂纪律有关的教师领导类型最可能是() A 专制型 B民主型 C放任型 D无法确定 13、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12---18岁时期发展的特定目标和任务是( ) A成为自主者的阶段 B发展主动性的阶段 C变得勤奋的阶段 D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 14、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能力上的差异并不能决定他们能否成功掌握教学内容,而是在于他们() A学习积极性 B学习自觉性 C要花多少时间 D智力水平 15、短时记忆的容量为()

心理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心理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4-5个10分 1.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3.注意: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4.记忆:人脑对经历过事物的反映,.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是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信息加工的观点) 5.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人格心理特征 6.性格: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7.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8.气质:是指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9.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10.情绪:人对待认知内容的一种特殊的态度,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情绪刺激的认知等复杂成分。 11.情感: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12.智力:是使人能顺利的解决某种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认知的能力的有机结合,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 13.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4.记忆的表象: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形象。 二、填空:

1.心理现象包括:心理活动的过程、人格、心理状态。 2.人类情绪分为: ①激情:是一种迅速强烈爆发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具有爆发性和从动性。 ②应激:应激是由出乎意料的紧急状况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③心境:心境的特点具有弥散性——“喜者见之则喜,忧者见之则忧” 人类情感种类分为: (1)道德感:是关于人的思想、言行等是否符合人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社会情感。 (2)理智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某种认识需要而产生的社会情感。(3)美感: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美的需要而产生的社会情感 3.兴趣的分类:直接兴趣(对事物本身有直接需要而引起的兴趣)和间接兴趣(对事物未来结果有见解而产生的兴趣) 4.长时记忆几乎没有容量限制,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为7±2组块 5.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综合 其他过程: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6.遗忘曲线表明遗忘规律是: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步变慢。 7.思维的基本特征:间接性、概括性(是指对一类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 8.意志形成的两大阶段:决策阶段、执行阶段 9.气质的四大典型类型: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 10.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先天素质(遗传素质),后天环境;所受教育;

普通心理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一个人得了脑中风,在()发生血栓时,说话的功能会受到影响。收藏 A. 书写中枢 B. 听话中枢 C. 说话中枢 D. 阅读中枢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作家创作时常以身旁的人为原型,其运用了联想中的() 收藏 A. 对比联想 B. 接近联想 C. 以上三种的综合 D. 类似联想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B 作家创作时常以身旁的人为原型,其运用了联想中的() 收藏 A. 对比联想 B. 接近联想 C. 以上三种的综合 D. 类似联想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B 只知道熟悉事物通常的用途,而不知道它的新功能。这是干扰创造思维的一个因素,它是: 收藏 A. 知觉情景 B. 情绪 C. 功能固着 D.

思维定势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马斯洛认为,人最基本,强烈,明显的需要是 收藏 A. 归属与爱的需要 B. 认知需要 C. 生理需要 D. 审美需要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当一个人遇到两个威胁时,都想避开又不能全避开时,其产生的心理矛盾是()收藏 A. 双趋斗争 B. 趋避斗争 C. 多趋避斗争

D. 双避斗争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 构成神经元最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收藏 A. 细胞 B. 反射弧 C. 突触 D. 神经元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 记忆的品质不包括: 收藏 A. 记忆的准确性 B. 记忆的持久性 C.

记忆的敏捷性 D. 记忆的自觉性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 有一种比喻,现代学校有两个轮子:如果一个是教学,那另一个是收藏 A. 师资 B. 心理健康教育 C. 设备 D. 环境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B 有的人早年成才,有的人大器晚成,这体现了 收藏 A. 特殊能力差异 B. 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